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标题: [转帖]第三届中医多学科沙龙会议纪要 [打印本页]

作者: 王不留行    时间: 2006-6-7 18:04
标题: [转帖]第三届中医多学科沙龙会议纪要
第三届中医多学科沙龙会议纪要
   “第三届中医多学科沙龙”于2005年11月17日在中国中医研究院针灸所举行,由张维波教授主持。参加会议的有:北京第六医院李定忠主任医师,中国中医研究院基础所杨学鹏教授、北京中医药大学图娅教授、北京中医医院副主任医师周鹰教授、华北煤炭医学院包巨太教授、北京汉潮大成科技孵化器有限公司李胜总经理、中国科学院计算所李华研究员、胡宏副研究员、上海针灸经络中心林玉英老师等。
   此次沙龙所讨论的重点为:中医的模型化思维与中医临床的特点,包巨太教授和周鹰副主任医师做了重点发言,参会者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和交流。
   北京第六医院李定忠教授从事经络研究及经络穴位治疗五十年,对中医疗效有深刻的体会,从多年的临床实践中认识到,中医经络是一个巨大的宝藏,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但国内的重视程度不够。中医经过几千年的历史实践考验,必然有其科学内涵,而目前理论上还未完全揭示,但其运用于临床确有疗效,而且高效、速效。如果运用得当,很多疾病的诊疗水平能大幅度甚至成倍提高,许多西医无法解决的疾病用中医疗法能够解决,尤其是在目前的防疫现状下中医的优势更不应忽视。李教授提出两点建议:1.拿出高效、速效的临床效果 2.拿出打不倒的理论。
   李定忠教授曾经从事经络磁特性研究,并通过实验证明经络确实存在,而且有先天因素,与基因有密切的联系,但许多人认为有些实验存在不可重复性,因此认为经络是不科学的。李教授认为经络存在动态规律,其整体处于动态平衡之中,是既有规律又有变化,规律和变化同时存在,可用实验证明经络是电磁波的运行通道,具有低流阻性,它是体内的闭路电路。瑞典科学家诺登斯强(Norden strom)教授于1983年发表了《生物闭路电路》专著,创立了生物闭路电路概念,经络具有决生死、处百病的功能,是气血运行的通道,与这一概念相吻合。李教授认为气有量子特征,具有波粒二重性,和生物体中的生物电有密切的联系,因此认为经络是人体中物质、能量和信息系统,应用系统论和控制论的方法研究中医理论,研究体内外的能量信息的改变引起体内形态的变化,如单纯用物质变化则无法解释,实践证明也走不通。
   中国中医研究院基础所杨学鹏教授认为,中医应建立一个新的现代科学技术平台,促进两者相互了解,如现代京剧,采用现代科技手段,并保持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两者相结合,使京剧有了巨大的提高。中医应了解现代科学,现代科学也必须了解中医。
   杨教授认为中医经络是“气”的通路,两者密不可分,就如研究铁路必须研究火车一样,现代人用普利高金的流传耗散理论来解释,并错误的把其在1947年和1967年的理论混为一谈,实际上普利高金的理论在1947年初步形成,在1967年有了巨大的突破,这种混淆的解释歪曲了耗散结构,而且侵犯了他人的知识产权。
   杨教授认为用哲学来解释科学是行不通的,中医是医学,同时也是科学,必须通过科学的手段来研究,但是中医的语言体系是中国古汉语,而现代科学的语言体系是数学,两者之间有着巨大的鸿沟,因此现代中医一方面应重视原始文献的研究,另一方面还应掌握高等数学等相关知识,以求建立现代科学平台。中医和现代科学应多交流,并多吸引一些其他学科有兴趣的参与者。
   中国中医研究院针灸所张维波教授介绍了本沙龙的大背景,并阐述了中医药发展的转折与建立中医科技平台的必要性。
   科技部信息所“中医药发展战略”课题组经过几年的调查研究,总结出以下几点:
1.中医对我国公共卫生事业特别是农村医疗的发展具有战略意义。
2.中医在治疗慢性病甚至现代传染病如非典、艾滋病等方面具有优势,是先进医学。
3.中医正在灭亡之中,需要拯救。
4.现代中医研究尚未对中医的发展起到真正的促进作用,原因是没有按照中医的自身规律去研究中医,而是用西医的标准研究中医(中医西化)。
5.现行中医政策包括立法、教育等不利于中医的发展,需要调整。
6.中医应按照自身规律去发展。
   张教授指出:西方国家在不断认识到西药的长期副作用的情况下,中医越来越受国际社会的重视。在国内,经过“非典”的斗争,中医的疗效不断显示,国家也开始重视中医,科技部973(重大基础研究计划)已为之单独立项一个亿。但是,应该如何发展中医,仍然没有一个明确的方向。解放以来,中医的发展方向一直以中西医结合为主,近几年来,中医学术界展开了大讨论,对原有的中医发展方向进行了深刻的反省,认识到以中西医结合为主的方向存在着不足,未能体现中医的自身规律,对中医的发展促进不大。“破已矣,立未成”,中医应该如何发展仍然是众说纷纭:有回归经典论,有挖掘民间论,有技术改造论,有哲学文化论,还有系统中医论等等,其方向存在着巨大的不确定性,可以说中医的发展已经到了一个新的春秋战国时代。
   张教授认为中医的自身规律在于:1.整体观的认识论,2.信息医学的方法论3.读经典与师传的教育模式。中医新的发展将涉及多个学科,决不是中医自身能够解决的,目前需要的是综合与达成共识,找到一两条真正有效的发展途径,集中多学科力量进行攻关。
   张教授认为,中医与西医相比的不足之处在于与现代科技结合得不够。在理论上,中医尚未找到与之匹配的现代科学语言。中医理论中存在着西医所没有的本体论知识,如气血经络,还有特殊的宏观规律,如经脉体表联系规律、经脉脏腑联系规律和子午流注规律等等,这些内容都没有被现代科学阐述清楚。经络研究进行了三个五年计划,有了相当大的进展,但没有几个人认真地了解一下他们到底作出了什么,就草率地在“十五”计划中下马了,本体论问题没解决,中医怎么可能有发展。在技术上,我们有几十年与西方技术接轨的时间,但没有有效地的加以利用。张教授引用《思考中医》作者刘力红教授的观点:中医缺乏技术环节来保证中医理论的有效运用,真正掌握经典中医技术的人很少。中医技术包括:诊断、辩证(确定中医的状态矢量)、治疗(针灸、药、导引是怎样改变人体状态,如何测量定位人体状态等),需要结合中医理论进行专门的研究。现代科学是工具,现代技术也是工具,人类只有使用了工具才能进步。因此现代科技平台对中医的发展是必需的。
   北京中医药大学图娅教授从事中医基本理论和针药并用运用于临床的研究。在实践中体会到中医目前与现代科学体系不易沟通的原因在于中医理论体系与目前实际运用之间缺少对过程的揭示,在层面上没有中间过渡。指出这不仅仅是古汉语和现代语言体系的问题,更是中西文化和思维模式的差异,而这种差异的存在正是中西医结合的可能性和必要性所在。因此现在不应忙于做价值判断,应着眼于学术本体的自我认识。
   图娅教授就新药研发中存在的问题指出:中医学的评价尺度与体系是最大的问题,现代医学评价体系与中医评价体系并不基本相容,中医学应该探讨如何运用现代手段进行生命信息跨尺度表征和评价体系的深入长期研究。提出等级变量互动和动态的“证候”研究理念。认为这是一个系统地表现在法律问题、政策问题和学术较之观念等各个方面上的关键问题。
   中医的善于整合生命信息作跨尺度的综合评价。就证候而言,一个证候必须分主证、次证,它是网状结构,复杂的,多尺度耦合的综合评价体系。
   中医的稳定性及吐故纳新的层面与评价表征体系有关,证候等级降解应寻找与西医疾病认识系统的对应,两大医学体系应在评价体系上寻找结合的突破点。
   李定忠教授表示非常同意图娅教授的观点,中医与现代医学的结合应在一种开放性、易深入的基础上进行,彼此寻找共识,做多学科、多层面的讨论,寻找共同语言及切入点。中医很科学,目前仅仅找不到现代科学的理论依据,因此中西医需要联动和沟通,以此促进两大医学的共同发展。
   李教授认为西医以局部器官病变为基础解决各种问题,不同的病症采用不同的解决办法,而中医是对整体进行调整,如果能找到人体内在运行规律,具体结合,并用现代语言进行表述,中西医并非不能融合,但绝非依靠中医本身,而是应通过各门学科的专家共同努力。
   张教授认为可以先设定专题,再邀请有关方面专家进行讨论。
   李教授还指出,在目前的情况下,不应过分强调中医的缺陷,而应先肯定中医的客观性和科学性,且必须通过国家正规宣传机构宣传普及中医知识及中医疗效,而不是通过非法途径的大肆夸张、编纂;中医内部应从多学科、多角度肯定中医理论及疗效的科学性,坚定信心。
   李胜总经理建议由企业搭建中医药产业孵化基地、中医药产业创新平台,并建立整合多个中医专家的信息数据库,同时认为各项中医信息的抢救工作十分紧迫,政府部门和民营企业都是良好的平台。
   胡宏副研究员认为:中医学是古人长期感受自然与自身所形成的医学体系,由于古人与大自然的长期的亲密接触导致了感受的可靠性,而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科学逐渐隔离了这种联系,导致了通俗易懂的中医语言成为了一般人所无法理解的语言鸿沟,现代科学以数学为其语言基础,要求矛盾性和完备性必须同时存在,以此,自然科学与人的感官体验之间必然有鸿沟,且只能逼近,而不能跨越,中医所感受到的信息很难用仪器表达。现代科学是复杂的,但复杂是有尺度的,因此宏观上讲是简单的。以经络和神经系统为例,经络的组成相对于神经系统而言是非常简单的,但其本身蕴涵的能量信息是无限的;神经系统在组成上是相对复杂的,但其细胞间连接、信号转导是简单的。在如何把信号取出,如何建立与现代医学的联系上,并认为脑电图、心电图等现代人体信息表征方式所表达的人体信息都是经络信息体现的一部分,可以更好的利用,采用先进的测量手段来更好的反映生命信息。
   包巨太教授认为:中医历经千年不衰,其理论体系内必然存在一个合理的科学的内核。对于这个命题,可以从中医理论的哲学基础—阴阳学说入手加以研究。阴阳学说是古人用以认识世界和解释世界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其理论引入中医学后,用来系统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并指导养生和临床的诊断与治疗,贯穿于中医的各个领域。“当“阴阳”等哲学概念与大量的医药实践的内容相结合,形成了具有中医药内涵的“阴阳学说”的理论后,“阴阳”等已不再是简单的哲学概念与命题,而是成为中医药学用来反映和代表人的生命活动及其变化规律的“理想客体”及专门的医药学理论。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应用的实质,是古人在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下,以阴阳为模型,对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进行的宏观研究。对于阴阳理论的古代模型—阴阳太极图,通过考证,阴阳二气的运动,反映在图形上,应该用“球”来表示,这样才能与古人心目中的模型相吻合。“阴阳球”是古代先贤们用来研究宇宙自然界和人体的思维模式的载体。
   在“阴阳太极球”思维模式的基础上,把“阴阳球”与中医八纲结合起来,利用数学状态空间的方法创立“阴阳球—八纲”模型。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纲是从各种具体证候的个性中抽象出来的带有普遍规律的共性,是中医辨证的总纲,在临床应用中能起到提纲挈领、执简驭繁的作用。其主要内容,可在“阴阳球—八纲”模型中完美再现。在三维坐标轴上,X轴表示病性的寒热,Y轴表示病位的表里,Z轴表示邪正之间的虚实,反“S”形曲线是人处于正常状态阴阳平衡时,阴阳质点运动的轨迹。除此以外的球中的任何一点可以表示人处于阴阳的失衡的状态。同理,根据中草药每一味药都分别有治疗机体的表里、寒热、虚实的特性,指出任何一味中草药在“阴阳球---八纲”数学模型中都有一个或几个相应的作用点。这个点有一个向心的作用力,我们称为药力。“药力”表示一定量的单味中草药对人体从寒热、表里、虚实三个方面综合的作用力。借此探讨在三维空间中,中草药的“药力”在寒热、表里、虚实这三个坐标轴上的量比关系,以确定单味中草药在模型中的位置分布。由此,从“阴阳球---八纲”数学模型中可以扩展出“阴阳球---八纲—方药”数学模型,这两个模型的实质是统一的,可以合并为“阴阳球-八纲-辨证论治”模型。有了这个模型后,很多深奥的中医理论,可以借助计算机技术变得简单、直观。
   包教授根据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在模型中进行模拟试验。在实验的过程中对所观察的药物进行分析,确定这些药物“药力”的数据,以此寻找相应的药物在模型中的的位置。通过对麻黄、桂枝、杏仁等药物的分析定量和对麻黄汤等方子的综合向量的归纳以及对随机抽出的中医的“证”,“头痛”在模型中的向量分析。将中药、方剂和中医的“証”全部放到一个客观的具有精确性数据要求的数学三维空间中进行问题的讨论。并提出在计算机技术的支持下建立各种相应的数据库的想法。
   包教授利用初步的研究结果,现场演示了“可以看得见的麻黄汤”,“可以看得见的头痛辨证”,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最后包教授指出了当前研究中遇到的一些困难,主要是多学科的技术支撑和经费问题。
   杨教授同意此观点,认为包教授的阴阳球假说将中医本质从古汉语到现代科学再到数学进行阐述,相当难能可贵,其研究方向基本正确,未偏离中医内涵,但还应从中医文献的表述到模型的中间环节再加以完善。
   图娅教授就包教授阴阳球假说提出几点意见:1.球内是否均质?图娅教授认为是非均质的,而且是浑沌的、动态的,如用静止的表述,应用更高级的、运动的模型表述。2.不应用药力,而应用药物的贡献度表述。3.必须引入个性化、个体化的观点。4.引入根据不同患者的不同病证、及病情的各个阶段进行药量加减的观点。图娅教授对包教授阴阳球假说的评价是:部分准确地表述了中医的精髓。
   张教授建议阴阳球中还可采用中医经典指标和西医指标相结合的方法。
   包教授是这样评价自己的工作:我们所研究的对象中医学是一个庞大的复杂的理论体系,我们研究工作的内容和范围是最基础的基本研究,虽然研究的方向和目标从中医最基本理论直指临床实践,但是这中间的跨度太大,涉及的层面和环节太多,不仅需要中医学、哲学、数学的知识,还需要利用这些知识对所研究的内容重新进行分析、整理和综合概括。需要做大量的基础性的工作做为支撑,需要在计算机技术的支持下建立各种数据库,进行各种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到目前为止我们所做的工作包括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远远不能满足研究工作本身的需要。
   由于客观条件的制约只能按照我们研究的基本思路在我们认为最有价值的层面和环节进行相关的研究,希望通过这样的研究阐述我们的工作思路,用这种以模拟为主的方法通过对主要的关键的层面和环节的描述来验证阴阳球――八纲模型假说的客观存在
   北京中医医院周鹰大夫认为,中医是一门临床实验医学和临床应用医学,中医和西医的差别在于中医重视病性和药性的研究,西医重视病理和药理的研究,他们之间道有区别,术无差别,各种现代诊疗手段、实验技术都是术,中医可以大胆采用。中医是一门关系学,研究脏腑之间如何相互制约、相互协调,人体任何功能、形态学的改变都是它们之间协调、制约的结果,而非单纯的病变,因此西医的形态结构研究只是中医的基础。可以在遵循中医思维的前提下,现代科学的各种研究成果均可为我所用。
   周大夫认为中医治病讲究组方治病而非用方治病,就像练太极,必先学套路,不学套路无法入门,但始终遵循套路则不能掌握太极精髓。
   周大夫认为《伤寒论》是举例说法,而非一个病证对应一个方,即以伤风寒为例,总结出同一致病因素在不同人体、不同脏腑经络的不同病证。因此不应局限于伤风寒,任何的致病因素都可以做类似的总结。另外,认为仲景常用姜、枣、草的目的在于保脾胃、治杂病,因为药物在人体中不吸收则无法取得疗效。
   周大夫认为中药本身有副作用,因中药的阴阳偏性不同,但中医用药却无副作用,因其讲究君臣佐使,中药副作用的出现非药之过,亦非医之过,乃人之过,因医者有上、中、下之分。同时,中药有疗效,亦非药之功,乃人之功。
   周大夫认为用中医的观点,西医的手段两者结合,就是新医学。
   本次沙龙在热烈的讨论中结束,参会者无论观点如何,他们对中医执着的追求及坚定的信念令人敬佩,在讨论中集思广益,拓宽思维,增进中医学与其他学科的相互了解,以求共同进步,这也是本沙龙的目的所在。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中医在现代科学的冲击下,如何站稳脚跟,谋求发展,这是每一个中医人迫切寻求的,在寻求的过程中,相互交流是必不可少的。两千多年前,也是在这种思想激烈碰撞的时代,医学理念与当时社会中最顶尖的科学相结合,中医达到了一个辉煌的顶峰,那么两千年后的今天,各种思想的碰撞更为精彩,中医学又会有什么样的发展,我们将拭目以待。(徐一慧,张维波整理)

第二届中医多学科沙龙会议纪要
   “中医多学科沙龙”第二次活动于2005年09月02日在中国中医研究院针灸所举行。本次沙龙是为了探讨中医学的发展前途和方向,由中国中医研究院针灸所张维波教授主持。
      本学术沙龙遵循的宗旨是:“我可以完全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要努力维护你发言的权利”,充分尊重各种观点,真诚欢迎学术争鸣和评价尺度的碰撞。在本沙龙里,也许只有参与者的研究中医药、发展中医药的动机和追求学术真谛的热情是没有歧议的。因而真正体现了“相反相成”、“殊途同归”的理性欲求。相信我们的学术探讨能够获得健康良性的发展空间。
      参与讨论者有:北京第六医院李定忠主任医师,中国中医研究院基础所杨学鹏教授,北京中医药大学图娅教授,王燕平副教授,华北煤炭医学院包巨太教授,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杭海英教授和北京中医医院的周鹰主任医师,张教授的研究生徐一慧同学负责记录,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医药学科王昌恩主任打电话表示祝贺和关注。
      此次沙龙所讨论的主题涉及:中医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中国传统医学与现代科技平台选择组建与整合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现代中医教学、临床与科研领域存在的偏颇、不足与弊端等等。参与者展开了激烈而坦诚的讨论和交流,各自不同的观点和视角进行了比较严谨和初步的碰撞。
      中医学是中华民族对人类的伟大贡献,中医理论是系统优美的医学理论,它有效地指导着几千年的中医临床,在十九世纪“西学东渐”,西方医学大举进入中国后,仍然能够顽强地生存,并逐渐向国外扩展。随着人们认识的发展,西医副作用大、价格昂贵等弊端日益凸现,中医“简、验、便、廉”和其它方面的优势正在逐渐被人们所认识,全世界接受中医治疗的人数正在逐年增加,出现“中学西进”的现象。
      中医学有着几千年的历史,它在古代医学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总结规律,并充分吸收了当时的各种科学成果,如古天文学、古气象学、古地理学、古代数学、古植物学和当时的哲学,还利用了很多古代技术成果,如在古代冶炼技术基础上发明的针灸术和中成药的炮制等等,可以说中医学是在古代科学技术的平台上建立起来的。人类已经进入21世纪,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中医学原有的科技平台已经老化。为了跟上时代的发展,中医需要从古代的科技平台转移到现代的科技平台上去,因此现代中医学者应打造一个科技平台包括现代理念、现代哲学、现代数学、现代理论表述方式、现代技术以及西医知识等。
      中医与现代科学结合的难点在于专业的限制。现代中医,不仅需要掌握各种现代科学知识,还要对中医理论和临床有较深入的了解,很少有人能够同时兼备这些知识。多学科协作是中医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的一个重要途径,但不同学科背景的研究者之间进行交流与对话存在着概念、方法和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相互理解比较困难,但中医与现代科技的结合势在必行,我们考虑是否可以把一些热爱中医、对中医有一定了解、有思想并具有不同学科背景的学者们聚集在一起,经常地进行讨论、交流和相互学习,使之熟悉各自的学术语言,了解各个学科的理论思想和技术手段,通过深入的讨论找到中医与现代科学之间的亲和点、衔接点,培养中医新的生长点,在此基础上逐步挖掘出一批具有现代意义的、可操作的科研课题。这就是本系列沙龙的目的和意义.
      李定忠教授出身于中医世家,毕业于北京医学院,对中西医学都有系统的学习和研究,并有着五十余年的临床经验,在临床实践中,他发现了循经皮肤病,用客观事实证实了经络的存在,出版多部著作。他指出:1.经络研究严重脱离临床实际.2.经络研究把人体物质与能量信息相隔离。3. 发展中医需要增强信心,不要单纯的评价中医或是西医那个更好,应看到彼此的长处,相互学习和借鉴。中西医结合应着眼于两点:一是靠的住的理论,二是最好的疗效。
      杨学鹏教授早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后从事中医阴阳五行理论的现代科学诠释,出版多部专著。他认为:中医是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中国古代哲学在医学中的浓缩和升华,体现了古人对天文、地理、哲学、社会、人文、生命等的综合思考,因此中医的研究和学习应从中国古代哲学入手,但是由于中国古代语言难于理解,因此迫切需要组织专门人才从事古典医术的破译工作,将古代医学著作翻译成现代人所能理解的医学文献。杨教授形容科学技术好象是水,医学是船,西医是水涨船高,不断进步,而中医在两千年前是水载船,现在搁浅了。现代中医要在继承和发扬古典中医思想的基础上,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包括现代天文学、现代地理学、现代哲学、数学等相结合,将“天人合一”、“整体观念”带进现代医学中,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医学,使搁浅的船再浮起来。
      图娅教授1991年获医学博士学位,专业为中国医学与哲学。她长期力图从事结合实际需求的中医学基本理论和中西医方法论比较研究;并对学科科研价值观方面提出一些具有比较重要意义的理论观点和科研构想,提出“中医学生命信息跨尺度表征系统”;“关于中医证候诊断及疗效判定标准框架研究”等观点,关注中医药事业在新世纪的真正继承及源头创新。培养博士研究生方向为:中医(针灸)经典理论的现代研究。她一贯认为中医药学科整体发展和高等中医药教育发展趋向应该有有比较深刻的系统理念和构想;应该进行关于中医学发展顶层设计的理性研究。从学科整体角度寻找发展理念和实施切入点。在20年高等中医药教育实际工作中摸索课程设置、学科建设及学术创新的可行设想。她在会上提出:中医学的认识优势是在关系中把握事物。本沙龙目前的可行任务是:1.梳理中医大背景,寻找可能存在的共识并充分分析差异存在的内在原因。2.为沙龙学术探讨的具体深入找一个合理的切入点。 3.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注意时效。4.寻找合理可行的公允的评价尺度凸显中医特色和优势领域,并寻找体系拓展的可能性和可行性空间。要避免激情大于理性,避免个体经验与系统规律关系把握失当。
      王燕平副教授在从事了多年临床实践和中医教学、科研工作后认为:目前的中医科研对中医临床和教学帮助不大,中医的教学应更加注重临床实践能力及中国古代文化修养的培养,并帮助学生从现代科学的思维模式向古代哲学思维模式转变,教材的选择上应与古典医学著作更加贴近。中医的科研应根基于中医理论及临床,科研成果应能为中医发展服务。目前许多中医科研设人员本身并不懂中医。
      包巨太教授从事中医临床18年,现在搞中医教学,他认为中医有科学的内核,通过研习《内经》发现,《内经》中存在模型人与原型人的区别,所谓模型人应指古人根据“天人合一”、阴阳五行等哲学思维创造出的理想中人存在的状态,而原型人应指人们所认识的由五脏六腑、精、气、神、经络等组成的具有一定生理功能和解剖结构的整体,并用模型人来指导原型人。包教授并提出应理清哲学中阴阳概念与医学中阴阳概念的区别,他在实际研究中以医学阴阳概念中的八纲辩证为突破点,以虚实、表里、寒热为三维坐标,将中医中的药性及病证在此三维坐标中一一标出,来指导临床实践,希望能将中医语言精确化和现代化。
      杭海英教授在美国从事了十余年的基因工程研究,现在是百人计划归国学者。他对中医的效果有过实际体验。为了对比中西医对疾病发生的认识,他介绍了癌症发生的分子机制:癌症与基因、免疫系统及各种致病因素有关,当机体的DNA发生损伤时,机体的修复系统启动并修复损伤:
细胞──→DNA损伤──────→修复
   ↑   │      ↑
 损伤因子  │     细胞自身修复机制
       ├────────→凋亡
              │ ↑
       │未能修复,细胞自然死亡
       ┕───────→癌细胞────→清除癌细胞
                        ↑    │   ↑
    未能自然死亡,并无限增殖 │  免疫系统
                 ┕─────→癌
                    ↑
                                   免疫逃避

      杭教授指出:在人体由致病因素导致癌变的各个阶段,人体能各种功能不同的基因的指导下产生不同的蛋白质分子,但一旦基因的结构改变,其指导产生的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也发生改变,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因此人们可以寻找不同疾病过程中所对应的特殊蛋白质来早期诊断和治疗疾病。
      周鹰大夫从1983年开始中医临床,从未间断,是中医最坚定的捍卫者。他认为中医是临床试验医学和临床应用医学的结合,是实践出来的;中医理论是最完美的理论体系,是“道”和“术”的结合,中医的“道”有优势,“术”处于劣势。中医药学的现状并不乐观,中医正在走向死亡。原因在于1.用西医药学的标准评判中医药学,使其原本颇成体系的中医药学理论和诊疗经验被肢解破碎,丢掉的恰恰是中医药学的特长。2.用研究西医药的方法研究中医药,脱离了中医药学的本质,阻碍了中医药学保持自身特色、按其自身轨迹发展。3.用培养西医药人才的方法培养中医药人才,使得真正能够按照中医药学的思维方式,把中医药理论应用于临床的中医大夫、中药人士却越来越少,中医药后继无人、后继乏术的形式已经万分紧迫。中医药学如何发展,中医药现代化路径值得思考。一、中医在检查人体疾病时,要利用一切可利用的现代科技手段检查收集各种病情资料,不排除把西医方法作为一种“术”来处理。二、中医对检查收集到的所有病情资科,都要按中医的理论和思维方式进行辨证分析。三、辨证审机是中医理论体系的核心。四、中医学辨证施治(审机定治)的思维方式,是无法用现代自然科学的统一尺度、统一标准来衡量的(可视为一种非线性)。五、中医在给病人实施具体治疗的环节上,可以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最后他强调,中医的发展首先要树人,其次才是树“术”。
      张维波教授毕业于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和北京工业大学,从事中医经络研究多年,他最后发言认为,当前中医的危机来自三个方面,一是对中医信心的危机,二是中医的“道”即理论让使用现代概念词典的人们难以理解和掌握,需要诠释,三是中医的技术远远落后于时代,应该尽快地改进,即使被认为最难模仿的中医灵活的辨证论治,也因“深篮”计算机战胜帕思索罗夫而变得不是没有可能。他希望该沙龙在中医由古代科技平台向现代科技平台实现转化过程中发挥桥梁作用。中医的现代科技转化可能需要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但现在就应该开始着手。中医的科技平台将是人的构建和知识的构建,初期的形式可以是介于中医沙龙和软课题研究之间的某种方式。由于常规学术会议和专题学术报告的参加人数通常较多,进行充分讨论的机会较少;同行业内人士专业熟悉,相互碰撞、启发的机会也不多,举办这种小型的、由不同学科背景学者参加的沙龙还是有意义的。如果有关部门能够给予一定的支持,取得初步成果的时间可能会大大缩短。
      本次沙龙对多个问题进行了热烈甚至激烈的讨论,如古代中医是否比现代中医水平更高,如何证明?老中医的疗效为什么好?能否比较自学中医和科班中医之间的水平孰高;包教授还和杨教授就阴阳模型进行了深入交流。会议最精彩的地方是,当杭教授从最新的西医观点阐明癌症的发生与通过分子手段可以进行治疗后,周大夫提出中医根据其自身的理论也完全可以解决(癌症),甚至效果更好,杭教授表示怀疑,张教授提出是否可以摆个擂台,并初步商定下次沙龙由周鹰大夫讲解中医理论的精妙之处以及中西医学的比较,本次沙龙在对下次讨论充满渴望的气氛中结束。(徐一慧,张维波整理)
作者: 东方医学    时间: 2006-6-8 22:18
标题: [转帖]第三届中医多学科沙龙会议纪要
好一个头脑风暴法!高!
作者: 轩岐之臻门    时间: 2006-6-14 03:41
标题: [转帖]第三届中医多学科沙龙会议纪要
好了看了一大帮教授博士在上面各讲各理的,中医如何如何...每个人说的都对也都不对的,我是个没文凭的本不该在这里吹大炮,但是中医将亡,这么多文凭高的在这里吹得还是呜呼唉哉的!!!可叹!!
究竟中医是什么?我们得好好的讨论下他的起源所在,我中华文明的发源从伏羲画卦起日月之变化,祥推阴阳的消长,各家各派探求大自然的道理无不各有心得,在神农氏起尝百草艺其良而养民,黄帝与炎帝战与蚩尤战融合炎帝部落,建立黄帝部落为中心的中央集权,而后不断的向得道的广成子等一些修道高人探求人体长寿的奥秘所在,而后结合岐伯之医术,采用一问一答的简单形式将天地人三者关系阐述与其中,最终目的在于探讨人体长寿的奥秘所在,该书涉及的文化是空前的,也就是自盘古开天地以来的所有先哲有道高人的结晶之所在,黄帝内经研究的是人体长寿的奥秘,现代医学最终走的还不是延长人体生命的路子?随着时代变迁,医学有其发展但都还是离不开探求大自然道的路子不断揭示人体生命功能的秘密,自唐以后佛学进入中国对中华的道文化带来了巨大的冲击,自今为止有几个有道的高人可以将佛学.道学融会贯通?因为所探求大自然道的路子不同,修习的路子不同,功法不同,而中华文明发展到现在更是各家学说争相辉映的时代,有从儒后习医者,有从武习医者,有从佛习医者,有修道习医者各门各家各有理论更是造成医典泛滥,但是究其根还是脱离不了我们民族的文化所在,也就是跑不了<<内经>>的大范围里,跑不出阴阳的范围里去,包括现代的西医在内,而西医的理论体系根本就还没有建立完全,但是他在不断的发展壮大,在不断的利用他的文化建立起来的先进的科学仪器,在一步步向我们中医靠近,然而他利用的科学设备算他几百年吧我想也不会赶上我中医的理论体系,而我们国人却不知道自己手里捧着的是个金饭碗,手里捧着本武林秘籍却不会学,而认为<<内经>>是过时的古老的理论比不了现代的,而去建立什么所谓的<<中医基础理论>>.好了<<中医基础理论>>写好了50年教出来的是什么学生?不可否认<<中医基础理论>>固然是好啊!好得好象是对医学做了一个总结!!呵呵殊不知培养出来的都是些个"丈二"为什么?因为他们没有实验室是一大原因!!呵呵又一个问题出来了!!拿病人来做实验啊??都会这么问!!回答给你的答案是错,医家本来就是建立在我国探求道的文化基础上的,实验室在那里??就在我们自己本体身上!!!这就是我医家与西医之最大不同点,我们是利用人身小宇宙去感知自然之大宇宙的理论模式,而这一精髓被所谓的唯物论者批判为唯心的是不科学,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没有实验室培养什么学生?我看还是培养西医学生好,因为各大中医大学院校都有现代高尖端的科学仪器!!哈哈哈中医家的实验室什么时候跑到仪器上去了?对是现代的西学带来的.是文化的不交融带来的,究起起源还得跑到大唐去了哈哈哈哈 !!道术!道术!道没学到都学术去了!!!!!!岂不知术没道的指导那里来的术??这就是自唐以后迷迷茫茫的医学也就是现代各大院校犯的同样的莫大错误,授教其术而没有传道,没有让学生用自己的身体这台实验室去感知大自然!!哈哈哈哈谁来教啊?谁来传授这些东西啊??这又是一个面临的问题,连学院的教授都不知道如何去用自己的身体去感知大自然的,他又怎么带出好的学生出来呢?一天在课堂那里理论大套大套的讲!殊不知探道的道理就是老子说的多则惑,理论学到博士了什么中医西医道理学了一大堆哈哈哈哈还包括什么外语都学了个9-10级的真到临床实战却狗屁不是一个,分析病情看到了你就想吐,不分析还好越分析就越不是个样,什么气啊脏啊什么方啊症啊,开起药来,还比不上我这个没文凭的简单,搞那么复杂做什么!!!殊不知简单的阴阳五行的道理才是最好用的,搞那么多花花架子做什么嘛!!!人身阴阳气交感四时之法而成人五行具五藏全就是人最大的道理...什么细菌.微生物无非还不是在阴阳之气的含概内,什么中药西药什么化学品无非还不是在阴阳变化的层次里的吗?我也弄不清这帮所谓的博士教授研究中医研究到那里去了,我看国家教育部还是不要管中医学上的事好,自己不懂中医的在那里瞎指挥,特别是上头的一帮西医的瞎蛋子在那里瞎搞瞎搞,再继续这么搞下去他们的荷包胀了,中医也灭亡了,到时候都真成了江湖卖艺的,还自以为嘿嘿你看我赚了大把钞票的.中医基础在那里?就是黄帝内经没有什么比他再基础的了,各大院校要这么多教授博士做什么??就是解惑的咧!抛开很好的一条路线不走去自己建一套什么教材,我看不是内经不行是他们的荷包不行吧?这里讲话也没办法!我们老百姓也只能在这里讲下,真见面呵呵还真不敢骂他们的.不过心理不舒服罢了,如此国学搞成这样,都要成亡国奴了还不知道我华夏文明的所在!!可悲不!!可叹不!什么都要外国的说中国的OK了才真OK了!真他..的一脸的奴才相...........

-=-=-=-=- 以下内容由 轩岐之臻门2006年06月15日 06:56pm 时添加 -=-=-=-=-
虽然有感而发但是还是请各位大博士硕士原谅原谅,也由于各门各派医学典籍泛滥,造成中医目前之困境,包括我在内当初也是迷迷惑惑的应该从那里着手学习中医学呢?在遍览很多的医书后愚总结出学习的典籍,但是电子书籍匮乏没有能够很好的编辑,对学习者也或多或少的造成学习的障碍,但大体的方向以然批露给了众多后学网址如下:
http://www.xqzyx.2008red.com/
愿天下学医者共同学习,探讨我祖国博大精深之文化,在此再次向所有我批评者致万分歉意,也欢迎所有不同意见者抛开成见,给我以善.恶意的批评,本人会通通笑纳!谢谢





欢迎光临 导航中医药 (http://gtcm.info/)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