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标题:
[原创]谈《黄帝内经》养生观
[打印本页]
作者:
岭南中医药
时间:
2007-8-8 17:02
标题:
[原创]谈《黄帝内经》养生观
[这个贴子最后由岭南中医药在 2007/08/08 05:06pm 第 1 次编辑]
[watermark] 1992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四大基石: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戒酒,心理平衡。而这些思想,早在《黄帝内经》中就已经提出来了。《内经》是我国医学发展史上具有巨大影响的医书,被后世尊称为“医家之宗”。其中关于养生方面的许多精辟论述,可以说是我国第一部讨论养生理论之作。如《素问·本经》所说:“血和则经脉流行,营复阴阳,筋骨劲强,关节清利矣;卫气和则分肉解力,皮肤调柔,腠理致密矣;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矣;寒温和则六腑化谷,风痹不作,经脉通利,肢节得安矣。此人之常平也。”《内经》的这种养生思想对后世产生了重要而又深远的影响。
2004年在“邓铁涛学术思想国际研讨会”中,已有90多岁高龄在中医界享有最高荣誉的邓铁涛强调,“养生重于治病”,并预言未来“医学将以养生保健为中心”。
1·精神之调养:在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四大基石中,最重要的是心理平衡。而在《内经》养生之众多大法中,首重的也是养神,即情志的调整。作为《素问》第一篇的《上古天真论》,就是谈养神的问题。如《素问·上古天真论》“恬恢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一·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灵枢·本脏》“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矣。”《素问·生气通天论》“清静则肉腠闭拒,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这些主要是说,养生者要善于调整自己的情志。精神意志活动是五脏精气活动的表现,在一定程度上能控制脏腑的功能活动。所以要保持心情安逸,思想安宁,无忧无虑,避免一切烦恼忧愁。这样就能使肌腠固密,营卫调和,即“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即使遇到六淫等致病因素,也能够抗拒外邪的入侵,不会伤害身体。所以充分发挥人的意志作用,重视精神的调养,也是养生防病抗病、预防早衰的养生重要原则[1],即体现了“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预防思想。
现代人所处的压力是巨大的,如工作、生活等,在加上不断膨胀的欲望,使人的精神处于高度紧张状态。人体的生理活动有一个限度,在正常情况下,随着外界不同因素的刺激,人有不同的精神情志变化。有节制的精神情志变化,属于正常生理范围,不会引起疾病。相反,当刺激过度,持续过久,超过了这个限度,使人体五脏六腑负担过度,就成为一种致病的因素,便可发生疾病。正如《素问·经脉别论》所说:“生病起于过用”。相反,如果时刻保持肌体内部与外部环境的相对平衡与协调,机体就能够达到应有的健康状态[2],即“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就可能达到《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说“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2.饮食之调养:《内经》是我国最早记载食物疗法的书籍,如《素问·藏气法时论》说:“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素问·五味》更说明:“五味各走其所喜:谷味酸,先走肝;谷味苦,先走心;谷味甘,先走脾;谷味辛,先走肺:谷味咸,先走肾。”《素问.生气通天论》“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是故昧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味过于辛,筋脉沮驰,精神乃央。”“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说明了饮食五味与健康的密切关系,饮食五味是维持人体各种生理活动所必需的。在正常情况下,进食适宜的五味,五脏就会受其滋润而发挥正常功能。饮食不及或太过都可以使五脏受到损伤,比如:酸味的食物入肝脏,以滋养肝精;肝主筋,过食则伤肝伤筋,若木旺乘土,又可损伤脾脏,使脾气衰竭。咸味的食物入肾脏,以滋养肾精;过食则伤肾,肾主骨,肾气受伤,则骨节受损;若水盛土,则肌肉萎缩;若水气凌心,则心气受损。甘味的食物入脾脏,以滋补脾气;脾主肌肉,过食则伤脾,而不利于肌肉的生长:若土盛乘水,则使肾阴肾阳出现盛衰。辛味的食物入肺脏,以滋补肺气;肺主气,过食则伤肺气,出现咳嗽气短;若金盛乘木,则筋脉损伤而迟缓无力。苦味的食物入心脏,以滋补心气;心主血脉,过食则伤心气,出现面色无华;若火不生土,则出现中焦脾胃病变。
随着现代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善食厚味肥甘,体丰脂满,致气机枢机不利,渐致步履拙笨,动作缓慢,急行即胸满气喘,短气乏力等未老先衰表现。[3]由于饮食而引起的疾病越来越多,像“三高”病。世界卫生组织针对现代人的生活方式,提出健康的口号是:“吃一勺盐,少吃一勺油,保住健康”,确有重要的意义。
3.起居之调养:《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就是说,要根据四时变化来调整生活起居,精神情志,要与自然界四时阴阳之气的变化保持一致。如果违背了这个规律,肌体出现了不平衡,就像《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说:“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现代的许多人为了应酬交际,夜夜笙歌,日日晚睡,只顾贪图享乐,没有作息规律,违背养生之道,又怎能延年益寿,所以早衰和英年早逝就不足为奇了。
4.病后之调养:《素问·宣明五气》云:“辛走气,气病无多食辛:咸走血,血病无多食咸;苦走骨,骨病无多食咸;甘走肉,肉病无多食甘;酸走筋,筋病无多食酸。是谓五禁,无令多食。”再如《素问·热论》所说:“病势少愈,食肉则复,多食则遗。”就是说,对于疾病初愈后的饮食应有所禁忌,而许多现代病,像:高血压、肾病、脑血管病等对于饮食都是有要求的,宜淡。而像感冒、发烧等病,对于饮食都是有要求的,宜清淡而不腻。由此看出,《内经》对于病后之调养,特别重视保养胃气。认为胃气是疾病治愈和身体康复的重要保证。
[/watermark]
欢迎光临 导航中医药 (http://gtcm.info/)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