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标题:
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 第26条
[打印本页]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09-11-1 08:45
标题:
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 第26条
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19-12-27 08:31 编辑
第26条
【原文】
水之为病,其脉沉小,属少阴;浮者为风,无水虚胀者,为气。水,发其汗即己。脉沉者宜麻黄附子汤;浮者宜杏子汤。
麻黄附子汤方
麻黄(三两) 甘草(二两) 附子(一枚炮)
上三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黄,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温服八分,日三服。
杏子汤方:未见,恐是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词解】
水之为病
:概指水肿病,包括风水、正水等。
脉沉小:脉沉并且细小。
【释义】
正水病,是因少阴肾阳不足,不能温化水气,水湿停留于中,上逆于肺,故见腹满,喘息,脉沉小。治以麻黄附子汤,温阳宣肺,去水平喘。方中麻黄宣肺发汗,去水平喘;甘草健脾制水;附子温阳化湿。
风水病,是因风邪侵袭肌表,肺失通调水道,水湿留于体表四肢关节,故头面浮肿,骨节疼,脉浮恶风。治以杏子汤,开肺祛湿。未见该方,后世多认为是麻杏石甘汤或甘草麻黄汤加杏仁。前者适用于风水兼肺有郁热;后者适用于风水而肺无郁热,可供参考。
虚胀病,是因气郁不行,气郁而胀。虚胀无水而有气,故治当扶正行气。
【中心思想】
本条论述正水与风水的不同治法,以及水气病与虚胀的鉴别。
【参考】
[按语] 原文“无水虚胀者,为气”,多指中气虚弱、脾阳不运的虚气作胀。治当补脾运脾,佐以行气消胀,可用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治之。
历代注家对本条原文“浮者为风……发其汗即已。”的句读甚有歧义。此处本《心典》之说,“其无水而虚胀者,则为气病而非水病矣。气病不可发汗,水病发其汗则已。”
[临床应用] 凡腰以上及眼睑浮肿,兼有恶寒、四肢不温、小便不利或清白、喘、腹满脐平、脉沉细属正水者,多因肾阳虚不能化气行水,水寒干肺所致,宜投麻黄附子汤温通升散。
吴鞠通有用麻黄附子汤治愈水肿一案,其药物用量颇堪寻味:陈,32岁,经谓病始于下而盛于上者,先治其下,后治其上;病始于上而盛于下,先治其上,后治其下。此证始于上肿,当发其汗,与《金匮》麻黄附子甘草汤。麻黄二两,熟附子一两六钱,炙甘草一两二钱,煮成五饭碗,先服半碗,得汗止后服,不汗再服,以得汗为度。此方前医曾用过,无效, 曰:“前医恐麻黄发阳,用八分;附子护阳,用一钱以监制麻黄;又恐麻黄附子皆慓悍药也,甘草平,遂用一钱二分,又监制麻黄附子,如何能效? 则将附子少于麻黄四钱,让麻黄出头;甘草又少于附子四钱,让麻黄附子出头,甘草但坐镇中州而已。用之果效。”
杏子汤方,必有辛开苦泄的作用。若风水而肺热甚者,证见发热恶风、浮肿而喘,唇红,舌质红,苔薄黄少津,脉浮数者,可用麻杏石甘汤宣肺清热利水;凡风水表里无热象,浮肿而喘,苔白润,脉浮紧者,可用三拗汤宣肺散水平喘。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9-12-27 16:32
重要文献摘要
1.《准绳·伤寒》:“麻黄、甘草之甘以散表寒,附子之辛以温寒气。”
2.《金鉴》:“此少阴脉而表反热,便于表剂中加附子以预固其阳,是表热阳衰也。夫发热无汗太阳之表,脉沉但欲寐少阴之里,设用麻黄开腠理,细辛散浮热,而无附子以固元阳,则太阳之微阳外亡。惟附子与麻黄并用,则寒邪散而阳不亡,此里病及表,脉沉而当发汗者,与病在表脉浮而发汗者径庭也。”
3.《古方选注》:“以熟附固肾,不使麻黄深入肾经劫液为汗,更妙在甘草缓麻黄,于中焦取水谷之津为汗,则内不伤阴,邪从表散,必无过汗亡阳之虑矣。” [1]
[2]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9-12-27 16:35
《伤寒论》第302条: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以二三日无里证,故微发汗也。
〖解读〗少阴病,这里当指病人具有“脉微细,但欲寐”症状。本条又强调:初得二三日的时期内,在没有传里并发太阴病的里证时,则呈现典型的少阴病,即在表的虚寒阴证,治疗宜用麻黄附子甘草微发汗以解表。应当指出,本方证是单纯的少阴病证。
此所谓得之二三日无里证,而用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可见此二三日时纯属表证甚明。二三日后传里,而始有里证,但不是说少阴病根本属里。这里首先弄清少阴病提纲。
【讨论归经】本方证属少阴病证。
【临证思辨】本方证的辨证要点:表虚寒证见恶寒、无汗、脉微细者。体弱或老年人若患伤寒或感冒,往往表现为少阴病。但也见于青壮年(禀性阴寒之体也)。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9-12-27 16:39
【原文】水之为病,其脉沉小,属少阴;浮者为风;无水虚胀者,为气;水,发其汗即已;脉沉者,宜麻黄附子汤,浮者宜杏子汤。
【诠释】水气为病,指正水与风水而言。症以尿少浮肿为征;水气病,脉浮者为风水,与肺相连,宣肃失利,方取杏子汤,宣肺达邪,汗出则愈;假如腹部胀满,无水肿之症,此为气胀,虽与水气有相联之处,但不可发汗,汗之耗气与胀不利;水气病脉见沉小,证属少阴,此阳虚水泛为患,当温肾助阳以化水气,若兼水气在表,又当温经发汗,故方取麻黄与附子相配,助阳之中以达表邪,切勿独行发汗,汗出阳亡,正气衰败。
【经方方论】此方是麻黄附子细辛汤的变方,去细辛易甘草组成,皮水水肿,脉见沉小,是少阴阳虚,纵有表证,里气不充,虽当发汗,又恐发汗伤阳,故取附子与麻黄相配,温肾助阳之中小发其汗,蒸化水液以利水气,甘草补中而调和之。此方阳虚里寒证较麻黄附子细辛汤为轻,故去细辛易甘草,扶正之中以利水邪,仍不失其在表者,汗而发之之义。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9-12-27 16:53
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19-12-27 08:54 编辑
《伤寒论》92条,301条,302条与《金匮要略》水气病26条放在一起讨论,两个方剂是一样的。
《金匮要略》 麻黄附子汤方 ……
发其汗即已
麻黄(三两) 甘草(二两) 附子(一枚炮)
《伤寒论》302条 ……
微发汗
麻黄二两,去节 甘草二两,炙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
《金匮要略》 麻黄附子汤方 ……
发其汗即已
,
麻黄(三两)
《伤寒论》302条 ……
微发汗,
麻黄二两
这就是两个方剂的差别。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12-27 18:58
《金匮》麻黄附子甘草汤。麻黄二两,熟附子一两六钱,炙甘草一两二钱,煮成五饭碗,先服半碗,得汗止后服,不汗再服,以得汗为度。此方前医曾用过,无效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12-27 18:59
曰:“前医恐麻黄发阳,用八分;附子护阳,用一钱以监制麻黄;又恐麻黄附子皆慓悍药也,甘草平,遂用一钱二分,又监制麻黄附子,如何能效?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12-27 19:00
则将附子少于麻黄四钱,让麻黄出头;甘草又少于附子四钱,让麻黄附子出头,甘草但坐镇中州而已。用之果效。”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12-27 19:06
麻黄二两,熟附子一两六钱,甘草炙甘草一两二钱用之效?
不效?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12-27 19:08
此方是麻黄附子细辛汤的变方,去细辛易甘草组成,皮水水肿,脉见沉小,是少阴阳虚,纵有表证,里气不充,虽当发汗,又恐发汗伤阳,故取附子与麻黄相配,温肾助阳之中小发其汗,蒸化水液以利水气,??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12-27 20:02
水气病脉见沉小,证属少阴,此阳虚水泛为患,当温肾助阳以化水气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12-27 20:23
本帖最后由 dffaaoo 于 2019-12-27 20:29 编辑
人类科学一定不会理解接受这种简单猜测。
这当然也根本不是什么理论。
实际应是阳虚这种症状受体构象相关生理功能减弱中有物质扩散,产生病理信号增加了水肿激素醛固酮的合成,而有的尿少水肿。
用温阳中药以恢复阳虚症状受体构象消除物质扩散治愈水肿。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9-12-28 08:49
科学不能指导人体应该出现什么临床表现。科学只能对于出现的临床表现作出合理的、符合实际的、符合逻辑的解释。临床表现是真实存在的客观事实,而科学解释是随着时间的变迁、社会发展的阶段、社会背景、哲学指导等等而变化的。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12-28 10:38
你应该有一点临床经验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12-28 10:43
dffaaoo 发表于 2019-12-27 20:23
人类科学一定不会理解接受这种简单猜测。
这当然也根本不是什么理论。
实际应是阳虚这种症状受体构象相关 ...
这是对于水肿阳虚症状的科学猜想,对于水肿阳虚症状的科学假说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12-28 10:46
本帖最后由 dffaaoo 于 2019-12-28 10:54 编辑
是对于水肿阳虚症状的合理的、符合实际的、符合逻辑的解释,是科学理论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12-28 10:50
本帖最后由 dffaaoo 于 2019-12-28 10:56 编辑
水肿阳虚临床经验不是对于水肿阳虚症状的合理的、符合实际的、符合逻辑的解释,不是科学理论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12-28 10:58
临床经验是经验,经验不是理论,经验不是科学理论
欢迎光临 导航中医药 (http://gtcm.info/)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