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标题: 双循环理论、肉眼看见的经络与血液循环的发现者 (刘里远) [打印本页]

作者: jyds123    时间: 2013-10-8 10:46
标题: 双循环理论、肉眼看见的经络与血液循环的发现者 (刘里远)
    中医经典《内经》十分明确论述了人体中存在两个循环系统,一个是血液(血脉)循环系统,这是大家都熟悉的。另一个就是卫气循环系统,是我们不熟悉的,后者主要是位于皮肤之中的一套复杂的环路系统。这是我们花了二十年时间才基本研究清楚的系统。这两个系统称经络系统,区分这两个系统都于经络研究非常重要,揭示卫气循环系统的本质对人命和健康非常重要。后者将为健康多提供一套保护措施,为疾病多提供一套治疗手段。下面分三节分别论述这两大系统的区分和意义。
-----------------------------------
第一节 经络的两大类型
第二节 双循环理论、肉眼看见的经络与血液循环的发现者
第三节 中医血循环理论的论证
-----------------------------------
第一节 经络的两大类型
经络是运行气血的,气血者,气与血。是营血循环和卫气循环,这些在《内经》里写得明明白白。经络当然就包括这样两大类型--血管性经络和非血管性经络。
  如果区分不出经络的两大类型,那么所谓的经络研究只能是雾里看花或纸上谈兵,因为瞄准的目标只是假想敌或幻影。当一只枪口同时瞄准两个目标开火的时候,结果不言而喻:走火!
 中医里的气血循环系统是双循环系统,一个是血循环系统,一个是气循环系统。连李约瑟这样外行都早就看出来了,内行的中国人却还蒙在鼓里,遗憾!
一、经络定义
  最先在马王堆《帛书》里只有脉字,在《灵枢•经脉篇》中继十二经脉之后出现了十五络脉,络脉是经脉的细小分支,后世都以经络代替经脉和络脉。这一概念的演化过程为:
脉--经脉、络脉--经络
  从这一过程可以看到,本来指的就是脉,包括大小粗细长短不同的脉,而现在使用的经络二字已完全看不出与脉的关系,在研究经络的实质时自然掩盖了“脉”这一最重要的基本内涵,把研究工作引入了歧途。用“脉”字很容易使人想到人体中的脉首先是脉管、血脉、血管,无论是古人还是今人,都应该这么想,因为“脉”字所表达的意义在人体及动物中都是显而易见的血管,尽管“脉”里所包含的可能不只是血管,但它首先是血脉,古人不可能不顾显而易见的血脉,再用“脉”字去命名其它的类似脉样的东西。
二、脉的概念的建立
  古人脉的概念应建立于三个基本事实,一是肉眼看见像脉样形状的东西,二是感觉到像血在脉中流动样的东西,三是用手触摸到脉样体征。体内形状像脉样的东西除血脉外,还有淋巴管和神经,但淋巴管中不是红色的血液,而是乳白色的淋巴液,加上淋巴管比血管小得多,故不应包括在内;神经虽呈长条形,但是实心的,里面无法运行水液样的物质,故肉眼可见的神经不应包括在内;人体体表的静脉,是最容易看到的血脉,必然包括在内;胸腹腔中肺、心、肾、肝、肠系膜等处的血管也很容易看见,也必然包括在内。在感觉上像水流或血流的东西,很容易想到的是在经络敏感人身上感觉到的循经感传、在气功中感觉到的内气运行和在一些病人身上出现的异样感觉窜行,这些现象肯定不是血液在血脉中的流动。在体征方面像脉的东西,首先是体表下的流动感和搏动感,动脉的搏动在手腕寸口、肘内、腋下、喉旁、下腹、?窝、足踝等处都可以明显扪及;其次是条索样感觉,这在寸口桡动脉、后臂肱动脉等处可以隐约感觉到。根据这些基于古典认识论的分析可以得出关于脉的两方面内容:
  1. 血行路径属于脉 全身体表和体内肉眼可见的所有动静脉血管,包括充盈时可见、空虚时不可见的某些体表静脉。
  2. 气行路径属于脉 循经感传途径、内气运行途径、异样感觉走行途径属于非血脉。
  古人是否认识到这两种类型的脉呢?
  长沙马王堆《帛书》中的脉,近于三维立体走行,主要属于较大的体内血脉。
  《黄帝内经》中的脉,在《灵枢•经脉篇》中近于平面模式循行路线,在《灵枢•邪客篇》中描述了肺手太阴之脉和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的立体走行,与血管走行完全吻合;在机能上于《灵枢》的营卫生会篇、营气篇、卫气行篇等将脉中运行的东西区分为营气和卫气,营行脉中,卫行脉外,营气和卫气都作周期性的运行,营气严格沿经脉运行,卫气也沿经脉循行,但不甚具体,说明《内经》著者已经认识到脉的两个不同方面,对于行血之脉认识得比较清楚,对于行气之脉则缺乏系统的理解,实际上前者比后者容易观察和总结,也是理所当然的。
  对于行血之脉,即血脉、血管,在解剖上很容易定位定性。
  对于行气之脉,即卫气运行途径,也当是前面所述感觉上像血流或水流样的气行途径,应当位于哪里呢?首先,卫气的运行仍是循经走行,因此应该在《内经》所述的经脉线路上;其次,卫气乃水谷悍气,剽疾滑利。卫行脉外,卫气应走行于经脉线下的血管之外;第三,卫气者,卫外之气也,行于机体的外面而不是内里,因此卫气的主要运行途径是机体最外面的皮肤中。
  这样以来,经络的概念顺理成章地演化成了两个部分,一是经脉线下面的血液运行途径,即血管;一是经脉线上的皮肤中途径,运行卫气,其中卫气还可走行于分肉之间。经络是两种途径的总和,有的地方只有血行途径,有的地方只有气行途径,有的地方两者皆有。
  接下来的问题就是:
  1. 血管是经络的组成部分,有经络样的功能吗?比如除运行血液外还可接受针刺、传递信息。血管通过血管壁的交感传入和交感反射功能,实现接受和传布信息的作用,血管在这方面的作用并没有引起现代医学生物学科学工作者的足够重视,而古人较多地采用了刺激血管的方法来调节机体的植物神经机能,是值得我们大力研究的新课题,并不意味着经络就是血管便无事可作了。
  2. 皮肤中有气行的客观途径吗?这种途径与经络的功能有关吗?比如接受针刺、传递信息等,详见“经络实质”专栏。
  其实回过头来再理解经络的问题,会变得非常简单明朗,经络的作用是行气血的,这已是常识性概念,气血者,气与血,《内经》中多次强调气和血是各行其道的,经络必然是两类,一类是行气的,另一类是行血的,行血的是血脉无疑,行气的还不太清楚。经络所行之气是卫气,卫气是行于外的,一是血脉之外,一是身体之外,皮肤必然是其最重要的途径,《内经》中卫气的运行首先就是在皮肤中。从经络的起源考查,一是感觉上的气行途径,即感觉传导途径,如刺激产生的感传和气功态下激发的内气运行;一是看见的血行途径,就是体内和体表的血管。
三、血管性经络的证据
  1. 除大隐静脉外的全部的体表静脉都是络脉,十五别络的别出之处皆有相应的体表静脉支;刺血络和刺脉出血都是指刺浅表静脉出血。所有的较明显的体表静脉皆包括在络脉之中(《灵枢•经脉篇》)。
  2. 手太阴肺脉和手心主心包络之脉的三维走行与其下的动脉完全一致(《灵枢•邪客篇》)。
  3. 三经独动皆指其下动脉搏动(《灵枢•动输篇》)。
  4. 冲脉为血之海,是指胸腹到足的腹主动脉、股动脉、胫后动脉、足底动脉和足背动脉。
  5. 足阳明胃经从头到足全程都有动脉相伴或以动脉为其走行的标志,如大迎动脉、耳前动脉、人迎动脉、脐旁动脉、气街动脉等。
  6. 足少阳胆经在头部的众多分支里,其下皆有动脉分支,各支在耳下的注入处正是颈动脉的分支处。
  7. 大禁二十五之穴位于腋下动脉天府下五寸,肱动脉最浅表处,刺破必大出血而死或重伤,是故禁刺。
  8. 五输穴井荥输经合的意义按照顺行逆数之理,代表动脉的大小和分合。所出为井者,指趾端血管最小之末梢;所溜为荥者,流经手指足趾上时血管细小,血流慢而弱;所注为输者,手掌足掌血管末端分支注入较大的血管,进入深处,通过腕、踝关节,这是经脉的第一次汇合;所行为经者,血管在小腿和前臂部的经脉通行,经过一段较长的路程;所入为合者,前臂血管在肘关节处合并为深处的肱动脉,小腿动脉在膝关节处合并为深处的股动脉,这是经脉的第二次汇合(《灵枢•九针十二原篇》)。
  9. 足阳明胃经与足太阴脾经、足少阳胆经与足厥阴肝经都经过腹下气街动脉处,其深处是从腹主动脉分出的髂外动脉,这是下肢经脉的第三次汇合。足少阴肾经与足太阳膀胱经从盆腔后上行,很像该处的髂内动脉。
  10. 许多经脉都经过锁骨上窝,显得特别“拥挤”,与该处的血管类似,非常密集,《内经》中没以进入体内的具体解剖指征,很可能就是进入锁骨上窝处的血管。
  11. 肺系、心系指的是进出心肺的大血管。
  12. 肠系膜动静脉、肾门动静脉、肝门动静脉是经脉进出的重要依据。
作为血管的经脉,在腕踝关节进行了第一次汇合,在肘膝关节处进行了第二次汇合,在下腹部盆腔,还可能在胸上部锁骨上窝进行了第三次汇合,位于胸腹腔内脊柱前的大动脉和大静脉是所有经脉的公共通道。由此可见,作为血管的经脉,主要遵循血管的走行,在四肢远端与《灵枢•经脉篇》所述基本一致,四肢近端第二次汇合后只有部分一致,在胸腹内完全是公共通道??主动脉和静脉,缺乏独立的路径。
过去我们在理解血管与经络的关系时,注重于血管内流动的血液,而忽略了血管壁的经络样作用。因此,靠针刺血管的微量出血来调节机体功能变得不可思议,从而有意将经络与血管分割开来。而更大的误区在于将血管途径与后世所绘的经脉图进行对比,而这些经脉图与《内经》的文字描述存在多方面的差异,我们是严格按照《内经》的描述绘制经脉图和对比的。
  血管壁主要受交感神经节后纤维的支配,其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使血管收缩,交感节前纤维来源于延髓缩血管中枢和脊髓侧角交感神经元,支配血管的交感神经在到达血管之前,进行了大量的组合、交叉,交感神经的兴奋效应往往是全身性的和整体性的,来源于局部的刺激常常引起广泛的效应,因此针刺体表的血管或深部的血管,通过交感传入纤维传到脊髓的侧角及延髓,产生交感反射的范围比刺激范围大得多,有时甚至是全身性的,交感神经的活动必然能起到调节植物神经功能的作用。当然,这只是建立于目前所知的关于交感反射知识上的针刺作用机制,实际上血管本身的感受和反射功能要复多,比如,血管壁上除肾上腺素能末梢外,还有胆碱能末梢,后者如何起作用还不太清楚。总之,在确立了血管是经络的概念后,需要对血管的感受和反射调节机制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
四、非血管性经络--皮肤经脉途径
  皮肤中存在经络吗?因浮而浅者皆络脉,因此,皮肤存在大量的络脉,即体表静脉。在区别开血管之后的经脉主要应位于皮肤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
  1. 皮肤中必然存在经脉 在经脉循行的许多部位,只有皮肤和骨骼,经脉只能走行于皮肤中,如头皮部的督脉、足太阳经、足少阳经及头前的足阳明经,胸前正中的任脉,胫骨内侧面的足厥阴经,手指和足趾上的经脉等等。
  2. 卫气循经走行于皮肤中 卫气从手三阳经和足三阳经而下,自阴经返回。《灵枢.邪客篇》指出卫气“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卫气从卫外的角度来说,应当是走行于皮肤中;卫气的病理反应如腠理开汗出、毫毛竖立等也是皮肤的反应。卫气还可行于分肉之间,应当是与分肉间血管伴行。卫气的功能方面有温分肉的作用,分肉主要是指肌肉,因此卫气还与肌肉有关系,也即非血管的经络与肌肉可能有一定的关系,但绝不是主流。
  3. 各经气血多少都可从皮肤区分出来,视其皮部纹理之粗细颜色可知各经的气血多少(《灵枢•骨度篇》)。
  4. 循经感传只能位于皮肤中  用电针刺激井穴主要作用于局部皮肤;用火柴头压迫穴位的刺激也主要是作用于皮肤;产生的感传按受试者所述有的在深部,有的在浅表,有的在皮肤与皮下组织器官之间,皮肤有瘢痕者可从侧面或下面绕过瘢痕。这些现象除说明循经感传走行于皮肤之中外,还走行于深部,实际上这是不可能的,因为深部的肌肉、肌间结缔组织和内脏器官不具有产生像感传那样感觉的功能。人体内部器官的感觉主要是疼痛感,没有人感觉到自己的胃肠在运动、肌肉在收缩、心脏在跳动、肺在扩张,且内部疼痛感的定位也是通过对应的体表皮肤来实现的。用毛笔刷皮肤很容易产生感传样的感觉,但在肌肉里找不到什么办法可模拟出感传样的感觉。总之,循经感传的感觉只能来源于皮肤中,至于位置的深浅是由于感觉不是产生于表皮上的外部刺激,而是真皮中的内部刺激,其性质不明确,定位不清楚,因此,感觉是多种多样的,线路是模糊的。
  5. 针刺必然刺激皮肤  在大鼠和家兔足三里穴处所作的大量针刺镇痛实验表明,只有给皮肤足够的刺激才能产生良好的效果,有时在临床工作中注重对皮肤进行刺激,针刺效应比通常的刺法好得多。
  6. 可见经络现象位于皮肤中  循经皮肤病当然是位于皮肤中,而且是在表皮和真皮中。经络敏感者伴随感传的循经出汗现象、循经充血贫血出血现象、循经皮疹现象等都表明循经感传的过程中在皮肤里发生了一系列的生理病理阳性反应。
  以上只是作者研究之外的证据,事实上,我们的研究集中皮肤的针刺信号的经络传递通路上,获得一系列可靠的证据,最终在皮肤中显示出交感物质分布线、针刺立毛线和皮肤新生毛线环路等。
-------------------------------
第二节 双循环理论、肉眼看见的经络与
血液循环的发现者
  十八世纪,英.哈维发现了血液循环,被喻为自然科学,特别是实验科学历史上的重大成就而标载史册。然而中国人早在两千年前的《黄帝内经》中就明明的的地写着:血液是循环的(参见经络的两大类型)!这一成就早在哈维之前就传到了欧洲,现在仍然可以查到相关的文献记载。
  《灵枢×经脉篇》曰:经脉十二者,伏行分肉之间,深而不见。其常见者,足太阴过内踝之上,无所隐故也。诸脉之浮而常见者,皆络脉也。
  据《内经》之意,经脉之所以看不见并不是因为太小或本来无形才看不见,而是因为经脉伏行于分肉之间。络脉可以看见,经脉比络脉更粗大,自然应该比络脉更容易看见,只是因为位置较深,须解剖方能看见(《灵枢.经水篇》: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可以看见的络脉是什么?根据《内经》大量关于络脉颜色、隆起或下陷的外形变化、所处位置及变异、刺络脉出血等描述,络脉就是血管无疑,经脉自然也就是血管了。可以看见的唯一经脉――足太阴内踝部就是经过此处的粗大血管――大隐静脉。十五络脉包容全身比较明显的表浅静脉,唯独没有大隐静脉,因为它已作为经脉了。这并不是说经络都是血管,但血管必然是其中一部分,另有非血管的经脉――主要位于皮肤中的卫气运行途径。
  如果经络是血管或包括血管,那么经络的周期性循行或气血的周期性循行就是血液循环或包括血液循环。在西方,公元二世纪时,盖伦提出动脉和静脉如潮水涨落,心脏的作用是把产生的热量送到全身。这一谬论在西方统治达一千五百年之久,直到十七世纪哈维发现血液循环,也因此血液循环的发现具有非常重要的科学意义。英.李约瑟(Joseph Needham)著《中国科学技术史》(Science and Civilization in China)(第六卷)中肯定了经络循行是血液循环,是中国人首先发现了血液循环。随后美.罗伯特著《中国:发明和发现的国度》(China,Land of Discovery and Invention)中再次明确了中国人在这方面的绝对领先地位。我们通过对《内经》有关针灸经络内容的全部归纳分析后,在《古典经络学与现代经络学》中明确了经络包括血管性经络和非血管经络两大部分。不幸的是,现在仍然有不少研究者执迷不悟,断章取义,按经脉伏行分肉之间深而不见的描述,坚持经络不是血管,要到深部的血管走行处寻找不是血管的经络,或要到肌肉间的结缔组织中甚至肌肉中去寻找所谓的非血管的经络。也有的研究者,干脆把经络都当作血管,自然就会面对诸如循经感传、穴位特征、针刺效应等无法克服的困难。难能可贵的是,罗伯特已经非常明确地把气血循环称为双流体循环概念或双循环理论。总之,区分不出哪是血管性经络,哪是非血管经络,经络研究岂能登堂入室。

----------------------
第三节 中医血循环理论的论证
一、血液循环学说到底是什么时候提出来的?
  生理学(Physiology)一词源于古西腊哲学家亚里斯多德(Aristotle),十六世纪才用来表示生理这门学科,现代生理学的创立源于十七世纪维廉.哈维(William Harvey),这是人们一贯的看法。之所以认为哈维是现代生理学的奠基人,是因为他用实验的方法创立了血液循环理论。之所以创立血液循环理论重要,是因为在哈维之前,西方人一直接受的是盖伦(Gallen)在公元二世纪建立的错误学说。这个学说认为动脉和静脉如同涨潮的一起一落,而心脏的作用是把其产生的热量或元气输送到全身,与之相应的,大脑就成为一个散热的器官,这个学说在西方统治了一千五百年之久。
  真的是哈维首先提出血液循环的理论吗?中国的古代文明中,最富成就的就是医学,现在称之为中国传统医学或中医学,其经典著作为《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分为《灵枢》和《素问》两部。事实上,中国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已明确认识到血液是循环的,血脉可分为动脉和静脉,血液由动脉而出,由静脉回到心脏,动脉和静脉在肢端、头部、内脏等进行交换,血液的作用是把从胃肠道吸收的营养物质运送到肌肉和内脏等处。作者在《古典经络学与现代经络学》一书,对这方面的问题进行了详细归类、对比、讨论和实验研究,把经络区分为血管性经络和非血管性经络,分别命名为经络脉和经络带,下面粗略介绍有关血管性经脉的一些基本概念。
二、中医学中关于心、血和脉的概念和研究方法
  在比《黄帝内经》还早的长沙马王堆《帛书》中没有经络的概念,全部称为“脉”,如“臂太阴脉”、“足阳明脉”等。《灵枢.经脉篇》开始介绍十二经脉时也只用了“脉”字,如“肺手太阴之脉”、“胃足阳明之脉”等,介绍完十二条主要的脉以后,为了与细小的脉进行区别,把主要的纵行粗大的脉叫做“经脉”,数目较多、细小的脉叫做“络脉”,此外,还把比络脉更小的脉称为“孙脉”。所谓经络本来是指各种长短粗细的脉,是粗的经脉和细的络脉的合称,当我们只取“经”和“络”两个形容词来表示这一概念时,再也不可能从“经络”的字面意义上看出与脉的关系,由此成为研究中的一大障碍。
  《灵枢.经脉篇》“经脉者受血而营之。……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脉之长短,血之清浊,……皆有大数”。这段经文首先表达了古人认识人体的基本出发点--度量、触摸、解剖观察,有力地表明中医学建立于对人体的客观观察上。观察和实验是现代科学的基本方法,中医学使用的是科学的观察法。《黄帝内经》中详细记述了对正常中等身材人体的骨骼长度,骨髓腔大小,脉管长度,内脏器官的大小、重量和容量,每日呼吸和脉搏次数,呼吸与脉搏比例(1: 6)等解剖和生理参数,作者由此提出了“古典解剖生理学”的概念。同时,这段经文也明确指出,经脉是接受血液而营行的,且脉有大小不同,血有清浊之别。大小应指血管的长短粗细,清浊很可能是指动静脉的颜色差异。
  血是什么?《灵枢.决气篇》“何谓血?岐伯曰: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是说腹腔中的胃肠道消化食物,吸收其精华,变成红色,即是血液。
血与心有什么关系?《素问.五藏生成篇》“诸血皆属于心”,即全身所有的血都归属于心,受心脏的控制。
  脉与心有什么关系?《灵枢.本藏篇》“肝应胆,…心应脉。”心与脉的关系,就如同肝与胆的关系,可见脉是与心相连的血管。
  血与脉有什么关系?《灵枢.邪客篇》“营气者,泌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 表明食物的精华部份进入血管中,变成血,亦即血在脉中运行。
  《灵枢.邪客篇》“地有十二经水,人有十二经脉。”是说地上有十二条大河,相应地人也有十二条经脉,把人体的经脉或血管比喻为河水的流动。
由此不难说明,心、脉、血三者的关系就是现代医学心脏、血管、血液的关系,这是古典生理学与现代生理学重要接合点,有力表明所谓的千古之谜--经络--经脉和络脉--脉必然包括血管。
  《灵枢.经脉篇》中“经脉十二者,伏行分肉之间,深而不见;其常见者,足太阴过于内踝之上,无所隐故也。诸脉之浮而常见者,皆络脉也。”意即粗大的纵行血管--经脉,走行在深部的组织间隙里,但有一个例外--足太阴脉走行浅表,在内踝上可以看见,其实就是这里的大隐静脉--体表最大的浅表静脉。其它浮在体表、经常可以看见的血脉是络脉--细小的血管,即体表静脉。
  《灵枢.营卫会生篇》曰:“营在脉中,……,营周不休,……,阴阳相贯,如环无端”。《灵枢.营气篇》曰:“营气之道,……,常营无已,终而复始。”即指营气在脉中周而复始、永不停息地运行。
  有了以上的概念,我们就可以认为,经脉的走行路线即是血管的的解剖结构,经脉的循环运行就是血液循环。这就是两千多前的中国血液循环理论,以解剖和观察为依据所得到的基本正确的血液循环理论。
三、中医学对动脉和静脉的描述
  “动脉”的概念在《内经》中有明确的叙述,《灵枢.动输篇》“经脉十二,而手太阴、足少阴、阳明独动不休何也?”,特别指出了“手太阴脉”、“足阳明脉”和“足少阴脉为何持续搏动,即挠动脉的腕后搏动、颈动脉的气管旁搏动和胫后动脉的踝内搏动。内经》指出踝后的搏动是冲脉经过该处的搏动,并非足少阴脉的搏动,因为足少阴中流动的是向心的静脉血。
  从经脉的流动方向和交接部位可以判断出哪些是动脉?哪些是静脉?手三阳经从胸走手,并且在其经过的腋下、肘内、腕后有搏动,因此当属动脉。《灵枢.邪客篇》特别指出了手三阴经的三维走向,其三维走向与上肢从指端经腕、肘关节到腋下的上肢动脉走行的途径相当吻合。仅此一点就足以令人惊叹当时学者的解剖水平所达到了何等地步,文字的描述又是何等干练准确,可现在很少有研究者注意这一篇的内容。手三阳经通常认为是从手走头,这当然不是血行途径了,但《灵枢.经脉篇》中明确指出手三阳经是从手到胸内,上到头的只是其分支(从胸中到头部的支脉)。经脉在上肢外侧走行,与其浅表的大静脉(头静脉、贵要静脉等)极其相似,因此,手三阳经应是静脉。足三阴经从足走胸,于腹股沟处进入内部,当是静脉。其中的足太阴经过内踝之上,这可以看见的经脉显然就是经过内踝的大隐静脉。足三阳经从头走脚,与血管明显不符,但仔细考察可见,所谓“从头到足”只是一个一般性的概括。《内经》明确指出足阳明胃经先是从胸上行,再下行到足;足少阳胆经从腋下行,并不是在头部。而且胃经的全线:面部、颈部、胸部、腹外侧部、小腿前部、足背部都有动脉的搏动,并以此来判定胃经的路径和作用。
  冲脉为血之海,从头到足,实指体内的最大的动脉--主动脉和下肢大动脉。
  总之,十二经脉,再加上冲脉是血液运行的通道。《内经》常用“营气”或“营血”的原因正如《内经》所述,虽然知道骨髓具有造血样功能,但不知道血液何以变成红色(“莫知其妙”),故常以血液的营养功能来表达血液的概念,避免了可能造成的错误。
四、作为皮肤信息传递通路的脉或经络概念
  经络的另一个内涵是卫气运行途径,《内经》明确说明营卫各行一道。所谓卫气,与现在人们体会到的气功中的内气运行、循经感传中的感觉传导很相似。作者已有大量的事实提示,高等哺乳动物的皮肤中存在一种信号传递通路,后者是以儿茶酚胺类物质的释放和作用为核心的连锁传递机制。
  《内经》中描述的经脉循行途径比起血液循环来,更类似于一种皮肤中的信号传递(卫气主要走行于皮肤中)。实际上,这正是《内经》著者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卫气的运行可以在病人身上或气功状态下感觉到,但找不到形态上的证据。血液循环虽然感觉不到,却可以解剖到或从体表触摸到或肉眼看到(“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这给《内经》著者带来很大的麻烦,导致他们将两者混淆起来,把感觉到的线状运动和看到管道结构联系起来,但又力图区别开去。因此,有的篇章分别叙述营卫的区别和运行途径,有的地方以“气血”二字概而论之。当我们区分开营卫的不同作用和不同途径后,就真切看到古人杰出的生命科学成就和重大的现实意义--皮肤信号传递通路没有被现代科学工作者所关注。
  综上所述,在人体生命科学领域内,中国古人有不可动摇的优势地位,他们以扑素的自然科学方法,获得了许多重要的认识,作者以“古典解剖生理学”的概念进行了概括和归纳,这应该成为中国解剖生理学工作者的常识,并有理由为之骄傲和自豪。随着《黄帝内经》中一些未被现代科学所认识的生命现象的深入研究和再确认,定能在世界上重塑其历史地位和现代意义。作为一名中国生理学者,应该了解我们自己的历史。
  最后,值得指出的是,英.李约瑟编著的《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早已经把经络视为血管系统,并明确指出,是中国人首先发现血液循环。后来由美国人. 罗伯特•K•G•坦普尔  撰写的《中国,发明和发现的大陆》中,进一步肯定了这一判断,并以“谁最先发现血液循环”为题专门论述。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3-10-8 11:21
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13-10-8 03:29 编辑



气血各分(行)其道。“气血分离,阴阳决绝”,气血能够分开吗?!
“营行脉中,卫行脉外”与“血行脉中,气行脉外”等同吗?



作者: 哲医    时间: 2013-10-8 19:47
本帖最后由 哲医 于 2013-10-8 12:02 编辑

楼主为解释经络写了这么多。那么请看,《难经》第一难说:十二经皆有动脉,意思是说,十二经的每一经都有动脉。比如,寸口脉是手太阴肺经的动脉,趺阳脉是足阳明胃经的动脉。〈素问。离合真邪论〉说:经之动脉,其至也,亦时陇起,其行于脉中循循然。由此可以看出,经和脉是并不相同的两个概念。并且,〈难经〉和〈内经〉中,十二经和动脉,都是具有独立内涵的基本概念,还有,〈内经〉的记载表明,所言动脉,只是专指动脉血管,而不是指经。据此可以明确看出,经和动脉是有严格区别的,是不能相混的。请再看:〈灵枢小针解〉说:皮肉筋脉各有所处者,言经络各有所主也。意思是说,人身体上的皮肉筋脉,各有各的位置,与经络的关系,只是各有所主的关系。据此完全可以看出,经是经,血脉是血脉,这难道说的还不清楚吗?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3-10-9 07:17
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13-10-9 00:37 编辑

       中医理论,气血不可分离,如何理解,请赐教。
       经络是气血的通道,怎么理解?赵一岭的观点是,古今中外的人都理解错了!请赐教。

作者: jyds123    时间: 2013-10-9 10:46
哲医 发表于 2013-10-8 19:47
楼主为解释经络写了这么多。那么请看,《难经》第一难说:十二经皆有动脉,意思是说,十二经的每一经都有动 ...

      中医里的气血循环系统是双循环系统,一个是血循环系统,一个是气循环系统。连李约瑟这样外行都早就看出来了,内行的中国人却还蒙在鼓里,遗憾!
    您看明白这句话了吗?
作者: jyds123    时间: 2013-10-9 10:46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3-10-9 07:17
中医理论,气血不可分离,如何理解,请赐教。
       经络是气血的通道,怎么理解?赵一岭的观点是 ...

赵一岭??????????????
作者: 哲医    时间: 2013-10-9 18:53
本帖最后由 哲医 于 2013-10-12 11:44 编辑

是吴以岭,河北中医,院士。
作者: jyds123    时间: 2013-10-12 18:39
哲医 发表于 2013-10-9 18:53
赵以岭,河北中医,院士。


您说的大概是以岭药业的吴以岭吧,名字都没记对
作者: 哲医    时间: 2013-10-12 19:45
名字对了,姓氏没对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3-10-13 08:38
哲医 发表于 2013-10-12 11:45
名字对了,姓氏没对

      抱歉,三个字错了两个,鼎鼎大名的以岭药业创始人吴以岭,著作:络病学。
    谢谢纠正。
作者: jyds123    时间: 2014-4-27 08:01
哲医 发表于 2013-10-12 19:45
名字对了,姓氏没对

一篇好文章,可惜没有多少人看得懂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4-4-27 08:53
jyds123 发表于 2014-4-27 00:01
一篇好文章,可惜没有多少人看得懂

     这篇文章我看了好几遍,只是回答起来比较复杂,要得罪许多人。
   文章的中心意思是:经络不是一个结构,是血脉和卫气。与先生同类看法的还有吴以岭、许进京等把血脉与经络分开,其潜台词就是血脉是循环系统,经络是神经系统。认为:中医学里的“经络是气血的通道”说不通,潜台词是与西医的神经系统、循环系统相矛盾。当然,我这样说你们都会说:这不是你们的原意。
    我的看法:经络是包括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以及循环系统在内的调控系统的通道部分,气血是调控物质,在调控系统内运转、流动。
    经络不能够拆开,气血也不能够拆开,拆开就是僞中医!
作者: gl0101    时间: 2014-4-27 09:25
jyds123 发表于 2013-10-9 10:46
中医里的气血循环系统是双循环系统,一个是血循环系统,一个是气循环系统。连李约瑟这样外行都早就 ...

我很赞同。
作者: 王锡民    时间: 2014-4-27 10:10
此文作者下了很大功夫,探讨具有一定的深度,值得进一步探讨。
作者: 中和极致    时间: 2014-4-27 11:02
      这篇文章的作者可能花了不少心血,可惜的很,全部是错的。
      经络、血管、神经是三个不同的通道,完全不能混淆的。经络系统流通的是人体的精微能量元气,血管系统流通的是人体的基本能量血液,神经系统是人体的信息传递系统。
      而卫气是不能单独成为一个系统的。气本一气,卫气即元气,当元气到了人体的体表及腔体表面时,就是卫气。
      这篇文章的作者以及其他持这种观点或类似观点的朋友,把供电局、中石油中石化、电信局的职能全部搞错了。

作者: gl0101    时间: 2014-4-27 11:18
中和极致 发表于 2014-4-27 11:02
这篇文章的作者可能花了不少心血,可惜的很,全部是错的。
      经络、血管、神经是三个不同的通道 ...

面壁十年图破壁,读帖子真的是一件很费劲的事情。
作者: gl0101    时间: 2014-4-27 11:21
jyds123 发表于 2014-4-27 08:01
一篇好文章,可惜没有多少人看得懂

高山流水,阳春白雪,知音难觅。
作者: 中和极致    时间: 2014-4-27 11:27
gl0101 发表于 2014-4-27 11:21
高山流水,阳春白雪,知音难觅。

          要有耐性,到八大胡同去慢慢的等,有缘千里来相会,小凤仙会等到蔡锷大将军的。到时一曲“知音”会流传千古的。
作者: gl0101    时间: 2014-4-27 13:19
中和极致 发表于 2014-4-27 11:27
要有耐性,到八大胡同去慢慢的等,有缘千里来相会,小凤仙会等到蔡锷大将军的。到时一曲“知音 ...

有缘千里来相会,您说的对着哩。
作者: jyds123    时间: 2014-4-27 18:39
gl0101 发表于 2014-4-27 13:19
有缘千里来相会,您说的对着哩。


作者: jyds123    时间: 2014-4-27 18:41
gl0101 发表于 2014-4-27 11:18
面壁十年图破壁,读帖子真的是一件很费劲的事情。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没关系
作者: jyds123    时间: 2014-4-27 18:42
中和极致 发表于 2014-4-27 11:02
这篇文章的作者可能花了不少心血,可惜的很,全部是错的。
      经络、血管、神经是三个不同的通道 ...

人家也没说经络和血管是一回事儿呀,你看明白了吗
作者: jyds123    时间: 2014-4-28 08:39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4-4-27 08:53
这篇文章我看了好几遍,只是回答起来比较复杂,要得罪许多人。
   文章的中心意思是:经络不是一个 ...


   经络应该不是神经系统,神经系统的损害是不可逆的,对吧
   学术探讨和得罪人好像关系不大吧

作者: jyds123    时间: 2014-4-28 08:41
王锡民 发表于 2014-4-27 10:10
此文作者下了很大功夫,探讨具有一定的深度,值得进一步探讨。

这篇文章的确值得一读,不过不是无懈可击的,应当仔细加以甄别
作者: jyds123    时间: 2014-4-28 08:44
gl0101 发表于 2014-4-27 11:18
面壁十年图破壁,读帖子真的是一件很费劲的事情。

闲着没事儿的时候,好好读一读吧。临渊慕渔,不如退而结网。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4-4-28 09:44
       赵步长的脑心通、心脑同治,吴以岭的通心络、络病学,陈可冀的活血化瘀,实际上研究的是一个东东,形成了所谓的三个理论,老死不相往来。
作者: 王锡民    时间: 2014-4-28 10:08
jyds123 发表于 2014-4-28 08:41
这篇文章的确值得一读,不过不是无懈可击的,应当仔细加以甄别。

这篇文章的确值得一读,不过不是无懈可击的,应当仔细加以甄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可否详细介绍,谢谢!
作者: 中和极致    时间: 2014-4-28 10:18
jyds123 发表于 2014-4-27 18:42
人家也没说经络和血管是一回事儿呀,你看明白了吗

      这篇文章确实让人看得很吃力,不过,可以根据标题弄清作者要表达的观点和本意。
      第一,标题中“肉眼看见的经络”,显然,作者说的经络是肉眼看见的血管,因为真正的经络是看不见的;
      第二,标题中的“双循环理论”,是指除了肉眼可见的行血之脉外,还有运行在“机体最外面的皮肤中”的卫气系统。
      这个所谓的“卫气系统”实际是子虚乌有的。
      1、卫气是护卫之气,是由元气发散到体表的,因此,卫气属于元气。当元气需要时,可立刻将卫气收回体内,如人体打哆嗦即打寒战时,就是全身一个激灵,把体表的卫气收回。
      2、如果作者说的这个卫气系统就是十二正经和奇经八脉,也是错的。一是十二正经和奇经八脉不在“机体最外面的皮肤中”,而是分为外行部分和内行部分。外行部分也不在皮肤中,而是在皮肤下;内行部分走脏腑,所以才有每一条经脉都是以脏腑来命名的。
      作者所要表达的两种经络,一是血管,一是不存在的“卫气系统”,是不是都错了?

作者: jyds123    时间: 2014-4-28 15:12
董建军 发表于 2014-4-28 13:06
真理只有一个,不可能是很多。

是的
作者: jyds123    时间: 2014-4-28 15:16
王锡民 发表于 2014-4-28 10:08
这篇文章的确值得一读,不过不是无懈可击的,应当仔细加以甄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这篇文章中最值得关注的是脉与血管的关系,理解起来不是很难,不过需要有一定的解剖知识。其他的内容可以弃之不理,原因不解释,太累
作者: 中和极致    时间: 2014-4-28 17:15
董建军 发表于 2014-4-28 13:10
你就不知道卫是什么,胡蒙。

      你是新新吧?当年一篇怀念姥爷的文章让你把“新心”改成了“新新”,还在耿耿于怀吗?
      一个纯粹的西医护士长,变换了头像和性别,就变成了资深中医了?
     你知道卫是什么?请说说你的见解。是谁在蒙,立见分晓。

作者: 中和极致    时间: 2014-4-28 18:01
董建军 发表于 2014-4-28 17:35
你的遥控性能出偏哪,别胡猜。谈卫必须知道什么是节,营卫就是一节。

      你不就是为了造假,说明你不在乌鲁木齐,而是在浙江吗?新新护士长!以造假而抗命,知道这儿有多少双眼睛盯着你吗?你该知道造假抗命是什么结局吧!
      别和我说营卫,中医理论中的营内卫外是错误的。气本一气,整体相通。你有能耐,去反破解我的“一个个破解中医理论和应用中的‘所以然’”。

作者: 中和极致    时间: 2014-4-29 10:05
董建军 发表于 2014-4-28 19:00
你的判断能力有问题,我是潢川县人,营内卫外就是一节,怎么成了错误?


      我的判断有问题,还是你的谎言和造假太多了?
      编起来一套一套的!编出一个女儿在重庆读大学,还为这个“女儿”发日记。你对天发誓,你到底是一个女儿还是一个儿子?是在重庆还是在呼和浩特?

作者: 中和极致    时间: 2014-4-29 12:34
      身份证号和注论坛注册的头像能够证明就是这个在论坛上发帖的你吗?你还是正面回答33楼、35楼、37楼的问题吧!
作者: 中和极致    时间: 2014-4-30 10:55
董建军 发表于 2014-4-29 19:32
怎么证明是我发的帖子,你才认可我不是你认为的人?

      不要越搞越复杂了。本来IP地址是最能证明的,但管理人员是不会出来证明的。视频聊天完全是可以由这个头像的真主出来聊一下的。
      这样吧,我们还是凭真正的中医知识来证实:你既然以资深中医自居,还在个人资料中自称“点穴师”。就请你说一说“命门”、“天门”、“玄关”各在什么地方?
      都能说出来,我向你道歉,是我有眼不识金香玉,你是真正的中医和点穴师;如果你说不出来,我全部说出来,你在论坛上道个“对不起”,从此以后,在论坛上虚心学习和真诚发帖,可以吗?

作者: 中和极致    时间: 2014-4-30 11:54
董建军 发表于 2014-4-30 11:30
得有人作为实验者,并且是很多人,我对实验者取穴,你再对实验者取穴,然后记录各种现象,对比就知道谁是 ...

        呵呵,真正“胡蒙”的人现身了,立判分晓了吧!
       我只要你说出在什么地方,你何必虚张声势,搞得惊天动地的,既要人作实验取穴,还要做记录,是不是还要请公证处啊?
       三个中难道一个也说不出来?那么,鱼腹浦的奇门八卦阵古为今用,真的困住一个陆逊了。这儿有没有高人解救这个“小董”一下?

作者: 中和极致    时间: 2014-5-1 10:32
      胎毛未退,乳嗅未干的人能够“胡蒙”别人吗?
      如果你说一声“胎毛未退,乳嗅未干”可解胸中郁闷之气,我还是因此而欣慰的。
      祝你今后在论坛上有一个新的精神面貌和状态。

作者: 中和极致    时间: 2014-5-1 17:04
董建军 发表于 2014-5-1 11:48
黄泥巴糊到裤子上不是屎也是屎,无中生有。


作者: 中和极致    时间: 2014-5-1 17:05
董建军 发表于 2014-5-1 11:48
黄泥巴糊到裤子上不是屎也是屎,无中生有。


作者: 中和极致    时间: 2014-5-1 17:06
董建军 发表于 2014-5-1 11:48
黄泥巴糊到裤子上不是屎也是屎,无中生有。

         
作者: 杨金峰    时间: 2014-5-1 18:05
jyds123 发表于 2013-10-9 10:46
中医里的气血循环系统是双循环系统,一个是血循环系统,一个是气循环系统。连李约瑟这样外行都早就 ...

好文章,谢谢转摘
作者: 杨金峰    时间: 2014-5-1 18:12
中和极致 发表于 2014-4-28 17:15
你是新新吧?当年一篇怀念姥爷的文章让你把“新心”改成了“新新”,还在耿耿于怀吗?
      一个 ...


作者: jyds123    时间: 2014-5-2 13:48
杨金峰 发表于 2014-5-1 18:05
好文章,谢谢转摘

     刘教授曾经说过两句话:1、谁先理解,谁先得益
2、那些人,不去好好读书--内经--凭空想像
   这两句话转赠给你看看,算是对你评语的答谢吧

作者: jyds123    时间: 2014-9-17 18:48
jyds123 发表于 2014-5-2 13:48
刘教授曾经说过两句话:1、谁先理解,谁先得益
2、那些人,不去好好读书--内经--凭空想像
   ...

敢問中醫界的朋友,到底會有多少人看懂這篇文章
作者: jyds123    时间: 2014-9-23 19:31
王锡民 发表于 2014-4-28 10:08
这篇文章的确值得一读,不过不是无懈可击的,应当仔细加以甄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王教授,您好。最近我在本论坛首发了一篇文章,请您有时间看一看
作者: 王锡民    时间: 2014-9-23 21:07
看不见,我在外地,不能上网,只有手机。
作者: jyds123    时间: 2014-9-25 14:51
gl0101 发表于 2014-4-27 11:21
高山流水,阳春白雪,知音难觅。

难觅知音
作者: jyds123    时间: 2014-9-25 14:57
王锡民 发表于 2014-9-23 21:07
看不见,我在外地,不能上网,只有手机。

祝您旅途平安,心情愉快
作者: gl0101    时间: 2016-8-15 15:21
我说怎么那个帖子看着面熟呢。
http://www.gtcm.info/forum.php?m ... amp;_dsign=4e38e4c1

作者: gl0101    时间: 2016-8-15 15:32
jyds123 发表于 2014-4-28 08:44
闲着没事儿的时候,好好读一读吧。临渊慕渔,不如退而结网。

这是一篇非常重要的文献。
作者: gl0101    时间: 2016-8-15 15:37
jyds123 发表于 2014-9-17 18:48
敢問中醫界的朋友,到底會有多少人看懂這篇文章

我感觉,经络可能让中医界弄复杂了。
作者: gl0101    时间: 2016-8-15 15:38
jyds123 发表于 2014-9-25 14:51
难觅知音

有机会的话面谈吧。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6-8-15 15:46
        因此针刺体表的血管或深部的血管,通过交感传入纤维传到脊髓的侧角及延髓,
=============================================================、、
       回复:
        交感神经,在传统解剖生理学中,是传出神经属于运动神经!没有传入功能!尽管有人证明交感神经有传入功能,但是没有得到解剖学界的公认!
      【人体气血双循环理论】这篇文章,以前发表过,不是没有引起注意,而且络病学,吴以岭,我们论坛也有人(徐进京)持类似观点!有意或者无意是为了迎合西医的神经系统与血液循环系统,曲解经络学说。
  究其原因是:对于中医经典没有学进去!或者说没有学懂!以西解中!说到底还是对于中医缺乏自信!


作者: 仁海中西医    时间: 2016-8-15 16:28
gl0101 发表于 2016-8-15 11:37
我感觉,经络可能让中医界弄复杂了。

当事者迷,旁观者清。
并不复杂的事儿,越弄越玄 。

中医们自己把自己绕进去了。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6-8-15 16:48
仁海中西医 发表于 2016-8-15 08:28
当事者迷,旁观者清。
并不复杂的事儿,越弄越玄 。

   仁海先生独创:中枢经络,外周经络之说!请先生赐教!!!
作者: gl0101    时间: 2016-8-15 17:55
本帖最后由 gl0101 于 2016-8-15 18:02 编辑
仁海中西医 发表于 2016-8-15 16:28
当事者迷,旁观者清。
并不复杂的事儿,越弄越玄 。

感觉就一步之遥了,摸着边了。
作者: 仁海中西医    时间: 2016-8-15 18:47
本帖最后由 仁海中西医 于 2016-8-15 14:50 编辑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6-8-15 12:48
仁海先生独创:中枢经络,外周经络之说!请先生赐教!!!

你如果能够看懂!就没有对牛弹琴之说。  
一一一一一一一
        你能看懂吗?

        “牵一发而动全身”,是对成年人中没有能力者而言的,更是给三岁以下婴幼儿立下的规距。因为婴幼儿没有生活经验,怕顽皮过度出危险,而让其象机器人一般循规蹈矩。象你这种人竟然当成了在学术创新上的不易之准绳。可想而知,你的智力,在事实上已经低到了何等惊人的程度。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6-8-15 18:56
        
仁海先生独创:中枢经络,外周经络之说!请先生赐教!!!
三七24!我的确不懂!!不敢和先生争论!怕挨板子!



作者: 仁海中西医    时间: 2016-8-15 19:14
gl0101 发表于 2016-8-15 13:55
感觉就一步之遥了,摸着边了。

        十二经循行路线事实上就不存在,那么何来经络一说?

       在古代由于受到解剖的限制,没有发现神经系统、淋巴系统,故将神经、循环、淋巴等系统的综合功能,称之为经络。这既是中医学的进步,做为现代人也是可以理解的,同时也证明“经络”是中国古人的伟大发现。但随着现代人们解剖学的逐步完善,人体的神经、循环、淋巴、内分泌等诸系统业已明了。因此,经络一说已经失去存在价值,理应被请进医学历史博物馆中去。

作者: 仁海中西医    时间: 2016-8-15 19:20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6-8-15 14:56
仁海先生独创:中枢经络,外周经络之说!请先生赐教!!!
三七24!我的确不懂!!不敢和先生 ...

       在人类的进化史上,错了,可以改。但与用“牵一发而动全身”而束缚住自己的思想的谬论相比,却有着质的区别。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6-8-15 20:14
仁海中西医 发表于 2016-8-15 11:20
在人类的进化史上,错了,可以改。但与用“牵一发而动全身”而束缚住自己的思想的谬论相比,却有 ...

      【 中枢经络,外周经络之说!】错误了??仁海先生,你说明白点!!!

作者: 仁海中西医    时间: 2016-8-15 20:37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6-8-15 16:14
【 中枢经络,外周经络之说!】错误了??仁海先生,你说明白点!!!

        不是早就承认错了吗:

        当时本来就写了中枢神经,周围神经,但想到榆木疙瘩中医们万一情绪激动,要是出现脑血管痉挛,那么,谁能负责得了呀,赶快暂时把“神经”换上“经络”吧。           一一结果呢?嗯,还好,没发现有出现脑血管意外的。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6-8-15 21:50
仁海中西医 发表于 2016-8-15 12:37
不是早就承认错了吗:

        当时本来就写了中枢神经,周围神经,但想到榆木疙瘩中医们万一 ...

      还否定五行吗??
作者: 仁海中西医    时间: 2016-8-15 22:12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6-8-15 17:50
还否定五行吗??

当然否定了,而且还要废除呢!
为什么?挺五行方在帮着我们呀!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6-8-16 07:41
仁海中西医 发表于 2016-8-15 14:12
当然否定了,而且还要废除呢!
为什么?挺五行方在帮着我们呀!

   你反对五行,才得出来中枢经络,间接生,胆汁流到月经里了……等等谬论!说明你否定五行是错误的!!树活皮,不要丢了人格!
作者: 仁海中西医    时间: 2016-8-16 08:10
标题: RE: 双循环理论、肉眼看见的经络与血液循环的发现者 (刘里远)
本帖最后由 仁海中西医 于 2016-8-16 04:16 编辑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6-8-16 03:41
你反对五行,才得出来中枢经络,间接生,胆汁流到月经里了……等等谬论!说明你否定五行是错误的!! ...

        哈哈,正是你,以特殊的、挺五行方主将的身份,一而再、再而三的胡搅蛮缠,让挺五行的评委、中医、中医粉丝们,感到莫大的绝望。让本来糊涂着的中间派人士的心里,也觉得豁然开朗了。我们废除五行方,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完全、彻底的胜利,与您的特殊的巨大的功劳,是分不开的。您的所作所为所能起到的作用,是任何人替代不了的,同时,也是任何人都抹杀不了的。

       有鉴于此,我谨代表在五行存废辩论赛中废除五行方全体师长、同仁、中医粉丝们,向您,表示最诚挚的感谢!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6-8-16 08:21
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16-8-16 00:24 编辑

        废除五行之后,人体就【如用塑料做成一个“人形”的皮囊,……因此,针剌身体上任一部位(除去重要器官组织、神经血管干线等之外)用泄法,都可以泄热】可以随便乱戳,而毫无感觉,没有皮了!
          心主神明,心主血脉,其华在面,所以,中医非常顾脸面。这是中医理论,废除五行之后,心不主神明,也不主血脉,因此,也不要脸面了!
         废除五行之后,人就是没皮没脸的人。永不脸红,不知羞耻,随便扎、戳没有感觉!
  【 针灸,按摩纯粹是安慰治疗。】不承认基本的医疗实践的客观事实!
【痰浊外感热病侵入大脑】,【针灸足三里治疗胃病是安慰治疗】【肝长左脚后跟上】
         肝气郁结就是胆汁淤积,妇女经前乳胀是胆汁淤积,流到乳房里引起的!肝气郁结月经不调是胆汁流到子宫里引起的!崩漏流出来的是胆汁,男人肝气郁结的时候,射出来的也是胆汁?!胆汁淤积引起肝脏肿大!!!
自相矛盾,自己打自己嘴巴。先说【外周经络】是外周神经系统,【中枢经络】是中枢神经系统,废除五行之后,说经络不存在!那么,外周经络、中枢经络也不存在了!即外周神经、中枢神经也不存在了!
     阳性细胞、阴性细胞。没有阴阳五行学说        
由此可见一斑,举一反三,不必悉具!        
结论:废除五行,抬手动笔就错!        

作者: gl0101    时间: 2016-8-16 17:30
仁海中西医 发表于 2016-8-15 19:14
十二经循行路线事实上就不存在,那么何来经络一说?

       在古代由于受到解剖的限制,没有 ...

经络的解剖、生理、病理、临床研究出现了一些问题,所以出现了一些质疑。要分析问题、正视质疑,这样才能真正地有所发现。因为问题、质疑就否定经络,或者无视问题、质疑,都不可取。
作者: 仁海中西医    时间: 2016-8-16 18:03
gl0101 发表于 2016-8-16 13:30
经络的解剖、生理、病理、临床研究出现了一些问题,所以出现了一些质疑。要分析问题、正视质疑,这样才能 ...

我的回复,正是通过分析研究做出来的结论。并非为质疑而质疑、为废除而废除。

作者: gl0101    时间: 2016-8-16 18:30
仁海中西医 发表于 2016-8-16 18:03
我的回复,正是通过分析研究做出来的结论。并非为质疑而质疑、为废除而废除。

知道。
作者: llyyjj    时间: 2016-8-17 22:20
本文研究深入,但有一个缺陷,就是忽略了中医的研究方法。
解剖的方法,在内难时代起步,但刚起步就止步了。留下来一下零星的解剖知识。这些零星知识,是帮不上什么忙的。但作为资料,却被留了下来。
中医以后的生理知识,都是通过观察生理,观察病理,更是通过疗效验证来逆推的,代有推测、猜测、假想的成分。这些东西和保留的一些解剖知识混在一起,就形成了现在这个中医理论的核心内容。


作者: 一吐了之    时间: 2016-8-17 23:07
llyyjj 发表于 2016-8-17 22:20
本文研究深入,但有一个缺陷,就是忽略了中医的研究方法。
解剖的方法,在内难时代起步,但刚起步就止步了 ...

  先生的认识是完全错误的,以本文而论,内难解剖细致入微,心,脉,气,血说的何等明了。从而建立起中医解剖学的理论。中医的生理没有猜测、假想的成分,先生有此论应拿出根据,否则就是诬陷和诽谤。由五味生成营卫,哪个是假想?本文的不足是片面,中医的生理不仅是食物,即地食人以五味,还有呼吸,即天食人以五气,五气藏五脏,五味养五脏,五气是动力,五味是营养,升降出入于六经,方是中医的解剖学生理。只论五味,不论五气,就会陷于西医的绝路。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6-8-18 07:29
llyyjj 发表于 2016-8-17 14:20
本文研究深入,但有一个缺陷,就是忽略了中医的研究方法。
解剖的方法,在内难时代起步,但刚起步就止步了 ...

        【中医以后的生理知识,都是通过观察生理,观察病理,更是通过疗效验证来逆推的,代有推测、猜测、假想的成分。】
          llyyjj 发表于 2016-7-23 14:25【 心主神明在中医理论里是正确的】
===================================
        李老师, 你这句话还算数不算数!
         【 心主神明在中医理论里是正确的】是不是也有推测,猜测,假想的成分???还正确吗???自相矛盾!!!
        东西忽悠!!南北也忽悠!
      


作者: 黄中正    时间: 2016-8-18 09:16
本帖最后由 黄中正 于 2016-8-18 09:19 编辑

这篇文章存在许多混淆概念,但很有参考价值。人体气血行走的双循环系统就是经络系统和脏腑系统。气血行走是不可分的。无气血不走,无血则气无源。
作者: llyyjj    时间: 2016-8-18 10:07
本帖最后由 llyyjj 于 2016-8-18 10:09 编辑

回复一吐先生86楼、融合观先生、千总85楼点评:

推测、猜测、假想,是所有各学科理论建立过程中必须有的方法与步骤,说某学科的这些过程,是为了探讨该学科基本理论的形成过程,不是说有猜想就是伪科学,更谈不到诬陷、诽谤。(再说,诬陷诽谤只能对人,不能对学术)
数学是最严谨的学问,也有猜想,大家都记得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猜想吧,陈景润死多年了,现在还没有完全证实。
现代医学理论里,推测、猜想等等,比比皆是。


通过中医理论的形成过程,来学习、研究、正确表述中医理论,是我上本论坛的目的。只是几年来一直效果不大,大家经常在讨论中脱离主题,甚至争争吵吵。


给各位提个建议:


本帖是楼主发出来的一个新的理论探讨的文章,内容多,有许多有价值的东西,我看了两遍还没有看出来主要内容,不是人家说的不清楚,是内容多,我消化慢。大家边学习边讨论,咱们要讨论的中医理论形成问题,另外开贴,不要打扰大家。这段时间,论坛里有几个帖子,是从这个方向探讨的,建议二位到这几个帖子里发表高见。http://www.gtcm.info/forum.php?mod=viewthread&tid=69684&extra=page%3D1http://www.gtcm.info/forum.php?m ... &extra=page%3D1[/url]
或者二位另开新帖,我来学习。主题是探讨中医基础理论的形成过程(主要是脏腑学说),这两天谈论的解剖学等问题,也就在其中了。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6-8-18 13:16
        咱们要讨论的中医理论形成问题,、
=============================================
         回复:
         这个问题需要你现在来讨论吗????关于中医各个藏象的发生学,已经研究十几年了!你可以到百度查查,肾脏象发生学,脾藏象发生学……论文何止百十篇!!

         
《内经》脾藏象理论发生学研究

刘黎明  

【摘要】:研究目的: 揭示《内经》脾藏象理论体系的发生因素、建构过程,系统挖掘整理脾藏象理论体系的整体性、过程性规律和原理。 研究方法: 采用中医发生学研究方法,即运用文献学、史学、文字学、哲学、社会学、逻辑学等综合方法,对脾藏象学说初创时期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和基本理论的形成与演变,作出客观而确实的诠释。 研究内容: 分析《内经》脾藏象理论体系的发生因素,包括文字发生、解剖形态、气、阴阳、五行学说、易学理论、社会医学模式、医疗实践反证;分析其理论体系的建构方法;分析其演进轨迹。 研究结果: 古代解剖学奠定了脾藏象理论的始基;文字发生学是脾藏象理论的建构之砖,确立了脾胃的某些特定功能、形态,并体现一定的心理、文化蕴意;气、阴阳、五行、易学、社会官制文化等是建构脾藏象理论体系的框架因素;观察法、医疗实践法、逻辑法等方法是建构脾藏象理论的重要方法;脾藏象理论的形成经历了实体向功能态的演化及其理论体系最终确立的演讲过程。 结论: 运用中医发生学方法能够揭示《内经》脾藏象理论体系的发生因素、建构过程及建构方法,能揭示其理论的基本范畴、内在特征和本质规律。
作者: llyyjj    时间: 2016-8-18 15:01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6-8-18 13:16
咱们要讨论的中医理论形成问题,、
=============================================
         回 ...

关于中医各个藏象的发生学,已经研究十几年了!
----------------------------------------------------------
十几年还算个理由?张仲景的著作都研究一千三百多年了,还不是在讨论。
另一个帖子里,您还说要讲这个问题,我还没来得及看,这个帖子里您又不让讨论了,您怎么一会一个样,返老还童了?
我提出的肝生于左脚后跟等等,都有经典依据,您没能力批判我帮不了。
本帖是个重要的理论探讨文章,您就不要添乱了。要说我的话题,到另外地方说。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6-8-18 16:41
        【我提出的肝生于左脚后跟等等,都有经典依据,您没能力批判我帮不了 】
=============================================
          你提出一个谬论,让别人批评!!大笑话!肝生于左脚后跟,三七24,还需要别人批判!!大笑话!不嫌丢人!!




欢迎光临 导航中医药 (http://gtcm.info/)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