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标题: 《金匮要略》讨论 痉湿暍病脉证第二 第19条 [打印本页]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09-1-18 08:12
标题: 《金匮要略》讨论 痉湿暍病脉证第二 第19条
第19条
【原文】
  湿家病身疼发热,面黄而喘,头痛鼻塞而烦,其脉大,自能饮食,腹中和无病,病在头中寒湿,故鼻塞,内药鼻中则愈。。
【词解】
  喘:呼吸急促、喘息。
【中心思想】
  本条论述寒湿在上的证治。
【释义】
  “头痛鼻塞而烦”,为本条主症,故下文云“病在头中寒湿,故鼻塞”。由于湿犯肌表,阳为湿郁,则身疼发热而面黄。这里的“面黄”,在病机上与黄疸不同,是湿郁于表的反应。表郁则肺气上逆,故喘。脉大,是病邪在上。“自能饮食,腹中和无病”,可知湿邪并未传里,只须纳药鼻中,宣泄上焦,使肺气通利,则寒湿散而病愈。此证多得之于晓行雾中,即第一篇第十三条“雾伤于上”之证。
【注意】
  纳药鼻中,原文未指出何方,历来注家,多主张用瓜蒂散搐鼻,或以绵裹塞鼻中,令出黄水以宣泄寒湿。有人用鹅不食草纳鼻,亦有疗效。后世对于类似本条证候的治法,多用辛香开发之味作嗅剂,如《证治准绳》辛荑散(辛荑、细辛、藁本、白芷、川芎、升麻、防风、甘草、木通、苍耳子)一类方剂,可资参考。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09-1-18 08:13
标题: 《金匮要略》讨论 痉湿暍病脉证第二 第19条
临床表现与副鼻窦炎类似。待考证。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8-10-11 16:17
        瓜蒂散,中医方剂名。为涌吐剂,具有涌吐痰涎宿食之功效。主治痰涎宿食,壅滞胸脘证。胸中痞硬,懊憹不安,欲吐不出,气上冲咽喉不得息,寸脉微浮者。临床常用于治疗暴饮暴食之胃扩张、误食毒物、精神分裂症、精神抑郁症等属于痰食壅滞胸脘证者。

       上世纪70年代,曾经有人用瓜蒂散纳鼻中,治疗肝炎,效果不详。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9-2-18 06:56
      本条,历来争论较大。暂时不解。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9-3-3 15:27
       鼻旁窦炎即鼻窦炎,包括急性鼻旁窦炎和慢性鼻旁窦炎。为鼻科常见疾病,慢性者居多。前组鼻窦较后组鼻窦的发病率高,其中上颌窦最为常见。鼻旁窦炎可发生于一侧,亦可双侧。可限于一窦发病,亦可累及多窦。
       病因
1.全身因素
过度疲劳、受寒受湿、营养不良、维生素缺乏等引起全身抵抗力下降。生活与工作环境不洁等是诱发本病的常见病因。
2.局部因素
(1)鼻腔疾病 如急、慢性鼻炎、鼻中隔偏曲、中鼻甲肥大、变应性鼻炎、鼻息肉、鼻腔异物和肿瘤等。上述疾病均可阻塞窦口鼻道复合体,阻碍鼻窦的引流和通气而至鼻旁窦炎的发生。
(2)临近器官的感染病灶 如扁桃体炎、腺样体炎等。此外,上列第2前磨牙和第1、2磨牙的根尖感染、拔牙损伤上颌窦、龋齿残根坠入上颌窦内等,均可引起上颌窦炎症。
(3)创伤性鼻窦外伤 骨折或异物射入鼻窦,游泳跳水不当或游泳后用力擤鼻致污水挤入鼻窦等,可将致病菌直接带入鼻窦。
(4)医源性鼻腔内填塞物 留置时间过久,引起局部刺激、继发感染和妨碍窦口引流和通气。



临床表现
1.鼻塞
轻重不等,多因鼻黏膜充血肿胀和分泌物增多所致,鼻塞常可致暂时性嗅觉障碍。
2.脓涕多
鼻涕多为脓性或黏脓性,擤净,脓涕中可带有少许血液。厌氧菌或大肠杆菌感染者脓涕恶臭。脓涕可后流至咽部和喉部,刺激局部黏膜引起发痒、恶心、咳嗽和咳痰。
3.头痛
慢性化脓性鼻旁窦炎一般为明显局部疼痛或头痛。
4.其他
由于脓涕流入咽部和长期用口呼吸,常伴有慢性咽炎症状,如痰多、异物感或咽喉疼痛等。若影响咽鼓管,也可有耳鸣、耳聋等症状。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9-3-3 15:33
      慢性副鼻窦炎是以鼻塞、流脓鼻涕、头昏、头痛、嗅觉减退为主要表现的疾病。该病病程较长,可数年至数十年,反复发作,经久难愈。慢性鼻窦炎绝大多数是鼻窦内的多种细菌感染,致病菌以流感杆菌及链球菌多见。

    临床表现
1、流涕:多为脓性,黄、绿色或灰绿色,病程长者鼻涕可有息气,脓涕常可经后鼻孔流至咽喉,病人自觉咽部有痰,并常经咽部抽吸后吐出。
2、鼻塞:因鼻粘膜充血,鼻甲肥大或鼻息肉所引起,有时亦可因脓涕太多,于擤出鼻涕后鼻堵减轻。躺下侧身休息时上方一个鼻孔通气,下方一个鼻孔出现鼻塞。
3、嗅觉下降:多为两种原因所致,一为鼻粘膜肿胀、鼻塞,气流不能进入嗅觉区域,二为嗅区粘膜受慢性 炎症长期刺激,嗅觉功能减退或消失。
4、头昏、头痛:慢性鼻窦炎多表现为头沉重感,急性发作时可有头痛,均为鼻窦内引流不畅所致。
5、全身表现:少数人可无明显症状,但多数有头昏、食欲不振、易疲倦、记忆力减退以及失眠等。



诊断
鼻塞、流脓涕、头痛或头昏,检查可见鼻粘膜慢性充血肿胀,鼻窦开口的区域可见有脓性分泌物,鼻窦透照,患病鼻窦透光不好。X光检查可见患病鼻窦腔内密度均匀增高。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9-3-3 15:41
      鼻渊,中医病名。是指鼻流浊涕,如泉下渗,量多不止为主要特征的鼻病。常伴头痛、鼻塞、嗅觉减退,鼻窦区疼痛,久则虚眩不已。是鼻科常见病、多发病之一。亦有“脑漏”、“脑砂”、“脑崩”、“脑渊”之称。多因外感风热邪毒,或风寒侵袭,久而化热,邪热循经上蒸,犯及鼻窍;或胆经炎热,随经上犯,蒸灼鼻窍;或脾胃湿热,循胃经上扰等引起。

       与西医病名的关系
西医学的鼻窦炎症性疾病可参考本病进行辩证施治。



病因
鼻渊有实证与虚证之分,实证多由外邪侵袭,导致肺、脾胃、肝胆的病变而发病;虚证多因肺脾气虚,邪毒久困,凝聚鼻窍而致。



病机
1、肺经风热
起居不慎,冷暖失调,或过度疲劳,风热袭表伤肺,或风寒外袭,郁而化热,内犯于肺,肺失宣降,邪热循经上壅鼻窍而为病。
2、胆腑郁热
情志不遂,恚怒失节,胆失疏泄,气郁化火,胆火循经上犯,移热于脑, 伤及鼻窍;或邪热犯胆,胆热上蒸鼻窍而为病。
3、脾胃湿热
饮食失节,过食肥甘煎炒、醇酒厚味,湿热内生,郁困脾胃,运化失常,湿热邪毒循经熏蒸鼻窍而发为本病。
4、肺气虚寒
久病体弱,或病后失养,致肺脏虚损,肺卫不固,易为邪犯,正虚托邪无力,邪滞鼻窍而为病。
5、脾气虚弱
久病失养,或疲劳思虑过度,损及脾胃,致脾胃虚弱,运化失健,气血精微生化不足,鼻窍失养,加之脾虚不能升清降浊,湿浊内生,困聚鼻窍而为病。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9-3-3 15:42
    辩证论治




辩证要点
本病分虚实,实证有肺经风热、胆腑郁热、脾胃湿热等;虚证可见肺气虚寒、脾气虚弱等。临床应注意鉴别。




治疗原则
注意辨别虚实之不同,内外治结合。




证治分类
内治
(一) 肺经风热
症状:鼻塞,鼻涕量多而白黏或黄稠,嗅觉减退,头痛,可兼有发热恶风,汗出,或咳嗽,痰多,舌质红,舌苔薄白,脉浮数。检查见鼻黏膜充血肿胀,尤以中鼻甲为甚,中鼻道或嗅沟可见黏性或脓性分泌物。头额、眉棱骨或颌面部叩痛,或压痛。
治法:疏风清热,宣肺通窍。
方药:银翘散加减。
常用药:银花、连翘、荆芥、薄荷、牛蒡子、豆豉、桔梗、甘草。
(二) 胆腑郁热
症状:鼻涕脓浊,量多,色黄或黄绿,或有腥臭味,鼻塞,嗅觉减退,头痛剧烈。可兼有烦躁易怒、口苦、咽干、耳鸣耳聋、寐少梦多、小便黄赤等全身症状,舌质红,舌苔黄或腻,脉弦数。检查见鼻黏膜充血肿胀,中鼻道、嗅沟或鼻底可见有黏性或脓性分泌物潴留,头额、眉棱骨或颌面部可有叩痛或压痛。
治法:清泻胆热,利湿通窍。
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
常用药:柴胡、龙胆草、黄芩、栀子、泽泻、车前子、生地、当归、甘草。
(三) 脾胃湿热
症状:鼻塞重而持续,鼻涕黄浊而量多,嗅觉减退,头昏闷,或头重胀,倦怠乏力,胸脘痞闷,纳呆食少,小便黄赤,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检查见鼻黏膜红肿,尤以肿胀更甚,中鼻道、嗅沟或鼻底见有黏性或脓性分泌物,颌面、额头或眉棱骨压痛。
治法:清热利湿,化浊通窍。
方药:甘露消毒丹加减。
常用药:藿香、石菖蒲、白豆蔻、薄荷、滑石、茵陈、黄芩、连翘、贝母、射干。
(四) 肺气虚寒
症状:鼻塞或重或轻,鼻涕黏白,稍遇风冷则鼻塞加重,鼻涕增多,喷嚏时作,嗅觉减退,头昏,头胀,气短乏力,语声低微,面色苍白,自汗畏风寒,咳嗽痰多,舌质淡,苔薄白,脉缓弱。检查见鼻黏膜淡红肿胀,中鼻甲肥大或息肉样变,中鼻道可见有黏性分泌物。
治法:温补肺脏,散寒通窍。
方药:温肺止流丹加减。
常用药:麻黄、黄芪、白芷、当归、薏苡仁、白芥子、葛根、辛夷花、苍耳子。
(五) 脾气虚弱
症状:鼻涕白黏或黄稠,量多,嗅觉减退,鼻塞较重,食少纳呆,腹胀便溏,脘腹胀满,肢困乏力,面色萎黄,头昏重,或头闷胀。舌淡胖,苔薄白,脉细弱。检查见鼻黏膜淡红,中鼻甲肥大或息肉样变,中鼻道、嗅沟或鼻底见有黏性或脓性分泌物潴留。
治法:健脾利湿,益气通窍。
方药:参苓白术散加减。
常用药: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山药、扁豆、薏苡仁、砂仁、桔梗。 [1]  



其他疗法
针灸治疗
1、针刺疗法
主穴:迎香、攒竹、上星、印堂、阳白等;配穴:合谷、列缺、足三里、三阴交等。每次选主穴和配穴各1-2穴,每日针刺1次,7-10日为1疗程,手法以捻转补法为主,留针20分钟。
2、艾灸法
主穴:前顶、迎香、四白、上星等。配穴:足三里、三阴交、肺俞、脾俞、肾俞、命门等。每次选取主穴及配穴各1-2穴,悬灸至局部有焮热感、皮肤潮红为度,7-10日为1疗程。此法一般用于虚寒证。
3、穴位按摩
选取迎香、合谷,自我按摩。每次5-10分钟,每日1-2次。或用两手大鱼际,沿两侧迎香穴上下按摩至发热,每日数次。



转归预后
急性起病者,经及时、恰当的治疗,可或痊愈。病程较长者,易致迁延难愈。脓涕长期倒流至咽部,可诱发喉痹或乳娥。若擤鼻方法不当,可诱发耳胀耳闭或脓耳。



预防调护
1、及时彻底治疗伤风鼻塞及邻近器官(如牙病)的疾病。
2、注意保持鼻腔通畅,以利鼻窦内分泌物排出。
3、注意正确的擤鼻方法,以免邪毒窜入耳窍致病。
4、禁食辛辣刺激食物,戒除烟酒。
5、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提高机体抵抗力。



文献摘要
1、《医学摘粹·杂证要诀·七窍病类》:“如中气不运,肺金壅满,即不感风寒,而浊涕时下者,此即鼻渊之谓也,而究其本源,总由土湿胃逆,浊气填塞于上,肺是以无降路矣。”
2、《张氏医通·卷八》:“鼻出浊涕,即今之脑漏是也……要皆阳明伏火所致。” [2]  
3、《秘传证治要诀及类方·卷十》:“有不因伤冷而涕多者,涕或黄或白,或时带血,如脑髓状,此由肾虚所生。” [3]  
4、《辨证录·卷之三》:“人有鼻塞不通,浊涕稠黏,已经数年,皆以为鼻渊而火结于脑也,谁知是肺经郁火不宜。” [4]  

耳鼻喉科疾病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9-3-3 15:46
       有些慢性副鼻窦炎的病人,具有“面黄而喘”的临床表现。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9-3-3 15:49
      哮喘和鼻炎还有一个称谓:同一管道同一疾病,过敏性鼻炎与支气管哮喘都是气道过敏性炎症,只是部位不同罢了,两种在其他地方面均有非常相似之处。有哮喘或过敏性鼻炎家族史的小儿,发生过敏性鼻炎的风险较普通人群高出2-6倍,多数患儿先是出现鼻炎,而后发生哮喘;少部分患儿先是有哮喘,然后出现鼻炎;或是二者同时发生。过敏性鼻炎很容易伴随出现鼻窦炎,鼻甲肥大等并发情况,对于哮喘控制不好,并且有清嗓样咳嗽,咽后壁滤泡增生明显的患者,或者吸鼻动作明显的患儿即使不流鼻涕,也应该检查一下有无鼻窦炎,如果鼻窦炎控制不好,咽腔有鼻涕倒流,这种刺激不接触,哮喘就控制不好,因此哮喘患儿更要重视鼻窦炎。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9-3-3 15:55
       副鼻窦炎可分为急性副鼻窦炎和慢性副鼻窦炎,急性副鼻窦炎除鼻塞、多脓鼻涕外,可有发热咳嗽、精神萎靡、烦躁不安,也可伴发中耳炎、鼻衄和关节痛,大龄儿童可有头痛或一侧面颊痛;3、形成慢性副鼻窦炎后,可出现记忆力减退,头痛。可伴有腺样体病变、慢性中耳炎、贫血、风湿病、关节痛、感冒、哮喘、胃肠或肾脏疾病等全身性疾病。长期鼻塞和张口呼吸会影响面部和胸部的发育,慢性上颌窦炎还可造成牙齿发育畸形。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9-3-3 16:05
    19条,湿家,……,应该是指:副鼻窦炎以及相关的疾病。与鼻渊大致相同。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9-3-3 16:20
    水、湿、痰、饮,皆精微所化,精微化失所当即为水湿痰饮。水,即水气病,是指皮下水肿;湿是指慢性炎症中的浆液性渗出液,存在于关节、粘膜下组织中,黏腻不去;饮是指第三间隙积液,包括关节腔内的积液,这部分积液很难排出,具有湿的性质。痰是指黏性、脓性分泌物。(参看中西医融合观续)
      慢性副鼻窦分泌物,与关节腔分泌物相类似,很难排出,具有湿的性质。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9-3-3 16:22
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19-3-8 23:44 编辑

   这样看,19条与副鼻窦炎具有比较多的重合。
  2019,3,9
        
鼻窦支气管综合征(sinobronchiales syndrome)是指副鼻窦炎伴支气管炎。多以鼻炎、副鼻窦炎和(或)支气管炎起病,表现为交替性鼻塞、流清或脓性鼻涕、头痛、局部压痛等。慢性支气管炎表现为反复发作性咳嗽、咳黏痰或脓痰、喘息,合并支气管扩张时有咯血,并发毛细支气管炎时,可出现严重呼吸困难和发绀。主要行抗感染治疗,对鼻旁窦有脓液时应行穿刺或手术治疗。对支气管炎应对症治疗,如止咳、祛痰、平喘等。本病发展成慢性肺心病时应作相应处理。

病因
鼻窦支气管综合征常由感染所致,可能为下行性感染(先感染鼻旁窦,后下行传入下呼吸道)或上行性感染(下呼吸道先感染,后波及上呼吸道)。也有人认为与遗传因素有关。
发病机制
发病机制目前不详。
鼻窦支气管综合征的临床表现
鼻窦支气管综合征多以鼻炎、副鼻窦炎和(或)支气管炎起病,表现为交替性鼻塞、流清或脓性鼻涕、头痛、局部压痛等。慢性支气管炎表现为反复发作性咳嗽、咳黏痰或脓痰、喘息,合并支气管扩张时有咯血,并发毛细支气管炎时,可出现严重呼吸困难和发绀。肺部可闻及湿啰音。
鼻窦支气管综合征的并发症
慢性支气管炎表现为反复发作性咳嗽、咳黏痰或脓痰、喘息,合并支气管扩张时有咯血,并发毛细支气管炎时,可出现严重呼吸困难和发绀。

鼻窦支气管综合征的治疗
鼻窦支气管综合征主要行抗感染治疗,对鼻旁窦有脓液时应行穿刺或手术治疗。对支气管炎应对症治疗,如止咳、祛痰、平喘等。本病发展成慢性肺心病时应作相应处理。






欢迎光临 导航中医药 (http://gtcm.info/)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