导航中医药

标题: [原创]中医理论并非源于《周易》 [打印本页]

作者: 罗鸿声    时间: 2013-10-25 05:37
标题: [原创]中医理论并非源于《周易》
  [原创]中医理论并非源于《周易》

新西兰注册中医师公会  罗鸿声


中华医学,源远流长,其起源实情,因年代久远,已无从稽考,有文字可考者,始于殷商,其时甲骨卜辞中已有疾病记载,但尚无理论体系,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各诸侯国养士之风盛行,士人著书立说,欲以经世致用,故出现了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的局面,三教九流,杂说纷纭,其中尤以精气、阴阳、五行等哲学学说盛行,当时的医家也深受影响,逐渐将这些哲学理论引入医学,用以解说医理,例如:《左传·昭公元年》(公元前541年)记载秦名医医和在为晋侯诊病时开始将阴阳概念应用于医学理论之中。曰:“天有六气,降生五味,发为五色,征为五声,淫生六疾。六气曰阴、阳、风、雨、晦、明也。分为四时,序为五节,过则为灾。阴淫寒疾,阳淫热疾,风淫末疾,雨淫腹疾,晦淫惑疾,明淫心疾。” 又如《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记载了扁鹊用阴阳的对立给人解释病情的事。至秦汉时,医家将其着于竹帛,就形成了中医理论,例如《汉书·艺文志》所载的七部医经。近十多年来,许多所谓的中医教授、专家为了沽名钓誉,极力鼓吹“医源于易”的谬论,盲目夸大周易中医理论的影响,歪曲了中医理论的本源,一时间牵强附会之说,捕风捉影之论甚嚣尘上,使中医变成了玄学。如今竟有人打出“医易”治病的幌子,用占卦为人诊治疾病,还在广播电视上介绍这方面的所谓经验,这种复古倒退的行为对中医的发展是极为有害的。

隋唐以前之医家,其著作基本不谈易,考查《灵枢》、《素问》、《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论》、《金匮要略》、《脉经》、《针灸甲乙经》、《肘后备急方》、《小品方》、《刘涓子鬼遗方》等隋唐以前医书,没有一本书提到《周易》或引用《周易》之语。隋唐以后,某些医家始援易入医,自隋唐至宋的医家,在他们的著作也只有一些零散的医易言论,如巢元芳用《周易》八卦配合方位来表示邪气的阴阳刚柔,仅此而已。孙思邈并未说过“不知易,不足以言大医”的话,只是在《千金要方》卷一“大医习业”说“凡欲为大医,必须谙《素问》、《甲乙》、《黄帝针经》、明堂流注、十二经脉、三部九候、五脏六腑、表里孔穴、本草药对,张仲景、王叔和、阮河南、范东阳、张苗、靳邵等诸部经方,又须妙解阴阳禄命,诸家相法,及灼龟五兆、《周易》六壬,并须精熟,如此乃得为大医。”,在这里孙氏提的是《周易》六壬,将周易是视为卜筮之书,不与医学著作相提并论,而与阴阳禄命、诸家相法、灼龟五兆列在一起,其用意非常明确。而且在两《千金方》中再也没有看到易医关系的论述。王冰注《素问》引《易》原文以释医也只有20处。到明代张景岳则提出“医易同源”的学说,他说:“《易》者,易也,具阴阳动静之妙;医者,意也,含阴阳消长之机。虽阴阳已备于《内经》,而变化莫大乎《周易》。故曰:天人一理者,一此阴阳也。医、《易》同源者,同此变化也。”他说的医、《易》同源,是同在阴阳变化而已。其后有有人将“医易同源”附会为“医源于易”。所谓“医源于易”,的“易”是指《周易》。纵观中医发展史,事实并非如此,众所周知,现今所说的《周易》包括《易经》和《易传》两部分,《易经》为卜筮(卜卦)之书,大约成于西周末或东周初,用于占筮,周人以其中卦象、卦辞和爻辞推断人事吉凶。《易传》乃解经之文,有一定的哲学原理。其哲理基于《易经》之卦象衍绎而成。《易经》主要由卦象、卦辞和爻辞组成,可以说与医学毫无关系,而《易传》则有谈到阴阳、精气等哲学范畴,因此,提倡“医源于易”者则认为中医古籍《素问》《灵枢》中的阴阳学说,直接来自先它成书的《周易》。其实这种论调从表面上似乎很正确,无懈可击,所以迷惑很多人,但认真去考查,这种观点是毫无根据的。鼓吹“医源于易”者所犯的错误在于将《易经》和《易传》的成书时间混为一谈,前提一错,其后所得的结论全错。因此,“医源于易”是一种误导,也是对中医理论本源的歪曲。要证明“医源于易”的错误,我们必须弄清以下几个问题。

一、《易传》的成书年代:《易传》共7种10篇,它们是《彖传》上下篇、《象传》上下篇、《文言传》、《系辞传》上下篇、《说卦传》、《序卦传》和《杂卦传》。这些文章并非一人一时之作,分别写成于战国末年至西汉初期,是当时研究易经的人用当时的哲学原理来阐发和解释《易经》的文章,叫做“注”或“传”,这类文章很多,这类“传”都是单独流行的,并未成集,也不附于《易经》之中。到了西汉初期,汉儒将与儒家学术有关的解《易经》之“传”文选出7种10篇附于《易经》而称为《易传》,犹如“经”之“羽翼” 故又称《十翼》。所以西汉前所称之《周易》或《易》,特指《易经》。自汉儒将解经之《十翼》合入六十四卦经文后,则“经”“传”并行,因而西汉以后所称之《周易》或《易》包括《易经》和《易传》两部分。

二、《灵枢》《素问》的成书年代:《灵枢》《素问》是中医理论的源头。此二书约成于东汉中后期,并非《汉书艺文志》所载的《黄帝内经》,其中的某些篇章可能取自《汉书艺文志》所载的七部医经,而七部医经之文又源于先秦。因此,《灵枢》《素问》是东汉以前中医理论集大成之书。也就是说,中医理论在先秦时已经形成。

三、精气、阴阳学说出现的年代。

   从文献记载来看,“精气”首见于《管子》一书,《管子》中的《心术》上下、《白心》、《内业》《水地》等篇,以精气为中心,构成统一而独立的精气思想体系,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论述精气的著作。

    阴阳的概念大约形成于西周末年,当时人们已开始应用阴阳来分析、阐释一些难以理解或不能直接观察的复杂事物变化的机理。春秋时,阴阳学说已被用于各个领域,在《左传》和《国语》中有很多事例。《孙子兵法》老子《道德经》《管子》等书都有阴阳内容。这就说明,在《易传》产生前,精气、阴阳学说已形成。

我们清楚以上三个问题后,就可以分析“医源于易”的错误了。首先,《易经》中是没有阴阳思想的,到战国末期及西汉初期,易学家利用当时的阴阳学说来解释《易经》筮法中的变化法则,从而将阴阳思想附会于《易经》中。而中医引用阴阳较《易传》为先,例如:《左传·昭公元年》记载秦名医医和在为晋侯诊病时开始将阴阳概念应用于医学理论之中。《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载扁鹊用阴阳的对立给人解释病情。在医和和扁鹊熟练地运用阴阳学说的时候,《易传》还没有写成呢。其次,再从《灵枢》《素问》内容来看,精气、阴阳、五行之说贯串始终,其精气学说源于《管子》、阴阳之说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阴阳哲学,五行之说则源于《尚书》《管子》等书,而《易传》不载五行之说。此外,《灵枢》《素问》所论有脏腑、经络、腧穴、病因、病机、 病证、诊法、治则、针具及刺法等,更与《易传》无关。通过以上分析可知,“医源于易”的观点是错误的。
作者: gl0101    时间: 2013-10-25 09:36
医当然不可能源于易,但是医和易很有可能是兄弟。
作者: yanshoufeng    时间: 2013-10-26 10:05
医易相通,都是中国传统文化在不同的领域的体现,各自具有不同知识形态和表达结构。没有先后、没有隶属、没有源流、之一种交叉关系。
中医学借助易经的哲学灵魂,使自己系统不断完善;
易经从他自己的一个侧面吸收医学的合理内核而充实自己。
作者: 安济堂    时间: 2013-10-28 18:39
罗生的一开始论述就错误了,中華醫學不是在所謂的“哲學”詭辯論中發展的,哲學的根本思維是無向的,“哲學言;任何方向都是沒有終點的,無論是上下,左右,前後。”然而中華醫學的思維是有方向的是三經六向,也叫三經六緯,再者,中華醫學六理具備之時,所謂的“哲學”還沒有產生,中華民族文化把哲學謂之折口,就是一個人有兩個口,也就是詭辯的東西。
作者: 安济堂    时间: 2013-10-28 18:41
再往下來看是啰嗦,,一派胡言亂語了
作者: 罗鸿声    时间: 2013-10-28 19:06
安济堂 发表于 2013-10-28 10:41
再往下來看是啰嗦,,一派胡言亂語了

请你逐条批驳,摆出你的观点和证据,若做不到,就请你不要再胡言亂語了,哈哈!
作者: 安济堂    时间: 2013-10-28 20:07
罗鸿声 发表于 2013-10-28 19:06
请你逐条批驳,摆出你的观点和证据,若做不到,就请你不要再胡言亂語了,哈哈!

你要是这样说, 我还是不说了,本来我看你的第二篇原创,是欣赏你的,现在看来你还不配我逐条了。哈哈哈哈,
作者: 安济堂    时间: 2013-10-28 20:12
标题: 罗生;说不会了,我再告诉你!
本帖最后由 安济堂 于 2013-10-28 20:13 编辑

罗生的一开始论述就错误了,中華醫學不是在所謂的“哲學”詭辯論中發展的,哲學的根本思維是無向的,“哲學言;任何方向都是沒有終點的,無論是上下,左右,前後。”然而中華醫學的思維是有方向的是三經六向,也叫三經六緯,再者,中華醫學六理具備之時,所謂的“哲學”還沒有產生,中華民族文化把哲學謂之折口,就是一個人有兩個口,也就是詭辯的東西。
哈哈哈哈,,,你把你的这第一条先给我说明白,是你的哲学解释阴阳理论,还是阴阳理论能解释你的哲学?
作者: 罗鸿声    时间: 2013-10-29 08:22
安济堂 发表于 2013-10-28 12:12
罗生的一开始论述就错误了,中華醫學不是在所謂的“哲學”詭辯論中發展的,哲學的根本思維是無向的,“哲學 ...

请继续!
作者: 安济堂    时间: 2013-10-29 08:51
罗生您好,这个网上的很多人我是见识过的,我是看到你还是一个另类学子,思维敏捷才说了一些,还请海涵。关于中华医学无论是专家教授他们还不明白,还不懂,还有很多的道理知识没学习过,我也不强求了,问题是这些专家教授不能严于律己施教于人,连最起码的文化知识都搞错了,还整天叫唤着传承中医。看看中国这些年各大中医院校培养了几个名副其实的医生?然而专家教授却冒出了不少。可谓教育怪胎!低级的文化造就了低级的产品,低级的产品表演了低级的影像,低级的影像充斥在医疗的舞台,更有一些所谓的中医人就是文化的流氓渣宰。
作者: 罗鸿声    时间: 2013-10-29 10:37
安济堂 发表于 2013-10-29 00:51
罗生您好,这个网上的很多人我是见识过的,我是看到你还是一个另类学子,思维敏捷才说了一些,还请海涵。关 ...

先生说得很好!先生能说出此话,乃正直之,先生的学识亦非等闲之辈.
先前我的语言对先生有冒犯之处,在此特向先生致歉,望先生海涵.我的文章有错误之出,敬请先生指出,有错必改.
作者: 安济堂    时间: 2013-10-29 10:47

作者: 安济堂    时间: 2013-10-29 10:55
你的文章我详细的看过,很多的观点与我是不谋而和,有些思维错误也不是你的错,这正是反映了中国近代教育的方向问题,比如所谓的哲学,哲学从根本上是政治上的诡辩论,哲学从本质上就不可能解读中华的医学理论,反之中华的阴阳理论完全可以解读哲学。中华的医学理论就是阴阳学说,这个阴阳学说是一理三式,即,气宜式,气机式,气动式,其理阴阳。
作者: 罗鸿声    时间: 2013-10-29 11:06
本帖最后由 罗鸿声 于 2013-10-29 03:22 编辑
安济堂 发表于 2013-10-29 02:55
你的文章我详细的看过,很多的观点与我是不谋而和,有些思维错误也不是你的错,这正是反映了中国近代教育的 ...

"中华的医学理论就是阴阳学说"
先生这一观点与我的观点相同,我佷赞同,我以前写过一篇文章"中医学的核心是阴阳平衡"是一些粗浅的认识,恳请先生指教.
http://www.gtcm.info/forum.php?m ... page%3D2&page=3

作者: 安济堂    时间: 2013-10-29 11:36
罗生我为您,解释一下【气宜式】等于阴阳消息,就是植物能量场的变化,【气机式】等于阴阳关系,就是动物能量场变化,【气动式】等于阴阳作用,就是矿物能量场的变化,而【阴阳消息】【阴阳作用】【阴阳关系】有谓之三式一理。此为;三分,三文,三坟,三元,三阳,三经,三足,,,,三理之立耶,阴阳一气,一气二功,一气二用,一气三存。此理谓之【由原】点零规矩方圆道理是诠释人类万物之道理。望君笑纳。
作者: 安济堂    时间: 2013-10-29 11:40
阴阳平衡的本身就是无知的骗局蒙学,阴阳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平衡从何而来?阴阳要是平衡了,宇宙就不会变化了,万物也不会变化了,阴阳没有平衡之道,更没有平衡之理。
作者: 安济堂    时间: 2013-10-29 11:42
关于“虚”内径,外纬,根本就没言此道,病讲的是一个“胜——盛”之为。肾阴与肾阳,先在的所谓的中医专家教授根本就不懂胡蒙,肾阳与脬,肾阴于脾,【治则无补】五藏六府还有一藏现在的所谓中医根本就没学过,也就无从说起。
作者: 罗鸿声    时间: 2013-10-29 11:43
安济堂 发表于 2013-10-29 03:36
罗生我为您,解释一下【气宜式】等于阴阳消息,就是植物能量场的变化,【气机式】等于阴阳关系,就是动物能 ...

谢谢先生!我后天要去度假一个月,回来后慢慢学习
作者: 刘亦之    时间: 2013-10-30 14:25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千秋雪    时间: 2013-11-4 19:06
安济堂 发表于 2013-10-29 03:40
阴阳平衡的本身就是无知的骗局蒙学,阴阳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平衡从何而来?阴阳要是平衡了, ...

你好,你既然知道:“阴阳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就应该领会到阴阳之妙。阴阳必须平衡,阴阳本身总是趋向平衡,这是事物发展的固有规律,但是阴阳又很难永久平衡,平衡是暂时的,变化是永久的。阴阳平衡并不是什么“骗局蒙学”,平衡并不是静止的,不是一成不变的,不等于没有平衡。阴阳不断地趋于平衡,又不断地被破坏和取消。阴阳在相互消长和转化中发展和生成,只是此平衡,已非彼平衡。
作者: 千秋雪    时间: 2013-11-4 21:47
本帖最后由 千秋雪 于 2013-11-4 13:48 编辑

中医理论并非源于《周易》,我同意这个观点。应该说医易同源,而不是医源于易。也许医的出现,要比易更早。医和易相通,而且互相影响是对的,但决不是谁派生了谁。
作者: 王锡民    时间: 2013-11-4 22:11
千秋雪 发表于 2013-11-4 19:06
你好,你既然知道:“阴阳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就应该领会到阴阳之妙。阴阳必须平衡,阴阳 ...


      阴阳平衡的中医学原理和现代医学原理,我已在拙著《现代科学破解元气阴阳千古之谜》一书中彻底揭示。
作者: llyyjj    时间: 2013-11-4 23:23
董建军 发表于 2013-10-26 08:03
医和易,顶多算个点头朋友。
==========================
请问llyyjj老师易是研究什么的?

易经不研究什么。易经是记录卜辞的、研究易经的后人的事。
作者: 千秋雪    时间: 2013-11-5 05:16
王锡民 发表于 2013-11-4 14:11
阴阳平衡的中医学原理和现代医学原理,我已在拙著《现代科学破解元气阴阳千古之谜》一书中彻底揭 ...

谢谢提示。可惜没有机会拜读过先生的大作。先生不妨在这里简略的做一下阐述,以飨众多仰慕先生者。也便于大家学习和讨论。
作者: gonmai    时间: 2013-11-5 07:52
千秋雪 发表于 2013-11-4 13:47
中医理论并非源于《周易》,我同意这个观点。应该说医易同源,而不是医源于易。也许医的出现,要比易更早。 ...

"应该说医易同源,",请问,千秋雪天师,“医易同源”同源于何处?是同源于天呢,还是同源于地?或者还是同源于人体呢?
再有,“医和易相通”是如何解?是不是医就是易;或者,易就是医呢?

希大师先生能指点蒙愚啊,能行吧?
作者: 王锡民    时间: 2013-11-5 08:23
千秋雪 发表于 2013-11-5 05:16
谢谢提示。可惜没有机会拜读过先生的大作。先生不妨在这里简略的做一下阐述,以飨众多仰慕先生者。也便于 ...

好! 抽时间一定介绍.
作者: llyyjj    时间: 2013-11-5 10:16
董建军 发表于 2013-11-5 08:42
说明了你没有研究易经,而是人云亦云跟着认为。

我是没有研究易经,你研究了慢慢讲。
作者: llyyjj    时间: 2013-11-5 10:17
罗先生,有这一句话就全文的论据都有了,再的不用说了:
考查《灵枢》、《素问》、《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论》、《金匮要略》、《脉经》、《针灸甲乙经》、《肘后备急方》、《小品方》、《刘涓子鬼遗方》等隋唐以前医书,没有一本书提到《周易》或引用《周易》之语。


作者: 逸湘    时间: 2013-11-5 15:59
只是借用來解釋吧
根源應該是:參天地化育
作者: 千秋雪    时间: 2013-11-18 06:56
本帖最后由 千秋雪 于 2013-11-17 22:59 编辑
gonmai 发表于 2013-11-4 23:52
"应该说医易同源,",请问,千秋雪天师,“医易同源”同源于何处?是同源于天呢,还是同源于地?或者还是 ...

gonmai先生,您好。谢谢您的发问。我不是什么天师,只是一个普通的芸芸众生。只因为对这个主题感兴趣,才冒昧置喙。不妥之处,恳请教导。您一连6个发问,却没有谈及自己的半句观点,连孰是孰非也没有透露半个字!不知道你是何方神圣?竟如此咄咄逼人!当你居高临下,一连气儿的拷问别人的时候,可否先亮明一下您自己的意见呢?
作者: gonmai    时间: 2013-11-18 09:42
本帖最后由 gonmai 于 2013-11-18 01:46 编辑
千秋雪 发表于 2013-11-17 22:56
gonmai先生,您好。谢谢您的发问。我不是什么天师,只是一个普通的芸芸众生。只因为对这个主题感兴趣,才 ...


"应该说医易同源,",请问,千秋雪天师,“医易同源”同源于何处?是同源于天呢,还是同源于地?或者还是同源于人体呢?
再有,“医和易相通”是如何解?是不是医就是易;或者,易就是医呢?

希大师先生能指点蒙愚啊,能行吧?
++++
哟,李大师,是不是不能对李大师所谈进行发问、请教?李大师是不是只自说自听,不准别人发问与请教?
按先生的逻辑,若要请教李大师,非得亮自已的认识,否则就是“不知道你是何方神圣?竟如此咄咄逼人”?我说李大师,先生是不是大过了点,哪能有这样的反附条件才能向大师发问的?学生对大师发问,正不懂,才发问嘛,何以能如此的光火、不满的?大怒伤肝,我想,李大师功底更深,是比我更懂这点的。
谢谢李大师了!

作者: gonmai    时间: 2013-11-18 09:57
千秋雪大师说,中医有"望闻问切",西医有"望闻叩听".
对两者的四诊,依据李大师的逻辑要求,我先亮出我的认识,两者是不能等同的.我于此,然后请教千秋雪大师,两个四诊,能是等同的吗?能回答吗?

作者: 天天读内经    时间: 2013-11-18 13:07
中医虽然未必直接源于易学,但是,中医与易学是可以合在一起的。不信,可参看石清峡士《解深密》。
作者: 千秋雪    时间: 2013-11-18 15:01
gonmai 发表于 2013-11-18 01:57
千秋雪大师说,中医有"望闻问切",西医有"望闻叩听".
对两者的四诊,依据李大师的逻辑要求,我先亮出我的认识, ...

在临床诊断时,中医有“望闻问切”,西医有“望触叩听”,这个有错吗?至于两个四诊能不能等同,与我有什么关系呢?又于你有什么关系呢?你询问这个问题是为了什么呢?能回答吗?
作者: 千秋雪    时间: 2013-11-18 19:10
本帖最后由 千秋雪 于 2013-11-18 11:14 编辑
gonmai 发表于 2013-11-4 23:52
"应该说医易同源,",请问,千秋雪天师,“医易同源”同源于何处?是同源于天呢,还是同源于地?或者还是 ...

gonmai先生,您好。先生问:“医易同源”同源于何处?请看张景岳的一段话,你应该有所知。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宾尝闻之孙真人曰:“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每窃疑焉,以为《易》之为书,在开物成务,知来藏往,而医之为道,则调元赞化,起死回生。其义似殊,其用似异。且以医有《内经》,何藉于《易》舍近求远,奚必其然?而今也年逾不惑,茅塞稍开,学到知羞,方克渐悟。乃知天地之道,以阴阳二气而造化万 物;人生之理,以阴阳二气而长养百骸。易者,易也,具阴阳动静之妙;医者,意也,合阴阳消长之机。虽阴阳已备于《内经》,而变化莫大于《周易》。故曰天人一理者,一此阴阳也;医易通源者,同此变化也。岂非医易相通,理无二致,可以医而不知易乎?”
作者: gonmai    时间: 2013-11-19 06:15
本帖最后由 gonmai 于 2013-11-19 01:16 编辑
千秋雪 发表于 2013-11-18 11:10
gonmai先生,您好。先生问:“医易同源”同源于何处?请看张景岳的一段话,你应该有所知。希望能对您有所 ...


此者,张之所见也.张之见者,意为两者同之阴阳理变为用者也."医易通源者"是之阴阳也,"通源"与"同源"是不之等同也.
再者,张之所见者也,也是一种偏之见也.如果医与易有阴阳法则之同者也,也只之此一之义也,不以此概之"医易同源"者也.医之阴阳者也义不仅局法则一义者也,更有性质形式、立体状态形式等之多义者也。
“医易同源”既与原实不符,也在误导后学也。尔等之倡导“医易同源”既在误、歪医,也在害医也。
医史以来,曾有众多医者为中医学产生、形成与完善提出自已的见解,做出了贡献。但不能对他们的所有认识都认为正确,都要包容以传承。而是要传其精、弃其泊。
千秋雪大师,有说道,医是道;大道至简。多做些医道至简之事。不要把医杂入易或把易杂入医,使医蒙上易而不知所要。

作者: 千秋雪    时间: 2013-11-19 06:49
本帖最后由 千秋雪 于 2013-11-18 22:55 编辑

     楼主说:“中医理论并非源于《周易》”,楼主的观点我表示同意。我认为实际情况应该是““医易同源”。于是先生就质问我““医易同源”同源于何处?是同源于天呢,还是同源于地?......  我因而做出回答。

     医就是医,易就是易。医和易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瑰宝,二者肯定有相互关联和相互影响的地方,但没有必要混为一谈。至于有人愿意学易以启发自己更好的学医,那是他个人的爱好和兴趣,没有必要横加指责,或者气愤填膺!

作者: gonmai    时间: 2013-11-19 09:21
千秋雪 发表于 2013-11-18 22:49
楼主说:“中医理论并非源于《周易》”,楼主的观点我表示同意。我认为实际情况应该是““医易同源” ...

"二者肯定有相互关联和相互影响的地方"
尔在玩否定后,又在肯定.会玩.
作者: llyyjj    时间: 2013-11-19 09:42
gonmai 发表于 2013-11-19 09:21
"二者肯定有相互关联和相互影响的地方"
尔在玩否定后,又在肯定.会玩.

千秋雪否定的是“医源于易”,肯定的是“相互关联和相互影响”,不是玩,也不矛盾。
要说相互影响,所有的学科之间那是难免的。古代尤其明显。

作者: 千秋雪    时间: 2013-11-19 14:50
llyyjj 发表于 2013-11-19 01:42
千秋雪否定的是“医源于易”,肯定的是“相互关联和相互影响”,不是玩,也不矛盾。
要说相互影响,所有 ...

llyyjj先生,谢谢您了。感谢你为我仗义执言。论坛虽是小平台,也是小社会 。这里反映了作品,也反映了人品。我们要做好学问,也要做好人。圣人曰“人无信不立”,诚哉斯言!
作者: gonmai    时间: 2013-11-19 16:51
千秋雪 发表于 2013-11-18 22:49
楼主说:“中医理论并非源于《周易》”,楼主的观点我表示同意。我认为实际情况应该是““医易同源” ...

"至于有人愿意学易以启发自己更好的学医,那是他个人的爱好和兴趣,没有必要横加指责,或者气愤填膺"
还有"二者肯定有相互关联和相互影响的地方"
千先生不是在说,不易则不能更好的学医吗?不是在肯定易对医的正作用吗?
先生,我没有说错吧?

自相互。。。,各人也时有之啊。我也不例外。

作者: gonmai    时间: 2013-11-19 17:04
千秋雪 发表于 2013-11-19 06:50
llyyjj先生,谢谢您了。感谢你为我仗义执言。论坛虽是小平台,也是小社会 。这里反映了作品,也反映了人 ...

是先生在约我讨论呀,也许不能以认识相佐否论人品吧?
我想提醒先生的是,无论是历史或现实,易对医所起的作用只有负,没有正。不能以都用阴阳说事就是什么同源了、医就是易,易就是医了。
是看病,不是算病。
作者: mawenhui3366    时间: 2013-11-19 17:37
就本质而论,医就是医,易就是易,不是一回事,因而,也不存在什么同源的问题。中医为什么喜欢讨论一些风马牛不相及的事?
作者: mawenhui3366    时间: 2013-11-19 17:42
非要讨论风和牛的关系,也没有什么不可,比如一场大风把牛给刮感冒了,应该如何治疗?是祛风呢,还是散寒呢,谁敢说风和牛没有关系呢!我给你急
作者: 千秋雪    时间: 2013-11-19 18:38
mawenhui3366 发表于 2013-11-19 09:37
就本质而论,医就是医,易就是易,不是一回事,因而,也不存在什么同源的问题。中医为什么喜欢讨论一些风马 ...

我同意mawenhui3366先生的观点:医就是医,易就是易,不是一回事。至于它们是不是同源,以及有的中医喜欢讨论,那是他们个人的自由和爱好。应该与先生无关!如果先生乐意关注这件事,那也是先生的自由,与别人无关!
作者: 千秋雪    时间: 2013-11-19 19:08
gonmai 发表于 2013-11-19 09:04
是先生在约我讨论呀,也许不能以认识相佐否论人品吧?
我想提醒先生的是,无论是历史或现实,易对医所起 ...

罗先生发表了【中医理论并非源于《周易》】的帖子,我对其感兴趣就参与了讨论,并没有牵涉任何人。而gonmai先生对我连连发问,也可以理解,只是你丝毫没有发表自己对问题的陈述,让我很感疑惑。参与讨论问题,不发表个人观点,却一味地质问别人,这意欲何为呢?

先生说:无论是历史或现实,易对医所起的作用只有负,没有正。这只是你个人的观点,随你怎么说。至于别人是看病还是算病,还是既看病又算病,我们应该无权干涉吧!

作者: llyyjj    时间: 2013-11-19 19:34
gonmai 发表于 2013-11-19 17:04
是先生在约我讨论呀,也许不能以认识相佐否论人品吧?
我想提醒先生的是,无论是历史或现实,易对医所起 ...

《周易》成书应在西周,《易专》大约在春秋至秦陆续形成。《内经》的成书大体也在那个时候。古代哲学和自然科学是混在一起的,现在讲中国哲学史,一般看法是《易经》尤其是《易传》中具有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这个时代,各著作之间的观点相互影响是必然的。
作为中国古代典籍的《易经》,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对医学没有影响是不可能的。这个影响是正是负,很难一语断定。先生如在这方面有研究,可具体分析一些问题,以供大家学习。

作者: gonmai    时间: 2013-11-19 22:16
千秋雪 发表于 2013-11-19 10:38
我同意mawenhui3366先生的观点:医就是医,易就是易,不是一回事。至于它们是不是同源,以及有的中医喜欢 ...

嘿,人品,马上鲜明表达!哈哈!
作者: gonmai    时间: 2013-11-19 22:24
llyyjj 发表于 2013-11-19 11:34
《周易》成书应在西周,《易专》大约在春秋至秦陆续形成。《内经》的成书大体也在那个时候。古代哲学和自 ...

先生呀,也不知先生是否有过应用过易进行诊治疾病?按相关人仕的说法,有易垫底,看病是更会得心应手的.千先生也可进行例举.
作者: llyyjj    时间: 2013-11-19 22:28
gonmai 发表于 2013-11-19 22:24
先生呀,也不知先生是否有过应用过易进行诊治疾病?按相关人仕的说法,有易垫底,看病是更会得心应手的.千先 ...

按相关人仕的说法,有易垫底,看病是更会得心应手的.
----------------------------------


类似的话我也听说过,觉得玄乎。古人受易经中的哲学思想影响有可能,要指导辨证论治是不可能的。

作者: gonmai    时间: 2013-11-19 22:45
llyyjj 发表于 2013-11-19 14:28
按相关人仕的说法,有易垫底,看病是更会得心应手的.
----------------------------------

实在。
作者: llyyjj    时间: 2013-11-19 23:10
gonmai 发表于 2013-11-19 17:04
是先生在约我讨论呀,也许不能以认识相佐否论人品吧?
我想提醒先生的是,无论是历史或现实,易对医所起 ...

易对医所起的作用只有负,没有正
---------------------------
我想这话是先生激愤之言。大约是有感于现在玄化中医理论的现象,宣传中医和易经、河图洛书这些内容的关系,实际上是不想实实在在钻研中医理论、提高临床水平的一些“中医”的招数。往大了说,整个中医界都有神化中医的倾向,在一些著名中医药大学教授的文章里可以看出。说起来话长,先不说了。
我家附近有个门面上挂牌子叫医易堂。我没有进去看,不知道是不是一个诊所。所以我说是个“门面”。要是一个诊所,里面的医生也肯定不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医生。

我因为工作和家庭的关系,接触过所有各个层次的中医,从院士一级到所谓的“民间中医”。其间万象纷呈,一眼难尽。
当然,接触的中医多,还是以受益为主。最大的益处是对中医充满信心。




作者: gonmai    时间: 2013-11-19 23:55
本帖最后由 gonmai 于 2013-11-19 16:08 编辑
llyyjj 发表于 2013-11-19 15:10
。易对医所起的作用只有负,没有正
---------------------------
我想这话是先生激愤之言。大约是有感 ...


现实的说,中医是存有中医的局限性.他只能于其范围有所为.以外,则无为或不能有所为.中医的所为,于西医,也
是没明白,不能有所为.总体上,西医是成了主流与主体.这是现实.面对的这种现实,中医是如何应对?业内中主体人员不是思解读中医现代科学化以提升,而是自觉不自觉的护着中医的玄神以生存.上至领导者如此,下至个体医更甚
.面对病人,总是无能是不能生存的.
什么医易,什么治未病,什么冬病夏治,什文化氛围造中医,什么这个会那个会变着法子弄钱,等等这些于中医,也不知是正面还是负面,如此湖弄着过日子,能于心而安?


作者: gonmai    时间: 2013-11-20 09:00
本帖最后由 gonmai 于 2013-11-20 01:03 编辑

人体才是中医的"爹",帮助认识"爹"的工具不是中医的"爹".<易>更不是中医的"爹".要认清自已的"爹".不能蒙笼的乱认!
作者: 罗鸿声    时间: 2013-12-9 13:38
刘亦之 发表于 2013-10-30 06:25
读罗兄的文章,每次都有收获,如饮甘泉。此文我已经收藏定慢慢读之。

向刘兄弟好!
作者: 罗鸿声    时间: 2013-12-9 13:40
千秋雪 发表于 2013-11-4 13:47
中医理论并非源于《周易》,我同意这个观点。应该说医易同源,而不是医源于易。也许医的出现,要比易更早。 ...

同意千总的看法
作者: 罗鸿声    时间: 2013-12-9 13:42
llyyjj 发表于 2013-11-5 02:17
罗先生,有这一句话就全文的论据都有了,再的不用说了:
考查《灵枢》、《素问》、《难经、《神农本草经》 ...

谢谢先生!
作者: 仁海中西医    时间: 2013-12-9 21:16
        医学的成长是经过了从感性到理性的阶段。可以说,前期的感性阶段,是人类的本能,她几乎与人类的历史相一致;后期的理性,才是人类的智慧高度发达的必然结果。

       由此可见,哲学是源于自然科学,或说是总结了自然科学成就的产物,然后用以指导人们更有效率地发展自然科学。所以说, 医学是先生,而哲学呢,是后生。虽然成熟的医学,会借助一切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学科——包括哲学。


作者: 刘亦之    时间: 2013-12-10 13:46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欢迎光临 导航中医药 (http://gtcm.info/)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