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标题: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第3~7条 [打印本页]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09-9-1 09:59
标题: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第3~7条
第3~7条
水在心,心下坚筑,短气,恶水不欲饮。
水在肺,吐涎沫,欲饮水。
水在脾,少气身重。
水在肝,胁下支满,嚏而痛。
水在肾,心下悸。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09-9-1 10:02
标题: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第3~7条
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19-12-15 03:12 编辑

    关于饮,则仍多本仲景之法,而分四饮论治。水与饮同出而异名,饮之未聚为水,水之既聚为饮。而饮之成,总的来说,是阳气衰弱,水饮潴留所致。而水饮之所以潴留,则因脾胃虚弱,不能健运,以致饮啖茶水、酒浆、瓜果、食物不得化为精微,输布全身,故水液停积而变生饮。《内经》谓:“胃为水谷之海,五脏六腑之大源。”“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凡饮病皆从脾胃起,脾胃虚弱,不能输精于肺,肺受影响,不能通调水道,而下输于肾与膀胱,肾与膀胱亦遂不能行其摄水、泄水之功能,肺脾肾俱受影响,则水精不四布,五经不并行,水饮到处停积泛滥,而五脏六腑,全身上下,俱可受到波及。《金匱要略》于论四饮之后,随即论到水在五脏之病谓:“水在心,心下坚筑短气,恶水不欲饮;水在肺,吐涎沫,欲饮水;水在脾,少气身重;水在肝,胁下支满,嚏而痛;水在肾,心下悸。”即四饮之病,仍系水流各处之病,痰饮系水下流于肠,悬饮系水旁流于胁,溢饮系水外出于四肢,支饮系水上入于胸膈。惟诸饮之成,亦非一朝一夕之故。喻嘉言谓:“始先不觉,日积月累,水之精华转为浑浊,于是遂成痰饮。”陈修园谓:“痰饮证,乃水气上泛,得阳煎熬则稠而为痰,得阴凝聚则稀而为饮。此证以脾肾为主,以水归于肾,而受制于脾也。”可见水停积即成为饮,饮蒸凝即成为痰。饮既由水之停积,为水液之属,故清稀,俱为寒湿之证,非若痰由饮之蒸凝而成,故稠浊,而有寒湿与燥热之分。故治饮之道,宜燥湿利水,健脾行气,切忌清润滋阴,并以《金匱要略》治饮诸方为本,斯为得之。如由于外感六淫之邪而诱发痰饮,咳嗽痰多。或素有痰饮,而复兼感六淫之邪,致咳痰甚剧,均宜各按前述外感六淫咳嗽治法,酌加祛痰药味治之。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09-9-11 09:27
标题: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第3~7条
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19-12-15 03:18 编辑

     痰饮

  痰和饮都是津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一般以较稠浊的称为痰,清稀的称为饮。痰不仅是指咳吐出来有形可见的痰液,还包括瘰疬、痰核和停滞在脏腑经络等组织中的痰液,临床上可通过其所表现的证候来确定,这种痰称为"无形之痰".
  饮,即水液停留于人体局部者,因其所停留的部位及症状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称。如《金匮要略》即有"痰饮"、"悬饮"、"溢饮"、"支饮"等区分。
  痰饮的形成痰饮多由外感六淫,或饮食所伤及七情内伤等,使肺、脾、肾及三焦等脏腑气化功能失常,津液代谢障碍,以致水液停滞而成。肺、脾、肾及三焦与津液代谢关系密切,肺主宣降,通调水道,敷布津液;脾主运化水液,肾阳主水液蒸化;三焦为水液通调之道路。故肺、脾、肾及三焦功能失常,均可聚湿而生痰。痰饮形成后,饮多留积于肠胃、胸胁及肌肤,而痰则随气之升降流行,内而脏腑,外至筋骨皮肉,形成多种病证,因此有"百病多由痰作祟"之说。
  痰饮的病证特点痰饮形成之后,由于停滞的部位不同,临床表现亦不一样,阻滞于经脉,可影响气血运行和经络的生理功能。停滞于脏腑,则可影响脏腑的功能和气机升降。
  痰的病证特点痰滞在肺,可见喘咳咯痰;痰阻于心,心血不畅,而见胸闷心悸;痰迷心窍,则可见神昏,痴呆;痰火扰心,则发为癫狂;痰停于胃,胃失和降,可见恶心,呕吐,胃脘痞满;痰在经络筋骨,则可致瘰疬痰核,肢体麻木,或半身不遂,或成阴疽流注等;痰浊上犯于头,可见眩晕,昏冒;痰气凝结咽喉,则可出现咽中梗阻,吞之不下,吐之不出之病症。
  饮的病证特点饮在肠间,则肠鸣沥沥有声;饮在胸胁,则胸胁胀满,咳唾引痛;饮在胸隔,则胸闷,咳喘,不能平卧,其形如肿;饮溢肌肤,则见肌肤水肿,无汗,身体疼重。
  中医认识痰饮病证,除根据临床病证特点外,还常结合舌苔滑腻,脉滑或弦等全面综合分析,以进行判断。
  痰饮治疗的辨证论治
  痰饮【证见】 形体消瘦,胸脘胀满,纳呆呕吐,胃中振水音或肠鸣漉漉,便溏或背部寒冷,头昏目眩,心悸气短。舌苔白润,脉弦滑。
  【治法】 温阳化饮。
  【方药】
  主方茯桂术甘汤(张仲景《金匮要略》)加减
  处方:茯苓20克,桂枝15克,白术12克,炙甘草6克,法半夏12克,生姜lO克。水煎服。
  若小便不利者,加猪苓15克、泽泻12克。脘部冷痛、背寒者,加干姜10克、吴茱萸9克、肉桂6克。饮郁化热者,可改用己椒苈黄丸(张仲景《金匮要略》)。
  悬饮【证见】 病侧胁间胀满刺痛,转侧及咳唾尤甚,气短息促。舌苔白,脉沉弦。
  【治法】 宣利逐饮。
  【方药】
  1.主方柴枳半夏汤(李梃《医学入门》)合葶苈大枣泻肺汤(张仲景《金匮要略》)加减
  处方:柴胡12克,黄芩10克,枳实12克,法半夏12克,瓜蒌仁10克,桔梗12克,赤芍12克,葶苈子15克,桑白皮12克,白芥子10克,茯苓15克,泽泻12克,大枣5枚。水煎服。
  2.单方验方悬饮汤(贾河先等《百病良方》)
  处方:桑白皮、茯苓皮各30克,半夏20克,瓜蒌、葶苈子各15克,蜀椒目、生姜、苏子各10克。水煎服。每日1—2剂。
  支饮【证见】 咳逆喘满不得卧,痰吐白沫量多,颜面浮肿。舌苔白腻,脉弦紧
  【治法】 温肺化饮。
  【方药】
  1.主方苓甘五味姜辛汤(张仲景《金匮要略》)加减
  处方:茯苓18克,干姜10克,细辛5克,法半夏15克,紫菀12克,款冬花12克,五味子6克,北杏仁12克,炙甘草6克。水煎服。
  2.单方验方支饮汤(袁桂生验方)
  处方:麻黄1.2克,桂枝1.2克,干姜1.5克,北细辛1.2克,生白芍1.5克,五味子1.5克,甘草1.5克,瓜蒌仁9克,干薤白9克(白酒洗),法半夏9克。水煎服。
  溢饮【证见】 四肢沉重或关节重,甚则微肿,恶寒,无汗或有喘咳,痰多白沫,胸闷,干呕,口不渴。舌苔白,脉弦紧。
  【治法】 发表化饮。
  【方药】
  主方小青龙汤(张仲景《金匮要略》)加减
  处方:麻黄10克,桂枝12克,北杏仁12克,生姜10克,茯苓12克,细辛5克,法半夏12克,五味子6克,白芍12克,紫菀12克,甘草6克。水煎服。
  若肢体浮肿明显者,加猪苓15克、泽泻12克。内有郁热者,加石膏30克。
  痰饮治疗的其他疗法
  1.针灸疗法
  (1)痰饮壅肺:针刺可选定喘、风门、肺俞、合谷、中脘、丰隆等穴。耳针可取肺、肾、肾上腺、交感、定喘等穴。
  (2)痰饮凌心:针刺可选内关、间使、少府、中脘、足三里以培补心脾。
  (3)痰湿中阻:针刺可取中脘、内关、足三里、丰隆、隐白、三阴交、脾俞、胃俞等以健脾化痰。

百度百科中的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09-9-11 09:31
标题: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第3~7条
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19-12-15 03:22 编辑

                痰饮的概念及性质
  痰饮,是由于机体津液代谢失常所形成的病理产物。痰饮一般分为有形与无形两类:
  (1) 有形之痰饮:指视之可见,触之可及或闻之有声的痰饮。
  (2) 无形之痰饮:指某些因痰饮而引起的疾病或症状。由于其临床虽见痰饮之常见症状,如头目眩晕、恶心呕吐、心悸气短、神昏或癫狂等,但看不到有排出的实质性痰饮,而此类病证如按痰饮进行治疗,又能收到同样的疗效,故称其为无形的痰饮。
  此外,痰饮亦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之痰饮,系指由呼吸道所咳出的分泌物。而广义之痰饮,则除上述咳吐而出之痰液外,还应包括留滞于体内因水湿凝聚而成之痰饮水邪及无形之痰饮病证在内。
  关于痰饮的性质,由于痰、饮、水、湿,同源而异流,都是由于人体津液代谢失调而形成,因此四者皆为阴邪,故痰饮病邪性质属阴,一般以浓度较大,质地稠粘为痰;而把浓度较小,质地较为清稀者称为饮,故两者区别即在于痰稠而饮稀、痰浊而饮清。从寒热性质来分,前人又有“痰热而饮寒”的说法,认为“得阳气煎熬则成痰,得阴气凝聚则为饮”,但从临床实际来看,亦有寒痰或热饮者,故不可一概而论。痰饮具有聚散不定,流动不居之特性,故可以流窜全身各处而发病。
  痰饮的形成与病机
  痰饮的形成   痰饮病证形成之后的病机特点
  痰饮的形成是由肺、脾、肾等脏腑的气化功能障碍,或三焦水道失于通调,导致体内津液代谢紊乱而成。
  人体在正常的生理状态下,水液依靠脾气的运化、肺气的宣降、肾阳的气化蒸腾,方能气化为津液以滋养全身,或变为汗、尿,携带废物而排出体外,以维持人体正常的水液代谢平衡。当人体在某些致病因素的作用下,肺、脾、肾三脏的气化功能失调时,则水液不能化生津液,或水湿不能正常气化而排出,则会停留积聚于体内而生成痰饮。如肺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若肺失宣降,水津不能气化输布,则可停聚而成痰饮;脾主运化水湿,若脾虚,中阳不振,运化失职,则水湿不化可聚成痰饮;肾主蒸化水液,若肾阳不足,蒸化无力,水液不得化气,也可停留而成痰饮;三焦乃水与气通行之道路,若三焦失于通调,则水停气滞,气水互结,亦可发为痰饮。由于三焦历经五脏六腑,概括了表、里、内、外,上、中、下各个部位,故痰饮病邪可以在三焦各个部位停留,内而脏腑,外而筋骨皮肉,无所不至,从而可形成多种痰饮病变。导致痰饮形成的原因,多由外感六淫,或饮食所伤及七情内伤所致。若外邪犯肺,肺气郁阻,或化热化燥,则煎灼肺津而成痰;若平素体胖阳虚,又久嗜酒肉肥甘生湿之品,湿聚而不化,亦可成痰或成饮;若情志内伤,肝郁气滞,郁而化火,火热煎灼津液,则亦为生痰之因。而久居潮湿环境及水中作业,外湿困遏脾阳,运化失职,则又为水饮内生之因。
  常见的痰饮病证
  临床所见,痰饮所致的病证较多,故有“百病多由痰作祟”的说法。痰饮为病,即包括了有形痰饮和无形痰饮等多种病证在内。由于其所在部位不同,其临床表现也不一样。
  (1) 常见的痰证:如痰阻于肺,可见咳喘咯痰;痰迷心窍,可见胸闷心悸,神昏癫狂;痰停于胃,可见恶心呕吐,痞满不舒;痰停皮下肌肉,则可见痰核、阴疽流注;痰阻经络筋骨,则可见肢体麻木,或半身不遂;痰浊上犯头目,则发眩晕昏冒;痰气凝结咽喉,则可致咽中梗阻,如有异物,吞之不下,吐之不出。
  (2) 常见的饮证:如饮泛肌肤,则成水肿;饮停胸胁,则见胸胁胀痛、咳嗽引痛;饮停胸膈,则常见咳喘倚息、不能平卧;饮在肠间,每致肠鸣沥沥有声、腹满食少。总之,痰饮病证,随其病变部位及其寒热虚实性质的不同,而各有不同的临床见症,应综合分析,方能作出正确的诊断。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09-9-16 09:55
标题: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第3~7条
水在心,心下坚筑,短气,恶水不欲饮。
水在肺,吐涎沫,欲饮水。
水在脾,少气身重。
水在肝,胁下支满,嚏而痛。
水在肾,心下悸。
   水病、饮病、痰病;水饮、痰饮;痰、痰核。
   中医与肺、脾、肾相关;三焦则联系肺脾肾(上中下)。
   西医水电解质代谢与皮肤、肺、消化系统、肾脏相关,而消化系统则是他们的联系者。炎症过程中的渗出与饮病相关,渗出与水电解质代谢相关!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09-9-19 09:03
标题: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第3~7条
       分类学中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指导思想建立的分类原则。其一是根据表型特征来识别和区分物种,并按照表型相似的程度逐级归类,建立易于检索的分类系统,这就是表型分类原则。根据这种原则的分类不涉及进化,生物与非生物被等同看待;生物的任何表型特征原则上都可作为分类依据而不必对这些特征进行分析和区别对待;按照表型相似的程度或相异程度(表型距离)逐级归类,所建立的分类系统以易于检索和实用为目的,而不必反映生物的进化谱系。第二种分类原则是以建立进化谱系为目的的谱系分类原则,遵循这种原则的分类方法被称为谱系分类。谱系分类的代表就是“分支系统学”,它主张以进化中的分支作为识别和区分分类单元的标准和确定各分类单元谱系关系的依据,以所谓的共祖近度来衡量不同分类单元之间的亲缘关系,并确定其在谱系中的地位,最后建立的分类系统是反映系统发生历史的进化谱系。换句话说,谱系分类的基本原则是分类系统与进化谱系相符合。谱系分类只适用于生物,不能用于非生物分类。
     伤寒论的分类方法是谱系分类法;金匮要略的分类是:表型分类法。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09-9-20 08:09
标题: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第3~7条
痰tán  
中文解释 - 英文翻译
痰的中文解释
以下结果由汉典提供词典解释
部首笔画
部首:疒  部外笔画:8  总笔画:13
五笔86:UOOI  五笔98:UOOI  仓颉:KFF
笔顺编号:4134143344334   四角号码:00189  Unicode:CJK 统一汉字 U+75F0
基本字义
1. 气管、支气管或肺泡黏膜分泌出来的黏液:~喘。~厥。~盂。吐~。

详细字义
〈名〉
1. 呼吸道分泌而由口、鼻腔排出的粘液 [phlegm]。如:痰厥(中风不省人事);痰诞(痰与口水。偏指痰);痰沫(带痰的唾沫);痰病,痰气(中医指精神性疾病);痰火,痰症(中医术语)

这样解释准确吗?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09-9-20 08:12
标题: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第3~7条
      痰在医学上的定义,是指肺及支气管等鼻腔以下的呼吸管道的粘膜所分泌、用来把异物排出体外的粘液,特别是经过咳嗽吐出来的分泌。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09-9-20 08:14
标题: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第3~7条
痰中含有几百种细菌、病毒、真菌等,它们在空气中可存活8~10天,并可四处传播。
    痰是健康的“大敌”
    春季万物复苏,细菌病毒也到了活跃期,痰作为多种细菌病毒的载体,会随空气到处传播,给人们的健康带来很大危害。所以,在这个季节,人们一定要改掉随地吐痰的坏习惯,学会文明吐痰,给自己和身边的人创造一个清新卫生的生活环境。
    何谓痰
    痰是从呼吸道产生的,呼吸道包括咽喉、气管、支气管和肺泡。这些地方大部分都覆盖着一层黏膜,在黏膜下层中含有能分泌黏液的腺体和细胞,平时分泌少量的黏液以润泽呼吸道并黏附空气中的灰尘、杂质及细菌。如果把呼吸道分泌的黏液咳出来,那就是痰。呼吸道健康的人分泌的黏液很少,所以平常很少咳痰。只有呼吸道发生病变才可引起咽部或气管发炎而吐痰,如化脓性细菌引起的气管炎、肺化脓症及结核杆菌引起的肺结核等。煤烟或其他气体的刺激,吸烟过多或吃过量的辣椒、葱、蒜等,也会引起咳痰。老年慢性气管炎或肺化脓症患者,有时一天竟能吐痰达500毫升以上。
    痰会传播多种疾病
    痰是呼吸道和肺排出的病理性分泌物,因此含有吸入的尘埃、细菌、病毒、真菌、支原体以及各种呼吸道有毒分泌物等。可以说,人体没有任何一种分泌物能像痰那样传播如此多的疾病。1964年以前发现的100多种病毒,就有50多种生活在呼吸道,如流感、麻疹、天花、腮腺炎等病毒。结核病90%以上是通过呼吸道传染的。曾有人做过调查,在一个肺结核病患者的一口痰里竟发现5000多万个结核菌,一天所吐的痰中,结核菌高达30多亿个。
    痰里的细菌、病毒等对外界环境都有一定的抵抗力,尤其是结核菌的抵抗力更强,它在阴暗角落里的痰中可以生存6~8个月,在随灰尘浮游过程中可活8~10天,就是在阳光直射下也能活1天左右,在6℃~10℃时可活数月至数年之久。人吐痰时,其飞沫可被2米之内的人直接吸入,即便是吐在地上的痰,待干燥后各种病原体也可黏附在尘埃上到处飞扬,传播疾病。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09-9-20 08:16
标题: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第3~7条
糖尿病与中医学中的“痰”
http://www.tech-food.com 2009-4-15 9:46:47 中国食品科技网
     说到“痰”,人们往往会想到从口中吐出的“痰”。实际上,中医学中“痰”的范围非常广泛,几乎无处不在,可分布在肺、气管等处,还可存在于身体的皮、肉、筋、骨及血管等处,引起胸闷、心慌、恶心、呕吐、腹泻、头晕目眩、皮肤麻木、关节疼痛和肿胀等症状。
  中医认为,糖尿病的并发症往往与痰、淤有关。痰停留于心脑血管,可引起心脑血管病变;痰停留于胃肠,可导致糖尿病胃肠神经功能紊乱;痰停留于经络,可导致肌肉麻木、疼痛等。因此,糖尿病患者应注意调畅情志,保持心情舒畅,清淡饮食,注意保护脾胃。
  饮食调养:凡辛辣生痰助火的葱、韭菜、洋葱、辣椒、胡椒、姜、八角及油煎和干烧等食物应少吃或不吃。主食可选大米、小米、黄米、薏米、小麦、荞麦、豆腐等;肉、蛋、奶类的选择以鸭肉、鸭蛋、猪皮、黑鱼、牛奶、甲鱼等为主;蔬菜可选择木耳、芹菜、白萝卜、蘑菇、冬瓜、油麦菜、胡萝卜、西红柿、藕等;水果的选择以猕猴桃、香蕉、西瓜、草莓、苹果、梨等为主。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09-9-20 08:21
标题: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第3~7条
1 再论痰与湿  
近日休假家中,利用假期看看书;整理痰与湿的辩证论治,以享同道
(其中有一小部分与之前的贴子有重复之处)。仓促成文,请前辈、贤达指教。不足之处,亦请补充。
许多医家有所谓“诸般怪症皆属於痰”之说,是故痰证的临床表现变化多端。在诊断学上,痰证与饮证也经常被一起讨论,特别是在气血津液辨证一章。然而在五版、六版诊断学及内科学教材中对痰的讨论却只有一小部分;大部分杂散在其他不同科别教材的不同章节内,而且对痰证的说明并不全面。
在古籍中,对痰证俱有较完整的记载,当推元代王硅的“泰定养生主论”与明代孙一奎的“赤水玄珠”中“痰饮门”一章;而在痰证与饮证的病例记载方面,较丰富的应算是明代江□(guan)的“名医类案”;而清代魏之□(xiu)的“续名医类案”则又更丰富了痰饮的病例记载。本文从这些中医典籍旁及其他资料入手,探讨古代及近代医家们对痰证的论述及治疗。
严用和曰:“人之气道贵乎顺,顺则津液流通,绝无痰饮之患。是以治痰必先利气者,谓痰之所从来,皆由七情郁结,气道不清,气积生涎,今利其气,使郁结开而气道畅,抑何痰饮之有。”;费伯雄曰“痰之为病最烈,痰之为病亦最多。积湿与郁火二者生痰之大。其余或因风,或因寒,或因气,或因食,变怪百出,随惑而生,难可枚举。”;薛立斋曰:“凡痰火证,有因脾气不足者,有因脾气郁滞者,有因脾胃之气亏损者,有因肾阴虚不能摄水,泛而为痰者,有因脾气虚不能摄涎上溢而为痰者,有因热而生痰者,有因瘀而生热(痰)者,有因风寒暑湿而得者,有因惊而得者,有因气而得者,有因酒而得者,有因食积而得者,有脾虚不能运化而生者。”;张景岳曰:“五脏之病虽俱能生痰,然无不有乎脾肾。盖脾主湿,湿动则为痰,肾主水,水泛亦为痰,故痰之化,无不在脾,而痰之本,无不在肾。”是故庞安常曰:“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气顺则一身之津液亦随气而顺矣。”;吴昆曰:“湿痰者,痰之源生于湿也。水饮入胃,无非湿化,脾弱不能制,停于膈间,中、下二焦之气熏蒸稠黏,稀则曰饮,稠则曰痰,痰生于湿,故曰痰湿也。”;医宗金鉴 杂病心法要诀提及 “阴盛为饮阳盛痰。。。在心下悸背心寒。”
元 王硅(1264-1354) 字君璋,号中阳,道号洞虚子,又名隐君 “泰定养生主论”该书系统并全面地详述痰病之病因、病机、症状诊断暨治疗 (卷十四)。书中所述之“礞石滚痰丸”还被列于方剂学教科书中。当然方剂学教科书中所提的“礞石滚痰丸”并非直接取至“泰定养生主论”,而是来至 明 方广 “丹溪心法附于” 第九卷:痰门。
在“泰定养生主论”中,特别为写了滚痰丸歌括:
“甑里翻身甲挂金,于今头戴草堂深,相逢二八求斤正,硝锻青礞倍若沈。
十七两中零半两,水丸桐子意常斟,千般怪症如神效,水泻双身却不任。”、
甲挂金,喻将军,大黄是也。甑,盛酒器。甑里翻身,喻制以酒。此句,隐喻酒军,即酒大黄是也。今头戴草,喻芩,黄芩是也。青礞,礞石也。倍,双倍于。沈,沈香也。此句为,硝锻青礞之量应双倍于沈香也。二八求斤正,古代以一斤十六两,故半斤为八两。十七两中零半两者,即酒大黄八两,黄芩八两,硝□青礞一两,而沈香半两。此方可治千般怪症,且效如神,惟水泻者,有孕者均不适用。双身者,孕妇也。方剂学教材中,在方中提及“用焰硝一两(30克)放入小砂缸内盖之,铁线缚定,盐泥固济,晒乾,火□红,候冷取出”系出自丹溪心法附余。
在明代方广的“丹溪心法附余”第九卷的“附诸贤论”部分,还特别提及一段话:“刘宗厚曰:痰之为病,仲景论四饮六证。无择叙内外三因,俱为切当。盖四饮则叙因痰而显诸证者,三因则论其因有所伤而生痰者。唯王隐君论人之诸疾出於痰。此发前人所未论,可谓深识痰之情状而得其奥者矣。制滚痰丸一方总治斯疾。故为简便。较之仲景三因有表里内外而分汗下温利之法则竦阔夷。况又有虚实寒热之不同者哉。夫痰病之原有因热而生痰者;亦有因痰而生热者;有因风寒暑湿而得者;有因惊而得者;有因气而得者;有因酒饮而得者;有因食积而得者;有脾虚不能运化而生者;有肾虚不能降火而生者。若热痰则多烦热;风痰多成瘫痪奇证,冷痰多成骨痹,湿痰多倦怠软弱,惊痰多成心痛癫疾,饮痰多成胁痛臂痛;食积痰多成癖块痞满;其为病状种种难名...”


  
作者:陋室寻津2006-4-21 20:47 回复此发言   

--------------------------------------------------------------------------------

2 再论痰与湿  

除了礞石滚痰丸外,在“泰定养生主论”中,王隐君还另外提到一个方子“豁痰汤”(卷十五)。豁痰汤是以小柴胡汤为主,合前胡半夏汤,并以南星、紫苏、橘皮、厚朴化裁使用。对於素有痰疾与肺气壅塞的病人,以柴胡为主,其余的痰证,则以前胡替代柴胡使用。如王硅本人所说“治一切痰疾。余制此剂,为滚痰丸相副。”礞石滚痰丸现已很少使用,因此豁痰汤在临床上可以媲美滚痰丸。除了痰的形成与治疗外,王硅更对患痰证的病人,提出了饮食上的禁忌。
许叔微的“普济本事方”一书中,也论及痰饮。其中的“芎羌汤”为前中国中医研究院院长施奠邦所喜用,特别是用于头痛,头晕方面,疗效显著。芎羌汤中加入旋覆花一药以降痰气,更被视为经典中的佳作。
丹波康赖 (912 - ?;丹波氏乃东汉灵帝之后裔)所作的“医心方”一书中,也论及痰饮。医心方出版於西元984年, 是日本最早的汉方典籍;而且该书是用中文写成。丹波氏采集了隋唐及远古的中医典籍,录於治痰饮方一节,并列于咳嗽部;其中节录了金匮要略、伤寒论、诸病源候论、千金方等许多治痰饮之古方。以丹波氏在中医方面的造诣,没有对痰饮加以他个人的见解和论述,实在可惜;这恐怕也是本书美中不足的地方。
赤水玄珠一书,生生子(孙一奎之别号)结集了李东垣、王硅、张子和、严用和、朱丹溪等各家的学说并把他个人的临床经验收入,而编入於痰饮门。孙氏更在他的医旨绪余一书中,提出“论痰为津液脾湿所生”。然而此论并不排除肺与肾在痰饮中所扮演的角色,故曰:“又有肾虚不能制火,津液生痰不能生血者。缘肺主出,肾主纳,今肾虚不能纳气归原,出而不纳则积,积而不散则痰生焉。”
现在绝大多数的人,只要遇到痰症的患者,就是开二陈汤。这个治疗的方法与概念,据个人的推断,应是来自丹溪心法中朱氏所云:“二陈汤一身之痰都治管。”然而,大多数的人却也忽略了丹溪心法中所说的“如要下行加引下药,在上加引上药...”更忽略了医旨绪余一书中所云:“此(指二陈汤)盖指脾胃湿化之痰也...如痰在胁下,非白芥子不达,痰在四肢,非竹沥不行。痰在皮里膜外,非姜汁竹沥不除,气虚之人有痰,非竹沥不开。”
对於用二陈汤治痰,张锡纯也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世医治痰,习用宋 [局方]二陈汤,谓为治痰之总剂,不知二陈汤能治痰之标,不能治痰之本,何者?痰之标在胃,痰之本原在於肾。肾主闭藏,以膀胱为腑者也。其闭藏之力,有时不固,必注其气于膀胱。膀胱膨胀,不能空虚若谷,即不能吸引胃中水饮,速于下行而为小便,此痰之所由来也。有肾之上为血海,奇经之冲脉也。其脉上棣阳明,,下连少阴。为其下连少阴也,故肾中气化不摄,则冲气易于上干。为其上棣阳明也,冲气上干,胃气亦多上逆,不能息息下行以运化水饮,此又痰之所由来也。” 张氏并拟一方,名为“理痰汤”。理痰方为:生芡实,清半夏,黑脂麻(芝麻),柏子仁,生杭芍,陈皮,片茯苓。张并解释方义道:“此方以半夏为君,以降冲胃之逆。即重用芡实,以收敛冲气,更以收敛肾气,而厚其闭藏之力。肾之气化治,膀胱与冲之气化自无不治,痰之本源清矣。用脂麻、柏实者,润半夏之燥,兼能助芡实补肾也。用芍药、茯苓者,一滋阴以利小便,一淡渗以利小便也。用陈皮者,非借其化痰之力,实借其行气之力,佐半夏以降逆气,并以行生芡实、脂麻、柏实之滞腻也。”张氏亦拟数方以理湿治痰,如理饮汤(于术,乾姜,桂枝尖,炙甘草,茯苓片,生杭芍,橘红,
川厚朴)、龙豪理痰汤(龙骨,牡蛎,半夏,黑脂麻(芝麻),柏子仁,生杭芍,陈皮,片茯苓,赭石,朴硝)、健脾化痰丸(鸡内金,白术)均列於医学衷中参西录中。
秉承先贤之论“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丁甘仁亦认为“痰之标在肺胃,痰之本在脾肾”,故常以“培养两天以治本,温化痰饮以治标”并说明“肾虚水泛为痰,脾弱水积,积湿生痰,痰饮渍之於肺,肺病及肾,肾不纳气。肾为水火之脏,少火不能生土,土不制水,水湿泛滥横溢,灌浸腠理,喘肿所由来也。”


  
作者:陋室寻津2006-4-21 20:47 回复此发言   

--------------------------------------------------------------------------------

3 再论痰与湿  

在已故老中医马光亚(字建中)所编的中医内科学一书将痰的种类解释如下:湿痰乃“脾气素虚,健化失权,水谷精微不能运化,以至湿聚成痰。”燥痰是“肺阴素虚,内热炽盛,灼熬津液而成痰。或风寒犯肺,气机郁阻,化热化燥,蒸灼津液成痰。”风痰则为“肝阳素亢,阳升风动,上扰清窍,故眩晕头痛。肝气横逆,脾胃受伤,浊湿不化,聚而为痰,痰随风动,蒙蔽心神,故神志昏迷,风痰走窜经络,故口噤,抽风痉厥。”寒痰则由“脾阳亏虚,健运无力,湿聚成痰,故痰清稀色白。脾阳不振,寒湿内盛,故口中自觉有冷气。中阳不振,卫阳亦不足,四肢失于温煦,故常恶寒。脾阳虚,水湿不能健运,故大便溏泻。”热痰乃是“情志刺激,肝气郁结,气郁化火,邪热内盛,不得清解,煎熬津液,郁而生痰。因痰热内盛,津液耗伤,故吐痰黄稠,烦热口干。痰热壅肺,肺失宣降,则为咳喘。痰热上扰心神,则惊悸失眠。痰热郁甚,则为痰火,痰火上扰清窍,蒙蔽神明,则为癫狂。”
已故老中医岳美中曾说:“痰之为病,既顽且幻”。岳老就曾以治痰之法治愈多发性脂肪瘤、慢性淋巴结发炎、失眠、咬牙症等。岳老也提及:“今人,以稠黏者为痰,稀薄者为饮。今之痰,古人为涕、唾、涎沫。”;“痰饮病所多在呼吸道、胸腹膜及胃肠间,故痰饮中多为消化器病和呼吸器病,或客於经络四肢,随气升降走行,遍於周身。在肺经谓之气痰,在肝经谓之风痰,在心经谓之热痰,在脾经谓之湿痰,在肾经谓之寒痰。”一般而言:“有因病生痰者,也有因痰生病者。“因病生痰者,有热痰、寒痰、风痰、湿痰、燥痰等。因痰而致病者,有痰火、痰饮、痰包、痰核、痰疟、顽痰、伏痰、宿痰等病症。”;并对痰饮的诊断提出症候,脉候及舌候以辨证论治,见解精辟,同时对於痰饮的治法融合了庞安时、喻昌、张景岳的学理,并有其独到的见解。“岳美中医学文集”一书可谓历代典籍中,唯一对痰饮的病症、脉象与舌象作出总结的经典之作。
参考书目:
汉  张机  伤寒论
汉  张机  金匮要略
金  李东垣  医学发明
金  李东垣  兰室秘藏
丹波康赖 (984)  医心方(2001 重刊)。
宋  许叔微  类证普济本事方
元  王硅  泰定养生主论 (卷十四)
明  孙一奎  赤水玄珠
明  孙一奎  医旨绪余
明  方广  丹溪心法附余卷九、十
明  江□  名医类案
清  吴谦  医宗金鉴 杂病心法要诀
清  吴谦  医宗金鉴 删补名医方论
清  魏之□  续名医类案
民  张锡纯  医学衷中参西录 (第三期,第三卷)
民 丁甘仁 丁甘仁医案续编 (2001年  吴中泰  编)
陈亦人 (1990)  伤寒论释译  
岳美中  (2000) 岳美中医学文集 ( 陈可冀等  合编)
赵绍琴 (2001)  赵绍琴内科学  (杨连柱等合编)
马建中  (1986)  中医内科学


  



-=-=-=-=- 以下内容由 中西医融合观2009年09月20日 08:30am 时添加 -=-=-=-=-
    不知道是哪位先生的大作,引用至此,对作者表示感谢!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09-9-20 09:01
标题: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第3~7条
【对于冠心病,现代许多医家都认为是血瘀为患,要采用活血祛瘀治法。邓铁涛长于诊治心血管系统疾病,研究《金匮要略·胸痹篇》,并从1975年起对数百例冠心病人作临床研究。经观察,他认为广东人身体素质较之北方人略有不同。岭南土卑地薄,气候潮湿,故冠心病患者,以气虚痰浊型多见,由此邓铁涛提出了“痰瘀相关”理论,认为痰是瘀的初期阶段,瘀是痰浊的进一步发展,冠心病属本虚标实之证,拟定“益气除痰”的治疗方法,此法在临床上十分实用。】
     痰饮与血瘀是什么关系?同一个冠心病病人,凭什么诊断为痰淤?凭什么诊断为血瘀?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9-12-15 09:31
      重复了。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19-12-15 09:52
由此邓铁涛提出了“痰瘀相关”理论,认为痰是瘀的初期阶段,瘀是痰浊的进一步发展,冠心病属本虚标实之证,拟定“益气除痰”的治疗方法,此法在临床上十分实用。】
     痰饮与血瘀是什么关系?同一个冠心病病人,凭什么诊断为痰淤?凭什么诊断为血瘀?

一一对于冠心病(及脑梗死,以动脉硬化为病理基础一类的疾病),西医应用他汀类药物降血脂及抗动脉硬化,应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抗血小板凝集,似可提供参考(痰浊与血瘀的本质及相互关系)。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9-12-15 16:17
南京陈斌 发表于 2019-12-15 01:52
由此邓铁涛提出了“痰瘀相关”理论,认为痰是瘀的初期阶段,瘀是痰浊的进一步发展,冠心病属本虚标实之证, ...

     谢谢先生赐教。
   在《金匮要略》胸痹心痛中已经解决了什么是痰,什么是血瘀的问题。




欢迎光临 导航中医药 (http://gtcm.info/)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