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标题: [原创]关于经络学说基本概念的解释 [打印本页]

作者: 哲医    时间: 2006-5-15 02:19
标题: [原创]关于经络学说基本概念的解释
[ADMINOPE=南京陈斌|哲医|威望由 2 增加至 3|发原创帖多篇,学术质量高,探讨价值大。(原网名:医哲)|1147697602][这个贴子最后由南京陈斌在 2006/05/15 08:45pm 第 1 次编辑]

以下,根据《内经》的记载,解释对经络学说的一些概念,或许,对经络的研究有些帮助:
1,阴阳离合和三阴三阳
经络学说以“十二经”为主,“十二经”命名是根据“三阴三阳”的理论形式,“三阴三阳”的理论形式导源于“阴阳离合”的哲学原理,所以,经络学说以“阴阳离合”的哲学原理为理论基础。
“阴阳离合”是阴阳学说的内容。所谓“离”,是一阳分三阳、一阴分三阴。一阳分三阳,则为太阳、阳明、少阳,合称三阳。一阴分三阴,则为太阴、厥阴、少阴,合称三阴。所谓“合”,是三阳合一阳、三阴合一阴。太阳、阳明、少阳相合,则为一阳。太阴、厥阴、少阴相合,则为一阴。一阴一阳再合,则为太极。太极代表整体。太极分阴阳即整体分阴阳,阴阳可以继续再分,分则为“离”,“合”则为还原,一阴一阳相合,则还原为太极,即还原为整体,这是“阴阳离合”的哲学原理,蕴含着“三阴三阳”的理论形式,为“十二经”命名提供了依据。
按“阴阳离合”的哲学理论,“三阴三阳”再以手足相配,则为手三阳、手三阴、足三阳、足三阴。“手三阳”是:手太阳、手少阳、手阳明。“手三阴”是:手太阴、手少阴、手厥阴。“足三阳”是:足太阳、足少阳、足阳明。“足三阴”是:足太阴、足少阴、足厥阴。手、足三阳和手、足三阴合起来,则为十二经的名称。
《素问·阴阳离合论》的记载表明,“十二经”的命名,主要根据“三阴三阳”的理论形式。如《素问·阴阳离合论》说:“黄帝问曰:余闻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大小月三百六十日成一年,人亦应之。今三阴三阳不应阴阳,其故何也?岐伯对曰: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天覆地载,万物方生,未出地者,命曰阴处,名曰阴中之阴。则出地者,命曰阴中之阳。阳予之正,阴为之生,故生因春,长因夏,收因秋,藏因冬,失常则天地四塞。阴阳之变,其在人者,亦数之可数。帝曰:愿闻三阴三阳之离合也,岐伯曰:圣人面南而立,前曰广明,后曰太冲,太冲之地,名曰少阴,少阴之上,名曰太阳,太阳根起于至阴,结于命门,名曰阴中之阳。中身而上,名曰广明,广明之下,名曰太阴,太阴之前,名曰阳明,阳明起于厉兑,名曰阴中之阳。厥阴之表,名曰少阳,少阳根起于窍阴,名曰阴中之少阳。是故三阳之离合也,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三经者,不得相失也,搏而勿浮,命曰一阳。帝曰:愿闻三阴,岐伯曰:外者为阳,内者为阴,然则中为阴,其冲在下,名曰太阴,太阴根起于隐白,名曰阴中之阴。太阴之后,名曰少阴,少阴根起于涌泉,名曰阴中之少阴。少阴之前,名曰厥阴,厥阴根起于大敦,阴之绝阳,名曰阴之绝阴。是故三阴之离合也,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三经者,不得相失也,搏而勿沉,名曰一阴。”这种记载表明,古代医家开创经络学说,主要根据“阴阳离合”的哲学原理和“三阴三阳”的理论形式。“阴阳离合”衍化为“三阴三阳”,“三阴三阳”衍化为“十二经”的名称。确定“十二经”的起止和人体结构的阴阳属性都以“圣人面南而立”为标准姿势。所谓“圣人面南而立”,相当于人体模型。
以上说明,“阴阳离合”的哲学原理和“三阴三阳”的理论形式,是经络学说的理论基础,所以,经络学说的实际意义,是方法论学说。
2,根结
“根结”是经络学说非常重要的概念,主要体现设置“十二经”的基本方法,把“经”设置在人体的相应部位,落实“十二经”的分布、走向和循行路线。“根”是“经”的起点,“结”是另一端结聚的部位。
以“面南而立”为标准姿势,把人体的结构划分阴阳,根据“三阴三阳”的理论形式和人体结构的阴阳属性,以及生理病理特点,按对应关系,依次设置“经”的“根”和“结”,才有了“经”的分布、走向和最基本的循行路线。各“经”与人体的结构广泛联系,才有了“经”的分支,“经”的分支即是“络”。所以,“经络”和人体结构的联系虽然复杂,但阴阳属性都互相对应,分布和排列都有规律,并依次衔接,阴阳相贯,如环无端,终而复始。这都是设置的。
《说文解字》说:“根,木株也”。所谓“木株”,即树根的古称。此外,“根”还有开始的意思。如《博雅》说:“根,始也”。“结”字原为缔结、裹结之意,引申为结聚、归结的意思。所以,在经络学说,“十二经”的“根”都在四肢末端,“结”都在胸腹或头面部。“根”和“结”的主要记载见于《灵枢·根结篇》,但不完整。具体内容如下:
足太阳经之“根”,在足次趾外侧,至阴穴处。“结”,在命门(目)的部位。
足阳明经之“根”,在足次趾外侧,厉兑穴处。“结”,在颡大、钳耳的头维穴处。
足少阳经之“根”,在足无名趾外侧,足窍阴穴处。“结”,在耳前窗笼之听宫穴处。
足太阴经之“根”,在足大趾内侧,隐白穴处。“结”,在上腹部之太仓,即中脘穴处。
足少阴经之“根”,在足心,涌泉穴处。“结”,在喉部之廉泉穴处。
足厥阴经之“根”,在足大趾上,大敦穴处。“受结”,在胸部之玉英、膻中穴的部位。
此外,《灵枢·根结篇》还记载了“六阳经”的“根”、“溜”、“注”、“入”。其中,“根”,指各“经”在四肢末端的起点,即井穴。“溜”,即原穴;“注”,即经穴;上部的“入”穴在颈部,下部的“入”穴即“络穴”。具体内容如下:
足太阳经之“根”为至阴穴,“溜”为京骨,“注”为昆仑,上“入”为天柱,下“入”为飞扬。
足少阳经之“根”为足窍阴穴,“溜”为丘墟,“注”为阳辅,上“入”为天容,下“入”为光明。
足阳明经之“根”为厉兑穴,“溜”为冲阳,“注”为足三里,上“入”为人迎,下“入”为丰隆。
手太阳经之“根”为少泽穴,“溜”为阳谷,“注”为小海,上“入”为天窗,下“入”为支正。
手少阳经之“根”为关冲穴,“溜”为阳池,“注”为支沟,上“入”为天牖,下“入”为外关。
手阳明经之“根”为商阳穴,“溜”为合谷,“注”为阳溪,上“入”为扶突,下“入”为偏历。
《灵枢·根结篇》虽没记载手三阴经的“根结”和手三阳经的“结”。但是,根据“十二经”的分布和循行规律可知:手三阴经的“根”,也在四肢末端的井穴。手三阴经的“结”,都在胸腹部。手三阳经的“结”,都在头面部。这是因为,《灵枢·逆顺肥瘦篇》明确指出:“手之三阴,从脏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按此规律,可以把“十二经”的“根结”都弄清。
3,终始
“终始”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是指各“经”的起点和终点。广义是指整个经络系统的起点和终点。《灵枢·终始篇》说:“必先通十二经脉之所生病,而后可得传于终始矣。”这说明,“终始”对经络学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所谓“十二经脉之所生病”,不是“经”本身发生疾病,而是各“经”所主的病症。
《灵枢·终始篇》又说:“凡剌之道,毕于终始,明知终始,五脏为纪,阴阳定矣。”这段经文的意思是说,针灸的道理都是根据“终始”,“终始”由人体的结构和阴阳属性确定。因此,在“根”和“结”的基础上,各“经”的循行路线以及与人体结构的联系,可以充实、修改和调整。所以,若把《阴阳十一脉灸经》、《足臂十一脉灸经》、《内经》记载的“经络”循行路线及其与人体结构的联系相比较,《内经》充实了很多内容。在《内经》的基础上,《难经》对“奇经八脉”的记载,也充实了新内容。这说明,“经络”的循行路线及其与人体结构的联系,是逐渐充实、逐渐完善的。
《灵枢·终始篇》还说:“谨奉天道,请言终始,终始者,经脉为纪,持其脉口人迎,以知阴阳有余不足,平与不平,天道毕矣。”这段经文的意思是说,按天地阴阳盛衰的道理,“终始”以各“经”为纲纪,只要满足了诊治疾病的需要,能够阐释生理病理,就完善了。这说明,经络学说越充实、越完善,越能满足临床需要。因此,经络学说永无止境。
3,起止
“起止”相当于狭义的“终始”,指“经”的起点和终点,但与“根结”有区别。其区别是:“根”可以是“经”的起点,但“结”未必是终点。在“结”的部位,各“经”仍可延伸。“起止”是按交接顺序,从手太阴经开始,依次交接,最后一“经”是足厥阴经,再由足厥阴经与手太阴经交接,如此循环往复,阴阳相贯,终而复始。“经”与“经”之间都是通过分支交接,其交接处是终点。所以,各“经”都以分支与另一“经”的交接处为终点。奇经八脉不循此例。
4,上、下、出、入、别
“上、下、出、入、别”是“经络”循行的基本方式。由下而上,为上。由上而下,为下。由深部向浅表循行,为出。由浅表向深部循行,为入。“别”是另行。
5,循、挟、贯、抵、至、绕
“循、挟、贯、过、至、绕”是“经络”通过人体主要部位的基本方式。“循”是沿着。“挟”是并行于两边。“贯”是通贯而过。“抵”是到达,与“至”同。“绕”是沿边际绕过。
6,散、系、布、
“散、系、布”是“经络”“与人体结构比较特殊的联系方式。散”是散布在较小的部位。“布”是散布在较大的部位。“系”是联结之处与另一处有关联。
7,交、会、合
“交、会、合”主要指“经”与“经”和“络”与“络”之间的联系。“交”是互相交叉。“会”是在某处相汇。“合”是并行。
8,属络
“属络”专指“经络”与脏腑的联系方式。各“经”联系本“经”所属脏腑为“属”,联系互为表里的脏腑为“络”。所以,”属络“之“络”应与“经络”之“络”区别开。“属络”之“络”是动词,“经络”之“络”是名词。
9,经和络
“经”和“络”,是经络系统最基本的成分。其起止、分布、循行路线、交接顺序、表里关系、以及与人体各种结构的复杂联系,都是古代医家在人体模型上设计的。所以,在人的身体上,并没长着“经”和“络”。现已证实,根据《内经》的解释,“经”和“络”的实质,都是论理工具,相当于地球仪上的经纬线。其中,“经”是直行主干,“络”是“经”的支线。
经络系统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十二经”和“奇经八脉”的直行主干;二是“十二经”和“奇经八脉”分出的支线。除此之外,把人体的任何结构说成经络系统的组成部分都是错误的。
具体的说,“十二经”分布于左右两侧,合起来共二十四经。“十二经”虽有“经”别,仍属正经。冲脉、任脉、督脉、带脉没左右之分,合为四经。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也分布于左右两侧,合为八经。所以,经络系统共三十六条“经”。再加各“经”的支线,即整个经络系统。因此,经络系统除“三十六条经”和各“经”的支线外,不含人体的任何结构。
近代以来,有些医书把“经络”说成人体的组成部分,甚至认为,“经络”是人体内“看不见,摸不着”的特殊结构。还有的把十二经筋、十二皮部、以及孙络和浮络等说成经络系统的组成部分。根据《内经》的解释,这些说法都是错误的。
10,经脉和络脉
一般认为,“经脉”即“经”,“络脉”即“络”。但是,《内经》所说的“经脉”和“络脉”,并不专指“经”和“络”,有时指“血脉”。因此,“经络”和“血脉”容易相混,必须辨别清楚。
据《内经》记载,“经脉”有三种含义,“络脉”有两种含义。“经脉”的三种含义是:一指“经”,即十二经和奇经八脉的主干。二指“血脉”,主要指“大而在里”的血脉。三指整个经络系统。如《灵枢·经脉篇》说:“经脉者,所以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这里所说的“经脉”,既包括“经”,也包括“络”,实际指整个经络系统。“络脉”的两种含义是:一指“络”,即十二经和奇经八脉的支线。二指血脉,主要指比较浅表的血脉。因此,《内经》所说的“经脉”和“络脉”,有时指“经”和“络”,有时指“血脉”。指“血脉”时,“经脉”专指“大而在里”的血脉,“络脉”专指比较浅表的血脉,“孙脉”和“毛脉”专指细小的血脉,即毛细血管。经考证,这是有历史原因的。原因是:古代医家以“经”和“络”为论理工具,用“经”和“络”对全身的血脉进行概括和分类,把“大而在里”的血脉称“经脉”,把比较浅表的血脉称“络脉”,比“络脉”更细小的血脉称“孙脉”或“毛脉”。如《灵枢·脉度篇》说:“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这是古代医家对全身血脉进行概括和分类的基本方法。因于这种方法,“经脉”和“络脉”有了两种含义,除指“经”和“络”外,有时指血脉。类似这种记载,还有《灵枢·痈疽篇》,其曰:“中焦出气如露,上注谿谷,而渗孙脉,津液和调,变化而赤为血,血和则孙脉先满,溢乃注于络脉,皆盈,乃注于经脉。”很明显,这里所说的孙脉、络脉和经脉,都是指血脉,而不是指“经”和“络”。这种词义变化,在语法上属于词义扩大,在中医历史上属于借用旧词又赋予了新的含义。因此,不能把《内经》所说的“经脉”和“络脉”都认为是“经”和“络”。但“经”和“络”,专指十二经和奇经八脉及其支线。这些基本概念,是不能混淆的。
11,脉和血脉
在古代,凡物之贯通、联络,成为一体而有条理者,皆称“脉”。如:地脉、山脉、水脉、血脉、筋脉等。因此,在中医学的传统理论中,“脉”字应用很广。比如,“经”称“经脉”、“络”称“络脉”、“筋”称“筋脉”、“血管”称“血脉”、“肺经”称“肺脉”、“心经”称“心脉”、“肝经”称“肝脉”等,举不胜举。
“脉”的本义是名词。但在中医学的古典文献中,有时“脉”字是以动词的形式出现的,代表“诊”或“候”的意思。如“欲别表里,当脉之”。再如:“脉之,反见浮数之象。”这里所说的“脉”字,是“诊候”的意思,属动词。这种语法,属于名词活用,即名词用作动词。
属于名词的“脉”字,有时指“经”或“络”,有时指“血脉”,必须分辨清楚。否则,“经络”与“血脉”相混,必然导致概念不清。比如,《阴阳十一脉灸经》和《足臂十一脉灸经》所言十一脉,指十一经。《内经》说:“夫脉者,血之府也。”指血脉。血脉是古代对血管的称谓。因此,阅读古典文献,必须结合“脉”字的出处和上下文意,才能弄清词意。把“血脉”和“经络”区别开,才能准确理解“经络”的基本概念。
“血脉”和“经络”的区别是:“血脉”属于解剖学概念,是人体客观存在的结构,其实质,是运行血液的管道,即血管。“经络”不属于解剖学概念,不是人体客观存在的结构,其实质,是论理工具。所以,“血脉”和“经络”是截然不同的概念,但可以用“经络”对“血脉”分类。
12,浮络和孙络
一般认为,络脉有别络、浮络和孙络之分。别络是较大的、或主要的络脉,浮络是循行于人体浅表部位而常见的络脉,孙络是最细小的络脉。(见《中医基础理论》上海科技出版社)这种解释,表面上合情合理,实际是错误的。这是因为,这种解释把“络”和“血脉”混淆了。
据考证,别络、浮络和孙络,并不都是经络系统的组成部分。其中,“别络”是“经”的分支,“十二经”和任、督二脉都有“别络”,因此,“别络”属于“络”的范畴,是经络系统的组成部分。孙络和浮络,都是血脉的细小分支,而不是“络”的分支。所以,“孙络”和“浮络”不属“络”的范畴。根据《内经》对“血脉”的分类方法、以及《内经》记载的“诊络法”和“剌络法”,都可说明这一点。
《内经》对“血脉”的分类方法,见于《灵枢·脉度篇》,是把“血脉”分为三类,“大而在里”的血脉为第一类,称“经脉”。比较浅表的血脉为第二类,称“络脉”。孙络和浮络为第三类,专指比“络脉”更细小的血脉,其实质,是毛细血管。《内经》记载的“诊络法”,是观察体表血脉的变化,而不是观察“络”的变化。《内经》记载的“剌络法”,是针剌体表的血脉,而不是针剌“络”。所以,必须把“别络”、“孙络”、“浮络”区别开。“别络”虽是经络系统的组成部分,但“孙络”和“浮络”不是经络系统的组成部分。
。。。。。未完待续。。。。。。。

[color=#990000]-=-=-=-=- 以下内容由 哲医2006年05月15日 02:20am 时添加 -=-=-=-=-


[color=#990000]-=-=-=-=- 以下内容由 哲医2006年05月15日 02:22am 时添加 -=-=-=-=-
13,十二经
“十二经”也称“十二经脉”,包括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
14,奇经八脉
“奇经八脉”也称“奇经”,包括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
十二经和奇经八脉,再加各“经”的支线,即是完整的经络系统。除此之外,经络系统不含其他成分。
15,经别和别络
“经别”和“别络”,都是由“经”分出的。所以,经络系统包括“经别”和“别络”。“经别”是别行的正经,仍属“经”的范畴。“别络”是“经”的分支,属“络”的范畴。
“经别”都属“十二经”,专指“十二经”分布在身体深部的别行正经。奇经八脉没“经别”。所以,“经别”共十二条,称“十二经别”。
“别络”是“十四经”的分支,专指“十二经”在四肢分出的支线和任、督二脉的支线。所谓“十四经”,是“十二经”再加任、督二脉。奇经八脉的其余六“经”没“别络”,所以,“别络”共十四条,总称“十四别络”。
“经别”的循行特点是:从十二正经分出,经躯干、脏腑、头项等处,最后仍归正经。在循行过程中,六阳经的“经别”复注于原来的阳经,六阴经的“经别”则注入与其表里的阳经。手足三阴三阳组成六对,称为“六合”。其主要作用,是加强表里两经的联系,并联系正经未循行的部位与器官,弥补正经的不足。
“别络”的循行特点是:“十二经”的“别络”都从肘膝以下分出,与相邻之“经”互相联络。其主要作用,是表里之“经”互相联络,加强联系。任、督二脉虽有别络,但没表里之“经”,故不循此例。
除“经别”和“别络”之外,“经”的支线还有很多,但未命名。凡“经”的支线,无论长短,都属“络”的范畴。
16,十五络脉
通常所说的“十五络脉”,是“十四经”的“别络”再加“脾之大络”,合称“十五络脉”。一般认为,“十五络脉”都是经络系统的组成部分。但是,据《内经》记载,“脾之大络”不是“经”的支线。所以,不能把“脾之大络”说成经络系统的组成部分,但“十四经”的“别络”都是经络系统的组成部分。这是有严格区别的。
《内经》的记载表明 ,“脾之大络”出于渊腋下三寸,布胸胁,不是“经”分出的,没与“经”或“络”交接,其实质,是血脉。所以,“脾之大络”不是经络系统的组成部分。
据考证,《内经》称“别络”为“经”之“别”。如:手太阴之别、手少阴之别、手心主之别、手太阳之别、手阳明之别、手少阳之别、足太阳之别、足少阳之别、足阳明之别、足太阴之别、足少阴之别、足厥阴之别、任脉之别、督脉之别,合为“十四经”之“别”,也称“十四别络”。《内经》记载的“脾之大络”,列于“十四经”之“别”最后。详见《灵枢·经脉篇》。其中,“十四经”之“别”与“脾之大络”的区别,《灵枢·经脉篇》作了说明。其曰:“凡此十五,络者,实则必见,虚则必下,视之不见,求之上下,人经不同,络脉异所别也。”所谓“凡此十五”,包括“十四经”之“别”和“脾之大络”。所谓“络者”,单指脾之大络。所谓“络脉异所别也”,是明确指出,“脾之大络”不同于“十四经”之“别”。由此说明,“脾之大络”不是“经”的支线,而是血脉,所以,“脾之大络”有不同于“十四经”之“别”的特征,即:“实则必见,虚则必下”。这种特征,是“血脉”的特征。“经”和“经”的支线,都没这种特征。
此外,《素问》记载的“胃之大络”,其实质也是血脉,故曰“出于左乳下,其动应衣”。因此,“脾之大络”或“胃之大络”都不是经络系统的组成部分。必须明确这一点,才能把经络系统的组成部分进一步澄清。
17,十二经筋和十二皮部
把人体诸筋分别归属于“十二经”,称“十二经筋”。把人的体表分别归属于“十二经”,称“十二皮部”。因此,“十二经筋”指全身诸筋。“十二皮部”指整个人体的体表。
近代医书把“十二经筋”和“十二皮部”说成是经络系统的组成部分,甚至认为,“十二经筋”是十二经脉的附属部分。(见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中医基础理论》)其实,这是对经络系统的误解。
人的体表和筋、以及血脉、脏腑、五官、四肢、躯干、毛发等,都是人体的结构。经络与人体结构的关系是:“经络”是研究人体各种结构的论理工具,人体的任何结构都是研究对象。因此,人体的任何结构,都不是经络系统的组成部分或附属部分,而是属于经络学说的研究对象。中医学是通过经络学说对人体的各种结构进行系统研究,而不是把人体的结构当成经络系统的组成部分,这是决不可混淆的。
18,正经
“正经”是相对而言的。相对“奇经八脉”来说,“十二经”是“正经”,奇经八脉是“奇经”。相对“经别”来说,“十二经”和“奇经八脉”都是“正经”。“经别”是别行的正经。总之,“正经”都指“经”,不含“经”的支线。所以,“正经”是经络系统的主要部分,包括三十六条“经”和“十二经”的“经别”。
《素问·阴阳离合论》记载了各“经”的起止点。在起点和止点之间直行的主干,都是“正经”。从“正经”分出仍归“正经”的直行部分称“经别”,仍属“正经”。各“经”分出的支线,都是“络”。因此,经络系统的称谓虽然复杂,但经络系统只包括“经”和“络”两部分。其中,“经”指十二经和奇经八脉的直行主干,共三十六条。“络”指三十六条“经”的支线。
19,奇经
对“奇经”的解释,主要有以下四种:
(1),其“经”别道奇行,不拘于“十二经”,故曰“奇经”。如《难经》说:“奇经八脉者,不拘于十二经。”意思是说,奇经八脉的循行和特点,不拘于“十二经”的规律,所以,称为“奇经”。
(2),“奇”为单数,有不偶之义,无表里配合,故曰“奇经”。所以,奇经八脉没表里关系。
(3),联络奇恒之腑,与五脏六腑没络属关系,故曰“奇经”。
(4),相对而言,“十二经”称“正经”,则“奇经八脉”称“奇经”。如《圣济总录》说:“脉有奇常,十二经者,常脉也,奇经八脉而不拘于常,故谓之奇经。”
以上四种解释,基本上概括了“奇经”的特点及其与“十二经”的区别。“奇经”共八条,都用“脉”字命名,合称“奇经八脉”。
十二经、奇经八脉、十二经别、十四别络、以及各“经”的其他支线,都是古代医家在人体模型上画的。所以,十二经和奇经八脉、经别和别络、以及各“经”的其他支线,在实质上没区别,也没粗细之分。在人的身体上,既没长着“十二经”,也没长着“奇经八脉”。明确这一点,并不是否认经络学说,而是恢复经络学说的实际意义。
20,六经
“六经”是“十二经”的简化。根据“阴阳离合”的哲学原理,按“三阴三阳”的理论形式,“十二经”可以简化为“六经”。如:手太阳经与足太阳经合并,统称“太阳经”、手阳明经与足阳明经合并,统称“阳明经”、手少阳经与足少阳经合并,统称“少阳经”、手太阴经与足太阴经合并,统称“太阴经”、手厥阴经与足厥阴经合并,统称“厥阴经”、手少阴经与足少阴经合并,统称“少阴经”。“十二经”合并以后,则为“六经”。
21,六经证
《伤寒杂病论》用“六经”概括外感伤寒病的病理阶段和临床表现,把外感伤寒病分为六种证候类型,称“六经证”。这是张仲景对外感伤寒病的“辨证”方法,为中医学确立“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奠定了基础。所谓“六经证”,并不是“经”发生了病变,而是把外感伤寒病按病理阶段和临床表现归属“六经”。“经”本身,不是病灶,也不是病邪的传播途径。如《素问·离合真邪论》说:“虚实之所生,非邪气从外入于经也”。显然,《伤寒杂病论》开创“六经辨证”,只是以“六经”为论理工具。
22,经气
据《内经》解释,所谓“经气”,不是“经络”本身之气,而是真气。如《素问·离合真邪论》说:“真气者,经气也。”
所谓“真气”,不是“经”产生的,而是“先天之气”与“水谷之气”结合而成,充养全身。如《灵枢·剌节真邪篇》说:“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者也。”这说明,《内经》虽有“经气”之说,但“经气”是“真气”,不是“经”产生的。因此,不能把“经气”误解为“经络”本身产生的“气”。
23,经络运行气血
“经络”运行气血,并不是“经络”本身运行气血,而是气血运行于各“经”所属的系统。古代医家把人体的各种结构分别归属于“十二经”,等于把整个人体划分为十二个系统,所以,每一个系统都有“气血”的运行。但是,“经”和“络”本身,决不是“气”或“血”的通路。人的气血并不靠“经”或“络”运行,而是“营在脉中,卫在脉外”。古代医家只是用“二十八经”阐释气血运行的规律,并没说经络系统是运行气血的管道或通路。因此,不能认为人的气血在“经”或“络”中运行。
根据《内经》的解释,“气血”并不是在“经”或“络”中运行的,而是按“二十八经”的顺序运行。《灵枢·五十营篇》对”气“行”二十八经“的论述,可以充分说明这一点。
所谓“二十八经”,总长度为十六丈二尺,并不是整个经络系统,而是左右两侧的“十二经”和“跷脉”合起来再加任督二脉,没包括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古代医家用“二十八经”比拟天体“二十八宿星”,是根据“日行二十八宿星”阐释气血的运行规律,并不是说“气血”在“经”或“络”中运行。
近代医书误认为人的气血运行于“经络”中,甚至认为,“经络”是运行“气血”的通路或管道,是没弄清经络是论理工具,也没理解《内经》阐释“气血”运行的方法。如果弄清是论理工具,就会知道《内经》怎样阐释“气血”运行的规律,决不会认为“气血”在“经络”中运行。
24,经穴和经外穴
“经穴”和“经外穴”统称“腧穴”。“经穴”是“十四经穴”的简称。把“腧穴”分别归属“十二经”和任、督二脉,则称“十四经穴”,简称“经穴”。
没归“经”的腧穴和“十四经穴”确定之后发现的经验效穴,因没归“经”,统称“经外穴”。所以,“经穴”和“经外穴”,并没实质上的区别。如果把“经外穴”也归“经”,“经外穴”也可成为“经穴”。
从解剖学意义上说,“腧穴”和“经络”,并没任何联系。“腧穴”归“经”,是根据“腧穴”的位置和治疗作用,经过系统归纳和总结之后确定的,并不是由“腧穴”和“经络”的实质性联系确定的。对“腧穴”的剌激,不是对“经”的剌激,也不是对“络”的剌激。针剌感应,并不是“经”或“络”的感应,而是腧穴本身或周围组织的感应。明确这一点,并不否定经络学说对针灸学的指导作用,而是澄清“腧穴”和“经络”的关系。
25,药物归经
所谓“药物归经”,是在经络学说指导下,根据药物的治疗作用,总结出每种药物归于何“经”。其目的,是更加突出药物的特性和治疗作用,补充药物学简单论述性味和升降沉浮等规律的不足,提高处方用药的针对性。比如,同是寒药,但石膏归肺、胃、三焦经,善清肺胃三焦之火;龙胆草归肝、胆经,善清肝胆之火引起的湿热;黄柏归肾、膀胱经,善清肾和膀胱之火;鸦胆子归大肠经,燥湿杀虫,善治痢。显然,把药物归“经”,针对性更强,可以突出药物的特性和治疗作用。
药物归经和腧穴归经,道理基本一样,都是在经络学说指导下经过系统总结确定的,实践证明,确有临床实用价值。
26,经络之海
“经络之海”,指冲脉和任脉。如《灵枢·五音五味篇》说:“冲脉、任脉,皆起于胞中,上循背里,为经络之海。”
27,经脉之海
“经脉之海”,指冲脉。如《素问·痿论》说:“冲脉者,经脉之海也”。
把任脉和冲脉说成是“经络之海”或“经脉之海”,主要是突出任脉和冲脉的重要性。这两“经”,对阐释妇科的生理病理,指导妇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8,离合出入
“离合出入”专指“十二经别”循行的基本形式,对沟通“经”与“经”之间和各“经”与脏腑组织器官之间的联系,具有重要意义。
十二经别循行的基本形式是:在四肢(多为肘、膝以上)从正经别出,称“离”。注入体腔脏腑深部,称“入”。然后,浅出体表,称“出”。继而上头面,阴经的经别合入阳经,阳经的经别仍归本经,称“合”。所以,凡表里两“经”的“经别”都组成一“合”,“十二经”共“六合”。这是从正经分出的直行主干,仍属“经”的范畴,主要弥补十二正经的缺陷和不足。
“离合出入”的重要意义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1),循行于“十二正经”未及之处,沟通和联络“十二正经”未能循行的部位和组织器官。
(2),加强表里两经的联系。“十二经别”进入体腔后,表里两经相并而行,在浅出体表时,阳经“经别”仍归阳经,阴经“经别”则归阳经,这样以来,加强了表里两经的联系。
(3),加强体表与体内、四肢与躯干的向心性联系。“十二经别”在四肢从“正经”分出,进入体内后,都呈向心性循行,这对加强体表、四肢和躯干的向心性联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4),加强头面与“十二经”的联系。“十二经”循行于头面部的主要是六阳经。六阴经的主干不行于头面。但是,通过“离合出入”,六阴经的“经别”上达于头部。其中,足三阴经的“经别”,在合入阳经“经别”之后,上达于头部。手三阴经的“经别”,经喉咙合于头面部。这样以来,为“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的理论奠定了基础。
(5),为解释生理病理现象和循经取穴提供了理论依据。由于“十二经别”循行于“十二正经”未能循行之处,所以,进一步拓宽了“十二经”的概括范围,为解释生理病理现象和循经取穴,提供了更充分的依据。例如,足太阳经的循行未到达肛门,但其经别“别入肛门”,所以,用承山、承筋等穴治疗肛门病,有了理论依据。
(6)加经“十二经”与心脏的联系,突出体现心脏在五脏六腑的主导地位。“十二经”的“经别”,不仅加强了脏腑之间的表里关系,而且都与心脏相联系。因此,“经别”的“离合出入”,为“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的理论提供了依据。

[color=#990000]-=-=-=-=- 以下内容由 哲医2006年05月15日 02:24am 时添加 -=-=-=-=-
29,标本
“十二经”的“标本”,是根据“十二经”联系的部位和特点总结出来的,主要概括“十二经”联系四肢和头面躯干的规律。对体现四肢和头面躯干的相互联系、反映病候、以及循经取穴,都有一定实用价值。简释如下:
(1),标本的意义
“标”与“本”,是互相对应、互相依存、互相关联的两个方面。《说文解字》说:“木下曰本……草木之根柢也”。《尔雅·释器疏》说:“凡物之本,心在底下”。《淮南子·无文训》也有“本标相应”之说。按古文献解释,“标”的原意是树木的末梢部分,“本”是根底部分。所以,“标”与“本”对应,互相依存,互相关联,“本”在下则“标”在上,“本”在内则“标”在外,有“本”才能有“标”。
在中医学的传统理论中,“标本”是一种常用的理论形式,内含哲学理念,应用非常普遍。例如:正气为“本”,病邪为“标”;先病为“本”,后病为“标”;病因病机为“本”,症状为“标”;缓则治其“本”,急则治其“标”等。经络学说的“标本”,主要反映四肢和头面躯干的联系,四肢为“本”,头面躯干为“标”,即“下为本”,上为“标”。
(2)标本的内容
“十二经”的“标”部和“本”部,见于《灵枢·卫气篇》。其中,各“经”的“标”,都在头面或躯干,各“经”的“本”,都在四肢。因有上下之异,故有“标本”之分。其具体位置是:
足太阳之“本”,在足跟以上约五寸处,相当于跗阳穴。其“标”在命门,相当于睛明穴。
足少阳之“本”,在足第四趾外侧,相当于窍阴穴。其“标”在窗笼之前,即两耳之前,相当于听宫穴。
足阳明之“本”,在足次趾外侧,相当于厉兑穴。其“标”在颈旁人迎穴周围,相当于颊下,上挟于颃颡部位。
手太阳之“本”,在手外踝之处的尺骨小头旁,相当于本经的养老穴。其“标”在右命门上一寸,相当于攒竹穴。
手阳明之“本”,在肘骨中上至别阳处,相当于曲池穴。其“标”在颜下、合钳上,相当于头维穴。
足太阴之“本”,在中封穴前上三寸,相当于三阴交穴。其“标”在背部的脾俞和舌本部位的廉泉穴。
足少阴之“本”,在足内踝上二寸,相当于交信穴处。其“标”在背部的肾俞穴处和舌下两旁,相当于廉泉穴。
足厥阴之“本”,在行间穴上五寸处,相当于中封穴。其“标”在背部的肝俞穴。
手太阴之“本”,在寸口部,相当于太渊穴。其“标”在腋内动脉处,相当于中府穴。
手少阴之“本”,在掌后锐骨之端,相当于神门穴。其“标”在背部心俞穴。
手厥阴之“本”,在掌后两筋间二寸处,相当于内关穴。其“标”在腋下三寸,相当于天池穴。
30,四街
“四街”也称“气街”,是气血通行的径路。《内经》对“四街”的记载和解释,见于《灵枢·卫气篇》和《灵枢·动输篇》。如《灵枢·卫气篇》说:“请言气街:胸气有街,腹气有街,头气有街,胫气有街。”这段经文说明,胸、腹、头、胫都有气街,合称“四街”。《灵枢·动输篇》说:“营卫之行也,上下相贯,如环之无端,今有卒然遇邪气,及逢大寒,手足懈惰,其脉阴阳之道,相输之会,行相失也,气何由还?岐伯曰:夫四末阴阳之会者,此气之大络也。四街者,气之径路也。故络绝则径通,四末解则气从合,相输如环。帝曰:善。此所谓如环无端,莫知其纪,终而复始,此之谓也。”这段经文说明,“四街”是气血通行的径路,若“卒然遇邪气”,或“逢大寒”,或“手足懈惰”,则气血以“四街”为径路,仍可“相输如环”,终而复始。显然,古代医家是用“经络”阐释“营卫之行”的“阴阳之道”,“经络”本身,并非“营卫”的通路或管道。所以,若四肢残缺,人体并不 受“经络”不完整的影响。
31,四海
“四海”是根据脏腑器官的阴阳表里和腧穴总结出来的。如《灵枢·海论篇》说:“必先知阴阳表里和荥输所在,四海定矣。”所谓“荥输”,指荥穴和输穴。
水谷之海、血海、气海、髓海,合称“四海”。其中,“血海”又称“十二经之海”。如《灵枢·海论篇》说:“人有髓海,有血海,有气海,有水谷之海,凡此四者,以应四海也。”又说:“胃者,水谷之海,其输上在气街,下至三里;冲脉者,为十二经之海,其输上在于大杼,下出于巨虚之上下廉;膻中者,为气之海,其输上在于柱骨之上下,前在于人迎;脑为髓之海,其输上在于其盖,下在风府。”这说明,“十二经之海”即“血海”。《灵枢·海论篇》还说:“气海有余者,气满胸中,()息面赤;气海不足,则气少不足以言。血海有余,则常想其身大,怫然不知其所病;血海不足,亦常想其身小,狭然不知其所病。水谷之海有余,则腹满;水谷之海不足,则饥不受谷食。髓海有余,则轻劲多力,自过其度;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显然,《灵枢·海论篇》虽把“血海”称“十二经之海”,但其所主病症,都是“血海”的有余和不足,并不是“经”的有余和不足。
32,经络现象
“经络现象”是新概念,指机体由于某种原因引起沿经络循行路线出现的各种生理病理现象。如循经感传、循经抽痛和某些皮肤反应——红线、白线、丘疹、脱毛等。
在研究“经络”和“腧穴”的过程中,人们发现,运用某种剌激方法,如针剌、按压、艾灸、注射、光电剌激等,作用于腧穴,可以出现酸、麻、胀、重或寒凉、温热等特殊感觉,循经络路线传导扩散,或出现水泡、皮丘、红线、白线、脱毛等现象。这些特殊感觉和现象,都称“经络现象”。其实,这些感觉和现象,是机体本身对剌激的反应,并不是“经络”的反应。所以,虽有“经络现象”,但从未证实与“经络”有直接关系。因此,不能把这些感觉和现象,误认为是“经络”本身的生理病理变化。否则,对“经络”的研究,将陷入误区。
33,经络感传现象
“经络感传现象”是“经络现象”的一种,也称“经络敏感现象”或“针灸感应现象”,指感觉沿经络循行路线传导。这种现象多在针、灸、按压穴位或电剌激时出现,或在气功练功过程中出现,其感觉可为酸胀、麻木,或有流水感、电麻感、抽痛感,呈线状或带状传导,并可被机械压迫或注射某些麻醉药物阻断。实际上,这种感传现象,与腧穴周围的组织或神经系统有密切关系,只是“感传”的路线与“经络”的循行路线偶然吻合,根本不是“经络”本身的感传。
目前为止,“经络现象”或“经络感传现象”的报道虽很多,但国内外对“经络”的研究结果表明,在人的身体上,既没找到“经”和“络”的任何结构,也没找到属于“经”和“络”本身的任何物质。根本原因,是把“经络”的概念理解错了。现已证实,根据《内经》的解释,“经”和“络”都不是人体客观存在的结构,而是论理工具。所以,若把“经络现象”或“经络感传现象”认为是“经”和“络”本身的感应,或把“经络”当人体的结构进行研究,都是错误的。
作者: 星河    时间: 2006-5-15 06:21
标题: [原创]关于经络学说基本概念的解释

文章的作者是谁?
这是一篇描述比较全面的经络文字,虽然几个地方偏离经义,但整体解说的好于别家诠释。
作者: 哲医    时间: 2006-5-15 20:38
标题: [原创]关于经络学说基本概念的解释
下面引用由星河2006/05/15 06:21am 发表的内容:
文章的作者是谁?
这是一篇描述比较全面的经络文字,虽然几个地方偏离经义,但整体解说的好于别家诠释。
星河先生你好:
文章的作者是我,署名哲医。感谢你的批评。你说:这是一篇比较全面的经络文字,其实,很惭愧,不是这样的,这段文字并不全面,而是一部分。你还说:几个地方偏离经义。也许,这是很有可能的。毕竟,一个人的理解能力是有限的,难免有失误。因此,诚挚相约,请先生再说具体一点,哪几个地方与经义有偏离,应该怎样正确理解,参考哪些文献 ,这对我来说,是很有用的,尚望不负所求,拜托!

作者: 11    时间: 2006-5-15 21:57
标题: [原创]关于经络学说基本概念的解释
下面引用由哲医2006/05/15 02:19am 发表的内容:
以下,根据《内经》的记载,解释对经络学说的一些概念,或许,对经络的研究有些帮助:
1,阴阳离合和三阴三阳
经络学说以“十二经”为主,“十二经”命名是根据“三阴三阳”的理论形式,“三阴三阳”的理论形式 ...
“阴阳离合”又出自那呈,
作者: 星河    时间: 2006-5-16 08:44
标题: [原创]关于经络学说基本概念的解释
谬点之一:
《具体的说,“十二经”分布于左右两侧,合起来共二十四经。“十二经”虽有“经”别,仍属正经。冲脉、任脉、督脉、带脉没左右之分,合为四经。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也分布于左右两侧,合为八经。所以,经络系统共三十六条“经”。》

------把经络系统理解为“三十六条经”,既不合经义,又背离了医理。
十二正经与奇经八脉的关系问题,此文的解释出现了谬误。
作者: 哲医    时间: 2006-5-16 19:24
标题: [原创]关于经络学说基本概念的解释
下面引用由星河2006/05/16 08:44am 发表的内容:
谬点之一:
《具体的说,“十二经”分布于左右两侧,合起来共二十四经。“十二经”虽有“经”别,仍属正经。冲脉、任脉、督脉、带脉没左右之分,合为四经。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也分布于左右两侧,合 ...
星河先生你好:
非常感谢你提的批评。下面,回复你所提的问题,共同探讨,并请教。
其一:
所谓“三十六条经”,是通过计算得来的。出自《内经》。如《灵枢·脉度篇》说:“手之六阳,从手至头,长五尺,五六三丈。手之六阴,从手至胸中,三尺五寸,三六一丈八尺,五六三尺,合二丈一尺。足之六阳,从足上至头,八尺,六八四丈八尺。足之六阴,从足至胸中,六尺五寸,六六三丈六尺,五六三尺,合三丈九尺。跷脉从足至目,七尺五寸,二七一丈四尺,二五一尺,合一丈五尺。督脉任脉各四尺五寸,二四八尺,二五一尺,合九尺。凡都合一十六丈二尺。”这是一部分“经”的长度,不含“络”。
提示:本文所言“手之六阳、手之六阴、足之六阳、足之六阴”,即指左右两侧十二经,四六二十四,则为二十四经。跷脉单侧为七尺五寸,两侧合起来则为一丈五尺。所以,阴跷、阳跷、阴维、阳维四经都是双侧分布,二四则为八条经。冲、任、督、带都只有一条,合为四经。二十四加八再加四,等于三十六。因此,在经络系统中,“经”有三十六条。比如,在人体模型上标画各“经”的分布,当为三十六条经。不知先生有何依据,望告知。切切!
其二:
《难经》二十七难说:脉有奇经八脉者,不拘于十二经,何谓也?
然,有阳维,有阴维,有阳跷,有阴跷,有冲,有督,有任,有带之脉。凡此八脉者,皆不拘于经,故曰奇经八脉也。
经有十二,络有十五,凡二十七气,相随上下,何独不拘于经也?
然,圣人图设沟渠,通利水道,以备不然,天雨降下,沟渠溢满,当此之时,霶霈妄行,圣人不能复图也。此络脉满溢,诸经不能复拘也。”
提示:这说明,古代医家在十二经的基础上又创建了奇经八脉。并且,古代医家创建奇经八脉,参照了“圣人图设沟渠,通利水道,以备不然”的道理。据此,可以说明十二经和奇经八脉的关系,当然,除此之外,还有文献依据,不再一一列举。在中医学的历史上,先有的十二经,后有的奇经八脉,这个问题,不用讨论了,很多文献都能说明这个问题。并且,奇经八脉主要弥补十二经的缺陷,这个问题,也是史实。
另外,特别感谢你提出了非常有意义的具体问题。


-=-=-=-=- 以下内容由 哲医2006年05月16日 07:34pm 时添加 -=-=-=-=-
十二经和奇经八脉的关系问题,应该以历史为依据。
作者: 哲医    时间: 2006-5-16 19:29
标题: [原创]关于经络学说基本概念的解释
下面引用由112006/05/15 09:57pm 发表的内容:
“阴阳离合”又出自那呈,
先生你好:
回复你提出的问题:阴阳离合,是阴阳学说非常重要的内容之一,蕴含着深刻的哲学原理。详见《素问.阴阳离合论》。谢谢你参与!

作者: 星河    时间: 2006-5-16 22:56
标题: [原创]关于经络学说基本概念的解释
下面引用由哲医2006/05/16 07:24pm 发表的内容:
星河先生你好:
非常感谢你提的批评。下面,回复你所提的问题,共同探讨,并请教。
其一:
所谓“三十六条经”,是通过计算得来的。出自《内经》。如《灵枢·脉度篇》说:“手之六阳,从手至头,长五尺,五六三丈。手之六阴,从手至胸中,三尺五寸,三六一丈八尺,五六三尺,合二丈一尺。足之六阳,从足上至头,八尺,六八四丈八尺。足之六阴,从足至胸中,六尺五寸,六六三丈六尺,五六三尺,合三丈九尺。跷脉从足至目,七尺五寸,二七一丈四尺,二五一尺,合一丈五尺。督脉任脉各四尺五寸,二四八尺,二五一尺,合九尺。凡都合一十六丈二尺。”这是一部分“经”的长度,不含“络”。
提示:本文所言“手之六阳、手之六阴、足之六阳、足之六阴”,即指左右两侧十二经,四六二十四,则为二十四经。跷脉单侧为七尺五寸,两侧合起来则为一丈五尺。所以,阴跷、阳跷、阴维、阳维四经都是双侧分布,二四则为八条经。冲、任、督、带都只有一条,合为四经。二十四加八再加四,等于三十六。因此,在经络系统中,“经”有三十六条。比如,在人体模型上标画各“经”的分布,当为三十六条经。不知先生有何依据,望告知。切切!

关于十二正经与奇经八脉的关系问题,可以说是经络理论的深层次的课题。
恕鄙人直言,今人对此问题的理解去古远矣,所以从理论到实践均不曾见有价值的经络成果面世。
十二正经与奇经八脉,本为两套系统。也就是从两个不同的角度来看待经络的理论。
十二正经存在于各色人等,而奇经八脉却因男女老幼而异。对于此知识的了解当是研究经络的基本功。
人体的经络循环系统,《内经》阐述的最为详细。但能理解《内经》旨意的文字诠释目前尚未见到。
经云:“遍行二十八脉为一周”。所以‘三十六’者不合经旨。

作者: 哲医    时间: 2006-5-17 00:41
标题: [原创]关于经络学说基本概念的解释
下面引用由星河2006/05/16 10:56pm 发表的内容:
关于十二正经与奇经八脉的关系问题,可以说是经络理论的深层次的课题。
恕鄙人直言,今人对此问题的理解去古远矣,所以从理论到实践均不曾见有价值的经络成果面世。
十二正经与奇经八脉,本为两套系统。也就是从 ...
星河先生你好:
对经络进行研究,需要有历史依据和客观依据,您以上所说,真有依据吗,如有,望告知,期盼。如没有,而是个人观点,也望告知,更盼。比如你说,“十二经与奇经八脉,本为两套系统”,但又说“遍行二十八脉为一周”,但实际上,二十八脉已包括奇经八脉,这又成了一个系统。其实,三十六条经,只是十二经和奇经八脉的直行主干。二十八脉实际是三十六条经的一部分,也可以说是十二经和奇经八脉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的“经”,你看看《内经》,确实是这样说的。详见〈灵枢脉度篇〉和〈灵枢五十营〉篇。谢谢!

作者: 代肖言    时间: 2006-5-17 03:30
标题: [原创]关于经络学说基本概念的解释
作者自称是非医界中人,花这么功夫很令人感动。
作者: 星河    时间: 2006-5-17 06:48
标题: [原创]关于经络学说基本概念的解释
下面引用由哲医2006/05/17 00:41am 发表的内容:
对经络进行研究,需要有历史依据和客观依据,您以上所说,真有依据吗,如有,望告知,期盼。如没有,而是个人观点,也望告知,更盼。
讨论《内经》的问题当然是依据《内经》的说法,别无他法啊。
下面引用由哲医2006/05/17 00:41am 发表的内容:
但实际上,二十八脉已包括奇经八脉,这又成了一个系统。其实,三十六条经,只是十二经和奇经八脉的直行主干。二十八脉实际是三十六条经的一部分,也可以说是十二经和奇经八脉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的“经”,你看看《内经》,确实是这样说的。
各人对经旨的不同理解自然会导致出不同的结论,这是正常的。
但要准确把握经旨却是需要下一番功夫的,起码需要知道历代医学大家是怎样理解某个条文的,如此才能读明白《内经》。
三十六条经的理解方式,错在从理论到理论的推理,没有实践基础作依托。

作者: 哲医    时间: 2006-5-18 18:51
标题: [原创]关于经络学说基本概念的解释
星河先生你好:
  你说:论内经的问题,当然是根据〈内经〉的说法。
   可是,你的评论,没拿出〈内经〉的依据。因此,如果说“三十六条经不对”,那么,对的应该是多少?依据是什么?我还希望你提供依据,具体说出《内经》是怎么说的。或者,提供你所说的有实践依托的依据,都行。至盼!!!!
作者: zajian    时间: 2006-5-18 18:54
标题: [原创]关于经络学说基本概念的解释
哲医先生这篇 《[原创]关于经络学说基本概念的解释》确实不错。
“11”所提出的 “阴阳离合”又出自那呈?也问在点子上。但回复是:“阴阳离合,是阴阳学说非常重要的内容之一,蕴含着深刻的哲学原理。详见《素问.阴阳离合论》”这样不能算是解释。如果所有的问题都这样回复,那只要一句回去详见《内经》就什么都解决了。
“阴阳离合”不仅蕴含着深刻的哲学原理,同时蕴含着人体许多生理奥秘。只要先生听得进一年后你就会改变你对中医经络学说基本概念的理解。因你以具有一定的哲学思维。
作者: 哲医    时间: 2006-5-18 19:40
标题: [原创]关于经络学说基本概念的解释
下面引用由zajian2006/05/18 06:54pm 发表的内容:
哲医先生这篇 《关于经络学说基本概念的解释》确实不错。
“11”所提出的 “阴阳离合”又出自那呈?也问在点子上。但回复是:“阴阳离合,是阴阳学说非常重要的内容之一,蕴含着深刻的哲学原理。详见《素问.阴阳 ...
先生你好:
不感谢你对拙作的评价。但是,非常感谢你提的批评。确实,我对“11”先生所提问题,回复太简单,不符合学术探讨的游戏规则,诚心接受批评,一定改。谢谢,真的谢谢。不过,我当时可能理解错了,以为“11”先生只是问“阴阳离合”的出处,所以,回复的简单了。真不应该出现这种失误。
另外,你对“阴阳离合”的简单几句话,说出了“阴阳离合”非常深远的意义。阴阳离合与宇宙时空乃至整个人体的深蕴,你快点明了。对此,很佩服!真的!很佩服!其实,稍微懂些“阴阳离合”的哲学原理,对经络的研究,既不难了,也更有意义了,前景非常大。关于这一点,先生你肯定比我更明白。听得出来,先生对阴阳有研究,造诣深。

作者: 星河    时间: 2006-5-19 08:05
标题: [原创]关于经络学说基本概念的解释
下面引用由哲医2006/05/18 06:51pm 发表的内容:
可是,你的评论,没拿出〈内经〉的依据。因此,如果说“三十六条经不对”,那么,对的应该是多少?依据是什么?我还希望你提供依据,具体说出《内经》是怎么说的。
岐伯曰:天周二十八宿,宿三十六分,人气行一周,千八分。日行二十八宿,人经脉上下、左右、前后二十八脉,周身十六丈二尺,以应二十八宿。……水下百刻,日行二十八宿,漏水皆尽,脉终矣。所谓交通者,并行一数也,故五十营备,得尽天地之寿矣,凡行八百一十丈也。

作者: 哲医    时间: 2006-5-19 18:43
标题: [原创]关于经络学说基本概念的解释
星河先生:
以上就是你提供的依据吗?太失望了!!这里所说的二十八脉,是经络系统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没包括带脉、冲脉、阴维脉和阳维脉等,如果把两侧合起来,正好三十六条经。一点不错,其算法,上边已经有了。看一下〈灵枢脉度篇〉就明白了。你还是等于没提供证据。
〈灵枢五十营篇》提出二十八脉,是把人体气血的运行,比喻为天体日行二十八宿星,也能与“宿三十六分相对应”,所以,仅用了经络系统中的二十八经,称二十八脉,并不是说人体只有“二十八脉”或“二十八经”,你再看看《内经》原文吧!看明白再说!好吗?谢谢!
作者: 星河    时间: 2006-5-19 19:03
标题: [原创]关于经络学说基本概念的解释
下面引用由哲医2006/05/19 06:43pm 发表的内容:
星河先生:
以上就是你提供的依据吗?太失望了!!这里所说的二十八脉,是经络系统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没包括带脉、冲脉、阴维脉和阳维脉等,如果把两侧合起来,正好三十六条经。一点不错,其算法,上边已经有了。看一下〈灵枢脉度篇〉就明白了。你还是等于没提供证据。
〈灵枢五十营篇》提出二十八脉,是把人体气血的运行,比喻为天体日行二十八宿星,也能与“宿三十六分相对应”,所以,仅用了经络系统中的二十八经,称二十八脉,并不是说人体只有“二十八脉”或“二十八经”,你再看看《内经》原文吧!看明白再说!好吗?谢谢!
呵呵,前面已经说过,对于经旨的理解会产生不同的结论的。因为视野有差别嘛。
至于是否‘看明白’的事情,没必要多加解释,我的文字不过述说你的谬点而已。

显然,‘正好三十六条经’的说法出自先生的加减算术,《内经》无此说。


作者: 哲医    时间: 2006-5-19 19:16
标题: [原创]关于经络学说基本概念的解释
回楼上:
谢谢!!
作者: 哲医    时间: 2006-5-20 15:40
标题: [原创]关于经络学说基本概念的解释
下面引用由代肖言2006/05/17 03:30am 发表的内容:
作者自称是非医界中人,花这么功夫很令人感动。
代肖言先生:
你好,你在跟贴时,多次提到,说“哲医”自称非医界中人,请问,你从哪看到的?我说过吗?谁告诉你的?
以下这话,也是你说的:
“医哲先生自称非医界人,对经络如此用力(有专门帖子),精神感人,”实际上,我在所有的贴子中,都没说过不是医界中人,你却总如此说,什么意思?目前为止,我的人事档案一直在当地卫生局,工作单位一直在医院,却被你说成“非医界中人”,真不好意思,令人费解。况且,我并没这样说过呀!!!!
作者: 张济风    时间: 2006-5-21 12:47
标题: [原创]关于经络学说基本概念的解释
诸位的跟帖好
楼主的原文更好
这才是做学问
作者: 星河    时间: 2006-5-21 19:02
标题: [原创]关于经络学说基本概念的解释

遍览古籍的经络论述,照本宣科的比比皆是,探根求微者寥寥无几。

然古人探根求微的结果,却能使人豁然洞悉经络气行之秘奥。

古人是怎样探根求微的呢?

一,是逐穴丈量每条经络的尺寸;二,是逐寸逐分计算经络的脉行时辰。

校核的结果,既合乎经论,又有别于经论。

当把这个经旨未言明的问题解开的时候,一切疑惑就释然了。
作者: 哲医    时间: 2006-5-26 20:51
标题: [原创]关于经络学说基本概念的解释
下面引用由星河2006/05/21 07:02pm 发表的内容:
遍览古籍的经络论述,照本宣科的比比皆是,探根求微者寥寥无几。
然古人探根求微的结果,却能使人豁然洞悉经络气行之秘奥。
古人是怎样探根求微的呢?
一,是逐穴丈量每条经络的尺寸;二,是逐寸逐分计算经络的 ...
回星河先生:
你好!
如你所说,“遍览古籍的经络论述,照本宣科的比比皆是,探根求微者寥寥无几。
然古人探根求微的结果,却能使人豁然洞悉经络气行之秘奥。”真“豁然洞悉”了吗?


作者: 赵红军    时间: 2006-5-26 21:46
标题: [原创]关于经络学说基本概念的解释
哲医能够静下心来,埋头专心做学问,精神实在可嘉,值得学习.
观点新颖,虽有离经叛道的滋味,但对中医的发展无疑是良性的.
希望诸位网友论之有据,踊跃发言
作者: 仁海中西医    时间: 2013-12-27 21:32
您的文章应该让中医们都读一下,然后再读古医书,会有很大帮助的。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11-3 19:53
只是“感传”的路线与“经络”的循行路线偶然吻合,根本不是“经络”本身的感传
作者: 道德成    时间: 2023-6-8 16:57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道德成    时间: 2023-6-8 16:58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道德成    时间: 2023-6-8 17:00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董建军    时间: 2023-6-9 07:02
本帖最后由 董建军 于 2023-6-8 23:12 编辑
道德成 发表于 2023-6-8 08:57
在对于督脉的大椎经穴结构的恢复能用逻辑分析发现用逻辑分析是一个各阳经的共同的经穴受体门。

督脉的大 ...

练内丹法人体气或流体酶不能有新的经脉系统经脉门的建立多是痛疼炎症类的反应。
张三丰练习内丹长生大周天时也是身如刀割的疼痛就是在建立经脉系统建立经脉门过程人体气流体酶对于神经的非生理作用。
这是张三丰在其丹法练习的体验中说的。
道德成你体验过吗?
张三丰体验的是你靠聪明的大脑认为的“人体气或流体酶不能有新的经脉系统经脉门的建立多是痛疼炎症类的反应”吗?骗子的两张嘴是万能的,一会儿可以验证事实,一会儿可以对他人技能进行鉴定,一会儿可以成为裁判。
作者: fayuan_guo    时间: 2023-11-14 23:51
目前的经络学说是诸多经络学派研究成果的文献汇编。其中鱼龙混杂,谬误之处多多。古人乃至今人不加分析,去伪存真一盖收纳。结果让后学们思维混乱,学而不得其门。悲呼!
作者: fayuan_guo    时间: 2023-11-16 05:08
本帖最后由 fayuan_guo 于 2023-11-16 05:12 编辑

丈量经脉的内容见于《灵枢脉度》。但是并不是依据穴位丈量的而是依据经脉感传或内视经脉的情况丈量的。丈量经脉的基本依据有:1)丈量最短的有效距离(从上一条经脉到下一条经脉)而非一条经脉的总长度;2)经脉大循环中各经脉的起止距离;3)经脉总长分成二十八段(左右十四经脉);4)经脉左右对称(内脏经脉不一定对称);5)并行经脉分股的部分(肾经前后线、膀胱经小趾内外侧线、胆经前后线和其他经脉前臂、手、小腿和脚)只测量其中的一条。
作者: 水滴石穿    时间: 2023-11-16 09:37
fayuan_guo 发表于 2023-11-16 05:08
丈量经脉的内容见于《灵枢脉度》。但是并不是依据穴位丈量的而是依据经脉感传或内视经脉的情况丈量的。丈量 ...

郭原别闹了!经络是什么?是古人根据自己的身体感觉和主观感受,凭空杜撰出来的线路。但你如果至今还把古人这些瞎琢磨的循行路线当真理,甚至还要指导当下针灸实践,就不是胸中有情怀,而是脑袋有毛病

穴位本身就是古人凭空杜撰出来的产物,穴位并不是古人认为的是气血出入的通道,所谓的五输穴、原穴、络穴、特定穴、普通穴位并没有特殊的意义,针灸治病完全是通过神经机制治病。

作者: fayuan_guo    时间: 2023-11-17 09:40
本帖最后由 fayuan_guo 于 2023-11-17 09:57 编辑
水滴石穿 发表于 2023-11-16 09:37
郭原别闹了!经络是什么?是古人根据自己的身体感觉和主观感受,凭空杜撰出来的线路。但你如果至今还把古 ...

请问什么科学实验不需要人的感觉和感受呢?试想一个没有视觉,没有听觉,没有触觉,没有温度觉,没有痛觉的人去做科学实验,结果会如何?你不会没有一点科学实验研究的常识吧?至少我在中国科学院系统还没有学到类似的知识。刘某人果真高见!佩服之至!
作者: fayuan_guo    时间: 2023-11-17 09:48
水滴石穿 发表于 2023-11-16 09:37
郭原别闹了!经络是什么?是古人根据自己的身体感觉和主观感受,凭空杜撰出来的线路。但你如果至今还把古 ...

根据中国显微解剖学家的研究认为:穴位的基本结构就是毛细血管的网团。那么有没有血液进入这个网团呢?有没有血液流出这个网团呢?如果说没有的话那这个人就是死人了。请问你的穴位中有没有血液的进出呢?经气是使微循环开放的各种因素。包括神经体液两大类别。依据生理学基础知识当人体的代谢废物聚集到一定程度以后就可以使毛细血管前括约肌松弛,这时血液就会流进微循环中。这个过程就是经脉的开放与关闭。
作者: fayuan_guo    时间: 2023-11-17 09:56
水滴石穿 发表于 2023-11-16 09:37
郭原别闹了!经络是什么?是古人根据自己的身体感觉和主观感受,凭空杜撰出来的线路。但你如果至今还把古 ...

针灸的基础理论指导针灸实践已经有三千多年了。实践证明这是一套行之有效的医学理论。当然只有掌握这套理论的针灸是才能领悟到这套理论的有效性,对于不使用这套理论的针灸匠们是达不到这个高度的。这就是针灸师与针灸匠的差别。至于针灸大师或针灸宗师则是修改或创立这些针灸理论的人。方法只有医学实验一条路可走。至于有些外行们说的杜撰、臆想、臆造没人会理论会,因为不在一个档次上。
作者: fayuan_guo    时间: 2023-11-17 10:07
用针灸基础理论研究的成果指导临床不仅使患者受益,更可以使很多现代医学的教授和主任们认同中医。这样的例子在我这里比比皆是。很多疾病在大医院治疗无效介绍到我这里就手到病除,有时连我自己都认为不可能或不应该。在国内是这样,在国外也是这样。在国内针灸匠们是可以混下去的,在国外就只能被大浪淘沙。不服不行!
作者: 水滴石穿    时间: 2023-11-17 10:35
fayuan_guo 发表于 2023-11-17 09:56
针灸的基础理论指导针灸实践已经有三千多年了。实践证明这是一套行之有效的医学理论。当然只有掌握这套理 ...

中医的主要治疗手段是中草药和针灸。但实践中,针灸哪里有效,用什么草药治疗什么病有效,实际上都是靠经验积累和世代相传,和阴阳五行八卦经络循行,并没什么实际关联。

阴阳五行和经络理论只是强行解释牵强附会,完全不靠谱。我们说的“否定中医”,就是要否定这套阴阳五行经络理论,而不是否定所有的中草药和针灸诊疗手段。

中医未来的出路在于,彻底废除阴阳五行和经络理论,对已有的中药和穴位针刺疗法,采用现代医学手段,进行全面的验证分析,搞清楚哪些有用,哪些没用,为什么有用,以及哪些有副作用。去伪存真,自我升级。最终成为人类整体现代医学的一部分。

几千年来的传下来的大量药物和治疗方法,必然有大量无效甚至是荒唐的东西。但只要有10%的东西有用,那也是一笔非常宝贵的财富。

而阴阳五行经络理论,以及中医中的迷信派,阻碍了中医进步发展的历程。

这篇回答中讲的道理也没什么新意。中医界的人士又不是傻子,连这些也想不到?不是想不到,是因为利益相关,和饭碗职位相关。

如果废除了阴阳五行和经络理论,江湖大师固然跌落神坛,有些所谓“院士”的医学水平和专业资历,恐怕连个甲级医院的住院医生都比不过。



作者: 水滴石穿    时间: 2023-11-17 10:51
fayuan_guo 发表于 2023-11-17 09:40
请问什么科学实验不需要人的感觉和感受呢?试想一个没有视觉,没有听觉,没有触觉,没有温度觉,没有痛觉 ...

中医的问题在于清朝末年和民国时期没有坚定的在废除科举的同时把中医(旧医)一并废除,而是强行招魂这么多年。并由此给中华民族的身体健康造成了深重灾难,给中国大地上以治病救人为借口的骗子们提供了滋生的土壤,给那些不明内情的学子们带来了误入天坑的机会。所以,中医坑的是实实在在的中国人,是真正的应该立即被抛弃的理念和行业。

作者: fayuan_guo    时间: 2023-11-17 11:38
什么是坑病人:1)理论上一大堆科学道理,治疗上没有疗效;2)把病人的积蓄掏空后让病人进入停尸房;3)让病人在看病以后就不能停药;4)切除病灶但保留病因,以后就不停的治疗或手术;5)明知道治不好,但是依然给病人治疗;6)把医疗市场化;7)打压有疗效的中西医生,然后让病人把钱送到个人手中;8)把医疗绝招消灭在萌芽状态,让庸医充入各大医院。
作者: 水滴石穿    时间: 2023-11-17 14:35
fayuan_guo 发表于 2023-11-17 11:38
什么是坑病人:1)理论上一大堆科学道理,治疗上没有疗效;2)把病人的积蓄掏空后让病人进入停尸房;3)让 ...

废除了伪科学的经络理论、穴位理论,你的研究将成为一个笑话,这是你无论如何也接受不了的。
作者: 水滴石穿    时间: 2023-11-17 15:18
fayuan_guo 发表于 2023-11-17 11:38
什么是坑病人:1)理论上一大堆科学道理,治疗上没有疗效;2)把病人的积蓄掏空后让病人进入停尸房;3)让 ...

现代医学即使存在诸多缺陷,这也不是传统医学继续存在的理由。
作者: 真真    时间: 2023-11-17 16:57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真真    时间: 2023-11-17 17:02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真真    时间: 2023-11-17 17:07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真真    时间: 2023-11-17 17:10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水滴石穿    时间: 2023-11-17 20:02
fayuan_guo 发表于 2023-11-17 11:38
什么是坑病人:1)理论上一大堆科学道理,治疗上没有疗效;2)把病人的积蓄掏空后让病人进入停尸房;3)让 ...

医学以疗效为第一准则。所有的理论依据都是假说。

~~~~~~~~~~~~~~~~~~~~~~~~~~~~~~~~~~~~~~~~~~~~~~

全世界所有国家的传统医学都可以归类于巫术,中医学是汉民族的传统医学,同样可以归类于巫术。中医理论体系是如假包换的巫术理论,传统中医在清朝就应该予以废除了,结果苟延残喘至今,这是中华民族的耻辱,是没有被割除的大辫子。
作者: 水滴石穿    时间: 2023-11-17 20:05
真真 发表于 2023-11-17 17:10
此外,还有一些科学家认为,外星文明可能存在于我们无法理解的维度中。这些文明可能具有比我们更高级的意识和 ...

你和董大仙成功地把导航论坛变成了猪圈、垃圾场。
作者: 真真    时间: 2023-11-17 20:15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fayuan_guo    时间: 2023-11-18 02:15
真真 发表于 2023-11-17 20:15
有皮肤、肌肉和神经的部位不一定是穴位。穴位在皮肤的下面,在肌肉的间隙,在神经末梢丰富的区域。

穴位 ...

穴位与经脉的关系:1)穴位是经脉线膨大的部分;2)有些穴位在经脉的分支点上;3)有些穴位在经脉交会的位点;4)有些穴位在几条经脉比较接近的地方(没有交会但是几乎交会);5)有些穴位并不在经脉线主干上,但是却与经脉主干有着间接的联系;6)穴位的毛细血管网团密度并不是均匀的,但是这些密度却与某些经脉毛细血管管网线的密度接近。这是导致泛经的基本原因。
作者: fayuan_guo    时间: 2023-11-18 04:28
本帖最后由 fayuan_guo 于 2023-11-18 04:29 编辑

商末时期的经络学说以十二经为主,周朝至今的经络学说以十四经为主,从今以后的经络学说以十七经为主。经脉的最短总长度是十六丈二尺,这是一个有分支也有份股的环形结构。要划分出各个经脉可以用以下方法:1)固有频率方法(十二经脉的划分方法但不完整);2)表里经接续点(不完整);3)穴位连线方法。经脉是左右基本对称的(内脏不一定对称)。因此不管是十二经脉,十四经脉或十七经脉也都是左右基本对称的。因为肾经、膀胱经和胆经从头到尾都是气血并行的分股结构,而且各个份股都具有各自的固有频率、联系脏器,所属穴位。因此就需要把这三条经脉分开操作,否则疗效就会打折。这就是十七经脉的划分理由。但是在计算经气运行的时候却需要按十四经脉计算,因为这三条经脉是并行的结构。探讨理论,提高疗效。古人云:不与夏虫语冰,不与井蛙语海,不与凡夫语道。故外行勿喷!
作者: 水滴石穿    时间: 2023-11-18 08:16
fayuan_guo 发表于 2023-11-18 04:28
商末时期的经络学说以十二经为主,周朝至今的经络学说以十四经为主,从今以后的经络学说以十七经为主。经脉 ...

在医学科学高速发达的现代社会,只有那些尊古崇经的煞笔智障还在坚持经络循行、经络理论的科学性,这些反智群体的存在已经严重影响整个中国科学素养的提高。
作者: fayuan_guo    时间: 2023-11-18 09:25
在温哥华某医院打广告自吹可以手术治愈半月板损伤。半年内做了很多手术。半年后不但门可罗雀还发生了集体示威抗议活动。这病咱中医针灸的治愈率可以达到90%以上。
作者: fayuan_guo    时间: 2023-11-18 09:48
本帖最后由 fayuan_guo 于 2023-11-18 10:08 编辑

现代医学三大法宝:1)抗菌素;2)医学诊断;3)手术。只可惜法宝已经失去光环。抗菌素遇到了瓶颈(新药研究的速度赶不上细菌变异的速度,对耐药菌株无奈,对病毒无效);诊断的水平还是在一百年前的粗糙水平(例如原发性高血压-还不能找到病因的一类高血压,坐骨神经痛-以坐骨神经为中心的疼痛等)。诊断的不到位直接导致不能对症治疗。胡乱治疗的结果治愈率能有多高?手术扩大化已经把治愈为主转到了赚钱为主了。割除了病灶,病因还在。过一段时间还会发病。这就是临床治愈。小的时候有一个笑话。说卖冰棍的喊:冰果败火,拉稀别找我。手术免责签字就是这个意思。不管手术成功率有多少都不会负责任。
作者: fayuan_guo    时间: 2023-11-18 09:54
经脉的起止有以下几种类型:1)以经脉大循环为主线的起止;2)用古琴乐音诱发的经脉感传起止;3)刺激经穴诱发的经脉感传起止。1)是生理起止;2)是实验起止;3)是人为操作起止。
作者: 水滴石穿    时间: 2023-11-18 10:01
本帖最后由 水滴石穿 于 2023-11-18 10:07 编辑
fayuan_guo 发表于 2023-11-18 09:25
在温哥华某医院打广告自吹可以手术治愈半月板损伤。半年内做了很多手术。半年后不但门可罗雀还发生了集体示 ...

郭原,针灸治病不假,但是与伪科学的经络循行经络理论毫无关系,针灸完全通过神经机制治病。
作者: 水滴石穿    时间: 2023-11-18 10:03
fayuan_guo 发表于 2023-11-18 09:48
现代医学三大法宝:1)抗菌素;2)医学诊断;3)手术。只可惜法宝已经失去光环。抗菌素遇到了瓶颈(新药研 ...

现代医学三大法宝:1)抗菌素;2)医学诊断;3)手术,是不可磨灭的丰碑,啥时候在你嘴里失去了光环!!
作者: 水滴石穿    时间: 2023-11-18 10:17
fayuan_guo 发表于 2023-11-18 09:54
经脉的起止有以下几种类型:1)以经脉大循环为主线的起止;2)用古琴乐音诱发的经脉感传起止;3)刺激经穴 ...

下面这篇文章是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医学博士张洪林专门为否定经络循行写的文章,希望能够对你有所帮助。


我彻底否定经络的事实依据主要有哪些?

作者:张洪林  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医学博士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我陆续发表否定经络实质的文章引起不小反响。一些质疑者往往没看全我的文章、没全面了解我的观点,甚至不了解我否定的依据。今天汇总表达一下。

一、循经感传现象

经络实质是从古至今针灸界以循经感传为最主要依据形成的认识。换言之,针刺在肢体产生的所谓循着经络出现的得气传导感觉,是人们认为有经络存在的最直接和最重要依据。

然而,临床事实和实验事实为依据的不可辩驳的逻辑断定,这种感觉传导不过就是已知神经系统的已知功能而已,不存在离开神经系统外的经络实质。

1、截肢患者,按说肢体被截去,“肢体上”的经络结构(如果有的话)也随之不存在了,但是针刺这个肢体与躯干相连部位穴位,仍能出现向手或脚已被截掉不存在肢体的循经感传,针灸界人称这种现象为“幻经络”。这种经络已经被截掉了,还有循经感传出现不可辩驳说明循经感传与经络实质无关。

2、在先天缺肢体人的肢体盲端针刺,受试者也会出现从其出生就不存在的“肢体”的循经感传。受试者根本没有肢体和经络存在过的体验,却出现肢体循经感传。也说明循经感传与经络实质无关。

3、再如腰部脊髓麻醉,麻醉前针刺其下肢时,循经感传存在;腰麻后,按理说,麻醉的仅是腰部椎管内的神经,并没有麻醉下肢经络,下肢的三阴三阳经络都正常存在,但是此时针刺下肢穴位,循经感传却不存在了,而在麻药失效后再针刺,循经感传又恢复了。证明循经感传与麻醉部位已知的脊髓神经结构和已知的神经传导功能直接相关,与所谓经络实质无关。

4、截瘫患者,损伤的仅是脊柱相关部位脊髓的神经传导路径,没有损伤下肢经络,但是这时,别说循经感传了,下肢什么感觉都消失了。进一步证明所谓循经感传的实质依然只能是与相关部位已知脊髓神经结构和已知神经传导功能直接相关,与所谓经络实质无关。

5、临床只是大脑皮质轻微病变患者,对侧肢体却因脑部病变不断出现循经感传;脑部病变消失后,对侧肢体的循经感传也消失不再出现。证明循经感传形成的部位在脑部,与肢体经络毫无关系。

6、针麻开颅术时,因患者意识清醒,刺激患者大脑皮层,患者出现对侧肢体的循经感传,进一步不可辩驳证明循经感传是大脑感觉区的功能体现,与经络实质毫无关系。

二、举世公认人体唯一只有神经内分泌一个以反射弧为物质基础的全身调控体系。中医界针灸界公认针灸疗法具有全身调控治疗作用。这种以针灸针刺入皮下必然引发皮肤和皮下肌肉等等诸多神经感受器开始的反射弧反射,才是针刺疗法具有全身调控治疗作用的真正物质基础,这个过程与所谓经络没有一丁点关系。不可以借经络名义贪神经内分泌调控体系的功劳。

三、众所周知,人体生理学早已证明大脑一个部位出现新的兴奋灶,其周围神经细胞兴奋性必被抑制,严重的会出现范围广程度深的超限抑制。针灸针刺激穴位感受器在大脑形成的新兴奋灶必然抑制其周围的病态兴奋灶,从而产生疗效,这个过程与经络也没有丝毫关系。

四、针刺治疗临床除了部分经验传下来的有效穴位外,选什么所谓经络和穴位真的没有那么严格和重要! 多针多穴有效,少针少穴一针一穴也有效。甚至无针无穴也有效,例如我做过这种临床探索,我用暗示方法不用针刺也不选穴位都能让患者出现循经感传产生理想疗效。说明选什么经络和穴位真没你想象的那么神圣不可随便改变!

五、不讲经络、实际与经络无关也宣称能治疗全身各部位疾病的耳针、头针、手针、足针、踝针、鼻针、腹针……等等,这些不一而足的众多被针灸界承认的、都可以局部针刺治疗全身部位疾病的方式,实际都是彻底否定经络存在和作用的有力证据。哪个中医界针灸界的权威能否定我这个判断结论?

总而言之,经络理论是古人在他们那个时代,面对针刺循经感传反应和临床疗效,在有限的血管等解剖知识基础上,以传统习惯的天人相应、取类比象等方法思辨出的一种自圆其说的认识和说法。实际就没有那个让多少人痴迷不悟的东东。经络理论的形成,更重要的目的是想表达一个重要观念——人体是靠“內联脏腑,外络肢节”的经络串联沟通而成的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今天,它该退出历史舞台了,取而代之的应该是神经内分泌调控体系。这将有助于针灸疗法与现代科学接轨,真正实现现代化和更加提高疗效。有道是:

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啊!


作者: fayuan_guo    时间: 2023-11-18 10:20
本帖最后由 fayuan_guo 于 2023-11-18 10:38 编辑
fayuan_guo 发表于 2023-11-18 09:48
现代医学三大法宝:1)抗菌素;2)医学诊断;3)手术。只可惜法宝已经失去光环。抗菌素遇到了瓶颈(新药研 ...

曾经的光环而已。在海外抗菌素是处方药用量极少(用处不大),在国内是柜台药,泛滥成灾且贻害无穷(养猪用、养鸡用、养鱼用、种菜用,不是治病只是防病)。不知不觉间你已经大量的服用超量的抗菌素。你觉得当你患有细菌感染时,抗菌素还有效吗?不得已只能大量的使用激素提高你的抗菌能力,后果就是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和肾病。就这还有光环吗?脑残了吧!
作者: 水滴石穿    时间: 2023-11-18 10:35
fayuan_guo 发表于 2023-11-18 10:20
曾经的光环而已。在海外抗菌素是处方药用量极少(用处不大),在国内是柜台药,泛滥成灾且贻害无穷(养猪 ...

郭原,你才脑残了吧,抗生素滥用是人祸,不是抗生素有罪,就像菜刀是切菜的工具,你非要拿他去行凶,这不是菜刀有罪,而是人祸。各种抗生素、激素用好了治病救人,用不好就是毒药,完全取决于人类。

如果没有抗生素,不仅人类健康会遭受重大损失,就连养猪用、养鸡用、养鱼用、种菜的都会遭受重大损失。你的这种反智思维应该停止了,继续发表这些反智言论对你无益。





作者: fayuan_guo    时间: 2023-11-18 10:43
fayuan_guo 发表于 2023-11-18 10:20
曾经的光环而已。在海外抗菌素是处方药用量极少(用处不大),在国内是柜台药,泛滥成灾且贻害无穷(养猪 ...

问题是抗菌素还有多大疗效?二战时期磺胺和青霉素独领风骚治愈了大量的病伤患者,现如今如何应对超级耐药菌株?曾经的辉煌而已。
作者: 水滴石穿    时间: 2023-11-18 10:58
fayuan_guo 发表于 2023-11-18 10:43
问题是抗菌素还有多大疗效?二战时期磺胺和青霉素独领风骚治愈了大量的病伤患者,现如今如何应对超级耐药 ...

问题是抗生素目前是一个极其庞大的产业,没有抗生素保驾护航,各种手术就无法进行。没有抗生素保驾护航,肺结核、各种传染病、性病会卷土重来,人类会重新进入暗无天日的灾难之中。
作者: fayuan_guo    时间: 2023-11-18 10:59
坐骨神经痛的病人很多。但是诊断不到位。只有划分出几十种不同的疾病才能够依据不同的病因对症治疗。否则就只能蒙着治。诊断的仪器高度发达了,诊断的程度依旧是百年不变。如此何来辉煌?再如心梗现代医生用下导管安支架。原则上最多用三个,实际上是十三个都不止。不治病因只求维持生命。中医就不同了。心脏的经脉有六条,每条经脉都有不同的分布区域。只要改善心肌梗死区域的微循环(疏通局部的经脉)就可以从病因上治愈心梗。下导管安支架属于微创手术很高级,但是在病因治疗上还是低档次。高技术低水平的疗法有辉煌吗?
作者: 水滴石穿    时间: 2023-11-18 11:00
fayuan_guo 发表于 2023-11-18 10:43
问题是抗菌素还有多大疗效?二战时期磺胺和青霉素独领风骚治愈了大量的病伤患者,现如今如何应对超级耐药 ...

只要世界存在细菌感染,只要人类消灭不了细菌,抗生素就会继续辉煌下去。
作者: 水滴石穿    时间: 2023-11-18 11:02
提示: 该帖被管理员或版主屏蔽
作者: fayuan_guo    时间: 2023-11-18 11:43
经气是使循经微循环开放的各种因素。正所谓气行则血行。但是经气并不能沿着经脉移动。经脉中的血液也同样不是沿着经脉流动。沿着经脉流动的只不过是循经微循环开放的过程而已。血液是横穿经过经脉的,血液中的经气(营气)也是随着血液横穿经脉。经脉外的卫气(神经末梢)是固定不变的(不会移动)。经气的含量会影响循经微循环开放的时间(正常值是三分钟)。
作者: fayuan_guo    时间: 2023-11-18 11:52
经脉的络脉是一个误区。在上古时期络指去其他的村庄绑架壮丁妇孺。用在医学中指刺激穴位后诱发的非本经经脉感传(现代称之为泛经或串经)。例如十五络指有感传到相表里的经脉。在汉以后改为经脉主干的分支(支而横者为络)。在经脉的分股情况下(肾经、膀胱经和胆经是长分股,其它十条正经在手足有短分股)络就很难划分了。例如胃经和脾经在脚上有六条小分股。我们无法区分那一条是主干,那些条是络脉。《灵枢经脉》只讲分支。
作者: fayuan_guo    时间: 2023-11-18 11:59
内脏的络属也是一个误区。从经脉循行来看,一个脏腑并非只有表里两条经脉。例如肺脏的经脉有十五条。表里经感传的性质是一样的无法区分那是络那是属。因此内脏络属假说是不成立的。另很多经脉联系多个脏腑(部位不同)。经脉理论有错不出奇也很正常。知错就改,有缺就补才是正确的做法。
作者: 水滴石穿    时间: 2023-11-18 13:33
中医的问题在于清朝末年和民国时期没有坚定的在废除科举的同时把中医(旧医)一并废除,而是强行招魂这么多年。并由此给中华民族的身体健康造成了深重灾难,给中国大地上以治病救人为借口的骗子们提供了滋生的土壤,给那些不明内情的学子们带来了误入天坑的机会。所以,中医坑的是实实在在的中国人,是真正的应该立即被抛弃的理念和行业。

作者: 水滴石穿    时间: 2023-11-18 13:37
中西医之争说到底是科学与愚昧的斗争,全世界各个国家的传统医学都是愚昧落后反智反科学的,都曾经盛极一时如日中天,都曾经在反智反科学的道路上狂奔,这是全世界所有传统医学被迫集体退出历史舞台的根本原因。中医学正在经历这一历史过程,中医理论、中成药以及中医药大学必然会随着废医验药废经验穴逐步实施淡出历史舞台,老中医最终也会成为人们记忆中的一个符号。中国人所主观臆造的肾虚、气虚、痰湿、上火、肝郁脾虚、厥阴病、少阴病、经络不通等莫须有的疾病,也会随着中医学退出历史舞台而成为黑色的记忆。

作者: 真真    时间: 2023-11-18 17:00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真真    时间: 2023-11-18 18:09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真真    时间: 2023-11-18 18:15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真真    时间: 2023-11-18 18:17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真真    时间: 2023-11-18 18:19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fayuan_guo    时间: 2023-11-18 22:16
真真 发表于 2023-11-18 17:00
心脏的经脉有六条,每条经脉都有不同的分布区域。只要改善心肌梗死区域的微循环(疏通局部的经脉)就可以从 ...

详细的介绍如下:1)通过心脏的经脉是从基底部到心尖纵向分布;2)心经走侧壁的后2/3;3)小肠经走侧壁的前1/3;4)心包经走中壁(房间隔和室间隔)的后2/3;5)三焦经走中壁的前1/3;6)脾经走外壁和中壁的前角;7)肾经前线走外壁与中壁的后角。
作者: fayuan_guo    时间: 2023-11-18 22:29
真真 发表于 2023-11-18 18:15
但是经气并不能沿着经脉移动。

这等于经脉不存在经脉线是古代瞎画的

这个经气有些像多米诺骨牌。骨牌并没有流动,只是骨牌倾倒的过程在流动。骨牌摆放的位置要构成一条或几条线。密集的微循环结构就如同被造物主摆放的骨牌构成了经脉的基本结构;心脏的搏动给动脉血管血压,这是动力类似于把骨牌立起来;代谢产物的聚集是触发经脉开放的因素之一,就像多米诺骨牌需要被人为的推动一下。然后就自动了。
作者: 真真    时间: 2023-11-19 00:26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真真    时间: 2023-11-19 00:32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真真    时间: 2023-11-19 00:39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真真    时间: 2023-11-19 00:50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欢迎光临 导航中医药 (http://gtcm.info/)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