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标题:
[转帖]一代名医周小农
[打印本页]
作者:
申易
时间:
2004-9-21 17:28
标题:
[转帖]一代名医周小农
一代名医周小农
无锡人杰地灵,人才辈出。周小农以其高超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名闻遐迩。老中医徐湘亭曾经对他作这样的赞誉:
锡山钟秀多奇士,
周子小农医通神。
且休馆中列前茅,
博学深思学更醇。
下笔千言无日罢,
救人沉疴不计贫。
……
清光绪二年(1876),这位名医出生于无锡北门外的北塘煤场弄。他初名周镇,字伯华。因为出生那天是清明节,又字明生;父亲名莘农,又改名小农。家里开设恒生棉子行,经济较富裕,他从小就进私塾,攻读“四书五经”。本来,他是要继承祖业而经商的,不料在15岁那年患了“烂喉痧”,九死一生,甚至两个妹妹也被这场病传染而夭折。幸亏多方名医抢救,他活了下来。于是,他的父亲决心要儿子去学医,亲自执教,授读《内经》、《本草》等医书,又命儿子拜南门中医邓羹和为师。也许是求医心切,其父不满足邓的重实践轻理论的授徒方式,又将他带到上海,改拜名医张聿青为师。张聿青,武进人,在无锡行医数十年,晚年迁居上海,自号“且休馆主”。
周小农十分钦佩老师的医德和医术,尤其是精深的中医理论。因而,他虚心学习又潜心收集研究老师的处方,以后编纂了8册《且休馆医案》问世。抽空,他又博览医书典籍。
这样重视中医理论的探索,成了周小农医术大进的秘诀。他曾经说:“古今医书,凡有一长足取,皆吾师也。”从1901年到1910年10年中,他编辑出版了《名师精方汇录》、《卫生易简方》、《肝左肺右说证》、《临产须知》、《周氏集验方》等书,也编纂社会名医王旭高的《医书》和曾心壶《脚气刍言》、柳宝诒《温热逢源》、颜芝馨《温病条辨歌诀》、张伯龙《雪雅堂医案》、马培之《外科传薪集》,甚至日本今村亮的《医事启源》等等。后来,他又整理自己的中医理论,写出《伯华医谭》、《惜分阴轩医案》4卷。他对人说:“西医日新月异,而中医抱残守缺,在于中医对古人的医学不求其所以然。”
周小农的医术,主要是靠自己的刻苦钻研。他从张聿青学医不足3年,便在上海悬壶行医,以后又兼任上海位中堂、广善堂和上海警署的医务工作。在行医中,他恪守父亲的教诲:“以济世为志,谋稻粱(生计)为余事,取酬薄,则利人众。”所以,他的诊费特别便宜,一度为同行所讥笑,但他不予理睬。诊病时,他总是慎重又细心地“望、闻、问、切”,从不马虎。有时碰到疑难病症,不肯随便下药,常常在房间里绯徊再三,而后才开处方。因而,在上海行医14年,声名大震,成为一代济世名医。江苏、浙江、安徽、山西、奉天(今沈阳)、广东等地的医界同行,都慕名和他交往,探讨医术,他总是来者不拒,乐意陈述自己的观点。
民国早年,政府受西医宣传的影响,一度扼制中医,甚至企图效法日本取缔汉医的做法,也在中国取缔中医。内务部曾经颁布《管理医士暂行规则》等文件,极力鼓吹西医、贬低中医,引起 全国中医界的公愤。富有正义感的周小农,挺胸而出,发表文章,四处奔走,甚至伙同志同道合的中医界人士到南京政府请愿。一次次的抗争,使民国政府举棋不定。这时,周小农已回到无锡, 无锡中医友谊会成立,推举他为理事,并由他参与编辑出版《医钟》月刊,他利用月刊,宣扬中医,又写文章到各地中医刊物上陈述自己的观点。1931年,民国政府终于确认中医的地位,成立了中 央国医馆,推选周小农为名誉理事;1936年,又公布《中医条例》,进一步肯定了中医的法定地位。在这场抗争中,周小农功不可没。
1942年4月,还是清明节,周小农因病逝世,终年67岁。他遗下各种医学藏书479种,共1859册,由其子逢儒、道振在1959年捐赠给无锡市中医医院珍藏。
作者:
dmydxyaf
时间:
2005-1-19 16:09
标题:
[转帖]一代名医周小农
谢了!
作者:
却波渔翁
时间:
2009-12-21 01:31
标题:
[转帖]一代名医周小农
温旧帖,添新知!
欢迎光临 导航中医药 (http://gtcm.info/)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