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标题:
论脉 赵绍琴
[打印本页]
作者:
学海无涯
时间:
2003-5-11 19:53
标题:
论脉 赵绍琴
论脉
作者:赵绍琴
先父在1930年讲诊脉时说;诊脉不是只诊出一个脉,从一个脉就定病。诊脉必须诊出脉的病位、虚实、寒热、表里、气血,再辨明病证是有余还是不足,先治何病,后调何疾,这全在脉中诊出。譬如表有病不论风寒风热,脉的部位一定在浮位。温病的卫分证也在表,所以脉也在浮位。又如浮紧风寒、脉缓风虚、浮迟中风、浮数风热等。凭一个浮脉不能断定是什么病,必须再诊出八纲脉来断其表里、寒热、虚实与气血,如浮滑是风痰、浮弦是风邪挟郁、浮数是风热等。但是要想诊断一个完整的疾病,还必须再诊出第三个脉来,如浮滑数是风痰热,浮紧弦是风寒而体痛。这样还不够,要想进一步看清病人的疾病,弄清病人的体质与疾病的转机,就要再找出第四个脉来,如浮滑数而按之弦细,这就清楚多了,弦则肝郁,细为血虚,脉象告诉你,该人素来血虚肝郁,目前是风火痰热,你在开方治风火痰热时,要照顾到血虚肝郁方面。也就是说,在治风火痰热时不可以过凉,也不可以过于祛风.因为病人体质是血虚肝郁,不能多散风,多清热而忘了病人是血虚之体了。
先父经常说:看脉必须看出五个脉才能诊断清楚,不是一个什么脉就诊什么病、就用什么药。
诊脉是不是都必须诊出五个脉才算诊断清楚?不然。就是诊出五个脉来,也只能是比较清楚,一定还要望舌、观色、看形体、问病情及治疗经过,才能初步诊出病机,决定治疗方案,再通过试验治疗,才能进一步决定确诊与否,不然不是科学的,也不可能将病治好。
我们在临床实际工作中,诊脉达到理想的要求是比较难的,但我们可以结合望、闻、问诊进行分析,不断积累经验。
“诊脉完全依赖医生指端感觉的灵敏度,要掌握切脉的技术,必须在有经验的老师指导下,经常作切脉的锻炼,以保‘准’字。”这是先父生前常常讲述的话,要达到指下清楚,判断准确,确实要下一定工夫。
诊脉必须五十动以上,才能诊出有病之脉,张仲景曾说过;“动数发息,不满五十,短期未知决诊,九候曾无仿佛”。说明了诊脉需有五十动的时间,才能辨出几种脉形,辨出主脉兼脉,在诊清病情的基础上才能立法、处方,这是我们临床医生必须遵守的。
先父根指他的经验认为:测脉定位当以浮、中、按、沉四部来分,以更好地定表、里,定功能与实质。以浮部定表分,中以走偏里,按属里,沉则为深层极里。也可以说浮脉主表、沉脉主里,中与按皆为半表半里。温病的卫、气、营、血四个阶段,可以用浮中按沉来划分。总之,浮、中主功能方面疾病,而按与沉主实质性的疾病。又如新病与久病,气病与血病,外感与内伤等,都能用浮中按沉四部辨别清楚。下面淡淡浮中与按沉的取脉方法。
1.浮部的取脉法 医生用指轻轻地按在病人挠骨动脉皮肤上,浮位表示病位在表分,如伤寒病人初起病在太阳,温病则为病在卫分,或为在肺与皮毛。当然,浮只表示病在表位,要想全面了解病因、病机,还要看兼脉的情况,如浮滑主风痰,浮数主风热等。若想进一步测虚实、寒热、表里、气血,或停痰、停饮、郁热、血瘀等,就必须检查其它兼脉,不然就难以详细确诊病位与病机。
2.中部的取脉法 从浮位加小力,诊于皮肤之下即是中部。如浮位用三菽之力(菽:豆也),中部即是六菽之力,表示病在气分,或定为病在肌肉,或在胃。伤寒病是标志邪从表入里,主胃主阳明;温病则明显属气分;在一般杂病中,即称它为在肺胃之间。总之,凡脉来明显在“浮”与“中”位者,多主功能性疾病,属阳、属气分。若再加力而入“按”、“沉”部位,这说明邪已入营、入卫了。
3.按部的取脉法 医生切脉,从浮、中再加重力量(九菽之力),按在肌肉部分、反映邪在里之病,如《伤寒论》的太阴证,温病的营分证,杂病则主肝、主筋膜之间的病变。凡脉在按部出现则说明病已入里,主营分、主阴。
4.沉部的取脉法 从按部加重用十二菽之力向下切脉,已接至筋骨,表示病已深入,主下焦、主肾、主命门。如《伤寒论》病在少阴、厥阴。少阴病以沉细为代表脉,而厥阴病以沉弦为代表脉。在温病则表示邪入血分。在杂病中说明病延日久,邪已深入,当细致审证治疗。如病人脉象见于按沉,主实质性疾病,也说明了疾病的实质性问题
自己这些年来体会,尤其是近几年来自己的看法:诊脉不能简单、机械,必须分清浮、中、按、沉四部,上面的浮中两部反映功能方面的疾患;下面的按、沉两部才反映疾病实质的病变。正象舌苔与舌质的关系一样。凡属舌苔变化多端,归根结底是反映功能方面的问题;舌质的变化虽少,但万变不离其宗,都说明本质的情况。所谓功能方面的病变,是指在表位、浅层、卫分、气分阶段,如气郁不舒、木土不和、肝郁气滞、停疾、停饮、胃肠消化欠佳等所导致的疾病。用疏调解郁即可改善这些功能性疾病。所谓本质性病变.是指本质阳虚、命门火衰或阴虚阳亢等,或病在营分、血分以及陈痰久郁阻于络脉、癥瘕积聚、肿瘤等一类疾病。另外,久病邪深入于肝肾,下元久虚,慢性消耗性疾病,需要用滋补、培元等方法者,皆可以认为是本质性疾病。
临床诊脉所见,浮中与按沉所得脉象往往有迥然不同者,一般来说浮中见其标象,按沉得其本质,若诊脉能辨别浮中与按沉之异,则病之表里、寒热、虚实,纵其错综复杂,亦必无遁矣。古之名医多重视沉取至骨以察其真,如朱丹溪《濇脉论》云:“涩之见固多虚寒,亦有病热为病者,医于指下有不足之气象,便以为虚,或以为寒,孟浪与药,无非热外,轻病必重,重病为死者多矣,何者?人之所藉以为生者,血与气也,或因忧郁,或因厚味,或因无汗,或因补剂。气腾血沸,清化为法,老痰宿饮,胶固杂揉,脉道阻塞;不能自行,亦见涩状,若察取至骨,来似有力,且数,以意参之于证,验之形气,但有热证。当作痼热可也。”涩缘血少或亡精,因多虚寒,然按之至骨且有力且数,以此而知其断非虚寒可比,此乃老痰瘀血,阻塞脉道使然,郁久化热。深伏于里,故日痼热,言其深且久也。若不沉取至骨,何以辨此痼热之证哉?此前贤诊脉之精髓所在也。
绍琴幼承庭训,及长,历随数名医临诊,每叹诸师诊脉之精湛,迄今潜心研讨五十年,悟得诊脉必分浮、中、按、沉四部,浮中为标,按沉主本,若二部之脉不同,则必参舌、色证,以辨其真假、主次、缓急,以定其何者宜先治,何者当后医,何者须兼顾,何者可独行。脉象一明,治则随之,有如成竹在胸,定可稳操胜券。
作者:
caoxibai
时间:
2003-5-12 14:20
标题:
论脉 赵绍琴
赵绍琴先生,曾经授业与我,是我的启蒙恩师。今睹其所留医籍,倍感亲切,只是已是仙凡隔离,回忆往事,令人唏嘘不已!业中医者,诊脉是基本技能,但未必都能如先生理解的和揣摩的那么深入透彻,今读此文,受益匪浅。先生故籍传世,将泽被后人,先生精神,千秋不灭。
作者:
寿宏堂主
时间:
2003-7-26 15:42
标题:
论脉 赵绍琴
《文魁脉学》是本好书,尤其是附篇医案 的确发人深省。
作者:
学海无涯
时间:
2003-7-26 15:52
标题:
论脉 赵绍琴
数年来赵老的脉法,药法对我影响至深,他和蒲老一直是我的榜样.他们的书也是每天都要读读.
作者:
五积散
时间:
2003-7-26 18:23
标题:
论脉 赵绍琴
[这个贴子最后由五积散在 2003/07/26 10:48pm 第 2 次编辑]
辛苦了.
作者:
心无所住
时间:
2003-7-27 09:16
标题:
论脉 赵绍琴
黄杰熙《实践脉学》也是好书,当年在书店见到该书,站着读完。隧告诸友。大家皆踊跃购买。
作者:
zc
时间:
2003-7-28 18:45
标题:
论脉 赵绍琴
我推荐 周学霆的《三指禅》执简驽繁
作者:
行云流水
时间:
2003-8-3 18:30
标题:
论脉 赵绍琴
可惜这么细心研究的中医现今已是凤毛麟角了,这些人才是中医的中流砥柱,中医的精华得以承传,中医的疗效得以服人的榜样,向赵老学习!!!
作者:
学海无涯
时间:
2003-8-7 12:04
标题:
论脉 赵绍琴
明白还要运用!
作者:
知止居士
时间:
2004-6-25 16:04
标题:
论脉 赵绍琴
好!
顶起来.
作者:
惊蛰
时间:
2004-7-8 17:43
标题:
论脉 赵绍琴
当初我正是无意中被这篇文章(赵绍琴论脉)吸引,才开始阅读赵老的著作,从中获益匪浅。感谢赵老,他虽已去世,但他的学术却泽被后世,我辈后进末学当认真学习。
作者:
伤寒论叶天士
时间:
2004-7-10 14:22
标题:
论脉 赵绍琴
我读《赵绍琴临证医案精选》非常喜欢,越看越爱看,名家就是名家。
简单少量的用药治疗各种病证。点评理法清晰明了。我拿他当教科书一样学习。
作者:
云海玉弓缘
时间:
2004-7-10 15:19
标题:
论脉 赵绍琴
同感
作者:
zpb
时间:
2004-7-26 13:30
标题:
论脉 赵绍琴
赵老是百年难遇的大医,非我等能悟。
作者:
jlx
时间:
2004-8-11 10:50
标题:
论脉 赵绍琴
医者,意也。脉也是一样!
作者:
古路行客
时间:
2004-10-31 21:14
标题:
论脉 赵绍琴
看来我要好好看看赵先生的书了。
作者:
中医治肾炎
时间:
2004-11-2 11:37
标题:
论脉 赵绍琴
值得仔细拜读的好书
作者:
阴阳之道
时间:
2004-11-6 16:35
标题:
论脉 赵绍琴
脉学真的好难明了,要多下功夫了。
作者:
三折肱
时间:
2004-11-7 04:45
标题:
论脉 赵绍琴
赵公脉学精深,善用风药。立法组方,圆滑流利。400法生无限法,卓然大家。
欢迎光临 导航中医药 (http://gtcm.info/)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