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标题: [推荐]新书预告 [打印本页]

作者: 王不留行    时间: 2007-6-26 21:23
标题: [推荐]新书预告
[这个贴子最后由王不留行在 2009/03/14 02:45pm 第 8 次编辑]



[attach]7892[/attach]
作者: 王不留行    时间: 2007-6-26 21:32
标题: [推荐]新书预告
[这个贴子最后由王不留行在 2007/07/16 06:00pm 第 2 次编辑]

我对营卫认识的历史(代序言)

说实话,在整个大学期间,我对营卫的认识都还是模糊的、平面的,我甚至从没注意到中医还有过如此系统的营卫学说,《伤寒论》调和营卫第一方桂枝汤本是用于治外感的,可是仲景稍加化裁倍芍药加饴糖就可用于内伤之中脏虚寒,加桂可以治奔豚,加芍可以治腹痛,当时感到十分眩惑。
进入临床后,营卫依然没有进入我的视野,那时最让我苦恼的是中医的“证”和西医“病”的关系问题,写病历中医证和西医病诊断要写到一块,对同一个病人,西医要从病上治,中医则要辨他的证,两者的思路迥然不同,如何会出现这样大的差异,心中很是惘然,带着这个疑问读了一些书,却始终理不出头绪,这种情况一直到重读了祝世讷教授的《系统中医学导论》以后才得以改观。
从《系统中医学导论》那里,我明白了系统和还原两种思路的区别以及还原方法论的内在缺陷,掌握了系统论的一些基本原理和方法,知道了必须以系统论的方法研究中医,还原论不可能揭开中医理论的谜底(现在中医西化的困境也用事实证明了这一理论早已作出的预测),我就尝试着用系统的思路来帮助解决自己的困惑——就是“病和证”的关系问题。大约在98年吧,整理自己的一些心得写成了《生命系统自稳调节论和中医现代化》一文,文中我借鉴了西医病理生理学的疾病定义:“疾病是机体在一定病因的损害作用下,因机体自稳调节紊乱而发生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提出在病因的损害刺激下,人体这个高度自组织系统自稳调节紊乱,但是这个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有规律的发展过程,在系统自组织力与偏离力的相互斗争中,在量变与质变的相互转化中,在一定阶段上质具有相对稳定性,从而形成了相对固定的生命系统异常状态,我认为这种具有相对稳定的质的生命系统异常态就是中医所谓的证。不经过一定量的积累,就不能产生一种生命态到另一种态的飞跃,尽管导致疾病的病因不同,却可能引起生命系统自稳调节大致相同的反应,这就是中医异病同证的基础。在此基础上我提出了证候就是“能反映机体自稳调节紊乱所致的相对稳定的生命系统异常状态实质的、特征性的、具有内在联系的各种症状、体征以及各种检查结果的总和”,这样终于对病和证、证候概念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

在病证概念的思考过程中,我深深体会到了系统论方法的威力,但以前系统论研究也有它囿于哲学的探讨而没能和医学科学结合的缺陷,有人曾经批评说:“系统论,仅仅是一种哲学方法,如何用它来揭示中医学,或者来诠释生命科学,还是要有一种另外的属于自然科学范畴的东西作为基础。”这种批评是中肯的,我也切实感到了中医系统论研究的不足,我就尝试着以系统论的方法来看人体,很快找到了系统论和医学的有效结合点——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学说,因为系统论要求从联系的、动态的观点考察问题,而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恰巧承担了机体内部各部分之间以及机体和外界相互联系的桥梁角色,找到了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就为系统论的哲学方法和具体的医学科学相结合找到了切入点,而西医的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学说包括整个理论体系是建立在还原论基础上的,无法和中医理论合拍,怎么办?!
我就力争着把西医还原视角下的知识转变为系统的思路来认识,怎么转,就是把整体、动态、联系等几个观点贯彻到研究和认识的过程中就是了,这种办法果然很有成效,在系统论的指导下,我得出了疾病是“在内外损害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机体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自稳调节紊乱而发生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的新观点,下一步当然要进一步考察神经-内分泌-免疫自稳调节紊乱是怎么一步步发生导致不同的疾病的啦,然而这方面西医的知识是零碎的,分割的,如何能进行整体、动态的认识,一时成了难题。
在对经络思考的过程中,我突然发现古人眼中的经络本义竟是营卫的循行通路,营卫——营养和防卫——通过某种隐秘的通道,营卫就突然和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中的内分泌、免疫部分如此鲜明的联系起来,呵呵,原来秘密在此,营卫学说的重新发现,终于打开了一条我深入认识和理解中医理论的大门,也使得自己希望以系统论的思路和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切入点研究中医有了现实的基础。
毛主席在《实践论》中说过: “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
营卫也是如此,经过这一番思考的反刍,营卫这一在我眼中本来空洞乏味的词汇一下子变得丰富和立体起来,中医的真正精华并不在于阴阳,而是在于营卫,阴阳不过是古人研究的哲学方法论,属于朴素的系统论和辩证法,而营卫才是“属于自然科学范畴的东西”,是阴阳哲学和人体生命结合的科学基础,想当年我们曾经苦苦追寻阴阳的实质而不得其解,却不知古人早已在《内经》中明白无误的告诉我们了,这真是历史给中医开的大玩笑啊,只有系统论的视角才能让我们看清楚其中的曲折。
明白了这个道理后,我对中医营卫学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立志把营卫学说的真谛挖掘出来,这几年来,为营卫学说奔走呼吁,在《中华中医药杂志》闫志安编辑、《中国中医药报》白晓芸编辑等的支持下,发表了一系列的文章,拉拉杂杂已经有六七十篇的样子。去年有幸被世界复杂系统研究的中心——美国圣塔菲研究所侯博士邀请,对其进行了为期一月的访问,在相互讨论的过程中,更进一步加深了对营卫学说的理解。
去美国之前,就打算写一本复杂性科学诠释营卫的书,谁知从美国回来后,考英语、硕士答辩、考博、进修,一直忙,写书的计划不得不一拖再拖。这中间经历了取消中医的闹剧,我也只得做个沉默的旁观者。这场闹剧的高潮已经过去,可是反思不应该停止,到底应该如何理解和认识、评价中医,依然是摆在中医人乃至中国人面前的大问题,这又不时激起我写这本书的冲动,今年国家刚刚发布的《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中医药创新就是要“在继承发扬中医药优势特色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努力证实、阐明中医药的科学内涵,通过技术创新提高中医医疗服务能力和中药产业技术水平,通过知识创新丰富和完善中医药理论体系和医疗保健模式”,而营卫学说的理论创新正是阐明中医药科学内涵的必经途径。为此我把这几年一些初步的探索和思考集结成集,奉献给大家,营卫学说的研究才刚刚起步,相信这本小书只是一块引玉之砖,如果能够引出更多更好的营卫之“玉”来,在崭新的二十一世纪,重建中医基础理论的辉煌大厦,那才是笔者所衷心期望的。

作者: 净面尊者    时间: 2007-6-28 16:12
标题: [推荐]新书预告
哈哈!
中医学界就是喜欢跟着西方人的屁股后面赶时髦!
这是中医学界的无知,还是智慧?
什么是中医的整体观?
什么是西方的系统论?
这系统论只不过是一种稍微复杂一些的机械主义,却有被我们可爱的中医人拿来比附中医的发展之路!
为何不向心内求,而是非要到已经发臭的西方后院里当乞丐?
中医要向西方的那种系统论靠拢?
作者: 净面尊者    时间: 2007-6-28 16:12
标题: [推荐]新书预告
对于如何区分西方兴起系统论与中国的自然整体主义,我后面还要发这方面的文章!
这个很重要!
现在有不少赶时髦的中国学者拿着西方近代发展起来的系统论和控制论来比附中医的整体哲学观!
这是非常愚蠢可笑的!
系统论只不过是所建构的模型比原来的复杂,并可不断地开放性地增殖,但是这种模型是抽象的,是理性建构的!
它与中医所面对的自然对象是两个不同的东西.

作者: 净面尊者    时间: 2007-6-28 16:14
标题: [推荐]新书预告
一群人进入了深山野林,到了群候生活的社会,但是他们受到了众猴的歧视与排斥,因为这是猴子的社会,猴子们是以猴子认识事物的标准来看待事物的,它们发现这人既不能象它们那样攀援觅食,也不能象它们那样灵活地跳动,而且还说着让它们不知所云的人语。为了能够与这些猴子和谐地生活在一起,并融于群猴的社会,这些人开始向猴子证明他们也是猴子,他们不断地学习猴子爬着走路,开始学着象猴子那样发音。于是他们对群猴说:你们看,我也是猴子,我也能象你们那样动作,也能象你们那样言语。群猴的头目却乐了:你们放着好好的人不做,非要去做猴子!无论你们学我们学的多象,你们始终只能是一群“伪猴子”!

作者: 张仲景    时间: 2007-7-1 06:40
标题: [推荐]新书预告
下面引用由净面尊者2007/06/28 04:12pm 发表的内容:
对于如何区分西方兴起系统论与中国的自然整体主义,我后面还要发这方面的文章!
这个很重要!
现在有不少赶时髦的中国学者拿着西方近代发展起来的系统论和控制论来比附中医的整体哲学观!
这是非常愚蠢可笑的!
...
说得好!
作者: 王不留行    时间: 2007-7-8 15:16
标题: [推荐]新书预告
最近进行了些修改,打算不再以论文集的形式,而是重新组织
题目改为:复杂性科学视角下的中医现代化及营卫解读
作者: 王不留行    时间: 2007-7-16 18:04
标题: [推荐]新书预告
下面引用由净面尊者2007/06/28 04:14pm 发表的内容:
一群人进入了深山野林,到了群候生活的社会,但是他们受到了众猴的歧视与排斥,因为这是猴子的社会,猴子们是以猴子认识事物的标准来看待事物的,它们发现这人既不能象它们那样攀援觅食,也不能象它们那样灵活地 ...
净面尊者说的有一定道理,却不符合这本书,这本书主要是探讨中医理论建构的规律和治病的基础,也反对中医西化,您看看就知道了

作者: 张仲景    时间: 2007-8-3 00:45
标题: [推荐]新书预告
下面引用由王不留行2007/07/16 06:04pm 发表的内容:
净面尊者说的有一定道理,却不符合这本书,这本书主要是探讨中医理论建构的规律和治病的基础,也反对中医西化,您看看就知道了
用系统论方法研究中医,是不是西化呢?
作者: 胡来元    时间: 2007-8-3 17:54
标题: [推荐]新书预告
要分清古代中医系统分类方法。如;圣济总录。与近代系统分类法相区别。
作者: 王不留行    时间: 2007-8-17 20:56
标题: [推荐]新书预告
下面引用由张仲景2007/08/03 00:45am 发表的内容:
用系统论方法研究中医,是不是西化呢?
和西化是不同的,西化使用还原的方法解析中医。

作者: 胡来元    时间: 2007-9-10 11:47
标题: [推荐]新书预告
中医是以脏象气化分系统。
作者: 王不留行    时间: 2007-11-24 13:43
标题: [推荐]新书预告

周东浩先生多年来研究、思考的结晶——《中医求索》终于要出版了。仔细拜读了作者惠寄的文稿,颇有感慨,不枉作者十几年来上下求索。这本书是我见过的最好的现代中医著作之一。作者从复杂性科学的视角,以营卫——营养代谢和免疫炎症整体平衡为切入点,对以《内经》、《伤寒论》为代表的中医基础理论进行了系统的诠释和阐发。我认为此书对整个中医事业的发展,在很长时间内将起到很大的促进。在中医经历着百年困惑仍然不断被质疑的今天,无论对社会还是中医界,都急需这样一本诠释中医的著作,所以我非常乐意推荐此书。
在我看来,中医并不是现代西方意义上的科学。科学不过是一个中性的名词,是人类研究、认识自然的一种方式,并不是一个具有褒义的形容词。在很多情况下它是有效的,简便的;但是它并不是唯一的,至上的。相对于现代西方科学来说,中医更是实用的。它注重整体、系统的方法,而不是向下分析细微的孤立的元素。在研究认识自然这个任务上,它以一种不同于西方科学的方式满足着中国古人不同于西方先贤的好奇心。这一点不仅仅是由于古代技术的不发达造成的。也许中国儒家传统中的“实用理性”(李泽厚先生语)是更深层次的原因。西方古代的技术同样不发达,但是西方人在心理上有不断向下、向深层探索的欲望。他们似乎总是不自觉地在追求一些表面看来和实用没有关系的知识,至于这些知识以后会不会有用,是第二位的事情。两种不同的心理促使东西方的人们发展出不同的认识自然、人体的思维和方式。这里没有孰优孰劣的问题,我没有做价值判断。这是一个大题目,在这里只能寥寥说几句。
《黄帝内经》奠定的中医基础理论框架,在几千年的发展历史中,一直没有受到大的挑战。然而,在西方科学大行其道、全球化趋势不可阻挡的今天,医生所面对的病人,更多的是渐渐抛弃了传统的中国人,以及根本没有东方思维的金发碧眼。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让中医这种古老的东方智慧求得生存,并且为更广大的人群服务,是我们这一代人面临的问题。这里,一方面是继承,另一方面是发展。而发展的首要任务,以我之见就是诠释,或者说翻译。这里的翻译不是指将中文翻译成英文,将文言文翻译成白话文,而是指将古老的东方智慧翻译成“西方人”能够听懂、理解、相信的语言。(这里的“西方人”包括了被西方思维洗了脑的中国人。)
那么西方人能够理解的是什么?西方人和现代中国人相信的是什么?似乎只有现代科学。此处的现代科学并非是仅只分析、实验的还原论科学,还包括以系统、涌现、整体、非线性、混沌为特征的复杂性科学。要让“西方人”理解,就必须用他们能够理解和相信的语言和手段来“处理中医”,中医的阴阳五行、冷热虚实必须翻译成现代科学的语言,并且接受现代科学的检验和修正。这种“处理”就是翻译和诠释的过程,合理的诠释是中医被现代人所接受和传播的关键一环。
有人说“中医不需要现代科学的检验。”容我大胆说一句,这是一个不负责任的态度。中医需要现代科学检验,并不是因为中医漏洞百出,而是因为“西方人”不理解、不相信它。有的人——有固步自封、坐井观天的人问:“为什么要让他们理解?‘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先生们,医者父母心,所谓悬壶的目的是要济世啊。你的济世的本领再高强,如果世界上60亿人口中,55(±3)亿以上的人都不理解你,都不相信你,都不让你来济世,都拒绝你的医治,你如何实现你的医者之心,施展你的济世之术呢?这不是一个很显而易见的道理吗?中医是我们民族的伟大瑰宝,但是,它是实用的。它不是四合院,不是昆曲,不是东巴文字,不是故宫城墙。它不是摆在那里供人欣赏的艺术品,需要保持它的原汁原味。它是治病救人的技术,所以必须与时俱进!
这几十年来,中医界也做了很多将中医现代化的努力。但大多数都是将某种药方用现代西医的手段测量、检验,或者以某某指标探求某某证的实质。这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因为任何更高层次的理论的诞生,都必须建立在数据收集的基础上。中医哲学方法论层面的整体观、系统观、由上而下的控制观等等等等,人们也有所论述,然而,中医更深邃、更本质的东西,仍然没有被人们所揭示。这其中的困难之处,以我的管见,是因为人们找不到一个将中医与现代医学、复杂科学结合在一起的切入点,从而不知道从何入手。现代科学,不管它好不好,它是实证科学。它的每一个概念,每一个定义,理论中的每个元素,都必须是可测量量(Measurable),或者至少是理论上可以被测量或计算的。任何一个理论的建立,都首先要清晰地说明在此理论中的元素是如何测量的。打个比喻,如果要用现代科学来研究爱情,首先你必须定义什么是“爱情”。要定义什么是爱情,就必须先说明爱情由几个元素来描述,而这几个元素是如何被测量的。(比如,男女双方见面的频率;荷尔蒙的浓度;等等)。这种思维方式和东方式的直觉和顿悟截然不同,然而它就是这样运作的。所以,如果欲将中医的系统观真正的与现代复杂科学相结合,而不仅仅是作哲学思辨或者玄谈,中医中的很多概念,比如,阴阳、气、虚实等等,就必须落实化,必须转化成可观测量。在这方面,以我的一点点见识所闻,似乎人们还没有找到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和平台。而我之所以推崇周先生此书,正是因为,我认为周先生关于营卫的研究在这方面作出了重大突破。
阴阳是中医的基本概念,它本身又是个哲学概念。由于阴阳的歧义,导致中医长期以来医哲不分、众说纷纭、玄奥难懂的困局,因此破译阴阳的医学内涵,就成了中医诠释的首要任务。这个解释既要符合中医原始文献的意旨,它又要贯通现代科学的进展,为现代科学所接受,而能符合这两方面要求的,似乎只有营卫。因为在中医基础理论中,营卫是个医学概念,本身又具阴阳之性;同时,现代科学也逐渐揭示了免疫炎症和营养代谢的平衡协调关系,已经积累了数不清的研究资料;而且,营卫还具有现代复杂性科学中系统、联系、降维、鲁棒等性质,所以周先生明智地选择了营卫作为解读阴阳医学内涵的切入点,无疑是独具慧眼的。书中以营卫为基础对脉诊、经络、脏腑表里、心神、疾病传变等中医概念的解读,也都颇具启发性。通过营卫与现代营养代谢和免疫炎症的联系,这个诠释体系为中医理论的理解、检验、修正和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在周先生对营卫的解读中,我最欣赏的是这几点:
1 “卫气为百病母”--“免疫的紊乱是‘根本’”:疾病的分子、基因、细胞相互作用的机制错综复杂,可是在整体层面上,却呈现出过程的有序和相对的稳态,如何对整体层面的状态表现解释、判断和调控?这一直是困扰现代医学的难题。周东浩从《黄帝内经》“卫气为百病母”的观点出发,结合机体神经和免疫整体调控既相互协作而又存在的相对分工的不同,提出了“疾病是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自稳调节紊乱的过程”、“免疫的紊乱是‘根本’”的新认识,它揭示了疾病自组织紊乱相互统一的一面,强调了维持免疫稳态的重要性,这个观点为沟通中西医学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为解读和总结中医整体调控机体自身抵抗能力的方法和丰富的经验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具有非常大的启发性。
2 整体的免疫观:在分析、还原的西医研究里,免疫学是发展最快、资金投入最多、也最受人们重视的学科之一(SCI收录的期刊中,影响因子最高的就是免疫学期刊)。西方实验室的免疫学家们对某一个基因的表达、某一种蛋白质结构的探寻常常达到了不可思议的精细的程度。然而,整体层次的免疫应答和新陈代谢关系的认识资料却非常少。周东浩在文中说:“然而打开《内经》,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关于营卫的另一番景象,营卫的循行、节律,营卫的倾移、离合,营卫的盛衰、虚实,一切都是变动不拘的”,这种对免疫整体层次的动态探究正是现代医学所欠缺的,也正是需要我们认真挖掘和继承的内容。
3 “营卫和”--代谢和免疫的平衡:营养代谢和免疫炎症的平衡是机体稳态调节的核心机制,它贯穿整体到分子诸层次。中医以营卫的认识为基础,描述了许多现代西医没有描述过的现象,建构了和西医几乎完全不同的理论模式。比如经络以及书中列举的瘙痒、疼痛、睡眠等机制的独特解释,都和西医有很大不同,这些现象和理论现在都可能从营卫的角度来进一步验证和发展。
4  理法方药相统一的营卫倾移模型:我认为这是书中最能引人深入思考的地方。这个模型试图阐释中医理论建构的潜在逻辑结构。它以现代科学可以理解的语言展示了中国古代的贤哲是如何用低维、简单的方式以不变应万变,构建营卫倾移的病理状态空间的。虽然这个提炼自两千多年前中医经典医籍《黄帝内经》的理论模型还非常原始,仍然需要有识之士进一步优化、充实和发展。但是同时,中医的理论模型却是一个历史上应用时间最长、经历了最大临床样本的、以系统方法研究人体的有启发意义的尝试,营卫强弱、通滞等参量的选择以及模型附载的丰富经验都是值得进一步认真研究的。
在质疑中医的声音中,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说法——“任何事物只有一个真相,其它的都是表像。为什么对同一个疾病事实会有中西医截然不同的两种描述呢?”实际上,这是由于疾病表现的复杂性和不同的研究方法导致的。类似的例子在科学史上并不鲜见。比如量子力学有薛定谔传统的微分方程表述,和海森堡的矩阵方法,不同的方法,不同的描述,其实说的是一个东西。中西医的差别仿此,只不过中西医的隔阂要深刻得多,还掺杂了语言、文化、历史等等因素,其中最重要的是研究方法论的差别,这使得中西医的交流比其他任何学科都困难得多。
学过数学的人都知道,很多时候,一个系统用直角坐标系去表述要容易,而另一些时候用球坐标系去描述要容易。两个坐标系的选取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对这个系统的研究。可以类比地说,中医和西医差别的根本原因也就在于坐标系选取的差别(或者也可以说是病理空间维度选取的差别)。中医重营卫,从这些相互作用出发建立坐标系;西医重器官、细胞、基因,擅长从实体出发对疾病进行分类。
所以在有些形态改变相关的病症上,西医要强,因为西医选取的病理空间更容易描述这个疾病;而在有些和相互作用紊乱更加相关的疾病上,中医要强,因为在这些病上,中医看问题的角度要好。
用数学的语言,中西医结合的本质就是找到这两种病理空间、病理坐标系之间是怎么转化的。就像直角坐标系和球坐标系之间可以轻易转化一样,中西医的两种坐标系从本质上也是可以转化的。而营卫和营养代谢、免疫炎症的交联沟通可能提供这两种坐标系翻译和转化的桥梁。
中医的目的是实用的,是为了治病救人。而西方实验室中的科学家的目的是为了探寻宇宙的奥秘,研究事物深层的机制。临床和基础科学研究互相联系,但并不是可以简单作比较的,盖目标不同尔。所以无需厚彼薄此。
2003年4月,科技界权威期刊《科学》(Science)发表了一系列关于复杂疾病的评述性文章。这些临床的西医们对复杂疾病(心脏病、糖尿病、红斑狼疮,等等等)的看法,其实在很多地方和中医的思维有相似之处。可是,为什么那些文章能够发表在《科学》这样的顶尖刊物上,而中医中那些闪亮的思想,却不受重视呢?我认为,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因为中医没有找到和现代科学交流的语言平台,所以中医说不明白自己,西方人也(不是地理概念,而是思想概念)听不懂中医在说什么。
因此,构造这样一个中西医交流的平台是非常必要的。周先生这本书在复杂性科学的指导下,第一次尝试从营卫的角度对中医经典理论作了系统合理的解读和梳理。我相信这会是一本经得住时间考验的好书,它对未来中医的发展和中医走向世界,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启发意义。故乐为之序。
侯沉
2007-10-30
圣塔菲研究所


作者: 王不留行    时间: 2007-11-24 13:50
标题: [推荐]新书预告
[这个贴子最后由王不留行在 2008/04/08 07:25pm 第 3 次编辑]


跋  中医现代化的困惑与出路
四川大学 陈雨思
周东浩博士希望我为他的著作《中医求索》一书写点什么,我很踌躇,因为我搞的是复杂系统研究,不是学医的,为一本医学著作写序恐怕不大合适。不过,为了研究复杂系统,我一直都在学习中西医学理论,关注中医现代化研究,并且从中获得了许多启示,因此,在中医现代化出现困惑的今天,从复杂性研究的角度,来谈一谈学习这本书的体会,这对沟通各个方面的意见,寻找解决中医现代化困惑的办法,也许会有一些益处吧。
一、关于中医现代化的困惑与出路
中医现代化搞了几十年,取得了比较大的成绩,到今天,却出现了困惑。正如周东浩书中说的:一些人提出“废医存药”之说,另一些人认为中西医学具有“不可通约性”,更多的人则处于彷徨和困惑之中。这种现象究竟是怎样产生的呢?
中医现代化可以说是开始于中西医结合。根据孟庆云为《中国大百科全书图文数据光盘》写的“中西医结合”条目,早在西医传入我国的初期,就有一些中医学家提出“中西医汇通”、“衷中参西”等口号,主张中西医结合。解放后,中西医结合大体经历了50年代的临床实验性描述阶段、60和70年代的临床研究与实验研究相结合阶段和80年代以后的机理探讨和理论创新阶段。 这些研究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应用西医方法来研究中医,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问题并没有获得完全解决。
近20年来,医学界还应用系统科学各学科理论如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耗散结构论、协同论、突变论等来对中医进行了多学科全方位的综合研究,并且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问题也没有获得完全解决。
为什么应用西医方法来研究中医,应用系统科学方法来研究中医,问题都没有获得完全解决呢?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而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因为中医、西医以至于系统科学,都遇到一个世纪困惑:复杂与不确定困惑。
什么是复杂与不确定困惑呢?在现代系统科学中,通常考虑的是从稳定性出发,通过非线性动力学分析和对涨落的研究来弄清有序现象的宏观行为和微观起源。这种研究基于这样一个观点:宏观现象与微观现象之间存在确定的联系,从微观现象一定可以了解它的宏观现象。但是,通过对复杂系统的大量研究,人们发现:“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宏观现象与微观现象之间的关系往往是不确定的,从微观现象不一定能够了解它的宏观现象。这个问题带有根本的性质,在系统研究中,它导致原有系统科学的理论与方法失效,以至于雄心勃勃的圣塔菲学派在经过十余年探索后发出了“从复杂性转向困惑”的感叹!
我们知道,与环境、生命、社会和思维相关的系统都是复杂系统。医学正是面对人体这个复杂系统的。人们普遍认为,西医重分析,中医重综合。重分析也就是重微观,重综合也就是重宏观,因而,通过西医方法来研究中医,就是通过“微观现象来了解宏观现象”。 既然“宏观现象与微观现象之间的关系往往是不确定的”,那么,通过西医方法来研究中医,问题就很难获得完全解决了。
同样,既然“宏观现象与微观现象之间关系的复杂与不确定,导致原有系统科学的理论与方法失效”,那么,应用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耗散结构论、协同论、突变论等来对中医进行研究,问题也就很难获得完全解决了。
由此可见,中医、西医以至于系统科学,都遇到一个世纪困惑:复杂与不确定性困惑。
那么,怎样来解决这个复杂与不确定性困惑呢?作为应对这个困惑的办法之一,是系统科学界提出了这样一个口号:“把复杂性当作复杂性来看待”。也就是说,既然“宏观现象与微观现象之间的关系往往是不确定的”,我们为什么一定要通过微观来了解宏观呢?为什么不可以通过微观来了解微观,通过宏观来了解宏观,然后再发现它们之间的联系呢?推而广之, 复杂系统有许多层次,我们为什么一定要通过低层次来了解高层次呢?为什么不可以通过同层次来了解同层次,然后再发现各层次之间的联系呢?
这个口号应用到医学上,就是:人体是一个复杂系统,具有基因、细胞、组织、个体等层次,我们为什么一定要通过低层次来了解高层次呢?为什么不可以通过同层次来了解同层次,然后再发现各层次之间的联系呢?
这个口号具体应用到中医现代化研究上,就需要改变“通过西医方法来研究中医”的传统观念,而采用 “以系统观念为指导,以中医方法为核心,结合西医方法”的新观念来研究中医。
从层次上讲,中医现代化研究之所以要以系统观念为指导,是因为中医是面对人体的,而人体是复杂系统之一,关于系统的一般理论和方法对人体研究具有指导意义。不过,系统研究又不能代替中医研究,况且系统科学本身还需要发展,因而,中医现代化研究只能是“以系统观念为指导”。中医现代化研究之所以要结合西医方法,是因为宏观现象与微观现象之间除了不确定的一面,还有可确定的一面,因而,结合西医方法,有利于促进中医现代化研究。
中医在自己的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套判断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以系统观念为指导,把这些方法搜集起来,整理起来,再结合西医方法,就可能形成一套科学而系统的中医方法,应用这种方法来研究中医,许多问题都可能获得解决。
采用 “以系统观念为指导,以中医方法为核心,结合西医方法”的新观念来研究中医,还需要建立一些新的观念。
(1)建立“中医是复杂性科学”的观念。究竟中医是不是科学,这在学术界是有很大争议的,即使是支持中医的学者,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也不一致。钱学森曾经说过:“中医这个东西不是现代科学意义上的所谓科学,它是一个哲学,或者说是在早年现代科学还没有形成的时候,所谓的自然哲学。” 如果从“把复杂性当作复杂性来看待”的观念来看,则钱学森的这个观点已经不够了。现在必须承认:中医是复杂性科学。中医通过望、闻、问、切四诊获得的人体信息,是人体系统所有层次信息的综合体现,人体系统的全部复杂性,都通过这些综合信息反映出来。中医建立了处理这些综合信息的理论,并且以数千年的医疗实践作为支撑,因而它是复杂性科学。
(2)建立“中医、西医和系统科学都需要发展”的观念。大量实践证明,中医的治病防病效果不容置疑;西医的治病防病效果也不容置疑,系统科学作为一门科学也不容置疑,然而,这三门科学都是不完备的。如果西医已经很完备了,那么,它为什么不能解释中医呢?如果中医已经很完备了,那么,它为什么不能解释西医呢?同样,如果系统科学已经很完备了,那么,它为什么不能消除中医与西医的争端而形成统一医学呢?可见,中医、西医和系统科学都需要发展。而根据这个观念,那么中医现代化就不是一个“要不要搞”的问题,而是一个“如何搞”的问题。
(3)建立“中医、西医和系统科学协调发展”的观念。中西医理论要获得发展,除了加强本学科的研究和临床实践而外,还需要借鉴其他学科的成果,特别是系统科学的成果。因为系统科学是研究系统规律的,而人体就是一个复杂系统,这些系统规律必然也适用于它。而由于中西医理论都遵从系统规律,因而借鉴系统科学的成果,有可能实现中西医理论的沟通。反过来说,不仅中西医要在系统科学中寻找沟通的基础,而且系统科学也要在中西医中寻找进一步发展的根据。因为中西医对于人体这个复杂系统已经进行了长期的精深研究,有许多东西是可能上升成为一般系统的普遍规律和原理的,这些上升了的普遍规律和原理反过来又可以指导中西医的研究。因此,系统科学与中西医研究的结合,既是中西医走向沟通的必由之路,也是系统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中医现代化概念释义
中医现代化究竟是什么意思呢?周东浩提到:“比较多的研究者认为:中医现代化就是中医与现代科学、现代医学接轨,以客观、规范、定量、精确为基本要求,将中医的概念、理论作客观化、定量化转移,采用实验、实证、分析的方法,开展中医学的实质研究、物质基础研究,以及在器官、组织、细胞、分子水平的研究,使中医气、阴阳、脏腑、经络、证等抽象概念可以用现代科学、现代医学的语言进行阐释和翻译,从而使中医成为一门物质基础明确、实验指标客观、数据精确、标准具体的科学。简言之,中医现代化就是中医科学化。” 现在,根据“把复杂性当作复杂性来看待”的观念,这样的认识已经远远不够了;而根据数十年中西医结合和中医现代化的实践,这条路基本上是没有走通的。
“中医现代化就是中医科学化”的观念,主要存在以下两方面的问题:
(1) “中医科学化”中“科学”二字的含义,实质上指的是“分析科学”,落实到医学上,就是指的西医。因为“中医是复杂性科学”,所以应用分析方法或者西医方法,就不可能揭示中医的复杂性实质。
(2)即使“中医科学化”中“科学”二字是指的系统科学,也仍然存在问题,因为系统科学本身还需要发展,中医所涉及的一些复杂性问题,系统科学还没有能够解决。所以,中医现代化研究目前只能是“以系统观念为指导”。中医、西医和系统科学只有经过长期协调发展,才能形成中西医都公认的系统医学。
可见,“中医现代化就是中医科学化”的观念已经远远不够了,我们需要对“中医现代化”的概念进行重新认识。
对“中医现代化”概念进行重新认识的基点,就是必须承认“中医是复杂性科学”。既然是复杂性科学,那么,中医的现代化就不是“科学化”的问题,而是从一种科学形态发展为另一种科学形态的问题。而所谓中医现代化,就是要使中医成为独立于当代科学之林的,具有复杂性特色的,与现代医学、系统科学相协调的,开放、发展和包容的医学。中医现代化应该具备六个关键词:复杂(性)、独立、协调、开放、发展和包容。
由于层次和领域的不同,各门学科都要有自己的相对独立性。中医的相对独立性在于它的复杂性特色,保持和突显中医的复杂性特色,是中医独立于当代科学之林的根本所在。
虽然各门学科都有自己的相对独立性,但是,它们之间又不是相互否定的,而是相互补充的,在交叉问题是能够相互沟通的。一句话,它们应该是相互协调的。目前,中医和西医之间的协调性问题仍然没有解决,中医现代化必须解决这个问题。
应该特别强调,中医的独立是相对的。现代中医不应该是封闭的,而应该是开放的;不应该是停滞的,而应该是发展的;不应该是排他的,而应该是包容的,现代中医应该成为开放的医学、发展的医学和包容的医学。
为了使中医成为协调的、开放的、发展的和包容的医学,则中医与相关学科在学科交叉之处应该是可沟通、可解释和可运用的。具体包括三个方面,即:(1)语言可沟通、可解释和可运用;(2)理论可沟通、可解释和可运用;(3)方法可沟通、可解释和可运用。
以语言而论,在中医、西医和系统科学的发展过程中,各自形成了自己的概念和术语,因此,我们实际上面对三套语言:中医语言、西医语言和系统科学语言,这些语言都有其特定的含义和内在的逻辑关系,不能轻易废弃。中医现代化不是要取消中医语言,而是要使中医语言在学科的交叉之处可以与西医语言、系统科学语言相互沟通、相互解释和相互运用。
理论与方法也是一样,在中医、西医和系统科学的发展过程中,各自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与方法,这些理论与方法不能轻易废弃。中医现代化不是要取消中医的理论与方法,而是要使中医的理论与方法在学科的交叉之处可以与西医的理论与方法、系统科学的理论与方法相互沟通、相互解释和相互运用。
通过中医、西医、系统科学在学科交叉之处的相互沟通、相互解释和相互运用,就可能促进中医、西医和系统科学的协调发展,推动中医的现代化,从而使中医成为独立于当代科学之林的,具有复杂性特色的,与现代医学、系统科学相协调的,开放、发展和包容的医学。
三、营卫学说是中医现代化的一个突破口
那么,中医现代化的突破口究竟在哪里呢?周东浩在书中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中医营卫学说是解开中医理论现代化这个‘超级难题’的突破口”。基于前面关于中医现代化概念的讨论,从复杂性研究的角度,我认为这个观点是正确的。
现代系统科学理论的建立,与对系统开放与封闭的研究有重要关系,无论是平衡态热力学、非平衡态热力学、耗散结构理论,还是复杂适应理论,都与系统的开放与封闭密切相关。著名的熵增原理,就是在封闭系统的前提下来讨论的;普里戈金的耗散结构理论,就是针对开放系统来讲的;而复杂适应,很重要的就是对外界环境的适应。
在中医理论中,特别是在《内经》中,提倡天人相应论。天人相应论认为生命与自然息息相通,人的生命活动、病理变化与自然息息相关。可见,中医是把人体看作开放系统的。
不过,系统科学在研究系统开放性的时候,做得非常具体,它要通过建立系统模型,分析系统模型,具体、精确地来描述系统在特定的开放条件下将处于什么状态,将向何处发展。因此,就中医理论与系统科学的沟通而言,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是否承认人体的开放性,而在于能否说清楚在特定的开放条件下,人体系统将处于什么状态,将向何处发展的具体细节。
那么,在中医中,有没有关于人体疾病状态变化的比较具体的学说呢?有的,那就是营卫学说,特别是周东浩书中所阐述的营卫倾移模型,就非常类似于现在的系统模型。这个模型紧紧抓住营卫通滞度和强弱度两个状态参量,再用脉诊等方法作为度量营卫通滞度和强弱度的依据,从整体上来辨识和刻画营卫复杂非线性防御系统状态,并在整体辨识的基础上,逐步确立对营卫非线性防御系统状态调控的措施,颇有点系统控制的味道。
营卫学说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医理论现代化的一个突破口,还有一个重要理由,就是中医营卫理论与西医的神经-内分泌-免疫理论具有比较密切的关系,如果加强它们之间关系的研究,有可能实现两者的沟通。周东浩在书中非常形象地谈到他对这个问题的认识过程:“在对经络思考的过程中,我突然发现古人眼中的经络本义竟是营卫的循行通路,营卫——营养和防卫——通过某种隐秘的通道,营卫就突然和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中的内分泌、免疫部分如此鲜明的联系起来,呵呵,原来秘密在此,营卫学说的重新发现,终于打开了一条我深入认识和理解中医理论的大门,也使得自己希望以系统论的思路和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切入点研究中医有了现实的基础。”
由此可见,中医的营卫学说,西医的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学说,系统科学关于系统与环境关系的学说,这三者之间具有比较大的一致性和沟通的可能性。它们好比科学潮流汇聚的三江口,这个“三江口”的大潮涨落,有可能导致中医理论走向现代化的巨大分叉,从而形成中医理论现代化的耗散结构分支。
四、中西合参,推动中医的现代化
通过中医的营卫学说,西医的神经、内分泌、免疫学说,系统科学三者之间的互动来推动中医的现代化,需要解决方法问题。周东浩认为,要达到中西医学全面正确的认识,就必须提倡中西医学比较研究的方法,我觉得这个观点是正确的。不过,在具体进行比较研究的时候,由于中西医学存在层次上的差异性,可比性是一个必须高度注意的问题。
为了使研究具有可比性,对具有分析特色的西医学说,要从综合角度来重新认识它;对具有综合特色的中医学说,则要从分析角度来重新认识它。例如,西医的神经、内分泌、免疫学说,是采用分析科学方法进行研究获得的结果,它与中医的营卫学说没有直接的可比性,需要根据系统观念进行重新认识,然后才能与中医的营卫学说进行比较。
在周东浩的书中,已经注意到了这个问题,他说:“疾病的过程其实就是机体的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自稳调节紊乱的过程,但在神经、内分泌、免疫三者之中,免疫紊乱又居于主导地位。”我觉得,这个观点是很有见地的。有了这个认识,就可以根据系统观念来对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进行分析了。
根据系统观念来分析,强调免疫的主导地位,不仅因为免疫问题涉及疾病发生发展的“内因”,免疫的发生和发展突现了生命系统各部分的“相互联系”和“整体特性”,而且因为生命系统要适应不断变化和发展的环境,必须随时随地与环境之间进行“应答”,这种“应答”不是简单的运动回复,而是表现为一个自组织过程。
在周东浩的书中提到,有人把免疫称为“流动的大脑”,我觉得这个简单的比喻无意中道出了生命系统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得以生存的秘密。对于人这个生命来说,它有两个随着环境而发展着的非常活跃的自组织系统,一个是人的神经系统,它针对声、光、触等内外界刺激而不断进行着信息的自组织;一个是人的免疫系统,它能够感知细菌、病毒、异物以及体内衰老的细胞、肿瘤等这些神经系统所不能感知的信息的变化而不断进行着生命系统的自组织,以这两个自组织系统为枢纽,再联结其他所有调节机制,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调节网络,从而使人这个生命系统保持“运动中的稳定”和“稳定中的运动”。
周东浩的研究表明,《黄帝内经》“卫气为百病母”观点的现代引申是“免疫紊乱是疾病发生发展的主导因素”,这意味着,如果从系统整体角度把机体的神经-内分泌-免疫看成一个网络系统,并且强调疾病过程中免疫的主导地位,就为西医的神经、内分泌、免疫学说与中医的营卫学说之间的比较创造了条件。
由此可见,从综合角度来重新认识具有分析特色的西医学说,就可能使中西医学具有可比性。反之,从分析角度来重新认识具有综合特色的中医学说,也可能产生同样的效果。例如周东浩把《黄帝内经》“营卫倾移”转换为“防御和营养系统性质偏倾、时空推移的矛盾斗争规律”来认识,但这只是转换的第一步,因为在分析为特色的西医并没有与这种系统整体的认识完全对应的理论,所以还无法和西医直接比较。如果从分析角度重新认识这个观点,在研究临床各种疾病和症状防御和营养系统的具体状态和变化机制过程中贯彻这个观点,在相互磨合的过程中,营卫倾移就可以与西医从分析角度所得来的关于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各种知识联系上,两者才具有可比性,并最终达到中西医学的相互诠释和理解。
不过,在进行具体比较和分析的时候,我们仍然需要仔细把握层次上的差异性。例如,是否能够用西医的内分泌、免疫直接来替代中医的营卫呢?我觉得不能,因为两者存在层次上的差异。我们应该注意,中医讲营卫,主要是讲营气和卫气,与西医讲的内分泌、免疫概念还是有所区别的。“气”这个概念,是一个整体性概念,是中医区别于西医的一个标志性概念,虽然对“气”的研究仍然有许多问题没有搞清,但是,也不能因此就轻易废弃这个概念。

从总的来看,我觉得《中医求索——复杂性科学视角下的中医现代化及营卫解读》是一本有研究的、有独到见解的、把握住了中医现代化关键问题的、不可多得的好书,值得中医、西医和系统科学各界的学生、老师、学者和专家一读。
2007年8月1日


作者: 王全年    时间: 2007-11-25 15:36
标题: [推荐]新书预告
下面引用由王不留行2007/07/08 03:16pm 发表的内容:
最近进行了些修改,打算不再以论文集的形式,而是重新组织
题目改为:复杂性科学视角下的中医现代化及营卫解读
------
周先生,不同意你改书名。这个名字就很好。或者就叫《系统中医学》或《中医系统论》。

作者: 佛手    时间: 2008-1-3 20:39
标题: [推荐]新书预告
期待!
用现代语言解释古中医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了!
作者: 却波渔翁    时间: 2008-2-24 08:24
标题: [推荐]新书预告
先读懂古人,再去解释古人
作者: 王不留行    时间: 2008-4-8 19:05
标题: [推荐]新书预告
最后书名:《中医:祛魅与返魅》
预计这个月出版。
作者: 蒲小林    时间: 2008-4-10 17:34
标题: [推荐]新书预告
我还是不太明白
作者: 却波渔翁    时间: 2008-4-28 23:35
标题: [推荐]新书预告
那个书名太简了,魅----传说中的鬼怪《现代汉语辞典》;单一“魅”字无魅力义。先生一相情愿了。如不改,就成祛鬼怪返鬼怪义了。那是跳大神干的事。

-=-=-=-=-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2008年04月29日 01:33am 时添加 -=-=-=-=-
单一“魅”字无"魅力"义。
作者: 自然奥妙    时间: 2008-4-29 00:25
标题: [推荐]新书预告
无论经验还是教训都是智者的好老师.楼主介绍从营卫阐述阴阳理论,同王清任从气血阐述阴阳理论,李东垣从脾胃阐述阴阳理论,张仲景从寒热阐述阴阳理论等,无论从本质扩展还是从现象深入,本人认为均能引导辩病辩药辩方辩法的思维,让思维体现自然的和谐,协助人体营卫的调和补泻通应,达到人祛病疗疾健康长寿的目的,而不是究其是中医方法还是西医方法.
作者: 散人    时间: 2008-4-30 08:57
标题: [推荐]新书预告
能将营卫与经络联系,好!散人多一言:“脾病者,身熏善肌肉痿,足不收行,善瘛脚下痛”。故下取少阴。而此处少阴,太阴同行。不违“痿有五,起于肺。独取阳明”之本意。中医越深入,越是奇妙万千,个中乐趣,难以形容。
作者: 王不留行    时间: 2008-5-17 19:39
标题: [推荐]新书预告
http://www.bbtpress.com/asp/bookinfo.asp?bh=4090
作者: 王全年    时间: 2008-9-5 01:20
标题: [推荐]新书预告
周先生,听说你在吴以岭门下读博士?祝贺!吴是一个开拓者,我非常欣赏他。要不是托家带口,当年我还差一点投奔他去科研。他非常有大思维!
作者: 川耗子    时间: 2009-1-30 21:15
标题: [推荐]新书预告
只要你对经典进行近探讨,对有的人来说,绝对是如丧考比。
作者: 9981    时间: 2009-2-1 09:47
标题: [推荐]新书预告
我昨天到书店去看到本书就随手翻了下,感觉写的很不错的,有些新颖的思想,就买了本。

作者: 9981    时间: 2009-2-1 09:55
标题: [推荐]新书预告
我也很想买一本川耗子的《岔口上的中医》,就是没有看到。是不是只有邮购一条路了?
作者: 张翔    时间: 2009-2-2 22:30
标题: [推荐]新书预告
下面引用由川耗子2009/01/30 09:15pm 发表的内容:
只要你对经典进行近探讨,对有的人来说,绝对是如丧考比。
耗兄一语中的
作者: 仁海中西医    时间: 2009-2-5 19:54
标题: [推荐]新书预告
中医要想发展,就必须繁荣学术;繁荣学术,就要提倡百家争鸣。无论是纯中医、中西医结合,抑或是西化中医,都是学术争鸣,同时,也将从不同角度有益于中医的发展。
作者: 川耗子    时间: 2009-2-5 20:11
标题: [推荐]新书预告
下面引用由99812009/02/01 09:55am 发表的内容:
我也很想买一本川耗子的《岔口上的中医》,就是没有看到。是不是只有邮购一条路了?
我们这里的新华(文轩)书店也有卖的。如确实需要,可以帮您代购。[attach]7893[/attach]
作者: 9981    时间: 2009-2-6 20:27
标题: [推荐]新书预告
哈哈,看清了,只要是科学教育出版社的,我这里肯定有。谢谢了!
作者: 王不留行    时间: 2009-3-13 12:06
标题: [推荐]新书预告
下面引用由99812009/02/01 09:47am 发表的内容:
我昨天到书店去看到本书就随手翻了下,感觉写的很不错的,有些新颖的思想,就买了本。
欢迎支持!这本书的思想是全新的,相信对正确理解和发展中医会有所裨益

作者: 王不留行    时间: 2009-3-14 12:24
标题: [推荐]新书预告
下面引用由川耗子2009/01/30 09:15pm 发表的内容:
只要你对经典进行近探讨,对有的人来说,绝对是如丧考比。
是的,这可以说是一本近似于颠覆现代中医理论的书,然而,它又是最接近《内经》原意的解读著作
正因为如此,它的推行会碰到这样大的阻力。这得感谢自由的网络使得信息得以畅流。

作者: 王不留行    时间: 2009-3-14 12:25
标题: [推荐]新书预告
下面引用由蒲小林2008/04/10 05:34pm 发表的内容:
我还是不太明白
欢迎提问。共同探讨。




欢迎光临 导航中医药 (http://gtcm.info/)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