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标题:
[转帖]耳针简史
[打印本页]
作者:
寿宏堂主
时间:
2004-6-13 04:06
标题:
[转帖]耳针简史
古代概况
中国古代医学家首先认识到耳与经络的关系。在现存最早的有关经络学文献: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阴阳十一脉灸经》中,就提到了有与上肢、眼、颊、咽喉等相联系的耳脉。《黄帝内经》则进一步详细地载述了耳与经脉、经别、经筋的关联。如《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指出:“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别气走于耳而为听”。《灵枢·口问》篇更强调:“耳者,宗脉之聚也”。在这一时期,古人还发现了机体的一些疾病会在耳廓上反应出来。主要表现为耳廓位置、形态或色泽的变化。《灵枢·本脏》提到:“耳高者肾高,耳后陷者肾下;耳坚者肾坚,耳薄不坚者肾脆……”《灵枢·阴阳二十五人》篇也指出:“手少阳之上,血气盛者眉美以长,耳色美;血气皆少则耳焦恶色”;《灵枢·卫气失常》篇记述:“耳轮焦枯,如受尘垢,病在骨”。
在上述认识基础上,从晋代开始,医家们逐渐借用耳廓来诊断疾病。晋·皇甫谧在其《针灸甲乙经·小儿杂病第十一》篇中载述:“婴儿耳间青脉起者,腹痛、大便青瓣、腹泄。”另如《中藏经》提到:“黑丁者,起于耳前,状如疤痕,其色黑,长减不定,使人牙关急,腰脊脚膝不仁,不然即痛……。”隋·杨上善之《黄帝内经太素》亦载有:“小肠病者,……当耳前热。”表明,医家在临床实践中,正在有意识地将耳廓上某些部位色泽、温度、形态的变化,作为诊断具体的病症的一种手段。
与此几乎是同一时期,古代医家已经采用刺激耳廓的一些部位来治疗疾病。早期,多选耳廓上有异常的变化之血脉,刺激方法则以刺络出血为主。如早在《内经》中就有“邪在肝……取耳间青脉经去其掣”(《灵枢·五邪》)的记载。晋代葛洪之《肘后备急方》还提及“以葱刺耳中、鼻中,血出者莫怪”,用以救治卒死。自唐代之后,陆续在一些医籍中出现耳穴的名称和主治等,如唐·孙思邈所撰之《备急千金要方》中即载有数个耳穴:“耳中穴,在耳门孔上横梁是,针灸之,治马黄黄疸、寒暑疫毒。”,“耳风聋雷鸣,灸阳维五十壮”等。阳维穴,《奇穴研究》一书明确指出其位置:“以耳翼折向前面,当耳软骨起之处取穴”。明·杨继洲在《针灸大成》一书中记载了耳尖穴:“耳尖,穴在耳尖上卷耳取尖上是穴,治眼生翳膜。”除上述之外,在其他的针灸典籍中尚载有:珠顶穴,“珠顶穴,两耳当门珠尖上,主治齿痛,灸三壮”(《针灸经外奇穴治疗诀》),该穴相当于现代之屏尖穴;三扁桃效穴,又名耳上三穴、耳屏外三穴,耳廓穴等,“三扁桃效穴为耳屏外三穴异名”(《针灸腧穴索引》);以及耳廓后、郁中等。
在耳穴的刺激方法上,唐以后也有较大的发展。除刺血外,尚有针刺、艾灸、按摩、塞药、割治之法。其中多数方法,仍应用于目前耳针法临床。
针刺及刺血法:《世医得效方》载:“赤眼,挑耳后红筋”;《针灸大成》云:“针耳门治龋齿、唇吻强”。民间有用针刺外耳道口出血治胃痛,耳背青筋刺血治疗湿疹等。
灸法:耳灸的方法及治疗病种较多。历代所载的耳灸所治病包括黄疸、疫毒、耳聋,口眼?斜、眼生翳膜、小儿惊痫等。耳灸的方法有:一、苇管灸:“治口歪,以苇筒长五寸,以一头刺耳孔中,四畔以面密塞之,勿令泄气,一头纳大豆一颗并艾烧之令燃,灸七壮即瘥。患右灸左,患左灸右。耳病亦灸之”(《千金翼方》)。二、艾炷灸:最为常用。如“治口歪斜即效,耳垂下麦粒大艾炷三壮,左灸右,右灸左”(《世医得效方》)。三、灯火灸:以灯芯草浸油燃着后灸灼耳穴,治疗结膜炎、痄腮(流行性腮腺炎)等。
塞药法:即在耳部塞以药物或磁石之类,刺激耳穴,以治疗病症。如元·危亦林在《世医得效方》中载:“脚气蒸发……以甘遂块塞耳”。《理瀹骈文》提到:“衄血……延胡塞耳,左衄塞右,右衄塞左,活血利气”。《备急千金要方》则记载:“治耳聋方,烧铁令赤,投酒中饮之,仍以磁石塞耳中。日一易,夜去之,旦别着”。塞药法现代已经为耳穴敷贴法所代替。
吹耳法:此法在《内经》和《肘后备急方》中已有载述,具体操作是以竹管吹耳廓进行刺激。《素问·缪刺论》篇指出:“尸厥……不已,以竹管吹其两耳”。《备急千金要方》载:“治底耳方:黄矾烧,绵裹内耳中,不过二三日愈。或以苇管吹耳中”。宋·《洗冤集录》救自缢及溺水的方法中也提及以苇管或竹管吹两耳进行急救。吹耳之法,现代已鲜见在临床上应用。
另有耳廓按摩一法,亦可归属按摩疗法,这里略而不述。
综上所述,耳部治病在中国已有两千余年历史,但从总体上来说,其发展是十分缓慢的,其经验是相当零散的,有关文献尚缺乏系统和完整。因此,截至本世纪中期,在针灸学中耳针始终未形成为一种独立疗法。
现代概况
耳针取得突破性进展,并得以形成为独特的治疗方法是在本世纪五十年代中期。1956年,山东省莱西县发表用耳针治疗急性扁桃体炎,开创了现代耳针的先声。在此之后不久,法国医学博士,外科医师Nogier.P,从一位旅居马赛的华侨用烧灼耳穴治疗坐骨神经痛的经验得到启示,通过六年潜心研究,于1957年在《德国针术杂志》发表了他的有关耳针的论文和耳针治疗穴点图,提出42个耳穴点。之后,这一论文与耳穴图于1958年被翻译介绍至大陆。通过和传统的中国耳针互相筛选、补充,并进行了反复的验证,而形成了目前应用的耳穴图。自五十年代中至今已四十余年,耳针疗法取得了空前的进展,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应用者不断增多
从五十年代后期开始,中国的针灸工作者对耳针的应用与研究十分重视。最早是上海,组织了全市性的耳针研究组,对不少病症进行治疗观察。之后扩大到大陆的各省市、自治区。如江苏、天津、云南、四川等地,也相继成立了耳针研究的机构。并出版了多种耳针疗法的专书。
海外,日本和田秀于1956年发表了有关耳针的文章。法国、德国、英国、西班牙及前苏联等,也都是早期开展耳针的国家,但应用者不多。自1971年大陆对外公布针刺麻醉(其中很大部分是用耳针麻醉的)之后,这一疗法才引起广泛重视。据不完全统计,到八十年代初,世界上至少有法国、意大利、前西德、美国、加拿大、奥地利、丹麦、前苏联、波兰、罗马尼亚、西班牙、希腊、阿根延、埃及、尼日利亚、日本、韩国、土耳其、印度、斯里兰卡、越南、缅甸、泰国、菲律宾等数十个国家和地区,已经把耳针用于治疗疾病或外科手术麻醉。
二、防治病种日益扩大
通过海内外耳针工作者的大量、反复临床实践,耳针法的应用范围迅速扩大。首先,到目前为止,用耳针治疗过的病症已在150余种以上,病种遍及内、外、妇、儿及五官各科。不仅用于各种急慢性痛症、支气管炎、哮喘、神经衰弱、胎位不正、疟疾、单纯性阑尾炎、胆道蛔虫、便秘、遗尿、颈椎病等常见病症,而且还被用于红斑性狼疮、银屑病、色觉障碍、白内障、白癜风、闭塞性脉管炎、无脉症、红斑性肢痛等现代难治病的治疗。其次,耳针不但可以治疗疾病,而且还有明显的预防作用,通过对传染性结膜炎、流感等病症的验证观察,证明效果是确切的。近些年来,耳针还用于保健,如耳针能祛除多种痣疣及痤疮以达到美容,耳针戒烟、戒酒以增进健康,此外,耳针尚有消除疲劳、抗老延年的效能。最后值得一提的是耳穴对疾病的诊断作用。通过望诊及触诊了解耳廓色泽形态的变化,目前已可用于约50余种病症的诊断,并已逐步总结出了某些规律性的东西。
三、耳穴刺激法日趋多样
耳廓穴区刺激方法已经在传统的毫针刺、放血、艾灸等基础上,有了很大的发展。有三种趋向:一种是在原有的方法上不断变革,以灸法为例,除艾炷灸外,有艾卷灸、线香灸、灯火灸、火柴灸等。针刺法,则有皮内针法、电针法等。另一种是现代新增加的,如穴位注射法、耳穴压丸法、激光耳穴照射法、磁疗法等等。还有一些则是对民间流传的治疗方式进行改造运用,如耳穴割治、耳穴敷药。其中如激光耳穴照射无创伤、无疼痛,耳穴压丸操作简单方便,维持时间长,又无损伤,故颇受患者欢迎。四、耳针原理研究方兴未艾
耳针疗法的原理研究,近二十余年来在海内外蓬勃开展。包括下述内容:
(一)从形态解剖学的角度来研究耳穴。包括各种血管、淋巴、神经的分布情况。从组织胚胎学来研究耳廓的形成等。
(二)从神经生理学、神经体液学说以及生物控制学说,生物电学说等研究耳穴的诊治原理。探讨耳与内脏的联系等。上述研究,尚有待于深入,刺激耳穴的治疗原理亦还须进一步揭示,但这些工作无疑加深了对小小耳廓的认识,同时也促进了有关学科的发展。
欢迎光临 导航中医药 (http://gtcm.info/)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