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标题: 探讨经络学说的真面目 [打印本页]

作者: 哲医    时间: 2007-10-3 11:58
标题: 探讨经络学说的真面目
一,为什么要说经络学说的真面目
1,经络学说最基本的概念是经络。但是,经络学说的现代理论,对“经络”这一最基本的概念解释不清,说不清“经络”是什么。因此,经络学说现代理论的内容,未能充分体现经络学说的真面目。理由很简单,必须把“经络”这一基本概念解释清楚,明确经络是什么,才能充分体现经络学说的真面目。
2,以前认为,中医学现存于世的古文献,都没把“经络”这一基本概念解释清楚。所以,经络学说的现代理论,掺杂了猜测、推论、假设、臆造或曲解误说,逐渐埋没了经络和经络学说的真面目。最近发现,《内经》对“经络”这一基本概念的解释,从古至今,都在《灵枢·经脉篇》,以此为依据,可以从根本上说明经络是什么。这是经络学说现代理论没有开发出来的一个大问题。因此,为了澄清对经络的猜测、推论、假设、臆造或曲解误说,必须弄清经络学说的真面目。
3,经络学说是中医学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贯穿在中医学的生理、病理、诊断、治疗、以及针灸学和中药学等各个领域,如果说不清“经络”是什么,中医学的各学科都有说不清的问题。因此,中医学各学科的创新、发展和提高,都需要弄清经络学说的真面目。
4,当前,中医学正面临逐渐衰落的严峻形势,如果明确了经络是什么,弄清了经络学说的真面目,再挖掘出经络学说被埋没的传统理论,进一步充实和完善中医学的理论体系,中医学的发展,会注入新活力,出现新转折,在不远的将来,一定能摆脱落后面貌。
二,哪些文献反映经络学说的真面目
1,《内经》是中医学最具经典性的奠基文献。经络学说的绝大部分内容,都是《内经》传承下来的。因此,《内经》最能反映经络学说的真面目。
2,《难经》是仅亚于《内经》的经典文献。特别是《难经》对“奇经八脉”的记载,比《内经》更详细,弥补了《内经》的缺陷和不足。《内经》对“十二经”的记载和《难经》对“奇经八脉”的记载合起来,是最早、最完整的经络系统,也是后世医家历代相传的经络系统。因此,《难经》也能反映经络学说的真面目。
3,《伤寒杂病论》是中医学的第一部临床医学专著。《伤寒杂病论》首创的六经辨证,是经络学说指导临床医学的典范。所以,《伤寒杂病论》可以在临床医学的角度反映经络学说的真面目。
4,《针灸甲乙经》是第一部针灸学专著。《内经》和《针灸甲乙经》对腧穴的记载,是二十条经都有归经的腧穴。但是,到元代,《十四经发挥》对腧穴的归经作了修改和调整,把归经的腧穴分别归属十四经,而不再是归属二十经。所以,《针灸甲乙经》和《十四经发挥》可以在针灸学的角度反映经络学说的真面目。
另外,在针灸学的历史上,《针灸逢源》最后一次调整腧穴的归经,可为佐证。
5,湖南长沙马王堆出土的简帛医书《阴阳十一脉灸经》和《足臂十一脉灸经》,记载了十一条经脉,缺手厥阴心包经。四川绵阳永兴镇出土的《人体经脉漆雕》,记载了十条经脉,缺两经。除此之外,《难经》第二十五难也记载了十二经缺一经的情况。所以,把《难经》和这些出土文献互相参照,可以在经络系统不断充实和不断完善的角度反映经络学说的真面目。
6,最近出版的《发现经络》,主要是破译了《内经》对“经络”这一基本概念进行解释的表达方法,并根据《内经》的解释,明确了经络是什么,明确了经络学说在中医学领域的地位和作用,以及与阴阳五行学说和脏腑学说等方面的关系,可供参考。
三,古代医家是否知道经络是什么
1,《内经》的记载表明,在古代,经络不是解释不清的概念。在相当长的历史阶段,古代医家知道经络是什么。如《素问·徵四失论》说:“夫经脉十二者,络脉三百六十五,此皆人所明知,工之所循用也。”所谓“此皆人所明知”和“工之所循用”,说明《内经》的作者和古代医家都知道“经络”是什么,并已在临床长期运用。
据史学史研究,《内经》不是出自一时一人之手,而是战国秦汉时期许多医家搜集、整理、综合而成,其中,甚至包括东汉和隋唐时期某些医家的修订和补充。(引自: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的高等医药院校教材《中国医学史》)。所以,至少在汉晋之前,经络不是解释的概念。
2,《内经》的《灵枢·经脉篇》,至今仍有对“经络”这一基本概念的解释,并详细记载着十二经、十五络、以及十二经筋的分布和循行路线。据此可以说明,《内经》的作者确实知道经络是什么。
3,除《内经》外,《难经》、《伤寒杂病论》、《针灸甲乙经》、《十四经发挥》、以及出土文献《阴阳十一脉灸经》、《足臂十一脉灸经》和《人体经脉漆雕》等,都可证实,在经络学说不断充实、不断完善的过程中,经络不是解释不清的概念。
4,历史证明,春秋战国乃至汉晋时期,是中医学鼎盛发展的历史阶段。在这一阶段,不存在对“经络”的质疑,而是经络学说不断充实,不断完善,逐渐形成系统理论。并且,在经络学说逐渐形成系统理论的过程中,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和临床各科发展很快,迅速形成脏腑学说的系统理论、辨证论治的诊疗体系、独取寸口的诊脉方法、以及针灸学等,为中医学的医学体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经络学说在中医学鼎盛发展阶段所发挥的作用、以及经络学说不断充实、不断完善的过程,都可以证明,在相当长的历史阶段,经络不是解释不清的概念,古代医家确实知道经络是什么。
四,《内经》怎么说的
1,《灵枢·经别篇》说:
“人之合于天道也,内有五脏,以应五音五色五时五味五位也;外有六腑,以应六律,建阴阳诸经而合十二月、十二辰、十二节、十二经水、十二时。十二经脉者,此五脏六腑所以应天道。”所谓“建阴阳诸经”,即创建十二经。这说明,十二经是古代医家创建的。
《灵枢·经别篇》还说:
“经脉十二者,外合于十二经水,而内属于五脏六腑。夫十二经水者,其有大小、深浅、广狭、远近各不同,五脏六腑之高下、大小、受谷之多少亦不等。”所谓“五脏六腑之高下、大小、受谷之多少”,是古代的解剖知识。所谓“十二月、十二辰、十二节、十二时”,是天文历法知识。所谓“十二经水”,是十二条大河流,即:清水、渭水、海水、湖水、汝水、渑水、淮水、江水、河水、济水、漯水、漳水。这是古代的地理知识。
以上两段经文,说明以下三个问题:一,人的五脏六腑,是人体内生成的,但十二经不是人体内生成的,而是古代医家创建的。所以,脏腑和经络的出处根本不同,不是同一类性质的概念。二,古代医家通过创建十二经,落实了“人之合于天道”,或“五脏六腑所以应天道”,这是古代医家在“整体观念”指导下对人体进行研究的基本方法。三,古代医家创建十二经,以阴阳五行学说为指导,以解剖学知识为基础,参照了天文、历法、地理等多学科的知识。所以,经络学说的传统理论涉及多学科的基础知识,内涵丰富。
2,《素问·阴阳离合论》说:
“黄帝问曰:余闻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大小月三百六十日成一岁,人亦应之。今三阴三阳,不应阴阳,其故何也?岐伯曰: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
“天地覆载,万物方生,未出地者,合曰阴处,名曰阴中之阴;则出地者,命曰阴中之阳。阳予之正,阴为之主。故生因春,长因夏,收因秋,藏因冬,失常则天地四塞。阴阳之变,其在人者,亦数之可数。”
“帝曰:愿闻三阴三阳之离合也。岐伯曰:圣人面南而立,前曰广明,后曰太冲,太冲之地,名曰少阴,少阴之上,名曰太阳,太阳根起于至阴,结于命门,名曰阴中之阳。中身而上,前曰广明,广明之下,名曰太阴,太阴之前,名曰阳明,阳明根起于历兑,名曰阴曰之阳。厥阴之表,名曰少阳,少阳根起于窍阴,名曰阴中之少阳。是故三阳之离合也,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三经者,不得相失也,搏而勿浮,命曰一阳。”
“帝曰:愿闻三阴。岐伯曰:外者为阳,内者为阴,然则中为阴,其冲在下,名曰太阴,太阴根起于隐白,名曰阴中之阴。太阴之后,名曰少阴,少阴根起于涌泉,名曰阴中之少阴。少阴之前,名曰厥阴,厥阴根起于大敦,阴之绝阳,名曰阴之绝阴。是故三阴之离合也,太阴为开,厥阴阳阖,少阴为枢。三经者,不得相失也,搏而勿沉,名曰一阴。阴阳霶霈,积传为一周,气里形表而为相成也。”
这段经文的前一部分,主要论述阴阳与人和天地自然相应,即“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大小月三百六十日成一岁,人亦应之。”其次是引出“三阴三阳”的理论形式,为十二经的命名,提供了依据。
这段经文的后一部分说明,十二经的名称,源于“三阴三阳”的理论形式。十二经的阴阳属性、表里关系、根结等,也是源于“三阴三阳”的理论形式。显然,十二经之名,不是人体生来就有的组织结构。
所谓“根”,是“经”的起点。所谓“结”,是“经”的另一端。“根”和“结”的作用,是把十二经安置到人的身体上。这是古代医家创建十二经的基本方法。十二经的循行路线,是在“根结”的基础上逐渐充实的。所以,在经络学说形成理论体系的过程中,各经的循行路线最初都很简单,但越来越复杂。
所谓“圣人面南而立”,相当于人体模型。古代医家按“三阴三阳”的理论形式在人体上安置十二经的根结和分布,是以“圣人面南而立”为模型,而不是人的身体上长着十二经。
按“三阴三阳”的理论形式,所谓三阳,即太阳、少阳、阳明。所谓三阴,即太阴、少阴,厥阴。再以手足相配,则为十二经。即:手太阳、足太阳;手少阳、足少阳;手阳明、足阳明;手太阴、足太阴;手少阴、足少阴;手厥阴,足厥阴。这是十二经名称的来源。再给每经配上相应的脏腑,则为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手太阴肺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足厥阴肝经。很明显,古代医家根据“三阴三阳”的理论形式衍化出十二经的名称,并与手足和脏腑相配,再按“圣人面南而立”的姿势,通过根结,安置到人体,这才产生了十二经。故曰“气里形表而为相成也。”
所谓“气里”,是说十二经可以反映人体内部之气。如五脏六腑在生理上的联系和病理上的影响、以及精气血津液等。所谓形表,是说十二经可以在人的体表或“圣人面南而立”的模型上画出来,也是说人体内部之气可以通过经络表现出来。
这段经文不是专论根结,主要论述十二经名称的来源和创建十二经的方法,所以,仅涉及足三阳经和足三阴经。若全面了解十二经的根结,详见《灵枢·根结篇》和《灵枢·逆顺肥瘦篇》。
3,《灵枢·经脉篇》说:
“雷公问于黄帝曰:禁脉之言,凡剌之理,经脉为始,营其所为,制其度量,内次五脏,外别六腑,愿尽闻其道。黄帝曰: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骨为干,脉为营,筋为网,肉为墙,皮肤生而毛发长,谷入于胃,脉道以通,血气乃行。雷公曰:愿卒闻经脉之始生。黄帝曰:经脉者,所以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这段经文讨论的问题,即对“经络”这一基本概念进行解释。其中,“愿卒闻经脉之始生”,是询问怎样产生的“经脉”。所谓“经脉”,不单指“经”,而是指整个经络系统。显然,根据这段经文,可以探讨“经络”是什么。文字文字文字文字

-=-=-=-=- 以下内容由 哲医2007年10月03日 11:59am 时添加 -=-=-=-=-
------------未完待续---------
作者: 乾坤数码中医    时间: 2007-10-3 16:15
标题: 探讨经络学说的真面目
下面引用由哲医2007/10/03 11:58am 发表的内容:
一,为什么要说经络学说的真面目
1,经络学说最基本的概念是经络。但是,经络学说的现代理论,对“经络”这一最基本的概念解释不清,说不清“经络”是什么。因此,经络学说现代理论的内容,未能充分体现经络学说 ...
    经络对内而言是脏腑通讯的通讯系统,对外而言,是机体沟通宇宙的通讯系统.五行之气就是这个系统中的工作介质.
    脏腑通讯可以调控机体的信息流、能量流及物质流的运转,这在实践中均可以观察与证实。
作者: 仁海中西医    时间: 2013-12-27 21:16
对经络研究如此之深者,实在是罕见。
作者: fayuan_guo    时间: 2023-11-19 01:26
自打商末以来各大医学流派都在用医学实验的方法研究经脉。但是由于方法不同、文化不同、理解能力不同,得出的结论也就千差万别了。如今的经脉体系只不过是各家经脉研究的论文汇编。鱼龙混杂而已。




欢迎光临 导航中医药 (http://gtcm.info/)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