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标题:
转载王叔文:也谈对“体若燔炭,汗出而散”的理解
[打印本页]
作者:
gl0101
时间:
2009-2-13 20:30
标题:
转载王叔文:也谈对“体若燔炭,汗出而散”的理解
[这个贴子最后由gl0101在 2009/02/13 08:51pm 第 2 次编辑]
近阅《辽宁中医杂志》1983年第2期胡天雄同志“‘体若燔炭,汗出而散’刍议”一文(以下简称《胡文》),颇受启发。现本着学术争鸣的精神,谈一谈笔者的理解,不妥之处,乞望指正。
“体若燔炭,汗出而散”语出《素问·生气通天论》,历代有不同的解释,即使现在也没有一个统一的意见。《胡文》否定了史、姚二位同志的解释,将“汗出而散 ”校为“汗出如散”,并解释为“暑病腠理开,汗大泄时的情状”。又广引《左传》、《孟子》、《灵枢》等古籍为证,说明“而”、“如”古时可以通用。这从文字学角度来讲,似乎无可辩驳。看但联系前后文来,仍有商榷之处,试观其前后文:
“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因于寒,欲如运枢,起居如惊,神气乃浮。因于暑,汗,烦则喘喝,静则多言。体若燔炭,汗出而散。 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緛(ruan)短,小筋驰长。緛短为拘,驰长为痿。因于气,为肿。四维相代,阳气乃竭。 ”
这段经文首先以比喻的方法,说明了阳气的生理功能。接着介绍了阳气受各种病因的作用,可以出现几种不同病理变化。如因于寒,可使阳气浮越(神气乃浮)。因于暑,可以使大汗出而阳气耗散(汗出而散)。因于湿,阳气被遏而出现筋脉拘痿。因于气,则可使阳气衰竭(阳气乃竭)。
综上所述,“体若燔炭,汗出而散”,是指人体感受暑邪出现身体灼热,迫使大量汗出而造成的阳气耗散。本段经文连用几个排比句子,阐述了人体阳气的几种病理变化。前有“神气乃浮”,后有“阳气乃竭”,不言阳气耗散而云“汗出而散”者,是为了避免多次重复“ 阳气”二字。以使文章更加有文采,这一省文之法,竟使千百年来争论不休。如果说“汗出而散”是“汗出时的情状”,则不能于前后文相呼应。况“因于暑”后第一个列出“汗”证,岂非重复也?其实,“因汗出而阳气耗散”,临床上并不少见,《内经》的“壮火食气”、《伤寒论》的“大汗亡阳”,均与此同。此证可用仲景的白虎加人参汤清暑益气,可使汗止阳复。
因此,将“汗出而散”解释为“因汗出而阳气耗散”,不但前后文通顺,也符合临床实际,同时也能紧紧地扣住“生气通天论”突出阳气这一中心思想。
(本文转自环球中医网)
[color=#990000]
-=-=-=-=- 以下内容由
gl0101
在
2009年02月13日 08:40pm
时添加 -=-=-=-=-
附:王叔文先生对《也谈对“体若燔炭,汗出而散”的理解》的说明
1983年8月读《胡文》有感,写了上文,后投稿《新中医》杂志编辑部,几个月后被退稿。
大约在1984年春节前后,《新中医》编辑部寄来一封贺信,大意是祝贺新年,欢迎继续投稿云云。并赠送一微型记事本,封面有烫金的《新中医》刊头及五羊标志。
到1986年1月,《中医杂志》发表了名为“‘体若燔炭,汗出而散’新释”的文章,作者是第一军医大学的陈先生。该文从论点、论据、到结论,均与上文如出一辙。当即致函《新中医》编辑部反映此事,结果石沉大海。仔细想来,编辑部不会为了一个无名小辈去得罪人。我不能说陈先生抄袭了我的文章,但此事太巧合了:
1.陈文与拙文观点完全一致。
2.《新中医》编辑部和第一军医大学均在广州,而陈先生又是搞中医的。
3.我先投稿,陈文两年后才在北京发表。
4.拙文较浅陋,陈文条理性强。是经过加工润色之故。
虽然如此,毕竟事情过去20多年了,我不想再追究此事。旧事重提,一是因此事对我伤害很大,此后一直不敢再投稿。害怕被人剽窃,自然影响了写作的热情。二是唯恐别人见到此文,反说是抄袭陈文。
今借环球中医网这个自由论坛,发表旧作并上述经历,望同仁自己作出评判,同时欢迎对拙文提出宝贵意见。
作者:
gl0101
时间:
2009-2-13 20:50
标题:
转载王叔文:也谈对“体若燔炭,汗出而散”的理解
我认为,王叔文先生对《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篇第三》中“体若燔炭,汗出而散”的解读符合经文的逻辑,可取。
作者:
在水一方123
时间:
2009-4-8 23:33
标题:
转载王叔文:也谈对“体若燔炭,汗出而散”的理解
说实话,<<新中医>>中的文章很多都是混职称的,我基本上已经不看了,学院的很多"教授",一个很基本的中医问题就可以让他哑口无言.这些人也能在广州中医药大学混个"教授",~~~~.
欢迎光临 导航中医药 (http://gtcm.info/)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