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标题: [原创]伤寒求本 [打印本页]

作者: 三七生    时间: 2003-5-12 17:38
标题: [原创]伤寒求本
  
(治病必求于本,伤寒论为古今方书之祖,试求其方论本意,求索为先,得与不得非所计也。讹误难免,还望识者正之。)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上
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求本:此句为太阳病提纲。脉浮者,经气不降也。头项强痛,降路受阻,经气壅滞于上也。强,凝滞之状,寒气封之也;痛,阳气不得降路,聚于首而发为胀痛也。恶寒,寒气入侵之故也。)
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肺属金,司卫气主皮毛,金之气凉也,故主敛;肝属木,司营血合筋脉,木之气温也,故主散。温胜于凉,散过于敛,则卫气不收,营血不降,毛窍洞开,津液外泄。风兼寒客于卫,营不能散而郁于中,故发热。积热胜寒,则寒气随汗外散,毛窍不敛,故汗出恶风。脉缓者,弛纵不收之象也。寒不重则不能闭营血之外散,故曰中风。)
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
(已发热者,营气不能外散,内郁而发热也。未发热者,营血温气不足则不能外达也。恶寒,寒气伤营也,体痛,寒气内侵,气血内郁,不通处则痛也。呕逆,卫气受伤,肺气不降,胃气上逆也。脉阴阳俱紧者,寒气客于营卫之象也。阴,营也;阳,卫也;紧,寒气收引之象也。寒气伤于营血,故曰伤寒。)
4、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脉静则停于太阳,不传阳明。欲吐、烦躁、脉数急者,胃气上逆,燥气欲动,将入阳明之兆也。)
5、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不传内则终在太阳,不可以日拘之也。)
6、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营胜卫,燥胜湿者,为寒气激发,温燥无制,故发为温病。)
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曰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瘛疭,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风而兼温,即非伤寒,温主升散,卫为风温所伤而不能敛,故阴阳俱浮,自汗出。气血耗散,故身重。心液为汗,心声为言,心阴伤则神昏,故多睡眠,语言难出。鼻息必鼾,肺气壅滞不能收敛也。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复伤其下焦之阴也。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瘛疭,若火熏之,阴伤阳亢之象也。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临证可不谨慎哉。后世温病家所论皆不出此条。)
7、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者七日愈,发于阴者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发热恶寒,寒伤太阳也;无热恶寒,寒伤少阴也。以太阳底面即是少阴,首位相连之故也。发于阳者,六日传经已遍,故第七日解。发于阴者,一日即入少阴,故六日再传太阳而解。然亦有误药不解,深入骨髓者,今之所谓血液病是也。医者慎之。)
8、太阳病,头痛至七日已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
(传经一遍,不入则出,针之使不能入也。)
9、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
(经气即将入足太阳之时也。)
10、风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
(行经二过方解也。)
11、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近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
(此阴厥阳厥之状,寒热真伪,圣人早为道破也。)
12、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阳浮者,卫气不敛也,阴弱者,营血不温也,故热发而汗出,此寒气之弱者客于太阳之表也。啬啬恶寒,寒气未散也,淅淅恶风,毛窍洞开也,鼻鸣干呕,肺气壅滞也。)
桂枝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掰)
(桂枝汤为协和营卫第一方,协和之意,使营散卫敛,气降血升也。桂枝升散其营也,芍药降敛其卫也。生姜助桂枝散其寒也,大枣助芍药敛其阴也。炙甘草,调和诸药燮理阴阳也。)
右五味,呋咀。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浙浙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者,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啜粥以助药力,阴阳两补也。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者,气阴两伤,邪必乘虚而入也。)
13、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桂枝汤主之。
(有是证则用是方,示人以法也。解如上。)
14、太阳病,项背强几几者,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太阳而兼阳明经证也,葛根阳明经之药也)
15、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可与之。
(太阳病在表而反下之,伤其中气,浊阴上逆,与奔豚相类,桂枝汤内有降浊之功也。)
16、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太阳病误治不可但与桂枝汤解之也,当随证变通,不可拘泥。桂枝本为散营敛卫,使肌表协和,脉浮紧而发热汗不出,营温不足以胜客寒也,宜麻黄汤散之。有汗无汗,断其寒温胜败之关键也,不可有误。)
17、若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得汤则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
(有是证则用是药,亦不可一概而论。)
18、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
(喘,气上逆也。厚朴、杏仁,利肺降逆也。)
19、凡服桂枝汤吐者,其后必吐脓血也。
(或是麻黄证而误用桂枝,不能开其腠理,而反助其内热,灼伤肺脏所致。)
20、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支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漏汗不止,毛窍洞开,故恶风。小便难,四支微急,难以屈伸者,寒气拘之,阴气不化也,故加附子散其内寒。)
21、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若微恶寒者,去芍药方中,加附子汤主之。
(太阳病反下之,伤其阳而阴气上逆,故桂枝汤去芍药以降之也。恶寒者寒气偏盛,故加附子温之也。)
22、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太阳病八九日寒热往来如疟,有自愈者,有不自愈者。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暂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微发其汗乃解。)
23、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
(邪气凝聚头项,桂枝之力不足以胜之,不能外发反内郁,故烦。刺二穴俾邪不能聚,再与之则散矣。)
24、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如疟,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
(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是伤阴也,似当于桂枝汤内倍芍药。如疟者随经气内行也,桂二麻一由营达卫,故汗出必解。)
25、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原本阴虚,今大汗复伤其阴,阳热郁蒸。与人参白虎滋阴清热,救火之道也。)
26、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更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方。
(此无阳也,不可更汗,此二句来历不明,疑为错简。焉有云不可汗,反用汗剂之理?)
桂枝二越婢一汤方
桂枝(去皮) 芍药甘草各十八铢 生姜一两三钱(切) 大枣四枚(劈) 麻黄十八铢(去节) 石膏二十四铢(碎,绵裹)右七味,口父咀。以五升水,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本方当裁为越婢汤、桂枝汤,合饮一升,今合为一方,桂枝二越婢一。
(此方适用于发热恶寒,热多寒少之证。)
27、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汤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
(表证未解反下之,使邪气内陷,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里证也。桂枝去桂加白术茯苓者,欲从小便解之也。然表证仍在,似不去桂枝为宜。)
28、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汤,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燥,吐逆者,作甘草于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
(此内证已作,仍发其表,遂令所伤之阴阳更受其伤,此数方者,因其逆之不同而救之也。)
甘草干姜汤方
甘草四两(炙,味甘平) 干姜二两(炮,味辛热)右父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
(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者,下焦原有寒也。得桂枝汤便厥,咽中干,烦燥,吐逆者,发汗复伤其阳,扰动元阳外越也。与甘草干姜汤收摄其阳,镇摄其阴也。)
芍药甘草汤方
白芍药四两(味酸,微寒) 甘草四两(炙,甘平)右二味口父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温再服之。
(厥愈、足温,阳气已回,复以芍药甘草滋阴收敛阳气也。)
调胃承气汤方
大黄四两(去皮,清酒浸) 甘草二两(炙,味甘平) 芒硝半斤(味咸苦,大寒)右三味口父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芒硝更上火微煮,令沸,少少温服。
(胃气不和,谵语者,是原本阳明多燥,今发汗伤阴,令燥者愈燥,故以调胃承气泻燥济阴也。)
四逆汤方:
甘草二两(炙,味甘平) 干姜一两半(味辛热)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辛,大热)右三味口父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强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
(内原有寒,重发汗,复加烧针者,令阳气大伤,故以四逆汤扶阳散寒也。)
29、问曰:证象阳旦,按法治之而增剧,厥逆,咽中干,两胫拘急而谵语。师曰:言夜半手足当温,两脚当伸,后如师言。何以知此?答曰:寸口脉浮而大,浮则为风,大则为虚,风则生微热,虚则两胫挛。病证象桂枝,因加附子参其间,增桂令汗出,附子温经,亡阳故也。厥逆咽中干,烦燥,阳明内结,谵语,烦乱,更饮甘草干姜汤。夜半阳气还,两足当热,胫尚微拘急,重与芍药甘草汤,尔乃胫伸,以承气汤微溏,则止其谵语,故知病可愈。
(先以甘草干姜救其阳,再以芍药甘草救其阴,复以调胃承气济其燥。此中机关深不可测。)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30、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葛根汤方
葛根四两 麻黄三两(去节) 桂二两(去皮)芍药二两(切)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掰)右七味口父咀,以水一斗,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去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复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
(葛根由阳明达于太阳之药也,太阳病项背几几而无汗恶风,是表寒扩散即将深入之征,故以桂枝汤内加葛根阻其入路,外加麻黄开其出途也。)
31、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
(此太阳与阳明经合病,寒气缘经络入于阳明之腑,寒气得以深入,以其胃中必有素寒故也,寒气内陷于大肠故下利。表证仍在者主以葛根汤,欲使深入之邪从来路复出也。)
32、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
葛根加半夏汤方
葛根四两 麻黄三两(去节,汤泡去黄汁,焙干称) 生姜三两(切) 甘草二两(炙) 芍药二两 桂枝二两(去皮) 大枣十二枚(掰)半夏半斤(洗)右八味,以水一斗,先煮葛根、麻黄,减二升,去白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复取微似汗。
(寒气缘太阳阳明入于阳明之腑,胃中原有积热,寒热相隔,寒气不能下趋故不下利,反逆于咽喉,发为呕。葛根汤使邪气由来路复出,半夏降其上逆之寒也。)
33、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连黄芩汤主之。
葛根黄芩黄连汤方
葛根半斤 甘草二两(炙,味甘平) 黄芩二两 黄连三两 右四味,以水八升,先煮葛根,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分温再服。
(太阳证而下之,使邪气深陷胃肠,故下利不止,反伤其阴,脉促而喘汗出,伤阴之象也,葛根散其外邪,甘草、黄连、黄芩,滋阴清其内热也。)
34、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麻黄汤方
麻黄三两(去节,) 桂技二两(去皮,) 甘草一两(炙,) 杏仁七十个(汤去皮尖,)右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复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
(头痛,身疼,腰痛,骨节疼痛,寒凝格热之象也。发热恶风,无汗而喘,寒闭气机升降也。故与麻黄汤开其闭降其逆也。)
35、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宜麻黄汤主之。
(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本宜葛根汤,今与麻黄汤者,欲其从太阴达于太阳也。)

作者: 桂枝汤    时间: 2003-5-12 20:01
标题: [原创]伤寒求本
好啊,三七生先生,欢迎你为论坛作出的努力。
作者: 五积散    时间: 2003-5-12 20:23
标题: [原创]伤寒求本
三七乃网络中医奇才!鼓励发贴!!!
作者: 杏林箫客    时间: 2003-5-13 12:04
标题: [原创]伤寒求本
前路有知已   众人皆识君
作者: 轩辕己见    时间: 2003-7-28 15:34
标题: [原创]伤寒求本
愧矣,高哉.
作者: 三教小虫    时间: 2003-11-27 16:52
标题: [原创]伤寒求本
11、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近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
(此阴厥阳厥之状,寒热真伪,圣人早为道破也。)
注:
   近闻一病例,高热月余,多用清热药无效,热益盛、口燥。大会诊决定:再增清热之力。
   后一实习生曰:可用四逆汤乎?指导师曰:执行某主任意见,不可。约四五日病人死。
   该实习生曰:当时是十月,病人盖三个被子仍觉冷。
                                                        !!!
作者: 玄隐子    时间: 2003-11-29 20:08
标题: [原创]伤寒求本
有相当一部分所谓****多属此类!误人子弟尚不算,还害人性命而不查!并败中医之名声!!!悲乎!!
作者: 三七生    时间: 2003-11-29 20:27
标题: [原创]伤寒求本

    庸工杀人,此之谓也!
作者: 高山流水    时间: 2003-12-17 21:27
标题: [原创]伤寒求本
气愤!!!!
作者: 飞琼浪人    时间: 2004-2-11 23:32
标题: [原创]伤寒求本
三七平常之人,太阳主一身之表,为病,见脉应浮见之,六经传变与三焦传及表里营卫,诊辩切记之。
作者: 古墓厉影    时间: 2004-3-11 14:34
标题: [原创]伤寒求本

三七老兄,
其余五经可否贴上?

作者: 寂孟    时间: 2004-3-25 09:20
标题: [原创]伤寒求本
下面引用由古墓厉影2004/03/11 02:34pm 发表的内容:
三七老兄,
其余五经可否贴上?

是呀,益下晚辈嘛。
作者: 古墓厉影    时间: 2004-3-25 23:17
标题: [原创]伤寒求本
下面引用由寂孟2004/03/25 09:20am 发表的内容:
是呀,益下晚辈嘛。
楼上广州人?
[DISABLELBCODE]
作者: 寂孟    时间: 2004-3-26 21:26
标题: [原创]伤寒求本
我是在广州的隔壁----广西的一个小镇,与广东管辖地仅一公里。
作者: 秦越人    时间: 2004-3-26 21:55
标题: [原创]伤寒求本
梧州
作者: sim    时间: 2004-5-19 16:07
标题: [原创]伤寒求本
[这个贴子最后由sim在 2004/05/23 08:28am 第 4 次编辑]
下面引用由三七生2003/05/12 05:38pm 发表的内容:
26、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更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方。
(此无阳也,不可更汗,此二句来历不明,疑为错简。焉有云不可汗,反用汗剂之理?)

        

   宋本: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 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更汗,
                                     # # # # ,宜桂枝二越婢一汤方。

   古本: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更汗。
                                     脉浮大者,宜桂枝二越婢一汤方。

  古本有-脉浮大者-四字。宋本缺此四字

  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此句为太阳病提纲)
     脉浮乃太阳之病脉,邪干于表。今脉浮,以桂枝二麻黄少许,引邪外出。
                                   脉大,以石膏发越郁热。
      供参考。
   
      经三七大德提点,对照古本始知错简,受教,谢谢。


作者: guxuelin2003    时间: 2004-5-20 13:39
标题: [原创]伤寒求本
事情都有正反面嘛,三七老兄的帖子虽不是自己的东西,但是把自己有的资料传上来大家公享,也是好的啊
作者: 三七生    时间: 2004-5-20 17:04
标题: [原创]伤寒求本
下面引用由guxuelin20032004/05/20 01:39pm 发表的内容:
事情都有正反面嘛,三七老兄的帖子虽不是自己的东西,但是把自己有的资料传上来大家公享,也是好的啊
     先生此话怎讲?

作者: waihang    时间: 2004-6-1 17:35
标题: [原创]伤寒求本
[这个贴子最后由waihang在 2004/08/10 11:18pm 第 1 次编辑]

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求本:此句为太阳病提纲。脉浮者,经气不降也。头项强痛,降路受阻,经气壅滞于上也。强,凝滞之状,寒气封之也;痛,阳气不得降路,聚于首而发为胀痛也。恶寒,寒气入侵之故也。)
其实,伤寒论求本从一开始就走注偏了,“太阳之为病”,讲的是太阳而产生的病,太阳,即是阳太过,太过即是邪,所以前面对文中的“本无阳”的理解也就不明了了,竟然提出错简。所以,太阳篇也好,其他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各篇,分别谈阴阳不平,伤寒论,谈的是阴阳不平之病,无论外感、内伤之分。
作者: 工学学士    时间: 2004-6-7 09:36
标题: [原创]伤寒求本
近闻一病例,高热月余,多用清热药无效,热益盛、口燥。大会诊决定:再增清热之力。
  后一实习生曰:可用四逆汤乎?指导师曰:执行某主任意见,不可。约四五日病人死。
  该实习生曰:当时是十月,病人盖三个被子仍觉冷。
                                                       !!!

作者: 工学学士    时间: 2004-6-7 09:38
标题: [原创]伤寒求本
近闻一病例,高热月余,多用清热药无效,热益盛、口燥。大会诊决定:再增清热之力。
  后一实习生曰:可用四逆汤乎?指导师曰:执行某主任意见,不可。约四五日病人死。
  该实习生曰:当时是十月,病人盖三个被子仍觉冷。
                                                       !!!
我真的有些怀疑这个病例的真实性!
另:怎样才能产生带黑框的原句子。

作者: 工学学士    时间: 2004-6-7 09:42
标题: [原创]伤寒求本
下面引用由工学学士2004/06/07 09:38am 发表的内容:
近闻一病例,高热月余,多用清热药无效,热益盛、口燥。大会诊决定:再增清热之力。
  后一实习生曰:可用四逆汤乎?指导师曰:执行某主任意见,不可。约四五日病人死。
  该实习生曰:当时是十月,病人盖三个被 ...
好像会了!
作者: 三教小虫    时间: 2004-6-27 12:10
标题: [原创]伤寒求本
下面引用由工学学士2004/06/07 09:38am 发表的内容:
我真的有些怀疑这个病例的真实性!
在下同室的同事实习时所见,闲谈时说起的。最少已是10年前的事了。然确实是真实的,所以她的印象特别深。
在下实习时,轮科至某病房时,见有一男青年,以无名热入院,低热一月余不退,日渐萎靡。主治医初以银翘散方不效,加味、加量周余亦不效,后三黄、石膏皆用,量渐增热仍不稍减。每周抽血一次以上,终查不出何病。后病人不耐抽血,去北京检查。此间我闻病人此病如何得之,曰帮人抬冰箱后汗出受凉后得之(冬天),于是我问负责医,这初得时是伤于寒,要不要合用麻桂之类。曰:久热,不可。未言初当如何。我当时一点思路也没有,就是觉得他们那个治法够死板。因翻书看医案,总觉得该治之以辛温,但没有机会试。现在想想,初得时是麻、桂之属;见之时是小柴胡合三仁汤或合达原饮之证。应在三剂内可知。
在下学医10余年不得其门而入,此期间亲见过有每方必用附子、细辛者;有每方必用生地、水牛角者;有每治小儿感冒、咳喘,则芩、连、石膏并用的“中医教授”,此一人治得小儿渐重而转找我老师的,侍诊时亲见多人……
我以前看书上说有庸医如何如何误治,不信有庸到那个程度的,现在信了。
我也不愿这些都是真的,但不幸都是亲闻亲见。
愿后学者不再看到此类事实而不信之!

作者: lihuanzhang    时间: 2004-6-27 19:05
标题: [原创]伤寒求本
世人受吴鞠通的毒害可深了

作者: jiop    时间: 2004-7-25 10:31
标题: [原创]伤寒求本
好,这段字说得好,得益匪浅。
伤寒论;脉浮而紧,浮则为风,紧则为寒;风则伤卫,寒则伤荣,我就搞不懂,什么叫风,什么叫寒。风怎么就伤了卫了,卫伤了又怎么就出了汗了,寒又怎么了就伤了荣了呢,伤了荣又怎么了,就浑身痛呢,若说春风冬寒,或说风是热,寒是凉,怎么就春冬一起到,寒热同时伤呢?要不怎么会脉浮而紧呢?搞不懂,要不把书先仍了,睡醒后再想想,怕是脑子转不懂,还是听一听三七和诸位讲讲。
作者: yang2cf    时间: 2004-8-4 21:46
标题: [原创]伤寒求本
此病例应滋阴潜阳和清热解毒同时进行,病人就不会死了




欢迎光临 导航中医药 (http://gtcm.info/)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