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标题:
(转贴)《平脉法》篇溯源
[打印本页]
作者:
孙曼之
时间:
2007-8-30 08:26
标题:
(转贴)《平脉法》篇溯源
(转贴)《平脉法》篇溯源
医古文教研室 赵安氏
指 导 钱超尘
现行宋本《伤寒论》中的 平脉法”篇是否出自张仲景原著 《伤寒杂病论》历来聚讼纷纭。持否定观点者多以为“平脉法”篇是王叔和的伪托,例如,王履说:夫叔和之增入者,辨脉平脉,与可汗不可汗诸篇面已”,黄仲理说:辨脉法,平脉法,伤寒例三篇,叔和采摭群书,附以己意,虽间有仲景说,实三再九十七法之外者也”,柯琴说: “设仲景别集脉法,或有上、下之分,决无辨平之别也。名平名辨,皆叔和搜采诸说,仲景所云‘各承家技’者是也”。此外,汪昂、喻昌、闵芝庆等皆认为 “平脉法 篇非仲景原作,而是后人伪托的篇什。笔者认为,“平脉法 篇实属张仲景著作 《伤寒杂病论 》的原始成分,下面谨用现存的有关张仲景、王叔和的原著文献资料,对 “平脉法”篇的原委试作分析探讨。
一 、“平脉法” 篇不 当是王叔和伪作
王叔和距张仲景年代很近,曾任魏太医令,整理过张仲景的遗 作,这 是 无疑的。皇甫谧于魏甘露中所写的 《甲乙经 •序 》:“近代太医令王叔和撰次仲景遗论甚精,皆可施用”。《伤寒杂病论 》约著成于公元210年,叔和整理仲景遗作是在仲景原著成书之后40年左右,在如此短暂的时间里,而撰著伪作的又是身为太医令之职的王叔和,这简直令人不可思议。叔和撰著的 《脉经 》一书里,载录了 “平脉法 篇的首段韵文,且明确标题日 “张仲景论脉”,故 “平脉法”篇不当是王叔和伪作。
二 、 “平脉法”篇的第一段韵文是东汉前的作品
“平脉法”篇的第一段文字,是一段很规则的韵文,今节录如兹:“问曰:脉有三部,阴阳相乘,荣卫 气 血,在人体躬 呼吸出入,上下于中,因息游布,津液流通。随时动作,教象 形容,春 弦秋浮,冬沉夏洪。察色观脉,大小不同。一时之间,变无经常,尺寸 参 差,或 短 或长.上下乖错,或存或亡。病辄改易,进退低昂,心迷意感,动失纪纲。愿为俱陈,令得分明。师日:子之所问,道之根源。脉有三部,尺寸及关,荣卫流行,不失衡铨。整段韵文,皆以四字成句,其韵式为OAOA 式,隔句相押韵。试按现代语音读来,有一处是明显地不能入韵的,这就是 “愿为俱陈,令得分明”的 明” 字。我们知道,“明”字在现代语音里只有一个读音ming。而上述这段韵 文 中,自 “问日 始,至 师日”止,这 一节文字,只换了一次韵,即用了两个韵,前一个是冬韵,后一个是 阳韵,从 “一时 之间,变无经常 这一句开始转入阳韵,其韵脚字是 “常、氏、亡 、昂、纲、明 ,其中的 ”明 字,按今音 ( m ing )读来,是显然与阳韵扦格不入的。是不是这段韵文的作者因一时疏忽,或者一时找不到达意和押韵二者兼顾的字,而敷衍地用了这个似乎只达意丽不押韵的 “明 字呢? 事实上,这段韵文 是 完 全押 韵 的,因 为“明” 字的语音,曾经是与用 部 字 相 押的,只因 “时有古今”、音有转移 ,后米 “明 字的语音发生了变化,转入了耕韵。
“明 字的读音,是何时从阳韵转属耕韵的呢 清代训诂大师段玉裁在其著作《古十七部谐声表 》里,将 “明 字列在第十部,即一般所称的阳韵韵部。段氏的这个谐声表,是以 “三百篇及周秦之文为根据归纳出来的,那么说, “明 字在秦的时候是属阳韵韵部的 顾 炎 武 在《唐韵正 》里 说,“明” 字 今 青 武 兵切 ( 即读Fit i n g ) ,古 音 “谟 郎 反” ( 音m ang ),如 果 读 为 “谟 郎 反”,“明 字就属于阳部字;如果读为 “武兵切 ,它就属于耕部字。顾氏通过对汉代许多文章里边有关 “明 字人韵的材料的考察分析,发现 明”字在汉代的许多诗文中,已由阳部转入耕韵。当代音韵训话研究专家钱超尘教授在其著作 《内经语言研究 》中,对明字韵部的变迁作了全面而系统的考察分析,得出结论说:“‘明’ ‘行’在先秦古音里,属于 阳部庚系开口字,在 《诗经 》、 《楚辞》和周秦诸子的书里,这两个字都与 阳 部 字 相押,东汉时期, ‘明’字已 转 入 耕韵,‘行’字也转入耕韵 这是东汉音与西汉音一个很大的不同。
以上音韵训诂学家对 明”字读音及其韵部变迁的考察分析所得出的结论,说明了 “明 字在东汉时期 已 转 属 耕韵韵部,也就是说东汉时, ‘明 字已读 武兵切”,直到今天仍然如此。那么东汉时的韵文中, “明”字人韵应当与耕部字相押,而上述 平脉法 篇中的那 段 韵文中,“明”字分明是与阳部字相押的,因此说明,这段韵文应当是东汉以前的作品。
三、 平脉法“篇是张仲景 《伤寒杂寒论病论 》的组成部分
张仲景是东汉人,其著作 《伤寒杂病论 》的成书于公元2l0年,说 平 脉 法” 篇是张著的内容,这似乎与前面分析所得结论有些矛盾,然而这一看似矛盾的现象与仲景在 《伤寒杂病论 》自序中所言互为印证,相得益彰,使得 “平脉法 篇是张仲景 《寒伤杂病论 》的组成部分这一论断的理由更加客观化而更具说服力。下面就此加以粗略的论述。
仲景在他的 《伤寒杂病 论 》自序 中说: “乃勤求古洲,搏采众方,撰用 《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 》,并 《平脉辨证 》,为 《伤寒杂病论 》,合十六卷 ,可见,张仲景撰写《伤寒杂病论 》是大量地参考了他的前辈医家们的医著的。今天研究《伤寒学》的学者们,无不认为 《伤寒杂病论 》的成书,是张仲景“ 勤求古 训,搏 采 众 方”集汉代及其以前之医学大成的产物,并且仲景著作里采用前辈医家的创作成果,亦是完全可能的 事实上,仲景于自序中已明确地说,他在写作 《伤寒杂病论 》 时,撰用 了《平脉辨证 》一书 ( 或 以为 应 是《平脉 》、 《辨证 》二书 ) 前 已述明,“平脉法”籍 中的那段韵文是仲景 以前的作品,由此可以作出这样的结论:仲景不仅参考过《平脉辨证 》一书,而且沿用其“平脉”之名为篇名,并适当地引用了该书的原文,前述的那段韵文正是 由此而来的。
上文的论述,仅就 “平脉法”篇本文及其它有关仲景、叔和的原始文献材料作了一番正本清源的综合考析,说明“平脉法” 篇不是王叔和或其他后人的伪托,而是张仲最吸收了前辈医家的成果 而撰 成的,是属于我们至今奉为辨证论治圭臬的《伤寒杂病论 》的组成部分。
作者:
胡来元
时间:
2007-9-1 17:41
标题:
(转贴)《平脉法》篇溯源
参考
欢迎光临 导航中医药 (http://gtcm.info/)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