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
癫狂为临床常见的精神失常疾病。癫病以精神抑郁,表情淡漠,沉默痴呆,语无伦次,静而多喜为特征。狂病以精神亢奋,狂躁不安,喧扰不宁,骂詈毁物,动而多怒为特征。均以青壮年罹患者为多。因二者在临床症状上不能截然分开,又能相互转化,故以癫狂并称。
历史沿革
1.癫狂病名出自《内经》,并对其病因病机及治疗均有较系统的描述。在病因病机方面《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诸躁狂越,皆属于火”,指出了火邪扰心可致发病。
2.《素问·脉解》又说:“阳尽在上,而阴气从下,下虚上实,故狂癫疾也。”指出了火邪扰心和阴阳失调可致发病。在治疗方面,《素问·病能论》云:“……治之奈何?岐伯曰:夺其食即已……使之服以生铁落为饮”。
3.《难经·二十难》提出了“重阴者癫”、“重阳者狂”,使癫病与狂病相鉴别。
4.金元时期《河间六书·狂越》认为:“心火旺,肾阳衰,乃失志而狂越”。
5.《丹溪心法·癫狂》篇说:“癫属阴,狂属阳……大率多因痰结于心胸间”。提出了癫狂与“痰”的密切关系,为后世用吐法治疗本病建立了理论基础。
6.明代王肯堂提出癫与狂之不同。
7.清·王清任《医林改错·癫狂梦醒汤》指出“癫狂……乃气血凝滞脑气”,从而开创瘀血学说之先河。
癫狂与西医病名的关系
癫与狂是精神失常的疾患。西医学精神分裂症、躁狂抑郁症,其临床表现与本病证类似者,可参考本节辨证论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