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标题: 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 第1 条 [打印本页]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09-11-7 10:39
标题: 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 第1 条
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19-12-29 09:39 编辑
第1条
【原文】
寸口脉浮而缓,浮则为风,缓则为痹。痹非中风。四肢苦烦,脾色必黄,瘀热以行。
【词解】
脾色必黄:脾病其肤色必呈黄色。
【释义】
脉浮主风,脉缓主湿,“寸口脉浮而缓”脉浮主风,风为阳邪,易于化热,故“风”字可作“热”字理解;脉缓主湿,湿性粘滞,阻碍气机;久郁化热,熏蒸于外,因而发生黄疸。
“痹非中风”一句是插笔,说明发黄的原因,是由于湿热郁滞于脾胃所致,虽然脉浮而缓有似太阳中风,但实非太阳中风证。脾主四肢、肌肉,湿热郁闭于脾,四肢肌肉失于荣养,故四肢苦烦不安。脾主运输,为四运之轴,如脾将瘀滞湿热转输于肌表,势必发生黄疸,所以说“脾色必黄,瘀热以行”。
【中心思想】
本条论述黄疸病的发病机制。
【参考】
[按语] “脾色必黄,瘀热以行”一句,为黄疸病机之关键。一是强调黄疸的病位主要在脾胃,一是认为其发病与血分有关。《说文》云:“瘀,积血也。”《补正》认为:“瘀热以行一个瘀字,便见黄疸皆发于血分。”近代医家治疗黄疸病,酌情加入凉血活血之品,常可提高疗效,可见仲景有关理论之重要。此与后世黄疸缘于肝胆湿热、胆汁外溢之说不尽相同。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9-12-29 17:42
本条论述黄疸病的发病机制。病位在 脾、肝胆;病机为血瘀、湿热。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9-12-29 18:35
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19-12-30 01:45 编辑
《中西医融合观续》179页 8.黄疸病 “身黄、目黄、溲黄”因为是一组可见的、客观存在的、具有内在联系的临床表现,所以是中西医的共同参考系,《金匮要略》归类为一个病,西医归类为一个症状,或者说一个综合症。把具有内在联系的一组临床表现命名为一个疾病,西医也有类似的情况,例如高血压、糖尿病、荨麻疹等等。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至今对于疾病没有一个统一的、普遍能够接受的定义,疾病的命名没有一个统一的命名原则,疾病的命名均为以往经验命名的延续,中西医都是如此。
《伤寒论》与温病学中的黄疸是由于外感热病引起的,其病机属于湿温,在《中西医融合观》285页“黄疸综合症”一节中论述了外感热病-感染病引起的黄疸。《金匮要略》中的论述的黄疸是:各种原因形成的肝硬化引起的黄疸,根据伴随黄疸的临床表现不同,以及肝硬化的严重程度不同,人为的划分为谷疸、女痨疸、黑疸、酒疸、黄疸,其实黄疸为诸黄之总称,黑疸为各类黄疸之转归。《伤寒论》与温病学以及《金匮要略》合起来才能够与西医的黄疸所涉及的范围相匹配。
《金匮要略》中的黄疸讨论如下:
《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第2条:趺阳脉紧而数,数则为热,热则消谷,紧则为寒,食即为满。尺脉浮为伤肾,趺阳脉紧为伤脾。风寒相搏,食谷即眩,谷气不消,胃中苦浊,浊气下流,小便不通,阴被其寒,热流膀胱,身体尽黄,名曰谷疸。
额上黑,微汗出,手足中热,薄暮即发,膀胱急,小便自利,名曰女劳疸;腹如水状不治。心中懊file:///C:/Users/lenovo/AppData/Local/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001.gif而热,不能食,时欲吐,名曰酒疸。
解读:《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为专论黄疸病的脉因证治,同时对黄疸病的兼挟证也作了简要论述,内容相当广泛。篇中所说的黄疸,是黄疸病的总称,黄疸病从病因上可分为谷疸、酒疸、女劳疸三类。黄疸病经久不愈可转化为黑疸,黑疸是黄疸兼瘀血的一种证候。
该篇既论身黄、目黄、溲黄之黄疸(狭义之黄疸),亦论无目黄、溲黄,仅肌肤黄之萎黄、肾虚而致的女劳疸等等亦属黄疸。其范围较广,可概称之谓广义黄疸。这样与本章命名就一致了。
该篇所论黄疽成因,概而言之有外感、饮食不节、误治、虚损、日久不愈者夹有瘀血等,据此仲景将其分为黄疸、谷疸、酒疸、女劳疸、黑疸,后人称之为五疸。
西医黄疸病因、病理:当血液中的红血球死亡,红血球中血红蛋白的
血红素会被肝脏的库弗氏
细胞及
脾脏转化为胆红素。胆红素经肝脏处理后,随
胆汁分泌至十二指肠,最后通过消化系统,与
粪便一同排出体外。各种原因引起的血液中胆红素增加,当
血清胆红素浓度为17.1~34.2umol/L(1~2mg/dl)时,而肉眼看不出黄疸者称隐性黄疸,如血清胆红素浓度高于34.2umol/L(2mg/dl)时则为显性黄疸。
黄疸症可根据上述的血红素代谢过程分为三类:
1、肝前性黄疸/溶血性黄疸:当大量红血球被分解时由于
红细胞破坏增加,胆红素生成过多而引起的溶血性黄疸。2、肝源性黄疸:
肝细胞病变以致胆红素代谢失常而引起的
肝细胞性黄疸。
3、肝后性黄疸:肝内或肝外
胆管系统发生机械性梗阻,影响胆红素的排泄,导致梗阻性(阻塞性)黄疸。
发病原因:①溶血性黄疸:凡能引起红细胞大
量破坏而产生溶血的疾病,都能引起溶血性黄疸。常见疾病有以下两大类:先天性溶血性疾病,如
地中海贫血(血红蛋白病)、
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后天性获得性溶血性疾病,如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遗传性
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异型输血后溶血、新生儿溶血、恶性
疟疾、伯氨奎林等药物、蛇毒、
毒蕈中毒、阵发性睡眠性血红
蛋白尿等。②肝细胞性黄疸:各种肝脏疾病,如
病毒性肝炎、中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炎、各型肝硬化、原发与继发性肝癌、败血症及钩端螺旋体病等,都可因肝细胞发生弥漫损害而引起黄疸。③阻塞性黄疸(胆汁郁积性黄疸):根据阻塞的部位可分为肝外胆管及肝内胆管阻塞两类:引起肝外胆管阻塞的常见疾病,有胆总管
结石、狭窄、炎性
水肿、蛔虫、
肿瘤及先天性胆道闭锁等;引起胆管外压迫而导致胆总管阻塞的常见疾病或原因,有胰头癌、胰头增大的
慢性胰腺炎、乏特壶腹癌、胆总管癌、
肝癌以及肝门部或胆总管周围肿大的淋巴结(癌肿转移)等。肝内胆管阻塞又可分为肝内阻塞性胆汁郁积与肝内胆汁郁积。前者常见于肝内胆管泥沙样结石、癌栓(多为肝癌)、
华支睾吸虫病等;后者常见于毛细胆管型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胆汁郁积症(如氯丙嗪、甲
睾酮、口服避孕药等)、细菌性脓毒血症、妊娠期复发性黄疸、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及少数心脏或腹部手术后等。④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系指胆红素的代谢有先天性的缺陷,发病多见于婴、幼儿和青年,常有家族史。如在婴幼儿时期未死亡而能存活下来者,其黄疸可反复出现,常在感冒或运动、感染、
疲劳后诱发,但患者一般健康状况良好。这类黄疸临床上较少见,有时易误诊为
肝胆疾病。
身黄、目黄、溲黄谓之“黄疸”,这是中西医的一个共同参照物,因此,中西医关于黄疸的病因、病机有着必然的联系。
欢迎光临 导航中医药 (http://gtcm.info/) |
Powered by Discuz! X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