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标题: 中西医融合观应对甲型H1N1流感世界大流行 [打印本页]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09-6-12 22:36
标题: 中西医融合观应对甲型H1N1流感世界大流行
甲型H1N1流感的早期症状与普通人流感相似,包括发热、咳嗽、喉痛、身体疼痛、头痛、发冷和疲劳等。中医称为太阳表证或者卫分证!西医称谓甲型H1N1流感!
    有些还会出现腹泻或呕吐、肌肉痛或疲倦、眼睛发红等。西医称谓:胃肠型感冒,中医称为:葛根芩连证 !
     部分患者病情可迅速进展,来势凶猛、突然高热、体温超过39℃。西医称谓SIRS;中医称为:气分证!
     甚至继发严重肺炎。西医称为病毒性肺炎,不叫甲型H1N1流感!中医称为邪热壅肺证或者麻杏石甘汤证!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肺出血、胸腔积液、全血细胞减少、肾功能衰竭、败血症、休克及Reye综合症、呼吸衰竭及多器官损伤。西医称谓MODS,不叫甲型H1N1流感!中医称为营血分证!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09-6-12 22:41
标题: 中西医融合观应对甲型H1N1流感世界大流行
《中西医融合观》下篇   各论

第一章
卫分、太阳表证-感冒、前驱期证态
   
   中医认为:太阳和卫分,都是指的机体抵御外邪的第一道防线;西医认为:机体阻挡微生物入侵的第一道防线是非特异性宿主防御功能,非特异性宿主防御因子包括:正常菌群、遗传因子、自然抗体、完整的皮肤粘膜的形态和结构、正常分泌物、吞噬作用、NK细胞、非抗原特异性免疫应答、纤连蛋白、激素及营养等。当第一道防线被突破时,机体出现的一种非特异性反应,称为急性期反应,其临床表现是一组类似于感冒的非特异性征候群。《伤寒论》称为太阳表证,温病学说称为卫分证,传染病学称为前驱期,现代感染病学称为感冒征候群。
   这一组类似于感冒的非特异性征候群是所有外感热病(感染病)首先出现的,如果不传变这一组非特异性征候群就称为太阳病、卫分病、西医称为感冒,如果传变这一组非特异性征候群则称为太阳经证、卫分证、前驱期。其病理学基础是感染的急性期反应,包括早期的应激反应。太阳经证、卫分证、感染病的前驱期是一个证态。许多感染病的轻型与前驱期的表现与感冒的临床表现相似,所以,许多感染病的前驱期、轻型很难与感冒相鉴别,即就是现代医学也很困难。
    急性期改变: 感染、创伤、炎症和某些肿瘤可诱发一系列宿主应答,伴有特征性的代谢改变主要表现为肝脏合成蛋白质的异常,同时血液系统、内分泌系统、神经系统以及免疫系统也有改变。由于应答往往出现于感染或创伤的几小时或几天之后,故称为急性期改变。急性期改变包括肝脏合成许多在健康时见不到的蛋白质,其中以c-反应蛋白为标志,可作为疾病的指标。血浆中糖蛋白和球蛋白浓度的升高是血沉加快的原因。与此相反,肝脏合成蛋白质却减少。由于糖原异生作用和能量消耗的增加,肌肉蛋白分解,可导致消瘦。常见嗜睡、白细胞升高、血清锌和铁水平下降血清铜上升,这些改变大部分是由致热源性细胞因子所引起。由于发热和急性期改变对机体有保护作用,一般认为除心脑血管病和易发生痉厥患儿外,发热在40 ℃以下时一般不使用解热药。
    现代医学研究证明,流行性感冒和普通感冒都是由病毒引起的,其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大致相同,临床表现有急起发热、乏力、全身肌肉酸痛和轻度呼吸道症状,病程短(5~7天),有自限性。其发病机理以流行性感冒为例,流行性感冒病毒颗粒吸入呼吸道后,吸附在呼吸道的纤毛柱状上皮细胞,继而进入细胞内,在细胞内复制,复制的子代病毒,以出芽方式从上皮细胞内排出。一个复制过程的周期为4~6小时,排出的病毒扩散感染至附近的细胞,并使大量呼吸道上皮细胞受染,变性、坏死和脱落,产生炎症反应,临床上可出现发热、肌肉痛、白细胞降低等全身毒血症样反应,但不发生病毒血症。起病4~5日后,基底细胞层开始增生,形成未分化的上皮细胞,两周后纤毛上皮细胞重新出现和修复。这就是《伤寒论》中六、七日愈、十二日愈的病理学基础。六、七日愈、十二日愈都是大约数字,在这种情况下,西方多以7、14为周期(如西医伤寒病的分期),《伤寒论》以6、12为周期,这是由于西方圣经中上帝创世记以7天为一个周期,《伤寒论》以六经为一个周期,体现了两种文化的差异。
    在感染病中最常见的疾病是感冒,几乎所有感染病的早期都可能出现感冒样表现,必须鉴别,因为治疗感冒的发汗剂(西医为解热镇痛剂)治疗其他感染病会引起严重后果,甚至死亡。太阳经证与温病卫分证的 鉴别其实质是感染病中可发汗证与不可发汗证的鉴别,这与现代医学中感冒与其他感染病的前驱期鉴别相一致。麻黄汤与阿司匹林类一样不能用于诊断不明确的发热疾病,特别是某些传染病的前驱期,如流行性出血热,麻疹,猩红热等。再如发热,腹痛患者在诊断不明确时禁用泻下剂及止痛剂,中西医的原则是一致的。
    鉴于感冒,流感在不同季节,不同传入途径,不同亚型病毒感染会产生不同的临床表现,而西医没有特效病因治疗,对各种不同的临床表现只采用对症治疗。中医则不同,根据季节及临床表现,按中医外感热病学的分类分为春季:风温的卫分证、夏季暑湿及湿温的卫分证、秋季秋燥表证、冬季的风寒表证等,有一套完整的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方法。某些方剂对同一季节,具有相同临床表现的传染病前驱期及其他感染病的早期及轻型也有效果。例如:冬春季节是流脑、麻疹、猩红热、肺部感染等呼吸道传染病及感染病的好发季节,这些疾病的前驱期与感冒的临床表现一致,同属于风温卫分证,使用辛凉解表剂,如银翘散等。再如夏秋季节是消化道感染病的流行季节,伤寒、副伤寒、钩端螺旋体病、痢疾等,其前驱期的临床表现与胃肠型感冒类似,中医则认为夏秋季节是湿温病的流行季节,湿温初起以邪遏卫气为主要病变,方用藿香正气散、香需饮、霍扑夏苓汤、三仁汤等治疗,这些方剂也是治疗夏秋季节胃肠型感冒等消化道感染病早期的有效方剂。同样,秋燥邪在卫分时,相当于秋季感冒、急性支气管炎肺部感染的早期,可用桑杏汤等治疗。严冬季节,青年体壮者,感受风寒,症见恶寒发热、无汗脉浮等,经确诊为感冒或流感时,方可用麻黄汤治疗。
    发热不是独立的疾病,而是许多疾病的急性期重要反应之一,对中度发热病人一般不急于解热,除非发热过高或者有特殊情况者外,解热可与病因治疗同时进行。在病因未明时,特别是发热早期(发热前3日),西医一般使用对症治疗,此时中医有系统的治疗方法,不仅能迅速改善症状,而且副作用少,对于传染病的前驱期、其他感染病的早期诊断尚未明确时,也可应用,不会引起严重后果,对于轻症尚有治愈之效。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09-6-12 22:48
标题: 中西医融合观应对甲型H1N1流感世界大流行
一、太阳表实-重感冒证态   
    【中医别名】太阳伤寒证,伤寒证,太阳表实证,伤寒表实证,表实证,麻黄证,麻黄汤证
   【临床表现】发热恶风寒、无汗、头痛、身肢疼痛。舌淡红,苔白薄润。脉浮紧。
   【证态概念】中医认为风寒表实证其病邪是风寒,其病机是风寒束表,卫遏营郁,肺气失于宣降。应当与风寒表虚证、温邪侵袭肺卫证、温病卫分证相鉴别。西医认为无论是普通感冒还是流行性感冒其临床表现大致一样,治疗方法一样,根据多年来诊治经验与理论分析,麻黄汤的适应症是:已经确诊为感冒或流行性感冒的身体强壮、高热无汗的年轻人。其禁忌症在《伤寒论》中已经论述。
   源于《伤寒论》
    35  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麻黄去节,三两、桂枝去皮,二两、甘草炙一两、杏仁去皮尖,七十个、右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
解说  本条所列的临床表现与重感冒完全一致,它与表虚证的鉴别要点是无汗、脉浮紧。
【诊断标准】
(1)典型临床表现
(2)符合普通感冒与流行性感冒的诊断标准
(3)无汗、身体强壮的年轻患者
【鉴别诊断】
    (1)与温病卫分-传染病的前驱期及轻型相鉴别,与其它病原体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温邪侵袭肺卫证)相鉴别。不仅对中医是困难,而且对于现代医学来说也是很困难的问题。如果明确诊断有困难,可以按照温病卫分证辨证施治,不宜使用麻黄汤。一般的说太阳表实-重感冒证态是由病毒引起的,白细胞会低于正常,病人不出汗,有明显的寒象如畏寒、鼻塞流清涕、咳嗽痰涎清稀、脉浮紧等。卫分-前驱期证态以感染的病原体不同,白细胞或高或低,一般表现为热象,如恶寒不明显或者短暂恶寒即发高热,咽痛、痰黄,口微渴,脉浮数。另外流行病学资料对鉴别诊断很重要,当时、当地有什么传染病流行,应当首先考虑正在流行的传染病。
     (2)与太阳表虚-感冒证态鉴别:太阳表虚-感冒证态临床表现一般比较轻,体温在38℃左右,出汗,脉浮缓;太阳表实-重感冒证态临床表现比较重,体温在39℃以上,不出汗,脉浮紧。
    感冒具有自限性,病程一般为七天,病情的高峰期在发病后的第二、三天,在病情的高峰期用桂枝汤或者麻黄汤治疗,只要适应症及用药方法掌握正确,24小时内体温应当下降。在桂枝汤中有“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在24小时内可以连续服二到三剂。第5条: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第16条  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汤不中与之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这与现代医学也是相符的,对于感冒发热的病人不可能都作病原体检查,有些病原体检查需要一周或一周以上才能出结果,在传染病(流感除外)的流行地区、流行季节,对发热的病人一般不用发汗方剂,根据各种传染病的前驱期,决定观察的时间。所以时间概念必须有,但是各种传染病、感染病的前驱期是不同的,具体到每个病人其前驱期又不同,因此时间概念又不是绝对的。在《伤寒论》中,在时日之后都要讲述当时的临床表现,以是否出现各器官系统的特异性征候(少阳证、阳明证、气分证),所以,发病时间与临床表现的紧密结合,才能作出正确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治疗】
(1)麻黄汤的适应症是确诊为普通感冒与流行性感冒的无汗、身体强壮的年轻患者。必须严格掌握。
(2)西医使用对症治疗及早期口服盐酸金刚烷胺(肾功能不全及65岁以上老年患者慎用)或金刚乙胺。高热及全身酸痛严重者,可用镇痛退热药物,但应防止出汗过多而致虚脱(与麻黄汤的禁忌症一致)。儿童禁用阿司匹林。
(3)荆防败毒散加减:本方可以加减适应症比较广泛,不象麻黄汤的适应症那么严格。
麻黄汤药理作用组成:麻黄9克,桂枝6克,杏仁9克,炙甘草6克
     药理研究
(1)解热:用霍乱、伤寒、副伤寒甲、乙四联菌苗,鲜酵母,内毒素所致的动物发热实验证明,麻黄汤具有显著的解热作用。      
(2)动物实验证明麻黄汤具有增强唾液腺、泪腺、汗腺的分泌作用,具有较强的发汗作用。麻黄汤的发汗作用与方中麻黄、桂枝药对有关。
(3)祛痰、止咳、平喘作用:麻黄汤能够显著扩张支气管,并能对抗乙酰胆碱所致的支气管收缩,能缓解支气管痉挛,其平喘的主药为麻黄(麻黄碱)。
(4)抗病毒、抑制细菌作用;体外抑菌试验证明本方对大肠杆菌、葡萄球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具有抗呼吸道合胞病毒的作用。
(5)抗炎、抗过敏作用,抗低体温,调节免疫功能等。
麻黄汤的副作用及禁忌症    麻黄汤具有较强的发汗作用,容易引起肌体失盐失水,这是麻黄汤的最大的副作用。《伤寒论》中有明确的描述:
    《伤寒论》中 83条~89条是麻黄汤发汗法的禁忌症。
    83  咽喉干燥者,不可发汗。
    咽喉干燥指口干综合征,不是指一般的慢性咽炎这类疾病,当然严重的慢性咽炎也应当尽量避免使用峻发汗剂。在干旱季节和地区,具有 咽喉干燥的病人也应当尽量避免使用峻发汗剂。因为大量发汗后引起机体失盐失水,会加重 咽喉干燥,或者引起其它病变。
    84  淋家,不可发汗,发汗必便血。
    淋家即久患淋证的病人,淋证泛指现代的泌尿道感染,包括泌尿道细小的结石等。这类病人要求经常饮水,目的是保持对泌尿道的冲洗作用,引流通畅,感染不易复发。大量发汗后引起机体失盐失水,尿量减少,容易引起泌尿道感染复发,出现血尿。另外麻黄素对毛细血管具有先收缩后扩张的作用,以及升高血压的作用,对于已经慢性充血的泌尿道粘膜,也会起到促使其出血的作用。
   85  疮家,虽身疼痛,不可发汗;汗出则痉。
    疮家:指久患疮疡的病人。痉:筋脉拘急、项背强直、肌肉抽搐。本条的意思是:经久不愈的皮肤感染,形成溃疡、脓肿,长期的渗出以及感染、毒素对机体的毒害作用,机体损失了大量的营养物质和无机盐,大量发汗不仅能促使感染扩散,而且能够引起严重电解质紊乱,病人就可能出现肌肉痉挛。
     86  衄家,不可发汗;汗出必额上陷、脉急紧、直视不能眴,不得眠。
    衄家:久患鼻出血的病人。额上陷、脉急紧:额上陷脉指的是额部外侧(相当于太阳穴)凹陷处的动脉,就是颞浅动脉。颞浅动脉的跳动快而有力,血管壁的紧张度高。眴:指眼球转动。直视不能眴即眼球不能转动,只能向前直视。
    鼻衄是一个症状,引起鼻衄的原因很多:(1)局部原因:在鼻中隔的前下区,粘膜下就是软骨,粘膜很薄,没有粘膜下层,却有五条小动脉在此交汇;发热使呼吸加快,鼻粘膜蒸发量加大,鼻粘膜干燥,加之鼻中隔的前下区的特殊结构,粘膜容易干燥、破裂出血。如果有鼻中隔偏屈,在鼻中隔突出侧形成鼻腔狭窄,气流通过狭窄区时速度加快,蒸发量加大,粘膜容易干燥、破裂出血。(2)出血性疾病。(3)动脉硬化高血压病。(4)各种原因引起的弥漫性血管内凝血。以上这些病理状态都不适宜使用麻黄汤,因为麻黄汤发汗作用大,容易引起机体失盐失水,加重鼻粘膜干燥;麻黄汤还具有升高血压作用会促使鼻出血的发生。麻黄汤具有升高血压作用,引起颞浅动脉的跳动快而有力,血管壁的紧张度高。颞浅动脉与在鼻中隔前下区交汇的五条小动脉统属颈外动脉的分支,它们搏动的情况是一致的。直视不能眴即眼球不能转动,只能向前直视等。另外长期鼻衄也会引起贫血,与亡血家,不可发汗相连续。
    87  亡血家,不可发汗;发汗则寒栗而振。
    亡血家:平常有出血的病人,往往有失血性贫血。寒栗而振:即寒战。本条的意思是:平常有出血的病人,往往有失血性贫血,或者处于低血容量状态,这时大量发汗,病人还很快进入休克代偿期,出现寒战。
     88  汗家,重发汗,必恍惚心乱,小便已阴疼,与禹余粮丸。
恍惚心乱:神志昏沉模糊,心慌不安。阴疼:尿道疼痛。本条的意思是:汗家,即平时经常出汗的病人,包括自汗和盗汗 ,机体已经处于水电解质紊乱的抵偿期,再大量发汗机体很容易进入低血容量状态,出现神志昏沉模糊,心慌不安,小便后尿道疼等临床表现。
    89  病人有寒,复发汗,胃中冷,必吐蛔。
    蛔虫病在古代是非常普遍、非常严重的疾病,往往伴有营养不良,使用麻黄汤发汗,改变了蛔虫的外环境,蛔虫扰动,就会呕吐蛔虫。
    以上都是强发汗剂如麻黄汤的禁忌症,在西医看来都是非常正确的,中、西医是一致的。可见《伤寒论》对汗法的禁忌症有了完整的认识,只是对禁忌症的机理解释与西医不一样。
     麻黄素对毛细血管具有先收缩后扩张的作用,以及升高血压的作用,对于以容易引起出血的传染病如流行性出血热、立克次体病的前驱期为禁忌症。由于麻黄汤使用不当容易引起水电解质紊乱,除了流行性感冒之外的传染病都不宜使用麻黄汤。
    荆防败毒散加减:
    组成:荆介、防风、柴胡、茯苓、桔梗各9克,川芎、羌活、独活各6克,枳壳、甘草各5克,生姜5克。水煎服,每日一剂。
    【药理作用】
(1)解热:荆防败毒汤剂、丸剂、袋泡剂给动物灌胃后3小时,对伤寒菌苗引起的家兔发热具有明显的解热作用,各剂型之间无显著性差异。
(2)镇痛:荆防败毒汤剂、丸剂、袋泡剂对醋酸引起的小鼠扭体反应均有抑制作用,汤剂、丸剂作用稍差,袋泡剂作用最强。
(3)抗病毒: 荆防败毒散水煎液能够抑制流感病毒在鸡胚内的增殖。
(4)抗炎:荆芥、防风两药单用及合用,均具有解热、镇痛、抗炎、抑制家兔肠肌收缩和抑制小鼠因醋酸所致耳廓肿胀的作用,两药合用比单用的作用强,尤其在抗炎方面的作用更好。


-=-=-=-=- 以下内容由 中西医融合观2009年06月12日 10:49pm 时添加 -=-=-=-=-
附1 太阳-表实感冒证态兼项强
【中医别名】 葛根汤证,太阳伤寒兼太阳经气不舒证,太阳伤寒兼项背强几几证。
附2 太阳阳明邪迫大肠-胃肠型感冒证态
【中医别名】葛根汤证
【证态概念】葛根汤证包括: 太阳阳明邪迫大肠证及太阳表实项强证
源于《伤寒论》
31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葛根四两、麻黄去节,三两、 桂枝去皮,二两、生姜切,三两、甘草炙,二两、芍药二两、 大枣擘,十二枚、右七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去白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诸汤皆仿此。
    葛根汤即桂枝汤减少桂枝、芍药用量加麻黄、倍葛根而成。其方以葛根为主,葛根能佐麻黄发表,佐桂枝以解肌。葛根汤与桂枝加葛根汤有区别,其区别的要点是麻黄的有与无。桂枝加葛根汤的适应症是汗出、恶风,因为出汗后会引起失盐失水,由于机体的自我调节作用,没有发生水电解质紊乱,而麻黄的发汗作用比较大,如果用麻黄再发汗,就有可能超出机体的自我调节能力,引起水电解质紊乱,所以,桂枝加葛根汤不宜用麻黄。感冒病人其临床表现以项背肌肉僵凝,运动不自如为主要表现,以无汗、恶风为特征时,是葛根汤的适应症,因为病人无汗,机体没有失盐失水的情况,可以加用麻黄发汗。此处葛根汤可以认为是桂枝汤与麻黄汤之间的过渡型。
    32  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
    阳明病的临床表现主要是胃肠道感染引起的症状,如呕吐、恶心、腹泻、腹痛、腹涨、大便秘结等  ,太阳与阳明合病即太阳与阳明两经同时受邪而发病,病人同时患有感冒及消化道感染症状如腹泻等,这是胃肠型感冒的表现,所以,如果在感冒时还有腹泻,也用葛根汤治疗。葛根具有收缩和舒张平滑肌的作用,对因寒冷刺激或者细菌毒素刺激引起的胃肠道痉挛都具有缓解作用;葛根含淀粉10~14%,遇水即膨胀,具有吸附作用可以止泻;葛根还具有解热作用。此处葛根汤可以认为是太阳病与阳明病之间的过渡型。
葛根汤药理作用
(1)抑制病原微生物: 葛根汤即桂枝汤减少桂枝、芍药用量加麻黄、倍葛根而成,实验表明桂枝汤和麻黄汤都具有抗病毒效果,提示葛根汤也具有抗病毒作用。对于致病性细菌,葛根汤大多数组成药都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体外实验表明,本方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志贺氏痢疾杆菌等均有抑制作用。本方水提取液对唾液酸酶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唾液酸酶是流感病毒及其他多种细菌所具有的一种受体破坏酶,在细菌感染及病毒感染上具有重要意义。本方抑制唾液酸酶活性的作用,可能对上呼吸道感染等病的防治有着重要作用。
(2)对心脑血管的作用:葛根汤静脉注射对麻醉狗的血压、心率、心肌张力时间指数均无明显影响,但能扩张脑血管,增加脑血流量,维持时间在1小时以上。葛根汤按5g~10g/kg给药,可使异常升高的小鼠血清胆固醇含量降低20%以上,结果证实将其用于心、脑血管疾病,其降低异常升高的血清胆固醇含量可能是其作用机理之一。
(3)实验证明葛根汤具有抗凝血作用。国内研究结果表明:葛根汤对ADP诱导的家兔血小板聚集有明显的量效关系,随剂量的增大,作用增强;并可显著对抗血栓形成。
(4)抗变态反应:本方对 Ⅰ、Ⅱ、Ⅳ型变态反应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经分析研究与 大枣含有丰富的环磷酸腺苷(cAMP)样物质有关。此外,本方各组成药物桂枝、甘草、芍药、麻黄、大枣等也均能作用于过敏反应的多个环节,如大枣、甘草能抑制过敏性抗体的形成,桂枝能抑制嗜异性抗体反应中补体的下降,麻黄则能抑制过敏介质的释放,甘草芍药等还具有显著的抗炎作用。显然,葛根汤上述组成药物的这些作用,也都有利于本方抗过敏效果的产生。
(5)免疫调节:葛根汤 提取物连续给药能使免疫功能正常的小鼠肝脾巨噬细胞吞噬功能增强,使免疫功能低下的小鼠细胞性免疫反应性恢复,而对免疫功能亢进的小鼠又具有免疫抑制作用。本方尚能使巨噬细胞的异物吞噬功能活化,而使初期感染状态下的异物排除功能增强;同时通过活化的巨噬细胞对细胞性免疫施以影响,即葛根汤主要与巨噬细胞有关,而与细胞性免疫系统无直接关系。
(6)抗炎: 葛根汤的抗炎作用不单是对急性炎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于继发的多发性关节炎也有很好的防治作用,本方用于治疗该类病症的早期治疗是很重要的。以抗炎作用及对支气管平滑肌作用为中心,对本方的药理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预先服药的大鼠,其角叉菜胶性足跖肿胀容积有减少倾向,提示本方具有抗炎作用;从与其剂量有依赖关系的抑制组织胺引起的豚鼠支气管平滑肌的收缩作用及乙酰胆碱引起的回肠收缩作用可见,本方对多种平滑肌具有收缩抑制作用。再者,离体心脏方试验显示,本方有减少心搏次数的倾向,但心收缩力明显增强,提示其有强心作用。
(7)解热:本方水提取物对实验性动物有明显的解热作用。 日本学者对10例患者分别投与葛根汤、麻黄汤和桂枝汤,并于服药后5、10、15、20、30分钟以医用热像仪观察其项背部温度变化。结果葛根汤组投药后5~20分钟皮肤温度逐渐上升,30分钟时有下降趋势;麻黄汤投药10分钟后开始出汗,热象图皮肤温度下降;桂枝汤组服药后皮肤温度上升,未见汗出,且至测试结束时皮肤温度亦未见明显变化。说明三方虽同为发汗退热之剂,但亦存在差别。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09-6-13 08:55
标题: 中西医融合观应对甲型H1N1流感世界大流行
二、太阳表虚-感冒证态
【中医别名】太阳中风证、中风证、太阳表虚证、表虚证、桂枝汤证、桂枝证、伤风证
【临床表现】头痛,发热恶风寒,汗出。包括服药后出汗或自动出汗,患者仍然头痛、发热。舌淡红,苔白薄润。脉浮缓。
【证态概念】中医认为本证的病邪是风寒,风寒外袭于表,导致营卫不和,以发热恶寒,汗出为主要特征的证候。与太阳风寒表实证相比,本证临床表现比较轻,而且出过汗。西医认为本证是感冒或流行性感冒的轻型患者。桂枝汤也是《温病条辩》的第一方,说明温病与伤寒是相互关联的,它们之间没有截然明确的分界线。
源于《伤寒论》
12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脉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方一。
桂枝去皮三两、芍药三两、甘草炙二两、生姜切三两大枣劈十二枚、右五味,呋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浙浙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离,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 ;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13  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方二。用前第一方。
解说:太阳病中风的临床表现是: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这是主症。柯韵伯曰:“此条是桂枝汤本证,辨证为主,合此证便用此汤,不必问其为伤寒、中风、杂病也。”12条所述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都是对恶寒、恶风、发热的形容,鼻鸣干呕、脉浮缓是副症。
    桂枝汤的适应症还是有一定的范围的,它不适宜用于急性传染病的前驱期,它也不能代替麻黄汤。桂枝汤的现代临床应用非常广泛,远远超出了外感热病的范围,这是现代中医对祖国医学的发展,也是对现代医学的贡献。由于临床实践的发展,推动了对桂枝汤的现代药理研究,在西医界也有类似的情况,如阿司匹林是解热镇痛药,后来发现有减低血液粘稠度的作用,灭滴灵原来是治疗阴道滴虫的药物,后来发现对厌氧菌有效。   
桂枝汤服用方法与注意要点,完全符合现代医学理论和临床实践:①服药后少停片刻,再喝热粥一碗多,帮助出汗。此法非常重要,如果不吃热粥,则效果不好或者无效。徐灵胎说:“桂枝本不能发汗,故须助以热粥。”②要盖上被子,而且不要盖得太厚,以免出汗太多,以达到遍身微汗,皮肤湿润为佳。不可出汗太多,如果像大汗淋漓那样,病反而不会好。③一剂药分三次服,如果服第一次后,即得微汗而病情解除,,其余的两次药以后再服,不要再接着把药服完。④如果服药后没有出汗,病情没有变化,应当按照以前的方法再服。假如还不出汗,少少休息一会,在半天或稍微长一点的时间内把三次药服完。假如病情严重,严密观察一昼夜,只要病情没有变化,服完一剂可以再服至两、三剂。⑤服药期间应禁止食用生冷、粘滑、肉面、无辛、酒酪、臭恶等物。
现代医学认为,感冒发热时,机体会丢失水和盐,如果发汗太多,会引起水电解质紊乱,《伤寒论》中,对因为误用汗法引起的变证和坏病,作了大量的记述,其中主要的就是水电介质紊乱。所以,在服用桂枝汤后,吃一大碗热粥,补充水电介质、营养物质和热量,并且一再强调出微汗,得汗便止,不要大汗淋漓,都是非常科学的观察和无数成功与失败经验的科学总结。温病学说也一再强调时时保护阴液(防止水电解质紊乱),也是继承了《伤寒论》的学术思想。
【诊断】
(1)典型临床表现
(2)符合普通感冒与流行性感冒的诊断标准
(3)以出汗、临床表现比较轻为本证的特点
【鉴别诊断】
(1)风寒表实-重感冒证态   本证态是 风寒表实重感冒证态 的轻型, 风寒表实重感冒证态无汗,发热、头痛、身肢疼痛比较重,而本证汗出,发热、头痛、身肢疼痛比较轻。
(2)感冒应当与传染病的前驱期及轻型(温病卫分证)相鉴别,与其它病原体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温邪侵袭肺卫证)相鉴别。
【治疗】
(1)桂枝汤的适应症是已经确诊的感冒或流行性感冒,其病情比较轻,而且出过汗的患者。
(2)西医使用对症治疗及早期口服盐酸金刚烷胺(肾功能不全及65岁以上老年患者慎用)或金刚乙胺。
桂枝汤
组成: 桂枝10g 赤芍10g 甘草6g 生姜10g 大枣10g
药理研究: 桂枝汤的现代药理研究非常多,大致有以下几方面:
(1)对体温、汗腺分泌、心率、血压、肠道蠕动功能、免疫功能的双向调节作用,双向调节作用的前提是建立在特定的病机基础上,而且与一定的病理状态相联系。双向调节作用的基础是桂枝芍药、桂枝甘草、芍药甘草这些药对的配伍,双向调节作用的实质还待进一步研究;
①对体温的双向调节作用:  桂枝汤可以促使酵母所致发热大鼠体温降低;对于正常大鼠体温,桂枝汤也有降低作用;对耳静脉注射霍乱、伤寒、副伤寒甲乙四联菌所致的家兔发热,注射桂枝汤30分钟内,可以使高热家兔的肛温下降至正常以下。另一方面,桂枝汤对安痛定诱致的体温降低有显著的回升作用;桂枝汤能够对抗蛙皮素的降温作用;桂枝汤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拮抗过量去甲肾上腺素(NE)引起的降温作用。桂枝汤对体温的双向调节机制的研究颇多,在发热的机体,桂枝汤可阻断发热激活物和白介素-1、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等内生致热源的作用,降低前列腺素E2(PGE2)和环核苷酸CAMP等中枢发热神经介质在下丘脑中的含量及作用,促进体温调节中枢发热神经递质5-羟色胺(5-HT)的降解灭活、抑制乙醯胆碱的作用。对于低体温机体,桂枝汤可提高PGE2和CAMP等中枢发热神经介质在下丘脑中的含量;拮抗过量去甲肾上腺素(NE)引起的降温作用;抑制致冷神经递质蛙皮素与其受体结合,拮抗蛙皮素、神经降压素的降温作用,从而发挥其升体温的作用。
②对胃肠运动的双向调节作用:  桂枝汤可明显改善由阿托品引起的胃肠运动功能抑制状态,又能拮抗由新斯的明引起的胃肠运动功能亢进,使亢进的胃排空和肠蠕动趋于正常。本方对正常动物却没有明显改变,说明桂枝汤主要影响受抑制或者偏亢进的功能状态。桂枝汤这一双向调节作用与口服阿托品拮抗新斯的明所致的胃肠运动功能亢进作用相类似,提示桂枝汤对胃肠运动功能的双向调节作用可能与胆碱能系统有关。进一步研究证明,桂枝汤可能是通过调节中枢下丘脑、血液和胃肠局部组织中胃泌素和胃动素(是近年来从小肠粘膜中分离出来的一种胃肠激素)、P物质(SP)、血管活性肠肽(VIP)、生长抑素(SS)的含量而发挥作用。桂枝汤在调节胃肠运动功能亢进或抑制的过程中,分别使之趋于正常的同时,亦对下丘脑、血浆和空肠组织中过低、过高的SP、VIP、SS含量分别使之趋于正常,这些可能是桂枝汤对胃肠运动功能双向调节作用的机制之一。
③对免疫功能的双向调节作用: 动物实验证明桂枝汤可以提高小鼠巨噬细胞吞噬力及吞噬指数,而且吞噬细胞活动能力随服药次数及剂量的增加而增强;还可增加抗体及提前产生抗体。对正常小鼠则无上述作用。通过玫瑰花环形成细胞(RFC)和空斑形成细胞(PFC)实验,证明本方具有抑制T细胞和B细胞的效能。动物实验还证明:本方对细胞和体液免疫均有抑制作用,并且还能抑制小鼠脾细胞对牛血清蛋白诱导的迟发型超敏反应及小鼠脾细胞产生的白细胞介素-2(IL-2)的能力,IL-2是调节机体免疫和体液免疫的重要因子,因此认为抑制IL-2的产生是本方免疫抑制作用的重要机制之一。本方对于免疫应答的抑制作用,可能有多种途径。总之,随着机体的功能状态、给药过程和不同的免疫指标所不同,桂枝汤煎剂灌胃对免疫功能已呈抑制的病毒感染小鼠,可提高其巨噬细胞吞噬功能、血清凝集素、溶血素效价和外周血T细胞百分率,使之恢复正常;对免疫功能已增强的左旋米唑处理小鼠,则可降低血清凝集素、溶血素效价和外周血中T细胞百分率,使之接近和恢复到正常水平。
④对血压的双向调节作用: 动物实验证明,桂枝汤能够明显降低自发性高血压大鼠的血压,能够明显升高复方降压片致低血压大鼠的血压,提示:本方对大鼠血压具有冒险双向调节作用。
⑤对汗腺分泌的双向调节作用: 动物实验表明,桂枝汤煎剂灌胃,能够增加正常大鼠足(拓)部的汗腺分泌,其发汗作用具有维持时间短、起效快的特点,有利于散热。以阿托品和安痛定肌注分别造成其汗腺分泌受抑制和汗腺分泌亢进的病理模型,应用桂枝汤分别能够增加和抑制汗腺的分泌,说明在不同功能状态下,桂枝汤能够发汗也能够止汗,起到双向调节的作用。
(2)抗炎作用;桂枝汤煎剂可以抑制二甲苯所致小鼠皮肤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合剂的强度优于分煎。本方能够明显抑制甲醛所致的大鼠足肿胀,给药1小时后即显效,维持时间可达24小时以上。
(3)镇痛、镇静作用:  动物实验表明本方具有明显的镇痛、镇静作用。最新研究表明,脘腹疼痛的发生,与某些中枢神经递质如:乙(醯)胆碱、5-HT、P物质、钠、钾、钙的浓度的升高有关,而桂枝汤能够明显降低诸致痛物质的浓度,提高阈值,从而起到解痉止痛的作用。还有实验表明,桂枝汤能够显著减少小鼠的自主活动,并可与巴比妥钠协同作用,提高入睡率、延长睡眠时间,显示明显的镇静作用。
(4)抑菌、抗病毒作用;体外实验表明,桂枝汤煎剂对幽门螺旋菌(HP)和幽门弯曲菌(CP)、金黄色葡萄球菌、伤寒杆菌、结核杆菌、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特别是较好地杀伤和消除HP和CP,从而起到预防和治疗慢性胃炎和溃疡病的作用。桂枝汤煎剂能够明显减轻流感病毒引起的肺部炎症,降低肺实变。
(5)对呼吸系统具有止咳、怯痰、保护呼吸道粘膜的作用;有实验证明本方无平喘作用;
(6)改善心血管功能,增强血液循环;
(7)抗过敏。
桂枝汤以上诸多药理作用,基本上解释了桂枝汤的临床适应症。


-=-=-=-=- 以下内容由 中西医融合观2009年06月13日 08:56am 时添加 -=-=-=-=-
附1  太阳表虚肺气不利-哮喘复发证态
《伤寒论》18  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
《伤寒论》43  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方
桂枝去皮,三两、芍药三两、甘草炙,二两、 生姜切,三两、 大枣擘,十二枚、 厚朴去皮,二两、炙杏仁五十枚、去皮尖、右七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
【名词解释】
    喘家:平时有气喘病的病人。相当于现代的慢性气管炎、肺气肿、喘息性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阻塞性肺疾病。
解说:病人原来患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者,感冒后引起喘症发作,与桂枝汤治疗感冒时,在桂枝汤中加入厚朴、杏仁,治疗效果颇好。现代药理研究证明:杏仁中含的苦杏仁甙具有抑制呼吸中枢的作用,厚朴具有降低支气管平滑肌张力的作用,可以改善支气管阻塞的状况。
附2  太阳表虚-感冒证态兼项强
【中医别名】太阳病兼项背强几几证,太阳病兼经气不舒证,桂枝加葛根汤证,太阳中风兼项背强几几证,太阳中风兼太阳经气不舒证。
【证态概念】
源于《伤寒论》
14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方三。
    葛根四两、麻黄去节三两、芍药二两、生姜切,三两、干草炙二两、大枣(擘),十二枚桂枝去皮,二两、右七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   
【药理研究】 现代药理研究证明,葛根黄酮能扩张心脑血管,增加血流量,有利于增加肌肉的血液供给,还能直接扩张外周血管,解除肌肉痉挛。
附3  太阳经气不舒-感冒证态
【证态概念】 本证态包括《伤寒论》中的葛根汤证及桂枝加葛根汤证,其共同处是有“项背强几几”这个症状,不同处是葛根汤证无汗,桂枝加葛根汤证有汗。所以本证态是感冒或流行性感冒以“项背强几几”为突出表现时,有汗的用桂枝加葛根汤,无汗的用葛根汤。(参考葛根汤证)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09-6-13 09:11
标题: 中西医融合观应对甲型H1N1流感世界大流行
三、 风温卫分-前驱期证态
【中医别名】风热犯卫证,风热袭肺卫证,风温邪袭肺卫证,风温邪在表证,风温客在表证,风热犯肺证。风热表证。
【临床表现】发热、微恶风寒、头痛、无汗或少汗、咳嗽、口微渴、舌尖边红、苔薄白、脉浮数。
【证态概念】本证见于风温病出起,风热病邪侵入肺卫,以致卫气被郁,肺失宣降引起的证候。本证的病因是风温,性质与风寒不同,其病机与风寒相似。
上呼吸道感染是许多传染病(特别是呼吸道传染病)的前驱期、轻型,也可以是一个独立的疾病。其病变部位大多仅限于呼吸道粘膜层。可以是细菌感染也可以是病毒感染,而且在临床上不易鉴别。
本证态好发季节是冬春季,是流行性感冒及普通感冒、呼吸道传染病、上呼吸道感染的高发季节。中医特别强调风寒与风温的鉴别,这是因为发汗法只能用于风寒(流行性感冒与普通感冒),发汗法是温病的禁忌症。风温病卫分证使用辛凉解表法方用银翘散。
本证态包括:麻疹、风疹、幼儿急疹,水痘与带状疱疹的前驱期,流行性出血热、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性心肌炎、白喉、血吸虫病的前驱期,急性扁桃体炎轻型,急性咽炎,急性肺炎的早期及轻型,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腮腺炎的前驱期、轻型等。以上病理状态是阿司匹林、氨基比林等发汗解热药的禁忌症,也是麻黄汤的禁忌症。所以本证态是中医外感热病学中的非常重要的一个证态,对于温病与伤寒的鉴别具有分水岭的作用,是温病学说对伤寒学理论发展的重要表现之一,即使在现代临床医学中辛凉解表法仍然具有重要意义。可见本证态对于中医外感热病学与现代感染病学两大理论体系的融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如果风温侵袭肺卫证与前驱期、上呼吸道感染病理状态不能融合,中医外感热病学与现代感染病学两大理论体系的融合也就不可能实现。
源于《温病条辨》上焦篇~风温、温热、温疫、温毒、冬温
条文:太阴风温、温热、温疫、冬温,初起恶风寒者,桂枝汤主之,但热不恶寒而渴者,辛凉平剂,银翘散主之。温毒、暑温、湿温、温疟,不在此例。
条文:太阴温病,恶风寒,服桂枝汤已,恶寒解,余病不解者,银翘散主之,余证悉减者,减其制。
条文:太阴风温,但咳身不甚热,微渴者,辛凉轻剂,桑菊饮主之。
可以看出三方的区别在于:桂枝汤的适应症主要是感冒,如果服用桂枝汤后病情没有本质变化,这时就是银翘散的适应症,说明病人不是感冒,而是传染病的前驱期。桂枝汤与银翘散的区别在于初起恶风寒者,桂枝汤主之;但热不恶寒而渴者,辛凉平剂,银翘散主之,说明二方都可以治疗感冒。所以银翘散的适应症有两方面:一是感冒与流行性感冒;而是传染病的前驱期。桑菊饮的适应症比较轻,体温不升高,轻微咳嗽为主。
【诊断】
(1)符合典型表现者
(2)确诊为上呼吸道感染者
(3)怀疑为呼吸道传染病前驱期者
【鉴别诊断】
(1)风寒表实-感冒证态  风寒表证与风温病卫分证二者均为表证,临床表现基本相同,发病季节(冬春季)基本相同,单靠临床表现很难鉴别。西医可以结合流行病学、化验及病原学诊断,如果能够确诊为普通感冒或者流行性感冒者,属于风寒表实-感冒证态,如果不能确诊为普通感冒或流行性感冒,均可按照温病卫分证治疗。
(2)温燥犯肺证(参考相应证态)
(3)湿遏卫阳证(参考相应证态)
(4)暑热犯肺证(参考相应证态)
【治疗】银翘散加减  银翘散
组成:连翘9克、 二花9克、 桔梗6克、 薄荷6克、 竹叶3克、 甘草6克、 荆芥6克、牛蒡子9克。
附方:银翘汤
组成:二花15克、 连翘10克、 竹叶6克、 甘草3克、 麦冬12克、 生地12克。
银翘散药理研究
(1)解热作用:本方对动物由多种致热剂引起的实验性发热,均有显著的解热降温作用。实验证明该药为中枢性解热药,而且其作用原理不全同于解热镇痛类药物。
(2)抗炎作用:本方对组胺、前列腺素E2所致小鼠皮肤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而且以对组胺所致者作用为强。然而对二甲苯、醋酸及5-羟色胺所致小鼠皮肤或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亢进则无抑制作用。对大鼠蛋清性足肿胀,有明显的抗炎消肿作用。上述结果提示银翘散具有作用较强且起效迅速的抗炎作用。
(3)镇痛作用:用热板发观察本方的镇痛作用,结果表明本方片剂有较好的镇痛作用,能明显延长小鼠产生疼痛反应的潜伏时间,这样维持1小时,并呈现明显的量效关系。
(4)抗菌、抗病毒作用:体外抑菌实验表明,本方对革兰氏阴性和革兰氏阳性细菌有广泛的抑制作用;体内实验报告不一。体外抗病毒实验表明,本方具有明显的抑制甲型流感病毒的作用,体内抗病毒实验表明,本方具有较好的体内抗病毒作用,可明显减少体内感染病毒小鼠的死亡率,但灌胃给药则无上述作用。
(5)对免疫功能的影响:本方的各种制剂给小鼠口服,均不能增强网状内皮系统对血液中惰性炭核的吞噬廓清,但对肝糖原激活的小鼠腹腔吞噬细胞吞噬鸡红细胞能力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对天花粉所致的小鼠、大鼠被动皮肤过敏反应袋泡剂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并能明显减轻天花粉所致小鼠速发型超敏反应的程度及降低过敏性休克动物的死亡数。
(6)实验表明,银翘散能显著抑制小鼠因新斯的明诱致的肠蠕动亢进,根据药效动力学参数与麻黄汤、桂枝汤、桑菊饮相比,银翘散起效则较快;银翘散与桑菊饮的主要参数比较接近,而与辛温解表的麻黄汤和桂枝汤则差异较大。
桑菊饮
组成:桑叶6克、 菊花3克、 杏仁6克、 连翘6克、 薄荷3克、 桔梗6克、 甘草3克、 苇根6克。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09-6-13 09:36
标题: 中西医融合观应对甲型H1N1流感世界大流行
四、暑湿表寒-感冒证态
【中医别名】 暑湿兼寒证,暑兼寒湿证,暑湿为寒邪所遏证,寒湿困表暑热内蕴证,暑天感冒证,暑湿在表证,暑湿兼外寒证,暑湿内蕴寒邪束表证。
【临床表现】发热恶寒,头痛无汗,身行拘急,脘痞,心烦,舌质红,苔薄腻,脉濡数。
【证态概念】本证为暑温病之兼证,乃因下月先感暑湿之邪,复因起居不慎,贪凉饮冷,寒邪外侵,暑湿为寒邪所遏而表现的证候。根据病机及临床表现本证为夏秋季节的感冒及流行性感冒。
    源于《温病条辨》上焦篇~暑温
    条文:手太阴暑温,如上条证,但汗不出者,新加香薷饮主之。
    注:(1)证如上条,指形似伤寒右脉洪大,左手反小,面赤口渴而言。
     (2)但以汗不能自出,表实为异,故用香薷饮发暑邪之表也。 
    条文:手太阴暑温,服香薷饮,微得汗,不可再服。香薷饮,重伤其表,暑必伤气,最令表虚,虽有余证,知在何经,以法治之。
【诊断】
(1)符合典型表现者。
(2)盛夏季节的感冒或流行性感冒。
【治疗】
新加香薷饮
组成:香需6克、银花9克、鲜扁豆花9克、厚朴6克、连翘9克
用法:水5杯,煮取2杯,得汗,止后服。不汗再服,服尽不汗,更作服。
    药理作用
    (1)解热:家兔体温实验结果表明,正常家兔灌胃新加香需饮,对体温无影响;新加香需饮对家兔白细胞致热源(LP)性发热,有明显的解热作用。新加香需饮分煎合剂对干酵母所致大鼠发热作用均有良好的抑制效果。
    (2)镇痛:热板法实验证明,新加香需饮分煎与合煎各剂量组在给药后不同时刻对小鼠痛阈均有一定的延长作用。
    (3)实验证明,新加香需饮分煎与合煎各剂量组均能明显降低醋酸所致的小鼠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提示新加香需饮具有一定的抗炎作用。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09-6-13 10:27
标题: 中西医融合观应对甲型H1N1流感世界大流行
五、湿遏卫气-前驱期证态
    【中医别名】湿遏卫阳证,湿温邪遏卫气证,湿热郁阻表里同病证,湿温在卫证。
【临床表现】发热的特点是:始恶寒,后发热,少汗,身热不扬,午后身热或午后热相较显,四肢发凉;头重如裹,身重肢倦,胸闷脘痞;舌苔白腻,脉濡缓。与伤寒病的初期(前驱期,二次菌血症的前期,病程的第一周)一致。
    【证态概念】
    本证见于湿温病初起,乃因夏秋之交,饮食不节或不洁,损伤脾胃,湿浊内生,湿郁化热,湿热内蕴,复感外界湿热病邪,内外合邪而病;湿热之邪郁遏卫气,卫气同病所表现的证候。
    湿温是能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吞噬的病原体引起的一组疾病,即细胞免疫起主要防御作用的病原体,包括:①细胞内感染原体有:布鲁菌属、产单核细胞李斯特菌属、肺炎军团菌、沙门菌属、巨细胞病毒、EB病毒、麻疹病毒、新型隐球菌、夹膜组织胞浆菌、利什曼原虫、衣原体、立克次体等;②细胞外感染病原体有:绿脓杆菌、脆弱类杆菌、疟原虫、溶组织内阿米巴、血吸虫等。 其中大部分病原体在体外对被激活的单核巨噬细胞系统敏感。以上病原体引起的疾病基本上都属于湿温范畴。这些疾病的前驱期、初期均属 湿热郁遏卫气-前驱期证态,包括消化系统感染病的前驱期、初期及轻型,夏秋季节感冒,胃肠型感冒等。
    源于《温病条辨》上焦篇~湿温、寒湿
    条文: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舌白不渴,脉弦细而濡,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状若阴虚病难速已,名曰湿温。汗之则神昏耳聋,甚则目瞑不欲言。下之则洞泄,润之则病深不解,长夏深秋冬日同法,三仁汤主之。
【诊断】
(1)符合典型表现者
(2)伤寒病的初期
(3)其它感染病过程中,病原体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吞噬后未被消灭,形成二次病原体血症者。
【治疗】
(1)按照西医病原体诊断程序进行病原体诊断,根据结果进行相应的抗病原体治疗。
(2)由于本证态涉及西医的多个传染病,也涉及中医的许多不同证,因此本证态还可以分为许多次级证态,以适应不同病原体引起的不同疾病的前驱期。中药用藿朴夏苓汤加减、藿香正气口服液(丸)、三仁汤等。以上三方适宜于不同传染病的前驱期、轻型或初期,临诊时还要区分。
    藿朴夏苓汤: 藿香、 半夏、赤苓、 杏仁、生薏苡仁、百蔻仁、猪苓、 泽泻、 淡豆豉、厚朴;
    三仁汤:杏仁、飞滑石、白通草、百蔻仁、竹叶、厚朴、生苡仁、半夏
    藿香正气口服液有丸、散、水等制剂
    来源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霍香正气水的药理作用
(1)解痉:主要表现为对家兔离体十二指肠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并能对抗拟胆碱药所引起的肠痉挛;能够明显抑制拟胆碱药引起的狗及兔在体肠痉挛。能够抑制离体肠平滑肌的自发活动,又能够对抗氯化钡引起的肠痉挛,所以对肠管平滑肌尚有直接的抑制作用。
(2)镇痛:实验证明水剂与胶囊均有镇痛作用,且镇痛作用相似。
(3)实验表明本方对在体胃肠道平滑肌蠕动有抑制作用。
(4)实验证明本方具有镇吐作用。
(5)增强细胞免疫功能:实验提示藿香正气丸能够提高小鼠的免疫功能,促进受损伤的肠断修复。本方口服液作用后的肥大细胞,其特异性脱颗粒倾向明显降低,说明本方对(1)型变态反应有预防和治疗作用。
(6)增强胃肠道的吸收功能。
(7)抑菌:本方对藤黄八叠球菌等8种细菌均有抗菌作用,尤其对藤黄八叠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作用较强。并对甲、乙型副伤寒杆菌、红色毛癣菌、石膏样毛癣菌、絮状表皮癣菌、大脑状毛癣菌、石膏样小孢子菌、白色念珠菌、新生隐球菌及皮炎芽生菌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现代药理研究证明,藿香含挥发油,油中主要成分为甲基胡椒酚、柠檬烯,能促进胃液分泌,增强消化力,对胃肠有解痉作用。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09-6-13 10:29
标题: 中西医融合观应对甲型H1N1流感世界大流行
六、燥热卫分-感冒证态
【中医别名】外感温燥证,温燥,邪在肺卫证,秋燥,温燥肺卫证。
【临床表现】发热,微恶风寒,咳嗽少痰,咽干鼻燥。舌尖边红,苔白薄而干。脉浮数而右大。或见头痛,少汗,干咳无痰或咯粘痰,咽喉干痛,唇燥,心烦,口渴,大便干燥,尿少而黄。
【证态概念】   
    中医认为:秋燥是秋季感受燥邪引起的,以肺受损为病变中心,津气干燥为基本特征的急性外感热病。 叶天士所谓秋燥一证,颇似春月风温,肺先受病。造成此证的病因是感受秋令燥热病邪,临床表现为:在一般感冒症状的基础上,伴有口、鼻、唇、咽及皮肤干燥,表现为发热,有点怕冷、头痛、少汗,咳嗽少痰,咽干鼻燥,口干唇裂等。     
西医认为:肠道病毒感染临床表现复杂多变,病情轻重差别甚大。同型病毒可引起不同的临床症候群,而不同型的病毒又可引起相似的临床表现。本病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夏秋季发生流行较多,同一地区每年流行的病毒型别常有改变。其中埃可病毒及柯萨奇病毒的很多型均可引起呼吸道感染,以上呼吸道感染为常见,也可引起婴儿肺炎等下呼吸道感染。肠道病毒68型可引起小儿毛细支气管炎和肺炎。根据秋燥的发病季节和临床表现,西医中发生于秋季的感冒以及由感冒引起的急性气管支气管炎、肺炎,都属于秋燥范畴。本证态仅指秋季感冒(温燥)且与肠道病毒感染关系密切。另有凉燥引起的感冒,临床表现与温燥不同,用杏苏散治疗。
源于《温病条辨》卷1:“秋感燥气,右脉数大,伤手太阴气分者,桑杏汤主之。”
【诊断】
(1)符合典型表现者
(2)秋季感冒
【治疗】 桑杏汤
组成: 桑叶一钱3克、 杏仁一钱五分4.5克、 沙参二钱6克、 象贝一钱3克、 香豉一钱 3克、栀皮一钱3克、梨皮一钱3克。
用法: 水二杯,煮取一杯,顿服之,重者再作服(现代用法:水煎服)。
运用:
(1)辨证要点 本方为治疗温燥伤肺轻证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身热不甚,干咳无痰或痰少而粘,右脉数大为辨证要点。
(2)现代运用 本方常用于上呼吸道感染、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咯血、百日咳等证属外感温燥,邪犯肺卫者。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09-6-13 15:12
标题: 中西医融合观应对甲型H1N1流感世界大流行
七、风寒表郁-不典型感冒证态
【中医别名】太阳邪郁证,太阳经证,太阳病表郁轻证,太阳邪郁兼里热轻证,表郁生热轻证,表郁不解证,表郁内热证,表寒里热轻证,桂麻各半汤证,桂二麻一汤证,桂二越一汤证, 桂枝麻黄各半汤证,桂枝二麻黄一汤证,桂枝二越婢一汤证。
【临床表现】发热恶寒呈阵发性,无汗或汗出极少,头痛,面赤,鼻塞声重,喷嚏,流清涕,身痒,小便清利,舌淡红,苔薄白,脉浮。
【证态概念】 本证态包括中医的三个证:桂麻各半汤证,桂二麻一汤证,桂二越一汤证。疾病的发生发展是一个动态变化过程,所谓分期、分型、分证、分阶段,都是医生根据疾病发生发展的动态变化过程中,对最常见、最典型、相对固定的病理状态,人为划分的,所以在桂枝汤与麻黄汤之间有许多过渡型,对于这些过渡型根据辨证施治的原则,就出现了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二麻黄一汤。二者的区别在于前者“不得小汗出”,后者“大汗出,脉洪大”。所以桂枝汤与麻黄汤的比例有所不同,充分体现辨证施治原则。桂枝汤取四分之一,越婢汤取八分之一,二汤所取相合,即得桂枝二越婢一汤方。
    源于《伤寒论》
23  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桂枝麻黄各半汤(略)
解说:本方为桂枝汤麻黄汤的合剂,而剂量仅有两方总量的三分之一,因为既不得汗出,就不是桂枝汤的适应症,但表邪已微,又不宜用麻黄汤以免发汗太过,所以合两方为一方,变大剂为小剂,故能收到小汗邪解的效果,却无过汗的副作用。
25  服桂枝汤 ,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似疟,一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
桂枝汤取十二分之五,麻黄汤取九分之二,二汤所取相合即本方。
解说:阳病中风证,服桂枝汤后,因为未按照服药方法的要求去作,以至大汗淋漓,而病不除,如果脉象洪大,病情没有好转,仍然按照以前的方法服桂枝汤;如果恶寒发热好象疟疾一样,一日发作两次,还需要发汗治疗。因为出了大汗之后不宜再大量发汗,所以用桂枝二麻黄一汤,该方的发汗作用比桂枝麻黄各半汤小。
27  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
解说:越婢汤方:麻黄二两,生姜三两,甘草二两,石膏半斤,大枣十五枚。桂枝汤取四分之一,越婢汤取八分之一,二汤所取相合,即得桂枝二越婢一汤方。其病机是:表寒里热,而表郁较轻,里热也微。本方为解表清里之轻剂,与大青龙汤的病机相似,大青龙汤为解表清里之重剂,它们都是介于表里之间的过渡证态,桂枝二越婢一汤是桂枝汤与白虎汤之间的过渡证态,大青龙汤是麻黄汤与白虎汤之间的过渡证态。风寒刺激引起的寻麻疹多表现为皮肤搔痒,丘疹状如蚕豆大,渐至成片成块,时隐时现,反复发作等,即可用桂枝二越婢一汤加减治疗。
23、25、27三条都是太阳病中风证的轻证,但是轻重程度不同,所以就有不同的过渡证态,桂枝汤与麻黄汤之间的过渡证态是桂枝各半汤、桂枝二麻黄一汤。可见在《伤寒论》中证与证之间是连续的,所以方与方之间也是可以叠加的,证、病机与方之间有着相对应的关系。疾病的发生发展是一个连续的动态变化过程,“证态”既有相对固定性又有连续性,辨证施治就是建立在这种“既有相对固定性又有连续性”的辩证法基础上的。
以上三证都是太阳病中风证的轻证(轻型感冒),但是轻重程度不同,所以就有不同的过渡证态,桂枝汤与麻黄汤之间的过渡证态是桂枝各半汤、桂枝二麻黄一汤;桂枝二越婢一汤是桂枝汤与白虎汤之间的过渡证态。无论是《伤寒论》还是温病学著作中描述的证都是有限的,是人为划分的,而在临床中的证则是变化的,很少与书中描述的证完全相同,因此所有方剂都要经过加减,按照书中原方剂使用的很少,桂麻各半汤证,桂二麻一汤证,桂二越一汤证只是举例而已,在临床实践中是变化无穷的。
【诊断】
(1)符合典型表现者
(2)确诊为轻型感冒
【治疗】
  桂枝麻黄各半汤证
桂枝二麻黄一汤证
桂枝二越婢一汤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09-6-13 15:32
标题: 中西医融合观应对甲型H1N1流感世界大流行
八、太阳表实兼水饮-气管炎证态
【中医别名】太阳伤寒兼停水饮证,太阳伤寒兼水饮内停证,外寒兼内饮证,外有表寒里有水饮证,太阳表寒里饮证,小青龙汤证。
【临床表现】发热恶风寒,无汗,头痛,身肢疼痛,咳嗽或兼喘息而痰多稀白,干呕,舌淡红,苔薄白而滑,脉浮滑。
【证态概念】本证是指素有水饮内停之人,因感受外邪,以致风寒束缚于外,水饮内阻于肺,以发热恶寒、喘息咳嗽为主要表现的证候。西医是指慢性气管炎、慢性气管炎急性发作,急性气管支气管炎。
    源于《伤寒论》
40  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麻黄去节、芍药、细辛、干姜、甘草炙、桂枝去皮,各三两、五味子半升、半夏洗,半升。
右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若渴,去半夏,加栝楼根三两;若微利,去麻黄,加荛花,如一鸡子,熬令赤色;若噎者,去麻黄,加附子一枚,炮;若小便不利、少腹满者,去麻黄,加茯苓四两;若喘,去麻黄,加杏仁半升,去皮尖。且荛花不治利,麻黄主喘,今此语反之,疑非仲景意。臣亿等谨按小青龙汤,大要治水。又按本草,荛花下十二水。若水去,利则止也。又按千金,形肿者,应内麻黄,乃内杏仁者,以麻黄发其阳故也。以此证之,岂非仲景意也。
解说:感冒后最常见的继发症是:气管支气管炎,肺炎,支气管哮喘等。气管支气管炎、肺炎等下呼吸道感染是一大类疾病,可以是病毒性的,也可以是细菌性的,其共同的临床表现有:发热、咳嗽、咯痰、气喘、干呕。细菌性的临床表现比较严重,痰为脓性,根据细菌种类的不同,痰的特点也不同。小青龙汤就是针对其共同的临床表现的,所以在临床上要进行加减。
现代药理研究证明小青龙汤具有平喘止咳作用。全方及其大部分组成药物,都有不同程度拮抗组织胺、乙酰胆碱和氯化钡等引起的气管收缩,显示不同程度的松弛气管平滑肌的作用;还具有抗过敏作用,对肾上腺皮质具有促进其分泌的作用,因此可以治疗支气管哮喘;还具有降低血流阻力加快血液循环、降低体温等作用。现代小青龙汤应用于治疗支气管哮喘、急慢性期气管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等下呼吸道感染。
41  伤寒,心下有水气,咳有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愈解也,小青龙汤主之。
    解说:伤寒,由于心下有水气,而致咳嗽、轻微气喘,发热、口不渴的,用小青龙汤治疗。服药后,转为口渴的,这是寒饮已除,病情转向痊愈的表现。41条是对上条的补充,服小青龙汤后,由不渴转为口渴,这不是热盛津伤,而是水饮已去,胃阳得展的佳兆。临床上有些寒饮内蕴的患者,不仅不渴,甚至厌恶饮水,一旦口渴而喝水香甜,则标志湿除饮化,病情转向痊愈,这是历验不爽的事实。口渴是高血钠的表现,口不渴是水电解质平衡的表现,厌水是低血纳的表现。如果长期低血钠的病人经过治疗,低血钠状态得到纠正,病人就会由口不渴、厌水转变为口渴。因为口渴是一种生理现象,正常人都会有口渴的感觉,是人体需要水的警告;厌水是一种病理状态,正常人是不会出现的;长时间的口不渴也是不正常的,也说明处于低血钠状态。低血钠状态容易引起水肿、胸水、腹水等第三腔隙积水,所以“心下有水气”应当与胃、肺的慢性水肿样渗出性病变有关。
如果把“心下”理解为:肺的下部、膈以及胃十二指肠;水气,寒饮,水饮,痰湿理解为慢性炎性渗出物,“水气”为量少、稀薄、弥散、无形的渗出液;“寒饮、水饮”为有形渗出液;“痰湿”为粘稠的病理分泌物,这样就能和西医沟通。发汗、利尿都可以调节水电解质的代谢,在中医应用发汗、利尿作为治疗水气,寒饮,水饮,痰湿的一种方法,中、西医是可以相通的。西医认为皮肤、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参与调节水电解质代谢,在中医则是肾、脾、肺(含皮毛)参与水气、津液的调节。“心下有水气”指的是肺的下部、膈以及胃十二指肠的慢性炎性渗出物,可以通过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进行调节排出体外。
【诊断】
(1)符合典型表现者。
(2)符合急性气管炎、慢性气管炎急性发作者。
小青龙汤
组成:麻黄9克、赤芍9克、细辛3克、干姜3克、甘草10克、桂枝6克、半夏9克、五味子3克。
现代研究
小青龙汤具有显著的药理效应,其机制涉及多个方面。就现有资料而言,目前国内外医学研究者已对之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简要介绍如下。
(1)平喘效应:大量研究结果表明,本方能有效地拮抗组织胺、乙酰胆碱和氯化钡所致的离体豚鼠支气管平滑肌痉挛,并直接松弛平滑肌。动物实验表明本方可促使腺苷酸环化酶活性增加,儿茶酚胺甲基转移酶活性降低,进而促使cAMP水平升高,支气管平滑肌弛缓。其他动物实验也表明本方具有显著的平喘作用。
(2)抗过敏效应:实验结果证实,本方对多种因素引起的变态反应具有多环节的调节作用,抑制抗体生成和过敏介质的释放,对抗过敏介质作用和炎性反应等,由此表现出较强的抗过敏作用。
(3)其他效应:小鼠致癌抑制实验表明,本方具有较为明显的抑制癌肿形成的作用;能改善肾上腺皮质功能,扩张外周血管、升高外周皮肤温度,增加血流量;降低血流阻力,有利于血液循环;促进红细胞糖酵解等作用。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09-6-13 16:08
标题: 中西医融合观应对甲型H1N1流感世界大流行
      九、太阳表实兼内热-重感冒证态
【中医别名】风寒表实兼内热烦躁证,太阳伤寒建内热证,表实兼里热证,风寒表实兼郁热证,表寒里热证,外寒内热证,大青龙汤证,大青龙证。太阳表寒里热证。
【临床表现】发热恶风寒,无汗,头痛,烦躁不安,身肢疼痛,咽喉疼痛,口渴不欲多饮,胸满气促,小便黄短,舌淡红,苔薄黄白相兼,脉浮紧。
【证态概念】本证可见于外感热病初起的表证阶段,或者因为表证失治、误治,外邪化热入里,是比麻黄汤证更严重的状态。本证的烦躁是因为高热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障碍,重感冒、流行性感冒出现高热、无汗、烦躁是大青龙汤证。是麻黄汤证与里热白虎汤证的过渡型。
    源于《伤寒论》
    38  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
   大青龙汤方
    麻黄去节,六两、桂枝去皮,二两、甘草炙,二两、杏仁去皮尖,四十枚、生姜切三两、大枣劈十枚、石膏如鸡子大,碎。
   右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温粉粉之。一服汗者,停后服。若复服,汗多亡阳,遂虚、恶风烦躁、不得眠也。
    解说: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都是麻黄汤的适应症,所以,“太阳中风”应该是太阳病伤寒证。大青龙汤证与麻黄汤证的不同在于,大青龙汤证有烦躁一症,因而在麻黄汤的基础上,加重麻黄用量,加强发汗力量,同时加石膏降低体温。生姜、大枣具有调整胃肠道功能及补充小量糖分和钾离子的作用,可以预防水电介质紊乱。
    大青龙汤是一个强发汗方剂,对于虚弱的病人和已经发过汗的病人,不应当再次服用,如果误用,可能引起四肢厥冷,恶风烦躁、不得眠(交感神经兴奋,休克代偿期;中医称为表阳虚);肌肉跳动(低血纳症);甚至亡阳(低血容量休克)的表现。
    筋惕肉瞤(肌肉跳动)、脐下悸(腹直肌跳动)、脚挛急、两胫拘急(腓肠肌痉挛)中医称为阳虚动风,西医称为肌肉的不自主运动,中医认为阳虚脱液,不能温煦濡养筋肉;西医认为是低血钠、低血钙、低血钾引起的肌肉痉挛。中医学温病后期的阴虚动风与这里的急性水电介质紊乱引起的阳虚动风不同,应当鉴别。
    39 伤寒,脉浮缓,身不痛,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
解说:感冒时出现脉象浮紧、发热、恶寒、全身疼痛、不出汗而烦躁不安的,这是大青龙汤的适应症,这是大青龙汤证的典型征候。但是也有不典型的情况,如脉浮缓,身体不痛,有时轻有时重的身体沉重感,这些表现与少阴证有点相似,只要排除少阴证而诊断是感冒,就可以用大青龙汤治疗。因为少阴证是感染病的慢性期,身体比较虚弱,大青龙汤是一个强发汗剂,所以不能用,这和38条“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的道理是一样的。
【诊断】
(1)符合典型表现者
(2)确诊为重感冒及流行性感冒,高热、无汗、烦躁不安者。
【治疗】
(1)物理降温、输液维持水电平衡。
(2)大青龙汤
    大青龙汤:
    组成:麻黄12克、桂枝4克、甘草10克、杏仁10克、石膏12克、生姜9克、大枣10克。
    药理作用
(1)解热:实验证明,本方对家兔实验性发热有较好的解热作用,但是起效较慢。
(2)抑菌:本方对溶血性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球菌等多种细菌有抑制作用,但是作用强度较弱。
(3)提高巨噬细胞吞噬功能:大青龙汤药液给小鼠灌胃,每天每只(0.6ML),连续3天,可明显提高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09-6-13 16:10
标题: 中西医融合观应对甲型H1N1流感世界大流行
十、表热下迫大肠-胃肠型感冒证态
【中医别名】热利兼表寒证,邪热下利证,协热利证,葛根黄芩黄连汤证,葛根芩连汤证,肺热移肠证。太阳阳明协热下利证。
【临床表现】泄泻黄浊臭秽甚至暴注下迫或便下脓血,肛门有灼热感,发热,喘促。舌红,台薄黄。脉滑数。
【证态概念】本证虽然为肺热移肠,但以大肠为主要病变部位,故以肛门灼热,下利热臭为主要辨证要点。“喘而汗出”是指热盛呼吸急促之状。“喘而汗出”的“喘”,在这里是呼吸急促,是由于发热引起的,不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或者支气管哮喘,所以中医认为“肠热一除,则下利与喘汗均愈”,切中了要害。
     源于《伤寒论》
     34  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
    葛根半斤、甘草炙二两、黄芩三两、黄连三两、右四味,以水八升,先煮葛根,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分温再服。
    解说:葛根黄芩黄连汤是一个治疗胃肠道感染的常用方剂,已经被现代药理研究和临床研究证实,广泛用于细菌性痢疾、急性肠炎、中毒性肠炎、婴幼儿夏季腹泻、消化不良性腹泻、肠伤寒及副伤寒等消化道感染性疾病。这些病变的共同特点是结肠表面的溃疡糜烂性病变,临床表现以里急后重、肛门灼热、大便恶臭黄浊为特点。黄芩、黄连合用具有广泛的抗菌谱,葛根对胃肠道平滑肌的解痉及吸附止泻作用,葛根、黄芩、黄连都具有解热作用,甘草、黄芩、黄连都具有抗炎作用,所以葛根黄芩黄连汤具有解热、抗炎、缓解胃肠道痉挛及广泛的抗菌谱,这些是治疗胃肠道感染的药理学基础。无论是否误用下法,只要有腹泻不止,就可应用葛根黄芩黄连汤。
    中医界对“脉促”争论较大,脉促有两种解释:一是脉急促,是快而有力的意思;一是“脉来数,时一止复来者,名曰促。”即现代医学的期前收缩,中医称为心阳虚。无论心率快而有力或者是期前收缩,都可以由水电解质紊乱引起。既然有下利不止,就有可能出现水电解质紊乱,而且腹泻水样便容易引起钠的丢失,期前收缩的发生也不奇怪了。腹泻引起低血容量状态时,由于机体的代偿作用,心脏收缩力加大,频率加快是为了维持有效循环量,所以出现脉搏快而有力。
【诊断】
(1)符合典型表现者
(2)细菌性痢疾,其他感染性肠炎大便黄浊臭秽者。
【治疗】
    葛根黄芩黄连汤
    药理作用
(1)抗病原体
    ①抗菌:体外抑菌试验表明,100%葛根芩连汤煎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双球菌、痢疾杆菌具有抑菌作用。体内抑菌试验表明,葛根芩连汤对痢疾杆菌及肺炎双球菌的抑菌作用比较强。本方对鼠伤寒杆菌也有比较好的抑菌作用。本方对大肠杆菌内毒素具有灭活减毒作用,对链球菌亦有比较强的抑制作用。
    ②抗病毒:本药提外对肠道病毒中的小圆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的增殖均有抑制作用,体外实验显示,本方对人轮状病毒有抑制作用。
(2)解热:家兔实验表明,本药对内毒素所致发热有显著的解热作用。100%葛根芩连汤煎剂按5g/Kg灌胃,能使五联疫苗所致的高热家兔体温明显下降,其作用强度与复方阿司匹林及复方氨基比林相似。能明显抑制鼠伤寒活菌液所致的小鼠发热。对用酵母阿拉伯胶混悬液致热的家兔体温有明显的解热降温作用。
(3)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①抗心律失常:本方对多种类型的心律失常均有一定的防治作用。
    ②抗缺氧:常压下对小鼠缺氧有明显对抗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其具有抗异丙肾上腺素加快心率和降低肾上腺素系统功能的效应有关,从而减少动物整体的耗氧量,产生明显的抗缺氧作用,使急性缺氧的动物存活时间延长。
(4)对消化系统的作用:动物实验表明葛根芩连汤具有止泻作用,抑制肠蠕动作用,具有解痉及抑制胃肠运动的功能。对肠肌的抑制作用及解除痉挛的作用主要为直接作用。
(5)其他:具有增强免疫系统功能的作用,降血糖作用,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等作用。

作者: 千古医帝    时间: 2009-6-13 16:39
标题: 中西医融合观应对甲型H1N1流感世界大流行
拜读了,长见识了!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09-6-13 17:09
标题: 中西医融合观应对甲型H1N1流感世界大流行
十一、燥热犯清窍证-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证态
【中医别名】燥火上郁证,燥干清窍证,燥犯清窍证。上焦燥热证。
【临床表现】发热,耳鸣,目赤,龈肿,咽痛。舌质红,苔薄白而干。脉数。
【证态概念】“清窍”指头面诸窍,即眼、鼻、口腔、咽腔及耳,基本上是上呼吸道,也是肺、胃的上端。中医认为,本证是由于燥热病邪侵犯肺胃,化火上扰清窍致津液耗伤,头面诸窍失却滋润而出现的证候。西医认为,感冒是可以由许多病毒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包括急性结膜炎、鼻炎、口腔炎、耳咽管炎、中耳炎等,这些病理状态也可能是某些传染病的前驱期,如立克次体病、流行性出血热等传染病的前驱期;也可能是感冒的伴有表现;也可能是一个独立的疾病。这三种情况在临床上需要严格区分,以免误治或者贻误病情。根据病情的轻重和发展方向,依次可用桑杏汤(干燥性咽炎)、桑菊饮(干燥性结膜炎、轻型气管炎)、翘菏汤、沙参麦冬汤、五汁饮、玉竹麦门冬汤等治疗。在卫分证时,特别是在怀疑传染病的前驱期时可以用桑杏汤、桑菊饮、翘菏汤等治疗较适宜。
     源于《温病条辨》上焦篇~秋燥
    条文:秋感燥气,右脉数大,伤手太阴气分者,桑杏汤主之。
    桑杏汤方:桑叶一钱、杏仁一钱五分、沙参二钱、象贝一钱、香豉一钱、栀皮一钱、梨皮一钱
  (1)水二杯,煮取一杯,顿服之。
  (2)重者再作服。(轻药不得重用,重用必过病所。再:一次煮成三杯,其二、三次之气味必变,药之气味俱轻故也。)
    条文:感燥而咳者,桑菊饮主之。
    桑菊饮方: 桑叶二钱五分  菊花一钱  连翘一钱五分   杏仁 桔梗 苇根各二钱  薄荷八分  生甘草八分
   条文:燥伤肺胃阴分,或热或咳者,沙参麦冬汤主之。
    注:此条较上二条,则病深一层矣,故以甘寒救其津液。
    沙参麦冬汤方:沙参三钱、玉竹二钱、生甘草一钱、冬桑叶一钱五分、麦冬三钱、生扁豆一钱五分、花粉一钱五分
  (1)水五杯,煮二杯,日再服。
  (2)久热久咳者,加地骨皮三钱。
    条文:燥气化火,清窍不利者,翘荷汤主之。
   注:(1)清窍不利,如耳鸣目赤,龈胀咽痛之类。
     (2)翘荷汤者亦清上焦气分之燥热也。
    翘荷汤:薄荷一钱五分、连翘一钱五分、生甘草一钱、黑栀皮一钱五分、桔梗二钱、绿豆皮二钱。
  (1)水二杯,煮取一杯,顿服之,日服二剂,甚者日三。
  (2)耳鸣者加羚羊角、苦丁茶;目赤者加鲜菊叶、苦丁茶、夏枯草;咽痛者加牛蒂子、黄芩。
    条文:诸气膹郁,诸痿喘呕之因于燥者,喻氏清燥救肺汤主之。
    清燥救肺汤:石膏二钱五分、甘草一钱、霜桑叶三钱、人参七分、杏仁七分、泥胡麻仁一钱炒研、阿胶八分、麦冬二钱不去心、枇杷叶六分去净毛炙。
  (1)水一碗,煮六分,频频二三次温服。
  (2)痰多,加贝母、瓜蒌;血枯,加生地黄;热甚,加犀角、羚羊角,或加牛黄。
     【原文解释】
    《温病条辨》上焦篇:秋燥,论述了秋季呼吸道感染过程,秋燥卫分证-感冒证态用桑菊饮;秋燥清窍不利-上呼吸道感染证态用翘荷散;急性病毒性间质性肺炎-燥热伤肺证态用桑菊饮合麻杏石甘汤;燥伤肺胃证-病毒性、间质性肺炎的慢性期证态用沙参麦冬汤;由各种燥邪引起的各种慢性肺炎用清燥救肺汤。可以看作是一个连续的过程。
    夏秋季节除了肠道杆菌科细菌引起的肠道感染病外,比较多见的还有病毒性的上呼吸道感染及病毒性的肠道感染。例如,夏秋季节流行的咽-结膜热,主要由腺病毒3和7型引起,腺病毒8型可以引起流行性角-结膜炎;疱疹性咽峡炎由柯萨奇病毒A组6、8、10和22型病毒引起;埃可病毒与柯萨奇病毒二者非常相似,经呼吸道及粪-口传播,感染的高峰时期为夏秋季,以5~9月为多,也可在冬、春季发病。除了引起中枢神经系统及肝脏的病变之外,还可以可以引起腹泻、发热及呼吸道感染。柯萨奇病毒还可以引起夏季热、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等。夏秋季节由腺病毒、埃可病毒与柯萨奇病毒等引起的呼吸道感染、咽-结膜热、流行性角-结膜炎、疱疹性咽峡炎以及腹泻等属于中医学的秋燥。
   风温与秋燥的异同点是因为他们的病原体是同一大类,由于季节气候的不同,易感病毒的种类不同造成的。流行性感冒病毒、鼻病毒、冠状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等好发在冬、春季;而腺病毒、埃可病毒与柯萨奇病毒在夏秋季容易造成感染流行,他们都可以引起上呼吸道感染,但是侧重不同,临床表现也有差异。肺炎支原体感染主要引起咽炎、气管及支气管炎、肺炎;而中耳炎、多行性红斑、心包炎心肌炎等可作为并发症也可单独发生;该病在夏、秋季较多,临床表现主要为干咳、粘痰带血,胸痛、咽痛、声音嘶哑、耳痛等,与秋燥相似。
    夏秋季节由腺病毒、埃可病毒、柯萨奇病毒、支原体以及其它病毒等引起的呼吸道感染称为秋燥,这些病原体就是燥热病邪的载体。
【诊断】
(1)符合典型表现者。
(2)西医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治疗】
(1)感冒、急性咽炎  桑杏汤
(2)急性气管炎   桑菊饮
(3)急性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  沙参麦冬汤
(4)咽-结膜热、流行性角-结膜炎、疱疹性咽峡炎  翘荷汤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09-6-13 17:14
标题: 中西医融合观应对甲型H1N1流感世界大流行
十二、太阳少阴两经感寒证-老年感冒证态
【中医别名】麻黄附子细辛汤证,少阴表寒证,太少两感证。
【临床表现】虛弱體質者的外感初期,其症狀為惡寒、微熱、脈沈細、全身倦怠、無氣力、嗜臥、顏色蒼白。此外亦用於身體疼痛、手足冰冷、咳嗽、喀吐稀薄的痰、小便稀薄而多,間亦發生浮腫與小便不利等症。
【证态概念】本证态是要说明特殊情况下感冒的处理原则,当患者患有基础病时,老年患者,孕妇、婴幼儿等特殊情况下,感受风寒时与健康人不同,治疗原则不同,应 当特别注意。
     源于《伤寒论》
     301  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
    麻黄去节,二两、细辛二两、附子炮,去皮,破八片,一枚、
    右三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302  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以二三日无证,故微发汗也。
   麻黄去节,二两、甘草炙,二两、附子炮,去皮,破八片,一枚、
    右三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黄一两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解说:以上两条为太阳经少阴经同病,或者称为少阴病阳虚证兼表证、太少两感证。陈亦人认为:“乃阳虚之人感受外邪而病”,也就是说在少阴病的基础上又感受了风寒外邪,出现了发热、脉沉的表现。病情重的用麻黄细辛附子汤;病情轻的用麻黄附子甘草汤。
    少阴病与严重的营养不良、机体整体衰弱是一个证态,肾阳虚的本质是下丘脑-脑垂体各轴的功能低下,也包括在少阴病之内。在这种状态下的感冒使用麻黄附子类方剂治疗,发热、出汗的也可以用桂枝附子汤类治疗,根据病情而定。
    麻黄细辛附子汤,麻黄附子甘草汤的主要适应症是:全身整体机能低下的病人又患感冒,特别适用于下丘脑-脑垂体各轴功能低下的病人又患感冒的时候。不仅可以治疗感冒而且可以改善低下的整体功能。有強心發汗鎮痛之作用。
    麻黄附子细辛汤
    组成:麻黄6克、附子6克、细辛6克。
    药理研究
(1)抗过敏及支气管扩张作用:本方具有抑制特异抗原或非特异抗原刺激嗜碱细胞分泌的组胺释放作用。抑制细胞的胞液中脂氧化酶的活性。
(2)抗氧化作用
(3)抗炎作用
(4)抗变态反应作用
(5)镇咳、发汗、兴奋交感神经作用
    麻黄附子细辛汤的临床应用
    血管神经性头痛:多数血管神经性头痛患者阳虚阴盛、经输不利,故可应用麻黄附子温阳通经、细辛通络止痛。附子用量宜大,不必完全拘泥于《药典》之规定,但应先煎30分钟,以减轻毒性。配以川芎、蜈蚣能助细辛通经止痛。
    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心动过缓以老年人多见。中医认为:是心阳不振、经输不利之胸痹,由于心阳不足,故遇寒则甚。应用麻黄、附子温通心阳,细辛通络止痛;配薤白助细辛宽胸止痛;人参、丹参益气活血通络,改善微循环,促其功能恢复。诸药合用,温阳通脉、益气活血,故能使窦缓恢复。
    肺心病心功能不全:肺心病心功能不全患者由于反复咳嗽气喘、耗伤阳气,致心肺气虚、气血运行不畅。其病机为:心阳不振,故而胸闷心悸;阳虚不能外达以温煦四肢,故形寒肢冷;肺气不足,宣肃失常,痰浊内停,故咳痰气喘;阳虚气化不利,水气流溢四肢,故肢体浮肿。故治宜温阳散寒,利水平喘。
    老年人劳累后感冒高热:老年人肾气已衰、精血虚亏,又加劳累,愈伤肾气、损耗真精,寒邪乘虚直入少阴。症见:高热恶寒,肢冷蜷卧,神疲乏力,阴不涵阳,面色潮红,脉浮躁无根。当为本虚标实之证。若纯以辛温发表,必阳虚精亏不能鼓邪外出,且有虚脱之虞,亟当温经益肾。扶正祛邪,遂取麻黄附子细辛汤温经助阳以散寒;熟地、萸肉、龟版滋肾益精以固本,待阳复、精固、寒散则高热自退,恶寒、身 倦、肢冷等症自除。
    麻黄附子细辛汤由麻黄、附子和细辛三味药组成,在治疗老年人耐药菌感染时,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可改善患者的发热等症状,具有减轻炎症和解热的作用,适用于老年人的虚证,如全身倦怠、微热、伴寒战的感冒或支气管炎。研究对象为74~91岁的高龄女性患者7例。患者有发热(37.5℃~39.9℃)和寒战、咳嗽、咳痰或下腹痛症状,疑诊为上呼吸道感染或泌尿系统感染,连续接受氧氟沙星(300mg/日)3天治疗后,体温仍持续37℃~38℃,故疑诊为耐氧氟沙星的细菌感染。换用半量麻黄附子细辛汤后,患者的体温逐渐下降,临床症状改善。6例患者的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从给药前的平均3.06mg/dl降到0.36mg/dl,1例慢性支气管炎患者的CRP水平降到1mg/dl以下。除1例无法鉴定细菌培养结果的患者外,3例患者接受氧氟沙星治疗前的痰培养结果为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1.例的尿培养结果为铜绿假单胞菌;2.例的尿培养结果为大肠杆菌。已知麻黄附子细辛汤并用抗结核药时可促进杀灭结核杆菌,故研究者认为其抗炎作用并非直接作用,而是通过刺激免疫系统,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09-6-13 17:24
标题: 中西医融合观应对甲型H1N1流感世界大流行
     甲型H1N1流感的诊断与治疗出不了太阳表证与卫分证这个范围,具体到每一个病人,使用的方剂可能有出入,或者创新一个新方剂,但是出不了太阳表证与卫分证这个范围。西医不懂辨证论治,不要紧,按照中医药管理局下发的指南,大胆运用原方或者使用中成药就是了!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09-6-13 17:35
标题: 中西医融合观应对甲型H1N1流感世界大流行

    小结:
     在感染病中最常见的疾病是感冒,几乎所有感染病的早期都可能出现感冒样表现,必须鉴别,因为治疗感冒的发汗剂(西医为解热镇痛剂)治疗其他感染病会引起严重后果,甚至死亡。太阳经证与温病卫分证的 鉴别其实质是感染病中可发汗证与不可发汗证的鉴别,这与现代医学中感冒与其他感染病的前驱期鉴别相一致。麻黄汤与阿司匹林类一样不能用于诊断不明确的发热疾病,特别是某些传染病的前驱期,如流行性出血热,麻疹,猩红热等。再如发热,腹痛患者在诊断不明确时禁用泻下剂及止痛剂,中西医的原则是一致的。
   鉴于感冒,流感在不同季节,不同传入途径,不同亚型病毒感染会产生不同的临床表现,而西医没有特效病因治疗,对各种不同的临床表现只采用对症治疗。中医则不同,根据季节及临床表现,按中医外感热病学的分类分为春季:风温的卫分证、夏季暑湿及湿温的卫分证、秋季秋燥表证、冬季的风寒表证等,有一套完整的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方法。某些方剂对同一季节,具有相同临床表现的传染病前驱期及其他感染病的早期及轻型也有效果。例如:冬春季节是流脑、麻疹、猩红热、肺部感染等呼吸道传染病及感染病的好发季节,这些疾病的前驱期与感冒的临床表现一致,同属于风温卫分证,使用辛凉解表剂,如银翘散等。再如夏秋季节是消化道感染病的流行季节,伤寒、副伤寒、钩端螺旋体病、痢疾等,其前驱期的临床表现与胃肠型感冒类似,中医则认为夏秋季节是湿温病的流行季节,湿温初起以邪遏卫气为主要病变,方用藿香正气散、香需饮、霍扑夏苓汤、三仁汤等治疗,这些方剂也是治疗夏秋季节胃肠型感冒等消化道感染病早期的有效方剂。同样,秋燥邪在卫分时,相当于秋季感冒、急性支气管炎肺部感染的早期,可用桑杏汤等治疗。严冬季节,青年体壮者,感受风寒,症见恶寒发热、无汗脉浮等,经确诊为感冒或流感时,方可用麻黄汤治疗。

卫分表证-前驱期证态
一、太阳表实-重感冒证态
二、太阳表虚-感冒证态
三、风温卫分-前驱期证态
四、暑湿表寒-感冒证态
五、湿遏卫气-前驱期证态
六、燥热卫分-感冒证态
七、风寒表郁-不典型感冒证态
八、太阳表实兼水饮-气管炎证态
九、太阳表实兼内热-重感冒证态
十、表热下迫大肠-胃肠型感冒证态
十一、燥热犯清窍证-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证态
十二、太阳少阴两经感寒证-老年感冒证态
   以上是西医感冒与中医相对应的典型证,除此而外,还有许多不典型的证(感冒),在临诊时还要辨证论治。

作者: 铁骨铮铮2002    时间: 2009-6-13 17:39
标题: 中西医融合观应对甲型H1N1流感世界大流行
出手不凡。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09-6-14 08:33
标题: 中西医融合观应对甲型H1N1流感世界大流行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甲型H1N1流感诊疗方案(2009年试行版第一版)》的通知  
      
--------------------------------------------------------------------------------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
为指导医疗机构做好甲型H1N1流感医疗救治准备工作,应对可能发生的甲型H1N1流感疫情,我部组织专家在《人感染猪流感诊疗方案(2009版)》的基础上,结合世界卫生组织和其他国家甲型H1N1流感最新诊疗经验和相关资料,研究制定了《甲型H1N1流感诊疗方案(2009年试行版第一版)》。现印发给你们,供医疗机构在临床诊疗工作中使用。


我部将继续密切关注世界卫生组织和其他国家的最新诊疗经验和研究成果,必要时组织专家组再次对诊疗方案进行修订和完善。
    2009年4月29日印发的《人感染猪流感诊疗方案(2009版)》同时废止。2009年5月7日印发的《甲型H1N1流感病例转运工作方案》中“疑诊病例”修改为“疑似病例”。


卫生部办公厅
                        二〇〇九年五月八日






甲型H1N1流感诊疗方案
(2009年试行版第一版)

2009年3月墨西哥暴发“人感染猪流感”疫情,造成人员死亡。4月30日世界卫生组织(以下简称WHO)宣布将流感大流行警告级别提高为5级。研究发现,此次疫情的病原为变异后的新型甲型H1N1流感病毒,该毒株包含有猪流感、禽流感和人流感三种流感病毒的基因片段,可以在人间传播。WHO初始将此次流感疫情称为“人感染猪流感”,但随着对疫情性质的深入了解,现已将其重新命名为“甲型H1N1流感”。我国卫生部于4月30日宣布将其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依照甲类传染病采取预防、控制措施。
根据目前所掌握的资料,本次发生的甲型H1N1流感是由变异后的新型甲型H1N1流感病毒所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通过飞沫、气溶胶、直接接触或间接接触传播,临床主要表现为流感样症状,少数病例病情重,进展迅速,可出现病毒性肺炎,合并呼吸衰竭、多脏器功能损伤,严重者可以导致死亡。由于这种甲型H1N1流感是一种新发疾病,其特点仍待进一步观察总结。
一、病原学
甲型H1N1流感病毒属于正粘病毒科(0rthomyxoviridae),甲型流感病毒属(Influenza virus A)。典型病毒颗粒呈球状,直径为80nm-120nm,有囊膜。囊膜上有许多放射状排列的突起糖蛋白,分别是红细胞血凝素(HA)、神经氨酸酶(NA)和基质蛋白M2。病毒颗粒内为核衣壳,呈螺旋状对称,直径为10nm。为单股负链RNA病毒,基因组约为13.6kb,由大小不等的8个独立片段组成。病毒对乙醇、碘伏、碘酊敏感;对热敏感,56℃30分钟可灭活。
二、流行病学
至北京时间2009年5月8日上午8时,全球共在24个国家和地区出现确诊甲型H1N1流感病例2371例,分布在美洲、欧洲、大洋洲和亚洲。其中墨西哥确诊1112例,死亡42例;美国确诊896例,死亡2例;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确诊1例。除墨西哥和美国外,其他国家和地区均无死亡病例报道。
(一)传染源。
甲型H1N1流感病人为主要传染源。虽然猪体内已发现甲型H1N1流感病毒,但目前尚无证据表明动物为传染源。
(二)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飞沫或气溶胶经呼吸道传播,也可通过口腔、鼻腔、眼睛等处黏膜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接触患者的呼吸道分泌物、体液和被病毒污染的物品亦可能造成传播。
(三)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
三、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
潜伏期一般为1-7天,多为1-4天。
(一)临床表现。
表现为流感样症状,包括发热(腋温≥37.5℃)、流涕、鼻塞、咽痛、咳嗽、头痛、肌痛、乏力、呕吐和(或)腹泻。
可发生肺炎等并发症。少数病例病情进展迅速,出现呼吸衰竭、多脏器功能不全或衰竭。
患者原有的基础疾病亦可加重。
(二)实验室检查。
1.外周血象:白细胞总数一般不高或降低。
2.病原学检查
(1)病毒核酸检测:以RT-PCR(最好采用real-time RT-PCR)法检测呼吸道标本(咽拭子、口腔含漱液、鼻咽或气管抽取物、痰)中的甲型H1N1流感病毒核酸,结果可呈阳性。
(2)病毒分离:呼吸道标本中可分离出甲型H1N1流感病毒。合并病毒性肺炎时肺组织中亦可分离出该病毒。
3.血清学检查:动态检测血清甲型H1N1流感病毒特异性中和抗体水平呈4倍或4倍以上升高。
(三)其他辅助检查。
可根据病情行胸部影像学等检查。合并肺炎时肺内可见斑片状炎性浸润影。
四、诊断
本病的诊断主要结合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病原学检查,早发现、早诊断是防控与治疗的关键。
(一)疑似病例。
符合下列情况之一即可诊断为疑似病例:
1.发病前7天内与甲型H1N1流感疑似或确诊病例有密切接触(在无有效防护的条件下照顾患者,与患者共同居住、暴露于同一环境,或直接接触患者的气道分泌物或体液),出现流感样临床表现。
2.发病前7天内曾到过甲型H1N1流感流行(出现病毒的持续人间传播和基于社区水平的流行和暴发)的国家或地区,出现流感样临床表现。
3.出现流感样临床表现,甲型流感病毒检测阳性,但进一步检测排除既往已存在的亚型。
(二)确诊病例。
出现流感样临床表现,同时有以下一种或几种实验室检测结果:
1.甲型H1N1流感病毒核酸检测阳性(可采用real-time RT-PCR和RT-PCR)。
2.分离到甲型H1N1流感病毒。
3.血清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特异性中和抗体水平呈4倍或4倍以上升高。
五、临床分类处理原则
(一)疑似病例:安排单间病室隔离观察,不可多人同室。同时行甲型H1N1流感病毒特异性检查。及早给予奥司他韦治疗。
(二)确诊病例:由定点医院收治。收入甲型H1N1流感病房,可多人同室。给予奥司他韦治疗。
六、治疗
(一)一般治疗。
休息,多饮水,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对高热病例可给予退热治疗。
(二)抗病毒治疗。
应及早应用抗病毒药物。初步药敏试验提示,此甲型H1N1流感病毒对奥司他韦(oseltamivir)和扎那米韦(zanamivir)敏感,对金刚烷胺和金刚乙胺耐药。
奥司他韦应尽可能在发热48小时内使用(36小时内最佳),疗程为5天。奥司他韦的成人用量为75mg b.i.d.。1岁及以上年龄的儿童患者应根据体重给药:体重不足15kg者,予30mg b.i.d.;体重15-23kg者,45mg b.i.d.;体重23-40kg者,60mg b.i.d.;体重大于40kg者,75mg b.i.d.。对于吞咽胶囊有困难的儿童,可选用奥司他韦混悬液。
(三)其他治疗。
1.如出现低氧血症或呼吸衰竭的情况,应及时给予相应的治疗措施,包括吸氧、无创机械通气或有创机械通气等。
2.出现其他脏器功能损害时,给予相应支持治疗。
3.对病情严重者(如出现感染中毒性休克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可考虑给予小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不推荐使用大剂量糖皮质激素。
4.合并细菌感染时,给予相应抗菌药物治疗。
(四)中医辨证治疗。
1.毒袭肺卫
症状:发热、恶寒、咽痛、头痛、肌肉酸痛、咳嗽。
治法:清热解毒,宣肺透邪。
参考方药:炙麻黄、杏仁、生石膏、柴胡、黄芩、牛蒡子、羌活、生甘草。
常用中成药:莲花清瘟胶囊、银黄类制剂、双黄连口服制剂。
2.毒犯肺胃
症状:发热或伴有恶寒、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头痛、肌肉酸痛。
治法:清热解毒,化湿和中。
参考方药:葛根、黄芩、黄连、苍术、藿香、姜半夏、苏叶、厚朴。
常用中成药:葛根芩连微丸、藿香正气制剂等。
3.毒壅气营
症状:高热、咳嗽、胸闷憋气、喘促气短、烦躁不安、甚者神昏谵语。
治法:清气凉营。
参考方药:炙麻黄、杏仁、瓜蒌、生大黄、生石膏、赤芍、水牛角。
必要时可选用安宫牛黄丸以及痰热清、血必净、清开灵、醒脑静注射液等。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09-6-14 09:15
标题: 中西医融合观应对甲型H1N1流感世界大流行
(四)中医辨证治疗。
1.毒袭肺卫
症状:发热、恶寒、咽痛、头痛、肌肉酸痛、咳嗽。
治法:清热解毒,宣肺透邪。
参考方药:炙麻黄、杏仁、生石膏、柴胡、黄芩、牛蒡子、羌活、生甘草。
常用中成药:莲花清瘟胶囊、银黄类制剂、双黄连口服制剂。
2.毒犯肺胃
症状:发热或伴有恶寒、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头痛、肌肉酸痛。
治法:清热解毒,化湿和中。
参考方药:葛根、黄芩、黄连、苍术、藿香、姜半夏、苏叶、厚朴。
常用中成药:葛根芩连微丸、藿香正气制剂等。
3.毒壅气营
症状:高热、咳嗽、胸闷憋气、喘促气短、烦躁不安、甚者神昏谵语。
治法:清气凉营。
参考方药:炙麻黄、杏仁、瓜蒌、生大黄、生石膏、赤芍、水牛角。
必要时可选用安宫牛黄丸以及痰热清、血必净、清开灵、醒脑静注射液等。
===========================================================================
   本方案以麻杏石甘汤为基本方,体现一病一方的原则。实际上并没有体现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
    H1N1流感的典型表现属于太阳表证与卫分证:
    1  麻黄汤的适应症是确诊为普通感冒与流行性感冒,在冬季严寒气候下高热、无汗、身体强壮的年轻患者。必须严格掌握。上世纪50~60年代,我国流感大流行,在煤矿区的青年工人出现高热、无汗者,使用其他中药方剂无效,只有使用麻黄汤,一汗而愈。
    2  桂枝汤的适应症是比较轻的感冒,微微发汗即可。
    3  银翘散的适应症与桂枝汤大致相似,以咽痛、轻微咳嗽为主要表现者。
    4  葛根芩连汤的适应症是胃肠型感冒。如果发生在多雨季节,可以使用藿香正气水治疗。
    5  如果出现结膜充血者,可运用翘荷汤加减。
    6  如果出现肺炎,可以使用麻杏石甘汤与千金苇茎汤治疗。
    6  如果出现MODS之类按照营血分证治疗。
作者: mawenhui3366    时间: 2009-6-14 09:32
标题: 中西医融合观应对甲型H1N1流感世界大流行
还是中西医融合好!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09-6-14 10:43
标题: 中西医融合观应对甲型H1N1流感世界大流行
    现在我国是夏季,不是流感的发病季节,我国发生的病例为输入性,临床表现并不是典型的表现。流感的流行季节是冬春季,即我国的11月~次年的3月间,那时候会以什么临床表现为主,还不能完全预计。因此我们必须认真学习这中医的相关知识,以备万一。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09-6-14 15:01
标题: 中西医融合观应对甲型H1N1流感世界大流行
                       症候群与季节、病原体之间的关系
      外界环境作用于人体,不是简单地改变它的一般状态,而是在机体内引起各种复杂的反应,有些对人体有利,有些则有害。同样,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对病原体的作用也是两方面的,有利于病原体的繁殖、生长、传播或者相反。所以,环境对于人类疾病的影响是很复杂的,不仅影响到外邪病原体而且影响到正气-抵抗力。在这里着重讨论季节、病原体与症候群的关系,即病因外邪与临床表现的关系。
          (一)风温综合征与春季呼吸系统感染综合征
(1)中医认为:
    立春以后,阳气渐升,风木当令,气候转暖,在这种温暖多风的季节环境中,容易衍生出一种风热病邪。风热病邪属阳属热,其性升散疏泄,多从口鼻而入,首先犯肺,所以本病初期多以邪犯肺卫,病在上焦肺经者居多。
    风温是感受风热病邪引起的急性外感热病。一般起病急骤,传变迅速,易逆传心包而出现神昏等重症。故清代医家叶天士指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揭示了本病的传变特点。清代医家陈平伯《外感温病篇》指出:“风温为病,春月与冬月为多,或恶风或不恶风,必身热,咳嗽,烦渴。”揭示了风温的临床特点。本病多发于冬春两季,发于春季的称风温,发于冬季的称冬温。
风热病邪大多从口鼻而入,首先侵犯于肺,出现发热,恶风,咳嗽,口渴等症状。若病邪不及时解除,其发展大致有两种情况:一是顺传于胃,出现阳明热盛或热结胃肠等临床表现;一是逆传心包,出现神昏,谵妄等危重症状。后阶段多呈肺胃阴伤之象。
     病理特点(分三期)
①初期病理:邪袭肺卫——肺卫表热证
发热、头痛、咳嗽、口微渴等肺卫症状为特征的症候群。
②中期病理:有两种传变途径——顺传于胃或逆传心包
顺传于胃:若病情继续恶化发展,病邪由肺卫传人气分,主要是肺(邪热壅肺、痰热结胸、痰热阻肺腑有热结、肺热发疹)、胃(阳明热盛)、大肠(热结肠腑、肠热下利);
    逆传心包:逆传是相对顺传之轻浅而言的。风热病邪有变化迅速易逆传心包的特点。风邪善行数变,风热病邪来势较急,传变较速,易出现“逆传心包”的急剧变化,必见神志异常(神昏、谵语)症状,相当于营分证。叶天士:“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
     病情继续加重,即会传入营血(败血症)。
③后期病理:肺胃阴伤
    风热病邪具有化燥伤阴,易损伤肺胃阴津的特点,因风温初期以肺系为中心,进而顺传于胃,故后期多出现肺胃阴伤之象,如低热、干咳、口渴、纳差、干呕、舌燥等。
(2)西医认为
      春季冷热空气交替频繁,气温变化幅度大,冷热不定。容易发生呼吸道感染病,如流行性感冒与普通感冒等,这是因为:①冬春季节气候寒冷,冷空气刺激呼吸道粘膜引起咳嗽,减低了粘膜的防御能力;春、秋季一般较干燥,干燥使血管粘膜极易发生细小的皲裂,病毒易侵入;当气温下降时,鼻腔局部温度降低到32℃左右,此温度适合感冒病毒繁殖生长;受寒后,鼻腔局部血管收缩,一些抵抗病毒的免疫物质,特别是鼻腔内局部分泌的免疫球蛋白A,在降温后明显减少,为病毒入侵提供了有利条件,因而容易引起感冒。②由于寒冷,人口大多聚集在室内,患者咳嗽与打喷嚏造成的飞沫播散在空气中,并保持30min,易感者吸入后即可感染,传播速度取决于人群的拥挤程度,很容易引起流行;③春季多风,利于飞沫传播;④冬春季节还有一些引发病原体增殖的未明因素,例如,气温适宜病毒生长与存活、紫外线强度不高延长了病毒在飞沫中的存活时间、雨雪较少利于飞沫传播等;⑤多种动物都是病毒的宿主,例如候鸟、家禽、老鼠、牲畜等,都可能是致病菌的寄生地。春季各种动物经过长期休眠或是冬藏,春季开始活动、迁徙,动物携带的病毒有了四处扩散的机会。
除了感冒之外,春季常见的传染病还有麻疹、风疹、水痘、百日咳、流行性腮腺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出血热、斑疹伤寒、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禽流感等。这些病原体共同的特点是在弱碱性环境中最稳定,不耐高温,加热到56℃以上,数分钟就会丧失致病性,在低温环境中,病毒较为稳定,在4℃能存活1月余,冬末初春气温偏低,雨水少,刮风多,地表易偏碱性,适合于这些病毒复制和增殖传播。
    呼吸系统感染病与呼吸道传染病有区别,呼吸道传染病是经过呼吸道传染的疾病,例如流行性脑膜炎是经呼吸道传染的疾病,脑膜炎双球菌也可以引起上呼吸道感染,但是脑膜炎双球菌最终定植于中枢神经系统,引起脑膜炎,所以脑膜炎不是呼吸道感染病。其他许多呼吸道传染病如:麻疹、风疹、水痘、流行性腮腺炎等都会有上呼吸道感染的表现,这是它们的前驱期。呼吸系统感染病包括了呼吸道传染病的前驱期,还包括了非传染性的感染,例如肺炎球菌引起的大叶性肺炎,感冒后、麻疹后继发的细菌性肺炎,胸膜炎等。流行性感冒、百日咳、SARS、禽流感等既是呼吸系统感染病,又是呼吸道传染病。
(3)融合中西医后认为
      春季多风,温暖,动物与植物生气盎然,欣欣向荣,这样的气候条件,有利于某些疾病的发生。这些疾病中医分为风温与春温;西医分为呼吸系统感染病与非呼吸系统感染病。风温与春季呼吸系统感染病相关,春温与春季非呼吸系统感染病如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出血热、斑疹伤寒相关。风温综合征与呼吸系统感染综合征具有同一症候群(发热、咳嗽、咯痰、气喘),而且疾病传变的过程也相同。
     在风温中有肺热发疹、肺热移肠腹泻证、逆传心包等,都是由于不同的病毒,或同一病毒不同的类型感染引起的。所以风温中的所有证,在呼吸道感染中都可以找到相应的病理状态。如果肺炎支原体或肺炎衣原体感染发生在春季,也属于风温的范畴。肺炎支原体感染主要引起咽炎、气管及支气管炎、肺炎;而中耳炎、多行性红斑、心包炎、心肌炎等可作为并发症也可单独发生;该病在夏、秋季较多,临床表现主要为干咳、粘痰带血,胸痛、咽痛、声音嘶哑、耳痛等,与秋燥相似。
    春季呼吸系统感染病的发病机理与临床表现与风温的发病机理与临床表现二者是一致的。说明春季呼吸道感染病的病原体是风热病邪的载体。如:鼻病毒、冠状病毒、流行性感冒病毒、副流行性感冒病毒、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肠道病毒及呼肠病毒的某些型、EB病毒等、麻疹病毒、流行性腮腺炎病毒、风疹病毒;肺炎双球菌、衣原体、支原体等,在春季引起呼吸系统感染就是风热病邪的载体。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09-6-14 16:17
标题: 中西医融合观应对甲型H1N1流感世界大流行
  
    因为与本论题相关,转贴如下。
    下面引用由张建国在 2009/06/13 08:06pm 发表的内容:
    中医既然可以“根据辨证论治进行处方”,为什么还要“按照西医的方法确诊甲型H1N1流感”呢?
    1。假如不“按照西医的方法确诊甲型H1N1流感”,中医“根据辨证论治进行处方”,这病就好不了吗?
    2。西医 ...
   我认为,中医要去“确诊甲型H1N1流感”,这仅是投人家之所好,助劣质医学理论之妄而已,这不是中医该做之事。



    先生偏激了,面对病人时,千万不可意气用事。
    在没有西医之前,对于发热可以按照《伤寒论》辨证论治,可以按照温病辨证论治。但是在流感大流行期间发热者不一定就是流感!如果同时存在流行性脑膜炎、流行性出血热、流行性乙型脑炎、猩红热之类传染病,他们的前驱期与感冒的临床表现是完全一样的,非常难鉴别,即太阳表证与卫分证非常难鉴别,可以说中医除了辨证之外没有其他办法!感冒与流行性感冒可以使用麻黄汤,而流行性出血热、猩红热等传染病的前驱期麻黄汤是禁忌症!一汗可以要命!
    运用西医方法确诊甲型H1N1流感,对于中医的辨证论治实在是太重要了,在甲型H1N1流感范围内辨证论治,我们的误诊率是零,而治愈率几乎可以达到100%。而且根据辨证的结果可以大胆使用麻黄汤与桂枝汤,达到一汗而愈的效果!如果中医不运用西医方法确诊甲型H1N1流感,在辨证论治时就十分被动,几乎没有那个中医能够十分把握麻黄汤不用错!有了这样简单而可靠的方法,为什么不利用呢?!
    2。西医是否也可以按照“辨证论治确认证型”,根据西医方法进行处方呢?
    回复先生:完全可以呀!例如:中医诊断(辨证)为:邪热壅肺证,西医就是病毒性肺炎,可以使用抗病毒药,止咳药,抗菌素预防感染之类治疗。如果中医辨证为营血分证,西医把病人送入  icu病房监护治疗。如果中医辨证为卫分证,西医开达菲口服可也!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09-6-14 16:53
标题: 中西医融合观应对甲型H1N1流感世界大流行
回复张建中先生的帖子
张建中先生的帖子:
“H1N1流感,中医没有这个病,按照其临床表现,就是太阳表证或者卫分证,这不是融合了吗!至于是中风还是伤寒?是风温卫分证还是湿温卫分证?是不是发展为邪热壅肺证或者营血分证?再辨证论治就可以了。如果病人不愿意吃中药,可以开达菲呀!可以输液呀!都可以治愈”。
    这就融合了?就这么简单?那么中医、西医、科学、巫师、骗子不也可以这样融合吗?
===========================================================================
   先生偏激了!
   我对于达菲,提出来质疑,发表了【达菲质疑!?】的帖子,但是我不认为达菲就是骗子、巫师之类!中医、西医、科学都会有错误,都有骗子存在,而融合是进化,是涵盖,是包容,是扬弃,是产生一个新的系统,他把不适合自己发展的错误扬弃掉了!
   面的H1N1流感病人,中医辨证为卫分证,在这个病人,或者这一类病人,卫分证与H1N1流感就是等同的!不融合能行吗?!我们在这个卫分证病人的咽腔里能够培养出H1N1流感病毒,这不是融合是什么?!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09-6-14 17:35
标题: 中西医融合观应对甲型H1N1流感世界大流行
达菲对于H1N1流感究竟能够起到什么作用?
1 【部分患者病情可迅速进展,来势凶猛、突然高热、体温超过39℃,甚至继发严重肺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肺出血、胸腔积液、全血细胞减少、肾功能衰竭、败血症、休克及Reye综合征、呼吸衰竭及多器官损伤,导致死亡。患者肺部体征常不明显,部分患者可闻及湿罗音或有肺部实变体征等。】
  这部分病人是极其少见的,而且其发病机理是MODS的第二次打击或者炎症介质瀑布样发作,与流感病毒本身没有关系!流感病毒只是起到触发的作用,与其数量根本没有关系。
2  潜伏期1~7天,达菲的应用在病人出现症状之后,此时,病毒已经大量复制完成,口服达菲起什么作用?
3   流感病毒在呼吸道粘膜细胞中复制,不产生病毒血症,口服达菲的治疗作用如何实现?
4    神经氨酸酶在人体内是否存在?如果人体内也存在神经氨酸酶,达菲作为神经氨酸酶的抑制剂,其毒副作用是什么?
日本发生的悲剧没有理由吗?!
5   拿出大批量临床双盲对照数据!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09-6-14 17:45
标题: 中西医融合观应对甲型H1N1流感世界大流行
    达菲与桂枝汤的比较:
   
    达菲的应用:
    一般剂量:磷酸奥司他韦的推荐口服剂量是每次1粒,每日2次,共5天。在流感症状开始的第一天或第二天就应该开始治疗。
     在III期临床试验中,病人从出现临床症状后开始用磷酸奥司他韦治疗,不超过60小时。这种治疗显著缩短了流感症状和体征持续的时间,最多时减少45小时。与安慰剂对照,确诊为流行性感冒的病人服用磷酸奥司他韦可使疾病的严重程度减轻大约40%。更重要的是,磷酸奥司他韦减少那些与抗生素治疗流感相关的并发症的发生率,在健康年轻成年人群减少50%,老年人群减少75%。这些并发症包括气管炎、肺炎和鼻窦炎。
1   达菲没有治疗作用,只有预防并发症的作用。
2   在流感症状开始的第一天或第二天就应该开始治疗。潜伏期为1~7天,症状发生说明病毒已经大量复制完成!
3   显著缩短了流感症状和体征持续的时间,最多时减少45小时。
   

   《伤寒论》12条
   12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方一。
    桂枝去皮,三两     芍药三两    甘草炙,二两    生姜切,三两   大枣擘,十二枚
    右五味,呋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浙浙)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离,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 ;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
    每两个小时为一个时辰,【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浙浙)微似有汗者益佳】即2个小时就能够出现治疗作用!比达菲如何!?而且一汗而愈!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09-6-14 17:55
标题: 中西医融合观应对甲型H1N1流感世界大流行
下面引用由中西医融合观2009/06/14 05:45pm 发表的内容:
达菲与桂枝汤的比较:
   
    达菲的应用:
    一般剂量:磷酸奥司他韦的推荐口服剂量是每次1粒,每日2次,共5天。在流感症状开始的第一天或第二天就应该开始治疗。
...
     病人发热就诊当时,口服桂枝汤,2小时出汗而愈,并发症还能够发生吗?!口服达菲何用?
     我不反对临床使用达菲!达菲没有治疗作用,仅仅可以预防并发症,减轻临床症状,缩短病程,而桂枝汤2小时治愈!
     卫生部应当怎么选择!?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09-6-14 18:03
标题: 中西医融合观应对甲型H1N1流感世界大流行
     除了桂枝汤而外,还有麻黄汤、葛根芩连汤、藿香正气水、翘荷汤、麻杏石甘汤、白虎汤等等应对不同季节、不同病人、各种病情的治疗处方。西医有什么呀?!没有特效治疗!病人自愈!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09-6-14 18:08
标题: 中西医融合观应对甲型H1N1流感世界大流行
    在预防方面,西医提出来许多方法,但是忽略了保持机体正气,积极锻炼身体,增加机体抵抗力,节制欲望,改造自己的不良习性等重要内容。
作者: 孤行者    时间: 2009-6-15 16:01
标题: 中西医融合观应对甲型H1N1流感世界大流行
     我虽然中医学的不好,但从学哲学的经验来看,中西医融合的结果应该是中医统摄西医,他们本来就不是平等的,人只有一种,所以医学也就只有一种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09-6-17 15:38
标题: 中西医融合观应对甲型H1N1流感世界大流行
    现在处于北半球的我国正是夏季,不是流感病毒传播的适宜季节,因此,现在输入型的病人临床表现比较轻而且不典型。流感的流行季节是冬春季,这给我们中国一个充分准备的时间,以及能够借鉴澳大利亚、美国、墨西哥等国家的经验,特别是病人的各种临床表现,为我们迎接未来流感的流行在充分的准备。
    许多西医内科主任、教授未必知道什么是感冒、流行性感冒、上呼吸道感染!他们的关系如何?
    现代中医教授、纯中医、中西医结合医生,未必真正懂得太阳表证与卫分证!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能够懂得太阳表证、卫分证与感冒、流行性感冒、上呼吸道感染之间的关系者,不知中国有几个人?
    我们应该作哪些准备,应对H1N1流感世界大流行?我认为首先应该把以上概念搞清楚.
作者: 王勇123    时间: 2009-6-18 07:11
标题: 中西医融合观应对甲型H1N1流感世界大流行
读先生文章,有益,无论什么流感,中医伤寒与瘟病的辨证施治是可以应对,在临床的中医历来就是这样在看病,当然能够结合中西医融合观应对甲型H1N1流感世界大流行也是件大好事情,只要有益病人,就可以研究。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09-6-18 09:08
标题: 中西医融合观应对甲型H1N1流感世界大流行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acute upper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简称上感,为外鼻孔至环状软骨下缘包括鼻腔、咽或喉部急性炎症的概称。主要病原体是病毒,少数是细菌。
    【流行病学】
    上感是人类最常见的传染病之一,多发于冬春季节,多为散发,且可在气候突变时小规模流行。主要通过患者喷嚏和含有病毒的飞沫经空气传播,或经污染的手和用具接触传播。可引起上感的病原体大多为自然界中广泛存在的多种类型病毒,同时健康人群亦可携带,且人体对其感染后产生的免疫力较弱、短暂,病毒间也无交叉免疫,故可反复发病。
    【病因和发病机制】
    急性上感约有70%~80%由病毒引起,包括鼻病毒、冠状病毒、腺病毒、流感和副流感病毒以及呼吸道合胞病毒、埃可病毒和柯萨奇病毒等。另有20%~30%的上感为细菌引起,可单纯发生或继发于病毒感染之后发生,以口腔定植菌溶血性链球菌为多见,其次为流感嗜血杆菌、肺炎链球菌和葡萄球菌等,偶见革兰阴性杆菌。但接触病原体后是否发病,还取决于传播途径和人群易感性。淋雨、受凉、气候突变、过度劳累等可降低呼吸道局部防御功能,致使原存的病毒或细菌迅速繁殖,或者直接接触含有病原体的患者喷嚏、空气以及污染的手和用具诱发本病。老幼体弱,免疫功能低下或有慢性呼吸道疾病如鼻窦
炎、扁桃体炎者更易发病。
    【病理】
    组织学上可无明显病理改变,亦可出现上皮细胞的破坏。可有炎症因子参与发病,使上呼吸道黏膜血管充血和分泌物增多,伴单核细胞浸润,浆液性及黏液性炎性渗出。继发细菌感染者可有中性粒细胞浸润及脓性分泌物。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09-6-18 09:21
标题: 中西医融合观应对甲型H1N1流感世界大流行
     流行性感冒(influenza,简称流感)是由流行性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起病急,高热、头痛、乏力、眼结膜炎和全身肌肉酸痛等中毒症状明显,而呼吸道卡他症状轻微。主要通过接触及空气飞沫传播。发病有季节性,北方常在冬季,而南方多在冬夏两季,由于变异率高,人群普遍易感。发病率高,在全世界包括中国已引起多次暴发流行,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安全。
    【发病机制和病理】    ’
  流感病毒主要通过空气中的病毒颗粒人一人传播。流感病毒侵入呼吸道的纤毛柱状上皮细胞内进行复制,借神经氨酸酶的作用从细胞释放,再侵人其他柱状上皮细胞引起变性、坏死与脱落。并发肺炎时肺充血、水肿,肺泡内含有纤维蛋白和渗出液,呈现支气管肺炎改变。
    【临床表现】
    分为单纯型,胃肠型,肺炎型和中毒型。潜伏期1~3天。有明显的流行和暴发。急性起病,出现畏寒、高热、头痛、头晕、全身酸痛、乏力等中毒症状。鼻咽部症状较轻。可有食欲减退,胃肠型者伴有腹痛、腹胀和腹泻等消化道症状。肺炎型者表现为肺炎,甚至呼吸衰竭,中毒型者表现为全身毒血症表现,严重者可致循环衰竭。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09-6-18 09:51
标题: 中西医融合观应对甲型H1N1流感世界大流行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与太阳表证、卫分证的临床表现、疾病范围、治疗原则是完全一致的。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包括:
    1  普通感冒;
    2  流行性感冒;
    3  细菌性上呼吸道感染;
    4  传染病的前驱期,特别是呼吸道传染病的前驱期。
    他们的临床表现非常相似,不作病原体检查或者缺乏流行病学资料,非常难鉴别。这就是为什么纯中医以及古代中医容易犯错误的根本原因!流行性出血热、乙型脑炎、猩红热等等传染病的前驱期,其临床表现与普通感冒非常相似,如果鉴别不清楚,一剂麻黄汤就可能致病人与死地!
    现在中医借助西医的诊断技术以及西医理论,就可以避免这种错误。
    这就是中西医融合的价值!
    太阳表证、卫分证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一个证态!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09-6-28 09:30
标题: 中西医融合观应对甲型H1N1流感世界大流行
     近来的实践证明,甲型流感的临床表现比较温和,绝大多数病人能够自愈。中医药完全能够从容应对!
作者: 扬明    时间: 2009-6-28 18:24
标题: 中西医融合观应对甲型H1N1流感世界大流行
看来中医也能治好这病啊,不怕不怕了
作者: hktcm    时间: 2009-7-2 18:08
标题: 中西医融合观应对甲型H1N1流感世界大流行
早就應該不怕, 非典都不怕,這對中醫來說小case.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09-8-28 17:55
标题: 中西医融合观应对甲型H1N1流感世界大流行
本报讯  记者祁  芳从日前在京召开的中医药应对甲型H1N1流感策略论坛上获悉,中药连花清瘟胶囊抗甲型H1N1流感病毒最新研究结果证实,其抗甲型H1N1流感病毒作用优于达菲,且平均退热时间短,治疗费用低。
  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秦成峰博士报告,该所科研人员采用预处理、共处理、后处理3种不同的给药方式,对连花清瘟组和达菲组分别测定治疗指数。结果发现,连花清瘟胶囊对甲型H1N1流感病毒具有明确的拮抗作用,且3种给药方式中连花清瘟胶囊的治疗指数均高于达菲1倍左右。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甲型H1N1流感防治专家委员会委员、北京地坛医院中西医结合中心副主任王玉光博士介绍说,该院选取66名甲型H1N1流感患者,分别使用连花清瘟胶囊与达菲随机临床试验,结果显示,病毒核酸转阴时间与达菲相当。连花清瘟胶囊组平均住院时间为4.35天,达菲组为4.60天;平均退热时间连花清瘟胶囊组为2.13天,达菲组为2.80天。这两组数据统计学差异显著。在改善咽痛、咳嗽、咳痰等症状方面,连花清瘟组明显好于达菲组,且治疗费用仅为达菲的1/8。  
  出席论坛的中西医专家认为,中药具有整体调节多靶点的特点,不仅能退热消炎抗病毒,而且具有提高人体免疫机能的作用,比单一抗病毒药物治疗在退热消炎、减轻上呼吸道症状方面更具优势。中药防治甲型H1N1流感类传染病应大力推广。



网络编辑:  来源: 健康报 发布日期:2009-08-24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09-8-28 18:08
标题: 中西医融合观应对甲型H1N1流感世界大流行
甲型H1N1流感跑不出卫分证与太阳表证的范围。
作者: 王耀勋    时间: 2009-8-28 18:47
标题: 中西医融合观应对甲型H1N1流感世界大流行
先生的论述很深刻。是的,任何病都应该从中西医两个角度分析,才可能得出比较客观真实的结论。调治也是这样,中西医结合(融合)应该是最佳方案。——对于认识疾病、诊断、治疗疾病也是“偏听则暗、兼听则明”:单纯从中医角度看某个疾病,不能解释西医所发现、认识的现象;单纯从西医角度看某个疾病,不能解释中医所发现、认识的现象,就会造成许多所谓的“疑难病”。
作者: 仁海中西医    时间: 2009-8-28 20:00
标题: 中西医融合观应对甲型H1N1流感世界大流行
[这个贴子最后由仁海中西医在 2009/08/28 08:02pm 第 1 次编辑]

先生为中西医的融合无私地做了大量的工作,令人不能不钦佩。向先生学习了,并请求转载到我们“仁海中西医论坛”中来,以便让更多的同仁学习,不知先生允许否?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09-8-29 17:11
标题: 中西医融合观应对甲型H1N1流感世界大流行
下面引用由仁海中西医2009/08/28 08:00pm 发表的内容:
先生为中西医的融合无私地做了大量的工作,令人不能不钦佩。向先生学习了,并请求转载到我们“仁海中西医论坛”中来,以便让更多的同仁学习,不知先生允许否?
    谢谢!
    请标明转载自:中西医融合观。
    欢迎转载。
作者: 仁海中西医    时间: 2009-8-31 09:22
标题: 中西医融合观应对甲型H1N1流感世界大流行
下面引用由中西医融合观2009/08/29 05:11pm 发表的内容:
    谢谢!
    请标明转载自:中西医融合观。
    欢迎转载。
遵重作者的劳动成果,这是做学问者最起码的素质。谢谢!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09-8-31 09:54
标题: 中西医融合观应对甲型H1N1流感世界大流行
    甲型H1N1流感西医治疗只有达菲,而且只起到预防并发症的作用,并没有真正的治疗作用!
    中医则不同,古代就有十几个方剂,现在的中国在原有方剂的基础上创造的方剂、中成药很多了,医生与病人可以选择。甲型H1N1流感跑不出卫分证与太阳表证的范围,掌握了这个原则,就不会发生原则错误,而且比较能够准确选择中药。
     例如:比方严寒冬季,年轻体壮的体力劳动者,感受寒冷,高热无汗,使用其他方剂体温不降,这是麻黄汤的适应症;发生在春季,体温轻度升高,咳嗽,咽痛等,是辛凉解表的适应症;发热,无汗,腹泻,可用葛根汤或者葛根芩连汤;发热咽干,结合膜充血之类,可以按照秋燥治疗;发生在南方潮湿环境,出现头痛如裹,身热不扬之湿热之象,可以按照湿热卫分证治疗。如此之类,变化无穷,中医可以大显身手,西医望尘莫及了!


-=-=-=-=- 以下内容由 中西医融合观2009年08月31日 10:01am 时添加 -=-=-=-=-
【比方】严寒冬季
修改为:【北方】严寒冬季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09-8-31 11:37
标题: 中西医融合观应对甲型H1N1流感世界大流行
我敢预言:
1   甲型H1N1流感在中国流行是必然的。
2   甲型H1N1流感在中国流行,其死亡率比其他大国低。
3   中医起到主要作用。
4   流行结束后,中医将得到世界承认!中西医融合观将得到中国承认。
作者: 仁海中西医    时间: 2009-8-31 12:47
标题: 中西医融合观应对甲型H1N1流感世界大流行
下面引用由中西医融合观2009/06/12 10:41pm 发表的内容:
《中西医融合观》下篇   各论
第一章
卫分、太阳表证-感冒、前驱期证态
   
...
请问先生,您的《中西医融合观》上篇呢?咋找不到呢?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09-8-31 15:00
标题: 中西医融合观应对甲型H1N1流感世界大流行
下面引用由仁海中西医2009/08/31 00:47pm 发表的内容:
请问先生,您的《中西医融合观》上篇呢?咋找不到呢?
    《中西医融合观》已经出版,在论坛上没有全文发布。全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形上医学;下篇:外感染热病证态学,分为导论与各论,各论分为4章,第一章是:卫分、太阳表证-感冒、前驱期证态。
     不知先生有何要求?

作者: 王耀勋    时间: 2009-8-31 16:33
标题: 中西医融合观应对甲型H1N1流感世界大流行
实践证明作者的见解是正确的。不知道甲型H1N1流感病毒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在病毒分离手段之前或者古代,难道就没有这种病毒吗?如果有,老祖先的很多方剂可能就已经做出了很大贡献,比如楼主所列举的这些方剂。
作者: 仁海中西医    时间: 2009-8-31 22:16
标题: 中西医融合观应对甲型H1N1流感世界大流行
下面引用由中西医融合观2009/08/31 03:00pm 发表的内容:
    《中西医融合观》已经出版,在论坛上没有全文发布。全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形上医学;下篇:外感染热病证态学,分为导论与各论,各论分为4章,第一章是:卫分、太阳表证-感冒、前驱期证态。
     不知先生有 ...
想全部转载。哈哈,不好意思,给人以贪得无厌的感觉喽。

-=-=-=-=- 以下内容由 仁海中西医2009年09月01日 10:32am 时添加 -=-=-=-=-
哪里可以买到先生的这本书?应该认真地学习。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09-9-1 09:01
标题: 中西医融合观应对甲型H1N1流感世界大流行
    流行性感冒病毒,简称流感病毒,是一种造成人类及动物患流行性感冒的RNA病毒,在分类学上,流感病毒属于正黏液病毒科,它会造成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并借由空气迅速的传播,在世界各地常会有周期性的大流行。流行性感冒病毒在免疫力较弱的老人或小孩及一些免疫失调的病人会引起较严重的症状,如肺炎或是心肺衰竭等。
  病毒最早是在1933年由英国人威尔逊·史密斯(Wilson Smith)发现的,他称为H1N1。
  H代表血凝素;N代表神经氨酸酶。数字代表不同类型。
  
  病毒分类
  组: Group V ((-)ssRNA)
  科: 正黏液病毒科
  属: 流行性感冒病毒(Influenzavirus)
[编辑本段]
类型与命名
  根据流感病毒感染的对象,可以将病毒分为人类流感病毒、猪流感病毒、马流感病毒以及禽流感病毒等类群,其中人类流感病毒根据其核蛋白的抗原性可以分为三类:
  甲型流感病毒(Influenza A virus),又称A型流感病毒
  乙型流感病毒(Influenza B virus),又称B型流感病毒
  丙型流感病毒(Influenza C virus),又称C型流感病毒
  感染鸟类、猪等其他动物的流感病毒,其核蛋白的抗原性与人甲型流感病毒相同,但是由于甲型、乙型和丙型流感病毒的分类只是针对人流感病毒的,因此通常不将禽流感病毒等非人类宿主的流感病毒称作甲型流感病毒。
  在核蛋白抗原性的基础上,流感病毒还根据血凝素和神经氨酸酶的抗原性分为不同的亚型。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1980年通过的流感病毒毒株命名法修正案,流感毒株的命名包含6个要素:型别/宿主/分离地区/毒株序号/分离年份 (HnNn),其中对于人类流感病毒,省略宿主信息,对于乙型和丙型流感病毒省略亚型信息。例如A/swine/Lowa/15/30 (H1N1)表示的是核蛋白为A型的,1930年在lowa分离的以猪为宿主的H1N1亚型流感病毒毒株,其毒株序号为15,这也是人类分离的第一支流感病毒毒株。
[编辑本段]
形态结构
  流感病毒呈球形,新分离的毒株则多呈丝状,其直径在80至120纳米之间,丝状流感病毒的长度可达400纳米。
  流感病毒结构自外而内可分为包膜、基质蛋白以及核心三部分
  核心
  病毒的核心包含了存贮病毒信息的遗传物质以及复制这些信息必须的酶。流感病毒的遗传物质是单股负链RNA,简写为ss-RNA,ss-RNA与核蛋白 (NP)向结合,缠绕成核糖核蛋白体 (RNP),以密度极高的形式存在。除了核糖核蛋白体,还有负责RNA转录的RNA多聚酶。
  甲型和乙型流感病毒的RNA由8个节段组成,丙型流感病毒则比他们少一个节段,第1、2、3个节段编码的是RNA多聚集酶,第4个节段负责编码血凝素;第5个节段负责编码核蛋白,第6个节段编码的是神经氨酸酶;第7个节段编码基质蛋白,第8个节段编码的是一种能起到拼接RNA功能的非结构蛋白,这种蛋白的其他功能尚不得而知。
  丙型流感病毒缺少得是第六个节段,其第四节段编码的血凝素可以同时行使神经氨酸酶的功能。
  基质蛋白
  基质蛋白构成了病毒的外壳骨架,实际上骨架中除了基质蛋白 (M1)之外还有膜蛋白 (M2)。基质蛋白与病毒最外层的包膜紧密结合起到保护病毒核心和维系病毒空间结构的作用。
  当流感病毒在宿主细胞内完成其繁殖之后,基质蛋白是分布在宿主细胞细胞膜内壁上的,成型的病毒核心衣壳能够识别宿主细胞膜上含有基质蛋白的部位,与之结合形成病毒结构,并以出芽的形式突出释放成熟病毒。
  包膜
  
  包膜是包裹在基质蛋白之外的一层磷脂双分子层膜,这层膜来源于宿主的细胞膜,成熟的流感病毒从宿主细胞出芽,将宿主的细胞膜包裹在自己身上之后脱离细胞,去感染下一个目标。
  包膜中除了磷脂分子之外,还有两种非常重要的糖蛋白:血凝素和神经氨酸酶。这两类蛋白突出病毒体外,长度约为10至40纳米,被称作刺突。一般一个流感病毒表面会分布有500个血凝素刺突和100个神经氨酸酶刺突。在甲型流感病毒中血凝素和神经氨酸酶的抗原性会发生变化,这是区分病毒毒株亚型的依据。
  血凝素 (HA)呈柱状,能与人、鸟、猪豚鼠等动物红细胞表面的受体相结合引起凝血,故而被称作血凝素。血凝素蛋白水解后分为轻链和重链两部分,后者可以与宿主细胞膜上的唾液酸受体相结合,前者则可以协助病毒包膜与宿主细胞膜相互融合。血凝素在病毒导入宿主细胞的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血凝素具有免疫原性,抗血凝素抗体可以中和流感病毒。
  神经氨酸酶 (NA)是一个呈蘑菇状的四聚体糖蛋白,具有水解唾液酸的活性,当成熟的流感病毒经出芽的方式脱离宿主细胞之后,病毒表面的血凝素会经由唾液酸与宿主细胞膜保持联系,需要由神经氨酸酶将唾液酸水解,切断病毒与宿主细胞的最后联系。因此神经氨酸酶也成为流感治疗药物的一个作用靶点,针对此酶设计的奥司他韦是最著名的抗流感药物之一。 在一九一八年至一九一九年流行性感冒肆虐其间,同类疗法曾经被医院采用。在二万六千位接受同类疗法的流感患者中,只有百分之一点零五的死亡率﹔而二万四千位接受对抗疗法流感患者死亡率则高达百分之二十八点二。这个同类疗法的成功历史,正从医学历史上被刻意抹去。
[编辑本段]
变异
  在感染人类的三种流感病毒中,甲型流感病毒有着极强的变异性,乙型次之,而丙型流感病毒的抗原性非常稳定。
  乙型流感病毒的变异会产生新的主流毒株,但是新毒株与旧毒株之间存在交叉免疫,即针对旧毒株的免疫反应对新毒株依然有效。
  甲型流感病毒是变异最为频繁的一个类型,每隔十几年就会发生一个抗原性大变异,产生一个新的毒株,这种变化称作抗原转变亦称抗原的质变;在甲型流感亚型内还会发生抗原的小变异,其表现形式主要是抗原氨基酸序列的点突变,称作抗原漂移亦称抗原的量变。抗原转变可能是血凝素抗原和神经氨酸酶抗原同时转变,称作大族变异;也可能仅是血凝素抗原变异,而神经氨酸酶抗原则不发生变化或仅发生小变异,称作亚型变异。
  对于甲型流感病毒的变异性,学术界尚无统一认识,一些学者认为,是由于人群中传播的甲型流感病毒面临较大的免疫压力,促使病毒核酸不断发生突变。另一些学者认为,是由于人甲型流感病毒和禽流感病毒同时感染猪后发生基因重组导致病毒的变异。后一派学者的观点得到一些事实的支持,实验室工作显示,1957年流行的亚洲流感病毒(H2N2)基因的八个节段中中有三个是来自鸭流感病毒,而其余五个节段则来自H1N1人流感病毒。
  甲型流感病毒的高变异性增大了人们应对流行性感冒的难度,人们无法准确预测即将流行的病毒亚型,便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预防性疫苗接种,另一方面,每隔十数年便会发生地抗原转变更会产生根本就没有疫苗的流感新毒株。
[编辑本段]
致病性、诊断与防治
  流感病毒侵袭的目标是呼吸道粘膜上皮细胞,偶有侵袭肠粘膜的病例,则会引起胃肠型流感。
  病毒侵入体内后依靠血凝素吸附于宿主细胞表面,经过吞饮进入胞浆;进入胞浆之后病毒包膜与细胞膜融合释放出包含的ss-RNA;ss-RNA的八个节段在胞浆内编码RNA多聚酶、核蛋白、基质蛋白、膜蛋白、血凝素、神经氨酸酶、非结构蛋白等构件;基质蛋白、膜蛋白、血凝素、神经氨酸酶等编码蛋白在内质网或高尔基体上组装M蛋白和包膜;在细胞核内,病毒的遗传物质不断复制并与核蛋白、RNA多聚酶等组建病毒核心;最终病毒核心与膜上的M蛋白和包膜结合,经过出芽释放到细胞之外,复制的周期大约8个小时。
  流感病毒感染将导致宿主细胞变性、坏死乃至脱落,造成粘膜充血、水肿和分泌物增加,从而产生鼻塞、流涕、咽喉疼痛、干咳以及其它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当病毒蔓延至下呼吸道,则可能引起毛细支气管炎和间质性肺炎。
  病毒感染还会诱导干扰素的表达和细胞免疫调理,造成一些自身免疫反应,包括高热、头痛、腓肠肌及全身肌肉疼痛等,病毒代谢的毒素样产物以及细胞坏死释放产物也会造成和加剧上述反应。
  由于流感病毒感染会降低呼吸道粘膜上皮细胞清除和黏附异物的能力,所以大大降低了人体抵御呼吸道感染的能力,因此流感经常会造成继发性感染,由流感造成的继发性肺炎是流感致死的主要死因之一。
  防治流感病毒一方面要加强流感病毒变异的检测,尽量作出准确的预报,以便进行有针对性的疫苗接种;另一方面是切断流感病毒在人群中的传播,流感病毒依靠飞沫传染,尽早发现流感患者、对公共场所使用化学消毒剂熏蒸等手段可以有效抑制流感病毒的传播;对于流感患者,可以使用干扰素、金刚烷胺、奥司他韦等药物进行治疗,干扰素是一种可以抑制病毒复制的细胞因子,金刚烷胺可以作用于流感病毒膜蛋白和血凝素蛋白,阻止病毒进入宿主细胞,奥司他韦可以抑制神经氨酸酶活性,阻止成熟的病毒离开宿主细胞。还有迹象显示板蓝根、大青叶等中药可能有抑制流感病毒的活性,但是未获实验事实的证实。除了针对流感病毒的治疗,更多的治疗是针对流感病毒引起的症状的,包括非甾体抗炎药等,这些药物能够缓解流感症状但是并不能缩短病程。
  抵制流感病毒的饮食之道
  流感是流行性感冒的简称,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通过飞沫传播,与普通感冒有着本质上的不同,对人的健康危害很大。
  虽然,一年四季人都可能受到流感病毒的攻击。但冬季是一个高发季节。冬天天气寒冷,人体抵抗力减弱,容易受寒。加之,人们多半时间在室内活动,窗户常关闭.导致空气不流通,病毒更容易传播。另外,冬季气候干燥,人体呼吸系统的抵抗力降低,容易引发或者加重呼吸系统的疾病。
  其实,我们只要进行适量运动,注意合理饮食,增强身体抵抗力,流感是完全可以预防的。以下便是增强免疫力、抵制流感病毒的饮食之道。
  水多喝水可使口腔和鼻腔内粘膜保持湿润,能有效发挥清除细菌,病毒的功能。
  富含蛋白质的食物人体免疫系统的主要物质就是免疫球蛋白。当人体缺乏蛋白质时,会使免疫细胞中的淋巴球数目大量减少,免疫物质合成不足,造成免疫机能严重下降。蛋白质主要从动物性食品中取得,如牛肉,去皮鸡胸肉、蛋清、牛奶、虾等。
  富含铁的食物研究发现,缺铁人群的免疫能力较低。当人体内铁元素含量不足时,免疫系统中起控制调节作用的T细胞含量就会下降,从而造成免疫系统无法有效运作。此外,铁是血红蛋白的重要组成部分,铁摄入增加,可促进血红蛋白的合成,促进末梢循环,避免手脚冰凉。因为脚对温度比较敏感,若脚部受凉,会反射性地引起鼻黏膜血管收缩,使人容易受流感病毒侵扰。富含铁质的食物主要有动物肝脏、肉类、猪血、鸭血、蛋、深色蔬菜等。
  富含锌的食物锌能激活200多种对生命重要的激素和酶,帮助免疫系统发挥最大的保卫作用。缺锌会使体内免疫球蛋白水平下降,导致身体的防范能力减弱,使包括流感在内的各种流行病的几率增加。富含锌的食物主要有牡蛎、螃蟹、豆类、牛肉、羊肉、鱼干,扇贝、猪肝、小麦胚芽等。
  维生素维生素A可以维持呼吸道黏膜上皮细胞的稳定性。维生素c和维生素E是天然存在于食物中的抗氧化剂,可以清除对我们身体有害的自由基,增强身体抵抗力。而B族维生素参与体内的能量代谢,促进蛋白质合成,对生理功能的正常维持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些维生素大量存在于蔬菜、水果,谷类、豆类等食物中。

百度百科中的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09-9-1 09:49
标题: 中西医融合观应对甲型H1N1流感世界大流行
下面引用由王耀勋2009/08/31 04:33pm 发表的内容:
实践证明作者的见解是正确的。不知道甲型H1N1流感病毒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在病毒分离手段之前或者古代,难道就没有这种病毒吗?如果有,老祖先的很多方剂可能就已经做出了很大贡献,比如楼主所列举的这些方剂。
   流行性感冒以及普通感冒这个病在古代已经存在了,这在《伤寒论》中能够明显地表现出来。上世纪50年代~60年代在中国也有大流行,当时中医起了非常大的作用,取得了极其丰富的临床经验,也有许多临床报导在杂志上发表,在各种中医书籍中也有丰富的记载。当时经常使用的方剂有:九味羌活丸、银翘片、麻黄汤、桂枝汤以及类似的方剂。农村还使用了许多偏方之类治疗,也有良好效果。
     这一次的H1N1病毒是新出现的变种,并没有什么本质的变化。
     甲型流感病毒只在呼吸道粘膜的柱状纤毛上皮内繁殖,一般不侵入血液,不形成病毒血症。达菲口服后进入血液循环系统,经毛细血管渗入组织液,再渗透到呼吸道粘膜表面才能与病毒相遇,才能够起到抑制病毒的作用,而且用药的时机是在病人的症状明显的时候,这时候病毒已经大量复制完毕,呼吸道粘膜已经遭到破坏,病程的自然过程已经到了恢复期,达菲究竟起了什么作用?流感病毒是不进入血液循环系统的!流感病毒破坏呼吸道粘膜,可以继发气管炎、肺炎之类呼吸道感染,合乎逻辑,而流感病毒引起肾脏并发症、神经系统并发症或者多器官功能障碍并不是病毒进入血液循环系统,病毒直接作用于其他器官,而是通过免疫机制或者炎症介质作用的结果,与流感病毒的繁殖、复制无关!所以达菲作为治疗病毒的药物对于疾病的发展与痊愈所起的作用是非常有限的。
      中药对于病毒的直接作用不明确,但是中医药治疗感冒的效果是肯定的,无数的临床实践已经证明了!
      我们已经论证感冒以及流行性感冒就是中医的卫分证与太阳表证,也就是说使用太阳表证与卫分证的方剂以及其加减就能够治疗感冒及流行性感冒。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09-9-1 09:55
标题: 中西医融合观应对甲型H1N1流感世界大流行
下面引用由仁海中西医2009/08/31 10:16pm 发表的内容:
想全部转载。哈哈,不好意思,给人以贪得无厌的感觉喽。
     个人时间、能力有限,我可以把书寄给先生,请先生在论坛上发表如何?
作者: 仁海中西医    时间: 2009-9-1 11:24
标题: 中西医融合观应对甲型H1N1流感世界大流行
下面引用由中西医融合观2009/08/31 11:37am 发表的内容:
我敢预言:
1   甲型H1N1流感在中国流行是必然的。
2   甲型H1N1流感在中国流行,其死亡率比其他大国低。
3   中医起到主要作用。
...
中西医融合是中国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尽管任重道远。
作者: 仁海中西医    时间: 2009-9-1 11:53
标题: 中西医融合观应对甲型H1N1流感世界大流行
下面引用由中西医融合观2009/09/01 09:55am 发表的内容:
     个人时间、能力有限,我可以把书寄给先生,请先生在论坛上发表如何?
   若能承蒙先生惠顾,学生感激不尽。相信在先生开拓学术思想教导下,学生在医术上势必发生质的飞跃。
请先生在书上签具您的大名,这是您赠送给学生最珍贵的礼物。
   谨致谢忱!
   并借此,祝先生在人生的旅途上,心想事成,一帆风顺!
                                                              
                                                             学生于殿生  奉上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09-9-1 18:13
标题: 中西医融合观应对甲型H1N1流感世界大流行
下面引用由仁海中西医2009/09/01 11:53am 发表的内容:
   若能承蒙先生惠顾,学生感激不尽。相信在先生开拓学术思想教导下,学生在医术上势必发生质的飞跃。
请先生在书上签具您的大名,这是您赠送给学生最珍贵的礼物。
   谨致谢忱!
   并借此,祝先生在人生的旅途 ...
请先生把详细地址、邮编发过来。姓名:于殿生。
作者: 仁海中西医    时间: 2009-9-1 20:38
标题: 中西医融合观应对甲型H1N1流感世界大流行
下面引用由中西医融合观2009/09/01 06:13pm 发表的内容:
请先生把详细地址、邮编发过来。姓名:于殿生。
谢谢!
山东省胶南市海滨二路654号  于殿生   邮编:266400
电话:13616483375

作者: 仁海中西医    时间: 2009-9-3 09:52
标题: 中西医融合观应对甲型H1N1流感世界大流行
下面引用由中西医融合观2009/09/01 06:13pm 发表的内容:
请先生把详细地址、邮编发过来。姓名:于殿生。
先生其他在中西医融合方面业已出版的著作,也一起给寄来,学生一并付书费,不知先生可否满足学生的这一请求?

-=-=-=-=- 以下内容由 仁海中西医2009年09月03日 09:53am 时添加 -=-=-=-=-
给您发短信发不通哟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09-9-3 15:25
标题: 中西医融合观应对甲型H1N1流感世界大流行
下面引用由仁海中西医2009/09/03 09:52am 发表的内容:
先生其他在中西医融合方面业已出版的著作,也一起给寄来,学生一并付书费,不知先生可否满足学生的这一请求?-=-=-=-=- 以下内容由 仁海中西医 在 2009年09月03日 09:53am 时添加 -=-=-=-=-
给您发短信发不通哟
    《中西医融合观》书已经寄出,请查收。
     《伤寒论现代解读》全文在我的专栏中已经发布,可以直接查看。
作者: 仁海中西医    时间: 2009-9-3 19:22
标题: 中西医融合观应对甲型H1N1流感世界大流行
下面引用由中西医融合观2009/09/03 03:25pm 发表的内容:
    《中西医融合观》书已经寄出,请查收。
     《伤寒论现代解读》全文在我的专栏中已经发布,可以直接查看。
好的,谢谢!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09-9-12 09:21
标题: 中西医融合观应对甲型H1N1流感世界大流行
      甲型H1N1流感在中国大流行已经拉开序幕,卫生部预计将有数千万人患流感,普及预防知识十分必要。
      西医要求勤洗手、勤通风、少扎堆是非常正确的。
      中医认为:肺与大肠相表里,感冒之前往往会有积食,特别是婴幼儿,在发热之前会出现食欲不振或者食欲亢进,稠鼻涕,鼻孔发红等积食的表现。所以,在流感流行期间,食物要求清淡,避免暴饮暴食,特别是食用油腻食物之后再受风寒,最容易引起感冒。避免过度劳累,避免风寒刺激,始终调节自己的身体状况保持最佳状态。
      当出现轻微感冒症状时,及早服用药物。
      生姜切丝,与适量红糖炒至糖融化,加适量山楂片煎煮,温服,可以起到预防及减轻临床表现的作用。白萝卜切片煮水,加适量白糖,适量温服,适用于婴幼儿。诸如此类偏方均可运用。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09-10-10 15:06
标题: 中西医融合观应对甲型H1N1流感世界大流行
流感防治家庭小药箱
1.治疗感冒中成药
银翘解毒丸(系列)、柴银口服液、银黄颗粒、感冒退热冲剂、感冒清热冲剂(系列)、桑菊感冒片(系列)、疏风解毒胶囊、香菊胶囊、小儿豉翘清热颗粒、小儿感冒宁糖浆,羚黄宝儿丸,屏风生脉胶囊。
2、清热解毒类中成药
清开灵口服液(系列)、双黄连口服液(系列)、清热解毒口服液(系列)、羚翘解毒丸(系列)、板蓝根冲剂,抗病毒颗粒(系列)、金莲清热泡腾片(颗粒)、小儿咽扁冲剂。
注:治疗性中药包括中成药,请在医生指导下选择服用。对上述推荐中药有过敏史者禁服。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版权声明|帮助信息|旧版回顾|
陕西省卫生厅版权所有  Copyright by Shaanxi Province Department of Health

==========================================================================
    以上是陕西卫生厅发表的“流感防治家庭小药箱”与中西医融合观应对甲型H1N1流感世界大流行的意见完全一致。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09-10-11 08:54
标题: 中西医融合观应对甲型H1N1流感世界大流行
      这次H1N1甲型流感,对于中医的发展是一次难得的机遇,中医不仅仅能够治疗慢性病,也能够治疗急性传染病。当西医束手无策的时候,中医具有许许多多的处方可以使用。效果比达菲强多了!

-=-=-=-=- 以下内容由 中西医融合观2009年10月11日 08:57am 时添加 -=-=-=-=-
  
转载;却波渔翁发帖  
世衛關注中醫藥治甲流成績
2009-10-9 【大公网】

世界衛生組織傳統醫學官員張小瑞醫生日前訪問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強調世衛組織一直關注中醫藥治療甲型流感和瘧疾等重大疾病取得的成績,並願意與中國共同合作,促進中醫藥在防治甲型流感和瘧疾等方面的工作,希望在適當的時間共同召開相關學術會議,以便借鑒和推廣治療經驗和方法。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局長王國強會見了張小瑞,雙方就有關合作事宜進行了會談。王國強向張小瑞介紹了我國中醫藥在參與防治甲型流感工作的情況,並說明了近期國家中醫藥局參與國際標準化工作的進展,同意適時召開學術會議。同時希望世衛組織繼續給予國家中醫藥局工作上的支持,邀請國際知名專家來華介紹和指導中醫藥科研和醫療工作,提高專業人員能力和水平。
  
作者: 王耀勋    时间: 2009-10-11 09:06
标题: 中西医融合观应对甲型H1N1流感世界大流行
看了先生的《中西医融合观》和《伤寒论现代解读》的部分内容,深知先生对中西医认识外感疾病方面有着深厚的功底,也赞同先生在治疗“甲流”疾病理论和实践的论述。站在中西医高度之上、站在中西医融合的高度,对很多疾病的调治将可能是“探囊取物”。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09-10-11 10:28
标题: 中西医融合观应对甲型H1N1流感世界大流行
谢谢关注。先生的《破解中医药》创新思维,发展理论令人振奋。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09-11-5 16:53
标题: 中西医融合观应对甲型H1N1流感世界大流行
请曹东义先生来这里看看,多多批评。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09-11-8 14:51
标题: 中西医融合观应对甲型H1N1流感世界大流行
   (斯德哥尔摩路透电)欧洲卫生专家昨天表示,甲型H1N1流感病毒这次来袭,可能在欧洲造成4万人丧命,紧跟在后的季节性流感可能导致另外4万人死亡。
   (华盛顿、日内瓦综合电)白宫昨天透露,由于美国已有数百万人感染甲型H1N1流感,死亡病例也已超过1000起,美国总统奥巴马宣布全国进入紧急状态。    (华盛顿法新电)美国总统奥巴马的科学顾问星期一发表报告警告,在今年秋冬两季,可能有多达一半的美国人口受甲型HIN1新流感的感染,因病死亡者估计可高达9万。    截至11月6日,中国内地31个省市自治区累计报告5万4927例甲流确诊病例,重症病例累计176例,已治愈52例,死亡16例。钟南山表示,“这些患者除自身有基础性疾病外,许多青壮年患者都是因为甲流合并肺部感染或心脏病而‘重症、死亡’的”。钟南山说:“由于达菲使用过于广泛,目前甲流毒株在美国已出现了耐药性表现。为了减少重症、死亡病例的发生,我个人建议临床医生在面对重症病人时,应首先考虑24小时内给予用药,这一时期疗效最佳,48小时内也依然有效。但与此同时,我国也应加强中医药品的作用,扩大中医药应用规模。”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09-11-8 15:16
标题: 中西医融合观应对甲型H1N1流感世界大流行
     现代医学研究证明,流行性感冒和普通感冒都是由病毒引起的,其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大致相同,临床表现有急起发热、乏力、全身肌肉酸痛和轻度呼吸道症状,病程短(5~7天),有自限性。其发病机理以流行性感冒为例,流行性感冒病毒颗粒吸入呼吸道后,吸附在呼吸道的纤毛柱状上皮细胞,继而进入细胞内,在细胞内复制,复制的子代病毒,以出芽方式从上皮细胞内排出。一个复制过程的周期为4~6小时,排出的病毒扩散感染至附近的细胞,并使大量呼吸道上皮细胞受染,变性、坏死和脱落,产生炎症反应,临床上可出现发热、肌肉痛、白细胞降低等全身毒血症样反应,但不发生病毒血症。起病4~5日后,基底细胞层开始增生,形成未分化的上皮细胞,两周后纤毛上皮细胞重新出现和修复。
===========================================================================
     【一个复制过程的周期为4~6小时,排出的病毒扩散感染至附近的细胞,并使大量呼吸道上皮细胞受染,变性、坏死和脱落,产生炎症反应,临床上可出现发热、肌肉痛、白细胞降低等全身毒血症样反应,但不发生病毒血症。】
     当病人出现临床症状时,病毒第一轮复制过程已经完成,大量病毒已经侵入新的呼吸道上皮细胞,开始第二轮甚至于第三轮、第四轮复制,这时候使用达菲只可以防止病毒的下一轮复制,对于患有基础病的病人有些作用而外,对于绝大多数病人,达菲已经没有任何治疗预防意义!
     呼吸窘迫综合症、多器官功能障碍以及肾脏并发症的机制,并不是病毒直接引起的,而是通过炎症介质过度释放引起的,与病毒数量无关,因此,达菲对于预防这些病理过程没有任何意义!
    况且,达菲已经出现了耐药性!
    达菲究竟有什么意义?!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09-11-8 15:58
标题: 中西医融合观应对甲型H1N1流感世界大流行
    红糖三小勺,生姜两片切丝,放锅内微火炒至冒泡,加水两大碗,加山楂片十几片,煮约10分钟,温服一大碗,盖被使出汗,覆被休息1小时。
    治轻感冒立效。无论发热与否、出汗与否,受凉后只要感觉全身不适、头痛、流清涕、发冷恶寒,或者腹痛、腹泻,或者轻微咳嗽、鼻咽腔干燥不适等等,均有良效。可以反复使用2~3次,以出汗为度。
     注意:汗后一定覆被休息1小时。不可立刻活动,以免再次受凉。
     只适用于轻型感冒,或者胃肠型感冒。如果是传染病的前驱期,服用后无效者,请立即到医院诊治。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09-11-8 17:55
标题: 中西医融合观应对甲型H1N1流感世界大流行
    被称为国产“达菲”的磷酸奥斯他韦开始在北京部分药店销售,每盒价格197元,市民需要提前预订。在东三环团结湖附近的北京福瑞宏达医药有限公司特价大药房,店门口贴出告示:本店接受订货,达菲(磷酸奥斯他韦)用于甲型和乙型流感的预防和治疗,零售价197元,无会员价。
  “老人和孩子可以免费接种疫苗,这种药主要是年轻白领买。因为价格比较高,药店根据预订进货,绝不多进。”药店销售人员表示,从10月底进货以来,药店已经销售约50盒。顾客预订时需要交100元押金。保兴大药房表示,由于国产“达菲”货源紧张,今日店里将到货,销售价格197元。有市民反映,上海销售的国产“达菲”每盒只要40元,北京的价格偏高。对此药店有关人士表示,“北京其实比上海卖得便宜,197元是10粒装的价格,40元的价格只有两粒。”一家药店则表示,目前还没有联系到货源,正在积极引进该药。记者从京城多家药房了解到,由于货源紧张,价格较高,多数药店尚未引进该药。开心人大药房负责人表示,药店主要考虑药品齐全才少量进了几盒,他表示市民普遍喜欢购买板蓝根或卫生部门公布的中成药。据了解,“达菲”属处方药,市民可凭处方自行到药店购买。(记者 赵媛媛 郝羿)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09-11-8 17:58
标题: 中西医融合观应对甲型H1N1流感世界大流行
新华网北京11月6日电(记者周婷玉)截至6日,我国共报告16例甲型H1N1流感死亡病例。有关专家表示,近期我国甲型H1N1流感死亡病例可能会明显攀升。
  
  卫生部新闻发言人、办公厅副主任邓海华解释说,我国报告死亡病例数量增加,与新的死亡病例统计口径、报告方法有一定关系,因为把此前一些甲型H1N1流感已经治愈,因基础性疾病治疗无效而死亡的病例也纳入了报告范围。从这个角度说,最近几天死亡病例的增加,并不表明疾病致病力突然变重。
  
  另一方面,甲型H1N1流感死亡病例数的上升也与患病总人数的上升密切相关。中国疾病控制中心疾病控制与应急反应办公室主任冯子健说,专家估计我国甲型H1N1流感疫情还会持续上升,从全国总体而言,真正的高峰还没有到,还属于上升阶段,而且高峰到来以后还要持续数周,估计要有一两个月时间。
  
  邓海华说,现在关键的问题是,不要让医院里那些有基础性疾病的人感染上甲型H1N1流感病毒,这其中医务人员接种疫苗,预防院内感染又是关键。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复兴医院院长、卫生部甲型H1N1流感临床专家组副组长席修明说,重症病例的早期识别是降低病死率的重要措施,一线的临床医生应该高度警惕和重视这一点。卫生部已在第三版的诊疗方案里制定了重症病例的识别标准,以便及时进行早期干预。同时,他提醒医务人员要克服流感“疲劳综合征”,流感持续的时间比较长,医务人员要有充分准备。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09-11-9 09:45
标题: 中西医融合观应对甲型H1N1流感世界大流行
[attach]8149[/attach][attach]8150[/attach]

-=-=-=-=- 以下内容由 中西医融合观2009年11月09日 09:55am 时添加 -=-=-=-=-
   呼吸道粘膜柱状上皮。流感病毒在柱状上皮内复制。
   达菲在血管内循环,渗出到组织液,再通过基底膜,才能够到达柱状上皮细胞。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09-11-9 09:46
标题: 中西医融合观应对甲型H1N1流感世界大流行
[attach]8151[/attach][attach]8152[/attach]

-=-=-=-=- 以下内容由 中西医融合观2009年11月09日 09:50am 时添加 -=-=-=-=-
现代医学研究证明,流行性感冒和普通感冒都是由病毒引起的,其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大致相同,临床表现有急起发热、乏力、全身肌肉酸痛和轻度呼吸道症状,病程短(5~7天),有自限性。其发病机理以流行性感冒为例,流行性感冒病毒颗粒吸入呼吸道后,吸附在呼吸道的纤毛柱状上皮细胞,继而进入细胞内,在细胞内复制,复制的子代病毒,以出芽方式从上皮细胞内排出。一个复制过程的周期为4~6小时,排出的病毒扩散感染至附近的细胞,并使大量呼吸道上皮细胞受染,变性、坏死和脱落,产生炎症反应,临床上可出现发热、肌肉痛、白细胞降低等全身毒血症样反应,但不发生病毒血症。起病4~5日后,基底细胞层开始增生,形成未分化的上皮细胞,两周后纤毛上皮细胞重新出现和修复。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09-11-9 09:57
标题: 中西医融合观应对甲型H1N1流感世界大流行
[attach]8153[/attach][attach]8154[/attach]

-=-=-=-=- 以下内容由 中西医融合观2009年11月09日 10:00am 时添加 -=-=-=-=-
发重复了,致歉。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09-11-9 09:58
标题: 中西医融合观应对甲型H1N1流感世界大流行
[attach]8155[/attach]

-=-=-=-=- 以下内容由 中西医融合观2009年11月09日 10:02am 时添加 -=-=-=-=-
流感病毒模式图。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09-11-9 15:10
标题: 中西医融合观应对甲型H1N1流感世界大流行
     从麻黄汤到温病,从解热止痛剂到抗菌素、激素,看中西医融合。
    《伤寒论》为什么发展出温病?为什么二者对立斗争势不两立?为什么又提出寒温统一?现代中医为什么风寒表证用麻黄汤者甚少,而用辛凉解表与清热者甚多?
    其中的道理与西医治疗感冒:从解热止痛剂到抗菌素、激素的道理是完全一样的!
    感冒与太阳表证是一个证态,显然,运用抗菌素、激素以及辛凉解表与清热都是错误的,为什么错误的方法能够为绝大多数中西医医生接受而且不能够改变呢?!除去经济利益驱使之外,还有什么原因呢?
     请大家认真思考。
    尽管中西医严重对立,绝大多数中西医在治疗感冒上却取得了令人吃惊的、如此统一的认识!这是为什么?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09-11-9 18:21
标题: 中西医融合观应对甲型H1N1流感世界大流行
    近息,全国各地均出现过不同程度的甲流患者,湖南长沙、衡阳等部分学校已放假停课.笔者所在的县城也先后发现有初中学生进入观察阶段.
    早在前一时期,就听说有人曾注射了抗甲流疫苗:每人每次78元.后来又听有群众举报,说此疫苗应属于免费的;再后来就再也没有居民们接疫过此苗.但已得知各医院的工作人员已全部注射了疫苗,乡村医生则无权享受.
     目前,自长沙市及周边地区诸多的大、小中药房,都自发地在门前摆置了中草熬剂的抗病毒的汤剂,免费奉劝行人饮用.据11月8日本省电视台报道,还有路人一次性连喝5杯汤饮的.本人顿懵,眼泪夺目:只有在大灾来临之时,才会有人想起中草药的有用价值,而且又都是民间的义举.但是,按国家法律法规的限制,这是绝对不能容忍的;哪怕是全民死光,也不能更改成适合于自身国情的医疗保健立法.百姓的此番折腾,是严重的“非法制剂”和“执业超范围”的群体事件.一旦实行法律严惩,依靠牢房是关不下这么多的非法行医者的,唯有抽调部队圈地执法镇压了.

-=-=-=-=- 以下内容由 中西医融合观2009年11月09日 09:39pm 时添加 -=-=-=-=-
      诸多的大、小中药房,都自发地在门前摆置了中草熬剂的抗病毒的汤剂,免费奉劝行人饮用.
     中医药的优良传统。
作者: 却波渔翁    时间: 2009-11-10 00:56
标题: 中西医融合观应对甲型H1N1流感世界大流行
我地群众近来也大量采购香囊,喝防甲流中药煎剂。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09-11-10 09:03
标题: 中西医融合观应对甲型H1N1流感世界大流行
     期望大家把各地使用的中医药方剂发上来,广泛交流,利于广大人民群众防治流感,所谓群防群治。
     可以预计,我国的重病率、死亡率肯定低于欧美西方国家。中医药功不可没!达菲望尘莫及!
作者: 铁骨铮铮2002    时间: 2009-11-10 12:55
标题: 中西医融合观应对甲型H1N1流感世界大流行
中西医如果能够很好的结合,在医学领域必能结出硕果。中西医融合观先生学识渊博,学贯中西,于新医学的形成功不可没。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09-11-10 15:07
标题: 中西医融合观应对甲型H1N1流感世界大流行
下面引用由铁骨铮铮20022009/11/10 00:55pm 发表的内容:
中西医如果能够很好的结合,在医学领域必能结出硕果。中西医融合观先生学识渊博,学贯中西,于新医学的形成功不可没。
  还请先生把自己的成果介绍出来,共同进步。
作者: 日出江花    时间: 2009-11-10 15:45
标题: 中西医融合观应对甲型H1N1流感世界大流行
世上根本就没有什么流感,庸人自扰而已!
作者: 铁骨铮铮2002    时间: 2009-11-10 17:18
标题: 中西医融合观应对甲型H1N1流感世界大流行
还请先生把自己的成果介绍出来,共同进步。
惭愧啊,我是一个小中医,长期在基层临床一线工作,三年自然灾害饿过饭,文化大革命下过乡,没读过几天书,哪里像您知识渊博,拿得出什么像样的成果呢。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09-11-10 17:51
标题: 中西医融合观应对甲型H1N1流感世界大流行
    印度甲型H1N1死亡病例突破500例 14000人感染2009年11月10日 16:21中国新闻网【大 中 小】 【打印】 共有评论0条中新网11月10日电 据法新社报道,印度卫生部9日表示,自从8月份印度出现首例甲型H1N1死亡病例以来,又有至少500人死于甲流。
   印度卫生部在一份声明中称,除502例甲流死亡病例外,全国还有至少14000人感染甲流。马哈拉施特拉邦的死亡人数最多,达207人。
    世界卫生组织统计称,自4月份出现首例甲型H1N1死亡病例以来,目前甲流在全球范围内已造成至少5700人死亡。

作者: koook    时间: 2009-11-10 19:45
标题: 中西医融合观应对甲型H1N1流感世界大流行
现在的猪死的太多,怨气很大,人吃猪肉,受痰湿所困,脏腑真气虚损。杀戾之气化形病毒。根源所在,不可不查。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09-11-11 18:10
标题: 中西医融合观应对甲型H1N1流感世界大流行
     一  现代医学认为:感染病的病因是病原体与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综合体,实际上病原体是自然环境的一部分,只是因为病原体在感染病发病中的特殊作用,才把它从自然环境中抽出来。如果我们站在现代医学的高度,把中医的病因学说与与西医的病因学说融合在一起,我们得出这样的结论,外邪是病原体与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统一体,由外邪引起的疾病称为外感染热病,外邪就是外感染热病的病因,病原体是外邪(病因)的载体。当病原体侵入人体引起病理变化时,此时的病原体与单纯的、实验室的病原体完全不一样,侵入人体的病原体承载着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对病原体作用的信息。流感病毒之所以能够广泛传播,与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恶化密不可分,也就是说,现代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异常变化造就了H1N1病毒的发生、发展与扩散。我们在制定防治规划时,必须充分认识到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恶化所起到作用!
     二  呼吸道粘膜具有以下免疫功能:
    (1)非特异性免疫:呼吸道粘膜覆盖着一层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细胞,纤毛不停的摆动,具有机械的屏障作用。呼吸道粘膜上皮的杯状细胞和粘液腺的上皮细胞能分泌粘液,可粘着5mm的颗粒。通过纤毛活动和分泌粘液可以阻挡和排除外界有害的刺激因子。
    呼吸道粘膜部位游走的或固定的吞噬细胞,具有吞噬病原微生物的功能;粘膜下层丰富的淋巴网具有阻留和破坏病原微生物的功能;呼吸道粘膜分泌的溶菌酶能够产生杀菌作用,这些都是重要的非特异性免疫因素。
    此外,体液中的备解素、干扰素、补体也是重要的防御因素。备解素是存在于血清内的一种巨球蛋白,在补体和镁离子的参与下,能裂解某些细菌和杀灭某些病毒;干扰素是病毒感染细胞后,由细胞产生的一种蛋白质,可以干扰一些病毒在细胞内繁殖。正常人的呼吸道粘膜上皮细胞由于接受某些病毒的隐性感染,常含有一定量的干扰素,可对病毒发生干扰作用。补体是存在于血液内的一种蛋白质,在一定条件下被激活时,有杀菌、溶菌和灭活病毒的作用,还能促进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
    (2)特异性免疫:机体接受细菌、病毒等病原微生物的刺激,可以产生特异性免疫功能。呼吸道感染所产生的特异性免疫,除体液内出现抗体和体内具有免疫功能的细胞产生细胞免疫外,在呼吸道粘膜部位尚可出现局部抗体,具有局部免疫作用。这种局部抗体能分泌免疫球蛋白A,由两部分组成,即呼吸道粘膜分泌粘液的细胞产生的一种糖蛋白,也称为分泌片或分泌小体,与进入呼吸道粘膜的血清免疫球蛋白A互相结合而成;局部抗体存在于粘膜上皮细胞表面和粘膜与腺体的分泌物中,性质比较稳定,不易被蛋白分解酶破坏,且有多种抗菌与抗病毒作用,是呼吸道粘膜抵抗病原微生物侵袭的一道重要防线。所以,有人认为,呼吸道粘膜表面分泌性免疫球蛋白A缺乏,是呼吸道感染的重要原因。而慢性支气管炎长期治疗不愈,病情重者,痰内分泌性免疫球蛋白A很少,常反复发生感染,这是因为支气管粘膜上皮受损,分泌小体生成受到破坏而造成的。?
     我们不能只在病原体上下功夫,提高机体的防御功能也是非常重要的。中医药正是在这方面起到了作用。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09-11-15 09:32
标题: 中西医融合观应对甲型H1N1流感世界大流行
    伤寒论发展为温病,其主要原因就是麻黄汤,或者说汗法。在温病之前,只有伤寒论,凡发热首先使用麻黄汤,尽管张仲景已经发现麻黄汤具有许多禁忌症,而且一再提醒太阳病与温病的不同,但是治疗温病没有方剂,特别是发热的前三天,太阳表证与温病卫分证非常难鉴别,一般医生只能使用汗法!而温病使用汗法麻黄汤是禁忌症,因为温病就是现代的传染病,传染病的前驱期就是温病卫分证,解热止痛剂是传染病前驱期的禁忌症,所以温病使用麻黄汤不知道治死了多少人!温病学说发明了辛凉解表法,才解决了太阳表证与温病卫分证之间的鉴别与治法的区别。这样就造成了温病与伤寒的长期对立与斗争,直至今日,中医并没有明白其中的道理。
     西医直至今日,确定传染病的前驱期与感冒之间的鉴别,仍然有一定的困难。当然,现在使用甲型H1N1流感病毒核酸检测阳性、分离到甲型H1N1流感病毒以及血清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特异性中和抗体水平升高可以区分太阳表证,但是也是在大城市,大医院可行。
     为什么中西医现在都不使用汗法或者解热止痛剂,也是因为感冒与传染病前驱期比较难鉴别,为了保险,所以使用辛凉解表、清热法,西医使用抗菌素与输液,避免误治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09-11-15 09:33
标题: 中西医融合观应对甲型H1N1流感世界大流行
    麻黄汤的适应症比较严格,严寒冬季、年轻体壮、高热无汗、确诊为感冒者才能够使用麻黄汤!而且只有麻黄汤药到病除。现在的H1N1流感病情比较缓和,气候条件也不符合麻黄汤的适应症,所以,不能使用麻黄汤。如果有咳嗽,麻杏石甘汤比较合适,而且中医药管理局推荐的也是这个处方。这个处方可能与三部六病有关系。
作者: 王勇123    时间: 2009-11-15 20:15
标题: 中西医融合观应对甲型H1N1流感世界大流行
先生讲的很在理,“如果有咳嗽,麻杏石甘汤比较合适,而且中医药管理局推荐的也是这个处方。这个处方可能与三部六病有关系。”三部六病的葛根麻黄汤 :葛根、麻黄、石膏、杏仁、甘草 加味是高效方,葛根量要大。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09-11-16 08:59
标题: 中西医融合观应对甲型H1N1流感世界大流行
下面引用由王勇1232009/11/15 08:15pm 发表的内容:
先生讲的很在理,“如果有咳嗽,麻杏石甘汤比较合适,而且中医药管理局推荐的也是这个处方。这个处方可能与三部六病有关系。”三部六病的葛根麻黄汤 :葛根、麻黄、石膏、杏仁、甘草 加味是高效方,葛根量要大。
    无论使用什么方剂,流感的辨证论治都跳不出太阳表证与卫分证这个范围。请先生关注87楼的帖子,H1N1病毒只是外邪的载体!外邪是病原体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综合体,病原体只有在合适他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中才能够成为致病原因!能不能致病,以及致病的强度,还要看机体的防卫功能的状况,即中医的正气如何。
    中医药的作用不是直接作用于病原体,而是作用于机体的防卫功能。而西医的达菲作用于病原体,一旦病原体产生了抗药性,西医一筹莫展!中医则可以根据季节气候的不同、临床表现的不同、个体的年龄以及各种状况选用不同的方剂。
    谢谢先生关注。
作者: 王勇123    时间: 2009-11-16 12:38
标题: 中西医融合观应对甲型H1N1流感世界大流行
先生说的好:“病原体只有在合适他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中才能够成为致病原因!能不能致病,以及致病的强度,还要看机体的防卫功能的状况,即中医的正气如何。”形神合谐是健康之本。

作者: 日出江花    时间: 2009-11-16 13:44
标题: 中西医融合观应对甲型H1N1流感世界大流行
先生讲的很在理,说的也很好,只是都与治病无关。
作者: 日出江花    时间: 2009-11-16 13:55
标题: 中西医融合观应对甲型H1N1流感世界大流行
特来给先生捧场。
作者: 敖鹏林    时间: 2009-11-17 20:07
标题: 中西医融合观应对甲型H1N1流感世界大流行
    讲述的非常的祥细,中西医贯通,学习学习很有借鉴意义。
作者: 王勇123    时间: 2009-11-17 20:56
标题: 中西医融合观应对甲型H1N1流感世界大流行
下面引用由中西医融合观2009/06/13 05:24pm 发表的内容:
甲型H1N1流感的诊断与治疗出不了太阳表证与卫分证这个范围,具体到每一个病人,使用的方剂可能有出入,或者创新一个新方剂,但是出不了太阳表证与卫分证这个范围。西医不懂辨证论治,不要紧,按照中医药管理局下 ...
很有临床意义!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09-11-18 04:11
标题: 中西医融合观应对甲型H1N1流感世界大流行
    中医的外邪实际上就是病原体与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的综合体,病原体是自然环境与生活环境的载体。侵入人体的病原体承载着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对病原体作用的信息。人体的防御功能即中医的正气也与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相关。
     以流感而论,在呼吸道,吸入的微生物必须通过上呼吸道和气管支气管的滤过系统,如果微生物到达气管支气管,粘膜纤毛会运送它们远离肺脏,咳嗽也能排出微生物。如果微生物到达肺泡,会遭到肺泡吞噬细胞和组织细胞的吞噬;肺部炎症可吸引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特异性免疫(如调理素)的存在,可加强它们的吞噬作用。但是,当侵入的微生物数量多或由于空气污染(香烟烟雾),人工呼吸,气管切开等造成上述功能受损时,防御功能就可被打破。
      冬季干燥的气候容易使得鼻腔粘膜干燥、干裂,流感病毒容易侵入受损害的呼吸道粘膜;空气干燥,尘土飞扬有利于飞沫传播。下雪可以增加湿度,保护鼻腔粘膜;可以净化空气,不利于飞沫传播。这是有利的方面,不利的方面是寒使得人口在室内比较密集,有利于病毒传播;气候寒冷,全身毛细血管收缩,呼吸道抵抗力下降。但是利大于弊。
       相关内容请阅读《中西医融合观》下篇导论部分。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09-11-18 04:23
标题: 中西医融合观应对甲型H1N1流感世界大流行
    据世界卫生组织专家称,甲型H1N1流感病毒可在空气中存活2小时,因此,大气中的各种气象条件对病毒的存活、传播和致病性有很大的影响。从一般概念来说,风速大的区域空气流动快,有降水时段对空气有冲刷作用,都有利于空气中病毒浓度的稀释,可以减少这种传染病的暴发。
  专家认为,气温升高将有利于对流感病毒的防控。尤其是高温天,将可能形成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阻击防线”。
  上海防控甲型H1N1流感专家组专家、复旦大学病毒学教研室病毒学专家袁正宏教授指出,研究发现,气温和湿度与病毒有明显的关系,当气温在15℃—25℃范围内,大气中病毒的传染力及其持久性没有明显的差别。而当相对湿度较高时,大气中病毒的传染力较大,但持久性比相对湿度低时要短。他认为,流感病毒对温度非常敏感,如果温度升高到一定程度,流感病毒就会自然死亡。从研究实验看,流感病毒在夏天高温空气里,存活时间不会太长,甚至还会加快病毒死亡,减少其继续传播的可能性。
===========================================================================
    当病毒侵入人体时,已经承载了自然环境的这些信息!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09-11-18 04:28
标题: 中西医融合观应对甲型H1N1流感世界大流行
禽流感病毒发生变异可能在人与人间传播
键康医疗   2008-05-27 13:01   阅读88   评论0   字号: 大大  中中  小小 2008年05月27日10:42 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5月27日电 综合报道,5月26日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报》上的一份最新医学报告称,一些禽流感病毒正在发生异变,而异变的病毒能够在人与人之间传播。
  研究人员在对近期的禽流感病毒样本进行分析之后发现,在2002年到2004年这段时间,一些曾经在北美可进行微弱的传染H7型病毒已经加强了对人体器官细胞表面糖份的亲和性。
  最新在白鼬身上的实验表明,这种病毒还是不容易传染,但是其中的一种H7N2型病毒已经能够在白鼬呼吸道中复制,而且可以从受感染的白鼬传染到未受感染的同类。实验表明H7N2型病毒病毒已经能在人类之间传染,这种病毒是于2003年在纽约从人体分离出来的。
  研究人员称,现有的证据表明这种病毒可能会继续变异下去,从而朝着1918年、1957年和1968年全球性大流感中肆虐的三种病毒方向发展,具有很强的糖分结合力。位于亚特兰大的美国疾控中心的生物学家说:“最新这些发现说明,H7型禽流感病毒正向能识别人体细胞接收器的方向变化,过去只有人流感病毒才有这种能力。
  专家们还称,假如这种病毒继续朝此方向变异,禽流感就可能在人与动物间轻易传播。所以,他们呼吁对禽流感病毒进行严格监控,继续为未来可能出现的传播作准备。
照片中的蓝色部分就是H5N1禽流感病毒,下面的红色部分则是健康人体细胞,照片显示H5N1禽流感病毒正在攻击健康的细胞。照片显示H5N1正在攻击正常健康的细胞,禽流感病毒逐一附着在健康细胞上,然后一步步破坏组织,最后布满整个健康细胞,严重侵蚀细胞的功用。
禽流感病毒是什么病毒
  禽流感病毒(Influenzavirus,IV)属正黏病毒科,流感病毒属。根据抗原性的不同,可分为A、B、C三型。A型流感病毒可见于人类、多种禽类、猪和马及其他哺乳动物,B型和C型一般只见于人类。根据血凝素(HA)和神经氨酸酶(NA)的抗原特性,将A型流感病毒分成不同的亚型。目前,有15种特异的HA亚型和9种特异的NA亚型。
H5N1 病毒与人类流感病毒的4500个氨基酸只有19个不同,一旦差异性降到10个氨基酸,禽流感就会突变。
研究显示禽流感病毒可借助粪便、血液传播
      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院长、病理学系主任顾江课题组经过研究,推翻了“禽流感病毒只在肺部,不易咳嗽出来,所以人传人不大可能”的理论,认为人患禽流感后,不只造成肺部感染,而是多器官全身性疾病,粪便血液等都是传染源。
  顾江课题组做了2例禽流感尸检,经过一年多反复研究,推翻了“禽流感病毒只在肺部,不易咳嗽出来,所以人传人不大可能”理论,认为禽流感病毒不仅对肺部,对大脑、消化道、淋巴细胞、血液、体液都有侵袭,而且病毒能穿透胎盘,其危害性比原来知道的要严重。



-=-=-=-=- 以下内容由 中西医融合观2009年11月18日 04:35am 时添加 -=-=-=-=-
H1N1病毒是不是也这样?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09-11-18 04:34
标题: 中西医融合观应对甲型H1N1流感世界大流行
[attach]8156[/attach]
照片中的蓝色部分就是H5N1禽流感病毒,下面的红色部分则是健康人体细胞,照片显示H5N1禽流感病毒正在攻击健康的细胞。照片显示H5N1正在攻击正常健康的细胞,禽流感病毒逐一附着在健康细胞上,然后一步步破坏组织,最后布满整个健康细胞,严重侵蚀细胞的功用。


-=-=-=-=- 以下内容由 中西医融合观2009年11月18日 04:39am 时添加 -=-=-=-=-
    传统的看法是:流感病毒不引起不毒血症!只在呼吸道粘膜柱状上皮中复制!请大家继续关注病毒的变异!




欢迎光临 导航中医药 (http://gtcm.info/)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