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标题: 《中西医融合观》续--气血津液与内环境的融合 [打印本页]

作者: administrator    时间: 2013-9-1 12:13
标题: 《中西医融合观》续--气血津液与内环境的融合
《中西医融合观》续
--气血津液与内环境的融合
作者:李同宪 李月彩
出版社: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
(, 下载次数: 240)
(, 下载次数: 107)
(, 下载次数: 134)
(, 下载次数: 116)
(, 下载次数: 80)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3-9-3 09:08
谢谢管理先生把《中西医融合观续》介绍给大家,请大家多多指教。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3-9-3 09:30
概    论

讨论以下两个问题:
1. 什么是中西医融合?
2.什么是气血津液-内环境稳态、证态、象态。

第一章  关于中西医融合

一、中西医融合的概念
中西医融合指的是中、西医两大理论体系的融合。
医学体系是一个理论体系,由概念与理论构架组成。符合逻辑的概念形成、变化和发展以及概念间的相互依赖、对立和转化,就是概念在理论构架内的流易。一般而言,概念只能够在自己所属的理论系统内流易。概念、理论构架以及概念在理论构架内的流易,才是具有活力的理论。中、西医是具有不可通约性的两大理论体系,对于同一个客观存在的事物(疾病)的认识得出完全不同的两个理论(即概念、理论构架不同),因此,中医的概念不能在西医的理论构架内流易,西医的概念也不能够在中医的理论构架内流易。中西医融合就是建立一个新的理论体系,通过这个体系使得中医的概念能够在西医的理论体系内流易,反之亦然。
人类的一切知识无非是解决:是什么?怎么办?为什么?三个问题,理论是人类对于客观事物本质的认识,解决“为什么?”的问题。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对于客观事物本质的认识是由现象到本质的深化过程;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是事物本质的外在表现;研究、建立理论的方法就是从现象深入到本质,即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而理论的叙述方法或者表达方法则是从本质上说明表面现象;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即从抽象到具体的过程。中医把理论的建立称之为:取象比类,把理论的运用、解决问题的过程称之为:取类比象。系统论中,对于系统以及系统状态的认识、判断是由“状态变量”决定的;对于系统调控的效果需要检测“状态变量”来体现。所以,辩证唯物主义理论中的“现象”,就是中医理论中的“象”,就是系统论中的“状态的变量”。辩证唯物主义中的“矛盾对立统一”,中医学中的“阴阳平衡”,系统论中的“稳态”,是等同的概念(理论界有争论)。西医把系统论引入医学领域正在形成现代西医学,为中西医融合创造了条件。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3-9-3 09:51
(接上帖)
  人们在实践过程中,通过自己的肉体感官(眼、耳、鼻、舌、身)直接接触客观外界,引起许多感觉,在头脑中有了许多印象,对各种事物的表面有了初步认识,这就是感性认识。这就是“象”,是事物本质的外在表现。所以,感性认识所得出的“象”或者说表面现象不受理论框架的支配或者说影响,是感性的、经验的、初级的、比较客观的。慨念的形成是对事物本质属性的概括,当对“象”或者说“现象”进行概括、抽象化的时候,有意或者无意之中是运用某种理论框架对“现象”进行概括、抽象化。这是一个主观过程,是理性认识的第一阶段,也是理论形成的第一步骤。运用不同的理论框架对同一组具有内在联系的象进行概括、抽象化,就能够得出不同的概念。例如:头痛、发热、脉浮、白细胞不高,发病1,2日这一组现象(状态的变量),中医诊断为:太阳表证,西医诊断为:感冒或者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尽管概念不同,而他们的本质是统一的。所以,我们说:太阳表证与感冒或者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是一个证态,诸如此类,形成中西医融合的证态理论。在证态理论体系内,麻黄汤、桂枝汤是治疗太阳表证-感冒证态的方剂,麻黄汤是治疗太阳表实证的方剂,所以,麻黄汤的适应症是:头痛、发热、脉浮、白细胞不高、高热无汗的感冒病人,即排除了传染病前驱期以及细菌性上呼吸道感染的病人,而且具备高热无汗的感冒病人才能够使用麻黄汤。
     医学领域里之“象”包括:症状、体征、各种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等等,而中医学里之“象”包括症状、体征与脉象、舌象。具有内在联系的一组症状与体征(一组象或者状态变量)中医称之为“证”,西医称之为:病理状态,所以,同一个病人在同一时段内证与病理状态是同一的,中西医融合观把同一的“证”与“病理状态”称之为:证态。由“证态”概念推导出“象态”概念,关于证态的详细论证请参考我们出版的《伤寒论现代解读》与《中西医融合观》两本书的相关部分。

作者: administrator    时间: 2013-9-3 11:17
  李先生,才发现此帖吧!别客气了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3-9-4 17:00
      中西医融合理论体系的原基概念是“象态”,“象”是中医藏象的象,“态”是系统论中的状态。象与态是统一的,即具有内在联系的一组“象”,他们的本质或者状态是统一的。系统的稳态就是生理状态,系统的稳态失衡就是病理状态。为了区别生理与病理的不同,把病理条件下的“象态”称之为“证态”,生理条件下称之为“象态”。气血津液之“象”与内环境之“象”在宏观上是吻合的,我们说气血津液与内环境是一个象态;中医的血与西医的血液具有共同之象,血与血液是一个象态;气与内环境调控是一个象态;液与细胞间液是一个象态;津与第三间隙液是一个象态。痰证与炎症是一个证态;瘀血与血液凝固是一个证态;悬饮与胸腔积液是一个证态;热实结胸证与急性腹膜炎是一个证态等等。通过象态与证态概念体系的建立,中西医的概念可以在对方的理论构架内流易。中西医融合就是寻求中、西医共同之“象”,升华医学之本质,换言之中西医融合就是寻求中西医的共同之处。中西医之所以具有共同之处是由于他们研究的客体、客观事实是同一的。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3-9-4 17:02
     本书详细论证了痰饮与炎症的关系,瘀血与血液凝固的关系,认为:炎症反应与抗炎机制的失衡表现出炎症,炎症就是痰证,炎症的病理产物就是痰。“痰”字由两个火叠加成“炎”,加上“疒”旁而组成。所以痰就是炎+“疒”,即炎病的意思。凝血与溶血系统的失衡引起血液凝固,血液凝固前状态就是血瘀,其结果是形成凝血块或者血栓,这就是中医的瘀血。炎症反应与抗炎机制的失衡、凝血与溶血系统的失衡,二者相互交错进行其结局就是纤维化、硬化;痰饮、血瘀交错进行的结局是积聚癥瘕,所以纤维化、硬化与癥瘕积聚是一个证态。证态体系的建立,我们就能够进行如下的、合乎逻辑的推理:痰证与炎症是一个证态,瘀血与血液凝固是一个证态,所以,痰瘀交错与炎症介质过度释放、凝血机制启动是一个证态;痰瘀互结或者痰瘀交错的西医病理学基础就是:炎症反应-抗炎反应稳态失衡与凝血-溶血稳态失衡相互促进、相互交错、共同存在的复杂病理过程。这个病理过程不仅存在于动脉粥样硬化、脑卒中,而且存在于代谢综合征、多器官功能障碍、心肌梗塞、脓毒血症、严重的坏死性炎症、急性胰腺炎等等危急症疾病中,是这些众多危急重症的共同病理学基础。痰瘀交错不仅存在于危重疾病以及疾病的晚期阶段,而且在炎症疾病的早期也存在着痰瘀交错的病理过程,只是痰瘀交错的表现形式有所区别。所以,研究痰瘀交错对于现代医学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代谢综合征的并发症是以瘀血为主要病理表现的病理过程,其临床表现就是各脏腑血瘀证。炎症介质异常释放与凝血机制启动相互交错不仅是代谢综合征的病理机制,而且也是多器官功能障碍的病理机制。所不同的是代谢综合征及其并发症是一个慢性过程;而多器官功能障碍是一个急性过程。通过中西医融合把代谢综合征与多器官功能障碍联系起来,是对现代医学病理机制的重大贡献。
作者: yanshoufeng    时间: 2013-10-22 10:54
虽然炎症的病理产物就是痰。其逆定理,也不得出,痰完全是炎症导致的。导致谈的因素病理是多种的。除了炎症,还有,气滞、血瘀、湿阻、气虚等等。
作者: 王锡民    时间: 2013-10-22 15:46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3-9-3 09:08
谢谢管理先生把《中西医融合观续》介绍给大家,请大家多多指教。

      从目录看,是有益的探索。
      研究中医,应当有这种精神。
      支持!

补充内容 (2013-12-1 15:48):
但是,若联系李先生一边说中西医理论不可通约,一边又说中西医融合,则是彻头彻尾的自相矛盾。既卖矛,又卖盾。
作者: 铁骨铮铮2002    时间: 2013-10-22 21:55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3-9-3 01:08
谢谢管理先生把《中西医融合观续》介绍给大家,请大家多多指教。

原来是一流高手啊,幸会。
作者: 王锡民    时间: 2013-12-1 15:47
王锡民 发表于 2013-10-22 15:46
从目录看,是有益的探索。
      研究中医,应当有这种精神。
      支持!

但是,若联系李先生一边说中西医理论不可通约,一边又说中西医融合,则是彻头彻尾的自相矛盾。既卖矛,又卖盾。
作者: 王锡民    时间: 2013-12-1 15:59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3-9-3 09:51
(接上帖)
  人们在实践过程中,通过自己的肉体感官(眼、耳、鼻、舌、身)直接接触客观外界,引起许多感 ...


例如:头痛、发热、脉浮、白细胞不高,发病1,2日这一组现象(状态的变量),中医诊断为:太阳表证,西医诊断为:感冒或者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尽管概念不同,而他们的本质是统一的。
————————————————————————————————
按照李先生的逻辑,显微镜下看不见先天之精。同理,张仲景没见过显微镜,是如何知道白细胞不高的?西医不摸脉,又是怎样知道脉浮的?
李先生是怎样做到用自己的盾去刺自己的矛的?别人为什么做不到?

作者: 梁常兵    时间: 2013-12-1 19:52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3-9-3 09:30
概    论

讨论以下两个问题:

李先生也是从现代科技的角度解读了中医学,值得称道。
这是历史的必然。
中西医总会取长补短,最终融为一体的。
看来,李先生肯定是赞同中西医殊途同归的,那么为什么对王锡民教授用现代科技解读元气、先天之精等等多有抵触呢?
作者: 杨金峰    时间: 2013-12-5 17:14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3-9-3 09:08
谢谢管理先生把《中西医融合观续》介绍给大家,请大家多多指教。

期待 继续发表
作者: 仁海中西医    时间: 2013-12-7 12:53
王锡民 发表于 2013-12-1 11:47
但是,若联系李先生一边说中西医理论不可通约,一边又说中西医融合,则是彻头彻尾的自相矛盾。既卖矛,又 ...

李先生一边说中西医理论不可通约,一边又说中西医融合,则是彻头彻尾的自相矛盾。
————————————————————————————————————
在这方面,李老先生的确进入了死胡同,让我也很费解。

作者: 王锡民    时间: 2013-12-7 15:38
本帖最后由 王锡民 于 2013-12-7 15:39 编辑
仁海中西医 发表于 2013-12-7 12:53
李先生一边说中西医理论不可通约,一边又说中西医融合,则是彻头彻尾的自相矛盾。
—————————— ...


      李先生坚决反对“中西医相通”的观点。那么,中西医不相通,就一定融合不了。而他又大喊中西医融合。这是典型的自相矛盾。
      他为什么会表现为这样矛盾呢?我来为于先生解疑:
      第一,他对中医理论中存在的概念混乱状态,没有梳理的能力,搞不清楚,稀里糊涂,他自己在发言中也承认。从他上面的介绍材料中也可看出。
      第二,他对现代医学理论一知半解,从他上面的介绍材料中就可证明。
      第三,他更没有将中西医理论进行融会贯通的能力,所以,他不可能将中西医进行融合。从以上介绍材料中可以证明。
      第四,他对“中西医融合”概念的理解是错误的。
      什么是融合?百度解释为:熔成或如熔化那样融成一体。实际上,就是将二种以上不同的物质熔化在一起,这个熔化,就有一个分解的过程,要融为一体才行。而不是将黄豆、绿豆倒在一个锅里,用匀子一搅,就叫融合,那叫混合。北京中医药大学把中西医混合,称为非驴非马。李先生书中介绍的是中西医知识拼盘、混合,哪是什么融合。所以,称为中西医融合,是对词本义的曲解。不应当这么叫。
      第五,他主张中西医混合,所以,就坚决反对我提出的“中西医理论相通和统一”的观点。虽然他说了许多外行话,但他自己还没感觉出自己的水平不到位。还在那猛犟呢?
      我不是有意贬他,原因有二,一是他确实对中西医认识不深不透,二是有意以狡辨代替与我的学术讨论,这是极端错误的。会诱导水平较低的读者产生错误。


作者: 王锡民    时间: 2013-12-7 16:03
仁海中西医 发表于 2013-12-7 12:53
李先生一边说中西医理论不可通约,一边又说中西医融合,则是彻头彻尾的自相矛盾。
—————————— ...


例如:头痛、发热、脉浮、白细胞不高,发病1,2日这一组现象(状态的变量),中医诊断为:太阳表证,西医诊断为:感冒或者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尽管概念不同,而他们的本质是统一的。
——————————————————————————————————————
        以这一段为例,就说明是中西医混合,不是融合。也说明这种混合是失败的。
      从中医看,感冒应有暑湿、风热、表虚、表实等型,这些症状用他说的“头痛、发热、脉浮、白细胞不高,发病1,2日这一组现象”来一匀烩,能说得清吗?
      从西医看,如果是病毒感染,白细胞中的淋巴细胞会高;如果是伴有细菌感染,中性粒白细胞一定会很高。怎么能说白细胞不高呢?有单纯的鼻炎症状为主的患者,有的以咽部、扁桃体发炎为主,有的进入喉部以上部位,出现了咳嗽、吐痰症状。
      这么复杂,李先生上述肤浅的几个症状岂能概括得了太阳表证和感冒、上感等复杂情况?这种混合有实际意义吗?不实用。

作者: 仁海中西医    时间: 2013-12-7 23:19
       我相信“中西医融合观”李老先生,在中西医理论方面的造诣,是非常深厚的。同时,我也相信,只有老先生从“中西医不可通约”这个误区中走出来之后,其成就才能是非凡的。

       同时,我更坚信,一切为了中国医学的振兴而呕心沥血的师长同仁们,一定不会计较因为发生误会而出现的小节。
   
       为了中医的振兴,为了那数不清的无辜患者的利益,为了大家的这个共同奋斗目标,就让我们大家尽释前嫌,然后携手并肩,发挥每个人的聪明才智吧!

作者: 王锡民    时间: 2013-12-17 18:13
本帖最后由 王锡民 于 2013-12-17 18:16 编辑
仁海中西医 发表于 2013-12-7 23:19
我相信“中西医融合观”李老先生,在中西医理论方面的造诣,是非常深厚的。同时,我也相信,只有老 ...


      仁海先生说,相信李先生在中西医理论方面的造谐是非常深厚的。我不赞成。
      我认为,这只是给他戴个高帽而已。在他以往的发言的大多数贴子中,都存在着多方面的错误。
这些错误表现在:
      1、对中医基础理论概念不清,稀里糊涂,干脆说就是没弄懂。只知个皮毛,没有深入研究这些概念之间的关系,更没有把中医理论融会贯通。
      2、对西医学理论一知半解,经常说错,更没有把西医学理论融会贯通。虽然也在发言,但这种发言,没啥意义。
      3、具有与与张功耀、何作庥等相同的机械唯物论思想,例如,他提出要在显微镜下看腠理的细胞。再如,中西医对于人体的解剖认识,只有粗与细的区别,没有根本的区别,如对于胚胎新生命的形成,中医认为先形成精,再发育成胚胎,西医讲先形成受精卵,再发育成胚胎。这二者是何等的一致。实际上 ,不可能不一致。人体胚胎生命形成过程只有一种过程,不可能有两种变化。而李同宪先生偏要猛犟,说不是一回事,这是典型的机械唯物论、形而上学认识。难道中西医的论述一个字都不能差吗?把英语和日语翻译成中文,就是那么百分之百的准确吗?从这一点讲,他根本不懂什么是理论研究。照他这么说,哲学、社会学、心理学都是错误的。
      4、错把中西医混合当成融合,这是一种假冒。连中学生都知道,混合与融合,是一个意思吗?
      这只是我举的几个例子,实际上,多的是,错误太多。这样的水平若是中西医深厚,那么,我国的中医事业和西医学事业,就无疑成了小儿科水平了。
      以上所述,出自客观,仁海先生和稀泥是调节气氛,但那不是谈学术。学术是真刀对真枪,马虎不得的。


作者: 仁海中西医    时间: 2013-12-20 12:27
本帖最后由 仁海中西医 于 2013-12-20 08:30 编辑
王锡民 发表于 2013-12-17 14:13
仁海先生说,相信李先生在中西医理论方面的造谐是非常深厚的。我不赞成。
      我认为,这只是 ...

        学术争鸣,就必然会有观点不一致的地方,这很正常。但我主要想说的是,作为一心想为中医发展出力的人士,一定要求同存异,不要把关系弄僵了。
        如果在有学问有涵养的人士之间进行学术争鸣,都没办法真诚沟通的话,那么,就无疑对任何一方都是不利的。因为争鸣的最终目的,就是相互学习、相互提高,而决不是为了来消磨时间、甚至是怄气的。
        再者,我们不能与专事混水摸鱼、甚至胡搅蛮缠者等同。请先生明鉴。


作者: 王锡民    时间: 2013-12-20 16:56
仁海中西医 发表于 2013-12-20 12:27
学术争鸣,就必然会有观点不一致的地方,这很正常。但我主要想说的是,作为一心想为中医发展出力 ...

说的有道理。
但要看与谁交流,如果遇到不可理喻者,想搞好关系也是一厢情愿。我发先天之精与胚胎发育的话题,是中西医认识在内涵上非常接近的。如果具备胚胎学知识,再认真阅读我的发言,就不可能提出象李先生那样的一而再,再而三的胡搅,明明自己发言文不对题,偏偏说对方不对。这时,仁海先生想搞好关系的想法,就只能泡汤了。
作者: 仁海中西医    时间: 2013-12-20 18:24
王锡民 发表于 2013-12-20 12:56
说的有道理。
但要看与谁交流,如果遇到不可理喻者,想搞好关系也是一厢情愿。我发先天之精与胚胎发育的 ...

哎哟,各退一步,就海阔天空了呀。要不,还能咋办呢?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4-6-13 16:34
      实在对不起,半年之后,我才看到这些帖子。谢谢大家关注。
    我和王锡民先生之间的争论似乎带有根本性质的争议,任何一个问题都是两种不同的看法。
    关于感冒的不同类型,中西医的融合,我正在连续发表,真正把太阳表证、卫分证与西医的普通感冒、流感、传染病的前驱期搞明白了,中西医融合就实现大半了。
    谢谢王锡民先生的质疑,欢迎继续提问题,提出批评意见,我表示感谢。我一定认真回答所有人提出的所有问题,直至我不能回答为止。如果我不能回答,也请见谅,是我的学识不够,我继续努力学习。
作者: administrator    时间: 2014-6-15 23:41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4-6-13 16:34
实在对不起,半年之后,我才看到这些帖子。谢谢大家关注。
    我和王锡民先生之间的争论似乎带有根 ...

好,这才是中医人的胸襟,不能怕争论,只要文明争论即可,其实也是大家共同学习的过程嘛




欢迎光临 导航中医药 (http://gtcm.info/)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