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标题: 《金匮要略》讨论 2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第1条 [打印本页]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08-8-14 07:38
标题: 《金匮要略》讨论 2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第1条
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20-1-13 00:13 编辑

第1条
【原文】
  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脾能伤肾,肾气微弱,则水不行;水不行,则心火气盛;心火气盛,则伤肺,肺被伤,则金气不行;金气不行,则肝气盛。故实脾,则肝自愈。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
  经曰:“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是其义也。余脏准此。
【词解】
  上工:指高明的医生。
  治未病:这里指治未病的脏腑。
  实脾:即调补脾脏之意。
  四季脾旺:脾属土,土寄旺于四季,故云四季脾旺。可以理解为一那四季脾脏之气都很旺盛
   伤:这里是指制约的意思。
   虚虚实实:虚者补之,补其不足;实者泻之,损其有余是正确的。不能违背经旨,虚证用泻法,实证用补法,反其道而行谓之虚虚实实,是错误的。
【释义】
  本条从人体脏腑相关的整体观出发,论述杂病的治疗法则。从五行生克制化关系来说明脏腑在生理情况下相互资生,相互制约;在病理情况下,相互影响,相互传变。
  首先本条含有“既病防传,先治未病之脏”思想。脏腑病变传变的规律是:“五脏受气于其所生,传之于其所胜”、“五脏相通,移皆有次”(《素问•玉机真脏论》)。肝木能克伐脾土,如见肝实之病,应认识到肝病最易传脾,在治肝的同时,要注意调补脾脏,就是治其未病。其目的在使脾脏正气充实,防止肝病的蔓延。传变有虚实之分,肝实则传,肝虚则不传;脾虚受传,脾实则不受传。如果脾脏本气旺盛,则可不必实脾。反之,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其肝,就是缺乏整体观的治法,就不能收到满意的效果。上工不但知肝实必传脾虚之病,而且知肝虚不传脾,虚反受肺邪之病,故治肝虚、脾虚之病,则用酸入肝,以补已病之肝,用焦苦入心,以助不病之心,用甘入脾,以益不实之脾。使火生土,使土制水,水弱则火旺,火旺则制金,金被制则木不受邪,而肝病自愈矣。此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化生不病之理,隔二、隔三之治,故曰: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然肝虚则用此法,若肝实则不用此法也。
  其次,指出治病当分虚实,并举肝病为例来说明。肝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这是肝虚的治法。酸入肝,补之以本味;焦苦入心,心为肝之子,子能令母实,所以助用焦苦;甘味之药能够调和中气,《难经•十四难》:“损其肝者缓其中”,所以益用甘味之药。至于肝实病证,便须泻肝顾脾,上法就不适用。
  对“酸入肝……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十七句的认识,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是衍文,非仲景原文;一种解释是仲景从人体内部脏腑相关的整体观念出发,根据五行生克制化的原理,从多个脏腑进行治疗,以达到纠正肝虚的目的,这里的“伤”字,不能作伤害解,而应作制约来理解。
  本条最后引用经文,强调杂病虚实异治原则。虚者补之,补其不足;实者泻之,损其有余。不能违背经旨,虚证用泻法,实证用补法,反其道而行,肝病如此,其他诸脏以此类推。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08-8-14 07:40
标题: 《金匮要略》讨论 2
    这种思路,有经验的西医也是相同的。考虑全身情况,综合治疗。
   疾病的传变是有规律可循的。从五行生克制化关系来说明脏腑在生理情况下相互资生,相互制约;在病理情况下,相互影响,相互传变。
    疾病的发生发展是有规律的,但是,这种规律又不是必然的,例如,肝功能障碍可以影响消化功能,使其功能下降,但是,消化功能是否真的下降了,还要看有没有消化功能下降的临床表现。高血压可以引起冠心病,脑卒中等,所以,在治疗高血压时除了降压药之外,还有考虑血脂,血液粘稠度,动脉硬化等情况,相应用药。整体观不是中医的专利,西医同样重视整体观。
   脏腑与脏腑之间,疾病与疾病之间,证与证之间,病理状态与病理状态之间,证态与证态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复杂而微妙的,无论中医还是西医都没有充分认识到这种关系的必然性,只认识到了其或然性。医学还没有脱离经验性,所以无论中医还是西医都有上工与中工的区别。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08-8-15 09:48
标题: 《金匮要略》讨论 2
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18-5-2 23:17 编辑

     "治未病';思想,后来发展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由一种治疗方针演变为卫生工作的指导方针!这就是继承与发展的范例.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08-8-16 07:43
标题: 《金匮要略》讨论 2
     "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经典之语!与科学定律,公理不同,中医的经典还有许多条件限制,故"此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化生不病之理,隔二、隔三之治,故曰: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然肝虚则用此法,若肝实则不用此法也","传变有虚实之分,肝实则传,肝虚则不传;脾虚受传,脾实则不受传。如果脾脏本气旺盛,则可不必实脾。"这两段话似乎有逻辑矛盾?
     请赐教!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08-8-16 11:05
标题: 《金匮要略》讨论 2
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18-5-2 23:19 编辑

      转帖
     

   西方医学是历来强调 “治未病”的。西医的祖师爷、古希腊医生希波克拉底就非常重视“治未病”。他注意到气候、食物、职业这些外界因素能引起疾病,因此提倡通过恰当的饮食、休息和锻炼让疾病自然痊愈并保持健康,尽量少用药物。“我们的自然是我们疾病的医生。”“如果我们给每个人恰如其分的营养和锻炼,不太少也不太多,那么我们就发现了最保险的健康方法。”“走路是最好的药。”“让食物成为你的药物,让药物成为你的食物。”这些论述收集在 《希波克拉底文集》中,其成书时间比《黄帝内经》早了三四百年。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8-4-21 06:55
       希波克拉底(希腊文Ἱπποκράτης 英文Hippocrates of Cos II 或者 Hippokrates of Kos,约前460--前377)被西方尊为"医学之父"的古希腊著名医生,欧洲医学奠基人,古希腊医师,西方医学奠基人。提出"体液(humours)学说",他的医学观点对以后西方医学的发展有巨大影响。卒于公元前377年,享年八十三岁。
       近现代中外各流派的文化专家均认为,古希腊文化虽孕育较晚,却是近代欧洲文化--西方文化的始基。医学方面也是这样,我们若把现代医学称作西医,则追其本源应回溯到古希腊医学去。欲知西医的传统精神,必先从古希腊医学开始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8-4-21 07:31
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18-5-2 23:20 编辑

      上工治未病,有两个意思:1  从个体层面来说, 疾病是一个全身性病理反应,往往涉及许多脏器,而且是一个发生发展过程,而不是固定于哪一个器官脏器的病理状态,因此疾病的传变有一定的规律,在诊断治疗疾病的时候,一定要全面考虑疾病的来龙去脉,特别注意疾病发展的趋势,先一步做好预防疾病向恶化方向发展的准备;2  在宏观方面,国家层面,人群方面,区域方面,对于疾病的防控,则是: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后者是上工治未病思想的发展。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8-4-21 15:10
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18-5-2 23:23 编辑

       "上工治未病"出于《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另外在《灵枢·逆顺》也说:"上工刺其未生者也;其次,刺其未盛者也,……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谓也"
        
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见肝之病当先实脾。见肝之病当先实脾,内经中没有这个思想,是张仲景的创新。

          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这一大段话,来之于内经素问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 。
《经》曰: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泻之;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开腠理,致津液,通气也。
       又曰: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以辛补之,以酸泻之;心欲软,急食咸以软之,用咸补之,以甘泻之;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以甘补之,以苦泻之;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以辛泻之;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用苦补之,以咸泻之。

      张仲景把《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治未病与内经素问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 。联系起来,用来说明如何运用药物的性味“治未病”,具有个体疾病时预防疾病发展的意思,没有现代意义的预防为主这个意思。

       在本草历史上,第一个将五脏苦欲补泻用药论昭彰于世的,是张元素(金朝 1115年-1234年,简称金,)。他是第一个系统归纳总结脏腑用药理论的医学家,并在《脏腑标本药式》中详细地归纳并论述了脏腑标本寒热虚实用药式,用以规范用药的法度,个别药品,虽不甚恰当,但所立之式范,毕竟使所用药物有所归属,故列而陈之,以便览阅。

       关于对五脏苦欲补泻用药论的理解,当首推缪希雍(1546-1627 ,明医学家)所论:“ 肝为将军之官,言不受制者也。急则有催折之意焉,故苦而恶性循环之。缓之,是遂甘性也。甘可以缓,甘草之属也。扶苏条达,木之象也;升发开展,魂之用也,故其性欲散,以辛散之,解其束缚也,是散即补也。辛可以散,川芎之属是矣。急者,敛也,肝性之所苦也,违其性而苦,肝斯虚矣。补之以辛,是明以散为补也,细辛、生姜、陈皮之属是矣。
       解放后,提出卫生工作方针:预防为主。非典以后,吴仪副总理提出“治未病”。与疾病治疗过程中的治未病,大不一样了,都是一脉相承的含义。
        这是“治未病”这个术语的演变过程,也是继承与创新的发展过程。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8-4-21 15:57
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18-5-2 23:24 编辑

  上工治未病,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思维方式,例如:居安思危,见微知著,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忧患意识,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要全面的看问题。整体观,事物的相互关系,相互转化。
     不仅仅是医疗疾病的经验总结,而且是融合了中国古代不同领域的经验总结,中医的思想与社会生活中的各种思想是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着的,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18-4-21 17:28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8-4-20 23:31
上工治未病,有两个意思:1  从个体层面来说, 疾病是一个全身性病理反应,往往涉及许多脏器,而且是 ...

1  从个体层面来说, 疾病是一个全身性病理反应,往往涉及许多脏器,而且是一个发生发展过程,而不是固定于哪一个器官脏器的病理状态,因此疾病的传变有一定的规律,在诊断治疗疾病的时候,一定要全面考虑疾病的来龙去脉,特别注意疾病发展的趋势,先一步做好预防疾病向恶化方向发展的准备……

——这是既病防变。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8-4-24 07:10
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18-4-23 23:12 编辑

      张元素,字洁古,金之易州(河北省易县军士村,今水口村)人,中医易水学派创始人,生卒之年无以确切考证而不详(1131?~1234?年),。其所处时代略晚于与其同时期的医家刘完素。著有《医学启源》、《脏腑标本寒热虚实用药式》、《药注难经》、《医方》、《洁古本草》、《洁古家珍》以及《珍珠囊》等。其中《医学启源》与《脏腑标本寒热虚实用药式》最能反映其学术观点。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8-6-29 10:53
    有人认为这一条是王叔和加进去的。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8-9-2 17:29
只要加的对,未尝不可。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8-9-3 05:58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08-8-15 01:48
"治未病';思想,后来发展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由一种治疗方针演变为卫生工作的指 ...

    【 治未病】,到【见肝之病当先实脾】,再到【预防为主】,运用的是取象比类,不是科学实验,也不是形式逻辑。
作者: 董建军    时间: 2018-9-3 10:25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8-9-2 21:58
【 治未病】,到【见肝之病当先实脾】,再到【预防为主】,运用的是取象比类,不是科学实验,也不是 ...

就拿圆周运动来说,圆周运动有向心力离心力切割线运动规律,取象比类,运动轨迹是圆周运动,那么就具有向心力离心力切割线运动规律,做圆周运动就是科学实验,可以发现有向心力离心力切割线运动规律,取象比类是科学实验延伸。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8-9-4 21:54
【原文】
  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金栋按:这第一自然段,其内容与《难经·七十七难》相同。请看《难·七十七难》经文。

《七十七难》说:“经言‘上工治未病,中工治已病’者,何谓也?然,所谓治未病者,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故先实其脾气,勿令得受肝之邪,故曰治未病焉。中工治已病者,见肝之病,不晓相传,但一心治肝,故曰治已病也。”

二者对看,意义相同,具体文字略有出入。应该说《金匮》作了文字处理,或整理修改。


以《伤寒杂病论·原序》为据,《原序》说“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这个《八十一难》当是《难经》无疑。而《金匮》此篇第一自然段文字,当源于《七十七难》无疑。

有学者考证,并据《康平伤寒论》,《原序》中“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錄,并平脉辨证”这23个字,非仲景原序,而是后人沾益者,即王叔和在撰次整理时增益的。如此说来,《金匮》此篇第一自然段文字,当是王叔和增益的。此其一。

《金匮》载方262首,但并未见用五行相克说这段话去指导这些方剂,即“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并未融入这262首方剂中,即与之无关。《金匮》这个总论或导论之文,与具体方剂无关。此其二。

有学者认为,以本书内容形式律之,凡是问答体部分非仲景原文,是后人的追加论述。此其三。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8-9-4 22:03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8-4-21 15:10
"上工治未病"出于《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另 ...

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见肝之病当先实脾。见肝之病当先实脾,内经中没有这个思想,是张仲景的创新。

实际上这句话与《难经》有关,请参看《七十七难》,非张仲景的创新!这是王叔和在撰次整理《伤寒杂病论》时,据《难经》经文而附益增补的。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8-9-7 18:06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
        这是《金匮要略》这本书的导论,具有指导性的意义。《金匮要略》与《伤寒论》原来是一本书,作者是张仲景。所以,学习,讨论《金匮要略》一定要与《伤寒论》相互参照,贯通一致,不能出现矛盾。
      先后,是秩序、传变的秩序。《伤寒论》是六经传变;《金匮要略》是脏腑经络传变,经---络;腑----藏。经络---脏腑。这是一般规律,显然与六经传变不同。第一条:……见肝之病当先实脾……,阐明脏与脏之间按照五行传变,具体的告诉读者,与六经传变不同。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8-9-8 10:06
        牵一发而动全身。由于传变途径不同,治疗原则也不同。传变途径不同是因为二者的病因不同,感受病因的脏腑经络不同。伤寒论的风寒署湿燥火,称为外邪;而《金匮要略》中的风寒署湿燥火不属于外邪,称为:内风、内寒、内热、内燥、内湿、内火。外界的风寒署湿燥火也可以引起经络脏腑的病变,但是比较少见。
       外邪的西医解释是:外邪是异常的外界气候与病原体的综合体,病原体是外邪的载体(在《中西医融合观》里,有详细的解释)。在《金匮要略中》,外界的风寒署湿燥火仅仅是物理因素致病。




欢迎光临 导航中医药 (http://gtcm.info/)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