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标题: 《内经》十三方研究资料辑 [打印本页]

作者: 却波渔翁    时间: 2009-7-31 07:48
标题: 《内经》十三方研究资料辑
《内经》十三方研究资料辑
------------------------------------------------------------------------------
内经十三方
2006-09-06 11:41
《内经》中的治疗措施,多以针刺为主,而略于方药。对方药的运用,仅提出了十三首方剂,通称“内经十三方”。但其中的小金丹,载于《素问遗篇·刺法论》,显系后世之方。这十三方方药虽少,但它是我国运用方剂治疗疾病的早期记载,在我国方药史上,有一定的历史意义,而且其中某些方药,仍为现今临床所运用。现将十三方附录于后。

汤 液 醪 醴

  《素问·汤液醪醴论》说:“黄帝问曰:为五谷汤液及醪醴奈何?岐伯对曰:必以稻米,炊之稻薪。稻米者完,稻薪者坚。帝曰:何以然?岐伯曰:此得天地之和,高下之宜,故能至完,伐取得时,故能至坚也。”
  汤液和醪醴,都是以五谷作为原料,经过酿制面成。古代用五谷熬煮成的清液,作为五脏的滋养剂,即为汤液;用五谷熬煮,再经发酵酿造,作为五脏病的治疗剂,即为醪醴。虽然五谷均为汤液、醪醴的原料,但经文又指出,“必以稻米”。因其生长在高下得宜的平地,上受天阳,下受水阴,而能得“天地之和”,故效用纯正完备;春种深秋收割,尽得秋金刚劲之气,故其薪“至坚”,所以必以稻米作为最佳的原料,稻薪作为最好的燃料。
  古代的这种汤液醪醴,对后世方剂学的发展,有很深的影响。例如现代所用的汤剂、酒剂,以及方药中使用的粳米、秫米、薏米、赤小豆等,都是直接从《内经》的汤液醪醴发展而来的。

生 铁 洛 饮

  《素问·病能论》说:“帝曰:有病怒狂者,……治之奈何?岐伯曰:……使之服以生铁洛为饮。夫生铁洛者,下气疾也。”
  洛,与“落”通用,生铁落即炉冶间锤落之铁屑;气疾,丹波元简云:“凡狂易癫眩,惊悸痫瘈,心神不定之证,宜概称气疾焉”。生铁落,其气重而寒,能坠热开结,平木火之邪,又能重镇心神,所以它能治怒狂。
  生铁落治怒狂有良效,现临床亦常用。由于怒狂多由恼怒伤肝,肝气不得疏泄,郁而化火,煎熬津液,结为痰火而成。因此,近世治疗多佐以化痰开窍之品。

左 角 发 酒

  《素问·缪刺论》说:“邪客于手足少阴、太阴、足阳明之络。此五络皆会于耳中,上络左角,五络俱竭,令人身脉皆动,而形无知也,其状若尸,或曰尸厥……鬄其左角之发,方一寸,燔治,饮以美酒一杯,不能饮者灌之,立已。”
  手足少阴、太阴和足阳明五络,皆会于耳,上于额角。若邪气侵犯,五络闭塞不通,因而突然神志昏迷,不省人事,状如尸厥,但全身血脉皆在搏动。可剃其左角之发,约一方寸,烧制为末,以美酒一杯同服,如口噤不能饮,则灌之。
  李时珍说:“发为血之余”,故发亦名血余。性味苦涩微温,能治血病,为止血消瘀之良药。功能消瘀利窍,治血瘀阻塞,通利小便。酒性温热,功能温经散寒,活血通血脉,通达表里。所以本方具有通行经络,消瘀利窍,和畅气血等作用。五络通,气血行,阴阳调,则神志清。因血余功能止血消瘀,现常用作止血药,治疗吐血,衄血、血淋、崩漏等证。

泽 泻 饮

  《素问·病能论》说:“有病身热解堕,汗出如浴,恶风少气,此为何病?岐伯曰:病名曰酒风。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以泽泻、术各十分,麋衔五分,合以三指撮为后饭。”
  酒风,即《素问·风论》所说的漏风病。主要症状是全身发热,身体倦怠无力,大汗如浴,恶风,少气。这是因为患者素常嗜酒生湿伤脾,湿郁生热所致。湿热伤筋,以致筋脉弛纵,身体懈堕倦怠无力;湿热郁蒸,则汗出如浴,汗多则卫气虚而恶风;热甚火壮,“壮大食气”,故气衰而少气。治疗用泽泻、白术各十分,麋衔五分,三药混合研末每次三指撮,饭前空腹服,温开水送下。
  泽泻淡渗,能利水道,清湿热。白术苦温,能燥湿止汗。麋衔又名薇衔、鹿衔,为治风湿病药。本方对湿热内蕴,汗出恶风,筋缓身重体倦,有一定的疗效。本方在服法方面,提出了“为后饭”,这是我国对服药时间的最早记载。

鸡 矢 醴

  《素问·腹中论》说:“黄帝问曰:有病心腹满,旦食则不能食,此为何病?岐伯对曰:名为鼓胀。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治之以鸡矢醴,一剂知,二剂已。”
  矢,同屎。《本草纲目》说:“(鸡)屎白,气味微寒,无毒。”鼓胀生于湿热,亦有因积滞而形成的。鸡屎能下气消积,通利大小便,故治鼓胀有特效。但若属于虚证之鼓胀病,则不宜使用本方,正如张介宾说:“鸡矢……攻伐实邪之剂也,……凡鼓胀由于停积及湿热有余者,皆宜用之。若脾胃虚寒发胀及中气虚满等证,最所忌也,误服则死。”
  鸡矢醴的制作及服用法,《本草纲目》引何大英云:“用腊月干鸡矢白半斤,袋盛,以酒醅一斗,渍七日,温服三杯,日三;或为末,服二钱亦可”。此方民间现仍常用以治小儿消化不良之腹胀有佳效。用法,将鸡矢白晒干,焙黄,研末或作丸剂,温开水送服。又法将鸡矢白晒干,焙黄一两,米酒三碗,煎数沸,去滓,过滤,澄清,空腹服,一日二次。

乌 鲗 骨 藘 茹 丸

  《素问·腹中论》说:“帝曰:有病胸胁支满者,妨于食,病至则先闻腥臊臭,出清液,先唾血,四肢清,目眩,时时前后血,病名为何?何以得之?岐伯曰:病名血枯,此得之年少时,有所大脱血,若醉入房中,气竭伤肝,故月事衰少不来也。帝曰:治之奈何?复以何术?岐伯曰:以四乌鲗骨,一藘茹,二物并合之,丸以雀卵,大如小豆,以五丸为后饭,饮以鲍鱼汁,利肠中及伤肝也。”
  血枯,即精血枯竭,月经闭止不来的病证。其成因,可由少年时有所大脱血,如吐、衄、崩、漏,失血过多,或因醉后行房,阴精尽泄,精血两伤,气亦耗散。肝主藏血,肾主藏精,肺主气。血亡精竭气耗,则肝、肾、肺三脏俱伤,以致清气不升,浊气不降,气逆于上,则见胸胁胀满,甚则妨碍饮食,常闻到腥臊气味及鼻流清涕等症状,由于血不归经则唾血,气不荣于身则四肢清冷,气血两虚则头目眩晕,气血逆乱则时常大小便出血。治疗可用乌鲗骨四分,藘茹一分,二药研末混合,以麻雀卵和丸,如小豆大。每次饭前服五丸,鲍鱼汤送下,取其通利肠中和补益肝脏。
  乌鲗骨,即乌贼骨,又名海螵蛸。气味咸温下行,主女子赤白漏下及血枯经闭。藘茹,即茜草。气味甘寒,能止血治崩,又能和血通经。麻雀卵,气味甘温,能补益精血,主男子阳萎不举及女子带下,便溺不利。鲍鱼,气味辛温,能通血脉益阴气,煮汁服之能同诸药通女子血闭。故本方具有补养精、气、血,强壮肺、肝、肾,活血通经的作用,所以能治血枯精亏诸证。

兰 草 汤

  《素问·奇病论》说:“有病口甘者,病名为何?何以得之?岐伯曰:此五气之溢也,名曰脾瘅……治之以兰,除陈气也。”
  瘅,是热病。脾瘅,即脾胃湿热证。它主要的症状就是口中时有甜味,舌苔腻。其成因多由肥甘厚味太过,助热生湿,脾气滞而不能输布津液,上溢于口,而见口甘之症。治用一味兰草,煎汁内服,可以清化湿热,消胀除满。
  兰草,即佩兰。气味辛平芳香,能醒脾化湿,清暑辟浊。临床用佩兰一两,煎汤代茶,治口甜苔腻,久久不除者有良效。骆龙吉《内经拾遗方论》说:“兰草一两,用水三盏,煎一盏半,温服无时。”

豕 膏

  《灵枢·痈疽》篇说:“痈发于嗌中,名曰猛疽。猛疽不治,化为脓,脓不写,塞咽,半日死。其化为脓者,写则合豕膏,冷食,三日而已。……发于腋下赤坚者,名曰米疽,治之以砭石,欲细而长,疏砭之,涂以豕膏,六日已,勿裹之。”
  豕膏,即猪脂,欲名猪油。嗌,即咽喉处,为肺气出入之道路。痈发于嗌,影响呼吸,病势凶猛,故叫猛疽。如发于腋下,坚硬红肿而小形如米粒的,叫做米疽。猛疽和米疽,从其所生部位及症状辨证,皆属肺经积热,毒火入侵而成。
  猪脂,气味甘,微寒,无毒,用以泄肺经之积热。《本草纲目》引孙思邈说:“利血脉,散风热,润肺。入膏药,主诸疮。”此痈疽属毒热,尤其是在咽喉部,故宜冷服之,以加强解热的效力,使邪由下而出。后世用猪脂做膏药,即从此方演变而来的。

 翘 饮

  《灵枢·痈疽》篇说:“发于胁,名曰败疵,败疵者,女子之病也。灸之,其病大痈脓。治之,其中乃有生肉,大如赤小豆。剉 翘草根各一升,以水一斗六升煮之,竭为取三升,则强饮,厚衣,坐于釜上,冷汗出至足,已。”
  败疵,亦称胁痈。李杲说:“胁者,肝之部也,如人多郁怒,故患此疮。”治用锉 、翘草根各一升,水煎三次服,并以蒸气熏之,使能身汗出而愈。
   ,菱角,翘,即连翘。菱角根能清热发汗;连翘根能凉血解毒。《本草纲目》说:“连翘苦平无毒,主治寒热、鼠瘘、瘰疬、痈肿、恶疮、瘿瘤,结热蛊毒。”又说:“主治下热气,益阴精,令人面悦好,明目,久服轻身耐老。”
  此方提出的“厚衣,坐于釜上,令汗出至足”,对后世辅助疗法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如仲景用桂枝汤的“温覆”,用防已黄芪汤的“坐被上,以被绕腰下”,用甘草麻黄汤的“慎风寒”等,可见其理法皆来自《内经》。

半 夏 秫 米 汤

  《灵枢·邪客》篇说:“今厥气客于五藏六府,则卫气独卫其外,行于阳不得入于阴,行于阳则阳气盛,阳气盛则阳跷陷,不得入于阴,阴虚,故目不瞑。……饮以半夏汤一剂,阴阳已通,其卧立至。……其汤方,以流水千里以外者八升,扬之万遍,取其清五升,煮之,炊以苇薪,火沸,置秫米一升,治半夏五合,徐炊,令竭为一升半,去其滓,饮汁一小杯,日三稍益,以知为度。故其病新发者,覆杯则卧,汗出则已矣,久者三饮而已也。”
  卫气行于阳则寤,行于阴则寐。如厥逆之气入侵脏腑,迫使卫气行于阳分,不得行于阴分,则阳盛于外阴虚于内而不得眠。治以半夏汤一剂,以除其厥逆之邪,阴阳通调,就可以睡眠。半夏秫米汤是用长流水八升,多次扬之,取在上的清水五升,用苇薪燃火煮之,水沸后,放入秫米一升,和炮制过的半夏五合,以文火继煎至汤一升半,去滓,每次服一小杯,一日服三次,逐次加量,以发生药效为度。如果是病初起,服完药后应静卧,汗出后即愈。病程较久的,服至三次也可以痊愈了。
  半夏、秫米,所以有如此疗效,主要是调和阴阳的作用。因半夏味辛,直驱少阴厥逆之气,使其上通于阳明;秫米甘寒,能泄阳补阴,致使阴阳和调,故能治不眠之证。流水千里,扬之万遍(《金匮要略》称为“甘澜水”),取其流畅而无阻滞,以加强药效。

马 膏 膏 法

  《灵枢·经筋》篇说:“足阳明之筋……,其病足中指支胫转筋,脚跳坚,伏兔转筋,髀前肿, 疝,腹筋急,引缺盆及颊,卒口僻。急者,目不合;热则筋纵,目不开。颊筋有寒则急,引颊移口。有热则筋弛纵缓不胜收,故僻。治之以马膏,膏其急者,以白酒和桂,以涂其缓者,以桑钩钩之;即以生桑炭,置之坎中,高下以坐等,以膏熨急颊,且饮美酒,噉美炙肉,不饮酒者,自强也,为之三拊而已。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
  经筋分手足三阴三阳,合称十二经筋。这里举足阳明之筋,感受寒邪后所发生的一系列症状为例。寒主收引,热则纵缓。阳明之筋受病,或转筋,或急引,或 僻,或目不合,都是外邪入侵,经筋收引和缓纵所致。所以表现为一侧拘急,一侧缓纵的 僻、目不合等症状。由于经筋不与内在的脏腑直接相连,而布于体表,同时其受寒必因气血之虚,因此,治疗的原则是补虚劫寒,壮阳除阴,通络和肌表,调和气血。“急者缓之”,甘以缓急,故用马膏之甘平,以缓其急。“寒者热之”,“虚者补之”,故用马膏热熨,桑炭火烤以劫寒。再噉炙肉以补其虚。壮阳除阴,调和气血,通经络,和肌表,故用白酒、官桂和烧针劫刺。同时,用桑钩牵引,以正其 僻。正如张介宾说:“马膏,马脂也。其性味甘平柔润,能养筋治痹,故可以膏其急者。白酒、辣桂,性味辛温,能通经络,行血脉,故可以涂其缓者。桑之性平,能利关节,除风寒湿痹诸痛,故以桑钩钩之者,钩正其口也。复以生桑火炭,置之地坎之中,高下以坐等者,欲其深浅适中,便于坐而得其缓也。然后以前膏熨其急颊,且饮之美酒,噉之美肉,皆助血舒筋之法也。虽不善饮,亦自强者。三拊而已,言再三拊摩其患处,则病自已矣。”

寒 痹 熨 法

  《灵枢·寿夭刚柔》篇说:“寒痹之为病也,留而不去,时痛而皮不仁……用淳酒二十斤,蜀椒一升,干姜一斤,桂心一斤。凡四种皆 咀,渍酒中,用棉絮一斤,细白布四丈,并内酒中,置酒马矢煴中,盖封涂勿使泄,五日五夜,出布棉絮,曝干之,干复渍,以尽其汁,每渍必 其日,乃出干,干,并用滓与棉絮,複布为複巾,长六七尺,为六七尺巾,则用之生桑炭炙巾,以熨寒痹所刺之处,令热入至于病所。寒,复炙巾以熨之,三十遍而止。汗出以巾拭身,亦三十遍而止。起步内中,无见风。每刺必熨,如此,病已矣。”
  寒邪入侵经络血脉之中,久留不去,以致血脉不行,凝滞而痛。病情严重者,影响营卫运行,致成麻木不仁的寒痹证。导致寒邪的侵袭,乃是命火不足,心血虚损,肝筋失养的缘故。因此,寒痹的治法,必以补命门真火,益肝心血源,通行经络,调和营卫为原则。本方用棉布浸药酒熨贴以治寒痹,是最早的一种外治方法。方中药物,酒性热而悍急,有通行十二经循行肌肤之力。蜀椒赋纯阳之性,为交通心肾的主药;干姜健胃培土,化生血气;桂心引火归源,温养肝筋。三味又得酒力及炭火的热力,装入夹袋中,在针剌前后,熨贴患处,久久施行(三十遍),则营卫通,汗液出,寒痹自能痊愈。此方虽然制作较繁,然其理法,颇有深意。

小 金 丹

  《素问遗篇·刺法论》说:“小金丹方,辰砂二两,水磨雄黄一两,叶子雌黄一两,紫金半两,同入盒中,外固了,地一尺,筑地实,不用炉,不须药制,用火二十斤煅之也。七日终,候冷,七日取,次日出盒子,埋药地中,七日取出,顺日研之三日,炼白沙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日望东吸日华气一口,冰水下一丸,和气咽之,服十粒,无疫干也。”
  本方的炼制方法,是将辰砂、雄黄、雌黄、紫多(金箔),放入乳钵中研细,倾入磁罐中,外用盐泥封好。另在空地上挖一个坑,约尺许,将罐置于坑内,封以薄土,筑实。另用桑柴或桑炭,烧其地面,烧七天,至第八日,候冷,把罐取出,将药刮出,入于另一罐,再埋于地下,以消除火热之气,埋七天,再取出,将药倾入钵中,研细,炼蜜为丸,如桐子大。服法:每晨当太阳初出时,面向东方,吸一口气,用冷水和气送下一丸,共服十粒。可免受疫疠的传染。
  本方的服食,是采用道家的益气养生法。方中四味药物,特别是辰砂、雄黄,是辟瘟防疫常用的药物。

小   结

  上述《内经》十三方,就其所用药物来说,已包括了动物、植物、矿物三类;就其剂型来说,有汤剂、丸剂、散剂、膏剂、丹剂、酒剂;就用法来说,有内服、外用;就其功能来说,有用于治疗,有用于预防;就其方制来说,其中的汤液醪醴、生铁洛饮、左角发酒、鸡矢醴、兰草汤、豕膏等六方,属于奇方中之小者;泽泻饮、乌鲗骨藘茹丸、 翘饮、半夏秫米汤、马膏等五方,属于偶方中之小者;小金丹,属于偶方中之大者。这些方剂,不仅有其历史意义,而且其中某些方剂,现在还有其实用价值,特别是对后世方剂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http://hi.baidu.com/yanlinju/blog/item/d022ee248ad9b7014c088d37.html


作者: 却波渔翁    时间: 2009-7-31 07:49
标题: 《内经》十三方研究资料辑
中华硕博网核心提示: 摘要从心悸、失眠、经闭三则典型案例,举例阐述《内经》方在临床的指导意义。关键词内经;医案;心悸;失眠;经闭3MedicalCasesinInternalC
摘要从心悸、失眠、经闭三则典型案例,举例阐述《内经》方在临床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内经;医案;心悸;失眠;经闭
3MedicalCasesinInternalClassic
HeRen
ZhejiangChineseMedicalUniversity,Hangzhou(310053)
Abstract:From3typicalcasesofcardiopalmus,insomniaandamenia,itexemplifiesthedirectingmeaningofInternalClassicinclinic。
Keywords:InternalClassic;medicalcase;cardiopalmus;insomnia;amenia
《黄帝内经》共有十三方。一般常说的《内经》十三方就是指的这些方。曾有人作过统计,这些方中运用的25种药物,包括植物、动物、矿物等。其组方简炼严谨。其制方剂型多,服法也多种多样。这些古方,仍为现代医家所乐用。下面举医案三则。
1心悸(风心、房颤、心肌损害)
患者,女,43岁,初诊2007年10月26日。行动气促、心悸、咽喉干燥,时有泡沫痰,手足感冷,脉结代。心气虚亏,心阴不足。处方:北沙参9g,麦冬12g,五味子6g,炙甘草6g,党参12g,麻仁5g,桂枝6g,生地黄12g,焦枣仁10g,生铁落18g,大枣30g,煅龙牡各9g,4剂。二诊2007年11月1日,10月26日药后,气促心悸等见瘥,大便略干,咽喉燥见轻减。脉结代尚见,处方:党参12g,麦冬12g,五味子5g,炙甘草9g,麻仁9g,桂枝6g,焦枣仁9g,阿胶9g,生地黄12g,生铁落18g,煅龙牡各9g,生姜2片,7剂。
按:此病例,为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证。患者咽嗌干燥为心阴虚;动则气促,口多痰沫、手足冷感又为心气不足。故以生脉饮、炙甘草汤、桂甘龙牡汤、加生铁落四方组成。前3方均为常用方。生铁落为《素问·病能论篇》中方,原书意思指怒狂之病,由于阳气被抑郁而不得疏散所致,宜禁减其饮食,并以生铁落为饮。铁落一物,其基原为生铁锻至红赤,外层氧化时被锤落之铁屑。主要成分为四氧化三铁。王冰注《素问》谓味辛,微温平,此味功能为平肝、镇惊、治癫狂、心悸易惊等。《现代实用中药》称其能镇静、补血,用于神经性心脏病、心悸、睡眠不宁及狂妄惊……。余多用此味于重症心悸。本例之四剂见效,虽有其他方剂之力,而此味亦有厥功。
2失眠
患者,女,31岁,初诊2007年1月24日。头晕心悸、胸闷多痰、口苦泛呕,夜不安寐,舌黄,脉数。阴虚阳亢,痰热中阻,以清热和胃为主。处方:陈皮6g,姜半夏9g,茯神12g,枳实6g,北秫米12g,姜竹茹12g,生草6g,远志5g,红枣6g,生姜2片,4剂。二诊2007年1月27日。药后呕泛已平,夜寐较安,头眩胸闷减轻,惟痰尚多,厚方加减续进。处方:陈皮6g,姜半夏9g,茯苓12g,枳实6g,北秫米12g,浙贝9g,生甘草6g,生姜2片,4剂。
按:头眩心悸,胸闷多痰,口苦泛呕,夜不安寐,眽数苔黄,显然是痰热中阻。所谓无痰不作眩。口苦泛呕则胃不和、卧不安也。以半夏秫米汤合温胆汤清热和胃化痰,故效果亦明显。半夏秫米汤为《灵枢·邪客》篇方。又名半夏汤。认为不眠是内脏受邪气的干扰,卫气行于阳而不能入于阴。治用半夏秫米汤补其不足,泻其有余,调其虚实,以通其道而去其邪,饮以半夏汤一剂,其卧立至。认为这是决渎壅塞、经络大通,阴阳和得者也。其新发者,覆杯即卧。本例合温胆汤之理气化痰,清胆和胃。用于不眠、呕吐、口苦和或惊悸不宁具有袪痰、镇吐、镇静的作用。
3经闭
患者,女,27岁,初诊5月13日。面色白光白,初潮为15岁。初未能按月行。继而或停闭二三个月。饮食为常,舌质淡脉虚,素体虚弱,血少气滞,宜养血、活血、行气化滞。处方:当归身15g,川芎12g,制香附10g,益母草20g,鸡血藤15g,泽兰15g,柏子仁10g,赤砂糖1匙,另,鸟鸡白凤丸,每日1丸,14剂。二诊2007年7月16日。服5月13日方14剂后,月经已行,量不多,腹痛稍微,时感头眩,四肢不温。但本月经又未行。舌质较常,脉虚。血少气滞,续予处方:益母草20g,制香附10g,当归15g,鸡血藤15g,泽兰15g,柏子仁10g,川芎12g,赤砂糖1匙,14剂。另配下列丸方:乌鲗骨200g,生茜草50g,研末,以麻雀卵适量调和成丸。如黄豆大,每日3次,每次5丸,并嘱多饮鱼汤补养之。服药以后,月经已行。以后遇月经未如期行时,即配服以上汤药及丸药。
按:经闭症,一般认为有血枯、血瘀、寒凝、气滞等数种病因,故而有补血、行瘀、温中、解郁等治法。而实际上此症往往并不由于单纯一种病因引起。血枯往往兼有气郁;气郁往往兼有血瘀等。余常用治经闭者为香草汤。方用制香附、益母草、鸡血藤、当归、泽兰、川芎、柏子仁、红糖或赤砂糖。具有养血、活血、行气、化滞之功,疗效显著。以本方为主,再加乌鸡白凤丸(治月经不调、带下、身体消瘦)。患者服用本方后月事行。而2诊时,除仍以香芋汤为主外。又用了《素问·腹中论》的四乌鲗骨一藘茹丸。此丸用乌鲗骨及茜草(藘茹),以四与一之比例以雀卵为丸,饭前鲍鱼汁送服。其适应症是血枯之经闭。主治妇女精血亏损,血枯经闭、或出血、胸胁胀满,不思饮食、目眩等症。乌鲗骨即海螵蛸,补肾益精、收敛止血、通血脉,治女子血闭。茜草能活血通经脈,治女子经水不通,亦能凉血止血;麻雀卵能益精血,调冲任;鲍血汁养肝化瘀配合成方。(本例病人无法用鲍鱼汁,故嘱多饮鱼汤补养之。)徐灵胎谓:血枯经闭,气竭肝伤,故肝血内结,月事衰少不来焉;乌鲗骨涩血和血,专治血枯,藘茹根行血散血,能开血结。二物一涩一行,咸为入血之品。全赖雀卵养血益阳,鲍鱼养肝涤垢,俾血结顿开,则血枯自润,而经闭自通,何气竭肝伤之足患哉!此濬血调经之剂,为血枯血结之专方。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治女科方之安冲汤(白术、黄芪、生龙骨、生牡蛎、大生地、生杭芍、海螵蛸、茜草、川断)治经行时多而且久,过期不止或不时漏下。清带汤(生山药、生龙骨、生牡蛎、海螵蛸、茜草)治赤白带下。方中都用海螵蛸、茜草,取其收敛固涩,兼能化滞之功效。
张璐《张氏医通》说:雀卵功专暖肾,如无,雀肉煮捣可代。鸡卵及肝也可代。可见前代名医对《内经》方药之推崇和关注。  

作者: 却波渔翁    时间: 2009-7-31 07:50
标题: 《内经》十三方研究资料辑
中医文化--探析《内经》第十四方《黄帝内经》提出了十三首方剂,通称“内经十三方”,为后世认可,并流传至今,现为各种版本的教科书所采用。然而笔者认为《内经》中应该还有一方为几乎所有人所忽视,此方名为“火齐汤”。而欲解“火齐”,须先从“必齐”说起。
  “必齐”释义
  1.《素问·汤液醪醴论》云:“当今之世,必齐毒药攻其中,镵石针艾治其外也。”文中“必齐”的解释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①同“并”,《楚辞·九歌·云中君》:“与日月齐光”。意味用汤液醪醴还必须配合毒药攻除内里的疾病,配合针灸治疗外部疾病。②同疾,清代张志聪注曰:“齐,疾也……言当今之世,止知攻疾,而不知调养其正气也。”③今之“剂”字,此处作动词用。即必须按照一定的配制原则,将性味峻烈的药物组成方剂,用以治疗疾病。④当读为资,用也。清代俞樾所著的《内经辨言》曰:“‘齐’当读为资。资,用也。言必用毒药及镵石、针艾,以攻治其内外也。《考工记》或四通方之珍异以资之。注曰:故书资作齐。是资、齐古字通。”⑤“以……为剂。”明代张介宾注曰:“齐毒药,以毒药为剂也……今世道德已衰,疾病已甚,故非毒药不能攻其中;非针艾不能治其外。”⑥通剂。“必齐”指必须服用的药剂。⑦速也。韩永贤据《尔雅·释言》有“疾齐壮也”,注云:“齐,速也。”故认为原文应解释为:如今,必速用药攻胸腹中的邪毒,用锐针艾条治其外,这样才能治好病。
  2.《素问·玉版论要篇》曰:“其色见浅者,汤液主治,十日已;其见深者,必齐主治,二十一日已;其见大深者,醪酒主治,百日已;色夭面脱,不治,百日尽已。”明·马莳认为:“其见深者,病势深也,必用药剂以治之,二十一日可已。药剂者,如《移精变气论》治以草茎草荄之枝者是也。”而明代吴昆注:“上文色浅者治以汤液,下文色太深者治以醪酒,此言病色见深,则非浅非太,故必汤液醪醴齐治之,而病已之期又倍于浅者。”张志聪将“必齐主治”注为“色见深,其病亦深矣,故必齐毒药攻其中。”清·高士宗直解为“色深则病亦深,故其见深者,必齐毒药主治。‘齐’,合也。即《汤液醪醴论》所谓必齐毒药攻其中者是也。”《素问今释》认为:古齐与“剂”通,指药剂,即《素问·汤液醪醴论篇》说“必齐毒药攻其中”也。
  3.清末著名经学家、文学家的孙诒让在其《札移》卷十一之《素问王冰注校》中对“必齐”的解释甚是详细。孙诒让谓:《玉版论要篇第十五》“其色见浅者,汤液主治,十日已;其见深者,必齐主治,二十一日已;其见大深者,醪酒主治,百日已。《汤液醪醴论篇》云:必齐毒药攻其中,镵石针艾治其外也。必齐之义,王氏无注。盖以必为决定之辞,齐即和剂也(齐、剂,古今字,俞读齐为资,未塙)。此常义,自无劳诂释,然止可通于《汤液醪醴论》。若此篇云必齐主治于文,为不顺矣。窃谓此篇必齐对汤液、醪酒为文,《汤液醪醴论》必齐、毒药对镵石、针艾为文,必字皆当为火,篆文二字形近,因而致误。《史记·仓公列传》云:饮以火齐汤。火齐汤,即谓和煮汤药。此云汤液主治者,治以五谷之汤液。火齐主治者,治以和煮之毒药也(《移精变气论篇》云:中古之治病,病至而治之,汤液十日,以去八风五痹之病;十日不已,治以草苏、草荄之枝,此火齐即草苏之类。《韩非子·喻老篇》: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亦可证)。孙诒让对“必齐”的解释目前被中医界认可,其解释的部分内容为大多数书如《黄帝内经研究大成》所引用于解释《汤液醪醴论》中“必齐”。
  “火齐汤”考证
  首先,《中国医学大辞典》对有关“火齐”为主题词的不同解释:①琉璃之别名;②火齐米汁,治肠胃病方;③清火之剂,伊尹三黄汤;④火齐粥,治痹之方;⑤火剂,十八剂之一。考“黄连解毒汤”来源,历来有不同记载,相传为伊尹的三黄汤或仓公的火剂汤,亦可视为《伤寒论》之泻心汤化裁,即去大黄加黄柏、栀子而成。
  其次,《中医方剂大辞典》载有三首火齐(剂)汤:①《张氏医通》卷十六引仓公方,为《祖剂》卷一引伊尹“三黄汤”之异名;②《石室秘录》卷六,组成:石膏、玄参、人参、知母、黄连、茯神、白芥子,主治阳明火热,发狂者;③见于《脉因证治》卷上,方出《肘后方》卷二,名见《外台》卷一引《崔氏方》“黄连解毒汤”之异名。查阅清代张璐《张氏医通·卷十六·祖方》示:“伊尹三黄汤,仓公名火齐汤,金匮名泻心汤,治三焦实热,烦躁便秘,黄连、黄芩、大黄。”
  陈可冀院士等主编的《中国宫廷医学》载有:火齐汤由西汉文帝时代齐国御医淳于意所发明,曾用治疗齐郎中令循病涌疝不得前后溲,齐王太后病风瘅客月孚难于大小溲溺赤,齐北宫司空命妇欲溺不得。三者均属肾热病,故投方获愈,但遗憾的是不知方中药味;俞慎初先生所著《中国医学简史》引周湛然《辨证指归》释,火齐汤即三黄汤,临床用于治疗因肾热而二便秘涩者确有较好疗效。本书又认为火齐汤(三黄汤)现载于唐代《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九中,其组成为大黄、黄芩、栀子、甘草、芒硝,主治:骨极,及骨热病,则膀胱不通,大小便闭塞,颜焦枯黑,耳鸣虚热。诸药相合,能共同起到泻火邪而不伤正的作用。
  尚学瑞在西汉医家淳于意《诊籍》考略中认为该诊籍25案,用“火齐(剂)汤”者有5案,可见其功效卓著,寻其规律,所治证全是热证,尤其用于兼有不得大小便、溺赤之证,原案未载具体药物,推测应当为治疗火病之剂,用寒性清热解毒、泻热通便之类药物。
  《内经》第十四方———“火齐汤”
  《内经》“火齐(剂)汤”,关键是对于两原文“必”是否当为“火”考证。《礼记·月令篇》与《淮南子·时则训》均提到古人的酿酒,如“乃命大酋:禾术稻必齐,麴蘖必时,湛熺必洁,水泉必香,陶器必良,火齐必得,无有差忒。”反映了当时酿酒技术的进步(必齐:酿酒用的禾术和稻谷一定要备齐;火齐:火候必须掌握得恰到好处)。可见,虽然“必字皆当为火,篆文二字形近,因而致误”可能性是存在的,但是孙诒让认为《汤液醪醴论》和《玉版论要篇》都是“火”致误为“必”就是错误的,上面提到的酿酒技术中“必齐”、“火齐”可同时存在。所以笔者认为《素问·汤液醪醴论》中“必齐”解释为一定要备齐之义;而《素问·玉版论要篇》提到的“火齐主治”即为“火齐(剂)汤主治”,虽然原文只提到面色“其见深者”应用火齐汤,未给出具体症状或药物但是由火齐汤主治的热证来看患者面色“深”当为其中的主要症状之一。
迅雷论坛 » 中医论坛 » 中医文化--探析《内经》第十四方 资深的祭司
作者: 却波渔翁    时间: 2009-7-31 07:51
标题: 《内经》十三方研究资料辑
内经中的炼丹术 分类:灵兰旧典
2007.4.3 18:01 作者:老四 | 评论:0 | 阅读:0
《素问遗篇.刺法论》里记载了一条炼丹方。显然有道家的影子。
“小金丹方,辰砂二两,水磨雄黄一两,叶子雌黄一两,紫金半两,同入盒中,外固了,地一尺,筑地实,不用炉,不须用药,用火二十斤煅之也,七日终,候冷,七日取,次日出盒子,埋药地中,七日取出,顺日研之三日,炼白砂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日望东吸日华气一口,冰水下一丸,和气咽之,服十粒,无疫干也。”
《内经》治疗措施,多倾向于针刺,为什么这样做?恐怕是和全书的中心立意有关系的。而并不一味仅仅是因为当时方剂还不成熟。(这点在《灵枢》第一篇中就已经阐明了理由,我在〈一个帝王的理想〉中也已经提到。)
但也不是一点没有提到方药,总共全书现在保留下来能够被看到的有十三方,因此也被称为“内经十三方”。从这十三方来看,药物上涉及动物植物和矿物三类,就剂型来说,有汤剂、散剂、膏剂、丹剂、酒剂。已经显得非常丰富了。
当然和后世的伤寒论还是不能相比。
小金丹总共了用了辰砂、雄黄、雌黄、紫金四味药物,炼制方法特别,蜜丸,服用方便,用以预防瘟疫。
炼丹从这个药物的制作过程中可以约略看到,应该分为三种:
第一种:用炉;西游记里面的太上老君就有一个炼丹炉,把药物放在里面炼制;
第二种:用药,这个似乎很少被提到了,不知道确切的方法是怎样的;
第三种:就是本方的制作方法。把药物放在一个容器中,密封好,然后埋在地下,置火其上烧烤。
提到烘烤的火也很奇特,就是,用了一个量词来描述,叫做用“火二十斤煅之也”。二十斤火,其实是说,用燃烧物二十斤,后世多用桑柴或者桑炭。
时间是一个很重要的量化手段。我们记得孙大圣是被扔在老君炼丹炉里七七四十九天,这个小金丹也是以七天作为炼制单位来计算的。首先,煅“七日终”,等冷却又七日,取出盒子,另外换一个容器,再埋七天,然后研细,这需要三日的时间,再炼白沙蜜为丸,大小就好象梧桐子那样。
小时侯,家的后窗外是学校的小操场,有一排高大的梧桐树,结子的时候,落得满地。子很小,那时常拣来玩。
服用的方法明显有道家的味道:每天早上,面对初升的太阳。吸日华气一口,有些人以为是对着太阳吸一口气。这是不对的。练过道家气功的人会知道,正确的操作是目视初升的红日,然后闭目存想,一团红色的精华,被深深吸进口中,此时服一粒药物,吞一口冰水,连同那团红色精华一起咽下。直达丹田。否则,那口气拿等得到又是吃药又是喝水这么复杂。
然后重复前述动作,总共吞服十粒。
辰砂和雄黄都是辟瘟防疫常用的药物,因此这个小金丹是用来预防瘟疫的。
作者: 却波渔翁    时间: 2009-7-31 07:52
标题: 《内经》十三方研究资料辑
刊导航 >> 医药卫生 >> 中国医学 >> 辽宁中医杂志 >> 1994年08期
十三方剪服缀要傅海燕
---------------------------------------------------------------
文章主题:内经 药物 煎制 中药炮制学
文章内容:!!雨经,蔼物,煎体-】,中药)迮估皿宁中.医杂患00【_2.8,19943.7牛十三方煎服缀要';傅海燕辽宁中医学院(沈阳110032)2弓,5《内经》详于理法,而治疗偏于针灸,对于方药的运用却仅有十三方.十三方中,药物的煎制与服用各有特点,对后世药物应用与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本文拟对此作以介绍.首创甘澜水煎药法甘澜水也称甘烂水,劳水,气味甘平无毒.《灵枢?邪客篇》中"半夏秫米汤方首次用来煎药..其汤方,以流水千里以外者八升,扬之万遍,取其清五升,煮之."对此《内经知要》言;"千里流水,取其流长源远,有疏通下达之意,扬之万遍,令水珠盈溢为甘澜水,可以调和阴阳."张志聪《灵柩集注》言:用流水千里以外者,所谓劳水也.再扬之万遍,则水性无力,不能助寒水上行矣."可见甘澜水性缓甘柔,能调和阴阳,用它煎煮药物,不助水邪,所以被后世继承下来.如张仲景《伤寒论》中"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正用甘澜水煎药.《肘后方》用东流水一,二升治疗服药过量而致烦闷.张从正曾用长川急流水煎药,治疗众医不能愈的尿闭证,"一饮立溲",均取其疏通下达之义.李时珍《本草纲目》总结甘澜水的功用,主治五劳七伤,肾虚脾弱,阳盛阴虚,目不能瞑,及霍乱吐利,伤寒后欲发奔豚.2药物的制备趋于复杂中国最早的医书《五十二病方》中,有蒽熨,盐熨,砖瓦熨等法,最复杂的盐熨法是熬夸盐黄,用布裹之,猝醇酒中,逮出以熨头.这些熨法都属于单味药热熨患处,十三方中寒痹熨法所用药袋,则采用多种药物,经多道工序制成.先将蜀淑,千姜,桂心咀后渍淳酒中,将棉絮,白布纳入并加热,5天后取出.反复多次,将药滓与药棉放入布中做成药袋,可热熨针刺之处,以达营卫通,汗液出,寒痹除的目的.这种药袋的制备,比起《五十二病方》有了很大的进步,反映了当时的制药水平已达到较高的程度.?374?3服药方法多样化由于疾病性质与病位不同,服药时间,方法与药物剂量也各有不同.《素问?腹中论》瘀积日久新血不生的血枯证,"以四乌铡骨,一蘑茹二物并合之,丸以雀卵,大如小豆,以五丸为,后饭,饮以鲍鱼汁.后饭"即先服药后吃饭.用鲍鱼汁送服,增强药物活血化瘀,补益精血的目的.《素问?病能论》泽泻饮服法亦为"后饭".《素问遗篇?刺法论》中小金丹则采用晨起空腹服用之法,增强身体正气以御邪气,同时用冰水送药起反佐的作用.十三方中用酒送药则更常用.如用酒送服燔治之发,借酒性温热,温经通络治尸厥;饮酒的同时,用酒调和肉桂末敷患处,并热熨逐寒邪,治疗口眼喁僻址;另用酒煎服鸡矢治鼓胀等.药物剂量也有五丸,十粒,"饮汁一小杯,日三稍益","强饮"等多种,针对病情灵活施治.4注意药后调护药物治疗对于病人的康复十分重要,而药后调护则是保障药物治疗取得成效的关键.《素问?病能论》用生铁络饮重镇下气,坠热开结的同时,要"夺其食",以防放纵多食,生痰助火,加重病情.《灵枢?痈疽篇》用陵翘饮治疗败疵时,强调要"强饮,厚衣,坐于釜上,令汗出至足."《灵抠?邪客篇》.半夏秫米汤"方治疗不寐时,要求.复杯则卧,汗出则已矣".二者均通过覆被厚衣等取汗之法,借助药力使邪从汗而解.《灵枢?寿夭刚柔篇》在用药物热熨寒痹后,强调.起步内中,无见风",以防虚邪乘虚而入.这些药后调护法,均被后人采用,并得到发扬.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有七方.被覆取汗",但汗出以"微似有汗者宜佳",防止过汗伤津亡阳.服药的同时吃热粥,饮热水助药发汗又可充养胃气,药后忌食生冷,油腻之物,以防损伤脾胃,又是对药后调护方法的一大补充.收稿日期;1994一岫一15±皇辑『覃芳
作者: 却波渔翁    时间: 2009-7-31 07:56
标题: 《内经》十三方研究资料辑
谈学习《内经》
i\
岳 美 中
《内经》是中医基础理论典籍,究竟怎样对待《内经》,如何学习,历来有不同的看法。
初学《内经》,第一步要先认字识句。只有把《内经》的难字难句弄懂,能够讲通,才能理解它的含义。这第一步工作,并不容易,一般得有老师指导。例如“炅”字,音“鬼”,又读作“炯”,形容火炎上貌,若不如此,“炅则气泄”即无法理解。 第二步要求深入,深放要靠背诵。象《上古天真论》、《生气通天论》、《四气调神大论》、《金匮真言论》、《阴阳应象大论》、《咳论》、《痹论》、《疟论》、《调经论》等名篇及书中警句,或谈理论、或谈病证,都得细细地背过,天长日久,才有体会。如《异法方宜论》,讲东南西北中五方地土不同,疾病不一,治法自当有别。这一篇理会深了,对不同地域的疾病,治疗就会心中有数。
一部《内经》,主要讲人的生理病理。从四时以定五脏,从生理谈到病理,这是《内经》最大的特点。例如《内经》上讲“壮火食气”,食气就是耗气;“少火生气”,少火就是阳气。少火譬如春季的温暖,春天温暖,生长万物,叫做少火。壮火譬如夏季的暑热,夏月暑湿流金,能够食气,叫做壮火。故人若保持“春天”的生气,病即易愈,一旦由少火而为壮火食气,病即危殆。由此可见,少火系指生理,壮火系指病理,两句话既讲生理、病理,也包含诊断、治疗。医者使人体春气常在,生机自然不息,俗话说春意盎然就是这个道理。只有懂得这种生理病理,才能学好《内经》。
又如《内经》上“亢害承制”一语,十分科学,论生理病理细致入微。亢则害就是壮火,是为病理,但一经承,亢即制,是为生理。譬如水克火,火就不至于过旺;金克木,木就不会太过,这就是承乃制。
《易经》说:“大哉乾元,万物资始。”“大哉坤元,万物资生。”没有冬天的霜冻,就没有春天的生气,资始资生,阴阳互根,万事万物,靡不具备。在自然界如夏热没有秋凉承制,必然为疠为害。有热就有寒,无冻不成春,四时气候,春夏秋冬就是亢害承制。其间道理,无非“阴阳”二字,而生理、病理均括其中,所以我主张中医应研读《内经》,而不主张单学生理、病理、解剖,只有从这个上面去悟,才是真正的中医。
《内经》十三方,用法奇异,应该记住,通过临床观察,加以总结。例如四乌贼骨一芦茹丸方,出于《素问-腹中论》,治女子血枯,经不不利,此方可以移治输卵管狭窄。其中乌贼骨味咸性温,能通经络,祛寒温,善破症瘕;芦茹,即今之茜草,可以通经;雀卵甘温,最能旺盛性机能;鲍鱼汁亦为血肉有情之品,除补之以味外,能入肝散血,气臭腥秽,可引诸药入于胞中,亦同气相感之意。四药合用确能兴阳开结,疏化积滞
曾在印尼,治一妇人,结婚二十年,久不怀孕,西医诊断为左侧输卵管狭窄阻塞,求治于我,思索良久,径投本方,服二月后,经X光片检查:左侧输卵管闭塞已通。
又如同篇鸡矢醴方,有人曾经试验,确有显著利水功效,可见古人之方,确系经验总结,读书时于此等处不要轻易掠过。 学习《内经》,当知它与后世方书,虽有联系,区别也很明显,但不必生硬比附。例如《伤寒论》所论“六经”,与《内经》迥异,强合一起,只会越讲越糊涂,于读书临证,皆无益处。
学习《内经》,抓住“阴阳”就抓住了纲领。 阴阳是科学的客观存在,是古代朴素的辩证法。阴阳在《易经》上最为分明,所谓“一阴一阳谓之道”。过去的名中医,大多要研究《易经》,今天我们有了唯物辩证法,比古人科学、优越得多,因此我主张要学唯物辩证法,这样才能真正学懂《内经》。
作者: 却波渔翁    时间: 2009-7-31 07:56
标题: 《内经》十三方研究资料辑
内经鸡矢醴方医案介绍


内经十三方,当是现今已知最早之古方,其中半下秫米汤,生铁落饮诸方为临床所常用,且疗效可靠.而鸡矢醴一方鲜见运用,观内经原文而又言之凿凿,治效非常,如: 《素问·腹中论》说:“黄帝问曰:有病心腹满,旦食则不能食,此为何病?岐伯对曰:名为鼓胀。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治之以鸡矢醴,一剂知,二剂已。”近阅杏轩医案,竟有治验,且疗效甚佳,今录之供诸君欣赏之.
文曰:莱佣某,初患腹胀,二便不利,予用胃苓汤之属少效,渠欲求速功,更医目为脏寒生满病,进桂.附.姜.萸胀甚,腹如抱瓮,脐突口干,溲滴如墨.揣无生理,其兄同来,代为恳治.予谓某曰:尔病由湿热内蕴,致成单(腹)胀,复被狠药吃坏,似非草木可疗.吾有妙药,汝勿嫌秽可乎?某泣曰:我今只图愈疾,焉敢嫌秽.令取干鸡矢一升,炒研为末,分作数次,每次加大黄一钱,五更清酒煎服,有效再商.某归依法制就,初服肠鸣便泻数行,腹胀稍舒;再服腹软胀宽,又服数日,十愈六七,更用理脾末药而瘳.众以为奇,不知此本内经方法,何奇之有?予治此证,每用此法,效者颇多.视禹功神佑诸方,其功相出远矣.
按:本案用方,乃<素问>鸡矢醴方加大黄,鸡矢利水泄热,大黄荡下湿浊,药虽两味而效力颇专.尤其五更服药,取其空腹,更能充分发挥药物作用.故疗效卓著.
此文转自医方中先生在伤寒论坛发的帖子。

作者: 却波渔翁    时间: 2009-7-31 07:57
标题: 《内经》十三方研究资料辑
《内经》半夏秫米汤加味治疗失眠53例观察
  提要 失眠是指因大脑兴奋性提高,造成睡眠时间不足,或睡眠的不深熟,大都两者并存。失眠者常伴有头痛、头晕、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疲乏等自诉。失眠经常地有时甚至是严重地影响患者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是造成患者体质下降、抵抗力减低的直接原因,并是造成多种严重疾病的重要诱因。临床治疗失眠多重用安神之品,然独从安神入手,取效不佳。笔者尊崇《内经》半夏秫米汤,从胃论治,以调和营卫为先机,根据辨证结果加以相应药物,治疗多种失眠,取效满意。
  关键词:失眠 半夏秫米汤加味 调和营卫
  失眠可分为起始失眠、间断失眠、终点失眠三种。失眠者常伴有头痛、头重、头晕、头眩、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心跳加速、手颤、身体衰弱和精神疲乏等自诉。失眠的原因可归纳为环境性、身体疾病性、精神性三大类。失眠病人自觉症状的严重性,常与客观观察及检查不一致。
  祖国医学对本病素有认识。称之谓“不寐”、“不得眠”、“不得卧”、“目不瞑”是指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种病征。
  对于失眠的治疗,现代医学常采用安眠药、镇静药;祖国医学常从心、脾、肝、肾及阴血论治。笔者以半夏秫米汤为主,从和胃气、调和营卫着手治疗失眠,取效满意。
1.临床资料 本组49例患者为1991年1月至2003年3月十二年间零散就诊的重度失眠患者,年龄23—82岁。49例均除外精神病。
2.治疗方法
2.1基本方 制半夏12 秫米100 茯神30 炒枣仁30 磁石30 水煎服
2.2分型加味施治
实证
(1) 肝郁化火型 症见不寐,入睡困难,恶梦纷纭。可兼见性急易怒,目赤口苦,口渴喜饮,不思饮食,溲赤便秘,舌红、苔黄,脉细而数。
方药:基本方加 龙胆草12 黄芩12 泽泻20 柴胡15 生地10 当归10 龙齿30
甘草6
(2) 痰热内扰型 症见不寐,入睡困难,寐页实,常有饮食不洁之诱因。可兼见头重目眩,痰多胸闷,恶心嗳气,心烦懊恼。舌苔黄腻,脉搏滑数。
方药:基本方加 陈皮10 枳实10 川贝10 竹茹10 黄连6 食积明显者加焦三仙30 鸡内金10
虚症
(1) 阴虚火旺型 症见心烦不寐,入睡困难。可兼见心悸不安,五心烦热,头晕耳鸣,腰膝酸软,健忘梦遗,口干津少。舌质红、少苔,脉细数。
方药:基本方加 黄连6 黄芩12 知母10 白芍30 丹参20 远志6 天冬10 麦冬10 五味子6 山萸肉12 枸杞子20
(2) 心脾两虚型 症见夜寐不实,梦多易醒。可兼见心悸健忘,头晕目眩,肢倦神疲,饮食无味,面色少华。舌质淡嫩,苔薄白,脉细弱。
方药:基本方加 人参6 桂圆肉10 白术12 莲子20 木香10 厚朴10 柏子仁10 五味子6 陈皮10 炙甘草6
(3)心胆气虚型 症见不寐多梦,易于惊醒。可兼见胆怯心悸,遇事善惊,神疲体倦,自汗少气。舌质淡,脉弦细或细弱。
方药:基本方加 生晒参6 煅龙齿20 炙甘草6 夜交藤30 远志6 朱砂2(冲服)桂枝10 菖蒲10
3.治疗结果 经治疗49例严重失眠患者均见疗效。其中36例连续服药60剂之内治愈;9例连续服药90剂之内治愈;4例服药后好转,停药后复发,再服药仍有效。
4.典型病例 朱某,女,45岁,农民。2000年6月9日就诊于我处。自述4年前与邻里不和,吵架斗争后即失眠,常常终宵不寐。西药治疗可得眠数小时,然梦魂颠倒,过后益增疲乏;现常口苦、口渴喜饮,尿黄便秘。诊其舌脉,舌红、苔黄,脉弦页数。
此属肝郁化火而致失眠,病理为恼怒伤肝,肝失条达成,气郁无火,上扰心神而致不寐。
施以疏肝泻热,安神解郁之法。
方药:半夏10 秫米100 茯神30 炒枣仁30 磁石30 黄芩12 柴胡12 当归10 郁金10 香附10 枳壳10 白芍30 栀子10
生地10 泽泻20 甘草6 7剂水煎服
二诊,6月17日。自述服上方后效捷,现已夜卧怡然,只是仍显口苦、胁胀。察,其舌质淡红,苔微黄,脉稍弦。更方再进:半夏12 秫米80 炒枣仁30 磁石30 茯神20 郁金10 甘草6 水煎服,另配服龙胆泻肝丸,续治10日而痊愈,愈后未间复发。
5.讨论
5.1营卫运行与睡眠的关系
《灵枢. 营卫生会》:“气至阳而起,至阴而止。“本句提出了卫气昼行于阳,人即醒寤,夜行于阴,人即于阴,人即睡眠。后文又举老年人与青年人的精力和睡眠情况为例加以说明,认为青年人气血旺盛,营卫和调昼则行于阳,阳分气盛,阳主动,主兴奋,故白昼精力充沛;夜行于阴,阴分气盛,阴主静、主抑制,故白天精力不足,晚上睡眠不佳。
《灵枢. 大惑论》:“卫气不得入于阴,常留于阳。留于阳则阳气满,阳气满则阳跷盛;不得入于阴则阴气虚,帮不暝。”
《内经》名典用祖国医学特有的理论深刻地阐释了营卫运行与睡眠的关系。人类生活的本身又进一步验证了《内经》理论的正确: 一般而言,老年人睡眠时间变短,白天精力欠佳。但是又有相当数量的七、八十的健康老人,注重保健,养生得法,锻炼有度,心情愉快,乃至阴平阳秘,营卫和调,他们体魄健康,起居有常,睡眠时间并未减少;而相比之下又有不少年轻人,喝酒搓麻,或有心情不愉,肝气郁结,终致营卫失和而失眠。
5.2营卫的生成及作用与半夏秫米汤
《灵构.营卫生会》:“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即明确地阐述了营卫的生成。胃主受纳,其纳入的饮食水谷是营卫之气生成的重要来源,饮食水谷经过胃的腐熟,脾的运化而成水谷精微物质,由脾上输于肺,通过肺主气,司呼吸,宣发肃降,肺朝百脉等作用,生化营卫之气并由此输布全身,使卫气发挥“其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等作用,营气发挥其“化以为血,以荣四未,内注五脏门腑。”的作用。
半夏秫米汤是《内经》十三方之一,由半夏、秫米(又名黄米、黄粘米属于黍米类)二味组成。专用于治疗邪气留滞,营卫失调之失眠证。营卫失调,阳气盛满不得入阴经,阴虚则目不暝,故用半夏辛温通阳,祛邪降逆;秫米甘凉益胃,养营补阴而得大肠。二者共奏泻阳和阴之效使经络通畅,阴阳相和,营卫运行正常而病愈,此乃《内经》:“胃不和则卧不安”之理。
5.3失眠证治疗心悟 笔者受《内经》启迪,认为不寐主要责之于胃。在辨证施治时,纵有肝郁化火、心脾亏虚、心阴不足、心胆气虚、痰热内扰、食滞胃脘等表现,也应以和胃为主,兼顾其他。笔者在半夏秫米汤基础上自拟的治失眠基本方遵《内经》治胃之根本,另加入茯神、炒枣仁、磁石。此三味药性平和,静心安神之疗效肯定且无大寒大热或攻伐伤正之嫌,三药分入心、肝、脾、肾经与半夏秫米合用可入五脏,调三焦,和营卫,疗不寐。失眠之原因很多,不拘于上述若干型,但其方药总不离治胃之根本,见一证遣一药,辨证施治,总能取效。
作者: 却波渔翁    时间: 2009-7-31 07:58
标题: 《内经》十三方研究资料辑
前几讲我们讨论了运气学说的一些基本概念,也探讨了传统文化的一些基本思想,但是,如果我们进一步的深入运气,我们就会发现,运气七篇虽然讲了许多病证,可是并没有谈到具体的方药,这也是《内经》·著述的一大特点。由于《内经》的这一特点,由于《内经》只有十三方,因此,现在摘中医的人普遍都认为《内经》时期是理论时期,这一时期的临床研究还不成熟,对于方剂的应用还没有总结出很好的经验。而到了后世,特别是金元以后,临床研究日臻完善,其中一个突出的标志,就是方剂的日益丰富,方剂已从《内经》的十三方,张仲景的112方,发展到明清的多少千方、多少万方。方剂越来越多了,这究竟是中医发展的标志呢?还是中医没落的标志?我在这里作一个大胆的结论,这是中医没落的标志!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只要看一看《皇汉医学丛书》中的医诫就能明白这个问题,这里的医诫有数则,其中一则是关于上工与下工的评定,其曰,“医有上工下工,对病欲愈,执方欲加者,为之下工。临诊察机,使药要和者,为之上工。夫察机要和者,似迂而反捷,此贤者之所得、愚者之所失也。”对照这则医诫,我们可以看一看,后世的方剂越来越多了,简直到了目不暇接的地步,而学医的人也只是越来越关心用什么方治什么病,对于临诊察机,怎么察机,甚至什么是“机”,都不甚了了,这样的“发展”不是导人入下工之途,又是什么呢?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啊,应该引起我们作深入的思考。更不能认为《内经》不谈方剂,就是临床研究的不成熟,这实在是一个天大的误会,不纠正这个误会,我们就难以真正从经典中获取无尽的宝藏。
摘录自:《开启中医之门——运气学导论》

-=-=-=-=-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2009年07月31日 07:59am 时添加 -=-=-=-=-
自伊尹制汤液(商汤朝),仪狄人酿酒(夏禹朝),到《神农本草经》的出现,已经有了较大的发展。但一直到《内经》时代,临床医生们还很难将这些“神农”品尝过的“百草”驾驭纯熟。正如汪石山在针灸问对中所说的:“《内经》治病,汤液醪醴甚少,所载服饵之法才一、二,而炙者四、五,其他则明针法,无虑十之八九。”《内经》所列方剂(多为单方),只有十三方。
《内经》一书为什么极少涉及方药呢?我们从《灵枢•九针十二原》中,可以窥见一点端倪。《灵枢》在这一首篇文字中写道:“黄帝问于歧伯曰:余子万民养百姓,而收租税,余衰其不给,而属有疾病,余欲勿使被毒药,无用砭石,欲以微针通其经脉,调其血气。营其逆顺出入之会,令可传于后世。”故“先立针经。”从这篇文字的字里行间透露出,在粗糙的砭石,和不对应的药物临床的实践中,人们还没有获得自由。这也正是《内经》一书很少涉及方药的原因。

摘自:中医脉诊之谜
作者: 却波渔翁    时间: 2009-7-31 07:59
标题: 《内经》十三方研究资料辑
散剂是极具特色的中药传统剂型散剂,是中药主要剂型之一,分为冲散与煮散两大类。中医认为:“散者散也”,具有迅速布散而产生疗效的特点。从《内经》十三方到明清时期均有散剂的记载,例如:《素问•病能》中曾记载:患者周身发热,四肢倦怠,汗出如洗,怕风、呼吸短促,病名酒风,治以“泽泻、白术、麋衔”合而研末(散剂),每次饭前服“三指撮”,取其疏散风湿之邪;
摘录自:
中药散剂的临床价值及其“微粉”化的评价
首都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100053)高益民

作者: 却波渔翁    时间: 2009-7-31 08:00
标题: 《内经》十三方研究资料辑
【案例】
某女,40岁,半年前因与人吵架而致心烦不寐,难以入睡,甚至彻夜不眠,伴有头痛,头沉,五心烦热,半年来服用安定、静乐安定,效果不佳,给以半夏小米汤。
处方:半夏6克,小米适量,加水800ml,沸后小火热20分钟,喝粥,每晚1次。
七天后睡眠大为改善;继用七天,诸症若失,随访半年无复发。张涛等.2004.草方治失眠.中医药临床杂志,
16(3):291]
【按语】
患者因情志不遂,恼怒伤肝,气机逆乱,扰动心神,使卫气行于阳而不得入阴,故心烦不寐,难以入睡;气郁化火,痰火上扰,蒙蔽清窍,故见头痛,头沉;火热伤阴,久之阴虚内热,故见五心烦热。《灵枢·邪客》篇曰:“今厥气客于五脏六腑,则卫气独卫其外,行于阳不得入于阴。行于阳则阳气盛,阳气盛则阴跷陷;不得入于阴,阴虚,故目不瞑。”
本方源自《内经》十三方,已有2000余年历史,其药简便,疗效佳,《景岳全书·不寐》说:“如痰如火,如寒气水气,如饮食忿怒之不寐者,此皆内邪滞逆之扰也。总属真阴精血不足,阴阳不交,而神有不安其室耳。”凡入睡困难属阳盛阴衰,阴阳失交者可服。半夏味辛,能直驱少阴厥逆之气,使卫气行于阴中;小米甘寒,两药合用,确能起到调和阴阳之功用。

-=-=-=-=-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2009年07月31日 08:00am 时添加 -=-=-=-=-
铁落疗法

[日期:2009-02-09] 来源:  作者:未知 [字体:大 中 小]  
        (暴怒发狂、贼风流关节不能转动、狐臭、癞狂、扭伤、神志错乱、啼笑无常、狂躁不安)
        铁落疗法是用铁落或辅以其他药物来治疗疾病的方法。铁落又名生铁落、铁花、铁娥、铁屎、铁液等。是生铁落至红赤、外层氧化时被锤落的铁屑,主要成分是四氧化三铁。铁落疗法是随冶铁技术而发展起来的。古医家因铁落较为沉重,属金,而怒狂气上又属于肝木为病,所以取铁落入药治这一类的病证,意在重镇。最早的铁落疗法的记载,当属春秋战国时的《内经•病能证》的一段文字:“有病怒狂者,……以生铁落为饮。夫生铁落者,下气急也。”这里的生铁落饮,是用生铁落一味煎汤内服,为有名的“内经十三方”之一。汉代,马王堆汉墓五十二病方中,有一个方子也用到了生铁落。方中称铁落为“煅铁者灰”,与其他药物按比例组成复方治疗疾病。我国第一部药学专著,汉代的《神农本草经》中,收入了铁落,说它“主风热恶疮,疡疽疮痂,气在皮肤中”。以后历代的许多医书,都有过铁落疗法的记述。如《干金方》、《唐本草》、《本经逢原》、《本草纲目》、《方脉正宗》、《本草汇言》、《医学心悟》等,有些疗法至今仍很有价值。
        据现代医学研究,铁落经火煅醋淬,容易吸收,能够改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达到镇静强耳的目的,并可以促进红细胞新生。
        【操作方法】
        铁落的用法大体可以分为内服与外用、具体方法见主治病症。
        【主治病症】
        一、暴怒发狂
        铁落30g(研碎先煎)、甘草3g,水煎服。
        二、贼风流关节不能转动
        铁落30~50g炒热,趁热投入酒中,待酒温后饮酒。
        三、狐臭
        将铁落炒热,用布包裹、熨腋下。
        四、癫狂
        生铁落30g研碎,用水煎煮半小时,然后去渣存汁,放入天冬、寸冬各15g,知母12g,胆南星45g,化橘红、远志肉、朱茯神、连翘壳、白茯苓、黑玄参、钩丁各6g,石菖蒲3g,煎半小时,然后滤出药汁,加水再煎45分钟,然后滤出药汁,将两次的药汁混合后再分为2份,1次服1份,同时冲服1.5g朱砂,1天2次。
        五、扭伤
        取铁落500g,加醋200ml(以后每次加醋150ml即可)拌匀,按治疗部位大小,取适量铁落装入布袋,外加2层毛巾,包好,待温度开至60℃,即放患部治疗。1天1次,每次40~50分钟,5~10次为1个疗程。
        六、神志错乱、啼笑无常、狂躁不安
        先取玄参60g、清半夏24g、金礞石30g、青礞石30g、芒硝15g、天门冬15g、胆星15g、石菖蒲30g、茯神60g、琥珀24g、麦门冬90g、化橘红90g、黄连21g、朱砂15g、川贝90g、远志60g、钩藤60g、一同研为细末,然后取1200g生铁落,加水2000ml煎煮,煎取药汁500ml,加入上药药末,作成药丸,每个如梧桐子大,每日服3次,每次9g。
        【注意事项】
        1.用铁落熨敷时,要以患者能忍受为适宜,防止烫伤。可以增减包裹的毛巾或布来调节温度。
        2.用铁落伴醋治疗扭伤时,搅拌时动作宜轻缓,边加醋边搅拌,以免吸入铁末,患者与医生可戴上口罩。铁落重复使用10多次后温度往往下降,不合治疗要求,须再换新的铁落。
        3.要检查铁落中是否混有煤土杂质。去掉杂质后再用。
网络文  


-=-=-=-=-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2009年07月31日 08:01am 时添加 -=-=-=-=-
◆ 编于公元前的《黄帝内经•经筋》第十三方提出“治之以马膏,膏其急者”
 ◆ 五、六世纪,我国著名医师陶弘景著作《名医别录》提及马油可促生毛发;
 ◆ 明朝《本草纲目》记载:“马油可以预防冻伤、烫伤、雀斑、老年斑、手脚冻裂等皮肤病很具奇效”
 ◆ 1921年,科学家第一次发现了必须脂肪酸的存在,而且人体无法合成,只能通过食物补给。
 ◆ 日本医学博士繁下竹太郎先生著书:“马脂奇迹般地解决了年龄所引起的肌肤衰老问题”
 ◆ 上世纪70年代日本人利用马脂开发的化妆品供少数贵族人使用
 ◆ 2002年5月,马脂提取亚油酸、亚麻酸等必须脂肪酸成功,并申请国家发明专利。
 ◆ 2004年5月,中国第一家生物马脂化妆品在新疆诞生,引起了新华社、中新社等众多国际媒体的广泛关注。
作者: 却波渔翁    时间: 2009-7-31 08:01
标题: 《内经》十三方研究资料辑
我国妇科最早的一张方剂  
本文所属类别:[医学之最] 发布时间: 2007-04-17  


    战国秦汉之际出现的《黄帝内经》,不仅系统地总结了秦汉以前的医学经验,而且还对方药方面作了一定的介绍。全书共载十三方。其中有一张治疗血枯经闭,调经种子的药方,方名为:四乌贼丸一茜草丸。这是我国中医妇科最早的一张方剂。
    这张方剂见于《黄帝内经.素问》“腹中论”。书中说:女子血枯闭经,治疗可用“四乌贼丸一茜草丸”就是用乌贼丸四分,茜草一分,二药末混合,以麻雀卵和为丸,如小豆大,每次饭前服五丸,再服鲍鱼汤,以加强药力。
    乌贼丸,主补益肾脏之精血;茜草,属于生血通经之药;雀卵既补血又补气,且壮阳;饮鲍鱼汁,可以厚肠补肝。可以看出该方是补养精、气、血,益肺、肝、肾的有效方效,对血枯精亏症,有较好的疗效。

作者: 却波渔翁    时间: 2009-7-31 08:02
标题: 《内经》十三方研究资料辑
温胆汤合半夏秫米汤加味治疗顽固性失眠56例推荐到首页

□ 盛桐亮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07年第07期
1/2页12


  关键词:顽固性失眠;温胆汤;半夏秫米汤;中医药疗法
  中图分类号:R256.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07)07-0025-01
  
  顽固性失眠是指以长期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种病症。笔者自2001年1月~2006年12月采用温胆汤合半夏秫米汤加味治疗该病56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56例病例来自门诊及住院患者,男35例,女21例;年龄21~78岁,平均48.5岁;病程最长16年,最短2月。轻者入寐不酣,多梦易醒。重者彻夜不寐,精神恍惚。
  1.2治疗方法采用温胆汤合半夏秫米汤加味。基本药物组成:姜半夏15g,茯苓20g,生甘草6g,陈皮10g,枳实10g,竹茹10g,夏枯草15g,珍珠母30g(先煎),石菖蒲12g,远志10g,郁金12g,丹参15g,生薏苡仁30g,合欢皮15g,夜交藤30g。加减:肝血不足者加当归、白芍;心阴不足者加柏子仁、麦冬、琥珀;心气虚者加党参;有痰热之象者加黄连,彻夜不寐者加蝉衣。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7天为1个疗程。
  
  2 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2.1疗效标准治愈:睡眠恢复正常,精神、生活、工作学习均恢复正常,随访半年未复发;有效:睡眠每日在6h以上,精神好转;无效,服药1疗程后无明显好转。
  
  2.2治疗结果经治疗1个疗程后,56例中,治愈32例,好转21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4.6%。
  
  3 典型病例
  
  马某,女,41岁,于2003年5月9日初诊,患失眠症已3年多,失眠多梦,精神恍惚.甚则彻夜不寐。曾到多家医院诊治无效,一直靠服用安定片,方可微微合眼。近3月来,彻夜不寐。诊见:神情呆滞,精神恍惚,脘腹胀闷不适,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微数,中医诊为不寐,证属痰热内扰,胃失和降。予以温胆汤合半夏秫米汤加味治疗。药用:姜半夏15g,茯苓20g,生甘草6g,陈皮10g,枳实10g,竹茹10g,夏枯草15g,珍珠母30g(先煎),石菖蒲12g,远志10g,郁金12g,丹参15g,生薏苡30g,合欢皮15g,夜交藤30g,蝉衣6g。服药3剂后,神情如常,语言流利,睡眠可达4小时以上,脘腹胀闷不适已除,舌苔黄腻已减,脉微弦滑,继服5剂,睡眠已基本恢复正常。上方去珍珠母,蝉衣,加柏子仁20g,麦冬12g,再服7剂巩固疗效,随访1年未复发。
  
  4 讨论
  
  失眠多为情志所伤,肝郁化火,灼炼阴血,炼液成痰或饮食不节,脾失健运,聚湿为痰,蕴而化热,致痰热内扰,魂不归舍而致不寐。法当化痰清热,和中安神。以温胆汤为基本方,取陈皮,半夏,竹茹,枳实清化痰热,和胃降逆,茯苓宁心安神。半夏合秫米为《内经》十三方之半夏秫米汤,明·张景岳谓:“治久病不寐者神效”。近代医家张锡纯亦盛赞该方能通阴阳和表里,使心中之阳渐渐潜藏于阴,而入睡。因药房常不备秫米,今医多遵吴鞠通意代之以薏苡仁。半夏与夏枯草伍用出自《冷庐医话》卷3引《医学秘旨》。盖半夏生当夏季之半,即夏至前后,夏至一阴生,为大自然阴阳交会之期,取象比类,格物致知,半夏可为引阳入阴而使阴阳交会的药物。夏枯草,朱丹溪认为“此草夏至后即枯,盖禀纯阳之气,得阴气则行枯”,也是从阳引阴而使阴阳交会的药物,与半夏相须为用,则交通阴阳之力更宏。现代著名中医学家朱良春教授对半夏与夏枯草之配伍亦甚为赞赏,认为加珍珠母30g入肝安魂则立意更为周匝。远志,菖蒲伍用,即为远志汤。出自《圣济总录》。远志辛温行散,宁心安神,菖蒲辛散温通,理气化痰安神,二药伍用开窍启闭宁神之力甚强。加入郁金行气解郁安神,丹参养血安神,合欢皮,夜交藤养心安神,甘草调和诸药。诸药相伍,相得益彰,临床应用效如桴鼓。

作者: 却波渔翁    时间: 2009-7-31 08:02
标题: 《内经》十三方研究资料辑
半夏秫米汤
半夏秫米汤,《黄帝内经》里的一张方子。 •   VOLIER SCHELD,他是剑桥大学的一位研究员,专门研究人类学的。上世纪80年代初他开始研究亚洲人类学以后,觉得中医对中华民族的发展、体质都有很大的影响,就从人类学转到研究中医来了。后来他就拿到了剑桥大学的一笔奖学金,到中国来进修。他开始在北京中医学院医史系研究医学史、人类史。那么他来了以后,学习很用功,神经总是绷得很紧,最后发展到晚上睁着眼睛睡不着觉。 •   SCHELD一开始就试图用中药治疗,开始他吃天王补心丹,效果不太好。他对我说:“我胃口也没有。”我摸诊到他中脘这个地方,很拘痉,舌苔也有点黄。 •   我就对他说,中医讲睡眠,一定要阴阳结合才能睡好,中间如果有什么东西阻滞了,就不可能入睡。天王补心丹固然是养心安神的名方,但我能不能再为你换用半夏秫米汤试试? •   我考虑到他是用脑过度引起的失眠,因为他经常是一边吃饭一边思考嘛。中医讲起来就是食积胃中,化热生痰,中脘拘痉就是热痰阻滞的症状,食欲不好,胃顶住不舒服,这种情况下睡眠当然就不太好了。 •   半夏秫米汤是《内经》十三方之一,由半夏、秫米二味组成,专用于治疗邪气留滞,营卫失调的失眠证。营卫失调,阳气盛满不得入阴经,阴虚则目不暝,所以用半夏辛温通阳,祛邪降逆;秫米甘凉益胃,养营补阴而得大肠。两者共奏泻阳和阴之效使经络通畅,阴阳相和,营卫运行正常而病愈,“胃不和则卧不安”就是这个意思。 •   高粱,古代叫秫,也是五谷杂粮之一,高粱是红的,这个它入心,能补心气。失眠的人常常是由于心气不降,高粱补心气,半夏往下降,这样就引心交于肾。心气交肾气,人就会睡得非常好。现在我的学生,碰到这种情况都会用这张古方。 •   结果加上两味药,SCHELD就有睡意了,他后来对我说:“我不能光研究医学史,我还应该通晓临床。”这是20年前的事情了.
http://www.hhjfsl.com/jfbbs/read.php?tid=3394
作者: 却波渔翁    时间: 2009-9-6 07:07
标题: 《内经》十三方研究资料辑
【原创】鸡矢醴
作      者: 世安     
发表时间: 2007/6/14 15:20
文章来源: 民间中医网 http://www.ngotcm.com/
====================================
   
《内经》第四十腹中论篇,黄帝问曰:有病心腹满,旦食而不能暮食,此为何病?岐伯曰:名为鼓胀。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治之以鸡矢醴,一剂知,二剂已。
      
何谓“鸡矢醴”?一药酒而已。陈修园注:用鸡矢白一升,老酒二斤,炖热,渍鸡矢,乘热以布囊绞取汁服。
      
酒之为物,五谷所酿,肆饮有害,少饮养性怡情。而“醴”又为何物?《释名》醴,礼也,酿之一宿而成醴,有酒味而已。《玉篇》醴,甜酒也。《本草纲目》记载:醴,一宿初来之酒醅也。今湖湘地区也有“糍粑、甜酒”,皆糯米加工而成,糕则为糍粑,蒸则为甜酒,此甜酒即为醴。与众酒不同,馨香甘甜,微有酒气。且酒与糯米之醅同用,并不象其他酒类,酿后其醅即被丢弃。鸡矢白,矢即屎,《神农本草经》载其微寒无毒,主消渴,伤寒寒热。实一臭秽之物,以色白者入药。《本草纲目》记载:雄鸡屎乃有白,腊月收之。而陈修园先生亦附会人说:“屎中之白者,精也”。皆谬也,余居乡间时,常蓄鸡于庭院内,无论雌雄,饲草则屎青且稀,饲米则屎白成块。至于《本草纲目》“腊月收之”一句,尚能佐辨,寒冬腊月,草虫匿迹,只能饲以谷米,乃有白者。
      
今以被风木之禽所化至浊至阴五谷之遗屎,渍入至甘至纯五谷之精酿,此升降补泻神来之药食方。         
      
心为阳宅,腹为阴地,因于中之健运而上下和畅、水火既济。若因饮食不节,中气受损而升降失常,心火难下,气乱于胸则满;肾水难升,阴凝于下则胀。平旦阳气盛,中气得温,故虽胀满而略能食,入暮阴气重,中气失温,故胀满且不能食。投以辛甘化阳五谷之精华、稍佐咸苦微寒之五谷遗屎而成之鸡矢醴,是温暖中焦,和其上下之气,助其运化疏泄也。《内经》续其后话:“帝曰:其时有复发者,何也?岐伯曰:此饮食不节,故时有病也,虽然其病已,时故当病,气聚于腹也。”从此段话我们可以看出,鼓胀一病,缘于饮食不节而伤于中焦之气也。
      
明蕙先生问,能否用鸡矢醴方治疗其家母之“脾大”、“肝纤维化”。余以为与此方相比,另有一方更为合适。鸡矢醴其治在于调气,此治肝脾之用,不足以治肝脾之体。肝脾二脏,皆成于肾中之精,谓为血库,体阴而用阳。脾为太阴湿土,太过曰敦阜,不及曰卑监。此症脾大即是敦阜,为邪实太过而伤体,当泻其实邪补其体。厥阴肝为乙木,土之栽培,水之灌溉而成,液竭则木枯,治在滋水。皆非鸡矢醴之能事。故肝脾之伤于气者,可与鸡矢醴,其伤在体者,可与“四乌贼骨一芦茹丸”。其方即在鸡矢醴之下文。《内经》如此编排,很有意思!学者当细心领会,如无字处读之。  

  

作者: 却波渔翁    时间: 2009-9-6 07:08
标题: 《内经》十三方研究资料辑
内经十三方,当是现今已知最早之古方,其中半下秫米汤,生铁落饮诸方为临床所常用,且疗效可靠.而鸡矢醴一方鲜见运用,观内经原文而又言之凿凿,治效非常,如: 《素问·腹中论》说:“黄帝问曰:有病心腹满,旦食则不能食,此为何病?岐伯对曰:名为鼓胀。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治之以鸡矢醴,一剂知,二剂已。”近阅杏轩医案,竟有治验,且疗效甚佳,今录之供诸君欣赏之.
文曰:莱佣某,初患腹胀,二便不利,予用胃苓汤之属少效,渠欲求速功,更医目为脏寒生满病,进桂.附.姜.萸胀甚,腹如抱瓮,脐突口干,溲滴如墨.揣无生理,其兄同来,代为恳治.予谓某曰:尔病由湿热内蕴,致成单(腹)胀,复被狠药吃坏,似非草木可疗.吾有妙药,汝勿嫌秽可乎?某泣曰:我今只图愈疾,焉敢嫌秽.令取干鸡矢一升,炒研为末,分作数次,每次加大黄一钱,五更清酒煎服,有效再商.某归依法制就,初服肠鸣便泻数行,腹胀稍舒;再服腹软胀宽,又服数日,十愈六七,更用理脾末药而瘳.众以为奇,不知此本内经方法,何奇之有?予治此证,每用此法,效者颇多.视禹功神佑诸方,其功相出远矣.
按:本案用方,乃<素问>鸡矢醴方加大黄,鸡矢利水泄热,大黄荡下湿浊,药虽两味而效力颇专.尤其五更服药,取其空腹,更能充分发挥药物作用.故疗效卓著.
作者: 却波渔翁    时间: 2009-9-6 07:12
标题: 《内经》十三方研究资料辑
鸡矢之性,能消积下气,通利大小二便,盖攻伐实邪之剂心,本剂可佑其效,二剂可巳其病,凡鼓胀由於停积,及湿热有馀者,皆宜用之,若脾肾虚寒发胀及气虚中满等证,最所忌也,误服则恐,按普济方云,治脾虚不能制水,水反胜土,水谷不运,气不宣流,故令中满者,宜鸡矢醴主之,此说不明虚实,殊失经荀,不可不察,○鸡矢醴法按正传云,用羯鸡矢一升,研细,炒焦色,地上出火毒,以百沸汤淋汁,每服一大盏,调本香槟榔末各一钱,日三服,空腹服,以平为度,○又按医鉴等书云,用乾羯,鸡矢八合,炒微焦,入无灰好酒三碗,共煎乾至一半许,用布滤取汁,五更热饮,则腹鸣,辰巳时行二三次,皆黑水也,次日觉足面渐有绉纹,又饮一次,则渐绉至膝上而病愈矣,此二法,似用後者为便。
《类经》

作者: 却波渔翁    时间: 2009-9-6 07:27
标题: 《内经》十三方研究资料辑




  


“鸡粪”入药考趣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 字体: 放大 还原 缩小  
  
有些动物的粪便是很好的中药材,它们不仅药效确凿,而且多数还名字动听。如望月砂是野兔的干燥粪便,可治疗眼病、疳疾和痔瘘;白丁香是麻雀的粪便,有化积、清目翳之功;夜明砂、五灵脂分别是蝙蝠和飞鼠的干燥粪便等等。但是,如果告诉你,鸡的粪便也是中药,你相信吗?
清代名医程杏轩有—则鸡屎治病的实例。那年,有病人蔡某,初患腹胀,二便不利,先用胃苓汤之类治疗,稍效。但患者愈病心切,更换了医生,认为是“寒”,投大剂桂、附等温热药,服后腹胀更甚,肚大如瓮,脐突口干,尿黑如墨,病势危笃。只好复求治于程。程杏轩说:“你的病乃湿热内蕴所致之单腹胀,却被热药所害,常药恐难见功。我有妙药,请勿嫌脏秽。”蔡某泣说:“病已至此,我只求愈病,别不敢嫌。”于是,程令其取干鸡粪若干,炒研为末,分作数次,每次加大黄一钱,五更清酒煎服。患者依法制用,初服肠鸣便泻数行,腹胀稍舒,又接连续服,次日腹遂软舒,最后用调理脾胃末药而愈。病家皆疑其治法,程说,此方早见于古籍,而非己独创。他甚至体会说,此方治疗腹胀比禹功散、神佑丸等峻猛泻下药更佳。
可见,鸡屎入药确实理效凿凿。早在战国时期,我国最早的医学典籍《黄帝内经》中就载有“鸡矢醴”一方,云治“心腹满,旦食不能暮食,名为膨胀”,且有“—剂知,二剂已”之良效。最早的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也载其“主消渴,伤寒,寒热”。后在《别录》、《本草经集注》、《千金方》、《本草拾遗》、《日华子本草》等本草学著作中均有鸡屎入药的记载,特别是明代《本草纲目》认为,鸡屎有下气、通利二便、治心腹膨胀、消症瘕等特殊功效。考诸名家所论,鸡粪有“鸡矢”、“鸡屎白”、“鸡子粪”等名,多取用雉科动物家鸡粪便上的白色部分,晒干,焙炒(可洒入少许白酒),研细或过筛,入丸剂或散剂内服用。其性味苦咸而凉,入膀胱经,有利水、泄热、祛风、解毒之功,除多用来治疗各种原因的腹胀外,还治疗小儿血淋、黄疸、耳聋、瘰疬、中风失语、男子石淋和女子产后中风、小便不禁、乳痈等病。近些年来,有报道用之治疗肩关节周围炎、急性腰扭伤、腰肌劳损、破伤风、角膜斑痕等病,而获得了明显效果。
当然,用现代医学观点及卫生角度看,鸡粪当药用叫人难以接受,目前也鲜为所用。但古代医家既然在临床实践中摸索出了这一经验,且其理法方药和验案自通,值得我们思索和探讨,就像喝自身尿疗病一样,不能率而否定。

作者: 却波渔翁    时间: 2009-9-6 07:31
标题: 《内经》十三方研究资料辑
《内经》方医案三则 育龙网校  WWW.CHINA- B.C0M   2009年02月25日  来源: 互联网育龙网核心提示: 摘要从心悸、失眠、经闭三则典型案例,举例阐述《内经》方在临床的指导意义。关键词内经;医案;心悸;失眠;经闭3MedicalCasesinInternalC摘要从心悸、失眠、经闭三则典型案例,举例阐述《内经》方在临床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内经;医案;心悸;失眠;经闭
3MedicalCasesinInternalClassic
HeRen
ZhejiangChineseMedicalUniversity,Hangzhou(310053)
Abstract:From3typicalcasesofcardiopalmus,insomniaandamenia,itexemplifiesthedirectingmeaningofInternalClassicinclinic。
Keywords:InternalClassic;medicalcase;cardiopalmus;insomnia;amenia
《黄帝内经》共有十三方。一般常说的《内经》十三方就是指的这些方。曾有人作过统计,这些方中运用的25种药物,包括植物、动物、矿物等。其组方简炼严谨。其制方剂型多,服法也多种多样。这些古方,仍为现代医家所乐用。下面举医案三则。
1心悸(风心、房颤、心肌损害)
患者,女,43岁,初诊2007年10月26日。行动气促、心悸、咽喉干燥,时有泡沫痰,手足感冷,脉结代。心气虚亏,心阴不足。处方:北沙参9g,麦冬12g,五味子6g,炙甘草6g,党参12g,麻仁5g,桂枝6g,生地黄12g,焦枣仁10g,生铁落18g,大枣30g,煅龙牡各9g,4剂。二诊2007年11月1日,10月26日药后,气促心悸等见瘥,大便略干,咽喉燥见轻减。脉结代尚见,处方:党参12g,麦冬12g,五味子5g,炙甘草9g,麻仁9g,桂枝6g,焦枣仁9g,阿胶9g,生地黄12g,生铁落18g,煅龙牡各9g,生姜2片,7剂。
按:此病例,为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证。患者咽嗌干燥为心阴虚;动则气促,口多痰沫、手足冷感又为心气不足。故以生脉饮、炙甘草汤、桂甘龙牡汤、加生铁落四方组成。前3方均为常用方。生铁落为《素问&middot;病能论篇》中方,原书意思指怒狂之病,由于阳气被抑郁而不得疏散所致,宜禁减其饮食,并以生铁落为饮。铁落一物,其基原为生铁锻至红赤,外层氧化时被锤落之铁屑。主要成分为四氧化三铁。王冰注《素问》谓味辛,微温平,此味功能为平肝、镇惊、治癫狂、心悸易惊等。《现代实用中药》称其能镇静、补血,用于神经性心脏病、心悸、睡眠不宁及狂妄惊&hellip;&hellip;。余多用此味于重症心悸。本例之四剂见效,虽有其他方剂之力,而此味亦有厥功。
2失眠
患者,女,31岁,初诊2007年1月24日。头晕心悸、胸闷多痰、口苦泛呕,夜不安寐,舌黄,脉数。阴虚阳亢,痰热中阻,以清热和胃为主。处方:陈皮6g,姜半夏9g,茯神12g,枳实6g,北秫米12g,姜竹茹12g,生草6g,远志5g,红枣6g,生姜2片,4剂。二诊2007年1月27日。药后呕泛已平,夜寐较安,头眩胸闷减轻,惟痰尚多,厚方加减续进。处方:陈皮6g,姜半夏9g,茯苓12g,枳实6g,北秫米12g,浙贝9g,生甘草6g,生姜2片,4剂。
按:头眩心悸,胸闷多痰,口苦泛呕,夜不安寐,眽数苔黄,显然是痰热中阻。所谓无痰不作眩。口苦泛呕则胃不和、卧不安也。以半夏秫米汤合温胆汤清热和胃化痰,故效果亦明显。半夏秫米汤为《灵枢&middot;邪客》篇方。又名半夏汤。认为不眠是内脏受邪气的干扰,卫气行于阳而不能入于阴。治用半夏秫米汤补其不足,泻其有余,调其虚实,以通其道而去其邪,饮以半夏汤一剂,其卧立至。认为这是决渎壅塞、经络大通,阴阳和得者也。其新发者,覆杯即卧。本例合温胆汤之理气化痰,清胆和胃。用于不眠、呕吐、口苦和或惊悸不宁具有袪痰、镇吐、镇静的作用。
3经闭
患者,女,27岁,初诊5月13日。面色白光白,初潮为15岁。初未能按月行。继而或停闭二三个月。饮食为常,舌质淡脉虚,素体虚弱,血少气滞,宜养血、活血、行气化滞。处方:当归身15g,川芎12g,制香附10g,益母草20g,鸡血藤15g,泽兰15g,柏子仁10g,赤砂糖1匙,另,鸟鸡白凤丸,每日1丸,14剂。二诊2007年7月16日。服5月13日方14剂后,月经已行,量不多,腹痛稍微,时感头眩,四肢不温。但本月经又未行。舌质较常,脉虚。血少气滞,续予处方:益母草20g,制香附10g,当归15g,鸡血藤15g,泽兰15g,柏子仁10g,川芎12g,赤砂糖1匙,14剂。另配下列丸方:乌鲗骨200g,生茜草50g,研末,以麻雀卵适量调和成丸。如黄豆大,每日3次,每次5丸,并嘱多饮鱼汤补养之。服药以后,月经已行。以后遇月经未如期行时,即配服以上汤药及丸药。
按:经闭症,一般认为有血枯、血瘀、寒凝、气滞等数种病因,故而有补血、行瘀、温中、解郁等治法。而实际上此症往往并不由于单纯一种病因引起。血枯往往兼有气郁;气郁往往兼有血瘀等。余常用治经闭者为香草汤。方用制香附、益母草、鸡血藤、当归、泽兰、川芎、柏子仁、红糖或赤砂糖。具有养血、活血、行气、化滞之功,疗效显著。以本方为主,再加乌鸡白凤丸(治月经不调、带下、身体消瘦)。患者服用本方后月事行。而2诊时,除仍以香芋汤为主外。又用了《素问&middot;腹中论》的四乌鲗骨一藘茹丸。此丸用乌鲗骨及茜草(藘茹),以四与一之比例以雀卵为丸,饭前鲍鱼汁送服。其适应症是血枯之经闭。主治妇女精血亏损,血枯经闭、或出血、胸胁胀满,不思饮食、目眩等症。乌鲗骨即海螵蛸,补肾益精、收敛止血、通血脉,治女子血闭。茜草能活血通经脈,治女子经水不通,亦能凉血止血;麻雀卵能益精血,调冲任;鲍血汁养肝化瘀配合成方。(本例病人无法用鲍鱼汁,故嘱多饮鱼汤补养之。)徐灵胎谓:血枯经闭,气竭肝伤,故肝血内结,月事衰少不来焉;乌鲗骨涩血和血,专治血枯,藘茹根行血散血,能开血结。二物一涩一行,咸为入血之品。全赖雀卵养血益阳,鲍鱼养肝涤垢,俾血结顿开,则血枯自润,而经闭自通,何气竭肝伤之足患哉!此濬血调经之剂,为血枯血结之专方。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治女科方之安冲汤(白术、黄芪、生龙骨、生牡蛎、大生地、生杭芍、海螵蛸、茜草、川断)治经行时多而且久,过期不止或不时漏下。清带汤(生山药、生龙骨、生牡蛎、海螵蛸、茜草)治赤白带下。方中都用海螵蛸、茜草,取其收敛固涩,兼能化滞之功效。
张璐《张氏医通》说:雀卵功专暖肾,如无,雀肉煮捣可代。鸡卵及肝也可代。可见前代名医对《内经》方药之推崇和关注。

作者: 却波渔翁    时间: 2009-9-6 07:33
标题: 《内经》十三方研究资料辑
谈原生态药物治疗学对《内经》理论体系建构的影响首席医学网      2009年07月28日 21:20:40 Tues 作者:李翠娟,张登本,孙理军    作者单位:陕西中医学院,陕西 咸阳 712046

  加入收藏夹
【摘要】    原生态药物治疗学即是指古朴的、初始的、自发的一些药物治疗学知识。这些药物治疗学知识是古代劳动人民在生产斗争、生活斗争、同疾病斗争以及寻找食物过程中逐渐积累形成的,虽尚未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但其是《内经》药物治疗学形成的基础,对《内经》药物治疗学理论体系的建构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对其进行文献追溯法研究,可以让我们更加明晰《内经》作者是如何在秦汉以前不系统的药物治疗学知识基础上,初步建构了中医药物治疗学理论体系的雏形,为今天具有独特理论体系的中医药物治疗学奠定基础的。
【关键词】  原生态药物治疗学 《内经》 理论体系建构
  原生态药物治疗学即是指古朴的、初始的、自发的一些药物治疗学知识,由于这些知识处于自发的、体验式的经验积累阶段,尚未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故称之为“原生态药物治疗学”。其是《内经》药物治疗学形成的基础,对《内经》药物治疗学理论体系的建构具有重要的影响。《内经》正是在秦汉以前不系统的药物治疗学知识基础上初步建构了中医药物治疗学理论体系的雏形,并经后世医家的不断补充、完善和发展,形成了现今具有独特理论体系的中医药物治疗学。
  1  原生态药物治疗学
  中国人民认识和运用中药的历史源远流长。早在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在采集野果、植物种子和根茎过程中逐步认识到某些植物吃了对人体有益,能治疗一些疾病,而有的服用后则会中毒,引起呕吐、腹泻,甚至昏迷等。这样经过长期经验的积累,逐渐获得了一些辨别食物、药物和毒物的知识。随着原始农业的发展,人们更注意识别、采集、选择和栽培各种植物,因而发现了更多的植物药,古代有“神农氏乃教人播种五谷……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淮南子·修务训》)的传说。说明在人类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已经积累了相当丰富的医药知识。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其中已记载了劳动人民在生产斗争、生活斗争、同疾病斗争以及寻找食物过程中,发现有益于人体健康和防治疾病的一百余种药物,如芣苢(车前)、卷耳(苍耳子)、葛、艾、芩、芍药、蒿、苓、杞、蝱(贝母)、蓷(益母草)等,可谓是我国现存文献中最早记载药物的书籍。《周礼》中载有“五药”(指草、木、虫、石、谷),可能为当时对药物的初步归纳分类,同时,《周礼·天官》中还记载了 “药以酸养骨,以辛养筋,以咸养脉,以苦养气,以甘养肉,以滑养窍”等,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于药味、功能已有了很深的了解,并已作了初步总结。《山海经》是我国春秋战国时的一部古籍,它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过程中到处进行渔猎,寻找草木,从而见到了许许多多奇形怪状的鸟兽及一些奇花异草,进一步尝其性味而总结的一部著作。此书亦非医药专著,但里面收载药物达126种,除记载了植物药,还发现了很多动物的药用价值,如“河罗之鱼食之己痈”,“有鸟焉……名曰青耕,可以御疫”等,都是古代人从使用动物中发现动物药的例证。据《中药简史》作者统计,《山海经》里记载的药物可分4类,动物药67种,植物药52种,矿物药3种,水类1种,不详类属者3种,共126种。对每种药物,《山海经》都明确记载了药物产地、效用和性能,反映出人们对药物的认识又深入了一步。这些药中既有常见病多发病的药,还有滋补药,如“食之多力”的櫰木,“食之不忘”的枥木,“食之不夭”的蒗草等。而且其还记载有美容药,如《山海经·中山经》云:“荀草,其状如葌而方茎,黄华赤实,其本如藁本,服之美人色。”其又云:“姑媱之山,帝女死焉,其名曰女尸,化为草,其叶胥成,其华黄,其实如菟丘(菟丝),服之媚于人(为人所爱)”等。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医学著作《五十二病方》中记载药物的种类已比较广泛,有矿物(21种)、草(51种)、木(29种)、果(5种)、谷(15种)、菜(10种)、待考植物(5种)、禽(6种)、兽(23种)、鱼(3种)、虫(16种)、器物(30种),此外还有后世所谓人部药9种,泛称的药物(如五谷、鸟卵等)和待考药24种,共计247种〔1〕。而且此书还是现存最早的方书,其医方总数达283个,处方讲究加减化裁,注意对证用药,初步运用了辨证论治的原则。如治疗疽病,主要用白蔹、黄芪、芍药、桂、姜、椒、茱萸等7味药通治,但症状不同,用药分量亦有区别。从其治疗内服药剂型看,当时煎煮服用的方法尚主要是用于食物类的药物,而一般药物大多是采用研末吞服之法。
  2 《内经》药物治疗学理论体系的建构
  《内经》正是在古人对药物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药理论。其认为药物具有各自不同的气味特点和阴阳属性,“气味有薄厚,性用有躁静,治保有多少,力化有浅深”(《素问·至真要大论》),因此,可以产生不同的治疗作用。
   
  《内经》有较系统的药性理论。对于“药性”,《内经》是以“气”的概念提出的。《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阳为气,阴为味……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此处“气”即指与属阴的药味相对的药性。其将药物的性质分为寒、热、温、凉四种,把用药物四性针对寒热温清予以对抗性治疗作为用药的基本方法之一,云“寒热温凉,衰之以属,随其所利”《素问·至真要大论》,指出“治热以寒”“治寒以热”“治温以清”“治清以温”(《素问·五常政大论》)。《神农本草经》及后世将药性寒、热、温、凉称为“四气”即导源于此。同时《内经》在《周礼·天官》等对于药味性能认识的基础上,将药物口尝时的味觉感知概括为酸苦甘辛咸五味,并根据长期的临床实践经验,认识到五味对五脏有着特殊的亲和性,指出“五味各走其所喜:谷味酸,先走肝;谷味苦,先走心;谷味甘,先走脾;谷味辛,先走肺;谷味咸,先走肾”(《灵枢·五味》),运用五味对五脏的亲合性及选择性作用作为中药的理论依据调节人体脏腑气机。
    《内经》认识到药物不但具有不同的性能,而且在不同配伍情况下,其作用大小强弱缓急不同,因而提出了方剂的组方原则和分类方法。《素问·至真要大论》指出“主病之谓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谓使”,即君(主)药对疾病起主要治疗作用,臣(佐)药对君药起辅助作用,使(应)药与臣药相互应使,三者相辅相成,这是《内经》组方的基本原则。《内经》还据组方中所使用药物性味的厚薄、有毒无毒、作用缓急、强弱及药味多少,将方制分为七方,即大方、小方、缓方、急方、奇方、偶方和重方。大方数少量重,小方数多量轻,缓方药性和缓,急方药力峻猛,奇方作用较缓,偶方作用重急,重方即复方。
   
  《内经》中载治疗疾病的药物计有26味,方仅有十四首,后人虽然多称之为“十三方”,实乃一十四方〔2〕,分别是:汤液醪醴(《素问·汤液醪醴论》)、鸡矢醴(《素问·腹中论》)、四乌鲗骨一藘茹丸(《素问·腹中论》)、生铁洛饮(《素问·病能论》)、泽泻饮(《素问·病能论》)、兰草汤(《素问·奇病论》)、左角发酒(《素问·缪刺论》)、小金丹(《素问·刺法论》)、寒痹热熨方(《灵枢·寿夭刚柔》)、马膏膏法(《灵枢·经筋》)、半夏秫米汤(《灵枢·邪客》)、豕膏口服含化方以及豕膏疮疡外敷方(即外涂豕膏引流方,后世改良为油纱条法)两方(《灵枢·痈疽》)、陵翘饮(《灵枢·痈疽》)。方剂虽少但代表了当时药物、方剂的应用情况,其所用药物种类有动物、植物、矿物;剂型有汤、丸、散、膏、丹、酒等;方制有大小缓急奇偶复;临床操作时既有内治,又有外治;既用于治疗又用于预防,为祖国医学方药学确立了雏形,至今仍有实用价值。
【参考文献】
    〔1〕程新法.略述中药的起源及其早期典籍〔J〕.药学教育,1998,14(3):61.
  〔2〕张登本.《内经》的思考〔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372.

作者: 却波渔翁    时间: 2009-9-6 07:34
标题: 《内经》十三方研究资料辑
闭经病症窥见--《上海中医药杂志》1989年02期
--------------------------------------------------------------------------------
本文献来源中国知网 www.cnki.net

  <正> 闭经是妇科临床常见病症。有关理论和现存第一张妇科方——四乌鲗骨一藘茹丸,最早见于《内经》,以后代有发挥。临床认为,闭经大体可分血滞、血枯两大类别,均由心、肝、脾、肾脏腑功能失调,影响胞宫、胞脉
【作者单位】:上海中医学院 (韩靖华);上海中医学院附属龙华医院(朱淑蓉)
【关键词】:闭经
【DOI】:cnki:ISSN:1007-1334.0.1989-02-007
【正文快照】:
  闭经是妇科临床常见病症。有关理论和现存第一张妇科方—四乌恻骨一蕙茹丸,最早见于《内经》,以后代有发挥。临床认为,闭经大体可分血滞、血枯两大类别,均由心、肝、脾、肾脏腑功能失调,影响胞宫、胞脉的相互关系,渐而精血亏损、冲任失常所致。由于成因复杂,临床表现不一,近几年丸虽有多种方药组合,或攻或补,然而众说纷纭,仁智互见,却常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临床实践中笔者注意到这样的现象:闭经患者有一些特异症状,往往被一般医者所忽略,不能成为审因论治的依据,然而正是这些症状却与闭经有着一定的内在联系,临床疗效不高可能与此有关。兹…
  在新窗口中下载文献全文
支持PDF格式和CAJ格式

作者: 却波渔翁    时间: 2009-9-6 07:45
标题: 《内经》十三方研究资料辑
沐兰汤。端午日洗浴兰汤是《大戴礼》记载的古俗。当时的兰不是现在的兰花,而是菊科的佩兰,有香气,可煎水沐浴。《九歌·云中君》亦有“浴兰汤会沭芳”之句。《荆楚岁时记》:“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五杂俎》记明代人因为“兰汤不可得,则以午时取五色草拂而浴之”。后来一般是煎蒲、艾等香草洗澡。在广东,则用艾、蒲、凤仙、白玉兰等花草;在湖南、广西等地,则用柏叶、大风根、艾、蒲、桃叶等煮成药水洗浴。不论男女老幼,全家都洗,此俗至今尚存,据说可治皮肤病、去邪气。
作者: 却波渔翁    时间: 2009-9-6 07:49
标题: 《内经》十三方研究资料辑
佩兰
正常字体  放大字体
--------------------------------------------------------------------------------

【出处】《本草再新》
【拼音名】Pèi Lán
【别名】茴(《诗经》),兰(《毛诗传》),兰草、水香(《本经》),都梁香(李当之《药录》),大泽兰(《雷公炮炙论》),燕尾香、香水兰(《开宝本草》),孩儿菊、千金草(《续古今考》),省头草(《唐瑶经验方》),女兰、香草(《纲目》),醒头草(《得配本草》),石瓣、针尾凤(《广东中药》)。
【来源】为菊科植物兰草的茎叶。夏季当茎叶茂盛而花尚未开放时,割取地上部分,除净泥沙,晒干或阴干。
【原形态】多年生草本。根茎横走,稍长。茎直立,高70~120厘米,下部光滑无毛。叶对生;在下部的叶常枯蒌;中部的叶有短柄,通常3深裂,裂片长圆形或长圆状披针形,长5~9厘米,宽1~2厘米,先端渐尖,边缘有锯齿,上面绿色,下面淡绿色,无腺点,沿脉疏被柔毛,揉之有香气;上部叶较小,通常不分裂。头状花序排列呈聚伞花序状;总苞长6~8毫米,总苞片10枚左右,2~3列,外列的甚短,内列者较住,膜质,长圆形至倒披针形,常带紫红色;每个头状花序具花4~6朵;花两性,全部为管状花;花有冠毛,冠毛均比花冠为短;花冠白色,长5~6毫米,先端5齿裂,裂片长不及1毫米;雄蕊5,豪药,不露于管外;子房下位,柱头2裂,伸出花冠外。瘦果圆柱形,长约3毫米,有5棱,熟时黑褐色。花期8~11月。果期9~12月。
【生境分布】生溪边或原野湿地,野生或栽培。分布河北,山东、江苏、广东、广西、四川等地。主产江苏、浙江、河北、山东等地。
【性状】干燥的全草,茎多子直,少分枝,呈圆柱形或扁压状,直径1.5~4毫米。表面黄棕色或黄绿色,有纵纹及明显的节,节不膨大。质脆,易折断,折断面类白色,可见韧皮部纤维伸出,木质部有蔬松的孔,中央有髓;有时中空。叶片多皱缩,破碎,完整者多呈3裂,中央裂片较大,边缘有粗锯齿,两面均无毛,色暗绿或微带黄,质薄而脆,易破碎。气微香,味微苦。以干燥、叶多、色绿、茎少。未开花、香气浓者为佳。
【化学成份】
兰草全草含挥发油1.5~2%,油中含:对-聚伞花素乙酸橙花醇酯和5-甲基麝香草醚,前两者对流感病毒有直接抑制作用。叶含香豆精,邻-香豆酸及麝香草氢醌。
大麻叶泽兰的叶,花中都含泽兰苦素和一倍半萜内酯,叶中又含泽兰甙。
上述两种植物的根中都含有兰草素。
【炮制】拣净杂质,用水洗净,捞出,稍润后,除去残根,切段,晒干。
【性味】
辛,平。
①《本经》:味辛,平。
②李杲:味甘,性寒。
③《医林纂要》:苦辛甘,寒。
④《本草再新》:味苦辛,性微凉,无毒。
【归经】
入脾、胃经。
①《纲目》:足太阴、厥阴经。
②《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肺经。
③《本草经疏》:入手太阴、足阳明经。
【功能主治】
清暑,辟秽,化湿,调经。治感受暑湿,寒热头痛,湿邪内蕴,脘痞不饥,口甘苔腻,月经不调。
①《本经》:主利水道,杀蛊毒。
②《翟公炮炙论》:生血,调气与荣。
③《别录》:除胸中痰癖。
④《开宝本草》:煮水以浴,疗风。
⑤李杲:生津止渴,润肌肉。治消渴胆(’胆’字疑为’脾’字)瘅。
⑥《纲目》:消痈肿,调月经。
⑦《现代实用中药》:为芳香性健胃、发汗、利尿药。用于冒寒性头痛,鼻塞,神经性头痛,传染性热病,腹痛,腰肾痛,结石等。
⑧中药志,:发表祛湿,和中化浊。治伤暑头痛,无汗发热,胸闷腹满,口中甜腻,口臭。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钱(鲜者3~5钱)。
【注意】
阴虚、气虚者忌服。
【附方】
①治脾瘅口甘:兰草(煎汤服)。(《素问》)
②治五月霉湿,并治秽浊之气:藿香叶一钱,佩兰叶一钱,陈广皮一钱五分,制半夏一钱五分,大腹皮一钱(酒洗),厚朴八分(姜汁炒),加鲜荷叶三钱为引。煎汤服。(《时病论》芳香化浊法)
③治秋后伏暑,因新症触发:藿香叶一钱五分,佩兰叶二钱,薄荷叶-钱,冬桑叶二钱,大青叶三钱,鲜竹叶三十片。先用青箬叶一两,活水芦笋二两,煎汤代水。(《增补评注温病条辨》七叶芦根汤)
④治温暑初起,身大热,背微恶寒,继则但热无寒,口大渴,汗大出,面垢齿燥,心烦懊憹:藿香叶-钱,薄荷叶一钱,佩兰叶一钱,荷叶一钱。先用枇杷叶一两,水芦根一两,鲜冬瓜二两,煎汤代水。(《重订广温热论》五叶芦根汤)
【各家论述】
①《纲目》:按《素问》云,五味入口,藏于脾胃,以行其精气,津液在脾,令人口甘,此肥美所发也,其气上溢,转为消渴,治之以兰,除陈气也。王冰注云,辛能发散故也。李东垣治消渴生漳饮用兰叶,盖本于此。兰草,泽兰,气香而温,味辛而散,阴中之阳,足太阴、厥阴经药也。脾喜芳香,肝宜辛散,脾气舒,则三焦通利而正气和;肝郁散,则营卫流行而病邪解。兰草走气道,故能利水道,除痰癖,杀蛊辟恶,而为消渴良药;泽兰走血分…虽是一类,而功用稍殊,正如赤白茯苓、芍药,补泻皆不同也。雷敦言雌者调气生血,雄者破血通积,正合二兰主治。大泽兰之为兰草,尤可凭据。血生于气,故曰调气生血也。
②《本草经疏》:肺主气,肺气郁结,则上窍闭而下窍不通,胃主纳水谷,胃气郁滞,则水谷不以时化而为痰癣,兰草辛平能散结滞,芬芳能除秽恶,则上来诸证自廖,大都开胃除恶,清肺消痰,散郁结之圣药也。
③《要药分剂》:兰草,为消痰除恶、散郁解结之品,《内经》消渴治之以兰,除陈气也。盖消渴由邪热郁结于胃,兰能除陈气。可知兰草固以荡涤为功,肃清肠胃者也。
④《本草便读》:佩兰,功用相似泽兰,而辛香之气过之,故能解郁散结,杀蛊毒,除陈腐,濯垢腻,辟邪气。至于行水消痰之效,二物亦相仿耳,但泽兰治水之性为优,佩兰理气之功为胜,又为异也。
【备注】
本植物的花(千金花)亦供药用,另详专条。
西藏地区使用的佩兰,为菊科植物大麻叶泽兰的全草。

作者: 却波渔翁    时间: 2009-9-6 07:56
标题: 《内经》十三方研究资料辑
丹参首乌泽泻饮治疗高血脂症临床观察免费下载 [全文大小:74 K] 杨福龙[1] 章浩军[1] 陈丽琼[2] [1]福建省龙岩市中医院,福建龙岩364000 [2]福建省龙岩市职业病防治院,福建龙岩364000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8-8849
国内统一刊号:CN 13-1283/R摘  要:高血脂症是人体脂代谢异常导致的血清脂质和脂蛋白水平超过正常高限。现代医学大量研究资料证实,高胆固醇血症与LDL—C增高、HDL—C降低有关,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研究证明,降脂治疗有改善和恢复血管内皮功能,稳定斑块,抑制血小板聚集和沉积及抗炎等作用。2002年12月-2004年12月,笔者采用丹参首乌泽泻饮治疗高血脂症患者90例,取得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第一段]
  
关 键 词:高血脂症 中医药疗法 丹参首鸟泽泻饮
2次空腹(12 h以上)测血清总胆固醇(TC)>5.72 mmol/L(220 mg/dL)或三酰甘油(TG)>1.7mmol/L(150mg/dL)或LDL>3.64 mmol/L(140 mg/dL)或HDL—c<1.04 mmol/L(40 mg/dL)。随机分为A、B、C 3组各30例,3组一般情况相似,具有可比性。1.2 治疗方法为避免饮食控制因素的影响,所有病例饮食习惯均如前。A组给予丹参首乌泽泻饮,方药组成:丹参30 g、首乌30 g、泽泻30 g,水煎服,每日1剂,2煎,代茶饮。B组服辛伐他汀片(浙江京新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10 rag/片,7片/龠,24.53元/盒)。每次20 mg,每日1次。C组服脂必妥胶囊(成都地奥九泓制药厂生产。0.24 g/粒,10粒/盒,21.84元/盒),每次1粒,每日2次。3组均以1个月为1个疗程,1个月后复查血脂、肝功能及在治疗期间观察服药有无不适症状。1.3 疗效评价标准参照《中药新药治高脂血...... 文章出处:《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6年15卷6期 -751-751页

作者: 却波渔翁    时间: 2009-9-6 07:57
标题: 《内经》十三方研究资料辑
泽泻饮治疗眩晕3例
下载全文      加入收藏夹     
<篇首> "泽泻饮"是我国最早一部医学典籍<黄帝内经>记载的十三方之一.<素问·病解论>说"有病身热解堕,汗出如浴,恶风少气,此为何症?歧伯曰:病名曰酒风.帝曰:治之奈何?歧伯曰:以泽泻、术各十分,麋衔五分,合以三指撮为后饭.""酒风",即<素问·风论>所说的漏风病.主要症状是全身发热,身体倦怠无力,大汗如浴,恶风,少气……"."泽泻淡渗,能利水道,清湿热.白术苦温,能燥湿止汗.麋衔又名薇衔、鹿衔,为治风湿病药.本方对湿热内蕴,汗出恶风,筋缓身重体倦,有一定的疗效……".
作 者 朱平东 (重庆市开县镇东睡佛卫生站,405400) ;  
刊 名 陕西中医   2005 年26卷2期     
英文期刊名 SHAANXI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栏目名称 古方今用  


-=-=-=-=-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2009年09月06日 07:58am 时添加 -=-=-=-=-
泽泻饮-《黄帝内经》方
来源:中医名方  时间:2009年5月2日16:20
[来源]:《黄帝内经素问·病能论篇第四十六》
组成:泽泻、白术各5克,糜衔2克。
用法:上药混合研末、每次3克指撮,饭前空腹服,温开水送下。
主治:洒风。症见全身发热、身体倦怠无力,大汗如浴,恶风,省气。

作者: 却波渔翁    时间: 2009-9-6 08:04
标题: 《内经》十三方研究资料辑
余亦十分重视经方的运用。《内经》十三方中之“ 泽泻饮”为
治湿浊中阻之眩晕之好方,由泽泻、白术、鹿衔草三味组成。《金
匮要略》治心下支饮,其人苦眩冒亦用“ 泽泻汤”,即前方减去鹿
衔草,此与《内经》泽泻饮有一脉相承的关系。某海军干部住院
2月余,经多方检查,仍不明原因,多方治疗均无效。后请余会诊,
诊为痰证之眩晕,用祛痰法治疗,但亦无效。再细为四诊,见其
舌上苔白如霜,脉滑而缓,个人的经验认为凡舌白如霜多属水湿
内困,脉缓亦是湿象,故予经方五苓散剂治之,一旬而愈。
邓铁涛临床经验
作者: 却波渔翁    时间: 2009-9-6 09:16
标题: 《内经》十三方研究资料辑
生铁落饮

方剂名称生铁落饮
方剂别名铁落饮、指迷铁落饮
药物组成生铁落。
处方来源《素问·病能论》。
方剂主治阳厥怒狂,心有所欲,因暴折而难决,阳气当动,令气郁,而致人多怒,一发则莫知所为,其后欲闭户而处,恶闻人声。
方剂功效除烦下气。
各家论述《古方选注》)盖铁之生者,气寒味辛,其性直行内降,下气疾速,用其捶出之花,庶得外走经络,开结于木火之中,则狂怒自己。
附注铁落饮(《圣济总录》卷六十七)、指迷铁落饮(《观聚方要补》卷五引《十便良方》)。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一切诊断与治疗请遵从就诊医生的指导。

作者: 却波渔翁    时间: 2009-9-6 09:17
标题: 《内经》十三方研究资料辑
《江西中医药》2004年10期  加入收藏    获取最新  

  加味生铁落饮治疗梦游症10例
  陈祖周
  
【作者单位】:浙江省宁波南门医院中医内科 宁波315010
【关键词】:梦游症;生铁落饮;中医药疗法
【分类号】:R277.7
【DOI】:cnki:ISSN:0411-9584.0.2004-10-025
【正文快照】:
  本人自 1 995年以来 ,用加味生铁落饮治疗梦游症 1 0例 ,疗效较好 ,现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1 0例中男 7例 ,女 3例 ;年龄 7~ 5 0岁 ;病程 1~ 7年 ;梦游每晚发生者 3例 ,每周发生 1~ 2次者 6例 ,1个月发生 2~ 3次者 1例。梦游时间 :各例均无明显规律。梦游症情 :在床上或屋内梦游活动者6例 ,开门外出梦游活动者 4例。醒后一无所知者 3例 ,可以回忆如梦者 6例 ,不详者 1例。辨证分型 :1 0例均有明显阴虚症状 ,其中兼有阳虚者 6例 ,肝郁化火者 3例 ,痰热内阻者 1例。2 治疗方法加味生铁落饮 (自拟方 ) :生铁落 1 0 0 g,丹参 3 0g,茯神 1 …
  推荐 CAJ下载           PDF下载  
  CAJViewer7.0阅读器支持所有CNKI文件格式,AdobeReader仅支持PDF格式

作者: 却波渔翁    时间: 2009-9-6 09:19
标题: 《内经》十三方研究资料辑
加味生铁落饮治疗小儿疳积89例


添加成功!
您可以在“我的服务”中查看您添加的引用通知列表,并且配置获取通知的方式。
关闭
下载PDF阅读器
疳证是中医儿科四大要证之一,是由喂养不当或多种疾病影响,导致脾胃功能受损、气液耗伤而形成的慢性营养不良性疾病,严重影响小儿的生长发育.笔者自1996年10月~2002年11月,用加味生铁落饮治疗疳证中较重型之疳积89例,疗效满意,兹报道如下.
作 者: 马荣华黄德友  作者单位: 马荣华(河南省南阳卫校附属医院,473058)
黄德友(河南省南阳张仲景国医学院附属医院,473061) 刊 名: 国医论坛  英文刊名: FORUM 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年,卷(期): 2003 18(1)  分类号:   关键词: 小儿疳积/中医药疗法   加味生铁落饮/治疗应用   机标分类号: R17 R27  机标关键词: 加味生铁落饮治疗中医儿科喂养不当生长发育脾胃功能疗效满意良性疾病疾病影响营养受损疳积  

-=-=-=-=-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2009年09月06日 09:20am 时添加 -=-=-=-=-
生铁落饮治心悸1例--《实用医学杂志》1986年05期
--------------------------------------------------------------------------------
本文献来源中国知网 www.cnki.net

  <正> 一、病历摘要张××,男,23岁,陕西机械学院学生,住院号171847。患者因阵发性心动过速1年余以心肌炎收入院。开始发作于1984年11月,自觉头晕心慌,气短,坐卧不安。发病后2小时送院门诊,心电图表现ST段压低,心率168次/分。经静脉注射异博停后心率恢复正常。后于1985年4月相继有间短性发作,心率持续180~200次,发作前无先兆,常在看书学习,上课或
【作者单位】:第四军医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中医科 (汤云龙);第四军医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中医科(李琪轩)
【DOI】:CNKI:ISSN:1006-5725.0.1986-05-027
【正文快照】:
  ~、病历摘要 张xx,男,23岁,陕西机械学院学生,住院号1718470 患者因阵发性心动过速1年余以心肌炎收入院。开始发作于1984年11月,自觉头晕心慌,气短,坐卧不安。发病后2小时送院门诊,心电图表现ST段压低,心率1“次/分。经静脉注射异博停后心率恢复正常。后于1985年4月相继有间短
  在新窗口中下载文献全文
支持PDF格式和CAJ格式


-=-=-=-=-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2009年09月06日 09:21am 时添加 -=-=-=-=-
加味生铁落饮治疗梦游症10例
下载全文      加入收藏夹     
<篇首> 本人自1995年以来,用加味生铁落饮治疗梦游症10例,疗效较好,现介绍如下: 1临床资料 10例中男7例,女3例;年龄7~50岁;病程1~7年;梦游每晚发生者3例,每周发生1~2次者6例,1个月发生2~3次者1例.梦游时间:各例均无明显规律.梦游症情:在床上或屋内梦游活动者6例,开门外出梦游活动者4例.醒后一无所知者3例,可以回忆如梦者6例,不详者1例.辨证分型:10例均有明显阴虚症状,其中兼有阳虚者6例,肝郁化火者3例,痰热内阻者1例.
作 者 陈祖周 (浙江省宁波南门医院中医内科,宁波,315010) ;  
刊 名 江西中医药   2004 年35卷10期   
英文期刊名 JIANGXI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关键词 梦游症 生铁落饮 中医药疗法  
栏目名称 临床报道  


-=-=-=-=-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2009年09月06日 09:22am 时添加 -=-=-=-=-
生铁落饮治疗躁狂症39例   
   CAJ下载 PDF下载  



【会议录名称】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第七届精神疾病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 , 2002 年
[英文会议录名称]
【作者】 叶无章; 林义川; 叶江水;
【作者单位】 福建省泉州市第三医院;
【会议名称】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第七届精神疾病学术讨论会
【会议地点】 中国南宁
【主办单位】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精神疾病专业委员会
【学会名称】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
【关键词】 生铁落饮; 躁狂症; 疗效;
【论文摘要】 目的:评价生铁落饮治疗躁狂症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以生铁落饮治疗躁狂症39例,疗程4周。疗效评定采用倍克-拉范森躁狂量表(BPMS)于治疗前及治疗后各周评定:治疗结束时按我国传统四级疗效标准进行疗效评定。不良反应评定采用副反应量表(TESS)于治疗前及治疗后各周评定:治疗前后各做一次血、尿常规,肝功能,心电图。结果痊愈12例,显效16例,进步6例,无效5例。BPMS量表观查显示精神症状消退快,TESS评估发现副反应少,实验室检查结果无重要改变。结论生铁落饮治疗躁狂症安全有效,病人耐受性好。

作者: 却波渔翁    时间: 2009-9-6 09:36
标题: 《内经》十三方研究资料辑
灵枢·经筋》记载的马膏膏法用治“颊筋有寒,则急,引颊移口”(即面瘫),这也是常见的损美性疾病。治疗则“治之以马膏,膏其急者。”张介宾:“马膏,马脂也”,马膏膏法就是用马颈下的脂肪反复涂摩患处,这种将药物与按摩结合起来的疗法不仅用于治疗疾病,也用于美容,而且一直沿用至今。
<中医美容历代沿革 >
作者: 却波渔翁    时间: 2009-9-6 09:36
标题: 《内经》十三方研究资料辑
中药膏摩治痔疮

http://www.yznews.com   2009-09-01  
在我国众多的中药外治法中,膏摩疗法是一种比较古老而独特的治疗方法。膏摩一词首见于《金匮要略》,与导引、吐纳、针灸相提并论,可见它是我国古代一种常用的治疗疾病的方法。这种疗法通过药膏涂摩体表一定部位而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其主要特点在于药物与按摩相结合。因此在具体运用时其药物剂型并不限于膏剂,散剂、丹剂等亦可。膏摩的起源可追溯到中医的起源之作:《黄帝内经》其十三方中的“马膏膏法”实际上就属于膏摩疗法。古人认识到:膏摩疗法对于脏腑疾病,无论虚证实证皆可应用。古代医学名著《理瀹骈文》认为:“有邪者,可令百节通利,邪气得泄;不足者,则有资于外,岂小补哉?”由于它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内病外治法,可广泛应用于内、妇、儿各科脏腑病证的防治。目前国内外在治疗痔疮方面亦十分推崇。  





欢迎光临 导航中医药 (http://gtcm.info/)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