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标题: 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 第1条 [打印本页]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09-5-30 14:48
标题: 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 第1条
第1条
【原文】
  问曰:热在上焦者,因咳为肺痿。肺痿之病,从何得之?师曰:或从汗出,或从呕吐,或从消渴,小便利数,或从便难,又被快药下利,重亡津液,故得之。曰:寸口脉数,其人咳,口中反有浊唾涎沫者何?师曰:为肺痿之病。若口中辟辟燥,咳即胸中隐隐痛,脉反滑数,此为肺痈,咳唾脓血。脉数虚者为肺痿,数实者为肺痈。
【词解】
  快药:指作用峻猛的攻下药。
  浊唾涎沫:浊唾指稠痰,涎沫指稀痰。
【释义】
  肺痿的成因,是由耗伤津液,而致阴亏,产生虚热,肺燥津伤而成。具体原因有:汗多;呕吐;消渴小便利数;津亏便难加之泻下而更伤津液。肺痿的症状:咳而吐浊唾涎沫,脉数虚。肺痈的症状也有咳,但咳而胸痛隐隐,口干燥甚,脉滑数,其病当吐脓血。其治法应以养津益肺之法,方用麦门冬汤。方见原文第十条。
【中心思想】
  本条阐述肺痿病因及肺痿、肺痈的脉证和鉴别。
【按语】
  肺痿、肺痈的病变虽均在于肺,但虚实有别。肺痿是肺气虚弱,枯萎不荣;肺痈则是热邪聚肺,壅塞腐溃。病情一虚一实,迥然有别。脉象也见有脉数虚、脉数实之异。肺痿得之于伤津液而阴亏有热,肺气虚弱不布津液;肺痈起于温热毒邪,壅遏肺脉。至于吐脓血一症,自来有两种认识:一种认为肺痈所独有,如《心典》;另一种认为吐脓血不仅见于肺痈,亦可见于肺痿,如《外台》。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09-5-30 14:54
标题: 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 第1条
肺痿的成因、临床表现、鉴别诊断、鉴别要点。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09-6-1 08:14
标题: 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 第1条
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
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疟病脉证并治第四
这种疾病分类方法的思路是什么?疾病命名的思路是什么?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9-7-9 17:46
三焦。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9-7-10 06:30
         三焦是一个特殊的腑,由上焦、中焦、下焦三部分组成。自《内经》和《难经》以后,历代以来,对三焦之腑的“有形”和“无形”,存在很大争议。迄今为止,中医学对三焦的解释,尚有很多不同的说法。但是,对三焦主要功能的认识,基本是一致的。一般认为,三焦主要生理功能是:主持诸气、总司全身的气机和气化、运行水液、保持水液的正常敷布和运行。
              根据古汉字发展演变的历史,所谓“焦”,是由“樵”逐渐演变过来的。“樵”相当于“椎”,即脊椎。《内经》可以充分说明这一点。如《灵枢背腧篇》说:“胸中大腧在杼骨之端,肺腧在在三焦之间,心腧在五焦之间,膈腧在七焦之间,肝腧在九焦之间,脾腧在十一焦之间,肾腧在十四焦之间,皆挟脊相去三寸所,则欲得而验之,按其处,应在中而痛解,乃其腧也。”由此可见,古代医家是将人的椎骨称为“焦”。每一椎骨即是一焦。从第一胸椎至骶椎共二十一椎,古称二十一樵,亦称二十一节,每一节即是一焦。由此可知,所谓“焦”,是古代的解剖学概念,其实质是椎骨。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9-7-10 06:43
              西医解剖学     
            脊柱由26块脊椎骨合成,即24块椎骨(颈椎7块、胸椎12块、腰椎5块)、骶骨1块、尾骨1块,由于骶骨系由5块,尾骨由4块组成,正常脊柱也可以由33块组成。

           体腔由膈分成胸腔和腹腔两部分.而盆腔属于腹腔,位于腹腔的下部.盆腔指髋关节(胯关节)以下以盆骨为主的部分,腹腔指髋关节至胸部,胸部以上为胸腔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9-7-10 07:00
     脊柱、脊椎、膈是中西医的共同参照物。女性的生殖器官在盆腔里,即中医主生殖的肾,中医认为肾在下焦,所以,下焦应该是指盆腔以及盆腔部位的器官。
       因为中西医两大理论体系具有不可通约性,不可能作出完全符合西方科学、解剖学的真确解释,是理所当然、不可避免的,我们应该正确理解这种现象。
        古时代的医学文献表明,古代医家将内有包容物的囊性器官都称“府”。比如,脉为血之府。头为精明之府,膀胱为净府,胸为气之府等。人的胸腹腔包容五脏六腑和多种器官,故为人身最大的“府”,古称“外府”或“孤府”。如《中藏经》说三焦:“总领五脏六腑,营卫经络,内外左右上下之气也,三焦通,则内外左右上下皆通也,其于周身灌体,和内调外,荣左养右,导上宣下,莫大于此者也。”由此可以看出,三焦是人体最大的“府”,其实质,是人的整个胸腹腔。它包容着人的诸脏诸腑。故为大府,亦称孤府。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9-7-10 07:15
       三焦的功能:
       《灵枢决气篇》说:“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这是指上焦的功能,主要概括了心和肺的功能。《灵枢营卫生会篇》说:“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这是指中焦的功能,主要概括了脾胃以及大肠小肠对饮食物消化吸收和输布的生理功能。《灵枢营卫生会篇》还说:“下焦者,别回肠,注于膀胱而渗入焉。故水谷者,常并居于胃中,成糟粕,而俱下于大肠,而成下焦,渗而俱下,济泌别汁,循下焦而渗入膀胱焉。”这是指下焦的功能,主要概括了肾与膀胱及大肠的功能。以上可以看出,上、中、下三焦的这些功能,实际是相关脏腑的功能。《灵枢营卫生会篇》说:“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这是对上、中、下三焦主要功能的高度概括。
三焦之所以具有“主持诸气”的生理功能,就是因为它是人的整个胸腹腔。因此,三焦既是水液运行的通路,又总司人体的气机和气化,并保持水液的正常敷布和运行。
     以上说明,三焦反映了两方面的生理功能,一方面是相关脏腑的生理功能,另一方面是胸腹腔本身的生理功能。
    渎:小渠、沟渠、河川。即下水道,尿道,排泄废物的渠道。




        西医生理学:
         胸腔、腹腔,称为:第三间隙,在病理情况下第三间隙积液引起水电解质紊乱,其治疗方法就是利尿、发汗、腹泻(下法),所以,中医认为:三焦通调水道,下焦如渎。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9-7-10 07:23
       三焦,在温病三焦辨证中,1   是指病变的病位;2   是指病变的深度,病变的三个阶段。湿温(暑湿、湿热)弥漫三焦是指菌血症、病毒血症、毒血症、脓毒血症扩及到上中下三焦的各个器官、组织。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9-7-10 15:52
         胸膜、腹膜,都具有强大的渗出与吸收水电解质的功能,也具有一定的防卫功能。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9-7-10 15:56
       体腔是动物体内脏器周围的腔隙。从胚胎发育看,真正的体腔是中胚层的脏壁和体壁分离后其间所形成的空腔。这种真体腔自环节动物才开始出现。人的体腔由膈肌分成上下两个部分,上面的叫胸腔,里面有心脏和肺等器官;下面的叫腹腔,内有胃、肠、肝、胆囊、脾和肾等器官。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9-7-10 16:02
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20-3-1 22:24 编辑

       腹膜的生理作用有:
(1)润滑作用:腹膜是双相的半渗透性薄膜,经常渗出少量液体以润滑腹腔。
(2)防御作用:腹膜是人体浆膜中抗感染最强的一部分,当细菌和异物侵入腹腔时,腹腔渗出液中之大量吞噬细胞将其吞噬包围和吸收,大网膜的防御作用尤为显著,可将感染局限,防止感染扩散。
(3)吸收作用:能吸收腹腔内的积液、血液、空气和毒素等。在严重的腹膜炎时,可因腹膜吸收大量的毒性物质,而引起感染性休克。腹腔上部腹膜的吸收能力比盆腔腹膜的吸收能力要强。
(4)修复作用:在腹膜炎时,腹膜可渗出大量液体,蛋白质和电解质,起到稀释毒素和减少对腹膜刺激的作用
(5)保护作用:腹膜包覆大部分腹腔内的器官,具有吸收撞击保护内脏的效果。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9-7-10 16:09
     浆膜(serosa )包括胸膜、腹膜、睾丸鞘膜和心包膜,是衬在体腔壁和转折包于内脏器官表面的薄膜,它分为两层,分别是浆膜壁层和浆膜脏层,贴于体腔壁表面的部分为浆膜壁层,壁层从腔壁移行折转覆盖于内脏器官表面,称为浆膜脏层。

       浆膜壁层和脏层之间的间隙叫做浆膜腔,腔内有浆膜分泌的少许浆液,起润滑作用,浆膜的组成成分为:间皮和结缔组织。

       三焦与心包为表里关系,这是因为他们都属于浆膜腔。具有共同参照物(浆膜),功能也相同。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9-7-10 16:13
    三焦与膜原关系密切,因为大网膜、小网膜、肠系膜……都是腹膜的一部分。这些结构存在于腹腔内。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9-7-10 16:18
   邪伏膜原与中焦关系密切,即与腹膜腔、大网膜、肠系膜关系密切。当然与脾胃关系也密切。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9-7-10 19:44
         西医没有把胸腔、腹腔、盆腔当做一个器官,也没有把心包当做一个器官、脏器,中医则把他们当做相表里的脏与腑看待。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9-7-15 16:33
        总观三焦,膈以上的胸部为上焦,包括心与肺、头面部;横膈以下到脐为中焦,包括脾、胃、;脐以下至二阴为下焦,包括肝肾、大小肠、膀胱。其中肝脏,按其部位来说,应划归中焦,但因它与肾关系密切,故将肝和肾一同划归下焦。三焦的功能实际上是五脏六腑全部功能的总体。
==================================
       古代医者似乎看到了胸腔(上焦),腹腔(中焦),盆腔(下焦),既看到了体腔一分为三,也意识到了三个体腔中的脏腑各不相同,因此,上中下三焦的功能、疾病也不相同。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9-7-15 16:38
       把三焦和心包分别归属手少阳经和手厥阴经,这和经络学说的系统方法密切相关。因为十二经的每一经都与脏腑相配,但人体只有十个实质性的脏腑,即心肝脾肺肾和胃胆膀胱大肠小肠。所以,在经络学说指导下,古代医家把心包和三焦列为脏腑。
        十二经与脏腑相配,最先完成的是十个经和十个脏腑相配,(详见《人体经脉漆雕》)后来才完成三焦与手少阳经相配,(详见《阴阳十一脉灸经》和《足臂十一脉灸经》)最后完成的是心包与手厥阴经相配,(详见《难经》和《内经》)。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9-7-15 17:11
    脏腑学说中的三焦与经络学说中的三焦,是不同的。温病学说中的三焦,内容丰富的多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是一个定义。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9-7-23 07:14
       释文:
       此设为问答.以辨肺痿、肺痈之异.热在上焦二句.见五脏风寒积聚篇.盖师有是语.而因之以为问也.汗出、呕吐、消渴、二便下多.皆足以亡津液而生燥热.肺虚且热.则为痿矣.口中反有浊唾涎沫者.肺中津液.为热所迫而上行也.或云肺既痿而不用.则饮食游溢之精气.不能分布诸经.而但上溢于口.亦通.口中辟辟燥者.魏氏以为肺痈之痰涎脓血.俱蕴蓄结聚于肺脏之内.故口中反干燥.而但辟辟作空响燥咳而已.然按下肺痈条亦云.其人咳.咽燥不渴.多唾浊沫.则肺痿肺痈二证多同.惟胸中痛.脉滑数.唾脓血.则肺痈所独也.比而论之.痿者萎也.如草木之萎而不荣.为津烁而肺焦也.痈者壅也.如土之壅而不通.为热聚而肺 也.故其脉有虚实不同.而其数则一也.




欢迎光临 导航中医药 (http://gtcm.info/)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