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标题: 《黄帝内经》及其注解 [打印本页]

作者: dmydxyaf    时间: 2006-3-17 19:09
标题: 《黄帝内经》及其注解

上古天真论篇第一
【原文】
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乃问于天师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半年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
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胡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渴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则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故美其食,任其报,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瞿于物,故合于道,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帝曰:人年老而无子者,材力尺邪?将天数然也。
岐伯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知,故能有子。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杭。六入,阴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八八,则齿发去。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脏盛,乃能泻。今五脏皆衰,筋骨解堕,天癸尽矣。故发鬓白,身体重,行步不正,而无子耳。
帝曰:有其年已老而有子者何也?
岐伯曰:此其天寿过度,气脉常通,而肾气有余也。此虽有子,男不过尽八八,女不过尽七七,而天地之精气皆竭矣。
帝曰:夫道者年皆百数,能有子乎?
岐伯曰:夫道者能却都老而全形,身年虽寿,能生子也。
帝曰: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共道生。
中古之时,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于阴阳,调于四时,去世离俗,积精全神,游行天地之间,视听八达之外,此盖益其寿命而强者也,亦归于真人。
其次有圣人者,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适暑欲,于世俗之间,无恚嗔之心,行不欲离于世,被服间,举不欲观于俗,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
其次有贤人者,法则天地,象似日月,辩列星辰,逆从阴阳,分别四时,将从上古合同志道,亦可使益寿而有极时。
【提要】
上古,指远古时代。天真,指先天禀赋的真元之气。本篇着重讨论养生长寿的意义和方法,以及肾气在人的一生中的重要作用,并以真人、圣人、至人、贤人为例,说明不同养生方法的不同效果。
【译文】
从前有一位黄帝,生下来就十分聪慧与众不同,三岁时已经能说会道,十岁时对周围事物有很强的的理解力,长大后诚朴又敏达,到成年时当上天子。他向天师岐伯请教道:';我听说上古时代的人,年龄都能活到一百岁,而且行动还没有衰老现象;现在的人,年龄才到五十岁,行动就已经衰老了,这是时代变迁的呢?还是现在人违背了养生规律造成的呢?"
岐伯回答说:"上古时代的人,大都了解养生的道理,所以能效法于阴阳之道,并采用各种养生方法来保养身体,饮食有节制,作息有常规,不轻易使身心*挥,因而能够使形体和精神协调,活到他们应该到的寿数,到一百岁以后才去世。现在的人就不同了,把酒当作浆水一样纵饮无度,经常沉迷于荒乱的生活中,乘着酒兴纵意房事,因过度色欲而耗竭精气,造成真元败散。正是由于不懂得要保持旺盛的精气,经常过分使用精神,贪图一时的快意,背弃了养生的乐趣,生活全无规律,所以才到五十岁就衰老了。上古的圣人经常教导他的人民:对一年四季中的各种病邪,要根据节气的变化而谨慎躲避;同时在思想上要安闲清静,不贪不求,使体内真气和顺,精神内守,这样,疾病又怎么会侵袭你呢?所以那时的人都能心态安闲少欲望,心境安定不忧惧,形体劳动而不疲倦,真气从容而顺调,每个人都感到自己的愿望得到了满足,所以都能以自己所食用的食物为甘美,所穿着的衣服为舒适,所处的环境为安乐,不因地位的尊卑而羡慕嫉妒,这样的人民才称得是朴实。对这些朴实的人民来讲,嗜欲又怎能干扰他们的视听,淫乱邪论也不能扰乱他们的心态,无论是愚笨的、聪明的、或者是有才能的、能力差的,都能追求内心的安定,而不汲汲于外物的获得或丧失,所以能符合养生之道。因此,年龄都超过一百岁,但行动不显衰老,是因为他们全面掌握了养生之道,才能避免身体受到伤害的缘故啊。"
黄帝问:"人年纪老了就不能生育,这是因为精力枯竭了呢?还是自然生长发育的规律的必要结果呢?"
岐伯说:"人的生理过程:女子到七岁,肾气已经充盛,牙齿更换,头发生长;十四岁,天癸发育成熟,任脉通畅,太冲脉旺盛,月经按时行动,所以能怀孕生育;二十一岁,肾气充满,智齿长出,生长发育期结束;二十八岁,这是身体最强壮的阶段,筋肉骨骼强健坚固,头发长到极点;到了三十五岁,身体开始衰老,首先是阳明脉衰退,面容开始枯焦,头发也会堕脱;四十二岁,上部的三阳脉衰退,面容枯焦槁悴,头发开始变白;到了七七四十九岁,任脉空虚,太冲脉衰微,天癸枯竭,月经断经,所以形体衰老,不再有生育能力。男子到八岁,肾气已经充盛,头发长出,如与女子交合,就能生育女子;二十四岁,肾气充满,筋肉骨骼强劲,智齿长出,生长发育期结束;三十二岁,这是身体最强壮的阶段,筋骨粗壮,肌肉丰富,到了四十岁,肾气开始衰退,头发脱落,牙齿干枯,四十八岁,人体上部阳明经气衰竭,面容枯焦,发鬓斑白;五十六岁,肝气衰,筋脉搏活动不便,天癸枯竭,精气少,肾脏衰退。形体衰惫;到了六十四岁,牙齿和头发脱落。肾是人体中主管水的脏器,能接受五脏六腑的精气而贮藏起来,所以只有五脏旺盛,肾脏才有精气排泄。现在的年纪大了,五脏都已衰退,筋骨懈怠无力,天癸也完全枯竭,所以发鬓斑白,身体沉重,步态不稳,不再有生育的能力。
黄帝又问:"有的人年纪已经很大,但仍然还能生育子女,这是什么道理呢?"
岐伯说:"这是因为他先天禀赋超常,气血经脉能保持通畅,而且肾气有余的缘故。不过,这种人虽然能较长时间保持生育能力,但一般男子不会超过六十四岁,女子不会超过四十九岁。到这个时候,天地所赋与的精气都已竭尽,也就不再有生育能力了。"
黄帝说:"那些掌握了养生之道的,年龄超过一百岁,还能不能有生育能力呢?"
岐伯回答说:"掌握了养生之疲乏的人能延缓衰老,保持肌体的旺盛,年寿虽然已高,仍然有生育能力。"
黄帝说:"我听说上古时代有一种叫真人的,他能把握天地自然变化之机,掌握阴阳消长之要,吐故纳新,保养精气,精神内守,超然独立,肌肉形体,永远不变,所以能与天地同寿,永无终结。这是因为契合养生之道,因而能够长生。中古时代有一种叫至人的,他有淳厚的道德,并懂得一套完整的养生方法,能应和于阴阳的变化,调适于四时气候的递迁,远离世俗的纷扰,聚精会神,悠游于天地之间,视听所及,达于八荒之外。这是一类能增益寿命而自强不息的人,可以归属于真人。其次有称作圣人的,安处于天地间的和气,顺合于八风的变化,让自己的嗜欲喜好同于世俗,也就不会产生恼恨的情绪,行为并不脱离世俗,但举动又不受世欲牵制。在外不使形体过度劳累,在内不让思想有所负担,务求精神安逸愉悦,以悠然自得为已功,形体不会衰惫,精神不会耗散,也可以活到一百岁。其实有和作贤人的,他以天地为法则,观察日月的运行,分辨星辰的位置,顺从阴阳的消长,根据四时气候的变化来调养身体。希望追随上古真人,以求符合于养生之道。这样,也能够使寿命延长到一定的限度。

作者: dmydxyaf    时间: 2006-3-17 19:11
标题: 《黄帝内经》及其注解
四气调神大论第二
【原文】
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阂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
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
天气,清净光明者也,藏德不止,故不下也。天明则日月不明,邪害空窍,阳气者闭塞,地气者冒明,云雾不精,则上应白露不下,交通不表,万物命故不施,不施则名木多死。恶气不发,风雨不节,白露不下,则菀稿不荣。贼风数至,暴雨数起,天地四时不相保,与道相失,则未央绝灭。唯圣人从之,故身无奇病,万物不失,生气不竭。
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气内洞。逆秋气,则太阴不收,肺气焦满,逆冬气,则少阴不藏,肾气独沉。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反顺为逆,是谓内格。
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提要】
四气,指四时气候。本篇着着讨论一年中四时气候条件下,人应如何顺应自然变化而采用适当的养生方法,保持人体内外的阴阳平衡,并提出治未病的预防观点。
【译文】
春季三个月,这是万物复苏,推陈出新的季节,大自然生机勃发,草本欣欣向荣。为适应这种环境,应当晚睡早起,走出居室,在庭院中散步,披散头发,松开衣带,舒缓形体,使神志随着春阳升发而舒畅。处事待物,应助其生发,杜绝休养戮;多加施与,避免劫夺;提倡激赏,不行惩罚,这是与春天阳气升发相应,培养生气的方法。如果违背了阳升发的基本趋势,就会损伤肝气,到了夏天,到了夏天,由于阳气长发不足,将出现寒性病变,供给夏季长养的能力就减少了。
夏季三个月,这是万物繁茂华美的季节,天地之气上下交通,阳光雨露充足,草木开花结实。为了适应这种环境,应当晚睡早起,不要报怨气候炎热,让神志怡悦不怒,象花朵在阳光照耀下怒放,装点出一片秀丽景色一样,要使体内阻气向外宣泄,精神饱满地与外界相适应,这是与夏天阳气旺盛相应,培养长气的方法。如果违背了夏阳旺盛的基本趋势,就会损伤心气,由于阳气未能充分发泄,到了秋天将发生疟疾,供给秋天收敛的能力就减少了,冬天来临时可能患重病。
秋季三个月,这是万物成熟收获的季节,天气劲急,地气清明,为适应这种环境,应当早睡早起,作息安排与鸡的活动相同;保持神志安定宁静,来缓和秋天肃杀之气的伤害;收敛神气,使秋天肃杀之气得以平和,不要让意志外驰,使肺气平和匀整,这是秋天的收敛相应,培养收收气的方法。如果违背了秋气收敛的基本趋势,就会损伤肺气,由于秋天收敛不足,到了冬天会发生腹泻,水谷不分,供给冬天潜伏收藏的能力就减少了。
冬季三个月,这是阳气潜伏,万物封闭归藏的季节,水结成的冰,地冻开裂。为适应这种环境,切忌扰动阳气,应当早睡晚起,直到阳光照临才起床。使自己神志安定,好象是埋伏射藏起来,心中似有难以告人的隐情,又似已有所得而心满意足。避开寒冷的侵袭,趋就温暖的地方,不要暴露皮肤,使体内阳气骤然丧失,这是与冬天阳气潜伏相应,培养藏气的方法。如果违背了冬天阳气潜伏的基本趋势,就会损伤肾气,由于冬天闭藏不足,到了奏将出现四肢无力而逆冷,供给春天发生的能力就减少了。
天气是清静而光明的,虽然具有生长万物的能力,但含蓄着不露,而又运行不息,所以能万古长存而不衰。如果天气阴霾晦暗,日月将失去光辉,邪气阻塞孔窍,阳气闭塞不通,地中浊阴不气,上冒迷蒙,云雾弥漫,地气不能上应,雨露不得下降,天地之气不相交通,万物的生命不能延续,巨大的树木也会死亡。浊恶之气郁积不散,风雨失调,雨露当下不下,草木枯萎腐败,失去生机。有害的贼风经常吹来,急暴的大雨不时降下,天地间四时混乱,失去了正常的规律,使万物的生命不到一半就中途夭折。只有圣人能顺应这种变化,所以不会罹患奇特的怪病。如果万物也能象圣人那样,顺就天地阴阳的变化,不失保养之道,那么它的微型机也不会枯竭。
如果违背了春天的生气,少阳之气就不能生发,肝气内郁而发生病变。如果违背了夏天的长气,太阳之气就不能长养,心气空虚而悸动。如果违背了秋天的收气,太阳之气就不能收敛,肺热叶焦而出现喘满。如果违背了冬天的藏气,少阴之气就不能收藏,肾衰于下面出现注泻阴冷。
一年四季中的阴阳消长进退,是万物生长收藏的根本。所以,圣人要在春夏季注意保养阳气,秋冬季注意保养阴气,顺应阴阳消长进退的规律,因而能和万物一起,在生长收藏的四时循环中从容应付。如果反而背离了阴阳消长进退的规律,就会摧残自己赖以存活的根本,损坏自己身体。所说说:一年中的阴阳消长进退,支配着万物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全过程,也是决定人生和死的根本。违背它就会产生灾害,顺应它就会罹患重病,这是养生的根本法则。对于这种养生之道来说,圣人切实地奉行,而愚昧的人却背道而驰。
顺应阴阳变化规律的就生存,违背阴阳变化规律的就死亡;顺从这处规律就会治理,违背了它就出现混乱。如果把顺从规律看作错误而肆意违抗,阴阳内外格拒,就只有死路一条。因此,圣人不主张发生疾病才去治疗,而是要在未发病之前就加以预防。和治理国家一样,不要在已发生混乱才去治理,必须在未发生混乱之前就要防止,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假使疾病已发生才治疗,混乱已形成再治理,就好象口渴了才挖井,临战了才去铸造武器,不是太晚了吗?

作者: dmydxyaf    时间: 2006-3-17 19:12
标题: 《黄帝内经》及其注解
生气通天论篇第三
【原文】
黄帝曰: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其生五、其气三,数犯此者,则邪气伤,此寿命之本也。
苍天之气,清净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虽角贼邪,弗能害也,此因时之序。故圣人传精神,服天气,而通神明。失之则内闭九窍,外壅肌肉,卫气散解,此谓自伤,气之削也。
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
因于寒,欲如运枢,起居如惊,神气乃浮。因于署,汗,烦则喘喝,静则多言,体若燔炭,汗出而散。因于湿,首加裹,湿热不攘,大筋软短,小筋驰长,软短为拘,驰长为痿。因于气,为肿,四维相代,阳气乃竭。
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辟积于夏,使人煎厥。目盲不可以视,耳闭不可以听,溃溃乎若坏都,汨汨乎不可止。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有伤于筋,纵,其若不容,汗出偏沮,使人偏枯,汗出见湿,乃生痤痱。高梁之变,足生大丁,受如持虚。劳汗当风,寒薄为渣,郁乃痤。
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开阖不得,寒气从之,乃生大瘘。陷脉为瘘,留连肉腠。俞气化薄,传为善畏,及为惊骇。营气不从,逆于肉理,乃生痈肿。魄汗未尽,形强而气烁、穴俞以闭,发为同疟。
故风者,百病之始也,清静则肉腠闭拒,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此因时之序也。
故病久则传经,上下不并,良医弗为。故阳畜积病死,而阳气当隔,隔者当泻,不丞正治,粗乃败之。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生气,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虚,气门乃闭。是故暮而收拒,无扰筋骨,无见雾露,反此三时,形乃困薄。
岐伯曰: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五外而为因也,服不胜其阳,则脉流疟,并乃狂。阳不胜其阴,则五藏气争,九窍不通。是以圣人陈阴阳,筋脉和同,骨髓坚固,气血皆从。如是则内外调和,邪不能害,耳目聪明,气立如故。
风管淫气,精乃亡,邪伤肝也。因而饱食,筋脉横解,肠辟为痔。因而大饮,则气逆。因而强力,肾气乃伤,高骨乃坏。
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试。故阳强不能密,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因于露风,乃生寒热。是以春伤于风,邪气留连,乃为洞泄,夏伤于署,秋为亥疟,秋伤于湿,上逆而咳,发为痿厥。冬伤于寒,春必温病。四时之气,更伤五藏。
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是故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味过于苦,脾气不懦,胃气乃厚。味过于辛,筋脉沮驰,精神乃央。是故谨和五味,骨士筋柔,气血以流,腠里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
【提要】
生气,指人的生命活动。天,指自然界。本篇着重讨论人的生命活动与自然界息息相通,并进一步说明阳气的重要性,和阴阳平衡的道理。最后指出饮食五味对人体的影响。
【译文】
黄帝说:"自古以来,人的生命活动就与天气息息相通,所以说阴阳是人生命的根本。在天地之间,六合之内,无论地上的九洲、人的九窍、五脏、二十肢节,都与天气密切相相关。阴阳化生五行,阴阳盛衰,又表现为三阴三阳,如果经常违反了阴阳变化的规律,邪气就会中伤人体,所以说阴阳是人寿命的根本。"
"天气清净,人的阳气也安静,表现为志意平和;顺合天气阴阳的变化,人的阳气就能固密,虽然有病邪侵袭,也不能造成伤害。这是指因四时变化而保养。所以圣人专一精神,顺应天气,契合阴阳的变化。如果有所错失,就会内使九窍不通,外使肌肉壅塞,阳气耗散,这就叫作自己造成的伤害,而至阳气消减削弱。
人体的阳气,就象天上的太阳。太阳不能正常运行,万物就失去生机;人体阳气不能正常运行,就会慢慢夭折死亡。所以天体的运行不息,是因为太阳的光明长照;而人体健康无病是有轻清上浮的阳气敷布体表,保护人体受病邪侵害。"
"在严寒的冬天,人们应深居简出,好象门轴在门内转动,深藏不露,如果起居不宁,神气浮躁,阳气就不能固密。在炎热的夏天,暑热外*,多汗,烦躁,甚至呼吸加快,喝喝有声;暑热耗气,心神不安,就会乏力少动,低声唠叨不停,身体灼热如同炽烈的炭火,必须汗出之后,暑热才会消散。如果感受到湿邪侵袭,就会闭阻阳气,感到头部沉重,如同有东西裹束一样。湿邪郁遏化热,如不及时排除,损伤筋脉,使大筋收缩变短,小筋松驰变长;收缩变短表现为肢体拘挛,松驰变长表现为肢体痿废。如果感受风邪,将会导致全身浮肿。四时邪气更伤,人体阳气就会衰竭。
人体的阳气在过度烦劳的情况下,就会亢奋外越,从而进一步造成阴精耗竭。如果这种情况多次重覆,到了夏天,外界的阳气大盛,气候炎热,暑热与体内亢阳互相作用,阴精损耗更严重,就会发生煎厥,耳鸣目盲,突然昏倒,病势危急。这是由于阳气受伤,不能固密,阴精外泄,就像堤岸溃决,蓄水声速流失,不可收拾。人体的阳气,在大怒的时候会出现逆乱,造成气血隔绝不通,血郁积于头部,突然昏倒,称作暴厥。
如果筋脉受到损伤而松驰,将会出现肢体痿废,不能随意运用。阳气支化失常,汗出偏于半身,将会出现半身不遂。汗出时受到水侵袭,阳气被水湿郁阻,就会出现疖疮或汗疹。如果过食肥美厚味食物,产生湿热,以使人生疖疮,容易得像往空容器中装东西一样毫无阻隔。劳动时出汗,如果直接受风吹,寒气侵入皮肤,将会生出粉刺;郁结不消,就会变成疖疮。
人体的阳气,温养神志就使人聪慧,滋养筋脉就使肢体柔和。如果皮肤腠理开合不利,遭受寒邪侵袭,筋脉失去滋养,就会背部弯曲而成大偻。寒邪陷入脉络,日久成脓溃漏而成瘘。寒气停阻,营气运行不畅,留滞于肌肉,就会产生痈肿。大汗出不止,形体虚弱而阳气消烁,再受风寒侵袭,腧穴关闭,邪气不得外透,就会出现寒热起伏,头痛自汗,烦躁,称作风疟。
风是造成多种疾病的基本病因,但只要人神气安静,阳气内固,皮肤腠理闭密,就能够防御抗拒,虽然有大风苛毒这样的剧烈致病因素,也不能对人体造成伤害。这是顺应四时气候变化,采取适当养生调护的结果。
所以,患病的时间长了,就会逐渐改变转化,如果病情到上下隔拒,不相交通的阶段,即使是再高明的医生,也没有治愈的办法。人的阳气蓄积会令患者致死。阳气蓄积,就会阻隔不通,对此应及时消散,如果不能及时采用正确治法,粗疏应付,病人就会死亡。人体的阳气,在白天主要敷布于体表而卫外,早上太阳升起,人的阳气也开始生发;中午时太阳当顶,人的阳气也最为旺盛;下午太阳西堕,人体表阳气渐渐减少,皮肤毛孔也就闭合起来。所以,到了晚间,阳气入里,人就应当休息,不要扰动筋骨,切忌外出,触犯雾露,如果人违背了平旦、日午、日西这三种阳气活动的规律,就会患病而使身体衰弱。"
岐作说:"阴有蓄藏精气,并不断充养阳气的作用;阳有敷布体表,保护人体的作用。人体的阴阳是必须平衡的,如果阴气不足,阳气过盛,阴不胜阳,阳气不足,阳不胜阴,那么五脏功能就会失调,以致九窍不通。所以,圣人调和阴阳,使筋脉舒和,骨髓坚固,气血流通,这样,达到内外调和,邪气不能侵害,耳目聪明,真气运行如常,保持身体健康。"
"风邪侵入人体,渐渐侵害元气,精血就要损耗,这是因为邪气伤肝的缘故。如果饮食过饱,肠胃充盈而造成筋脉松懈,就会形成痔疮而后重便血。如果饮酒过量,就会使肺气上逆。如果强力入房,就要损伤肾气,使腰间脊骨损害"。
"太凡阴阳的主要关键,在于阳气固密,外邪才不能侵入,阴精也不会外泄,如果阴阳失去协调平衡,就好象一年四季中,有春天而无秋天 ,有冬天而没有夏天一样。因此,调和阴阳,就是最好的养生方法。所以,阳气过于亢盛,不能固密,阴气就要亏耗而衰竭;阴气平和,阳气固密,精神才会旺盛;如果阴阳分离,不能互相维系,精气也会随之枯竭。"
"如果触冒风邪,就会产生寒热病。所以,春天被风邪所伤,邪气留滞不去,到了夏天,就会泻下无度而成洞泻。夏天受暑邪所伤,伏藏于内,到秋天就发生疟疾。秋天被湿邪气伤,肺气上逆,就会咳嗽,进一步发展,变成四肢无力而冷,叫作瘘厥。冬天感受寒邪,伏藏体内,到春天将发生温病。以上四时不同的邪气,都会随季节的变化交替而轮次伤害五脏。"
"阴精的化生,是来源于饮食的甘、酸、苦、辛、咸五味;而贮藏阴精的五官,双会被甘、酸、苦、辛、咸五味损伤。所以,进食酸味食物过多,肝木之气因而津润,但脾土之气将受到克伐而竭绝。进食咸食物过多,骨气受伤,肌肉短缩,肾水凌心,火气受制抑郁不畅。进食甘味食物过多,甘味腻滞,心气不宣,心下满闷而喘促,面色发黑,脾土克伐肾水,而致肾气不能平衡。进食苦食物过多,苦能燥湿,致使脾不得濡润,胃气壅滞而生胀闷。进食辛味食物过多,肺金克伐肝木,致使筋脉衰败而驰缓,精神也会遭受损伤。所以,注意调和五味,使骨骼周正,筋脉柔和,气血流行,腠理固密,这样才骨气精强了。如能谨严地按养生之道施行,自然可以享有天赋的寿命。"

作者: dmydxyaf    时间: 2006-3-17 19:13
标题: 《黄帝内经》及其注解
金匮真言论篇第四
【原文】
黄帝问曰:天有八风,经有五风,何谓?
岐伯对曰:八风发邪,以为经风,触五藏,邪气发病。所谓得四时之胜者,春胜长夏,长夏胜冬,冬胜夏,夏胜秋,秋胜春,所谓四时之胜也。
东风生于春,病在肝,俞在颈项;南风生于夏,病在心,俞在胸胁;西风生于秋,病在肺,俞在肩背;北风生于冬,病在肾,俞在腰股;中央为土,病在脾,俞在脊。
故春气者病在头,夏气者病在脏,秋气者病在肩背,冬气者病在四肢。
故冬不按桥,春不鼽衄,春不病颈项,仲夏不病胸胁,长夏不病洞泄寒中,秋不病风疟,冬不病痹厥。飧泄,而汗出也。
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夏暑汗不出者,秋成风疟。此平人脉法也。
故曰:阴中有阳,阳中有阳。平旦至日中,天之阳,阳中之阳也;日中至黄昏,天之阳,阳中之阳也。故人亦应之。
夫言人之阴阳,则外为阳,内为阴。言人身之阴阳,则背为阳,腹为阴。言人身之脏腑中阴阳,则脏者为阴,腑者为阳。肝心脾肺肾五脏皆为阴,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腑皆为阳。所以欲知阴中之阴阳中之阳者何也?为冬开门见山在阴,夏病在阳,春病在阴,秋病在阳,皆视其所在,为施针石也。故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背为阳,阳中之阴,肺也;腹为阴,阴中之阴,肾也。腹为阴,阴中之阳,肝也;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此皆阴阳表里内外雌雄相输应也,故以应天之阴阳也。
帝曰:五藏应四时,各有收受乎?
岐伯曰:有。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开窍于目,藏精于肝,其病发惊骇。其味酸,其类草木,其畜鸡,其谷麦,其应四时,上为岁星,是以春气在头也,其数八,是以知病之在筋也,其臭臊。
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耳,藏精于心,故病在五脏,其味苦,其类火,其畜羊,其谷黍,其应四时,上为荧感星,是以知病在脉也,其音微,其数七,其臭焦。
中央黄色,入通于心,开窍于口,藏精于脾,故病在舌本,其味甘,其类土,其畜牛,其谷稷,其应四时,上为镇星,是以知病之在肉也,其音宫,其数五,其臭香。
西方白色,入通于肺,开窍于鼻,藏精于肺,故病在背,其味辛,其类金,其畜马,其谷稻,其应四时,上为太白星,是以知病之在毛皮也,其音商,其数九,其臭腥。
北方黑色,入通于肾,开窍于二阴,藏精于肾,故病在奚,其味咸,其类水,其谷豆,其应四时,上为辰星,是以知病之在骨也。其音羽,其数六,其臭腐。
故善为脉者,谨察五脏六腑,一逆一从。阴阳、表里、雌雄之纪,藏之心意,合心于精。非其人勿教,非其真勿授,是谓得道。
【提要】
金匮,古代帝王宝贵珍贵物品的框子。真言,指最重的道理。本篇承上篇人与天地相通的论点,进一步讨论五脏与四时的发病关系,五脏六腑的阴阳属性,以及人体五脏与天地万物的五行配属。
【译文】
黄帝问:"天有八方之风,人的经脉有五脏之风,是指什么呢?"
岐伯回答说:"八方之风会产生八种不同的邪风,中伤人体的经脉,循经脉触动互脏,造成不同的疾病。所说的感受四时气候相互克制的关系,是指春季属木,克制长夏土;长夏属土,克制冬水;冬季属水,克制夏火;夏季属火,克制秋金,秋季属金,克制春木,这就是四时气候相互克制的关系。"
"春季属木,位于东方,所以春天多东风,引发肝的病变,病邪常从领部俞穴侵入;夏季属火;位于南方,所以夏天多南风,引发心的病变,病邪常从胸胁部俞穴侵入;科季属金,位于西方,所以秋天多西风,引发肺的病变,病邪常从肩背部俞穴侵入;冬季属水,位于北方,所以冬天多北风,引发肾的病变,病邪常从腰股部俞穴侵入;长夏属土,土位于中央,所以长夏多见脾的病变,病邪常从背脊的俞穴侵入。因此,春天病邪从颈部俞穴侵入,疾病表现在头部;夏天病邪从胸胁部俞穴侵入,疾病表现在内储;秋天病邪从肩背部俞穴侵入,疾病表现在肩背;冬天病邪从腰股部俞穴侵入,疾病表现在四肢。因此,春天多出现鼻流清涕或鼻出血,夏天多出现胸胁不舒畅,长夏多出现脾胃虚寒而大泻不止,秋天多出现寒热往来、头痛出现的风疟,冬天多出现四肢厥次疼痛。所以,冬天不进行按摩导引,使筋骨过度活动,扰动阳气,春天就不会发生鼻流清涕或鼻出血的病,也不会出现颈项疾病,夏天不会发生胸胁不舒畅的病,长夏不会出现脾胃虚寒而大泻不止,秋天不会出现风疟,冬天不会出现四肢厥冷疼痛,泻利水谷而汗出。精对于人身来说,就象树木的根本一样重要,所以,善于保养精的人,根本就坚固,春天就易罹患温床。夏天气候炎热,人体腠理开疏,如果当汗出而不能汗出,就会造成暑湿内伏,到了秋天,将发生内疟病。这是正常人的诊脉法。"
"阴阳是对立又互相维系的,二者不可截然割离。一般来说,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中有阴,阳中有阳。一天当中,白天属阳,夜间属阴。清晨到中午,阳气由初生到旺盛,所以,是阳中之阳;中午到黄昏,阳气由旺盛到衰弱,所以是阳中之阴;落日到半夜,阴气由初生到旺盛,所以是阴中之阳;半夜到天明,阴气由旺盛到衰弱,所以是阴中之阳。人身中的阴阳也与之相应。"
"如果说人的阴阳,那么体表属阳,体内属阴。说人身的阴阳,那么背部属阳,腹部属阴。说人身中脏腑的阴阳。那么脏属阴,腑属阳。心、肝、脾、肺、肾五脏属阴,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腑属阳。之所以要说明这种阴中之阴,阳中之阳的关系是什么原因呢?是因为冬病在肾,肾属水属阴,居下部,为阴中之阴,夏病在心,心属火属阳,居上部,为阳中之阳;春病在肝,肝属木属阳,居下部,为阳中之阴;秋病在肺,肺属金属阴,居上部,为阴中之阳,我们必须根据疾病所发生的脏腑的阴阳属性来选择相应的治法。所以,胸腔在上为阳,居于胸腔的心为阳中之阳,肺为阳之中阴;腹腔在下为阴,居于腹腔的肝为阴中之阳,肾为阴中之阴,而脾为阴中之至阴。这些都是人体阴阳、表里、内外、雌雄的相互关系,它们与自然界的阴阳对应关系是一致的。"
黄帝说:"人体的五脏是和自然界的四时变化相应的,它们之间互为影响吗?"
岐伯说:"当然有影响。春属木主东方,颜色为青色,与人的肝相应,肝在体表的苗窍是眼睛,木的精气藏于肝。当肝发生病变时,表现为神魂不安而惊骇。在五味中为酸味,在自然界中,与草木同类。对应的性畜为鸡,对应的谷物为麦,在四时中上应岁星。春天阳气生发,所以病变多在头部。五音中为角,在五行行成数中为八,在五气中为腥臊。肝主筋,肝有病多见于筋的病变。"
"夏属火,主南方,颜色为赤色,与人的心相应,心在体表的苗窍是耳,火的精气藏于心。夏天病邪多从胸胁侵入,所以心病时表现为五脏病变。在五味中为苦味,在自然界中,与火同类。对应的牲畜为羊,对应的谷物为黍,在四时中上应火星。心主血脉,心病时多见脉的病变。在五音中为征,在五行生成数中为七,在五气中为焦臭。"
"长夏属土,主中央,颜色为黄色,与人的脾相应,脾在体表的苗窍为口,木的精气藏于脾。脾气年连舌根,所以脾病时表现为舌根强硬。在五味中为甘味,在自然界中,与土同类。对席子尖的牲畜为牛,对应的谷物为稷,在四时中上应土星。脾主肌肉,脾病时多见肌肉病变。在五音中为宫,在五行生成数中为五,在五气中为得气。"
"秋属金,主西方,颜色为白色,与人的肺相应,肺在体表的苗窍为鼻,金的精气藏于肺。秋天病邪多从肩背侵入,所以肺病时表现背部病变。在五味为辛味,在自然界中,与金同类。对应的牲畜为马,对应的谷物为水稻,在四时中上应太白(金)星。肺主皮毛,肺病时多见皮毛病变。在五音为商,在五行生成数中为九,在五气为腥气。"
"冬属水,主北方,颜色为黑色,与人的肾相应,肾在体表的苗窍为前后二阴,水的精气藏于肾。当肾发生病变时,多表现在骨肉交汇处的奚谷。在五味中为咸味,在自然界中,与水同类。对应的牲畜为猪,对应的谷物是豆,在四时中上应辰(水)星。肾主骨,肾病时多见骨的病变。在五音中为羽,在五脏生成数中为六,在五气中为腐气。"
所以善于诊脉察病的人,谨慎细心地观察五脏六腑的顺逆变化,掌握阴阳、表里、强弱的规律,紧记于心,体察揣摩。这是极为宝贵的学术,必须要愿意学习,并能学得好的人,才能传授给他,使这种学术流传下去。

作者: dmydxyaf    时间: 2006-3-17 19:14
标题: 《黄帝内经》及其注解
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原文】
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膨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
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故清阳出上窍,浊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
水为阴,火为阳。阳为气,阴为味。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开食味,化生精,气生形。味伤形,气伤精;精化为气,气伤于味。
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
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重寒则热,重热则寒。寒伤形,热伤气。气伤痛,形伤肿。故先痛而后肿者,气伤形也;先肿而后痛者,形伤气也。风胜则动,热胜则肿,*胜则干,寒胜则浮,湿胜则濡泻。
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故喜怒伤气,寒暑伤形。暴怒伤阴,暴喜伤阳。厥气上行,满脉去形。喜怒不节,寒暑过度,生乃不固。故重阴必阳,重阳必阴。故曰: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夏伤于暑,秋必亥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
帝曰:余闻上古圣人,论理人形,列别藏府,端络经脉,会通六合,各从其经;气穴所发,各有各名;奚谷属骨,皆有所起;分部逆从,各有条理,四时阴阳,尽有经纪,外内之应,皆有表里,其信然乎?
岐伯对曰: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其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藏为肝,在色为苍,在音为角,在声为呼,在变动为握,在窍为目,在味为酸,在志为怒。怒伤肝、悲伤肝、悲胜怒;风伤筋,燥胜风,酸伤筋,辛胜酸。
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心主舌。其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体为脉,在藏为心,在色为赤,在音为微,在声为笑,在变动为优,在窍为舌,在味为苦,在志为喜。喜伤心,恐胜喜;热伤气,寒胜热;苦伤气,咸胜苦。
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脾主口。其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藏为脾,在色为黄,在音为宫,在声为歌,在变动为哕,在窍为口,在味为甘,在志为思。思伤脾,怒胜思;湿伤肉,风胜湿;甘伤肉,酸胜甘。
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肺生皮毛,皮毛生肾肺主鼻,在天为燥,在地而金,在体为皮毛,在藏为肺,在色为白,在音为商,在声为哭,在变动为咳,在窍为鼻,在味为辛,在志为忧,忧伤肺,喜胜忧;热伤皮毛,寒胜热;辛伤皮毛,苦胜辛。
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肾,肾生骨髓,髓生肝,肾主耳。其在天为寒,在地为水,在体为骨,在藏为肾,在色为黑,在音为羽,在声为呻,在变动为栗,在窍为耳,在味为咕,在志为恐。恐伤肾,思胜恐;寒伤血,燥胜寒;咸伤血,甘胜咸。
故曰: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故曰: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帝曰:法阴阳奈何?
岐伯曰:阳胜则身热,腠理闭,喘粗为俯仰,汗不出而热,齿乾以烦躁冤,腹满死,能冬不能夏。阴性则身寒,汗出,身常清,数栗而寒,寒则厥,厥则腹满死,能夏不能冬。此阴阳更胜之变,病之形能也。
帝曰:调此二者奈何?
岐伯曰:能知七损八益,则二者可调;不知用此,则早衰之节也。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年五十,体重,耳目不聪明矣;年六下,阴瘘,气大衰,九窍不利,下虚上实,涕泣俱出矣。故曰:知之则强,不知则老,故同出而名异耳。智者察同,愚者察治。愚者不足,智者有余,有余则耳目聪明,身体轻强,老者复壮,壮者益治。是以圣人为无为之事,从欲快志于虚无之守,故寿命无穷,与天地终,此圣人之治身也。
天不足西北,故西方阴也,而入右耳目不如左明也。地不满东南,故东南方阳也,而人左手足不如右强也。
帝曰:何以然?
岐伯曰:东方阳也,阳者其精并于上,并于上则上明而下虚,故使耳目聪明而手足不便也。西方阴也,阴者其精并于下,并于下则盛而上虚,故其耳目不聪明而手足便也。故俱感于邪,其在上则右甚,在下则左甚,此天地阴阳所不能全也,故邪居之。
故天有精,地有形,有有八纪,地有五里,故能为万物之父母。清阳上天,浊阴归地,是故天地之动静,神明为之纲纪,故能以生长收藏,终而复始。惟贤人上配天以养头,下象地以养足,中傍人事以养五藏。天气通于肺,地气通于嗌,风气通于肝,雷气通于心,谷气通于脾,雨气通于肾。六经为川,肠胃为海,九窍为水注之气。以天地为之阴阳,阳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阳气之,以天地这疾风名之。暴气象雷,逆气象阳。故治不法天之纪,不用地之理,则灾害至矣。
故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府,其次治五藏。治五藏者,半死半生也。故天之邪气,感则害人五藏;水谷之寒热,感则害于六腑;地之湿气,感则害皮肉筋脉。
故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以我知彼,以表知里,以观过与不及之理,见微得过,用之不殆。
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审清浊,而知部分;视喘息,听音声,而知所苦;观权衡规矩,而知病所主;按尺寸,观浮沉滑涩,而知病所生。以治无过,以诊则不失矣。
故曰:病之始起也,可刺而已;其盛,可待衰而已。故因其轻而扬之,因其重而减之,因其衰而彰之。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其在皮者,汗而发之;按而收之,其实者,散而泻之。审其阴阳,以别柔刚,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定其血气。各守其乡,血实宜决之,气虚宜掣引之。
【提要】
本篇采用取象比类的方法,论述阴阳学说基本概念和主要内容,运用阴阳五行学说将天、地、人之间的联系进归类,并具体阐述了阴阳学说在医学中的运用。
【译文】
黄帝说:"阴阳宇宙间的普遍规律,是一切事物的纲领,是事物变化的根源,是生长和毁灭的根本,也即是宇宙间万物万象的发生、变化和消亡的原始动力所在,所以,当人体患病时,要从阴阳这个根本原因上确定治法。阳气轻清上浮,聚积成为天;阴气重浊下降,聚积成为地。阴气沉静,阳气躁动。在自然界中,春夏阳气发生的机能,阴气则赋与万物形体。阴气盛就表现为寒,寒极盛时会转化为热;阳气盛就表现为热,热极盛时会转化为寒。寒气凝滞,所产生浊阴;热气升散,所以产生清阳。在人体中,清气不能上升而陷下,会发生飧泄病;浊气不能下降而上逆,就会出现胸腹胀闷,这是阴阳气运行是否正常而造成的疾病变化。
在自然界中,清阳之气上升成为天,浊阴之气下降成为地。地中阴气上腾形成云,天上阳气下降变成雨。雨虽成于天之阳气下降,却是地中阴气所化;云虽成于地中阴气上腾,实由天上阳气薰蒸。在人体也是这样,清阳之气出于上窍,浊阴之气出于下窍;清阳之气向外发泄于腠理,浊阴之气内归于五脏;清阳之气充实四肢,浊阴之气内行六腑。
以水火分阴阳,那么水为阴,火为阳。就人体而言,那么功能为阳,一切食物为阴。食物滋养形体,形体的充实又促进功能的旺盛。功能使食物中的精华析出,食物的精华转化为人体的精,精是人各种功能的基础。这就是说,形体依赖食物充养,其中有一个将食物精华转化为人体的精的过程,所以说功能生化形体。因此,饮食没有节制,也就能伤害形体;功能不能正常,精也就受到损害。人体的精是功能的基础,饮食没有节制功能也将受损害。味属阴,所以从下窍排出;气属阳,所以从上窍发泄,味浓厚的为纯阴,味淡薄的为阴中之阳,气清淡的阳中之阴。味浓厚的会使人泻下,味淡薄令人肠胃通利;气清淡的令腠理发泄,气浓郁的会引起发热。邪火亢盛会使正气衰弱,正常的阳气能令正气旺盛。是因为亢盛的邪火会消耗正气,而正常的阳气会补充正气,凡气味辛甘,具有发散作用的属阳;气味酸苦,具有涌吐下泄作用的属阴。
"阴阳在人体内是相对平衡的,如果阴气偏胜,那么阳气必然受到损害;相反,阳气偏盛,阴气也将受到损害。阳气偏胜表现为热,阴气偏胜表现为寒。寒到极点,反而表现出热象;热到极点,反而表现为出寒象。寒邪会损伤人形体,热邪会消耗人正气。正气受伤表现为疼痛,形体受伤表现为肿胀。所以,凡是疾病表现为先疼痛而后出现肿胀的,是正气先伤,而后影响到形体;先肿胀而后出现疼痛的,是形体先伤,而后涉及正气。 风邪太盛,形体会出现震颤拘挛;热邪太盛,肌肉会发生红肿;燥邪太盛,津液就会干枯;寒邪太盛,肌肤会出现浮肿;湿邪太盛,就会出现大便稀薄溏而成濡泻。
自然界有春夏秋冬四时推移,又有金木水土五行的变化,形成了生长收藏的规律,产生了寒暑燥湿风五种气候。在人有五脏,五脏化生五气,因而产生喜怒悲忧恐五种情志。所以,喜怒等情志为五脏所化生,因而喜怒过度会损伤气;当其变异而成外邪中伤人体时,会损伤形体。大怒时会伤人阴气,暴喜时会伤人阳气。气逆上冲,充满经脉,神气浮越,脱离形体,突然昏仆。所以,喜怒无节制,寒暑过常度,都会对生命造成危害。因为阴气极盛大必定会转化为阳,阳气极盛必然会转化为阴,所以,冬天受到寒气侵袭,受到春天就发生温病;春天受到风气的侵袭,到了夏天就发生飧泄;夏天受到暑热的侵袭,到了秋天会发生疟疾;秋天受到湿气的侵袭,到了冬天会发生咳嗽。
黄帝问:';我听说上古时代的圣人,讲求人体的形态,分辨体内脏腑阴阳,审察经脉的流注,以及三阳脉与三阴脉交会贯通,各有不同的循行分布;经气所注的穴位,各有自己的名称;肌肉和骨骼的连属,都有它们的起点经脉的顺行或逆行,各有条理;四时中的阴阳消长变化,有一定规律;外在环境和机体内部的对应关系,都是有表有里。确实是这样吗?"
岐伯回答说:';春主东方,阳气上升而生风,风气促进草木生长。木气产生酸味,酸味滋养肝脏,肝气滋养筋膜,筋膜受到滋养,又能生发心气,肝气与目相通。阳气的上升是自然界万物生长的内在动力,是人休养生气应掌握的基本方法,也是大地万物生长变化的根本原因。万物的生长变化而产生五味,掌握了基本方法就具有无穷的智慧,有了内在动力就表现出神妙莫测的变化。这种神妙莫测的变化,在天空中表现为风,在地上反映出草木的生长,在人体中与筋膜相应,在五脏中与肝相应,在五色中表现为青色,在五音中表现为角,在五声中表现为呼,筋膜的动作表现为握,体表的苗窍为目,在五味中表现为酸味,在五种情志中表现为怒。如怒气过盛会损伤肝,而悲伤可以抑制愤怒。风气过盛会损伤筋膜,而燥气可以平抑风气。酸味过多会损伤肝脏,而辛味可以抑制酸味。"
"夏主南方,阳气旺盛而炎热,热进一步子展就生火,火产生苦味,苦味能滋养心脏,心能化生血,血又能充养脾脏,心气与舌相通。阳气旺盛在气候表现为炎热,在地上五行中为火,在人体中与血脉相应,在五脏中与心相应,在五色中表现为红色,在五音中表现为微,在五声中表现为笑。心主神志,神志变动时表现为忧,体现的苗窍为舌,在五味中表现为苦味,在情志中反应为喜。过度喜悦会损伤心,而恐惧可以抑制喜悦;热气亢盛会损伤气,而寒冷可以平抑热;苦味过多会损伤气,而咸味能抑制苦味。"
"长夏主中央,阳气蒸阴而生湿,湿气能使土气生长,土气能产生甘味,甘味能滋养脾脏,脾气能充养肌肉,肌肉充盛又能滋养肺脏,脾气与口相通。阳气蒸阴在季节气候中表现为湿气,在地上五行中为土,在人体中与肌肉相应,在五脏中与脾相应,在五色中表现为黄色,在五音中表现为宫,在五声中表现为歌,发生病变时表现为哕,在体表的苗窍为口,在五味中表现为甘味,在情志中表现为损伤肌肉,而风可以平抑湿气;甘味过多会损伤肌肉,而酸味可以抑制甘味。"
"秋主西方,阴气收敛而生燥,燥气能使金气生旺,金气产生辛味,辛味能滋养肺脏,肺气充盛又滋养皮毛,皮毛能滋养肾,肺气与鼻相通。阴气收敛在气候表现为燥,在地上五行中为金,在人体中与皮毛相应,在五脏中与肺相应,在五色中表现为魄,在五音中表现为商,在五声中表现为哭,发生病变时表现为咳,在体表的苗窍为鼻,在五味中表现为辛味,在情志表现为忧。忧伤会损伤肺,而喜悦可以抑制忧伤;热气过盛会损伤皮毛,而寒冷可以平抑热气,辛味过多会损伤皮毛,而苦味可以抑制辛味。"
"冬主北方,阴气旺盛而生寒,寒气能使水气旺盛,水气产生咸味,咸味能滋养肾,肾气充盛滋养骨髓,骨髓充实又能滋养肝脏,肾气通于耳。阴气旺盛在气候表现为寒,在地上五行中为水,在人体中与骨髓相应,在五脏中与肾相应,在五色中表现为黑,在五音中表现为羽,在五声中表现为呻吟,发生病变时表现为战粟,在体表的苗窍为耳,在五味中表现为咸味,在情志中表现为恐。过度恐惧会损伤肾,而思虑可以抑制恐惧;寒气过盛会损伤血脉,而燥气能平抑寒气;咸味过多会损伤血脉,而甘味可以抑制咸味。"
所以说:"天地上覆下载万物,气血阴阳互为对峙,左右是阴阳运行的道路,水火是阴阳的象征,而阴阳的相互作用是万物的化生的原始。所以,阴阳是互根又互相为用的,阴处于内部,为阳的镇守;阳处于外,为阴的役使。"
黄帝问:"阴阳的法则在人身有些什么反映呢?"
岐伯说:"在人体中,阳气过励就会身热,腠理闭塞,气粗喘促,身体也随呼吸而起伏,身体无汗而灼热,牙齿干燥,胸中烦闷,如果还感到腹部胀满,就会死亡。这类病人经受得冬天的寒冷,而经受不住夏天的炎热。阴气过盛就会身冷,出汗,身体常感寒冷,不时寒战打抖,寒气盛,阳气不足,手足厥冷。如果手足厥冷又伴有腹部胀满,也会死亡。这一类病人经受得住夏天的炎热,而经受不住冬天的寒冷。这是阴阳互为胜负的人体疾病中的反映。"
黄帝问:"怎样调整人体中的阴阳呢?"
岐伯说:"能够掌握七损八益的道理,那么阴阳的偏胜可以调整;如果不懂得运用这个道理就会早早衰老。人到了四十岁,阴气自会减半,起居动作开始显出衰老。到了五十岁,身体变得沉重,耳目也不聪明了。到了六十岁,阴器蒌弱,元气大衰,九窍的功能减退,头重脚轻,鼻涕眼泪不能约束。所以说:"懂得七损八益的道理的人就是强壮,不懂得这个道理的人就早早衰老,人虽然都是禀受阴阳之气而生。但却有强壮的早衰的差异。聪明的人明白阴阳之气对自身的影响而注意调摄,愚蠢的人只看到有强壮和早衰的差异而徒自叹息。因此,愚蠢的人常感精力不足,而聪明的人常感精为旺盛。精力旺盛,所以耳聪目明,身轻体健,年老的变得年轻,年轻的更加健康。所以,圣人顺应自然,不勉强行事,以保持安然宁静的心境为乐,在清静虚无中完成自己的心愿,所以能寿命无穷,与天地长存。这才是圣人的养生方法啊!"
清阳上升为天,而西北方阳气不足,所以西北方阴气多,在人身右侧的耳目不如左侧耳目聪明。浊阴下凝为地,而东南方阴气不满,所以东南方阳气多,在人身左侧手足不如右侧手足强健。"
黄帝问:"为什么会这样呢?"
岐伯说:"东方属阳,阳气的精华从左升而聚积于上,聚积于上部,下部就会空虚,所以左侧耳目聪明而手足不灵便。西方属阴,阴气的精华从右降而聚积于下,上部就会空虚,所以右侧耳目不聪明但手足灵便。因此,如果同样是感受了外邪,伤于上部就右侧严重,伤于下部就左侧严重,这就是天地阴阳也不能周全,而不能不有偏胜,在人体阴阳也就有左右上下的多少,所以邪气也就在相对不足之处伤人为病了。
所以天有精气,地有形质,天有八节气序,地有五方布局,因此,天地能成为万物生长的根基。阳气轻清上升为天,阴气重浊下凝为地,天地的运动和静止,是以变化莫测的阴阳作为纳领,因而出现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周而复始的循环。只有那聪明的贤人能配合天气来养护头,顺就地气来养护足,依傍人事来养护五脏。天气与脏相通,地气与咽嗌相通,风气与肝相通,雷气与心相通,山谷气与用气相通,雨气与肾相通,六经好像河流,肠胃犹如大海,九窍为津液灌注之处。如以天地阴阳来比喻人身的阴阳,那化阳气蒸化的汗,可以称作天地间的雨;阳气转化为的功能,可以称作天地间的疾风。暴怒象雷霆,气逆如阴升。所以汉病不遵循天地的道理,势必造成危害。"
"外界邪气的伤人,快速如急风暴雨,善于治病的医生在邪气还停留在皮毛时就进行治疗其次,在邪气停留在肌肤时进行治疗;再其次,在邪气停留在六腑时进行治疗;最次,在邪气已深入五脏时才进行治疗。当邪气已深入五脏,治愈的希望只有一半了。"
"所以,自然界的牙邪侵袭人,会伤害人的五脏;饮食的寒热,就会伤害人的六腑;地中的湿气侵袭人,会伤害人的皮肉筋脉。"
"所以,善于用针刺治疗的人,患者病在阳,从阴分引导病邪外出;病在阴,从阳分引导病邪透出。病在左侧,在右侧行针施治;病在右侧,在左侧行针施治。以自己的正状态来比较病人的异常反应,从外在症候来测知内部的病变,以便了解阴阳亢盛或衰弱的原因,从细小的变化来查知疾病的部位,这样来治疗疾病,就不会造成危害了。"
"善于诊视的医生,观察病人的色泽,循按脉搏,首先区分属阴阴属阳;审察五色出现部位的色泽清浊,了解病变的部分;观察病人的呼吸和发出的声音,明确患者的痛苦;观察四时脉象的变化,决定是一个脏腑发病;循按尺肤和寸口,根据脉象的浮沉滑涩,知道疾病怎样发生。经过仔细诊视后再施行不会犯错误,诊断也不会失误。"
"所以说:疾病初起时,可用针刺治愈,当病邪正盛时,要等到病邪衰退再进行治疗。病邪轻浅,用宣泄疏散的方法驱邪外透;病邪重深,用攻下法消减病邪,到病邪衰减后再进一步治愈。形气不足,要温阳补气;精气不足的,用滋味浓厚的药物填补髓。病位在上的,应顺势运用吐法;病位在下的,用泻下法导邪外出。胸腹胀满的,可用清导疏利治疗法;肌肤有邪气停滞的,用汤药浸渍形气使邪从汗泄。如邪气在皮毛,用汗法来发散;病势急暴的,应先安抚然后伺机制伏;属实症的,可用消散或泻下法。审察疾病属阴属阳,以区别疾病的治疗用柔用刚。阳病时可以治阴,阴病时也可以治阳。安定体内气血,使气血各自安守于自己的位置。对血实的宜放血,气虚的可以导引。"

作者: czphx    时间: 2006-3-17 22:23
标题: 《黄帝内经》及其注解
      辛苦了!谢谢.
作者: dmydxyaf    时间: 2006-3-18 09:40
标题: 《黄帝内经》及其注解
阴阳离合论篇第六
【原文】
黄帝问曰:余池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大小月三百六十日成一岁,人亦应之。今三阴三阳,不应阴阳,其故何也?
岐伯对曰:阴阳者,数之可十,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
天覆地载,万物方生,未也地者,命曰阴处,名曰阴中之阴;则出地者,命曰阴中之阳。阳予以正,阴为之主。故生因春,长因夏,收因秋,藏因冬,失常则天四塞。阴阳之变,其在人者,亦数之可数。
帝曰:愿闻三阴三阳之离合也。
岐伯曰:圣人南面而立,前曰广明,后曰太冲,主冲之地,名曰少阴,少阴之上,名曰太阳,太阳根起于至阴,结于命门,名曰阴中之阳。中身而上,名曰广明,广明之下,名曰太阳,太阴之前,名曰阳明,阳明根起于厉兑,名曰阴中之阳。厥阴之表,名曰少阳,少阳根起于窍阴,名曰阴中之少阳。是故三阳之离合也,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三经者,不得相失也,搏而勿浮,命曰一阳。
帝曰:愿闻三阴。
岐伯曰:外者为阳,内者为阴,然则中为阴,其冲在下,名曰太阴,太阴根起于隐白,名曰阴中之阴。太阴之后,名曰少阴,少奶根起于涌泉,名曰阴中之少阴。少阴之前,名曰厥阴,厥阴根起于大敦,阴之绝阳,名曰阴之绝阴。是故三阴之离合也。太阴为开,厥阳为阖,少阴为枢。三经者,不得相失也,搏而勿沉,名曰一阴。
阴阳雩重 雩 重 ,积传为一周,气里形表而为相成也。
【提要】
本篇讨论阴阳二气可分为合,并进而讨论人体三阳经脉和三阴经脉的分合。
【译文】
黄帝询问说:“我听说天属阳,地属阴,日属阳,月属阴,由于天地日月运转,三百六十五天成为一年,一年十二月中有大月、小月,人体阴阳与天地阴阳相对应。现在,人体的三阴与三阳去与天地阴阳不相对应,这是什么道理呢?”
岐伯回答说:“阴阳作为一个基本概念,可以由一推演到十,又由十分解到百,进一步推演到千,乃至上万,由万以上再推演下去,永远数不表,但总括起来,不外对立统一的一对阴阳而已。”
“天覆盖在上,地承载在下,万物在天地之间繁衍。其中还未长出地面的,伏居地下,名叫阴处;正经长出地面的,承受阳光照耀,名叫阴中之阳。阳气赋与万物生长的机能,阴气赋与万物的形体。所以,万物之生是凭借的阴气初生,万物之长是凭借夏的阳气旺盛,万物之收是凭借秩的阴气收敛,万物之藏是任何冬的阴盛固闭。如果帮夏秋冬四时气候失常,万物失去生长收藏的正常顺序,是阴阳之气闭塞不通。就人体而言,阴阳的变化也可依据这个规律来测知。”
黄帝说:“我想听你讲说三阴三阳的分合情况。”
岐伯说:“圣人而朝南方站立,前方叫作广明,后方叫作太冲,循行于太冲部位的经脉称作足少阴肾脉,足少阴肾脉之前称作足太阳膀胱脉。足太阳膀胱脉下端起于足小指外侧的至阴穴,上端结于面部睛明穴,铭为阴中之阳。半身以上,也叫广明,广明之下,称作太阴。足太阴脾脉之前,叫足阳明胃脉,足阳明胃脉下端起于足大指靠次指侧前的端的厉兑穴,名叫阴中之阳。厥阴的外面,名叫少阳。足少阳胆脉下端起于足小指靠次指侧前端的窍阴穴,名叫阴中之少阳。因此,三阳经脉的分合情况为:太阳主表为开,阳明主里为装置,少阳介于表里之间为枢。这三条经脉互相联系,不能各自为政。脉搏跳动有力而不过浮,叫作一阳。”
黄帝说:“我还想听你讲说三阴离合的情况。”
岐伯说:“一般以在外表的属阳,在内里的属阴,那么人体之中属阴。冲脉的下面,就是太阴,足太阴脾脉下端起于足大指前端内侧的隐白穴,名叫阴中之阴。太阴的后面,名叫少阴,足少阴肾脉下端起于足心的涌泉穴,名叫阴中之少阴。少阴之前,名叫厥阴,足厥阴肝脉下端起于足大指端外侧的大厥穴,名叫阴之绝阴。所以三阴经脉的离合情况是:太阴为三阴之表为开,厥阴为三阴之里为阖,少阴介于表里之间为枢。这三条经脉也互相联系,不能各自为政。脉搏跳动有力而不偏沉,叫作一阴。
阴阳之气往来运行不息,周流全身,经气由表入里,由里出表,相辅相成。体现出阴阳离合的基本状况。

作者: 跌打丸    时间: 2006-3-18 23:14
标题: 《黄帝内经》及其注解
谢谢斑竹。
能注明版本、何人所解。这些关键信息吗?

作者: rurulin    时间: 2006-3-19 14:27
标题: 《黄帝内经》及其注解
感謝分享,期望繼續!
作者: itol1111    时间: 2006-3-19 15:31
标题: 《黄帝内经》及其注解
那个网不太好啊
作者: dmydxyaf    时间: 2006-3-20 11:06
标题: 《黄帝内经》及其注解
阴阳别论篇第七
 黄帝问曰:人有四经,十二从,何谓?岐伯对日:四经应四时,十二从应十二月,十二月应十二脉。脉有阴阳,知阳者知阴,知阴者知阳。凡阳有五,五五二十五阳。所谓阴者,真藏也,见则为败,败必死也。所谓阳者,胃院之阳也。别于阳者,知病处也;别于阴者,知死生之期。三阳在头,三阴在手,所谓一也。别于阳者,知病之忌时;别于阴者,知死生之期。谨熟阴阳,无与众谋。所谓阴阳者,去者为阴,至者为阳;静者为阴,动者为阳;迟者为阴,数者为阳。
  凡持真藏之脉者①,肝至是绝②,十八日死;心至悬绝,九日死;肺至是绝,十二日死;肾至悬绝,、七日死;脾至是绝,四日死。曰:二阳之病发心脾,有不得隐曲,女子不月,其传为风消,其传为息贲者,死不治。曰:三阳为病,发寒热,下为痈肿,及为履厥惴痕,其传为索泽,其传为颗迹。
 曰:一阳发病,少气、善咳、善泄,其传为心掣,其传为隔。二阳一阴发病,主惊骇、背痛、善喷、善欠,名曰风厥。二阴一阳发病,善胀、心满、善气。三阳三阴发病,为偏枯瘦易,四支不举。鼓一阳曰钩,鼓一阴曰毛,鼓阳胜急口弦,鼓阳至而绝口石,阴阳相过口溜。阴争于内,阳扰于外,魄汗未藏,四逆而起,起则熏肺,使人端鸣。阴之所生,和本日和。是故刚与刚,阳气破散,阴气乃消亡。淖则刚柔不和,经气乃绝。死阴之属,不过三日而死,生阳之属,不过四日而已民所谓生阳死阴者,肝之心,谓之生阳;心之肺,谓之死阴;肺之肾,谓之重阴;肾之脾,谓之辟阴,死不治。结阳者,肿四支;结阴者,便血一升,再结二升,三结三升;阴阳结斜,多明少阳日石水,少腹肿;二阳结谓之消;三阳结谓之隔;三明结谓之水;一阴一阳结谓之喉痹。阴搏阳别谓之有子;阴阳虚肠辟死;阳加于阴谓之汗;阴虚阳搏谓之崩。
 三阴仅搏,二十日夜半死;二阴俱搏,十三日夕时死;一阴仅搏,十日平旦④死;三阳俱搏且鼓,三日死;三阴三阳俱搏,心腹满,发尽,不得隐曲,五日死;二阳俱搏,其病温,死不治,不过十日死。


-=-=-=-=- 以下内容由 dmydxyaf2006年03月20日 11:09am 时添加 -=-=-=-=-
①真藏之脉:原作“真脉之藏脉”,据(太素)改。
②悬绝:此下原有“急”,删。
③已:原作“死”,据《太素》及新校正改。
④平旦:原无,据(太素)加。
作者: dmydxyaf    时间: 2006-3-20 11:11
标题: 《黄帝内经》及其注解
灵兰秘典论篇第八
  黄帝问日:愿闻十二藏之相使,贵贱何如?岐伯对日:悉乎哉问也!请遂言之。
  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脾胃者,仓漠之官,五味出焉。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肾者,作强之官,技巧出焉。三焦者,决读之官,水道出焉。膀航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故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殁世不殆,以为天下则大昌。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以此养生则殃,以为天下者,其宗大危,成之戒之!
  至道在微,变化无穷,孰知其原?窘乎哉!肖①者溜溜,孰知其要?闽闹之当,孰者为良?恍炼之数,生于毫起,毫是之数,起于度量,千之万之,可以益大,谁之大之,其形乃制。
  黄帝日:善哉!余闻精光之道,大圣之业,而宣明大道,非斋戒择吉日,不敢受也。黄帝乃择吉回良兆,而藏灵兰之室,以传保焉。


-=-=-=-=- 以下内容由 dmydxyaf2006年03月20日 11:13am 时添加 -=-=-=-=-
①肖:原作“消”,据(太素)改。
作者: dmydxyaf    时间: 2006-3-20 11:15
标题: 《黄帝内经》及其注解
六节藏象论篇第九
 黄帝问日:余闻天以六六之节以成一岁,地②以九九制会,计人亦有三百六十五节以为天地久矣,不知其所谓也?岐伯对曰:昭乎哉问也!请遂言之。夫六六之节,九九制会者,所以正天之度,气之数也。天度者,所以制日月之行也;气数者,所以纪化生之用也。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行有分纪,周有道理,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而有奇焉。故大小月三百八十五日而成岁,积气余而盈闰矣。立端于始,表正于中,推余于终,而天度毕矣。
 帝曰:余已闻天度矣,愿闻气数何以合之?岐伯日:天以六六为节,地以九九制会。天有十日,日六竟而周甲,甲六复而终岁,三百六十日法也。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其气九州九窍,皆通乎天气,故其生五,其气三。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三而三之,合则为九,九分为九野,九野为九藏。故形藏四,神藏五,合为九藏以应之也。
 帝曰:余已闻六六之节③九九之会也,夫子言积气盈闰,愿闻何为气?请夫子发蒙解惑焉。岐伯日:此上帝所秘,先师传之也。帝日:请遂闻之。岐伯日:五日谓之候,三候谓之气,六气谓之时,四时谓之岁,而各从其主治焉。五运相袭,而皆治之,终春之日,周而复始,时立气布,如环无端,候亦同法。故日:不知年之所加,气之盛衰,虚实之所起,不可以为工矣。


-=-=-=-=- 以下内容由 dmydxyaf2006年03月20日 11:15am 时添加 -=-=-=-=-
②地:原作“人”,据下文改。
③之节:原无,据上文加。

作者: dmydxyaf    时间: 2006-3-20 11:21
标题: 《黄帝内经》及其注解
  帝曰:五运之始,如环无端,其太过不及何如?岐伯曰:五气更立,各有所股,盛虚之变,此其常也。
 帝曰:平气何如?岐伯曰:无过者也。
 帝曰:太过不及奈何?岐伯曰:在经有也。帝曰:何谓所股?岐伯日:春胜长夏,长夏胜冬,冬胜夏,夏胜秋,秋胜春,所谓得五行时之胜,各以气命其藏。
 帝曰;何以知其股?岐伯曰:求其至也,皆归始春。未至而至,此调太过,则薄所不胜,而乘所胜也,命日气淫①。至而不至,此谓不及,则所股妄行,而所生受病,所不胜薄之也,命曰气迫。所谓求其至者,气至之时也。谨候其时,气可与期。失时反候,五治不分,邪僻内生,工不能禁也。
 帝曰:有不袭乎?岐伯曰:苍天之气,不得无常也。气之不袭,是调非常,非常则变矣。帝日:非常而变奈何?岐伯曰:变至则病,所胜则微,所不胜则甚,因而重感于邪则死矣。故非其时则微,当其时则甚也。
 帝曰:善。余闻气合而有形,因变以正名,天地之运,阴阳之化,其于万物,孰少孰多,可得闻乎?岐伯曰:悉乎哉问也!天至广不可度,地至大不可量,大神灵问,请陈其方。草生五色,五色之变,不可胜视。草生五味,五味之美,不可胜极。嗜欲不同,各有所通。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声能彰。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
 帝曰:藏象何如?岐伯日: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为阳中之太阴,通于秋气。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骨,为阴中之少阻,通于冬气。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气,其味酸,其色苍,此为阳中之少阳,通于春气。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敢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其味甘,其色黄,此呈阴之类,通于土气。凡十一藏取决于胆也。故人迎一盛,病在少阳;二盛病在太阳;三盛病在阳明;四盛已上为格阳。寸口一盛,病在厥阴;二盛病在少阻;三盛病在太阴;四盛已上为关阴。人迎与寸口仅盛四倍已上为关格,关格之脉赢②,不能板子夭地之精气,则死矣。

-=-=-=-=- 以下内容由 dmydxyaf2006年03月20日 11:23am 时添加 -=-=-=-=-
①此下原文有“不分邪僻内生工不能禁”十字,王注以为错简,据文义删。②赢:胡本、赵本、吴本、周本并作“赢”。
作者: 允明    时间: 2006-3-20 13:06
标题: 《黄帝内经》及其注解
先生发的帖子中所用底本错误比较多,尤其是这篇文献,极为重要的。这里有一个底本稍好些的,只是缺些注释,可以互参:
六节藏象论篇第九
黄帝问曰:余闻天以六六之节,以成一岁,
人以九九制会,计人亦有三百六十五节,以为
天地久矣,不知其所谓也。岐伯对曰:昭乎哉
问也,请遂言之。夫六六之节,九九制会者,
所以正天之度、气之数也。天度者,所以制日
月之行也;气数者,所以纪化生之用也。
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行有
分纪,周有道理,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而有
奇焉,故大小月三百六十五日而成岁,积气余
而盈闰矣。立端于始,表正于中,推余于终,
而天度毕矣。
帝曰:余已闻天度矣,愿闻气数何以合之。
岐伯曰:天以六六为节,地以九九制会,天有
十日,日六竟而周甲,甲六复而终岁,三百六
十日法也。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
其气九州九窍,皆通乎天气。故其生五,其气
三,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三而三
之,合则为九,九分为九野,九野为九藏,故
形藏四,神藏五,合为九藏以应之也。
帝曰:余已闻六六九九之会也,夫子言积
气盈闰,愿闻何谓气。请夫子发蒙解惑焉。岐
伯曰:此上帝所秘,先师传之也。帝曰:请遂
闻之。岐伯曰:五日谓之候,三候谓之气,六
气谓之时,四时谓之岁,而各从其主治焉。五
运相袭,而皆治之,终朞之日,周而复始,时
立气布,如环无端,候亦同法。故曰:不知年
之所加,气之盛衰,虚实之所起,不可以为工
矣。
帝曰:五运之始,如环无端,其太过不及
何如?岐伯曰:五气更立,各有所胜,盛虚之
变,此其常也。帝曰:平气何如?岐伯曰:无
过者也。帝曰:太过不及奈何?岐伯曰:在经
有也。帝曰:何谓所胜?岐伯曰:春胜长夏,
长夏胜冬,冬胜夏,夏胜秋,秋胜春,所谓得
五行时之胜,各以气命其藏。帝曰:何以知其
胜?岐伯曰:求其至也,皆归始春,未至而至,
此谓太过,则薄所不胜,而乘所胜也,命曰气
淫。不分邪僻内生,工不能禁。至而不至,此
谓不及,则所胜妄行,而所生受病,所不胜薄
之也,命曰气迫。所谓求其至者,气至之时也。
谨候其时,气可与期,失时反候,五治不分,
邪僻内生,工不能禁也。
帝曰:有不袭乎?岐伯曰:苍天之气,不
得无常也。气之不袭,是谓非常,非常则变矣。
帝曰:非常而变奈何?岐伯曰:变至则病,所
胜则微,所不胜则甚,因而重感于邪,则死矣。
故非其时则微,当其时则甚也。
帝曰:善。余闻气合而有形,因变以正名。
天地之运,阴阳之化,其于万物,孰少孰多,
可得闻乎?岐伯曰:悉哉问也,天至广不可度,
地至大不可量,大神灵问,请陈其方。草生五
色,五色之变,不可胜视,草生五味,五味之
美,不可胜极,嗜欲不同,各有所通。天食人
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气入鼻,藏于心肺,
上使五色修明,音声能彰。五味入口,藏于肠
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
成,神乃自生。
帝曰:藏象何如?岐伯曰:心者,生之本,
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
太阳,通于夏气。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
其华在毛,其充在皮,为阳中之太阴,通于秋
气。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
在发,其充在骨,为阴中之少阴,通于冬气。
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
在筋,以生血气,其味酸,其色苍,此为阳中
之少阳,通于春气。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
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转
味而入出者也,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其
味甘,其色黄,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凡十
一藏取决于胆也。
故人迎一盛病在少阳,二盛病在太阳,三
盛病在阳明,四盛已上为格阳。寸口一盛,病
在厥阴,二盛病在少阴,三盛病在太阴,四盛
已上为关阴。人迎与寸口俱盛四倍已上为关
格,关格之脉羸,不能极于天地之精气,则死
矣。
另外,还有一种繁体字本,几无错误,亦附于此,备参:

09-0    素問  第9篇     六節臟象論
09-1    黃帝問曰  余聞天以六六之節以成一歲  人以九九制會  計人亦有三百六十五節
        以為天地  久矣  不知其所謂也
09-2    岐伯對曰  昭乎問也  請遂言之  夫六六之節  九九制會者  所以正天之度  氣
        之數也  天度者  所以制日月之行也  氣數者  所以紀化生之用也
09-3    天為陽  地為陰  日為陽  月為陰  行有分紀  周有道理  日行一度  月行十三
        度而奇焉  故大小月三百六十五日而成歲  積氣餘而盈閏矣  立端于始  表正于
        中  推餘于終而天度畢矣
09-4    帝曰  余已聞天度矣  願聞氣數何以合之
09-5    岐伯曰  天以六六為節  地以九九制會  天有十日  日六竟而周甲  甲六復而終
        歲  三百六十日法也
09-6    夫自古通天者  生之本  本于陰陽  其氣九州九竅  皆通乎天氣  故其生五  其
        氣三  三而成天  三而成地  三而成人  三而三之  合則為九  九分為九野  九
        野為九臟  故形臟四  神臟五  合為九臟  以應之也
09-7    帝曰  余已聞六六九九之會也  夫子言積氣盈閏  願聞何謂氣  請夫子發蒙解惑

09-8    岐伯曰  此上帝所秘  先師傳之
09-9    帝曰  請遂聞之
09-10   岐伯曰  五日謂之候  三候謂之氣  六氣謂之時  四時謂之歲  而各從其主治焉
          五運相襲而皆治之  終期之日  周而復始  時立氣布  如環無端  候亦同法
        故曰  不知年之所加  氣之盛衰  虛實之所起  不可以為工矣
09-11   帝曰  五運之始  如環無端  其太過不及何如
09-12   岐伯曰  五氣更立  各有所勝  盛虛之變  此其常也
09-13   帝曰  平氣何如
09-14   岐伯曰  無過者也
09-15   帝曰  太過不及奈何
09-16   岐伯曰  在經有也
09-17   帝曰  何謂所勝
09-18   岐伯曰  春勝長夏  長夏勝冬  冬勝夏  夏勝秋  秋勝春  所謂得五行時之勝
        各以氣命其臟
09-19   帝曰  何以知其勝
09-20   岐伯曰  求其至也  皆歸始春  未至而至  此謂太過  則薄所不勝而乘所勝也
        命曰氣淫  不分  邪僻內生  工不能禁
09-21   至而不至  此謂不及  則所勝妄行  而所生受病  所不勝薄之也  命曰氣迫
09-22   所謂求其至者  氣至之時也  謹候其時  氣可與期  失時反候  五治不分  邪僻
        內生  工不能禁也
09-23   帝曰  有不襲乎
09-24   岐伯曰  蒼天之氣不得無常也  氣之不襲  是謂非常  非常則變矣
09-25   帝曰  非常而變奈何
09-26   岐伯曰  變至則病  所勝則微  所不勝則甚  因而重感于邪則死矣  故非其時則
        微  當其時則甚也
09-27   帝曰  善  余聞氣合而有形  因變以正名  天地之運  陰陽之化  其于萬物  孰
        少孰多  可得聞乎
09-28   岐伯曰  悉哉問也  天至廣不可度  地至大不可量  大神靈問  請陳其方
09-29   草生五色  五色之變不可勝視  草生五味  五味之美不可勝極  嗜欲不同  各有
        所通
09-30   天食人以五氣  地食人以五味  五氣入鼻  藏于心肺  上使五色修明  音聲能彰
          五味入口  藏于腸胃  味有所藏以養五氣  氣和而生  津液相成  神乃自生
09-31   帝曰  臟象何如
09-32   岐伯曰  心者生之本  神之變也  其華在面  其充在血脈  為陽中之太陽  通于
        夏氣
09-33   肺者氣之本  魄之處也  其華在毛  其充在皮  為陽中之太陰  通于秋氣
09-34   腎者主蟄  封藏之本  精之處也  其華在髮  其充在骨  為陰中之少陰  通于冬
        氣
09-35   肝者罷極之本  魂之居也  其華在爪  其充在筋  以生血氣  其味酸  其色蒼
        此為陽中之少陽  通于春氣
09-36   脾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者  倉廩之本  營之居也  名曰器  能化糟粕而轉味入出
        者也  其華在唇四白  其充在肌  其味甘  其色黃  此至陰之類  通于土氣
09-37   凡十一臟取決于膽也
09-38   故人迎一盛  病在少陽  二盛  病在太陽  三盛  病在陽明  四盛以上為格陽
09-39   寸口一盛  病在厥陰  二盛  病在少陰  三盛  病在太陰  四盛以上為關陰
09-40   人迎與寸口俱盛四倍以上為關格  關格之脈羸  不能極于天地之精氣  則死矣

作者: dmydxyaf    时间: 2006-3-20 17:18
标题: 《黄帝内经》及其注解
感谢先生提醒,因版本较多,内容可能有些出入,尽量使其准确。
还请先生多多关注。
作者: czphx    时间: 2006-3-28 18:11
标题: 《黄帝内经》及其注解
     盼续.
作者: dmydxyaf    时间: 2006-3-28 19:06
标题: 《黄帝内经》及其注解
五藏生成篇第十
  心之合脉也,其荣色也,其主肾也。肺之合皮也,其荣毛也,其主心也。肝之合筋也,其荣爪也,其主肺也。脾之合肉也,其荣唇也,其主肝也。肾之合骨也,其荣发也,其主脾也。
    是故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则肉胝而唇揭;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此五味之所伤也。故心欲苦,肺欲辛,肝欲酸,脾欲甘,肾欲咸,此五味之所合也。
    五藏之气。故色见青如草兹者死,黄如枳实者死,黑如(火台)者死,赤如衃血者死,白如枯骨者死,此五色之见死也。青如翠羽者生,赤如鸡冠者生,黄如蟹腹者生,白如豕膏者生,黑如乌羽者生,此五色之见生也。生于心,如以缟裹朱;生于肺,如以缟裹红;生于肝,如以缟裹绀;生于脾,如以缟裹栝楼实,生于肾,如以缟裹紫,此五藏所生之外荣也。
    色味当五藏:白当肺,辛,赤当心,苦,青当肝,酸,黄当脾,甘,黑当肾,咸,故白当皮,赤当脉,青当筋,黄当肉,黑当骨。
    诸脉者皆属于目,诸髓者皆属于脑,诸筋者皆属于节,诸血者皆属于心,诸气者皆属于肺,此四支八谿之朝夕也。
    故人卧,血归于肝,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卧出而风吹之,血凝于肤者为痹,凝于脉者为泣,凝于足者为厥。此三者,血行而不得反其空,故为痹厥也。人有大谷十二分,小谿三百五十四名,少十二俞,此皆卫气之所留止,邪气之所客也,针石缘而去之。
    诊病之始五决为纪,欲知其始,先建其母,所谓五决者五脉也。
    是以头痛巅疾,下虚上实过在足少阴,巨阳,甚则入肾。徇蒙招尤,目冥耳聋,下实上虚,过在足少阳、厥阴,甚则入肝。腹满(月真)胀,支鬲胁,下厥上冒,过在足太阴,阳明。咳嗽上气,厥在胸中,过在手阳明太阴。心烦头痛病在鬲中,过在手巨阳,少阴。
    夫脉之小大滑涩浮沉,可以指别;五藏之象,可以类推;五藏相音,可以意识;五色微诊,可以目察。能合脉色,可以万全。赤,脉之至也喘而坚,诊曰有积气在中,时害于食,名曰心痹,得之外疾,思虑而心虚,故邪从之。白,脉之至也,喘而浮,上虚下实,惊,有积气在胸中,喘而虚,名曰肺痹寒热,得之醉而使内也。青,脉之至也长而左右弹,有积气在心下支胠,名曰肝痹,得之寒湿,与疝同法,腰痛足清头痛。黄,脉之至也大而虚,有积气在腹中,有厥气名曰厥疝,女子同法,得之疾使四支,汗出当风。黑,脉之至也,上坚而大,有积气在小腹与阴,名曰肾痹,得之沐浴清水而卧。
    凡相五色之奇脉,面黄目青,面黄目赤,面黄目白,面黄目黑者,皆不死也。面青目赤,面赤目白,面青目黑,面黑目白,面赤目青,皆死也。

作者: dmydxyaf    时间: 2006-3-28 19:08
标题: 《黄帝内经》及其注解
五藏别论篇第十一
  黄帝问曰:余闻方士,或以脑髓为藏,或以肠胃为藏,或以为府,敢问更相反,皆自谓是,不知其道,愿闻其说。
    岐伯对曰: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地气之所生也,皆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写,名曰奇恒之府。夫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气之所生也,其气象天,故写而不藏,此受五藏浊气,名曰传化之府,此不能久留,输泻者也。魄门亦为五藏使,水谷不得久藏。所谓五藏者,藏精气而不写也,故满而不能实。六府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所以然者,水谷入口,则胃实而肠虚;食下,则肠实而胃虚。故曰:实而不满,满而不实也。
    帝曰:气口何以独为五藏主?岐伯曰:胃者,水谷之海,六府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藏气,气口亦太阴也。是以五藏六府之气味,皆出于胃,变见于气口。故五气入鼻,藏于心肺,心肺有病,而鼻为之不利也。
    凡治病必察其下,适其脉,观其志意与其病也。拘于鬼神者,不可与言至德。恶于针石者,不可与言至巧。病不许治者,病必不治,治之无功矣。

作者: dmydxyaf    时间: 2006-3-28 19:09
标题: 《黄帝内经》及其注解
卷第四
异法方宜论篇第十二
黄帝问曰:医之治病也,一病而治各不同,皆愈何也?岐伯对曰:地势使然也。故东方之域,天地之所始生也,鱼盐之地,海滨傍水,其民食鱼而嗜咸,皆安其处,美其食,鱼者使人热中,盐者胜血,故其民皆黑色疏理,其病皆为痈疡,其治宜砭石,故砭石者,亦从东方来。
    西方者,金玉之域,沙石之处,天地之所收引也,其民陵居而多风,水土刚强,其民不衣而褐荐,其民华食而脂肥,故邪不能伤其形体,其病生于内,其治宜毒药,故毒药者,亦从西方来。
    北方者,天地所闭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风寒冰冽,其民乐野处而乳食,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焫,故灸焫者,亦从北方来。
    南方者,天地所长养,阳之所盛处也,其地下,水土弱,雾露之所聚也,其民嗜酸而食胕,故其民皆致理而赤色,其病挛痹,其治宜微针,故九针者,亦从南方来。
    中央者,其地平以湿,天地所以生万物也众,其民食杂而不劳,故其病多痿厥寒热,其治宜导引按蹻,故导引按蹻者,亦从中央出也。
    故圣人杂合以治,各得其所宜,故治所以异而病皆愈者,得病之情,知治之大体也。

作者: dmydxyaf    时间: 2006-3-28 19:10
标题: 《黄帝内经》及其注解
移精变气论篇第十三

黄帝问曰:余闻古之治病,惟其移精变气,可祝由而已。今世治病,毒药治其内,针石治其外,或愈或不愈,何也?
    岐伯对曰:往古人居禽兽之间,动作以避寒,阴居以避暑,内无眷慕之累,外无伸宦之形,此恬憺之世,邪不能深入也。故毒药不能治其内,针石不能治其外,故可移精祝由而已。当今之世不然,忧患缘其内,苦形伤其外,又失四时之从,逆寒暑之宜,贼风数至,虚邪朝夕,内至五藏骨髓,外伤空窍肌肤,所以小病必甚,大病必死,故祝由不能已也。
    帝曰:善。余欲临病人,观死生,决嫌疑,欲知其要,如日月光,可得闻乎?岐伯曰:色脉者,上帝之所贵也,先师之所传也。上古使僦贷季,理色脉而通神明,合之金木水火土四时八风六合,不离其常,变化相移,以观其妙,以知其要,欲知其要,则色脉是矣。色以应日,脉以应月,常求其要,则其要也。夫色之变化,以应四时之脉,此上帝之所贵,以合于神明也,所以远死而近生。生道以长,命曰圣王。中古之治病,至而治之,汤液十日,以去八风五痹之病,十日不巳,治以草苏草荄之枝,本末为助,标本已得,邪气乃服。暮世之治病也则不然,治不本四时,不知日月,不审逆从,病形已成,乃欲微针治其外,汤液治其内,粗工凶凶,以为可攻,故病未已,新病复起。
    帝曰:愿闻要道。岐伯曰:治之要极,无失色脉,用之不惑,治之大则。逆从到行,标本不得,亡神失国。去故就新,乃得真人。帝曰:余闻其要于夫子矣,夫子言不离色脉,此余之所知也。岐伯曰:治之极于一。帝曰:何谓一?岐伯曰:一者,因得之。帝曰:奈何?岐伯曰:闭户塞牖,系之病者,数问其情,以从其意,得神者昌,失神者亡。帝曰:善。

作者: dmydxyaf    时间: 2006-3-28 19:11
标题: 《黄帝内经》及其注解
汤液醪醴论篇第十四
  
 黄帝问曰:为五谷汤液及醪醴,奈何?岐伯对曰:必以稻米,炊之稻薪,稻米者完,稻薪者坚。帝曰:何以然?岐伯曰:此得天地之和,高下之宜,故能至完,伐取得时,故能至坚也。
    帝曰:上古圣人作汤液醪醴,为而不用,何也?岐伯曰:自古圣人之作汤液醪醴者,以为备耳,夫上古作汤液,故为而弗服也。中古之世,道德稍衰,邪气时至,服之万全。帝曰:今之世不必已何也。岐伯曰:当今之世,必齐毒药攻其中,镵石针艾治其外也。
    帝曰:形弊血尽而功不立者何?岐伯曰:神不使也。帝曰:何谓神不使?岐伯曰:针石道也。精神不进,志意不治,故病不可愈。今精坏神去,荣卫不可复收。何者,嗜欲无穷,而忧患不止,精气弛坏,营泣卫除,故神去之而病不愈也。
    帝曰:夫病之始生也,极微极精,必先入结于皮肤。今良工皆称曰:病成名曰逆,则针石不能治,良药不能及也。今良工皆得其法,守其数,亲戚兄弟远近音声日闻于耳,五色日见于目,而病不愈者,亦何暇不早乎。岐伯曰:病为本,工为标,标本不得,邪气不服,此之谓也。
    帝曰:其有不从毫毛而生,五藏阳以竭也,津液充郭,其魄独居,孤精于内,气耗于外,形不可与衣相保,此四极急而动中,是气拒于内,而形施于外,治之奈何?岐伯曰:平治于权衡,去宛陈莝,微动四极,温衣,缪刺其处,以复其形。开鬼门,洁净府,精以时服,五阳已布,疏涤五藏,故精自生,形自盛,骨肉相保,巨气乃平。帝曰:善。

作者: dmydxyaf    时间: 2006-3-30 18:02
标题: 《黄帝内经》及其注解
玉版论要篇第十五

  黄帝问曰:余闻揆度奇恒,所指不同,用之奈何?岐伯对曰:揆度者,度病之浅深也。奇恒者,言奇病也。请言道之至数,五色脉变,揆度奇恒,道在于一。神转不回,回则不转,乃失其机,至数之要,迫近于微,著之玉版,命曰合玉机。
    容色见上下左右,各在其要。其色见浅者,汤液主治,十日已。其见深者,必齐主治,二十一日已。其见大深者,醪酒主治,百日已。色夭面脱,不治,百日尽已。脉短气绝死,病温虚甚死。色见上下左右,各在其要。上为逆,下为从。女子右为逆,左为从;男子左为逆,右为从。易,重阳死,重阴死。阴阳反他,治在权衡相夺,奇恒事也,揆度事也。
    搏脉痹躄,寒热之交。脉孤为消气,虚泄为夺血。孤为逆,虚为从。行奇恒之法,以太阴始。行所不胜曰逆,逆则死;行所胜曰从,从则活。八风四时之胜,终而复始,逆行一过,不复可数,论要毕矣。

作者: dmydxyaf    时间: 2006-3-30 18:03
标题: 《黄帝内经》及其注解
诊要经终论篇第十六

 黄帝问曰:诊要何如?岐伯对曰:正月二月,天气始方,地气始发,人气在肝。三月四月,天气正方,地气定发,人气在脾。五月六月,天气盛,地气高,人气在头。七月八月,阴气始杀,人气在肺。九月十月,阴气始冰,地气始闭,人气在心。十一月十二月,冰复,地气合,人气在肾。
    故春刺散俞,及与分理,血出而止,甚者传气,间者环也。夏刺络俞,见血而止,尽气闭环,痛病必下。秋刺皮肤,循理,上下同法,神变而止。冬刺俞窍于分理,甚者直下,间者散下。春夏秋冬,各有所刺,法其所在。
    春刺夏分,脉乱气微,入淫骨髓,病不能愈,令人不嗜食,又且少气。春刺秋分,筋挛逆气,环为嗽,病不愈,令人时惊,又且哭。春刺冬分,邪气著藏,令人胀,病不愈,又且欲言语。
    夏刺春分,病不愈,令人解堕,夏刺秋分,病不愈,令人心中欲无言,惕惕如人将捕之。夏刺冬分,病不愈,令人少气,时欲怒。
    秋刺春分,病不已,令人惕然,欲有所为,起而忘之。秋刺夏分,病不已,令人益嗜卧,又且善梦。秋刺冬分,病不已,令人洒洒时寒。
    冬刺春分,病不已,令人欲卧不能眠,眠而有见。冬刺夏分,病不愈,气上,发为诸痹。冬刺秋分,病不已,令人善渴。
    凡刺胸腹者,必避五藏。中心者,环死;中脾者,五日死;中肾者,七日死;中肺者,五日死;中鬲者,皆为伤中,其病虽愈,不过一岁必死。刺避五藏者,知逆从也。所谓从者,鬲与脾肾之处,不知者反之。刺胸腹者,必以布憿著之,乃从单布上刺,刺之不愈,复刺。刺针必肃,刺肿摇针,经刺勿摇,此刺之道也。
    帝曰:愿闻十二经脉之终,奈何?岐伯曰:太阳之脉,其终也,戴眼反折,瘛瘲,其色白,绝汗乃出,出则死矣。少阳终者,耳聋,百节皆纵,目寰绝系,绝系一日半死,其死也,色先青白,乃死矣。阳明终者,口目动作,善惊忘言,色黄,其上下经盛,不仁,则终矣。少阴终者,面黑齿长而垢,腹胀闭,上下不通而终矣。太阴终者,腹胀闭不得息,善噫善呕,呕则逆,逆则面赤,不逆则上下不通,不通则面黑皮,毛焦而终矣。厥阴终者,中热嗌干,善溺心烦,甚则舌卷卵上缩而终矣。此十二经之所败也。

作者: dmydxyaf    时间: 2006-3-30 18:04
标题: 《黄帝内经》及其注解
卷第五
脉要精微论篇第十七

 黄帝问曰:诊法何如?岐伯对曰:诊法常以平旦,阴气未动,阳气未散,饮食未进,经脉未盛,络脉调匀,气血未乱,故乃可诊有过之脉。
    切脉动静而视精明,察五色,观五藏有余不足,六府强弱,形之盛衰,以此参伍,决死生之分。
    夫脉者,血之府也,长则气治,短则气病,数则烦心,大则病进,上盛则气高,下盛则气胀,代则气衰,细则气少,涩则心痛,浑浑革至如涌泉,病进而色弊,绵绵其去如弦绝,死。
    夫精明五色者,气之华也。赤欲如白裹朱,不欲如赭;白欲如鹅羽,不欲如盐;青欲如苍璧之泽,不欲如蓝;黄欲如罗裹雄黄,不欲如黄土;黑欲如重漆色,不欲如地苍。五色精微象见矣,其寿不久也。夫精明者,所以视万物,别白黑,审短长。以长为短,以白为黑,如是则精衰矣。
    五藏者,中之守也,中盛藏满,气胜伤恐者,声如从室中言,是中气之湿也。言而微,终日乃复言者,此夺气也。衣被不敛,言语善恶,不避亲疏者,此神明之乱也。仓廪不藏者,是门户不要也。水泉不止者,是膀胱不藏也。得守者生,失守者死。
    夫五藏者,身之强也,头者精明之府,头顷视深,精神将夺矣。背者胸中之府,背曲肩随,府将坏矣。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矣。膝者筋之府,屈伸不能,行则偻附,筋将惫矣。骨者髓之府,不能久立,行则振掉,骨将惫矣。得强则生,失强则死。
    岐伯曰:反四时者,有余为精,不足为消。应太过,不足为精;应不足,有余为消。阴阳不相应,病名曰关格。
    帝曰:脉其四时动奈何,知病之所在奈何,知病之所变奈何,知病乍在内奈何,知病乍在外奈何,请问此五者,可得闻乎。岐伯曰:请言其与天运转大也。万物之外,六合之内,天地之变,阴阳之应,彼春之暖,为夏之暑,彼秋之忿,为冬之怒,四变之动,脉与之上下,以春应中规,夏应中矩,秋应中衡,冬应中权。是故冬至四十五日,阳气微上,阴气微下;夏至四十五日,阴气微上,阳气微下。阴阳有时,与脉为期,期而相失,知脉所分,分之有期,故知死时。微妙在脉,不可不察,察之有纪,从阴阳始,始之有经,从五行生,生之有度,四时为宜,补写勿失,与天地如一,得一之情,以知死生。是故声合五音,色合五行,脉合阴阳。
    是知阴盛则梦涉大水恐惧,阳盛则梦大火燔灼,阴阳俱盛则梦相杀毁伤;上盛则梦飞,下盛则梦堕;甚饱则梦予,甚饥则梦取;肝气盛则梦怒,肺气盛则梦哭;短虫多则梦聚众,长虫多则梦相击毁伤。
    是故持脉有道,虚静为保。春日浮,如鱼之游在波;夏日在肤,泛泛乎万物有余;秋日下肤,蛰虫将去;冬日在骨,蛰虫周密,君子居室。故曰:知内者按而纪之,知外者终而始之。此六者,持脉之大法。
    心脉搏坚而长,当病舌卷不能言;其耎而散者,当消环自已。肺脉搏坚而长,当病唾血;其耎而散者,当病灌汗,至今不复散发也。肝脉搏坚而长,色不青,当病坠若搏,因血在胁下,令人喘逆;其耎而散色泽者,当病溢饮,溢饮者喝暴多饮,而易入肌皮肠胃之外也。胃脉搏坚而长,其色赤,当病折髀;其耎而散者,当病食痹。脾脉搏坚而长,其色黄,当病少气;其耎而散色不泽者,当病足(骨行)肿,若水状也。肾脉搏坚而长,其色黄而赤者,当病折腰;其而散者,当病少血,至今不复也。
    帝曰:诊得心脉而急,此为何病,病形何如?岐伯曰:病名心疝,少腹当有形也。帝曰:何以言之。岐伯曰:心为牡藏,小肠为之使,故曰少腹当有形也。帝曰:诊得胃脉,病形何如?岐伯曰:胃脉实则胀,虚则泄。
    帝:病成而变何谓?岐伯曰:风成为寒热,瘅成为消中,厥成为巅疾,久风为飧泄,脉风成为疠,病之变化,不可胜数。
    帝曰:诸痈肿筋挛骨痛,此皆安生。岐伯曰:此寒气之肿,八风之变也。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此四时之病,以其胜治之,愈也。
    帝曰:有故病五藏发动,因伤脉色,各何以知其久暴至之病乎。岐伯曰:悉乎哉问也。徵其脉小色不夺者,新病也;徵其脉不夺其色夺者,此久病也;徵其脉与五色俱夺者,此久病也;徵其脉与五色俱不夺者,新病也。肝与肾脉并至,其色苍赤,当病毁伤,不见血,已见血,湿若中水也。
    尺内两傍,则季胁也,尺外以候肾,尺里以候腹。中附上,左外以候肝,内以候鬲;右,外以候胃,内以候脾。上附上,右外以候肺,内以候胸中;左,外以候心,内以候膻中。前以候前,后以候后。上竟上者,胸喉中事也;下竟下者,少腹腰股膝胫足中事也。
    粗大者,阴不足阳有余,为热中也。来疾去徐,上实下虚,为厥巅疾;来徐去疾,上虚下实,为恶风也。故中恶风者,阳气受也。有脉俱沉细数者,少阴厥也;沉细数散者,寒热也;浮而散者为(目旬)仆。诸浮不躁者皆在阳,则为热,其有躁者在手。诸细而沉者皆在阴,则为骨痛;其有静者在足。数动一代者,病在阳之脉也,泄及便脓血。诸过者,切之,涩者阳气有余也,滑者阴气有余也。阳气有余,为身热无汗,阴气有余,为多汗身寒,阴阳有余,则无汗而寒。推而外之,内而不外,有心腹积也。推而内之,外而不内,身有热也。推而上之,上而不下,腰足清也。推而下之,下而不上,头项痛也。按之至骨,脉气少者,腰脊痛而身有痹也。

作者: dmydxyaf    时间: 2006-3-30 18:05
标题: 《黄帝内经》及其注解
平人气象论篇第十八

 黄帝问曰:平人何如?岐伯对曰:人一呼脉再动,一吸脉亦再动,呼吸定息脉五动,闰以太息,命曰平人。平人者,不病也。常以不病调病人,医不病,故为病人平息以调之为法。人一呼脉一动,一吸脉一动,曰少气。人一呼脉三动,一吸脉三动而躁,尺热曰病温,尺不热脉滑曰病风,脉涩曰痹。人一呼脉四动以上曰死,脉绝不至曰死,乍疏乍数曰死。
    平人之常气禀于胃,胃者,平人之常气也,人无胃气曰逆,逆者死。
    春胃微弦曰平,弦多胃少曰肝病,但弦无胃曰死,胃而有毛曰秋病,毛甚曰今病。藏真散于肝,肝藏筋膜之气也,夏胃微钩曰平,钩多胃少曰心病,但钩无胃曰死,胃而有石曰冬病,石甚曰今病。藏真通于心,心藏血脉之气也。长夏胃微软弱曰平,弱多胃少曰脾病,但代无胃曰死,软弱有石曰冬病,弱甚曰今病。藏真濡于脾,脾藏肌肉之气也。秋胃微毛曰平,毛多胃少曰肺病,但毛无胃曰死,毛而有弦曰春病,弦甚曰今病。藏真高于肺,以行荣卫阴阳也。冬胃微石曰平,石多胃少曰肾病,但石无胃曰死,石而有钩曰夏病,钩甚曰今病。藏真下于肾,肾藏骨髓之气也。
    胃之大络,名曰虚里,贯鬲络肺,出于左乳下,其动应衣,脉宗气也。盛喘数绝者,则病在中;结而横,有积矣;绝不至曰死。乳之下其动应衣,宗气泄也。
    欲知寸口太过与不及,寸口之脉中手短者,曰头痛。寸口脉中手长者,曰足胫痛。寸口脉中手促上击者,曰肩背痛。寸口脉沉而坚者,曰病在中。寸口脉浮而盛者,曰病在外。寸口脉沉而弱,曰寒热及疝瘕少腹痛。寸口脉沉而横,曰胁下有积,腹中有横积痛。寸口脉沉而喘,曰寒热。脉盛滑坚者,曰病在外。脉小实而坚者,病在内。脉小弱以涩,谓之久病。脉滑浮而疾者,谓之新病。脉急者,曰疝瘕少腹痛。脉滑曰风。脉涩曰痹。缓而滑曰热中。盛而紧曰胀。
    脉从阴阳,病易已;脉逆阴阳,病难已。脉得四时之顺,曰病无他;脉反四时及不间藏,曰难已。
    臂多青脉,曰脱血。尺脉缓涩,谓之解(亻亦)。安卧脉盛,谓之脱血。尺涩脉滑,谓之多汗。尺寒脉细,谓之后泄。脉尺常热者,谓之热中。
    肝见庚辛死,心见壬癸死,脾见甲乙死,肺见丙丁死,肾见戊己死,是谓真藏见,皆死。
    颈脉动喘疾欬,曰水。目裹微肿如卧蚕起之状,曰水。溺黄赤安卧者,黄疸。已食如饥者,胃疸。面肿曰风。足胫肿曰水。目黄者曰黄疸。妇人手少阴脉动甚者,妊子也。
    脉有逆从,四时未有藏形,春夏而脉瘦,秋冬而脉浮大,命曰逆四时也。风热而脉静,泄而脱血脉实,病在中,脉虚,病在外,脉涩坚者,皆难治,命曰反四时也。
    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脉无胃气亦死,所谓无胃气者,但得真藏脉不得胃气也。所谓脉不得胃气者,肝不弦肾不石也。
    太阳脉至,洪大以长;少阳脉至,乍数乍疏,乍短乍长;阳明脉至,浮大而短。
    夫平心脉来,累累如连珠,如循琅玕,曰心平,夏以胃气为本,病心脉来,喘喘连属,其中微曲,曰心病,死心脉来,前曲后居,如操带钩,曰心死。
    平肺脉来,厌厌聂聂,如落榆荚,曰肺平,秋以胃气为本。病肺脉来,不上不下,如循鸡羽,曰肺病。死肺脉来,如物之浮,如风吹毛,曰肺死。
    平肝脉来,软弱招招,如揭长竿末梢,曰肝平,春以胃气为本。病肝脉来,盈实而滑,如循长竿,曰肝病。死肝脉来,急益劲,如新张弓弦,曰肝死。
    平脾脉来,和柔相离,如鸡践地,曰脾平,长夏以胃气为本。病脾脉来,实而盈数,如鸡举足,曰脾病。死脾脉来,锐坚如乌之喙,如鸟之距,如屋之漏,如水之流,曰脾死。
    平肾脉来,喘喘累累如钩,按之而坚,曰肾平,冬以胃气为本。病肾脉来,如引葛,按之益坚,曰肾病。死肾脉来,发如夺索,辟辟如弹石,曰肾死。

作者: dmydxyaf    时间: 2006-3-30 18:08
标题: 《黄帝内经》及其注解
卷第六
玉机真藏论篇第十九

  黄帝问曰:春脉如弦,何如而弦?岐伯对曰:春脉者肝也,东方木也,万物之所以始生也,故其气来,软弱轻虚而滑,端直以长,故曰弦,反此者病。帝曰:何如而反。岐伯曰:其气来实而强,此谓太过,病在外;其气来不实而微,此谓不及,病在中。帝曰:春脉太过与不及,其病皆何如?岐伯曰:太过则令人善忘,忽忽眩冒而巅疾;其不及,则令人胸痛引背,下则两胠胁满。帝曰:善。
    夏脉如钩,何如而钩?岐伯曰:夏脉者心也,南方火也,万物之所以盛长也,故其气来盛去衰,故曰钩,反此者病。帝曰:何如而反。岐伯曰:其气来盛去亦盛,此谓太过,病在外;其气来不盛去反盛,此谓不及,病在中。帝曰:夏脉太过与不及,其病皆何如?岐伯曰:太过则令人身热而肤痛,为浸淫;其不及,则令人烦心,上见欬唾,下为气泄。帝曰:善。
    秋脉如浮,何如而浮?岐伯曰:秋脉者肺也,西方金也,万物之所以收成也,故其气来,轻虚以浮,来急去散,故曰浮,反此者病。帝曰:何如而反。岐伯曰:其气来,毛而中央坚,两傍虚,此谓太过,病在外;其气来,毛而微,此谓不及,病在中。帝曰:秋脉太过与不及,其病皆何如?岐伯曰:太过则令人逆气而背痛,愠愠然;其不及,则令人喘,呼吸少气而欬,上气见血,下闻病音。帝曰:善。
    冬脉如营,何如而营?岐伯曰:冬脉者肾也,北方水也,万物之所以合藏也,故其气来,沉以搏,故曰营,反此者病。帝曰:何如而反。岐伯曰:其气来如弹石者,此谓太过,病在外;其去如数者,此谓不及,病在中。帝曰:冬脉太过与不及,其病皆何如?岐伯曰:太过,则令人解(亻亦),脊脉痛而少气不欲言;其不及,则令人心悬如病饥,眇中清,脊中痛,少腹满,小便变。帝曰:善。
    帝曰:四时之序,逆从之变异也,然脾脉独何主。岐伯曰:脾脉者土也,孤藏以灌四傍者也。帝曰:然则脾善恶,可得见之乎。岐伯曰:善者不可得见,恶者可见。帝曰:恶者何如可见。岐伯曰:其来如水之流者,此谓太过,病在外;如鸟之喙者,此谓不及,病在中。帝曰:夫子言脾为孤藏,中央土以灌四傍,其太过与不及,其病皆何如?岐伯曰:太过,则令人四支不举;其不及,则令人九窍不通,名曰重强。
    帝瞿然而起,再拜而稽首曰:善。吾得脉之大要,天下至数,五色脉变,揆度奇恒,道在于一,神转不回,回则不转,乃失其机,至数之要,迫近以微,着之玉版,藏之藏府,每旦读之,名曰玉机。
    五藏受气于其所生,传之于其所胜,气舍于其所生,死于其所不胜。病之且死,必先传行至其所不胜,病乃死。此言气之逆行也,故死。肝受气于心,传之于脾,气舍于肾,至肺而死。心受气于脾,传之于肺,气舍于肝,至肾而死。脾受气于肺,传之于肾,气舍于心,至肝而死。肺受气于肾,传之于肝,气舍于脾,至心而死。肾受气于肝,传之于心,气舍于肺,至脾而死。此皆逆死也。一日一夜五分之,此所以占死生之早暮也。
    黄帝曰:五藏相通,移皆有次,五藏有病,则各传其所胜。不治,法三月若六月,若三日若六日,传五藏而当死,是顺传所胜之次。故曰:别于阳者,知病从来;别于阴者,知死生之期。言知至其所困而死。
    是故风者百病之长也,今风寒客于人,使人毫毛毕直,皮肤闭而为热,当是之时,可汗而发也;或痹不仁肿痛,当是之时,可汤熨及火灸刺而去之。弗治,病入舍于肺,名曰肺痹,发欬上气。弗治,肺即传而行之肝,病名曰肝痹,一名曰厥,胁痛出食,当是之时,可按若刺耳。弗治,肝传之脾,病名曰脾风,发瘅,腹中热,烦心出黄,当此之时,可按可药可浴。弗治,脾传之肾,病名曰疝瘕,少腹冤热而痛,出白,一名曰蛊,当此之时,可按可药。弗治,肾传之心,病筋脉相引而急,病名曰瘛,当此之时,可灸可药。弗治,满十日,法当死。肾因传之心,心即复反传而行之肺,发寒热,法当三岁死,此病之次也。
    然其卒发者,不必治于传,或其传化有不以次,不以次入者,忧恐悲喜怒,令不得以其次,故令人有大病矣。因而喜大虚则肾气乘矣,怒则肝气乘矣,悲则肺气乘矣,恐则脾气乘矣,忧则心气乘矣,此其道也。故病有五,五五二十五变,及其传化。传,乘之名也。
    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气满,喘息不便,其气动形,期六月死,真藏脉见,乃予之期日。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气满,喘息不便,内痛引肩项,期一月死,真藏见,乃予之期日。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气满,喘息不便,内痛引肩项,身热脱肉破(月囷),真藏见,十月之内死。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肩髓内消,动作益衰,真藏来见,期一岁死,见其真藏,乃予之期日。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气满,腹内痛,心中不便,肩项身热,破(月囷)脱肉,目匡陷,真藏见,目不见人,立死,其见人者,至其所不胜之时则死。
    急虚身中卒至,五藏绝闭,脉道不通,气不往来,譬如堕溺,不可为期。其脉绝不来,若人一息五六至,其形肉不脱,真藏虽不见,犹死也。
    真肝脉至,中外急,如循刀刃责责然,如按琴瑟弦,色青白不泽,毛折,乃死。真心脉至,坚而搏,如循薏苡子累累然,色赤黑不泽,毛折,乃死。真肺脉至,大而虚,如以毛羽中人肤,色白赤不泽,毛折,乃死。真肾脉至,搏而绝,如指弹石辟辟然,色黑黄不泽,毛折,乃死。真脾脉至,弱而乍数乍疏,色黄青不泽,毛折,乃死。诸真藏脉见者,皆死,不治也。
    黄帝曰:见真藏曰死,何也。岐伯曰:五藏者,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藏之本也,藏气者,不能自致于手太阴,必因于胃气,乃至于手太阴也,故五藏各以其时,自为而至于手太阴也。故邪气胜者,精气衰也,故病甚者,胃气不能与之俱至于手太阴,故真藏之气独见,独见者病胜藏也,故曰死。帝曰:善。
    黄帝曰:凡治病,察其形气色泽,脉之盛衰,病之新故,乃治之无后其时。形气相得,谓之可治;色泽以浮,谓之易己;脉从四时,谓之可治;脉弱以滑,是有胃气,命曰易治,取之以时。形气相失,谓之难治;色夭不泽,谓之难已;脉实以坚,谓之益甚;脉逆四时,为不可治。必察四难,而明告之。
    所谓逆四时者,春得肺脉,夏得肾脉,秋得心脉,冬得脾脉,其至皆悬绝沉涩者,命曰逆。四时未有藏形,于春夏而脉沉涩,秋冬而脉浮大,名曰逆四时也。
    病热脉静,泄而脉大,脱血而脉实,病在中脉实坚,病在外,脉不实坚者,皆难治。
    黄帝曰:余闻虚实以决死生,愿闻其情。岐伯曰:五实死,五虚死。帝曰:愿闻五实五虚。岐伯曰:脉盛,皮热,腹胀,前后不通,闷瞀,此谓五实。脉细,皮寒,气少,泄利前后,饮食不入,此谓五虚。帝曰:其时有生者,何也。岐伯曰:浆粥入胃,泄注止,则虚者活;身汗得后利,则实者活。此其候也。

作者: dmydxyaf    时间: 2006-3-30 18:08
标题: 《黄帝内经》及其注解
三部九候论篇第二十

  黄帝问曰:余闻九针于夫子,众多博大,不可胜数。余愿闻要道,以属子孙,传之后世,着之骨髓,藏之肝肺,歃血而受,不敢妄泄,令合天道,必有终始,上应天光星辰历纪,下副四时五行,贵贱更互,冬阴夏阳,以人应之奈何,愿闻其方。
    岐伯对曰:妙乎哉问也!此天地之至数。帝曰:愿闻天地之至数,合于人形,血气通,决死生,为之奈何?岐伯曰:天地之至数,始于一,终于九焉。一者天,二者地,三者人,因而三之,三三者九,以应九野。故人有三部,部有三候,以决死生,以处百病,以调虚实,而除邪疾。
    帝曰:何谓三部。岐伯曰:有下部,有中部,有上部,部各有三候,三候者,有天有地有人也,必指而导之,乃以为真。上部天,两额之动脉;上部地,两颊之动脉;上部人,耳前之动脉。中部天,手太阴也;中部地,手阳明也;中部人,手少阴也。下部天,足厥阴也;下部地,足少阴也;下部人,足太阴也。故下部之天以侯肝,地以候肾,人以候脾胃之气。
    帝曰:中部之候奈何?岐伯曰:亦有天,亦有地,亦有人。天以候肺,地以候胸中之气,人以候心。帝曰:上部以何候之。岐伯曰:亦有天,亦有地,亦有人,天以候头角之气,地以候口齿之气,人以候耳目之气。三部者,各有天,各有地,各有人。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三而三之,合则为九,九分为九野,九野为九藏。故神藏五,形藏四,合为九藏。五藏已败,其色必夭,夭必死矣。
    帝曰:以候奈何?岐伯曰:必先度其形之肥瘦,以调其气之虚实,实则写之,虚则补之。必先去其血脉而后调之,无问其病,以平为期。
    帝曰:决死生奈何?岐伯曰:形盛脉细,少气不足以息者,危。形瘦脉大,胸中多气者,死。形气相得者,生。参伍不调者,病。三部九候皆相失者,死。上下左右之脉相应如参舂者,病甚。上下左右相失不可数者,死。中部之候虽独调,与众藏相失者,死。中部之候相减者,死。目内陷者死。
    帝曰:何以知病之所在。岐伯曰:察九候,独小者病,独大者病,独疾者病,独迟者病,独热者病,独寒者病,独陷下者病。以左手足上,去踝五寸按之,庶右手足当踝而弹之,其应过五寸以上,蠕蠕然者,不病;其应疾,中手浑浑然者,病;中手徐徐然者,病;其应上不能至五寸,弹之不应者,死。是以脱肉身不去者,死。中部乍疏乍数者,死。其脉代而钩者,病在络脉。九候之相应也,上下若一,不得相失。一候后则病,二候后则病甚,三候后则病危。所谓后者,应不俱也。察其府藏,以知死生之期。必先知经脉,然后知病脉,真藏脉见者胜死。足太阳气绝者,其足不可屈伸,死必戴眼。
    帝曰:冬阴夏阳奈何?岐伯曰:九候之脉,皆沉细悬绝者为阴,主冬,故以夜半死。盛躁喘数者为阳,主夏,故以日中死。是故寒热病者,以平旦死。热中及热病者,以日中死。病风者,以日夕死。病水者,以夜半死。其脉乍疏乍数乍迟乍疾者,日乘四季死。形肉已脱,九候虽调,犹死。七诊虽见,九候皆从者不死。所言不死者,风气之病,及经月之病,似七诊之病而非也,故言不死。若有七诊之病,其脉候亦败者死矣,必发哕噫。必审问其所始病,与今之所方病,而后各切循其脉,视其经络浮沉,以上下逆从循之,其脉疾者不病,其脉迟者病,脉不往来者死,皮肤着者死。
    帝曰:其可治者奈何?岐伯曰:经病者治其经,孙络病者治其孙络血,血病身有痛者,治其经络。其病者在奇邪,奇邪之脉则缪刺之。留瘦不移,节而刺之。上实下虚,切而从之,索其结络脉,刺出其血,以见通之。瞳子高者,太阳不足,戴眼者,太阳已绝,此决死生之要,不可不察也。手指及手外踝上五指,留针。

作者: dmydxyaf    时间: 2006-4-2 12:40
标题: 《黄帝内经》及其注解
卷第七
经脉别论篇第二十一

   黄帝问曰:人之居处动静勇怯,脉亦为之变乎。岐伯对曰:凡人之惊恐恚劳动静,皆为变也。是以夜行则喘出于肾,淫气病肺。有所堕恐,喘出于肝,淫气害脾。有所惊恐,喘出于肺,淫气伤心。度水跌仆,喘出于肾与骨,当是之时,勇者气行则已,怯者则着而为病也。故曰:诊病之道,观人勇怯,骨肉皮肤,能知其情,以为诊法也。
    故饮食饱甚,汗出于胃。惊而夺精,汗出于心。持重远行,汗出于肾。疾走恐惧,汗出于肝。摇体劳苦,汗出于脾。故春秋冬夏,四时阴阳,生病起于过用,此为常也。
    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毛脉合精,行气于府。府精神明,留于四藏,气归于权衡。权衡以平,气口成寸,以决死生。
    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
    太阳藏独至,厥喘虚气逆,是阴不足阳有余也,表里当俱写,取之下俞,阳明藏独至,是阳气重并也,当写阳补阴,取之下俞。少阳藏独至,是厥气也,蹻前卒大,取之下俞,少阳独至者,一阳之过也。太阴藏搏者,用心省真,五脉气少,胃气不平,三阴也,宜治其下俞,补阳写阴。一阳独啸,少阳厥也,阳并于上,四脉争张,气归于肾,宜治其经络,写阳补阴。一阴至,厥阴之治也,真阴(疒娟之右)心,厥气留薄,发为白汗,调食和药,治在下俞。
    帝曰:太阳藏何象。岐伯曰:象三阳而浮也。帝曰:少阳藏何象。岐伯曰:象一阳也,一阳藏者,滑而不实也。帝曰:阳明藏何象。岐伯曰:象大浮也,太阴藏搏,言伏鼓也。二阴搏至,肾沉不浮也。

作者: dmydxyaf    时间: 2006-4-2 12:41
标题: 《黄帝内经》及其注解
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

黄帝问曰:合人形以法四时五行而治,何如而从,何如而逆,得失之意,愿闻其事。岐伯对曰:五行者,金木水火土也,更贵更贱,以知死生,以决成败,而定五藏之气,间甚之时,死生之期也。
    帝曰:愿卒闻之。岐伯曰:肝主春,足厥阴少阳主治,其日甲乙,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心主夏,手少阴太阳主治,其日丙丁,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脾主长夏,足太阴阳明主治,其日戊己,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肺主秋,手太阴阳明主治,其日庚辛,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肾主冬,足少阴太阳主治,其日壬癸,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开腠理,致津液,通气也。
    病在肝,愈于夏,夏不愈,甚于秋,秋不死,持于冬,起于春,禁当风。肝病者,愈在丙丁,丙丁不愈,加于庚辛,庚辛不死,持于壬癸,起于甲乙。肝病者,平旦慧,下晡甚,夜半静。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写之。
    病在心,愈在长夏,长夏不愈,甚于冬,冬不死,持于春,起于夏,禁温食热衣。心病者,愈在戊己,戊己不愈,加于壬癸,壬癸不死,持于甲乙,起于丙丁。心病者,日中慧,夜半甚,平旦静。心欲软,急食咸以软之,用咸补之,甘写之。
    病在脾,愈在秋,秋不愈,甚于春,春不死,持于夏,起于长夏,禁温食饱食湿地濡衣。脾病者,愈在庚辛,庚辛不愈,加于甲乙,甲乙不死,持于丙丁,起于戊己。脾病者,日昳慧,日出甚,下晡静。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用苦写之,甘补之。
    病在肺,愈在冬,冬不愈,甚于夏,夏不死,持于长夏,起于秋,禁寒饮食寒衣。肺病者,愈在壬癸,壬癸不愈,加于丙丁,丙丁不死,持于戊己,起于庚辛。肺病者,下晡慧,日中甚,夜半静。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写之。
    病在肾,愈在春,春不愈,甚于长夏,长夏不死,持于秋,起于冬,禁犯焠(火矣) 热食温灸衣。肾病者,愈在甲乙,甲乙不愈,甚于戊己,戊己不死,持于庚辛,起于壬癸。肾病者,夜半慧,四季甚,下晡静。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用苦补之,咸写之。
    夫邪气之客于身也,以胜相加,至其所生而愈,至其所不胜而甚,至于所生而持,自得其位而起。必先定五藏之脉,乃可言间甚之时,死生之期也。
    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令人善怒,虚则目(目巟)(目巟)无所见,耳无所闻,善恐,如人将捕之,取其经,厥阴与少阳,气逆,则头痛耳聋不聪颊肿。取血者。
    心病者,胸中痛,胁支满,胁下痛,膺背肩甲间痛,两臂内痛;虚则胸腹大,胁下与腰相引而痛,取其经,少阴太阳,舌下血者。其变病,刺郄中血者。
    脾病者,身重善肌肉痿,足不收行,善瘈,脚下痛;虚则腹满肠鸣,飧泄食不化,取其经,太阴阳明少阴血者。
    肺病者,喘咳逆气,肩背痛,汗出,尻阴股膝髀(月耑)(骨行)足皆痛;虚则少气不能报息,耳聋嗌干,取其经,太阴足太阳之外厥阴内血者。
    肾病者,腹大胫肿,喘咳身重,寝汗出,憎风;虚则胸中痛,大腹小腹痛,清厥意不乐,取其经,少阴太阳血者。
    肝色青,宜食甘,粳米牛肉枣葵皆甘。心色赤,宜食酸,小豆犬肉李韭皆酸。肺色白,宜食苦,麦羊肉杏薤皆苦。脾色黄,宜食咸,大豆豕肉栗藿皆咸。肾色黑,宜食辛,黄黍鸡肉桃葱皆辛。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软。
    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此五者,有辛酸甘苦咸,各有所利,或散,或收,或缓,或急,或坚,或软,四时五藏,病随五味所宜也。

作者: dmydxyaf    时间: 2006-4-2 12:42
标题: 《黄帝内经》及其注解
宣明五气篇第二十三
   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是谓五入。
    五气所病:心为噫,肺为咳,肝为语,脾为吞,肾为欠为嚏,胃为气逆,为哕为恐,大肠小肠为泄,下焦溢为水,膀胱不利为癃,不约为遗溺,胆为怒,是谓五病。
    五精所并:精气并于心则喜,并于肺则悲,并于肝则忧,并于脾则畏,并于肾则恐,是谓五并,虚而相并者也。
    五藏所恶:心恶热,肺恶寒,肝恶风,脾恶湿,肾恶燥,是谓五恶。
    五藏化液:心为汗,肺为涕,肝为泪,脾为涎,肾为唾,是谓五液。
    五味所禁:辛走气,气病无多食辛;咸走血,血病无多食咸;苦走骨,骨病无多食苦;甘走肉,肉病无多食甘;酸走筋,筋病无多食酸;是谓五禁,无令多食。
    五病所发:阴病发于骨,阳病发于血,阴病发于肉,阳病发于冬,阴病发于夏,是谓五发。
    五邪所乱:邪入于阳则狂,邪入于阴则痹,搏阳则为巅疾,搏阴则为瘖,阳入之阴则静,阴出之阳则怒,是谓五乱。
    五邪所见:春得秋脉,夏得冬脉,长夏得春脉,秋得夏脉,冬得长夏脉,名曰阴出之阳,病善怒不治,是谓五邪。皆同命,死不治。
    五藏所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是谓五藏所藏。
    五藏所主:心主脉,肺主皮,肝主筋,脾主肉,肾主骨,是谓五主。
    五劳所伤: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是谓五劳所伤。
    五脉应象:肝脉弦,心脉钩,脾脉代,肺脉毛,肾脉石,是谓五藏之脉。

作者: dmydxyaf    时间: 2006-4-2 12:42
标题: 《黄帝内经》及其注解
血气形志篇第二十四

  夫人之常数,太阳常多血少气,少阳常少血多气,阳明常多气多血,少阴常少血多气,厥阴常多血少气,太阴常多气少血,此天之常数。足太阳与少阴为表里,少阳与厥阴为表里,阳明与太阴为表里,是为足阴阳也。手太阳与少阴为表里,少阳与心主为表里,阳明与太阴为表里,是为手之阴阳也。今知手足阴阳所苦,凡治病必先去其血,乃去其所苦,伺之所欲,然后写有余,补不足。
    欲知背俞,先度其两乳间,中折之,更以他草度去半已,即以两隅相拄也,乃举以度其背,令其一隅居上,齐脊大柱,两隅在下,当其下隅者,肺之俞也。复下一度,心之俞也。复下一度,左角肝之俞也,右角脾之俞也。复下一度,肾之俞也。是谓五藏之俞,灸刺之度也。
    形乐志苦,病生于脉,治之以灸刺。形乐志乐,病生于肉,治之以针石。形苦志乐,病生于筋,治之以熨引。形苦志苦,病生于咽嗌,治之以百药。形数惊恐,经络不通,病生于不仁,治之以按摩醪药。是谓五形志也。
    刺阳明出血气,刺太阳,出血恶气,刺少阳,出气恶血,刺太阴,出气恶血,刺少阴,出气恶血,刺厥阴,出血恶气也。
 

作者: dmydxyaf    时间: 2006-4-2 12:43
标题: 《黄帝内经》及其注解
卷第八
宝命全形论篇第二十五

     黄帝问曰: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君王众庶,尽欲全形,形之疾病,莫知其情,留淫日深,著于骨髓,心私虑之,余欲针除其疾病,为之奈何?
    岐伯对曰:夫盐之味咸者,其气令器津泄;弦绝者,其音嘶败;木敷者,其叶发;病深者,其声哕。人有此三者,是谓坏府,毒药无治,短针无取,此皆绝皮伤肉,血气争黑。
    帝曰:余念其痛,心为之乱惑,反甚其病,不可更代,百姓闻之,以为残贼,为之奈何?岐伯曰:夫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人能应四时者,天地为之父母;知万物者,谓之天子。天有阴阳,人有十二节;天有寒暑,人有虚实。能经天地阴阳之化者,不失四时;知十二节之理者,圣智不能欺也;能存八动之变,五胜更立;能达虚实之数者,独出独入,呿吟至微,秋毫在目。
    帝曰:人生有形,不离阴阳,天地合气,别为九野,分为四时,月有小大,日有短长,万物并至,不可胜量,虚实呿吟,敢问其方。
    岐伯曰:木得金而伐,火得水而灭,土得木而达,金得火而缺,水得土而绝,万物尽然,不可胜竭。故针有悬布天下者五,黔首共余食,莫知之也。一曰治神,二曰知养身,三曰知毒药为真,四曰制砭石小大,五曰知府藏血气之诊。五法俱立,各有所先。今末世之刺也,虚者实之,满者泄之,此皆众工所共知也。若夫法天则地,随应而动,和之者若响,随之者若影,道无鬼神,独来独往。
    帝曰:愿闻其道。
    岐伯曰:凡刺之真,必先治神,五藏已定,九候已备,后乃存针,众脉不见,众凶弗闻,外内相得,无以形先,可玩往来,乃施于人。人有虚实,五虚勿近,五实勿远,至其当发,间不容瞚。手动若务,针耀而匀,静意视义,观适之变,是谓冥冥,莫知其形,见其乌乌,见其稷稷,从见其飞,不知其谁,伏如横弩,起如发机。
    帝曰:何如而虚?何如而实?岐伯曰:刺虚者须其实,刺实者须其虚,经气已至,慎守勿失,深浅在志,远近若一,如临深渊,手如握虎,神无营于众物。

作者: dmydxyaf    时间: 2006-4-5 11:28
标题: 《黄帝内经》及其注解
八正神明论篇第二十六

  黄帝问曰:用针之服,必有法则焉,今何法何则?岐伯对曰:法天则地,合以天光。
    帝曰:愿卒闻之。岐伯曰:凡刺之法,必候日月星辰四时八正之气,气定乃刺之。是故天温日明,则人血淖液而卫气浮,故血易写,气易行;天寒日阴,则人血凝泣,而卫气沉。月始生,则血气始精,卫气始行;月郭满,则血气实,肌肉坚;月郭空,则肌肉减,经络虚,卫气去,形独居。是以因天时而调血气也。是以天寒无刺,天温无疑。月生无写,月满无补,月郭空无治,是谓得时而调之。因天之序,盛虚之时,移光定位,正立而待之。故日月生而写,是谓藏虚;月满而补,血气扬溢,络有留血,命曰重实;月郭空而治,是谓乱经。阴阳相错,真邪不别,沉以留止,外虚内乱,淫邪乃起。
    帝曰:星辰八正何候?
    岐伯曰:星辰者,所以制日月之行也。八正者,所以候八风之虚邪以时至者也。四时者,所以分春秋冬夏之气所在,以时调之也,八正之虚邪,而避之勿犯也。以身之虚,而逢天之虚,两虚相感,其气至骨,入则伤五藏,工候救之,弗能伤也,故曰天忌不可不知也。
    帝曰:善。其法星辰者,余闻之矣,愿闻法往古者。
    岐伯曰:法往古者,先知针经也。验于来今者,先知日之寒温、月之虚盛,以候气之浮沉,而调之于身,观其立有验也。观其冥冥者,言形气荣卫之不形于外,而工独知之,以日之寒温,月之虚盛,四时气之浮沉,参伍相合而调之,工常先见之,然而不形于外,故曰观于冥冥焉。通于无穷者,可以传于后世也,是故工之所以异也,然而不形见于外,故俱不能见也。视之无形,尝之无味,故谓冥冥,若神仿佛。虚邪者,八正之虚邪气也。正邪者,身形若用力,汗出,腠理开,逢虚风,其中人也微,故莫知其情,莫见其形。上工救其萌牙,必先见三部九候之气,尽调不败而救之,故曰上工。下工救其已成,救其已败。救其已成者,言不知三部九候之相失,因病而败之也,知其所在者,知诊三部九候之病脉处而治之,故曰守其门户焉,莫知其情而见邪形也。
    帝曰:余闻补写,未得其意。
    岐伯曰:写必用方,方者,以气方盛也,以月方满也,以日方温也,以身方定也,以息方吸而内针,乃复候其方吸而转针,乃复候其方呼而徐引针,故曰写必用方,其气而行焉。补必用员,员者行也,行者移也,刺必中其,复以吸排针也。故员与方,非针也。故养神者,必知形之肥瘦,荣卫血气之盛衰。血气者,人之神,不可不谨养。
    帝曰:妙乎哉论也。合人形于阴阳四时,虚实之应,冥冥之期,其非夫子孰能通之。然夫子数言形与神,何谓形,何谓神,愿卒闻之。
    岐伯曰:请言形、形乎形、目冥冥,问其所病,索之于经,慧然在前,按之不得,不知其情,故曰形。
    帝曰:何谓神?
    岐伯曰:,神乎神,耳不闻,目明,心开而志先,慧然独悟,口弗能言,俱视独见,适若昏,昭然独明*请言神*,若风吹云,故曰神。三部九候为之原,九针之论,不必存也。

作者: dmydxyaf    时间: 2006-4-5 11:30
标题: 《黄帝内经》及其注解
离合真邪论篇第二十七

   黄帝问曰:余闻九针九篇,夫子乃因而九之,九九八十一篇,余尽通其意矣。经言气之盛衰,左右顷移,以上调下,以左调右,有余不足,补泻于荥输,余知之矣。此皆荣卫之顷移,虚实之所生,非邪气从外入于经也。余愿闻邪气之在经也,其病人何如?取之奈何?
    岐伯对曰:夫圣人之起度数,必应于天地,故天有宿度,地有经水,人有经脉。天地温和,则经水安静;天寒地冻,则经水凝泣;天暑地热,则经水沸溢;卒风暴起,则经水波涌而陇起。夫邪之入于脉也,寒则血凝泣,暑则气淖泽,虚邪因而入客,亦如经水之得风也,经之动脉,其至也亦时陇起,其行于脉中循循然,其至寸口中手也,时大时小,大则邪至,小则平,其行无常处,在阴与阳,不可为度,从而察之,三部九候,卒然逢之,早遏其路,吸则内针,无令气忤;静以久留,无令邪布;吸则转针,以得气为故;候呼引针,呼尽乃去;大气皆出,故命曰写。
    帝曰:不足者补之,奈何?
    岐伯曰:必先扪而循之,切而散之,推而按之,弹而怒之,抓而下之,通而取之,外引其门,以闭其神。呼尽内针,静以久留,以气至为故,如待所贵,不知日暮,其气以至,适而自护,候吸引针,气不得出,各在其处,推阖其门,令神气存,大气留止,故命曰补。
    帝曰:候气奈何?
    岐伯曰:夫邪去络入于经也,舍于血脉之中,其寒温未相得,如涌波之起也,时来时去,故不常在。故曰方其来也,必按而止之,止而取之,无逢其冲而写之。真气者,经气也,经气太虚,故曰其来不可逢,此之谓也。故曰候邪不审,大气已过,写之则真气脱,脱则不复,邪气复至,而病益蓄,故曰其往不可追,此之谓也。不可挂以发者,待邪之至时而发针写矣,若先若后者,血气已尽,其病不可下,故曰知其可取如发机,不知其取如扣椎,故曰知机道者不可挂以发,不知机者扣之不发,此之谓也。
    帝曰:补写奈何?
    岐伯曰:此攻邪也,疾出以去盛血,而复其真气,此邪新客,溶溶未有定处也,推之则前,引之则止,逆而刺之,温血也。刺出其血,其病立已。
    帝曰:善。然真邪以合,波陇不起,候之奈何?
    岐伯曰:审扪循三部九候之盛虚而调之,察其左右上下相失及相减者,审其病藏以期之。不知三部者,阴阳不别,天地不分,地以候地,天以候天,人以候人,调之中府,以定三部,故曰刺不知三部九候病脉之处,虽有大过且至,工不能禁也。诛罚无过,命曰大惑,反乱大经,真不可复,用实为虚,以邪为真,用针无义,反为气贼,夺人正气,以从为逆,荣卫散乱,真气已失,邪独内著,绝人长命,予人夭殃,不知三部九候,故不能久长。因不知合之四时五行,因加相胜,释邪攻正,绝人长命。邪之新客来也,未有定处,推之则前,引之则止,逢而写之,其病立已。

作者: dmydxyaf    时间: 2006-4-5 11:32
标题: 《黄帝内经》及其注解
  通评虚实论篇第二十八

  黄帝问曰:何谓虚实?岐伯对曰: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
    帝曰:虚实何如?岐伯曰:气虚者肺虚也,气逆者足寒也,非其时则生,当其时则死。余藏皆如此。
    帝曰:何谓重实?岐伯曰:所谓重实者,言大热病,气热脉满,是谓重实。
    帝曰:经络俱实何如?何以治之?岐伯曰:经络皆实,是寸脉急而尺缓也,皆当治之,故曰滑则从,涩则逆也。夫虚实者,皆从其物类始,故五藏骨肉滑利,可以长久也。
    帝曰:络气不足,经气有余,何如?岐伯曰:络气不足,经气有余者,脉口热而尺寒也,秋冬为逆,春夏为从,治主病者。
    帝曰:经虚络满,何如?岐伯曰:经虚络满者,尺热满,脉口寒涩也,此春夏死秋冬生也。
    帝曰:治此者奈何?岐伯曰:络满经虚,灸阴刺阳;经满络虚,刺阴灸阳。 帝曰:何谓重虚?岐伯曰:脉气上虚尺虚,是谓重虚。帝曰:何以治之?岐伯曰:所谓气虚者,言无常也。尺虚者,行步恇然。脉虚者,不象阴也。如此者,滑则生,涩则死也。
    帝曰:寒气暴上,脉满而实何如?岐伯曰:实而滑则生,实而逆则死。
    帝曰:脉实满,手足寒,头热,何如?岐伯曰:春秋则生,冬夏则死。脉浮而涩,涩而身有热者死。
    帝曰:其形尽满何如?岐伯曰:其形尽满者,脉急大坚,尺涩而不应也,如是者,故从则生,逆则死。帝曰:何谓从则生,逆则死?岐伯曰:所谓从者,手足温也;所谓逆者,手足寒也。
    帝曰:乳子而病热,脉悬小者何如?岐伯曰:手足温则生,寒则死。
    帝曰:乳子中风热,喘鸣肩息者,脉何如?岐伯曰:喘鸣肩息者,脉实大也,缓则生,急则死。
帝曰:肠澼便血何如?岐伯曰:身热则死,寒则生。帝曰:肠澼下白沫何如?岐伯曰:脉沉则生,脉浮则死。帝曰:肠下脓血何如?岐伯曰:脉悬绝则死,滑大则生。帝曰:肠澼之属,身不热,脉不悬绝何如?岐伯曰:滑大者曰生,悬涩者曰死,以藏期之。
    帝曰:癫疾何如?岐伯曰:脉搏大滑,久自已;脉小坚急,死不治。帝曰:癫疾之脉,虚实何如?岐伯曰:虚则可治,实则死。
    帝曰:消瘅虚实何如?岐伯曰:脉实大,病久可治;脉悬小坚,病久不可治。
    帝曰:形度骨度脉度筋度,何以知其度也?
    帝曰:春亟治经络;夏亟治经输;秋亟治六府;冬则闭塞,闭塞者,用药而少针石也。所谓少针石者,非痈疽之谓也,痈疽不得顷时回。痈不知所,按之不应手,乍来乍已,刺手太阴傍三痏与缨脉各二,掖痈大热,刺足少阳五;刺而热不止,刺手心主三,刺手太阴经络者大骨之会各三。暴痈筋软,随分而痛,魄汗不尽,胞气不足,治在经俞。
    腹暴满,按之不下,取手太阳经络者,胃之募也,少阴俞去脊椎三寸傍五,用员利针。霍乱,刺俞傍五,足阳明及上傍三。刺痫惊脉五,针手太阴各五,刺经太阳五,刺手少阴经络傍者一,足阳明一,上踝五寸刺三针。
    凡治消瘅、仆击、偏枯、痿厥、气满发逆,肥贵人,则高梁之疾也。隔塞闭绝,上下不通,则暴忧之疾也。暴厥而聋,偏塞闭不通,内气暴薄也。不从内,外中风之病,故瘦留著也。蹠跛,寒风湿之病也。
    黄帝曰:黄疸暴痛,癫疾厥狂,久逆之所生也。五藏不平,六府闭塞之所生也。头痛耳鸣,九窍不利,肠胃之所生也。

作者: dmydxyaf    时间: 2006-4-5 11:33
标题: 《黄帝内经》及其注解
太阴阳明论篇第二十九

  黄帝问曰:太阴阳明为表里,脾胃脉也,生病而异者何也?岐伯对曰:阴阳异位,更虚更实,更逆更从,或从内,或从外,所从不同,故病异名也。
    帝曰:愿闻其异状也。岐伯曰:阳者,天气也,主外;阴者,地气也,主内。故阳道实,阴道虚。故犯贼风虚邪者,阳受之;食饮不节,起居不时者,阴受之。阳受之,则入六府,阴受之,则入五藏。入六府,则身热不时卧,上为喘呼;入五藏,则(月真)满闭塞,下为飧泄,久为肠澼。故喉主天气,咽主地气。故阳受风气,阴受湿气。故阴气从足上行至头,而下行循臂至指端;阳气从手上行至头,而下行至足。故曰阳病者上行极而下,阴病者下行极而上。故伤于风者,上先受之;伤于湿者,下先受之。
    帝曰:脾病而四支不用何也?岐伯曰:四支皆禀气于胃,而不得至经,必因于脾,乃得禀也。今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四支不得禀水谷气,气日以衰,脉道不利,筋骨肌肉,皆无气以生,故不用焉。
    帝曰:脾不主时何也?岐伯曰: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藏,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独主于时也。脾藏者常著胃土之精也,土者生万物而法天地,故上下至头足,不得主时也。
    帝曰:脾与胃以膜相连耳,而能为之行其津液何也?岐伯曰:足太阴者三阴也,其脉贯胃属脾络嗌,故太阴为之行气于三阴。阳明者表也,五藏六府之海也,亦为之行气于三阳。藏府各因其经而受气于阳明,故为胃行其津液,四支不得禀水谷气,日以益衰,阴道不利,筋骨肌肉无气以生,故不用焉。

作者: dmydxyaf    时间: 2006-4-5 11:34
标题: 《黄帝内经》及其注解
阳明脉解篇第三十

   黄帝问曰:足阳明之脉病,恶人与火,闻木音则惕然而惊,钟鼓不为动,闻木音而惊,何也?愿闻其故。岐伯对曰:阳明者胃脉也,胃者,土也,故闻木音而惊者,土恶木也。帝曰:善。其恶火何也?岐伯曰:阳明主肉,其脉血气盛,邪客之则热,热甚则恶火。
    帝曰:其恶人何也?岐伯曰:阳明厥则喘而惋,惋则恶人。帝曰:或喘而死者,或喘而生者,何也?岐伯曰:厥逆连藏则死,连经则生。
    帝曰:善。病甚则弃衣而走,登高而歌,或至不食数日,逾垣上屋,所上之处,皆非其素所能也,病反能者何也?岐伯曰:四支者,诸阳之本也,阳盛则四支实,实则能登高也。
    帝曰:其弃衣而走者,何也?岐伯曰:热盛于身,故弃衣欲走也。帝曰:其妄言骂詈,不避亲疏而歌者,何也?岐伯曰:阳盛则使人妄言骂詈不避亲疏,而不欲食,不欲食,故妄走也。

作者: dmydxyaf    时间: 2006-4-8 12:41
标题: 《黄帝内经》及其注解
卷第九
热论篇第三十一

   黄帝问曰: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或愈或死,其死皆以六七日之间,其愈皆以十日以上者,何也?不知其解,愿闻其故。
    岐伯对曰:巨阳者,诸阳之属也,其脉连于风府,故为诸阳主气也。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热虽甚不死;其两感于寒而病者,必不免于死。
    帝曰:愿闻其状。岐伯曰:伤寒一日,巨阳受之,故头项痛腰脊强。二日阳明受之,阳明主肉,其脉侠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疼而鼻干,不得卧也。三日少阳受之,少阳主胆,其脉循胁络于耳,故胸胁痛而耳聋。三阳经络皆受其病,而未入于藏者,故可汗而已。四日太阴受之,太阴脉布胃中络于嗌,故腹满而嗌干。五日少阴受之,少阴脉贯肾络于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干而喝。六日厥阴受之,厥阴脉循阴器而络于肝,故烦满而囊缩。三阴三阳,五藏六府皆受病,荣卫不行,五藏不通则死矣。
    其不两感于寒者,七日巨阳病衰,头痛少愈;八日阳明病衰,身热少愈;九日少阳病衰,耳聋微闻;十日太阴病衰,腹减如故,则思饮食;十一日少阴病衰,渴止不满,舌干已而嚏;十二日厥阴病衰,囊纵少腹微下,大气皆去,病日已矣。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治之各通其藏脉,病日衰已矣。其未满三日者,可汗而已;其满三日者,可泄而已。
    帝曰:热病已愈,时有所遗者,何也?岐伯曰:诸遗者,热甚而强食之,故有所遗也。若此者,皆病已衰,而热有所藏,因其谷气相薄,两热相合,故有所遗也。帝曰:善。治遗奈何?岐伯曰:视其虚实,调其逆从,可使必已矣。帝曰:病热当何禁之?岐伯曰:病热少愈,食肉则复,多食则遗,此其禁也。
    帝曰:其病两感于寒者,其脉应与其病形何如?岐伯曰:两感于寒者,病一日则巨阳与少阴俱病,则头痛口干而烦满;二日则阳明与太阴俱病,则腹满身热,不欲食谵言;三日则少阳与厥阴俱病,则耳聋囊缩而厥,水浆不入,不知人,六日死。帝曰:五藏已伤,六府不通,荣卫不行,如是之后,三日乃死,何也?岐伯曰:阳明者,十二经脉之长也,其血气盛,故不知人,三日其气乃尽,故死矣。
    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暑当与汗皆出,勿止。

作者: dmydxyaf    时间: 2006-4-8 12:42
标题: 《黄帝内经》及其注解
刺热篇第三十二

   肝热病者,小便先黄,腹痛多卧身热,热争,则狂言及惊,胁满痛,手足躁,不得安卧;庚辛甚,甲乙大汗,气逆则庚辛死。刺足厥阴少阳。其逆则头痛员员,脉引冲头也。
    心热病者,先不乐,数日乃热,热争则卒心痛,烦闷善呕,头痛面赤,无汗;壬癸甚,丙丁大汗,气逆则壬癸死。刺手少阴太阳。
    脾热病者,先头重颊痛,烦心颜青,欲呕身热,热争则腰痛不可用俛仰,腹满泄,两颔痛;甲乙甚,戊己大汗,气逆则甲乙死。刺足太阴阳明。
    肺热病者,先淅然厥,起毫毛,恶风寒,舌上黄,身热。热争则喘欬,痛走胸膺背,不得大息,头痛不堪,汗出而寒;丙丁甚,庚辛大汗,气逆则丙丁死。刺手太阴阳明,出血如大豆,立已。
    肾热病者,先腰痛(骨行)痠,苦喝数饮,身热,热争则项痛而强,(骨行)寒且痠,足下热,不欲言,其逆则项痛员员澹澹然;戊己甚,壬癸大汗,气逆则戊己死。刺足少阴太阳。诸汗者,至其所胜日汗出也。
肝热病者,左颊先赤;心热病者,颜先赤;脾热病者,鼻先赤;肺热病者,右颊先赤;肾热病者,颐先赤。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热病从部所起者,至期而已;其刺之反者,三周而已;重逆则死。诸当汗者,至其所胜日,汗大出也。
    诸治热病,以饮之寒水,乃刺之;必寒衣之,居止寒处,身寒而止也。
    热病先胸胁痛,手足躁,刺足少阳,补足太阴,病甚者为五十九刺。热病始手臂痛者,刺手阳明太阴而汗出止。热病始于头首者,刺项太阳而汗出止。热病始于足胫者,刺足阳明而汗出止。热病先身重骨痛,耳聋好瞑,刺足少阴,病甚为五十九刺。热病先眩冒而热,胸胁满,刺足少阴少阳。
    太阳之脉,色荣颧骨,热病也,荣未交,曰今且得汗,待时而已。与厥阴脉争见者,死期不过三日。其热病内连肾,少阳之脉色也。少阳之脉,色荣颊前,热病也,荣未交,曰今且得汗,待时而已,与少阴脉争见者,死期不过三日。
    热病气穴:三椎下间主胸中热,四椎下间主鬲中热,五椎下间主肝热,六椎下间主脾热,七椎下间主肾热,荣在骶也,项上三椎陷者中也。颊下逆颧为大瘕,下牙车为腹满,颧后为胁痛。颊上者,鬲上也。

作者: dmydxyaf    时间: 2006-4-8 12:43
标题: 《黄帝内经》及其注解
评热病论篇第三十三

   黄帝问曰:有病温者,汗出辄复热,而脉躁疾不为汗衰,狂言不能食,病名为何?岐伯对曰:病名阴阳交,交者死也。帝曰:愿闻其说。岐伯曰:人所以汗出者,皆生于谷,谷生于精。今邪气交争于骨肉而得汗者,是邪却而精胜也。精胜,则当能食而不复热,复热者邪气也,汗者精气也;今汗出而辄复热者,是邪胜也,不能食者,精无俾也,病而留者,其寿可立而倾也。且夫《热论》曰:汗出而脉尚躁盛者死。今脉不与汗相应,此不胜其病也,其死明矣。狂言者是失志,失志者死。今见三死,不见一生,虽愈必死也。
    帝曰:有病身热汗出烦满,烦满不为汗解,此为何病?岐伯曰:汗出而身热者,风也;汗出而烦满不解者,厥也,病名曰风厥。帝曰:愿卒闻之。岐伯曰:巨阳主气,故先受邪;少阴与其为表里也,得热则上从之,从之则厥也。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表里刺之,饮之服汤。
    帝曰:劳风为病何如?岐伯曰:劳风法在肺下,其为病也,使人强上冥视,唾出若涕,恶风而振寒,此为劳风之病。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以救俛仰。巨阳引。精者三日,中年者五日,不精者七日,咳出青黄涕,其状如脓,大如弹丸,从口中若鼻中出,不出则伤肺,伤肺则死也。
    帝曰:有病肾风者,面胕然(疒龙)壅,害于言,可刺不?岐伯曰:虚不当刺,不当刺而刺,后五日其气必至。帝曰:其至何如?岐伯曰:至必少气时热,时热从胸背上至头,汗出,手热,口干苦渴,小便黄,目下肿,腹中鸣,身重难以行,月事不来,烦而不能食,不能正偃,正偃则欬,病名曰风水,论在《刺法》中。
    帝曰:愿闻其说。岐伯曰:邪之所凑,其气必虚,阴虚者,阳必凑之,故少气时热而汗出也。小便黄者,少腹中有热也。不能正偃者,胃中不和也。正偃则咳甚,上迫肺也。诸有水气者,微肿先见于目下也。帝曰:何以言?岐伯曰:水者阴也,目下亦阴也,腹者至阴之所居,故水在腹者,必使目下肿也。真气上逆,故口苦舌干,卧不得正偃,正偃则咳出清水也。诸水病者,故不得卧,卧则惊,惊则咳甚也。腹中鸣者,病本于胃也。薄脾则烦不能食,食不下者,胃脘隔也。身重难以行者,胃脉在足也。月事不来者,胞脉闭也,胞脉者属心而络于胞中,今气上迫肺,心气不得下通,故月事不来也。帝曰:善。

作者: dmydxyaf    时间: 2006-4-8 12:43
标题: 《黄帝内经》及其注解
逆调论篇第三十四

       黄帝问曰:人身非常温也,非常热也,为之热而烦满者何也?岐伯对曰:阴气少而阳气胜,故热而烦满也。
    帝曰:人身非衣寒也,中非有寒气也,寒从中生者何?岐伯曰:是人多痹气也,阳气少,阴气多,故身寒如从水中出。
    帝曰:人有四支热,逢风寒如炙如火者,何也?岐伯曰:是人者,阴气虚,阳气盛,四支者阳也,两阳相得,而阴气虚少,少水不能灭盛火,而阳独治,独治者,不能生长也,独胜而止耳,逢风而如炙如火者,是人当肉烁也。
    帝曰:人有身寒,汤火不能热,厚衣不能温,然不冻栗,是为何病?岐伯曰:是人者,素肾气胜,以水为事;太阳气衰,肾脂枯不长;一水不能胜两火,肾者水也,而生于骨,肾不生,则髓不能满,故寒甚至骨也。所以不能冻栗者,肝一阳也,心二阳也,肾孤藏也,一水不能胜二火,故不能冻栗,病名曰骨痹,是人当挛节也。
    帝曰:人之肉苛者,虽近衣絮,犹尚苛也,是谓何疾?岐伯曰:荣气虚卫气实也,荣气虚则不仁,卫气虚则不用,荣卫俱虚,则不仁且不用,肉如故也,人身与志不相有,曰死。
    帝曰:人有逆气不得卧而息有音者;有不得卧而息无音者;有起居如故而息有音者;有得卧,行而喘者;有不得卧,不能行而喘者;有不得卧,卧而喘者;皆何藏使然?愿闻其故。岐伯曰:不得卧而息有音者,是阳明之逆也,足三阳者下行,今逆而上行,故息有音也。阳明者,胃脉也,胃者六府之海,其气亦下行,阳明逆不得从其道,故不得卧也。《下经》曰:胃不和则卧不安。此之谓也。夫起居如故而息有音者,此肺之络脉逆也。络脉不得随经上下,故留经而不行,络脉之病人也微,故起居如故而息有音也。夫不得卧,卧则喘者,是水气之客也;夫水者,循津液而流也,肾者,水藏,主津液,主卧与喘也。帝曰:善。
卷第十

作者: dmydxyaf    时间: 2006-4-8 12:44
标题: 《黄帝内经》及其注解
疟论篇第三十五

     黄帝问曰:夫痎疟皆生于风,其蓄作有时者何也?岐伯对曰:疟之始发也,先起于毫毛,伸欠乃作,寒慄鼓颔,腰脊俱痛,寒去则内外皆热,头痛如破,渴欲冷饮。
    帝曰:何气使然?愿闻其道。岐伯曰:阴阳上下交争,虚实更作,阴阳相移也。阳并于阴,则阴实而阳虚,阳明虚,则寒慄鼓颔也;巨阳虚,则腰背头项痛;三阳俱虚,则阴气胜,阴气胜则骨寒而痛;寒生于内,故中外皆寒;阳盛则外热,阴虚则内热,外内皆热则喘而渴,故欲冷饮也。
    此皆得之夏伤于暑,热气盛,藏于皮肤之内,肠胃之外,此荣气之所舍也。此令人汗空疏,腠理开,因得秋气,汗出遇风,及得之以浴,水气舍于皮肤之内,与卫气并居。卫气者,昼日行于阳,夜行于阴,此气得阳而外出,得阴而内搏,内外相薄,是以日作。
    帝曰:其间日而作者何也?岐伯曰:其气之舍深,内薄于阴,阳气独发,阴邪内著,阴与阳争不得出,是以间日而作也。
    帝曰:善。其作日晏与其日早者,何气使然?岐伯曰:邪气客于风府,循膂而下,卫气一日一夜大会于风府,其明日日下一节,故其作也晏,此先客于脊背也。每至于风府则腠理开,腠理开则邪气入,邪气入则病作,以此日作稍益晏也。其出于风府,日下一节,二十五日下至骶骨,二十六日入于脊内,注于伏膂之脉;其气上行,九日出于缺盆之中,其气日高,故作日益早也。其间日发者,由邪气内薄于五藏,横连募原也。其道远,其气深,其行迟,不能与卫气俱行,不得皆出,故间日乃作也。
    帝曰:夫子言卫气每至于风府,腠理乃发,发则邪气入,入则病作。今卫气日下一节,其气之发也,不当风府,其日作者奈何?岐伯曰:此邪气客于头项循膂而下者也,故虚实不同,邪中异所,则不得当其风府也。故邪中于头项者,气至头项而病;中于背者,气至背而病;中于腰脊者,气至腰脊而病;中于手足者,气至手足而病。卫气之所在,与邪气相合,则病作。故风无常府,卫气之所发,必开其腠理,邪气之所合,则其府也。
    帝曰:善。夫风之与疟也,相似同类,而风独常在,疟得有时而休者何也?岐伯曰:风气留其处,故常在,疟气随经络沉以内薄,故卫气应乃作。
    帝曰:疟先寒而后热者,何也?岐伯曰:夏伤于大暑,其汗大出,腠理开发,因遇夏气凄沧之水寒,藏于腠理皮肤之中,秋伤于风,则病成矣,夫寒者,阴气也,风者,阳气也,先伤于寒而后伤于风,故先寒而后热也,病以时作,名曰寒疟。
    帝曰:先热而后寒者,何也?岐伯曰:此先伤于风而后伤于寒,故先热而后寒也,亦以时作,名曰温疟。
    其但热而不寒者,阴气先绝,阳气独发,则少气烦冤,手足热而欲呕,名曰瘅疟。
    帝曰:夫经言有余者写之,不足者补之。今热为有余,寒为不足。夫疟者之寒,汤火不能温也,及其热,冰水不能寒也,此皆有余不足之类。当此之时,良工不能止,必须其自衰,乃刺之,其故何也?愿闻其说。
    岐伯曰:经言无刺(火高)(火高)之热,无刺浑浑之脉,无刺漉漉之汗,故为其病逆,未可治也。夫疟之始发也,阳气并于阴,当是之时,阳虚而阴盛,外无气,故先寒慄也。阴气逆极,则复出之阳,阳与阴复并于外,则阴虚而阳实,故先热而渴。夫疟气者,并于阳则阳胜,并于阴则阴胜,阴胜则寒,阳胜则热。疟者,风寒之气不常也,病极则复,至病之发也,如火之热,如风雨不可当也。故经言曰:方其盛时必毁,因其衰也,事必大昌,此之谓也。夫疟之未发也,阴未并阳,阳未并阴,因而调之,真气得安,邪气乃亡,故工不能治其已发,为其气逆也。
    帝曰:善。攻之奈何?早晏何如?岐伯曰:疟之且发也,阴阳之且移也,必从四末始也。阳已伤,阴从之,故先其时坚束其处,令邪气不得入,阴气不得出,审候见之,在孙络盛坚而血者皆取之,此真往而未得并者也。
    帝曰:疟不发,其应何如?岐伯曰:疟气者,必更盛更虚,当气之所在也,病在阳,则热而脉躁;在阴,则寒而脉静;极则阴阳俱衰,卫气相离,故病得休;卫气集,则复病也。
    帝曰:时有间二日或至数日发,或渴或不渴,其故何也?岐伯曰:其间日者,邪气与卫气客于六府,而有时相失,不能相得,故休数日乃作也。疟者,阴阳更胜也,或甚或不甚,故或渴或不渴。
    帝曰:论言夏伤于暑,秋必病疟。今疟不必应者,何也?岐伯曰:此应四时者也。其病异形者,反四时也。其以秋病者寒甚,以冬病者寒不甚,以春病者恶风,以夏病者多汗。
    帝曰:夫病温疟与寒疟而皆安舍,舍于何藏?岐伯曰:温疟者,得之冬中于风,寒气藏于骨髓之中,至春则阳气大发,邪气不能自出,因遇大暑,脑髓烁,肌肉消,腠理发泄,或有所用力,邪气与汗皆出,此病藏于肾,其气先从内出之于外也。如是者,阴虚而阳盛,阳盛则热矣,衰则气复反入,入则阳虚,阳虚则寒矣,故先热而后寒,名曰温疟。
    帝曰:瘅疟何如?岐伯曰:瘅疟者,肺素有热。气盛于身,厥逆上冲,中气实而不外泄,因有所用力,腠理开,风寒舍于皮肤之内、分肉之间而发,发则阳气盛,阳气盛而不衰则病矣。其气不及于阴,故但热而不寒,气内藏于心,而外舍于分肉之间,令人消烁脱肉,故命曰瘅疟。帝曰:善。

作者: xiwudianqi    时间: 2006-4-22 18:14
标题: 《黄帝内经》及其注解
下面引用由dmydxyaf2006/03/17 07:09pm 发表的内容:

上古天真论篇第一
【原文】
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乃问于天师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半年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 ...
前面译的好好的怎么 后面不译了  继续啊 老大  有恒心方能成就伟业啊
作者: dmydxyaf    时间: 2006-4-23 11:07
标题: 《黄帝内经》及其注解
刺疟篇第三十六

     足太阳之疟,令人腰痛头重,寒从背起,先寒后热,(火高)(火高)暍暍然,热止汗出,难已,刺郄中出血。
    足少阳之疟,令人身体解(亻亦),寒不甚,热不甚,恶见人,见人心惕惕然,热多汗出甚,刺足少阳。
    足阳明之疟,令人先寒,洒淅洒淅,寒甚久乃热,热去汗出,喜见日月光火气,乃快然,刺足阳明跗上。
    足太阴之疟,令人不乐,好太息,不嗜食,多寒热汗出,病至则善呕,呕已乃衰,即取之。
    足少阴之疟,令人呕吐甚,多寒热,热多寒少,欲闭户牖而处,其病难已。
    足厥阴之疟,令人腰痛少腹满,小便不利,如癃状,非癃也,数便,意恐惧,气不足,腹中悒悒,刺足厥阴。
    肺疟者,令人心寒,寒甚热,热间善惊,如有所见者,刺手太阴阳明。
    心疟者,令人烦心甚,欲得清水,反寒多,不甚热,刺手少阴。
    肝疟者,令人色苍苍然,太息,其状若死者,刺足厥阴见血。
    脾疟者,令人寒,腹中痛,热则肠中鸣,鸣已汗出,刺足太阴。
    肾疟者,令人洒洒然,腰脊痛,宛转,大便难,目(目旬)(目旬)然,手足寒,刺足太阳少阴。
    胃疟者,令人且病也,善饥而不能食,食而支满腹大,刺足阳明太阴横脉出血。
    疟发身方热,刺跗上动脉,开其空,出其血,立寒;疟方欲寒,刺手阳明太阴,足阳明太阴。疟脉满大急,刺背俞,用中针,傍伍胠俞各一,适肥瘦出其血也。疟脉小实急,灸胫少阴,刺指井。疟脉满大急,刺背俞,用五胠俞背俞各一,适行至于血也。
    疟脉缓大虚,便宜用药,不宜用针。凡治疟,先发如食顷乃可以治,过之则失时也。诸疟而脉不见,刺十指间出血,血去必已,先视身之赤如小豆者尽取之。十二疟者,其发各不同时,察其病形,以知其何脉之病也。先其发时如食顷而刺之,一刺则衰,二刺则知,三刺则已;不已,刺舌下两脉出血,不已,刺郄中盛经出血,又刺项已下侠脊者必已。舌下两脉者,廉泉也。
    刺疟者,必先问其病之所先发者,先刺之。先头痛及重者,先刺头上及两额两眉间出血。先项背痛者,先刺之。先腰脊痛者,先刺郄中出血。先手臂痛者,先刺手少阴阳明十指间。先足胫痠痛者,先刺足阳明十指间出血。风疟,疟发则汗出恶风,刺三阳经背俞之血者。(骨行)痠痛甚, 按之不可,名曰胕髓病,以饞针针绝骨出血,立已。身体小痛,刺至阴,诸阴之井无出血,间日一刺。疟不渴,间日而作,刺足太阳;渴而间日作,刺足少阳;温疟汗不出,为五十九刺。

作者: dmydxyaf    时间: 2006-4-23 11:10
标题: 《黄帝内经》及其注解
气厥论篇第三十七

     黄帝问曰:五藏六府,寒热相移者何?岐伯曰:肾移寒于肝,痈肿少气。脾移寒于肝,痈肿筋挛。肝移寒于心,狂隔中。心移寒于肺,肺消,肺消者饮一溲二,死不治。肺移寒于肾,为涌水,涌水者,按腹不坚,水气客于大肠,疾行则鸣濯濯如囊裹浆,水之病也。
    脾移热于肝,则为惊衄。肝移热于心,则死。心移热于肺,传为鬲消。肺移热于肾,传为柔(疒至)。肾移热于脾,传为虚,肠澼,死,不可治。
    胞移热于膀胱,则癃溺血。膀胱移热于小肠,鬲肠不便,上为口糜。小肠移热于大肠,为(虍必)瘕,为沉。大肠移热于胃,善食而瘦入,谓之食亦。胃移热于胆,亦曰食亦。胆移热于脑,则辛頞鼻渊,鼻渊者,浊涕下不止也,传为衄蔑瞑目,故得之气厥也。

作者: dmydxyaf    时间: 2006-4-23 11:11
标题: 《黄帝内经》及其注解
咳论篇第三十八

  黄帝问曰:肺之令人咳,何也?岐伯对曰:五藏六府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帝曰:愿闻其状。岐伯曰: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也。其寒饮食入胃,从肺脉上至于肺,则肺寒,肺寒则外内合邪,因而客之,则为肺咳。五藏各以其时受病,非其时,各传以与之。人与天地相参,故五藏各以治时,感于寒则受病,微则为咳,甚者为泄为痛。乘秋则肺先受邪,乘春则肝先受之,乘夏则心先受之,乘至阴则脾先受之,乘冬则肾先受之。
    帝曰:何以异之?岐伯曰:肺咳之状,而喘息有音,甚则唾血。心咳之状,则心痛,喉中介介如梗状,甚则咽肿喉痹。肝咳之状,咳则两胁下痛,甚则不可以转,转则两胠下满。脾咳之状,咳则右胁下下痛,阴阴引肩背,甚则不可以动,动则咳剧。肾咳之状,咳则腰背相引而痛,甚则咳涎。
    帝曰:六府之咳奈何?安所受病?岐伯曰:五藏之久咳,乃移于六府。脾咳不已,则胃受之,胃咳之状,咳而呕,呕甚则长虫出。肝咳不已,则胆受之,胆咳之状,咳呕胆汁,肺咳不已,则大肠受之,大肠咳状,咳而遗失。心咳不已,则小肠受之,小肠咳状,咳而失气,气与咳俱失。肾咳不已,则膀胱受之,膀胱咳状,咳而遗溺。久咳不已,则三焦受之,三焦咳状,咳而腹满,不欲食饮,此皆聚于胃,关于肺,使人多涕唾而面浮肿气逆也。
    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治藏者治其俞,治府者治其合,浮肿者治其经。帝曰:善。

作者: dmydxyaf    时间: 2006-4-23 11:13
标题: 《黄帝内经》及其注解
卷第十一
举痛论篇第三十九

黄帝问曰:余闻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善言古者,必有合于今;善言人者,必有厌于己。如此,则道不惑而要数极,所谓明也。今余问于夫子,令言而可知,视而可见,扪而可得,令验于己而发蒙解惑,可得而闻乎?岐伯再拜稽首对曰:何道之问也?
    帝曰:愿闻人之五藏卒痛,何气使然?岐伯对曰: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
    帝曰:其痛或卒然而止者,或痛甚不休者,或痛甚不可按者,或按之而痛止者,或按之无益者,或喘动应手者,或心与背相引而痛者,或胁肋与少腹相引而痛者,或腹痛引阴股者,或痛宿昔而成积者,或卒然痛死不知人,有少间复生者,或痛而呕者,或腹痛而后泄者,或痛而闭不通者,凡此诸痛,各不同形,别之奈何?
    岐伯曰:寒气客于脉外则脉寒,脉寒则缩踡,缩踡则脉绌急,绌急则外引小络,故卒然而痛,得炅则痛立止;因重中于寒,则痛久矣。
    寒气客于经脉之中,与炅气相薄则脉满,满则痛而不可按也。寒气稽留,炅气从上,则脉充大而血气乱,故痛甚不可按也。
    寒气客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络急引故痛,按之则血气散,故按之痛止。
    寒气客于侠脊之脉,则深按之不能及,故按之无益也。
    寒气客于冲脉,冲脉起于关元,随腹直上,寒气客则脉不通,脉不通则气因之,故揣动应手矣。
    寒气客于背俞之脉则脉泣,脉泣则血虚,血虚则痛,其俞注于心,故相引而痛,按之则热气至,热气至则痛止矣。
    寒气客于厥阴之脉,厥阴之脉者,络阴器系于肝,寒气客于脉中,则血泣脉急,故胁肋与少腹相引痛矣。
    厥气客于阴股,寒气上及少腹,血泣在下相引,故腹痛引阴股。
    寒气客于小肠膜原之间,络血之中,血泣不得注于大经,血气稽留不得行,故宿昔而成积矣。
    寒气客于五藏,厥逆上泄,阴气竭,阳气未入,故卒然痛死不知人,气复反则生矣。
    寒气客于肠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呕也。
    寒气客于小肠,小肠不得成聚,故后泄腹痛矣。
    热气留于小肠,肠中痛,瘅热焦喝,则坚干不得出,故痛而闭不通矣。
    帝曰:所谓言而可知者也。视而可见奈何?岐伯曰:五藏六府,固尽有部,视其五色,黄赤为热,白为寒,青黑为痛,此所谓视而可见者也。
    帝曰:扪而可得奈何?岐伯曰:视其主病之脉,坚而血及陷下者,皆可扪而得也。
帝曰:善。余知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九气不同,何病之生?岐伯曰: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飧泄,故气上矣。喜则气和志达,荣卫通利,故气缓矣。悲则心系急,肺布叶举,而上焦不通,荣卫不散,热气在中,故气消矣。恐则精却,却则上焦闭,闭则气还,还则下焦胀,故气不行矣。寒则腠理闭,气不行,故气收矣。炅则腠理开,荣卫通,汗大泄,故气泄。惊则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劳则喘息汗出,外内皆越,故气耗矣。思则心有所存,神有所归,正气留而不行,故气结矣。

作者: dmydxyaf    时间: 2006-4-23 11:14
标题: 《黄帝内经》及其注解
腹中论篇第四十

   黄帝问曰:有病心腹满,旦食则不能暮食,此为何病?岐伯对曰:名为鼓胀。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治之以鸡矢醴,一剂知,二剂已。帝曰:其时有复发者何也?岐伯曰:此饮食不节,故时有病也。虽然其病且已,时故当病,气聚于腹也。
    帝曰:有病胸胁支满者,妨于食,病至则先闻腥臊臭,出清液,先唾血,四支清,目眩,时时前后血,病名为何?何以得之?岐伯曰:病名血枯。此得之年少时,有所大脱血:若醉入房中,气竭肝伤,故月事衰少不来也。帝曰:治之奈何?复以何术?岐伯曰:以四乌骨一藘茹二物并合之,丸以雀卵,大如小豆,以五丸为后饭,饮以鲍鱼汁,利肠中及伤肝也。
    帝曰:病有少腹盛,上下左右皆有根,此为何病?可治不?岐伯曰:病名曰伏梁。帝曰:伏梁何因而得之?岐伯曰:裹大脓血,居肠胃之外,不可治,治之每切,按之致死。帝曰:何以然?岐伯曰:此下则因阴,必下脓血,上则迫胃脘,生鬲,侠胃脘内痈,此久病也,难治。居齐上为逆,居齐下为从,勿动亟夺,论在《刺法》中。
    帝曰:人有身体髀股(骨行)皆肿,环齐而痛,是为何病?岐伯曰:病名伏梁,此风根也。其气溢于大肠而著于肓,肓之原在齐下,故环齐而痛也,不可动之,动之为水溺涩之病。
    帝曰:夫子数言热中消中,不可服高梁芳草石药,石药发瘨,芳草发狂。夫热中消中者,皆富贵人也,今禁高梁,是不合其心,禁芳草石药,是病不愈,愿闻其说。岐伯曰:夫芳草之气美,石药之气悍,二者其气急疾坚劲,故非缓心和人,不可以服此二者。帝曰:不可以服此二者,何以然?岐伯曰:夫热气慓悍,药气亦然,二者相遇,恐内伤脾,脾者土也而恶木,服此药者,至甲乙日更论。
    帝曰:善。有病膺肿颈痛胸满腹胀,此为何病?何以得之?岐伯曰:名厥逆。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灸之则瘖,石之则狂,须其气并,乃可治也。帝曰:何以然?岐伯曰:阳气重上,有余于上,灸之则阳气入阴,入则瘖,石之则阳气虚,虚则狂;须其气并而治之,可使全也。
    帝曰:善。何以知怀子之且生也?岐伯曰:身有病而无邪脉也。
    帝曰:病热而有所痛者何也?岐伯曰:病热者,阳脉也,以三阳之动也,人迎一盛少阳,二盛太阳,三盛阳明,入阴也。夫阳入于阴,故病在头与腹,乃(月真)胀而头痛也。帝曰:善。

作者: 得病乱投医    时间: 2007-8-17 14:59
标题: 《黄帝内经》及其注解
您好,问下牙和五脏的关系您知道吗?牙龈肿疼一年多了,一直好了不,吃多少药也不管事,皮肤发暗发黄,脸上出现色斑,身体阵阵的发汗,您能给我些建议吗?先
作者: 得病乱投医    时间: 2007-8-17 15:22
标题: 《黄帝内经》及其注解
喜欢作者发表的贴了,我加您好友了
作者: 胡来元    时间: 2007-8-17 15:26
标题: 《黄帝内经》及其注解
门下牙前四齿属肾。
作者: 得病乱投医    时间: 2007-8-19 17:34
标题: 《黄帝内经》及其注解
下面引用由胡来元2007/08/17 03:26pm 发表的内容:
门下牙前四齿属肾。
非常感谢
作者: 林和阳    时间: 2007-8-19 23:07
标题: 《黄帝内经》及其注解
谢谢版主,辛苦了!
作者: 胡来元    时间: 2007-8-24 12:35
标题: 《黄帝内经》及其注解
通。




欢迎光临 导航中医药 (http://gtcm.info/)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