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标题:
圣济总录其伤寒门是临床应用与研渎重要参考书
[打印本页]
作者:
胡来元
时间:
2007-8-7 10:59
标题:
圣济总录其伤寒门是临床应用与研渎重要参考书
内容:总论重点讨论以三阴三阳为纲领指导四时六因与杂病证治。重点突出六经为其标。分类讨论则分自伤寒可汗篇至辟温疫令不相传染止。共六十六目。是研究时病与杂病重点基础理论与临床结合重要研讨书之一。特冒味提供。
作者:
胡来元
时间:
2007-8-7 20:09
标题:
圣济总录其伤寒门是临床应用与研渎重要参考书
一;伤寒可汗。二;伤寒可下。三:伤寒可吐。四:伤寒可温。五:伤寒过经不解。六:中风伤寒。七:伤寒湿温。八:伤寒时气。九:伤寒疫疠。十:伤寒结胸。十一:伤寒沾语。十二:伤寒潮热。十三:伤寒烦渴。十四:伤寒烦躁。十五:伤寒厥。十六:伤寒头痛。十七:伤寒喘。十八:伤寒干呕。十九:伤寒呕哕。二十:伤寒心悸。二十一:伤寒痞满。二十二:伤寒心腹胀满。二十三:伤寒霍乱。二十四:伤寒小便不通。二十五:伤寒大便不通。二十六:伤寒下痢。二十七:伤寒阴毒。二十八:伤寒阳毒。二十九:伤寒兼食毒。三十:伤寒发班。三十一:伤寒发黄。三十二:伤寒发碗豆疮。三十三:伤寒发狂。三十四:伤寒柔痉。三十五:伤寒坏病。
作者:
胡来元
时间:
2007-8-7 20:55
标题:
圣济总录其伤寒门是临床应用与研渎重要参考书
三十六:伤寒狐惑。三十七:伤寒百合。三十八:伤寒阴阳易。三十九:伤寒鼻衄。四十:伤寒吐血。四十一:伤寒瘀血。四十二:伤寒口舌生疮。四十三:舌肿胀。四十四:伤寒咽喉痛。四十五:伤寒毒攻手足。四十六:伤寒后挟劳。四十七:伤寒后劳复。四十八:伤寒后骨节烦痛。四十九:伤寒后余热。五十:伤寒后虚赢。五十一:伤寒后虚烦。五十二:伤寒后盗汗。五十三:伤寒后惊悸。五十四:伤寒后身体虚肿。五十五:伤寒后不思食。五十六:伤寒后宿食不消。五十七:伤寒后不得眠。五十八:伤寒后失音不语。五十九:伤寒后余毒攻眼。六十:伤寒后咽喉闭塞不通。六十一:伤寒后变疟。六十二:伤寒后脚气。六十三:伤寒后腰脚疼痛。
作者:
胡来元
时间:
2007-8-7 21:04
标题:
圣济总录其伤寒门是临床应用与研渎重要参考书
六十四:伤寒后下痢脓血。六十五:伤寒后虫疮。六十六:辟温疫令不相传染。按:伤寒门其总论与各论是临床研究时病与杂病重要研讨书。是理论与临床相结合综合性重点研讨书之一。
作者:
胡来元
时间:
2007-8-16 14:50
标题:
圣济总录其伤寒门是临床应用与研渎重要参考书
主要体现在实用。
作者:
胡来元
时间:
2007-8-19 09:12
标题:
圣济总录其伤寒门是临床应用与研渎重要参考书
总论:风寒暑湿,饮食劳倦。皆能为病。是渭五邪。冬伤于寒,春必病温。春伤于风者。夏必飧泄。夏伤于暑者。秋必疾疟。秋伤于湿者。冬必咳嗽是乃四时之气也。然五邪所中虽不同。本皆外邪。按:古时中医认为病邪有一定潜伏期。
作者:
胡来元
时间:
2007-8-19 16:10
标题:
圣济总录其伤寒门是临床应用与研渎重要参考书
伤寒可汗:阳经受邪。未传诸阴。其邪在表。凡头痛发热。恶风振寒,脉浮者。阳虚则恶寒,脉浮为在表。或浮紧。浮弱、浮大而数。皆可汗之。按:此为可汗之主症脉。
作者:
胡来元
时间:
2007-8-24 22:50
标题:
圣济总录其伤寒门是临床应用与研渎重要参考书
论。
作者:
胡来元
时间:
2007-8-26 20:12
标题:
圣济总录其伤寒门是临床应用与研渎重要参考书
伤寒:可下主症:渚腹满不大便。或口燥舌干而渴或潮热沾语。皆为可下之症。脉沉而实为可下之脉。
作者:
胡来元
时间:
2007-9-5 17:45
标题:
圣济总录其伤寒门是临床应用与研渎重要参考书
阳则太阳病多。然阴则少阴病多。太阳膀胱与少阴肾经为表里故也。、、、、
作者:
五积散
时间:
2007-9-6 12:57
标题:
圣济总录其伤寒门是临床应用与研渎重要参考书
《圣济总录》其伤寒门是研究《伤寒论》的一个有价值的参考资料,原先曾认真的研究过。
《和剂局方》其实就是这本书的精华版,当时汇总这些资料的时候,精之又精的就成了《和剂局方》,其余的就编篡成《圣济总录》,其研究的价值是很大的。
作者:
胡来元
时间:
2007-9-6 22:54
标题:
圣济总录其伤寒门是临床应用与研渎重要参考书
体现在实用上。
作者:
赵飞
时间:
2007-9-11 22:22
标题:
圣济总录其伤寒门是临床应用与研渎重要参考书
你好!很有研究价值的参考资料!!!
作者:
胡来元
时间:
2007-9-12 13:53
标题:
圣济总录其伤寒门是临床应用与研渎重要参考书
伤寒愈者,谐在十二日。若过此经。病尤不解者。为邪热结于里。其状或沾浯妄言。或郁郁微烦。、、、、皆缘治之失宜。邪气稽留。故过经不能解。当随证治之。、、、此乃辨证之意义。
欢迎光临 导航中医药 (http://gtcm.info/)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