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标题: [推荐] 脉诀阐微 [打印本页]

作者: a1b1c1    时间: 2005-10-11 22:29
标题: [推荐] 脉诀阐微

脉诀阐微

第一篇
脉理甚微原非一言可尽 人病多变又岂一脉能包 论其阴阳 别其生死 察其脏腑 观其症候 既上中下之宜分 必寸关尺之自定 左寸心 左关肝 火木宁无至性 右寸肺 右关脾 土金本有深情 唯两尺为肾 水火实难分配 中间是命 左右还可同观 三焦别 上中下以相诊 余经合寸关尺而共视 盖部位乌容倒置 辨贵分明 而表里何必细分 不宜拘执 虽按指以三部为法 数息便悟断经 顾看脉以五脏为和 知脏即通治腑察四 时之节气 春夏异于秋冬 审一日之晷时寅卯殊于申酉 大约逢克则凶 逢生可救 我生 则缓 我克难医 因五行而推断 举一隅而可知 弦似乎紧 涩似乎微 浮与芤相反 沉与伏宁殊 洪同实状 弱带濡形 辨之既清 病将安遁 故急则为痛 弦则为风 紧则为邪缓则为虚 微则为冷 数则为热 滑则痰多 涩则郁塞 洪为火旺 大为血干 沉为阴寒 迟为困乏 小者气衰 细者血涸 浮者气升 伏者脉结 芤多失血 实多壅气 弱者阴亏 濡是湿犯 长是正气之和 短是邪气之克 代为正气之衰 革为正气之脱 结为邪气之搏 促为正气之耗 动有变动之机 静有安宁之喜 毛主火之将旺 石乃水之极沉 软是力 薄 坚乃邪深 钩为气血之和 躁为气血之燥 搏击指而有太过之虞 散去指而无可留 之状 脉嫌其绝 脉贵其平 既知各脉之异同 可断诸症之常变 然而诊脉必须得时 要在日之平旦 按指原无异法 贵取气之甚清 自然虚实易明 盛衰易辨矣
陈士铎曰 脉理之不明也久矣 以致看病不真 用药寡效 是脉之精微不可不讲也 然而精微出于浅近 使人人易知而深入也
又曰 脉有阴阳之不同 王叔和分七表八里 似乎切脉之分明 不知无一脉无阴阳 非浮为阳而沉为阴 迟为阴而数为阳也 阴中有阳 阳中有阴 于中消息 全在临症明 察之 心可意会 非笔墨能绘画耳
又曰 十二经各有脉 分十二经看之自然玄妙入神 然而过求其精 反失其约 盖五 脏之脉能统摄七腑 腑病治脏 脏安而腑自安 故脉诀止消言脏而不必言腑也
又曰 切脉以呼吸为准 一呼脉二动 一吸脉二动 为平人无病之脉 有余不足皆 病也 世人切脉 多以三指齐按于寸关尺以候各脉 焉得备观其阴阳虚实邪正之分哉 必须先以一指观其左寸 后及左关 又及左尺 然后又及右寸 又及右关 又及又尺 逐 步分别 再以三指准之 则何异何同始了然于胸中 见浮言其风 见沉言其积 见迟言 其痛 见数言其热 自能阴阳莫逃 邪正有别 虚实不淆矣
又曰 春夏秋冬长夏各有定脉 内经已详言之 春主弦 夏主钩 (钩即微洪之意) 秋主毛 冬主石 长夏主软弱 太过不及均是病征 尤不可见者 克我之脉 如春宜弦而 见毛 夏宜钩而见石 及至秋冬未有不病者 余可类推
又曰 脉随血而行 而脉随时而运 病脉行至克我之脉则病必重 行至生我之脉则 病必轻 盖金脉逢金时必旺 木脉逢金时必衰 故木病值寅卯则当其令 逢申酉则失其 时 观寅卯申酉之旺衰 即知金木病情症候矣 即一木而可通之火土水金 即寅卯申酉 而可通之子午亥辰戌丑未也
又曰 脏腑之病虽各不同 要不外五行之生克 逢生则病易愈也 逢克则病难痊也 我生则泻我之气 我克则劳我之神 脏腑为战争之地 胸腹为角斗之场 敌则扫除 而 斩杀甚多 伤损必过 调停于生克之间 和解于败亡之内 仍于金木水火土而善用也
又曰 脉有相似而实不相同者 尤宜分辩 盖脉似相同而病实各异 一经错认 死 生反掌 可不慎欤
又曰 脉之秘诀 大约三十八字尽之 而每字实有秘要 非一言可尽也 既非一言 可尽 而鬼真君何以每一字皆用一言以诏示天下 岂脉诀贵少而不贵多乎 不知诀不 必太多 而论诀正不比太少也
又曰急则为痛 言见急脉即为痛病也 急似乎数而未至于数也 急似乎紧而未至 于紧也 有不可缓之状 乃气与火相斗 邪与正相争也
又曰 弦则为风 弦乃春天之正脉 春天见弦脉 正风木之得令 非病也 苟见于夏 秋冬季则弦为风矣
又曰 紧则为邪 邪者亦风之类 但风邪感之甚骤 则脉必现紧耳
又曰 缓则为虚 虚者重按之不能鼓指也 鼓指亦非太劲之谓 言言其不能微微鼓 指耳 最宜活看
又曰 微则为冷 冷者寒也 不论何部见微 多是寒症
又曰 数则为热 热乃火病 火性炎上 其性最速 故数脉作热论也 但数不同 有 阴数阳数之异 有初数久数之分 然而热则一也
又曰 滑则痰多 天下至滑者 无过于水 痰亦水也 水多则痰生 痰多则滑宜见也 然而水病不一 滑脉不常 何故单以痰多属滑也 不知水未结痰其体静 水既结痰其体 动也 动极则滑极 脉见滑矣 非痰多而何
又曰 涩则郁塞 涩脉乃往来不甚舒畅也 此阴阳不合 气血不达 外感于风寒 内 阻于忧郁 抑塞而不通也 郁而未发之状 六部见此象具能成病 尤于肝经不宜 一见 涩脉 即以解郁通塞之药急治之 随手奏功也
又曰 洪为火旺 洪者来大而去数也 洪与大有分 按指若大 久之而不见其大 止 见其数 重按之不见其数 而仍见大者为洪也 夏见此脉为宜 否则皆火旺之极也
又曰 大为血干 大者 重按而仍洪也 火之有余 乃血之不足 血不能制火 乃见 大脉 在夏天则犹非大忌 然见大脉即宜补血滋阴 以水伏火之为得耳
又曰 沉为阴寒 沉者至深之象 深则未有不阴 阴则未有不寒者也 入石洞而阴 寒逼人者 正以其深沉耳
又曰 迟为困乏 迟者言俟之而不能深进也 行百里者半九十 非迟之谓乎 是其 力乏神困 欲进而不能 非可进而不肯进也
又曰 小者气衰 小脉言气之小而不能大也 气之不充故耳
又曰 细脉言脉之细而不能粗也 江河细流正水之缩也 人身之血少 自然脉细矣 又曰 浮脉按指即得 气举而升之也
又曰 伏脉按指始终不可得 或隐隐约约 或有或无者 是邪气搏结正气而不能出 也 用药出之者生 然出之骤亦非佳兆
又曰 芤脉中空如无也 血失则内无血养 安得不中空乎
又曰 实脉不独按指有力 且有不可止抑之状 非正气之有余 乃邪气之有余也  邪气有余 自然壅塞正气矣
又曰 弱脉不能强旺之状 阴虚而不敢与阳气相争也
又曰 濡脉言其濡滞也 湿则沾濡 非欤
又曰 长脉之现 正气之和也 有胃气则脉自修长 有从容和缓之象
又曰 短脉者 欲长而不能 欲速而不达 因邪气之克犯正气 正负邪胜也
又曰 代脉之现 正气之衰 不得不止以息其气也 有痰气壅膈不散 亦现代脉者 然正气不衰 痰安能作祟使脉中止而不还乎
又曰 革脉 脉来浑浑而浊乱击指者是 盖正气之欲脱也
又曰 结脉 其来则缓 而时有现止 是力不能止也 明是正气甚衰 不敢与邪相 斗 邪气搏结于一身耳
又曰 促脉急遽之状 气耗而势难宽舒也
又曰 动脉有不能安静之势 动极生变也
又曰 静脉与动脉相反 不动则不变 自有宁静之福矣
又曰 毛脉言如羽毛之拂体 乃有余之象 火将浮而又息之状 夏秋间之正脉也  在夏则生气之旺也 在秋则旺气之衰也 在他时则旺气之衰也 宜于活看
又曰 石脉乃沉脉之至藏之脉也 冬时正脉 余时见之为寒冷矣
又曰 软脉 不能刚健之状 明是力之不胜耳
又曰 坚脉 至硬之状 邪气深入 劳不可破也
又曰 钩脉 洪而不大之象 如钩之有留也 乃胃脉和平 火不盛而司其令 夏日见 之尤为平脉也
又曰 躁脉 似动而非动 似数而非数 似促而非促 似急而非急 若有干枯烦扰之 状
又曰 搏脉者击指之谓也 各脉皆能击指 皆属太过
又曰 散脉者即解索之兆 乃欲留而不能留 欲存而不能存也
又曰 绝脉者 言脉之将断而未断 可续而不续也 死亡之时必现此脉
又曰 平脉者 言各脉得其平也 如浮不甚浮 沉不甚沉 迟不甚迟 数不甚数耳  人现平脉 多系胃气之全也 胃气无伤 又宁有疾病哉 此脉之所以贵得其平耳
又曰 鬼真君脉诀止得三十八字 然而人之疾病以尽括于其内 要在辨其异中之 同与同中之异 则因常可以通变 遇变可以用常 随时随地随症随人无不可以起死回 生矣 又何必拘拘于日之平旦 乘人之清气诊病哉
又曰 五脏七腑各有脉 俱在寸关尺观之 内经分三部之内外前后上下以细察 其 部位何其详也 而鬼真君独重五脏 将七腑略而不言 止将三焦命门以示世 有皆不专 属之肾 何其略也 不知脏可以包腑 而腑不可以包脏 论府太祥必至反遗夫脏矣 不 若专言五脏 治脏而治府在其中矣 三焦乃府之一 何独举而言之 因世错认三焦在于 肾中 故特指明也 命门为十二经之主 世人不知而以右尺观之 恐失命门之义 故鬼 真君辩明之也
又曰 或曰 王叔和脉诀因遗落心包遂至传疑千载 今鬼真君之诀将七府全然不 讲 不更滋甚乎 然而切脉止可切五脏也 七腑部位内经虽分 似乎有一定之理 而究 难别脏府之异 不若单切五脏 论其五行之生克 病情反无可遁也 此鬼真君不言七腑 真是至捷之法 亦是至玄之机 幸勿作王叔和遗落心包一例而并讥之也
又曰 脉贵知微 然而得其微又甚难 暗中摸索而欲使脏府之疾病了然于手指之 间 易乎不易乎 虽然 切脉必须问症 症是府病即以脏之脉合之 脏之脉不病即是府 病也 治府而病可愈 症是脏病 亦以脏之脉合之 脏之脉病是非府病也 治脏而病亦 愈矣 苟知此法 又何微之不可得哉
又曰 凡人之脉多不相同 不可以此人之脉概论诸彼人也 看人之脉 当取其左右 两手之脉一一而消息之 辨其何部独异乃断何经之病 庶几得之
又曰 看脉须看有神无神实是秘诀 而有神无神何以别之 无论浮沉迟数滑涩大 小之各脉 按指下若有条理 先后秩序不乱者 此有神之至也 若按指充然有力者 有 神之次也 其余按指而微微鼓动者 亦谓有神 倘按指而散乱者 或有或无者 或来有 力而去无力者 或轻按有为重按绝无者 或时而续时而断者 或欲续而不能 或欲接而 不得 或沉细之中倏有依稀之状 或洪大之内忽有飘渺之形 皆是无神之脉 脉至无神 即为可畏 当用大补之剂救之 倘因循等待 必变为死脉而后救之晚矣
又曰 人有天生细微之脉 不可动曰虚弱 当统六部同观之 倘一脉独旺 一脉独 急 余脉皆现细微 此非虚弱之脉也 旺乃火盛 而急乃邪侵也 以此消息断然不差
又曰 切脉贵先调息 吾息调而后可以察病人之息 盖病人之息 呼吸不到 未有 能调者也 倘医者之息不平 又何以知病人之息哉 盖学医者平日学导引之法 则呼吸 之间无太过不及 自然下指之时息数可以分别 可以察病人之脉也
又曰 看脉必须看症 盖症所以印证夫脉也 夫人之脉不同 有天生阴脉不现于皮 毛之内 又将何处看脉 故必观其症候之若何 而症候正难辨也 或看其起居之静躁  静为阴而躁为阳也 看其饮食之寒热 喜寒为热 喜热为寒也 问其大小便之燥湿短长 燥短而实而湿长为虚也 辨其口舌之黄白峭滑 黄峭为邪盛而白滑为正衰也 是观症 所以济切脉之穷 而切脉所以辅观症之妙耳
第二篇
鬼真君曰 人身之病 变迁原非一致 人身之脉纷纭必有殊形 故六部之中 每显 各异之状 一经之内 常呈兼见之端 浮而弦 浮而数 多无定象 沉而细 沉而迟 不少 同观 必须统论其精微 始可独断其真伪 故浮而兼滑也 必是风痰之盛 浮而兼大也 绝无气血之邪 浮而兼迟也 虚风之害 浮而兼濡也 湿气之侵 浮而兼细也 血随气而 上升 浮而兼洪也 火得气而更旺 浮而兼芤 定为血泛之虞 浮而兼紧 决至邪重之苦 浮而兼急 必疼痛于上焦 浮而兼弱 必萎靡于下部 浮而兼长 气虽升而不伤其正 浮 而兼短 气欲结而难散其邪 浮而兼结 邪搏于经络之间 浮而兼革 正脱于脏府之内 浮而兼代 邪居于胸膈之处 浮而兼促 正伤于营卫之中 浮而兼动 气有变迁 浮而兼 静 气将宁息 浮而兼毛 气得火而上腾于头目 浮而兼躁 火因气而上炎于咽喉 浮而 兼钩 气升之和 浮而兼搏 气浮之极 浮而兼软 气虚之甚 浮而兼散 气不可收 浮而 兼平 气乃无病
沉而兼迟也 寒虚之至 沉而兼涩也 郁滞之深 沉而兼滑也 寒痰之不舒 沉而兼 小也 冷气之难发 沉而兼实也 气得寒而不扬 沉而兼微也 精因冷而欲脱 沉而兼细 也 血逢阴凝之象 沉而兼紧也 邪乘寒冷之征 沉而兼急 小腹有寒邪之痛 沉而兼濡 两足多水胀之侵 沉而兼长 气陷而正尚未伤 沉而兼短 精冷而邪将不涣 沉而兼结 邪搏于至阴 沉而兼革 正脱于髓海 沉而兼代 命门将绝而可危 沉而兼促 元阳欲脱 而可畏 沉而兼静 阳寒能守 沉而兼石 阴固不迁 沉而兼软 腹冷而有痛楚之苦 沉 而兼散 精寒有涸绝之危
更有濡迟兼见 无非湿犯乎虚 濡滑同来 尤是痰成乎水 濡中兼大 湿因血耗以 相侵 濡中兼小 水乘气衰以相犯 濡而兼弦 风水之患深 濡而兼芤 痰血之症急 濡 而兼长 水湿易散 濡而兼革 水湿难消 濡而兼动 水有泛滥之盛 濡而兼静 水有浸 润之微 濡而兼软 水邪乘虚而相生 濡而兼散 正气随湿而欲脱
迟而兼涩 郁中以成弱 迟而兼滑 湿内以招虚 迟而兼大 气血皆居干燥 迟而兼 小 精神必至伶仃 迟而兼微 虚寒之气 迟而兼细 匮乏之身 迟而兼弦 内伤之风 迟 而兼芤 内伤之血 迟而兼长 病不足畏 迟而兼短 症实可愁 迟而兼代 必至损伤脾 胃 迟而兼革 定然涣散精华 迟而兼石 气寒将侵于骨 迟而兼软 血衰少养乎心 迟 而兼散 寒极而气飞 迟而兼静 阴微而精固
数而兼滑 亢炎之痰 数而兼大 沸腾之火 数而兼实 气壅于热 数而兼弦 火助 乎风 数而兼洪 热有燎原之盛 数而兼紧 邪有风火之传 数而兼芤 吐血何狂 数而 兼代 丧躯必速 数而兼革 走阳可许 数而兼促 消正堪忧 数而兼动 恐有发狂之变 数而兼毛 定有消渴之成 数而兼搏 火刑金而喉舌无津 数而兼躁 火烧心而脾胃生 焰
涩中兼小 气血亏而郁志莫伸 涩中兼实 气血壅而思想难遂 涩中兼微 气寒而 滞 涩中兼细 血少而愁 涩中兼洪 郁怒不解 涩中兼急 郁痛安禁 涩中兼结 邪搏于 两胁之间 涩中兼促 正亏于半表之际 涩中兼革 气欲脱于肾肝 涩中兼代 气将绝于 脾胃 涩中兼石 寒郁不宣 涩中兼坚 风郁难出 涩中兼搏 郁甚莫解 涩中兼静 郁急 安移
滑而兼大 痰借血以为灾 滑而兼小 痰借气而作祟 滑而兼实 气塞于痰中 滑而 兼微 痰冷于胸次 滑而兼细 痰旺而血枯 滑而兼弦 水盛而风急 滑而兼洪 湿热成 党 滑而兼芤 痰血为病 滑而兼紧 邪得湿以助威 滑而兼急 邪乘湿而增痛 滑而兼 濡 湿盛恐邪气之增胀 滑而兼革 水多防正气之难收 滑而兼动 水畜致肠腹之鸣 滑 而兼毛 火沸召痰涎之吐 滑而兼软 湿痰积而不消 滑而兼坚 湿邪留而不散 滑而兼 搏 痰有倾盆之呕 滑而兼散 水如走石之崩 
余脉俱可类推 各经正当细晰 总以脾胃之气为要 更以平缓之脉为先 倘下指之 时均有宁静之致 庶几药饵之用可许健康之祥矣
陈士铎曰 凡人之病 变迁不常 而脉亦因病殊形 必非一状 大约一经之中必现 二脉以相兼也 合二脉以论症 而症始出焉 合二脉以用药 而药始当焉 但二脉兼见 甚多 不止浮沉迟数涩滑濡也 然苟知兼见之大旨 则以七脉为纲 以余脉为纪 又何 病之不可推测哉
又曰 脉有同中之异 亦有异中之同 同是浮脉而何以有各脉之异 同是沉脉而何 以有各脉之殊 盖脉无一定之形 必兼两脉而并见也 两脉既然并见 合两脉以治一病 自易见功 然而两脉之现 必察其异同 知其同中之异 竟治其异而不必顾其同 知其 异中之同 竟治其同而不必顾其异 从此消息 医道乌得不神哉
又曰 千态万状者 病也 千变万化者 脉也 鬼真君以三十八字尽脉之理 毋乃太 简乎 故又取兼见之脉以示世 似乎克尽其变矣 然而兼见之脉止取浮沉迟数涩滑濡 之七脉 而其余三十一脉不言兼见 或疑其诀之不全 而立法之未善也 不知脉之大纲 止浮沉迟数涩滑之六字耳 举其大纲而余可类推 又何必琐细之尽告哉 吾意于浮沉 迟数涩滑之外 引濡脉之兼见者 亦可无事重宣耳 鬼真君唯恐人之拘执而不通也 故 略举一濡脉以训世也
又曰 兼见之脉须先看七脉为主 既得七脉 而后辨其兼见之形 则同中之异与异 中之同无难细得也 以七脉为纲 以兼见为纬 实切脉之权舆也
又曰 切脉实难 而辨其异同不尤难乎 然而无难也 知浮沉迟数涩滑濡之七脉  而其余之三十一脉兼而察之 则病可意会也 况鬼真君又明告乎 细读此诀 而何患脉 之难知而病之难识也
又曰 人疑兼见之脉不止鬼真君所示 寥寥数语不足以包万病也 殊不知脉诀言 愈多而脉愈晦 鬼真君之诀妙在于少也 以少胜多非便世人之习诵也 实以其脉诀神 奇 足以包举万病耳
又曰 脉理甚微 须辨其同中之异 异中之同 同中之异者 如寸关尺各现大小虚 实之异 而浮脉则同也 上中下各现迟数涩滑之异 而沉脉则同也 知其同中之异 则 竟治其异 知其异中之同 则不必治其同 于此消息何患脉理之不精哉
第三篇
鬼真君曰 五脏之病 必以寸关尺为凭 七府之症 亦以寸关尺为据 然不分析其 精微 又何能尽知其玄妙 试观其寸口也 左寸见浮 风热上越而头痛 右寸见浮 咽喉 中燥而鼻塞 左寸见芤 胸难藏血而呕吐 右寸见芤 胃多瘀血而痛疼 左寸见滑 热痰 入心而舌强 右寸见滑 热痰入肺而鼻折 左寸见实 火焚心而面赤 右寸见实 火生胃 而唾干 左寸见弦 风入体必多头痛 右寸见弦 风入肠定有筋挛 左寸见紧 邪盛而心 痛 右寸见紧 气嗽而肺伤 左寸见洪 心胸起热闷之烧 右寸见洪 头脑生炎蒸之楚  左寸见微 心寒而虚弱何辞 右寸见微 气冷而崩陷难免 左寸见沉 心君失相火之助 右寸见沉 肺今诏寒气之侵 左寸见涩 心脉火郁而未舒 右寸见涩 肺金金郁而莫达
左寸见迟 膻中虚乏而难以卫心 右寸见迟 上焦损伤而难以生气 左寸见伏 气匿于 胁间 右寸见伏 气积于脘内 左寸见濡 膀胱水畜而不消 右寸见濡 皮毛汗泄而未 止 左寸见弱 无血以养心 右寸见弱 乏气以生胃 左寸见大 心经血燥而怔忡 右寸 见大 肺经血干而闭结 左寸见小 惊悸时生 右寸见小 怯弱日甚 左寸见虚 心中恍 惚 右寸见虚 胃内衰微 左寸见细 运行乏力 右寸见细 言语无神 左寸见微 包络有 寒邪之入 右寸见微 胸脘有阴气之招 左寸见急 心疼不免 右寸见急 喉痛安辞 左寸 见短 三焦之气怯 右寸见短 再宿之食难消 左寸见代 心痛勿讶 右寸见代 痰塞何 妨 左寸见结 邪搏于心包 右寸见结 邪蟠于胃脘 左寸见促 积聚有烦闷之苦 右寸 见促 留滞兴痞满之忧 左寸见革 心气散漫而不收 右寸见革 肺气飞跃而不返 左寸 见动 欢娱妊子之祥 右寸见动 饮食伤气之兆 左寸见毛 心火动而将刑肺金 右寸见 毛 肺火起而将克肝木 左寸见钩 心气安而魂梦适 右寸见钩 肺气肃而膀胱通 左寸 见坚 邪犯心而呼号 右寸见坚 邪侵肺而咳嗽 左寸见躁 无血养神 右寸见躁 无精 定魄 左寸见搏 火太过而焚心 右寸见搏 火太过而烁肺 左寸见石 阴寒直捣于膻中 右寸见石 冷气逼居于脘内 左寸见散 心有无可奈何之象 右寸见散 肺有但出无入 之悲
试观其关中也 左关见浮 肝犯风而眼赤 右关见浮 胃入风而渴生 左寸见芤 必 肝伤而失血 右关见芤 必肠毒而便脓 左关见滑 头目肿痛堪嗟 右关见滑 脾胃热焚 甚苦 左关见实 癖可征 右关见实 心腹多痛 左关见弦 肝旺生风 右关见弦 脾崩 不食 左关见紧 筋脉急拘 右关见紧 嘈杂呕吐 左关见洪 眼目生花 右关见洪 心腹 结痛 左关见沉 必阴寒之癖积 右关见沉 定冷气之难安 左关见涩 风寒邪闭因气郁 有余 右关见涩 饮食伤残实血虚之不足 左关见迟 两胁多寒 右关见迟 中焦微冷  左关见伏 关格收藏 右关见伏 霍乱吐泻 左关见濡 瘅症将成 右关见濡 水臌可畏 左关见弱 筋痿宜防 右关见弱 气短须补 左关见数 肝火盛而目红 右关见数 胃火 旺而口渴 左关见大 怒气伤肝 右关见大 狂阳伤胃 左关见小 肝胆气衰 右关见小 脾胃血少 左关见虚 必益其血 右关见虚 须补其津 左关见微 温其下元之惫 右关 见微 暖其气海之寒 左关见细 虑脚膝之酸 右关见细 恐肚腹之泻 左关见急 肝痛 而不能眠 右关见急 脾伤而自难卧 左关见代 肝绝而痛则无妨 右关见代 肝绝而安 则无救 左关见结 胸满而痰结于中 右关见结 脾伤而气滞于下 左关见促 肝无肾水 之滋 右关见促 脾无肾火之养 左关见革 气脱于木旺之时 右关见革 气脱于土崩之 侯 左关见动 两胁有气痛之愁 右关见动 中焦有火焚之惧 左关见毛 肝木旺而生风 右关见毛 胃土盛而动火 左关见软 无病之人 右关见软 加餐之客 左关见钩 肝血 之足 右关见钩 脾气之安 左关见静 优游享无事之福 右关见静 舒畅享强食之愉  左关见石 筋得寒而拘挛 右关见石 胃因冷而泄泻 左关见坚 邪必留恋于经络 右关 见坚 邪必会聚于脏腑 左关见躁 必苦血干而多怒 右关见躁 必苦液涸而善呕 左关 见搏 防太盛之中风 右关见搏 虑过旺之狂病 左关见散 筋迟而不能收 右关见散  肢懈而不能举
试观其迟下也 浮见尺左 水亏而双耳齐聋 浮见尺右 火旺而大肠自秘 芤见尺 左 小遗多脓血之灾 芤见尺右 大便下赤红之叹 滑见尺左 水入腰而作楚 滑见尺右 痰流足以成灾 实见尺左 膀胱水闭而不通 实见尺右 尿沥火涩而难出 弦见尺左 腰 腹重滞生疼 弦见尺右 肾脏风邪作耗 紧见尺左 耳似蝉鸣 紧见尺右 脐同虫咬 洪 见尺左 水熬干而消渴 洪见尺右 火炎上而梦遗 微见尺左 盗汗淋漓 微见尺右 肠 鸣泄泻 沉见尺左 精冷如冰 沉见尺右 腰寒若水 涩见尺左 阴寒疝结 涩见尺右 逆 冷肠崩 迟见尺左 下焦寒冷 迟见尺右 小腹阴凝 伏见尺左 阳气不升 伏见尺右 阴 气更闭 濡见尺左 寒湿侵肾 濡见尺右 冷痿中腰 弱见尺左 双足骨酸 弱见尺右 双 腿气乏 大见尺左 肾涸于遗精 大见尺右 命残于作用
小见尺左 水耗无多 小见尺右 火衰不旺 虚见尺左 心肾不交 虚见尺右 水火 皆乏 微见尺左 冷入关元 微见尺右 寒通腹里 细见尺左 髓冷胫枯 细见尺右 命寒 精泄 数见尺左 水少而火沸为痰 数见尺右 火炎而水随作喘 急见尺左 痛入阴丸  急见尺右 疼添小腹 短见尺左 自无延龄之福 短见尺右 定含怯战之羞 代见尺左  精败欲绝 代见尺右 火息将亡 结见尺左 邪袭水而不散 结见尺右 邪袭火而不离  促见尺左 髓耗而足不行步 促见尺右 火衰而气不通心 革见尺左 玉关不闭 革见尺 右 河车俱焚 动见尺左 定然魂梦多遗 动见尺右 定然阳强不倒 毛见尺左 精耗而 龙火将兴 毛见尺右 焰腾而命门自热 软见尺左 肾弱相宜 软见尺右 火衰当助 钩 见尺左 阴平之士 钩见尺右 守真无疑 石见尺左 精无倾失之慨 石见尺右 阳有退 藏之庆 坚见尺左 邪入于骨髓 坚见尺右 邪居于腰膝 躁见尺左 肾难上交于心 躁 见尺右 阳且高越于膈 搏见尺左 膀胱有热闭之淋 搏见尺右 咽喉长疮蛾之肿 散见 尺左 肾水欲绝于须臾 散见尺右 元阳将逃于顷刻
陈士铎曰 脉有兼见以观其变 必有独现以显其常 常变之道 不可不分观之也  鬼真君先言其变 示变之宜知也 再言其常 示常之宜谙也 知常而后达变 又宁至有 治常之失哉
又曰 脉不分观部位 则病情不可得而知 此寸关尺必须分观其脉也
又曰 脉有寸关尺无脉而脉见于列缺之间者 世人以为反关脉也 此乃经脉虚而络脉盛也 经脉虚故不现于寸关尺三部 络脉盛故现于列缺之间 盖直行为经 而旁行为络 列缺正络脉之穴也 在两手交叉食指尽处 两筋骨罅中 属肺经之络 别走阳明之络也此中原有动脉 宜细动不宜大动 今寸关尺三部无脉而此处之脉大动 亦现三部之象是阳胜于阴也 千金翼谓 阳脉逆 反大于寸口三倍 正言反关脉也 亦当分观其动以别疾病耳
又曰 寸关尺分上中下也 心肺居上而以寸观之 象天也 肝脾居中而以关观之  象人也 肾居下而以 尺观之 象地也 医道必须统天地人以论医 则医无剩义 脉诀亦 必合天地人以示法 则法无遁情 非好作广大之语也 实有不如此则其法不为备耳
又曰 寸关尺分上中下切之是矣 然其中有上而兼中者 有中而兼下者 有中而兼 上下者 又不可不知之也 如寸脉浮而连于关 关脉数而连于尺 如关脉大而连于寸尺 者是也 此又当合寸关尺而同观 又不可专主于寸而不及于关 专主于关而不及于尺 又在临症切脉而变通之也
又曰 脉宜分观以别虚实 然亦有合寸关尺以分虚实者 大约左之寸关尺齐旺者 乃外感居多 右之寸关尺齐旺者 乃内伤居多 非但左寸旺为外感 右寸旺为内伤也
又曰 寸关尺分观之后 又宜合观 不分观不知其细 不合观不得其合 故分观之 时 当以一指切其脉 合观之时又当以三指切其脉也
又曰 看寸关尺三部之脉 当先切关脉 而后看寸脉 而后看尺脉 左右相同
又曰 今人看脉 男先看左 女先看右 男女之脉何尝有异 正不必如此拘拘也
又曰 凡人之脉贵有胃气 胃气者平气也 毋论寸关尺 下指之时觉有平和之象  即是有胃气也 非独右关平和始有胃气耳
又曰 脾与胃为表里 胃病则脾必病 脾病则胃亦病 病则安有胃气哉 故脾脉与 胃脉同观 所以脾胃之脉皆在右关切之耳
又曰 胃旺而脉愈微 胃衰而脉愈盛 故右关太旺 反是胃气之虚也 然而右关之 旺又由左关之旺也 左关旺而右关不能衰 此木来克土之象 又不可不知也
又曰 三部之脉 前人以尺脉为根 似乎切脉重在尺也 不知本实先拔 固然枝叶 难荣 然而过于摧残 如狂风大雨拔木折枝 根亦随竭 此脉必统三部而观之也
又曰 寸关尺各有内外之分 尺外尺里 关外关里 寸外寸里 皆从左右以分内外 而非上下以分内外也 余注内经已详哉言之矣 而鬼真君不言及此者 盖举要以示人 耳
又曰 脉分三部 上寸也 中关也 下尺也 寸之内又分左右 左寸候心 而包络膻 中统其内 右寸候肺 而胸脘咽喉统其内 关之内又分左右 左关候肝 而胆胁膈则统 其内 右关候脾 而胃则统其内 尺之内又分左右 左尺候肾中之水 而小肠膀胱小腹 股膝统其内 右尺候肾中之火 而大肠腰胫(月行)统其内 三焦有上焦中焦下焦之异 上焦属于寸 中焦属于关 下焦属于尺 不可于右肾候之也 命门为十二经之主 不属 于右肾而不得不候之于右肾也 部位既明 切脉自无疑
又曰 鬼真君所分部位 一皆准于内经 与王叔和所定大相悬殊 世人见之未有不 惊异者也 然而鬼真君正恐人惊异 单言五脏而不言七腑 铎虑部位不明 又将何以诊 脉 故于前条细列以问世 第推鬼真君之意 但知五脏之脉 正不必又及七腑之脉也  铎重言之似乎饶舌矣
又曰 五脏各有表里 心则与小肠为表里也 肝则与胆为表里也 肺则与大肠为表 里也 脾则与胃为表里也 肾则与膀胱为表里也 表病则里病 原相关切 故治里正所 以治表也 何必分表是表而不属之脏 里是里而不属于腑也
第四篇
鬼真君曰 诊脉宜分生死 决日当定时辰 伤寒热病 洪大生而沉细死 产后热病 缓滑吉而弦急凶 头痛之疴 生于浮滑而死于短涩 腹胀之症 死于虚小而生于大浮  下痢活于微小 浮洪反有难疗之叹 癫狂全于实大 沉细转兴莫救之忧 消渴数大有生 机 虚小愁其阴尽 霍乱浮洪无死法 微迟虑彼阳亡 中风最喜迟浮 急实者何能起死 中恶偏宜紧细 浮大者不易回生 心疼沉细非比浮大之难医 水气大浮不似沉细之莫 疗 吐血鼻衄 沉弱沉细者生 实大浮大俱为亡兆 中毒肠癖 洪大滑大者吉 微细滑细 各是危征 喘急宜浮滑 短涩云亡 咳嗽尚浮濡 沉浮决毙 久泻反宜微细 浮洪者多致 归阴 新产切忌大弦 缓滑者宁忧辞世 呕吐虚细者吉 实大则艰于奏功 痨瘵浮滑者 佳 细数则难以取效 盗汗惟嫌紧数 虚小无愁 失血止虑浮洪 细弱可喜 内实者吉在 浮洪 沉细有变迁之祸 内虚者吉在沉细 浮大无存活之祥 痹症尤嫌浮大 细涩长延 厥病更忌紧弦 洪数即解 症瘕见细微而可喜 弦滑者危 眩冒见浮滑而相宜 沉涩者危 黄疸不宜急数 迟滑易于分消 白淋偏贵濡迟 涩弱艰于止遏 便闭生于细微 洪大 有阴尽之伤 发汗生于虚小 弦洪有阳亡之失 腹痛沉伏 多入泉台 胁痛芤大定趋 死路 脱症结代难留人世 喘症促革易走冥途 关格涩浮常登鬼录 痈疽滑大转庆生缘 结胸现沉紧半寄于死亡 脏结现浮滑速痊于淹滞 直中阴经 丧沦代结 忽成热病 全 活浮洪 发斑洪大未是死征 噎膈数细实非生气 偏枯之症 弦滑何愁 歪斜之疴 数大 可治 噤口之痢 结涩不易疗 中暑之症 沉浮不须惊 循衣摸床 细小尤堪救援 遗尿 撒手 促革必至丧捐 筋青囊缩 微短陨没 舌黑发直 数大焦枯 脐突唇裂 结代应殁 口张足肿 短促何延 呃逆不止 短散就木 懊(忄农)无休 微弱加餐 血晕散促 顷刻 归阴 肠结搏坚 旦夕歌露 更有代钩之象 心死可定九日 弹石之状 肾死必绝于七朝 弓弦之张 肝死定亡于十八 釜沸之乱 脾死可绝于四三 浮水之景 肺死应丧于十二 也 尚有秘法可以罄传于万年 如见前形 不必问现于何脏 见虾游而断八日之必死  见雀啄而决七日之必亡 见吹毛而言四日之必危 见夺索而许一日之必逝 见屋漏而 定五日之必陨 其余死亡可据推断
陈士铎曰 死亡之脉不尽于此 然而得此正易决存亡也
又曰 素问灵枢载死亡之脉甚备 二书参观更无差错
又曰 死亡之脉 全在看脉之有神无神 有神者 有胃气也 无神者 无胃气也 故 有胃气 虽现死脉而可生 无胃气 即现生脉而必死 又在临症而消息之也
又曰 脉现死亡 不可轻断死期 往往有用药得宜 虽不能起死为生 然延留数日 亦其常也 诀中篇末有决日之法 愚以为终非定论 但断其必死而不必先定其日期 当 与高明共商之
又曰 死亡之脉 现之于骤者易救 以脏腑初绝 尚有根可续也 倘时日已久 虽有 人参又何以生之于无何有之乡哉 有无可如何者矣
又曰 脉有细微欲绝者 多是死亡之脉 然脉有伏而不出 似细微欲绝 其实绝而 未绝也 一出脉而细微之象如失 此等之脉最难辨别 又当合症而参之 未可全恃夫切 脉也
又曰 脉有生死之各别 如鱼游雀啄之类 弹石解索屋漏水流吹毛之状自是死脉无疑 见此等之脉 即可决其必亡 苟无此等之脉现 似乎不宜遽言其死 不知脉贵有神 倘 浮沉迟数之间 涩滑大小之际 初按若有 再按若无 或散或乱 或来或去 全无神气  虽非旦夕之云亡 必至岁月之难久 何尝非死脉哉 倘代结之脉 按之有神 不过痰涎 之壅塞 寒痛之遏抑 暂时之病 未尝非生也 故决人生死全要看脉之有神无神为贵耳
第五篇 妇人小儿之脉
鬼真君曰 阴阳原无二道 男女何有殊形 五脏相同 不必两分彼此 三部亦一 宁 须各论参差 唯受妊成胎独殊男子 故辨妊论孕更别妇人 尺中脉滑 女经不调 且有 带淋之病 关中脉涩 天癸已断 宁非郁塞之疴 左寸滑而左尺大 怀子之兆 左尺数而 左关微 有儿之征 左寸带纵 两男之祥 右寸带纵 两女之喜 左关左尺脉皆大 心脉 流利 必三男 右关右尺脉皆大 心脉流利 必三女 然三部有一部之滞 未宜遽许为胎 各脉无一脉之顺 何敢轻言是孕 子死母存 尺浮而寸沉 母亡而子活 尺涩而寸伏 盖子系于肾 尺浮则子无生气 母系于肺 寸沉则母有生机 子系于尺 尺涩而 子之气不散 母系于寸 寸浮而母之根已离 沉细之脉 胎欲离经 浮滑之脉 胞将即产 腹疼腰痛 定然即降 浆来胞破 未可言生 身重体寒 面目又青 脉无可畏 心烦血燥舌兼黑 脉断堪忧 子母难留 唇口沫出 娘儿全活 面鼻颜黄 新产脉缓  自存胃气 新产脉滑 未损脾阴 实大既形 定非佳信 弦急兼现 岂是庥祥 沉小实为 顺候 涩促半作逆视 脉微何足害 尚可回阳 脉洪反宜愁 最嫌逆冷 妇人之脉若此  小儿之诊若何 三部不妨俱数 只虑沉迟 六经各喜均长 翻嫌细小 惟弦紧不可骤扬 恐来风邪之祟 更虚濡不宜常见 虞多水气之殃 急脉形于指下 呕吐而腹痛难痊 大 脉浮于关前 泻痢而心惊不救 见此已可通彼 知偏何难悟全哉
陈士铎曰 男女之病 彼此相同 原无反背 故有病而可同断也 唯胎产前后少异男子 故鬼真君又传此篇 而于论孕娠独详也 至于小儿原不必切脉 以气血未全各脉 不十分准 鬼真君之论小儿亦约略之辞 然而小儿纯阳 所生之病多是饮食之伤 惊疳 吐泻之症 得此数言以括其全 所谓要言不烦也 又曰 妇人之脉少异于男子者 左尺 多旺耳 男子左尺旺 实非佳兆 女子左尺旺 此阴血有余 转是佳祥 盖易于受胎也  又曰 妇人之病最难治者 以其性情多郁耳 郁则气血即不流通 经辄闭塞而左关随现 涩脉矣 故看妇人之脉 贵切肝脉 辨其涩与不涩是第一秘法 虽各经皆有涩脉 而左 关不涩是其郁未甚也 又曰 小儿之脉 弦紧急俱是外邪 除此之外皆内伤也 治内伤 之法 补脾健胃为先 即治外邪 亦当顾正 虽纯脉现弦紧弦急 未可单为祛邪也







第一篇
脉理甚微原非一言可尽 人病多变又岂一脉能包 论其阴阳 别其生死 察其脏腑 观其症候 既上中下之宜分 必寸关尺之自定 左寸心 左关肝 火木宁无至性 右寸肺 右关脾 土金本有深情 唯两尺为肾 水火实难分配 中间是命 左右还可同观 三焦别 上中下以相诊 余经合寸关尺而共视 盖部位乌容倒置 辨贵分明 而表里何必细分 不宜拘执 虽按指以三部为法 数息便悟断经 顾看脉以五脏为和 知脏即通治腑察四 时之节气 春夏异于秋冬 审一日之晷时寅卯殊于申酉 大约逢克则凶 逢生可救 我生 则缓 我克难医 因五行而推断 举一隅而可知 弦似乎紧 涩似乎微 浮与芤相反 沉与伏宁殊 洪同实状 弱带濡形 辨之既清 病将安遁 故急则为痛 弦则为风 紧则为邪缓则为虚 微则为冷 数则为热 滑则痰多 涩则郁塞 洪为火旺 大为血干 沉为阴寒 迟为困乏 小者气衰 细者血涸 浮者气升 伏者脉结 芤多失血 实多壅气 弱者阴亏 濡是湿犯 长是正气之和 短是邪气之克 代为正气之衰 革为正气之脱 结为邪气之搏 促为正气之耗 动有变动之机 静有安宁之喜 毛主火之将旺 石乃水之极沉 软是力 薄 坚乃邪深 钩为气血之和 躁为气血之燥 搏击指而有太过之虞 散去指而无可留 之状 脉嫌其绝 脉贵其平 既知各脉之异同 可断诸症之常变 然而诊脉必须得时 要在日之平旦 按指原无异法 贵取气之甚清 自然虚实易明 盛衰易辨矣
陈士铎曰 脉理之不明也久矣 以致看病不真 用药寡效 是脉之精微不可不讲也 然而精微出于浅近 使人人易知而深入也
又曰 脉有阴阳之不同 王叔和分七表八里 似乎切脉之分明 不知无一脉无阴阳 非浮为阳而沉为阴 迟为阴而数为阳也 阴中有阳 阳中有阴 于中消息 全在临症明 察之 心可意会 非笔墨能绘画耳
又曰 十二经各有脉 分十二经看之自然玄妙入神 然而过求其精 反失其约 盖五 脏之脉能统摄七腑 腑病治脏 脏安而腑自安 故脉诀止消言脏而不必言腑也
又曰 切脉以呼吸为准 一呼脉二动 一吸脉二动 为平人无病之脉 有余不足皆 病也 世人切脉 多以三指齐按于寸关尺以候各脉 焉得备观其阴阳虚实邪正之分哉 必须先以一指观其左寸 后及左关 又及左尺 然后又及右寸 又及右关 又及又尺 逐 步分别 再以三指准之 则何异何同始了然于胸中 见浮言其风 见沉言其积 见迟言 其痛 见数言其热 自能阴阳莫逃 邪正有别 虚实不淆矣
又曰 春夏秋冬长夏各有定脉 内经已详言之 春主弦 夏主钩 (钩即微洪之意) 秋主毛 冬主石 长夏主软弱 太过不及均是病征 尤不可见者 克我之脉 如春宜弦而 见毛 夏宜钩而见石 及至秋冬未有不病者 余可类推
又曰 脉随血而行 而脉随时而运 病脉行至克我之脉则病必重 行至生我之脉则 病必轻 盖金脉逢金时必旺 木脉逢金时必衰 故木病值寅卯则当其令 逢申酉则失其 时 观寅卯申酉之旺衰 即知金木病情症候矣 即一木而可通之火土水金 即寅卯申酉 而可通之子午亥辰戌丑未也
又曰 脏腑之病虽各不同 要不外五行之生克 逢生则病易愈也 逢克则病难痊也 我生则泻我之气 我克则劳我之神 脏腑为战争之地 胸腹为角斗之场 敌则扫除 而 斩杀甚多 伤损必过 调停于生克之间 和解于败亡之内 仍于金木水火土而善用也
又曰 脉有相似而实不相同者 尤宜分辩 盖脉似相同而病实各异 一经错认 死 生反掌 可不慎欤
又曰 脉之秘诀 大约三十八字尽之 而每字实有秘要 非一言可尽也 既非一言 可尽 而鬼真君何以每一字皆用一言以诏示天下 岂脉诀贵少而不贵多乎 不知诀不 必太多 而论诀正不比太少也
又曰急则为痛 言见急脉即为痛病也 急似乎数而未至于数也 急似乎紧而未至 于紧也 有不可缓之状 乃气与火相斗 邪与正相争也
又曰 弦则为风 弦乃春天之正脉 春天见弦脉 正风木之得令 非病也 苟见于夏 秋冬季则弦为风矣
又曰 紧则为邪 邪者亦风之类 但风邪感之甚骤 则脉必现紧耳
又曰 缓则为虚 虚者重按之不能鼓指也 鼓指亦非太劲之谓 言言其不能微微鼓 指耳 最宜活看
又曰 微则为冷 冷者寒也 不论何部见微 多是寒症
又曰 数则为热 热乃火病 火性炎上 其性最速 故数脉作热论也 但数不同 有 阴数阳数之异 有初数久数之分 然而热则一也
又曰 滑则痰多 天下至滑者 无过于水 痰亦水也 水多则痰生 痰多则滑宜见也 然而水病不一 滑脉不常 何故单以痰多属滑也 不知水未结痰其体静 水既结痰其体 动也 动极则滑极 脉见滑矣 非痰多而何
又曰 涩则郁塞 涩脉乃往来不甚舒畅也 此阴阳不合 气血不达 外感于风寒 内 阻于忧郁 抑塞而不通也 郁而未发之状 六部见此象具能成病 尤于肝经不宜 一见 涩脉 即以解郁通塞之药急治之 随手奏功也
又曰 洪为火旺 洪者来大而去数也 洪与大有分 按指若大 久之而不见其大 止 见其数 重按之不见其数 而仍见大者为洪也 夏见此脉为宜 否则皆火旺之极也
又曰 大为血干 大者 重按而仍洪也 火之有余 乃血之不足 血不能制火 乃见 大脉 在夏天则犹非大忌 然见大脉即宜补血滋阴 以水伏火之为得耳
又曰 沉为阴寒 沉者至深之象 深则未有不阴 阴则未有不寒者也 入石洞而阴 寒逼人者 正以其深沉耳
又曰 迟为困乏 迟者言俟之而不能深进也 行百里者半九十 非迟之谓乎 是其 力乏神困 欲进而不能 非可进而不肯进也
又曰 小者气衰 小脉言气之小而不能大也 气之不充故耳
又曰 细脉言脉之细而不能粗也 江河细流正水之缩也 人身之血少 自然脉细矣 又曰 浮脉按指即得 气举而升之也
又曰 伏脉按指始终不可得 或隐隐约约 或有或无者 是邪气搏结正气而不能出 也 用药出之者生 然出之骤亦非佳兆
又曰 芤脉中空如无也 血失则内无血养 安得不中空乎
又曰 实脉不独按指有力 且有不可止抑之状 非正气之有余 乃邪气之有余也  邪气有余 自然壅塞正气矣
又曰 弱脉不能强旺之状 阴虚而不敢与阳气相争也
又曰 濡脉言其濡滞也 湿则沾濡 非欤
又曰 长脉之现 正气之和也 有胃气则脉自修长 有从容和缓之象
又曰 短脉者 欲长而不能 欲速而不达 因邪气之克犯正气 正负邪胜也
又曰 代脉之现 正气之衰 不得不止以息其气也 有痰气壅膈不散 亦现代脉者 然正气不衰 痰安能作祟使脉中止而不还乎
又曰 革脉 脉来浑浑而浊乱击指者是 盖正气之欲脱也
又曰 结脉 其来则缓 而时有现止 是力不能止也 明是正气甚衰 不敢与邪相 斗 邪气搏结于一身耳
又曰 促脉急遽之状 气耗而势难宽舒也
又曰 动脉有不能安静之势 动极生变也
又曰 静脉与动脉相反 不动则不变 自有宁静之福矣
又曰 毛脉言如羽毛之拂体 乃有余之象 火将浮而又息之状 夏秋间之正脉也  在夏则生气之旺也 在秋则旺气之衰也 在他时则旺气之衰也 宜于活看
又曰 石脉乃沉脉之至藏之脉也 冬时正脉 余时见之为寒冷矣
又曰 软脉 不能刚健之状 明是力之不胜耳
又曰 坚脉 至硬之状 邪气深入 劳不可破也
又曰 钩脉 洪而不大之象 如钩之有留也 乃胃脉和平 火不盛而司其令 夏日见 之尤为平脉也
又曰 躁脉 似动而非动 似数而非数 似促而非促 似急而非急 若有干枯烦扰之 状
又曰 搏脉者击指之谓也 各脉皆能击指 皆属太过
又曰 散脉者即解索之兆 乃欲留而不能留 欲存而不能存也
又曰 绝脉者 言脉之将断而未断 可续而不续也 死亡之时必现此脉
又曰 平脉者 言各脉得其平也 如浮不甚浮 沉不甚沉 迟不甚迟 数不甚数耳  人现平脉 多系胃气之全也 胃气无伤 又宁有疾病哉 此脉之所以贵得其平耳
又曰 鬼真君脉诀止得三十八字 然而人之疾病以尽括于其内 要在辨其异中之 同与同中之异 则因常可以通变 遇变可以用常 随时随地随症随人无不可以起死回 生矣 又何必拘拘于日之平旦 乘人之清气诊病哉
又曰 五脏七腑各有脉 俱在寸关尺观之 内经分三部之内外前后上下以细察 其 部位何其详也 而鬼真君独重五脏 将七腑略而不言 止将三焦命门以示世 有皆不专 属之肾 何其略也 不知脏可以包腑 而腑不可以包脏 论府太祥必至反遗夫脏矣 不 若专言五脏 治脏而治府在其中矣 三焦乃府之一 何独举而言之 因世错认三焦在于 肾中 故特指明也 命门为十二经之主 世人不知而以右尺观之 恐失命门之义 故鬼 真君辩明之也
又曰 或曰 王叔和脉诀因遗落心包遂至传疑千载 今鬼真君之诀将七府全然不 讲 不更滋甚乎 然而切脉止可切五脏也 七腑部位内经虽分 似乎有一定之理 而究 难别脏府之异 不若单切五脏 论其五行之生克 病情反无可遁也 此鬼真君不言七腑 真是至捷之法 亦是至玄之机 幸勿作王叔和遗落心包一例而并讥之也
又曰 脉贵知微 然而得其微又甚难 暗中摸索而欲使脏府之疾病了然于手指之 间 易乎不易乎 虽然 切脉必须问症 症是府病即以脏之脉合之 脏之脉不病即是府 病也 治府而病可愈 症是脏病 亦以脏之脉合之 脏之脉病是非府病也 治脏而病亦 愈矣 苟知此法 又何微之不可得哉
又曰 凡人之脉多不相同 不可以此人之脉概论诸彼人也 看人之脉 当取其左右 两手之脉一一而消息之 辨其何部独异乃断何经之病 庶几得之
又曰 看脉须看有神无神实是秘诀 而有神无神何以别之 无论浮沉迟数滑涩大 小之各脉 按指下若有条理 先后秩序不乱者 此有神之至也 若按指充然有力者 有 神之次也 其余按指而微微鼓动者 亦谓有神 倘按指而散乱者 或有或无者 或来有 力而去无力者 或轻按有为重按绝无者 或时而续时而断者 或欲续而不能 或欲接而 不得 或沉细之中倏有依稀之状 或洪大之内忽有飘渺之形 皆是无神之脉 脉至无神 即为可畏 当用大补之剂救之 倘因循等待 必变为死脉而后救之晚矣
又曰 人有天生细微之脉 不可动曰虚弱 当统六部同观之 倘一脉独旺 一脉独 急 余脉皆现细微 此非虚弱之脉也 旺乃火盛 而急乃邪侵也 以此消息断然不差
又曰 切脉贵先调息 吾息调而后可以察病人之息 盖病人之息 呼吸不到 未有 能调者也 倘医者之息不平 又何以知病人之息哉 盖学医者平日学导引之法 则呼吸 之间无太过不及 自然下指之时息数可以分别 可以察病人之脉也
又曰 看脉必须看症 盖症所以印证夫脉也 夫人之脉不同 有天生阴脉不现于皮 毛之内 又将何处看脉 故必观其症候之若何 而症候正难辨也 或看其起居之静躁  静为阴而躁为阳也 看其饮食之寒热 喜寒为热 喜热为寒也 问其大小便之燥湿短长 燥短而实而湿长为虚也 辨其口舌之黄白峭滑 黄峭为邪盛而白滑为正衰也 是观症 所以济切脉之穷 而切脉所以辅观症之妙耳
第二篇
鬼真君曰 人身之病 变迁原非一致 人身之脉纷纭必有殊形 故六部之中 每显 各异之状 一经之内 常呈兼见之端 浮而弦 浮而数 多无定象 沉而细 沉而迟 不少 同观 必须统论其精微 始可独断其真伪 故浮而兼滑也 必是风痰之盛 浮而兼大也 绝无气血之邪 浮而兼迟也 虚风之害 浮而兼濡也 湿气之侵 浮而兼细也 血随气而 上升 浮而兼洪也 火得气而更旺 浮而兼芤 定为血泛之虞 浮而兼紧 决至邪重之苦 浮而兼急 必疼痛于上焦 浮而兼弱 必萎靡于下部 浮而兼长 气虽升而不伤其正 浮 而兼短 气欲结而难散其邪 浮而兼结 邪搏于经络之间 浮而兼革 正脱于脏府之内 浮而兼代 邪居于胸膈之处 浮而兼促 正伤于营卫之中 浮而兼动 气有变迁 浮而兼 静 气将宁息 浮而兼毛 气得火而上腾于头目 浮而兼躁 火因气而上炎于咽喉 浮而 兼钩 气升之和 浮而兼搏 气浮之极 浮而兼软 气虚之甚 浮而兼散 气不可收 浮而 兼平 气乃无病
沉而兼迟也 寒虚之至 沉而兼涩也 郁滞之深 沉而兼滑也 寒痰之不舒 沉而兼 小也 冷气之难发 沉而兼实也 气得寒而不扬 沉而兼微也 精因冷而欲脱 沉而兼细 也 血逢阴凝之象 沉而兼紧也 邪乘寒冷之征 沉而兼急 小腹有寒邪之痛 沉而兼濡 两足多水胀之侵 沉而兼长 气陷而正尚未伤 沉而兼短 精冷而邪将不涣 沉而兼结 邪搏于至阴 沉而兼革 正脱于髓海 沉而兼代 命门将绝而可危 沉而兼促 元阳欲脱 而可畏 沉而兼静 阳寒能守 沉而兼石 阴固不迁 沉而兼软 腹冷而有痛楚之苦 沉 而兼散 精寒有涸绝之危
更有濡迟兼见 无非湿犯乎虚 濡滑同来 尤是痰成乎水 濡中兼大 湿因血耗以 相侵 濡中兼小 水乘气衰以相犯 濡而兼弦 风水之患深 濡而兼芤 痰血之症急 濡 而兼长 水湿易散 濡而兼革 水湿难消 濡而兼动 水有泛滥之盛 濡而兼静 水有浸 润之微 濡而兼软 水邪乘虚而相生 濡而兼散 正气随湿而欲脱
迟而兼涩 郁中以成弱 迟而兼滑 湿内以招虚 迟而兼大 气血皆居干燥 迟而兼 小 精神必至伶仃 迟而兼微 虚寒之气 迟而兼细 匮乏之身 迟而兼弦 内伤之风 迟 而兼芤 内伤之血 迟而兼长 病不足畏 迟而兼短 症实可愁 迟而兼代 必至损伤脾 胃 迟而兼革 定然涣散精华 迟而兼石 气寒将侵于骨 迟而兼软 血衰少养乎心 迟 而兼散 寒极而气飞 迟而兼静 阴微而精固
数而兼滑 亢炎之痰 数而兼大 沸腾之火 数而兼实 气壅于热 数而兼弦 火助 乎风 数而兼洪 热有燎原之盛 数而兼紧 邪有风火之传 数而兼芤 吐血何狂 数而 兼代 丧躯必速 数而兼革 走阳可许 数而兼促 消正堪忧 数而兼动 恐有发狂之变 数而兼毛 定有消渴之成 数而兼搏 火刑金而喉舌无津 数而兼躁 火烧心而脾胃生 焰
涩中兼小 气血亏而郁志莫伸 涩中兼实 气血壅而思想难遂 涩中兼微 气寒而 滞 涩中兼细 血少而愁 涩中兼洪 郁怒不解 涩中兼急 郁痛安禁 涩中兼结 邪搏于 两胁之间 涩中兼促 正亏于半表之际 涩中兼革 气欲脱于肾肝 涩中兼代 气将绝于 脾胃 涩中兼石 寒郁不宣 涩中兼坚 风郁难出 涩中兼搏 郁甚莫解 涩中兼静 郁急 安移
滑而兼大 痰借血以为灾 滑而兼小 痰借气而作祟 滑而兼实 气塞于痰中 滑而 兼微 痰冷于胸次 滑而兼细 痰旺而血枯 滑而兼弦 水盛而风急 滑而兼洪 湿热成 党 滑而兼芤 痰血为病 滑而兼紧 邪得湿以助威 滑而兼急 邪乘湿而增痛 滑而兼 濡 湿盛恐邪气之增胀 滑而兼革 水多防正气之难收 滑而兼动 水畜致肠腹之鸣 滑 而兼毛 火沸召痰涎之吐 滑而兼软 湿痰积而不消 滑而兼坚 湿邪留而不散 滑而兼 搏 痰有倾盆之呕 滑而兼散 水如走石之崩 
余脉俱可类推 各经正当细晰 总以脾胃之气为要 更以平缓之脉为先 倘下指之 时均有宁静之致 庶几药饵之用可许健康之祥矣
陈士铎曰 凡人之病 变迁不常 而脉亦因病殊形 必非一状 大约一经之中必现 二脉以相兼也 合二脉以论症 而症始出焉 合二脉以用药 而药始当焉 但二脉兼见 甚多 不止浮沉迟数涩滑濡也 然苟知兼见之大旨 则以七脉为纲 以余脉为纪 又何 病之不可推测哉
又曰 脉有同中之异 亦有异中之同 同是浮脉而何以有各脉之异 同是沉脉而何 以有各脉之殊 盖脉无一定之形 必兼两脉而并见也 两脉既然并见 合两脉以治一病 自易见功 然而两脉之现 必察其异同 知其同中之异 竟治其异而不必顾其同 知其 异中之同 竟治其同而不必顾其异 从此消息 医道乌得不神哉
又曰 千态万状者 病也 千变万化者 脉也 鬼真君以三十八字尽脉之理 毋乃太 简乎 故又取兼见之脉以示世 似乎克尽其变矣 然而兼见之脉止取浮沉迟数涩滑濡 之七脉 而其余三十一脉不言兼见 或疑其诀之不全 而立法之未善也 不知脉之大纲 止浮沉迟数涩滑之六字耳 举其大纲而余可类推 又何必琐细之尽告哉 吾意于浮沉 迟数涩滑之外 引濡脉之兼见者 亦可无事重宣耳 鬼真君唯恐人之拘执而不通也 故 略举一濡脉以训世也
又曰 兼见之脉须先看七脉为主 既得七脉 而后辨其兼见之形 则同中之异与异 中之同无难细得也 以七脉为纲 以兼见为纬 实切脉之权舆也
又曰 切脉实难 而辨其异同不尤难乎 然而无难也 知浮沉迟数涩滑濡之七脉  而其余之三十一脉兼而察之 则病可意会也 况鬼真君又明告乎 细读此诀 而何患脉 之难知而病之难识也
又曰 人疑兼见之脉不止鬼真君所示 寥寥数语不足以包万病也 殊不知脉诀言 愈多而脉愈晦 鬼真君之诀妙在于少也 以少胜多非便世人之习诵也 实以其脉诀神 奇 足以包举万病耳
又曰 脉理甚微 须辨其同中之异 异中之同 同中之异者 如寸关尺各现大小虚 实之异 而浮脉则同也 上中下各现迟数涩滑之异 而沉脉则同也 知其同中之异 则 竟治其异 知其异中之同 则不必治其同 于此消息何患脉理之不精哉
第三篇
鬼真君曰 五脏之病 必以寸关尺为凭 七府之症 亦以寸关尺为据 然不分析其 精微 又何能尽知其玄妙 试观其寸口也 左寸见浮 风热上越而头痛 右寸见浮 咽喉 中燥而鼻塞 左寸见芤 胸难藏血而呕吐 右寸见芤 胃多瘀血而痛疼 左寸见滑 热痰 入心而舌强 右寸见滑 热痰入肺而鼻折 左寸见实 火焚心而面赤 右寸见实 火生胃 而唾干 左寸见弦 风入体必多头痛 右寸见弦 风入肠定有筋挛 左寸见紧 邪盛而心 痛 右寸见紧 气嗽而肺伤 左寸见洪 心胸起热闷之烧 右寸见洪 头脑生炎蒸之楚  左寸见微 心寒而虚弱何辞 右寸见微 气冷而崩陷难免 左寸见沉 心君失相火之助 右寸见沉 肺今诏寒气之侵 左寸见涩 心脉火郁而未舒 右寸见涩 肺金金郁而莫达
左寸见迟 膻中虚乏而难以卫心 右寸见迟 上焦损伤而难以生气 左寸见伏 气匿于 胁间 右寸见伏 气积于脘内 左寸见濡 膀胱水畜而不消 右寸见濡 皮毛汗泄而未 止 左寸见弱 无血以养心 右寸见弱 乏气以生胃 左寸见大 心经血燥而怔忡 右寸 见大 肺经血干而闭结 左寸见小 惊悸时生 右寸见小 怯弱日甚 左寸见虚 心中恍 惚 右寸见虚 胃内衰微 左寸见细 运行乏力 右寸见细 言语无神 左寸见微 包络有 寒邪之入 右寸见微 胸脘有阴气之招 左寸见急 心疼不免 右寸见急 喉痛安辞 左寸 见短 三焦之气怯 右寸见短 再宿之食难消 左寸见代 心痛勿讶 右寸见代 痰塞何 妨 左寸见结 邪搏于心包 右寸见结 邪蟠于胃脘 左寸见促 积聚有烦闷之苦 右寸 见促 留滞兴痞满之忧 左寸见革 心气散漫而不收 右寸见革 肺气飞跃而不返 左寸 见动 欢娱妊子之祥 右寸见动 饮食伤气之兆 左寸见毛 心火动而将刑肺金 右寸见 毛 肺火起而将克肝木 左寸见钩 心气安而魂梦适 右寸见钩 肺气肃而膀胱通 左寸 见坚 邪犯心而呼号 右寸见坚 邪侵肺而咳嗽 左寸见躁 无血养神 右寸见躁 无精 定魄 左寸见搏 火太过而焚心 右寸见搏 火太过而烁肺 左寸见石 阴寒直捣于膻中 右寸见石 冷气逼居于脘内 左寸见散 心有无可奈何之象 右寸见散 肺有但出无入 之悲
试观其关中也 左关见浮 肝犯风而眼赤 右关见浮 胃入风而渴生 左寸见芤 必 肝伤而失血 右关见芤 必肠毒而便脓 左关见滑 头目肿痛堪嗟 右关见滑 脾胃热焚 甚苦 左关见实 癖可征 右关见实 心腹多痛 左关见弦 肝旺生风 右关见弦 脾崩 不食 左关见紧 筋脉急拘 右关见紧 嘈杂呕吐 左关见洪 眼目生花 右关见洪 心腹 结痛 左关见沉 必阴寒之癖积 右关见沉 定冷气之难安 左关见涩 风寒邪闭因气郁 有余 右关见涩 饮食伤残实血虚之不足 左关见迟 两胁多寒 右关见迟 中焦微冷  左关见伏 关格收藏 右关见伏 霍乱吐泻 左关见濡 瘅症将成 右关见濡 水臌可畏 左关见弱 筋痿宜防 右关见弱 气短须补 左关见数 肝火盛而目红 右关见数 胃火 旺而口渴 左关见大 怒气伤肝 右关见大 狂阳伤胃 左关见小 肝胆气衰 右关见小 脾胃血少 左关见虚 必益其血 右关见虚 须补其津 左关见微 温其下元之惫 右关 见微 暖其气海之寒 左关见细 虑脚膝之酸 右关见细 恐肚腹之泻 左关见急 肝痛 而不能眠 右关见急 脾伤而自难卧 左关见代 肝绝而痛则无妨 右关见代 肝绝而安 则无救 左关见结 胸满而痰结于中 右关见结 脾伤而气滞于下 左关见促 肝无肾水 之滋 右关见促 脾无肾火之养 左关见革 气脱于木旺之时 右关见革 气脱于土崩之 侯 左关见动 两胁有气痛之愁 右关见动 中焦有火焚之惧 左关见毛 肝木旺而生风 右关见毛 胃土盛而动火 左关见软 无病之人 右关见软 加餐之客 左关见钩 肝血 之足 右关见钩 脾气之安 左关见静 优游享无事之福 右关见静 舒畅享强食之愉  左关见石 筋得寒而拘挛 右关见石 胃因冷而泄泻 左关见坚 邪必留恋于经络 右关 见坚 邪必会聚于脏腑 左关见躁 必苦血干而多怒 右关见躁 必苦液涸而善呕 左关 见搏 防太盛之中风 右关见搏 虑过旺之狂病 左关见散 筋迟而不能收 右关见散  肢懈而不能举
试观其迟下也 浮见尺左 水亏而双耳齐聋 浮见尺右 火旺而大肠自秘 芤见尺 左 小遗多脓血之灾 芤见尺右 大便下赤红之叹 滑见尺左 水入腰而作楚 滑见尺右 痰流足以成灾 实见尺左 膀胱水闭而不通 实见尺右 尿沥火涩而难出 弦见尺左 腰 腹重滞生疼 弦见尺右 肾脏风邪作耗 紧见尺左 耳似蝉鸣 紧见尺右 脐同虫咬 洪 见尺左 水熬干而消渴 洪见尺右 火炎上而梦遗 微见尺左 盗汗淋漓 微见尺右 肠 鸣泄泻 沉见尺左 精冷如冰 沉见尺右 腰寒若水 涩见尺左 阴寒疝结 涩见尺右 逆 冷肠崩 迟见尺左 下焦寒冷 迟见尺右 小腹阴凝 伏见尺左 阳气不升 伏见尺右 阴 气更闭 濡见尺左 寒湿侵肾 濡见尺右 冷痿中腰 弱见尺左 双足骨酸 弱见尺右 双 腿气乏 大见尺左 肾涸于遗精 大见尺右 命残于作用
小见尺左 水耗无多 小见尺右 火衰不旺 虚见尺左 心肾不交 虚见尺右 水火 皆乏 微见尺左 冷入关元 微见尺右 寒通腹里 细见尺左 髓冷胫枯 细见尺右 命寒 精泄 数见尺左 水少而火沸为痰 数见尺右 火炎而水随作喘 急见尺左 痛入阴丸  急见尺右 疼添小腹 短见尺左 自无延龄之福 短见尺右 定含怯战之羞 代见尺左  精败欲绝 代见尺右 火息将亡 结见尺左 邪袭水而不散 结见尺右 邪袭火而不离  促见尺左 髓耗而足不行步 促见尺右 火衰而气不通心 革见尺左 玉关不闭 革见尺 右 河车俱焚 动见尺左 定然魂梦多遗 动见尺右 定然阳强不倒 毛见尺左 精耗而 龙火将兴 毛见尺右 焰腾而命门自热 软见尺左 肾弱相宜 软见尺右 火衰当助 钩 见尺左 阴平之士 钩见尺右 守真无疑 石见尺左 精无倾失之慨 石见尺右 阳有退 藏之庆 坚见尺左 邪入于骨髓 坚见尺右 邪居于腰膝 躁见尺左 肾难上交于心 躁 见尺右 阳且高越于膈 搏见尺左 膀胱有热闭之淋 搏见尺右 咽喉长疮蛾之肿 散见 尺左 肾水欲绝于须臾 散见尺右 元阳将逃于顷刻
陈士铎曰 脉有兼见以观其变 必有独现以显其常 常变之道 不可不分观之也  鬼真君先言其变 示变之宜知也 再言其常 示常之宜谙也 知常而后达变 又宁至有 治常之失哉
又曰 脉不分观部位 则病情不可得而知 此寸关尺必须分观其脉也
又曰 脉有寸关尺无脉而脉见于列缺之间者 世人以为反关脉也 此乃经脉虚而络脉盛也 经脉虚故不现于寸关尺三部 络脉盛故现于列缺之间 盖直行为经 而旁行为络 列缺正络脉之穴也 在两手交叉食指尽处 两筋骨罅中 属肺经之络 别走阳明之络也此中原有动脉 宜细动不宜大动 今寸关尺三部无脉而此处之脉大动 亦现三部之象是阳胜于阴也 千金翼谓 阳脉逆 反大于寸口三倍 正言反关脉也 亦当分观其动以别疾病耳
又曰 寸关尺分上中下也 心肺居上而以寸观之 象天也 肝脾居中而以关观之  象人也 肾居下而以 尺观之 象地也 医道必须统天地人以论医 则医无剩义 脉诀亦 必合天地人以示法 则法无遁情 非好作广大之语也 实有不如此则其法不为备耳
又曰 寸关尺分上中下切之是矣 然其中有上而兼中者 有中而兼下者 有中而兼 上下者 又不可不知之也 如寸脉浮而连于关 关脉数而连于尺 如关脉大而连于寸尺 者是也 此又当合寸关尺而同观 又不可专主于寸而不及于关 专主于关而不及于尺 又在临症切脉而变通之也
又曰 脉宜分观以别虚实 然亦有合寸关尺以分虚实者 大约左之寸关尺齐旺者 乃外感居多 右之寸关尺齐旺者 乃内伤居多 非但左寸旺为外感 右寸旺为内伤也
又曰 寸关尺分观之后 又宜合观 不分观不知其细 不合观不得其合 故分观之 时 当以一指切其脉 合观之时又当以三指切其脉也
又曰 看寸关尺三部之脉 当先切关脉 而后看寸脉 而后看尺脉 左右相同
又曰 今人看脉 男先看左 女先看右 男女之脉何尝有异 正不必如此拘拘也
又曰 凡人之脉贵有胃气 胃气者平气也 毋论寸关尺 下指之时觉有平和之象  即是有胃气也 非独右关平和始有胃气耳
又曰 脾与胃为表里 胃病则脾必病 脾病则胃亦病 病则安有胃气哉 故脾脉与 胃脉同观 所以脾胃之脉皆在右关切之耳
又曰 胃旺而脉愈微 胃衰而脉愈盛 故右关太旺 反是胃气之虚也 然而右关之 旺又由左关之旺也 左关旺而右关不能衰 此木来克土之象 又不可不知也
又曰 三部之脉 前人以尺脉为根 似乎切脉重在尺也 不知本实先拔 固然枝叶 难荣 然而过于摧残 如狂风大雨拔木折枝 根亦随竭 此脉必统三部而观之也
又曰 寸关尺各有内外之分 尺外尺里 关外关里 寸外寸里 皆从左右以分内外 而非上下以分内外也 余注内经已详哉言之矣 而鬼真君不言及此者 盖举要以示人 耳
又曰 脉分三部 上寸也 中关也 下尺也 寸之内又分左右 左寸候心 而包络膻 中统其内 右寸候肺 而胸脘咽喉统其内 关之内又分左右 左关候肝 而胆胁膈则统 其内 右关候脾 而胃则统其内 尺之内又分左右 左尺候肾中之水 而小肠膀胱小腹 股膝统其内 右尺候肾中之火 而大肠腰胫(月行)统其内 三焦有上焦中焦下焦之异 上焦属于寸 中焦属于关 下焦属于尺 不可于右肾候之也 命门为十二经之主 不属 于右肾而不得不候之于右肾也 部位既明 切脉自无疑
又曰 鬼真君所分部位 一皆准于内经 与王叔和所定大相悬殊 世人见之未有不 惊异者也 然而鬼真君正恐人惊异 单言五脏而不言七腑 铎虑部位不明 又将何以诊 脉 故于前条细列以问世 第推鬼真君之意 但知五脏之脉 正不必又及七腑之脉也  铎重言之似乎饶舌矣
又曰 五脏各有表里 心则与小肠为表里也 肝则与胆为表里也 肺则与大肠为表 里也 脾则与胃为表里也 肾则与膀胱为表里也 表病则里病 原相关切 故治里正所 以治表也 何必分表是表而不属之脏 里是里而不属于腑也
第四篇
鬼真君曰 诊脉宜分生死 决日当定时辰 伤寒热病 洪大生而沉细死 产后热病 缓滑吉而弦急凶 头痛之疴 生于浮滑而死于短涩 腹胀之症 死于虚小而生于大浮  下痢活于微小 浮洪反有难疗之叹 癫狂全于实大 沉细转兴莫救之忧 消渴数大有生 机 虚小愁其阴尽 霍乱浮洪无死法 微迟虑彼阳亡 中风最喜迟浮 急实者何能起死 中恶偏宜紧细 浮大者不易回生 心疼沉细非比浮大之难医 水气大浮不似沉细之莫 疗 吐血鼻衄 沉弱沉细者生 实大浮大俱为亡兆 中毒肠癖 洪大滑大者吉 微细滑细 各是危征 喘急宜浮滑 短涩云亡 咳嗽尚浮濡 沉浮决毙 久泻反宜微细 浮洪者多致 归阴 新产切忌大弦 缓滑者宁忧辞世 呕吐虚细者吉 实大则艰于奏功 痨瘵浮滑者 佳 细数则难以取效 盗汗惟嫌紧数 虚小无愁 失血止虑浮洪 细弱可喜 内实者吉在 浮洪 沉细有变迁之祸 内虚者吉在沉细 浮大无存活之祥 痹症尤嫌浮大 细涩长延 厥病更忌紧弦 洪数即解 症瘕见细微而可喜 弦滑者危 眩冒见浮滑而相宜 沉涩者危 黄疸不宜急数 迟滑易于分消 白淋偏贵濡迟 涩弱艰于止遏 便闭生于细微 洪大 有阴尽之伤 发汗生于虚小 弦洪有阳亡之失 腹痛沉伏 多入泉台 胁痛芤大定趋 死路 脱症结代难留人世 喘症促革易走冥途 关格涩浮常登鬼录 痈疽滑大转庆生缘 结胸现沉紧半寄于死亡 脏结现浮滑速痊于淹滞 直中阴经 丧沦代结 忽成热病 全 活浮洪 发斑洪大未是死征 噎膈数细实非生气 偏枯之症 弦滑何愁 歪斜之疴 数大 可治 噤口之痢 结涩不易疗 中暑之症 沉浮不须惊 循衣摸床 细小尤堪救援 遗尿 撒手 促革必至丧捐 筋青囊缩 微短陨没 舌黑发直 数大焦枯 脐突唇裂 结代应殁 口张足肿 短促何延 呃逆不止 短散就木 懊(忄农)无休 微弱加餐 血晕散促 顷刻 归阴 肠结搏坚 旦夕歌露 更有代钩之象 心死可定九日 弹石之状 肾死必绝于七朝 弓弦之张 肝死定亡于十八 釜沸之乱 脾死可绝于四三 浮水之景 肺死应丧于十二 也 尚有秘法可以罄传于万年 如见前形 不必问现于何脏 见虾游而断八日之必死  见雀啄而决七日之必亡 见吹毛而言四日之必危 见夺索而许一日之必逝 见屋漏而 定五日之必陨 其余死亡可据推断
陈士铎曰 死亡之脉不尽于此 然而得此正易决存亡也
又曰 素问灵枢载死亡之脉甚备 二书参观更无差错
又曰 死亡之脉 全在看脉之有神无神 有神者 有胃气也 无神者 无胃气也 故 有胃气 虽现死脉而可生 无胃气 即现生脉而必死 又在临症而消息之也
又曰 脉现死亡 不可轻断死期 往往有用药得宜 虽不能起死为生 然延留数日 亦其常也 诀中篇末有决日之法 愚以为终非定论 但断其必死而不必先定其日期 当 与高明共商之
又曰 死亡之脉 现之于骤者易救 以脏腑初绝 尚有根可续也 倘时日已久 虽有 人参又何以生之于无何有之乡哉 有无可如何者矣
又曰 脉有细微欲绝者 多是死亡之脉 然脉有伏而不出 似细微欲绝 其实绝而 未绝也 一出脉而细微之象如失 此等之脉最难辨别 又当合症而参之 未可全恃夫切 脉也
又曰 脉有生死之各别 如鱼游雀啄之类 弹石解索屋漏水流吹毛之状自是死脉无疑 见此等之脉 即可决其必亡 苟无此等之脉现 似乎不宜遽言其死 不知脉贵有神 倘 浮沉迟数之间 涩滑大小之际 初按若有 再按若无 或散或乱 或来或去 全无神气  虽非旦夕之云亡 必至岁月之难久 何尝非死脉哉 倘代结之脉 按之有神 不过痰涎 之壅塞 寒痛之遏抑 暂时之病 未尝非生也 故决人生死全要看脉之有神无神为贵耳
第五篇 妇人小儿之脉
鬼真君曰 阴阳原无二道 男女何有殊形 五脏相同 不必两分彼此 三部亦一 宁 须各论参差 唯受妊成胎独殊男子 故辨妊论孕更别妇人 尺中脉滑 女经不调 且有 带淋之病 关中脉涩 天癸已断 宁非郁塞之疴 左寸滑而左尺大 怀子之兆 左尺数而 左关微 有儿之征 左寸带纵 两男之祥 右寸带纵 两女之喜 左关左尺脉皆大 心脉 流利 必三男 右关右尺脉皆大 心脉流利 必三女 然三部有一部之滞 未宜遽许为胎 各脉无一脉之顺 何敢轻言是孕 子死母存 尺浮而寸沉 母亡而子活 尺涩而寸伏 盖子系于肾 尺浮则子无生气 母系于肺 寸沉则母有生机 子系于尺 尺涩而 子之气不散 母系于寸 寸浮而母之根已离 沉细之脉 胎欲离经 浮滑之脉 胞将即产 腹疼腰痛 定然即降 浆来胞破 未可言生 身重体寒 面目又青 脉无可畏 心烦血燥舌兼黑 脉断堪忧 子母难留 唇口沫出 娘儿全活 面鼻颜黄 新产脉缓  自存胃气 新产脉滑 未损脾阴 实大既形 定非佳信 弦急兼现 岂是庥祥 沉小实为 顺候 涩促半作逆视 脉微何足害 尚可回阳 脉洪反宜愁 最嫌逆冷 妇人之脉若此  小儿之诊若何 三部不妨俱数 只虑沉迟 六经各喜均长 翻嫌细小 惟弦紧不可骤扬 恐来风邪之祟 更虚濡不宜常见 虞多水气之殃 急脉形于指下 呕吐而腹痛难痊 大 脉浮于关前 泻痢而心惊不救 见此已可通彼 知偏何难悟全哉
陈士铎曰 男女之病 彼此相同 原无反背 故有病而可同断也 唯胎产前后少异男子 故鬼真君又传此篇 而于论孕娠独详也 至于小儿原不必切脉 以气血未全各脉 不十分准 鬼真君之论小儿亦约略之辞 然而小儿纯阳 所生之病多是饮食之伤 惊疳 吐泻之症 得此数言以括其全 所谓要言不烦也 又曰 妇人之脉少异于男子者 左尺 多旺耳 男子左尺旺 实非佳兆 女子左尺旺 此阴血有余 转是佳祥 盖易于受胎也  又曰 妇人之病最难治者 以其性情多郁耳 郁则气血即不流通 经辄闭塞而左关随现 涩脉矣 故看妇人之脉 贵切肝脉 辨其涩与不涩是第一秘法 虽各经皆有涩脉 而左 关不涩是其郁未甚也 又曰 小儿之脉 弦紧急俱是外邪 除此之外皆内伤也 治内伤 之法 补脾健胃为先 即治外邪 亦当顾正 虽纯脉现弦紧弦急 未可单为祛邪也






作者: 灵异怪医    时间: 2005-10-11 22:39
标题: [推荐] 脉诀阐微
谢楼主分享!
作者: 天魔牛鼻道士    时间: 2005-10-11 23:03
标题: [推荐] 脉诀阐微
屁用

作者: a1b1c1    时间: 2005-10-11 23:12
标题: [推荐] 脉诀阐微
?.......!..??
作者: 天魔牛鼻道士    时间: 2005-10-11 23:12
标题: [推荐] 脉诀阐微
屁用
作者: a1b1c1    时间: 2005-10-11 23:14
标题: [推荐] 脉诀阐微
!!




欢迎光临 导航中医药 (http://gtcm.info/)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