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标题: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第4条 [打印本页]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09-5-11 17:17
标题: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第4条
第4条
【原文】
  寸口脉沉而弱,沉即主骨,弱即主筋,沉即为肾,弱即为肝。汗出入水中,如水伤心,历节黄汗出,故曰历节。
【词解】
  如水伤心:心主血脉,如水伤心,犹言水湿伤及血脉。
  黄汗:汗出色黄之症状。
【释义】
  肝血肾气不足,肝血虚则脉弱,筋脉不强,肾气虚则脉沉,骨骼不坚。筋骨不强的病人在汗出腠理开泄之时,又入冷水中,寒湿内侵,伤及血脉,浸淫筋骨,流入关节,气血不能运行,郁为湿热,故周身关节肿痛,又出黄汗,故名历节。
【中心思想】
  本条论述历节的病因、病机和脉证。
【按语】
  本条的主要精神,在于说明历节病的病机,乃肝肾先虚为病之本,寒湿外侵为病之标。其病虽留注筋骨,实与其所合之脏关系甚大,临证施治时,不可舍本求末。
  本条论述历节的病因、病机和脉证。
【参考】
  1.沈明宗《金匮要略编注》:“此肝肾虚而伤水,病历节黄汗之因也。经以两手寸关尺皆为寸口,此寸口者,即两手脉沉而弱也。沉为肾气不足而主骨,弱为肝血虚而主筋,然肝肾气血不足,则寸口脉沉而弱。肝肾虚而汗出入水,水湿伤而流于关节筋骨之间,为邪在表,则病历节而不病黄汗。或内入伤营,为入水伤心,则病黄汗矣。然伤邪虽一,病分表里不同,此总结为历节黄汗出,故又曰历节也。”
  2.临床应用:由于肝肾不足,筋骨虚弱是历节病发生的内在因素之一。故临床对风寒湿痹久治不愈,有骨变筋缩之变化者,常用熟地、牛膝、杜仲、川断、桑寄生等药补益肝肾,强壮筋骨,如独活寄生汤、三痹汤。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09-5-11 17:20
标题: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第4条
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19-4-16 22:30 编辑

     出黄汗是一种症状,既有可能是某些严重疾病的信号,也可能是正常的生理现象。发生黄汗的原因有以下几种:
    药物的反应以利福平多见,其他如核黄素、呋喃妥因、痢特灵等药物,服用常规剂量即可能出现黄汗、黄尿。若过量或中毒则症状更显著,此时患者应告诉医生,以决定是否停用。
    肝胆疾病急慢性肝炎、急慢性胆囊炎、肝胆结石、肝硬化以及肝癌、胰头癌等,引起肝功能减退或胆汁瘀积堵塞,胆红素在血液中浓度增高,随汗液排出体外,而出现黄汗。这类疾病大都有上腹部闷胀疼痛、乏力倦怠、厌油腻、巩膜黄染、皮肤瘙痒、尿黄等症状。可以通过B超、肝功能等检查来鉴别诊断。
    某些溶血性、感染性疾病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误输异型血液,以及蚕豆病的患者,因红细胞被大量破坏,间接胆红素在血中滞留而致黄汗。疟疾、伤寒、钩端螺旋体病、败血症的病人,由于红细胞死亡加快,肝脏功能受到损害,而出现黄汗。这些疾病较为严重,应早发现,早治疗。
     饮食因素进食胡萝卜、橘子、柑橙等食物,以及过量食用含色素的食品或饮料,也会出现黄汗,一般没有其他不适的症状,无需惊慌。
    此外青年人汗腺分泌旺盛,若在高温环境下劳动,出汗过多,未能及时换洗衣裤,汗液中的脂肪酸等有机物与空气、肥皂发生化学、物理反应,致使腋下、胸前、腰腹以及会阴等部位的衣裤黄染。这种现象对人体健康没有影响,不必多虑。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09-5-11 17:23
标题: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第4条
    黄汗  语出《金匮要略》。以汗出沾衣,色如黄柏汁,故名。症见口渴发热,胸部满闷,四肢头面肿、小便不利、脉沉迟等。病因是由於风、水、湿、热交蒸所致。湿热伤及血分时,又可并发疮疡。
  黄汗
  病名。因汗出入水,水热互郁于肌表,所致身肿、发热、汗出色黄如柏汁的病症。《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黄汗之为病,身体肿,发热,汗出而渴,状如风水,汗沾衣,色正黄如蘖汁,脉自沉。”兼见两胫冷,身疼重,腰髋弛痛或小便不利等。由汗出入水壅遏营卫,或脾胃湿热郁伏熏蒸肌肤引起。治宜实卫和营,行阳益阴,方用芪芍桂酒汤、桂枝加黄芪汤等。《千金要方》以本病为五疸之一。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09-5-11 17:31
标题: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第4条
     黄汗病既不同于水肿病,也不是黄疸病的一个症状,而是一个独立的疾病。按现代医学观点分析,应是一种汗腺炎症。是由一类带黄颜色或产生黄色色素的细菌侵入汗腺所致。典型的黄汗病为水湿郁遏营卫、湿热蕴蒸。表现身重疼、发热、汗出色黄如柏汁等症。治疗当用芪芍桂酒汤益气解表,调和营卫,佐以清利湿热。久病不愈,汗出过多而伤阳,治疗当用桂枝加黄芪汤益气助阳、调和营卫。

作者: 却波渔翁    时间: 2009-5-14 17:27
标题: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第4条
《江苏中医药》1998年03期  加入收藏    获取最新  

  黄汗症的临床治疗体会
  王广文
    <正>汗液不正常而带色称为色汗症,临床上少见,亦少见有报道。黄汗症亦是其中之一。笔者先后共诊治典型黄汗症6例,均在采用西医疗法未能奏效后施用中医治疗而获痊愈。现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 6例均为女性,年龄在25~38岁之间,均已婚,5例农民,1例知识女性,均有生育史1~4次,病史均在5年以上。除1例合并有风湿性关节炎外,其余均未患有其它慢性疾病。
【作者单位】:江苏省职业病防治研究所!210028
【关键词】:黄汗症;清热祛湿;健脾扶正
【分类号】:R249.7
【DOI】:cnki:SCN:32-1224.0.1998-03-009
【正文快照】:
  汗液不正常而带色称为色汗症,临床上少见,亦少见有报道。黄汗症亦是其中之一。笔者先后共诊治典型黄汗症6例,均在采用西医疗法未能奏效后施用中医治疗而获痊愈。现报告如下:1一汲资料6例均为女性,年龄在25~38岁之间,均已婚,5例农民d例知识女性,均有生育史l~4次,病史均在5年以上。除1例合并有风湿性关节炎外,其余均未患有其它慢性疾病。ZM治经过6例均有关节酸痛见症,开始均按“关节炎”给予西医治疗,效果不佳。中医辨证,均属脾虚湿蕴,郁久化热,湿热蕴积,熏蒸脾胃,故见汗出而黄,并伴气血两亏见症。治以清热祛湿除痹之法,药用大豆卷129、羌…
  推荐 CAJ下载           PDF下载  


-=-=-=-=-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2009年05月14日 05:30pm 时添加 -=-=-=-=-
黄汗病证治遐议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02年07期
陈重阳
"黄汗"之名,首见于<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篇",后于"水气病篇"散见三则.前者示黄汗为历节病之并发症,盖由历节病湿蓄关节,郁久化热,湿热郁蒸骨节间,故局部疼痛而渗出黄色汗液,非为黄汗本病.

-=-=-=-=-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2009年05月14日 05:38pm 时添加 -=-=-=-=-
黄汗
    (1)王某,女,38岁。1987年9月3日就诊。主诉:汗出色黄染衣,两月有余。患者素体不健,至麦收大忙,劳动汗出,衣衫冷湿,又贪凉取快,冷水沐之,随致汗出色黄,白衣皆染成黄色,两腋下尤甚,渐渐加重,曾服清热利湿退黄药未效。初诊:形体消瘦,精神不振,面色萎黄,全身皮肤轻度黄染,其色鲜睨,汗出染衣,目睛不黄,倦怠身重,气短少言,不欲饮食,恶心欲吐,小便不黄,带下量多色自。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体检、辅检均正常。证属索体卫气不足,水气内侵,营卫不调,脾不运湿.治当调和营卫,祛除水湿,建脾助运,方选黄芪芍药桂枝苦酒汤朋味:北黄芪30克,桂枝尖、炒白芍各18克,炒白术15克,米醋一酒盅。水煎服,每日1剂。
    二诊:药进4剂,黄汗略减,惟倦怠身重不除。原方加薏苡仁、绵茵陈各30克。   
    三诊:上方又服4剂,黄汗已除,虽活动汗出,自衣亦不发黄。三月后来云,黄汗未见复作。(魏嘉毅江苏中医1989年2期)


-=-=-=-=-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2009年05月14日 05:39pm 时添加 -=-=-=-=-
(2)邹某,女,17岁。初诊日期:1978年3月30日。患者5天前发现内衣、乳罩都被染成黄军装色,皮肤起黄面,脱屑,汗出,不恶风,低烧37.3—37.5℃,身倦乏力,胃脘痞满,食欲不振,大便干燥,尿黄,洗脸后水亦黄染。既往身体健康,一周前曾有跑步汗出入浴史。检查:两目正常无黄染,四肢不肿,面色微黄,全身皮肤略带黄色,脱屑,内衣黄染。舌质略红,苔白腻。中医诊断:黄汗病。
    辨证分析:本病首见于《金匮·水气病篇》。仲景认为本病是“以汗出入水中浴,水从汗孔入得之”。本例患者正有汗出入浴病史。因水邪遏郁于肌表,营卫宣行失常,水湿不得泄越,郁而生热,湿热郁蒸而成黄汗、低热。湿阻气机则脘中痞满,湿邪困脾则纳呆、身倦乏力。
    治则:益气助卫,解肌发汗,祛湿清热。处方:桂枝加黄芪汤加味。桂枝9克,白芍9克,生姜6克,生黄芪15克,半夏9克,茵陈18克,大枣6克,甘草6克。5剂,煎服。药后出黄汗、黄色脱屑、皮肤色黄均大为减少,唯衣缝处及腋下仍有黄染,纳谷不香,胃脘堵闷,乏力。两耳廓尚.有黄染。舌苔白腻脉沉弦滑。再以上方加焦三仙各30克,茯苓15克,泽泻15克。再服l 2剂而愈。经随访,未复发。(丛法滋北京中医l989年4期)

-=-=-=-=-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2009年05月14日 05:40pm 时添加 -=-=-=-=-

    (3)陆某,男,20岁。1987年7月24日初诊。上半身出黄汗半月余,始浅渐深,腋部尤甚,沾衣若染。观其皮色如常,两目不黄染;自诉脘痞不适,口粘而干,但不思饮,纳谷不馨,肢体倦怠,二便如常。舌苔薄腻,脉濡。入夏来,无汗出入水中浴之史。查肝功能、尿双胆无异常。综析证情,恙系湿遏中宫,与外感暑热交蒸,气机郁滞,致胆汁不循常道而泄,外溢子肌表,故汗出色黄。
    治从宣气化湿,清热解暑,利胆退黄立法,方选三仁汤化裁。处方:茵陈30克,藿香、佩兰、杏仁、白术、法半夏、郁金各l0克,厚朴8克,白蔻仁5克(研,后下),苡仁、焦楂曲各15克,六一散20克(布包),3剂。五日后复诊,黄汗大减,余症亦显著改善。守原方续进3剂,黄汗消失,汗出如常,诸症告瘥。经随访,未复发。(张子惠江苏中医1989年l2期)


-=-=-=-=-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2009年05月14日 05:41pm 时添加 -=-=-=-=-
(4)胡某,女,。24岁。未婚,因出黄汗二年,经治疗未愈。于1982年9月求治,改服中药。自诉:每日出黄汗过多,换衣3—4件,汗出易疲乏,四肢软,口于渴,月经较正常,自带多,伴腰酸,低热,下肢稍浮肿。查:体温37.8℃,血常规等检查正常。脉证:六脉细缓,舌体胖大,边齿痕,薄白苔。证属营卫失调,水湿外溢,治以调和营卫,利湿敛汗之法,用加味桂枝汤6剂后,黄汗止,诸证除。随访二年未发。加味桂枝汤组成:桂枝l o克,五味子9克,苡仁18克,黄芪12克,乌梅12克,获苓12克,茅根30克,生姜6克。1日l剂,水煎饭前服。(程润泉黑龙江中医药1985年2期)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09-5-14 17:37
标题: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第4条
哪一类风湿性关节炎具有黄汗这一并发症?
作者: 却波渔翁    时间: 2009-5-14 17:46
标题: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第4条
陈氏之文未得全篇,不知何据。

-=-=-=-=-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2009年05月14日 05:51pm 时添加 -=-=-=-=-
先生上帖有:“故周身关节肿痛,又出黄汗,故名历节。”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09-5-15 07:56
标题: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第4条
下面引用由却波渔翁2009/05/14 05:46pm 发表的内容:
陈氏之文未得全篇,不知何据。-=-=-=-=-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 在 2009年05月14日 05:51pm 时添加 -=-=-=-=-
先生上帖有:“故周身关节肿痛,又出黄汗,故名历节。”
观陈氏4例,均为年轻人,汗出较多者。符合西医所云:青年人,出汗多的正常生理现象。
【“故周身关节肿痛,又出黄汗,故名历节。” 】古代所描写的疾病都是严重的、典型的、常见的状态。是不是因为周身关节肿痛非常明显,疼痛引起的出汗过多引起黄汗?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9-4-17 06:44
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20-9-12 23:53 编辑

        又称“历节风”。见《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简称“历节”,以关节红肿,剧烈疼痛,不能屈伸为特点。多由肝肾不足而感受风寒湿邪,入侵关节,积久化热,气血郁滞所致。因其主要病变为关节剧痛,发展很快,又称为“白虎历节”。如因寒湿偏胜,则以关节剧痛不可屈伸为主证。类于急性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痛风等疾患。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9-4-17 06:47
         历节,即行痹、痛痹之属,唐人或谓之白虎病,宋人则联称为白虎历节风,又称之痛风,而元以降,专用其名矣。倘经久不愈者,多变鹤膝风,而痢后风亦为其类证,仍并合为篇。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9-4-17 07:02
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19-4-16 23:26 编辑

       源候总说 历节风之状,短气自汗出,历节疼痛不可忍,屈伸不得是也。由饮酒腠理开,汗出当风所致也,亦有血气虚受风邪而得之者。风历关节, 与血气相搏交攻,故疼痛,血气虚则汗也,风冷搏于筋则不可屈伸,为历节风也。(《病源论》)
        《近效》论白虎病者,大都是风寒暑湿之毒,因虚所致,将摄失理,受此风邪,经脉结滞,血气不行,蓄于骨节之间,或在四肢,肉色不变,其病昼静而夜发,发即彻髓酸疼不歇,其病如虎之啮,故名曰白虎之病也。(《外台》)(按∶《圣惠》同,作白虎风。)
         夫历节,疼痛不可屈伸,身体 羸,其肿如脱,其痛如掣,流注骨节,短气自汗,头眩温温欲吐者,皆以风湿寒相搏而成。其痛如掣者为寒多,肿满如脱者为湿多,历节黄汗出者为风多。顾《病源》所载,饮酒当风,汗出入水,遂成斯疾。原其所因,虽涉风湿寒,又有饮酒之说,自属不内外因,亦有不能饮酒而患此者,要当推求所因,分其先后轻重为治。久而不治,令人骨节蹉跌,变为癫病,不可不知。(《三因》)(按∶久而不治云云,本出《千金》,然癫病可疑,当考。)
       痛风即《内经》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虽言寒为痛痹;然三者皆能作痛,但寒胜者痛甚如掣,湿者痛着如肿,风者其痛行动无常处。悉因凝滞之痹,与流行荣卫真气相击搏,则作痛痹,若不搏其流行出入之道,则不痛,但痿痹耳。(《推求师意》)
         病属血分 痛风者,大率因血得热,已自沸腾,其后或涉冷水,或立湿地,或扇取凉,或卧当风,寒凉外搏,热血得寒,汗浊凝涩,所以作痛,夜则痛甚,行于阴也。治法以辛热之剂,流散寒湿,开发腠理,其血得行,与气相和,其病自安。然亦有数种治法稍异,谨书一二,以证予言。东阳傅文年逾六十,性急作劳,患两腿痛甚,动则甚痛。予视之曰∶此兼虚证,当补血温血,病当自安。遂与四物汤,加桃仁、陈皮、牛膝、生甘草煎,入生姜,研潜行散,热饮,三四十帖而安。又朱宅阃内,年近三十,食味甚浓,性躁急,患痛风,挛缩数月,医祷不应。予视之曰∶此挟痰与气证,当和血疏气导痰。病自安。遂以潜行散入生甘草、牛膝、炒枳壳、通草、陈皮、桃仁、姜汁煎服,半年而安。又邻鲍六,年二十余,因患血痢,用涩药取效,后患痛风,叫号撼邻。予视之曰∶此恶血入经络证,血受湿热,久必凝浊,所下未尽,留滞隧道,所以作痛,经久不治,恐成偏枯。遂与四物汤,加桃仁、红花、牛膝、黄芩、陈皮、生甘草煎,入生姜,研潜行散,入少酒饮之,数十帖,又与刺委中,出黑血近三合而安。(《格致余论》)
          病有因中暑 邓安人夏月亦病历节,痛不可忍,诸药不效,召仆诊之,人迎与心脉虚,此因中暑而得之,合先服酒蒸黄连丸(黄连一味,酒蒸为丸),众医莫不笑,用此药服一帖即愈,自后与人良验。(《妇人良方》)
         证治诸说 大都痛痹之证,多有昼轻而夜重者,正阴邪之在阴分也。其有遇风雨阴晦而甚者,此正阴邪侮阳之证也。或得暖遇热而甚者,此湿热伤阴之火证也。若筋脉拘滞,伸缩不利者,此血虚血燥证也,非养血养气不可。(《景岳》)
          两手十指,一指疼了一指疼,疼后又肿,骨头里痛,膝痛,左膝痛了右膝痛,发时多则五日,少则三日,昼轻夜重,痛时觉热,行则痛轻,肿却重。解云∶先血后气,乃先痛后肿,形伤气也。(《纲目》引东)
           如两腿自膝以下,或时内热,或骨中觉热,或有一点酸痛热者何?此血热也。但是风病,其血必热,惟其血热,故风寒之气一袭,则外寒束内而作痛。(《慈航》)
           白虎历节证,宜与小续命汤,兼以活络丹(用南星、草乌、川乌、地龙、乳香、没药)。若身体麻木者,亦可服。麝香丸亦妙。(《管见》)
治法当以温药解其风寒湿之毒,或用和平,则独活寄生汤辈可也。(《直指》)
            筋骨疼痛,俗呼为痛风,或痛而游走无定,俗呼为走注风,并宜乌药顺气散和煎服元通气散,咽地仙丹(《和剂》经进地仙丹是)或青龙丸(见《济生》)。未效,用大防风汤,或五积散调乳香末。有痛风而痛有常处,其痛处赤肿灼热,或浑身壮热,此欲成风毒,宜败毒散。(《要诀》)
痛风脉浮紧,头痛恶寒发热,为新受之邪,宜五积散。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宜四物汤加生黄 、防风、桂枝、秦艽、桑枝、红花、炙甘草主之。痛风久不能愈,必大补气血,以为胜邪之本,切不可徒用风药,宜十全大补汤,诸药各一钱,加真桑寄生三钱为君,再加附子、防风、竹沥、生姜汁为佐使。(《时方妙用》)
          鹤膝风 (此证治方,多可通治历节,故并列在后款。)
          肘膝肿痛,臂 细小,名曰鹤膝风,以其象鹤膝之形而名之也。或止有两膝肿大,皮肤拘挛,不能屈伸, 腿枯细,俗谓之鼓槌风,要皆不过风寒湿之流注而作病也。(《医统》)(按∶鼓槌风亦出《奇效》,当考所本。)
           鹤膝风,乃足三阴亏损之症。初起寒热交作时,亦宜五积散加牛膝、红花,或万灵丹发汗俱可。如汗后,肿痛仍不消减,此阴寒深伏,以大防风汤温暖经络,重者兼灸膝眼二穴,敷以琥珀膏,亦可渐渐取效。又如以上之法俱不效者,终成痼疾,不必强药消之,只宜先天大造丸、史国公酒药,每常服之,终年亦可转重就轻,移步行履,尚可图也。(《外科正宗》)(按∶万灵丹、大造丸等,当就本书而考。)
            鹤膝风者,即风寒湿之痹于膝者也。如膝骨日大,上下肌肉日枯细者,且未可治其膝,先养血气,俾肌肉渐荣后治其膝可也。此与治左右半身偏枯之证大同,夫既偏枯矣,急溉其未枯者,然后既枯者得以通气而复荣。
         倘不知从气引血、从血引气之法,但用麻黄、防风等散风之套药,鲜有不全枯而速死者。故治鹤膝风而亟攻其痹,必并其足痿而不用矣。比而论之,其治法不益明乎。(《法律》)
          古方治小儿鹤膝风,用六味地黄丸,加鹿茸、牛膝共八味,不治其风,其意最善。盖小儿非必为风寒湿所痹,多因先天所禀,肾气衰薄,阴寒凝聚于腰膝而不解,从外可知其内也。故以六味丸补肾中之水,以鹿茸补肾中之火,以牛膝引至骨节而壮其裹撷之筋,此治本不治标之良法也,举此为例而推之。(同上)
          鹤膝风者,胫细而膝肿是也。经云∶膝者筋之府,屈伸不能,行则偻附,筋将惫矣。治宜去风顺气,活血壮筋,十全大补加杜仲、牛膝、羌活,或五积散加松节。血少虚寒而痛者,四物加荆芥、牛膝,送活络丹。气血流动,更服八味丸加鹿茸、牛膝调理,正气旺而患自除矣。(《医通》)
            鹤膝风与附骨疽,俱肾虚者多患之,因真气衰弱,邪气得以深袭,前人用附子者,以温补肾气,又能行药势,散寒邪也。故体虚之人,为冷气所袭,经久不消,阴极生阳。寒化为热而溃也。若误用寒凉,必成废疾,或挛曲偏枯,或痿弱不起,或坚硬如石为石疽,或日久始溃,皮肉俱腐为缓疽,下部道远,非桂、附不能下达也。况肾主骨,而臀以下俱属肾,非桂、附不能入其经而宣行也。(《锦囊》)(按∶此说,《汇补》引薛氏,当考。)
          痢后风 (宜参后大防风汤) 痢后偏生痛脚风,一般五积自能攻,于中去却麻黄味,酒煮多多服见功。(《澹轩》)
          痢后风,因痢后下虚,不善调将,或多行,或房劳,或感外邪,致两脚双软,若痛若痹,遂成风痢(风痢当易位)。独活寄生汤,吞虎骨四斤丸,或用大防风汤,或多以生樟,即骨碎补,俗呼为胡孙姜,三分之一,同研取汁,酒解服,外以杜仲、牛膝、杉木节、白芷、南星、萆 煎汤熏洗。(《要诀》)
         血痢止早,恶血留于经络,作痛甚者,四物加桃仁、红花、牛膝、黄芩、陈皮、甘草煎,生姜汁研潜行散入少酒饮之,多服自验,于委中刺黑血妙(按∶此说本出丹溪)。凡久痢后,两脚酸软痛,或膝肿如鼓槌,此亡阴也,宜以芎、归、熟地等补血药治之,自愈。挟气虚者,加参、 。挟风湿者,加羌活、防风、白芷之类。
           切不可纯作风治而用风药,反燥其血,终不能愈。(《六要》)
           类证 (宜参身体痛) 附骨疽与白虎飞尸、历节风皆相类,历节则走注不定,白虎飞尸痛浅,按之则便,附骨疽痛深,按之无益。(《三因》)
          大抵骨节疼痛,加寒热发肿块者,是湿痰流注经络,与痛风同治法,若医迟不散,则成脓矣,外用敷药。(《回春》)
           妇人少年虚弱少气,骨节间疼痛,或于他处疼痛,是气痛,非风湿也,逍遥加川芎、香附、乌药、木香。(《阶梯》)
           驱邪诸方 防己汤,治风历节,四肢疼痛,如槌锻不可忍者方。
            防己 茯苓 白术 桂心 生姜(各四两) 乌头(七枚) 人参(二两) 甘草(三两)
             上八味 咀,以苦酒一升,水一斗,煮取三升半,一服八合,日三夜一,当觉焦热痹忽忽然,慎勿怪也。
             若不觉,复合服,以觉乃止。凡用乌头皆去皮,熬令黑乃堪用,不然至毒人,宜慎之。(《翼》不用苦酒)
          (《千金》)《圣济》白术汤(主治同),于本方去茯苓、乌头,加附子、当归、芍药。
            治湿风体痛欲折,肉如锥刀所刺方。
             附子 干姜 芍药 茯苓 人参 甘草 桂心(各三两) 白术(四两)
             上八味 咀,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日三服。一方去桂,用干地黄二两。(《千金》)《三因》附子八物汤,治风历节,四肢疼痛,如槌锻不可忍(即本方)。《杨氏》名渗湿汤(宜参《中湿》)。
           治历节风,周身百节疼痛,腰脚痿弱,防风汤方。
           防风(去叉二两) 白术(一两) 白藓皮(二两) 桂(去粗皮一两三分) 黄 (锉二两) 薏苡仁(炒三两)
            上六味粗捣筛,每服四钱匕,水一盏半,生姜三片,煎至一盏,去滓温服,日三夜一。(《圣济》)
          《疡医大全》鹤膝风神方,于本方去白术、白藓皮,加川萆 、牛膝、秦艽。
             大枣汤,治历节疼痛方。
             大枣(十五枚) 黄 (四两) 附子(一枚) 生姜(二两) 麻黄(五两) 甘草(一尺)
              上六味 咀,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服一升,日三服。(《千金》)
           逐风毒,石膏汤方。
                石膏(鸡子大三枚) 麻黄(三两) 杏仁(四十枚) 鸡子(二枚) 甘草(一尺)
                上五味 咀,以水三升,破鸡子内水中,烊令相得,内药煮取一升服之,覆取汗。汗不出,烧石熨取汗出。(同上)
             治历节风,日夜疼痛,黄 汤方。
             黄 (四两) 防风(去叉) 附子(炮裂去皮脐各一两半) 芎 (一两) 麻黄(去根节煎掠去沫焙五两) 当归(焙一两) 甘草(炙锉半两) 芍药(一两)
          上八味,锉如麻豆,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入枣二枚去核,生姜一分擘碎,煎至一盏,去滓温服,空心日午夜卧各一。(《圣济》)
            小续命汤,大治白虎历节,痛不可忍。有一妇人,先自两足踝骨痛不可忍,次日流上于膝,一二日流于解骨,甚流至于肩,肩流于肘,肘流于后溪,或如槌锻,或如虫啮,痛不可忍,昼静夜剧。服诸药无效,召仆诊之,六脉紧。予曰∶此真历节证也,非解散之药不能愈。但用小续命汤二剂而效。(《妇人良方》)(按∶痛风用小续命,本出《是斋》。)
             四肢疼痛不可忍,生五积加川羌活、川独活,穿山甲制过,随痛处所向,取甲烧炒存性,入煎,临熟入麝香。(《永类》)
一人贫劳,秋深浑身发热,手足皆疼如锻,日轻夜重,服风药愈痛,气药不效,脉涩而数。用苍术、酒黄柏各一钱半,生附一片,生甘草三分,麻黄五分,研桃仁九个,煎入姜汁令辣,热服。四帖,去附,加牛膝一钱。八帖后,痛略减。(《丹溪》)(节录)
温经活血诸方 治历节风,骨节疼痛,四肢微肿,行立无力,宜服赤芍药散方。
赤芍药(二两) 附子(一两炮裂去皮脐) 桂心(二两) 芎 (一两) 当归(二两) 汉防己(一两) 萆 (一两锉) 桃仁(半两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 海桐皮(一两)
            上件药捣筛为散,每服五钱,以水一大盏,入生姜半分,煎至五分去滓,于食前温服。(《圣惠》)
           独活寄生汤,最治历节风,近人用之甚效,亦治腰背痛及香港脚流注。(《三因》)(方见《腰痛》门)
            大防风汤,祛风顺气,活血脉,壮筋骨,除寒湿,逐冷气。(《和剂》此下曰∶又治患痢后脚痛痪弱,不能行履,名曰痢风。或两膝肿大痛,髀胫枯腊,但存皮骨,拘挛 卧,不能屈伸,名曰鹤膝风。)善法寺僧如真师孙遂良,绍熙壬子年,患痢之后,足履痪弱,遂成鹤膝风,两膝肿大而痛,髀胫枯腊,但存皮骨而已,拘挛卧,不能屈伸,待人抱持而后能起,如此数月,分为废人。淮东赵德远参议之甥,李二十七官人,惠以此方,服之气血流畅,肌肉渐生,遂能良行,不终剂平复如故,真奇方也。
            防风(去芦) 白术 杜仲(去粗皮炒令丝断秤) 川当归(洗) 熟干地黄(洗) 白芍药 黄 (微炒秤各二两) 羌活(去芦) 牛膝(去芦) 甘草(炒) 人参(去芦秤各一两) 附子(炮去皮脐) 川(各一两半抚芎不可用)
            上为粗末,拌令匀,每服五钱,水一盏半,入生姜七片,大枣子一枚,同煎至八分,去滓温服食前。又有人云∶煎四物汤,下四斤丸,遂良既安,不曾服也。(《是斋》)
(四斤丸出《香港脚》门。)鹤膝风,乃败症也,非此方不能治。(《外科正宗》)
         活络流气饮,治流注块,或痛或不痛者,或发乍寒乍热,亦曰流注风。
          红花 连翘 当归 羌活 柴胡 木鳖肉(研细各一钱) 通草 白芷 桔梗 薄荷 川芎 猪牙皂角(煨去皮各七分) 威灵仙(八分) 升麻(五分) 甘草(四分)
          水煎服,食远,加酒半盏。块上加黑虎膏。(《医经会元》)
           泻热凉血诸方
            犀角汤,治热毒流入四肢,历节肿痛方。
             犀角(二两) 羚羊角(一两) 前胡 栀子仁 黄芩 射干(各三两) 大黄 升麻(各四两) 豉(一升)
上九味 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千金》)
           潜行散,治痛风。黄柏一味,酒浸焙干为末,生姜汁和,酒调服。必兼四物等汤相间服之妙。(《丹溪》)
            加味四物汤,治白虎历节风证,本方加桃仁、牛膝、陈皮、茯苓、甘草、白芷、草龙胆。(同上)(宜与前病属血分条相参)
治一妇,年逾五十,患左脚膝挛痛,不能履地,夜甚于昼,小腹亦或作痛。诊脉浮细缓弱,按之无力,尺脉尤甚,病属血虚,遂以四物汤加牛膝、红花、黄柏、乌药煎,连进十余帖而安。(《石山》)
           治酒湿痰痛风。
            黄柏(酒炒) 威灵仙(酒炒各五钱) 苍术 羌活 甘草(各三钱) 陈皮(一钱) 芍药(一钱)
           上为末,每服一钱或二钱,沸汤入姜汁调下。(《丹溪》)(按∶此方无类可隶,姑列于此)
           蠲痛填骨诸方 中行丸,治风湿毒瓦斯,客伏经络,流注作痛。
            白芍药(五两) 甘草(三两炙) 犀角屑(三两) 威灵仙(去土一两)
           上件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温熟水下,不拘时候,忌茶。(《杨氏》)
            治白虎历节诸风疼痛,游走无定,状如虫啮,昼静夜剧,及一切手足不测疼痛,麝香丸。
             川乌(大八角者三个生) 全蝎(二十一个生) 黑豆(二十一粒生) 地龙(半两生)
             上为细末,入麝香半字同研匀,糯米糊为丸,如绿豆大,每服七丸,甚者十丸,夜卧令膈空,温酒下,微出冷汗一身,便瘥。予得此方,凡是历节及不测疼痛,一二服便瘥。在歙川日,有一贵家妇人,遍身走注疼痛,至夜则发,如虫啮其肌,多作鬼邪治。予曰∶此正历节病也。三服愈。(《本事》)(《济生》名蠲痛丸)
            擒虎散,治风寒暑湿毒瓦斯攻注,经脉凝涩,蓄于筋骨经隧之间,或在四肢,肉色不变,发作连骨髓痛,乍歇乍作,或昼静夜发,去来不常,或脏腑稍实,宜服,疏导肠胃中涩滞郁积毒瓦斯。
           没药 当归 黑牵牛(生) 大黄(各一两) 甘草(生一钱)
            上为粗散,每服五钱匕,用皂角刺七个捶破,隔宿以酒一升浸之,来日取酒一盏,更加水一盏,内栝蒌子七粒,同煎至十分去滓,取及盏内八分许,放温服,远以后服,以利为度。(《御药》)
           治风毒在骨节,疼痛不可忍,虎胫骨浸酒方。
             虎胫骨(二斤炙令黄锉) 牛膝(二两) 芍药(三两) 防风(四两) 桂(一两)
          上并锉,以生绢袋盛,浸酒二斗,经三两宿,随性饮之。(《食医心鉴》)
            治历节风,百骨节疼痛,昼夜不可忍,没药散方。
            没药(研半两) 虎胫骨(酒炙三两)
            上二味捣研为末,每服二钱匕,温酒调下,日三服,不计时候。(《圣济》)(按∶虎胫骨治白虎风,《圣惠》有与羌活、地龙为散者,《本草》引《经验后方》有与附子为散者,并宜参。)
           虎骨丸,治经络凝涩,骨节疼痛,筋脉挛急,遇阴寒愈痛。
              南 乳香(别研一两) 没药(别研一两) 赤芍药(一两) 血竭(别研二两) 熟干地黄(一两)
当归(一两) 虎胫骨(酥炙黄一两)
          上杵为末,用木瓜一枚,切破去子,入乳香末在内,以麻缕缠定,勿令透气,好酒二升,煮至酒尽,取木瓜去皮研如泥,更入熟蜜少许,杵和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至五十丸,病在上食后服,病在下食前服,用温酒送下。(《御药》)又麒麟竭散,于本方去地黄、木瓜,加水蛭、麝香为细末,每味各抄一钱和匀,每服三钱,温酒调下,治寒湿搏于经络,疼痛不可忍。
        《苏氏方》治筋骨痛风,或腰冷痛, 酸疼。用威灵仙酒浸,九浸九蒸九晒,五两,枸杞子、牛膝、杜仲、萆 、木瓜、虎骨、当归各四两,姜黄二钱,川附子五钱童便制,羌活酒炒一两,共研末,炼蜜丸,梧桐子大,每早服五钱,酒下。(《汇言》)(按∶此《和剂》四斤丸变方,四斤丸出《香港脚》中。)
        《方脉正宗》治诸风,一身筋骨肢节不利,或颈项强痛,或臂胁攻痛,或足膝痹痛。用穿山甲二两炒焦,当归、川芎俱酒炒,乳香、没药焙,川乌童便制,黄柏盐水炒,姜黄炒各一两,蕲蛇一条焙燥,俱为极细末,每早晚各服三钱,白汤下。(同上)
外治法 《近效》疗风毒肿、一切恶肿、白虎病并瘥方。取三年酽醋五升,热煎三五沸,切葱白三二升,煮一沸许,即以爪蓠漉出,布帛热裹,当病上熨之,以瘥为度。(《外台》)
           神效灸饼,治鹤膝风及湿气痛风,奇效。
          广木香(一钱五分) 白芷(一钱) 麝香(一分共末) 蓖麻子(四两去壳)
        上捣为一饼,放患处,用新布五层,盖饼上,将纸卷大筒,蘸麻油火。于布上掼之,觉痛即止。(《疠疡全书》)
             治鹤膝风,湿气骨节痛,软瘫风等。
            藏糟(二斤) 生姜 食盐(各四两) 葱(一斤)
            共捣如泥,敷患处,以布缚定,熨斗火熨数次愈。(同上)
            调摄法 酒肉炮炙,一切断之,恐助其邪,非病所宜。(《医读》)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9-4-17 07:34
       在细菌性痢疾的恢复期,有时经过1-2个月以后,可能出现关节炎,首先是膝关节炎。在临床经过上,大多数病例类似类风湿性多关节炎,具有变态反应性-中毒的性质。有时在关节腔形成渗出液,这时病变就很顽固。预后大部分是良好的。
      ==========================================
      痢后风 (宜参后大防风汤) 痢后偏生痛脚风,一般五积自能攻,于中去却麻黄味,酒煮多多服见功。(《澹轩》)
          痢后风,因痢后下虚,不善调将,或多行,或房劳,或感外邪,致两脚双软,若痛若痹,遂成风痢(风痢当易位)。独活寄生汤,吞虎骨四斤丸,或用大防风汤,或多以生樟,即骨碎补,俗呼为胡孙姜,三分之一,同研取汁,酒解服,外以杜仲、牛膝、杉木节、白芷、南星、萆 煎汤熏洗。(《要诀》)
         血痢止早,恶血留于经络,作痛甚者,四物加桃仁、红花、牛膝、黄芩、陈皮、甘草煎,生姜汁研潜行散入少酒饮之,多服自验,于委中刺黑血妙(按∶此说本出丹溪)。凡久痢后,两脚酸软痛,或膝肿如鼓槌,此亡阴也,宜以芎、归、熟地等补血药治之,自愈。挟气虚者,加参、 。挟风湿者,加羌活、防风、白芷之类。
           切不可纯作风治而用风药,反燥其血,终不能愈。(《六要》)

    中西医的临床结论完全一致。痢后风与细菌性痢疾引起的关节炎,是一致的。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9-4-17 14:40
       “历节“:“历”是“过”的意思,“节”是指关节,所历之节,悉皆疼痛。以关节红肿,剧烈疼痛,不能屈伸为特点。因其主要病变为关节剧痛,发展很快,又 称为“白虎历节”。“痛甚则使人短气汗出”,大量出汗,衣被为汗所染,经细菌作用而发黄。




欢迎光临 导航中医药 (http://gtcm.info/)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