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标题:
[原创]解读桂枝汤证
[打印本页]
作者:
李国栋
时间:
2009-12-13 21:50
标题:
[原创]解读桂枝汤证
[watermark]《伤寒论》第2条:“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名为中风,是把这个证候取名为中风,而不是说凡病发这个证候,就是中了风邪。脉缓,是与脉紧相对比,是缓而不紧,而不是和缓有力之脉。缓为不足,表邪不实,荣卫不和,腠理肌肉松弛,当遇外邪袭扰,会发生津液虚滞不运的状况。津液虚滞不运,即由正气变为邪气。邪滞不运,津液不得循常道运通,郁而外溢,故发热而汗出。荣气属于厥阴之气,卫气属于太阳之气,厥阴主阖,太阳主开,荣卫失和则腠理开阖失常,出现汗出恶风的桂枝汤证。
第12条:“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离,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瘥,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阴弱者,汗自出,当为厥阴气弱,腠理不合,故汗自出。阳浮者,热自发,是何机理呢?结合第95条:“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先识此条中“邪风”是指何物?再读第10条:“风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第10条之“风家”,当指厥阴与太阳荣卫不和之体质者。风家之“风”,应是指荣弱卫强的不和之气。前后互看,邪风之“风”,当指郁滞不运的荣卫之气。95条明示桂枝汤证的病机是“荣弱卫强”。荣弱卫强之“强”字,当有拘“强”不舒之意。卫强,是卫气弱在表部运行不利,出现津液郁滞不运而引起体表组织拘强的状态。从气血互生、互损的道理来分析,荣气弱,不可能会有卫气强盛的表现。荣卫之气,皆由胃之水谷之气充养。荣气不足,必因阳明之气不旺。阳明气弱,太阳之气岂能强盛?故荣弱卫强,当是荣卫俱弱,荣弱受邪扰则脉络拘挛而血液郁滞,卫弱受邪扰则皮肉拘强而津液郁滞,进一步解释了第12条:“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的病理机制。“阳浮而阴弱”即卫弱则浮取阳脉虚浮,荣弱则沉取阴脉缓弱。阳气虚浮者,热自发,阴气缓弱者,汗自出。12条与95条互发其义。
鼻鸣,为鼻腔有啸鸣声。鼻腔粘膜脉络拘挛不通,津液郁滞不得正常运行,变为鼻涕外溢,使鼻腔通气不畅,呼吸时发出啸鸣音。鼻涕与汗出同理,一为鼻腔组织拘挛不通而鼻涕外溢,一为肌表组织拘挛不通而汗液外溢。
干呕是气上逆。气上逆的机理,是体表有邪郁,胃气外达不利。气血在人体各部正常运行时,皮肤腠理开阖有度,则胃气不郁,通降正常。桂枝汤证体表有虚邪郁滞,阻遏皮肤腠理正常开阖,则胃气旁达受阻,郁而上逆即作干呕。
桂枝汤的服法,“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此服法不可忽视。桂枝汤证荣卫俱弱,必因胃气不旺,服热稀粥充养胃气,以助荣卫是其本意。“不可令如水流离,病必不除”,邪客肌体,必是有隙可乘,以“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是以正气祛邪,源源外发,势将邪气全面外祛。若大汗流离,必伤津液,肌腠组织因以疏松,给邪气留有空隙可乘,必客居肌体。后续服法,也不可忽视,“若不汗,更服,依前法”,依前法,是依然啜粥、覆被。“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一鼓作气,不给邪气以喘息的机会。这里有一个问题,为什么服桂枝汤,有“一服汗出病瘥”者,有“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者,还有“服至二、三剂”者?究之是反映两个情况,一是体质较强或感邪较轻者,一服则应,若体质较弱或感邪较重者,一服药力不够,需再服或服“至二、三剂”。二是桂枝汤证的汗出,是一阵一阵汗出,而不是常自汗出。若常自汗出,就是荣气和,而不是荣卫俱弱了。所以桂枝汤证的服法,会出现一服不汗,更服、又不汗的情况。
再读第11条:“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此条是对第2、第3和第7条的解释。“太阳伤寒证”,病人表阳实滞而发热无汗,由于邪实郁重而皮肤发烫,是为身大热。身大热却恶寒,是体表正气供应不足,得衣恶寒不减,所以身大热而反欲得衣。邪气郁于骨髓则腰痛、骨节疼痛,为寒在骨髓之义,四肢、骨骼均属于表部。“太阳中风证”,病人一阵一阵汗出,汗出时皮肤发凉,体内闷热。汗出是虚阳外泄,所以皮肤发凉。虚阳外泄,客热邪气仍滞郁体内,津失不运则邪热反郁,因之体表虽凉却觉体内闷热,是为热在骨髓之义。此时若近衣覆被,则汗出增多,郁热加重,感觉闷热有加,若揭开衣被,又感觉寒凉刺骨,既不敢揭开衣被,又不能近衣覆被,只得撑起衣被,让身体与衣被保持一个适度的空间,此即“身大寒,反不欲近衣”的临床证状之描述,义即“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
“身大热,反欲得衣”与“身大寒,反不欲近衣”之“得衣”与“近衣”的语义不相同。得衣者,谓增衣之义。虽没有说得衣多少,但却道出了麻黄汤证患者的具体表现。麻黄汤证患者,身大热却恶寒,欲得衣,得衣恶寒不减,增加一件衣被,仍恶寒,再增加一件衣被,还是恶寒,增加衣被一件与增加三件,其恶寒的程度无明显差异,此种表现,仲景谓之“欲得衣”,欲得衣者必恶寒。“近衣”,是贴近衣物的意思。不是不欲得衣,是不欲近衣。桂枝汤证患者,身体贴近衣被则汗出增多,闷热有加,揭开衣被则寒气刺骨,“啬啬恶寒,淅淅恶风,”须赶紧用衣被罩住身体,因而仲景谓之“不欲近衣”。可见仲景对病人临床证状观察之细致,对论述用语措辞之准确。若非在临证上处处用心之人,何以能作如此论断?
“身大热,反欲得衣者”与“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古今医家多解释为“真寒假热”与“真热假寒”。
首先,真寒假热之病人,临床没有见过反欲得衣者。真寒假热者之里寒外热,是虚阳浮游于外,而不是邪气郁滞于外,其表现是身“反不恶寒”,而不是“反欲得衣”。如《伤寒论》第317条:“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既然是身反不恶寒,那么“反欲得衣”,就无从说起。欲得衣者必恶寒。临床所见虚阳外浮,其人面色赤者,确实是身反不恶寒,不欲得衣。
再者,真热假寒者,临床有身大寒者吗?说白虎汤证有“里热外寒”者,也仅限于手足厥寒,与身大寒并不同义。
真热假寒者,虽有身体局部欲温敷者,比如腹部,但与“欲得衣”明显不同,欲得衣,应是身体欲得衣,而不是身体局部欲得温敷。
临床所见,“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是桂枝汤证特有表现。
对11条不认识清楚,就会放过桂枝汤证之特有证状,而且,对“真寒假热”与“真热假寒”的证候表现,也解释不清。临床不敢凭“身大热,反欲得衣”而用四逆辈,也不敢凭“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而用白虎汤。而凭“身大热,反欲得衣”即可用麻黄,凭“身大寒,反不欲近衣”,即可用桂枝。
第25条:“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26条:“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此二条,虽同为“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出现脉洪大,而见证却不同,一为没有烦渴,一为大烦渴不解。这是由于不同的人体质不同之故。体质偏虚寒者,大汗出后,不见烦渴,脉洪大是因为汗出伤阳,气弱而脉洪大,其邪风仍在表,故“与桂枝汤”。体质偏实热者,大汗出后,必见烦渴,脉洪大是因为汗出伤阳,阳损及阴,阴亏里热反盛,热盛而脉洪大,其邪风入里化热,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服药后,“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皆是防止有损胃气之意。
[/watermark]
作者:
王勇123
时间:
2009-12-14 22:45
标题:
[原创]解读桂枝汤证
欢迎先生的《解读桂枝汤证》文章。
太阳病桂枝证。广义伤寒,为外感的总称,桂枝证为太阳表虚证,虽云得伤寒,实则太阳中风,故治以桂枝汤。
作者:
李国栋
时间:
2009-12-15 06:51
标题:
[原创]解读桂枝汤证
向版主学习,还望赐教。
欢迎光临 导航中医药 (http://gtcm.info/)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