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标题:
《金匮要略》讨论 痉湿暍病脉证第二 第24条
[打印本页]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09-1-28 09:09
标题:
《金匮要略》讨论 痉湿暍病脉证第二 第24条
第24条
【原文】
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
甘草附子汤方:
甘草二两(炙) 白术二两 附子二枚(炮,去皮) 桂枝四两(去皮)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得微汗则解,能食,汗出复烦者,服五合。恐一升多者,服六、七合为妙。
【词解】
短气:少气。
【中心思想】
本条论述风湿表里阳气俱虚的证治。
【释义】
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可知风湿已由肌肉侵入关节,病情较上条尤为加剧。汗出短气,恶风不欲去衣,是表里之阳皆虚。由于阳虚不能化湿,在里则小便不利,在外或身微肿。种种病情,均由风湿两盛,内外皆虚,故以桂枝、术、附并用,兼走表里,助阳祛风化湿;甘草名方,意在缓急。
桂枝附子汤、白术附子汤与甘草附子汤三方,同治阳虚不能化湿的风湿相搏证,但主治证候,各有不同。如桂枝附子汤治风气偏胜,白术附子汤治湿气偏胜,甘草附子汤治风湿两胜。前二者仅是表阳虚,而后者则表里之阳俱虚。
【参考】
①沈明宗《金匮要略编注》:“此阳虚邪盛之证也。风湿伤于营卫,流行关节经络之间,邪正相搏,骨节疼烦掣痛,阴血凝滞,阳虚不能轻跷,故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也。卫阳虚而汗出,里气不足,则短气而小便不利,表阳虚而恶风不欲去衣。阳伤气滞,故身微肿,然表里阴阳正虚邪实,故用甘草附子助阳健脾除湿,固护而防汗脱,桂枝宣行营卫,兼去其风,乃补中有发,不驱邪而风湿自除。盖风湿证须识无热自汗,便是阳气大虚,当先固阳为主。”
②本方为风湿病风湿在表,心肾阳虚的常用方。其证肢体关节疼痛,胸闷,心悸,小便少,下肢浮肿,脉结代,舌紫苔腻。如瘀血内阻,加川芎、桃仁、郁金;如痰饮内阻,加栝蒌、薤白、半夏;如心血不足,加丹参、当归、熟地。至于慢性肾炎属脾肾阳虚,证见肢体浮肿,小便不利,脉沉细,舌淡苔白者,亦可用本方治疗。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09-1-28 09:14
标题:
《金匮要略》讨论 痉湿暍病脉证第二 第24条
【湿痹】
又称“着痹”。痹证类型之一。临床表现为肌肤麻木,关节重着,肿痛处固定不移。病因风寒湿三邪中以湿邪偏胜,湿性粘腻滞着所致。故《素问 ·痹论》:“湿气胜者,为着痹也。”
痹bēi 1.鸟名。 2.通"庳"。低下。 3.通"庳"。矮,短。
痹
中医解释
①病名。临床以关节、肌肉痛和肢体(以上下肢为主)拘急,甚则影响屈伸为主证,多因风、寒、湿、邪侵袭经脉、皮、肌、筋、骨、气血痹阻所致。《素问·痹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也。”又:“痹在于骨则重,在于脉则血凝而不流,在于筋则屈不伸,在于肉则不仁,在于皮则寒……”《症因脉治》卷三:“痹者闭也,经络闭塞,麻痹不仁,或攻注作痛,或凝结关节,或重著难移,手足偏废,故名曰痹。”需斟酌风、寒、湿邪之轻重和具体症情予以施治。亦有属于热痹,宜清热祛邪,宣痹止痛;瘀血痹者,用《医林改错》身痛逐瘀汤(秦艽、川芎、桃仁、红花、甘草、羌活、没药、当归、灵脂、香附、牛膝、地龙)参见风痹、寒痹、湿痹、热痹等条。
②泛指病邪闭阻肢体、经络、脏腑所致的多种疾病(包括风、寒、湿痹等在内)。《中藏经》:“痹者闭也。五脏六腑,感于邪气,乱于真气,闭而不仁,故曰痹。”除前述诸痹外,包括周痹、众痹、气痹、血痹、肌痹、筋痹、脉痹、心痹、肝痹、脾痹、肾痹、肺痹、顽痹、胞痹、肠痹、痛风、走注、十二经筋病等。参见有关各条。
────────────────—
痹者 风寒暑湿之气 中于脏腑之谓也 入腑则病浅易治 入脏则病深难治 有风 寒 湿 热 气及筋 骨 血 肉 气 之别 大凡风寒暑湿之邪 入于心者 名曰血痹 入脾者名肉痹 入肝者名筋痹 入肺者名气痹 入胃者名骨痹 感病则一 其治乃异 痹者闭也 五脏六腑 感于邪气 乱于真气 闭而不仁也 又痹病或痛痒 或淋或急 或缓而不能收持 或拳而不能舒张 或行立艰难 或语言蹇涩 或半身不遂 或四肢拳缩 或口眼偏邪 或手足欹侧 或行步而不言语 或不能步行 或左偏枯 或右壅滞 或上不通于下 或下不通于上 或左右手疼痛 或即疾而即死 或感邪而未亡 或喘满而不寐 或昏昧而不醒 种种诸证 出于痹也 <本条信息由贺定胜提供>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9-2-17 11:03
参考23条,综合起来考虑。
欢迎光临 导航中医药 (http://gtcm.info/)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