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标题: 建议增设传统文化板块 [打印本页]

作者: 青莲居士    时间: 2013-8-4 20:15
标题: 建议增设传统文化板块
建议增设传统文化板块!
作者: 医源    时间: 2013-8-4 23:39
这个确实有必要,支持!

作者: administrator    时间: 2013-8-5 20:15
具体想法,请大家多多发表建议和意见!我们会根据需求推出相关栏目和版块的!谢谢!
作者: 青莲居士    时间: 2013-8-5 20:26
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我想不必多言了吧!
作者: 红莎草    时间: 2013-8-7 22:19
问题是他的范围和内容,都包括些什么?
作者: 青莲居士    时间: 2013-8-8 08:07
红莎草 发表于 2013-8-7 22:19
问题是他的范围和内容,都包括些什么?

不妨你说说他的范围和内容,都包括些什么,给大家起个抛砖引玉的作用如何?
作者: 青莲居士    时间: 2014-5-8 21:31
再次建议!
作者: 仁海中西医    时间: 2014-5-9 00:03
增设传统文化板块?继续鼓吹中医保守?中医死得慢点儿了?
作者: 王锡民    时间: 2014-5-9 07:34
      中医论坛,还是应以中医具体内容为主。
    中医的临床理论,根在伤寒杂病论。
    中医的基础理论,根在内、难二经。
    能理解透这些东西及历代医家著作,就不错了。
作者: 刘亦之    时间: 2014-5-9 09:11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萧铁    时间: 2014-5-9 09:26
何不找个国学网站,建议他们开个中药板块,由我们派人过去当版主,收益用作本网站建设,岂不是好?
作者: 王锡民    时间: 2014-5-9 10:11
王锡民 发表于 2014-5-9 07:34
中医论坛,还是应以中医具体内容为主。
    中医的临床理论,根在伤寒杂病论。
    中医的基础理论 ...

    中医的前途在于继承中医经典基础之上的创新,创新在于吸收现代科学技术。只靠古中医理论,救不了中医。
      中医治病技术来源于几千年、上万年的临床实践摸索,只是在汉代创立《内经》等中医理论时引进了阴阳五行学说。所以,中医的根在于临床,而不是什么传统文化。
      我们尊重中国传统文化,但中医的核心理论不是传统文化,而是脚踏实的中医药科学理论。中医治病靠的是中医药理论,而不是传统文化。
      所以,在中医论坛上开传统文化专版,不仅是画蛇添足,而且会分散大家讨论中医药理论的精力,实为得不偿失。
     
      当然,对于一位已经精通中医药理论的人来说,如果有精力,不仅仅可以学国学,而且也可学数学、书画、京剧、武术,学的东西越多越好。
      喜欢国学,可以到国学网站浏览。
作者: 青莲居士    时间: 2014-5-9 12:41
人文素养不存,中医岌岌可危,如此而矣!
作者: administrator    时间: 2014-5-10 00:41
青莲居士 发表于 2014-5-9 12:41
人文素养不存,中医岌岌可危,如此而矣!

青莲居士先生,我们的《医文书画》版块不能加入一些传统文化方面的内容吗?
作者: 仁海中西医    时间: 2014-5-10 18:24
王锡民 发表于 2014-5-9 06:11
中医的前途在于继承中医经典基础之上的创新,创新在于吸收现代科学技术。只靠古中医理论,救不了中医 ...

中医的前途在于继承中医经典基础之上的创新,创新在于吸收现代科学技术。
————————————————————
对当前的中医发展方向来说,这个表述,就是画龙点睛之笔,也可以说是概括的精辟的结论。
作者: 王锡民    时间: 2014-5-10 19:06
仁海中西医 发表于 2014-5-10 18:24
中医的前途在于继承中医经典基础之上的创新,创新在于吸收现代科学技术。
—————————————— ...

       于先生是明眼人,谢谢于先生的肯定。
作者: 仁海中西医    时间: 2014-5-10 19:30
王锡民 发表于 2014-5-10 15:06
于先生是明眼人,谢谢于先生的肯定。

只是句实话而已,何谢之有。
作者: 千秋雪    时间: 2014-5-11 06:09
刘亦之 发表于 2014-5-9 01:11
中医的根本在于临床实践!!

中医理论必须与临床实践接轨才能持续发展!!

"传统文化中医是埋葬中医的坟墓,切记!!!"  真是危言耸听!每一种树都需要具有自己的传统特色,才能让人根据这些特色去辨别是桂树,还是椿树;每个民族都要有各自的传统文化,才能让人看出其是属于哪个民族,是傣族,还是苗族。如果全世界的人都是一样的肤色体质,一样的风俗习惯,还会有黄种人和白种族人的区别吗?如果中医丢掉了自己的传统特色,也和西医一样去研究炎症和免疫失调,一样去使用抗菌素和激素治病,世界上还会有中医存在吗?
中医的根本在于临床实践!!,难道西医就不需要临床实践了吗?要知道任何理论都是实践的总结和提高,不要把理论和实践对立起来,也不要盲目的崇拜西医。中医需要前进,西医也一样需要前进。
作者: gonmai    时间: 2014-5-11 08:40
千秋雪 发表于 2014-5-10 22:09
"传统文化中医是埋葬中医的坟墓,切记!!!"  真是危言耸听!每一种树都需要具有自己的传统特色,才能让 ...

那请先生说说,中医的传统特色是什么.是传统文化的色采的特色呢,还是诊疗操作的有别于西医的特色?或者,是在认识方法上所具的有别于西医的特色?
作者: gonmai    时间: 2014-5-11 08:50
本帖最后由 gonmai 于 2014-5-11 01:01 编辑

传统文化于中医,只能是载体、演绎、认识等的工具,只是手段。在古代的那个时候的那种情况下,是没有其它办法的办法。不要过份的夸大传统文化于中医的作用。不要把中医搞成了没有了矢的人体的所谓文化。
中医的所具的传统色采是在于其对人体的操作形式和对人体的认识方法形式上。

作者: gonmai    时间: 2014-5-11 09:09
中医的根本形式是借助其它方面的文化形式完成了其对人体操作形式所致的人体生物医学形式。
作者: 青莲居士    时间: 2014-5-11 11:51
administrator 发表于 2014-5-10 00:41
青莲居士先生,我们的《医文书画》版块不能加入一些传统文化方面的内容吗?

既如此,此话题不议也罢。
只是有点小小遗憾,在10M宽带网速的今天,贵网站能否在服务器上面下点功夫,让同仁们不至于浪费太多的时间。
作者: administrator    时间: 2014-5-11 12:16
青莲居士 发表于 2014-5-11 11:51
既如此,此话题不议也罢。
只是有点小小遗憾,在10M宽带网速的今天,贵网站能否在服务器上面下点功夫, ...

  在《关于对人身攻击现象进行处理的公告》最后已经单独说明最近网站情况了!内容如下:

另附:最近网站后台在处理,暂时偶有打不开是正常的,过些天可能还要停掉整个服务几天,一般情况下,过一会儿刷新一下(按键盘最上面一排的F5键,也行)就可以了!感谢各位的支持!

作者: 青莲居士    时间: 2014-5-11 13:12
administrator 发表于 2014-5-11 12:16
  在《关于对人身攻击现象进行处理的公告》最后已经单独说明最近网站情况了!内容如下:

另附:最近 ...

理解,祝早日恢复正常。
作者: 千秋雪    时间: 2014-5-11 20:48
尼克松在书中的最后部分说了这么一句话:“当有一天,中国的年轻人已经不再相信他们老祖宗的教导和他们的传统文化,我们美国人就不战而胜了。”  这话值得深思啊
作者: 青莲居士    时间: 2014-5-11 20:53
千秋雪 发表于 2014-5-11 20:48
尼克松在书中的最后部分说了这么一句话:“当有一天,中国的年轻人已经不再相信他们老祖宗的教导和他们的传 ...

这也是大气候,不如就随他去吧。
作者: 千秋雪    时间: 2014-5-11 20:57
青莲居士 发表于 2014-5-11 12:53
这也是大气候,不如就随他去吧。

尼克松80年代出了一本书叫《1999,不战而胜》,很出名。原因是,前苏联不到1999年就自动解体了,既印证了他的预言,也兑现了美国对前苏联的战略。这是美国人用中国智慧击败对手的经典案例。

美国人是在朝鲜战场上领教了中国的厉害之后才开始研究中国文化的。不战而屈人之兵,只是《孙子兵法》36计中的一计,美国人用了40年的时间学习、践行,才得手。按照这个速度推算,另外35计还要学习、践行35x40=1420年。

令美国人欣喜的是,中国人却在同一时期对老祖宗留下的所有东西大加鞭笞。这就给了他们赶超的机会。

今天中国社会乱象丛生的症结不是中国人没有信仰,而是丢掉了老祖宗留下的智慧,没有了信仰自信。在中西方文明全面接触、交流和碰撞的过程中,有很多人云亦云的东西在干扰我们的价值判断,以致乱花渐欲迷人眼,五心不定,六神无主。

尼克松在书中的最后部分说了这么一句话:“当有一天,中国的年轻人已经不再相信他们老祖宗的教导和他们的传统文化,我们美国人就不战而胜了。”

青松有挺拔美,鲜花有娇艳美。西方文明和中国文明是花开两朵各有特色。不能厚此薄彼,也不能顾此失彼。我们是中国人,表达信仰的方式和人家不同。我们应该生活在自己的信仰里。
作者: 千秋雪    时间: 2014-5-11 21:02
很沉重的话题啊
作者: 刘亦之    时间: 2014-5-11 21:02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千秋雪    时间: 2014-5-11 21:05
刘亦之 发表于 2014-5-11 13:02
呵呵经络就是古人对神经系统的深入认识,

针灸通过刺激神经起作用,当中医针灸在

刘先生,您好。谢谢你的回复,佩服你的自信。
作者: 刘亦之    时间: 2014-5-11 21:10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千秋雪    时间: 2014-5-11 21:14
刘亦之 发表于 2014-5-11 13:10
千秋雪先生,是针灸的临床疗效让我很自信。我会坚持我的观点!!!!

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我们应该坚信!
作者: 仁海中西医    时间: 2014-5-11 21:48
政治,还是不谈吧。中医还是谈学术吧
作者: gl0101    时间: 2014-5-11 22:16
很好的一个建议,这个应该与医文书画有根本的不同,可以放在医理探源,希望管理层认真考虑。




欢迎光临 导航中医药 (http://gtcm.info/)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