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标题: 《中医求索》跋 仅只是可能而已! [打印本页]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09-4-11 19:28
标题: 《中医求索》跋 仅只是可能而已!
  转帖      
《中医求索》跋  中医现代化的困惑与出路

     中医现代化的困惑与出路
      四川大学 陈雨思
    周东浩博士希望我为他的著作《中医求索》一书写个序言,我很踌躇,因为我搞的是复杂系统研究,不是学医的,为一本医学著作写序恐怕不大合适。不过,为了研究复杂系统,我一直都在学习中西医学理论,关注中医现代化研究,并且从中获得了许多启示,因此,在中医现代化出现困惑的今天,从复杂性研究的角度,来谈一谈学习这本书的体会,这对沟通各个方面的意见,寻找解决中医现代化困惑的办法,也许会有一些益处吧。
    一、关于中医现代化的困惑与出路
    中医现代化搞了几十年,取得了比较大的成绩,到今天,却出现了困惑。正如周东浩书中说的:一些人提出“废医存药”之说,另一些人认为中西医学具有“不可通约性”,更多的人则处于彷徨和困惑之中。这种现象究竟是怎样产生的呢?
中医现代化可以说是开始于中西医结合。根据孟庆云为《中国大百科全书图文数据光盘》写的“中西医结合”条目,早在西医传入我国的初期,就有一些中医学家提出“中西医汇通”、“衷中参西”等口号,主张中西医结合。解放后,中西医结合大体经历了50年代的临床实验性描述阶段、60和70年代的临床研究与实验研究相结合阶段和80年代以后的机理探讨和理论创新阶段。 这些研究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应用西医方法来研究中医,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问题并没有获得完全解决。
    近20年来,医学界还应用系统科学各学科理论如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耗散结构论、协同论、突变论等来对中医进行了多学科全方位的综合研究,并且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问题也没有获得完全解决。
    为什么应用西医方法来研究中医,应用系统科学方法来研究中医,问题都没有获得完全解决呢?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而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因为中医、西医以至于系统科学,都遇到一个世纪困惑:复杂与不确定困惑。
    什么是复杂与不确定困惑呢?在现代系统科学中,通常考虑的是从稳定性出发,通过非线性动力学分析和对涨落的研究来弄清有序现象的宏观行为和微观起源。这种研究基于这样一个观点:宏观现象与微观现象之间存在确定的联系,从微观现象一定可以了解它的宏观现象。但是,通过对复杂系统的大量研究,人们发现:“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宏观现象与微观现象之间的关系往往是不确定的,从微观现象不一定能够了解它的宏观现象。这个问题带有根本的性质,在系统研究中,它导致原有系统科学的理论与方法失效,以至于雄心勃勃的圣塔菲学派在经过十余年探索后发出了“从复杂性转向困惑”的感叹!
    我们知道,与环境、生命、社会和思维相关的系统都是复杂系统。医学正是面对人体这个复杂系统的。人们普遍认为,西医重分析,中医重综合。重分析也就是重微观,重综合也就是重宏观,因而,通过西医方法来研究中医,就是通过“微观现象来了解宏观现象”。 既然“宏观现象与微观现象之间的关系往往是不确定的”,那么,通过西医方法来研究中医,问题就很难获得完全解决了。
    同样,既然“宏观现象与微观现象之间关系的复杂与不确定,导致原有系统科学的理论与方法失效”,那么,应用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耗散结构论、协同论、突变论等来对中医进行研究,问题也就很难获得完全解决了。
    由此可见,中医、西医以至于系统科学,都遇到一个世纪困惑:复杂与不确定性困惑。
那么,怎样来解决这个复杂与不确定性困惑呢?作为应对这个困惑的办法之一,是系统科学界提出了这样一个口号:“把复杂性当作复杂性来看待”。也就是说,既然“宏观现象与微观现象之间的关系往往是不确定的”,我们为什么一定要通过微观来了解宏观呢?为什么不可以通过微观来了解微观,通过宏观来了解宏观,然后再发现它们之间的联系呢?推而广之, 复杂系统有许多层次,我们为什么一定要通过低层次来了解高层次呢?为什么不可以通过同层次来了解同层次,然后再发现各层次之间的联系呢?
    这个口号应用到医学上,就是:人体是一个复杂系统,具有基因、细胞、组织、个体等层次,我们为什么一定要通过低层次来了解高层次呢?为什么不可以通过同层次来了解同层次,然后再发现各层次之间的联系呢?
    这个口号具体应用到中医现代化研究上,就需要改变“通过西医方法来研究中医”的传统观念,而采用 “以系统观念为指导,以中医方法为核心,结合西医方法”的新观念来研究中医。
    从层次上讲,中医现代化研究之所以要以系统观念为指导,是因为中医是面对人体的,而人体是复杂系统之一,关于系统的一般理论和方法对人体研究具有指导意义。不过,系统研究又不能代替中医研究,况且系统科学本身还需要发展,因而,中医现代化研究只能是“以系统观念为指导”。中医现代化研究之所以要结合西医方法,是因为宏观现象与微观现象之间除了不确定的一面,还有可确定的一面,因而,结合西医方法,有利于促进中医现代化研究。
    中医在自己的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套判断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以系统观念为指导,把这些方法搜集起来,整理起来,再结合西医方法,就可能形成一套科学而系统的中医方法,应用这种方法来研究中医,许多问题都可能获得解决。
采用 “以系统观念为指导,以中医方法为核心,结合西医方法”的新观念来研究中医,还需要建立一些新的观念。
   (1)建立“中医是复杂性科学”的观念。究竟中医是不是科学,这在学术界是有很大争议的,即使是支持中医的学者,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也不一致。钱学森曾经说过:“中医这个东西不是现代科学意义上的所谓科学,它是一个哲学,或者说是在早年现代科学还没有形成的时候,所谓的自然哲学。” 如果从“把复杂性当作复杂性来看待”的观念来看,则钱学森的这个观点已经不够了。现在必须承认:中医是复杂性科学。中医通过望、闻、问、切四诊获得的人体信息,是人体系统所有层次信息的综合体现,人体系统的全部复杂性,都通过这些综合信息反映出来。中医建立了处理这些综合信息的理论,并且以数千年的医疗实践作为支撑,因而它是复杂性科学。
    (2)建立“中医、西医和系统科学都需要发展”的观念。大量实践证明,中医的治病防病效果不容置疑;西医的治病防病效果也不容置疑,系统科学作为一门科学也不容置疑,然而,这三门科学都是不完备的。如果西医已经很完备了,那么,它为什么不能解释中医呢?如果中医已经很完备了,那么,它为什么不能解释西医呢?同样,如果系统科学已经很完备了,那么,它为什么不能消除中医与西医的争端而形成统一医学呢?可见,中医、西医和系统科学都需要发展。而根据这个观念,那么中医现代化就不是一个“要不要搞”的问题,而是一个“如何搞”的问题。
    (3)建立“中医、西医和系统科学协调发展”的观念。中西医理论要获得发展,除了加强本学科的研究和临床实践而外,还需要借鉴其他学科的成果,特别是系统科学的成果。因为系统科学是研究系统规律的,而人体就是一个复杂系统,这些系统规律必然也适用于它。而由于中西医理论都遵从系统规律,因而借鉴系统科学的成果,有可能实现中西医理论的沟通。反过来说,不仅中西医要在系统科学中寻找沟通的基础,而且系统科学也要在中西医中寻找进一步发展的根据。因为中西医对于人体这个复杂系统已经进行了长期的精深研究,有许多东西是可能上升成为一般系统的普遍规律和原理的,这些上升了的普遍规律和原理反过来又可以指导中西医的研究。因此,系统科学与中西医研究的结合,既是中西医走向沟通的必由之路,也是系统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中医现代化概念释义
    中医现代化究竟是什么意思呢?周东浩提到:“比较多的研究者认为:中医现代化就是中医与现代科学、现代医学接轨,以客观、规范、定量、精确为基本要求,将中医的概念、理论作客观化、定量化转移,采用实验、实证、分析的方法,开展中医学的实质研究、物质基础研究,以及在器官、组织、细胞、分子水平的研究,使中医气、阴阳、脏腑、经络、证等抽象概念可以用现代科学、现代医学的语言进行阐释和翻译,从而使中医成为一门物质基础明确、实验指标客观、数据精确、标准具体的科学。简言之,中医现代化就是中医科学化。” 现在,根据“把复杂性当作复杂性来看待”的观念,这样的认识已经远远不够了;而根据数十年中西医结合和中医现代化的实践,这条路基本上是没有走通的。
“中医现代化就是中医科学化”的观念,主要存在以下两方面的问题:
    (1) “中医科学化”中“科学”二字的含义,实质上指的是“分析科学”,落实到医学上,就是指的西医。因为“中医是复杂性科学”,所以应用分析方法或者西医方法,就不可能揭示中医的复杂性实质。
    (2)即使“中医科学化”中“科学”二字是指的系统科学,也仍然存在问题,因为系统科学本身还需要发展,中医所涉及的一些复杂性问题,系统科学还没有能够解决。所以,中医现代化研究目前只能是“以系统观念为指导”。中医、西医和系统科学只有经过长期协调发展,才能形成中西医都公认的系统医学。
可见,“中医现代化就是中医科学化”的观念已经远远不够了,我们需要对“中医现代化”的概念进行重新认识。
    对“中医现代化”概念进行重新认识的基点,就是必须承认“中医是复杂性科学”。既然是复杂性科学,那么,中医的现代化就不是“科学化”的问题,而是从一种科学形态发展为另一种科学形态的问题。而所谓中医现代化,就是要使中医成为独立于当代科学之林的,具有复杂性特色的,与现代医学、系统科学相协调的,开放、发展和包容的医学。中医现代化应该具备六个关键词:复杂(性)、独立、协调、开放、发展和包容。
由于层次和领域的不同,各门学科都要有自己的相对独立性。中医的相对独立性在于它的复杂性特色,保持和突显中医的复杂性特色,是中医独立于当代科学之林的根本所在。
虽然各门学科都有自己的相对独立性,但是,它们之间又不是相互否定的,而是相互补充的,在交叉问题是能够相互沟通的。一句话,它们应该是相互协调的。目前,中医和西医之间的协调性问题仍然没有解决,中医现代化必须解决这个问题。
    应该特别强调,中医的独立是相对的。现代中医不应该是封闭的,而应该是开放的;不应该是停滞的,而应该是发展的;不应该是排他的,而应该是包容的,现代中医应该成为开放的医学、发展的医学和包容的医学。
    为了使中医成为协调的、开放的、发展的和包容的医学,则中医与相关学科在学科交叉之处应该是可沟通、可解释和可运用的。具体包括三个方面,即:(1)语言可沟通、可解释和可运用;(2)理论可沟通、可解释和可运用;(3)方法可沟通、可解释和可运用。
以语言而论,在中医、西医和系统科学的发展过程中,各自形成了自己的概念和术语,因此,我们实际上面对三套语言:中医语言、西医语言和系统科学语言,这些语言都有其特定的含义和内在的逻辑关系,不能轻易废弃。中医现代化不是要取消中医语言,而是要使中医语言在学科的交叉之处可以与西医语言、系统科学语言相互沟通、相互解释和相互运用。
理论与方法也是一样,在中医、西医和系统科学的发展过程中,各自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与方法,这些理论与方法不能轻易废弃。中医现代化不是要取消中医的理论与方法,而是要使中医的理论与方法在学科的交叉之处可以与西医的理论与方法、系统科学的理论与方法相互沟通、相互解释和相互运用。
     通过中医、西医、系统科学在学科交叉之处的相互沟通、相互解释和相互运用,就可能促进中医、西医和系统科学的协调发展,推动中医的现代化,从而使中医成为独立于当代科学之林的,具有复杂性特色的,与现代医学、系统科学相协调的,开放、发展和包容的医学。
    三、营卫学说是中医现代化的一个突破口
    那么,中医现代化的突破口究竟在哪里呢?周东浩在书中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中医营卫学说是解开中医理论现代化这个‘超级难题’的突破口”。基于前面关于中医现代化概念的讨论,从复杂性研究的角度,我认为这个观点是正确的。
现代系统科学理论的建立,与对系统开放与封闭的研究有重要关系,无论是平衡态热力学、非平衡态热力学、耗散结构理论,还是复杂适应理论,都与系统的开放与封闭密切相关。著名的熵增原理,就是在封闭系统的前提下来讨论的;普里戈金的耗散结构理论,就是针对开放系统来讲的;而复杂适应,很重要的就是对外界环境的适应。
    在中医理论中,特别是在《内经》中,提倡天人相应论。天人相应论认为生命与自然息息相通,人的生命活动、病理变化与自然息息相关。可见,中医是把人体看作开放系统的。
不过,系统科学在研究系统开放性的时候,做得非常具体,它要通过建立系统模型,分析系统模型,具体、精确地来描述系统在特定的开放条件下将处于什么状态,将向何处发展。因此,就中医理论与系统科学的沟通而言,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是否承认人体的开放性,而在于能否说清楚在特定的开放条件下,人体系统将处于什么状态,将向何处发展的具体细节。
那么,在中医中,有没有关于人体疾病状态变化的比较具体的学说呢?有的,那就是营卫学说,特别是周东浩书中所阐述的营卫倾移模型,就非常类似于现在的系统模型。这个模型紧紧抓住营卫通滞度和强弱度两个状态参量,再用脉诊等方法作为度量营卫通滞度和强弱度的依据,从整体上来辨识和刻画营卫复杂非线性防御系统状态,并在整体辨识的基础上,逐步确立对营卫非线性防御系统状态调控的措施,颇有点系统控制的味道。
    营卫学说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医理论现代化的一个突破口,还有一个重要理由,就是中医营卫理论与西医的神经-内分泌-免疫理论具有比较密切的关系,如果加强它们之间关系的研究,有可能实现两者的沟通。周东浩在书中非常形象地谈到他对这个问题的认识过程:“在对经络思考的过程中,我突然发现古人眼中的经络本义竟是营卫的循行通路,营卫——营养和防卫——通过某种隐秘的通道,营卫就突然和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中的内分泌、免疫部分如此鲜明的联系起来,呵呵,原来秘密在此,营卫学说的重新发现,终于打开了一条我深入认识和理解中医理论的大门,也使得自己希望以系统论的思路和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切入点研究中医有了现实的基础。”
    由此可见,中医的营卫学说,西医的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学说,系统科学关于系统与环境关系的学说,这三者之间具有比较大的一致性和沟通的可能性。它们好比科学潮流汇聚的三江口,这个“三江口”的大潮涨落,有可能导致中医理论走向现代化的巨大分叉,从而形成中医理论现代化的耗散结构分支。
    四、中西合参,推动中医的现代化
   通过中医的营卫学说,西医的神经、内分泌、免疫学说,系统科学三者之间的互动来推动中医的现代化,需要解决方法问题。周东浩认为,要达到中西医学全面正确的认识,就必须提倡中西医学比较研究的方法,我觉得这个观点是正确的。不过,在具体进行比较研究的时候,由于中西医学存在层次上的差异性,可比性是一个必须高度注意的问题。
为了使研究具有可比性,对具有分析特色的西医学说,要从综合角度来重新认识它;对具有综合特色的中医学说,则要从分析角度来重新认识它。例如,西医的神经、内分泌、免疫学说,是采用分析科学方法进行研究获得的结果,它与中医的营卫学说没有直接的可比性,需要根据系统观念进行重新认识,然后才能与中医的营卫学说进行比较。
    在周东浩的书中,已经注意到了这个问题,他说:“疾病的过程其实就是机体的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自稳调节紊乱的过程,但在神经、内分泌、免疫三者之中,免疫紊乱又居于主导地位。”我觉得,这个观点是很有见地的。有了这个认识,就可以根据系统观念来对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进行分析了。
    根据系统观念来分析,强调免疫的主导地位,不仅因为免疫问题涉及疾病发生发展的“内因”,免疫的发生和发展突现了生命系统各部分的“相互联系”和“整体特性”,而且因为生命系统要适应不断变化和发展的环境,必须随时随地与环境之间进行“应答”,这种“应答”不是简单的运动回复,而是表现为一个自组织过程。
    在周东浩的书中提到,有人把免疫称为“流动的大脑”,我觉得这个简单的比喻无意中道出了生命系统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得以生存的秘密。对于人这个生命来说,它有两个随着环境而发展着的非常活跃的自组织系统,一个是人的神经系统,它针对声、光、触等内外界刺激而不断进行着信息的自组织;一个是人的免疫系统,它能够感知细菌、病毒、异物以及体内衰老的细胞、肿瘤等这些神经系统所不能感知的信息的变化而不断进行着生命系统的自组织,以这两个自组织系统为枢纽,再联结其他所有调节机制,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调节网络,从而使人这个生命系统保持“运动中的稳定”和“稳定中的运动”。
     周东浩的研究表明,《黄帝内经》“卫气为百病母”观点的现代引申是“免疫紊乱是疾病发生发展的主导因素”,这意味着,如果从系统整体角度把机体的神经-内分泌-免疫看成一个网络系统,并且强调疾病过程中免疫的主导地位,就为西医的神经、内分泌、免疫学说与中医的营卫学说之间的比较创造了条件。
    由此可见,从综合角度来重新认识具有分析特色的西医学说,就可能使中西医学具有可比性。反之,从分析角度来重新认识具有综合特色的中医学说,也可能产生同样的效果。例如周东浩把《黄帝内经》“营卫倾移”转换为“防御和营养系统性质偏倾、时空推移的矛盾斗争规律”来认识,但这只是转换的第一步,因为在分析为特色的西医并没有与这种系统整体的认识完全对应的理论,所以还无法和西医直接比较。如果从分析角度重新认识这个观点,在研究临床各种疾病和症状防御和营养系统的具体状态和变化机制过程中贯彻这个观点,在相互磨合的过程中,营卫倾移就可以与西医从分析角度所得来的关于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各种知识联系上,两者才具有可比性,并最终达到中西医学的相互诠释和理解。
不过,在进行具体比较和分析的时候,我们仍然需要仔细把握层次上的差异性。例如,是否能够用西医的内分泌、免疫直接来替代中医的营卫呢?我觉得不能,因为两者存在层次上的差异。我们应该注意,中医讲营卫,主要是讲营气和卫气,与西医讲的内分泌、免疫概念还是有所区别的。“气”这个概念,是一个整体性概念,是中医区别于西医的一个标志性概念,虽然对“气”的研究仍然有许多问题没有搞清,但是,也不能因此就轻易废弃这个概念。
    从总的来看,我觉得《中医求索——复杂性科学视角下的中医现代化及营卫解读》是一本有研究的、有独到见解的、把握住了中医现代化关键问题的、不可多得的好书,值得中医、西医和系统科学各界的学生、老师、学者和专家一读。
2007年8月1日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09-4-11 19:31
标题: 《中医求索》跋 仅只是可能而已!
先把大作发表出来,请大家评论!
作者: 王叔文    时间: 2009-4-11 20:48
标题: 《中医求索》跋 仅只是可能而已!
角度独特,立意新颖。有助同道们走出困惑!谢谢楼主及作者!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09-4-12 08:43
标题: 《中医求索》跋 仅只是可能而已!
下面引用由王叔文2009/04/11 08:48pm 发表的内容:
角度独特,立意新颖。有助同道们走出困惑!谢谢楼主及作者!
角度独特,立意新颖。如果不正确,有助同道们走出困惑吗?!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09-4-12 09:43
标题: 《中医求索》跋 仅只是可能而已!
    【周东浩博士希望我为他的著作《中医求索》一书写个序言,我很踌躇,因为我搞的是复杂系统研究,不是学医的,为一本医学著作写序恐怕不大合适。】
     回复:非常不合适!为什么呢?
     因为,【近20年来,医学界还应用系统科学各学科理论如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耗散结构论、协同论、突变论等来对中医进行了多学科全方位的综合研究,并且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问题也没有获得完全解决。】不仅没有解决任何问题,而且使原来比较简单的问题复杂化了,给中医的发展添乱来了!问题出在哪里?
    问题出在【中医现代化研究只能是“以系统观念为指导”】,错误就在于:“以系统观念为指导”。陈雨思先生,王不留行先生以近代西方严密的、规范的“科学研究”为出发点,当然提出“以系统观念为指导”的思路。错误有2:
     (1)  医学迄今没有脱离经验阶段,从这一点上说,医学(无论中医还是西医)还算不上真正的科学,医学根本不属于是自然科学。无论用什么科学研究中医,注定是徒劳的!20年的事实还不能教训你们吗!?
     (2)  科学、系统论是工具,如同电脑是工具一样,是被使用的,是仆人,怎么能够用仆人为指导,指导主人呢?!这是科学主义者与唯物主义者的通病!你们上了西方资本主义学者的当!这个弯子科学主义者很难转过来,甚至于压根就不想转!
     你们真的运用严格的、训练有素的、复杂科学科学方法对待中医的营卫与西医的神经-内分泌-免疫的研究了吗?!
      我看了先生的全文,可能不太全面,我看到的是:可能、非常类似于、我觉得、我认为、大量实践证明、也不容置疑等等之类的语言。而真正的科学论证几乎没有!

作者: 悉尼张有和    时间: 2009-4-12 10:06
标题: 《中医求索》跋 仅只是可能而已!
     局部相加不等于整体,对人类临床医学尤为突出。
     所以从整体反应状态-证候,自成体系,取得西医所不能之好疗效,正是中医科学的本质。
    所谓科学(理论)就是:准确地描述客观存在,指出其内在规律,有效地指导(临床)实践。
    中医现代化就是:用现代思维(概念)和语言,表述中医学体系的规律和临床实践价值。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09-4-12 15:58
标题: 《中医求索》跋 仅只是可能而已!
   特别是周东浩书中所阐述的营卫倾移模型,就非常类似于现在的系统模型。 这个模型紧紧抓住营卫通滞度和强弱度两个状态参量,再用脉诊等方法作为度量营卫通滞度和强弱度的依据,从整体上来辨识和刻画营卫复杂非线性防御系统状态,并在整体辨识的基础上,逐步确立对营卫非线性防御系统状态调控的措施,颇有点系统控制的味道。
===========================================================================
   1【 非常类似于现在的系统模型。】
    【 颇有点系统控制的味道。】
    请问:营卫倾移模型,究竟是不是系统模型?!
    答案是:有点味道!非常类似!似是而非谁得知!
   2【这个模型紧紧抓住营卫通滞度和强弱度两个状态参量,再用脉诊等方法作为度量营卫通滞度和强弱度的依据,】
     请问:(1)脉浮缓与脉浮紧的营卫通滞度和强弱度各是多少?脉结代的营卫通滞度和强弱度是多少?
           (2)营卫通滞度和营卫强弱度是两个全新的创新概念,请出示其定义!这两个状态参量能够用什么方式表示出来?
           (3)营卫通滞度和强弱度两个状态参量与营养代谢、免疫有什么关系?与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有什么关系?
           (4)证模型的状态参量是证的诊断标准还是证的所有临床表现?热实结胸证的状态参量是什么?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09-4-12 16:36
标题: 《中医求索》跋 仅只是可能而已!
     营卫学说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医理论现代化的一个突破口,还有一个重要理由,就是中医营卫理论与西医的神经-内分泌-免疫理论具有比较密切的关系,如果加强它们之间关系的研究,有可能实现两者的沟通。周东浩在书中非常形象地谈到他对这个问题的认识过程:“在对经络思考的过程中,我突然发现古人眼中的经络本义竟是营卫的循行通路,营卫——营养和防卫——通过某种隐秘的通道,营卫就突然和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中的内分泌、免疫部分如此鲜明的联系起来,呵呵,原来秘密在此,营卫学说的重新发现,终于打开了一条我深入认识和理解中医理论的大门,也使得自己希望以系统论的思路和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切入点研究中医有了现实的基础。”
   由此可见,中医的营卫学说,西医的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学说,系统科学关于系统与环境关系的学说,这三者之间具有比较大的一致性和沟通的可能性。它们好比科学潮流汇聚的三江口,这个“三江口”的大潮涨落,有可能导致中医理论走向现代化的巨大分叉,从而形成中医理论现代化的耗散结构分支。
===========================================================================
    【营卫——营养和防卫——通过某种隐秘的通道,营卫就突然和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中的内分泌、免疫部分如此鲜明的联系起来】
     请问:营=营养?还是营=内分泌?
           卫=防卫?还是卫=免疫?
     请先生们首先把西医的概念搞清楚,在向下讨论,概念不清,瞎胡折腾!
--------------------------------------------------------------------------

     【营卫就突然和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中的内分泌、免疫部分如此鲜明的联系起来】
     回复:
     西医经过漫长的历程,好不容易才发现了: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学说,才刚刚进入整体观的大门,先生们却要把这个网络粉碎,割裂开来,把神经从这个网络中分离出去,这个网络还能够存在吗!先生们口口声声系统论、整体观、复杂科学,发展中医,而先生们的实际行动否定了自己。所以,我说你们上了西方科学家的当!先生们的潜意识里仍然是西方分析科学。
--------------------------------------------------------------------------
   【由此可见,中医的营卫学说,西医的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学说,系统科学关于系统与环境关系的学说,这三者之间具有比较大的一致性和沟通的可能性。它们好比科学潮流汇聚的三江口,这个“三江口”的大潮涨落,有可能导致中医理论走向现代化的巨大分叉,从而形成中医理论现代化的耗散结构分支。】
   回复:
    这个结论失去了根据!

作者: 铁骨铮铮2002    时间: 2009-4-12 20:24
标题: 《中医求索》跋 仅只是可能而已!
营卫学说是否存在,目前尚无定论,将它作为中医理论现代化的突破口靠得住吗?????。
作者: 王不留行    时间: 2009-4-12 20:55
标题: 《中医求索》跋 仅只是可能而已!
[这个贴子最后由王不留行在 2009/04/12 09:00pm 第 1 次编辑]


很奇怪,居然还有怀疑营卫学说是否存在的,呵呵
作者: 王不留行    时间: 2009-4-12 21:00
标题: 《中医求索》跋 仅只是可能而已!
下面引用由悉尼张有和2009/04/12 00:06pm 发表的内容:
中医现代化就是:用现代思维(概念)和语言,表述中医学体系的规律和临床实践价值。
同意先生的看法。

作者: 王不留行    时间: 2009-4-12 21:16
标题: 《中医求索》跋 仅只是可能而已!
下面引用由悉尼张有和2009/04/12 00:06pm 发表的内容:
医学迄今没有脱离经验阶段,从这一点上说,医学(无论中医还是西医)还算不上真正的科学,医学根本不属于是自然科学。无论用什么科学研究中医,注定是徒劳的!20年的事实还不能教训你们吗!?
从“医学还算不上真正的科学”这个前提能推出“无论用什么科学研究中医,注定是徒劳的”的结论么?!
看来您用的是不“科学”方法,要不然您也要徒劳了。呵呵。
既然您如此反对科学,我也就理解您逻辑混乱的原因了。




作者: 王不留行    时间: 2009-4-12 21:23
标题: 《中医求索》跋 仅只是可能而已!
下面引用由悉尼张有和2009/04/12 00:06pm 发表的内容:
科学、系统论是工具,如同电脑是工具一样,是被使用的,是仆人,怎么能够用仆人为指导,指导主人呢?!这是科学主义者与唯物主义者的通病!你们上了西方资本主义学者的当!这个弯子科学主义者很难转过来,甚至于压根就不想转!
先生贬斥科学主义和唯物主义,不知您是什么主义?反科学主义?唯心主义?
相信科学就是上了西方资本主义的当?
科学、系统论是工具?

作者: 王不留行    时间: 2009-4-12 21:28
标题: 《中医求索》跋 仅只是可能而已!
说“可能”而不武断地说是正是一种科学的实事求是的态度。
作者: 悉尼张有和    时间: 2009-4-13 06:34
标题: 《中医求索》跋 仅只是可能而已!
      王不留行版主,您在第12、13楼把中西医融合观(李教授?)的〝语录〞,李冠张戴了,笔者一介普通中医无法戴上李教授的煌冠。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09-4-13 08:34
标题: 《中医求索》跋 仅只是可能而已!
下面引用由王不留行2009/04/12 09:16pm 发表的内容:
从“医学还算不上真正的科学”这个前提能推出“无论用什么科学研究中医,注定是徒劳的”的结论么?!
看来您用的是不“科学”方法,要不然您也要徒劳了。呵呵。
既然您如此反对科学,我也就理解您逻辑混乱的原因了。
关于科学,我们讨论的太多了,暂时放下了,我们还是讨论营卫吧!

-=-=-=-=- 以下内容由 中西医融合观2009年04月13日 08:53am 时添加 -=-=-=-=-
    声明一下,我不反对科学,但是我认为科学有他的适用范围,特别是自然科学。科学不是万能的,科学不是迷信,不要迷信他。离开他的适用范围,他就没有任何用处了!
    科学是认识客观世界、改造客观世界的一种方法,而不是唯一的方法,更不是唯一正确的方法!
   科学能够解决我们的问题,就拿来使用,当他不能解决我们的问题是,就把它放到垃圾箱内,需要的时候,再捡起来!世界上所有 的科学家、政治家、商家、经济学家、军事家、艺术家、哲学家都是这样!

-=-=-=-=- 以下内容由 中西医融合观2009年04月13日 09:08am 时添加 -=-=-=-=-
请先生把我提出的问题先回答一下。
作者: 铁骨铮铮2002    时间: 2009-4-13 13:09
标题: 《中医求索》跋 仅只是可能而已!
  看了《中医求索》序,中医周博士《中医求索》,除了提供一种假说外应该没有多大价值,营卫学说真的能成为中医理论突破口?我看未必。周博士既不能医病,又不能用现代科学破解中医之谜,这就是中医学者的悲哀。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09-4-13 17:30
标题: 《中医求索》跋 仅只是可能而已!
    因此笔者认为,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自稳调节紊乱才是所有疾病的共同本质,而所谓疾病就是在内外环境损害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因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自稳调节紊乱而发生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
    笔者认为,只有树立疾病从本质上说是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自稳调节紊乱的观点,才能够彻底摆脱生物医学模式的弊端,从而在根本上实现医学模式的革命性转变。
    证从本质上说是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异常整合型式。
---------------------------------------------------------------------------
    由于脉搏的形成与心输出量和血管的舒缩变化密切相关,而心输出量和血管的舒缩变化又是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整合调节适应内外环境变化的主要方式,脉搏的变化和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自组织稳态的偏移近似于一一对应的关系,因此,通过诊察动脉的张力、速度、戒律、幅度、性质及动脉壁的一般状态,就可以间接推测机体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整合型式的变化。脉搏无疑是机体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整合型式的最佳信息输出窗口。
===========================================================================
    以上是先生的重要论点,我以为证据不足!
    1    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自稳调节紊乱才是所有疾病的共同本质
         (1)疾病有没有共同本质?
         (2)迄今,疾病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
         (3)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只是机体这个复杂巨系统中的一个系统,或者一个网络,他或许是一个重要的调控系统,但是他决不能代替整体。
         (4)许多疾病的发生、发展与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关系并不大,或者在疾病的发生发展中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调节没有发现紊乱。例如:许多先天性疾病:六指畸形、唇裂、腭裂等等。肠道寄生虫病,吃了蛔虫卵,蛔虫在肠道内生长发育,直到引起营养不良时才会引起神经-内分泌-免疫紊乱这个结果。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紊乱往往是许多疾病发展到一定程度的结果。
     2   【 脉搏的变化和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自组织稳态的偏移近似于一一对应的关系】
          【心输出量和血管的舒缩变化又是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整合调节适应内外环境变化的主要方式】
      请问:先生有证据吗?
      如下的说法比较合适,大家能够认可,也不需要证据。
      脉搏的变化和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自组织稳态的偏移【有一定的关系】而不是近似于一一对应的关系!
     心输出量和血管的舒缩变化又是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整合调节适应内外环境变化【有关系】而不是主要方式!
      3   【通过诊察动脉的张力、速度、戒律、幅度、性质及动脉壁的一般状态,就可以间接推测机体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整合型式的变化。】
      请先生推测一下:期前收缩,机体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整合型式发生了什么变化?脉浮缓,机体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整合型式发生了什么变化?
作者: liujinyuan    时间: 2009-4-13 22:58
标题: 《中医求索》跋 仅只是可能而已!
见过许多研究中医的高人,为什么总是在关健时候,关健地点,走错最关健一步。中医坎坷!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09-4-14 09:32
标题: 《中医求索》跋 仅只是可能而已!
下面引用由liujinyuan2009/04/13 10:58pm 发表的内容:
见过许多研究中医的高人,为什么总是在关健时候,关健地点,走错最关健一步。中医坎坷!
       因为,一念之差“科学”了一下,!
       苏小明唱军港之夜,优美动听;出国“科学”了一下,回国之后,连歌也不会唱了!
       一定要正确对待科学!
作者: 陈雨思    时间: 2009-4-23 20:33
标题: 《中医求索》跋 仅只是可能而已!
今天才看到这个地方的讨论。中西医融合观提出许多值得讨论的问题。
问题的关键在于:
1中西医融合观是否承认西医能够治病?
2是否承认中医,西医都面对同一人体系统?
3如果承认中医,西医都能够治病,都面对同一系统,那么,它们是否存在相通的地方?
在此前提下,才谈得上突破口在什么地方的问题。
作者: 王不留行    时间: 2009-4-24 17:46
标题: 《中医求索》跋 仅只是可能而已!
陈老师大驾光临,鄙论坛蓬荜生辉啊,呵呵



作者: 王不留行    时间: 2009-4-24 17:48
标题: 《中医求索》跋 仅只是可能而已!
下面引用由悉尼张有和2009/04/13 08:34am 发表的内容:
王不留行版主,您在第12、13楼把中西医融合观(李教授?)的〝语录〞,李冠张戴了,笔者一介普通中医无法戴上李教授的煌冠。
不好意思。改正加歉意。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09-4-26 10:21
标题: 《中医求索》跋 仅只是可能而已!
下面引用由陈雨思2009/04/23 08:33pm 发表的内容:
今天才看到这个地方的讨论。中西医融合观提出许多值得讨论的问题。
问题的关键在于:
1中西医融合观是否承认西医能够治病?
2是否承认中医,西医都面对同一人体系统?
...
回答一下,请赐教。
1  西医能够治病。
2  中医,西医都面对同一病人。病人体内发生的病理变化只有一个,而对于其认识中西医的是根本不同的。
3  中、西医都处于医学这个大系统内,必然具有相通的地方。
在此前提下,先生认为突破口在什么地方?
作者: 陈雨思    时间: 2009-4-28 11:04
标题: 《中医求索》跋 仅只是可能而已!
下面引用由王不留行2009/04/24 05:46pm 发表的内容:
陈老师大驾光临,鄙论坛蓬荜生辉啊,呵呵
向各位学习来了。
作者: 陈雨思    时间: 2009-4-28 11:18
标题: 《中医求索》跋 仅只是可能而已!
下面引用由中西医融合观2009/04/26 10:21am 发表的内容:
回答一下,请赐教。
1  西医能够治病。
2  中医,西医都面对同一病人。病人体内发生的病理变化只有一个,而对于其认识中西医的是根本不同的。
3  中、西医都处于医学这个大系统内,必然具有相通的地方。
...
问题恰恰发生在“病人体内发生的病理变化只有一个”的观点上。
请问中西医融合观先生:
1西医认为人体正常状态是动态平衡状态,中医认为人体正常状态是“阴平阳秘”状态。你是否认为动态平衡状态与“阴平阳秘”状态是一样的?
2你是否认为人体的正常状态只有一种?
3你是否认为病人的病理状态只有一种?
4你是否认为人体从疾病状态回复正常状态的途径只有一种?
5你是否认为某种疾病的治疗方法只有一种?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09-4-28 17:21
标题: 《中医求索》跋 仅只是可能而已!
下面引用由陈雨思2009/04/28 11:18am 发表的内容:
问题恰恰发生在“病人体内发生的病理变化只有一个”的观点上。
请问中西医融合观先生:
1西医认为人体正常状态是动态平衡状态,中医认为人体正常状态是“阴平阳秘”状态。你是否认为动态平衡状态与“阴平阳秘” ...
     先生是研究系统论的,这样提出问题,似乎与先生的身份不符合。
     客观真实存在与人类对于客观真实存在的认识是两回事!客观真实存在是唯一的,而对于他的认识就大不一样了,采用不同的参考系,就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只要是认真研究学问,得出的不同结论都是相对真理!
     系统论只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方法而已!哲学、物理学、化学、阴阳学说、机械论数学、易学都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范畴认识客观真实存在的世界,例如人体,采用不同的学说、不同的方法(参考系)研究它,得出的结论完全不一样,而且都是相对真理,有其各自的应用范围。哲学把人体看做是矛盾的对立统一;物理学把人体看做是量子场、电子原子分子运动、热效应等物理运动;化学把人体看做一个化工厂;阴阳学说认为人体是一个阴阳运动的太极;机械论认为人体是一部机器,如此等等。
     所以,【西医认为人体正常状态是动态平衡状态,中医认为人体正常状态是“阴平阳秘”状态。】是对于同一个客观真实存在的正常人体的不同认识。是认识上的不同,而“客观真实存在的正常人体”则是同一的!运用系统论这个参考系认识正常人体,得出的结论是:动态平衡状态;运用阴阳学说这个参考系认识正常人体,得出的结论是:阴平阳秘。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09-4-28 18:31
标题: 《中医求索》跋 仅只是可能而已!
下面引用由陈雨思2009/04/28 11:18am 发表的内容:
问题恰恰发生在“病人体内发生的病理变化只有一个”的观点上。
请问中西医融合观先生:
1西医认为人体正常状态是动态平衡状态,中医认为人体正常状态是“阴平阳秘”状态。你是否认为动态平衡状态与“阴平阳秘” ...
2你是否认为人体的正常状态只有一种?
3你是否认为病人的病理状态只有一种?
4你是否认为人体从疾病状态回复正常状态的途径只有一种?
5你是否认为某种疾病的治疗方法只有一种?
================================================================================
    1   系统论认为:系统从一个状态(始态)变成另一个状态(终态),即:发生了一个过程。所以,在疾病这个系统内,病理状态随着时间的运动就是病理过程;病理过程是由病理状态依次组成的。正常人的系统运动也是从一个状态(始态)变成另一个状态(终态),无论正常状态还是病理状态怎么会是一个呢?这是人体的整体状态,还有子系统的不同状态,例如中午饭后的消化状态,呼吸状态,循环状态等。
     先生大概说的是:客观真实存在的状态只有一个!但是我认为:对于这一个客观真实存在的状态的认识,中西医是完全不同的。以疾病为例,同一个疾病状态,中医称“证”,西医称谓“病理状态”!
     2   人体从疾病状态回复正常状态的途径只有一种?你是否认为某种疾病的治疗方法只有一种?
     无论中医还是西医回答都是否定的。
     例如:感冒高热,大汗淋漓,或者误用汗、吐、下法,引起轻度水电解质紊乱。人体可以通过减少小便恢复,也可以通过饮用淡盐水恢复,还可以通过加强大肠对于水分的吸收恢复等等。中西医的治疗方法太多了,根据不同情况输液,五苓散,苓桂术甘汤,甚至于四逆汤均可以应用。人体是一个高度自我调节的巨系统,其中的微妙变化我们人类迄今还远远没有认识!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09-4-28 18:46
标题: 《中医求索》跋 仅只是可能而已!
      一个系统失衡之后,其恢复的途径非常多,可以通过调节整个系统,也可以调节一个或者几个子系统。系统内的一个子系统失衡,可以通过调节整个系统,也可以调节其他一个或者几个子系统,也可以调节该系统以达到回复子系统的平衡。
      先生是内行里手。不敢班门弄斧。

-=-=-=-=- 以下内容由 中西医融合观2009年04月28日 06:48pm 时添加 -=-=-=-=-
先生还没有讨论突破口的问题呢!
作者: 王不留行    时间: 2009-4-29 10:08
标题: 《中医求索》跋 仅只是可能而已!
下面引用由中西医融合观2009/04/26 10:21am 发表的内容:
请问:营卫倾移模型,究竟是不是系统模型?!
   答案是:有点味道!非常类似!似是而非谁得知!
我可以直接告诉您,我书中的营卫倾移模型并非现代意义上的系统模型,它并不是来源于人体实际的测量,而是从营卫的角度达到对证的解读,举其大概,以显其旨而已,所以我只是说它有点系统控制的味道。
就像中医的解剖一样,中医的系统模型一样是粗略、近似的,这是由于具体历史条件的限制,不能以现在的条件来要求古人。
我的书只是一本从营卫的角度诠释内经的书,真正的复杂系统研究应该以数据说话,我目前还没有这样的条件,不过我认为对于现在的中医来说,合理的诠释也是很重要的。

作者: 王不留行    时间: 2009-4-29 10:18
标题: 《中医求索》跋 仅只是可能而已!
下面引用由中西医融合观2009/04/28 05:21pm 发表的内容:
     运用系统论这个参考系认识正常人体,得出的结论是:动态平衡状态;运用阴阳学说这个参考系认识正常人体,得出的结论是:阴平阳秘。
《内经》对人体阴阳的界定很多是指的营卫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09-4-29 16:30
标题: 《中医求索》跋 仅只是可能而已!
下面引用由王不留行2009/04/29 10:08am 发表的内容:
我可以直接告诉您,我书中的营卫倾移模型并非现代意义上的系统模型,它并不是来源于人体实际的测量,而是从营卫的角度达到对证的解读,举其大概,以显其旨而已,所以我只是说它有点系统控制的味道。
就像中医的 ...
   我的书只是一本从营卫的角度诠释内经的书,真正的复杂系统研究应该以数据说话,我目前还没有这样的条件,不过我认为对于现在的中医来说,合理的诠释也是很重要的。
================================================================================
     我不是反对先生诠释《内经》,而是提出问题与先生讨论,请不要误解。
     我提出了许多问题,是要说明先生应当解决的问题,我不提出来,别人也会提出来,如果先生的书出版后,大家看到的是可能之类的不确定的议论,影响不好。
作者: 却波渔翁    时间: 2009-4-29 19:16
标题: 《中医求索》跋 仅只是可能而已!
[这个贴子最后由却波渔翁在 2009/04/29 07:19pm 第 1 次编辑]

我在省城书店见到《祛魅与返魅》这本书了!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09-5-1 21:12
标题: 《中医求索》跋 仅只是可能而已!
     采用不同的参考系研究同一事物会得出事物的不同性质与属性,用物理学-力学方法研究人体,就得出人体是一部机器,揭示了人体的机械属性;用化学方法研究人体,就得出人体是一个化学工厂,揭示了人体的化学属性;以细胞为参考系研究人体,人体是由无数细胞组成的器官及系统,与动物相同,揭示了人体的生物学属性;以人种学为参考系,人类可以分为不同的人种;以阶级为参考系,人群可以分为剥削阶级与被剥削阶级,揭示了人的阶级属性……,一个人体可以具备无数个属性或性质,这些属性与性质都会影响人体的生命过程(健康状态与疾病状态)。人的社会属性对疾病的影响,以往没有被人们充分认识,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生产力及科学技术的发展,疾病谱发生了变化,对于疾病的认识深入了,充分认识到社会心理因素对疾病的影响,世界卫生组织重新定义“健康”,采用了不同于生物医学的参考系,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终于得到承认。参考系的转换引发了医学革命,产生了新的科学范式,按照托马斯•库恩的理论,革命前后的科学范式之间具有不可通约性,所以,近代西医“生物医学模式”与现代医学“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具有不可通约性。同理,中西医也具有不可通约性。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09-5-1 21:16
标题: 《中医求索》跋 仅只是可能而已!
      转换参考系是一种很重要的物理方法,一个物体的运动在不同参考系中观察,会表现出不同的性质,就有不同的描述。在每一个物理问题中都有一个最佳参考系的选择,它可使研究对象的规律描述得最简洁,使一个表面上看较为复杂的问题可以得到简化的处理。参考系选择不正确,可使简单问题复杂化,不利于问题的解决。所有物体都有“同样的权利”、“同样的资格”被看作是“静止的”。因此,把一个运动相对某个参考系的描述(例如西医)按照一定的关系变换为相对另个参考系的描述(例如中医)是完全可行的。在医学中也是这样,正确选择参考系有利于问题的解决。例如骨折,在治疗时以机械力学模式为参考系,把骨折的断端看作是木头的断端,使用机械的方法将骨折固定,是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在解释关节运动时,把人的四肢当作为一部机器,运用力学原理解释关节运动是最简单、最正确的方法,这时我们无法使用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解释关节的运动。治疗血吸虫病病人,使用化学药物,采用生物医学模式为参考系是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而发动群众消灭钉螺,改善环境,消灭疫源地,治疗病人消灭传染源,从根本上消灭血吸虫病,只有以社会医学模式为参考系才能达到目的。同样治疗SARS病人是医生的任务,以生物医学模式为参考系就够了,但是要组织治疗大批患者,防止疫情扩展以生物医学模式为参考系则远远不够。治疗、预防神经精神障碍应当以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为参考系,如此等等。参考系选择不正确,不利于解决问题,例如以西医为参考系研究中医理论最终失败。所以不同的参考系,不同的医学模式有其各自的适用范围,不能互相替代,处于低级的古老的模式(科学范式)不能被消灭或消失,只能被改善,被扬弃,被包容,被涵盖。正如人体保留着亿万年进化过程中各阶段动物的基本功能一样,如果因为爬行动物低级把人体内爬行动物的功能与结构“消灭”,人体还能存活吗!以新陈代谢与基因遗传为参考系,人类与其他动植物一样属于生物界;以能否自主运动及主动摄取食物为参考系,人与其他动物一样属于动物门;以卵生还是胎生为参考系,人不属于爬行动物而属于哺乳动物。参考系不同人的属性也不同,解决人的不同属性的问题,要选择不同的参考系。解决人的社会属性的问题要使用社会学的方法,不能用医学的方法。解决人的社会医学的问题时,要以社会医学为参考系,在社会医学的范式内解决。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09-5-4 08:42
标题: 《中医求索》跋 仅只是可能而已!
下面引用由王不留行2009/04/29 10:08am 发表的内容:
我可以直接告诉您,我书中的营卫倾移模型并非现代意义上的系统模型,它并不是来源于人体实际的测量,而是从营卫的角度达到对证的解读,举其大概,以显其旨而已,所以我只是说它有点系统控制的味道。
就像中医的 ...
我可以直接告诉您,我书中的营卫倾移模型并非现代意义上的系统模型,它并不是来源于人体实际的测量,而是从营卫的角度达到对证的解读,举其大概,以显其旨而已,所以我只是说它有点系统控制的味道。
就像中医的解剖一样,中医的系统模型一样是粗略、近似的,这是由于具体历史条件的限制,不能以现在的条件来要求古人。
我的书只是一本从营卫的角度诠释内经的书,真正的复杂系统研究应该以数据说话,我目前还没有这样的条件,不过我认为对于现在的中医来说,合理的诠释也是很重要的。
================================================================================
   先生这个帖子不是完全否定了自己吗!
   先生是以系统论为指导研究中医的,而且完成了营卫倾移模型,还是美国的什么人帮助的! 现在又说 【我书中的营卫倾移模型并非现代意义上的系统模型,】【真正的复杂系统研究应该以数据说话,我目前还没有这样的条件,】!既然如此,怎么让读者相信营卫倾移模型是科学的、正确的呢?
   先生的营卫倾移模型没有充足的证据,完全是先生与那个美国人以及四川陈教授的事,请不要与中医拉扯在一起!中医没有解剖学这个学科,更没有什么【中医的系统模型】!【中医的解剖学,中医的系统模型】是先生们强加给中医的,希望先生们不要再强用什么“科学”糟蹋中医了!尽管先生们是无意的,或者是好心!
    中医对于人体结构的观察在当时是客观的,也做了一些测量。那不叫解剖学!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09-5-4 09:33
标题: 《中医求索》跋 仅只是可能而已!
中医现代化的困惑与出路
     四川大学 陈雨思
   周东浩博士希望我为他的著作《中医求索》一书写个序言,我很踌躇,因为我搞的是复杂系统研究,不是学医的,为一本医学著作写序恐怕不大合适。不过,为了研究复杂系统,我一直都在学习中西医学理论,关注中医现代化研究,并且从中获得了许多启示,因此,在中医现代化出现困惑的今天,从复杂性研究的角度,来谈一谈学习这本书的体会,这对沟通各个方面的意见,寻找解决中医现代化困惑的办法,也许会有一些益处吧。
===========================================================================
    先生的做法一点益处都没有,死路一条!
    因为先生的出发点,潜意识是错误的!先生把中医作为未知事物,作为研究对象,使用系统论作为指导,去研究中医是否正确,或者哪些是正确?先生们根本不知道中医的知识范畴,西医的知识范围远远超出了系统论以及所谓的复杂系统!甚至于有人说:医学与科学是并列的!医学只不过使用了一些科学方法与理论,解决医学中的一些问题而已,医学还使用了其他非科学方法解决自己的问题。一切学科都要在医学中吸取营养,丰富发展自己!医学是人类知识的源泉,是最古老的知识。在没有文字之前,人类就已经积累了大量生老病死、接生技术、男女交媾生儿育女的医学知识。学习中医,学西医学的目的是为了指导系统论、复杂系统的研究必须符合已知的中医以及医学事实!而不是相反!
    用西医诠释中医也是一样,西医解释不了的中医客观事实,首先看看是不是西医错误了,或者西医暂时还不能解释!
   
作者: 王不留行    时间: 2009-5-4 17:07
标题: 《中医求索》跋 仅只是可能而已!
先生并不了解诠释的意思和意义。
目前对中医来说,认识纷乱,因此,合理的理解和解释是非常必要的。
我的书,旨在提供一种比较合理的理解方式。并不是以系统论研究中医。
作者: 王不留行    时间: 2009-5-4 18:18
标题: 《中医求索》跋 仅只是可能而已!
当然,也不能说诠释不是一种研究,而且是对中医很有必要的一种研究。
诠释往往是以现在的内容作为其参照系的,过去只有和当前的视阈相重合的时候,才为人所理解。
诠释的目的不是复原死的、过时的东西,而是为了解决中医目前面对的问题,是为现在和未来服务的
诠释者不可能不加入自己的观点,关键是这种观点是否合理,是否有利于现在和将来。
作者: 王不留行    时间: 2009-5-4 18:19
标题: 《中医求索》跋 仅只是可能而已!
单纯诠释不能证明什么,只能是提示,所以,仅仅是可能而已。
作者: 王不留行    时间: 2009-5-4 19:08
标题: 《中医求索》跋 仅只是可能而已!
not to prove,just to illuminate and to suggest.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09-5-4 20:57
标题: 《中医求索》跋 仅只是可能而已!
    如果先生们对于中医不甚了了,那么启发与建议或者诠释的是先生们自己认识的中医!而并非真正的中医!
    一个博士,一个美国人,一个教授,如此对待学术,对待中医,可见严格的科学素养为何物了?!不过先生还是实事求是的承认,先生们所做的一切科学研究提供的只是可能而已!
    我的题目:【《中医求索》跋   仅只是可能而已!】没有错误。
作者: 铁骨铮铮2002    时间: 2009-5-4 22:32
标题: 《中医求索》跋 仅只是可能而已!
  中医博士要么就去看病去实践,要么就去喂小白鼠让小白鼠点头,千万不要去研究营卫什么的,还写什么《求索》,没有用啊,那个承认你。中医的悲哀啊。你看人家西医博士,拿得出东西来呀。
作者: 陈雨思    时间: 2009-5-9 10:52
标题: 《中医求索》跋 仅只是可能而已!
下面引用由却波渔翁2009/04/29 07:16pm 发表的内容:
我在省城书店见到《祛魅与返魅》这本书了!
我在成都的书店也见到《祛魅与返魅》这本书了。过几天去问,就说没有了,可见《祛魅与返魅》这本书还是受关注的。

作者: 陈雨思    时间: 2009-5-9 10:59
标题: 《中医求索》跋 仅只是可能而已!
下面引用由中西医融合观2009/05/04 09:33am 发表的内容:
中医现代化的困惑与出路
    四川大学 陈雨思
  周东浩博士希望我为他的著作《中医求索》一书写个序言,我很踌躇,因为我搞的是复杂系统研究,不是学医的,为一本医学著作写序恐怕不大合适。不过,为了研究复杂系统,我一直都在学习中西医学理论,关注中医现代化研究,并且从中获得了许多启示,因此,在中医现代化出现困惑的今天,从复杂性研究的角度,来谈一谈学习这本书的体会,这对沟通各个方面的意见,寻找解决中医现代化困惑的办法,也许会有一些益处吧。
===========================================================================
   先生的做法一点益处都没有,死路一条!
   因为先生的出发点,潜意识是错误的!先生把中医作为未知事物,作为研究对象,使用系统论作为指导,去研究中医是否正确,或者哪些是正确?先生们根本不知道中医的知识范畴,西医的知识范围远远超出了系统论以及所谓的复杂系统!甚至于有人说:医学与科学是并列的!医学只不过使用了一些科学方法与理论,解决医学中的一些问题而已,医学还使用了其他非科学方法解决自己的问题。一切学科都要在医学中吸取营养,丰富发展自己!医学是人类知识的源泉,是最古老的知识。在没有文字之前,人类就已经积累了大量生老病死、接生技术、男女交媾生儿育女的医学知识。学习中医,学西医学的目的是为了指导系统论、复杂系统的研究必须符合已知的中医以及医学事实!而不是相反!
   用西医诠释中医也是一样,西医解释不了的中医客观事实,首先看看是不是西医错误了,或者西医暂时还不能解释!
先生等急了吧!很抱歉,最近忙得晕头转向,没能上网。现在起,我将逐步回答先生的问题。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09-5-9 11:10
标题: 《中医求索》跋 仅只是可能而已!
下面引用由陈雨思2009/05/09 10:52am 发表的内容:
我在成都的书店也见到《祛魅与返魅》这本书了。过几天去问,就说没有了,可见《祛魅与返魅》这本书还是受关注的。
     先生是教授,是搞学术的。畅销书可以被关注,正所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我提出的问题先生理屈词穷,先生提出的问题我对答如流,先生们哑口无言。
     我也关注先生的书和跋,我关心的结果已经与先生们交流了。我想,我一个普通的网民尚且如此,比我高明者不知如何评价呢!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09-5-9 11:14
标题: 《中医求索》跋 仅只是可能而已!
下面引用由陈雨思2009/05/09 10:59am 发表的内容:
先生等急了吧!很抱歉,最近忙得晕头转向,没能上网。现在起,我将逐步回答先生的问题。
聆听教诲。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09-5-11 10:24
标题: 《中医求索》跋 仅只是可能而已!
<中西医融合观>已经完全解决了融合的思路及方法问题,已经把中医外感热病学与现代感染病学融合为<外感染热病证态学>,实现了中西医两大理论体系的融合,这是一个成功的突破口.
作者: 陈雨思    时间: 2009-5-11 13:27
标题: 《中医求索》跋 仅只是可能而已!
[这个贴子最后由陈雨思在 2009/05/11 01:28pm 第 1 次编辑]

中医学、西医学、系统学之间论争的八个基本问题
中西医融合观先生在“《中医求索》跋—仅只是可能而已!”中,提出了中医、西医、系统科学争论的一些基本问题,笔者将其归纳为八个问题,现在贴出,供大家讨论参考。也请中西医融合观先生就他的下述观点加以确认,以便大家有针对性地发表意见。
  1什么是科学?
中西医融合观说:科学、系统论是工具,如同电脑是工具一样,是被使用的,是仆人,怎么能够用仆人为指导,指导主人呢?!
中西医融合观:声明一下,我不反对科学,但是我认为科学有他的适用范围,特别是自然科学。科学不是万能的,科学不是迷信,不要迷信他。离开他的适用范围,他就没有任何用处了!
   科学能够解决我们的问题,就拿来使用,当他不能解决我们的问题是,就把它放到垃圾箱内,需要的时候,再捡起来!世界上所有 的科学家、政治家、商家、经济学家、军事家、艺术家、哲学家都是这样!
2医学是不是科学?
中西医融合观说:医学迄今没有脱离经验阶段,从这一点上说,医学(无论中医还是西医)还算不上真正的科学,医学根本不属于是自然科学。无论用什么科学研究中医,注定是徒劳的!20年的事实还不能教训你们吗!?
3医学是否是与科学是并列的?
   中西医融合观:先生们根本不知道中医的知识范畴,西医的知识范围远远超出了系统论以及所谓的复杂系统!甚至于有人说:医学与科学是并列的!医学只不过使用了一些科学方法与理论,解决医学中的一些问题而已,医学还使用了其他非科学方法解决自己的问题。一切学科都要在医学中吸取营养,丰富发展自己!医学是人类知识的源泉,是最古老的知识。在没有文字之前,人类就已经积累了大量生老病死、接生技术、男女交媾生儿育女的医学知识。
   
  4是医学指导系统学,还是系统学指导医学?
中西医融合观:学习中医,学西医学的目的是为了指导系统论、复杂系统的研究必须符合已知的中医以及医学事实!而不是相反!
   用西医诠释中医也是一样,西医解释不了的中医客观事实,首先看看是不是西医错误了,或者西医暂时还不能解释!
5怎样评价近20年来的中医现代化研究?
中西医融合观说:近20年来,医学界应用系统科学各学科理论来对中医进行了多学科全方位的综合研究,“不仅没有解决任何问题,而且使原来比较简单的问题复杂化了,给中医的发展添乱来了!”
6中医现代化研究是否需要“以系统观念为指导”?
   中西医融合观说:问题出在“中医现代化研究只能是 ‘以系统观念为指导’”,错误就在于:“以系统观念为指导”。
7怎样认识人体的复杂性?
中西医融合观:中医,西医都面对同一病人。病人体内发生的病理变化只有一个,而对于其认识中西医的是根本不同的。
中西医融合观:“西医认为人体正常状态是动态平衡状态,中医认为人体正常状态是“阴平阳秘”状态。”是对于同一个客观真实存在的正常人体的不同认识。是认识上的不同,而“客观真实存在的正常人体”则是同一的!运用系统论这个参考系认识正常人体,得出的结论是:动态平衡状态;运用阴阳学说这个参考系认识正常人体,得出的结论是:阴平阳秘。
8中西医是否具有不可通约性?
中西医融合观:采用不同的参考系研究同一事物会得出事物的不同性质与属性,用物理学-力学方法研究人体,就得出人体是一部机器,揭示了人体的机械属性;用化学方法研究人体,就得出人体是一个化学工厂,揭示了人体的化学属性;以细胞为参考系研究人体,人体是由无数细胞组成的器官及系统,与动物相同,揭示了人体的生物学属性;以人种学为参考系,人类可以分为不同的人种;以阶级为参考系,人群可以分为剥削阶级与被剥削阶级,揭示了人的阶级属性……,一个人体可以具备无数个属性或性质,这些属性与性质都会影响人体的生命过程(健康状态与疾病状态)。人的社会属性对疾病的影响,以往没有被人们充分认识,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生产力及科学技术的发展,疾病谱发生了变化,对于疾病的认识深入了,充分认识到社会心理因素对疾病的影响,世界卫生组织重新定义“健康”,采用了不同于生物医学的参考系,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终于得到承认。参考系的转换引发了医学革命,产生了新的科学范式,按照托马斯•库恩的理论,革命前后的科学范式之间具有不可通约性,所以,近代西医“生物医学模式”与现代医学“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具有不可通约性。同理,中西医也具有不可通约性。
中西医融合观:转换参考系是一种很重要的物理方法,一个物体的运动在不同参考系中观察,会表现出不同的性质,就有不同的描述。在每一个物理问题中都有一个最佳参考系的选择,它可使研究对象的规律描述得最简洁,使一个表面上看较为复杂的问题可以得到简化的处理。参考系选择不正确,可使简单问题复杂化,不利于问题的解决。所有物体都有“同样的权利”、“同样的资格”被看作是“静止的”。因此,把一个运动相对某个参考系的描述(例如西医)按照一定的关系变换为相对另个参考系的描述(例如中医)是完全可行的。在医学中也是这样,正确选择参考系有利于问题的解决。例如骨折,在治疗时以机械力学模式为参考系,把骨折的断端看作是木头的断端,使用机械的方法将骨折固定,是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在解释关节运动时,把人的四肢当作为一部机器,运用力学原理解释关节运动是最简单、最正确的方法,这时我们无法使用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解释关节的运动。治疗血吸虫病病人,使用化学药物,采用生物医学模式为参考系是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而发动群众消灭钉螺,改善环境,消灭疫源地,治疗病人消灭传染源,从根本上消灭血吸虫病,只有以社会医学模式为参考系才能达到目的。同样治疗SARS病人是医生的任务,以生物医学模式为参考系就够了,但是要组织治疗大批患者,防止疫情扩展以生物医学模式为参考系则远远不够。治疗、预防神经精神障碍应当以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为参考系,如此等等。参考系选择不正确,不利于解决问题,例如以西医为参考系研究中医理论最终失败。所以不同的参考系,不同的医学模式有其各自的适用范围,不能互相替代,处于低级的古老的模式(科学范式)不能被消灭或消失,只能被改善,被扬弃,被包容,被涵盖。正如人体保留着亿万年进化过程中各阶段动物的基本功能一样,如果因为爬行动物低级把人体内爬行动物的功能与结构“消灭”,人体还能存活吗!以新陈代谢与基因遗传为参考系,人类与其他动植物一样属于生物界;以能否自主运动及主动摄取食物为参考系,人与其他动物一样属于动物门;以卵生还是胎生为参考系,人不属于爬行动物而属于哺乳动物。参考系不同人的属性也不同,解决人的不同属性的问题,要选择不同的参考系。解决人的社会属性的问题要使用社会学的方法,不能用医学的方法。解决人的社会医学的问题时,要以社会医学为参考系,在社会医学的范式内解决。


文字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09-5-11 16:42
标题: 《中医求索》跋 仅只是可能而已!
    谢谢先生的认真。
    首先确认,以上是我的原话。我是负责任的。
    声明一下:以上的话是针对“中医求索”--跋只是可能而已,发表的论述,因为具有针对性,不能代表我对于系统论、中西医关系的全部、整体认识。例如中西医具有可不通约性,我的完整观点是:不可通约性与可融合性统一论。这个观点在2008年出版的《中西医融合观》书中研究阐述清楚了。
    建议:我们最好不要讨论诸如:科学的定义、医学的定义、疾病的定义、现代化的定义之类。论坛上这种争论太多了,没有结果,浪费时间。我相信先生也拿不出什么新花样,重复一下西方的定义而已。
    我们集中讨论:中医求索及其跋是不是告诉读者的:仅只是可能!而不是必然!诸如:营卫与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之间可能有关系,而不是具有必然关系!系统论与中医营卫之间可能有关系,而不是具有必然的联系!营卫倾移模型有一点系统论的味道,而他根本不具备系统论模型的特质!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09-5-15 08:34
标题: 《中医求索》跋 仅只是可能而已!
     医学中对于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所使用的概念、术语,其绝大多数恰恰不能使用数据资料表达,而且那些能够运用数据资料表达的概念,对于数据的解释(形成信息的必须过程)缺乏逻辑正相关性!例如血压,血压的高低数据与病情的轻重没有正相关关系,因此对于血压数据的解释所形成的信息,对于诊断与治疗的决策只能依靠医生的经验与综合分析。况且高血压的其他症状诸如:头痛、头昏、失眠等等,都是无法使用数据表达的,按照系统论、复杂性科学关于信息的概念,这些临床表现不能作为有效信息使用!如果得不到有效信息,复杂性系统科学就没有任何意义!
     人体这样一个系统与宇宙系统远远超出了人工系统的范畴!他比宇宙飞船、航天器、各种社会管理系统复杂的多了,我们可以说,人体已经超越了复杂系统,复杂系统的观念根本就不够资格研究人体!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09-5-15 08:39
标题: 《中医求索》跋 仅只是可能而已!
教授、博士该不是“六经八两”吧!
作者: 陈雨思    时间: 2009-5-15 19:06
标题: 《中医求索》跋 仅只是可能而已!
为了使读者全面了解各方观点,下面给出一些文章的链接,供大家参考:
http://bbs.gmw.cn/dispbbs.asp?boardid=9&Id=4861
http://bbs.gmw.cn/dispbbs.asp?boardid=6&Id=87&page=2
http://blog.bioon.com/user1/2854/archives/2006/38154.shtml
http://www.twmed-net.com/phpBB2/viewtopic.php?t=81
http://bbs.guoxue.com/viewthread.php?tid=259817
http://www.dyjc.net/bbs/thread-7389-1-12.html
http://www.dyjc.net/bbs/thread-7391-1-12.html
欢迎持各种观点的人来参加讨论,提出新论点。
让科学潮流三江口大潮涌动!

作者: 陈雨思    时间: 2009-5-15 19:19
标题: 《中医求索》跋 仅只是可能而已!
我们在网络讨论问题,要尽可能避免义气用事,人身攻击。
中国是礼仪之邦,大医精诚,我们要学习先贤的儒雅之风。
在网络讨论,大家都是普通网民,最好不谈职称,学位。
我们要“惟真理是从”。
希望上述想法得到大家赞同。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09-5-15 20:05
标题: 《中医求索》跋 仅只是可能而已!
      不可通约性与可融合性统一论

    要实现中西医两大理论体系的融合,必须克服中西医两大理论体系具有不可通约性这个障碍,对不可通约性有一个正确的、辨证的认识。
(一)“不可通约性”的渊源
    不可通约性来源于数学中的“不可通约量”。 大约公元前5世纪(欧洲奴隶社会末期,相当于中国的春秋时期),古代希腊数学流派毕达哥拉斯学派重视自然及社会中不变因素的研究,把几何、算术、天文、音乐称为“四艺”,在其中追求宇宙的和谐规律性(相当于中国的“天人合一”思想)。他们认为:宇宙间一切事物都可归结为整数或整数之比,毕达哥拉斯学派的一项重大贡献是证明了勾股定理,但由此也发现了一些直角三角形的斜边不能表示成整数或整数之比(不可通约)的情形,如直角边长均为1的直角三角形就是如此,即正方形的边长与对角线的比为( )是不可公度的比(不可通约),这时数学出现了第一次危机, 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即无理数。无理数,顾名思义,与有理数相对,但是又是实实在在存在的数。那么它就是不能表示为整数或两整数之比的实数,如果不作数学计算,在实际生活中,我们是不会碰到这些数的,无论是度量长度,重量,还是计时。
    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弟子希帕索斯,在研究1和2的比例中项时(若1:X=X:2,那么X叫做1和2的比例中项),怎么也想不出这个比例中项值。后来,他画一边长为1的正方形,设对角线为X,于是,他想,X代表对角线长,那么X必定是确定的数。无论是比例中项的研究还是正方形对角线与边长的比,都得出X2=2。毕达哥拉斯学派用归谬法证明了,这个数不是有理数,它就是无理数。无理数的发现与毕氏学派“万物皆为数”(指有理数)的哲理大相径庭,对以整数为基础的毕氏哲学,是一次致命的打击,以至于有一段时间,他们费了很大的精力,将此事保密,不准外传,并且将希帕索斯本人也扔到大海中淹死了。但是,人们很快发现了更多的无理数,随着时间的推移,无理数的存在已成为人们所共知的事实。
    不可通约的本质是什么?长期以来众说纷坛,得不到正确的解释,两个不可通约的比值也一直被认为是不可理喻的数。15世纪意大利著名画家(达•芬奇)称之为“无理的数”,17世纪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称之为“不可名状”的数。这时候已经到了文艺复兴时代,即欧洲的资本主义社会萌芽时期。
    1874年康托证明了无理数比有理数多得多、非代数数比代数数多得多!这也意味着,无形的、不是根式的无理数竟比直观的、根式的无理数多得多!数轴上代表有理数的点虽然是稠密的,任何两个有理数点之间恒有无数多有理数点,但是除有理数点外的“空隙”更多。“空隙”一旦填满,稠密概念发展成了连续的概念,数轴上点及其“空隙”与实数完全对应,无理数问题画上了永远的句号。数学家心安理得的是建立了无懈可击的实数体系,在坚实的基础上,任何闲言碎语都是不足道的。无理数所体现的完美无缺、一丝不苟的纯粹理性与无孔不入、尽人皆知的世俗应用,可谓占尽天上人间风光,正是数学的魅力之所在。
    从数学发展史看,人类对无理数的发蒙始于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公元前582-497)学派,但二千四百年后才产生包括无理数在内的实数严格定义,这时无理数问题才画上了完美的句号。
“数”发展过程如下图:
   

     
(二)“不可通约性”概念
“不可通约性”概念是库恩晚年科学哲学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库恩主要将科学变化的途径与两种变迁方式进行比较。一是与语汇的变化相比较,另一是与一定形式的进化理论比较。在他的“科学发展与语汇变化”一文中,库恩认为科学发展与语汇变化的模式非常相似。古希腊有由亚里士多德“物理学”所体现的自然语汇,另一方面,近代早期的欧洲人有另外一种以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为理论基础的语汇。两种语汇当然都有“运动”这一平常的概念,但是“运动”在亚里士多德的语汇里与在牛顿语汇里却大不相同。确切地说,每一种语汇里的“运动”都有无法翻译为另一种语汇的因素。因此,在这一比较中,“不可通约性”即意味着“不可翻译性”。这里说的是“无法翻译为另一种语汇的因素”而不是说根本不能翻译。例如藏象与器官,中医的肝与西医的肝具有不可通约性,就是说不能等同,不能直接翻译,是两个根本不同的概念。具有不可通约性并不意味着中医的肝与西医的肝毫不相干,肝的大小、重量、位置以及部分功能中西医的认识是一致的。中医认为肝主怒,怒伤肝,肝属木,肝与春季、青色、东方相对应,而西医不用这样的方法研究肝脏,因而得不出这样的结论。这一部分对于中、西医来说是“不可通约”的,它们的“比”是一个无理数,即相互比较是没有道理的、无理的。但是现代医学已经证实如同愤怒这样激昂、剧烈的精神刺激可以引起肝脏的损伤;肝硬化长期黄疸的病人面色呈现青色;某些肝病容易发生在春季等,都说明中医对肝的认识是有道理的,有正确的方面。随着现代科学与现代医学的发展,中医理论的科学性必定会得到更多的证实。把两大理论体系中“不可通约”的部分找出来,就为两大理论体系的融合找到了突破口,这才是库恩“不可通约性”的伟大贡献。当把中医的无数个不确定性、模糊性、可延展性概念充填到西医的准确性、实证性、机械性点状空隙时,就像有理数与无理数融合为实数那样,现代医学的范式就成熟了。实数概念的建立,是因为数学家始终对无理数认识不清,迷惑不解,数学家从不同的方面不断的研究无理数,经过2400多年的努力,当将要把无理数研究清楚的时候,实数的概念也成熟了。换句话说,把中医的理论研究透彻了,现代医学的范式就成熟了。用现代科学、现代哲学、现代医学的方法、观点研究中医理论体系中与西医“不可通约”的部分,是现代医学的任务,这个任务完成了,现代医学的范式就成熟了。现代科学、现代哲学、现代医学不等于近代的、西方的科学与医学,前面已经说过经典力学与相对论具有不可通约性,近代西医与现代医学同样具有不可通约性,例如传统西医的神经系统与现代的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具有不可通约性;肠道细菌毒素移位引起ARDS、MODS与传统西医的肠道解剖、功能具有不可通约性。现代医学中的许多概念、语汇、术语都与近代西医的概念、语汇、术语“具有不可通约性”,例如休克,近代西医认为休克的机制是血压降低,现代医学对于休克机制的认识可以达到分子水平,如此等等。中医与现代医学同样具有不可通约性,阴阳五行学说与唯物辩证法具有不可通约性,运气学说与系统论具有不可通约性,“天人合一”与“社会-心理-生物模式”同样具有不可通约性。同时也具有可融合性,这是辩证法。
    “范式”的概念是托马斯•库恩首先使用的,它的基本含义如库恩所说:“我所谓的‘范式’,指的是公认的科学成就,在某一段时期内,它们为科学家共同体提供典型的问题和解答。”综合而言,所谓“范式”,可以从两种意义上理解:一方面,它代表一特定共同体成员所共有的信念、价值、技术等等所构成的整体;另一方面,它表示这个整体之中的一种元素,能够代替明显的规则,以作为常规科学对其它谜题解答的基础。库恩认为,“范式”的建立,标志着该门学科的发展已经成熟。库恩还认为,两种“范式”或两种常规科学传统之间具有“不可通约性”。所谓“不可通约性”是说,两种“范式”或两种常规科学传统所使用的理论“语言”不可能以确定真值所需要的精确性翻译为另一种理论的语言。但两者仍然是可以比较的。
    把“不可通约性”理解为毫不相干,没有任何联系,根本不能比较,不承认革命前后两个学科之间的继承性,不是库恩的原意。“运动”在亚里士多德的语汇里与在牛顿语汇里大不相同,它们具有不可通约性的完整含义是:“运动”在亚里士多德的语汇里与在牛顿语汇里是相联系的,而特别应当强调的是“运动”这个概念在两种语汇中有着本质的区别,不能进行非常精确的翻译。比如中国古代哲学中的的“阴阳”与现代哲学中的“矛盾”,“阴阳”与“矛盾”是密切联系的概念,当古代的阴阳学说发生科学革命向辨证唯物哲学转变时,必须看到“阴阳”与“矛盾”这两个概念具有不可通约性。生物医学模式中疾病的概念与生物-社会-心理医学模式中疾病的概念具有不可通约性。当发现两个密切联系的概念或者传统科学与新的科学具有不可通约性时,说明科学革命已经到来。提出“中西医具有不可通约性”就说明新的现代医学革命就要到来,新的医学范式(模式)已趋成熟。
    “形上学”与“形下学”,宏观与微观,分析与综合,局部与全面,还原论与系统论,特殊性与共同性,不可通约性与可融合性,偶然与必然,相对与绝对,阴与阳,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都是处于统一体中的矛盾着的两个方面,失去一方另一方也就不存在;矛中有盾,盾中有矛,矛与盾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矛盾双方在统一体中是不平衡的。在某一时段矛盾的一方占主导地位,在另一时段矛盾的另方占主导地位,占主导地位的矛盾方面决定着该时段事物的性质;矛盾着的双方无不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这是对矛盾在空间层面上的认识。矛盾双方相互斗争在时间层面的运动是进化。系统的进化是扬弃、包容与涵盖,矛盾双方的每一次转化,都是系统的一次进步。系统的每一次进步都把矛盾双方的优点吸收进来,把可能有利于自己发展的因素包容与涵盖起来,把那些不利于自己发展的因素扬弃掉。这样矛盾运动进化由量变到质变,直至新的系统代替旧系统。当新系统代替旧系统时,新、旧系统之间就具有了不可通约性。我们用这样的观点看待中、西医与现代医学的关系,现代医学是有别于近代西医与中医的新系统,如果西医是有理数的话,那么中医就是无理数,现代医学就是实数。正是无理数这种非点状的特性充填了点状有理数之间的无数空隙,实数数轴才成为完美无缺、流畅连续的直线,实现了数学家追求和谐、完美世界的梦想。只有中医的“形上性”才能弥补西医的“形下性”,他们既具有不可通约性,同时也具有可融合性。中西医理论体系的融合是现代医学的一部分。有人把阴阳学说与辩证唯物主义,把五行学说与现代的系统论,把中国的“天人合一”思想与现代的社会-心理-生物模式不加分析的等同看待,那是因为他们没有看到两种理论的不可通约性。不可通约性与可融合性是任何事物、系统内矛盾着的两个方面,正因为系统内各子系统之间具有不可通约性,才能把各子系统区分开来;也正是因为系统内各子系统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具有可融合性,才能处于统一体中。不可通约性与可融合性是相辅相成的。
    必须在全面理解库恩范式的本意与具体背景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准确地把握所谓的“不可通约”的实质。库恩是从科学史的角度赋予了范式以科学革命的中介地位,“不可通约”客观地阐明了范式的历史性特点,它意味着不同的历史时期,科学信念的内涵、“科学成就”及解题方式,不仅具有本质的区别,而且具有时代的“合理性”。因而,如果泛泛地、机械地理解范式的“不可通约性”,必然会陷入相对主义的误区。
    任何科学理论都会有缺陷。自从库恩著的《科学革命的结构》问世以来,不断受到各个方面的严厉批评。其缺点在于范式一旦被科学共同体所采纳,就可以毫不理会经验事实的冲击,成为凝固的僵化的模式。作为观念体系的范式,本意在给科学革命的研究中提供一个赖以依据的尺度,以及说明科学革命本身的整体性质。“但不幸我把这个词的用法扩展得太大,竟包括集团所有和共同规定”(库恩著《必要的张力》第319页)以致于包括了科学中的一切,这就难免给人以用科学传统本身说明科学的同义反复、循环论证的印象。最激进的不可通约论者,否认科学进步,他们声称每一个科学革命都涉及参考系的改变,而不是沿着某条共同路径上的参考系前进。他们没有充分认识到科学革命的传承性,过分地强调了革命后科学对革命前科学的批判与扬弃,使人们感觉到革命前的科学与迷信、错误很难区别。按照不可通约性的理论,西医把中医看作迷信、不科学、完全错误,没有把中医看作是医学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必然阶段,只看到西医可以发展为现代医学,认为中医与科学、西医、现代医学是完全断裂的,没有沟通的方法,也没有中介及桥梁,只有在中国自生自灭,不可能进入现代医学的范畴内。所以,不可通约性必须与连续性、可融合性结合起来才是完整的理论。
    库恩的历史主义科学哲学,后来被拉卡托斯、费耶阿本得等人继承、修正和发展。
    关于不可通约性,从1962年发表已经40多年了,到现在还在争论。到底相对论跟牛顿经典力学可不可以通约,科学革命前和科学革命后的科学能不能通约,到现在还在争论,总之这是个争论不休的问题。不管争论结果如何,经典力学发展到相对论是不可阻挡的,“不可通约性”也不可能阻挡科学的发展。但是,“不可通约性”可以发现新的科学范式的出现,这是它的伟大贡献。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09-5-15 20:06
标题: 《中医求索》跋 仅只是可能而已!
(三)物理学中的不可通约性与可融和性的统一
    早前,人们认为电流与磁场是根本不同的概念(具有不可通约性),1820年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发现了电流对磁场的作用,1831年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发现了感应电流,1834年又发现了自感现象,并创造了“场”与“力线”的概念,奠定了电磁学的概念基础。苏格兰物理学家麦克斯韦建立了电磁理论方程,提出了“电磁场”的概念,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出版了“电磁通论”,建立了完整的电磁理论,统一了电学与磁学(实现了电学与磁学的融合)。麦克斯韦通过计算得到电磁波的速度与光速一致,认为光就是一种波长极短的电磁波,在理论上统一了光学与电磁学(实现了电磁学与光学的融合)。光属于电磁波又是离子,光具有波粒二象性。实物与场在传统的观念中被认为是两种根本不同的物质形态,没有共同特征,不能进行类比(具有不可通约性)。后来德布洛意从相对论想到,实物有质量与能量,光又有质量与能量,质量与能量是实物与场的共同特征(共同参考系),从而显示了两种根本不同的物质形态也能进行类比,从光的波粒二象性,推知实物粒子也有波粒二象性,提出了一切实物粒子都联系着物质波的假设,为建立量子力学跨出了决定性的一步。量子理论揭示了微观世界的本质特征之一是波粒二象性,实物粒子与场得到了辨证统一(实现了融合)。光、电、磁、实物粒子这些根本不同的物质形态之间也有统一性,光、电、磁的本质统一于电磁场(电磁理论),电磁场与实物粒子统一于波粒二象性(量子力学)。中西医两大理论体系的融合可以从量子力学的建立中得到启发,中西医两大理论体系融合后应当成为现代医学的一部分。


相对论大大地改变了经典力学的时空观及结论,是否经典力学就错了,就不再适用了?完全不是这样。相对论在高速运动下才表现的明显,在低速运动下,狭义相对论回到了经典力学。这就是说相对论只不过限制了经典力学的适用范围,经典力学是低速下相对论力学的极限。之所以具有不可通约性,是因为采用了不同的参考系,具有不可通约性的理论体系有其各自不同的适用范围。
    量子论的产生和发展不仅是科学上的一场深刻的革命,而且在哲学上提出了许多值得研究的问题,无论在认识论方面还是在方法论方面,都促进着哲学的变革。量子论的新见识之一是微观客体的波粒二象性。在原子范围内真正的实在既不是粒子也不是波,真正的实在是量子态。无疑量子态有一个难以捉摸的特征,它有潜在能力,依据与其相互作用的仪器的类型,或者呈现波动性或者呈现粒子性。只有当它不被观察所破坏时才显现其真貌。量子论的新见识之二是弱型因果律。力学因果律是指在不同时间客体状态的关系。在古典力学中状态的定义不包含几率的概念,因此古典力学的因果律是决定论的因果律。在量子论中状态的定义包含几率的概念,因此量子力学的因果律是非决定论的,相对古典力学的强型因果律,它是弱型因果律。量子论的新见识之三是关于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关系的。因为观察仪器不可逆地改变客体的状态,并且观察结果依赖于仪器类型的选择,所以我们所观测的不是自然本身,而是由我们用来探索问题的方法(采用不同的参考系)所揭示的自然。
    现代神经心理学已经揭示了外部物质系统在运动中以各种释放出的物质能量刺激人的感官而形成感知觉的机制,并且指出了这种感知觉的不可还原性即在物质系统中没有与之相符合的原型,这就证实了一切对象都只是感觉到的存在物,是与人的感官——大脑功能相关的显现物——现象。不通过感觉,我们不能认识任何物及其运动形式,而一旦通过感觉,物的运动形式就会不可避免地打上感觉之主观烙印(采用不同的参考系,对运动描述的相对性)。实践活动也不例外,因为我们在运用理论(参考系)指导改造对象的活动之前,早已认识了对象,对象已经是我们的感觉的对象性存在。用马克思的话讲,就是属人化的了。这样,由于在认识、实践和认识对象这三项中都渗透着主观性(当然这种主观性的程度是不同的,实践和认识对象还固有着自己的与这种主观性相关联的客观性),那种认为认识的结果可以达到对世界本来面目完全把握的可知论只是一种理想。人的生命存在的既定形式和人与对象的特定关系,决定了在认识范围内的世界只是一个被我们自己认识的世界,从而也决定了我们认识的程度和可知的性质。这就是认识的主观性,这种主观性与观察者所处的社会环境,接受的教育,人生经历,信仰,科学知识……人生观(一系列参考系)等有关。
    对于疾病的认识也是如此,中医、西医、现代医学采用不同的方法探索疾病,采用不同的参考系认识疾病以及认识的主观性,三者所认识到的疾病都不是疾病的“全部实在”,而是由三者用来探索问题的方法(采用不同的参考系)所揭示的疾病,只是一个被我们自己(中医、西医、现代医学)认识的疾病。
    因为观察仪器不可逆地改变客体的状态,并且观察结果依赖于仪器类型的选择,所以我们所观测的不是自然本身,而是由我们用来探索问题的方法所揭示的自然。西医使用自然科学的分析方法,把统一的机体进行解剖,或者切取部分组织在显微镜下研究,得到的结果不是自然人体的本身,即使用影象学的方法研究人体,虽然没有改变人体的状态,但是得到的结果仍然不是自然人体的本身,而是由我们用来探索人体的方法所揭示的人体。这种研究是必须的,因为它具有强因果性,这种符合经典力学的强因果律在日常医疗实际中是必须遵守的。尽管相对论、混沌理论比经典力学先进,二者具有不可通约性,但是经典力学不是错误,不是迷信,更不是谬误。经典力学的规律无时无刻地指导着我们的日常生活。反而,相对论、量子论、混沌理论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关系相距甚远,他们不能代替经典力学,否则,这个世界就不复存在。经典力学与相对论各自有其不同的适用范围,这就是不可通约性与可融合性统一论,这就是系统的进化是包容,是涵盖,是扬弃,而不是简单的否定、抛弃。中医的脏象学说的形成,是以观察的方法以象测脏的方法建立起来的,没有使用自然科学的分析方法,得到了与量子态相类似的“象态”概念,所以,脏象学说具有弱因果性(即具有或然性而不具备必然性),即初始状态的微小差别和过程进行中的微小扰动将导致完全不同的行为,所谓“差之分毫,失之千里”;而西医的强因果关系不是这样,细微的扰动不会改变已经确定的因果关系。显而易见,这种强因果性在医疗实践中是必须具备的。“证态”、“藏象”、“象态”将成为现代医学的原概念。
(四)哲学的融合
前已述及,中国古代儒、释、道三教合一形成程朱理学,奠定了东方文化的基础。西方地中海沿岸古埃及、巴比伦、古罗马、雅典文化的融合,经过文艺复兴扬弃之后形成了西方文化的基础。所以东西方文化的融合是一个必然的发展过程,这个过程的进行可以是潜移默化的,渐进的,和平的,也可以是明显的,突变的,对抗的,不管进行的形式任何,融合是必然的。(参考上篇)
关于中西哲学的融合,薛广洲著《毛泽东与中西哲学融合》已经出版,书中说“毛泽东哲学的直接来源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如同我们前面所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中西文化交汇中传入中国的,它是一种西方文化。”我们从历史中可以看到,中西医的汇通、结合、融合进程与中西哲学、文化的交汇、融合是同步进行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欧洲、西方产生的,这是地域概念;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容具有时代的内涵,它是现代社会的基础理论,因为马克思主义造就了现代社会的标志——十月革命,从此世界进入了现代社会,进入了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社会并存的社会。存在决定认识,生产力决定意识形态,在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社会并存的情况下,有了辩证唯物主义才可能有相对论、系统论、信息论等现代科学理论以及现代科学技术的产生,才会产生现代医学模式。通常所说的西方文化、科学、医学、哲学是指欧洲、近代所产生的,它们代表着资本主义文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属于现代哲学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已经批判地继承并融合了欧洲古代封建社会、近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哲学。尽管他的一般原理涵盖了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但是,由于地域及时代的关系,马克思对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及其哲学了解甚少。毛泽东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后,以此为参考系对中国古代哲学进行批判地继承,总结了在中国进行的中西哲学斗争、融合的经验与成果,形成了毛泽东哲学。所以毛泽东哲学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的融合,如同中西医结合、融合指的是中国古代医学与欧洲近代医学的关系,而不是中医与现代医学的关系。马克思哲学、毛泽东哲学、列宁主义、相对论、系统论、系统哲学、现代医学模式、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学说等等都属于现代理论,属于世界文化,是对欧洲资本主义文化的超越,已经不属于哪个国家、民族、地域,他们属于全世界。可以说毛泽东哲学是运用马克思哲学扬弃、包容、涵盖、批判地继承中国哲学的典范,所以毛泽东哲学对于中西医融合具有指导意义,并能促进中西医理论体系的融合。马克思哲学现代还需要发展,还需要从中国及其他国家、民族、地域的古代、现代文明中吸取营养,建立起全世界共享的统一的哲学。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古代文明及哲学包括中医理论是大有作为的。如同近代西医与现代医学具有不可通约性一样,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欧洲近代哲学(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同样具有不可通约性,马克思主义来源于西方文化但是已经超越了西方文化(西方文化指的是欧洲资本主义文化),属于现代社会的哲学而不是一种西方文化。
以上论述说明:数学、物理学、哲学、宗教、文化中具有不可通约性的理论、派别都能够融合,而后形成新的理论。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09-5-15 20:07
标题: 《中医求索》跋 仅只是可能而已!
(五)不可通约性与可融合性统一论
不可通约性与可融合性是统一的,不可通约性说的是革命前科学与革命后科学必须区分开来,不能混为一谈,他们之间的语汇、术语、概念不可能完全一致、对等、等同,不能够直接、精确翻译,不能对号入座。近代医学与现代医学具有不可通约性,如前述。可融合性说的是革命前科学与革命后科学是连续的、不可分割的。融合就是找发生在两个系统、两个层次或多个系统、多个层次之间的关联,关联就是相互之间的作用,就是共同参考系。古代西方医学、近代西方医学、现代医学;中国古代医学、中西医结合、现代医学,都是医学发展过程中不同时间、不同空间的不同类型,正因为它们具有不可通约性,这些不同的医学类型才有其特殊性,才能把它们区别开来;也正是因为它们之间有联系、有关联,它们才同处于医学这个大系统之中,才具有可融合性。在一个系统内,子系统之间、不同层次之间“具有不可通约性”与“可融合性”是系统存在的必备条件,同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的特殊性,必然性与偶然性,个性与共性,绝对与相对,对立与统一等概念一样,是事物本质的反映。医学发展的过程及融合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过程,事实上时时刻刻都处于融合的过程之中,最困难的是找到融合的方法更快的实现融合。
医学(科学)与哲学的融合是中医学的特点,系统哲学有利于沟通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对立,有利于沟通“两种文化”的对立(中西医的对立)。系统哲学认为,低级系统进化为高级系统,高级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决不是各低级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相加之和,也不是大于此相加之和,而是在大于相加之和以外还出现了许多低级系统根本没有的功能。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也不是各子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相加之和,也不是大于此相加之和,而是在大于相加之和以外,还出现了许多各子系统根本没有的结构与功能。这样高级系统与低级系统之间,系统与各子系统之间才具有不可通约性,才会有质的不同。
古典科学在它的各门学科中,不管是化学、生物学、生理学,还是社会科学,总是企图把观察对象的种种元素——化合物和酶、细胞、初级感觉、自由竞争的个体,等等,一一孤立起来,然后,希望通过概念或实验把它们重新放在一起以产生整体或系统——细胞、心灵、社会——并成为可以理解的东西。现在,我们懂得,对于理解整体或系统来说,我们需要的不仅是理解其元素,还需要理解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比如说,细胞中酶的相互作用,许多意识或无意识的精神过程的相互作用,以及社会系统的结构和动力的相互作用,等等。这需要根据它们自身的方法和特点来对我们的观察对象进行考察。此外,事实证明,在“系统”的某些一般方面存在着对应性和同型性(中医称之为:取象比类),这就是一般系统论的领域。的确,这种类似性或同型性——有时令人吃惊地——出现于其他一些完全不同的“系统”中。因而,一般系统论的任务是科学地探究“整体”和“整体性”,而“整体”和“整体性”不久前还被认为是超越于科学范围的形而上学的概念。等级结构、稳定性、目的论、分化、稳态的逼近和维持、目标导向——这些是几个具有一般系统性质的概念;人们发展了一些新的概念和数学领域来处理它们:如动态系统理论,自动化理论,利用集合、网络和图论进行系统分析、以及其它一些理论。与此同时,这种试图阐述一般“系统”的原则和模型的跨学科的努力还提供了一条通向科学一体化的可能途径。中医的“取象比类”方法与五行学说具备了一般系统论的整体性观点。
社会已经变得纷繁复杂,传统的方法和手段再也不能胜任,因此人们必须引进某种本质上是“整体的”(或“系统的”)和通用的方法。工业、商业、政治等方面的无数问题呼唤在自动化、计算机化等方面的“系统方法”以处理具有复杂性的、相互作用的各种系统,这些问题基本上都是“系统”问题,即大量“变量”间相互关联的问题。系统、系统过程、状态、变量、状态变量、动态系统、稳态……,这些一般系统论中的概念是适用于工业、商业、交通、邮电、医学、政治、军事、经济等行业,成为这些行业及其理论体系的共同概念,当把这些概念引入医学疾病领域时,就会产生现代医学的原基概念,如疾病(自稳态失衡),病理过程,病理状态、证态、证态的变量,证态的状态变量等,并由这些概念遵循一般系统论的理论、规则构建现代医学理论体系,实现医学与哲学、社会学的再统一。
    T.库恩在他的光辉著作《科学革命的结构》中说,“系统”慨念构成新的“范式”。这种新“范式”是“把世界当作一个巨大组织”的有机世界观。说自然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好像就是这个整体自然观,然而,这是笼统的认识。更准确的认识应该是:自然界是由不同层次的与同层次的不同的整体所组成的。宇观世界(宇观世界的一部分在以前也被当成了宏观世界)是由某些整体性的卫星、行星、行星系、恒星、恒星系、宇宙中的各种星系所组成;宏观生命世界由DNA、细胞、生命个体与群体、人类社会所组成;微观世界由分子、原子、某些整体性的基本粒子所组成。由于这三个世界的整体不同,其属性也有所不同,所以,这三个世界的分界线应该是:微观在分子空间尺度之内;宏观在分子空间与近似月球的空间尺度之间;宇观在近似月球空间尺度以上。这些整体有其内部的有序结构,性质与功能,有其起源与演化过程。这三个世界有其演化的同步性,也就是说具有可融合性。
中医学是中国哲学与医学的统一,在中医学里有许多哲学概念;而现代的系统哲学正是要沟通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特别是自然科学与哲学的沟通。近代自然科学与哲学的沟通、融合就发展为现代科学,同样,近代西医与哲学的沟通、融合就是现代医学,因此可以看出中医学与西医学的沟通与融合,即哲学、社会科学与医学的融合必然是现代医学。以现代医学为参考系就能够融合中西医两大理论体系。
除了哲学的中西融合外,音乐、戏剧、歌舞、绘画、建筑、美术等等一切文化艺术领域都在进行东西方大融合,已经成为中国和世界的潮流。文化运动是社会进步、科学发展的先驱,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冲破了封建宗教势力的束缚,促进了近代自然科学的大发展,开创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国古代春秋战国时代诸子百家争鸣,开创了中国封建社会;中国的“五四运动”拉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中国现代文化中的戏剧改革,东西方音乐的交融,绘画、美术的交融,包括中西医结合等,都是东西方文化大融合的过程。中国的戏剧种类繁多,与中医学一样博大精深,现代戏剧舞台上出现了不同剧种交融同台演出的现象,令人耳目一新,尽管不尽人意,但是代表了我国戏剧发展的方向。用西方的乐器演奏中国的歌曲、戏剧,用中国的乐器演奏交响乐,中国大量的民歌、舞蹈,芭蕾舞剧、现代京剧,无不进行着东西方文化的交融。在这种相互否定与斗争中对于欧洲资本主义与中国封建社会的哲学与文化同时进行“去伪存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或者同时进行解构与重建,最终形成和谐一致的社会结构与价值观。世界各民族、地域、宗教信仰的大融合,这是当今世界与今后世界的主要潮流,中西医不可能不融合,只是融合的方法没有解决而已。
    中西医两大理论体系具有不可通约性与可融合性应当注意以下问题:①中医属于古代医学,西医属于近代医学,西医不属于现代医学。现代医学的元基概念及理论构架还没有产生,如疾病、病理过程、病理状态、疾病诊断术语、疾病诊断术语分类等,现代医学还没有作出定义及规范,以上构成了现代医学的概念体系与理论框架,现代医学的理论体系尚未形成。②系统的进化是新系统对旧系统的包容、涵盖与扬弃,现代医学理论体系与近代医学理论体系是完全不同的,具有不可通约性;它们具有比较近的亲缘关系,现代医学包容、涵盖了近代医学,扬弃了近代医学的不足。中医与近代西医的关系是:具有不可通约性,而同时具有可融合性。原因如前所述,西医没有包容、涵盖中国古代中医,形成了对峙的局面。③中西医结合、融合,具有不可通约性、可融合性,指的是中国古代医学与近代西医之间的关系,而不是中医与现代医学的结合、融合。中医与现代医学的关系是:现代医学对中医的包容、涵盖与扬弃。中、西医的融合不是以某一方为参考系并吞、改造、解构重组另一方,而是寻求一个共同参考系,形成一个新的理论体系,把中医与西医统一于新的理论体系之中,实现中、西医的融合。中医与西医只是描述理论的不同,而不是认识对象的不同,描述理论的不同是因为采用了不同的参考系,只要找到二者的共同参考系,用共同参考系认识同一对象时,就能得出统一的结论,实现描述理论的统一。实际上中、西医融合后的理论体系就是现代医学理论体系。
    不可通约性与可融合性,二者之间关系的讨论不仅仅涉及中西医融合以及其他科学之间的关系,而且涉及到东西方文化、价值观、哲学、法律、戏剧、艺术等等诸多方面,涉及到世界的一体化与多样化之间的辨证统一问题。中西医两大理论体系的融合无疑是一个关键性的突破口。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09-5-15 20:12
标题: 《中医求索》跋 仅只是可能而已!
[attach]8143[/attach][attach]8144[/attach]
如果还不明白,请参考这两本书。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09-5-15 20:16
标题: 《中医求索》跋 仅只是可能而已!
     先生的同态性不如我讲的可融合性!而且先生不知道什么叫做不可通约性!只有首先明白什么是不可通约性,才可能领会可融合性!
作者: 王不留行    时间: 2009-5-15 21:19
标题: 《中医求索》跋 仅只是可能而已!
下面引用由陈雨思2009/05/15 07:19pm 发表的内容:
我们在网络讨论问题,要尽可能避免义气用事,人身攻击。
中国是礼仪之邦,大医精诚,我们要学习先贤的儒雅之风。
在网络讨论,大家都是普通网民,最好不谈职称,学位。
我们要“惟真理是从”。
...
支持陈老师的建议。“惟真理是从”,大家都是普通网民而已。论坛上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09-5-15 21:37
标题: 《中医求索》跋 仅只是可能而已!
让科学潮流三江口大潮涌动!
===========================================================================
   当先生们站在高山之巅遥望三江口而兴奋不已的时候,我在10年前已经解决了中医、西医、系统论三江大潮涌动融合的问题。证态概念就是中医、西医、系统论三套语言的融合点。
   希望先生们记住“证态”这个概念,以免先生们下山的时候迷失方向,迷失了方向,可能永远都找不到三江口。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09-5-15 21:42
标题: 《中医求索》跋 仅只是可能而已!
中西医融合与证态新概念(医学与哲学,2000,21(8):50-51)
参考系、证态概念体系与中西医融合(医学与哲学,2001,22(3):51-52)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09-5-16 08:38
标题: 《中医求索》跋 仅只是可能而已!
下面引用由陈雨思2009/05/15 07:06pm 发表的内容:
为了使读者全面了解各方观点,下面给出一些文章的链接,供大家参考:
http://bbs.gmw.cn/dispbbs.asp?boardid=9&Id=4861
http://bbs.gmw.cn/dispbbs.asp?boardid=6&Id=87&page=2
http://blog.bioon. ...
    大致看了先生的文章,先生试图沟通阴阳五行、易经与系统论或者复杂性科学,证明阴阳五行是正确的,科学的。我在30年前也是运用西医解释《伤寒论》,许多问题可以解释清楚,但是关键问题不能解释。直至1999年形成了证态概念之后,再来解读《伤寒论》,许多关键迎刃而解,2003年出版了《伤寒论现代解读》,2006年出版了《中西医融合观》。
    东西方文化的融合,并不是相互能够解释,因为二者具有不可通约性,是不能够完全解释通的!融合是系统进化,是包容、涵盖与扬弃,是产生一个新系统,因此必须创立一个新的原基概念,找到一个新的参考系!
作者: 陈雨思    时间: 2009-5-17 10:32
标题: 《中医求索》跋 仅只是可能而已!
下面引用由中西医融合观2009/05/15 08:12pm 发表的内容:
如果还不明白,请参考这两本书。
虽然我没有读过先生的两本书,但先生有此两本书,我对你表示尊敬!!
希望有更多讨论中西医融合的书出世。文字文字
作者: 陈雨思    时间: 2009-5-17 10:57
标题: 《中医求索》跋 仅只是可能而已!
下面引用由中西医融合观2009/05/15 08:16pm 发表的内容:
先生的同态性不如我讲的可融合性!而且先生不知道什么叫做不可通约性!只有首先明白什么是不可通约性,才可能领会可融合性!
从先生的回复可见先生思维比较快,但比较草率。先生随便读一读我的文章,就能够判定我的同态性不如你讲的可融合性,能够判定我“不知道什么叫做不可通约性”,这样做学问,我有点怀疑。我读先生的帖子,没有正式回复,一是忙,二是要思考。因为先生的观点虽然是中医界流行的观点,但它是目前仍在争论的重大问题。对这些观点,在《中医求索》跋中已经做了回答,可惜先生虽然全文转载,但只是为了突显自己观点的重要,并没有真正读懂。为了进一步说清楚这些问题,我除了介绍我的其他文章而外(可惜先生又是随便读一读就发表意见),还需要做许多了解和考察,因此回复可能慢一些。
作者: 陈雨思    时间: 2009-5-17 11:14
标题: 《中医求索》跋 仅只是可能而已!
2004-10-15 作者曾经就《黄帝内经》解释中的一个矛盾说法求教于中医学界,近五年过去了,没有看到满意的解释。这个问题从系统方面已经进展到什么地方了,请参考下面的文献(见其中“不可逆循环”部分):
http://survivor99.com/pscience/
作者: 陈雨思    时间: 2009-5-17 11:51
标题: 《中医求索》跋 仅只是可能而已!
[这个贴子最后由陈雨思在 2009/05/17 11:54am 第 1 次编辑]

2004-10-15 15:58作者曾经就《黄帝内经》解释中的一个矛盾说法请教中医界.近五年过去了,仍然没有看到满意的回答.这个问题在系统科学中究竟研究到什么地步,请参考下面的文章(见其中不可逆循环部分):
http://www.gtcm.info/cgi-bin/topic.cgi?forum=68&topic=332&start=0&#35;bottom
作者: 陈雨思    时间: 2009-5-17 12:02
标题: 《中医求索》跋 仅只是可能而已!
下面引用由陈雨思2009/05/17 11:51am 发表的内容:
2004-10-15 15:58作者曾经就《黄帝内经》解释中的一个矛盾说法请教中医界.近五年过去了,仍然没有看到满意的回答.这个问题在系统科学中究竟研究到什么地步,请参考下面的文章(见其中不可逆循环部分):
http://ww ...
附:《黄帝内经》解释中的一个矛盾说法
按照现代科学的要求,科学概念必须准确无歧义,但是由于《内经》时代久远,它使用的概念往往是有多种意思,这增加了把握的困难。例如,在《黄帝内经•第十九》有一句话,叫做“神转不回,回则不转,乃失其机。”其中, “不转”是解释为不能运转。而对《素问•第六十四》“正气不乱,精气不转。”王冰却解释为:“不转,谓不逆转也。”吴昆则解释为:“精气不变。”这两种解释是完全相反的。因为按照第一种解释,“回”就是逆转,“不转” 就是指逆转,而按照第二种解释,“不转”却是指“不逆转”,这似乎有两个矛盾的说法:
(1)“不转” =逆转
(2)“不转” =不逆转
有人解释说,“正气不乱,精气不转。”中的“转”是误置,但是没有给出证据(至少我没有看到)。请教大家,怎样用现代语言来解释“神”、“转”、“回”、“机”四个字。
搜索更多相关主题的帖子: 黄帝内经 矛盾 解释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09-5-18 19:07
标题: 《中医求索》跋 仅只是可能而已!
回复陈雨思 先生:
   我们集中讨论的问题是:中医求索及其跋是不是告诉读者的:仅只是可能!而不是必然!诸如:营卫与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之间可能有关系,而不是具有必然关系!系统论与中医营卫之间可能有关系,而不是具有必然的联系!营卫倾移模型有一点系统论的味道,而他根本不具备系统论模型的特质!
    所以,我在看先生的文章时是有目的的,看看先生的文章能不能解决上面的问题,而不是研究先生文章的科学价值,或者【按照现代科学的要求解释《黄帝内经》中的某个矛盾说法】。无论网络上,杂志,报刊,学术报告,有无数的运用各种不同的西方科学解释中医及中国古代理论者,迄今为止没有一个成功者!究其原因,就是他们没有深刻理解不同学科之间具有不可通约性,他们过分强调了共性,忽视了个性,或者没有认识到不可通约性与可融合性是统一的。先生力图【按照现代科学的要求解释《黄帝内经》】,这种探索我并不反对。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09-5-18 19:09
标题: 《中医求索》跋 仅只是可能而已!
先生们的探索是有益的,我不是反对探索,而是提出一些问题,希望先生们的探索能够解决我提出的问题。既然是探索,失败的可能性就非常大,同样是一种贡献。我提出的问题只是说明你们的探索前面可能出现的问题与困难,希望你们能够解决。仅此而已。

作者: 王不留行    时间: 2009-5-18 22:26
标题: 《中医求索》跋 仅只是可能而已!
下面引用由陈雨思2009/05/17 00:02pm 发表的内容:
附:《黄帝内经》解释中的一个矛盾说法
按照现代科学的要求,科学概念必须准确无歧义,但是由于《内经》时代久远,它使用的概念往往是有多种意思,这增加了把握的困难。例如,在《黄帝内经•第十九》有一句话,叫做“神转不回,回则不转,乃失其机。”其中, “不转”是解释为不能运转。而对《素问•第六十四》“正气不乱,精气不转。”王冰却解释为:“不转,谓不逆转也。”吴昆则解释为:“精气不变。”这两种解释是完全相反的。因为按照第一种解释,“回”就是逆转,“不转” 就是指逆转,而按照第二种解释,“不转”却是指“不逆转”,这似乎有两个矛盾的说法:
(1)“不转” =逆转
(2)“不转” =不逆转
有人解释说,“正气不乱,精气不转。”中的“转”是误置,但是没有给出证据(至少我没有看到)。请教大家,怎样用现代语言来解释“神”、“转”、“回”、“机”四个字。
搜索更多相关主题的帖子: 黄帝内经 矛盾 解释
我来试着解释一下,希望能抛砖引玉,也答谢陈老师写序的盛情。
“神转不回,回则不转,乃失其机。”这个应该是明确的,“转”为顺,“回”为逆,神在我看来,就是营卫循行的规律,”“机”是关键的意思,是说营卫循行在时空间分布上应该按一定的次序,这是健康和疾病的关键,而不能逆行,如果逆行营卫就不能够正常敷布,就会产生疾病了。这一点我想和您的理解应该区别不大,虽然我是从营卫的角度来解释的。
后一句:《素问•第六十四》“正气不乱,精气不转。”。我把上下文贴过来,“凡此四时刺者,大逆之病,不可不从也,反之则生乱气相淫病焉。故刺不知四时之经,病之所生,以从为逆,正气内乱,与精相薄,必审九候,正气不乱,精气不转。帝曰:善。刺五脏中心一曰死,其动为噫。中肝五日死,其动为语。中肺... ”此处的“转”似乎与前文的解释矛盾。我认为这儿应该是《内经》用了古文常见的一种修辞方法,叫做“互文”。此处《内经》强调的是审查九候(其实是种遍身脉诊法)。目的来判断正气(营卫)紊乱的具体状态,“正气”和“精气”基本同义,“不乱”和“不转”则相反,表示正常和异常的两种情况,此处语义似乎应该更偏后一种情况,也就是并不是判断正常,而是判断怎么不正常的。当然,《内经》把两种情况都罗列,读起来似乎比较舒服点,比说大白话包含的意义更多,不知您认为如何?
其实,《内经》多种修辞方法的运用也是导致营卫不被理解的重要原因,因为很多时候《内经》都会以别的词来代替,省文、互文、变文,还有词义的演变,它原来的意思反而渐渐埋没了
作者: 王不留行    时间: 2009-5-19 08:40
标题: 《中医求索》跋 仅只是可能而已!
昨天草草写成,前言不搭后语,今天居然不能编辑了,论坛这样设置没什么意思。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09-5-19 09:30
标题: 《中医求索》跋 仅只是可能而已!
承认复杂系统存在不对称性。不对称性使得复杂系统的某些因素处于突现状态,另一些因素处于压缩状态,可以通过寻找突现因素来表述复杂系统。
===========================================================================
   请赐教:
   如果一个复杂系统处于压缩状态的因素有100个,处于突现状态的因素有3个;或者压缩因素其质量远远高于突现因素,那么这个复杂系统如何表述?【通过寻找突现因素来表述复杂系统】这样表述出来的系统是原来的系统吗?请以营卫系统为例,作一具体说明。哪些是突现因素,哪些是压缩因素?
     
    如果按照先生的方法,不能准确表述复杂系统,也就是说,先生没有把握准确表述复杂系统,先生以下关于复杂系统的操作还能够继续吗?!
作者: 王不留行    时间: 2009-5-19 09:52
标题: 《中医求索》跋 仅只是可能而已!

下面引用由陈雨思在 2009/05/17 00:02pm 发表的内容:
附:《黄帝内经》解释中的一个矛盾说法
按照现代科学的要求,科学概念必须准确无歧义,但是由于《内经》时代久远,它使用的概念往往是有多种意思,这增加了把握的困难。例如,在《黄帝内经•第十九》有一句话,叫做“神转不回,回则不转,乃失其机。”其中, “不转”是解释为不能运转。而对《素问•第六十四》“正气不乱,精气不转。”王冰却解释为:“不转,谓不逆转也。”吴昆则解释为:“精气不变。”这两种解释是完全相反的。因为按照第一种解释,“回”就是逆转,“不转” 就是指逆转,而按照第二种解释,“不转”却是指“不逆转”,这似乎有两个矛盾的说法:
(1)“不转” =逆转
(2)“不转” =不逆转
有人解释说,“正气不乱,精气不转。”中的“转”是误置,但是没有给出证据(至少我没有看到)。请教大家,怎样用现代语言来解释“神”、“转”、“回”、“机”四个字。
搜索更多相关主题的帖子: 黄帝内经 矛盾 解释



“神转不回,回则不转,乃失其机。”“转”为顺,“回”为逆,“神”在我看来,就是营卫循行的规律,”“机”是关键的意思,是说营卫循行在时空间分布上应该按一定的途径次序,而不能逆行,如果逆行营卫就不能够正常转运敷布,这种运行的紊乱是疾病发生的关键。
后一句:《素问•第六十四》“正气不乱,精气不转。”。上下文是:“凡此四时刺者,大逆之病,不可不从也,反之则生乱气相淫病焉。故刺不知四时之经,病之所生,以从为逆,正气内乱,与精相薄,必审九候,正气不乱,精气不转。帝曰:善。刺五脏中心一曰死,其动为噫。中肝五日死,其动为语。中肺... ”
此处的“转”如果按营卫循行正常来解释,“不转”应该是不正常的状态,类似于上文“回”也就是逆的情况,似乎与前面的“正气不乱”矛盾。王冰释“转”为逆,来达到局部的协调,可是这和“神转不回,回则不转”中的“转“解释又矛盾了。
我认为这儿可能是《内经》用了古文常见的一种修辞方法,叫做“互文”。“正气不乱,精气不转。”是补充说明审查九候(是种遍身脉诊法)的目的或作用。从上下文看,审查九侯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强调判断”正气”的“不乱”,而是为了判断正气是否紊乱,而且似乎语义上更偏后一种情况,也就是并不是判断正气正常与否,而是判断怎么不正常的,为了审明正气(营卫)紊乱的具体状态。
此处“正气”和“精气”基本同义,“不乱”和“不转”则相反,列举了正常和异常的两种情况,这样《内经》正反两种情况并列对举,连起来的意思是审查九侯,以明确正气是否逆乱。或者更有些复合偏义的意思,也就是审查九侯,以明确营卫运行逆乱的情形。
《内经》正反两种情况并列对举,可能还有强调知常达变的意思,也就是《内经》强调的“常以不病调病人”,“揆度奇恒”。还有就是修辞上比较漂亮,不重复,读起来可以引起比较丰富的联想,比说“必审九候,以明正气之逆”包含的意义更丰富,不知您认为如何?
我认为,《内经》的语言是非常漂亮的,读起来朗朗上口,起承转合,抑扬顿挫,都很有节奏感,也非常有气势。复杂深奥的医学理论能用这么优美的语言表达出来,真让人叹为观止了。不过,由于时间相隔久远,《内经》古文多种修辞方法的运用也是导致营卫不被理解的重要原因,因为很多时候《内经》都会以别的词来代替。省文、互文、变文、倒置,还有词义的演变,造成了后人理解的困难,它原来的意思反而渐渐湮没了。

作者: 陈雨思    时间: 2009-5-27 16:31
标题: 《中医求索》跋 仅只是可能而已!
下面引用由陈雨思2009/05/11 01:27pm 发表的内容:
中医学、西医学、系统学之间论争的八个基本问题
中西医融合观先生在“《中医求索》跋—仅只是可能而已!”中,提出了中医、西医、系统科学争论的一些基本问题,笔者将其归纳为八个问题,现在贴出,供大家讨论参考。也请中西医融合观先生就他的下述观点加以确认,以便大家有针对性地发表意见。
  
。。。。。
6中医现代化研究是否需要“以系统观念为指导”?
  中西医融合观说:问题出在“中医现代化研究只能是 ‘以系统观念为指导’”,错误就在于:“以系统观念为指导”。
中医现代化是否需要系统观念的指导?
前面我们给出了一些参考文献。这些参考文献是为了说明中医现代化是否需要系统观念指导的问题。
人们之所以反对中医现代化以系统观念为指导,其根本原因在于对系统观念做了比较狭窄的理解,把它理解为以西方一般系统论的观念为指导。其实,以系统观念为指导,不仅是以西方某学派的系统观念为指导,也不仅是以整个西方认可的系统观念为指导,也不仅是以中国古代的系统观念为指导,甚至不仅是以中国和西方综合的系统观念为指导,而是以全人类综合的系统观念为指导。
从参考文献中可以看到,阴阳五行学说虽然有很强的哲学味道,但是包含科学意义上的系统观念和系统思想,如果中医要以阴阳五行学说为指导,那么,它就是以系统观念为指导;《黄帝内经》虽然有很强的医学味道,但是包含科学意义上的系统观念和系统思想,如果中医要以《黄帝内经》为指导,那么,它就是以系统观念为指导;太极思想虽然有很强的哲理思想味道,但是包含科学意义上的系统观念和系统思想,如果中医要以太极思想为指导,那么,它就是以系统观念为指导。
那么,是否以太极、阴阳五行、《黄帝内经》的思想来指导,就完全够了呢?其实不然。系统观念是对人体系统的全面关照。人体系统好比一个森林,如果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或者只见森林不见树木,或者只见树木不见树木之间的联系,都是一种局部观念(或者是一种不完全的系统观念)。系统观念应该见森林、见树木、见关联。如果能见到“森林、树木、关联”的同一性,则是一种更深入的系统观念。也就是说,只有把人体从分子到器官再到人的整体,以及环境各个方面都搞清楚了,才能系统把握人体系统。系统观念要着眼于对人体系统的全面关照。
当然,就目前来看,中医现代化仍然要以太极、阴阳五行、《黄帝内经》的系统观念来指导,但这是很不够的,因为这些系统观念强调整体而忽略局部,它需要发展,使之既能够解释整体,也能够解释局部,还能够解释局部之间、局部与整体之间的关联,从而使它能够在医学实践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因此,中国古代的系统观念必须与现代西方的系统观念结合起来,与人类各种有价值的系统观念结合起来,逐步形成综合性的系统观念,以指导中医现代化的发展。
因此,我们的结论是:中医现代化必须以系统观念为指导。

作者: 陈雨思    时间: 2009-5-27 16:36
标题: 《中医求索》跋 仅只是可能而已!
参考文献:
http://bbs.gmw.cn/dispbbs.asp?boardid=9&Id=4861
http://bbs.gmw.cn/dispbbs.asp?boardid=6&Id=87&page=2
http://blog.bioon.com/user1/2854/archives/2006/38154.shtml
http://www.twmed-net.com/phpBB2/viewtopic.php?t=81
http://bbs.guoxue.com/viewthread.php?tid=259817
http://www.dyjc.net/bbs/thread-7389-1-12.html
http://www.dyjc.net/bbs/thread-7391-1-12.html
欢迎持各种观点的人来参加讨论,提出新论点。
让科学潮流三江口大潮涌动!


-=-=-=-=- 以下内容由 陈雨思2009年05月27日 04:40pm 时添加 -=-=-=-=-
参考文献:
http://www.gtcm.info/cgi-bin/topic.cgi?forum=68&topic=332&start=0&#35;bottomTd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09-5-27 17:17
标题: 《中医求索》跋 仅只是可能而已!
    欧几里德公理为什么不现代化?《希波克拉底文集》为什么不现代化?牛顿力学为什么不现代化?日心说为什么不宇宙化?亚里斯多德为什么不现代化?欧洲科学家为什么不运用系统科学、复杂系统论研究 欧几里德公理、《希波克拉底文集》、牛顿力学、日心说、亚里斯多德呀?!欧洲科学家的鼻祖们傻呀!?他们为什么不把他们的祖先创造的理论现代化、系统化?!我们中国人为什么非要把我们祖先创造的理论现代化、系统化呢?!这不是无事生非吗!
   道法自然!《希波克拉底文集》就是《希波克拉底文集》;《内经》就是《内经》;阴阳五行就是阴阳五行。已经是历史了,想要学习他,应用他,就不要改变他。一改变,就用不成了。

作者: 陈雨思    时间: 2009-5-27 19:32
标题: 《中医求索》跋 仅只是可能而已!
下面引用由中西医融合观2009/05/27 05:17pm 发表的内容:
欧几里德公理为什么不现代化?《希波克拉底文集》为什么不现代化?牛顿力学为什么不现代化?日心说为什么不宇宙化?亚里斯多德为什么不现代化?欧洲科学家为什么不运用系统科学、复杂系统论研究 欧几里德公理、《希波克拉底文集》、牛顿力学、日心说、亚里斯多德呀?!欧洲科学家的鼻祖们傻呀!?他们为什么不把他们的祖先创造的理论现代化、系统化?!我们中国人为什么非要把我们祖先创造的理论现代化、系统化呢?!这不是无事生非吗!
  道法自然!《希波克拉底文集》就是《希波克拉底文集》;《内经》就是《内经》;阴阳五行就是阴阳五行。已经是历史了,想要学习他,应用他,就不要改变他。一改变,就用不成了。
...
任何学问都是与时俱进的。例如,牛顿力学的形式和内容就在不断发展和变化。牛顿力学的发展,还导致相对论出现,牛顿力学成为特例。欧氏几何也在不断发展和变化。当然,颠扑不破的东西也是有的,基本点不变,形式和内容都在变。中医也在变化,否则,《内经》后面为什么还要有《伤寒论》?《伤寒论》作者就是搞当时的中医现代化。
今天,中医如果不与时俱进,就可能被边缘化,生存空间就越来越小。中医必须在姓“中”的前提下与时俱进!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09-5-28 10:02
标题: 《中医求索》跋 仅只是可能而已!
   
    牛顿力学的形式和内容就在不断发展和变化。牛顿力学的发展,还导致相对论出现,牛顿力学成为特例。
    中医也在变化,否则,《内经》后面为什么还要有《伤寒论》?《伤寒论》作者就是搞当时的中医现代化。
===========================================================================
     按照先生的意思,牛顿力学现代化之后就是相对论!《内经》现代化之后就是《伤寒论》,《伤寒论》现代化之后就是温病学说!
     请问先生:“现代”是什么意思?“现代化”是什么意思?
     欧洲科学家的鼻祖们傻呀!?他们为什么不把他们的祖先创造的理论现代化、系统化?!我们中国人为什么非要把我们祖先创造的理论现代化、系统化呢?!这不是无事生非吗!
     牛顿力学的绝对时空观没有与时俱进,也不可能与时俱进!牛顿力学的应用与时俱进了,过去用来制造蒸汽机,现在用来制造飞机、宇宙飞船之类!牛顿力学属于近代科学,不属于现代科学,牛顿力学不可能现代化!先生能够找到牛顿力学现代化的提法或者说法吗?!学术界从来没有把牛顿力学现代化!也没有一个科学家运用系统论、复杂性科学研究牛顿力学!这是不是事实!
     《伤寒论》398条,112方,没有变化,原书也不能改,但是注解者1000多家,使用的方剂变化无穷,其应用与时俱进了!他的基本思想不能变,不能与时俱进!基本思想一变化,就不是《伤寒论》了,例如温病,几乎处处与《伤寒论》作对!中医搞了几十年“中医外感热病学”,始终没有把《伤寒论》与温病统一起来,只有我们提出来“证态概念”之后,把《伤寒论》、温病与西医的感染病在理论上融合之后,形成《外感染热病学》。这不是《伤寒论》、温病现代化,也不是感染病现代化,而是三者的融合,形成新的理论。

-=-=-=-=- 以下内容由 中西医融合观2009年05月28日 03:00pm 时添加 -=-=-=-=-
    “与时俱进”与“现代化”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古埃及时代,秦始皇时代,罗马时代会有“现代化”?!
作者: 陈雨思    时间: 2009-5-29 18:47
标题: 《中医求索》跋 仅只是可能而已!
下面引用由中西医融合观2009/05/28 10:02am 发表的内容:
    牛顿力学的形式和内容就在不断发展和变化。牛顿力学的发展,还导致相对论出现,牛顿力学成为特例。
    中医也在变化,否则,《内经》后面为什么还要有《伤寒论》?《伤寒论》作者就是搞当时的中医现代化。
牛顿力学的形式和内容就在不断发展和变化。牛顿力学的发展,还导致相对论出现,牛顿力学成为特例。
   中医也在变化,否则,《内经》后面为什么还要有《伤寒论》?《伤寒论》作者就是搞当时的中医现代化。
===========================================================================
    按照先生的意思,牛顿力学现代化之后就是相对论!《内经》现代化之后就是《伤寒论》,《伤寒论》现代化之后就是温病学说!
...
你这样我们就无法讨论了。
谁也没有说要把《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现代化。力学是针对力学系统而建立的科学,不是哪一本书。牛顿力学作为一个科学用语,不是指“牛顿的力学”,它不仅是牛顿一个人创立的,而是许多科学家共同创立的,牛顿只是集大成的代表者。你去翻一翻《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再翻一翻现在的力学教科书,看究竟发展和变化了多少。
同样,中医是针对人体系统而建立的科学,它不是哪一本书,也不是哪个人的医学,中医总是发展和变化的。所谓“《内经》现代化之后就是《伤寒论》,《伤寒论》现代化之后就是温病学说”,是你的逻辑。以《内经》为代表的中医,是那个时代的中医,有了《伤寒论》,中医就发展和变化了,成为以《内经《伤寒论》为代表的中医了。再如先生写了中医方面的书,如果有意义,就使中医发展和变化了。其实,中医每天都在发展和变化。每个有成就的中医都在使它发展和变化。
所谓中医现代化,就是中医要形成自己的现代形态。所有中医典籍仍然是中医典籍,仍然要读。但现代人写中医著作,不能只是抄《内经》《伤寒论》,要有自己的研究,要让现代人能够读懂。当然还有其他现代化内容,我在“跋”已提到,请有兴趣者去看一看。
我认为,中医本来是科学的,不存在科学化问题,但是,中医必须现代化。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09-5-29 21:37
标题: 《中医求索》跋 仅只是可能而已!
     所谓中医现代化,就是中医要形成自己的现代形态。
==========================================================================
    我认为,先生是在为自己的错误进行强辩。先生的中医现代化不能自圆其说!
    【所谓中医现代化,就是中医要形成自己的现代形态。】
     先生以为这个说法正确吗?!
     所谓牛顿力学现代化,就是牛顿力学要形成自己的现代形态。
     所谓欧几里德公理现代化,就是欧几里德公理要形成自己的现代形态。
     所谓地心说现代化,就是地心说要形成自己的现代形态。
     诸如此类!
     希望先生认真研究一下现代与现代化的含义,不要人云亦云!需要严谨的科学态度。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09-5-30 08:15
标题: 《中医求索》跋 仅只是可能而已!
               现代科学与现代医学
(一)关于时代的划分
   “时代”不单是一个时间概念,而是具有社会性质的概念。无论东方还是西方都认可把人类历史划分为古代、近代与现代。
    古代,在欧洲指的是16世纪以前,在中国指的是鸦片战争以前,按照人类社会发展史是指封建社会及其以前的社会。
    近代,在欧洲是指16世纪文艺复兴以后的社会,实际上就是资本主义社会;在中国是指鸦片战争之后,即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现代,一般认为现代社会是从20世纪初开始的。按照马列主义的观点,现代社会的标志是十月革命,现代社会是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并存的社会,是一个过渡时期。
前已述及,中国社会与欧洲社会进程之间的时间差,是东西方文化具有不可通约性的根本原因。
(二)关于科学(时代)的划分
    科学也是很难定义的一个概念,最早科学是“知识”的意思,以后又把科学定义为:关于分科的学问。一般分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从自然科学的角度讲,以严格的实证方法、分析方法为主要方法的自然科学是从文艺复兴之后发展起来的。存在决定意识,生产力决定上层建筑,每一个社会都有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力水平及意识形态,包括各种自然科学理论,因此我们可以把科学按照时代分为古代科学(或者称为前科学)、近代科学与现代科学。这种分类方法是把科学当作“知识”为标准而进行的。
    古代科学是与其生产力相适应的,古代的生产工具分别是石器、青铜器、铁器;古代的动力主要是火,其科学方法主要是观察、记录与思辩,特别是在早期,哲学、自然科学、人文科学是不分的。先哲们往往既是自然科学家,又是哲学家,在人文科学方面又有很深的造诣。所以古代的先哲们往往把人、自然、社会现象包括神、宗教等放在一起研究,以致于科学成为宗教神学的工具、附庸。无论中国还是欧洲的古代医学,都是哲学医学著作,都混杂有宗教神学的成分,只是程度与表现形式有差别。
    近代科学是现代人们都熟知的,为资本主义创造了无穷无尽财富的自然科学,为全人类带来了欢乐与享受,同时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灾难与隐患。近代的生产工具是以钢铁制造的机器,动力是蒸汽机与电。近代科学是在分析方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自从哥白尼提出日心学说宣告自然科学从神学中解放出来,实验方法成为近代自然科学发展的强大杠杆。分析方法、实验方法、原子论、还原论、机械论在方法论上都称为分析方法。我们现在通常所说的严格意义上的“科学”一般的是指在分析方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近代科学,这时候形成的医学就是近代医学。近代科学与近代医学主要是在欧洲资本主义社会中发展起来的。
    现代科学与近代科学不同,一般公认现代科学技术的标志是原子能技术、航天技术、信息技术;现代科学理论的标志是相对论、系统论、信息论。现代科学理论及技术产生于20世纪初,50年代成熟,70年代得到公认。现代科学是整体性的科学,综合性的科学,是自然科学与现代哲学的沟通与融合,辩证唯物主义属于现代哲学。现代科学除了使用实验方法与分析方法之外,更重要的是使用了系统方法,综合性方法以及哲学的思维、思辩等方法。现代科学与近代科学具有不可通约性,所以,现代医学与近代医学同样具有不可通约性。
(三)医学时代的划分:
    中国的、传统的、古代的、封建社会的中医;欧洲的、传统的、近代的、资本主义的西医;现代的、整体融合的、现代医学,三者之间的关系大致如此。

作者: 陈雨思    时间: 2009-5-30 09:20
标题: 《中医求索》跋 仅只是可能而已!
下面引用由中西医融合观2009/05/29 09:37pm 发表的内容:
所谓中医现代化,就是中医要形成自己的现代形态。
==========================================================================
   我认为,先生是在为自己的错误进行强辩。先生的中医现代化不能自圆其说!
   【所谓中医现代化,就是中医要形成自己的现代形态。】
    先生以为这个说法正确吗?!
    所谓牛顿力学现代化,就是牛顿力学要形成自己的现代形态。
    所谓欧几里德公理现代化,就是欧几里德公理要形成自己的现代形态。
    所谓地心说现代化,就是地心说要形成自己的现代形态。
    诸如此类!
    希望先生认真研究一下现代与现代化的含义,不要人云亦云!需要严谨的科学态度。
这样讨论还有意思吗?
我的时间相当紧,如果这样误解,曲解别人的意思,然后加以“批评”,没有任何意义。我对误解,曲解只能做一两次解释,然后保持沉默。
我们的讨论应该对问题的进展有帮助,否则,我只好沉默。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09-5-30 09:40
标题: 《中医求索》跋 仅只是可能而已!
     摆什么科学主义者的架子!不能自圆其说,就科学的、老老实实的承认错误与失败!先生根本不具备严谨的科学态度!也没有科学发展以及社会发展的历史常识!希望先生放下架子,老老实实当个小学生,也许将来能够成气候。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09-5-30 09:54
标题: 《中医求索》跋 仅只是可能而已!
     我不反对科学,也不反对现代化,也不反对研究中医,我反对科学主义者的盲目自大以及对于科学的迷信!任何科学都是相对的,有他的适用范围,出了他的范围,他就是谬论!我用欧几里德公理证明地球是方的,欧几里德公理出了地心说的范围,出了初级平面几何的范围,就是谬论!牛顿力学出了绝对时空观的范围就是谬论!但是科学主义者出于对于科学的迷信,始终不敢承认欧几里德公理、牛顿力学可以是谬论!中医也同样,出了中国固有文化的范围 也是谬论,一点也不奇怪。我们不能运用复杂性或者复杂科学评价中医的正确与错误,中医理论以及技术中有简单问题,有复杂问题,有哲学问题,有力学问题,还有大方无隅问题等等。复杂性科学只能解决复杂性问题,不便于解决简单问题,相对论不便于解决牛顿力学的问题,或者说,相对论在牛顿力学里就是谬论!
    这就是所谓的不可通约性。
   
作者: 陈雨思    时间: 2009-5-30 10:09
标题: 《中医求索》跋 仅只是可能而已!
[quote]下面引用由陈雨思2009/05/11 01:27pm 发表的内容:
中医学、西医学、系统学之间论争的八个基本问题';J
中西医融合观先生在“《中医求索》跋—仅只是可能而已!”中,提出了中医、西医、系统科学争论的一些基本问题,笔者将其归纳为八个问题,现在贴出,供大家讨论参考。也请中西医融合观先生就他的下述观点加以确认,以便大家有针对性地发表意见。s~lzw
1什么是科学?5)bvi
中西医融合观说:科学、系统论是工具,如同电脑是工具一样,是被使用的,是仆人,怎么能够用仆人为指导,指导主人呢?! <]v
中西医融合观:声明一下,我不反对科学,但是我认为科学有他的适用范围,特别是自然科学。科学不是万能的,科学不是迷信,不要迷信他。离开他的适用范围,他就没有任何用处了!Mu6N4>
  科学能够解决我们的问题,就拿来使用,当他不能解决我们的问题是,就把它放到垃圾箱内,需要的时候,再捡起来!世界上所有 的科学家、政治家、商家、经济学家、军事家、艺术家、哲学家都是这样!|17
2医学是不是科学?5JOZf_
中西医融合观说:医学迄今没有脱离经验阶段,从这一点上说,医学(无论中医还是西医)还算不上真正的科学,医学根本不属于是自然科学。无论用什么科学研究中医,注定是徒劳的!20年的事实还不能教训你们吗!?l
3医学是否是与科学是并列的?'r%
  中西医融合观:先生们根本不知道中医的知识范畴,西医的知识范围远远超出了系统论以及所谓的复杂系统!甚至于有人说:医学与科学是并列的!医学只不过使用了一些科学方法与理论,解决医学中的一些问题而已,医学还使用了其他非科学方法解决自己的问题。一切学科都要在医学中吸取营养,丰富发展自己!医学是人类知识的源泉,是最古老的知识。在没有文字之前,人类就已经积累了大量生老病死、接生技术、男女交媾生儿育女的医学知识。J/m
  .(&*
4是医学指导系统学,还是系统学指导医学?_}QY
中西医融合观:学习中医,学西医学的目的是为了指导系统论、复杂系统的研究必须符合已知的中医以及医学事实!而不是相反!Y1
  用西医诠释中医也是一样,西医解释不了的中医客观事实,首先看看是不是西医错误了,或者西医暂时还不能解释!Y2p
5怎样评价近20年来的中医现代化研究?y`y
中西医融合观说:近20年来,医学界应用系统科学各学科理论来对中医进行了多学科全方位的综合研究,“不仅没有解决任何问题,而且使原来比较简单的问题复杂化了,给中医的发展添乱来了!”QJq
6中医现代化研究是否需要“以系统观念为指导”? D!S3Hn
  中西医融合观说:问题出在“中医现代化研究只能是 ‘以系统观念为指导’”,错误就在于:“以系统观念为指导”。7zkz8
7怎样认识人体的复杂性?fjg3K
中西医融合观:中医,西医都面对同一病人。病人体内发生的病理变化只有一个,而对于其认识中西医的是根本不同的。}(B
中西医融合观:“西医认为人体正常状态是动态平衡状态,中医认为人体正常状态是“阴平阳秘”状态。”是对于同一个客观真实存在的正常人体的不同认识。是认识上的不同,而“客观真实存在的正常人体”则是同一的!运用系统论这个参考系认识正常人体,得出的结论是:动态平衡状态;运用阴阳学说这个参考系认识正常人体,得出的结论是:阴平阳秘。o0
8中西医是否具有不可通约性?c';l';W
中西医融合观:采用不同的参考系研究同一事物会得出事物的不同性质与属性,用物理学-力学方法研究人体,就得出人体是一部机器,揭示了人体的机械属性;用化学方法研究人体,就得出人体是一个化学工厂,揭示了人体的化学属性;以细胞为参考系研究人体,人体是由无数细胞组成的器官及系统,与动物相同,揭示了人体的生物学属性;以人种学为参考系,人类可以分为不同的人种;以阶级为参考系,人群可以分为剥削阶级与被剥削阶级,揭示了人的阶级属性……,一个人体可以具备无数个属性或性质,这些属性与性质都会影响人体的生命过程(健康状态与疾病状态)。人的社会属性对疾病的影响,以往没有被人们充分认识,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生产力及科学技术的发展,疾病谱发生了变化,对于疾病的认识深入了,充分认识到社会心理因素对疾病的影响,世界卫生组织重新定义“健康”,采用了不同于生物医学的参考系,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终于得到承认。参考系的转换引发了医学革命,产生了新的科学范式,按照托马斯•库恩的理论,革命前后的科学范式之间具有不可通约性,所以,近代西医“生物医学模式”与现代医学“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具有不可通约性。同理,中西医也具有不可通约性。?M\
中西医融合观:转换参考系是一种很重要的物理方法,一个物体的运动在不同参考系中观察,会表现出不同的性质,就有不同的描述。在每一个物理问题中都有一个最佳参考系的选择,它可使研究对象的规律描述得最简洁,使一个表面上看较为复杂的问题可以得到简化的处理。参考系选择不正确,可使简单问题复杂化,不利于问题的解决。所有物体都有“同样的权利”、“同样的资格”被看作是“静止的”。因此,把一个运动相对某个参考系的描述(例如西医)按照一定的关系变换为相对另个参考系的描述(例如中医)是完全可行的。在医学中也是这样,正确选择参考系有利于问题的解决。例如骨折,在治疗时以机械力学模式为参考系,把骨折的断端看作是木头的断端,使用机械的方法将骨折固定,是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在解释关节运动时,把人的四肢当作为一部机器,运用力学原理解释关节运动是最简单、最正确的方法,这时我们无法使用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解释关节的运动。治疗血吸虫病病人,使用化学药物,采用生物医学模式为参考系是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而发动群众消灭钉螺,改善环境,消灭疫源地,治疗病人消灭传染源,从根本上消灭血吸虫病,只有以社会医学模式为参考系才能达到目的。同样治疗SARS病人是医生的任务,以生物医学模式为参考系就够了,但是要组织治疗大批患者,防止疫情扩展以生物医学模式为参考系则远远不够。治疗、预防神经精神障碍应当以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为参考系,如此等等。参考系选择不正确,不利于解决问题,例如以西医为参考系研究中医理论最终失败。所以不同的参考系,不同的医学模式有其各自的适用范围,不能互相替代,处于低级的古老的模式(科学范式)不能被消灭或消失,只能被改善,被扬弃,被包容,被涵盖。正如人体保留着亿万年进化过程中各阶段动物的基本功能一样,如果因为爬行动物低级把人体内爬行动物的功能与结构“消灭”,人体还能存活吗!以新陈代谢与基因遗传为参考系,人类与其他动植物一样属于生物界;以能否自主运动及主动摄取食物为参考系,人与其他动物一样属于动物门;以卵生还是胎生为参考系,人不属于爬行动物而属于哺乳动物。参考系不同人的属性也不同,解决人的不同属性的问题,要选择不同的参考系。解决人的社会属性的问题要使用社会学的方法,不能用医学的方法。解决人的社会医学的问题时,要以社会医学为参考系,在社会医学的范式内解决。I6
我的时间比较紧,今后,我将对上面八个问题逐一发表意见,暂不参加讨论。
关于网友就“跋”提出的问题,我将一一梳理,逐一发表意见,但不参加讨论。敬请原谅。
作者: 陈雨思    时间: 2009-5-30 10:15
标题: 《中医求索》跋 仅只是可能而已!
我的时间比较紧,今后,我将对上面八个问题逐一发表意见,暂不参加讨论。
关于网友就“跋”提出的问题,我将一一梳理,逐一发表意见,但不参加讨论。敬请原谅。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09-6-2 08:08
标题: 《中医求索》跋 仅只是可能而已!
   可以说,复杂性科学在刚刚诞生的时候曾经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由于以前分散在各个领域的零散思想刚刚集合起来产生了不同思想之间的交叉、变异和涌现,因而取得了非常丰富的成果。但是在这之后的十多年期间,无论是理论还是应用方法论都没有形成更大的突破,关于复杂系统的一般理论仍然没有形成。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09-6-7 15:47
标题: 《中医求索》跋 仅只是可能而已!
下面引用由陈雨思2009/05/30 10:15am 发表的内容:
我的时间比较紧,今后,我将对上面八个问题逐一发表意见,暂不参加讨论。
关于网友就“跋”提出的问题,我将一一梳理,逐一发表意见,但不参加讨论。敬请原谅。
聆听教诲!
作者: 王不留行    时间: 2018-12-6 10:23
再读以前的老帖子,十分感慨。顶一下!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8-12-6 16:23
   谢谢先生把这个帖子找出来,我也复习了一下。最终也没有看到陈雨思先生的教诲,非常遗憾。
作者: 王不留行    时间: 2018-12-6 21:41
本帖最后由 王不留行 于 2018-12-6 14:43 编辑

关于陈教授整理的8个问题,很不好意思,快十年了,还是第一次注意到。这几个问题都是比较高深的,陈教授忙,一直没能回复。我试着回复一下。

[quote]下面引用由陈雨思在 2009/05/11 01:27pm 发表的内容:
中医学、西医学、系统学之间论争的八个基本问题';J
中西医融合观先生在“《中医求索》跋—仅只是可能而已!”中,提出了中医、西医、系统科学争论的一些基本问题,笔者将其归纳为八个问题,现在贴出,供大家讨论参考。也请中西医融合观先生就他的下述观点加以确认,以便大家有针对性地发表意见。s~lzw
1什么是科学?
中西医融合观说:科学、系统论是工具,如同电脑是工具一样,是被使用的,是仆人,怎么能够用仆人为指导,指导主人呢?! <]v
中西医融合观:声明一下,我不反对科学,但是我认为科学有他的适用范围,特别是自然科学。科学不是万能的,科学不是迷信,不要迷信他。离开他的适用范围,他就没有任何用处了!Mu6N4>
  科学能够解决我们的问题,就拿来使用,当他不能解决我们的问题是,就把它放到垃圾箱内,需要的时候,再捡起来!世界上所有 的科学家、政治家、商家、经济学家、军事家、艺术家、哲学家都是这样!
科学应该是系统化的知识体系,它应该满足逻辑的自洽性、理论的预见性、对客观实际的解释能力等几个方面。技术可以是工具,科学不是工具。

2医学是不是科学?5JOZf_


中西医融合观说:医学迄今没有脱离经验阶段,从这一点上说,医学(无论中医还是西医)还算不上真正的科学,医学根本不属于是自然科学。无论用什么科学研究中医,注定是徒劳的!20年的事实还不能教训你们吗!?l

医学已经超越了经验阶段,无论是中医还是西医,都已经形成了系统化的知识体系,在各自理论范围内具有逻辑的相对自洽性,对客观实际也都具有一定的解释能力。不过中西医对客观实际的解释都是不完备的,理论的预见性也是不理想的,目前的医学还在发展阶段,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科学。

3医学是否是与科学是并列的?
  中西医融合观:先生们根本不知道中医的知识范畴,西医的知识范围远远超出了系统论以及所谓的复杂系统!甚至于有人说:医学与科学是并列的!医学只不过使用了一些科学方法与理论,解决医学中的一些问题而已,医学还使用了其他非科学方法解决自己的问题。一切学科都要在医学中吸取营养,丰富发展自己!医学是人类知识的源泉,是最古老的知识。在没有文字之前,人类就已经积累了大量生老病死、接生技术、男女交媾生儿育女的医学知识。

医学是科学的一个分支,是生命科学的一部分。医学和科学不可能是并列的,而是从属的关系。

4是医学指导系统学,还是系统学指导医学?_}QY
中西医融合观:学习中医,学西医学的目的是为了指导系统论、复杂系统的研究必须符合已知的中医以及医学事实!而不是相反!Y1
  用西医诠释中医也是一样,西医解释不了的中医客观事实,首先看看是不是西医错误了,或者西医暂时还不能解释!Y2p

西医解释不了的中医内容,要注意是不是真的符合客观事实,可能是西医错误了,也可能是中医错了,或者是中医探索了西医暂时还没有关注到的领域和内容。医学需要系统论作为指导,中医的哲学观与现代系统论具有深刻的一致性,当然复杂系统的研究必须符合客观事实,同时要到中医中去寻找启发,因为中医已经在历史上尝试应用系统方法研究了,要在系统论与客观实际结合的过程中尝试理解古人建构理论的思路;同时,要学习西医,因为西医为医学科学贡献了更多的事实材料,只是用还原分析的方法研究的。

5怎样评价近20年来的中医现代化研究?


中西医融合观说:近20年来,医学界应用系统科学各学科理论来对中医进行了多学科全方位的综合研究,“不仅没有解决任何问题,而且使原来比较简单的问题复杂化了,给中医的发展添乱来了!”QJq

近二十年来对中医与现代系统论哲学方法的内在一致性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认识已经有了很大的深入,不过,系统论与中医的探讨主要停留在哲学层次,科学仍处于分析时代,医学以分析为主流,适合于系统方法研究的技术和方法目前还不是很成熟,以分析方法研究中医的中西医结合实践,总体上是不成功的,不过也积累了很多的事实材料。中医理论的现代化诠释和理解方面也出了很多问题,中医总体还没有走出百年困惑。

6中医现代化研究是否需要“以系统观念为指导”? D!S3Hn
  中西医融合观说:问题出在“中医现代化研究只能是 ‘以系统观念为指导’”,错误就在于:“以系统观念为指导”。7zkz8

中医现代化研究需要以“系统观念为指导”,因为现代的分析为主的西医学与中医具有不可通约性,解释不了中医的理论架构问题,必须以系统观念为指导,才有可能理解中医的理论。

7怎样认识人体的复杂性?fjg3K
中西医融合观:中医,西医都面对同一病人。病人体内发生的病理变化只有一个,而对于其认识中西医的是根本不同的。}(B
中西医融合观:“西医认为人体正常状态是动态平衡状态,中医认为人体正常状态是“阴平阳秘”状态。”是对于同一个客观真实存在的正常人体的不同认识。是认识上的不同,而“客观真实存在的正常人体”则是同一的!运用系统论这个参考系认识正常人体,得出的结论是:动态平衡状态;运用阴阳学说这个参考系认识正常人体,得出的结论是:阴平阳秘。o0

人体和疾病都是复杂系统,应该用复杂系统的方法去研究;不过,复杂系统也有可分割、可还原的一面,也有适合还原研究的内容。要根据中医的理论,找出古人认识和调控人体复杂性的思路原点,中医这一点上做得并不好。

8中西医是否具有不可通约性?c';l';W
中西医融合观:采用不同的参考系研究同一事物会得出事物的不同性质与属性,用物理学-力学方法研究人体,就得出人体是一部机器,揭示了人体的机械属性;用化学方法研究人体,就得出人体是一个化学工厂,揭示了人体的化学属性;以细胞为参考系研究人体,人体是由无数细胞组成的器官及系统,与动物相同,揭示了人体的生物学属性;以人种学为参考系,人类可以分为不同的人种;以阶级为参考系,人群可以分为剥削阶级与被剥削阶级,揭示了人的阶级属性……,一个人体可以具备无数个属性或性质,这些属性与性质都会影响人体的生命过程(健康状态与疾病状态)。人的社会属性对疾病的影响,以往没有被人们充分认识,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生产力及科学技术的发展,疾病谱发生了变化,对于疾病的认识深入了,充分认识到社会心理因素对疾病的影响,世界卫生组织重新定义“健康”,采用了不同于生物医学的参考系,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终于得到承认。参考系的转换引发了医学革命,产生了新的科学范式,按照托马斯•库恩的理论,革命前后的科学范式之间具有不可通约性,所以,近代西医“生物医学模式”与现代医学“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具有不可通约性。同理,中西医也具有不可通约性。

中西医在不同的方法论视角下,采用了不同的参考系,对人体采取了不同的划分方式,理论有不可通约的一面。同时,也要看到,也有很多是中西医共同视域的内容,在共同视域内,面对共同的临床材料,中西医面对同一个对象,理论具有可比较性。深入进行中西医比较研究的基础上,就会找到中西医对同一事物认识的异同点,从而找到中西医背后深层次的共同的理论原点。未来中西医会逐步走向融合,但必须强调这个认识过程中系统论的强力参与。没有系统论的指导,中西医的比较就不在一个视野框架内,就会产生很多生搬硬套、似是而非的与客观事实不符的结论。





欢迎光临 导航中医药 (http://gtcm.info/)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