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标题: 老酒弥醇品《杂感》 [打印本页]

作者: 却波渔翁    时间: 2008-3-21 17:24
标题: 老酒弥醇品《杂感》
老酒弥醇品《杂感》
  
                      老酒弥醇品《杂感》

  陈翁有唐《杂感录》刊出,读罢其文,如饮一壶陈年佳酿,美味酩酊。先生一生坎坷,饱阅沧桑,矢志国医不移。虽年届古稀,诊余医暇,吟诗撰说,良言奇话,明训妙语多多。《杂感》刊焉,老道之见,精辟之论,直谏之议。。。。。笔力遒劲。老骥伏枥,千里之志犹存,豪迈之气不减,忧患之意未顿,兴医春心常春!心闸已开,望先生保重身体,健言续发,更多高论!!!渔翁后学谨撰
作者: 却波渔翁    时间: 2008-3-21 17:27
标题: 老酒弥醇品《杂感》
                 杂感录
陈有唐 撰

杂感录   
(一)
     古人曰:不为良相,即为良医。可见良医是一项神圣、崇高的职务,   
   是救人性命的大事,并非一般赚钱谋取生计的职业。然而要做良医,余以
   为并不比做良相容易,除有一颗济世活人的怜悯、慈悲心外,还必需有头
   脑灵活随方就圆的本事,面对复杂、多变的病症,进与病谋,退与心谋,
   如同将军作战,判断敌情,善于用兵,不可败北。作战可有胜负,胜败乃
   兵家常事,而医人则要求百战不殆,每战必胜,否则一条生命就会死在手
   里,良心受到谴责,造成终生的遗憾,可见医道之难矣(摘自余拙作《医 
   法传经录》)。
  前不久,一位患过过敏性紫癜的家长,又带着那个十五岁的患儿来就诊,言说刚从省城看病回来,花了两万五千多块,花得家里罄光,也没治好,只好再来找你。我想:一个靠种田为生的农民,花掉这么多的钱,肯定够呛。我问:看甚病?答:紫癜。我说:不是治好了吗?他说:又吃了治感冒的西药、、、、、、我不禁感自己没有尽到责任。问:不是告过你注意避开过敏源?他说:可是治感冒的药很多,谁能晓得哪一种是孩子过敏的?我点了点头,联想到一位同行对青霉素过敏,因而不敢到西医门诊工作,怕得是闻到青霉素的味儿,十分谨戒,不料一天喝牛奶实然休克,幸亏爱人是医生,及时注射了付肾素方才脱险。后追查病史,才知是奶牛生病注射了青霉素导致过敏的。我问:怎不来治哪?他说:当时病得重,又尿血又拉黑屎,急忙到县医院抢救,县医院又介绍到省城、、、、、、
  由此可见:要想做为一个良医,一言一语都得谨小慎微。我年青时曾将“敏于事谨于言”做为座右铭,后来养成习惯,每逢付方时总要叮咛;此药需泡十分钟,煎熬多长时间、饭前、饭后服,用什么做药引、、、、、、可是对这位患者还是没尽到责任,如果告知这位患者,还需到省城大医院做项脱敏试验,注意哪些药不能服,用药时一定看说明书,哪能再犯病?哪会花掉两万世五千多块?可见做一个良医并非容易。
  因此,为人民服务,为患者服务,必须有慈悲、怜悯心,时刻设身处地为患者着想,如果该说的不说,不该说的乱说,造成人命,那将会造成终生的遗憾。到那时,说做良医,岂不是一句空话?

-=-=-=-=-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2008年03月21日 05:29pm 时添加 -=-=-=-=-
原刊《铁杆中医论坛》
作者: 却波渔翁    时间: 2008-3-21 17:31
标题: 老酒弥醇品《杂感》
杂感录
陈有唐 撰
(二)
  为良医者,对病人要做到:该说的即说不该说的绝不可乱说。记得,还是在学西医做实习大夫时,我们在外科病房实习,有一位纺织女工,因不遵守安全规章制度,操作机器时,没带安全帽子,没把两条长辫子束在帽子里面,一甩辫子将头发卷入机器内,整个头皮扯了下来,当即昏迷,经过抢救住在病房。主治大夫看到伤面久治不愈合,做了鸡皮移植,为的是促进伤口早日愈合。不料,女工竟然借口失眠,偷偷地积攒了不少安眠药,一次服了企图自杀。幸而发现得早,及时抢救过来。主治大夫问原因?女工说:植了鸡皮将来长起鸡毛,哪不成了妖精了?与其那样活着,倒不如死了好,省得丢人显眼。主治大夫问:谁说得长鸡毛?女工说;某大夫。
  某大夫乃是我们的一位实习大夫,为人诙谐、好说俏皮话,又不知植皮的意义,不懂装懂,顺口便谄。主治大夫责问:如果这个女工抢救无效,死了谁负责任?你懂不懂得医疗保护制?
  由此可见一个医生说话的份量,是多么得重啊!往往一句话就可夺去病人的一条性命。
  因此为医者须“谨于言敏于事”。要做良医,那就更应该处处设身处地为病人着想了。
作者: 却波渔翁    时间: 2008-3-21 17:33
标题: 老酒弥醇品《杂感》
杂感录
陈有唐 撰
(三)
  为医者都想做良医,没有一个愿做庸医的。做良医除了医者努力,遵守医德,不懈地向尖端攀登,还得得到患者的配合,认可,方可实现愿望。如今医患之间的紧张关系,令人担忧。我们这里曾发生过这样的事,一个患儿注射安痛定猝亡,家属上告,要求赔偿,先是要了六万,医者已经破产了,还不满足,又上告索赔十万,医者就是卖去全部家当也拿不出来。这给了好多医者教训,看病时缩手缩脚,前怕狼后怕虎,只求无过不求有功。有些西医不敢用青霉素等易过敏的药物,有些中医不敢下药用量,如细辛一味,遵前人所言细辛不过钱(一钱等于3克)最多只用3克,焉能取得良效?
  在当地找我看糖尿病的不少,好多患者症状消失、检验正常,过了几年又犯病了,前来询问。仔细了解,大多是不忌嘴,或是性欲过度,导致犯病。这能怪医生吗?有的看了那些不负责任的广告,夸大其词的宣传,说是能根除病根,云云。口出贬意,我只好苦笑而已。
  有的同行看了拙著《医法传经录》病例,应用治过敏性紫癜的方药,效果不佳,前来商榷。前贤曾有:“有板方无板病”的教导,不守病机,死板硬套,不看患者的体质用药,忘掉辩证论治的大法。哪能取得良效?何况,此病往往是阴虚火旺,湿毒侵犯,湿热与虚火相缠,如油面相粘,治法颇为辣手,此病例与彼病人的情况不同,焉能用一板方治好?说是直言相告,又怕来者以为轻视,也只好苦笑而已。
  说来道去,要想做良医,以余之见,如今要比做良相也难。
作者: 却波渔翁    时间: 2008-3-21 17:38
标题: 老酒弥醇品《杂感》
插介:吾邑名宿陈翁有唐趣话
先生,吾邑名人也,世习医,得家父传,复嗜文学,四十年前即有中,短篇刊于<汾水><火花>等省级以上文学刊物,因此荣,亦因此受辱,挨批,被斗,刚耿之气,却未折半分,笔耕不辍,乃至古稀,医著,说部,积稿盈几.如今文禁早开,政道昌明,先生犹怀以文沐世,以医救人之志,如椽大笔,挥洒终日,灵感涌动,寝食脑后,均吾目亲睹而身临境也.已至老妻嗔而一笑哂之,不知悔改为何词.曾问何时掷笔专医,答曰:胸中块磊舒发快畅作罢.咦欷!天下文章莫非由此而成孚?
                                         后学却波渔翁疾书于戊子正月初五子夜灯下

-=-=-=-=-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2008年03月21日 05:42pm 时添加 -=-=-=-=-
原刊本坛《医文书画》
作者: 自然奥妙    时间: 2008-3-21 18:42
标题: 老酒弥醇品《杂感》
感之集而示,提醒当事人.
作者: 却波渔翁    时间: 2008-3-21 19:38
标题: 老酒弥醇品《杂感》
为医当常有“如履薄冰,如临深渊”之警示。
作者: 却波渔翁    时间: 2008-3-22 19:38
标题: 老酒弥醇品《杂感》
[这个贴子最后由却波渔翁在 2008/03/22 07:41pm 第 1 次编辑]

杂感录   陈有唐 撰
(五)
  人常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成事要占“天时、地利、人和”,要想成为良医,何尝不是要看天时、地利、人和呢?
  可是现在的情况,余以为改革开放以来,各行各业都开放了,惟独在中医方面的政策没有开放,反倒制定了不少限制中医事业发展的政策。据说怕游医药贩骗财坑人,行医需要办理好多手续,如行医执照,方可为患者看病,而且行医的范围又受到限制,只能在当地看病。自古以来医生是自由职业,反倒不自由了。这是“讳疾忌医”的做法,试想一个在医院行了多年的中医,早已具备资格,为何还要经卫生部门批准方可开诊所、医院?对于游医药贩只要查清是否学过医、行过医,有没有医师资格证不就解决问题了,何必要求办那么多的手续?这能说是开放吗?如果没有执照看病,病人有个三长两短,还要受刑事处治,以至好多退休、有经验的老中医不敢给人看病,闲散在家,这能说是开放吗?这只能说是限制。  
  这些政策大大地妨碍了中医事业的发展,也使中医的提高受到了限制,提高不了技术。周众所知:疾病的发生,有区域、地方性,如癌症发病有高发区,热病有南北的之分,人的体质、饮食习惯、、、、、、均有不同,用药也不尽相同。北方多风寒宜用伤寒方,南方多温湿宜用温病方。试想:那个行医执照只许在一个地方行医,造成了中医只能解决当地的常见疾病,而对于外地发生的疾病,寡闻孤见,得不到实践治病的机会,哪能提高了技术?中医事业哪能发展了?无怪乎近年来中医界没有大师出世?怨不得人家说东道西,中医是伪科学云云。
  尽管现有学中医的人,一心想有作为,研读经典,精心看病,只能是治好当地的常见病,不占有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接触不到各种各样的疑难病症,施展不了才能,哪能成为良医?
  从前行医讲究悬壶云游,拜师学技访友商榷,如扁鹊、叶天士等大师莫不是通过广泛采纳各地名医之长,融会贯通而成为大家的,后来才能够在中医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我们现在要想发扬中医事业,培养良医,走向世界,余认为改革开放的政策,应该是为有志者创造“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不可讳疾忌医、因噎废食,制定一些限制中医的政策,阻止了中医事业的发展,让祖宗留下的宝贵遗产,日渐衰退。
  呜呼!现在是应该重新考虑改革中医制度的时候了。否则,中医事业就要断送在我们手中,后悔莫及,愧对祖宗。

-=-=-=-=-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2008年03月22日 07:51pm 时添加 -=-=-=-=-
杂感【4】因故暂略
作者: 却波渔翁    时间: 2008-3-22 19:38
标题: 老酒弥醇品《杂感》
[这个贴子最后由却波渔翁在 2008/03/22 07:42pm 第 1 次编辑]

(六)杂感录  陈有唐 撰
  近年来,听说一些中医院校毕业的中医,看到西医就诊的人多,用仪器诊断、检验病准确,产生自卑感,不再看中医书藉,而是一心钻研西医去了,由不得引起好多的想法。
  西医有多少病名?说不清。据《国外医学》讲;除了教科书所讲的,现在还有几千种遗传病熟视无睹。中医有多少病名?讲不清。因为历朝历代医者病、症不分,更是难以闹清楚。面对这样的状况,要做良医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有人说西医是微观医学,有先进的诊断仪器、检验设备,可查出病。余答:不尽然,不说是好多病了,就是对脏器的研究,西医也未能彻底查清楚。前些年不是对“肾”的研究,做过好多检验,弄清了吗?至今仍有好多未知数,还是没搞清楚。
  中医是宏观医学,用望、问、闻、切的办法就可诊出病症来,这也不尽然,用四诊能诊出体内的小肿瘤吗?能辨出导至关格早期的原因是良性?还是恶性肿瘤吗?查过不少医书,据我所知,至今还没听说过有这样的高手。
  这样看来,要做良医,确实是件难事。无怪乎前贤讲:有板方无板病,医学是一门学无止境的学问。其实,西医何尝不是这样的?现在仍有好多疾病靠仪器诊断不出来。 
  不过,以余看来,中、西两医的诊病方法,比较起来,中医还是占优势,只要细心诊脉,就可诊出五脏六腑的虚、实、寒、热,再参照一、二症状,就可辨证施治。(这大概也就是历朝各代医者并不十分注重病名的一个原因吧)除此而外,中医不用随身带那么多的仪器、设备,既成简单又方便。
  如此看来,宏观医学还是有它的优越性。
  既然我们当初走进中医这个门槛,要想做良医(不是有这样的说法:士兵不想当将军不是好兵)那就应该恒下心来学中医,不要见异思迁,朝三暮四,弄成个半中半西,两个半瓶子,一事无成。
  余以为:先学好中医、四诊辨证的方法,能够辨证论治,有了基础,有了一定水平,再去学西,取长补短,再搞中、西医结合比较好。“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到那时,疗效提高了,病人自然会找你的。这样,岂不是比以前的中医想做良医,又多了资本、又有了有利的条件了?还愁做不了个良医?所谓“有志者事竟成”、“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关键在于自己能不能恒下心来,顺序渐进,有没有去攀登良医这座高峰的信心、决心、恒心。
作者: 却波渔翁    时间: 2008-3-22 19:39
标题: 老酒弥醇品《杂感》
[这个贴子最后由却波渔翁在 2008/03/22 07:44pm 第 1 次编辑]

杂感录【7】陈有唐 撰
    老祖宗给我们留下“辨证论治”的这个法则,是无价之法宝,但 
  也不能说是万能之宝。随着时间的进展,还需要我们与时俱进,增加
  新的内容,如西医的检验设备,CT可查出体内的微小的肿瘤,拿来 
  一用,即时根治,岂不美哉!因而还需要不断地学习,增加知识掌握
   新的技术,扩大辨证论治的模式。
  有些病好像洪水泛滥,一个时期特别猖獗,40年至44年时,我们这一带患疥疮的特别多,44年至50年,患湿温(西医的伤寒,老百姓称窝儿病)的多,50年年60年好多地方暴发疫斑(西医称流脑),60年以后的瘟黄(各类肝炎)以及时行感冒(流行性感冒)时不时地像洪水袭来,这与天候、地点、人的体质有关,同《内经》所述的五运六气有关系。在辩证论治时,不从五运六气的角度,看待、认识这些病,是不会取得良效的,因而还需要医者经常熟读《内经》。仅用平时辨证论治的项目诊治,肯定不会获得满意的效果。
  即便从天、地、人三方面辨证论治,有时也不会收到好的效果,记得五几年治疫斑,应用大剂人参白虎汤就能治愈,可是过了几年再用时却没疗效了,同一病同一方,那时有效此时无效,岂不怪哉?怪不得前贤说:“有板方无板病”,诸如时行感冒、瘟疫、、、、、莫不如此。
  因此说,时代不一样了,老祖宗传下的这个法宝,也需要充实新的内容,不可墨守成规,应与时俱进,随机应变,不断地更新,才能赶上患者的要求,中医方能恢复昔日的辉煌。
作者: 杏林奇葩    时间: 2008-3-23 08:27
标题: 老酒弥醇品《杂感》
好!
作者: 却波渔翁    时间: 2008-3-23 08:31
标题: 老酒弥醇品《杂感》
代陈翁谢过了!!!
作者: 却波渔翁    时间: 2008-3-23 16:35
标题: 老酒弥醇品《杂感》

杂感录  陈有唐撰
(八)
    老祖宗给我们传下的这份中医学是一份完整的医学体系,五千年来对我们中华民族的健康、传宗接代,繁荣昌盛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证明其理论与实践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一门科学。
  《内经》是中医开山巨著,据考证这部著作是受了《易经》的影响问世的。《易经》是我们中华民族哲学、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结合的巨著,其哲理及象数易思维模式,奠定了我们中医理论的基础。因此,中医理论的起步、形成就具有哲理、系统性、完整性。它是将人与天、地融为一体看待的,是以阴阳五行、五脏六腑及其所主、所生、所辖为基础的医学体系,形成了现在称之谓的“宏观医学”。
  然而近年来受了西医模式的影响,好多教科书、著作,分科讲授,逐渐趋向于微观,尽管有的书本也阐述阴阳五行学说,可是在讲授各种病时,列出几项致病原因,症状、治疗,又以灌注式的教学方法教育学生,往往忽略了“宏观”这个观点,不能启发学生从天、地、人融为一体的角度进行辨证论治,以致遇到疑难病症思路不多,取不到好的疗效。
  更为严重的是到了医院,分到内、外、妇、针灸、儿科、、、、、辨证时从专科角度出发,辨证论治时思路更加狭窄,如针灸科只用针、灸法,一般不服中药,前贤曾经讲过:只注重外治,或是内治是半个中医也,这样的中医哪里能获得满意的效果?
  余并不反对分科,而是强调专科医生辨证论治时也需要从“宏观”观点出发,根据病情采用中医的各种治法,如服药、针灸、按摩、敷药羔、、、、、、从前中医只分男科、妇科、幼科,也只是专门治疗男、女生殖器官的疾病,婴幼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稚阳为主、特有的疾病如脐风、五迟、五软等特点而设。
  现在中医医疗水平逐渐下降,不能很好地发挥中医“宏观观点”辨证论治的优越性,也许是原因之一。因而中医的教材、教育方法,及待改革,不能再学西医的模式来培养学生了。  
  余以为:一个好的中医应该是能够应用“宏观观点”,对各科疾病均能进行辨证论治。
作者: 却波渔翁    时间: 2008-3-24 15:37
标题: 老酒弥醇品《杂感》
杂感录  作者:陈有唐
【九】
  由于中医的开山经典著作《内经》是受了《易经》影响问世的,而《易经》是哲理、自然和社会科学结合的巨著,讲得是阴阳、八卦,那么中医的理论也会带有哲理性,那么阴阳五行学说就成为中医的核心。在此基础上建立的中医理论,与西方的微观医学迥然不同,中医对疾病的看法是通过阴阳五行统辖的五脏六腑来观察的,看到一脏有病总要用阴阳五行的关系联想到与其他脏腑的关系,如肝(木)有病,总要考虑与肾(水)、心(火)、、、、、、的关联,而西医的肝病,多是通过肝的解剖、生理、病理来认识的,这样就有了局限性,忽略了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活体、整体。
  西医讲授肝所患得病,可以讲肝炎、肝脓肿、肝硬化、肝坏死、肝癌等,一个病、一个病来授课,而要把这一套做法用来讲授中医的肝病,那就会忽略了肝与其他脏腑的关系,显然,这是不适宜的,因此说现在没有将中医理论放在应有重点来讲,而是以病为单元来讲(好多书内病、症不分),是违背了中医理论的基础,是违背了宏观学说的,这样,哪里能培养出高水平的中医?
  从前学习中医的方法,是先从基础理论入门,如《内经》(黄帝内经素问、灵枢经)、《神农本草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经典著作,将基础扎牢实了,然后再选《医宗金鉴》或是《景岳全书》或是其他大家的著作钻研,再跟师临证几年,方可悬壶挂牌行医。现在走这条路径是否妥当?值得借鉴、参考,找出一条更好的路子.不过,余以为先扎牢理论基础,头脑里有了阴阳五行这个整体的指导思想后,再学病症,接触临证为好。
  通过这样培养出的中医,对疑难病症的认识,用阴阳五行学说观点来辨证论治,思路广治法多,对疑难病症常能获得满意的疗效。由于《内经》富于哲理性,是宏观医学,经过几年的临证,往往会从这部经典著作中,悟出独到的见解,产生自己的学术思想,因此中医史上出现过好多流派,如经方派、温病派、主火派、滋阴派、真阴不足论、先天后天根本论等大家,在中医史上留下了光辉灿烂的章节。
  为什么现在中医没有这样的大家出现?余以为这与对中医的特点认识不够有关,与培养中医的方法有关,与将宏观学说导向微观医学有关、、、、、、如果现在还不及时从中医的特点来抓教学、来培养人材,那将会出现许多"翻讲义查号对座治病"、不少“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庸医,那将会把老祖宗留下的宝藏给糟溅了,那样中医的处境就更糟了——到那时,可就愧对祖宗了!
作者: 却波渔翁    时间: 2008-3-25 00:59
标题: 老酒弥醇品《杂感》
渔翁日志:陈老下午屈尊寒舍,闲聊中谈及《杂感》事,陈老言再写一篇要停笔半月了,要出远门看亲戚云。渔翁邀陈老写下去,并冒昧荐一题《负暄医话》,陈老拿上字条回去研究斟酌了,(因耳背)。

-=-=-=-=-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2008年03月25日 01:02am 时添加 -=-=-=-=-
2008.3.24夜记
作者: 却波渔翁    时间: 2008-3-25 15:29
标题: 老酒弥醇品《杂感》
杂感录  陈有唐 撰
(十)
    余行医一生,细研医术之道,注重辨证论治,然而有时尽管辨证准确,可是对好多疾病也有不能获得良效的时候,于是联想到常山可以截疟,着意在《本草纲目》中寻找具有这样能截断病根的药物,配合在辨证施治的方剂中应用,常能取得比较满意的效果。有时不仅用中药,还用西药。
  医学发展到今日,科技越来越发达,对于疾病的认识,已非昔日仅从四诊就能诊断清楚,找到病因、病根了,还需要通过西医的化验、仪器的检查,如西医对细菌、病毒感染疾病的诊断,西医在这方面要比中医先进,应用抗菌素、抗病毒的药物治病占有优势。为了患者的性命,何必要独守门户之见,墨守成规?我们中医为何不用截断病根的西药,来搭救一条人命呢?
  然而遗憾的是目前西医在抗病毒的药物方面,还找不到针对各种病毒的药物。这就需要中、西医结合针对细菌、病毒引起的疾病,从中药宝库中如《本草纲目》等著作中,找出具有抑制、杀灭细菌、病毒的药物来。
  余开始选择西药时,发现这类药的副作用太多,太大,有的还会发生过敏性休克,如青霉素,往往抢求不及时,耽误了病人性命。于是改弦易辙,从中药宝藏中寻找,如对细菌感染造成的疾病,选用黄连、黄芩、银花、连翘、薄公英、、、、、对病毒造成的病选用板兰根、大青叶、草河车、青黛、山豆根、、、、、还从民间的偏方、验方中去挖掘具有截断病根的药物,寻找截痨、截癌、截病毒的良药,可是因为没有化验室的设备做试验,往往找不准确,常为此感到苦恼。
  看来,这不是一个医者的事,还需要广大的药物学家探索、研究。据我了解:目前中药西制的“清开灵注射剂”,对于病毒引起的一些疾病,临床应用常有起死回生的作用——反映不错。这说明中、西药的结合是一条光明的大道。
  因此,这是一件值得大力提倡的事,卫生部门应该动员、组织广大的医、药工作者携起手来,共同寻找出更安全、更有效的具有截断病根的中药,来搞高疗效,更好地为患者造福。
  如此看来,提倡中、西医药的结合,也是当代中医应选择得一条道路,顺时而为,与时俱进,可谓善于掌握医术的智者矣。
作者: 却波渔翁    时间: 2008-3-27 16:03
标题: 老酒弥醇品《杂感》
杂感录   陈有堂撰
(十一)
      近年来与同行商榷医术,得知不少人没卖过《诸病源候论》,这大概是书中谈病源多,论治得少,没有附方药的缘故吧?殊不知这是一部扎基础的巨著,基础没扎牢固,焉能治好病?书中有好多章节,都附有导引法,可见古德先贤十分重视这一治法。余以为除读《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神农本草经》经典著作外,还需认真读一读此书,以便弄清病源、病理,心中有数,施治时集思广益,好采用针对性的治法。
    近日有好多腰痛患者求诊,言说经中、西医吃药打针多日,没有明显的效果。细问病史,不少是熬夜打麻将所致,也有过度劳作而痛的,经西医服止痛之类的药物,只能缓解,起到临时止痛的效果,一旦停药便又疼痛。细思:这类病大多是久坐、过劳引起肌肉紧张、疲劳所致。西医所谓“腰肌劳损”,可见病在肌肉,当以外治为重点,嘱咐患者家属:令患者俯卧,双掌侧沿腰肌由上而下叩打三十六次,然后由上而下揉搓三十次,寻找明显的痛点(所谓阿是穴),中指点穴左右揉搓三十六次,再用掌侧叩打。最后再施同样手法导引对侧腰肌。让家属记住,回去早晚两次照法按摩。
    外敷:乳香15克 没药15克 赤芍15克 白芷15克 山栀15克 桃仁6克 研细末酒调敷局部:内服:泽兰12克 当归12克 赤芍12克 丹皮12克 牛子10克 乌药10克 元胡10克 桃仁12克 红花12克 郁金10克 童便为引 三剂 一日一剂水煎服。四日来诊,腰痛大减。诊脉尺虚 前方加杜仲12克 川断12克 又服五剂后愈。
    此内、外同时施治,效果满意。可见识得病源、病机,心中有底了,采取针对性的治法,就能获得满意的效果。
    还有一例,某女干部,心胸狭窄,第一次打麻将输掉八百多元,想到用这些钱能买好多的东西,越想越气,竟然独说独道,昼夜不眠,以致精神失常,服中药、西药不少,仍不见效,好多医生劝送精神病院。其夫与余商量,余言“切不可送去”,这样的患者到了精神病院,看到精神病人的种种诡异言行,只能加病。此乃心病也,当针对心施治,劝其夫找几个朋友故意将其输掉的钱如数让她嬴了回来,病便能好。后刨回钱后,没服一味药,精神恢复正常。可见针对病源施治不用服药也能治愈病。此例病对余触动挺大,治病之法,不可一味迷信药物也。曾写一短篇小说《妙方》,发至《小说阅读网》上。
    由此可见,医者不读《诸病源候论》,不究病源,心中无底,哪里能够想出针对病源,采取相应的办法治病?故尔,余常劝同行要读《诸病源候论》。

-=-=-=-=-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2008年03月27日 04:04pm 时添加 -=-=-=-=-
意外看到先生还未出门,转来一篇。
作者: 散人    时间: 2008-4-1 22:23
标题: 老酒弥醇品《杂感》
好文章!受教了。
作者: 却波渔翁    时间: 2008-4-2 00:11
标题: 老酒弥醇品《杂感》
谢过了!!!
作者: 却波渔翁    时间: 2008-6-4 12:54
标题: 老酒弥醇品《杂感》
[这个贴子最后由却波渔翁在 2008/06/04 00:57pm 第 1 次编辑]

杂感录(十二)陈有唐先生新作
(十二)
      近年来与同行商榷医术,得知不少人没卖过《诸病源候论》,这大概是书中谈病源多,论治得少,没有附方药的缘故吧?殊不知这是一部扎基础的巨著,基础没扎牢固,焉能治好病?书中有好多章节,都附有导引法,可见古德先贤十分重视这一治法。余以为除读《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神农本草经》经典著作外,还需认真读一读此书,以便弄清病源、病理,心中有数,施治时集思广益,好采用针对性的治法。
    近日有好多腰痛患者求诊,言说经中、西医吃药打针多日,没有明显的效果。细问病史,不少是熬夜打麻将所致,也有过度劳作而痛的,经西医服止痛之类的药物,只能缓解,起到临时止痛的效果,一旦停药便又疼痛。细思:这类病大多是久坐、过劳引起肌肉紧张、疲劳所致。西医所谓“腰肌劳损”,可见病在肌肉,当以外治为重点,嘱咐患者家属:令患者俯卧,双掌侧沿腰肌由上而下叩打三十六次,然后由上而下揉搓三十次,寻找明显的痛点(所谓阿是穴),中指点穴左右揉搓三十六次,再用掌侧叩打。最后再施同样手法导引对侧腰肌。让家属记住,回去早晚两次照法按摩。
    外敷:乳香15克 没药15克 赤芍15克 白芷15克 山栀15克 桃仁6克 研细末酒调敷局部:内服:泽兰12克 当归12克 赤芍12克 丹皮12克 牛子10克 乌药10克 元胡10克 桃仁12克 红花12克 郁金10克 童便为引 三剂 一日一剂水煎服。四日来诊,腰痛大减。诊脉尺虚 前方加杜仲12克 川断12克 又服五剂后愈。
    此内、外同时施治,效果满意。可见识得病源、病机,心中有底了,采取针对性的治法,就能获得满意的效果。
    还有一例,某女干部,心胸狭窄,第一次打麻将输掉八百多元,想到用这些钱能买好多的东西,越想越气,竟然独说独道,昼夜不眠,以致精神失常,服中药、西药不少,仍不见效,好多医生劝送精神病院。其夫与余商量,余言“切不可送去”,这样的患者到了精神病院,看到精神病人的种种诡异言行,只能加病。此乃心病也,当针对心施治,劝其夫找几个朋友故意将其输掉的钱如数让她嬴了回来,病便能好。后刨回钱后,没服一味药,精神恢复正常。可见针对病源施治不用服药也能治愈病。此例病对余触动挺大,治病之法,不可一味迷信药物也。曾写一短篇小说《妙方》,发至《小说阅读网》上。
    由此可见,医者不读《诸病源候论》,不究病源,心中无底,哪里能够想出针对病源,采取相应的办法治病?故尔,余常劝同行要读《诸病源候论》。
作者: 却波渔翁    时间: 2008-6-4 12:55
标题: 老酒弥醇品《杂感》
杂感
(十三)
      中医治病,的确有不可理解的地方,无怪乎前一段时期,有人说中医的理论是“伪科学”。说中医的疗效不可靠,很难用科学的方法统计疗效,云云。这是他们不懂得中医是宏观医学,是建立在阴阳五行学术基础上,具有哲学性的一门学科。不是像西医那样重视局部解剖、病理,采用抗菌素、抗病毒药物、手术切除的办法治病,而产生的片面性的看法,殊不知中医则是通过脏腑所归类的阴阳五行来认识疾病,不晓得中医治病道理的缘故,硬要用西医的公式来统计,以一家之说来下结论的。
  中医由于是在阴阳五行学说上建立的,带有哲学性,是宏观学说,因为受时代\区域\气候\临证诸方面的影响,学者对脏腑所属的金(肺)、木(肝)、水(肾)、火(心)土(脾)各有所偏重,各持的理论也不尽相同,因此出现了火神派、滋阴派、、、、、、有的重脾胃;有的重肝肾,还有的重气,重血、、、、、、因而对同一个病的治法也不会相同,所用方药也不一样,可是在疗效上,却能治好同样的一种病。
  我年青时治乳房病,多采用妇科治这类病的传统方药,如黄芩、瓜蒌、天花 
 粉、王不留行、路路通等,有时治愈,有时不愈,颇感棘手,后来应用《四明宋 
 氏女科》中的十六味流气饮,竟收到满意的效果。如刘某某,女,32岁,职工。 
 左乳房内肿块,如鸽蛋大小,不红不痛、日趋长大,西医诊断,有的说是肿瘤, 
 甚至说是癌症,需要手术;有的说是乳腺增生,需要用消炎药、男性激素、、、、、
 患者害怕手术,又担心用药有副作用,找中医治疗,用得药也尽是余年青时所用
  之类。后找余诊治。诊得脉弦细舌质红,认为气、血、火、痰郁结所致,改用方
  药十六味流气饮:
   人参、黄芪、当归、川芎、白芍、肉桂、厚朴、枳彀、乌药、木香、槟榔、桔
  梗、白芷、防风、紫苏、甘草。水煎,饭后服,服廿多剂,块物竟然消失。
   想不到"同病异治"(中医还有因为学术流派的不同,"异病同治"治好的病不
  计其数),也能得到如此良效。
      像这样的病例,那些不了解中医的人,自然不会理解,难以用科学的方法总
  结出疗效,于是发出了“伪科学”的感叹。
   由此可以看出:中医理论建立在阴阳五行学说上的优势,要比西医用药单一
  的办法多,这怎么能说成是“伪科学”?余以为中、西医各有所长,不能一概而
  论,不可因为自己只懂得一门学科,不理解的事就大言不愧地否认其他学科,妄
  加指责,要把中医赶到乡村去.
   令人痛心的是:我们这一代的中医,能够持有学术、流派观点的人逐渐少了,
  受西医教学方法的影响,大多是照书本抄方药者多,不能从学术观点上认识疾病,
  将中医的优越性快要丢光了,如不赶快着手改革,着实令人担忧啊!
   

-=-=-=-=-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2008年06月05日 06:56am 时添加 -=-=-=-=-
杂感录
 (十四)
  
    好多同行要余谈谈学医的经历,由于走过的道路有过不少波折,一直不愿多谈。现在退休了,静下心来说说,心想:从中总结吸取些教训,也许对现在中医学院读过西医课程的中医有些帮助?
  余本来是想文的,中学毕业因为数学不及格,不能如愿,在父亲(医生)的劝导下改学了医。最初是跟我县的名医王伯勤先生(前清秀才)学习,学得是《本草》、《内经》、《伤寒》、《金匮》,后读《医宗金鉴》,还没读完,赶上卫生部门内部招生,单位推荐到原晋中医专学西医去了。
  由于中、西医体系不同,接受课文时,中、西两医的概念常起冲突,思想上曾有过抵触。不过很快就被西医的知识吸引住了,认为西医内容讲得系统、具体。记得当年授课时的老师,大多是搞临床的,才从医学院毕业不久,看到我们都是从医疗部门考取的,有些基础,也可能是为他们提高业务水平?选讲得课文几乎都是从《实用内科学》、《实用妇科学》这一类书上摘取精华备得课,一个病一个病的讲授,因而很受大家的欢迎,自习时也买来这类书学习。我当时觉得西医每个病讲得详细,全面,也为了考试成绩,就把中医的概念抛开了,不做比较,全盘接受西医知识,尽管有时与中医内容相抵触,也不多考虑。以为改做西医,疗效肯定会比中医好.这样,诊断疾病时也就养成用西医的思维方法,搜罗症状、体征时,常是从某一个病出发来诊断、鉴别的,而不是从整体各个系统互相联系的角度来思考。
  工作之后,发现有好多疾病,用西医的思维方法治疗,按照每个病的用药(西药)治病,往往不能获得满意的效果,于是改用中药,然而效果也并不见佳,十分苦恼。于是再读中医书藉,自习了当年南京中医学院编著的各科课本,由于教材也是效仿西医模式(个人的认识)一个病一个病编辑的,自己又习惯了西医的思维方式,治病时又沿用了照书本抄方头的办法,有时到了课本上讲得的方药用尽,病还是没治好,为此,曾经产生过畏难情绪,认为医学这门学问高不可攀,太难了!
  那时,在文艺期刊上发表了几篇小说,文化局的领导重视,调我写剧本,觉得搞写作,既能舒发情感,又觉得轻松愉快,更没有治不好病的压力,产生了改行的念头.幸亏父亲及时劝阻,说读了那么多的医书放弃,你也不觉得可惜?疗效不高是你没有找到治病的规律,没有掌握了要领,还是学得不到家.于是,我又回到医疗队伍中,对以前的病例做了认真的总结,治愈率大概在50-60%左右.感到惭愧,重新温习了《内经》等经典著作,企图找到要领、规律性。
  有一次遇到一位患瘰疬的女病人,右颈下有一比鸽蛋还大的肿块,找了好几位中医没消下去,后找肿瘤医院头颈科,主张手术切除。患者担心术后留有瘢迹,找余医治,余看到李杲(东垣)有一方头取名“散肿溃坚汤”,感到新奇,不妨试试,想不到先后服了四十多剂,肿块竟然消了下去,便引起了对李杲著作的重视,搜集了《内外伤辨惑论》、《脾胃论》、《兰室秘藏》等书,研究了所有方剂的结构,发现他既重视元气又着重脾胃,既升胃气还降阴火,照顾病情面面俱到,完全是在阴阳五行学说的指导思想下构建的,于是又重温《内经》有关阴阳五行学说的章节,学习他的方剂治病,效果颇为满意,制定一方“和胃健脾止泻汤”,经过临证验证,写出了《对治疗婴幼儿腹泻的管见》,获得《全国首届儿童保健学术会议》上的交流论文证书,使余对阴阳五行学说更加重视了,从那以后,摆脱了以前照本宣科,依靠课本看病抄方的思维方式。治病牢牢掌握阴阳五行学说进行辨证论治。
  这个经历,余花了将近二十年的摸索过程,才算把以前的那种思维方式改掉————这个代价真是太大了!
  后来又读了秦伯未先生的《谦斋医学讲稿》,写出了“医法心要”,根据阴阳五行学说制定出五脏六腑的方药,确定了“调整五脏六腑祛除外邪”指导思想,辨证论证时强调独立思考,一般不用课本上的方剂,不喜用某病用某方所谓特效方,有时也只不过是拿来研究一番,看符合不符合病情方才加减应用。
  这时年已过半百,可见要想在中医事业上取得自己的一点心得,去掉以前那种思维的方式是何等的艰辛啊!
  有了“调整五脏六腑祛除外邪”的指导思想,又经过了几年的临证检验,又在《医法心要》的基础上写出《杂病纲要》,得到了好多学者的首肯,将此文载入《中国纪纪录年鉴》上。直到年过花甲才算是在中医治病方面走出一条自己的路来,然而,要想做一个良医还远远不够格,因此,常有做良医艰难的感慨。余做为一个走过弯路的人,这些经历不知能否为后来者,留下一点儿印象?请诸位指教。
作者: 却波渔翁    时间: 2008-6-5 06:59
标题: 老酒弥醇品《杂感》
杂感录  陈有唐新作
(十五)
  
  前些日子,在网上看到一张吴仪副总理仰首大笑的照片,下面的标题:你是独身主义者吗?引起我的好奇,由不得打开网页,看到有人这样问。她说她没有谈过恋爱,但不是独身主义,一笑了之。表示退休后,要专心致志研究中医理论,现在已经买了《黄帝内经》并正在研究中。一位当过副总理的人,有这样的心愿,一位年过古稀之年的人,有这样的抱负, 实在令人惊讶。
 她是武汉人,今年大概是七十一岁了吧。原先学得是工科,毕业于北京石油学院石油炼制系炼油工程专业,从66年参加工作,到88年一直是在石油部门工作,曾任高级工程师。88年开始从政,历任北京市副市长、对外经济贸易部副部长、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部长、国务委员、2003年3月任国务院副总理至退休。从来没有跟中医沾过边,只是在2002年任卫生部部长兼国务院防治非典型性肺炎指挥部总指挥,但也只是担任行政领导的工作,没从事过中医的具体诊治,怎么对中医却有如此的钟情厚意?
  这要看看她以往的一贯作风,就可理解了。她从政以来,是位“实干家”,不作秀,不空谈,一贯低调,但字字千金,说在问题的要害上,干起工作来,口头禅是“小女子豁出了”、“小女子不在乎这个”、“小女子有泪不轻弹”,正是有这么一股干劲儿,在她的领导下,非典型性肺炎很快就扑灭了。一九九一年中美知识产权会谈,时任经贸部副部长的她临阵挂帅,率领中方代表团与美国人展开了针锋相对的谈判。当美方代表开口说“我是在跟小偷谈判”时,她寸步不让:“我是在跟强盗谈判,看看你们的博物馆,有多少东西是从中国抢来的。”美国代表顿时哑口无言。出人意料的是,言辞犀利、软硬兼施的她并没有引起美国人的反感,却赢得了对方的尊敬。因此,她被外国媒体称为“很会修理傲慢美国人”的女人。美国国际贸易部副部长格兰特说:“她是深深地感到了对国家的责任。
  因此外界称她为“中国的铁娘子”,这就是她的性格。
    她为什么要学习中医理论呢?我想,除了她那执着地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还有她那真挚的爱国主义思想,热爱祖国的国宝——中医是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玫宝,.在她兼任卫生部部长时,曾对中医部门做过好多的指示,如提倡名医的评选、、、、、、以便更好地发扬光大中医事业,让祖国这一玫宝能在世界医学上放射出灿烂的光辉。
  在她就任的时期,也一定听到那些别有用心的人叫嚣什么“中医的理论是伪科学”、“把中医赶到乡下去”等等谬论,肯定有反感,也肯定不服,依着她那不屈不挠的性格,退休后,学习中医理论,以便更好地回击那些谬论,为中医走向世界保驾护航。
    我想,她一定是受了古训:不为良相则为良医的影响,虽然退休了,还要把良相的责任进行到底。因而,做出了这样不同凡响的决定,做到至始至终为人民服务,着实令人敬佩!
        她的这种精神,对我们中医来说,是极大的鼓舞。我想这对于那些不相信中医的人,面对当前中医事业不景气而产生悲观的人,不下苦功钻研中医理论的人,想改行学西医的人、、、、、、是学习的光辉榜样,也是鞭策我们中医要牢记那句古训:不为良相则为良医的前进动力,促进我们在自己的岗位上刻苦钻研,提高业务水平,诚心诚意地为患者服务。
  我想:这条路尽管艰难,需要付出大量的心血,但只要经过不断的努力,披荆斩棘,便会找出一条自己的道——自己的学术观点,像她那样为人民服务, 就会实现人生的价值,成为一个名符其实的良医。
作者: 却波渔翁    时间: 2008-6-27 17:16
标题: 老酒弥醇品《杂感》
杂感录
(十六)     
       一位同行,与余交情颇深,经常来商榷医术,遇到疑难病症时,
  说教科书上有关此病的方头他已用遍了,也不见效,向余要此病的验方。
  用后,有时有效有时无效。据他说已搜集不少了。
    余笑着问;你准备收藏到何时?
    他叹了口气,搞中医就得死记硬背,看来得搜集一辈子。
    余言:哪你要成为一名“抄方大家”了。
    他听得不舒服,反问:难道你不搜集?
    余想:他这是受了灌注式教授方法的害,像西医那样注重特效药,
  没有从中医辨证论治的特点看待。回答:也搜集,但不死记,只是拿
    来琢磨,看人家是根据甚道理组方的。
    啥道理?
        余笑着说:道,可道,非常道、、、、、、
    啊,你是说我看病没"道",没规则?
    如果你这样下去,就要忙一辈子了,岂不成了抄方大家?到老了,
    记性差了,就该休业了。
    那么,该怎办?
    你在校时读过那本《中医各家学说》的书吧,要用其中一家学说
    的观点来辨证论治,学习人家组方的原则,自然就有了“道”了、、、、、、
    哪不也是抄吗?
    不是抄方头,而是应用人家的观点认识病,自然就会对症组方了, 
  这哪能说是抄哩?
    有道理,不过、、、、、、
    余连忙说:不过,最好是熟读《内经》,悟出道理,像叶天士用“卫
    气营血”的观点来认病组方,那时就不用抄别人的方头了,而且也会
    提高疗效,成为一家之说,到那时就可说你是有“道”的医家了。
    这、、、、、、谈何容易?
    要想学有所成,本来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下苦功专研,焉能
    得道?
    这、、、、、、太难了!
    纵然找不出“道”来,起码应该学一家之长。像咱们县已故名医     
  乔万程老先生,一辈子就读的是朱丹溪的书,用滋阴派的观点组方,
  不是手到病除,名噪附近几县吗?连省城的名家也佩服。这总比抄方, 
  强得多。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岂敢岂敢、、、、、、起初,我也是这样抄方的,后来觉得这样下去,岂不
    是成了抄书匠了,哪会有大的进步?于是,学习李东垣组方的办法,可是
    效果并不满意,于是精读《内经》,由一句“邪之所奏正气必虚”受到启发,
    用阴阳五行统筹五脏六腑的观点,分折李东垣的组方规律,才改掉抄方的
  习气,这只是起步,离一家之说的要求还差得远哩,还得从实践中检验,不
  过总算是有了自己的见解了,不再步人后尘抄方了,不会成为搜集、藏方的
  大家了。
    言罢,相视哈哈大笑。
    从那以后,他有好长日子没来商榷,大概是精读《内经》去了?
    注:当前像这样的同行不少,是中医不能像前清那样出现大家的原因之一,
      因而讲了又讲,不厌其烦,目的是希望这样的同行能够早日跨越出这个
      障碍,创立出新的学派,或是掌握一家学说,让我们的论坛出现“百家
      争鸣、百花齐放”的新局面。

作者: 却波渔翁    时间: 2008-6-27 17:18
标题: 老酒弥醇品《杂感》
杂感录
(十七)
  中医的书藉多得难以统计,据说有近万种,要想尽快地学成个像样子的中医,实在是件难事。从前初学主张先读《神农本草经》、《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且不说初学者读这些书有多少困难,如文字、术语的涩晦、难懂,即便读通也只能说是“入门”,要想以此看病,还是不能如愿,还得从师多年才能临证。现在的中医院校,除将四部书简明扼要地讲了,又增加了各科讲义,可是培养出的中医先生,质量仍然不高,对好多疑难病束手无策,以致中医的声誉日渐下降,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讥为“江湖骗子”,实在令人担忧!
  难道中医就真的是“江湖骗子”吗?那么我们中华民族衍生了五千多年,成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保健是靠西医的吗?显然不是,西医传入华夏也不过是二、三百年的事,说明中医在我们这个古老民族,在防治疾病中起了重要的作用,要不,怎么能成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称中医谓国医!
  那么中医治病为什么不如从前那样有效呢?答案不外乎是:现在培养中医的方法出了问题,现在的中医政策有了问题。
  出了什么问题?现在中医院校的教材,忽略了中医是宏观医学的特点,而是仿照西医的教材编写的,没有将中医的基础理论“阴阳五行学说”做为指导思想,起码是没有强调“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医的生命线,贯穿在每一个病症中来讲,而是像西医那样一个病一个病,着重是从解剖、病理的局部来看问题、来治病的,以致中医变了性,疗效下降,失去了患者的信任。
  有了什么问题?中医是宏观医学,流派很多,所持的学术也忒多,而考试的题目,却是从现在中医院校教材中选题,也就是说以“一家之说”来考试,以致好多自习成才、师传学徒不能领到医师执业证,使得大批学有所长的中医不能就业,即便领到执照的,按照医师执业证的规定只能在一地行医,大大地限制了中医行医的范围,不能广泛地接触病种,没有机会治疗疑难病症,哪能提高医术、疗效?自古以来,中医就是自由职业,悬壶走遍天下,如今限制在一地行医,只能是造就出当地名医,医治当地的发生的病,大大地限制了中医的才能。
  怕江湖骗子借行医诈骗钱财,那是因为没有建立相应、有效的法规,这种限制行医范围的做法,是讳疾忌医的办法——责任不在于有行医执照的中医身上。
  余以为这两个问题,是当前中医的大问题,也是急须解决的大问题。如果不及时解决,大批中医院校毕业的学生不但没有就业的机会,再过几年恐怕连学到的那点儿东西也就忘干了;那些有志于中医事业的人,看到领张医师执业证这么艰难,谁还肯下功夫去读中医哪么多的书,去从师学医呢?
  余曾写过一本《医法传经录》,原本是写给后辈儿孙们继承的书,其中搜集了不少医道之说,以及自己一生的经验总结,简明扼要,可以说是速成法,沿中医的传统习惯,做为家传秘本,不愿公布于世。可是看到当前中医不景气的情况,选出“杂病总论”部分寄给期刊,倒是受到重视,好多期刊刊登、不少书藉收录,然而将全文送到出版社却要自费出版、代销。考虑到自己接触的中医,最多也不过百余名,哪能售出多少?又从未行商售货的经验,如果售不出去,哪么多的书堆积屋子里,达不到公布的目的,岂不心烦?
  难怪家里的人说:耗费上心血,写出的经验,还要搭上钱财,再到外面推销、、、、、、这不是没事找事自找烦恼?于是向出版社要求退回书稿,更可气的是有两家竟然扣押二、三年,至今不予退稿,不知打得什么主意?是否做为他的家授秘本了,很值得怀疑?
  然而看到国医衰败,中医事业后继乏人,在这种重钱不重技的社会风气下,不禁产生了报国无门的感慨,焉能不担忧?真是忧心忡忡啊!
  呜呼,什么时候才能引起哪些执掌大权的人,改革中医政策改变当前的这种局面,能够让国医像从前那样大放光彩啊?
作者: 却波渔翁    时间: 2008-6-27 17:18
标题: 老酒弥醇品《杂感》
[这个贴子最后由却波渔翁在 2008/06/30 11:51am 第 1 次编辑]

杂感录  陈有唐 新贴【转】
(十八)
  我家行医已有三辈了,能否再传下去?是个大问题。前年孙子报考志愿,余劝报考中医学院,或是医学院。孙子不听,说中医学院毕业了找不到工作,第一志愿填了医学院,余想学成西医之后,拿出《医法传经录》再诱导学中医,也是一条继承的路子。不料,通知来了,却是第二志愿:计算机系。
  余想:像这样的情况不止是我一家,那些几代行医的中医,哪个不是想让儿孙们将祖业继承下去?将自己积累的经验、特长发扬下去?可是面对现实情况,不得不考虑,说是放弃机算计系,跟上自己学中医吧,如果将来领不到《医疗机构职业许可证》,岂不是耽误了他的前途。看来只好将心愿,寄托在孙女儿身上了。
  然而,孙女是否听话?是否能考得如愿?考上中医学院将来是否能找到工作?不得不认真对待,所以说成了大问题了。自己有时妄想,如果高考时,凡是报考中医学院的,确实有几代行医的中医家史,填得是第一志愿的,能够优先录取就好了。可是这能实现吗?即便优先录取了,毕业之后,没机会在大医院随师就诊二、三年的经历,领不到《医疗机构许可证》,没有行医的资格,不是又要耽误了前程吗?因此,连妄想也不敢想了,时势造英雄,时势造良医,只好听天由命了。
  余想,中医现在不能将以前祖传的医术继承下来,好多绝技失传,这也是一个原因吧。
  一位朋友的孩子,是前二年从省城中医学院毕业的,来余处闲坐,说至今没有医院招聘,理由是医院现有的中医还赚不回工资,哪敢再要人?这倒是实话.眼下中医的状况确实不妙.
      余年青时曾主动要求到基层,为的是多接触病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基层滚爬了十来年,才掌握了辨证论治的基本功。余劝说:何不去农村?乘现在农民还相信,中医能祛病根的话,你们在校又兼学西医,去了一定能够发挥才能。要不,在校学习了五年的学业,时间长了就荒废了。他说:何尝不想去?可是找谁去?现在没人说"广阔的天地",也不讲毛主席的"6.26"指示了,只好在家歇的。余问:每年全省有多少毕业生?他答:最少也有大几百人,能够找到工作人,寥寥无几。
   如此看来:这是个大问题,不仅是就业,而且是关系到中医前途的大问题。不禁为这些学子着急,可是有什么办法呢?仅靠个人去找工作,哪那儿成?还得依靠政府出面,将这些学子分派到基层医院去——农村不是缺医少药吗?为何不去办扭转这样不正常局面的大事呢?难道就让中医任其衰败下去,后继无人吗?
    由此联想到自己担心传不下祖业的事,晓得这不是个人能解决了的,还得请执掌大权的人为民众的健康、为中医的生存着想。这是再也不能拖,刻不容缓的大事!啊呀,不知还要等到什么时候,才能想出办法扭转了这种不正常的局面?
作者: 却波渔翁    时间: 2008-6-28 07:32
标题: 老酒弥醇品《杂感》

守望杏林(铁杆中医论坛)
吾邑有沈老中医,今年81岁,我从其师15年,受益良多。沈师用了五年时间,以表格形式整理中医临床资料,内含老先生一生经验,广涉经方、温病、针灸及有效验方,名曰《中医广谱》,共计300余页,子侄辈无人传承,大孙子今年20岁,习计算机专业,小孙子今年18岁,习药学专业沈师对两孙说,谁先背熟《医学三字经》、《汤头歌诀》、《药性赋》奖2000元现金,可两孙俱不超过三天就玩电脑游戏去了,老先生用心良苦,欲引孙辈走上岐黄路,到头来唯有一声长叹,年岁愈老,忧虑愈增,常对我说,中医事业,如果国家不重视,前途渺茫。曾给他买过几本伤寒方面的书籍,并告诉他这样的书因无人购买而下架退货了,老先生惊愕的说:“看来中医真的没有指望了这样的好书都没人看了?”连连摇头叹息,无奈落寞之情令人心酸。由陈老、沈老情景看来,全国都一样的了,真是落日余晖乌云遮。唯有无奈伴君忧。
作者: 却波渔翁    时间: 2008-6-30 11:50
标题: 老酒弥醇品《杂感》
杂感录(十九)
    余弟陈有全生前在太原义井开设诊所,喜用马钱子等药、大方治好不少 
      疑难病症,曾制一方,名奥痛宁,获得专利,畅行几省,厂方获利不少。 
      名噪一时。三十多年前,余父患心悸、气短咳嗽、胸闷,失眼,脉数舌质微  
      紫,气血滞于胸间,为胸痹,西医谓左心衰竭,有全出一方,曰可治西医所
      说的心脏病也。余深思其意,剂量虽重,但方药制约平和,属李东垣制方之风,
      乃是四物、四君、补中益气、秦艽扶赢汤加减方,不会出事,当日尽剂,夜
      即鼾睡,醒来述说胸闷失,心也不悸,效不更方,二剂气短、咳嗽大减,舌 
      质淡红脉也缓和,三剂病失。令余惊讶。
          当归二两 川芎二两 生、熟地各二两 黄芪二两 白术两半 
          获苓八钱 灸草三钱 山药一两 胡桃仁二两 五味子三钱 龟
          板一两 炒黄柏五钱 地骨皮五钱 川贝母一两杏仁三钱 青果
          仁三钱 香附二钱 青皮三钱 陈皮一两 柴胡三钱 秦艽四钱 
          生姜三片 大枣五枚水 煎服,份量之重、药味之多,均比常用
          方重、多,然而不杂,行气活血,通经活络。
            此方当归 川芎 生熟地 大枣调补心血, 心生血属火   
          黄芪 白术 获苓 灸草补气,川贝母 青果仁 杏仁祛痰,
          陈皮行气,地骨皮入肺肾清热,肺主气属金;生熟地 山药 
          胡桃仁 五味子补肾,龟版 炒黄柏 入肾纳肾、滋阴,香附
          走三焦,肾属水;柴胡 秦艽 青陈皮 生姜升降疏通经络气
          机,肝喜条达疏泄属木,肝与心肾相生,此方针对心、肺、肾、
          肝,皆火、水、金、木也,意在肾心相交,疏肝理肺气,相克
         制约,方药平和,行气活血,调整心、肺,气血畅通,故对
         西医所说的左心衰竭有效。
           从那时起,遇胸痹用瓜蒌薤白白酒加减方无效时,总要翻 
         出此方学其意辨证施治,因药量超于寻常,常减量再加桂枝等    
         药获得满意的效果。
           由此感悟,李东垣的补中益气、升阳益胃、升阳举经汤方和防 
         风通圣散、五积散、、、、、以及傅山先生的乙字汤等方,其意深奥,
         面面俱到。
           由此想到《金柜要略》后人添加风引汤、侯氏黑散这类方药,
         总是效验灵也,视为传世之良方。
             近年来闻省城某医曾用此类方药,治好不少疑难病症,名扬晋
                  阳,使余醒悟:现代人之病与古人不同,已不是一脏一腑,大多是
                  几脏几腑同病。好多病都是在肾阴虚,或是肝火旺,或是肺热的基础
         上所得,因而产生念头,开始搜集这类大方,用阴阳五行学说的观
         点来分析、研究,找出规律制定新方,充实自己。这也许是我们当
         代中医适应新时期的病况,摆脱困境,提高医术,不墨守成规,
         应该开辟的一条新路吧?

作者: 却波渔翁    时间: 2008-7-10 07:51
标题: 老酒弥醇品《杂感》
杂感录(廿)
(廿)
          六月中旬曾治一张姓妇女,年55岁,由生闷气患头晕目眩耳鸣,看电视稍有眼花,走路觉头重脚轻,夜间心烦甚,好久不能入睡,时醒时睡。今日觉右肢麻木,脉弦紧舌质红 常服益寿宁等药, 知是高血压,测得180\120 ,余用《杂病纲要》的公式诊得:
    因生闷气(头晕目眩耳鸣眼花右肢麻木+心烦夜时醒时睡)舌质红脉弦====病在(心+肝+肾)原本肾阴虚,肝火旺,今心火炽盛,导致肝阳上亢, 知有中风先兆症候,余用《杂病纲要》治肝病阴方(也算是大方)加减:桑叶15克 菊花15 克 钩藤18克 天麻15克 荆芥穗9克 木贼草9克 生地18克 白芍15克 女贞子15克 旱莲草15克 枸杞子 9克 珍珠母45克 龙骨18克 磁石18克 石决明18克 夜交藤15克 炒枣仁15克 甘草9克 水煎服 一日一剂  知是骑车而来,嘱咐不要骑车,
回家卧床休息,切记勿再生气。                  
  二诊:夜入睡心不烦,头晕目眩耳鸣稍减,右肢仍麻木 脉稍缓 知是清肝未疏气,前方加枳彀15克竹茹15克 三剂一日一剂 水煎服
  三诊:骑车而来,言右肢不麻,只是头重脚轻,脉舌如前,前方去枳彀 竹茹 炒枣仁 加杜仲15克 怀牛膝15克 路路通10克  三剂一日一剂  患者只服一剂便来告知昨夜没睡好,知是未用安神疏气之药,又加枳彀 竹茹 炒枣仁 服后诸症失。查血压计140\90 因是在村加入新型合作医疗制,四诊带原方归村配药。
    体会:此病一般病及肝肾,今由心火涉及到肝肾,故用龙骨炒枣仁夜交藤甘草安神清心(桑叶菊花钩藤天麻荆芥穗木贼草清肝+珍珠母石决明磁石龙骨镇肝降逆)+(生地白芍女贞子旱莲草枹杞子滋肾阴)已非教科书所讲的那样单纯,调理稍不周到,疗效就差,故又再三诊中加枳彀 竹茹 炒枣仁,疏气祛痰清心安神,正如余在杂感录(十九)中所言,现时之病往往是涉及到几脏几腑,已不似昔日那样单纯了,因而主张从贤人的大方中用阴阳五行、脏腑学说的观点寻找规律,选择良药制定新方,以便提高疗效。
    然而这个题目绝非一人能够完成,还需大家参与,共同研究,在继承先贤们的经验基础上进行探索,析明病机,选择良药,临证检验,取得良效,才能面对今日复杂的病情开辟出一条途径。余由于藏书甚少,孤陋寡闻,故求大家介绍这类大方,开阔眼界,以便进行这个题目的研究,诸位如若对此题目感兴趣的话,恭请将这类大方应用的心得、体会、成果公布于论坛,为中医事业书写出新的篇章。不知此路能否行通?敬请高明指教
作者: 却波渔翁    时间: 2008-7-10 07:52
标题: 老酒弥醇品《杂感》
杂感录(廿一)陈有唐 撰
(廿一)
                      六、七十年代,我县已故名医周子仁老先生,在县人民医院坐诊,幕名前来 
    就诊的不少,所出示的方药中,差不多都有柴胡这味中药,老乡们称之谓“柴胡
    医生”,同行戏谑为“小柴胡汤先生”。
      那时余也在该院工作,心想小柴胡治半表半里之病,难道请老先生看的都是
    这样的病吗?于是到药房查看处方,留心疗效,发现不仅对寒热病有效,而且对 
    好多疑难杂病,均有良效。
      记得《神农本草经》将柴胡列为上品,言气味苦平无毒,主治心腹肠胃中结 
    气,饮食积聚,寒热邪气,推陈致新,久服轻身明目益精。便诚心请教。发现老
    先生对患者解释病症,句句不离阴阳五行,脏腑症候相生相克、、、、、、所开
        处方,果然不离柴胡,当时余读叶天士医案,叶曾因用柴胡误事,从那以后一直
        不用这味药,而周老竟然这样喜用?不免产生疑问,更加好奇,总想问个所以然
        ,怎奈先生性格特殊,少言淡语,不愿详说,也就不敢多问了。
      后来读《景岳全书》方才释疑,有所领悟。今择原文如下:
      
          正柴胡饮:凡外感风寒,发热恶寒,头疼身痛,阂疟初起等症,凡血气平和, 
    宜从平散者,此方生之。
     柴胡一、二、三钱 防风一钱 陈皮钱半 白芍二钱 甘草一钱 生姜三、
    五片。水钟半,煎七、八分。热服。如头痛者加川芎一钱。如热而兼喝者,加葛
    根一、二钱。如呕恶者,加半夏一钱五分。如湿胜者,加苍术一钱。如胸腹有微 
    滞者,加厚朴一钱。如寒气胜而邪不易解者,加麻黄一、二、三钱,去浮沫服之,
    或苏叶亦可。
            显然这方出于《伤寒论》,而又不拘泥原方,有发所发挥。但更为出奇的是
    制出下面五个柴胡饮:   
      一柴胡饮:一水数(其水字是余写大的,),从寒散也。凡感
      四时不正之气,或为发热,或为寒热,或因劳伤因怒,或妇人热血室,或产经后因
      冒风寒,以至寒热如疟等证,但外有邪而内兼火者,须从凉散,宜此方主之。
      柴胡二、三钱 黄芩钱半 芍药二钱 生地钱半 陈皮钱半 甘草八分
    水一钟半,煎七、八分。温服。如内热甚者,加连翘一、二钱随宜。如外邪甚
    者,加防风一钱佐之。如邪结在胸而痞满者,去生地,加枳实一、二钱,如热在  
    阳明者而兼渴者,加天花粉或葛根一、二钱。热甚者加知母、生石羔亦可。
           二柴胡饮:二为火数,从温散也。凡遇四时外感,或其人元气
        充实,脏气素平无火,或时逢寒气之令,本无内热等症者,皆不宜妄用凉药,以
        致寒滞不散,则为害非浅,宜此主之。
     陈皮钱半 半夏二钱 细辛一、二钱 厚朴钱半 生姜三、五、七片 柴胡
     钱半 或二、三钱 甘草八分。水一钟半,煎七、八分,温服。如邪胜者,可
        加羌活 白芷 防风 紫苏之属,择而用之。如头痛不止者,加川芎一、二钱 
     如多湿者,加苍术。阴寒气胜必加麻黄一、二钱,或兼桂枝,不必疑也。
            三柴胡饮:三为木数,从肝经血也。凡人素禀阴分不足,或肝
          经血少,而偶感风寒者,或感邪不深,可兼补而散者,或病后产后感冒,有不         
          得不从解散,而血气虚弱不能外达者,宜此主之。  
        柴胡二、三钱 芍药钱半 炙甘草一钱 陈皮一钱 生姜三、五片 当归
      二钱 泄泻者易以地黄。水一钟半,煎七八分,温服。如微寒欲呕者,加半夏
      一、二钱。
        四柴胡饮:四为金数,从气分也。凡人元气不足,或忍饥劳倦
        ,而外感风寒,或六脉紧数微细,正不胜邪等症,必须培助元气,兼之保全,庶此
        主之。若但知散邪,不顾根本,未有元气不先败者,察之,慎之。
        柴胡一、二、三钱 炙甘草一钱 生姜三、五、七片 当归二、三钱 泻者
      少用。 人参二、三钱或是五、七钱酌而用之。水两钟,煎七、八分。温服。如
      胸膈滞闷者,加陈皮一钱。
       五柴胡饮:五为土数,从脾胃也。脾土为五脏之本,凡中气不足
            而外邪有不散者,非此不可。此与四柴胡饮相表里,但四柴胡饮只调气分,此则
            兼培气血以逐寒邪,尤切于时用者也,神效不可尽述。凡伤寒疟疾痘疮皆所宜用。
        柴胡一、二、三钱 当归二、三钱 熟地三、五钱 白术二、三钱 芍药钱
      半 炙甘草一钱 陈皮酌用或不用。水一钟半。煎七分。食远热报。寒胜无火者,
      减芍药加生姜三、五、七片,或泡干姜一、二钱 或再加桂枝一、二钱更妙。脾
      滞者减白术,气虚者加人参随宜。腰痛者加杜仲。头痛者加川芎。劳倦伤脾阳虚
      者,加升麻一钱。
        周老可能是读过此段文章,有所启发?牢记阴阳五行之道,将此柴胡饮又有新
       的发挥,获得良效?由此可见抄古人方,得根据病症加减应用,所谓有板方无板病
       也,得从中体会用意,活学活用,然而,学得会学,得有自己的学识观点。周众所
      知:张景岳是明代著名的易学家,他是从易学的观点来学小柴胡汤的,因而能悟出
      五个柴胡饮,应用于五脏六腑病的病症,扩大了小柴胡汤治疗的范围。余不知当年
      张老用此五方的疗效,但从周子仁先生晚年喜讲阴阳五行,方方喜用这些方头的良
      效,可以看出为医者须有自己的学识观点,也就是所谓的“道”,方能有所成就。
        因而余一再提倡医者要认真读《内经》、学《易》,从中悟出自己的“道”,
            来从事临证工作,不可靠抄方来看病,不可靠教材所讲的病,查病对号用方,那样
            只能是当个匠人、医匠,操劳终生也成不了良医。 
作者: 却波渔翁    时间: 2008-7-17 16:38
标题: 老酒弥醇品《杂感》
杂感录(廿二)
(廿二)
           中医的人才为什么不像古代哪样层出不穷,中医事业为何不像以前哪样的辉煌?
          远的不说,不像清朝出了哪么多的良医,像叶桂(叶天士)、薛生白、吴菊通、尤在
          泾、王旭高、何书田、傅山、马培之、丁甘仁、王清任、唐宗海、吴师机、徐大樁等等
          名医,他们医术高超,有的是名扬大江南北,有的是写出了传世之作,《温热论》、《温
          病条辩》、《湿热论》、《医学源流论》、《金匮心典》、《西溪书屋夜话录》、《医林改错》、
        《血证论》、《理瀹骈文》等名作,他们的理论至今还在指导中医辩证论治,如卫气营血,
          三焦辨证等,他们的方药如叶桂的温病讲究卫气营血的用药,王旭高的清肝、泻肝、
          化肝、温肝、疏肝的用药,王清任的补阳还汤、通窍、血府、膈下、少腹逐瘀汤,不是
          还在应用吗?
       世人都晓得清朝是大兴文字狱的时代,好多人因为写作掉了脑袋,不是有人写了句:
     清风不识字,何必乱翻书?被砍掉了头吗?因此人们都不敢著书立说了。然而就在这种
     高压政策下,出了哪么的良医、哪么多的医著。也许有人会问:这是不关政治的书,那
     么,“清风不识字何必乱翻书”,这是写大自然情景的诗句呀?可见当时是“鸡蛋里面
     挑骨头”,找茬儿杀人哩。因此,当时人们对写书噤若寒蝉,生怕从书中找出这么一、
     两句,掉了脑袋。可就是在这种高压政策下竟出现了《红梦楼》、《聊斋志异》以及这么
     多的医著?可见我们中华民族文人志士的敬业精神、高风亮节。
       新中国建立以来,提倡“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各行各业呈现出空前的繁荣,出现了
     好多的名人如钱学森、华罗庚、苏步青、陈省身、竺可祯、茅以升、钱三强、李四光、
     童第周、黄昆、路甬祥、邓稼先、陈望道、郭沫若、袁隆平、王永民、、、、、、以及他们的
     著作,名垂青史,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然而做为医治人的,有关生命的,这样一
     个世界上最重要的行业,我们中医界为什么出现不了像上述那样重量级的人物?,是政
     府不重视吗?在双百方针的指导下,各行各业均能辉煌——显然不是,卫生部门历来重
     视中医事业,强调继承发扬光大中医事业。可是为什么到现在却落到这步田地?被人贬
     为伪科学,要赶到乡下去呢?
       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余,百思不解。前一段时间找了不少原因,如中医学院的教育
          方法、祖传中医逐渐减少,中医学徒难以领行医执照、一些卫生部门的领导不懂得中医
          的特殊性,怕江湖骗子诈骗,限制的过于严格,制定不出符合中医的政策等等。
       前些日子,偶而看到一则消息:世界闻名的农学家袁隆平先生,竟然不是中国科学
          院的院士,据说科学院的院士投票没有通过?这就奇了,连外国(美国)袁先生还被聘
          为外藉院士,而我们国家的科学院竟然认为不够格?真是难以理解,这与中医在国外视
          为珍宝而在国内受到冷待的情形,是多么的相同啊!
       一些中国人看不起中医,认为外来的西医比中医好。这种自卑的看法,大概也是
     我们民族的一种劣根性吧?要不,有句流传至今的话:外来的和尚会念经哩?难道不
     是这样吗?要不,就是那些有资格指导中医的权威,也可能是中科院那些生怕比自己
     强的院士,害怕新出的中医人才抢了他的宝座?
作者: 却波渔翁    时间: 2008-8-10 18:56
标题: 老酒弥醇品《杂感》
杂感录(廿三)
(廿三)
  大凡学中医的人都想做个良医,不愿做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庸医。但要做个良医,
得付出一定的代价,除了自身的努力外,还需要有个外在环境。所谓世势造英雄。如果不重视客观是否允许的条件,那是要走好多弯路,甚至会栽跟头的。
  余在六十年代初,从原晋中医专毕业时,自以为先从师学过中医,又学了三年西医,分配到专直属单位后,满以为“文武兼备”可以大干一番了。可是到了榆次一看,根本办不到,专医院当时都是西医,只接纳本科毕业生。仅有一个中医科,只有一位中医老先生,每天上午看十个病人。因年事已高,下午就不挂号了。据说,这个中医科室是因老干部们慕名老先生的名望从基层调来后才设立的。余想到了这样中医科,患者是不会找自己看病的,只好坐冷板凳。而市医院刚刚建立,还没有中医科。看来这里没有适合自己去得医院,住在招待所愁得饭也吃不下去。说是到基层去吧,好不容易来到城市,又有点儿留恋,不知该怎么办?
  后来专署卫生局长找余谈话,说现在最需要的地方是农村,那里是年青医生最能发挥才干的地方。余当时考虑到自身的情况,去西医科室没资格,到中医科待不长,与其在这里熬日子,还不如去基层发挥才能,于是下决心回到了交城。可是县医院的情况,也不怎么样,与专医院的情况一样,中医科是为周子仁老先生而设立的,而西医科室的大夫们正在比高低、争名次,勾心斗角,闹得不可开交。心想:在这样一个单位能有自己的立脚之地吗?学到的哪些理论能实践了吗?弄不好跌入是非坑中,还得受害。由不得想起了专署张局长的教导:主动要求到了山区的东社卫生所工作。
  东社离城区七十多里,社员们还相信中医,说“中医治病能祛根”。来看病的不少,余遇到疑难病症,有的是时间翻阅书籍,不像其他地方经常开会、学习书报政治。虽然诊务忙些,但身心愉快。在这儿工作的三年内,翻阅了《古今名医类案》、《临证指南》,还将以前未能读完的《医宗金鉴》仔细读了一遍,初步奠定了以中医为主的基础。
  后调入县医院,科室分得多,西医大夫又轻视中医,根本没有机会接触疑难病症。自己又不甘心坐冷板凳,于是钻研再版的《实用内科学》,自习《心电图学》,不料却遭到内科大夫的指责:好高骛远、只专不红。最可气的是文革时期说余讲“阴阳五行”,那个称霸的外科大夫,带领卫校学生贴了好多大字报,说余是地地道道的“牛鬼蛇神”,要不是余看到形势不妙,下乡巡回医疗,差点儿戴了纸帽子游街示众。
  那个时候讲政治挂帅,整天的开会、学习,还搞运动,因为看不愤他们妨贤害能、勾心斗角、争名夺利,说了些公正的话,被一些人看成眼中钉,“当年四清运动”开始时,有几次过不了关,遭到批判、咒骂,幸亏支部书记是东社公社的(是调余回县医院的人)出面保护,去搞“四清”才算了事。余想在这样的环境中,别说当良医了,就是做一个普通医生也难办到!
  当时,毛主席发出了"六.二六"指示,强调把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在农村,余趁此良机提出请求。主动来到了公社医院,当时认为自己是懂得中、西两门的医生,可以放开胆量行医了,遵照毛主席的指示,送医送药上门,得到了社员们的好评。不料工作不久,就赶上了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运动,因为观点不同,又遭到了副院长(因在外地犯错误被开除的干部,回乡后自学针灸的),一位死记方头治病的老中医的嫉妒,在余停职隔离审查十个月内,给戴了好多的帽子,加了不少莫须有的罪名,以便保住他们昔日借出诊在病人家中,能够"喝酒吃肉"的陈规陋习,投进下石,企图置余死地。最后不好下结论,便给戴了一朵"光荣的五七战士",送到山区下放劳动、、、、、、
一直到"粉碎四人帮"之后,调到县财贸职工诊疗所,才恢复了余的行医权利。这是个小单位,仅有三名医生,面向社会,病人可以自由选择医生。虽然小,但可发挥各自的才干——想不到这里竟是中医发挥才能的好单位。于是安下心来,经过十年的努力工作,社会上才认可余,有了疑难病前来就诊。因此也促进了钻研《景岳全书》、《内经》劲头,在学术上有所收获,如《对治疗婴幼儿腹泻的管见》一文,被全国首届儿童保健学术会议选为交流论文。后调入县妇幼站门诊部任主任,又陸续发表了好多论文,如《治疗口吃一症的见解》等,被破格提升为中医副主任医师。不料县医院的医生不服,背后颇有贬辞,但因为评定职称是经过专署、省高评委的,也就不好张扬了。后来中华医学学术文库出版了余的专辑,在新华书店出售。有些同行(中医)不买账,说三道四,又散布了不少的闲话。这可能是出于嫉恨心情,所谓同是冤家吧?
  由此可见,中医在以前,日子就不好过,尤其是在大医院,不少中医科只因为是当地名医,干部、群众要求才设立的。在这样的环境下,即便是名老中医医术高超,有些西医也会有微词贬低的。一个中、青年中医要想有点儿作为,是多么的不难啊!无怪乎前一段时期刮起了要取缔中医的歪风哩。所以说要成才,必须考虑客观条件。
  现在卫生部门重视中医事业了,一般县分差不多都设有中医院,这要比余那时的情况好得多,只是医术达不到患者的要求,需要同行们刻苦钻研,提高技术水平,至于才出校门的毕业生,一时找不到招聘的单位,与其在家闲荡。依余得看法:还不如到农村去,在基层医疗单位磨砺上个十来八年,总会有出息的——这要比那些待在大医院坐冷板凳的强得多。
作者: 却波渔翁    时间: 2008-10-19 07:26
标题: 老酒弥醇品《杂感》
杂感录(廿八)
陈有唐
  
     近日浏览了几个中医论坛,发现因为学术问题而争吵得不可交,有的竟然无理取闹,使出泼妇骂街的手段,闹得某个《论坛》大有可能变成“说嘴郎中卖膏药——胡吹一气”的地方。
  综观这些引起吵闹者,大至有这么几种:一、坚持已见,在对方充足的论证下还不服气,而自己又不拿出有力的道理说服对方,于是抓住片言只语,攻其一点不及其余;二、自以为学识渊博,言论中流露出蔑视对方的辞色,或是曰这个题目早有结论,显出一副不屑一顾的样子——殊不知中医学术流派多,同病异治的情况比比皆是。三、不学无术,还要冒充人物,摆出一副教师爷的样子,信口雌黄,妄加评论:四、动机不明,可能是来论坛想出风头,沽名钓誉?夸夸其谈,言而无实,卖弄自己;五、还有极少数人,怀着不可告人的目的,故意出题刁难,嘲弄众人,企图丢中医的脸面。被人揭穿后,恼羞成怒,口出脏言秽语,污辱对方,暴露出一副十足的江湖骗子嘴脸,等等。这些人大多用得是假名、笔名,用一种极其不负责的态度来对待论坛。这种现象大大地失去了中医先生的温文尔雅的风度,有损礼仪之邦提倡文明治国的风貌,实在让人看不下去。  
  我们来到中医的论坛,抱得态度起码应该是:一是学习;二是交流;为得是充实自己,提高医术,更好地为患者服务。这是讨论疾病,有关生命的神圣地方,不应该抱着其他想法,来此斗气争吵,显筋卖骨,沽名钓誉、、、、、、与其不是?有本事用真名真姓,到社会上去治疑难病症去,何必来此惹人生厌?要知道能人后面有能人,就不怕丢人败兴,自讨无趣?
  当然,辨论难免出现争执,但对方给你讲明论点,切不可因为面子,一味地固执,而是应该感激,人家帮你弄清问题,让你提高医术,免得以后出事故,何乐而不为?有的竟说网络笑谈,各抒己见——请住口,这里不是谈笑的所在,你找错地方了。
  有的竟然只是听了患者主诉,忘记中医的望、闻、问、切,以“上工”自居,草率出方,如果出了事故,不禁你负不起责任,而且有损论坛名声。
  至于后三种人,在这中医要振兴,恢复失去的荣誉的时刻,请自尊,不要再给中医脸上抹黑了。要掏出良心,积点儿阴德,重新做人吧。
  我们为了维护中医的威望,在社会树立崇高的威望,有责任予以回击,彻底揭穿他们的嘴脸,让他们无地自容,不敢再来到这个神圣的论坛上胡言乱语,以便让我们的铁杆中医论坛办得更加光辉灿烂,普照神州大地。
  

-=-=-=-=-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2008年10月21日 06:37pm 时添加 -=-=-=-=-
杂感(廿九)
      随着时代的前进,工业的迅速发展,造成环境、空气、水的污染,尤其是农作物使用化肥打下的粮食,制作出的食品不纯(已不像从前施用农家肥那样纯净了):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欲望(七情六欲)的增加,工作压力的加重,生活节律的加快、、、、、人类的健康受到了影响,得的疾病也越来越复杂,好多过去不曾有过的疾病也越来越多了。在这种新的情况下,人们对医疗、保健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肩负过中华民族五千年来健康理业的中医,应该是即时拿出高效、快速的医治办法来适应这个可义不容辞的要求。
  西医随着科技的发展,不仅在诊断技术上有了好多先进的仪器,而且在制药方面也研制出不少特效药品,因而受到了人们重视,找西医看病的人越来越多,医院也越来越多,规模也越来越大,呈现出蒸蒸日上的局面。
  而我们中医的情况呢?因为没有及时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没有借助科技力量的帮助,没有新的学说问世,看病仍靠老一套办法,在西医面前自然就显得逊色,以至落到今日不景气的样子,甚至于被人讥讽为“伪科学”、“江湖骗子”、、、、、、可悲啊!
    造成这样局面的因素很多,个人以为最重要的是“人才”问题,包括领导人才、制定教学方针、教学、培养、发现人才、、、、、、等方面的措施不力,尽管办了好多的中医院(差不多的县都建有),可是没有中医、药方面的人才,前来就诊的病人远比西医少得可怜。关于造成这样冷落的局面,大家谈得不少了,余就不累赘了。现在就我们中医本身存在的问题,谈谈感想。
  余以为当前中医界主要的问题是保守、守旧。
  在新的形势下,不能接受新事物,如对西医先进诊断仪器的看法,出于偏激、自信,也可说是无知?说三道四,说应用西医的诊断数据、西药就不是“纯中医”了,没有看到这些仪器测出数据的重要性,有助于帮助了解疾病性质,如尿检中出现潜血、蛋白、、、、、、早期的癌症、遗传疾病,病人往往没有症状、感觉,便不采用了,以至耽误了最佳的治疗时间,引起了患者的反感,说中医不科学,在社会上造成恶劣的影响,好多人有病不找中医。
  如对新的学说的出现,像三部九病、医学三元论、民间的验方、、、、、、抱有怀疑态度,说长道短,不仅不全面考察、研究、采纳、吸收,有的还引经据典指责、视为异端。尤其是对“中西医结合”抱有不正确的看法,说两个不同的医学体系,根本不能结合。不说自己对西医知识的无知,却显出一副卑视蛮夷邪说的样子。
  按照哲学观点,宏观、微观完全可以结合,只不过是结合点没有找对,至今没有搞找出正确的突破口、搞出突出成就而已。
  周众所知:清朝的名医王清任,敢于实践,亲自解剖尸体,了解人体的结构,也就是说想通过微观,观察各个器官的关系,用宏观的观点看待疾病,从“血”着眼制定出补阳还五汤、通窍活血汤、血府逐瘀汤、、、、、、可以留传后世的名方,怎么能说“不能结合”?只不过当时没有“中西结合”这一名称罢了。          
  这种保守、守旧的人物,现时为数不少,有些还在权威部门,对于新的学说、新的科技仪器横加指责,这就大大地妨碍了中医事业的发展。这些人不是从中医的四大经典著作、大量的医书、以及民间流传的治病办法(不少是失传的中医疗法)中,在继承、发展的基础上,有所发现,而是死死地抱住几条条文,自以为了不起,以权威人士、中医专家自居,指责这也不对那也不好,阻止了新的学说、新的人才出世,变成了中医事业发展的拦路虎。
  余想:这可能是中医事业不能发展,以至现在大有衰退的主要原因之一吧?          
  着时代的前进,新的情况出现,患者的迫切要求,我们中医也应当与时俱进,应该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中医事业,大胆地进行改革,吐故纳新。否则,中医事业就赶不上时代前进的步伐,要变成老古董了。
        
作者: 却波渔翁    时间: 2008-10-21 18:41
标题: 老酒弥醇品《杂感》
   陈老    杂感录(29)  原刊《铁杆中医论坛》
                      因在大框回复中发不出,故发于【续写框内】
作者: 胡不群    时间: 2008-10-22 19:10
标题: 老酒弥醇品《杂感》
下面引用由却波渔翁2008/07/10 07:51am 发表的内容:
杂感录(廿)
(廿)
          六月中旬曾治一张姓妇女,年55岁,由生闷气患头晕目眩耳鸣,看电视稍有眼花,走路觉头重脚轻,夜间心烦甚,好久不能入睡,时醒时睡。今日觉右肢麻木,脉弦紧舌质红 常服益寿宁等药,  ...
确实如此.

作者: 胡不群    时间: 2008-10-23 21:31
标题: 老酒弥醇品《杂感》
下面引用由却波渔翁2008/03/21 05:31pm 发表的内容:
杂感录
陈有唐 撰
(二)
  为良医者,对病人要做到:该说的即说不该说的绝不可乱说。记得,还是在学西医做实习大夫时,我们在外科病房实习,有一位纺织女工,因不遵守安全规章制度,操作机器时,没带安全帽子 ...
子曰:"谨于事而慎于言".良有以也.

作者: 胡不群    时间: 2008-10-23 21:38
标题: 老酒弥醇品《杂感》
"因而中医的教材、教育方法,及待改革,不能再学西医的模式来培养学生了。"
太对了.  

作者: 胡不群    时间: 2008-10-23 21:45
标题: 老酒弥醇品《杂感》
下面引用由却波渔翁2008/03/24 03:37pm 发表的内容:
杂感录  作者:陈有唐
【九】
  由于中医的开山经典著作《内经》是受了《易经》影响问世的,而《易经》是哲理、自然和社会科学结合的巨著,讲得是阴阳、八卦,那么中医的理论也会带有哲理性,那么阴阳五行学 ...
诚不刊之论.

作者: 胡不群    时间: 2008-10-23 22:24
标题: 老酒弥醇品《杂感》
下面引用由却波渔翁2008/06/04 00:55pm 发表的内容:
杂感
(十三)
      中医治病,的确有不可理解的地方,无怪乎前一段时期,有人说中医的理论是“伪科学”。说中医的疗效不可靠,很难用科学的方法统计疗效,云云。这是他们不懂得中医是宏观医学,是建立在阴阳五行 ...
学习了,谢谢!





欢迎光临 导航中医药 (http://gtcm.info/)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