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标题:
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 第13条
[打印本页]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09-5-24 22:09
标题:
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 第13条
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19-7-4 01:28 编辑
第13条
【原文】
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
小建中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 甘草三两(炙) 大枣十二枚 芍药六两 生姜三两 胶饴一升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内胶饴,更上微火消解,温服一升,日三服。呕家不可用建中汤,以甜故也。
【词解】
里急:指腹部有挛急感,按之不硬。
【中心思想】
本条论述阴阳两虚的虚劳证治。
【释义】
虚劳病乃因虚成损,积损成劳;往往阴虚及阳,或阳虚及阴,从而导致阴阳两虚之证。出现寒热错杂证候。如阴虚生热,则衄血,手足烦热,咽干口燥;阳虚生寒流,则里急,腹中痛;心营不足则心悸;肾虚阴不能内守,则梦遗失精;气血虚衰不能营养四肢,则四肢酸疼,这些都是阴阳失调的虚象。因此治疗方法,就不能简单地以热治寒,以寒治热,《心典》谓:“欲求阴阳之和者,心于中气,求中气之立者,必以建中也”。故小建中汤用甘草、大枣、胶饴之甘以建中而缓急;姜桂之辛以通阳调卫气;芍药之酸以收敛和营气。中气得立,升降得宜,阴阳得以协调,则寒热错杂之证可愈。
【按语】
小建中汤是补益脾胃的祖方。
因其具有益气生血,调和阴阳之功效,临床应用较广泛,凡辨证属脾胃虚弱者,均有良效。并可治疗因脾虚所致的内伤发热。
这种“甘温除热”的治法,对李东垣创设补中益气汤类方具有指导意义,影响颇为深远。
脾胃亏虚有阴阳之别,小建中汤毕竟偏于甘温,辨证当以阳虚为主。如阴虚内热明显,见舌红、脉数者,不宜使用本方。
【参考】
1.临床应用:小建中汤是治疗胃病的常用方。凡胃病有下列四项之一、二者,便可用本方:①胃痛喜按兼肢冷;②中虚内无热邪,便结而小便不黄;③口虽渴但喜热饮,舌苔多淡或色白;④腹中急痛、心悸、脉之弦缓涩弱者。本方广泛用于多种消化系统虚弱性病证,如胃脘痛、腹泄、便秘等,特别对消化性溃疡病、胃炎腹痛属虚寒者,有较好疗效;本方用于产后虚羸,证见腹中疼痛不止、气短、少腹拘急、痛引腰背、不能饮食者,宜加当归。又,
本方亦属甘温除热之剂。对于病后、产后及久病虚热,兼见四肢倦怠、面色苍白、心悸气短,证属气血阴阳失调者有疗效。
2.尤怡《金匮要略心典》:“夫人生之道,曰阴曰阳,阴阳和平,百疾不生,若阳病不能与阴和,则阴以其寒独行,为里急,为腹中痛,而实非阴之盛也;阴病不能与阳和,则阳以其热独行,为手足烦热,为咽干口燥,而实非阳之炽也,昧者以寒攻热,以热攻寒,寒热内贼其病益甚,惟以甘酸辛药和合成剂,调之使和,则阳就于阴而寒以温,阴就于阳而热以和,医之所以贵识其大要也。岂徒云寒可治热,热可治寒而已哉!或问:和阴阳,调营卫是矣,而必以建中者何也?曰:
中者,脾胃也,
营卫生成于水谷,而水谷转输于脾胃,故中气立则营卫流行而不失其和。又,中者,四运之轴,而阴阳之机也,故中气立,则阴阳相循,如环无端,而不极于偏,是方甘与辛合而生阳,酸得甘助而生阴,阴阳相生,中气自立,是故求阴阳之和者,必于中气,求中气之立者,必以建中也。”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9-7-4 10:01
小建中汤,为温里剂,具有温中补虚,和里缓急之功效。主治中焦虚寒,肝脾不和证。腹中拘急疼痛,喜温喜按,神疲乏力,虚怯少气;或心中悸动,虚烦不宁,面色无华;或伴四肢酸楚,手足烦热,咽干口燥。舌淡苔白,脉细弦。临床常用于治疗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肝炎、神经衰弱、再生障碍性贫血(再障)、功能性发热属于中气虚寒,阴阳气血失调者。
桂枝9g,甘草6g,大枣6枚,芍药18g,生姜9g,胶饴30g。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内饴,更上微火消解。温服一升,日三服。现代用法:水煎取汁,兑入饴糖,文火加热溶化,分两次温服。
方中重用甘温质润之饴糖为君,温补中焦,缓急止痛。臣以辛温之桂枝温阳气,祛寒邪;酸甘之白芍养营阴,缓肝急,止腹痛。佐以生姜温胃散寒,大枣补脾益气。炙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是为佐使之用。其中饴糖配桂枝,辛甘化阳,温中焦而补脾虚;芍药配甘草,酸甘化阴,缓肝急而止腹痛。六药合用,温中补虚缓急之中,蕴有柔肝理脾,益阴和阳之意,用之可使中气强健,阴阳气血生化有源,故以“建中”名之。
加减化裁
若中焦寒重者,可加干姜以增强温中散寒之力;兼有气滞者,可加木香行气止痛;便溏者,可加白术健脾燥湿止泻;面色萎黄、短气神疲者,可加人参、黄芪 当归以补养气血。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9-7-4 10:03
重要文献摘要
①王子接《绛雪园古方选注》卷上:“建中者,建中气也。名之曰小者,酸甘缓中,仅能建中焦营气也。前桂枝汤是芍药佐桂枝,今建中汤是桂枝佐芍药,义偏重于酸甘,专和血脉之阴。芍药、甘草有戊己相须之妙,胶饴为稼穑之甘,桂枝为阳木,有甲己化土之义。使以姜、枣助脾与胃行津液者,血脉中之柔阳,皆出于胃也。”
②《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小柴胡汤主之。” [2]
③《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 [1]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9-7-4 10:07
【小建中汤条文】
1.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小柴胡汤主之。(100) )
2.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102)
3.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痛,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金匮要略》第六篇)
4. 男子黄,小便自利,当与虚劳小建中汤。(《金匮要略》第十五篇)
5.妇人腹中痛,小建中汤主之。(《金匮要略》第二十二篇)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9-7-4 10:11
建中汤可向补气、补血、温中、降逆四个方向发展,除黄芪建中汤以外,小建中汤还可以加黄芪、白术、防风补气固表(玉屏风建中汤)加人参、茯苓、白术(四君子建中汤)以补中健脾,后世经常用黄芪、当归加小建中汤,气血双补。至于温中,则由小建中汤到大建中汤到理中丸到附子理中丸一脉相承。针对降逆,则由大建中汤到吴茱萸汤(吴茱萸、生姜、人参、大枣)或吴茱萸汤加干姜。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9-7-4 10:18
小建中汤(桂枝汤+增芍药+饴糖)
欢迎光临 导航中医药 (http://gtcm.info/)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