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标题: 正本清源,归真返朴——《黄帝内经理法秘要》初读 [打印本页]

作者: 胡不群    时间: 2013-7-28 22:28
标题: 正本清源,归真返朴——《黄帝内经理法秘要》初读
正本清源,归真返朴——
《黄帝内经理法秘要》初读
湖南中医药大学  研究生  杨丽
《黄帝内经》(含《素问》和《灵枢》两部分)是中医学术经典中最早的一部经典,是中医理论的奠基之作,她不仅完整全面系统地阐释了中医学术的基本理论,而且还系统总结了那个时代的天文、历法、地理、哲学、自然科学等学术内容,因而有古代百科全书之称。清•《四库全书》将其收入集部,清末•光绪初年则被收入到了“子书”之中,光绪初年浙江书局辑刊,上世纪1985年上海古籍出版社重刊的《先秦诸子百家丛书•二十二子》即其例。
《黄帝内经》自南北朝•全元起、随•杨上善、唐•王冰注释以来,其注释者,古今中外,不下数百十家,诚可谓百花纷陈,各得其要,各善其长也。然近百十年来,尤以近半个多世纪以来,其注《黄帝内经》者,除文字考证成果外,多受时代政治思潮的影响,实在乏善可陈。近读胡不群老师所著《黄帝内经理法秘要》,不禁眼前一亮,感概系之。是书从《黄帝内经》原著中,抽选原文217条,分门别类,按中医理论体系,根据作者自己对《黄帝内经》的体悟所得,分列于《道•无极•太极》、《阴阳》、《五行》、《五运六气》、《藏象基础学》、《审证求因病机学》、《司外揣内诊断学》、《以偏济偏论治学》、《性味归经药物学》、《君臣佐使方剂学》、《形神一体养生学》十章之下,精选古今贤哲的精湛注释,对近数十年来异化了的中医理论进行正本清源的整理,期使中医理论归真返朴,回归其本来面目,其功虽在中医,亦对中国固有文化之研究有功焉。因其对中医固有理论之虔诚态度,可以之作为对待中国固有文化之态度。每念及此,不禁感概系之,遂欣然命笔,撰写此评,推介此书。而评之体则按中国佛教最具理论特色的天台宗研究佛经的方法,略去《释题》与《判教》两个方面,仅从《辨体》、《明宗》、《论用》三个方面评介,以就正于海内外贤达。
一:辨体:以道为体
天台宗研究佛经,除解释经题(即书名)外,首在辨体,即一经之体性,如有以实相为体或是以般若为体等等之不同,当需研究清楚。若体性不明,纵使解得天花乱坠,而终将南辕北辙,与所研究之文本无关也。
通观全书,我们可以看出《黄帝内经》之体(或者称之为立学基点)是“道”,而不是全书中大量阐释的具体的术。是书作者从《素问•上古天真论篇》中“无有终时之寿,是由‘道而生’或是‘全道’所至,如若不能,但能‘合同于道’,也可使寿命增加,因不是由道而生,没能全其道,仅仅只是与道相合,所以其寿命也就是有期限的。”[1]具体阐释,而得出如下明确的结论:“由此看来,明道体道之行,对疗病养生者而言,是何等重要,其在治病养生中之地位可谓不言自明。”[2]这一结论虽未直指《黄帝内经》之体(立学基点)是“道”,但行文中“疗病养生”之行即是“明道体道之行”是十分明确的。倘若《黄帝内经》之体(立学基点)不是“道”,那“明道体道”之行,何以在“疗病养生”的医学实践中,有如此崇高的地位?
其次:是书作者还在解《素问•天元纪大论篇》“太虚寥廓,肇基化元,万物资始,五运终天,布气真灵,揔统坤元,九星悬朗,七曜周旋,曰阴曰阳,曰柔曰刚,幽显既位,寒暑弛张,生生化化,品物咸章。”一篇时,明确地说:“太,极也。虚,空灵。寥,空阔。廓,广大。肇,始也。基,本也。化,变化,化生,元,本原,始原。无限空灵清虚、广大寥廓的自然世间,存在着化生天地万物的始原力量。”[3]始原力量,非道而何?
又其次:根据宋•林亿:“《乾凿度》云:夫有形者生于无形,故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太易者,未见气也;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质之始也。气形质具,而疴瘵由是萌生,故黄帝问此太素,质之始也,《素问》之名,义或由此。”[4]这一对《素问》书名的解读,而得出:“‘太初’即是太极”的结论,而作者又认为“太极”是“道”之用,是“道”之别名。
基于上述理由,而认定《黄帝内经》之体(立学基点)是“道”,当无疑义。
不仅如此,是书作者还对道这个极其抽象的概念进行了厘定:如谓“《说文》:‘道,所行道也。一达谓之道。’‘所行道也’,即是我们所行走的路。路,主观、客观两义都有。在古代,道路是在无所遵循的情况下由人的主动行为造成的。所以说所行即是道,但道路一旦形成,就必须遵从,所以道又有客观义,这是就‘道,所行道也’的解释之所本。若就‘一达谓之道’说,则道路有许多种,有分岔的道路,有四通八达的道路, 只有沿一个方向延伸的路,才是人们所称的道,也就是说,道是人们必须遵从的。在这里,我们所说的道,也是主客两义互存的,是分而不分、不分而分的存在,不必强分。
        然则,‘道’究竟是什么呢?……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几点结论:一:道是无法来命名的;二:道为天地之始、万物之母,它超越一切,虚灵不昧,它是天地的创造者,是万物的根源。三:道生万物,育万物,因此,万物不能离道,人为万物之灵,所以人更不能离道。四:道介乎有、无之间,超乎万事万物之上,存乎万事万物之中,万事万物与道,是一而二,二而一者。五:道是具足的,其存在与运化,本于自然。由此可见:道就是道路,就是创造,就是力量,就是生命,就是真理,就是必然,就是自然而然。道生生不息,日新又新。 ‘无极’,是本体之名,……‘太极’,即本体之用也,与‘无极’同起,有则俱有,无则俱无,起则俱起。……‘太极’为天地的创始,为万有的源泉,一切变化、成长、生灭、盈虚、壮老、盛衰,皆一‘炁’之流行,‘太极’之演化也。…所以‘道’、‘无极’、‘太极’以及‘炁’之类的概念,皆是在同一层面上说的,只是各自表述方式不同,各自侧重点不同而已。”[5]是书之体性既明,接下来当要明确其一书之宗趣。
(示完待续)
作者: 胡不群    时间: 2013-7-28 22:29
未完待续。
作者: 哲医    时间: 2013-7-29 10:49
蒙错爱,胡兄寄来大作《黄帝内经理法秘要》,我读了,确属上乘有物之佳作。
作者: 溪流    时间: 2013-7-29 13:33
读胡兄大作,颇受启发!
作者: 胡不群    时间: 2013-7-30 08:51
二:明宗:以气为宗
按天台宗之所谓“宗”,指的是一书之所宗所趣,质言之:即一书起用之基础。前言是书之体性为形而上之“道”,“道”高高在上,其应用到具体的技术领域,当有其具体技术之立足点,质言之,即具体技术的应用纲领。本书所言理法的应用纲领或者说立足点是什么呢?本书所阐释的主要学术是关乎医疗的理法部分,是一种关乎人体的生理、病理、病因、诊断、治疗及其养生保健的实用技术。那么这些实用技术的应用纲领或者说立足点是什么呢?如西医的实用技术的应用纲领或者说立足点是“细胞学”,那中医之实用技术的应用纲领或者说立足点又是什么呢?这个问题,在古代是共识,人人清楚,不需要谈,也不必谈,可现在却不同了,因为文化的转型、教育的偏失,已经是少为人知,不可不谈,不得不谈了。可是综观中医自有高等教育以来,所有教科书都未见明确说明者,不象西医教科书那样明确地说明自己的全部学术都是建立在细胞学基础之上的。
中医的实用技术的应用纲领或者说立足点,是个大问题,这个问题不说清楚,就容易遭人诟病,无论是早年还是近年,拿中医说事的,无不在这里做文章,什么中医不科学啦,中医理论多玄学啦等等,不一而足,所以讲清楚这个问题就显得非常必要而迫切!本书作者开宗明义,将中医的实用技术的应用纲领或者说立足点明确地说明是“气”,是书作者说:“《内经》认为:人是‘以天地之气,四时之法’而生成的,是‘天地合气’的产物,因此,气就成为了人的生命之基本元素,从这个层面来说,以《内经》为理论代表的中医学,是以‘气’为立学之本的,并以之阐释生命的方方面面,建立医学的理论体系,正如西医,认为生命起源于细胞,则以‘细胞’为其立学之本,并以之阐释生命的方方面面,建立医学的体系一样。我们在这里所要展开的‘气’的内容,包括道、无极、太极、阴阳、五行、五运六气等多个方面。”[6]
经过如是的阐释,中医学术以气为宗就十分明确了。中医的宗旨既明,则中医理论的方方面面都好交待,为中医理论领域的拨乱反正、正本清原,为中医的基本理论归真返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诚如是,则“阳阳五行”学说是中医的基础理论而不是中医的哲学方法,不言自明,“五运六气”是中医最高最重要的理论也不言自明,为“五藏六府”是天地阴阳五行之精气在人身内的五个交汇中心或者说五个仓储系统而不是那五团肉块、六个空腔组织,为阴阳五行失去了平衡协调即是病、六淫是天地阴阳五行之精气之变异、内生五邪是人身阴阳五行之精气(正气)所化变,为诊法中可以望而知病也可以闻而知病、切脉而知病,为治疗疾病的原则是谨察阴阳(含五行)之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为中医处方时注重气味和合(如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泻为阴之类)之原则;为治疗疾病、强身健体时既可以利用药石也可以利用服气还可以利用心理如“为无为之事,乐恬憺之能,从欲快志于虚无之守”等等关乎中医理法的方方面面有了说理的基础。


补充内容 (2013-8-1 04:21):
发错了位置,请谅,正文补发在后面。
作者: 胡不群    时间: 2013-7-30 08:53
哲医 发表于 2013-7-29 02:49
蒙错爱,胡兄寄来大作《黄帝内经理法秘要》,我读了,确属上乘有物之佳作。

谢谢哲医兄抬爱!
作者: 胡不群    时间: 2013-7-30 08:54
溪流 发表于 2013-7-29 05:33
读胡兄大作,颇受启发!

谢谢溪流兄鼓励!
作者: 哲医    时间: 2013-7-31 19:24
胡兄所著《黄帝内经理法秘要》,高就高在是以解经的格式解读《内经》,故读之有物。迄今为止,中医界解读《内经》者不乏其人,但以这种解经的格式解读《内经》者,尚属罕见。
作者: 胡不群    时间: 2013-8-1 11:30
哲医 发表于 2013-7-31 11:24
胡兄所著《黄帝内经理法秘要》,高就高在是以解经的格式解读《内经》,故读之有物。迄今为止,中医界解读《 ...

谢谢哲医兄鼓励!
作者: 胡不群    时间: 2013-8-1 11:32
本帖最后由 胡不群 于 2013-8-1 03:58 编辑
哲医 发表于 2013-7-31 11:24
胡兄所著《黄帝内经理法秘要》,高就高在是以解经的格式解读《内经》,故读之有物。迄今为止,中医界解读《 ...


谢谢哲医兄鼓励!(刚才电脑出了点问题,连续发出了几个回复,请恕罪。)
作者: 胡不群    时间: 2013-8-1 11:34
本帖最后由 胡不群 于 2013-8-1 03:59 编辑
胡不群 发表于 2013-7-30 00:51
二:明宗:以气为宗
按天台宗之所谓“宗”,指的是一书之所宗所趣,质言之:即一书起用之基础。前言是书之 ...

未完待续。

作者: 胡不群    时间: 2013-8-1 12:03
三:论用:
一):正本清原、归真返朴
前述《以道为体》、《以气为宗》两节,皆正本清原、归真返朴之大节部分,而当今中医理论之异化或西化已经超乎我们的想象,程度之严重,已经不能仅用令人发指来形容了。因此,中医理论之正本清原、归真返朴的工作已经到了十分迫切、非做不可的地步了。是书作者有见于此,除本评介在上述两节所指出的内容外,还做了多个方面的工作:
1:关于阴阳,教科书将其放在《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中,并认为:“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7]而所谓阴阳学说,则定义为:“是研究阴阳的内涵及其运动变化规律,并用以阐释宇宙间万事万物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一种古代哲学理论。它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对立统一理论,是古人探求宇宙本原和解释宇宙变化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属于中国古代唯物论和辨证法范畴。”[8]诚如是,则阴阳理论在中医学中的地位可知。而是书对阴阳的界定为“是那生天生地的太极中之两仪。质言之,就是天地万物始生时那相推相荡相反相成的两股根本力量或者说形式因,此就天地万物及其现象之始生而言者也,所谓‘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9]并明确指出:“此生天生地生万物之相推相荡相反相成的两种始因,《易传》称之为‘两仪’,朱熹说‘两仪即阴阳也。’《内经》称之为天或地、阴或阳,所谓‘以天地为之阴阳’(《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并以向外向上主生发层面的动力因,称之为天或阳气,以向内向下主凝敛层面的质料因,称之为地或阴气。所谓‘积阳为天,积阴为地’(《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是也。”[10]此正本清原之一也。
2:关于五行,教科书也是将其放在《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中,认为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11]所谓五行学说,“是以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特性及其相生、相克规律来认识世界、解释世界和探求宇宙变化规律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12]所引当今教科书原文,对于五行之观点已十分明白,无需再引。而是书对五行的阐释则为:“五行,最初最本原的真实面目,是阴阳气化流行演化天地万物之运行情态或曰特性之比喻,其气化流行之向外扩张之力与天地间欣欣向荣向外向上不断长高长大之草木及春天之温性比之,命之曰木;其气化流行向上升腾之力与天地间一直向上升腾之火及夏天之炎热比之,命之曰火;其气化流行向内收敛之力与天地间凝敛沉重之金石及秋天之燥凉比之,命之曰金;其气化流行之向下沉降力与天地间一直向下沉降之水及冬天之湿寒比之,命之曰水;将能令上升下降外张内收无太过、无不及之焦点与悬浮空间不浮上至无际也不下沉降至无际不内敛而缩小也不外扩而增大,具有化生万物之大地及四季末月之多雨湿比之,命之曰土。”[13]其对五行学说之观点则为:“人禀阴阳五行之气化而生,天地万物承阴阳五行之气化而形成而出现。因此,人与天地,人与万物皆一气之所化也,是以皆相通相融。人禀阴阳五行之气全,万物禀阴阳五行之气偏,人之健,赖阴阳五行精气之调和,一有所偏,人即病焉。是以为中医者,不可以不通阴阳五行之学也。”[14]两相对照,异化与归真,洞若观火。
3:关于五运六气,当今教科书,是既不讲授也无需了解的内容,或塞在《中医基础理论》之附篇内,或作为《内经讲义》之附篇,仅供有兴趣的人参考而已。而对其定义则是:“运气学说是我国古代研究自然气候变化规律对生物、对人体生命影响的学说。”[15]而本书对运气的看法是:“运气学说是古人发现天地万物包括地球在内的万事万物的生长化收藏、生住异灭的演化规律,人的生命自然不能外此规律。中医学术是关于人的保健、疾病的治疗和预防的学问,因此,运气学说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了中医学术的基础学科,所以鬼臾区说:“五运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可不通乎?”(《素问•天元纪大论》)”[16]还说:“阴阳五行气化万物,端赖五运六气之升降出入,正所谓‘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化收藏,非升降则无已生长壮老已’也。”[17]除此之外,是书还引当代运气学说研究卓有成效的学者杨力教授的观点:“运气学说的核心理论是气化理论,运气气化着重于揭示天地气化与人体气化的宏观整体关系,这个关系即是‘天道—气化—物候’(包括病候)的关系。气化便是连接天道(天地运动)与物候(包括生物体,尤其人体生理病理)关系的枢纽。因此,只有掌握气化理论才能把握天道对物候的影响,以及物候对天候应答的规律,这就是运气学说的精髓所在,也是气化理论的重大价值。”[18]其对运气学说的观点之回归可见一斑。
4:关于藏象,教科书是这样解释的:“藏象,近年来又写作‘脏象’,是指藏于体内的内脏及其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征象及与自然界相通应的事物和现象。”[19]又说:“‘藏’是藏于体内的内脏,包括五脏(肝、心、脾、肺、肾)、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和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由于五藏是所有内脏的中心,故‘藏’之所指,实际上是以五脏为中心的五个生理病理系统。‘象’,是这五个生理病理系统的外在现象和比象。其涵义有二:一是指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征象,……二是指内在以五脏为中心的五个生理病理系统与外在自然环境的事物与现象类比所获得的比象。”[20]而本书作者对藏象的认识却是:“《内经》所说的藏象,是站在人是一个小天地,人与广漠无垠的大天地相通相合相一的层面而安立的名言。是阴阳五行之精气在人体内的五个交汇中心,它依托于人体的藏器组织而行使其气化之能事。……其功用自以收藏天地阴阳五行之精气为生命所用并将生命自身所转化之精气输向天地之间为天地所有为能事。其收藏之道有三,一者通过脾胃消化吸收动植矿物所截留储存之天地阴阳五行之精气,一者通过经络接收天地阴阳五行之精气,一者通过鼻吸纳天地阴阳五行之精气,而此三者之中,以心为主宰。其与天地广宇相输送之道,亦有三,一者,经络,二者七窍,三者心灵。”[21]
5:关于经络,当今教科书的观点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感应传导信息的通路系统,是人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22]这无疑是正确的,但本书作者的认识却是:“天地阴阳五行之精气化生万物之轨迹或曰化生万物并与万物相交通之通道也。前言五藏为人身与天地阴阳五行之精气的交汇中心,而经络则五藏与天地阴阳五行之精气交汇的通道。”[23]这样的解读,显然更深刻也更真实,因为对经络的这种解读,能更好更宽泛更精准地解释中医的各种治疗现象了,如通过静坐以治疗疾病的方法,就就变得容易理解得多了。
还有关于“审证求因病机”部分、“司外揣内诊断”部分、“以偏济偏论治”部分、“形神一体养生”部分,均有很多与时下教科书不同的地方,都是正本清原之论,归真返朴之言,限于篇幅,我就不在这里例举了,相信读者诸君,读后自有自己的判断,自然相信我评点之言不虚。(未完待续)

作者: 胡不群    时间: 2013-8-3 16:25
二):发遑古义,融会新知
    本节对古义之发挥,处处皆是。如释“气立”曰:“《素问•五常政大论篇》载:‘根于外者,命曰气立。’,外者,天地之生气也,生生之本。令生命立于天地之间而生生不息者,即此生气也。接收此生气而使生物生长化收藏、生命生长壮老已而有条不紊、有节有序者,谓之气立。”[24]又如释《素问•金匮真言论》篇时说:“天地生成万物无不藉土五之数以化成之,如天一生水,地六成之者,一加五为六也;……天五生土,地十成之者,五加五为十也。中医治病,注重脾胃,理出于此。先师刘炳凡治病必须治人,治人首重脾胃之学术经验,其理论之渊薮以此。”[25]此数理之古义也,结合古义以释当代医家之临床经验,为临证者,提供理论支持,对推广此一派学术经验的广泛应用,有其重要的学术意义。
再如释“气反”:“所谓‘气反’,谓病变部位与病气相反者也。如肾阳虚衰,阳气不能潜藏于肾中,反而飞腾于上,出现咽喉疼痛,口舌生疮,牙齿松动疼痛等症,病在下焦之肾,而症现上焦之咽喉口齿之间,此部位之相反也,此其一;其二,肾阳既然虚衰,于理当生寒证,而此咽喉口齿之症,皆表现为热象,此病性之反也。此处之病位反病性反,究其实,皆病气之反也。介宾 ‘本在此而标在彼’,此之谓也。为医者,于气反之证,当有所识,否则定难理疑难复杂之症。先师刘炳凡老,临证七十余年,于此‘气反’之证,深有所得,创柔剂养阳之法,治疗此肾阳衰弱,虚火浮越之‘气反’病证,投剂辄中。”[26]此古义与临床结合,指导临床,可谓要言不繁。
又再如释“少阳之阳,名曰枢持”说:“少阳为枢持,阴阳之要,阳密乃固,阳为其主,则少阳不仅为持其阳枢,亦持其阴阳出入升降之枢也,故识得少阳不仅为阳枢,而且为阴阳之枢,始能识得《伤寒论》少阳病不在太阳病与阳明病之间,而垫于三阳病之后列于三阴病之前,始能用好小柴胡剂。当代山西名医刘绍武以小柴胡汤为主加减治疗数十种疑难杂病取得很好的临床效果,其理即出于此。”[27]此以古义释《伤寒论》之少阳病主方,理论联系临床实践,对《伤寒论》少阳病的理解,对临床运用少阳病主方小柴胡汤具有临床指导意义。
又又再如释“阳阴和,故能有子”时说:“有子之道,黄帝、岐伯未论焉。介宾注说‘凡寡欲而得之男女贵而寿,多欲而得之男女浊而夭’,此补岐黄求子之道也,求男女者,当留意焉。唯此欲字,当活看,非专指情欲,实物欲之欲,物欲不寡,则心不静,物欲横流,则罪错丛生,罪恶之人而欲得贵而寿之男女,何异于痴人说梦。近人张氏绪通先生说:‘过去心理学家曾主张过,人生之初如同一张白纸,以后所学所染,才塑造成型。这话现在已经很不妥当了。由于基因的发现,密码可能来自许多代以前,几乎垄断了一个人的性格,包括健康,差不多在那张白纸上就先占去了一小半,涂上了既定的色彩;胎儿在受孕的当时,父母的心态,行为与健康情况,又在白纸上添加了一些固定色彩,胎儿在母腹中,母亲的营养,思想,行为都对胎儿成长有一定的影响,又在白纸上加添了色彩(科学证明:从受孕到出生,父母若有不可告人的罪恶隐私,不但影响胎儿的心理状态,抑且影响到胎儿的长相和基本健康以及其性格);到了出生,小儿的人格、性格的一半都已初步决定了;以后就是后天的习染和教育,就到了孟母择邻的时期,这段时期在白纸上加添的色彩,更为重要。俗语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以后活到老,学到老,恐怕那张白纸也差不多都填满了,也凭着这张纸来随时决定他的终结归属。’(美藉华人•张绪通《黄老智慧》人民出版社,北京,2005年第一版。)”[28]发遑古义,融会新知,通观全书,处处可见,限于体裁,限于篇幅,本处就不多引了,留给读者诸君,自已去看。


作者: 胡不群    时间: 2013-8-3 16:26
本文从“体”、“宗”、“用”三个角度对是书进行了粗浅的评介,其中,“用”的层面又分为“正本清原,归真返本”和“发遑古义,融会新知”二个部分。主体内容,都是通过对《黄帝内经》主要内容的分类解读,期以对中医药理论的西化或异化有所纠正,从而达到对中医理论的正本清源、归真返朴的厘定。作者开篇即说:“是编乃有感之作,非寻常寻章摘句之比。盖当今之世,中医西化或异化十分严重,是编之作,欲正本清源,返朴归真,还中医理法之本来面目,”[29]真可谓用心良苦,若不是有强烈的使命感,深重的危机意识,是不可以做出如此卓越的成就的。当然,我在这里所做的,只不过是一个初步的评介,挂一漏万,是在所难免的,诸多新解,尚待有兴趣的读者诸君自己去发现、去领悟。此外,这部书,也不是没有瘕疵,如“选注”项,在我看来,就可以再简洁些,而“按语”项则可以再多一些。我听过作者讲授的《黄帝内经》课程,如果能将课堂上的那些发挥,都写进本书的“按语”中,本书之“用”,当更大。当然,这也只是我个人的看法,在此提出来,既是向作者本人请益,也是借此机会与读者诸君一起讨论,当否,尚望本书作者与读者指教。
[参考文献]
[1]  《黄帝内经理法秘要》(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3.3.
[2]  《黄帝内经理法秘要》(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3.3.
[3]  《黄帝内经理法秘要》(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3.6-7.
[4]  《黄帝内经理法秘要》(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3.5.
[5]  《黄帝内经理法秘要》(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3.5-6.
[6]  《黄帝内经理法秘要》(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3.3.
[7]  孙广仁•《新世纪(第二版)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基础理论》(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33.
[8]  孙广仁•《新世纪(第二版)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基础理论》(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32.
[9]  《黄帝内经理法秘要》(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3.9.
[10] 《黄帝内经理法秘要》(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3.9.
[11] 孙广仁•《新世纪(第二版)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基础理论》(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47.
[12] 孙广仁•《新世纪(第二版)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基础理论》(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47.
[13] 《黄帝内经理法秘要》(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3.34.
[14] 《黄帝内经理法秘要》(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3.37.
[15]  程士德•《高等中医药院校教学参考丛书•内径》(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643.
[16] 《黄帝内经理法秘要》(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3.62.
[17] 《黄帝内经理法秘要》(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3.177.
[18] 《黄帝内经理法秘要》(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3.62.
[19] 孙广仁•《新世纪(第二版)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基础理论》(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99.
[20] 孙广仁•《新世纪(第二版)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基础理论》(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99.
[21] 《黄帝内经理法秘要》(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3.118-119.
[22] 孙广仁•《新世纪(第二版)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基础理论》(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154.
[23] 《黄帝内经理法秘要》(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3.177.
[24] 《黄帝内经理法秘要》(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3.21.
[25] 《黄帝内经理法秘要》(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3.50.
[26] 《黄帝内经理法秘要》(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3.395.
[27] 《黄帝内经理法秘要》(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3.225.
[28] 《黄帝内经理法秘要》(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3.135.
[29] 《黄帝内经理法秘要》《前言》(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3.


作者: gl0101    时间: 2013-8-5 20:40
中医理论为什么总是在哲学这个圈圈里头打转转呢?为什么就总是跳不出哲学这个圈圈呢?奇怪。
作者: jyds123    时间: 2013-8-7 15:07
gl0101 发表于 2013-8-5 20:40
中医理论为什么总是在哲学这个圈圈里头打转转呢?为什么就总是跳不出哲学这个圈圈呢?奇怪。

如果不奇怪,中医早就走出困境了。目前中医的迷局根本的原因在中医界本身,转变思维方式是中医目前惟一的出路,对吗,先生
作者: summerxgh    时间: 2013-10-12 11:08
拜读了杨丽的大作,写得太好了!
作者: 胡不群    时间: 2014-2-19 12:20
本帖最后由 胡不群 于 2014-2-19 04:27 编辑

“中医理论为什么总是在哲学这个圈圈里头打转转呢?为什么就总是跳不出哲学这个圈圈呢?奇怪。”

为什么一看到元气阴阳五行之类的就认定是哲学呢?中国古代的应用学科都是在这里起步的啊!我不反对用当代学术共同体的语言建立新的中医学术,但对古代中医学术不理解的话那所谓的建立也是空中楼阁啊!

作者: 胡不群    时间: 2014-2-19 12:22
“拜读了杨丽的大作,写得太好了!”代杨丽谢谢你的赞叹!
作者: 胡不群    时间: 2014-2-19 12:25
本帖最后由 胡不群 于 2014-2-19 04:26 编辑

“如果不奇怪,中医早就走出困境了。目前中医的迷局根本的原因在中医界本身,转变思维方式是中医目前惟一的出路,对吗,先生”

我同意“目前中医的迷局根本的原因在中医界本身”,但对此题的理解可能与你不同,“转变思维方式是中医目前惟一的出路”,我也赞同,但不认为是唯一方式。再者,你认为该如何转变呢?可以写出专文来讨论啊!

作者: gl0101    时间: 2014-2-19 13:57
jyds123 发表于 2013-8-7 15:07
如果不奇怪,中医早就走出困境了。目前中医的迷局根本的原因在中医界本身,转变思维方式是中医目前惟一的 ...

我觉得吧,就两句话:

第一句:中医是医学,医学是科学,科学需要实事求是。

第二句:中医问题,在人不在医。
作者: xychen    时间: 2014-2-19 19:33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胡不群    时间: 2014-2-20 20:00
gl0101 发表于 2014-2-19 05:57
我觉得吧,就两句话:

第一句:中医是医学,医学是科学,科学需要实事求是。

谢谢指教!
作者: gl0101    时间: 2014-2-20 20:28
胡不群 发表于 2014-2-20 20:00
谢谢指教!

不客气,说的不一定对,仅供参考。
作者: 狂草王    时间: 2014-7-15 08:00
所谓气就是宇宙辐射、电磁......
作者: 胡不群    时间: 2014-10-16 22:09
狂草王 发表于 2014-7-15 00:00
所谓气就是宇宙辐射、电磁......

个人不敢下如此断语!
作者: 一吐了之    时间: 2014-10-27 22:51
在外坛读过此文,我还转载过。好文,挺一个。
作者: 胡不群    时间: 2014-11-26 19:51
一吐了之 发表于 2014-10-27 14:51
在外坛读过此文,我还转载过。好文,挺一个。

谢谢支持!
作者: 王勇123    时间: 2014-11-27 12:39
恭喜胡先生大作成就!
作者: 胡不群    时间: 2014-12-5 22:24
王勇123 发表于 2014-11-27 04:39
恭喜胡先生大作成就!

王兄:后久不见您,谢谢登楼问候!
作者: 王勇123    时间: 2014-12-7 20:14
胡不群 发表于 2014-12-5 14:24
王兄:后久不见您,谢谢登楼问候!

,胡先生大作有机会买来学习学习!
作者: 王勇123    时间: 2015-2-9 18:42
请教胡兄《内经》眼目命门的看法
作者: 一吐了之    时间: 2016-2-26 23:07
  胡不群老师所著《黄帝内经理法秘要》,不禁眼前一亮,感概系之。是书从《黄帝内经》原著中,抽选原文217条,分门别类,按中医理论体系,根据作者自己对《黄帝内经》的体悟所得,分列于《道•无极•太极》、《阴阳》、《五行》、《五运六气》、《藏象基础学》、《审证求因病机学》、《司外揣内诊断学》、《以偏济偏论治学》、《性味归经药物学》、《君臣佐使方剂学》、《形神一体养生学》十章之下,精选古今贤哲的精湛注释,对近数十年来异化了的中医理论进行正本清源的整理,期使中医理论归真返朴,回归其本来面目
--------------------------------------------
  向胡先生致敬,中医急待正本清源,返朴归真。
作者: 一吐了之    时间: 2016-2-26 23:19
《黄帝内经》之体(或者称之为立学基点)是“道”,而不是全书中大量阐释的具体的术。
-----------------------------------
  说得好。何谓道?阴阳也。术体现道,无术则无道,道术並障。
作者: 一吐了之    时间: 2016-2-26 23:32
“太虚寥廓,肇基化元,万物资始,五运终天,布气真灵,揔统坤元,九星悬朗,七曜周旋,曰阴曰阳,曰柔曰刚,幽显既位,寒暑弛张,生生化化,品物咸章。”一篇时,明确地说:“太,极也。虚,空灵。寥,空阔。廓,广大。肇,始也。基,本也。化,变化,化生,元,本原,始原。无限空灵清虚、广大寥廓的自然世间,存在着化生天地万物的始原力量。”[3]始原力量,非道而何?
------------------------------------------
  始原力量,非道而何?五运终天,五运之道也。
作者: 一吐了之    时间: 2016-2-26 23:39
夫有形者生于无形,故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太易者,未见气也
---------------------------------
  有形生于无形,无形亦生于有形。君不见七星周肇 五运终天吗?
作者: 一吐了之    时间: 2016-2-26 23:54
本帖最后由 一吐了之 于 2016-2-26 23:59 编辑
胡不群 发表于 2013-7-28 22:29
未完待续。

‘道’究竟是什么呢?…
------------------------------
  五运也。五运终天,天之道阴阳也。何谓阴阳?气也,气之布,道之始也。故,气即是道,是七星周肇的物质表现。,
作者: 一吐了之    时间: 2016-2-27 16:10
胡不群 发表于 2013-7-30 08:51
二:明宗:以气为宗
按天台宗之所谓“宗”,指的是一书之所宗所趣,质言之:即一书起用之基础。前言是书之 ...

是书作者说:“《内经》认为:人是‘以天地之气,四时之法’而生成的,是‘天地合气’的产物,因此,气就成为了人的生命之基本元素,从这个层面来说,以《内经》为理论代表的中医学,是以‘气’为立学之本的,并以之阐释生命的方方面面,建立医学的理论体系,
-------------------------------------
  说得好,道是行之道,无行则无道。气是行之现,无行则无气,都是星球运行的运动。道是天度,是空间。气是阴阳是时间。故时间与空间统一,阴阳与五行统一。
作者: 一吐了之    时间: 2016-2-27 16:17
胡不群 发表于 2013-7-30 08:51
二:明宗:以气为宗
按天台宗之所谓“宗”,指的是一书之所宗所趣,质言之:即一书起用之基础。前言是书之 ...

“阳阳五行”学说是中医的基础理论而不是中医的哲学方法,不言自明,“五运六气”是中医最高最重要的理论也不言自明,为“五藏六府”是天地阴阳五行之精气在人身内的五个交汇中心或者说五个仓储系统------
------------------------------------------------------
  好,论出了中医之本,说出了中西医不同的分界石。
作者: 胡不群    时间: 2016-5-6 11:59
谢谢一吐兄的理解!感恩感恩!




欢迎光临 导航中医药 (http://gtcm.info/)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