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标题: [推荐]《国学中医研习丛书》!!! [打印本页]

作者: 千古医帝    时间: 2009-11-2 16:51
标题: [推荐]《国学中医研习丛书》!!!
[这个贴子最后由千古医帝在 2009/11/02 05:18pm 第 4 次编辑]

     为了各位中医从事者和爱好者的学习和交流,本论坛《国学中医研习丛书》{(1)《中医基础知要》(2)《中医临床备要》(3)《中药方剂精要》(4)《针灸推拿概要》(5)《脉学粹要三字经》}已经出版,希望大家捧个场,有需要者,可在“当当”“卓越亚马逊”等售书网站购到,当地新华书店亦有售。

作者介绍可参看王惟恒的专题采访帖:
http://www.gtcm.info/cgi-bin/topic.cgi?forum=21&topic=193
作者: root    时间: 2009-11-2 17:20
标题: [推荐]《国学中医研习丛书》!!!
     恭喜王先生的新书出版,望有需求的会员可以跟王先生联系!
作者: caoxibai    时间: 2009-11-2 19:27
标题: [推荐]《国学中医研习丛书》!!!
王惟恒先生勤于笔耕,著作层出,可喜可贺!
作者: wangweiheng    时间: 2009-11-2 19:42
标题: [推荐]《国学中医研习丛书》!!!
下面引用由caoxibai2009/11/02 07:27pm 发表的内容:
王惟恒先生勤于笔耕,著作层出,可喜可贺!
衷心感谢我们的论坛和论坛全体同仁的支持!我们会加倍努力,为中医事业的振兴而奋斗!
欢迎同仁们多赐教诲!
作者: wangweiheng    时间: 2009-11-2 20:17
标题: [推荐]《国学中医研习丛书》!!!
《国学中医研习丛书》
主审:周仲瑛  国医大师,原南京中医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
总主编:王惟恒
        王义祁  安徽省高等中医药专科学校教授、副校长
作者: wangweiheng    时间: 2009-11-2 20:23
标题: [推荐]《国学中医研习丛书》!!!
丛书图片
[attach]8191[/attach]
[attach]8192[/attach]
作者: wangweiheng    时间: 2009-11-2 20:30
标题: [推荐]《国学中医研习丛书》!!!
国医大师周仲瑛为丛书题词:
序——苦中有乐研中医
    中医药学作为中华民族与疾病做斗争的有力武器,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疗效确切,且以简便、廉验特色而著称。历代名医辈出,著书立说,浩如烟海。及至近代,西学为主导,中医药的临床阵地渐次萎缩,中医的人才日渐衰减;关于中医的科学性论争纷纭,甚至出现“取消中医”的可悲言论;部分以“现代中医”为标榜者实际上把中医作为从属地位,忽视了中医发展自身固有的特点。
    目前国家重视中医的生存与发展,提出“中医药传承与创新发展要坚持以人为本、为人类健康服务的根本宗旨……确立我国在传统医学领域的优势地位。”我认为,中医面临的首先是人才匮乏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我们几代人的共同努力。年轻中医从学校毕业走向临床,需要一些既能体现临床实用,又能反复体会中医经典,及时掌握现代名医的重要学术思想和经验的相关指导性书籍,以给予他们传承和创新中医更好的门径。本套丛书的编写意义正在于此。
    丛书把经典理论和现代名医经验相融合,以阐述中医理、法、方、药和名家经验精要为特色,配以入门歌诀朗朗上口,各章节标题生动活泼,图文并茂,阐析深入浅出,选材翔实完整,突出了实用性、趣味性。使读者在轻松快乐中夯实了中医理论与临床功底,不仅能够有助于提高中医临床诊疗水平,对中医药的传承、创新也起重要作用。书中列举了许多生动有趣的的典故,真实地展现了中医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奥妙之处。
    学习中医和从事中医事业是一件苦中有乐的事情,本套丛书使年轻一代学习中医者在快乐之中提高中医功底,意义重大。
周仲瑛
————————————————————————
国医大师周仲瑛:全国著名中医学家、中医临床大家;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给(中医)成员;卫生部药品评审委员会委员;国家中医管理局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华中医学会常务理事;南京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医药项目中医诊法的代表性传承人

作者: wangweiheng    时间: 2009-11-2 20:37
标题: [推荐]《国学中医研习丛书》!!!
前言——研习中医之路
    中医药学是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学中的精粹。国学有四个层面:一是物质层面,如中国的饮食、中药、茶、酒、瓷器、服饰等;二是技术层面,如武术、中医等;三是制度层面,如历代律令典章制度;四是精神层面,如道德伦理标准、价值观等。可见,中医是国学与传统文化的诸多层面中的一个,而且还是重要的一个,因为它更多关系到人民的生命与健康。
    将中医药学称之为“国粹”,早已成为国人的共识。中医药历经沧桑而走到如今的现代化时代,仍然呈现出方兴未艾的景象,在于她敢于用疗效说话。再者,中医药与西医相比还有许多优越之处,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中医药的成本低,能够最大限度地保证人民群众病有所医。还是患者们的话最有说服力:治病除根;全身调理,舒服;开几包便宜的草根树皮,吃着它就管用,扎一针两针就好,真神!找老先生瞧病,不像西医那样血淋淋、冷冰冰,心里痛快;被西医宣判死刑了,到中医这儿也许还有盼头……怪不得中医是那么地深入人心了!
    中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它有两千余年的历史,蕴藏着大量的瑰宝,激发着无数中外学子和中医药爱好者浓郁的发掘激情,许多有识之士都迫切希望认识、学习中医学,以期继承和发展而造福于人类。然而,中医文献浩如烟海,难窥全豹,复因文字古奥,难以卒读,不易理解,使初学者面对茫茫中医学海而望洋兴叹,难以入门;即便略知一二的中医爱好者,要进一步钻研中医典籍,也感到无从下手,因而渴望能得到一套带领自己入门的中医书。为此,我们根据读者要求和愿望,结合自己多年学医、行医的体会,以及从事中医教学的长期实践,编纂了这套《国学中医研习》丛书,以携手同道,继承和发展祖国医学,让其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发挥更大的作用。
打开这套丛书,你会惊奇地发现:学中医并非如“蜀道难,难于上青天”那样高不可攀,只要你具备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只要你做有心人,就会找到入门的轻松捷径,就能领悟中医文化的深厚底蕴,就能掌握中医诊治疾病的技能。
    那么,如何研习中医这门国学精粹,如何找到中医入门的轻松捷径呢?我们的体会无外乎是以下两点:
    一是抓住要点,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中医药知识博大精深,“万山磅礡,必有主峰”,“书帙九章,但挈一领”,为入门者指点迷津,关键是要帮助他们把握重点,攻破难点,解决疑点,突出一个“要”字。本丛书分《中医基础知要》、《中药方剂精要》、《中医临床备要》、《针灸推拿概要》和《脉学粹要三字经》等5个分册,每册所选内容不求全,唯求要点突出,足以使初学者能较全面、系统地掌握必需的中医药知识。在正文点评栏中,又用画龙点睛之笔,朱批要点,提纲挈领,让人一眼见底,及时受益。
    二是摸索窍门,激发兴趣,事半功倍。中医学是一门非常有意思的学问,是一门妙趣横生的学问,并不是那么死板的如同嚼蜡式的“八股文”。如果你真心地想学习中医,只要你对本套丛书兴趣,她就能帮你找到一条轻松快乐的入门途径。本丛书内容丰富,浅显通俗,易懂易学。同时,力戒刻板式的说教,力求带有一定的趣味性(如插入趣味记忆法、技巧记忆法、有韵味的歌诀,或将能说明某个知识点的短小趣闻轶事、医事典故穿插其间等),以激发读者兴趣,帮助理解和记忆。本书把着眼点瞄准选书与读书的诀窍,理解与记忆的方法,识病与辨证的思维,立法与处方的技巧,常法与变法的融通,意在引导读者在拚弃死记硬背和生搬硬套的陈腐学习方法的同时,交给读者打开学习中医窍门的钥匙,通过轻松愉快的研习掌握新知,从理性思维中领悟真谛。
    总之,中医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研习中医不是一蹴而就的,要靠良好的悟性、修养和坚持不懈的知识与实践的积累。愿有志于此道的读者们在中医研习之路上走得更远……
    谨以此书献给喜爱中医、从事中医以及想要了解中医的人。
                           王惟恒

作者: 铁骨铮铮2002    时间: 2009-11-2 21:42
标题: [推荐]《国学中医研习丛书》!!!
总之,中医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研习中医不是一蹴而就的,要靠良好的悟性、修养和坚持不懈的知识与实践的积累。愿有志于此道的读者们在中医研习之路上走得更远……
希望中医人向惟恒老师学习,求真务实,真抓实干,为中医药事业发展贡献力量。

作者: wangweiheng    时间: 2009-11-2 21:53
标题: [推荐]《国学中医研习丛书》!!!
下面引用由铁骨铮铮20022009/11/02 09:42pm 发表的内容:
总之,中医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研习中医不是一蹴而就的,要靠良好的悟性、修养和坚持不懈的知识与实践的积累。愿有志于此道的读者们在中医研习之路上走得更远……
希望中医人向惟恒老师学习,求真务实,真抓 ...
非常感谢铁骨铮铮老师的点评!我将以的您话勉励自己,继续奋斗,不辜负版主和同仁们的殷切期望!
作者: wangweiheng    时间: 2009-11-2 21:58
标题: [推荐]《国学中医研习丛书》!!!
下面引用由wangweiheng2009/11/02 09:53pm 发表的内容:
非常感谢铁骨铮铮老师的点评!我将以的您话勉励自己,继续奋斗,不辜负版主和同仁们的殷切期望!
改:我将以您的话为动力,勉励自己,继续奋斗,不辜负版主和同仁们的殷切期望!

作者: wangweiheng    时间: 2009-11-3 09:39
标题: [推荐]《国学中医研习丛书》!!!
《中医基础知要》简介
●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您传播博大的中医文化
●用深入浅出的笔触为您诠释精深的中医理念
●用快捷易通的钥匙帮您打开中医宝库的大门
[attach]8193[/attach]
中医基础知要
主审:国医大师  周仲瑛
作者:王惟恒  王赋斌   
·出版社:人民军医出版社
·页码:254 页码
·出版日:2008年
·ISBN:7509117372/9787509117378
·条码:9787509117378
·版次:1版第2次印刷
·装帧:平装
·开本:16
·中文:中文
市场价:¥29.50
卓越价:¥23.00 折扣:78折
内容简介
纵观医学史,趣谈古今事,浓缩了的国学中医的千年辉煌历史画卷尽收眼底,学中医基础理论,身边犹有名家指点迷津,教你巧识阴阳五行之玄机,破解五脏六腑之奥秘,熟悉四通八达之经络,而后可知病之由来;读中医诊汉治法,犹有名师言传身授之感,教你洞悉中医识病妙理,领司呀知辩证要领,熟谙百病防治之法,勤读医书,开卷有益。
目录
第一章 趣说中国医学史
从神农尝百草说医药起源
黄帝与黄帝内经
张仲景与伤寒杂病论
起死回生话扁鹊
外科鼻祖华佗
药王孙思邈
针灸铜人与王惟一
开医学百家争鸣之先河的金元四大家
药物学家李时珍
免疫法的先驱人痘接种术
温病学派及其代表人物
早期中西医结合的倡导者中西医汇通派
伟大宝库中的璀璨明珠中医之最
中医独特的理论体系
第二章 中医基础理论
古典哲学的巧妙应用
从太阳和月亮谈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阴阳学说与中医学
认识世界说五行
五行学说与中医学
人体的五脏六腑
五脏六腑都是官
奇恒之腑为何奇
官官相护的脏腑关系
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
神奇莫测的气
营养身体的血
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精
濡养人体的津液
气血精津液相生性相依
四通八达的经络
独特的生理系统经络
奇经八脉为何奇
奇妙的经络现象
经络的生理功能
熟悉经络有妙用
使人生病的内外因素
外邪伤人话六淫
疫疠之气从何来
从范进中举说七情
日常生活中的其他致病因素
话说痰饮与瘀血
邪正盛衰与疾病
阴阳失调与疾病
气血失常与疾病
津液代谢失常与疾病
精的失常与疾病
话说内生五邪
第三章 中医诊法述要
第四章 中医辨证述要
第五章 防治疾病的基本原则
附表
脏腑辨证选药参考表
脏腑辨证选方参考表


作者: wangweiheng    时间: 2009-11-3 09:46
标题: [推荐]《国学中医研习丛书》!!!
下面引用由wangweiheng2009/11/03 09:39am 发表的内容:
《中医基础知要》简介
●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您传播博大的中医文化
●用深入浅出的笔触为您诠释精深的中医理念
●用快捷易通的钥匙帮您打开中医宝库的大门
...
个别字打字时失误,特此更正:
纵观医学史,趣谈古今事,浓缩了的国学中医的千年辉煌历史画卷尽收眼底;学中医基础理论,身边犹有名家指点迷津,教你巧识阴阳五行之玄机,破解五脏六腑之奥秘,熟悉四通八达之经络,而后可知病之由来;读中医诊法治法,犹有名师言传身授之感受,教你洞悉中医识病妙理,领悟辩证施治要领,熟谙百病防治之法……勤读医书,开卷有益。

作者: wangweiheng    时间: 2009-11-3 11:17
标题: [推荐]《国学中医研习丛书》!!!
《中药方剂精要》简介:
市场价:¥29.80
卓越价:¥20.60
[内容提要]
本书共分三章。第一章重点介绍了中药学、方剂学常识及学习方法,谈常识简洁明了,教方法循循善诱,立足于“授人以渔”;第二章收载了近150味中药,常用药物归类述要,重点药物详分缕析,有“纲举目张”之妙;第三章收载代表方剂100多首,主要方剂择要释义,常用方剂分类明晰,学一方而明理法,可收“举一反三”之功。本书融科学性、知识性、实用性、趣味性于一体,内容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简明扼要,诚为广大基层医生、医药院校医学生和众多中医药爱好者自学中医的良师益友。
目录
第一章中药方剂入门之道 / 1
中药学初识 / 1
中药与“本草”释义 / 1
中医眼中的“地道药材” / 2
病有阴阳,药分温凉 / 3
巧辨五味,各寻所归 / 4
用药有禁忌,三思再下笔 / 4
生病用药时,饮食重忌口 / 6
煎药器皿哪种最好 / 6
煎药用水与煎药“火候” / 7
区别药材质地,掌握不同煎法 / 7
用药剂量——中医治病的“不传之秘” / 9
服药方法——中医疗效的“决胜之机” / 10
如何学好中药学 / 11
中药记忆妙法多 / 12
方剂学初识 / 19
制方如治国——处方也有君臣序 / 19
变不离宗——浅议方剂的变化 / 20
法“制”方剂——谈治法与方剂的关系 / 21
选贵的不如选对的——选对剂型能增效 / 22
方药界的“向导”—— 谈谈“药引”的作用 / 24
学习方剂学的四个要素 / 25
方剂记忆有诀窍 / 26
第二章常用中药选议 / 31
解表药 / 31
麻黄——外感第一药 / 34
趣说紫苏的由来 / 35
白芷止痛又美容 / 36
幸得辛夷鼻病瘥 / 38
清热药 / 39
石膏与清代名医张锡纯 / 45
滋阴润燥“知母”情 / 47
巧得黄连救父命 / 49
黄芩——良药苦口救时珍 / 51
清凉解毒金银花 / 52
肺痈要药鱼腥草 / 54
蒲公英——内服外用治痈灵 / 55
泻下药 / 57
大黄——推陈致新猛将军 / 59
芒硝与玄明粉 / 60
祛风湿药 / 61
威灵仙——灵验赛神仙 / 64
桑寄生——擅治风湿瘫 / 66
芳香化湿药 / 67
苍术——祛湿明目消毒灵 / 68
砂仁——化湿行气安胎良药 / 70
利水渗湿药 / 71
茯苓——苏辙疗疾重茯苓 / 73
金钱草——利胆排石是良药 / 74
利尿通淋话车前 / 75
茵陈——三月茵陈治病神 / 77
温里药 / 78
附子——药虽有毒疗效好 / 79
吴茱萸——令楚王垂青的中药 / 80
理气药 / 82
陈皮——化痰理气功效良 / 84
佛手——理气良药仙女赐 / 84
消食药 / 86
山楂消积又降脂 / 87
神曲治愈光绪宿疾 / 88
止血药 / 90
三七止血效如神 / 93
血证良药仙鹤草 / 94
端午时节艾飘香 / 96
活血化瘀药 / 97
川芎——化瘀祛风善止痛 / 100
丹参——心血管病人的守护神 / 102
延胡索——活血行气止痛奇 / 103
妇科良药益母草 / 105
神农奇遇骨碎补 / 106
化痰止咳平喘药 / 107
化痰止呕半夏良 / 111
亦药亦食话桔梗 / 112
贝母家族成员多 / 113
杏仁——止咳平喘更美容 / 115
安神药 / 116
远志成就功名,妙得枣仁安神 / 116
安神良药柏子仁 / 120
平肝息风药 / 121
天麻——天赐圣物药神奇 / 122
治“龙体”之疾的地龙 / 125
补虚药 / 126
从“人参状元”,翁同龢谈人参功用 / 134
山药——转败为胜输者遇 / 136
常服刺五加,强壮有寿加 / 137
甘草——本草王国中之“国老” / 138
杜仲原来是人名 / 140
淫羊藿——中药中的“伟哥” / 141
当归——妇人调血为要药 / 142
熟地黄——难民获救遇名医 / 143
何首乌——乌发养颜益精血 / 144
益肾延年话枸杞 / 145
收涩药 / 146
桑螵蛸与海螵蛸 / 149
五味子与五倍子 / 151
第三章代表方剂节说 / 153
解表剂 / 153
麻黄汤——天然绝配之“经方” / 154
“和方之祖”的桂枝汤 / 156
温散肺饮小青龙 / 158
“辛凉平剂”银翘散 / 160
益气解表败毒散 / 162
附:解表剂类方 / 163
泻下剂 / 164
峻下热结的大承气汤 / 165
麻子仁丸以润求通 / 167
温阳通下的温脾汤 / 168
逐水峻剂十枣汤 / 170
附:泻下剂类方 / 171
和解剂 / 172
和谐表里保平安——小柴胡汤 / 173
肝气舒畅心也开——逍遥散 / 174
调和肠胃的半夏泻心汤 / 176
附:和解剂类方 / 177
清热剂 / 177
清气分热剂——白虎汤 / 178
清营凉血剂——清营汤 / 179
清热解毒剂——黄连解毒汤 / 181
外科痈肿良方——五味消毒饮 / 182
热毒血痢要方——白头翁汤 / 183
清肝火湿热剂——龙胆泻肝汤 / 184
清虚热代表方——青蒿鳖甲汤 / 186
附:清热剂类方 / 187
温里剂 / 189
理中汤——疗中焦脾胃虚寒 / 189
小建中汤——“治腹痛如神” / 191
四逆汤力专救逆扶危 / 192
当归四逆汤养血通脉 / 194
黄芪桂枝五物汤,血虚风痹用之良 / 196
附:温里剂类方 / 197
补益剂 / 198
益气升提除大热——补中益气汤 / 199
补益心脾治血虚——归脾汤 / 201
补阴基础方——六味地黄丸 / 202
补肾之祖方——肾气丸 / 204
附:补益剂类方 / 205
固涩剂 / 207
涩肠固脱治久痢——真人养脏汤 / 207
补肾涩精用金锁——金锁固精丸 / 208
附:固涩剂类方 / 209
安神剂 / 211
天王补心丹何以冠“天王” / 211
治脏躁良方——甘麦大枣汤 / 213
附:安神剂类方 / 215
开窍剂 / 216
“凉开三宝”之一的安宫牛黄丸 / 217
苏合香丸——温开代表方 / 218
附:开窍剂类方 / 219
理气剂 / 220
半夏厚朴汤,专治“梅核气” / 220
苏子降气汤——上实下虚喘咳方 / 222
旋复代赭汤治胃虚痰阻 / 222
附:理气剂类方 / 224
理血剂 / 225
补阳还五汤——补气活血治偏瘫 / 226
生化汤宜产后尝,恶露腹痛服之良 / 227
小蓟饮子治尿血 / 228
附:理血剂类方 / 230
治风剂 / 231
川芎茶调散——风邪头痛服之良 / 232
消风散——风湿痒疹用之康 / 233
镇肝熄风汤,功专制亢阳 / 234
附:治风剂类方 / 236
治燥剂 / 237
杏苏散——轻宣凉燥方 / 237
百合固金汤——肺燥咳血保安康 / 239
附:治燥剂类方 / 240
祛湿剂 / 241
燥湿健脾的平胃散 / 242
治黄疸良方——茵陈蒿汤 / 243
独活寄生汤,久痹服之康 / 244
附:祛湿剂类方 / 246
祛痰剂 / 248
二陈汤——治痰通用之方 / 249
仲龄止嗽散,救其一条命 / 250
附:祛痰剂类方 / 252
消导剂 / 253
保和丸——保“胃”和平 / 254
附:消食剂类方 / 255
驱虫剂 / 256
乌梅丸治胆道蛔虫症 / 257
附:驱虫剂类方 / 259
附表1常用中药性味组合与功用
附表2中医临床新方选录
……
[看更多目录]
--------------------------------------------------------------------------------
文摘
第一章 中药方剂入门之道
 一、中药学初识
  (一)中药与“本草”释义
  从中药房抓的、需要熬的药是不是就叫中药呢?或者中国从古到今都在用的药就叫中药?这都还不够准确。我们也无需多加深究,只讲中药最为重要的一个特性——中药是指在中医中药基本理论指导下,用于防治疾病的天然药物及其加工品。比如,植物药五味子,中药理论认为它味酸,具收敛之性,可以止咳,各种寒、热、虚、实咳嗽都可以用。如果一个医生用它治肺气虚的咳喘无力,它就是中药,因为它是在中医、中药理论的指导下使用的。如果另一个医生用它来治肝炎,目的是降低一种肝脏中转氨酶的释放量,那是在西医病理、药理理论的指导下使用。它便不是作为中药来使用了。
  中药在古代称为“本草”,是因为中药中草类植物最多,也因为这个缘故,《说文解字》把“药”解释为“治病草”。自从西药传人我国以后,人们为了表示区别,便将我国传统应用的药物称之为“中药”。
中药一般包括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三大类。其中植物类中药又可分为草类、木类、果类、菜类、谷类等多种类别。动物类中药也有虫类、鱼类、贝类、鸟类、禽类、兽类等之分。矿物类中药则包括可供药用的天然矿物、矿物原料的加工品及动物化石等。
如果按照药材的生产来源区分,中药又有野生和人工栽培之别。还有一些中药属天然药物的加工品,如神曲、阿胶、枯矾就是分别用植物、动物、矿物原料加工制成的药物。
我国传统药物除了有“中药”、“本草”的名称之外,近二三十年来,“草药”或“中草药”的名称也流行一时。但实际上,草药也是中药的一部分,它一般指广泛流传于民间,而医者应用较少,文献资料比较简略,且加工炮制尚欠规范的部分天然药。应该说,现在的中药也是来源于以前的草药。还有民族药,如藏药、蒙药、维药、傣药、苗药、彝药等,是与中药完全对等的,甚至药材都有部分重叠,只不过指导理论不同,各有所长。
  ……

[attach]8194[/attach]
作者: 泰然居士    时间: 2009-11-4 12:22
标题: [推荐]《国学中医研习丛书》!!!
[这个贴子最后由泰然居士在 2009/11/04 00:35pm 第 4 次编辑]



本人曾通过论坛短信向王惟恒老师购得《国学中医研习》全套及《画说中医》已出版部分。王老师给我打折供书,并有亲笔签名,同时还赠送给我两册新出版书籍。
《国学中医研习》是一套供临床医师研读并提高临床技能的书籍,不同于教材枯燥的条文,处处体现出中医的国学文化底蕴,纵横古今,深入浅出,使人由衷产生一种热爱中医、学习中医之情。
《画说中医》则是一套面向普通读者的科普之作,虽曰科普,在我看来,也有不少受益之处,更有趣味的是,本套书是以文图互诠的形式排版,好像读连环画,在轻松愉快中巩固复习了原先所学的中医知识。
既得此佳作,又有王老师的签名,我定当作为我的橱中珍藏!

[attach]8195[/attach][attach]8196[/attach]
作者: 泰然居士    时间: 2009-11-4 12:24
标题: [推荐]《国学中医研习丛书》!!!
[attach]8197[/attach][attach]8198[/attach]
作者: wangweiheng    时间: 2009-11-4 14:05
标题: [推荐]《国学中医研习丛书》!!!
下面引用由泰然居士2009/11/04 00:22pm 发表的内容:
本人曾通过论坛短信向王惟恒老师购得《国学中医研习》全套及《画说中医》已出版部分。王老师给我打折供书,并有亲笔签名,同时还赠送给我两册新出版书籍。
《国学中医研习》是一套供临床医师研读并提高临床技能 ...
谢谢泰然居士点评!谢谢各位版主和论坛同仁的支持!
作者: wangweiheng    时间: 2009-11-4 16:56
标题: [推荐]《国学中医研习丛书》!!!

《中医临床备要》介绍:
【内 容 提 要】
    中医是一门实践医学。临证技能是基本功,是检验学习中医成效的唯一依据;治病疗效是硬道理,是检验中医水平高低的金指标。因此,学习中医的最终目标是做一个临床好医生。
    本书共分三章。第一章重点阐述了中医临证与读书的关系,选书与读书的诀窍,学习临证基本功的途径,临证时应具备的要素,中医辨证的方法和步骤,以及中医诊疗的基本原则等,意在交给学习中医者一把临床入门的钥匙。
    本书第二章主要介绍内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证治;第三章有选择性地介绍了外科、妇科、儿科、骨伤科、皮肤科、五官科的多种杂病证治。所选病种从当前临床实用考虑,从读者易于学习、理解和掌握的立足点出发,联系临床实践的独特经验进行分析,强调分型合理,立法严谨,辨证清晰,治法新颖,形成了中医诊治常见病、多发病的一套较为完整的体系。
    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是本书的一大特色。书中每个病种标题醒目切要,名称以西医病名为主,中西医病(证)名互参的形式列出,有利于初学者及西学中人员查阅,有利于临证时能在辨病的基础上学会中医辨证施治方法。
    指导性和实用性相结合是本书一大特点。书中证治述要,点击要点,述证治之准绳,体现其指导性性作用。分型论治,不囿于教科书,而是根据临床实践需要,着眼于常见证型,既有疾病治疗的基本原则,又在分型论治中详述治法、方药及药物参考用药剂量,理、法、方、药齐全,切合实际,易于掌握,便于应用。

    “精方选议”是本书的一大亮点。每一病(证)所列入的经验方大多出自名家真传,也有作者三十余年临床经验的真知灼见,专病有专方,百家之精华,更适合中医初学者和西学中人员在辨病的基础上更便捷地运用中医药疗法。对每一精方、医案解析之按语,释疑解惑,意在开阔视野,拓宽思路,启发临证思维。
    本书具有普及性、科学性、系统性、实用性及可操作性的特点,既可作为医务人员学习和掌握中医诊疗技术的一本实用性教材,又是基层医生的临证备要和广大医学生难得的参考书,而且还是指导众多中医药爱好者自学中医的良师益友。

作者: wangweiheng    时间: 2009-11-4 17:01
标题: [推荐]《国学中医研习丛书》!!!
《中医临床备要》目录
目录
第一章 中医临证指要
一、熟读王叔和,还要临证多
二、中医临证四要素
三、中医辨证论治要领
第二章 内科临床诊疗
一、治疗感冒,勿忘辨证
二、感冒流行,防治并举
三、慢性支气管炎重在扶正固本
四、病毒性心肌炎治宜扶正祛邪
五、冠心病心绞痛注重标本兼治
六、治疗高血压病勿忘调整阴阳
七、治肥胖病重在清痰祛湿
八、治糖尿病勿忘清热养阴
九、消化性溃疡辨病之中重辨证
十、辨治慢性胃炎抓住“四要点”
十一、治胃下垂以健脾升阳为要
十二、治呕吐勿忘和胃降逆
十三、疗泄泻重在升清降浊
十四、治溃疡性结肠炎当分标本缓急
十五、细菌性痢疾当注重清利调气
十六、便秘治疗不可专用通下之法
十七、病毒性肝炎重护肝
十八、肝硬化当标本兼治
十九、降脂化浊治脂肪肝
二十、治急性肾炎以疏风利水为先
二十一、慢性肾炎当扶正培本为要
二十二、清利下焦治尿路感染
二十三、治失眠首当调神安神
二十四、偏头痛扶正祛邪并重
二十五、明辨虚实治梅尼埃病
二十六、治自汗莫忘益气固表
二十七、治盗汗最宜清热养阴
二十八、治“类风关”应标本兼顾
二十九、坐骨神经痛从气从血论治
第三章 杂病证治节录
一、慢性胆囊炎宜舒肝利胆
二、泌尿系结石当清化通淋
三、急性乳腺炎首当疏肝清胃热
四、乳腺增生病重在理气调冲任
五、前列腺炎实则清疏虚则补
六、前列腺增生症皆“以通为用”
七、阳痿为病,实者在肝虚责肾
八、不射精症,实则通利虚则补
九、女子痛经,“通则不痛”
十、女子倒经,“逆者平之”
十一、闭经之治,虚者补之实则通
十二、妊娠剧吐,调气和冲兼降逆
十三、先兆流产,止血安胎宜治本
十四、治不孕症,求嗣之道重调经
十五、急性盆腔炎宜先行清热解毒
十六、慢性盆腔炎当调理冲任气血
十七、子宫颈炎重在清解湿毒
十八、子宮肌瘤不离行气化瘀
十九、小儿遗尿重补肾
二十、小儿厌食当健脾
二十一、小儿百曰咳,化痰降逆贯始终
二十二、小儿夏季热,清暑养阴是大法
二十三、神经性皮炎,宜疏风养血
二十四、中医治斑禿,养血兼调心
二十五、复发性口腔溃疡清火辨虚实
二十六、耳鸣耳聋,分虚实而治法有别
二十七、过敏性鼻炎,病在肺窍本于脾肾
附录 中西药配伍禁忌表
书摘插图
第一章 中医临证指要
  一、熟读王叔和,还要临证多
医界有云:“熟读王叔和,不如临证多。”原意可能是指学医人不要只是死钻故纸堆,而要多多临证实践,理论结合实际。这一说法无疑是正确的。但是今天,新生代的中医人理解错了。他们认为,除了读好几本教材,可以不读书。事实上,太多的中医学子甚至连几本基本的教材都没有读好。不读好书,拿什么去辨证施治?书到用时方恨少,你不读书、书读得少或不熟读书,临床诊疗时,脑子一片空白,那会是什么结果。因此,中国中医研究院资深研究员路志正教授就曾强调指出:要想成为一名好中医,必须“熟读王叔和,还要临证多”。二者不可偏废。
 (一)临证须读书。活水源头来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与天下名士游”,是古人对治学之道的高度总结。读书与实践,是人们获取知识的两大法门。历代医家在繁忙的诊务之余,笔耕不辍,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医学名著。这些文献既是历代医家智慧的结晶,亦是历代中医药学术经验的积淀和理论的升华。书籍是知识的载体,源远流长的中医药学术、根基深厚的中医药理论体系,蕴藏于历代医药典籍之中。博览群书,精研覃思,从中汲取前人的宝贵经验和学术精华,是造就自身良好学术素质和提高临床技能的必由之路。
“十阅春秋,然后有得”。举凡有成就的名医,尽管他们的成长道路各有千秋,或家传,或师承,或自学,都离不开读书。自唐代以来,“学医必须读书”,就已成为医家之共识。宋代史崧叙《灵枢经》日:“夫为医者,在读医书耳,读而不能为医者有矣,未有不读而能为医者也。不读医书,又非世业,杀人尤毒于梃刃,是故古人有言日:为人子而不读医书,犹为不孝也。”清代名医徐灵胎在《慎斋刍言》中说道:“一切道术,必有本源。未有目不睹汉唐以前之书,徒记时尚之药数种,而可为医者。”并开列出了“学医必读之书”的名单,如《灵枢经》、《素问》、《伤寒论》、《金匮要略》、《神农本草》、《外台秘要》、《干金方》等等。
 ……
[attach]8199[/attach]
作者: 自然奥妙    时间: 2009-11-4 17:06
标题: [推荐]《国学中医研习丛书》!!!
看了王先生著书的目录,应该是继承先贤智慧的良友,待到鲜花盛开时,他在丛中笑......
作者: wangweiheng    时间: 2009-11-5 17:23
标题: [推荐]《国学中医研习丛书》!!!
《针灸推拿概要》介绍
【内 容 简 介】
本书分针灸篇、推拿篇两部分。针灸篇介绍了针灸疗法的起源和发展、学习针灸的方法;用图表的形式概述了经络与腧穴、针灸操作与临床应用知识。推拿篇包括推拿学概述及学习方法、推拿手法与操作、推拿疗法的临床应用等知识。内容丰富,简明扼要,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图文并茂,给广大中医药爱好者学习和掌握针灸推拿技能指明了入门捷径,也是医药院校医学生及广大基层卫生工作者一本便捷实用的临床参考书。

目录
针灸篇
第一章  针灸概述及学习方法
一、针灸疗法的起源和发展
(一)奇妙的针灸医学
(二)历史悠久的过去
(三)勃勃生机的今天
二、学习针灸的方法
(一)歌诀吟诵法
(二)分经归纳法
(三)分部归纳法
(四)穴名释义(记忆)法
(五)看图记穴法
(六)动手实践法
第二章  经络与腧穴
一、四通八达的经络
(一)经络是否看得见
(二)十二经脉一体相连
(三)奇经八脉为何“奇”
二、星罗棋布的腧穴
(一)腧穴的概念
(二)腧穴的分类
(三)腧穴的主治作用
(四)特定穴的意义及其用途
(五)腧穴的定位方法
三、图说常用腧穴
(一)任脉
(二)督脉
(三)手太阴肺经
(四)手少阴心经
(五)手厥阴心包经
(六)手阳明大肠经
(七)手太阳小肠经
(八)手少阳三焦经
(九)足阳明胃经
(十)足太阳膀胱经
(十一)足少阳胆经
(十二)足太阴脾经
(十三)足少阴肾经
(十四)足厥阴肝经
(十五)常用经外奇穴
第三章  图说针灸操作
一、毫针刺法
(一)毫针的结构与针刺前的准备
(二)针刺操作常规
(三)针刺异常情况的处理与预防
二、灸法
(一)灸法的种类
(二)灸法的作用
(三)灸法的注意事项
第四章 针灸疗法与临床
一、治法概述
(一)针灸治疗的基本原则
(二)针灸处方的选穴和配穴
二、针灸应用举隅
(一)中暑抢救取人中
(二)辨证分经治头痛
(三)合谷颊车治牙痛
(四)天突一针哮喘平
(五)冬病夏治疗咳喘
(六)胃脘疼痛刺内关
(七)呕吐内关三里寻
(八)巧得一穴平呃逆
(九)泄泻中脘配天枢
(十)便秘针灸取支沟
(十一)失眠神门三阴交
(十二)目赤肿痛泻太阳
(十三)耳鸣耳聋取听会
(十四)面瘫透刺口眼正
(十五)疏经通络治偏瘫
(十六)颈椎病取颈夹脊
(十七)腰痛肾俞委中求
(十八)针灸定痛除痛经
(十九)胎位不正灸至阴
(二十)温肾固摄治遗尿
(二十一)四缝点刺治疳积
(二十二)远取百会治脱肛
(二十三)皮肤针刺治斑秃
(二十四)针灸可美容
(二十五)针灸能减肥
(二十六)刺血疗法治急症
(二十七)艾灸保健有殊功
(二十八)防病保健求涌泉
推拿篇
第一章  推拿学概述及学习方法
一、推拿疗法起源与发展
(一)按摩推拿,古今称谓之演变
(二)古老疗法,同步于人类起源
(三)博古创新,历代更有名人出
(四)与时俱进,古树新花放异彩
二、推拿在养生保健方面的意义
三、如何学习推拿
(一)中医基础是航向
(二)经络腧穴定方向
(三)人体解剖要熟悉
(四)练功术式须精通
(五)大脑定型是根本
(六)意念活动求发展
(七)实践操作靠悟性
(八)按图索骥勤努力
第二章  推拿手法与操作
一、常用推拿手法
(一)推拿手法的基本要求
(二)推拿手法的功效
(三)图说推拿手法
(四)手法常规操作步骤
二、推拿常用操作法
(一)循经推拿法
(二)腧穴推拿法
(三)部位推拿法
(四)脏腑推拿法
(五)五行推拿法
(六)阴阳推拿法
(七)醒脑推拿法
(八)通督整脊法
(九)壮元导引法
第三章 推拿疗法与临床
一、治法概要
(一)推拿治疗的基本原则
(二)推拿治疗的作用机理
(三)推拿疗法适应症与禁忌症
二、推拿应用举隅
(一)按摩导引  防治颈椎病
(二)肩周炎防治并举
(三)腰突症的推拿治疗
(四)推拿治疗急性腰扭伤
(五)慢性腰肌劳损的推拿治疗
(六)点按松解治疗梨状肌综合征
(七)拿捏搓抖治疗冈上肌肌腱炎
(八)弹拨舒筋法治疗网球肘
(九)推按阳溪治疗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
(十)松解舒筋法治疗臀上皮神经损伤
(十一)屈膝加压治疗膝部滑膜炎
(十二)半月板损伤重在早期诊治
(十三)推扳、单盘治疗踝扭伤
(十四)开窍宁神防治脑震荡
(十五)摇拍揉摩治疗胸胁屏挫伤
(十六)侧推桥弓降血压
(十七)按推心俞防冠心
(十八)偏瘫治疗重功能
(十九)疏经通络治头痛(偏头痛)
(二十)失眠当辨证施治
(二十一)便秘当以通为用
(二十二)温阳健脾治泄泻
(二十三)胃脘痛重在理气止痛
(二十四)推按背俞防治糖尿病
(二十五)自我推拿治月经不调
(二十六)推抹胸胁治痛经
(二十七)提拿少腹治闭经
(二十八)按揉会阴治疗盆腔炎
(二十九)推抹疏理治脏躁
(三十)辨证推拿治小儿咳嗽
(三十一)捏脊治小儿消化不良
(三十二)调补肝肾治近视
(三十三)益气通窍治鼻炎
(三十四)按摩疗法治斑秃
[attach]8200[/attach]
作者: 红莎草    时间: 2009-11-5 21:25
标题: [推荐]《国学中医研习丛书》!!!
  涉猎很广,难得先生为传播中医呕心沥血。深表敬意!
作者: wangweiheng    时间: 2009-11-6 07:31
标题: [推荐]《国学中医研习丛书》!!!
下面引用由红莎草2009/11/05 09:25pm 发表的内容:
涉猎很广,难得先生为传播中医呕心沥血。深表敬意!
非常感谢感谢总版主扶持!感谢论坛同仁的支持!我们一定加倍努力,为传承中医、振兴中医而奋斗不息!
作者: zwlchangdan    时间: 2009-11-6 12:23
标题: [推荐]《国学中医研习丛书》!!!
这更是我们年轻一代要学习的  谢谢前辈们
作者: 铁骨铮铮2002    时间: 2009-11-6 13:16
标题: [推荐]《国学中医研习丛书》!!!
王老师我欲代购一本《中药方剂精要》,如何联系汇款?
作者: wangweiheng    时间: 2009-11-6 14:28
标题: [推荐]《国学中医研习丛书》!!!
下面引用由铁骨铮铮20022009/11/06 01:16pm 发表的内容:
王老师我欲代购一本《中药方剂精要》,如何联系汇款?
谢谢版主捧场!《中药方剂精要》单价29.8元,包括邮寄费寄30元即可。
汇款至:安徽省怀宁县医院医疗服务中心  黄芳收(邮政编码246121)
图书第一页扉页上我签个名,作为同道交流纪念,不知版主是否同意?
欣悉先生有一本专著即将出版,真诚期盼早日拜读您的杰作!
作者: 铁骨铮铮2002    时间: 2009-11-6 17:12
标题: [推荐]《国学中医研习丛书》!!!
好的,一定拜读大作,并恭请题词。
作者: wangweiheng    时间: 2009-11-6 18:45
标题: [推荐]《国学中医研习丛书》!!!
下面引用由铁骨铮铮20022009/11/06 05:12pm 发表的内容:
好的,一定拜读大作,并恭请题词。
错谬之处,望不吝赐教!
作者: wangweiheng    时间: 2009-11-11 07:53
标题: [推荐]《国学中医研习丛书》!!!
《 针 灸 推 拿 概 要 》
  主  编  强 刚  刘 茜
【内 容 简 介】
本书分针灸篇、推拿篇两部分。针灸篇介绍了针灸疗法的起源和发展、学习针灸的方法;用图表的形式概述了经络与腧穴、针灸操作与临床应用知识。推拿篇包括推拿学概述及学习方法、推拿手法与操作、推拿疗法的临床应用等知识。内容丰富,简明扼要,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图文并茂,给广大中医药爱好者学习和掌握针灸推拿技能指明了入门捷径,也是医药院校医学生及广大基层卫生工作者一本便捷实用的临床参考书。
[attach]8201[/attach]
作者: wangweiheng    时间: 2009-11-14 20:11
标题: [推荐]《国学中医研习丛书》!!!
谈中医临证学习方法
□ 王维恒  
(《中国中医药报》2007年9月14日星期五)
  临证治疗是自学中医的重要一环,也是检验自学水平的一个组成部分。不论是师徒式学习,或在中医院校学习,或单独自学,在系统学习中医理论后,都要进行临证学习,这样才能将书本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并在实践中进一步加深对中医理论的理解,不断提高自己的诊疗水平。
  理论实践相结合
  理论联系实际,从某种意义来说就是学与用的结合。学习《内经》、《伤寒论》,直至药物方剂,虽然可以学到前人的医学知识和实践经验,但却不能代替自己的认识和实践。只有通过临床,把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将中医学到手。这种从学到用,从用到学,其实就是一个由理论到实践,又由实践到理论的反复不断的提高过程。
  临证治疗时,初学者首先应十分认真地运用四诊八纲,将实际病例与书本知识挂上钩,从中探索病因是外感还是内伤,病变的部位是在表还是在里,在经络或在脏腑,并以何经何脏为主,何经何脏为次。然后,再结合证候性质,分别寒热虚实,得出初步结论,制订出相应的治则方案。如脾胃虚寒,当温补脾胃,用小建中汤或理中汤治疗等等。这样一来,就自然地把六经、八纲、脏腑等辨证方法与治法、方剂、药物连贯起来了。
  多问多记多领会
  学问者,学必问也,学而不问不成其为学问。即便是懂得不透彻的知识,也要不厌其烦地不耻下问,切忌不求甚解,得过且过。只有多问,才能长知识,增才干。如开一张处方,要问一下这是什么方剂的加减?为什么要加这几味药而减那几味药?这张方子的君、臣、佐、使是怎样搭配、遵循什么法则立方?运用这个治疗法则的根据是什么?如果面对应诊病人用方,这样进行自问,并得出符合实际的解答,那么对这个疾病的认识也就比较清楚了。
  特别是用常法治疗失败以后,更应该多问几个“为什么?”如茵陈蒿汤或茵陈栀子柏皮汤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无效时,就要细察原因,从而会得出湿热内蕴固然是急性传染性肝炎的主要矛盾,但不是惟一矛盾的结论。何况每个病人有湿重于热或热重于湿的不同情况,而且不少患者还有肝气郁结、脾胃不健、瘀血内阻的差异呢!因此,治疗虽以清热化湿为主,然应针对个体差异,采取同病异治之法。这样,通过反躬自问,不断摸索,就能对传染性肝炎的一般治疗常法和它的各种特殊情况下的对症治疗,形成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为指导今后的临床实践积累经验。
  临证治疗必须做好笔记。要把患者的四诊情况,诊断、用药,认真详细地记录下来。特别是一些慢性病、疑难杂症,症状错综复杂,如何在这盘根错节的证情中运用中医理论探寻疾病本质,从而确立治疗方案等,都要认真记下。
  再者是多领会。医疗经验靠一点一滴积累,如脉象的滑涩、肤色的隐显、舌苔的厚薄润燥、小儿指纹的颜色深浅等等,都只有通过专心致志地观察、思考,才能领悟。同时,临证时如何知其常,达其变,也是十分重要的。要做到这一点,多领会就是诀窍。如对失眠证的施治,初学者往往只知道用朱砂安神丸等镇静安神剂或用养血安神之剂,虽都用的是安神治失眠之药,有的却收效甚微,甚至全然无效。这时,就需要开动脑筋,深究引起失眠的病因病机,探讨更切合病机的治疗方法。
  病历医案勤整理
  临证医案(即我们通常所说的中医病历)是疾病发生、发展以及临床症状、治疗过程的真实记录,也是总结经验、检验治疗效果的依据之一。这是初学者必须掌握的一门基本功。中医医案的写法不一,或繁或简,风格各异。好的医案应该融合理、法、方、药于一体,反映辨证论治全过程。医案要求记录患者的病史、症状、脉象、舌象等,探求疾病发生的内在机理,并据此立法、处方、用药。医案虽不求有症必记,但须突出有辨证意义的主症。有些古代医案每例仅寥寥数语,但却能画龙点睛,如实反映治疗过程和思路,如清代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近现代中医医案逐步汲取西医病历的长处,日趋规范化,但仍保持理、法、方、药齐备的特色,发挥着及时总结交流现代中医临证经验的积极作用。
  写好医案应注意以下几点:
  (1)初诊的医案尽可能写得详细些,发病时间、简要病史要记录。例如名医黄文东的医案中有“胸闷、心悸及早搏已二年,近一年来早搏频繁”的记录,这样扼要地提一下,简单明了。
  (2)叙述症状要具体,同类症状,尽可能放在一起。例如:“头昏耳鸣、心慌失眠、便秘、口干”,不要写成“头昏、便秘、耳鸣、口干、心慌”等。否则症状凌乱,层次不清,也会影响辨证时的思路。
  (3)在辨证时可以采用两种形式:一种是把症状写好后,作一个概括性的辨证分析,例如黄老医案把肝气病例归纳为“肝胃不和,痰湿交阻,通降失司”;把心悸病例归纳为“胸阳痹阻,气失宣通,络脉瘀塞,血流不畅”;另一种是把症状写一段,分析一段,例如肝气病例也可以这样写:“患者肝气郁滞,胃失和降,以致饮食甚少,时有嗳气,胃不和则卧不安,痰湿交阻,故舌苔厚腻,脉象濡滑,治拟调理肝胃而化痰湿,四七汤加味。”
  (4)复诊时的医案可以相对简要。但对症状、辨证分析的变化,均应有所反映。例如初诊时“饮食甚少,时有嗳气,舌苔厚腻”,复诊时“胃纳略振,嗳气大减,苔腻渐化”,这样把服药后的变化情况都反映出来,有利于进一步辨证用药。
  (5)在缮写医案时,还要体现中西医结合。例如心悸的病例,西医诊断为“冠心病”,应把心电图、胸透等结果都记录在医案中,这样更有利于搞好中西医结合,提高临床疗效和便于总结经验。
  总结经验常自省
  总结临床经验是不断提高诊疗质量的重要措施。通过一次整理可收益不少;经过一次总结在认识上还会求得新知。因此,对于初学者来说,能做到这一点是极为重要的。
  我国古代的不少医家为我们作出了典范,如张仲景的《伤寒论》、叶天士的《温热论》就是大总结。前者,建立起六经辨证纲领;后者,创立了卫气营血的辨证纲领。这些独树一帜的辨证纲领,迄今仍有效地指导着我们的临床。至于历代名医的医案、医话,虽然文字简朴,但经验丰富,形式活泼,依然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不过,初学者总结经验的形式,可根据具体情况而定。对病例积累较多的可采用论文式,将病因、症状、治则、疗效等进行全面的分析研究;对某些比较突出的治验病例,可采用病案式,用短小简洁的文字来表达,但对疾病的演变过程及用药加减,治愈情况,都必须写清楚,使人看后能明白诊断和治疗的全部过程及治愈的关键所在。
  有一点必须提醒:在总结成功的经验时,千万不要忘记反省自己临证时失败的教训。误诊、误治是任何临床医生都可能发生的事,不仅初上临床的医生如此,经验丰富的医学专家同样也会发生。及时对临床中的失误进行反思并汲取失败中的教训,对提高诊治能力更直接,也更深刻。





欢迎光临 导航中医药 (http://gtcm.info/)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