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标题: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 [打印本页]

作者: 志一    时间: 2003-11-3 10:10
标题: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

                                梁  华阳隐居陶弘景  撰  
    隐居曰:凡学道辈,欲求永年,先须祛疾。或有夙痼,或患时恙,一依五脏补泻法例,服药数剂,必使脏气平和,乃可进修内视之道。不尔,五精不续,真一难守,不入真景也。服药祛疾,虽系微事,亦初学之要领也。诸凡杂病,服药汗吐后,邪气虽[难]平,精气被夺,致令五脏虚疲,当即据证服补汤数剂以补之。不然,时日久旷,或变为损证,则生死转侧耳。谨钭五脏虚实证候悉列于左,庶几识别无误焉。  
                                  辨肝脏病证文并方  
    肝虚则恐,实则怒。
    肝病者,必两胁下痛,痛引少腹。虚则目无所见,耳有所闻,心澹澹如人将捕之。气逆则耳聋,颊肿,治之取厥阴、少阳血者。
     邪在肝,则两胁中痛。中寒恶血在内,则  善瘛,节时肿。取之行间以引胁下,补三里
以温[胃]中,取耳间青脉,以去其瘛。
    陶云:肝德在散。故经云:以辛补之,以酸泻之。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适其性而衰也。  
小泻肝汤
    治肝实两胁下痛,痛引少腹迫急[当有干呕]者方:
    枳实(熬)  芍药  生姜各三两  
    上三味以清浆三升,煮,取一升,顿服之。不瘥,即重作服之。  
大泻肝汤
    治头痛目赤,多恚怒,胁下支满而痛,痛连少腹迫急无奈方:
    枳实(熬)  芍药  甘草(炙)  黄芩  大黄  生姜(切)各一两  
    上六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温分再服。  
小补肝汤
  ?治[心中]恐疑,时多恶梦,气上冲心,越汗出,头目眩运者方:
    桂枝  干姜  五味子(各三两)  枣(十二枚,去核,一方作薯蓣,当从)   
    上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心中悸者,[加]桂枝一两半;中
满者,去枣;心中如饥者,还用枣;咳逆头苦痛者,加细辛一两半;四肢冷,小便难者,加附子一枚,炮。
大补肝汤
    治肝气虚,其人恐惧不安,气自少腹上冲咽,呃声不止,头目苦眩,不能坐起,汗出,
心悸,干呕不能食,脉弱而结者方 :
    桂枝  干姜  五味子(各三两)  旋覆花  代赭石(烧,一方作牡丹皮,当从)    竹叶(各一两)  大枣(十二个,去核,一方作薯蓣,;当从)  
    上七味,以水一斗,温服一升,日三夜一服[升]  
                                 辨心脏病证文并方
  
    心虚则悲不已,心实则笑不休。
    心病者,心胸内痛,胁下支满,膺背肩胛间痛,两臂内痛。虚则胸腹胁下与腰相引而
痛。取其经手少阴、太阳,及舌下血者。其变,刺郄中血者。  
    邪在心,则病心中前,善悲,是眩仆,视有余不足崦调之。经云:“诸邪在心者,皆心
胞代受,故证如是。”
    陶云:心德在耎 ① 。故经云:“以咸补之,苦泻之。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  
小泻心汤
    治心中卒急痛,胁下支满,气逆攻膺背肩胛间,不可饮食食之反笃者方:
    龙胆草  栀子(打,各三两)  戎盐(如杏子大三枚,烧赤)  
    上三味,以酢三升,煮取一升,顿服。少顷,得吐瘥。  
大泻心汤
    治暴得心腹痛,痛如刀刺,欲吐不吐,欲下不下,心中懊憹,胁背胸支满迫急,无可奈者方:  
    龙胆草  栀子(捣,各三两)  苦参  升麻(各二两)  豉(半升)  戎盐(如杏子大
三枚)
    上六味,服一升,当大吐,吐已必自泻下,即瘥(一方无苦参,有通草二两,当从)  
小补心汤
    治胸痹,心中痞满,气结在胸,时从胁下逆抢心,心痛无奈方:
    栝蒌(一枚,捣)  薤白(八两)  半夏(半升,洗去滑)  厚朴(炙,二两) 桂枝
(一两)
    上六味,以白浆一斗煮取四或,每服二或,日再。(一方有杏仁半升,无半夏,当从)  
    心胞气实者,受外邪之动也,则胸胁支满,眩中澹澹大动,面赤,目黄,善笑不休;虚则血气少,善悲,久不已,发癫仆。  
小泻心汤
    治胸腹支满,心中跳动不安者方:
    黄连  黄芩  大黄(各三两)
    上三味,以麻沸汤三升,渍一食顷,绞去滓,顿。  
大泻心汤
    治心中怔忡不安,胸膺痞懑,口中苦,舌上生疮,面赤如新妆,或吐血,衄血,下血者方:
    黄连  黄芩  芍药(各三两)  干姜(炮)  甘草(炙)  大黄(各一两)  
    上六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温分再服,日二。
小补心汤
    治血气虚少,心中动悸,时悲泣,烦中,汗出,气噫,脉结者方:
    代赭石(烧赤,入酢浆中淬三次,打。一方作牡丹皮,当从)  旋覆花  竹叶(各二
两)  豉(一两,一方作山萸肉,当从)  
    上方四味,以不八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怔惊不发者,加代赭石,为四两
半;烦热汗出者,去豉,加竹叶至四两半,身热还用豉;心中窒痛[心下痞满]者,加豉至四两半;气苦少者,加甘草三两;心下痞满者,去豉,加人参一两半;胸中冷而多唾者,加干姜一两半;咽中介介塞者,加旋覆花至四两半。  
大补心汤
    治心中虚烦,懊憹不发,怔忡如车马惊,饮食无味,干呕,气噫,时或多唾,其人脉结而微者方:
    代赭石(烧赤,入酢头中淬三次,打。一方作牡丹皮,当从)  旋覆花  
    竹叶(各三两)  豉(一方作山萸肉,当从)  人参  甘草(炙)  干姜(各一两)  
    上方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温服一升,日三夜一服。  
                                    辨脾脏病证文并方  
     
    脾实则腹满,殓泄;虚则四肢不用,五脏不安。
    脾病者,必腹满肠鸣,溏泻,食不化;虚则身重,若饥,肉痛,足痿不收,行善瘛,脚下痛。
    邪在脾,则肌肉痛,阳气不足,则寒中,肠鸣,腹痛;阴气不足,则善饥,绵调其三
里。
    陶云:脾德在缓。故经云:以甘补之,辛泻之;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  
小泻脾汤
    治脾气实,下利清谷,里寒外热,腹冷,脉微者方:
    附子([一]枚,炮]  干姜  甘草(炙,各三两)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               
大泻脾汤
    治腹中胀满,干呕不能食,欲利不理,或下利不止者方:
    附子(一枚,炮)  干姜(三两)  黄芩  大黄  芍药[枳实]  甘草(炙,各一两)  
    上方六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勤务员,温升再服,日二。
小补脾汤
    治饮食不化,时自吐利,吐利已,心中苦饥;或心下痞满,脉微,无力,身重,足痿,
善转筋者方:
    人参  甘草(炙)  干姜(各三两)  白术(一两)  
    上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三服,日三。苦脐上筑动者,去术,加桂四两;吐多者,去术,加生姜三两;下多者,仍用术;心中悸者加茯苓一分[两];渴欲饮者,加术至四两半;腹中满者,去术,加附子,一枚,炮;腹中痛者,加人参一分[两];寒者,加干姜一分[两]。  
大补脾汤
    治脾气大疲,饮食不化,呕吐下利,其人枯瘦如柴,立不可动转,口中苦干渴,汗出,
气急,脉微而时微者方:
    人参  甘草(炙,各三两)  干姜(三两)  术  麦门冬  五味子  旋覆花(一方作牡
丹皮,当从,各一两)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温分四服,日三夜一服。  
                                  辨肺脏病证候文并方  
    肺虚则鼻息不利;实则喘咳,凭胸仰息。
    肺病者,必咳喘逆气,肩息,背痛,汗出憎风;虚则胸中痛,少气,不能报息,耳聋,咽干。
    邪在肺,则皮肤痛,发寒热,上气喘,汗出,咳动肩背,取之膺中外腧,背第三椎旁,以手按之快然,乃刺之,取缺盆以越之。  
    陶云:肺德在收。故经云:“以酸补之,咸泻之;肺苦气上逆,食辛以散之,开腠理以
通气也。”  
小泻肺汤
    治咳喘上气,胸中迫满,不可卧者方:
    葶苈子(熬黑,捣如泥)  大黄  芍药(各三两)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二升,温分再服,喘定止后服。  
大泻肺汤
    治胸中有痰[疾?]涎,喘不得卧,大小便闷,身面肿迫潢,欲得气利者方:
    葶苈子(熬)  大黄  芍药(各二两)  甘草(炙)  黄芩  干姜(各一两)
    上六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温分再服,日二服。  
小补肺汤
    治汗出口渴,少气不足息,胸中痛,脉虚者方:
    麦门冬  五味子  旋覆花(各三两,一方作牡丹皮,可从)  细辛(一两)  
    上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每服一升,日三服。若胸中烦热者,去细辛,加海蛤一分[两];若闷痛者,加细辛一分[两];咳疾不出,脉结者,倍旋覆花为二[六]两;若眩冒
者,去细辛,加泽泻一分[两];咳而吐血者,倍麦门冬二[六]两;若烦渴者,去细辛,加粳米半升;涎多者,仍用细辛,加半夏半升,洗。  
大补肺汤
    治烦热汗邮,少气不足息,口干,耳聋,脉虚而快者方:
    麦门冬  五味子  旋覆花(各三两,一方作牡丹皮,当从)  细辛(一两)  地黄  竹
叶  甘(各一两)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温分四服,日三夜一服。  
                                辨肾脏病证文并方  
    肾气虚则厥逆,实则腹满,面色正黑,泾溲不利。
    肾病者,必腹大胫肿,身重,嗜寝 [寐];虚则腰中痛,大腹小腹痛,尻阴股、膝挛,  
足皆痛。
    邪在肾,是骨痛,阴痹,阴痹者,按之不得,腹胀,腰痛,大便难,肩背项强痛,时眩仆,取之勇泉,昆仑,视有余者尽取之。  
    陶云:肾德在坚。故经云:“以苦补之,甘泻之;肾甘燥,急食咸以润之,至津液生也。”  
小泻肾汤
    治小便赤少,少腹满,[时足胫有者方]:
    茯苓  甘草  黄芩(各三两)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  
大泻肾汤
    治小便赤少,是溺血,少腹迫满而痛,腰如折,耳鸣者方:
    茯苓  甘草  大黄  黄芩(各三两)  芍药  干姜(各一两)  
    上方六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日二温服。  
小补肾汤
    治虚劳失精,腰痛,骨蒸羸瘦,脉快者方:
    地黄  竹叶  甘草(各三两)  泽泻(一两)  
    上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日三服。若小便血者,去泽泻,加地榆一两[分];若大便见血者,去泽泻,加伏龙肝如鸡子在;若苦遗精者,易生地黄为熟地黄;若小便冷,茎中痛,倍泽泻为二两;少腹苦迫急者,去泽泻,加牡丹皮一两[分];小便不利者,仍用泽泻;心烦者,加竹叶;腹中热者,加栀子十四枚,打。  
大补肾汤
    治精气虚少,腰痛,肾痿,不可行走,虚热冲逆,头目眩,小便不利,脉软而快者方:
    地黄  竹叶  甘草(各三两)  泽泻  桂枝  干姜  五味子(各一两)  
    上七味,以长流水一斗,煮取四升,渐分四服,日三服夜一服。  
陶曰:又有泻方五首,以救诸病误治,致生变乱者也  
泻肝汤
    救误用吐法,其人神气素虚,有疾[痰]澼发动呕吐不止,惊烦不宁方:
    枳实(熬)  芍药  代赭石(一方作牡丹皮,当从)  旋覆花   竹叶(各三两,一方有
生姜,当从)
    上方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温分再服。  
泻心汤
    救误用清下,其人阳气素实,外邪乘虚陷入,致心下痞满,食不下,利反不止,雷鸣腹痛方:
    黄连  黄芩  人参  甘草(炙)  干姜(各三两,一方有大枣)  
    上方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温分再服  
泻脾汤
    救误用冷寒,其人阴气素实,卫气不通,致腹中滞胀,反寒不已方:
    附子(炮)  干姜  麦冬  五味子  旋覆花(各三两,一方有细辛三两)
    上方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温分再服。
泻肺汤
    救误用火法,其人血素躁,致令神识迷妄如痴,吐血、衄血、胸中烦满,气结  
    葶苈子(熬黑,捣如泥)  大黄  生地黄  竹叶  甘草(各三两)
    上方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温分再服。
泻肾汤
    救误用汗法,其人阳气素虚,致令阴气逆升,心中悸动不安,冒,汗出不止  
    茯苓  甘草  桂枝  生姜  五味子(各三两)
    止方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或,温分再服。  
    陶云:经方有救诸劳损病方,亦有五首,然综观共要义,盖不外虚候方加减而已,录出以备修真之辅,拯人之危也。然其方意深妙,非俗浅所识,缘诸损候,藏气互乘,虚实杂
错,药味寒热并行,补泻相参,先圣遗奥,出人意表,汉晋以还,诸名医辈,张机、卫汜
[汛]、华元化、吴普、皇甫玄晏、支法师、葛稚川、范将军等,皆当代名贤,咸师式此,
《汤液经法》愍救疾苦,造福含灵,其间增减,虽各擅其异,或致新效,似乱旧经,而其旨趣,仍方圆之于规矩也。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下)
                           梁  华阳隐居陶弘景  撰  
养生补肝汤
    治肝虚,筋极,腹中坚澼,大便閟塞方:
    蜀椒(汗,一升)  桂心(三两)  韭叶(切,一把)  芍药(三两)  芒硝(半
斤)  胡麻油(一升)
    上六味,以水五升,称煮椒、椒、韭叶、区药,取得三升,去滓,纳芒硝于内,待消
已,即停火,将麻油倾入,乘热,急以桑枝三枚,各长尺许,不住手搅,令与芍药和合为
度,共得三升,温分三他,一日尽之。  
调中补心汤
    治心劳脉极,心中烦悸神识慌惚方:
    旋覆花(一升,一方作牡丹皮四两,当从)  栗子(打去壳,十二枚)   葱叶(十四
茎)  豉(半斤,一方作山萸肉,当从)  栀子(十四枚,打)  人参(三两,切)
    上方六味,以清酒四升,水六升,煮取三升,渐分三他,日三。  
建中补脾汤
    治脾虚肉极,羸唐如柴,腹中拘急,四肢无力方:
    甘草(炙,二两)  大枣(十二枚,去核)  生姜(三两,切)  黄饴(一升)  
桂枝(二两)  芍药(六两)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纳饴,更上火,令消已,温服一升,日尽之。  
宁气补肺汤
    治肺虚气极,烦热汗出,口舌渴燥方:
    麦门冬(二升)  五味子(二升)  白浆(五升)  芥子(半升)  旋覆花(一两)   
竹味(三把)
    上六味,但以白  浆共煮,取得三升,分三服,日尽之。
固元补肾汤
    治肾虚精极,遗精失溺,气乏无力,不可动转,唾血、咯血方:
    地黄(切)  王瓜根(切,各三两)  苦酒(一升)  甘草(炙)  薤白(四两) 干姜
(二两,切)
    上方六味,以苦酒合井泉水五升煮之,取得三升,每服一升,一日尽之。  
    陶云:经云:毒药攻邪,五茶为充,五果为助,五谷为养,五畜为益,,尔乃大汤之
设。今所录者,皆小汤耳。若欲作大汤者,补有汤内加羊肝,补心加鸡心,补脾加牛肉,补肺加犬肉,补肾加猪肾,各一具,即成也。  
    陶隐居云:“依《神农本经》及《桐君采药录》,上中下三品之药,凡三百六十五味,
以应周天之度,四时八节之气,商有圣相伊尹,撰《汤液经法》三卷,为方亦三百六十首:上品上药,为服食补益方者百二十者;中品中药,为疗疾祛邪之方,亦百十十首;下品毒药,为杀虫辟邪痈疽等方,亦百二十首。凡共三百六十首也,实万代医家之规范,苍生护命之大宝也。今检录常情需用者六十首,备山中预防灾疾之用耳。检用诸药之要者,可黩契经方之旨焉。经云: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天有五气,化生五味,五味之变,不可胜数。”今者约列二十五种,以明五行互含之迹,以明五味变化之用,如左:  
    味辛皆属木,桂为之主,椒为火,姜为土,细辛为金,()()为水。  
    味咸皆属火,旋覆花为之主,大黄为木,泽泻为土,厚朴为金,硝石为水。  
    味甘皆属土,人参为之主,甘草为木,大枣为火,麦冬为金,茯苓为水。  
    味酸皆属金,五味[子]为之主,枳实为木,豉为火,区药为土,薯蓣为水。  
    味苦皆属水,地黄为之主,黄芩为木,黄连为火,白术为土,竹味为水。  
    此二十五味,为诸药之精,多疗诸五脏六腑内损诸病,学者当深契焉。  
    经云:“主于补泻者为君,数量同于君而非主故为臣,从于佐监者为佐使。”  
    陶隐居曰:此图乃《汤液经法》尽要之妙,学者能谙于此,医道毕矣。  
    弘景曰:“外感天行,经方之药,有二旦、六神大小等汤。昔南阳张机,依此诸方,撰
写为《伤寒论》一部,疗治明悉,后学咸尊奉之。山林僻居,仓卒难防外感之疾,日数传,生死往往在三五日间,岂险之虞也,今亦录而识之。  
小阳旦汤
    治天行发热,自汗出而恶风,鼻鸣干呕者。
    桂枝(三两)  芍药(三两)  生姜(二两,切)  甘草(炙,二两)  大枣(十二
枚)
    上方,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服已,即啜热稀饭一器,以助药力,稍令汗
出,不可大汗流漓,汗之则病不除也。若不汗出,可随服之,取瘥止。日三服,若加饴一
升,为正阳旦汤。  
小阴旦汤
    治天行,身热汗出,头目痛,腹中痛,干呕下利者。
    黄芩(三两)  芍药(三两)  生姜(二两,切)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
枚)
    上方,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服汤已,如人行三四里时,令病人啜
白 浆一器,以助药力,身热之自愈也。  
大阳旦汤
    治凡病汗出不止,气息惙,身劳力怯,恶风凉,腹中拘急,不欲饮食,皆宜此方,若脉
虚大者,为更切证也。  
    黄芩(五两)  人参  桂枝  生姜(各三两)  甘草(炙,三两)  芍药(六两)      
大枣(十二枚)  饴(一升)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四或,去滓,纳饴上火,令烊已,每服一升,日三夜一服。  
大阴旦汤
    治凡病头目眩晕,咽中干,每喜干呕,食不下,心中烦满,胸胁支痛,往来寒热方:
    柴胡(八两)  人参  黄芩  生姜(各三两)  甘草(炙,二两)  芍药(四两)      
大枣(十二枚)  半夏(一升,洗)
    上八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重上火,缓缓煎之,取得三升,温服一
升,日三服。  
小青龙汤
    治天行,发热恶寒,汗不出而喘,身疼痛,脉紧者方:
    麻黄(三两)  杏仁(半升,熬,打)  桂枝(三两)  甘草(炙,一两半)  
    上方四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黄,减二升,掠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或,去滓,温服八合,必令汗出彻身,不然恐邪不尽散也。  
大青龙汤
    治天行,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喘咳不已者。
    麻黄(去节)  细辛  芍药  甘草(炙)  桂枝(各三两)  五味子(半升)  半夏
(半升)  干姜(三两)
    上方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掠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一方无干姜,作七味,当从。  
小白虎汤
    治天行热痛,大汗出不止,口舌干燥,饮水数升不已,脉洪大者方:
    石膏(如鸡子大,绵裹)  知母(六两)  甘草(炙,二两)  粳米(六合)  
    上四味,以水一斗,先熬粳米,熟讫,去米,纳诸药,煮取六升,温服二升,日三服。  
大白虎汤
    治天行热病,心中烦热,时自汗出,舌干,渴欲饮水,时呷嗽不已,久不解者方:
    石膏(如鸡子大一枚,打)  麦门冬(半升)  甘草(炙,二两)  粳米(六合)      
半夏(半升)  生姜(二两,切)  竹叶(三大握)
    上方七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粳米,米熟讫,去米,纳诸药,煮至六升,去滓,温服二升,日三服。  
小朱鸟汤
    治天行热病,心气不足,内生烦热,坐卧不安,时下利纯血如鸡鸭肝者方:
    鸡子黄二枚)  阿胶(三锭)  黄连(四两)  芍药(各二两)        
    上五味,以水六升,先煮连、芩、芍三物,取三升,去滓,内胶,列上火,令烊尽,取下,待小冷下鸡子黄,搅令相得,温服七合,日三服。  
大朱鸟汤
    治天行热病,重下恶毒痢,痢下纯血,日数十行,蠃瘦如柴,心中不安,腹中绞急,痛如刀刺方:
    鸡子黄(二枚)  阿胶(三锭)  黄连(四两)  芍药(各二两)  人参(二两)      
干姜(二两)
    上药七味,以水一斗,先煮连、芩、姜五物,得四升讫,内醇苦酒二升,再煮至四升
讫,去滓,次纳胶于内,更上炎,令烊,取下待小冷,纳鸡子黄,搅令相得即成,每服一
升,日三夜一服。  
小玄武汤
    治天行病,肾气不足,内生虚寒,小便不利,腹中痛,四肢冷者方:
    茯苓(三两)  芍药(三两)  白术(二两)  干姜(三两)  附了(一枚,炮去皮)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大玄武汤
    治肾气虚疲,少腹中冷嘲热讽,腰背沉重,四肢清,小便不利,大便鸭溏,日十余行,气惙力弱者方:
    茯苓(三两)  白术(二两)  附子(一枚,炮)  芍药(二两)  干姜(二两)  人
参(二两)  甘草(二两,炙)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温服一升,日三夜一他。
    弘景曰:阳旦者,升阳之方,以黄芪为主;阴旦者,扶阴之方,以柴胡为主;青龙者,宣发之方,以麻黄为主;白虎者,收重之方,以石膏为主;朱鸟者,表滋之方,以鸡了黄为主;玄武者,温渗之方,以附子为主;此六方者,为六合之正精,升降阴阳,变互金木,即济水火,乃神明之剂也。张机撰《伤寒论》,避道家之称,故其方皆非正名也,但以其药名之,以推主为识耳。  
    陶经隐居云:中恶卒死者,皆脏气被壅,致令内外隔绝所致也,神仙有开五窍以救卒死中恶之方五者,录如左:  
点眼以通肝气:
    治跌仆,  腰,挫闪,气血着滞、作痛一处,不可欠呻、动转方:
    矾石烧赤,取凉冷,研为细粉,每用少许,以酢蘸,点目大眦,痛在左则点右眦,痛在右则点左眦,当大痒,螯泪大出则愈。  
吹鼻以通肺气:
     治诸凡卒死,息闭不通者,皆可用此法活之。
     皂角刮去皮絃,用净肉,火上炙燥,如杏核心大一块,细辛根等分,共为极细末,每用苇管吹鼻中少许,得嚏则活也。  
着舌而通心气:
    治中恶,急心痛,手足遂冷者,顷刻可杀人,扑克其人唇舌青紫者及指甲青冷者是:
    硝石(五钱匕)  雄黄(一钱匕)  
    上二味,共为极细末,启病者舌,着散一匕于舌下,少时即定,若有涎出,令病者随涎
咽下必愈。  
启喉以通脾气:
    治过食难化之物,或异品有毒,宿积不消,毒势攻注,心腹痛如刀搅。  
    赤小豆  瓜蒂(各等分)  
    共为散,每用咸豉半升,以水二升,煮豉取一升,去滓,纳散一匕,顿服,少项当大吐
则瘥。(启喉方:救误食诸毒及生冷硬物,宿积不消,心中痛疼方。赤小豆、瓜蒂各等分,为散讫,加盐豉少许,共捣为丸,以竹箸启病者齿,温水送入口中,得大吐鲁番即愈)  
熨耳以通肾气:
    治梦魇不寐  
    烧热汤二升,入戎盐七合,令烊化已,切葱白十五茎纳汤内,视汤再沸,即将葱取出,
捣如泥,以麻布包之,熨病者二耳,令葱气入耳,病者即寐也。(灌耳方:救饮水过,小便闭塞,涓滴不通方。烧汤一斗,入戎盐一升,葱白十五茎,莫令葱太热,勺汤,指试不太热,即灌耳中,令病者侧卧,下以一盆着汤,承耳下薰之,少时小便通,愈)  
    上五方,乃神仙救急之道,若畜病者,可倍用之。  
    校注:  
    1、耎(ruan ,软)意为祛弱  
    2、小补心汤第一方即《金匮要略》之桥蒌薤白半夏汤,主证及药味皆符,惟《《金匮要略》用“白酒一斗”,本书用“白  浆一斗”,据〈外台秘要〉载此方,白酒即白  浆,〈千金要方〉作白  浆,实为一物,古又称“酢”,即今之黄酒。  
    3、大泻脾汤之六味药,甲本为“附子、干姜、黄芩、大黄、枳实、芍药(先抄“甘草”,又涂改为“芍药”)”,乙本为“附子、干姜、黄芩、大黄、枳实、甘草”。按本方通例,凡
五脏泻汤大方,皆由六味药组成,其中,有五味药诸方皆同,即姜、芍药、大黄、黄芩、甘草,只有一味药诸方各异,此一味药出自该脏泻汤小方,据此,大泻脾汤应由前列五味药加附子组成,方中不应有“枳实”,枳实是大小泻肝汤的代表药物。  
    4、甲本、乙本皆作“一分”,按〈本草经集注〉“四分成一两”,据本书通例,用量不当如此之少,疑“分”当为“两”字之误,今改。  
    5、因“六”字与“二”字草书形近,致甲本、乙本皆讹作“二两”,即云加倍,当以“六
两”为正。  

作者: 五积散    时间: 2003-11-3 23:47
标题: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
这也是中医经典著作之一,人多忽视.....
作者: 黄岐建中汤    时间: 2003-11-6 07:18
标题: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
好文章!重要文献。
仲景之秘,尽在此焉。余于此倾心良久,仅能得其一二,而略通其意耳;敢请大家/大方之家保传焉!
作者: 抱残守缺    时间: 2003-11-6 12:05
标题: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
真能明其一二,已经了不起了,我八年前看到此书,至今所得尚不敢云一二,只是看清楚了骨架。
作者: 江满月圆    时间: 2003-11-6 18:57
标题: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
  述证用药如此精妙,少见少见!
  谢谢志一先生将其贴出!
作者: 黄岐建中汤    时间: 2003-11-8 11:02
标题: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
下面引用由抱残守缺2003/11/06 12:05pm 发表的内容:
真能明其一二,已经了不起了,我八年前看到此书,至今所得尚不敢云一二,只是看清楚了骨架。
先生过谦了!“看清楚了骨架”,亦已得其全豹矣!——得鱼忘筌,说一不二,而“道在于一”。请受在下一拜。
作者: 抱残守缺    时间: 2003-11-12 17:19
标题: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
黄岐建中汤先生让在下实在惭愧,我所说看清骨架也不过是知道各部分的内容,至于理解含义差得太远了,就如仲景学说,苟能得其全部一二,并非浅解,足以成为名医。得其三四,海内绝无对手。
作者: 玄隐子    时间: 2003-11-24 20:18
标题: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
哈哈,高手过招,总是惺惺相惜!
咱们且作壁上观!
作者: lirongfeng    时间: 2003-12-10 08:10
标题: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
文好;评也好;
作者: jemmyyao    时间: 2003-12-12 14:01
标题: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
还有图呢,等我那天放上来
作者: 黄岐建中汤    时间: 2003-12-13 12:45
标题: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
下面引用由jemmyyao2003/12/12 02:01pm 发表的内容:
还有图呢,等我那天放上来
是不是四神图,据说此书封面的四神图已经失传,要是先生能够发上来,太感谢了!
也有可能是关于“五味”的那个图,感激之心是同样的。  :)
作者: 三七生    时间: 2003-12-13 13:12
标题: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校订本)
                         梁  华阳隐居陶弘景  撰
                     
    隐居曰:凡学道辈,欲求永年,先须祛疾。或有夙痼,或患时恙,一依五脏补泻法例,服药数剂,必使脏气平和,乃可进修内视之道。不尔,五精不续,真一难守,不入真景也。服药祛疾,虽系微事,亦初学之要领也。诸凡杂病,服药汗吐后,邪气虽[难]平,精气被夺,致令五脏虚疲,当即据证服补汤数剂以补之。不然,时日久旷,或变为损证,则生死转侧耳。谨钭五脏虚实证候悉列于左,庶几识别无误焉。
                        辨肝脏病证文并方
    肝虚则恐,实则怒。肝病者,必两胁下痛,痛引少腹。虚则目无所见,耳有所闻,心澹澹如人将捕之。气逆则耳聋,颊肿,治之取厥阴、少阳血者。邪在肝,则两胁中痛。中寒恶血在内,则  善瘛,节时肿。取之行间以引胁下,补三里以温[胃]中,取耳间青脉,以去其瘛。陶云:肝德在散。故经云:以辛补之,以酸泻之。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适其性而衰也。
    小泻肝汤:治肝实两胁下痛,痛引少腹迫急[当有干呕]者方
    枳实(熬)、芍药、生姜各三两
    上三味以清浆三升,煮,取一升,顿服之。不瘥,即重作服之。
    大泻肝汤:治头痛目赤,多恚怒,胁下支满而痛,痛连少腹迫急无奈方
    枳实(熬)、芍药、甘草(炙)、黄芩、大黄、生姜(切),各一两
    上六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温分再服。
    小补肝汤 :治心中恐疑,时多恶梦,气上冲心,越汗出,头目眩运者方
    桂枝、干姜、五味子(各三两)、枣十二枚(去核,一方作薯蓣,当从)   
    上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心中悸者,[加]桂枝一两半;中满者,去枣;心中如饥者,还用枣;咳逆头苦痛者,加细辛一两半;四肢冷,小便难者,加附子一枚,炮;
    大补肝汤:治肝气虚,其人恐惧不安,气自少腹上冲咽,呃声不止,头目苦眩,不能坐起,汗出,心悸,干呕不能食,脉弱而结者方
    桂枝、干姜、五味子(各三两)、旋覆花、代赭石(烧,一方作牡丹皮,当从)、竹叶(各一两)、大枣(十二个,去核,一方作薯蓣,当从)
    上七味,以水一斗,温服一升,日三夜一服[升]

                          辨心脏病证文并方
    心虚则悲不已,心实则笑不休。心病者,心胸内痛,胁下支满,膺背肩胛间痛,两臂内痛。虚则胸腹胁下与腰相引而痛。取其经手少阴、太阳,及舌下血者。其变,刺郄中血者。
    邪在心,则病心中前,善悲,是眩仆,视有余不足崦调之。经云:“诸邪在心者,皆心胞代受,故证如是。”
    陶云:心德在耎 ① 。故经云:“以咸补之,苦泻之。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
    小泻心汤:治心中卒急痛,胁下支满,气逆攻膺背肩胛间,不可饮食食之反笃者方
    龙胆草、栀子(打,各三两)、戎盐(如杏子大三枚,烧赤)
    上三味,以酢三升,煮取一升,顿服。少顷,得吐瘥。
    大泻心汤:治暴得心腹痛,痛如刀刺,欲吐不吐,欲下不下,心中懊憹,胁背胸支满迫急,无可奈者方
    龙胆草、栀子(捣,各三两)、苦参、升麻(各二两)、豉(半升)、戎盐(如杏子大三枚)。上六味,服一升,当大吐,吐已必自泻下,即瘥(一方无苦参,有通草二两,当从)
    小补心汤 :治胸痹,心中痞满,气结在胸,时从胁下逆抢心,心痛无奈方
    栝蒌(一枚,捣)、薤白(八两)、半夏(半升,洗去滑)、厚朴(炙,二两)桂枝(一两),上六味,以白浆一斗煮取四或,每服二或,日再。(一方有杏仁半升,无半夏,当从)
    心胞气实者,受外邪之动也,则胸胁支满,眩中澹澹大动,面赤,目黄,善笑不休;虚则血气少,善悲,久不已,发癫仆。
    小泻心汤:治胸腹支满,心中跳动不安者方
    黄连、黄芩、大黄(各三两),上三味,以麻沸汤三升,渍一食顷,绞去滓,顿。
    大泻心汤:治心中怔忡不安,胸膺痞懑,口中苦,舌上生疮,面赤如新妆,或吐血,衄血,下血者方
    黄连、黄芩、芍药(各三两)、干姜(炮)、甘草(炙)、大黄(各一两)
    上六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温分再服,日二
    小补心汤:治血气虚少,心中动悸,时悲泣,烦中,汗出,气噫,脉结者方
    代赭石(烧赤,入酢浆中淬三次,打。一方作牡丹皮,当从)、旋覆花、竹叶(各二两)豉(一两,一方作山萸肉,当从)
    上方四味,以不八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怔惊不发者,加代赭石,为四两半;烦热汗出者,去豉,加竹叶至四两半,身热还用豉;心中窒痛[心下痞满]者,加豉至四两半;气苦少者,加甘草三两;心下痞满者,去豉,加人参一两半;胸中冷而多唾者,加干姜一两半;咽中介介塞者,加旋覆花至四两半。
    大补心汤:治心中虚烦,懊憹不发,怔忡如车马惊,饮食无味,干呕,气噫,时或多唾,其人脉结而微者方
    代赭石(烧赤,入酢头中淬三次,打。一方作牡丹皮,当从)、旋覆花、竹叶(各三两)、豉(一方作山萸肉,当从)、人参、甘草(炙)、干姜(各一两)
    上方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温服一升,日三夜一服。
                        辨脾脏病证文并方
    脾实则腹满,殓泄;虚则四肢不用,五脏不安。脾病者,必腹满肠鸣,溏泻,食不化;虚则身重,若饥,肉痛,足痿不收,行善瘛,脚下痛。邪在脾,则肌肉痛,阳气不足,则寒中,肠鸣,腹痛;阴气不足,则善饥,绵调其三里。
    陶云:脾德在缓。故经云:以甘补之,辛泻之;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
    小泻脾汤:治脾气实,下利清谷,里寒外热,腹冷,脉微者方
    附子([一]枚,炮]、干姜 、甘草(炙,各三两),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              
    大泻脾汤:治腹中胀满,干呕不能食,欲利不理,或下利不止者方
    附子(一枚,炮)、干姜(三两)、黄芩、大黄、芍药[枳实]、甘草(炙,各一两)
    上方六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勤务员,温升再服,日二
    小补脾汤:治饮食不化,时自吐利,吐利已,心中苦饥;或心下痞满,脉微,无力,身重,足痿,善转筋者方
  
    人参、甘草(炙)、干姜(各三两)、白术(一两)
    上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三服,日三。苦脐上筑动者,去术,加桂四两;吐多者,去术,加生姜三两;下多者,仍用术;心中悸者加茯苓一分[两];渴欲饮者,加术至四两半;腹中满者,去术,加附子,一枚,炮;腹中痛者,加人参一分[两];寒者,加干姜一分[两]。
    大补脾汤:治脾气大疲,饮食不化,呕吐下利,其人枯瘦如柴,立不可动转,口中苦干渴,汗出,气急,脉微而时微者方
    人参 、甘草(炙,各三两)、干姜(三两)、术 、麦门冬、五味子、旋覆花(一方作牡丹皮,当从,各一两),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温分四服,日三夜一服。

                       辨肺脏病证候文并方
    肺虚则鼻息不利;实则喘咳,凭胸仰息。     
    肺病者,必咳喘逆气,肩息,背痛,汗出憎风;虚则胸中痛,少气,不能报息,耳聋,咽干。     
    邪在肺,则皮肤痛,发寒热,上气喘,汗出,咳动肩背,取之膺中外腧,背第三椎旁,以手按之快然,乃刺之,取缺盆以越之。
     陶云:肺德在收。故经云:“以酸补之,咸泻之;肺苦气上逆,食辛以散之,开腠理以通气也。”
    小泻肺汤:治咳喘上气,胸中迫满,不可卧者方
    葶苈子(熬黑,捣如泥)、大黄、芍药(各三两),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二升,温分再服,喘定止后服。
    大泻肺汤:治胸中有痰[疾?]涎,喘不得卧,大小便闷,身面肿迫潢,欲得气利者方
    葶苈子(熬)、大黄、芍药(各二两)、甘草(炙)、黄芩、干姜(各一两),上六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温分再服,日二服。
    小补肺汤:治汗出口渴,少气不足息,胸中痛,脉虚者方
    麦门冬、五味子、旋覆花(各三两,一方作牡丹皮,可从)、细辛(一两)
    上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每服一升,日三服。若胸中烦热者,去细辛,加海蛤一分[两];若闷痛者,加细辛一分[两];咳疾不出,脉结者,倍旋覆花为二[六]两;若眩冒者,去细辛,加泽泻一分[两];咳而吐血者,倍麦门冬二[六]两;若烦渴者,去细辛,加粳米半升;涎多者,仍用细辛,加半夏半升,洗。
    大补肺汤:治烦热汗邮,少气不足息,口干,耳聋,脉虚而快者方
    麦门冬、五味子、旋覆花(各三两,一方作牡丹皮,当从)、细辛(一两)、地黄、竹叶、甘(各一两),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温分四服,日三夜一服。
                  
                        辨肾脏病证文并方
    肾气虚则厥逆,实则腹满,面色正黑,泾溲不利。     
    肾病者,必腹大胫肿,身重,嗜寝 [寐];虚则腰中痛,大腹小腹痛,尻阴股、膝挛,足皆痛。     
    邪在肾,是骨痛,阴痹,阴痹者,按之不得,腹胀,腰痛,大便难,肩背项强痛,时眩仆,取之勇泉,昆仑,视有余者尽取之。
    陶云:肾德在坚。故经云:“以苦补之,甘泻之;肾甘燥,急食咸以润之,至津液生也。”
    小泻肾汤:治小便赤少,少腹满,[时足胫有者方]
    茯苓、甘草、黄芩(各三两),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
    大泻肾汤:治小便赤少,是溺血,少腹迫满而痛,腰如折,耳鸣者方
    茯苓、甘草、大黄、黄芩(各三两)、芍药、干姜(各一两)
    上方六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日二温服。
    小补肾汤:治虚劳失精,腰痛,骨蒸羸瘦,脉快者方
    地黄、竹叶、甘草(各三两)、泽泻(一两)
    上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日三服。若小便血者,去泽泻,加地榆一两[分];若大便见血者,去泽泻,加伏龙肝如鸡子在;若苦遗精者,易生地黄为熟地黄;若小便冷,茎中痛,倍泽泻为二两;少腹苦迫急者,去泽泻,加牡丹皮一两[分];小便不利者,仍用泽泻;心烦者,加竹叶;腹中热者,加栀子十四枚,打。
    大补肾汤:治精气虚少,腰痛,肾痿,不可行走,虚热冲逆,头目眩,小便不利,脉软而快者方
   
    地黄、竹叶、甘草(各三两) 、泽泻、桂枝、干姜、五味子(各一两)
    上七味,以长流水一斗,煮取四升,渐分四服,日三服夜一服。
  
    陶曰:又有泻方五首,以救诸病误治,致生变乱者也
    泻肝汤:救误用吐法,其人神气素虚,有疾[痰]澼发动呕吐不止,惊烦不宁方
    枳实(熬)、芍药、代赭石(营业税,一方作牡丹皮,当从)、旋覆花、竹叶(各三两,一方有生姜,当从),上方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温分再服。
    泻心汤:救误用清下,其人阳气素实,外邪乘虚陷入,致心下痞满,食不下,利反不止,雷鸣腹痛方
    黄连、黄芩、人参、甘草(炙)、干姜(各三两,一方有大枣)
    上方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温分再服
    泻脾汤:救误用冷寒,其人阴气素实,卫气不通,致腹中滞胀,反寒不已方      
    附子(炮)、干姜、麦冬、五味子、旋覆花(各三两,一方有细辛三两)
    上方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温分再服
    泻肺汤:救误用火法,其人血素躁,致令神识迷妄如痴,吐血、衄血、胸中烦满,气结
    葶苈子(熬黑,捣如泥)、大黄、生地黄、竹叶、甘草(各三两)
    上方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温分再服
    泻肾汤:救误用汗法,其人阳气素虚,致令阴气逆升,心中悸动不安,冒,汗出不止
    茯苓、甘草、桂枝、生姜、五味子(各三两),止方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或,温分再服。
    陶云:经方有救诸劳损病方,亦有五首,然综观共要义,盖不外虚候方加减而已,录出以备修真之辅,拯人之危也。然其方意深妙,非俗浅所识,缘诸损候,藏气互乘,虚实杂错,药味寒热并行,补泻相参,先圣遗奥,出人意表,汉晋以还,诸名医辈,张机、卫汜[汛]、华元化、吴普、皇甫玄晏、支法师、葛稚川、范将军等,皆当代名贤,咸师式此,《汤液经法》愍救疾苦,造福含灵,其间增减,虽各擅其异,或致新效,似乱旧经,而其旨趣,仍方圆之于规矩也。

    养生补肝汤:治肝虚,筋极,腹中坚澼,大便閟塞方。
    蜀椒(汗,一升),桂心(三两),韭叶(切,一把),芍药(三两,芒硝(半斤),胡麻油(一升),上六味,以水五升,称煮椒、椒、韭叶、区药,取得三升,去滓,纳芒硝于内,待消已,即停火,将麻油倾入,乘热,急以桑枝三枚,各长尺许,不住手搅,令与芍药和合为度,共得三升,温分三他,一日尽之。
    调中补心汤:治心劳脉极,心中烦悸神识慌惚方
    旋覆花(一升,一方作牡丹皮四两,当从),栗子(打去壳,十二枚,葱叶(十四茎),豉(半斤,一方作山萸肉,当从),栀子(十四枚,打),人参(三两,切)。上方六味,以清酒四升,水六升,煮取三升,渐分三他,日三。
    建中补脾汤:治脾虚肉极,羸唐如柴,腹中拘急,四肢无力方
    甘草(炙,二两),大枣(十二枚,去核),生姜(三两,切),黄饴(一升),桂枝(二两),芍药(六两)。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纳饴,更上火,令消已,温服一升,日尽之。
    宁气补肺汤:治肺虚气极,烦热汗出,口舌渴燥方
    麦门冬(二升),五味子(二升),白  浆(五升),芥子(半升),旋覆花(一两),竹叶(三把),上六味,但以白  浆共煮,取得三升,分三服,日尽之。
    固元补肾汤:治肾虚精极,遗精失溺,气乏无力,不可动转,唾血、咯血方
    地黄(切),王瓜根(切,各三两),苦酒(一升),甘草(炙),薤白(四两),干姜(二两,切)。上方六味,以苦酒合井泉水五升煮之,取得三升,每服一升,一日尽之。
    陶云:经云:毒药攻邪,五茶为充,五果为助,五谷为养,五畜为益,尔乃大汤之设。今所录者,皆小汤耳。若欲作大汤者,补有汤内加羊肝,补心加鸡心,补脾加牛肉,补肺加犬肉,补肾加猪肾,各一具,即成也。
    陶隐居云:“依《神农本经》及《桐君采药录》,上中下三品之药,凡三百六十五味,以应周天之度,四时八节之气,商有圣相伊尹,撰《汤液经法》三卷,为方亦三百六十首:上品上药,为服食补益方者百二十者;中品中药,为疗疾祛邪之方,亦百十十首;下品毒药,为杀虫辟邪痈疽等方,亦百二十首。凡共三百六十首也,实万代医家之规范,苍生护命之大宝也。今检录常情需用者六十首,备山中预防灾疾之用耳。检用诸药之要者,可黩契经方之旨焉。经云: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天有五气,化生五味,五味之变,不可胜数。”今者约列二十五种,以明五行互含之迹,以明五味变化之用,如左:
    味辛皆属木,桂为之主,椒为火,姜为土,细辛为金,附子为水。
    味咸皆属火,旋覆花为之主,大黄为木,泽泻为土,厚朴为金,硝石为水。
    味甘皆属土,人参为之主,甘草为木,大枣为火,麦冬为金,茯苓为水。
    味酸皆属金,五味[子]为之主,枳实为木,豉为火,芍药为土,薯蓣为水。
    味苦皆属水,地黄为之主,黄芩为木,黄连为火,白术为土,竹叶为水。
    此二十五味,为诸药之精,多疗诸五脏六腑内损诸病,学者当深契焉。
    经云:“主于补泻者为君,数量同于君而非主故为臣,从于佐监者为佐使。”
    陶隐居曰:此图乃《汤液经法》尽要之妙,学者能谙于此,医道毕矣。
    弘景曰:“外感天行,经方之药,有二旦、六神大小等汤。昔南阳张机,依此诸方,撰写为《伤寒论》一部,疗治明悉,后学咸尊奉之。山林僻居,仓卒难防外感之疾,日数传变,生死往往在三五日间,岂险之虞也,今亦录而识之。
    小阳旦汤:治天行发热,自汗出而恶风,鼻鸣干呕者
    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生姜(二两,切),甘草(炙,二两),大枣(十二枚),上方,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服已,即啜热稀饭一器,以助药力,稍令汗出,不可大汗流漓,汗之则病不除也。若不汗出,可随服之,取瘥止。日三服,若加饴一升,为正阳旦汤。
    小阴旦汤:治天行,身热汗出,头目痛,腹中痛,干呕下利者
    黄芩(三两),芍药(三两),生姜(二两,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上方,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服汤已,如人行三四里时,令病人嗓白  浆一器,以助药力,身热之自愈也。
    大阳旦汤:治凡病汗出不止,气息惙,身劳力怯,恶风凉,腹中拘急,不欲饮食,皆宜此方,若脉虚大者,为更切证也。
    黄芩(五两),人参,桂枝,生姜(各三两),甘草(炙,三两),芍药(六两),大枣(十二枚),饴(一升)。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四或,去滓,纳饴上火,令烊已,每服一升,日三夜一服。
    大阴旦汤:治凡病头目眩晕,咽中干,每喜干呕,食不下,心中烦满,胸胁支痛,往来寒热方
    柴胡(八两),人参,黄芩,生姜(各三两),甘草(炙,二两),芍药(四两),大枣(十二枚),半夏(一升,洗)。上八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重上火,缓缓煎之,取得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小青龙汤:治天行,发热恶寒,汗不出而喘,身疼痛,脉紧者方
    麻黄(三两),杏仁(半升,熬,打),桂枝(三两),甘草(炙,一两半)
    上方四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黄,减二升,掠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或,去滓,温服八合,必令汗出彻身,不然恐邪不尽散也。
   大青龙汤:治天行,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喘咳不已者
    麻黄(去节),细辛,芍药,甘草(炙),桂枝(各三两),五味子(半升),半夏(半升),干姜(三两)。上方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掠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一方无干姜,作七味,当从。
    小白虎汤:治天行热痛,大汗出不止,口舌干燥,饮水数升不已,脉洪大者方

    石膏(如鸡子大,绵裹),知母(六两),甘草(炙,二两),粳米(六合)
    上四味,以水一斗,先熬粳米,熟讫,去米,纳诸药,煮取六升,温服二升,日三服。
    大白虎汤:治天行热病,心中烦热,时自汗出,舌干,渴欲饮水,时呷嗽不已,久不解者方
    石膏(如鸡子大一枚,打),麦门冬(半升),甘草(炙,二两),粳米(六合),半夏(半升),生姜(二两,切),竹叶(三大握)
    上方七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粳米,米熟讫,去米,纳诸药,煮至六升,去滓,温服二升,日三服。
    小朱鸟汤:治天行热病,心气不足,内生烦热,坐卧不安,时下利纯血如鸡鸭肝者方
    鸡子黄(二枚),阿胶(三锭),黄连(四两),芍药(各二两)      
    上五味,以水六升,先煮连、芩、芍三物,取三升,去滓,内胶,列上火,令烊尽,取下,待小冷下鸡子黄,搅令相得,温服七合,日三服。
    大朱鸟汤:治天行热病,重下恶毒痢,痢下纯血,日数十行,蠃瘦如柴,心中不安,腹中绞急,痛如刀刺方
    鸡子黄(二枚),阿胶(三锭),黄连(四两),芍药(各二两),人参(二两),干姜(二两)。上药七味,以水一斗,先煮连、芩、姜五物,得四升讫,内醇苦酒二升,再煮至四升讫,去滓,次纳胶于内,更上炎,令烊,取下待小冷,纳鸡子黄,搅令相得即成,每服一升,日三夜一服。
    小玄武汤:治天行病,肾气不足,内生虚寒,小便不利,腹中痛,四肢冷者方
    茯苓(三两),芍药(三两),白术(二两),干姜(三两),附子(一枚,炮去皮)。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大玄武汤:治肾气虚疲,少腹中冷嘲热讽,腰背沉重,四肢清,小便不利,大便鸭溏,日十余行,气惙力弱者方
    茯苓(三两),白术(二两),附子(一枚,炮),芍药(二两),干姜(二两),人参(二两),甘草(二两,炙)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温服一升,日三夜一他。
    弘景曰:阳旦者,升阳之方,以黄芪为主;阴旦者,扶阴之方,以柴胡为主;青龙者,宣发之方,以麻黄为主;白虎者,收重之方,以石膏为主;朱鸟者,表滋之方,以鸡了黄为主;玄武者,温渗之方,以附子为主;此六方者,为六合之正精,升降阴阳,变互金木,即济水火,乃神明之剂也。张机撰《伤寒论》,避道家之称,故其方皆非正名也,但以其药名之,以推主为识耳。
    陶经隐居云:中恶卒死者,皆脏气被壅,致令内外隔绝所致也,神仙有开五窍以救卒死中恶之方五者,录如左:
    点眼以通肝气:治跌仆,腰,挫闪,气血着滞、作痛一处,不可欠呻、动转方
    矾石烧赤,取凉冷,研为细粉,每用少许,以酢蘸,点目大眦,痛在左则点右眦,痛在右则点左眦,当大痒,螯泪大出则愈。
    吹鼻以通肺气:治诸凡卒死,息闭不通者,皆可用此法活之
    皂角刮去皮絃,用净肉,火上炙燥,如杏核心大一块,细辛根等分,共为极细末,每用苇管吹鼻中少许,得嚏则活也。
    着舌而通心气:治中恶,急心痛,手足遂冷者,顷刻可杀人,扑克其人唇舌青紫者及指甲青冷者是
    硝石(五钱匕),雄黄(一钱匕)
    上二味,共为极细末,启病者舌,着散一匕于舌下,少时即定,若有涎出,令病者随涎咽下必愈。
    启喉以通脾气:治过食难化之物,或异品有毒,宿积不消,毒势攻注,心腹痛如刀搅。
    赤小豆,瓜蒂(各等分)
    共为散,每用咸豉半升,以水二升,煮豉取一升,去滓,纳散一匕,顿服,少项当大吐则瘥。(启喉方:救误食诸毒及生冷硬物,宿积不消,心中痛疼方。赤小豆、瓜蒂各等分,为散讫,加盐豉少许,共捣为丸,以竹箸启病者齿,温水送入口中,得大吐鲁番即愈)
    熨耳以通肾气:治梦魇不寐
    烧热汤二升,入戎盐七合,令烊化已,切葱白十五茎纳汤内,视汤再沸,即将葱取出,捣如泥,以麻布包之,熨病者二耳,令葱气入耳,病者即寐也。(灌耳方:救饮水过,小便闭塞,涓滴不通方。烧汤一斗,入戎盐一升,葱白十五茎,莫令葱太热,勺汤,指试不太热,即灌耳中,令病者侧卧,下以一盆着汤,承耳下薰之,少时小便通,愈)
    上五方,乃神仙救急之道,若畜病者,可倍用之。
    校注:
    1、 耎(ruan ,软)意为祛弱
    2、小补心汤第一方即《金匮要略》之桥蒌薤白半夏汤,主证及药味皆符,惟《《金匮要略》用“白酒一斗”,本书用“白  浆一斗”,据《外台秘要》载此方,白酒即白  浆,《千金要方》作白  浆,实为一物,古又称“酢”,即今之黄酒。
    3、大泻脾汤之六味药,甲本为“附子、干姜、黄芩、大黄、枳实、芍药(先抄“甘草”,又涂改为“芍药”)”,乙本为“附子、干姜、黄芩、大黄、枳实、甘草”。按本方通例,凡五脏泻汤大方,皆由六味药组成,其中,有五味药诸方皆同,即姜、芍药、大黄、黄芩、甘草,只有一味药诸方各异,此一味药出自该脏泻汤小方,据此,大泻脾汤应由前列五味药加附子组成,方中不应有“枳实”,枳实是大小泻肝汤的代表药物。
    4、甲本、乙本皆作“一分”,按〈本草经集注〉“四分成一两”,据本书通例,用量不当如此之少,疑“分”当为“两”字之误,今改。
    5、因“六”字与“二”字草书形近,致甲本、乙本皆讹作“二两”,即云加倍,当以“六两”为正。

作者: 风云天下    时间: 2003-12-26 21:13
标题: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
诸位的贴子让小生大开眼界!
作者: 请多指教    时间: 2004-2-17 12:51
标题: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
多谢各位前辈的指教!
作者: zjc888465    时间: 2004-3-16 23:00
标题: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
这里的方子可以说是真正的以法统方,但实际临床应用中的效果如何?且与现行的症状归属不同,如心症,大多与肝脾部病变有关。请诸位谈谈看法。
作者: 求真堂主    时间: 2004-3-17 21:00
标题: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
[这个贴子最后由求真堂主在 2004/03/17 09:10pm 第 4 次编辑]

诸先生所录,讹错颇多,是否笔误?改三七先生稿重录如下:括号内为改动者。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再校订本)
                        梁  华阳隐居陶弘景  撰
                     
   隐居曰:凡学道辈,欲求永年,先须祛疾。或有夙痼,或患时恙,一依五脏补泻法例,服药数剂,必使脏气平和,乃可进修内视之道。不尔,五精不续,真一难守,不入真景也。服药祛疾,虽系微事,亦初学之要领也。诸凡杂病,服药汗吐后,邪气虽[难]平,精气被夺,致令五脏虚疲,当即据证服补汤数剂以补之。不然,时日久旷,或变为损证,则生死转侧耳。谨钭(将)五脏虚实证候悉列于左,庶几识别无误焉。
                       辨肝脏病证文并方
   肝虚则恐,实则怒。肝病者,必两胁下痛,痛引少腹。虚则目(目荒目荒)无所见,耳有所闻,心澹澹(然)如人将捕之。气逆则耳聋,颊肿,治之取厥阴、少阳血者。邪在肝,则两胁中痛。中寒(寒中)恶血在内,则(胻)善瘛,节时肿。取之行间以引胁下,补三里以温胃中,取耳间青脉,以去其瘛。陶云:肝德在散。故经云:以辛补之,酸泻之。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适其性而衰(之)也。
   小泻肝汤:治肝实(,)两胁下痛,痛引少腹迫急,当有干呕者方
   枳实、芍药、生姜各三两
   上三味以清浆(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之。不瘥,即重作服之。
   大泻肝汤:治头痛(,)目赤,多恚怒,胁下支满而痛,痛连少腹迫急无奈方
   枳实(熬)、芍药、甘草(炙),(各三两)黄芩、大黄、生姜(切),各一两
   上六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温分再服。
   小补肝汤 :治心中恐疑,时多恶梦,气上冲心,越汗出,头目眩运者方
   桂枝、干姜、五味子各三两、枣十二枚去核,一方作薯蓣   
   上(右)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心中悸者,加桂枝一两半;(冲气盛者,加五味子一两半。头苦眩者,加术一两半。干呕者,去大枣,加生姜一两半。)中满者,去(大)枣;心中如饥者,还用枣;咳逆(、)头苦痛者,加细辛一两半;四肢冷,小便难者,加附子一枚,炮;
   大补肝汤:治肝气虚,其人恐惧不安,气自少腹上冲咽,呃声不止,头目苦眩,不能坐起,汗出,心悸,干呕不能食,脉弱而结者方
   桂枝(心)、干姜、五味子各三两、旋覆花、代赭石烧,一方作牡丹皮,竹叶各一两、大枣十二个(枚),去核,一方作薯蓣。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温服一升,日三(,)夜一服
                         辨心脏病证文并方
   心虚则悲不已,实则笑不休。心病者,心胸内痛,胁下支满,膺背肩胛间痛,两臂内痛。虚则胸腹胁下与腰相引而痛。取其经手少阴、太阳,及舌下血者。其变,刺郄中血者。
   邪在心,则病心中前(痛),善悲,是眩仆,视有余不足崦(而)调之。经云:“诸邪在心者,皆心胞代受,故证如是。”
   陶云:心德在耎(软)。故经云:“以咸补之,苦泻之。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
   小泻心汤:治心中卒急痛,胁下支满,气逆攻膺背肩胛间,不可饮食(,)食之反笃者方
   龙胆草、栀子打,各三两,戎盐如杏子大三枚,烧赤
   上三味,以酢三升,煮取一升,顿服。少顷,得吐瘥。
   大泻心汤:治暴得心腹痛,痛如刀刺,欲吐不吐,欲下不下,心中懊憹,胁背胸支满,(腹中)迫急,无(不)可奈者方
   龙胆草、栀子捣,各三两,苦参、升麻各二两,豉半升,戎盐如杏子大三枚。上(右)六味,(以酢六升,先煮前五味,得三升许,取滓,纳戎盐,稍煮待消已,取二升),服一升,当大吐,吐已必自泻下,即瘥。一方无苦参,有通草二两,
   小补心汤 :治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背痛彻心者方。)
栝蒌一枚,捣、薤白八两、半夏半升,洗去滑
(右三味以白酨浆一斗,煮取四升,温服一升,日再服,一方有杏仁,无半夏)
(大补心汤:治胸痹,心中痞满,气结在胸,时从胁下逆抢心,心痛无奈方 )
(栝蒌一枚,捣,薤白八两、半夏半升,洗去滑,枳实熬,)厚朴炙,(各)二两,桂枝一两,上(右)六味,以白(酨)浆一斗(,)煮取四或(升),每服二或(升),日再。一方有杏仁半升(熬),无半夏。
  (又) 心胞气实者,受外邪之动也,则胸胁支满,眩(心)中澹澹大动,面赤,目黄,善笑不休;虚则血气少,善悲,久不已,发癫仆。
   小泻心汤:治胸腹支满,心中跳动不安者方
   黄连、黄芩、大黄各三两,上(右)三味,以麻沸汤三升,渍一食顷,绞去滓,顿(服)。
   大泻心汤:治心中怔忡不安,胸膺痞懑(满),口中苦,舌上生疮,面赤如新妆,或吐血,衄血,下血者方
   黄连、黄芩、芍药各三两、干姜炮、甘草炙、大黄各一两
   上(右)六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温分再服,日二
   小补心汤:治血气虚少,心中动悸,时悲泣,烦中(躁),汗出,气噫,(不欲食)脉(时)结者方
   代赭石烧赤,入酢淬三次,打。一方作牡丹皮,旋覆花、竹叶各二两,豉一两,一方作山萸肉,
   上(右)四,以不(水)八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怔惊不发(安)者,加代赭石,为四两半;烦热汗出者,去豉,加竹叶至四两半,身热还用豉;心中窒痛者,加豉至四两半;气苦少者,加甘草三两;心下痞满(不欲食)者,去豉,加人参一两半;胸中冷而多唾者,加干姜一两半;咽中介介塞者,加旋覆花至四两半。
   大补心汤:治心中虚烦,懊憹不发(安),怔忡如车马惊,饮食无味,干呕,气噫,时或多唾(涎),其人脉结而微者方
   代赭石烧赤,入酢中淬三次,打。一方作牡丹皮,旋覆花、竹叶各三两、豉一方作山萸肉,人参、甘草炙、干姜各一两
   上(右)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温服一升,日三,夜一服。

作者: 求真堂主    时间: 2004-3-17 21:32
标题: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
  辨脾脏病证文并方
   脾实则腹满,殓(飧)泄;虚则四肢不用,五脏不安。脾病者,必腹满肠鸣,溏泻,食不化;虚则身重,若(苦)饥,肉痛,足痿不收,行善瘛,脚下痛。邪在脾,则肌肉痛,阳气不足,则寒中,肠鸣,腹痛;阴气不足,则善饥,绵(皆)调其三里。
   陶云:脾德在缓。故经云:以甘补之,辛泻之;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
   小泻脾汤:治脾气实,下利清谷,里寒外热,腹(肢)冷,脉微者方
   附子一枚,炮,干姜 、甘草炙,各三两,上(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               
   大泻脾汤:治腹中胀满,干呕(,)不能食,欲利不理(得),或下利不止者方
   附子一枚,炮,干姜三两、黄芩、大黄、(枳实熬)、甘草炙,各一两
   上(右)六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勤务员(升),温升再服,日二
   小补脾汤:治饮食不化(消),时自吐利,吐利已,心中苦饥,(无力,身重,足痿,善转筋者方)

   人参、甘草炙、干姜各三两、术一两
   上(右)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三服,日三。苦脐上筑动者,去术,加桂四两;吐多者,去术,加生姜三两;下多者,仍(还)用术;心中悸者(,)加茯苓一分;渴欲饮者,加术至四两半;腹中满者,去术,加附子,一枚,炮;腹中痛者,加人参一分;寒者,加干姜一分。
   大补脾汤:(治饮食不消,时自吐利,其人枯瘦如柴,立不可动转,口中苦干渴,汗出,气急,脉微而(结)者方
   人参 、甘草炙,各三两、干姜三两、术 、麦门冬、五味子、旋覆花一方作牡丹皮,各一两,上(右)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温分四服,日三(,)夜一服。
                      辨肺脏病证文并方
   肺虚则鼻息不利;实则喘咳,凭胸仰息。     
   肺病者,必咳喘逆气,肩息,背痛,汗出憎风;虚则胸中痛,少气,不能报息,耳聋,咽干。     
   邪在肺,则皮肤痛,发寒热,上气喘,汗出,咳动肩背,取之膺中外腧(轮),背第三椎旁,以手按之快然,乃刺之,取缺盆以越之。
    陶云:肺德在收。故经云:“以酸补之,咸泻之;肺苦气上逆,食辛以散之,开腠理以通气也。”
   小泻肺汤:治咳喘上气,胸中迫满,不可卧者方
   葶苈子熬黑,捣如泥、大黄、芍药各三两,上(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二升,温分再服,喘定止后服。
   大泻肺汤:治胸中有痰涎,喘不得卧,大小便闷(閟),身面肿迫潢(满),欲得气利者方
   葶苈子熬、大黄、芍药各二(三)两、甘草炙、黄芩、干姜各一两,上(右)六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温分再服,日二服。
   小补肺汤:治汗出(,)口渴,少气不足(以)息,胸中痛,脉虚者方
   麦门冬、五味子、旋覆花各三两,一方作牡丹皮,细辛一两
   上(右)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每服一升,日三服。若胸中烦热者,去细辛,加海蛤一分;若(胸中满)痛者,(还用细辛);咳(不利),脉结者,倍旋覆花为;若眩冒者,去细辛,加泽泻一分;咳而吐(有)血者,(去细辛),倍麦门冬;若烦渴者,去细辛,加粳米半升;涎多者,加半夏半升,洗。
   大补肺汤:治烦热汗邮(出),少气不足(以)息,口(苦)干,耳聋,脉虚而快者方
   麦门冬、五味子、旋覆花各三两,一方作牡丹皮,细辛一两、地黄、竹叶、甘(草)各一两,上(右)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温分四服,日三(,)夜一服。

作者: 黄岐建中汤    时间: 2004-3-18 08:16
标题: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
下面引用由求真堂主2004/03/17 09:00pm 发表的内容:
诸先生所录,讹错颇多,是否笔误?改三七先生稿重录如下:括号内为改动者。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再校订本)
                        梁  华阳隐居陶弘景  撰
                     
...
谢谢先生!先生做了一件大好事。
有没有人还有另一个版本,是近几年新出的,一本小册子,正式出版,好像是“敦煌古医书考释”一类的书名。好像是一个博士,亲自到河北威县,采访年龄已近耄耋的张老先生,重新又得到的两个方子:大小腾蛇汤以及**汤,就是相当于承气汤的。曾经看过,现在找不到。有谁能上传,拜谢!!!
作者: whitecoat    时间: 2004-3-18 10:11
标题: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
勾陈
作者: whitecoat    时间: 2004-3-18 10:18
标题: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
腾蛇
作者: 求真堂主    时间: 2004-3-18 20:47
标题: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
辨肾脏病证文并方
   肾气虚则厥逆,实则腹满,面色正黑,泾溲不利。     
   肾病者,必腹大胫肿,身重,嗜寝 ;虚则腰中痛,大腹小腹痛,尻阴股膝挛,(髀胻)足皆痛。     
   邪在肾,是(则)骨痛,阴痹,阴痹者,按之不得,腹胀,腰痛,大便难,肩背项强痛,时眩仆,取之勇泉,昆仑,视有余(血)者尽取之。
   陶云:肾德在坚。故经云:“以苦补之,甘泻之;肾甘燥,急食咸以润之,至津液生也。”
   小泻肾汤:治小便赤少,少腹满,时足胫有(肿)者方
   茯苓、甘草、黄芩各三两,上(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
   大泻肾汤:治小便赤少,是(时或)溺血,少腹迫满而痛,腰如折,耳鸣者方
   茯苓、甘草、大黄、黄芩各三两,芍药、干姜各一两
   上(右)六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日二(,)温服。
   小补肾汤:治虚劳失精(精少),骨蒸羸瘦,脉快者方
   地黄、竹叶、甘草各三两,泽泻一两
   上(右)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日三服。若小便血者,去泽泻,加地榆一分;若大便血者,去泽泻,加伏龙肝如鸡子在(大);若遗精者,易生地黄为熟地黄;若小便冷,茎中痛,倍泽泻;少腹苦迫急者,去泽泻,加牡丹皮一两(半);小便不利者,仍用泽泻;心烦者,加竹叶;腹中热者,加栀子十四枚,打。
   大补肾汤:治精气虚少,腰痛,肾痿,不可行走,虚热冲逆,头目眩,小便不利,脉软而快者方
  
   地黄、竹叶、甘草各三两 ,泽泻、桂枝、干姜、五味子各一两
   上(右)七味,以长流水一斗,煮取四升,渐(温)分四服,日三(,)夜一服。

   陶曰:又有泻方五首,以救诸病误治,致生变乱者也
   泻肝汤救误用吐法,其人神气素虚,有(痰)澼呕不止,惊烦不宁方
   枳实熬、芍药、代赭石(烧),一方作牡丹皮,旋覆花、竹叶各三两,一方有生姜,
上(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温分再服。
   泻心汤救误用清下,其人阳气素实,外邪乘虚陷入,致心下痞满,食不下,利反不止,雷鸣腹痛方
   黄连、黄芩、人参、甘草炙、干姜各三两,一方有大枣
   上(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温分再服
   泻脾汤救误用冷寒,其人阴气素实,卫气不通(阳气不行),致腹中滞胀,反寒不已方      
   附子炮、干姜、麦冬、五味子、旋覆花各三两,一方有细辛三两
   上(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温分再服
   泻肺汤救误用火法,其人血素躁,致令神识迷妄,(近似)如(于)痴,吐血、衄血、胸中烦满,气结(方)
   葶苈子熬黑,捣如泥、大黄、生地黄、竹叶、甘草各三两
   上(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温分再服
   泻肾汤救误用汗法,其人阳气素虚,致令阴气逆升,心中悸动(动悸)不安,冒汗出不止 (方)
   茯苓、甘草、桂枝、生姜、五味子各三两,
止(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或(升),温分再服。
   陶云:经方有救诸劳损病方五首,然综观共要义(其意趣),盖(亦)不外虚候方加(增)减而已,录出以备修真之辅,拯人之危也。然其方意深妙,非俗浅所识,缘诸损候,藏气互乘,(每挟滞实),药味寒热并行,补泻相参,先圣遗奥,出人意表,汉晋以还,诸名医辈,张机、卫汛、华元化、吴普、皇甫玄晏、支法师、葛稚川、范将军等,皆当代名贤,咸师式此《汤液经法》愍救疾苦,造福含灵,其间增减,虽各擅其(新)异,似乱旧经,而其旨趣,仍方圆之于规矩也。
   养生补肝汤:治肝虚,筋极,腹中坚澼,大便閟塞方。
   蜀椒汗,一升,桂心三两,韭叶切,一把,芍药三两,芒硝半斤,胡麻油一升,
上(右)六味,以水五升,称(先)煮椒、椒、韭叶、区(芍)药,取得三(二)升,去滓,纳芒硝于内,待消已,即停火,将麻油倾入,乘热,急以桑枝三枚,各长尺许,不住手搅,令与药和合为度,共得三升,温分三他(服),一日尽之。

作者: 黄岐建中汤    时间: 2004-3-19 12:04
标题: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
感谢 whitecoat   先生 !看到了,就是这个。谢谢!!
作者: 叶里藏珠    时间: 2004-3-28 11:23
标题: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
“ 味辛皆属木,味咸皆属火,味甘皆属土,味酸皆属金,味苦皆属水,”
  怎么与内经五味归五行的原文经意有出入, 诸家皆知味辛皆属金,味咸皆属水,味甘皆属土,味酸皆属木,味苦皆属火。为什么犯这样的错误?请高手高见。
   与内经理论相违背的书,其价值有多大?是明(不是名)家自知。
   现很多人被这样的书,搞得糊涂。
   这本书有很多方都出自伤寒论。然后巧立方名。
   唉!!!!!!!
作者: 叶里藏珠    时间: 2004-3-28 11:29
标题: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
1234
作者: 抱残守缺    时间: 2004-4-14 06:07
标题: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
下面引用由叶里藏珠2004/03/28 11:23am 发表的内容:
“ 味辛皆属木,味咸皆属火,味甘皆属土,味酸皆属金,味苦皆属水,”
  怎么与内经五味归五行的原文经意有出入, 诸家皆知味辛皆属金,味咸皆属水,味甘皆属土,味酸皆属木,味苦皆属火。为什么犯这样的错误? ...
实际上这部经典是极高水平的东西,与内经非但不矛盾,实质阐述了内经,只不过其中包含体用的问题,需要深参内经、仔细体会才知道,这么高水平的文章,后世人是绝对伪做不出来的,有些内容在伤寒论中没有明确表达出来,若说出自伤寒论实在有点本末倒置,况且陶宏景可是历史上著名的大学者,这种事情是不会做的。
作者: 抱残守缺    时间: 2004-4-14 06:12
标题: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
请教 whitecoat先生,勾陈、腾蛇二方不知出自何处,请指点。
作者: whitecoat    时间: 2004-4-18 11:15
标题: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
好像就是出自于 黄岐建中汤   先生提到的那本书吧,呵呵。我只是保存了一部分,书名忘记了~


作者: guoede    时间: 2004-4-21 22:28
标题: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
记得协和版的那本书里有大小勾陈汤和大小腾蛇汤,如此方够六神。

作者: ylyzhyylt    时间: 2004-5-4 22:19
标题: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
好!
作者: huyi    时间: 2004-5-19 23:29
标题: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
先贤陶弘景,葛洪修道医学大成者古方计量与今不同,人体差异不同用时应细心,另好的中医应自己先研究药方再实验然后推广,多推广一些药方有助于大家学习。
作者: 张大海    时间: 2004-7-21 22:47
标题: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
jyug
作者: 医学实在难    时间: 2004-8-26 11:21
标题: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
whitecoat上传的扫描图片有些看不清楚,不知能否转成文字上传?关于《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的内容,我是六七年前,在学校的图书馆里的两本书里分别看到的,一本是中国中医研究院的马继兴研究员所著的《敦煌古医籍考释》,另一本是甘肃中医学院原院长丛春雨主编的《敦煌中医药全书》,马继兴版内容较全,丛春雨版内容有脱落。但两书里均无大小勾陈汤与大小腾蛇汤,甚为遗憾!
作者: 赤小豆    时间: 2004-9-6 20:17
标题: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
谢谢,谢谢!
谢谢。
捡到宝了。
作者: 黄岐建中汤    时间: 2004-9-17 21:28
标题: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
下面引用由赤小豆2004/09/06 08:17pm 发表的内容:
谢谢,谢谢!
谢谢。
捡到宝了。
珍海拾贝!这确实是一大寶,在乎读者!
作者: 通因通用    时间: 2004-9-21 21:30
标题: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
受益菲浅,感谢!
作者: 冰球子    时间: 2004-9-26 11:53
标题: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
两个字:高兴
作者: 中医任我行    时间: 2004-10-5 13:02
标题: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
请多多发表类似经典.
作者: zhyysh    时间: 2004-10-15 19:09
标题: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
受益菲浅,感谢!
作者: 阴阳之道    时间: 2004-11-17 22:22
标题: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
谢谢,诸先生辛苦了!!
作者: 东耳明堂    时间: 2004-12-22 09:26
标题: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
我知道抱缺先生提及的勾陈、腾蛇二方之出处,但我不是该网站的什么会员。请与lcldtl@sina.com联系,结论一定出乎您的意料之外,但是我不希望关于此
二方出处的讨论公布到网上来。[DISABLELBCODE]
作者: 陈正寰    时间: 2004-12-23 00:05
标题: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
请志一和三七先生能否就肾脏篇味腥属木...味咸属火...等五句讲解一二?!
作者: 志一    时间: 2004-12-26 16:53
标题: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
    五味之辨,三七先生曾有精辟之论,先生点名做答,三七先生未及回,在下试解一二。
原文:
经云: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天有五气,化生五味,五味之变,不可胜数。”今者约列二十五种,以明五行互含之迹,以明五味变化之用,如左:  
   味辛皆属木,桂为之主,椒为火,姜为土,细辛为金,()()为水。  
   味咸皆属火,旋覆花为之主,大黄为木,泽泻为土,厚朴为金,硝石为水。  
   味甘皆属土,人参为之主,甘草为木,大枣为火,麦冬为金,茯苓为水。  
   味酸皆属金,五味[子]为之主,枳实为木,豉为火,区药为土,薯蓣为水。  
   味苦皆属水,地黄为之主,黄芩为木,黄连为火,白术为土,竹味为水。  
   此二十五味,为诸药之精,多疗诸五脏六腑内损诸病,学者当深契焉。  
    味有体用,如肝味酸,此为体,经言“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肝之用在疏泄,此用辛补之即是补肝之用。这里所述皆“以明五味变化之用”。而将味之用更以五行分之弥足珍贵,他处未曾见。
    “味辛皆属木,桂为之主,椒为火,姜为土,细辛为金,()()为水。”桂辛助肝,椒辛通火,姜辛疏土,细辛合金,此处为水之辛或为吴茱萸。
    余仿此。
    以此或可窥视经方经方配伍之所据。
   
作者: 真爱中医    时间: 2005-1-23 01:30
标题: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
好文,谢谢楼主。
作者: 黄岐建中汤    时间: 2005-1-23 07:40
标题: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
下面引用由志一2004/12/26 04:53pm 发表的内容:
“味辛皆属木,桂为之主,椒为火,姜为土,细辛为金,()()为水。”桂辛助肝,椒辛通火,姜辛疏土,细辛合金,此处为水之辛或为吴茱萸。
王淑民先生的《敦煌石室秘藏医方》收作“味辛皆属木,桂为之主,椒为火,姜为土,细辛为金,附子为水。”请参考。
作者: 桐君    时间: 2005-1-24 11:48
标题: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
下面引用由东耳明堂2004/12/22 09:26am 发表的内容:
我知道抱缺先生提及的勾陈、腾蛇二方之出处,但我不是该网站的什么会员。请与lcldtl@sina.com联系,结论一定出乎您的意料之外,但是我不希望关于此
二方出处的讨论公布到网上来。
此二方见于王淑民的《敦煌石窟秘藏医方》此书1999出版。很值得一看!^_^
作者: dmydxyaf    时间: 2005-2-12 16:15
标题: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
好!
作者: 东耳明堂    时间: 2005-2-27 15:30
标题: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
请问诸位:哪四首方子是大小泻补心方,哪四首方子是大小泻补心胞(包)方?谢谢!
作者: 医者佛    时间: 2005-3-2 01:34
标题: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
好书.居然多年未曾找到.谢了.当细心琢磨.参考内经,伤寒当能有所收获吧.
作者: zbtk    时间: 2005-3-20 01:50
标题: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
[DISABLELBCODE]
作者: 蓁蓁    时间: 2005-3-26 20:27
标题: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
多谢
作者: 李中正    时间: 2005-3-31 21:20
标题: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
经方的价值在于其理论核心,中医的理论核心在于一个合理的框架:精气—阴阳—五脏,经方之理可以说尽在《内经》中,药物气化理论该重整雄风了。
作者: 李西中    时间: 2005-4-2 11:24
标题: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
由小品方吗?
作者: 黄岐建中汤    时间: 2005-4-2 14:48
标题: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
下面引用由李中正2005/03/31 09:20pm 发表的内容:
经方的价值在于其理论核心,中医的理论核心在于一个合理的框架:精气—阴阳—五脏,经方之理可以说尽在《内经》中,药物气化理论该重整雄风了。
唯《小品方》可以与之媲美,在此相提并论,善。
欢迎李先生!
作者: 李西中    时间: 2005-4-2 14:58
标题: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
下面引用由黄岐建中汤2005/04/02 02:48pm 发表的内容:
唯《小品方》可以与之媲美,在此相提并论,善。
欢迎李先生!
忙吧

作者: 李西中    时间: 2005-4-3 13:16
标题: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
下面引用由黄岐建中汤2005/04/02 02:48pm 发表的内容:
唯《小品方》可以与之媲美,在此相提并论,善。
欢迎李先生!
好方保存下来不少.

作者: 东耳明堂    时间: 2005-4-4 23:52
标题: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
此四方乃张大昌先生所拟补,方虽是旧,方名唯新.唯其新名,法由中出.故使<辅行诀>之法更加完备.张大昌先生在其著作中明确说此四方乃"补方".此系整理者未能细考而误入正文者.然而也正因此处之误植,使此四方流传开来,不能说无益.
作者: 陈实功    时间: 2005-4-29 19:44
标题: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
记得好象有一个图,陶云:此乃《汤液经法》尽要之妙,学者能谙于此,医道毕已。基本结构,前有所说,只是后边看不懂,“其数七,阳数也,阳进为补,其数六,阴数也,阴退为泻。”既说“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死生之本。”此乃阴阳之道。悟 不明,请哪位老师指点一下 。
            
作者: 陈实功    时间: 2005-4-29 19:59
标题: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
味辛皆属木,最后一个有人说是附子,我认为有所不妥,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此乃金木,升降之位,观大青龙,白虎各有石膏,附子是少阴之药,有所不妥。
作者: 方药南    时间: 2005-5-27 16:04
标题: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
敢问几位懂“辅行决”的前辈,在临床用过此法?有何体会述之,使我等初识者有捷径之路。将不胜感激。
作者: 灯光雪影    时间: 2005-5-29 20:24
标题: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
各位真是辛苦啦。谢谢你们
作者: yiwang    时间: 2005-6-8 17:49
标题: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
好贴,收藏之!
作者: hover311    时间: 2005-6-16 11:28
标题: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
此文乃敦煌古卷所载,余云游之时曾遇大昌先生传人,力推此书,望各位同道珍重之
作者: hkc0207    时间: 2005-6-30 20:52
标题: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
其数七,火数也,阳进为补。五为中土,六为北水,七为南火,八为东木,九为西金,河图明训也。五大补汤皆七味组成,乃以该方名之小补汤加上所生子脏的小补汤之三味组成。如大补肾汤乃小补肾汤加小补肝汤之三位药组成,属水生木。在汤液经法图上则为顺时针方向。火为阳,顺时针为进,子能令母实,故阳进为补,乃大补是也。
作者: marycao    时间: 2005-7-3 11:28
标题: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
小泻三味合木,小补四味合金.
大泻六味为水,大补七味为火.
作者: marycao    时间: 2005-7-3 11:33
标题: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
凡大补皆小补加所生之小补的前三味,凡大泻皆小泻加所生小泻之末一味和生我小泻之末二味.
作者: hkc0207    时间: 2005-7-5 00:13
标题: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
也可发现凡大泻皆小泻加生我小泻之二味再加克我小泻之一味。其规律便是汤液经法图所注明的其数六,水数也,阴退为泻。乃逆时针为退,属母能令子虚。还可以这样看,大泻是五脏小泻的臣药组成基本方再加上本脏之主药组成。
作者: 志一    时间: 2005-7-26 15:39
标题: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
            《伤寒杂病论》是怎样撰成的
                 冯世纶
               
            近几年来由于不少考证学的研究揭示出已有足够的论据证实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以下简称《伤寒》)的主要方证源自《汤液经法》(以下简称《汤液》)。这种观点早在晋代已提出,如皇甫谧《针灸甲乙经》在序中说:“仲景论广《汤液》为数十卷,用之多验”,已明确提出仲景著作主要取材于《汤液》,本应引起后人重视,但《伤寒论》原序中有,“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臚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再加上晋代成无己以《内经》释《伤寒》,致使不少人仍认为张仲景据《内经》撰写了《伤寒》。对《伤寒》的形成、理论体系特点仍未重视。近有钱超尘教授的考证研究证实,《伤寒》主要方证源自《汤液》,更重要的是,证实张仲景原序中的“撰用”以下23字为后人加入,这对进一步研究仲景学说起到很大影响。鉴此,张仲景依据《汤液》撰写了《伤寒》已是不争的史实,可知从《汤液》到《伤寒》是一次历史的飞跃,那么张仲景是怎样完成这一飞跃?又是怎样把《汤液》变成《伤寒》呢?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今不揣鄙俚,述之己见。
                承继经方精华整理方证经验
               
            把张仲景称之为方剂之祖,认为《伤寒》中诸方(《伤寒论》113方、《金匮要略》145方)是其首创、发明,是违背一般常识规律的。人生苦短,那么多有效验方,由一人经验发明,是不可能的,现有不少考证资料已证实,《伤寒》的方证是集成于前人总结。
                (一)主取法于《汤液》
               
            晋代皇甫谧在《针灸甲乙经序》曰:“仲景论广《伊尹汤液》为数十卷”,但传世早期未见其书,致使学者生疑。敦煌医卷《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以下简称《辅行诀》被发现,证实了其传不讹。其中记载:“依《神农本草经》及《桐君采药录》上中下三品之药,凡三百六十五味,以应周天之度,四时八节之气。商有圣相伊尹,撰《汤液经法》三□,为方亦三百六十首。上品上药,为服食补益方者,百二十首;中品中药,为疗疾却邪之方,亦百二十首;下品毒药,为杀虫辟邪痈疽等方,亦百二十首,凡共三百六十首也。实万代医家之规范,苍生护命之大宝也。今检录常情需用者六十首,备山中预防灾疾之用耳”。这六十首原貌怎样?张仲景引用了哪些方药?这要首先分析《辅行诀》的60首方药。《辅行诀》的六十方剂,实际由三部组成:
                第一部分:五脏大小补泻方
                1.辨肝脏病证治
                ①小泻肝汤:枳实、芍药、生姜。在《伤寒》:去生姜,称之为枳实芍散。
                ②大泻肝汤:枳实、芍药、甘草、黄芩、大黄、生姜。在《伤寒》:去甘草,加半夏、柴胡、大枣,称之为大柴胡汤。
                ③小补肝汤:桂枝、干姜、五味子、大枣(一方作薯蓣)。在《伤寒》:去干姜、五味子,加茯苓、甘草,称之为苓桂枣甘汤。
               
            ④大补肝汤:桂心、干姜、五味子、旋覆花、代赫石(一作牡丹皮)、竹叶、大枣(一作薯蓣)。在《伤寒》:去干姜、五味子、旋覆花、代赫石、竹叶,称之为苓桂枣甘汤。
                2.辨心脏病证方
                ①小泻心汤:龙胆草、栀子、戎盐。
                ②大泻心汤:龙胆草、栀子、苦参、升麻、豆豉、戎盐。
                ③小补心汤:栝楼、薤白、半夏、白酨浆。在《伤寒》:称之为栝楼薤白半夏汤。
                ④大补心汤:栝楼、薤白、半夏、枳实、厚朴、桂枝。在《伤寒》:去半夏,称之为枳实薤白桂枝汤。
                又辨心包病证方
                ①小泻心汤:黄连、黄芩、大黄。在《伤寒》:称之为泻心汤方。
                ②大泻心汤:黄连、黄芩、大黄、芍药、甘草、干姜。在《伤寒》:称之为泻心汤,去干姜称之为芍药甘草汤。
                ③小补心汤:代赭石(一作牡丹皮)、旋覆花、竹叶、豆豉(一作山萸肉)。
               
            ④大补心汤:代赫石(一方作牡丹皮)、旋覆花、人参、甘草、干姜、竹叶、豆豉(一作山萸肉)。在《伤寒》:去干姜、竹叶、豆豉,加生姜、半夏、大枣,称之为旋覆花代赭汤。
                3.辨脾脏病证方
                ①小泻脾汤:附子、干姜、甘草。在《伤寒》:称之为四逆汤。
                ②大泻脾汤:附子、干姜、甘草、黄芩、大黄、枳实。在《伤寒》:去枳实、黄芩,称之为四逆汤及大黄甘草汤。
                ③小补脾汤:人参、甘草、干姜,术。在《伤寒》称之为理中汤或丸。
                ④大补脾汤:人参、甘草、干姜、术、麦门冬、五味子、旋覆花(一作牡丹皮)。在《伤寒》:去麦门冬、五味子、旋覆花,变称理中汤。
                4.辨肺脏病证方
                ①小泻肺汤:葶苈子、大黄、芍药。在《伤寒》:去大黄、芍药,加大枣,称之为称葶苈大枣泻肺汤。
                ②大泻肺汤:葶苈子、大黄、芍药、甘草、黄芩、干姜。在《伤寒》:去大黄,加大枣变称葶苈大枣泻肺汤、黄芩汤和甘草干姜汤。
                ③小补肺汤:麦门冬、五味子、旋覆花(一方作细辛)。
                ④大补肺汤:麦门冬、五味子、旋覆花(一作牡丹皮)、细辛、地黄、竹叶、甘草。
                5.辨肾脏病证方
                ①小泻肾汤:茯苓、黄芩、甘草。
                ②大泻肾汤:茯苓、黄芩、甘草、芍药、干姜。在《伤寒》:去茯苓加大枣,称之为黄芩汤和甘草干姜汤。
                ③小补肾汤:地黄、竹叶、甘草、泽泻。
                ④大补肾汤:地黄、竹叶、甘草、泽泻、桂枝、干姜、五味子。
                6.泻方五首:以救诸病误治、致生变乱者方
                ①泻肝汤:救误用吐法。枳实、芍药、代赭石、旋覆花、竹叶。
                ②泻心汤:救误用清下。黄连、黄芩、人参、干姜、甘草。在《伤寒》:去甘草,称之为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
                ③泻脾汤:救误用冷寒。附子、干姜、麦门冬、五味子、旋覆花。在《伤寒》:去麦门冬、五味子、旋覆花,称之为干姜附子汤。
                ④泻肺汤:救误用火法。葶苈子、大黄、生地、竹叶、甘草。
                ⑤泻肾汤:救误用汗法。茯苓、甘草、五味子、桂枝、生姜。在《伤寒》:去五味子,称茯苓甘草汤。
                7.小补五脏方
                ①养生补肝汤:蜀椒、桂枝、韭叶、芍药、芒硝、麻油。
                ②调神补心汤:旋覆花、栗子、葱叶、豆豉、栀子、人参。
                ③建中补脾汤:甘草、大枣、生姜、饴糖、芍药、桂心。在《伤寒》:称之为小建中汤。
                ④宁气补肺汤:麦门冬、五味子、芥子、旋覆花、竹叶、白酨浆。
                ⑤固元补肾汤:地黄、山药、苦酒、甘草、薤白、干姜。
                8.大补五脏方
                大补肝汤:养生补肝汤加羊肝。
                大调神补心汤:调神补心汤加鸡心。
                大建中补脾汤:建中补脾汤加牛肉。
                大宁气补肺汤:宁气补肺汤加犬肺。
                大固元补肾汤:固元补肾汤加猪肾。
               
            以上有关五脏补泻方为共计为39首。其中:药味相同原方出现于《伤寒》的有:栝楼薤白半夏汤、泻心汤、四逆汤、理中汤、小建中汤5方。经加减变化的有:枳实芍药散、大柴胡汤、苓桂枣甘汤、枳实薤白桂枝汤、芍药甘草汤、旋覆花代赭石汤、大黄甘草汤、葶苈大枣泻肺汤、黄芩汤、甘草干姜汤、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干姜附子汤、茯苓甘草汤等13方。而小泻心汤、大补心汤、小补心汤、小补肺汤、大补肺汤、小泻肾汤、小补肾汤、大补肾汤、泻肝汤、泻肺汤、及大小养生补肝汤、调中补心汤、宁气补肺汤、固元补肾汤等18方在《伤寒》无对应的方证。这就是说张仲景从五脏补泻方证中,选取了21首即一半的方证撰进《伤寒》。
                第二部分:大小二旦六神方
                《辅行诀》记载:“陶弘景曰:外感天行,经方之治,有二旦、六神、大小等汤。昔南阳张机,依此诸方,撰为《伤寒论》一部”。具体方证为:
                1.正阳旦汤:桂枝、芍药、生姜、大枣、甘草、饴糖。在《伤寒》:称小建中汤。
                2.小阳旦汤:桂枝、甘草、生姜、大枣、芍药。在《伤寒》:称桂枝汤。
                3.小阴旦汤:黄芩、芍药、甘草、大枣、生姜。在《伤寒》:去生姜,变称黄芩汤。
                4.大阳旦汤:黄芪、桂枝、芍药、生姜、甘草、大枣、饴糖、人参。在《伤寒》:去人参,变称黄芪建中汤。
                5.大阴旦汤:柴胡、人参、半夏、生姜、甘草、大枣、黄芩、芍药。在《伤寒》:去芍药,变称小柴胡汤。
                6.小青龙汤:麻黄、桂枝、杏仁、甘草。在《伤寒》:称麻黄汤。
                7.大青龙汤:麻黄、桂枝、杏仁、甘草、生姜、大枣、石膏。在《伤寒》:称小青龙汤。
                8.小白虎汤:石膏、知母、甘草、粳米。在《伤寒》:称为白虎汤。
                9.大白虎汤:竹叶、石膏、半夏、麦门冬、甘草、粳米、生姜。在《伤寒》:去生姜,加人参,称竹叶石膏汤。
                10.小朱鸟汤:黄连、阿胶、芍药、黄芩、鸡子黄。在《伤寒》:称黄连阿胶鸡子黄汤。
                11.大朱鸟汤:黄连、阿胶、鸡子黄、芍药、黄芩、人参、干姜、苦酒。
                12.小玄武汤:茯苓、芍药、生姜、白术、附子。在《伤寒》:称真武汤。
                13.大玄武汤:茯苓、芍药、生姜、白术、附子、人参、甘草。在《伤寒》:去甘草、生姜,称附子汤。
                14.小勾陈汤:甘草、干姜、人参、大枣。在《伤寒》:去人参、大枣,称甘草干姜汤。
                15.大勾陈汤:生姜、甘草、人参、黄连、黄芩、半夏、大枣。在《伤寒》:加干姜,称生姜泻心汤。
                16.小腾蛇汤:枳实、厚朴、芒硝、甘草。在《伤寒》:去甘草,加大黄,称大承气汤。
                17.大腾蛇汤:枳实、厚朴、芒硝、甘草、大黄、葶苈子、生姜(一作大枣)。
               
            以上大小二旦六神方证共计是17个,对照《伤寒》,方证无变化的有:小建中汤、桂枝汤、麻黄汤、小青龙汤、白虎汤、黄连阿胶鸡子黄汤、真武汤等。方证有加减变化的有:黄芩汤、黄芪建中汤、小柴胡汤、竹叶石膏汤、甘草干姜汤、生姜泻心汤、附子汤、大承气汤。惟有大朱鸟汤、大腾蛇汤在《伤寒》没有对应的方证名,但已含小朱鸟汤、小腾蛇汤方证于其中,因此,可以说,张仲景把大小二旦六神中的17方证全都撰入了《伤寒》。
                 第三部分:开窍救卒死方证
                《辅行诀》曰:“陶隐居云:中恶卒死者,皆脏气被壅,致令内外隔绝所致也。仙人有开五窍以救卒死中恶之方五首”。其五方为:
                1.点眼以通肝气方:矾石。
                2.吹鼻以通肺气方:皂角、细辛。
                3.着舌以通心气方:硝石、雄黄。
                4.启喉以通脾气方:赤小豆、瓜蒂、盐、豆豉。《伤寒》:去盐,称瓜蒂散。
                5.熨耳以通肾方:戎盐、豆豉、葱白。
                以上救急方5首中,启喉以通脾气方证,张仲景在《伤寒》撰为瓜蒂散方证。
               
            以上是统计《辅行诀》记载方剂,从三部分来看,第一部分五脏补泻方为39首;第二部分大小二旦六神为17首。第三部分开窍救卒死方为5首。这样三部分相加应是61首,但其中第二部分的正阳旦汤与第一部分的建中补脾汤方药组成相同,皆与《伤寒》的小建中汤相同,故其总数为六十首。张仲景以60方证中,选用了五脏补泻方证39个中的21个、大小二旦六神17个(15个)、开窍救急方证1个,共37个,减去重复的小建中汤则为36个,也就是说,张仲景撰用《汤液》方证中的三分之二为《伤寒》。那么《伤寒论》为112(113)方,如合《金匮要略》则为257方,其余的方证是从哪里来的呢?“仲景论广《汤液》”应为其大眼目。
                (二)论广《汤液》
               
            皇甫谧谓“仲景论广《伊尹汤液》为十数卷,用之多验”,谓论广者,当不外以其个人的学识经验,或间有博采发挥之处,后人以用之多验,更证实其科学性。这里更提示了我们,张仲景依据60个方证,经过精选,并经临床体验,变化为诸多方证,这些在《伤寒》比比皆是,如桂枝加桂汤方证、桂枝加芍药汤方证、桂枝加大黄汤方证、桂枝加附子汤方证……书中可见40多方证,以麻黄汤加减变化的也有30多方证,还有以柴胡、承气、附子类等二十余类变化的方证,这大概属论广的部分吧?此外,《伤寒》中有不少既不属于《汤液》原方,也不属论广的方证,如崔氏八味丸、当归芍药散等,可知来源于其他经方著作。
                (三)博采众方
               
            《汉书·艺文志·方技略》记载:“经方十一家”为“《五脏六腑痹十二病方》三十卷,《五脏六腑疝十六病方》四十卷,《五脏六腑瘅十二病方》四十卷,《风寒热十六病方》二十六卷,《泰始黄帝扁鹊俞跗方》二十三卷,《五脏伤中十一病方》三十一卷,《客疾五脏狂颠病方》十七卷,《金创瘲瘛方》三十卷,《妇女婴儿方》十九卷,《汤液经法》三十二卷,《神农黄帝食禁》七卷”。这么多的经方,张仲景是能看到的,不止《汤液》,所撰用的方证当有不少出自以上经方书籍,但具体出处目前尚无法考证。不过考证1973年长沙出土的《汉墓马王堆帛书》(简称《帛书》),可看到《伤寒》中的风引汤很近似《帛书》诸伤方第一方,其他药如用冬葵子治疗小便不利、乌头祛寒痹痛、烧裈散治疗瘥后劳复阴阳易等,皆与《帛书》相似。足以说明,张仲景撰写《伤寒》,其方证来源,不但取自《汤液》,还博采于众多其他经方方书。
                (四)令方证标准化
               
            仲景在选用经方过程中,紧密结合临床,凡方药必与证相应,即力求方证的标准化。对比《汤液》与《伤寒》的方证,可看出,有的是药有所变,有的是证有所变,其目的是贴近临床使其标准化。经临床检验方证相应者,即直接撰用,如桂枝汤(小阳旦汤)、麻黄汤(小青龙汤)、小青龙汤(大青龙汤)、泻心汤(小泻心汤)、黄连阿胶汤(小朱鸟)等。有的方证不相应者,则进行改证或改药,如《汤液》中的小白虎汤,“治天行热病,大汗出不止,口舌干燥,饮水数升不已,脉洪大者方”,《伤寒》则去掉“饮水数升不已”症,名为白虎汤;而把兼见“饮水数升不已”改写为“大烦渴不解”,而改称白虎加人参汤方证;又如大阴旦汤去芍药而改称小柴胡汤……。而论广的方证更显仲景对方证标准化的用心,如桂枝汤的方与证,与《汤液》中的小阳旦汤基本一致,故仲景只是改变了方名,而证基本沿用,且更具体化、标准化。而值得注目的是,对桂枝汤的论广,如桂枝汤“治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如又见“气从少腹上冲心者”,则为桂枝加桂汤;如见“因尔腹满时痛者”,则为桂枝加芍药汤方证;如见“大实痛者”,为桂枝加大黄汤方证;如见“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为桂枝加葛根汤方证;如见“身体强几几然,脉反沉迟”,为栝楼桂枝汤方证……论桂枝汤方证还很多,论广其他方证更多,以上所举只是仲景标准化之一斑。这里可知,所谓“论广”实际是仲景把每一方证进行标准化。

作者: fineday    时间: 2005-7-26 16:59
标题: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
好帖,收下了!
谢谢楼主费心整理.
作者: hkc0207    时间: 2005-7-26 17:09
标题: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
张仲景论广"泻肾汤"甚多.如:苓桂草枣汤,苓甘桂姜汤,苓桂五味甘草汤,苓甘五味姜辛汤,桂苓五味甘草去桂加姜辛夏汤,苓甘五味加姜辛半夏杏仁汤,苓甘五味加姜辛半杏大黄汤等等.
作者: hkc0207    时间: 2005-7-26 17:19
标题: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
泻肾汤则是由小泻肾汤去黄芩加小补肝汤去枣组成的.虽说泻肾,其实是治心虚,仍将五行生克贯穿其中.
作者: 一石    时间: 2005-8-13 21:46
标题: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
  确实是好书!鄙人早已经将其应用于临床,如小泻心汤治疗心肌炎,大泻心汤治疗轻度精神分裂症等.可补仲景之不逮.另外,再加<千金方>的"中风"篇和"补肾"篇,以及五藏补泻方,才算完备!
作者: 一石    时间: 2005-8-14 20:52
标题: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
  抱歉,纠正一下,是大小补心汤!
作者: 跌打丸    时间: 2005-8-20 16:23
标题: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
请教大家一个问题:
“味咸皆属火,旋覆花为之主”,其中的旋复花对不对,可以是代赭石吗?
作者: 一石    时间: 2005-8-20 21:05
标题: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
   <本经>即言旋覆花味咸,可能是道地药材之味,今多味苦!
作者: hkc0207    时间: 2005-8-22 09:46
标题: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
法要曰:"味咸皆属火,旋复花为之主,....心德在耎,以咸补之,.....主于补泻者为君,数量同于君而非主故为臣,从于佐监者为佐使." 说明旋复花是小补心汤的君药.再从五小泻汤的组方规律,小补心汤的臣药应为咸.故代赭石也应为咸,并作为臣药.
作者: 跌打丸    时间: 2005-8-24 22:01
标题: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
谢谢了。估计这些东西都有人研究出来了,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关于《法要》的研究资料。我收集了1989年至今杂志上有关《法要》的论文,然而价值不大,冯世纶和从春雨的研究也没有多少可取之处,多是谈其价值和用后世的理论来阐释《法要》。
   《法要》中“味辛皆属木,桂为之主……白术为土,竹叶为金。”一段原文我有些读不懂,好像并不能用来阐释五脏大小补泻方的构成。还请大家指教。
作者: hkc0207    时间: 2005-8-25 09:34
标题: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
[ADMINOPE=黄岐建中汤|hkc0207|威望由 0 增加至 1|<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1154394101]再举一个例子."肝德在散,以辛补之,以酸泻之.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 那么,小补肝汤,桂入肝味辛就应为君药,姜入脾味辛该是臣药,大枣味甘属使药,五味子味酸泻肝是反佐药,君臣佐使一应俱全.小补脾汤,小补肾汤也明显是这种规律.唯独小补肺汤的麦冬出现意外,是何原因尚待进一步分析.再看五小泻汤,拿小泻肝汤为例,枳实味酸入肝为君,芍药味酸入脾为臣,姜味辛入脾为补则属反佐药.其它小泻汤也是这种规律,唯独小泻肺汤的葶苈子在25味药图中没提及.所以,通过对法要相关内容的分析,使我们觅见了经方组方的一些原始资料.
作者: 一石    时间: 2005-8-27 22:11
标题: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
  大家可曾思考,为什么会"多出"大小补泻心汤(指泻用龙胆者)?而用药原则书中也没有提及?
作者: 清远    时间: 2005-8-28 20:22
标题: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
下面引用由一石2005/08/27 10:11pm 发表的内容:
大家可曾思考,为什么会"多出"大小补泻心汤(指泻用龙胆者)?而用药原则书中也没有提及?
小泻心汤
   治心中卒急痛,胁下支满,气逆攻膺背肩胛间,不可饮食食之反笃者方:
   龙胆草  栀子(打,各三两)  戎盐(如杏子大三枚,烧赤)  
   上三味,以酢三升,煮取一升,顿服。少顷,得吐瘥。  
大泻心汤
   治暴得心腹痛,痛如刀刺,欲吐不吐,欲下不下,心中懊憹,胁背胸支满迫急,无可奈者方:  
   龙胆草  栀子(捣,各三两)  苦参  升麻(各二两)  豉(半升)  戎盐(如杏子大
三枚)
   上六味,服一升,当大吐,吐已必自泻下,即瘥(一方无苦参,有通草二两,当从)
------------------------------------------------------------------------------
上两方为胆胃邪气上干心,故去其邪心自安
------------------------------------------------------------------------------
小补心汤
   治胸痹,心中痞满,气结在胸,时从胁下逆抢心,心痛无奈方:
   栝蒌(一枚,捣)  薤白(八两)  半夏(半升,洗去滑)  厚朴(炙,二两) 桂枝
(一两)
   上六味,以白浆一斗煮取四或,每服二或,日再。(一方有杏仁半升,无半夏,当从)  
   心胞气实者,受外邪之动也,则胸胁支满,眩中澹澹大动,面赤,目黄,善笑不休;虚则血气少,善悲,久不已,发癫仆。  
---------------------------------------------------------------------------
所言很详  心胞气实者,受外邪之动也
---------------------------------------------------------------------------
小泻心汤
   治胸腹支满,心中跳动不安者方:
   黄连  黄芩  大黄(各三两)
   上三味,以麻沸汤三升,渍一食顷,绞去滓,顿。  
大泻心汤
   治心中怔忡不安,胸膺痞懑,口中苦,舌上生疮,面赤如新妆,或吐血,衄血,下血者方:
   黄连  黄芩  芍药(各三两)  干姜(炮)  甘草(炙)  大黄(各一两)  
   上六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温分再服,日二。
---------------------------------------------------------------------------
渍和煮,心中跳动和吐血,衄血已说明二者不同了
--------------------------------------------------------------------------
小补心汤
   治血气虚少,心中动悸,时悲泣,烦中,汗出,气噫,脉结者方:
   代赭石(烧赤,入酢浆中淬三次,打。一方作牡丹皮,当从)  旋覆花  竹叶(各二
两)  豉(一两,一方作山萸肉,当从)  
   上方四味,以不八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怔惊不发者,加代赭石,为四两
半;烦热汗出者,去豉,加竹叶至四两半,身热还用豉;心中窒痛[心下痞满]者,加豉至四两半;气苦少者,加甘草三两;心下痞满者,去豉,加人参一两半;胸中冷而多唾者,加干姜一两半;咽中介介塞者,加旋覆花至四两半。  
大补心汤
   治心中虚烦,懊憹不发,怔忡如车马惊,饮食无味,干呕,气噫,时或多唾,其人脉结而微者方:
   代赭石(烧赤,入酢头中淬三次,打。一方作牡丹皮,当从)  旋覆花  
   竹叶(各三两)  豉(一方作山萸肉,当从)  人参  甘草(炙)  干姜(各一两)  
   上方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温服一升,日三夜一服。
-------------------------------------------------------------------
多植物神经系统症状
-----------------------------------------------------------
一石先生说;用药原则书中是指什么?
作者: 跌打丸    时间: 2005-8-29 18:37
标题: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
那么以“25味药”在传抄的过程中出了错为前提,修改后该是什么样的结果呢
作者: hkc0207    时间: 2005-8-31 09:09
标题: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
[这个贴子最后由hkc0207在 2005/08/31 04:30pm 第 1 次编辑]

关于为什么多出一个"大小补泻心汤"[指泻用龙胆者].我认为是撰著"汤液经法'后的稍晚时期再增添进去的.所以就无法再突显汤液经法图五行配五味五脏那样既经典又带些机械性的经方组方规律.这就如同稍早时期撰著的"素问六节脏象论"十一脏的五脏六腑说,乃至到稍晚时期撰著的"素问灵兰秘典论"将膻中加于十一脏之中而成十二脏说.正是这种与时俱进,方有了诊疗阙心痛的方剂,仲景又将此方剂演变成刮蒌薤白白酒.半夏.枳实薤白桂枝等汤方.
作者: 跌打丸    时间: 2005-8-31 20:42
标题: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
书中说得很清楚啊,心包代心受邪。我们倒是可以从此方看出还有其他几个腑的用药估计也是同一原理。
  我觉得hkc0207的观点有些问题。五脏有病,六腑各经络皮部等同样会有病,书中只是摘抄了《汤液经法》的一部分,应该还有其他腑的方子。
   仲景的加减说是与时俱进也说不过去,这只是将证分得更细了,因而随证加减,《辅行诀》中的方子本身也有加减法。
作者: hkc0207    时间: 2005-9-1 09:56
标题: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
法要未见有关腑的理法方药.心胞络不是腑,是代心受邪.治心胞络的方是泻用黄连的那一组.我说的与时俱进是指汤液经法.阙心痛的方剂指的是有栝蒌的大补心汤.
作者: 跌打丸    时间: 2005-9-2 22:10
标题: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
对不起,信口雌黄了。不过hkc0207讲的发展史思路很好,我还是觉得缺少证据。
还有个疑问:书名是《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有脏的方子,为什么没有腑的方子呢。
作者: hkc0207    时间: 2005-9-3 10:22
标题: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
若陶宏景将360首都录下来该多好啊。那会揭开很多经方家的面纱。洋洋162篇的内经一书本身就充满医经家的发展史。
作者: 跌打丸    时间: 2005-9-4 22:19
标题: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
还有个问题,需要麻烦大家,书后的图,怎么与五脏大小补泻方联系起来呢。我有个粗浅的方法大致可以用图来解释方子,但是大泻方的第五味药不知如何理解?还望 hkc0207  指教
作者: hkc0207    时间: 2005-9-5 09:50
标题: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
不知你用何方法通过图来解释方子?你的第五味药又是指什么?
作者: 跌打丸    时间: 2005-9-8 18:39
标题: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
不好意思,没说清楚,比如说大泻肝汤中的第五味药:大黄
作者: hkc0207    时间: 2005-9-9 08:51
标题: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
仍然要问一下,你的第五味是如何得来的?是根据他们传载法要得来的?还是你自己通过图的解释得来的?因为三七生志一传载的肝是大黄,心是甘草,脾是芍药,肺是黄芩,肾也是芍药.而志一引冯世纶的那一篇则为肝是大黄,心是甘草,脾也是大黄,肺是黄芩,肾是芍药.那么,如果是你自己通过图的解释得来的.我们就很有切磋的氛围了.
作者: 跌打丸    时间: 2005-9-9 20:04
标题: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
抱歉,我用的只是个复印的资料,不知是何版本,我说的完全能解释五脏(不包括心包)大小补泻方也说错了。我的确根据后面的图和五脏(不包括心包)大小补泻方做了两个带药物的图,这个图是部分根据五脏(不包括心包)大小补泻方做的。这个图能较好的反应书中的用药法则,但是根据图反推出的方子和原书的方子有些不同,所以我怀疑书中的方子在传抄的过程中顺序有所改变,而且在前面的讨论也说明了这点。
    这个图我还不想现在贴出来,其所推出的第五味药和书中不同,而且令我迷惑的就是这第五味药的作用。
作者: hkc0207    时间: 2005-9-10 00:02
标题: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
将正五边形的汤液经法图添妥,则大泻肝汤的第五味该是甘草。。。。。。
作者: hkc0207    时间: 2005-9-10 00:24
标题: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
我已曾说过,每个大泻汤都是由本脏的一味主药加上五脏的臣药共六味组成。如大泻肝汤,主药是枳实,芍药是泻肝的臣药,姜是泻脾的臣药,大黄是泻肺的臣药,甘草是泻肾的臣药,黄芩是泻心的臣药。不过,在图中附子与干姜排的位置,我也有困惑。
作者: 跌打丸    时间: 2005-9-10 20:54
标题: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
我对组方原则有个不成熟的观点:小泻方:君药(用本体),泻本脏之药,补本脏之药;小补方:君药(用本体),补本脏之药,泻本脏之药,治所苦之药。

作者: 跌打丸    时间: 2005-9-10 20:56
标题: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
方便的话咱们不妨约个时间聊聊。我的QQ是390493414
作者: hkc0207    时间: 2005-9-10 22:11
标题: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
不可!
作者: hkc0207    时间: 2005-9-10 22:15
标题: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
君药泻本脏,有补本脏?不可!
作者: hkc0207    时间: 2005-9-10 22:27
标题: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
不可!不可!补肝方君药是桂枝,可泻肝方不用桂枝啊!
作者: 跌打丸    时间: 2005-9-12 20:23
标题: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
先生误会了.我清楚的说 过我作了两个图。按你对大泄方的观点,是得把五脏都得泻一通,为什么呢?
作者: 跌打丸    时间: 2005-9-12 21:01
标题: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
看过这篇文章吗?我这里的数据库不全,只能看到摘要,谁能帮忙找到全文吗:
江西中医学院学报
JOURNAL OF JIANGX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2005 Vol.17 No.3 P.17-19
《辅行诀·汤液经图》诠释
徐浩  张卫华  杨殿兴 
摘 要:<汤液经图>载于敦煌遗卷<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下称<辅行诀>)中,据<辅行诀>撰者陶宏景云:<汤液经图>"乃<汤液经法>尽要之妙,学者能谙于此,医道毕矣".然此图并无诠释,历来颇乏解者.笔者通过对<辅行诀>五脏病症方组方规律的分析,对照此图,发现图中不仅蕴含着许多失传已久的中医学内容,而且已将<辅行诀>五脏病症方组方规律的核心内容包括无遗.
关键词:辅行诀;汤液经图;敦煌遗卷;陶宏景;诠释
分类号:R2-09  文献标识码:A


作者单位:徐浩(成都中医药大学2002级硕士研究生,成都,610075) 
     张卫华(成都中医药大学2002级硕士研究生,成都,610075) 
     杨殿兴(成都中医药大学伤寒教研室,成都,610075) 
收稿日期:2005年3月25日
出版日期:2005年6月15日


作者: hkc0207    时间: 2005-9-13 17:39
标题: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
谢谢跌打丸告知徐浩的文章.我下午请电脑专业人员从方正数据库中打开该篇文章详读了.其观点仍有甚多商酌之处.只是不知徐浩是否也进本论坛.他在诠释一文中提到曾撰关于经方配伍规律的新发现一文,可惜我找不到.关于除烦除燥除痞除滞另一个是除悸则与我一致.提出麦冬为甘与组方不符,也与我看法一致.




欢迎光临 导航中医药 (http://gtcm.info/)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