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标题: 关于近作《新经络学说》征求意见稿(第一章) [打印本页]

作者: 医哲    时间: 2006-4-1 11:52
标题: 关于近作《新经络学说》征求意见稿(第一章)
[这个贴子最后由南京陈斌在 2006/04/01 04:24pm 第 1 次编辑]

这是近作《新经络学说》第一章。现予发表,诚挚希望同仁、老师、学者共磋,批评,指正,并寻求合作。功在当前,利在千秋。有意者请发邮件:drxujinjing@163.com

第一章,破解“经络”之谜
中医学现存于世的经典文献虽然很少,但《内经》记载着对“经络”这一基本概念的解释。所以,《内经》可以说明“经络”是什么。
根据中国医学史,《内经》成书于战国秦汉时期。这一时期,正是中医学逐渐形成医学体系的时期。《汉书·艺文志》的记载表明,这一时期的“医经”有七家,共二百一十六卷,大部分失传,《内经》是仅存者。所以,《内经》是中医学现存最早的经典文献。经络学说流传后世,主要根据《内经》的记载。
《内经》原名《黄帝内经》,包括《灵枢》、《素问》两部分,各八十一篇。其中,对经络学说的记载,主要见于《灵枢》,但《素问》有所补充。对“经络”这一基本概念的解释,见于《灵枢·经脉篇》。以此为依据,可以说明“经络”是什么。
《灵枢·经脉篇》说:“雷公问于黄帝曰:禁脉之言,凡剌之理,经脉为始,营其所为,制其度量,内次五脏,外别六腑,愿尽闻其道。黄帝曰: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骨为干,脉为营,筋为网,肉为墙,皮肤生而毛发长,谷入于胃,脉道以通,血气乃行。雷公曰:愿卒闻经脉之始生。黄帝曰:经脉者,所以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本文讨论的问题,即对“经络”进行解释。其中,“愿卒闻经脉之始生”,是询问怎样产生的“经脉”。所谓“经脉”,不单指“经”,而是指整个经络系统。显然,根据这段经文,可以探讨“经络”是什么。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经文的表达方法比较隐晦,必须依文解义,由义显理,才能说明“经络”是什么。比如:雷公曰:“愿尽闻其道”,意思是说,希望全面了解经络学说。黄帝的回答,是从胚胎开始的。即:“人生始,先成精”。接着介绍人体在胚胎期间生成的主要结构,即:脑、骨、髓、筋、脉、肉、皮肤、毛发等。其中,“脉”是血脉,“肉”是肌肉,“骨”是骨骼。很明显,按黄帝介绍,人在胚胎期间生成的结构,虽有“血脉”,但没“经脉”。于是,雷公接着问“愿卒闻经脉之始生”,意思是说,想尽快知道“经脉”是怎样产生的。但黄帝的回答是:“经脉者,所以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这种回答,文不对意,似乎答非所问。其实,这是一种隐晦的表达方法。只要破解了这种表达方法,就能说明“经脉”是什么。
若深入探讨,可以发现:雷公与黄帝的两次问答,说明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黄帝介绍了人体在胚胎期间生成的结构,但雷公接着问“愿卒闻经脉之始生”,这说明,人在胚胎期间生成的结构,不包括“经脉”。其中,“脉为营”的“脉”是“血脉”,而不是“经脉”。否则,雷公不用再问“愿卒闻经脉之始生”。第二个问题是,雷公问“愿卒闻经脉之始生”,黄帝的回答是:“经脉者,所以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这种回答,乍看答非所问,实际是解释“经脉”的作用。意思是说,所谓“经脉”,是用来“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的。这种作用,是一种综合性的作用,决不是人体某种结构的作用,显然是论理工具的作用。所谓“通”,作“通晓”解,非“通畅”之意。由此可以看出,《内经》所说的“经脉”,不是人体内生成的结构,不是解剖学概念,而是用来“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的,纯属论理工具。
当然,凭以上理解认定“经络”是论理工具,恐有牵强之嫌。但是,除此之外,还有更确凿的证据和史实可以充分说明,所谓“经络”,确实不是人体客观存在的结构,而是古代医家创建的论理工具。举例如下:
1,《灵枢·经别篇》的记载表明,“十二经”是古代医家创建的。
如《灵枢·经别篇》说:“人之合于天道也,内有五脏,以应五音五色五时五味五位也;外有六腑,以应六律,建阴阳诸经而合十二月、十二辰、十二节、十二经水、十二时。十二经脉者,此五脏六腑所以应天道。”所谓“建阴阳诸经”,即创建十二经。这说明,五脏六腑是人体生来就有的,但“十二经”是古代医家创建的。把这段经文与《灵枢·经脉篇》对“经络”的解释结合起来,更能证实这一点。
2,《难经》的记载表明,奇经八脉是创建“十二经”以后补充的。其作用,主要是弥补“十二经”的缺陷和不足。
如《难经》说:“脉有奇经八脉者,不拘于十二经,何谓也?然,有阳维,有阴维,有阳跷,有阴跷,有冲,有督,有任,有带之脉。凡此八脉者,皆不拘于经,故曰奇经八脉也。经有十二,络有十五,凡二十七气,相随上下,何独不拘于经也?然,圣人图设沟渠,通利水道,以备不然,天雨降下,沟渠溢满,当此之时,霶霈妄行,圣人不能复图也”。这段经文说明,在中医历史上,“十二经”的创建在先,“奇经八脉”在后。在“十二经”的基础上,古代医家又创建了“奇经八脉”,这是参照了“圣人图设沟渠,通利水道,以备不然”的道理。
3,《素问·阴阳离合论》的记载表明,“十二经”的名称,导源于“阴阳离合”的哲学原理和“三阴三阳”的理论形式。“十二经”的起止、分布、走向和循行路线,都是古代医家在人体模型上画的。其模型,即《素问·阴阳离合论》所说的“圣人面南而立”。各“经”的阴阳属性、起止、分布和走向,都以“面南而立”为标准姿势。详见《发现经络》。
4,《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的记载表明,古代医家创建经络学说,是为了对人体的复杂体系进行系统研究。
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上古圣人,论理人形,列别脏腑,端络经脉;会通六合,各从其经,气穴所发,各有处名,谿谷属骨,皆有所起;分部逆从,各有条理;四时阴阳,尽有经纪,外内之应,皆有表里。”所谓“论理人形”,即对人体进行研究。所谓“各从其经”,是将人的脏腑和各种结构分别归属十二“经”,等于把整个人体划分十二个系统。这说明,在《内经》以前,“经络”就是古代医家“论理人形”的工具。所以,用现代语言说,“经络”是论理工具。
5,近代出土的简帛医书《阴阳十一脉灸经》和《足臂十一脉灸经》,其成书年代早于《内经》,所记载的“经络”均较粗陋,仅十一经,缺手厥阴经,且未明确“阴经属脏络腑,阳经属腑络脏”的表里关系,这是经络学说尚不完善的痕迹。
与《阴阳十一脉灸经》和《足臂十一脉灸经》吻合的是,《难经·二十五难》曾论及经络学说逐渐完善的过程。其曰:“有十二经,五脏六腑十一耳,其一经者,何等经也。然,一经者,手少阴与心主别脉也,心主与三焦为表里,俱有名而无形,故言经有十二也”。所谓“心主”,即“心包”。其实质,是心脏的外膜。所谓“三焦”,即上、中、下三焦。其实质,是整个胸腹腔。《难经》的记载说明,“十二经”与脏腑之间的联结和匹配,经历了一个逐渐完善的过程。其中,手厥阴心包经的内容,是在“十一经”的基础上逐渐完善的。并且,“手厥阴经”与“心包”的络属关系、以及“心包”与“三焦”的表里关系,都是按哲学原理确定的。这是因为,人体只有五个脏和五个腑,即心、肝、脾、肺、肾和胃、胆、大肠、小肠、膀胱,合起来十个脏腑,再加三焦,是十一个脏腑,不能与“十二经”相对应。所以,在经络学说逐渐完善的过程中,古代医家把“整个胸腹腔”看成是一腑,称“三焦”,归手少阳经。再把“心脏的外膜”看成一脏,称“心主”或“心包”,归手厥阴经。这样,才实现了“十二经”与脏腑的匹配和对应关系。因此,经络学说逐渐充实和逐渐完善的历史证实,“经络”与脏腑的联结和匹配,带有理想的倾向,并非脏腑长着“经络”,而是按哲学原理和脏腑的生理病理特点设计的。由此可以充分说明,古代医家创建经络学说,决不是在人体上发现了“经”或“络”,而是根据“阴阳离合”的哲学原理和“三阴三阳”的理论形式,首先衍化出“十二经”的名称,把人的脏腑和各种结构与“十二经”相配,分别归“经”,并用“经”和“络”把人的脏腑和各种结构互相联结起来。因十个脏腑不能与“十二经”相配,才把“胸腹腔”和“心脏的外膜”看成是脏腑。这才完成了脏腑与“十二经”的匹配。后来,又补充了奇经八脉,最终形成经络学说的系统理论。所以,不能把“十二经”和“奇经八脉”误解为人体客观存在的结构,但“心包”和“三焦”是人的结构。
6,其它记载
《灵枢·经水篇》的记载表明,古代医家创建十二经,不仅借鉴了哲学原理和解剖知识,而且借鉴了天文、历法和地理知识。其曰:“建阴阳诸经而合十二月、十二辰、十二节、十二经水、十二时。十二经脉者,此五脏六腑所以应天道。”又曰:“经脉十二者,外合于十二经水,而内属于五脏六腑。夫十二经水者,其有大小、深浅、广狭、远近各不同,五脏六腑之高下、大小、受谷之多少亦不等。”所谓“五脏六腑之高下、大小、受谷之多少”,即解剖知识。所谓“十二月、十二辰、十二节、十二时”,即天文历法知识。所谓“十二经水”,是十二条大河流,即:清水、渭水、海水、湖水、汝水、渑水、淮水、江水、河水、济水、漯水、漳水。这是古代的地理知识。古代医家把“十二经”比喻为十二条大河流,故有“十二经水”之称。
据《灵枢·脉度篇》记载,除阴维、阳维、冲脉、带脉外,其余二十八经,总长度为十六丈二尺,这个数据,并非实际度量的数据,而是按日行“二十八宿星”的运行规律计算出来的。详见《发现经络》第六章。
《灵枢·五十营篇》记载了古代医家用“经络”阐释人体“气血”运行的具体方法,是把“二十八经”比拟为“二十八宿星”,并不是说人的血液运行以“二十八经”为管道。并且,在中医学的概念范畴,“气”和“血”都有物质基础,可以互相转化,血能载气,气能行血。“经”和“络”的实质,是古代医家在人体模型上画的线条,决不是可容纳任何物质的管道。所以,不能把“经络”误解为人体“气血”运行的结构,更不能认为“气”或“血液”运行于“经”和“络”构成的管道。古代医家是按各“经”的顺序阐释“气血”运行的规律,绝对没说“经”和“络”之中容纳着“气血”。并且,古代医家是用“经络”联结人的脏腑和各种结构,并没说人的身体上长着“经络”。
另外,在经络学说指导下,《难经》开创了独取寸口的诊脉方法,《伤寒杂病论》开创了“六经辨证”,这是古代医家根据经络理论开创诊疗方法的范例。其具体方法,都是以“经络”为论理工具。比如,所谓“六经辨证”,是把外感热病错综复杂的临床表现分别归属于“六经”,并不是“经络”本身的疾病。所谓“六经”,是“十二经”的简化。由此可以证实,《内经》以后,在《难经》和《伤寒杂病论》中,“经络”的实际意义,仍是论理工具。在当时,经络学说是用来阐释生理病理、指导诊断治疗、或开创诊疗方法的方法论。
以上说明,中医经典文献对“经络”的解释和相关记载都是一致的,既互相吻合,又互相补充,综合起来,可以看出“经络”的概念是怎样产生的,是干什么用的,足以说明,“经络”是方法论的论理工具。
7,古代医家知道“经络”是论理工具。《内经》告诫后人,不能把论理工具混同人体的结构。
如《素问·徵四失论》说:“夫经脉十二者,络脉三百六十五,此皆人所明知,工之所循用也。所以不十全者,精神不专,志意不理,外内相失,故时疑殆。”所谓“此皆人所明知”,说明古代医家知道“经络”是什么。所谓“工之所循用”,说明“经络”是古代医家使用的论理工具。所谓“工”,古指医生。
用现代语言来说,所谓“精神不专”和“志意不理”,是指对“经络”的理解不透彻,或没理解“经络”的实际意义。所谓“外”,指“经络”。“内”,指人体的结构。“内外相失”,是分不清“经络”和人体的结构,故时“疑殆”。这是说,如果对“经络”的理解不透彻,或没理解“经络”的实际意义,混淆了“经络”和人体的结构,必然导致疑惑。这说明,《内经》告诫后人,“经络”与人体的结构有“内外”之别,不是同一性质的概念,必须区别开。否则,若“内外相失”,就不能“十全”。遗憾的是,由于历史原因,近代医书几乎都把“经络”误解为人体的结构。
         8,临床实践和现代研究
世界各国医学和中医学数千年的医疗实践表明:世界各国的历代医家,都没发现人的身体上有“经络”,也没治疗过“经络”本身的疾病。历代文献记载的“经证”或“经病”,都是把脏腑组织器官的病证归“经”,而不是“经络”本身的疾病。
在近代,虽有“经络生理功能”的说法,但实际上,都是用“经络”阐释人体各种结构的生理功能,而不是“经络”本身有生理功能。还有“疏通经络”或“温经通络”等治法,实际上,是治疗相关脏腑组织器官的疾病,并不是治疗“经络”本身的疾病。
迄今为止,世界各国的医学家,都没见过“经”或“络”的发育、形态、损伤、折断、连接、异位或占位。所以,把“经络”误解为人体的结构,没任何临床意义。
对“经络”的现代研究表明:国内外的研究机构,既没在人的身体上找到“经络”,也没找到“经络”本身的任何物质基础。这是因为,在人体上寻找“经络”的研究方法,等于在人体上寻找论理工具,违背了经络学说的实际意义。所以,无论用什么手段,在人的身体上永远找不到“经络”。
对“经络”的研究过程中,常有“经络现象”或“经络感传”的报道。但是,所谓“经络现象”,实际是一些特殊的生理现象或病理现象偶尔与“经络”的循行路线相吻合,而不是“经络”本身的表现。所谓“经络感传”或“循经感传”,是针剌感应的传导与“经络”在某一处的循行路线相吻合,而不是“经络”本身的传导。针灸临床可以证实,针剌“腧穴”,并没剌在“经”上,也没剌在“络”上。在“腧穴”与“腧穴”之间,并没“经”或“络”的解剖实体相联系。所以,对“腧穴”的剌激,不是对“经络”的剌激,而是对腧穴本身或周围组织的剌激。针灸学的发展史表明,“经络”与“腧穴”的关系,是把“腧穴”归“经”,并仅归”十四经“,而不是“腧穴”长在“经络”上。
总之,中医学的经典文献和大量史实都可充分说明:所谓“经络”,决不是人体客观存在的结构,而是古代医家创建的论理工具。但是,由于历史原因,《内经》对“经络”的解释丢失以后,后人误解了“经络”的概念,误认为“经络”是人体的结构。所以,经络学说逐渐掺杂了曲解误说。并且,由于年代久远,掺杂在经络学说的曲解误说,已经根深蒂固,影响了中医学的基础理论、临床各科和科学研究,严重阻碍着中医学的发展。因此,必须根据《内经》对“经络”的解释,解开“经络”之谜,弄清“经络”是论理工具,彻底澄清曲解误说,重新恢复经络学说的实际意义。
作者: 王庸医    时间: 2007-12-13 20:02
标题: 关于近作《新经络学说》征求意见稿(第一章)
写的太好了
论证充分,真是一篇很好的文章。
所谓找经络实质的研究经过半个世纪的证明已经证明不可能走通,是该反思为什么走不通了。
作者: 王耀勋    时间: 2008-1-31 18:19
标题: 关于近作《新经络学说》征求意见稿(第一章)
经络应该是由有形的组织与无形的气(只是以现代的方法还不能完全发现和证实)组成的。
作者: 申志强    时间: 2008-4-4 14:12
标题: 关于近作《新经络学说》征求意见稿(第一章)
先生谬矣,中医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问,特别是中医基础理论非亲身实证感悟而不能真正理解,就连有些老中医也并未真正理解中医理论精髓。说个简单的现象,心脏有病的人左手臂上心经那条线路发冷,那就是心脏的病气沿它本脏经络传导的原故,临床上在左手臂心经上刮痧排出冷气后心脏的病状往往好转。练过气功经络敏感的人可用意念专注心脏,冷气也会沿心经排出而病情好转。经络是实实在在存在于活人身上的。陆流教授对经络的探索比较切合实际,先生可参看一下。
作者: zhengyou    时间: 2008-8-20 15:37
标题: 关于近作《新经络学说》征求意见稿(第一章)
“雷公问于黄帝曰:禁脉之言,凡剌之理,经脉为始,营其所为,制其度量,内次五脏,外别六腑,愿尽闻其道。黄帝曰: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骨为干,脉为营,筋为网,肉为墙,皮肤生而毛发长,谷入于胃,脉道以通,血气乃行。。雷公曰:愿卒闻经脉之始生。黄帝曰:经脉者,所以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
将上文用现代语言习惯,围绕雷公的提问,关于经脉的文字整理一下:脉为营;谷入于胃,脉道以通,血气乃行。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乃通过)调(血气)虚实,营其所为。
如此这般,终于从《内经》文字证明,经络是主管 调 脉道血气的神经,是现代医学神经的一部分。
作者: zhengYOU    时间: 2008-8-20 15:49
标题: 关于近作《新经络学说》征求意见稿(第一章)
把“经脉”解释成 论理工具,将使中医理论变得虚幻缥缈。
作者: 哲学家    时间: 2009-2-10 10:37
标题: 关于近作《新经络学说》征求意见稿(第一章)
哈哈  见到医哲 的文章,可见先生的学识和用功,但我还是给先生浇冷水了.把“经脉”解释成 论理工具是绝对错误的,经络是有物质依托的.
作者: 王不留行    时间: 2018-11-23 20:42
先生的论证很有启发,经络并不是一个解剖结构,《内经》也没有这么说过。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11-3 20:11
王耀勋 发表于 2008-1-31 18:19
经络应该是由有形的组织与无形的气(只是以现代的方法还不能完全发现和证实)组成的。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11-3 20:19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作者: 一吐了之    时间: 2019-11-4 19:15
我也读《内经》,读经的原则是以经为根据,以临床为验证,实事求是。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11-4 20:02
迄今为止,世界各国的医学家,都没见过“经”或“络”的发育、形态、损伤、折断、连接、异位或占位。所以,把“经络”误解为人体的结构,没任何临床意义。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11-4 20:08
本帖最后由 dffaaoo 于 2019-11-4 20:14 编辑

宇宙不是随便就给什么人机会的。
不论研究什么发现什么都是有特殊人物完成的。
经络发现不是凡夫之人可以完成的。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11-4 20:16
脉道以通,血气乃行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11-4 20:18
所谓“经脉”,是用来“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11-4 20:25
这是说的经脉治病的药理作用。
而经脉还有生理作用,内经并不知经脉生理作用是什么。
经脉治病就是调阴阳或恢复阴阳结构。
作者: 一吐了之    时间: 2019-11-4 20:26
“经脉”是怎样产生的。但黄帝的回答是:“经脉者,所以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这种回答,文不对意,似乎答非所问。
----------------------------本篇《经脉第十》,主题是经脉,什么是经脉?“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本脏)经脉的作用是:“营其所行,制其度,内次五脏,外别六腑”。可知,经为道,道中行营,行营气即是脉。《决气》云,“壅遏营气,令无所避,是谓脉。”道约束营气运行,于中焦,“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濡养五脏六腑。所以说,经脉行血气,营阴阳。经是道,通行血气之道。
  怎说不通?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11-4 20:29
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11-4 20:35
经脉或经气并不能独立完成这些生理功能,是配合很多生理物质组织完成的。
经脉或经气不仅是濡筋骨,利关节还有皮肤毛发生长眼耳等生理功能。
作者: 一吐了之    时间: 2019-11-4 20:43
脑、骨、髓、筋、脉、肉、皮肤、毛发等。其中,“脉”是血脉,“肉”是肌肉,“骨”是骨骼。很明显,按黄帝介绍,人在胚胎期间生成的结构,虽有“血脉”,但没“经脉”
-----------------------------------------
  “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骨为干,脉为营,筋为网,肉为墙,皮肤生而毛发长,谷入于胃,脉道以通,血气乃行”。,“脉”是血脉,脉道是什么?道是经,脉道还不是经脉吗?先生这样读经,累也不累。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11-4 20:48
一吐了之 发表于 2019-11-4 20:43
脑、骨、髓、筋、脉、肉、皮肤、毛发等。其中,“脉”是血脉,“肉”是肌肉,“骨”是骨骼。很明显,按黄帝 ...


作者: 一吐了之    时间: 2019-11-4 20:51
dffaaoo 发表于 2019-11-4 20:35
经脉或经气并不能独立完成这些生理功能,是配合很多生理物质组织完成的。
经脉或经气不仅是濡筋骨,利关节 ...

先生读点中医书再发言别闹笑话。心主血,肺主气,肺主皮毛之生化。“营其所行,制其度,内次五脏,外别六腑”。五脏通五窍。
作者: 一吐了之    时间: 2019-11-4 20:58
dffaaoo 发表于 2019-11-4 20:02
迄今为止,世界各国的医学家,都没见过“经”或“络”的发育、形态、损伤、折断、连接、异位或占位。所以, ...

各国医学家见过生命吗?难道生命不存在。哥德巴赫猜想,证明了吗?难道不存在?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11-4 21:02
肺主皮毛之生化。“
作者: 一吐了之    时间: 2019-11-4 21:03
dffaaoo 发表于 2019-11-4 20:25
这是说的经脉治病的药理作用。
而经脉还有生理作用,内经并不知经脉生理作用是什么。
经脉治病就是调阴阳 ...

什么是阴阳?什么是阴阳结构?你懂吗。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11-4 21:05
气主皮毛之生化
作者: 一吐了之    时间: 2019-11-4 21:22
《内经》所说的“经脉”,不是人体内生成的结构,不是解剖学概念,而是用来“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的,纯属论理工具
-------------------------
“灵枢·经水”明确指出:“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其脏之坚脆,腑之大小,谷之多少,脉之长短,血之清浊,气之多少,十二经之多血少气,与其少血多气,与其皆多血气,与其皆少血气,皆有大数。其治以针艾,各调其经气,固其常有合乎?”
  你说是论理还是解剖?脑、骨、髓、筋、脉、肉、皮肤、毛发等相通而生化之道不是经脉吗?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11-4 21:48
一吐了之 发表于 2019-11-4 21:03
什么是阴阳?什么是阴阳结构?你懂吗。

你懂吗?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11-4 21:51
《内经》不懂什么是阴阳什么是阴阳结构
作者: 一吐了之    时间: 2019-11-4 22:22
dffaaoo 发表于 2019-11-4 21:48
你懂吗?

我当然懂,只是不收你这无知之徒。
作者: 一吐了之    时间: 2019-11-4 23:09
《灵枢·经别篇》的记载表明,“十二经”是古代医家创建的。
如《灵枢·经别篇》说:“人之合于天道也,内有五脏,以应五音五色五时五味五位也;外有六腑,以应六律,建阴阳诸经而合十二月、十二辰、十二节、十二经水、十二时。十二经脉者,此五脏六腑所以应天道。”所谓“建阴阳诸经”,即创建十二经。这说明,五脏六腑是人体生来就有的,但“十二经”是古代医家创建的。把这段经文与《灵枢·经脉篇》对“经络”的解释结合起来,更能证实这一点------------------------------
  你说的不对,应是古代医家揭示。因为12经脉以人体解剖为据,经历两千年临床证明的人体存在。人合天道,天道是天体运行之道,“天有五行,御五位,以生寒暑燥湿风。”在天为气,在地成形,五气有五音五色五时五味五位,以气化人,不应五气应什么?什么是六律,是地道之数。地道以月论气,月行12月应天道一周,所以地有12月气。12月气,由于地气上升,天气下降,阴阳对化为三阴三阳六气。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五运居中,六气上下,便是大自然造化出的五脏六腑。六腑,便是六经,手足各六,合为12经脉。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11-5 01:07
一吐了之 发表于 2019-11-4 22:22
我当然懂,只是不收你这无知之徒。

不收你这无知之徒。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11-5 01:31
气虚多由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失养,或劳伤过度而耗损,或久病不复,或肺脾肾等脏腑功能减退,气的生化不足等所致。从病发原因、症状和脉象来对照现代医学,气虚同现代医学概念“亚健康”极为相似。亚健康的根本原因是阴阳气血不足,五脏功能低下,也与元气不足、气虚相符。

气虚病涉五脏。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属于人体精气的范畴。人体精气分别藏于五脏,故《素问·五藏别论》说:“所谓五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因而,从气的来源看,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气,主要有先天之精气与后天之精气两方面。而从气的生成与脏腑之关系来看,则五脏皆藏精气,尤以肺脾肾为重要。

气虚与五脏气虚。气虚是指脏腑机能衰退,抗病能力低下的病理状态,由此会产生一系列的临床症状。但由于气藏于五脏,通常情况下,气虚必然与该脏的功能相互联系,《素问·方盛衰论》描述了肺气虚、肾气虚、脾气虚、心气虚、肝气虚所致梦境不同的情形。因此,气虚这一病理学概念应当包括五脏气虚。

   


临床表现

气虚病证可涉及全身各个方面,如气虚则卫外无力,肌表不固,而易汗出;气虚则四肢肌肉失养,周身倦怠乏力;气虚则清阳不升、清窍失养而精神萎顿,头昏耳鸣;气虚则无力以帅血行,则脉象虚弱无力或微细;气虚则水液代谢失调,水液不化,输布障碍,可凝痰成饮,甚则水邪泛滥而成水肿;气虚还可导致脏腑功能减退,从而表现一系列脏腑虚弱征象。

1.肺气虚

肺主气,司呼吸,外合皮毛,通调水道。肺气虚,则其主宣降、司呼吸、调节水液代谢、抵御外邪的作用就会减弱,出现短气自汗、声音低怯、咳嗽气喘、胸闷,易于感冒,甚至水肿,小便不利等病症。

2.肾气虚

肾居腰府,藏精气,司二阴开合。精气充五脏而上荣于脑髓。肾气亏虚,失于荣养,见神疲乏力,眩晕健忘,腰膝酸软乏力,小便频数而清,白带清稀,舌质淡,脉弱。肾不纳气,则呼吸浅促,呼多吸少。

3.脾气虚

脾居中焦,主运化、司升清、统血行。脾气虚弱,不能运化水谷精微,气血生化乏源,症见饮食减少,食后胃脘不舒,倦怠乏力,形体消瘦,大便溏薄,面色萎黄,舌淡苔薄,脉弱。

4.心气虚

心主血脉,藏神明。心气亏虚,不能鼓动血脉,亦不能养神,故见心悸、气短、多汗,劳则加重,神疲体倦,舌淡,脉虚无力。

5.阳(气)虚

气虚可见面色晄白,头晕目眩,少气懒言,神疲乏力,甚则晕厥。阳虚除气虚症状外,兼有畏寒肢冷、自汗,脉沉缓或迟而无力,舌质胖淡舌苔白。

   


辨证施治

1.肺气虚

证候;短气自汗、声音低怯、咳嗽气喘、胸闷,易于感冒,甚至水肿,小便不利等。治则:补益肺气。主方:四君子汤合玉屏风散。方药:党参、茯苓、白术、甘草、黄芪、防风等。

2.肾气虚

(1)一般肾气虚证证候;神疲乏力,眩晕健忘,腰膝酸软乏力,小便频数而清,白带清稀,舌质淡,脉弱。治则:补肾益气。主方:肾气丸加减。方药:补骨脂、枸杞子、菟丝子、附子、桂枝、黄精、茯苓、山萸肉、淮山、桑寄生、党参、白术。

(2)肾气不固证证候;除一般肾气虚证外,还有小便频数清长,或余沥不尽、夜尿多、遗尿;或男子遗精早泄,女子带下清稀量多;或月经淋漓不尽或胎动不安,滑胎者。治则:补肾固涩。方方:肾气丸加减,或用金锁固精丸、缩泉丸。方药:补骨脂、枸杞子、菟丝子、附子、桂枝、黄精、茯苓、山萸肉、淮山、桑寄生、桑螵蛸、金樱子、益智仁等。

(3)肾不纳气证证候;在肾气不固基础上,见久病咳喘,呼多吸少,气短,动则喘甚者。治则:补肾纳气。主方:七味都气丸加参附龙牡等。方药:五味子、熟地、丹皮、泽泻、茯苓、山萸肉、淮山、枸杞子、菟丝子、附子、人参、龙骨、牡蛎、蛤蚧、冬虫夏草、海龙、海马等

3.脾气虚

(1)一般脾气虚证证候:饮食减少,食后胃脘不舒,倦怠乏力,形体消瘦,大便溏薄,面色萎黄,舌淡苔薄,脉弱。治则:健脾益气。主方:六君子汤。方药:党参、茯苓、白术、甘草、法半夏、陈皮。

(2)中气下陷证证候:脘腹重坠作胀,食入益甚,或便意频数,肛门重坠;或久痢不止,甚或脱肛;或子宫下垂;或小便混浊如米泔。伴见少气乏力,声低懒言,头晕目眩。舌淡苔白,脉弱。治则:补中益气。主方:补中益气汤。方药:黄芪、人参、白术、甘草、升麻、柴胡、当归、枳壳、法半夏、陈皮。

(3)脾不统血证候:多见于慢性出血的病证,如月经过多、崩漏、便血、衄血、皮下出血等。除出血外,必兼见脾气虚弱的一些症状。治则:补脾摄血。主方:归脾汤。方药:黄芪、当归、元肉、木香、远志、酸枣仁、生姜、大枣、党参、白术、甘草、阿胶等。

4.心气虚

证候:心悸、气短、多汗,劳则加重,神疲体倦,舌淡,脉虚无力。治则:补益心气。主方:四君子汤,养心汤。方药:党参、茯苓、白术、甘草、黄芪、远志、当归、柏子仁、酸枣仁等。

5.阳(气)虚

证候:面色晄白,头晕目眩,少气懒言,神疲乏力,甚则晕厥。阳虚除气虚症状外,兼有畏寒肢冷、自汗,脉沉缓或迟而无力,舌质胖淡舌苔白。治则:补阳益气。主方:参附汤。方药:人参、附子、黄芪等。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11-5 01:33
dffaaoo 发表于 2019-11-5 01:31
气虚多由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失养,或劳伤过度而耗损,或久病不复,或肺脾肾等脏腑功能减退,气的生化不足 ...

中医常识回去学三年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11-5 01:56
本帖最后由 dffaaoo 于 2019-11-5 02:13 编辑

与中医药真正科学原理有关的理论并不在古代中医书中,那些不过是一些简单猜测大多都是错误可笑的不值一批一评,没时间浪费。
当然中医药真正科学原理也不在人类现代医学研究中。
中医药应用只给研究相关原理提共一些有价值的人类现代科学没有的实验,以便分析研究。
而人类科学医学也只是为研究提共有些基础知识。
中医药真正科学原理的真正发现研究是要在中医药应用实验与现有科学原理基础上,以灵性,灵觉,或灵感建相关科学理论假说。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11-5 02:08
一吐了之 发表于 2019-11-4 22:22
我当然懂,只是不收你这无知之徒。

你这类人根本不懂什么是研究什么是学习或正确的学习,只是背书类的。
另外你的中医药技术肯定也是不值一提,一定很差不会治病。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11-5 04:17
一吐了之 发表于 2019-11-4 20:51
先生读点中医书再发言别闹笑话。心主血,肺主气,肺主皮毛之生化。“营其所行,制其度,内次五脏,外别六 ...

心是什么结构物质组成,血是什么结构物质组成,心如何主血
肺是什么结构物质组成,气是什么结构物质组成,肺如何主的气
脉什么是结构物质组成,肺如何朝百脉,百脉为什么不朝肺你都清楚吗。
内经都研究清楚吗。
作者: 一吐了之    时间: 2019-11-5 10:16
dffaaoo 发表于 2019-11-5 02:08
你这类人根本不懂什么是研究什么是学习或正确的学习,只是背书类的。
另外你的中医药技术肯定也是不值一 ...

我学的是中医,当然以中医经典为根据,离开中医经典就不是中医。所以,要背书,理论要指导实践。我会不会治病,要看临床,你说,你有什么病,要治。
作者: 医见钟情    时间: 2019-11-5 10:20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一吐了之    时间: 2019-11-5 10:27
dffaaoo 发表于 2019-11-5 04:17
心是什么结构物质组成,血是什么结构物质组成,心如何主血
肺是什么结构物质组成,气是什么结构物质组成 ...

哈哈,你真笨,中医是医学,是治病之学。中医是气化学说,论的是正气,邪气,气生,气降,气滞,气郁,故,中医研究的是气道,生命之道。物质与细胞还是留给西医吧,先生可向西医请教。
作者: 一吐了之    时间: 2019-11-5 10:45
医见钟情 发表于 2019-11-5 10:20
胃肠穿孔、重症肺炎、急性腹膜炎、主动脉破裂你能够用中医理论指导治疗吗。。。。。。。。。

小白痴,你也来撒泼,胃肠穿孔,病位阳明,大肠与肺气相通,小肠与心气相通。诊脉辨证,求因论治。肠,金匮已备大黄牡丹汤,薏附败酱散治之。胃当明病情,辨脉证而治。你的胃肠穿孔了吗,当心丢了命。
作者: 医见钟情    时间: 2019-11-5 10:46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一吐了之    时间: 2019-11-5 10:53
一吐了之 发表于 2019-11-5 10:16
我学的是中医,当然以中医经典为根据,离开中医经典就不是中医。所以,要背书,理论要指导实践。我会不会 ...

人有脸树有皮,我以《黄帝内经》的真谛立擂,尔等吓得屁滚尿流,不敢应对。此处,楼主争求医见,尔等不谈经络,胡拉乱扯,真是无耻之尤。
作者: 一吐了之    时间: 2019-11-5 20:50
《难经》的记载表明,奇经八脉是创建“十二经”以后补充的。其作用,主要是弥补“十二经”的缺陷和
---------------------------------------十二经是正经,奇经八脉是协调,中医理论的完善有过程,与临床认识是互补关系。所以,没有什么先后
作者: 一吐了之    时间: 2019-11-5 21:07
《素问·阴阳离合论》的记载表明,“十二经”的名称,导源于“阴阳离合”的哲学原理和“三阴三阳”的理论形式。“十二经”的起止、分布、走向和循行路线,都是古代医家在人体模型上画的。其模型,即《素问·阴阳离合论》所说的“圣人面南而立”。各“经”的阴阳属性、起止、分布和走向,都以“面南而立”为标准姿势。详见《发现经络》。---------------------------------------
  先生错了,错在以哲学论医学。哲学论阴阳之理,医学论阴阳之实。《内经》以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以寒暑之气论阴阳,十二经是12月地气升降的印记。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11-5 21:10
你说,你有什么病,要治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11-5 21:14
假如你得了非典你用什么中药治。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11-5 21:16
离开背中医经典就不是中医??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11-5 21:19
气不是物质?气是什么?
作者: 一吐了之    时间: 2019-11-5 21:26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上古圣人,论理人形,列别脏腑,端络经脉;会通六合,各从其经,气穴所发,各有处名,谿谷属骨,皆有所起;分部逆从,各有条理;四时阴阳,尽有经纪,外内之应,皆有表里。”所谓“论理人形”,即对人体进行研究。所谓“各从其经”,是将人的脏腑和各种结构分别归属十二“经”,等于把整个人体划分十二个系统。这说明,在《内经》以前,“经络”就是古代医家“论理人形”的工具。所以,用现代语言说,“经络”是论理工具。--------------------------------
  什么是阴阳应象?阴阳对应于人。什么是论理人形?推论解剖的脏腑,经络的生化,与四时阴阳的关系。经络明明是人体的客观存在,为什么说成六理工具?

作者: 一吐了之    时间: 2019-11-5 22:23
《素问·徵四失论》说:“夫经脉十二者,络脉三百六十五,此皆人所明知,工之所循用也。所以不十全者,精神不专,志意不理,外内相失,故时疑殆。”----------------------什么是不十全?是不能取得十全十美的予期疗效,原因是什么?是医者临床精神不专一,不能依理辨证,没有分清内外病因,造成治疗过失。

用现代语言来说,所谓“精神不专”和“志意不理”,是指对“经络”的理解不透彻,或没理解“经络”的实际意义。所谓“外”,指“经络”。“内”,指人体的结构。“内外相失”,是分不清“经络”和人体的结构,故时“疑殆”。这是说,如果对“经络”的理解不透彻,或没理解“经络”的实际意义,混淆了“经络”和人体的结构,必然导致疑惑。这说明,《内经》告诫后人,“经络”与人体的结构有“内外”之别,不是同一性质的概念,必须区别开。否则,若“内外相失”,就不能“十全”。遗憾的是,由于历史原因,近代医书几乎都把“经络”误解为人体的结构。
     -----------------------------------------------------先生把医者的责任说成医理有误。医理错了吗?外、内指什么?三阴三阳互为表里,三阳为表,三阴为里,表里相通。三阴三阳都是人体结构。三阳祛邪,三阴扶正,分不清内外之证,治疗必然失误。先生竟说成【内经》告诫后人,“经络”与人体的结构有“内外”之别,不是同一性质的概念,必须区别开。否则,若“内外相失”,就不能“十全”。遗憾的是,由于历史原因,近代医书几乎都把“经络”误解为人体的结构。】是要误导后学呀。






欢迎光临 导航中医药 (http://gtcm.info/)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