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标题:
跨世纪老中医的传奇人生
[打印本页]
作者:
铁骨铮铮2002
时间:
2009-7-3 13:19
标题:
跨世纪老中医的传奇人生
一生经历坎坷,淡泊名利,为人正直,谦虚豁达;上世纪30年代主编《国医周刊》,与吴棹仙、任应秋为“岁寒三友”;中医临证70余载,医理精深,医技精湛,医德高尚;双手号脉,著书百万言……
跨世纪老中医的传奇人生
——记重庆市名中医熊寥笙
本报记者 张东风
6月初,在重庆采访期间,听说这里有一位百岁著名老中医,特意前去拜访。
老中医名叫熊寥笙,1905年8月24日生于重庆巴县,跨过了整整一个世纪不平凡里程的老人即将步入他105岁的人生。他也是记者听说、见到的中医界年龄最高的老寿星了。
见到熊寥笙先生,是在重庆市中医院的病房里。据家人介绍,今年4月央视夕阳红栏目的记者采访时,熊老思路清晰,精神矍铄,谈了40多分钟。一周前因胃出血,住院输液,未能进食,故说话有些无力。但见记者来访,老先生执意要坐起来。谈起中医中药,熊老略作思考,声音提高了许多,“中医中药要进一步发展,中医中药不能分开。中国还是要靠中医,中医辨证论治,用药灵活,应用范围很广。中药一定要把真伪弄清楚,现在社会上假药很多,影响了中医的声誉。”他还特意告诉记者,他出了一本书,介绍了700种中药,对后人学习中医会有帮助。
力挽中医 30年代主编《国医周刊》
1927年,22岁的熊寥笙,师承同乡马祖培先生学习中医。1930年,悬壶渝州。次年,入上海丹溪学社,参师陈无咎先生学技,深研丹溪之学。1933年,任巴县国医传习所药物教授。
上世纪30年代,国民党反动政府“重西轻中”甚嚣尘上,有人甚至将中医污为“伪医”、“旧医”,消灭中医之声此起彼伏;同时,巴蜀中医学术风气低沉。当时,熊寥笙是重庆《新蜀报》副刊《国医周刊》的主编。他积极撰文驳斥对中医的荒谬攻击,宣扬中医学术理论,倾力拯救中医于危亡,首开宣扬国医学文化之风。
他坚持以天人相应观及整体恒动观为核心的学术思想,倡导“八纲辨证,八法论治”的古训,并将八纲、八法操纵于规矩之中,神明于规矩之外。
岁寒三友 渝中医界成佳话
解放前后,熊寥笙与吴棹仙(重庆市中医院第一任院长,成都中医学院医经教研室兼针灸教研室主任,曾向毛主席敬献“子午流注环周图”)、任应秋(曾任北京中医学院中医系主任)就是多年至交,交往亲密。他们在一起时,品茶饮酒,吟诗作文,谈医论道,为中医事业呼吁,为承传中医学术切磋,并从中获得益友之乐。他们三人志趣相投,自比松竹梅,“岁寒三友”成为佳话。
熊老常常谈起,吴老记忆超群,精通伤寒、金匮、能背诵全文,其古诗也作得很好。他在吴棹仙先生百周年学术讨论会上曾为其题词:“一代医宗,泰山北斗,八法灵龟,得心应手,金针一颗,万病全瘳,活人无算,驰誉神州”。对任应秋先生的医学成就,熊老评价也很高,称“任老学识渊博,集医哲文史于一身”。还说,“任老和吴老可称中医的活字典”。 上世纪50年代,吴老和任老先后被北京中医学院、成都中医学院聘用讲学,培养中医高级人才。
熊老常常深情地回忆起他们之间的友谊,并即兴吟诗,流传至今:“松竹梅,岁寒三友,桃李杏,春风一家;吴熊任,继承绝学,马郭焦,羽翼长沙”(注:马郭焦,重庆中医后起之秀、中医名家马有度、郭铭信、焦以南)。
熊老说,是博大精深的中医理论将他们联系在一起,共同的兴趣和学术交流增进了他们的友谊,继承和发展中医学术成了他们追求的目标。
如今,岁寒三友,两位已仙逝。
经历坎坷 为中医鼓与呼
新中国成立后,1951年,熊老曾任西南卫生部中医科科员,1954年,任重庆市卫生局第一任中医科科长,创办重庆市第一中医院、第二中医院。1964年任重庆市中医研究所副所长。
熊老一生经历坎坷,曾被错划右派。他淡泊名利,为人正直,谦虚豁达。他曾任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候补委员、农工重庆市委副主委,现任农工中央咨监委员;他是重庆市政协第五、六、七届委员,重庆市第十、十一、十二届人大代表,上世纪80年代还曾连任两届重庆市人大常委会委员。熊老撰写大量提案、议案,呼吁创办重庆中医学院,为重庆市中医事业的振兴和发展鼓与呼。上世纪80年代后期退休后,他仍亲自参加全国古典医著师资培训进修班、全国急症培训班的授课。
双手号脉 著书百万言
熊老从事中医70余春秋,医理精深,医技精湛,医德高尚,重庆中医界有口皆碑。他一生喜读内、难二经,精通《伤寒论》、《金匮要略》及《温病条辨》等中医经典,对温病惊、厥、闭、脱等危重症的辨证及治疗论述尤深,善用经方治病。当年找他看病的患者排成长龙,熊老双手号脉,每天诊病百余人,在中医院里堪称一绝。
他还在国内首创人参针、附片针,用于水肿病防治疗效显著,他参与研制的生脉注射液至今仍在国内药厂生产,年销数亿;为重庆化工烧伤医院开发了系列中药烧伤院内制剂;应用中医药治疗肾盂肾炎,在短时间内将临床疗效提高到国内先进水平,成为1965年全国13项中医成果之一。
熊老70多岁时开始著书立说,撰写了《伤寒名案选新注》、《中医难症论治》、《金匮名案选新注》、《七百味常用中草药歌括》等百万余言的著作,毫不保留地将治学经验和临床体会介绍给后人。《七百味常用中草药歌括》一书还获得了重庆市科技成果奖。
1985年,四川省政府授予他劳动模范称号,同年,重庆市人民政府授予他名中医称号。
链接
知足常乐为长寿秘诀
熊老是老中医,世人一定以为他有长生不老的灵药。其实,熊老也曾身体不佳,其子女透露,病重时他曾三次写过遗嘱,但仍然恢复了健康。
熊老毕生喜读书,尤爱钻研中医药学和佛学。他认为,中医防病治病是养生的一个核心内容,防病治病的最好办法就是充分调动和利用本身具有的抗病能力和康复能力,熊老说,佛教的修行在一定程度上起到这种作用。
熊老认为:一个人长寿,首先要心理健康,而知足常乐,更为重要。归纳熊老长寿之道有五个方面:随遇而安,知足常乐;心胸开阔,性格随和;心地善良,助人为乐;心正心诚,心静生慧;坚持阅读,常撰论著。
熊老精力充沛,思维敏捷,声音宏亮,语言含蓄哲理。他曾手书《养心健身箴》,赐予儿女作为共勉:“静以养神,动以强身;乐以解忧,寿以全真;恬淡寡欲,保精长生;性情舒畅,心神自宁;饮食有节,百病不侵。临事谨慎,化险为夷;意粗性躁,一事无成;心气平和,千祥云集;知足常乐,百福姘臻;忙里偷闲,永保青春。”表达了他心静如水、乐观向上的颐养之道。
从重庆市中医院院长位置退休后的熊老,与子女居住于不足50平方米的旧房,整日与书为伴,深居简出,自甘淡泊,朴素衣装,粗茶淡饭,至今,周围的邻居只知他是一位善良可亲的慈祥老人。
作者:
铁骨铮铮2002
时间:
2009-7-3 13:23
标题:
跨世纪老中医的传奇人生
“中医中药要进一步发展,中医中药不能分开。中国还是要靠中医,中医辨证论治,用药灵活,应用范围很广。中药一定要把真伪弄清楚,现在社会上假药很多,影响了中医的声誉。”
真知灼见,中医药发展阵地萎缩与中医、中药分家不无关系。
欢迎光临 导航中医药 (http://gtcm.info/)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