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标题:
世界读书日,中医读书荐【原撰】
[打印本页]
作者:
却波渔翁
时间:
2009-4-23 19:10
标题:
世界读书日,中医读书荐【原撰】
[这个贴子最后由却波渔翁在 2009/04/23 07:44pm 第 1 次编辑]
银元时代生活史
陈存仁 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0.6一版
[color=#990000]
-=-=-=-=-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
在
2009年04月23日 07:11pm
时添加 -=-=-=-=-
简介 ······
我童年时,是使用银元的时代。
“银元”早期在上海,叫做“银饼”,这是咸丰六年(1857)上海富商私家所铸造的。这些富商都是经营“沙船”生意的。所谓沙船,是十丈有余的木杆大帆船,由北方运盐到上海,由南方运黄沙到北方。这种黄沙混合了石子和泥土,叫做三合土,是建筑物的主要材料。这种沙船厂,雇用员工数以百计,每月发工资时,免得称量碎银引起争执,所以就由富商王永盛(即王信义沙船厂)、郁深盛(即郁子丰沙船厂)等自铸银饼,规定每一饼有白银五钱。银饼是用手工打成的。这种银饼,是咸丰五年(1856)所铸,我也见过。
后来墨西哥的银元(俗称墨银)流入中国,这是用机器铸造的,分量更准确。外国人到中国来购买物品,都使用这种银元。
作者简介 ······
陈存仁(1908-1990),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上海名医。原名陈承沅,出生于上海老城厢一衰落绸缎商人家。在上海中医专门学校毕业后,师从丁甘仁、丁仲英父子。1929年自设诊所,独立行医。
1928年,创办国内第一份医药卫生常识方面的报刊《康健报》。
1929年3月17日,被中医界推选为五个代表之一,赴南京国民党政府抗议“废止中医案”。
1935年,主编三百余万字的《中国药学大辞典》,后由上海世界书局出版。
1937年,东渡日本,收集汉医书籍四百多种,整理出版《皇汉医学丛书》。
1949年,赴港行医。
1957年,被推选为香港高级慈善机构东华三院总理。
1964年,获韩国庆熙大学名誉博士衔。同年,编撰出版“中国医学史》。
1970年,被选为香港苏浙同乡会副会长。
1979年,应日本“讲谈社”之邀,编撰《中国药学大典》(共四大册,1982年正式出版)。
1980年初,获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名誉博士衔。
1990年9月9日,病逝于美国洛杉矶寓所。
[color=#990000]
-=-=-=-=-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
在
2009年04月23日 07:13pm
时添加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有再版
[color=#990000]
-=-=-=-=-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
在
2009年04月23日 07:15pm
时添加 -=-=-=-=-
该书作者系30年代上海名医,他以亲身经历为主要线索,描述了上海近半个世纪的物价变动;描摹了作者所接触到的各阶层人士的生活、思想状况,其中不乏名人逸士、政界要人,如章太炎、丁福保、于右任、吴稚晖等。作者从市民的视角出发揭示了这些人物的普通生活的一面,对老上海的民情风俗、市井生活有详细而真实的描写。该书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其对物价的真实记录、对取缔中医案引发的中医集会抗争的内幕等的描述,均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color=#990000]
-=-=-=-=-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
在
2009年04月23日 07:17pm
时添加 -=-=-=-=-
1973年香港版的資料如下:
扉頁四幅 / 張善孖畫, 于右任書, 吳昌碩畫, 溥心畬書
沈序 / 沈葦窗
署端 / 張大千書
(一) 一塊錢盡是血淚:
一塊銀元 七錢三分 先習西醫 再學中醫 慘遭逆境 家破父喪 遷出舊宅 生活艱辛 猪棚河邊 結鄰三年 賺錢不易 理財領敎
(二) 地窟下藏銀揭秘:
富家地窟 窖藏銀元 受敎甘翁 突遭波折 仲師寬大 備受優遇 書寓風光 別有天地 報紙出版 風行一時 遵奉慈命 盛宴親友
(三) 章太炎事以師禮:
垂詢家世 立雪程門 積欠房租 董康解圍 昭慶寺內 師作嘉賓 訪曲園居 牆壁題詩 小遊杭州 收入意外 反璞歸眞 願葬青田
(四) 結婚前失戀滋味:
漸入佳境 成家心切 意中有人 兩相心照 情事生變 壯士斷臂 摒棄萬慮 寄情遊樂 迅速成婚 以免麻煩 遊頤和園 四次進宮
(五) 抗爭後中醫不廢:
廢止中醫 軒然大波 全滬停診 開會集議 各省代表 如期雲集 三月十七 召開大會 代表出發 千人歡送 車抵南京 聲勢浩大
(六) 藥王廟遭遇離奇:
藥王廟中 闖下大禍 階下之囚 身不由主 四大名醫 折柬邀宴 舊地重遊 榮辱懸殊 廟中施診 南風北漸 水木淸華 垂老北大
(七) 吳稚暉妙喩性理:
門禁森嚴 機關重重 鬻書生涯 自給自足 風趣幽默 不同凡响 玩世不恭 異乎常人 談男女事 逸趣橫生 修心養性 獲致長壽
(八) 于右任圖報知己:
貴婦引見 結識髯翁 煮茶論字 博古証今 感恩圖報 深入花叢 一枝筆桿 競選失敗 意志堅强 克服痕癢 噩耗傳來 右老仙逝
(九) 丁福保指導購地:
丁翁敎導 初次置業 左邊青龍 右面白虎 以錢賺錢 何其易也 生財之道 預定方針 æ集古錢 分別朝代 康熙通寶 已成稀見
(十) 李時珍墓前萋萋:
遊莫干山 小有所獲 藥學辭典 好夢成空 挫折橫生 工作不輟 遠遊蘄春 訪李氏墓 坐牛角車 咿咿哇哇 李氏墓碑 攝得一影
(十一) 編藥典百折不移:
埋頭苦幹 傳票飛來 重要文件 意外得來 一堂了案 化險爲夷 幫助同道 取囘執照 編纂工作 按步進行 出版前後 枝節橫生
(十二) 城隍會別具深意:
工作疲勞 竟然病倒 上海勝跡 遊訪爲樂 遊城隍廟 查城隍史 上海小吃 別具風味 城隍出巡 會景盛大 雖屬迷信 亦有寄意
(十三) 遊日本風俗怪異:
理財之道 眞有一套 忽獲鉅欵 擬遊日本 首次出國 一路順風 初試風呂 難以爲情 歸來一年 完成叢書 年晚習俗 儀式繁多
(十四) 接財神空有所期:
整裝祭祖 兜喜神方 爆竹聲中 滿口好話 愛儷園中 新年景象 新正開診 氣象一新 閱人既多 深信因果 幣制多變 銀元不變
(十五) 謝利恒師情囘憶:
地理世家 研求精湛 出任校長 學生胡適 編纂醫典 名震全國 晋京請願 居功最偉 演講地理 哈定拜服 及門諸子 馳譽各地
(十六) 上海灘人才濟濟:
人才輩出 甲於全國 大實業家 紛紛產生 小本經紀 能成大業 上海滑頭 三個有半 日夜銀行 倒閉風潮 身後風波 出人意表
(十七) 法幣成功銀元廢:
白銀單位 素來可怕 支票不硬 莊票不退 銀樓缺銀 改用銀片 廢元改幣 幣值穩定 銀元滄桑 拓本留影 袁寒雲家 獲洪憲幣
(十八) 市面繁榮改風氣:
西僑產業 紛紛轉手 經濟侵畧 言之可怕 婦女風氣 影响全國 銀元絶跡 鎳幣出世 幣制改革 物穩定 牽入兇案 飽受虛驚
(十九) 爲防牽累急走避:
人人損失 我亦難免 突接電話 棄家出走 旅途寂寞 邂逅麗人 困居蘇州 痛苦萬分 參加悼亡 忽獲喜訊 由蘇返滬 日人來訪
(二十) 一枚銀元值千億:
中日戰亂 舉國震驚 日本軍票 推行困難 戰亂初期 五洋獨漲 興建新厦 謠諑頻傳 幣制動搖 紙比幣貴 銀元時代 從此結束
........陳存仁曾接受香港《大人》雜誌之邀,連續撰寫了《銀元時代生活史》和《抗戰時代生活史》兩部關於舊上海生活的書,當中有不少關於醫藥界的軼聞。《銀元時代生活史》由上海人民出版社於2000年重刊,可以作為近代中國醫學史研究的史料看待.........
http://www.hkbu.edu.hk/~sosc1/hist/hist/Jourvol4_2/journal14.htm
...........本書作者陳存仁 (1908-1990) 是一位著名的中醫師,編寫了很多有關中醫藥的書籍。這本《銀元時代生活史》卻是一本傳記,記載著作者由清末至二次大戰前居住在上海時候的生活回憶。全書以當時的一種貨幣「銀元」為中心,透過個人經歷,細緻地刻劃出上海在那三十年間,社會、經濟和政治各方面的變遷。書中包含近代中國歷史、中醫發展和作者的處世人生哲學,亦有描述一些名人,如吳稚暉、于右任等的趣聞逸事,可謂資料性與趣味性兼備,既可作歷史研究,也可作消閒閱讀..........
http://www.lib.cuhk.edu.hk/collections/goodreads/chi/yinyuan_shidai.htm
轉貼自华夏快递的 "《银元时代生活史》读后感" ·方壶斋·
这本书我还没有看完,所以说读后感,只是部分的。因为觉得很好,所以写一点杂感,以引起别人的兴趣,算是推荐吧。
我比较喜欢读历史的东西,正史,野史都喜欢看,但是最近,有一个念头一直萦绕心中:我们读历史干什么?历史已经过去,于今无补。为现实生活计,不如读一点炒股票买房产的书,增加一点赚钱的本事。就连读怎么做饭的书,也比读历史强。历史一词,在一些人的话语中,往往是推托现实责任的借口,更显其与现实无关的特性。有一次看中央电视台新闻,黑龙江一位官员说:“我们黑龙江省是老的工业基地,由于历史的原因,下岗的家庭比较多。“我想,放你老娘的屁,什么历史原因,谁让工人下岗,是满洲国啊还是生产建设兵团啊?分明是现实原因,偏要说是历史原因,就是想说,和我无关。
最近在网上频频读到假设历史的文章,比如说假如我们实行了君主立宪,中国是否会好得多,假如中共没有上台,中国会怎么样,等等。这种历史假设学,不妨也成为一种学术探讨的分支,可以侧重于研究历史事件与民生幸福的关系,但是总结出来的道理,能够应用在哪里呢?中国今天还能再立宪吗?也许可以,你看在电影里民众的清史情结的确是很深。可是在现实中,君主立宪再好也无法在中国实行了。这就好比人老了以后想,假如当初我没有和我老婆结婚会怎么样。
还有一个读书潮流是为历史翻案。这倒是有一点现实意义,因为翻案的目的,不是为了古人,乃是为了今人,如果制造冤假错案的集团还在的话。因为它至少可以让现在的人认识到,这个集团如何动用宣传机器欺骗了读者许多年。不管这种欺骗的目的和历史背景是什么,欺骗总归是欺骗。
不过我读这本书,没有要特意寻找翻案资料的意思。我在图书馆里偶然看到这本书的封皮,其设计就让我觉得好,主色调是银灰色的,是我喜欢的一种颜色。翻开目录一看,每一章的标题都是大白话,告诉你写的是什么,如“结婚前失恋滋味“,而且有点章回小说的味道。每章内的小节标题,都是八字一个,很有趣味。随便翻翻,见到书里不但有历史照片,还有书法影印,钱币拓片。择一二段读来,立刻感到作者的文字功底很好,很耐读。
借回家每天晚上躺在床上看,竟有不忍释卷之感,有时看到过半夜。本来以为书的名字中的银元时代,就是一个历史时期的代名词,一看书才知道,作者对于那个时代的经济情况,记录甚详,看来他是保存了自己的日记,否则得经过多少内查外调才能准确写出从哪到哪的汽车票是多少钱一张,一顿饭是多少钱,一双儿童皮鞋是多少钱等等。他是上海名医,就算上海人精细,我想做医生的,也不是个个都对钱那么仔细,所以读这位医生写的书,处处见其经济眼光,颇为有趣。
作者曾经到北京琉璃厂买医学古籍,没去北京的时候,也常常邮购琉璃厂的书,可见那个时候,古旧书方面,北京的确是胜过上海一筹的。他在书里对那个时代的琉璃厂的书店服务,有详细的描写,令我看了好不羡慕。琉璃厂我过去是常去的,但是作者提到的那种服务,我压根就没见过:书店里有八仙桌供顾客浏览书籍之用,掌柜的还免费给茶和鼻烟。书店还代替读者到各处搜书,价格比读者自己去买便宜很多。不过不知道这种服务,是只提供给有身份的人还是任何去逛书店的人都一样,我还不清楚。
作者买了上千本书,却遇到邮寄问题,说是北方保护学术资源,不准大批把这类书往南方寄。这读起来真是让人觉得当时的中国,南北好像两个国家一样,存在着一个关卡。对此从前可是闻所未闻。也许是因为生长在大一统的红旗下,这种文化地方主义真是没有经历过。想想中国有过长期的封建割据,军阀混战的历史,一个安定团结的统一的全国上下一盘棋跟当中央保持一致团结在核心周围的中国还真是最近才有的事。
作者去访问清华大学,因为他的太太的哥哥在清华工学院任院长。因为逢寒假,只有去学校值日的时候可以带作者去看看。去值日,学校有车接送,但是他要求作者自己雇车去。依着现在,当官的公车私用,已经是常事。可见当时的教育界干部,还是廉洁得很。由此想到以后应该看一些民国时期社会道德职业道德方面的书,看看那时候还没有大规模开展社会主义思想教育的时候,人们所依据的行事准则是什么样的。
作者因为是上海名医,接触不少名人,对其逸事叙述甚详。读者有兴趣的话自己去看就是了。
轉貼自上海新民晚報的 "闲谈《银元时代生活史》" ·刘冰·
八十年代经常有对老夫妇或餐前或餐后,到我店里逛逛,看书买书,来得次数多了,人也熟了。他一口上海地方话,互通姓名,原来是大名鼎鼎的陈存仁医生夫妇,退休后由港来美蒙市定居,文化人饭不能不吃,书也不能不读。
1972年我初来美,开饭店,闲着无聊,买了一本陈存仁医生著的《银元时代生活史》看得津津有味。近年其哲嗣陈树桐兄纪念其先翁,在沪重印此书,嘱长青代为在美发行,又有机会重读一遍,其中甚多叙述,均有同感,今特别提出。或许也可说是对本书部分的介绍吧!
陈存仁先生祖籍虽非上海,但是世居上海老城隍庙,对上海人是了解的。我比著者小了十二岁,有些事只在小时候有听大人说过,书中谈及的“出会”情景,游行者肚脐上贴膏药等,均历历在目。沙船、郭半城,这可能就是我的外婆家。
本书提到的人物、地方、情景,对老上海来说均极为熟悉,城隍庙、桂花厅、乔家栅使我想起很多上海名店,如张祥丰糖食店、严大先寿衣店、胡裕昌木材行、雷允上药材及名医伤科石筱山、外科顾小严、小儿科徐小圃。
书中谈到他为丁福保编辑《古钱大辞典》的贡献。丁福保是上海名医,他的儿子丁惠康创办“中西及虹桥疗养院”,丁惠康的妻子和先母是表姐妹,且时常走动,我们称她“丁家姆妈”。再说我在世界书局服务时,杨家骆主编《中国学术名著》,将《古钱大辞典》列入丛书之一。
他去北京琉璃厂买旧书,看到锦装巨册手抄《永乐大典》医学门残本一册,《永乐大典》原本为手抄,陈先生说的残本未知那卷是否已失传。世界书局当时重印《永乐大典》,杨家骆补了很多,未知此篇是否已印在现今出版的《永乐大典》内。
书中谈到于右任说要写一套《怀素千字文》送给陈存仁,我不知道送了没有,倒是于右任写了一本《怀素千字文》送给他的学生吴开先,吴开先再转送给家父。近年,我将此本千字文捐给陕西于老老家,陕西博物馆珍藏。
陈先生著《中国药学大辞典》在台湾再版时可惜我已离台到美国了,未逢其盛。世界书局出版的《药学大辞典图谱》八册印制不同开本,这是生意经也。
陈存仁先生著作很多,五六十年代人不在台湾,都被他人翻印,如《津津有味谭》被台北宏业书店翻印。台北《传记文学》杂志由于此书停印已久,但仍为读者欢迎,故于数年前逐期转载。
陈存仁先生哲嗣树桐兄,现在事业成功,为纪念他父亲,将已绝版书《银元时代出版史》重排印出版。我对先父所著《上海闲话》没有再版,有点惭愧。此书亦为世界书局出版,这次在台湾与世界书局阎总经理晤会,得允再版,这或许也是受《银元时代生活史》的影响吧!
http://www.xmwb.com.cn/20030727/ygb/200307260136.htm
終於看完此書了, 個別章節寫得相當有意思, 特別是 "結婚前失戀滋味", "李時珍墓前萋萋", "城隍會別具深意", "法幣成功銀元廢"...........絕對是個人口味, 容後再補述! : )
但正式的讀書專家卻對陈存仁先生筆下的名人軼聞較感興趣, 像下面朱维铮博士的一篇文章:
《银元时代生活史》:令人将信将疑的回忆录 ·朱维铮·
对于历史研究来说,回忆录作为一种史料,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这类史料的最大特色,在于其中描述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或社会生活,在作者都曾经亲见、亲历或亲闻,却往往是其它文字材料尤其是同时代官方材料所失载、误记乃至扭曲的。因此,要想了解相应的历史实相,非利用回忆录不可。
然而利用回忆录又非小心不可。谁都知道个人的记忆未必可靠。回首当年的人或事,即使意在存真,也可能囿于一己见闻,或者出于年龄与环境等因素,颠倒时序,错记场合,详细节而略要点,甚而张冠李戴,把想象当作真实。况且有的回忆录,撰写的本意非为述史,而是旨在彰显个人,取悦受众,替与己有关的人或事辩护,那就更使研究者倍感棘手。
近阅《银元时代生活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6月版),其中关于章太炎、吴稚晖、于右任等民国元老晚年生活的回忆,便再度同时引发上述两方面的感受。
本书作者陈存仁,原是旧上海的名中医,编有《中国药学大辞典》,初版于一九三五年。多年前,我初见这部辞典封面由吴稚晖题签,首序乃章太炎手迹,便颇感诧异。号称缔造民国有功的那两位老人,不是早在清末便已交恶么?不是迟至一九三六年章太炎死前仍然宿怨未消么?据陈存仁自述,他于民国十七年(1928)拜章太炎为师,年方二十,到辞典编成。也不过是悬壶只数年的青年中医,居然能够同时请出势如水火的民国二老,揄扬他的一部药典,过后也未闻双方责言,岂不可怪也乎?
因此,前在香港中文大学,偶于图书馆见到陈存仁著《银元时代生活史》,竟有两章分别专记作者与章、吴二人的交往,就很感兴趣,惜匆匆不及细阅内容。这回得到重印本,当然先看题作“事章太炎以师礼”、“吴稚晖妙喻性理”那两章,发现所记虽非秘闻,若干情节却较他书为详。
比如北伐战争以后,章太炎曾一再被国民党沪、浙党部呈请通缉,而吴稚晖则贵为国民党中常委,两人在政治上的失意与得意适成反比,谋生手段却相同,都主要靠卖文鬻字维持生计。这在陈书中都有颇为生动的描述。
比较起来,章太炎更穷,本人卖文虽不唯钱是问,而主持家政的夫人就不能不追求经济效益,因此他为人做寿序、写墓志,便不免手软,时出谀辞。这很受舆论诟病,其中尤被传媒炒得沸沸扬扬,使他作为“国学大师”的声名大跌的一文,就是民国二十年他为上海黑社会大亨杜月笙所写的《高桥杜氏祠堂记》。
此文居然替杜月笙寻出远祖,就是传说中唐尧所封的豢龙氏刘累,又居然考出杜氏世系传自西晋名将兼经学大师杜预,这岂非纯属附会吗?虽说后来的认祖风越刮越烈,连生父不明的蒋介石也自称是周公嫡系,而各种新修谱牒追认显赫祖宗的荒诞程度,只可用俗云“把别人的棺材抬到自家屋里来哭”一语来形容。但章太炎一贯声称“保存国粹”的定义,就是要人爱惜汉种的历史,并曾著文强调述史首重征信。而今他公然藐视历史真实,把一名大流氓说成接续三代至汉晋文化传统的表征,这能不令人怀疑他见利忘义吗?
然而我始终怀疑此事另有底蕴,因为见利忘义不合此人的毕生大节。没想到陈存仁书中却有《高桥杜氏祠堂记》由来的回忆。据陈说,替杜月笙出主意,求章太炎作碑记的,是前北洋政府总长章士钊。但章士钊不肯出面代求“吾家太炎”,而杜派出的说客又碰壁而返,于是谋及兼做家庭医师的章门弟子陈存仁。陈医果然不负主托,见章师先大谈太史公做《游侠列传》,诱发老师垂询杜氏生平。于是弟子逐一道来,“他老人家越听越高兴,章师母也从旁鼓励”。于是老师当场挥毫。被章士钊赞为“真是传世之作”的这件墨宝,就挂入了杜氏祠堂。事后杜月笙“封了一包墨金”,交作者送给“出了大力”的章师母,“维持了几个月的生活”。
陈存仁的这段回忆,虽乏佐证,却合逻辑。章太炎于一九○六年出狱到东京主编《民报》,随即发表《革命之道德》,提出“无道德者不能革命”,曾震动同盟会内外。文中宣称道德依职业分等,农工裨贩的道德最高。“知识愈进,权位愈申,则离于道德也愈远”。这很像《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的蓝本,但章太炎似更重视游荡各地而习拳好勇的裨贩,“其高者乃往往有游侠之风”。那时他与蔡元培、陶成章创办的光复会,联络东南会党实行“排满革命”,就意味着寄希望于“有游侠之风”的下层民众。不论陈存仁见章太炎的说辞,是否老师所称的“吾家行严”指授,但显然搔到了老师的痒处,使老师联想到杜月笙可能就是当今的朱家、郭解,自己怎能不追步司马迁写出当代游侠传?至于事后章夫人接受杜月笙送来的巨额“墨金”,他也许真的不知,也许佯作不知,都有可能。
类似例证,在书中记叙吴稚晖、于右任或丁福保的有关章节比比可见。我因此感到这部《银元时代生活史》,作者据亲见亲闻所作的在旧上海生活三十多年的回忆,态度尚属认真,所记颇多实相。
可是据书中作者自述及书末其子后记,可知此书撰于一九六○年代。那时作者自沪移港已逾四分之一世纪。作者抵港仍操旧业,为打开行医局面,便在港报开辟食疗专栏,不取稿酬,但广招徕。以后作者又有《银元时代生活史》、《抗战时代生活史》两部回忆录在港刊连载,而后结集成书。虽说作者屡称忠于事实,但写作既为取悦受众,记忆又难免失真,因此书中夸张不实,叙事讹误等毛病,也难以枚举。
再以记章太炎一章为例。这章共六节,其中篇幅最长的一节,回忆作者在“某年春间”,与同学章次公一起,陪同章太炎夫妇“客居杭城、题诗讲学”。作者已自述拜章太炎为师,时在一九二八年(第60页),稍后由他介绍,章次公“也立雪程门”(第65页)。章太炎于一九三四年中移居苏州,不过两年就死了。因而此行必定在一九二八年到一九三四年中间的“某年”春天。由于章太炎的各种传记,在记载他于一九二六年四月下旬回乡扫墓之后,都没有提到那六年里他再有一次杭州行,因此陈存仁的这段亲历记,自然令我倍加注意。
作者于此节着墨也更用力,从章太炎被杭州昭庆寺方丈送的“方柿”引发多思,“吵着立刻要上杭州”(第66页)写起,直写到听说家中失窃,“决计匆匆返沪” (第70页),中间详述章太炎在杭活动的种种细节,绘影绘声,煞是热闹。描写章太炎在楼外楼小酌,“蒋主席偕夫人由周象贤陪同登楼”,章蒋邂逅并对话的那段,尤其有趣。据作者说,当时章太炎拒绝了蒋介石的关照,只接受蒋介石赠送的一根自用手杖,“次日,杭州各报大登这件新闻,说章师‘杖国杖朝’,蒋主席对故旧极为关怀。”(第67页)
真有此事吗?我没有查过那几年的杭州报纸,但遍查手头所有关于章太炎晚年活动的资料,都不曾发现蒋介石夫妇与章太炎夫妇在杭州相遇一事的踪影。由此可以推知,陈存仁要么是移花接木,将他未识章太炎以前两年有关报章的各种花絮加以改编,冒充自己的亲见亲闻;要么是以假乱真,将他闻自章门弟子戚友所传章太炎生平轶事集合起来,再凭想象添油加醋,以满足无知读者的好奇心。但有一点似无可疑,那就是这一节必非作者亲历的真实记载。
《银元时代生活史》,作为旧上海掌故,还是颇有趣的,但作为个人回忆录,那可信程度就难说了。别的回忆录呢?
http://www.booktide.com/News/20001019/200010190045.Html
轉貼自经济观察报的 " 《中产者的迷梦与沾沾自喜》 "·高骥·
这是作者在香港“大人”杂志上连载的文章,它主要记述了作者及他所生活的那个使用银元的年代。
“银元”早期在上海,叫做“银饼”,是咸丰六年上海富商私家所铸造的。这是因为上海当时的运沙船厂,雇用员工数以百计,每月发工资时,为避免称量碎银引起争执,所以当时就由富商王永盛(即王信义沙船厂)、郁深盛(即郁子丰沙船厂)等自铸银饼,规定每一饼有白银五钱。银饼是用手工打成的。
由于作者出生于1908年的上海老城厢一个世代经商之家,祖上也饶有资产。只是在作者八岁那年,由于经营不善,家道中落,两家衣庄及绸缎庄全部变卖还债;而后作者在伯祖的资助下,投考了由丁甘仁先生创办、谢利恒先生任校长的“上海中医专门学校”。
1948年底,上海物价狂涨,货币贬值,生活无以为继,作者不得已决定离开上海,到香港另谋生路。
以后,作者一生还参加了很多社会活动。1929年,他发起《银元时代生活史》是当年上海名医陈存仁的回忆录,读它时我不断地想到鲁迅先生。差不多生活在一个时代,又同样面临着令人窘迫而心酸的家道中落,然后同样要靠个人奋斗来从头改善自己的生活处境,可陈存仁先生与鲁迅先生的感受却如此相异,一个沾沾自喜,一个恨意满腔。陈先生选择了认同社会规则,并投身其中,借它们提供的机会致富,跻身中产者行列;而鲁迅先生,尽管从经济生活角度看,亦属中产阶层,他却采取着另一种斗争与批判的姿态,终身不渝。
陈存仁先生所言银元时代,即上个世纪的二、三十年代中的若干时段,国家获得了一小会儿休养生息的时间,所以陈先生用“白银时代”为它命名,至少含着两层意思:一是,那时节银元还真的在叮叮当当地流通;二是,那段时间虽然称不上是黄金时代,但已足以令人珍惜了。陈存仁先生少年失怙,遵父亲遗命学医。当鲁迅先生弃医从文以笔为武器向旧社会投枪的时候,陈存仁正在为成为一名好医生而苦读。这样的生活,没有革命的豪情,没有对社会的痛恨,只有为生活而奔波的碎屑与精明。当鲁迅先生为把铁屋中的人们唤醒而竭尽全力的时候,陈存仁想的是:我的诊费定价为一元二是不是太贵了?在行医同时,他还著书,一部《中国药学大辞典》让他赚到了一万元银洋。陈先生还曾用行医赚来的钱投资地产并获利。由此,他终于完成了一个中产者的自我制造过程。
对于金钱的态度,陈先生在书中表达得真切而露骨,一点不隐藏自己的观点。在他看来,中产者与穷人的最大不同即是,中产者一定会用行为及语言告诉孩子,钱是命运的代名词,要尽快掌握金钱增值的方法;而穷人的孩子要知道钱的重要性,多半是在自己陷入了生活困境的时候。陈先生有一套关于是否借予别人钱财的理论:你借钱给别人,不是帮他,是害他,因为助他养成了没钱乱花的臭毛病。真佩服陈先生对钱的敏感,对于几十年前的事情,只要是涉及到钱,哪怕是一张电影票价,他都记得起来,且津津乐道,不愧中产者的名声。在爱情与婚姻的问题上,他恪守着老师的教训:交朋友要交比你强的人,而娶妻就一定要娶不如你的。他也有痛苦,但是花上一些钱去骑几次驴,一切的不快也就平复了。
只需倒退二十年,陈先生所叙述的生活方式与他所宣扬的生活观念,就一定是我们嘲弄的对象。那就是一个中产者的奋斗史,谨小慎微,理智有余,有一点庸俗,有一点自扫门前雪,还有一点点虚伪。可突然有一天,我们发现,这一切已经悄悄变成了我们的理想。成为中产者,时下正成为生活成功的标志之一。早年间,每当社会上出现令人讶异的罪错,大家都爱说,这是因为旧的道德观与价值观正在崩坏,而新的还没有建立,隐隐表达着一种无奈的憧憬。今天,当中产者静静涌现,带动一大批人仰望着他们生活,一种新的道德观,一种新的价值观,是不是就已初见端倪?
组织了三一七国医抗争活动。1948年,作者又被沪中医界选举为“国大代表”,他在大会中,对国事倒行逆施,感慨不绝。除中医提案外,不发一言,选举总统时,竟未投票,并将选票带回。70年代中期,作者被聘入选为香港苏浙同乡会副会长,这是在香港上海人的民间组织,历来由工商界的顶级人物担任名誉职务。
1985年,因年龄和健康的关系,作者宣告退隐,并移居美国洛杉矶市。
[color=#990000]
-=-=-=-=-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
在
2009年04月23日 07:21pm
时添加 -=-=-=-=-
本报讯(记者卜昌伟)昨天,已故著名中医师、学者陈存仁遗作《银元时代生活史》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本书为陈存仁生活札记,记载了作者由清末民初至二次大战前居住在上海的生活。
陈存仁师从章太炎,是一代儒医。同时,他还是著名的社会活动家、理财家,阅历丰富,思维敏锐。他把自己的经历与观察所得凝聚为《银元时代生活史》《抗战时代生活史》两本生活札记。《银元时代生活史》以当时的一种货币“银元”为中心,以亲身经历为主要线索,描述了上海30年的物价变动;描摹了作者所接触到的各阶层人物生活、思想状况,比如章太炎的孤傲、吴稚晖的幽默、于右任的多情……作者从市民的视角出发揭示了这些人物普通生活的一面。书中,作者细致地刻画出了上海在那30年间,社会、经济和政治各方面的变迁,对老上海的民情风俗、市井生活有着详细而真实的描写。该书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对物价的真实记录、对取缔中医案引发中医集会抗争的内幕的披露,均对后人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书的出版得到了众多作家、学者的鼎力推荐。作家阿城认为,该书是他所读过的写老上海的书中最好的一本。学者沈昌文说,读这样的书,让他这个当年上海的“小瘪三”大开眼界。雷颐评价道,陈存仁在诊治病人的同时,也对社会“望、闻、问、切”,将鲜为人知的深层世态披露出来。
作者:卜昌伟
(来源:京华时报)
作者:
却波渔翁
时间:
2009-4-23 19:24
标题:
世界读书日,中医读书荐【原撰】
干祖望医话
干祖望 著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6.一版
-=-=-=-=-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
在
2009年04月23日 07:26pm
时添加 -=-=-=-=-
干祖望医话(1)
--独具风仪的中医四部解剖学书
来源:辽宁中医杂志 1997年第4期 干祖望
虽然很早在《灵枢?经水》“其死可解剖而视之”中见到了解剖一词,可是礼义之邦,“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道也”《孝经》这16个字,就轻轻地把解剖学扼死了,所以中医唯独没有解剖学言正名顺地树立起来。直到清末,中医们才敢偷偷地研究了一些。虽然宋代已有一本《欧希范五脏图》出现,但非出医者之手,我们总不能掠为已有。所以中医文献浩如瀚海,但几千年来中医的解剖书仅仅四部。
1 《存真图》
宋?庆历间(1041~1047年),广西以欧希范为首的一伙大盗共56人,斩磔于市。州吏吴简主其事,吴乃令画家用这一批尸体内脏作标本,描成《欧希范五脏图》。
宋?崇宁中(1102~1106年),泗州也杀戮一批大盗,郡守李成,也请画师解剖尸体来描写脏腑,一一绘成图画,但不知此册名何?
宋?两朝(北宋、南宋)交接之际(1127年左右),太医杨介,系泗州人(今江苏盱眙),世医出身。把《欧希范五脏图》及李成的两图,合并起来,再配上中医的十二经,编成《存真图》,可惜此书已无法看到,但根据杨介的介绍谓:“喉中有窍,互令人吹之,各不相戾;肺之下,则有心肝胆脾;胃之下,有小肠;小肠下有大肠。小肠皆莹洁无物,大肠则为滓秽。大肠之傍有膀胱。……”基本上符于实情。
2 《骨释》
作者,沈彤,字冠云,吴江人,清?乾隆元年(1736年)赴考,落弟,乃究考古文经书,精于医。取《内经》所载人身诸骨,又参照其他各书有关骨骼记载,一一罗列,并加注释,写成《骨释》一卷。排除注释,真正的正文,仅仅930字,仅有骨骼。所以只能称为解剖学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已。
3 《医林改错》
整部《医林改错》的三分之一,是解剖学。作者为清?直隶玉田(今河北玉田县)人,王清任(1768~1831年)。他认为“业医诊病,当先明脏腑”。如果“著书不明脏腑,岂不是痴人说梦。治病不明脏腑,何异盲子夜行”。同时又叹“前人创著医书,脏腑错误,后人遵行立论,病本先失,病本既失,纵有绣虎雕龙之笔,裁云补月之能,病情与脏腑,绝不相符,此医道无全人之由来也”(以上都引于《医林改错?脏腑记叙》)。所以他在很差条件下将弃尸一百多具,连续观察7天,内脏比较完整的共30多具。唯以横隔膜没有看清,后又两赴刑场观察剐刑。又请教多次见过战场尸体者加强认识。前前后后费了42年精力,才完成了此书。
书中25幅图,也比较接近实情,更其是一幅“新改正内景之图”,配以三焦、膻中,也颇合乎情理。
我们更要知道,在鸦片战争之前,虽然国内已有西医踪迹,但要求得西医文献是十分困难的。王清任能在没有最起码的蓝本下描出这样图象,是不简单的,不比唐容川《中西汇通医经精义》的肝、心、脾(内附甜肉,注明取用《医林改错》的)、肺、肾、大肠、胃、膀胱、三焦九幅图象(根据光绪34年?千顷堂石印版),可以在大量西医解剖书中参考,借景甚至转载。
4 《华洋脏腑图象合纂》
作者朱沛文,清?广东南海人,约出生于咸丰年间(1851~1861)。为世医家庭,古今中外医书,无所不读,曾进修于西医医院,所以也是力主中西医结合的一位中坚分子。他把中医《内经》与西医解剖予以综合,写有《华洋脏腑图象合纂》3卷,于光绪癸巳年(1893年)出版。
其中西医方面,大多采用咸丰元年(1851年)合信氏的《全体新论》,不少图象与《全体新论》如出一辙。
当时与唐容川的《中西汇通》同时梓版刊行,也曾引起医务界的刮目,但最后的命运,何其悬殊乃尔。
-=-=-=-=-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
在
2009年04月23日 07:27pm
时添加 -=-=-=-=-
干祖望医话(2)
--医书同名何其多
来源:辽宁中医杂志 1997年第5期 干祖望
各种类型书籍的同名,是不可避免的,但中医文献特别多。其中最多为《脉诀》,自晋代王叔和(170-255年)《脉诀》起到清末有以脉诀为书名者,共有31部。见《医籍考》者10部、《中国分省医籍考》21部。未被这两书所搜罗者,尚不知有多少?
次之为《医镜》,共14部。《医籍考》搜4部、《中国分省医籍考》10部。内中流传最广的为清康熙(1662-1722年)时太医彭松园的16卷,尽管他写得最迟的一部。
再次之为《医说》共13部。《医籍考》2部、《中国分省医籍考》11部。其中最有名的为南宋安徽新安张杲的10卷。
最引人注目的是以《伤寒论》名其书者,也有13部之多。
继明代李木延《医学入门》之后,又有7部同名,最后一部为秦伯未(1901-1970年)所撰。
明代徐春甫(1520-1596年)100卷《医统》,是中医书林中一部有名巨著。但还有以医统为名的4部。一为明代杭州张懋忠;二为安徽凤阳蔡溥;三为清代安徽广昌魏国仪;四为北京卢昶。
明代楼全善(1332-1401年)40卷《医学纲目》,也是属于名著之列。但在他稍后几年仍然是明代,又有太仓邵弁和山阴黄式写的两部。
《药性赋》作者何人无考,但知其为金元时代作品。内容是248种常用药分成寒、热、温、平四类。中医启蒙一直奉为必读之物。之后又有同名的五部,为明浙江嘉兴严萃;清代山东庆云郑作霖;清代安徽怀宁丁悦先;清代广西平南甘庸德;清?江苏嘉定沈步清。
《医史》有三部。第一部为广东琼台邱敦著。邱生辰无考,殁于宏治3年(1490年)。第二部为明代河南开封李濂(1488-1566年)撰;第三部为明?江苏苏州周恭撰。但现在我们见到的仅仅是李濂的一部。
《医述》16卷,乃清?安徽歙县程文囿所纂辑,对医界影响很大,公认为一部佳作。但同时还有三部《医述》。一为四川成都向廷赓的4卷;二为江苏江宁王履中的4卷;三为浙江嘉兴沈宝篆的2卷。
6卷《医学心悟》,系清代程国彭的得意之作。之后又有两部同名的医学文献,一为作者和尚般若,也是四川人。二为湖北德安马负图,计16卷。
5种《外科心法》,最早两部,为同一时代明朝的江苏苏州薛已(1487-1559年)和湖北罗田万全(1488-1578年)撰写,薛为7卷;万为12卷,两者在外科界很有声望。第3部为《医宗金鉴》中的第61~76卷,也称《外科心法》,当然名气更大。第4种为清代湖南长沙易凤翥撰,计4卷;第5种为广西全县唐式谷所撰,笔者未见过。
明代江(1503-1565年)12卷《名医类案》,因其实用而在医界很有影响,因之为它作续集者不乏其人,笔者读到的计有3种,其中负有盛名的为清代魏玉横(1722-1772年)36卷《续名医类案》。此外还有清浙江海盐吴日希渊的及浙江桐乡以写《冷庐医话》出名的陆定圃(1802-1865年),也有《续名医类案》16卷。
《医学指南》一书,在《医籍考》58卷中,仅谓“医藏目录,十卷,未见”。未知是否为明代浙江海盐廪生吴文冕的十卷。此外清末河北徐水张露锋,写有《医学指南》2卷;同一时代河北交河李德中也写有《医学指南》。这样则《医学指南》至少有3部。
《医通》两种,都很有名,一为明?韩?的上下2卷;一为清?江苏苏州张路玉(1617-1698年)的16卷。此外还有清代江西万载辛炳炎和江西淳安沈国柱各有一部。则据我所知为有4种。
-=-=-=-=-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
在
2009年04月23日 07:28pm
时添加 -=-=-=-=-
干祖望医话(3)
--张山雷写的一部西医书
来源:辽宁中医杂志 1997年第6期 干祖望
近代名医,教育家张山雷(1872-1934年),名寿颐,上海嘉定县人,系典型饱学之士的儒医,任兰溪中医专门学校教务主任。教学、临床之外,勤于写作,计撰有《重订中风觏诠》、《疡医纲要》等15部高水平中医专著。但还有一部西医书,可能知者甚鲜。
此书为张山雷在民国丁卯年(1929年)付梓,书名《合信氏全体新论疏注》,共上下两卷合计一本。为四眼线装,15×26开本,泽连丝纸,老宋铅印,35×12字,有框天地头奇阔,含序文目录计80页(因中装书,内两页作一页)。兰溪中医学校梓印发行。
为人师表的高水平中医,为什么写这样一本西医书?他在序文中谓:“本校创始以来,于今九载,诸科讲义约略初具,惟生理一门,在已未(1919年)开课之初,曾有某君编纂数页,简略殊甚,不适于用。兹当五届预科始业,爰采合信氏原书,重录一遍……,名曰疏证。以为初学习医入门之一助。”原来当时中医学校,缺乏适当的生理教材而特地为之编写的。但取原著对校,其中不尽相同,而且章节也予以重新安排,是张山雷“删其浮词,节其要义,间亦以已意疏通而证明之”(序文原句)有意加以调整的。
合信氏何人?序中也稍稍一提,谓:“英医合信氏,行其道于粤东之惠爱医局,撰有本体新论一书。南海陈君修堂相助为理”。因之,我们仅仅知道合信氏为英国人,在中国广州惠爱医局搞临床工作,此书为与陈修堂合撰的。为了知道合信氏,翻了不少资料,这位有功于中国医学的英国大夫一点也无法了解。
前夕偶读清末改良主义政治家王韬(1828-1897年)《瀛濡杂志》,内有一篇散文言及合信氏。谓:“施医院即今仁济医馆也,与墨海毗连,专治华人疾病。主其事者为西(洋)医各隹颉,称刀圭精手。……各隹君后往京师,继之者不一人,而推合信氏为巨擘。合氏前时行医于粤东。著有《全体新论》,讲论脉络脏腑,殊为精详。……至泸后,延金陵管君小异为师,专治著作,译有《西医略论》、《医科新说》、《妇婴新说》三书。……”。同时再参阅原版《全体新论》序文“近得华友陈修堂相助,乃集西国……。”合氏另一著作《妇婴新说》序文:“去岁,余来上海……”。又一著作《西医略论》序文“比岁在粤东,专司医局,未遑著述,今年游上海,旅馆多闲。适江宁管茂材,谈论医学,固相与商确,共成此书。”
我们把这些片言只字,予以综合分析,则合信氏及其四部著作的来龙去脉,即有其完整的轮廓。
考王韬所谓的“墨海”,就是《全体新论》在广州与陈修堂写成,到上海在英国教会办的墨海书馆。当时在清政府通缉,逃到香港之前的王韬,就在这个墨海书馆里工作。医馆与书馆为毗邻,两人都在英国教会领导下单位里工作,所以,王韬对合信氏是相当熟悉的。
合信氏在1851年左右,在广州惠爱医局工作。在此期间与当地人陈修堂合作写成《全体新论》。
1857年,上海仁济医馆主持者各隹颉调京离沪,合信氏也即调至上海接班。后在南京遇管茂材(王韬称小异,可能是别号),从此又与管合作写书3部。为:《西医略论》3卷,咸丰七年梓版(1857年),《妇婴新说》1卷,咸丰八年梓版(1858年),《医科新说》(待考)。
以上诸书,笔者一直妥为珍藏。《医科新说》文革中告失。宋?陆游《剑南诗稿?抄书》“书生习气重,见书喜欲狂。”现在一套完整的珍本书(可能还是绝版)而玉碎,这个书生的懊丧也不言可喻了。
-=-=-=-=-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
在
2009年04月23日 07:29pm
时添加 -=-=-=-=-
干祖望医话(4)
--繁冗削尽留清秀
来源:辽宁中医杂志 1997年第7期 干祖望
什么叫清?就是一无杂质,好象泉水一样尽管多深,一眼望下去,清澄到底。什么是秀?没有臃肿,没有庸俗,当然更没有丑陋的,就是秀。
好文章就是在清秀中形成的。如何求得清秀?就只有“繁冗削尽留清秀”。低级的文章,就是“空”“长”“杂”“乱”,犹如一株未经修剪的树木,满是臃枝累叶,从遥远处看来好象很茂盛,但接近一看,就不堪入目了。
《刘刻遗书?与周次列举人论刻先集》谓:“大抵学问文章,善取不如善弃”。意即写文章,一个会搜集资料的,远远不及一个会削繁删冗的作者高明。南朝梁?刘勰(?-520年)就直捷爽快的说:“繁采寡情,味之必厌”(见《文心雕龙?情采赞》),用现代语来说,是繁琐的文采,一上口就厌恶了。且看刘禹锡(772-842年)《陋室铭》仅仅81个字,流传了1200年,读起来还是齿颊凝香,因为他的确做到了削尽了繁冗,达到了“实”“短”“纯”“清”的超尘脱世境界。
因而,不能不想到我们处方用药,也一如写文章一样,力避“空”“长”“杂”“乱”。消灭了空洞无物、冗长累赘、庞杂不纯及凌乱无章,当然就能“实”“短”“纯”“清”了。不管文人的文章也好,医生的处方也好,就成了精品。“技无大小,贵在能精”(引李笠翁(1611-1679年)《闲情偶记?结构》语),所以笔者把文章与处方作了一个等量齐观来联系,古人早有此思想了。
现在劣质处方,遍地皆然,可以说已占整个处方的3/5以上,中医那能够振兴。一般不及格处方,问题就出在空、长、杂、乱四个方面。
空洞无物: 每立一方,必有主药,古人称为“君”。现在病不分轻重,证不辨标本,东一味补,西一味攻,南一味温,北一味凉,毫无实质可言。
冗长累赘: 正因为没有掌握一套辨证论治的手段,头痛几味药,发烧几味药,痰多几味药,几味几味再加几味,那能不多,16味、18味、20味甚至还要多些,你看还能求得短(少)吗?
庞杂不纯: 头上戴的是皮帽,身上穿的棉衣,脚下拖的是保暖鞋,这是纯。如其头上皮帽,身上香港衫,脚上套鞋,世界上根本没有这样的人,除非是疯子。但处方上经常可看到:升麻与磁石、桔梗与代赭石、荆芥与诃子肉、薄荷与五味子……用在一张处方里,试问这还能称为处方吗?
凌乱无章: 一个急性咽喉炎,证属风热挟痰,一首六味汤可以解决,实、短、纯、清的六味药。但也有人以其头痛而加川芎、白芷;有凛寒又加荆芥、防风;咽喉疼痛加射干、马勃;声音嘶哑加蝉衣、玉蝴蝶;咳嗽加光杏仁、象贝母;痰多加陈皮、半夏;见到充血又加银花、黄连;假定还有便闭而用大黄、芒硝;小便黄赤加竹叶、灯心;饮食呆顿加山楂、六曲……。其实这许多零星症候都是急性咽喉炎必然具备的证候群,现在用药不是中医的“对症下药”,毋怪乎一个急性咽喉炎而用上二十来味药,还有什么章可言。
劣等的文章,我们可以不看。劣等的处方,我们咋办?但事实上也巧妙,病人不一定是内行人,劣等的处方根本鉴别不出来。
最后,我专对中医同行说句话:请你们首先提高你的中医业务水平,别再写出这样空、长、杂、乱的处方,必须写些实、短、纯、清的处方。
作者:
却波渔翁
时间:
2009-4-23 19:36
标题:
世界读书日,中医读书荐【原撰】
疑难病证思辨录
(增订评释本)
柯雪帆 著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7.8一版
-=-=-=-=-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
在
2009年04月23日 07:37pm
时添加 -=-=-=-=-
中西医结合诊治,章回体医案小说,话医理谈方论药,融古今探索评量。本书是对上一版《疑难病证思辩录》的修订、增补,由病休后70余岁的作者亲笔撰写。在上一版30回章回体医案小说基础上,增加了20回。这50回精心挑选的病例,在临床上具有较强的代表性,读者在饶有兴趣阅读小说的过程中,轻松、自然地就可以了解中医面对疑难病证时的四诊经验、病机认识、辨证方法、治疗思路、组方遣药体会,乃至对服用西药后原病状被掩盖或出现副反应时的中医分析。限于小说体裁,原书中有一些中医药方面的重要内容言而未尽,故新增加了30篇评释文章,围绕小说中涉及的问题,分专题作了阐述,精彩纷呈,提出了不少既出自中医又源于当今临床的新见解、新方法、新经验,充分反映了新中国培养的首届中医院校毕业生在几十年教学、临床、科研中严谨治学、辛勤探索、理性思索的成果,可作为中医院校毕业后继续教育的优秀读物。【作者简介】-疑难病证思辨录: 柯雪帆,1927年生,江苏常熟人。17岁从师学医,上海中医学院第一届毕业生。历任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专家委员会委员、伤寒论教研主任,中华中医药学会仲景学说专业委员会委员、顾问,中医药类规划教材编审委员,上海市中医药学副理事长兼内科分会主任等职。曾获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主要著作有:《医林掇英》、《伤寒论选读》(全国规划教材)、《中医辨证学》、《中医外感病辨治》、《疑难病证思辨录》等。【图书目录】-疑难病证思辨录:增订评释本上篇医案小说第1回老海员急病多反复,钟医生妙用伤寒方第2回赴急诊钟老下决心,合心衰中西医结合第3回陈某临垂危而获救,钟老融古今于一炉第4回论辨病巧断蛔虫症,用土方消散大肠痈第5回辩主次钟老抓重点,论标本《素问》有明文第6回论病情集各家所长,治湿热得守方之效第7回选药务须精当慎重,治痿何必独取阳明第8回评五行宜一分为二,论心火有物质可求第9回审病情分虚实动静,论针麻辨寒热阴阳第10回论虚火虚中岂无实,辨异病异中却有同第11回阴得阳升泉源不竭,病与证合法度宣明第12回外病求内在之根源,中医用X线以辨证第13回治腹痛用甘缓辛散,论眩晕主痰火风虚第14回知常达变辨证严密,酌古论今施治精详……下篇评释附1第1版(自序)附2 (第1版)跋附3(《医林掇英》)序附4(《医林掇英》)后记
作者:
却波渔翁
时间:
2009-4-23 19:42
标题:
世界读书日,中医读书荐【原撰】
临证本草
陶御风 编著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年一版
-=-=-=-=-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
在
2009年04月23日 07:43pm
时添加 -=-=-=-=-
喜读《临证本草》
黄 煌
初识陶御风先生,是看他编的《中医病证小方辞典》。那本辞典编得很好,是我研究单味药物应用的指征及配伍的规律时的重要参考书之一。学中医难,难就难在方药应用的标准不明确,所以,学习中医的过程,必须是一个研究的过程。尤其是方药文献整理研究,是中医临床家不可或缺的基本功。前人留下大量的文献资料需整理,许多散乱的经验需总结。没有这些工作基础,要成为一个好的中医,是十分困难的。陶先生就是做这个工作的。他为我们中医临床工作者提供切实翔实的文献资料,提供临床借鉴参考的思路和经验。《中医病证小方辞典》是这样的书,最近,他潜心十年编著的《临证本草》也是这样的一本临床参考用书。
空论少,经验多,这是本书的最大特色。以前许多中药书,都是大讲药性功效四气五味升降浮沉等空洞理论,而对于此药如何具体使用等临床医生关心的关键问题,如配伍如何,剂量如何,服法如何,有何禁忌,有何特别注意点等,往往一笔带过,草草了事。而本书则对临床应用浓笔重彩,最为重点,故书名《临证本草》。特别是“论治备参”中,将各家经验罗列在一起,真有琳琅满目,美不胜收的感觉。比如麻黄条下,麻黄甘草用量在4:1发汗的经验,麻黄大量久煎治疗心动过缓的经验,麻黄治疗阳萎的经验,疏肝方中加入麻黄6克治疗气郁的经验,还有麻黄治疗哮喘宜间歇服用的经验,都是非常宝贵的实用经验,值得参考,能够验证。
是介绍,也是论证,是本书的编辑特色。本书不是泛泛地堆砌一些文献记载,而是在介绍某药的主治时,常常是将古今的经验对照比较。这是一种论证式介绍,是一种研究式整理,具有启发性,增加了说服力。比如在介绍麻黄治疗嗜睡一节中,编者不仅有《肘后备急方》的疗人嗜眠喜睡方,还有《名医别录》麻黄“止好睡”的记载,更有现代两则麻黄配伍苍术、附子等治疗嗜睡的报道。如此,麻黄兴奋提神功效便跃然纸上了。再比如介绍桂枝治疗冲逆证的经验时,编者首先是对《伤寒论》《金匮要略》中仲景用药法的总结,然后是张锡纯、陆渊雷两位大家的论述,还有1994年《中医杂志》有关桂枝加桂汤治疗胸椎板切除术及食管癌放疗后出现冲逆证的报道。通过古今对照,读者对桂枝平冲降逆的功效就清楚了。我知道,陶先生在文献整理工作的同时,多年坚持门诊,正因为有临床经验,才能对临床文献有敏锐的鉴别力。《临证本草》所采用的这种文献整理的方式,是值得提倡的。
药是常药,方是小方,不炫奇标异,本书显得朴实通俗。本书介绍的药物,是120味临床常用药。中医虽然药物数千,其实临床常用的,也就在100多种。本书围绕常用药做文章,就突出了本书的实用性,也有利于初学者。方,是药物的配伍,是中医临床经验的重要载体,讲中药,不能不讲方。但本书所选之方,多为小方。这些小方,药味仅在3味左右。通过这些小方,就比较容易了解药物的功效,方药贯通,也有利于当今临床,十分通俗。全书没有哪些神秘的东西,一切非常平实。所以,即便是初学者,这本书也可读,也当备的。
从《临证本草》的资料占有量来看,陶先生是下了相当功夫的。全书资料从历代本草、方书、临床医著、医案医话、笔记杂著和现代临床报道中辑录而来,书中引用数为4688条,但沙里淘金,不知他要花多少时间在浩如烟海的中医文献中寻觅。想到他“鸡鸣即起,午夜一灯,寒来暑往,倏忽十年”的情景,不禁敬意顿生。当今做中医的文献研究工作,是十分清苦的,但没有如此艰苦的劳动,不可能得到丰硕的果实。当今中医新书架上常常好书难觅,这与当今缺乏潜心做学问的学者是相关的。我真希望中医界有更多的象陶先生那样耐得住寂寞和清苦的学者,这样,中医学的研究,才有功底和活力。
如果说《临证本草》的不足之处,本人感觉全书的编辑分类似乎碎了一些。每药按“临证应用”“临证推广”“临证参考”三层分类,三类之中还有分级标题,但是每类之间感觉内容基本相似,很难截然分开。另外,有些标题要推敲,如“古用发微”与“古法借鉴”,如“临证参考”与“论治备参”,各自的特征表述不明显。还有,“论治备参”各条,如果能注明文献出处或何家所言,对正确理解原文精神就更方便了。以上一孔之见,仅供陶先生参考。
作者:
却波渔翁
时间:
2009-4-23 19:49
标题:
世界读书日,中医读书荐【原撰】
蒲辅周医案
-=-=-=-=-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
在
2009年04月23日 07:50pm
时添加 -=-=-=-=-
内容简介
蒲辅周先生是我国著名中医临床家。本书是根据蒲辅周先生部分应诊和会诊的治疗病案进行整理的。全书共分内科治验、妇科治验、儿科治验及其他治验四部分,力求反映蒲辅周先生治病用药的特点。每个病案政的按语则体现了蒲辅周先生的具体治疗思路。
-=-=-=-=-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
在
2009年04月23日 07:52pm
时添加 -=-=-=-=-
蒲辅周医案
高辉远 等 整理
中医研究院 主编
(内部发行)
毛主席语录(省略)
整理的几点说明(省略)
目录(省略)
一、内科治验
类中风
邓xx,男,72岁,干部,1961年5月15日初诊。十一年前曾突然昏倒,当时经某医院诊断为高血压性心脏病,并请中医重用朝鲜参及真武汤等中药而逐渐好转。自1958年起,常服补心丹,今年有一次开会,突然又晕倒,全身发颤抖,曾住某医院二十余天,治疗渐好转,近来又觉头晕目眩,有时四肢颤抖,甚则身动摇,不敢步行,耳鸣,口涎自流,咯痰不咳嗽,目视物模糊,口苦不渴,时有心慌,食欲不振,无饥饿感,睡眠不实,恶梦多,大便不畅,小便少。其人体丰面赤,脉两寸关微,至数不明,有散乱之象。两尺沉迟,舌质暗红,苔白腻,由操劳过度,肝肾真阴虚,真阳浮越,肝风将动之象。治从肝肾,此属虚证,不可作实火治,宜益阴潜阳。处方:
生龙牡(打)各六钱 煅石决明八钱 灵磁石四钱 生玳瑁(打)三钱 生龟板(打)六钱 红人参三钱
川熟附子三钱 酸枣仁四钱 远志肉一钱
连服三剂,每剂两煎,慢火煎两小时,取300毫升,分5次温服。
5月19日二诊:服药后头晕及痰涎均减少,小便较增多,有时微渴,大便正常,脉如前,原方去磁石加山萸肉二钱,再进四剂。
5月26日三诊:连服四剂后大见好转,晕眩基本消失,身已无动摇,食欲好转,二便调和,唯行动气力尚差,六脉沉缓有力,舌正苔减,乃阳回之象,原方再进三剂,后以原方去玳瑁加杜仲四钱,破故纸(北京叫木蝴蝶,下同)三钱,以五倍量浓煎,去渣入蜂蜜为膏,每日早晚各服三钱,白开水冲服,以资稳固。
按:患者旧有高血压心脏病,曾服参附等药治愈,但过劳则有晕倒,全身震颤,甚则动摇,耳鸣目眩心慌等,皆五志过劳,肝肾阴虚,阳越于上,实为阴不潜阳下虚之故,故以育阴潜镇之品为主,佐以附子回阳(引火归元),人参益气,俾阴固阳回而眩晕渐消,震颤平息而愈,此病虽见耳鸣、眩晕、口苦、面赤,不可误作实火治之,因脉微而迟,舌暗苔白,口苦不渴,乃真虚假实之征,临床时不能为假象所蒙蔽。
(待续)
-=-=-=-=-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
在
2009年04月23日 07:53pm
时添加 -=-=-=-=-
健忘头晕
(高血压症)
艾XX,女,41岁,1960年1月6日初诊。
素有健忘,精神不集中,俯首则眩,劳动则头部自觉发热、血压随即上升,右胁下时有挚痛,有时胃痛,大便有时稀溏,胃纳尚可,睡眠不佳,脉沉细数,舌红无苔。西医诊断为高血压症,曾服凉药甚多,证未减轻,此属肝郁血热,宜平肝清热。处方:
抱木茯苓三钱 酸枣仁三钱 石斛三钱 白芍三钱 香附(炒)二钱 栀子一钱五分 石决明(煅)五钱 夏枯草三钱 地骨皮三 钱 丹皮一钱五分 荷叶三钱 竹茹二钱 服三剂。
复诊:服药后无多大变化,偶有心慌,脉舌同前,前方去香附、地骨皮,加蒺藜二钱、菊花一钱五分、远志(炒)一钱。
三诊:睡眠转佳,诸症均减,尚微感头晕欲吐,原方去栀子、丹皮加广陈皮一钱五分、炙甘草一钱兼调胃气,再服三剂。
四诊:除有时微感头晕、睡眠不稳固外,余症均减,拟以丸药调理肝脾,兼滋心肾,以资巩固。处方:
炙黄芪八钱 当归三钱 吉林参四钱 白术三钱 茯神五钱 远志肉(炒)三钱 酸枣仁六钱 炙甘草二钱 木香二钱 白芍五钱 血琥珀二钱 五味子二钱 干生地五钱 珍珠母五钱 龙眼肉五钱 共为细末,炼蜜为丸,每丸重二钱,每晚一丸,温开水下,服后诸证悉平。
按:健忘,眠差,胁痛,俯则头眩,劳则血压上升,皆系肝郁血热所致。徒用凉药,而不平肝,则肝愈郁,而脾胃反受其损,所以时有胃痛便溏之象。蒲老先用平肝潜热,终用肝脾两调,先后本末,各有兼顾。
-=-=-=-=-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
在
2009年04月23日 07:53pm
时添加 -=-=-=-=-
眩晕(一)
(美尼尔氏综合征)
李XX,男,57岁,已婚,干部,1961年4月17日初诊
从1952年起头晕,当时头晕较剧,如立舟车,感觉周围环境转动,呕吐、血压低,耳鸣如蝉声,于1953年、1957年均同样发作过,西医检查有耳内平衡失调,为美尼尔氏综合征。近二月来头昏头晕,不能久看书,稍久则头痛头晕加重,胃部不适,有欲吐之感,并有摇晃欲倒,食纳减退,体重亦减,常嗳气,矢气多,大便正常,晚间皮肤发痒,西医认为荨麻疹,影响睡眠,恶梦多,小便稍频,有少许痰,有时脱肛,脉弦细无力,舌淡无苔,根据脉证认为属中虚脾弱挟痰,兼心气不足,治宜先益中气,调脾胃,佐以宁心理痰,用补中益气汤加味。处方:
炙黄芪四钱 党参二钱 柴胡八分 升麻八分 白术二钱 当归一钱五分 陈皮一钱五分 炙甘草一钱 茯神二钱 炒远志一钱 法半夏二钱 生姜三片 大枣三枚 服五剂,隔天一剂。
5月12日二诊:服药后诸症均见轻,由于看报稍久,六天前又失眠严重,经某医院诊治,给与镇静剂后好转,但大便有时燥,近日二便稍调,脉迟滑,舌正中心苔薄黄腻,似有食滞之象,仍宜调和脾胃,健强中气兼消胃滞,原方黄芪改为二钱,加枣仁二钱、焦山楂一钱,服三剂。
5月13日三诊:服上药后自觉很见效,食欲及睡眠好转,二便调,精神佳,看书写字较前久些,但超过二小时就觉烦躁及头部发紧,小便正常,脉虚,舌正无苔,改用心脾肝并调,以丸剂缓治。
补中益气丸八两,每早二钱,归脾丸八两,每晚服二钱,感冒时停服。药后头晕失眠等症基本消失。
按:本例西医诊断为美尼尔氏综合征,时发时止,多用脑后宜发,而且呕吐欲倒,并有脱肛等症,中医系眩晕为病。其病因较多,古人分析有:一、风眩:始见《内经》:“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而孙思邈、沈芊绿等均认为肝风引起眩晕。二、痰眩:始见于《金匮要略》:“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朱丹溪亦认为:“无痰不作眩”。《济生方》等亦主张胖人停饮而眩。三、火眩:刘河间认为由风火引起。王肯堂以为由火致眩。张三锡主张痰火成眩。四、虚眩:《灵枢》谓:“上虚则眩”。张仲景、徐春甫等亦主张下虚上实而眩。五、七情内伤、过劳、失眠等均可引起眩晕,亦是临床常见到的。虽病状繁多,只要详为辨证施治,即能收到应有的效果。如本例既非风、火、痰的实证,亦非肝肾不足之虚侯,其脉弦细无力,其证纳差、脱肛、不能用脑等,系中虚劳伤兼心气不足,所以用补中益气汤,加茯神、远志安神宁心,法半夏、生姜降逆止呕,诸证均减,以后又加枣仁安宁心、养肝、补血,焦山楂助胃健脾而更好转,最后用补中、归脾丸而善其后。倘偏执无痰不作眩而重于祛痰或拘泥肝风成眩,用平肝熄风,抑或清火而泄热,则恐本病非但不效,并且不无虚虚之弊。
-=-=-=-=-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
在
2009年04月23日 07:54pm
时添加 -=-=-=-=-
眩晕(二)
(高血压)
陈XX,女,48岁,1964年3月24日初诊。
1960年起经常有头晕,血压不稳定,波动在190~140/120~90毫米汞柱之间。心慌,虚烦懊禯,胸膺有时发闷,形体逐渐发胖,四肢自觉发胀,腿软沉重。腰部酸痛,睡眠欠佳,入睡困难多梦,小便频而短,大便正常,据某医院检查为:1、高血压,2、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状动脉供血不足)。脉沉迟、舌质正常,后根苔薄黄腻、血压168/98毫米汞柱。病由阳虚湿盛,治宜温阳利湿。处方:
党参二钱 生白术二钱 茯苓二钱 白芍二钱 川熟附子(打)一钱五分 桑寄生三钱 狗脊(炮)三钱 杜仲三钱 龙骨(打)三钱 牡蛎(打)四钱
1964年4月6日复诊:服药后腰已不痛,上午头晕已微,下午尚晕,晚间少腹隐痛,脉沉细迟,舌暗红无苔,虽阳虚湿盛,阴亦不足,治宜阴阳兼顾,温阳益阴法。处方:
党参二钱 连皮茯苓三钱 白芍二钱 川熟附子(先煎)六钱 龙骨(打)三钱 牡蛎(打)四钱 熟地二钱 桑寄生三钱 狗脊三钱 杜仲三钱 川楝子(炮)一钱五分 五剂。
1964年4月14日三诊:服药后头晕又减,虚烦懊禯,脐下腹痛俱见好转,纳谷尚可,睡眠仍不佳,血压118/78毫米汞柱,脉弦缓,舌正常无苔,病势已减,仍宜温阳益阴。处方:
党参二钱 生白术二钱 连皮茯苓三钱 白芍二钱 川熟附子(先煎)一钱五分 熟地二钱 枸杞子二钱 桑寄生三钱 杜仲三钱 川楝子(炮)一钱五分 龙骨(打)三钱 牡蛎四钱 五剂。
1964年5月11日四诊:服上药后头晕心烦未作,血压稳定正常,最近胸膺憋闷不舒,睡眠欠佳,有时因憋气而惊醒,饮食尚好,大便正常,小便次数多,脉左沉微弦滑,右沉迟,舌质正常无苔,复温阳益阴之剂,头晕心烦虽解,而胸中阳不足以致湿痰阻滞,心气不宁,治宜调心气,温化痰湿。处方:
茯苓二钱 法半夏二钱 枳实(炒)一钱 竹茹一钱 远志(炙)一钱 九菖蒲一钱 枣仁三钱 党参一钱五分 白术一钱五分 生姜两片 小麦(炒)三钱 大枣(掰)三枚 五剂(隔日),随访诸证皆愈。
按:患者头晕血压高,然而脉沉迟、沉细迟皆阳虚阴盛之象,舌质不红,形体发胖,四肢自觉发胀沉重,困倦乏力,小便频数,综合脉证又为阳虚湿盛之征,法宜温阳利湿,若误用苦寒清热之剂,则更损真阳,致使阴阳更失平衡,病情必因此而增变。蒲老用附子汤温阳益气利湿,龙骨、牡蛎养阴潜镇虚阳,佐以桑寄生、狗脊、杜仲、枸杞子补益肝肾,此方略予增减共服十五剂而头晕心中虚烦皆除,血压降至正常。但胸膺憋闷,睡眠欠佳,改以十味温胆汤加减,调心气,化痰湿善其后。
-=-=-=-=-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
在
2009年04月23日 07:54pm
时添加 -=-=-=-=-
心气虚痛(一)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于XX,男,51岁,1964年2月17日初诊。
1960年3月某医院确诊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当时检查心电图有冠状动脉供血不足、陈旧性心肌梗塞、左心室劳损。胸片:由主动脉增宽。病由心跳气短,下肢浮肿等,血压偏高已六年,现检查已属高血压第二期。1944年起有风湿性关节炎,至今天气改变即疼痛。自觉症状:胸闷气短,心前区疼痛牵连背部,向左腋下及臀部放射,手臂不能上举,伸举即疼痛加甚,每日发作频繁,不能活动,走路即有心慌心跳,容易出汗,夜间难以平卧,每隔十多天即有一次类似休克样的发病,常有头晕头痛,睡眠不佳,每夜只能睡两小时,心绞痛发作甚时饮食即不好,曾服中药近500多剂,多为瓜蒌薤白半夏汤或炙甘草汤加减,诸证未见改善。血压200/120毫米汞柱,诊其脉右关沉微缓,余脉沉细涩。摄政,微有薄黄腻苔,唇紫,此由营卫不调,心气不足,痰湿阻滞,治宜调营卫,通心气化湿痰,以十味温胆汤加减。处方:
西洋参一钱 茯神二钱 枣仁三钱 远志一钱 九菖蒲八分 法半夏二钱 橘红一钱五分 枳实(炒)一钱 竹茹一钱 川芎八分 丹参一钱五分 柏子仁(炒)二钱 大枣(擘)三枚 五剂,慢火煎两次,共取160毫升,分两次温服。
1964年2月27日二诊:服药后头晕减,饮食稍好转,有少量黄而灰的痰咳出,仍耳鸣,睡眠不好,左关微弦细数,余脉同前,原方去丹参加桑寄生三钱,石决明六钱,七剂。
1964年4月9日三诊:上药共服二十多剂,诸症悉减,心前区疼痛已大减,发作次数已不频繁,每月两~三次,未再发生类似休克样的表现,但自觉最近进步较前一段为慢,胸膺尚发闷,手臂伸举虽无牵制,但尚有放射性酸痛,睡眠略有进步,已能平卧,睡后亦觉舒适,饮食、二便皆正常。脉沉细涩,舌质色正,中心微有薄黄腻苔,近日因气候变化,可能影响疾病的转变,原方去大枣,西洋参改用白人参二钱,加宣木瓜一钱,血琥珀粉三分(分两次冲服)续服。
1964年5月7日四诊:一般情况已很好,心区仅偶然闷痛,但发作疼痛时间已很短,睡眠已好,手臂尚微痛,腰及腿部也微酸痛。脉沉细,舌正常,苔中心白腻,宜原方去竹茹、石决明加萆薢二钱,怀牛膝二钱,狗脊(炮)二钱,除感冒则停服外可常服。此后病情遂趋稳定。
按:心绞痛一证,在祖国医学应如何辨别,目前尚在探索,有按胸痹论治的,有按心动悸论治的,本例曾用瓜蒌薤白半夏汤及炙甘草汤,亦即根据这些观点出发的。但已服药500多剂,卒未见效,证明不能再按胸痹、心动悸论治,蒲老分析其症状及病情经过,结合脉涩唇紫,断为营卫不调,心气不足,痰湿阻滞,以心主营,营不调则卫亦滞,故重在通心气以调营卫,用十味温胆,通其心气,兼化痰湿,加川芎,丹参和营,营气和则卫亦利,仅四诊而病情即能稳定,心绞痛亦能控制。从这里可以看出,运用祖国医学,治疗现代医学确诊的疾病,不要拘泥某证即现代医学的某种病,必须充分根据辨证论治的方法,区别对待。
-=-=-=-=-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
在
2009年04月23日 07:55pm
时添加 -=-=-=-=-
心气虚痛(二)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金XX,男,52岁,1963年10月9日初诊。
去年九月发生心绞痛,一度严重,住某医院治疗七个月,诊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迄今未上班。心绞痛发作无规律,近来发作频繁,胸痛彻背,胸闷,心慌,血压偏高已多年,达180/130毫米汞柱,现稳定在130/80毫米汞柱,睡眠很不好,每晚皆服安眠药片。平时不吐痰,饮食、二便尚正常,面色灰暗,脉右沉濡,左沉弦细,舌正无苔,属心气不足,营气不调,治宜调和营卫,补益心气。处方:
茯神二钱 党参一钱 枳实(炒)八分 炙甘草五分 法半夏一钱五分 远志(炒)一钱 九菖蒲八分 枣仁(炒)三钱 柏子仁一钱五分 浮小麦三钱 大枣(擘)三枚 七剂。隔日一剂。
1963年10月21日二诊:开始服两剂药后心慌及心区疼痛未犯,继服则仍有心前区疼,可能因寒流气候突然转变而又诱发之故,脉舌如前,原方去法半夏加香橼皮一钱,黄芪一钱五分,血琥珀粉(另包冲服)三分,七剂。
1963年12月5日三诊:心慌已很轻微,心绞痛未发,睡眠亦略好转,但不能多看文件,脉见上盛下不足,仍宗原意,易汤为膏缓缓服之。处方:
茯神二两 党参一两 黄芪一两半 炙甘草五钱 远志一两 九菖蒲八钱 枣仁三两 大枣(擘)十五枚 枳实五钱 香橼皮一两 血琥珀粉(另包)三钱 慢火浓煎,去渣加蜜熬成膏,和入血琥珀粉,早晚各服一小匙。
1964年2月18日四诊:膏剂已服完,春节外出活动较多,尚能适应,唯劳累后胸膺尚觉不舒,心绞痛已很少发,发时亦轻,脉转缓和,舌正无苔,原方加龙骨一两,沉香粉一钱,为膏继服。
1964年4月6日五诊:药效甚著,平时胸膺已舒,工作繁忙或久坐之后,仍有胸闷现象,睡眠尚可,面色较前好转,精神亦较佳,食纳、二便皆正常,有时发风疹。脉弦缓有力,左寸仍不足,舌质正常无苔,原方加龟板(打)四两,胡麻仁(炒)二两,以后诊治,皆以此方略予增减,暑天则改为粗末,每包四、五钱,每日煎服一包,由是病情日渐好转和稳定云。
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中医无此病名,但有类似此病的记载。根据中医理论,辨证施治,本例属心气不足,故以枣仁、茯神养心气,菖蒲、远志通心气,甘草、大枣甘缓悦脾宁心,即经所谓“虚则补之”之意。然补中应有通,故又有枳实之降,法半夏之辛,同时,冬则用膏,夏则用散,使能与季节相适应。
-=-=-=-=-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
在
2009年04月23日 07:55pm
时添加 -=-=-=-=-
心气痛夹痰湿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苏XX,男,45岁,于1963年12月30日初诊。
1962年初,心前区有时闷痛,而月份至某医院检查,诊为冠状动脉粥样性心脏病,而病情逐渐加重,心前区发作性绞痛,每两~三天即发一次,绞痛时间约四、五分钟,伴有胸闷憋气,经常服硝酸甘油片,但只能解决发作时的难受,如饮食不节或吃了不易消化的食物即诱发,形体发胖,平时吐痰多,容易头晕心条,大小便正常,脉弦滑,舌质正红,苔白腻边缘不齐,由本体湿盛,湿聚为痰以致影响心气运行,治宜温脾利湿,和胃涤痰,方宗温胆汤加味。处方:
茯苓三钱 法半夏二钱 橘红一钱五分 炙甘草七分 炒枳实一钱 竹茹一钱 姜南星一钱 白芥子(炒)一钱 茅术一钱 厚朴一钱五分 生姜三片 十四剂,隔日一剂。
1964年1月24日二诊:效果甚为明显,二十天来心绞痛仅发过三次,疼痛程度亦减,发作时未再服西药,咽间痰减少,头晕依然如前,平时胸尚憋闷,纳食、二便皆正常,脉沉弦滑,舌正红,苔中心黄腻,仍以温化痰湿,原方去茅术加远志一钱,九菖蒲八分,五剂,隔日一剂。
1964年4月10日续诊:前方随证加减四次,心区疼痛一直未发,偶于饭后胸膺微闷。最近消化微差一点,自觉饭后胃胀,大小便尚正常,晚间仍头晕,脉弦缓有力,舌淡红、苔秽腻,近来气候隐语,湿热郁闭,外湿与内湿相应,故胸膈不利,治以原法加开胸利膈,清利湿热之品。处方:
茯苓三钱 法半夏二钱 橘红一钱五分 炙甘草七分 枳实一钱 竹茹一钱 白芥子(炒)一钱 远志一钱 九菖蒲八分 黄连(炒)五分 薤白二钱 厚朴一钱五分 陈皮一钱 麦芽二钱 生姜两片 三剂。
1964年4月17日续诊:十五号晚间心区疼痛又发作一次,最近两天一般情况尚好,饮食又转佳,二便正常,尚吐少量痰,胸膺发闷,脉沉弦,舌正苔薄黄腻,仍属痰湿阻滞,胸阳不畅,续宜温化痰湿。处方:
茯苓二钱 法半夏二钱 橘红一钱五分 炙甘草一钱 枳实(炒)一钱 竹茹一钱五分 桂枝(去皮)一钱 白术一钱 郁金二钱 厚朴一钱五分 五剂。以后病情稳定,未再服药,嘱其善自颐养。
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在中医辨证方面是多种的,本例心绞痛,不仅由一般心气作痛,而兼本体湿盛,痰湿阻滞,故重点温脾利湿,和胃涤痰。
-=-=-=-=-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
在
2009年04月23日 07:56pm
时添加 -=-=-=-=-
胸痹
(心绞痛)
苏XX,女,36岁,于1964年4月29日初诊。
发病已六年。1958年因心前区阵发性剧烈绞痛住莫斯科医院检查诊为心绞痛。经治疗未效。1959年回国后渐觉腰部绞痛继起,向下放射,小便检查有红细胞,肾盂造影未发现结石,1962年初即住某医院,渐致不能起床,1963年初右胁下绞痛,化验检查谷丙转氨酶400单位,并经各种检查确诊为:1、心绞痛,2、慢性胆道炎、胆绞痛,3、慢性肾盂肾炎、肾绞痛。其症:心前区阵发性绞痛,发作频繁,每日五~七次,胸痛彻背,牵引肩背上腹挚痛,胸感发憋发闷,指甲发青,略有咳嗽,疼剧时有大汗出,据述前不久汗出浸湿之内衣拧出半盆汗液约2000毫升,右胁下绞痛及肾绞痛亦经常伴随而作,或单行发作性疼痛,有时恶心,口苦,大便偏干躁,睡眠亦差,形体尚胖,面色苍白,腹不满,卧床不能下地活动已年余,经用各种方法治疗均未见效,病情反日渐加剧而于1964年4月29日请蒲老会诊。脉象寸尺沉弱,右关动数,左关弦细,舌质略淡,后根苔薄秽腻,月经尚不大差,据病程已久,肝胃失调,心脾不和,阳气不宣,宗气阻滞,以致胸痹绞痛走窜,属胸痹,先宜通阳宣闭,降逆和中。处方:
全瓜蒌(打)六钱 薤白三钱 枳实(炒)一钱 法半夏二钱 柴胡一钱 降香一钱 三剂,每剂煎两次共取160毫升,分两次温服。
1964年5月11日二诊:药后心绞痛次数减少,大发作仅两次,一般发于饭后,疼痛程度减轻,服药当天很少发,停药则发作尚频,胆绞痛发作一次,饮食稍增,大便每日一次,脉象寸尺沉细,右关弦缓,左关弦细,舌正红苔秽腻略减,续宜理心气,和胆胃。处方:
茯苓三钱 法半夏二钱 广陈皮一钱 枳实八分 竹茹一钱 九菖蒲一钱 远志一钱 白芥子(炒)一钱五分 高良姜一钱 川楝子(炮焦)二枚 麦芽二钱 三剂,隔日一剂。
1964年5月19日三诊:服药后心绞痛很少发作,吃油腻物或吃牛奶后易诱发,右胁下疼痛阵发如前,伴有恶心,上肢及下肢经常起紫斑,大便已不干,精神更见好转,脉象左脉渐缓和,右沉细涩,舌正红、苔腻再减,续宜原方佐以行滞活络之品。处方:
茯苓三钱 法半夏二钱 广陈皮一钱 炒枳实八分 九菖蒲一钱 炒远志一钱 炒白芥子一钱五分 炮焦川楝子一钱五分 川芎八分 桃仁一钱 血竭五分 血琥珀五分 焦山楂一钱五分 麦芽二钱 三剂。
四诊:紫斑消退,心绞痛未犯,仍宗原方再服三剂。
1964年6月22日五诊:精神更见好转,能下床活动如散步等,前天进行肝穿刺,病理变化属迁延性肝炎,现觉胃不舒,泛酸嘈杂,口酸,呕吐一次,大小便正常,出汗较少。脉象两寸尺沉细,右关沉弱,左关弦细涩,舌质正常无苔,由肝胃不调,心气未和,治宜调肝胃,降逆气佐以养血。处方:
党参一钱五分 茯神二钱 炒小麦三钱 当归二钱 白芍二钱 熟地二钱 炮狗脊一钱 法半夏一钱五分 代赭石三钱 干姜四分 黄连五分 琥珀五分 沉香三分 第一煎煎一小时,取150毫升,分三次服。
1964年9月3日来我院门诊:出院已一个多月,住北戴河休养,心绞痛仅犯过三次,每次疼痛时间较短,疼痛程度亦轻,但仍彻背和向右手臂放射,伴有憋闷感,走路气短头晕,不发作时已能稍微活动和散步。右胁下绞痛比较稳定未发,有时腹胀及胃脘疼痛,心情依然很悲观,时时欲哭,睡眠不好,脉象沉细微弦涩,舌质正中心微有秽苔,脏腑失调,五气不和已久,但病情逐渐好转,宜续调肝胆,滋心脾。处方:
炙甘草一钱五分 杭白芍三钱 炒小麦四钱 大枣(掰)四枚 茯苓三钱 枣仁三钱 香橼皮一钱 高良姜一钱 焦山楂二钱 麦芽二钱 血琥珀五分,冲服,七剂,隔日一剂。
1964年10月23日再诊:上方随证加减三次,症情趋向稳定,心绞痛很少发,饮食亦好转,唯少腹有时发凉,脉沉细舌正无苔,续宜强心气,养肝脾以资巩固。处方:
黄芪二钱 党参一钱 白术一钱 茯苓二钱 炙甘草一钱 当归一钱五分 白芍一钱 熟地二钱 五味子八分 炒远志一钱 陈皮七分 肉桂(后下)二分 七剂。慢火浓煎两次,共取300毫升加蜜一匙,分两天四次服,最后改用丸剂,朝服养荣丸一丸,晚服左归丸一丸。至11月底症情更为好转,食欲增加,精神大振,睡眠亦佳,体力增强,活动已不气短,诸痛皆平稳,脉缓有力,舌正无苔。欲回新疆工作,遂嘱续服养荣丸每日一丸,以善其后云。
按:本例现代医学确诊有:1)心绞痛,2)慢性胆道炎、胆绞痛,3)迁延性肝炎,4)慢性肾盂肾炎、肾绞痛等症。并长期住院卧床,病情极为复杂。蒲老根据中医审证求因:不外是六淫之邪,由表入里,未能及时透邪外出,以致附着脏腑,或内伤七情以致机体功能紊乱,或两者相合为病。今患者病程已六年,脉寸尺沉弱,体制已虚,而见症皆实,如胸痛彻背,背痛彻心,胸感憋闷,指甲发青,恶心,大便干,右关动数,左关弦细,知其气机闭塞,胸中阳气不宣,急则治标,遂以瓜蒌薤白半夏汤加柴胡、枳实、降香通阳宣闭,调和肝脾。服后疼痛次数及程度皆大减,但停药则发作仍频且甚,右关由动数转弦缓此胸中阳渐通,气机初启,而心气不足,胆胃未和,故以十味温胆汤加减,益心气,和胆胃,再加高良姜温阳散寒,川楝子降逆清胆,麦芽和胃舒肝,又因上下肢有瘀斑加川芎、桃仁、血竭行瘀和络。至五诊精神好转,已能下床活动,但其胃尚不舒,泛酸嘈杂或呕吐,改用法半夏、干姜、黄连、代赭石、沉香调肝脾,降逆气。出院休养。然而仍见心情悲观,时时欲哭,睡眠欠佳,故用芍药甘草汤合甘麦大枣加味,滋补心肝,健脾和胃。终则改服人参养荣丸,后加服左归丸,心、肾、肝、脾并调,补其不足以资巩固。从而精神、睡眠皆佳,饮食、二便正常,而回新疆工作。
-=-=-=-=-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
在
2009年04月23日 07:57pm
时添加 -=-=-=-=-
心悸
(风湿性心脏病)
舒XX,48岁,已婚,演员,于1963年2月12日初诊。主诉1948年开始在工作劳累后不能平卧,1949年冬季劳累后有气短、咳嗽欲吐,不能行动,经医院检查为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经用毛地黄治疗而症状逐渐消失,后每年冬天易犯感冒,而喘咳不能平卧,有时天热亦发作,以后西医检查发现肝大,未作彻底治疗。1953年起又喘咳痰内有小血块,经中西医治疗,将近一年才好转。1956年起,又因心脏功能差而常服毛地黄渐好转。1957年至1959年间,未发过病而能演出,1960年起又常犯病,有时低热、咳血。去年得过肺炎,后慢性心力衰竭,常有下肢肿胀,现夜间失眠较重,往往彻夜不寐,并有心慌气短,常服西药利尿剂后小便才多,食欲尚佳,自觉胃空,嗳气吐酸,去年十月其胃部隆起,以午后及夜间较甚,按之不痛,舌有麻木感,口干不敢饮,不知咸味,而对甘、辛、苦、酸均能辩别,头晕、疲乏、个性急躁,大便尚佳,月经尚准,本次月经量少而刚过,经期不舒,但不知所苦,面黄,脉寸尺沉细,两关弦大而急,舌质深暗,苔黄腻乏津,由于心肺早有损伤,因之血瘀气滞,目前肝胃火盛,治宜先调肝胃,方宗温胆汤加味:
茯苓三钱 法半夏二钱 广陈皮一钱 炙甘草五分 炒枳实八分 竹茹一钱 玉竹三钱 核桃肉两枚 服三剂。
同月15日二诊:服第一剂药后胸部舒畅而入睡佳,第二剂后尚失眠,昨夜服第三剂后,睡眠很好,心慌见轻,多说话后有咳嗽,稍有白沫痰,食纳欠佳,二便正常,口干喜热饮,尚不知咸味,下肢有轻度浮肿,血压100/70毫米汞柱,脉两关弦急已稍缓,舌苔同前,原方加泽泻一钱。服三剂。
18日三诊:药后口渴见轻,仍失眠易醒,尚感舌麻不能辩咸味,食纳及二便正常,脉转沉弦细数,舌质仍暗,黄苔见退,改用舒肝活血化瘀之剂,方宗血府逐瘀汤:
赤芍一钱五分 干生地三钱 当归一钱五分 川芎一钱 桃仁一钱五分(去皮) 红花一钱五分 柴胡一钱 炒枳壳一钱 桔梗一钱 川牛膝二钱 服三剂,隔天一剂。
25日四诊:药后已稍知咸味,睡眠转佳,易咳嗽,鼻唇微干,近日腿肿明显,小便黄,大便正常,脉较初诊缓和,舌质转略暗,舌苔见退,原方再进三剂,隔天服一剂。
1963年3月4日五诊:药后口渐知咸味,今日月经来潮,距上次23天,小腹微胀,量稍多,色红,足仍浮肿,昨日稍有气喘,咳嗽无痰,食欲及二便正常,睡眠尚差,脉右沉濡,左沉微弦,舌暗中心微有黄腻苔,根据脉象改用调和营卫、温阳利水,用桂枝八分(去皮) 白芍一钱 炙甘草八分 生姜两片 大枣两枚 川熟附子八分 白术一钱 茯苓三钱 煅龙骨三钱 煅牡蛎二钱。 三剂,隔天服一剂。
3月11日六诊:药后腿肿消减较显,但胃脘部微痛,四天前因感冒而曾恶寒发热,现已不热,咳嗽吐白痰,食欲稍差,口乏味,已能辩清咸味,饥则不寐,饱则寐佳,大便日二、三次,不稀,小便正常,肝区有时隐痛,脉左寸沉细关弦虚,右寸浮弦关弦滑,尺沉细,舌质暗,中心及后根薄白腻苔。由轻感引起脾胃失调,宜标本兼治,用茯苓三钱 法半夏三钱 广陈皮一钱五分 炙甘草五分 炒枳实一钱 乌药一钱五分 砂仁一钱 木香五分 焦山楂二钱 生姜三片。 四剂,隔天服一剂。
3月18日七诊:药后胃痛见减,尚嗳气,胃部稍隆起,按之软而不痛,偶咳嗽,微有白沫痰,口舌及咽部发凉感,腿肿已基本消失,食纳佳,口已知五味,睡眠转佳,二便正常,脉缓有力,舌质转红,中心有薄白苔,仍宜调心气,和胃气,兼和络消瘀。原方加厚朴一钱五分,红花一钱,学界一钱。四剂,隔天服一剂。
3月底八诊:药后胃部已不胀,局部不隆起,睡眠转佳,偶有失眠,腿已不肿,食欲、二便正常,脉同前,舌正无苔,拟用丸剂缓调之,以善其后:
白人参五钱 茯神、茯苓各五钱 白术五钱 广陈皮三钱 法半夏五钱 炒枳实三钱 枣仁一两 远志三钱(甘草水制) 菖蒲三钱 柏子仁五钱 丹参五钱 川牛膝(酒制) 杜仲(盐水炒)五钱 炮狗脊五钱 泽泻(盐水炒)五钱 川断五钱 炙甘草三钱 破故纸五钱 胡桃肉二两 共为细末,炼蜜为丸,每丸二钱,早晚各服一丸,食前白开水送下,感冒时停服。以后一切症状消失而停药。
按:患者西医诊断为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有慢性心力衰竭,血循环障碍,而临床上表现为舌质暗紫,心慌气短、胃脘部隆起、不知咸味、失眠、浮肿、腹满。开始以温胆汤加味,脾胃得和而气短心悸渐平稳。继则用疏肝、化瘀、活血法,使血运畅顺,脘隆平、口知咸、气血调和,舌暗转红,诸症渐消,再以桂枝、附子、龙牡、白术等温阳镇逆,使营卫调和,脾胃健运、而水湿消,最后以益心神,和胃补血而症状逐渐消失,恢复健康。
作者:
却波渔翁
时间:
2009-4-23 19:59
标题:
世界读书日,中医读书荐【原撰】
岳美中医话
-=-=-=-=-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
在
2009年04月23日 08:11pm
时添加 -=-=-=-=-
【作 者】:岳美中著;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主编
-=-=-=-=-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
在
2009年04月23日 08:13pm
时添加 -=-=-=-=-
岳美中医话集1
述 学
余学医之始,是因肺病咯血,求治无效,遂购阅医书,欲得自救。且习医的经历较多坎坷,学术思想的发展亦多曲折。约可概为三个阶段:
初学医时,从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入手,多以时方应病家。临证稍久,觉其局限,转而学习清•吴鞠通、王孟英之温病学说,用之临床,效失参半,亦觉其方琐细冗弱。自思,我国四千年医道之流传,其愈疾之术竟若是之疲弱乎?还是自己于此道未深入呢?饥渴之中,再研读《伤寒》、《金匮》,见其察证候不言病理,出方剂不言药性,从客观以立论,投药石以祛疾。其质朴之实验学术,实逼近科学之堂奥,真是祛疾之利器。后又钻研唐代《千金》、《外台》诸书,其中质朴之学,实用之方,直上接仲景,果能用之得当,亦有如鼓应桴之效。从1934年到1949年间,即专用古方治病,时起大症。益坚信其中之奥妙,原不在宋元以后。因此,在多年中,对唐代以前医学愚衷款款,矻矻研求,不无收获。这是第一阶段。
以后,在不断的学习体会中逐渐感觉到专执古方亦有不足。一方面,临证时遇到疾病多,所持的方法少,有时穷于应付,不能泛应曲当;另一方面,经主中有侧重温补处,倘有认证不清,则必病随药变,持平以论,温、热、寒、凉,一有偏重,其失得是相等的。治病若先抱成见,则对真理的认识即不能精确,所谓“一尘迷目,四方异位”。对疾病的治疗,则难期完整的疗效。40年代末50年代初,经过读书临证和与同道商讨,认识进了一步,体会到专学《伤寒》容易涉于粗疏,专学温病容易流于清淡。粗疏常致于偾事,轻淡每流于敷衍。必须学古方而能入细,学时方而能鹜实。入细则能理复杂纷乱之繁,鹜实则能举沉寒痼疾之重。当时,曾对这一阶段学习与临床体会加以总结,认为治重病大症,要用仲景的经方;治脾胃病,用东垣的方较好;治温热及小病轻病,叶派时方细密可取。总之,只有因人、因证、因时、因地制宜,选方用药,才能不偏不倚,恰中病机。这是第二阶段的认识。
1954年以后,对唯物辩证法进行了学习和研究,用于总结前此的医疗经验和学术思想,又有了新发展。认识到执死方以治活人,即使综合古今参酌中外,也难免有削足适履之弊,需有足够的书本知识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在正确方法的指导下,研究用药制方的规律,找出使用的标准和范围,才能活用古法。从中医治病取效多为复方这一事实出发,在药物配伍和方剂组织历史演变的痕迹中,寻求它的规律性。这是第三阶段的认识。这种研究,不仅可以对临床一些病的治疗开拓新的思路,而且可以使辨证施治的理论得到丰富和深化。
-=-=-=-=-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
在
2009年04月23日 08:15pm
时添加 -=-=-=-=-
医有五等说
来源:《岳美中医话集》
中医是一门艰深的科学,易学而难精。医生也绝不是泛泛地认得几味药,记得几个方就是中医。《内经》有上工、中工、粗工之分,把医分为三等。《周礼•医师章》也依技术高低,考核的优劣,而决定为工为徒,职位升迁。今天的中医,除了年高者尊为老中医外,多没有什么区别,其实细细一看,可以分为五等。
初等医生,叫开方医生。这种人只会念汤头歌诀、药性歌括四百味、药性赋,于中医学术实际上还是门外汉。平日打听名医好开什么方药,依样葫芦,拿去应诊,看病用方与抄方无异,冀其有效,自不可能。
二等医生,叫用药医生。这种人正式学过中医基本理论,懂得生理病理、理法方药,但是应用不好。一般的病可以治,病情稍一复杂就束手无策。因为所学尚在皮毛,辨证自然不清,全凭自己对症用药,纳呆则麦芽、山楂,头痛则白芷、川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胸无定见,幸中者少。
三等医生,叫辨证医生。这种人正式受过老师教训,学师承,对于中医学下过一番功夫,比较精通,有点根底,会一点辨证,也能够综合分析,辨证施治。虽然学有渊源,但是经验不够,所以旁人能治的病,他能治,旁人治不好的病,他也治不好,现在所谓好医生,大致属于此类。
四等医生,叫入细医生。这种人学验具丰,最为可贵。能够纯熟地运用中医理论辨证施治,独立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遇着复杂的病,不论头绪多么繁杂,病情多么凶险,一经他手,辨证如理乱丝,轻拢慢捻渐得丝头,用药如解死结,徐引缓导切中症结,别人治不好的病,他能治好许多,一方一药之投,看似平淡,而渐入佳境,在从容和缓之中,即愈大症。这种医生内里蕴藏着深厚的学识和丰富的经验,堪称名医。
最上等医生。旁人治不好的病,一到他手,往往著手回春。辨证分析,准确细微;论治方药,贴切对症。可惜这种医林妙手,在今天所见甚少。过去,一些老大夫可以稍稍当之。
明了了医有五等,习医者学有方向,万不可浅尝辄止。一边投师访友,从人学;一边钻研经典,从书学;一边勤于临证,从病学;日积月累,循序渐进,要敢于反躬自省,要臻于至美,终可成四、五等医生。只有艺精,才能活人。愿天下为医者共勉之。
作者:
却波渔翁
时间:
2009-4-23 20:06
标题:
世界读书日,中医读书荐【原撰】
中国药业史
-=-=-=-=-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
在
2009年04月23日 08:08pm
时添加 -=-=-=-=-
《中国药业史(第2版)》简介
本书以丰富的史料为基础,首次全面、系统地论述厂中国药业的特色地位、形成发展、商品来源、对外贸易、经营技巧、行会组织.庙会药市、假药防治、开发利用、基本名词探源和著名百年老店等11个方面的内容。重点是药业的古代史和近代史。形式上采用通史与专论相结合。叙述上史沦结合、观点明确、资料性强、可读性强。为作者历时20年之开创性、奠基性力著,填补厂系统研究中国药业史的空白。有较高的史学价值和现实的借鉴作用。
本书以医药行业的主管部门、医药企业的管理者和高、中、初级专业技术人员及医药院校师生为主要对象,亦可供从事医学吏、药学史、经济史、商业史的研究人员和其他爱好者参考。
-=-=-=-=-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
在
2009年04月23日 08:08pm
时添加 -=-=-=-=-
【作者】唐廷猷
【出版社】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4-1
作者:
却波渔翁
时间:
2009-4-23 20:38
标题:
世界读书日,中医读书荐【原撰】
[这个贴子最后由却波渔翁在 2009/04/23 08:56pm 第 2 次编辑]
名老中医之路
作者: 周凤梧 张奇文,丛林 编
页数: 1229
定价: 65.0
出版社: 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装帧: 精装
出版年: 2005-7-1
[color=#990000]
-=-=-=-=-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
在
2009年04月23日 08:40pm
时添加 -=-=-=-=-
简介 · · · · · ·
名老中医之路?是的,不用怀疑您的眼睛,岳美中、任应秋、施今墨等等,一个个如雷贯耳的中医泰斗,他们的治学之道、学术成就、医德医风曾经启迪、诱掖了多少的中医后学。今天,本书载着广大读者的关爱和厚望又与您见面了,相信她带给您的不仅仅是惊喜
[color=#990000]
-=-=-=-=-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
在
2009年04月23日 08:44pm
时添加 -=-=-=-=-
zhangyin812 发表于 2005-1-1 18:03
读《名老中医之路》有感
这些天在读《名老中医之路》,曾经在图书馆中看到过这本书,当时却没有在意,以为学医就该多读医书,不该把精力放在别处,但细读了这本书后觉得如获至宝,就好像古代或近代政治家都爱读史书,前车之覆可以为鉴。前代名老中医的学医和临床经验可以给我很多的启发。
首先是学习方法。面对浩瀚的医林,我也迷惑过,甚至还浪费了许多的时光,现在进了中医药大学到第五年才领悟到如何来学中医。期间真是走了很多的弯路,我很遗憾自己没有在第一次看到这本书时就可以读一读它。不过我还是很庆幸,至少我比其他更多的人先走进了中医学习的殿堂。
学习中医首先是要背,背什么,背《药性赋》,《汤头歌诀》,《医学三字经》,这些是基础。再有就是背《内经》,《金匮》,《伤寒》。《内经》的重要条文,《金匮》,《伤寒》的重要条文,带方的条文都要可以信手拿来。
其次要看书,我以为比较好的方法是先看《金匮》,《伤寒》,然后由次上述至《内经》,下循至医学各家著作。四大经典要精,要做到读书百遍,其义自现的程度。其他医家的著作要做到博览群书。对主要经典著作要扎扎实实下功夫,读熟它,嚼透它,消化它。读每本书都要在弄清总的背景的前提下,一字字一句句地细扣,一句句一字字地读懂。任应秋老中医读《内经》时由个不错的方法。先从篇章句读下手,根据文章的含义把每篇文章分节,然后在对《内经》原文熟悉的程度下再细读注家的著作,比较值得推荐的是张介宾的《类经》。姜春华老中医学习《伤寒杂病论》,以为掌握仲景配伍的规律最为重要。刘渡舟老中医推荐学习《伤寒论》要先把《医宗金鉴·伤寒心法要诀》和《长沙方歌括》学懂吃透,并要背诵如流,牢记不忘。在此基础上,再看不带注解的原文。至少看它四五遍,并对其中的六经提纲和一百一十三方的适应证都牢记熟背。在此基础上就可以看注了,推荐成无己的《注解伤寒论》,《伤寒明理论》,《伤寒论方解》,及徐大椿的《伤寒论类方》,柯韵伯的《伤寒来苏集》,尤在泾的《伤寒贯珠集》,丹波元简的《伤寒论缉义》。《金匮》的学习方法类似于《伤寒》。注家方面比较值得推荐的是尤在泾的《金匮要略心典》,曹颖甫的《金匮发挥》,陆渊雷的《金匮今释》。对于这几本经典在熟读原文和注解之后就可以带着问题去阅读,直到掌握精神实质。“每一本书皆作数过尽之”“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其所欲求者耳。”读经典要遵循读书宁涩勿滑的原则,但也要钻得进去,跳得出来,读好书不求甚解,不要钻牛角尖。在读完经典后也可涉猎历代名医的著作。姜春华老中医推荐可以从《外台秘要》中统计治疗某种主治的药物,然后再以仲景配伍之法辨证论治以解决仲景方药少不够用的困难,读诸家的医书要懂得由博反约,就是从全面的资料之中归纳出几个重点,从不同的现象之中,找出其共同的规律,也要懂得取舍,后世诸家难免由一家之言,故应客观对待,择其善者从之。
其次要善于写,边读边写,边临床边写,勤于积累。读书可以写概括和缩写,把已读过的书的内容,作一个非常概括而简短的叙述,扼要说明某一本书的内容,主要讲的是什么问题。可以写纲要笔记,即写作提纲,依原文的次序进行简明扼要的复述,体现全书或全篇的逻辑性。另外就是摘记,可以结合自己研究方向相近的一个或几个方面的专题摘要积累,主要的加以标志,散漫的贯以条理,怀疑的打上问号,领悟的作出分析,大胆地附上己见。另外还可以写心得笔记,把自己的收获,体会见解,用自己的话记录下来。临床时要认真记录下病人的病情,用药,可资今后的分析。
再次要会学,“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不仅要学其他医生的独到方法,还要善于向病人学,久病成良医,病人对自己的病情及用药都是很了解的,可以从他们身上学到很多。再有也可以学西医的长处,不能固步自封,但也不能象现在某些中西医结合,以西药为主,中医作为点缀。
除了学习方法,老中医们给我的感动更是他们勤奋刻苦的精神,许多名老中医都是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学习的,而我们现在学医的条件还算不错的,更应该勤奋努力,知难而上
xuanhujusi 发表于 2005-1-1 19:53
[color=#990000]
-=-=-=-=-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
在
2009年04月23日 08:45pm
时添加 -=-=-=-=-
读《名老中医之路》 [原创 2005-03-30 09:26:03 ] 发表者: lsmodel
读《名老中医之路》
是书记二十五位医林前辈之治学经验。上摘出一隅。亦可见医之道,无捷径,唯用心矣!
无恒难以做医生-岳美中
读书宁涩勿滑,临证宁拙勿巧
自视当知其短,从师必得其长
读书多些有益于专,知识博些源头更活
勤能补拙恒斯效,俭可养廉贞自清
岳老还有几句话
要有恒,不可时作时辍
要专一,不得见异思迁
要入细,不可知学皮毛
戒玩嬉
戒嗜好
治学门径和方法-任应秋
子贡曰:“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凡学问都有一堵高墙,如不找到门径进得墙内,则比不能领略无限风光。说的好。《四库》著录医书九十四部、六百八十二卷。
学习方法:
精读,这和岳老的宁涩勿滑一样,看来读书确实应该读进去。
勤写,不动笔墨不读书.列举了任老的不同笔记若干篇,可见读书之勤奋和用心。另外介绍了卡片的做法。
深思,弗得弗措。四善记,任老的编写药诗诀是一个好办法,好在现在的医类诗诀随处可见,不用自己编了。但是自己编的应该更加便于记忆,因为在编写的时候已经过了多遍大脑了。
我的学习过程-姜春华
做医生一定要有思路,它不是墨守成规,而是活用成规,创立新规,既创又破,既破又立。资料想一盘珠子,思路就是穿起这些珠子的绳子。
路,是人走出来的-金寿山
读书百遍,不如抄书一遍,读书百遍,其意自见。
“博“正是为“专“吸收营养
金老在快结束时写了一则医案摘抄于此:我在青年的时候曾治过一湿温病人,病已多日,心下痞闷不舒,大便不通,舌苔黄,有可下之征,用小陷胸汤加味,服药后得利,胸腹宽畅,但随即衰竭而死。病家归咎于命而不归咎于医,但我终觉得小陷胸汤用的不对,有内疚之心,而不明其所以然。后来深入研究叶天士的《温热论》,读到湿温病,大便溏,为邪未尽;必大便硬,乃为无湿,始不可再攻也一段,才知道我的错误。金老之治学严谨令人佩服,医德的高尚就更加令人钦佩了。
没有渐悟便没有顿悟。
业精于勤荒于嬉-李聪甫
若要精,人前听,若要好,问三老
只怕不勤,不怕不精,只怕无恒,不怕不成。
中医读书自学的几个方面
择善本,苦奠基,追源而上
勤于问,精于思,辨明泾渭
重实践,究成败,累积心得
还必须注意,无论笔记、心得、医案,乃至每一张处方,都要书写工整,点画清晰,要培养严谨的作风。
育兴致,明志向,术要专攻
须知有志才有兴,有兴才有专攻,有所专攻才有所识,有识才有成。
览群书,广学识,相得益彰
医书一担,儒书一头。余还以为医道同源,所以道书更是要学习。
再有就是孟子曰:不直则道不见
学习中医的点滴体会-刘渡舟
刘渡舟伤寒专家,我是知道的,而且手中还有刘老的《伤寒临证指要》只是自知根基还未建好,所以未曾看过,这次先看看刘老对于中医学习的指要。
自学的三忌:一忌浮、二忌乱、三忌畏难。
学习中医要从经典著作入手,不要怕难,要有一点精神;二是对中医学的原文和汤头、药性及歌诀,既要明其义而又要背其文。不背一点书,是没有工夫可言的;三是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自学不是权宜之计,而是要一生奉行;四是要学用结合、学以致用。
学无捷径贵在恒心-彭履祥
恒心,孔子说: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因为医所以寄生死。
陆士谔说:读书难,读医书尤难;读医书得真诠,则难之尤难。
一曰信,坚定信心、二曰静,心静、三曰细,剔除错误,淘汰衍说,辨别讹字。更需扩大眼界,善于互参。陈修园:读仲景书,当于无字处求字,当于无方处求方,才可谓之能读。现在我知习医还远未得门径,因此仲景书未读,我想当能够谓之能读了,医术的理论知识也就具备了。
书宜读活,切忌拘泥呆板。剔错、辨讹,去伪存真,是读书必下的工夫。
是书记二十五位医林前辈之治学经验。上摘出一隅。亦可见医之道,无捷径,唯用心矣!
[color=#990000]
-=-=-=-=-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
在
2009年04月23日 08:51pm
时添加 -=-=-=-=-
傅文录 河南省平舆县人民医院
《名老中医之路》书出版于上世纪80年代,当时笔者刚刚走出校门不久,通过媒体介绍得知此书之发行,当时非常渴望能得到一本一睹快,遗憾的是始终未能如愿,信念在自己心中悬挂了近20年,如今终于如愿看到了此书每于晚上阅读一篇,慢慢品味这些名家为中医事业奉献一生的酸甜苦辣。
《名老中医之路》之书中的60余位名老中医,都亲笔撰写了自己一生的求医生涯,字里行间,透射出他们求医行医之路途上的艰辛与困惑,汇总他们的共同特征,大概有以下几个方面:
坚忍不拔的求医信念与毅力:这些名老中医大都出生于解放的战乱年代,为了学习中医,不惜千里求学或拜师,为了完成学业,在颠沛流漓、艰难困苦的生活环境中,起早贪黑,抓紧一切时间去自学或背书,为后来的成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他们这坚忍不拔的求学精神,为我们做出了表率。
普渡众生的慈悲心怀:这些名家在一生的求医行医过程中,始终怀着“普渡众生”的心愿,乐善好施,济危救贫,从不计较个人得失,把普救“含灵之苦”做为自己终生的追求。
理论结合实际的学习方法:背书是学习中医的基本功,一般从四小经典(《汤头歌诀》、《医学三字经》、《药性赋》、《脉诀》)开始,古人有“书读百遍,其义可见”之说,而且只有熟读会背才能使人联想丰富、触类旁通,有利于加强理解、增强长久记忆的效果,这些名家不仅要“闻鸡起舞”,而且还“夜焚膏油”,虽然当时“一知半解少不懂”,但终生受益的“童子功”却为后来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背书的基础上,逐渐接触或学习四大经典(原指的是《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四本典籍),同时还旁涉历代诸子百家名著名作,特别是重点内容需要背诵,当时不理解者、存疑后释成为悬念。“熟读王叔和,不如临证多”,表明中医的生命力在于临床发挥,要把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这些名家大都一开始就接触临床,如白天出诊跟师抄方,或抓方司药,或炮制药材等,同时老师在临证中结合病人讲解书本上的理论,使书本上的知识在病人身上具体化,为以后独立行医临证打下基础。他们在临证中边学习、边存疑、边求知、边读书、边思考从而得到锻练和提高。中医的诸多发现与真知灼见,都是从临证发现并得到的,这些提练的精华都是在临证中总结并与书本理论有机结合的产物,其博大精深就体现在临证中顽强的生命力上。中医药是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上的一朵奇葩,所谓“文是基础医是楼”,这些名家不仅精研中医药经典著作,同时也广开视野,充分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不仅阅读诸子百家,更热爱传统的诗、书、礼、仪、经、儒等中国历史文化,这是中医名家成功的必然条件。
《名老中医之路》中的诸多名家成功的路径不一,但其勤奋、认真、博学的身影为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不管任何学科,最重要的是找到正确的学习方法,正如子贡所说:“夫子之墙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名老中医们走出了一条成功之路,这条成功之路大概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言的三个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color=#990000]
-=-=-=-=-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
在
2009年04月23日 08:54pm
时添加 -=-=-=-=-
《名老中医之路》1--3辑所载95位名医名录:
岳美中 任应秋 姜春华 金寿山 郭士魁 李聪甫
刘渡舟 彭履祥 何 任 周凤梧 李克绍 方药中
赵金铎 王伯岳 万友生 魏长春 陈耀堂 彭静山
陈苏生 董廷瑶 徐荣斋 朱良春 凌耀星 贺本绪
龚志贤 刘炳凡
邓铁涛 王渭川 王鹏飞 叶橘泉 刘树农 关幼波
江育仁 朱仁康 孙允中 沈仲圭 沈六吉 何世英
陈源生 杨永璇 吴考槃 张伯臾 张珍玉 周筱斋
哈荔田 洪子云 祝谌予 施维智 高式国 钱伯文
韩百灵 屠揆先 董德懋 谢海洲 楼百层 路志正
蒋洁臣 裘笑梅 赵 棻 赵炳南 赵绍琴 谭日强
潘澄濂
肖龙友 陈鼎三 曹炳章 袁鹤侪 施今墨 王静斋
孔伯华 汪逢春 徐小圃 蒲辅周 吴棹仙 李斯炽
姚国美 王文鼎 吴少杯 时逸人 陈慎吾 齐赤选
余无言 刘惠民 朱小南 秦伯未 赵锡武 黄文东
程门雪 赵心波 韦文贵 章次公 陈达夫 杨志一
刘季三 陆瘦燕
-=-=-=-=-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
在
2009年04月23日 09:00pm
时添加 -=-=-=-=-
解读“名老中医”
文章来源:阳光妇科医院 发布时间:2007-9-4 [ 大 中 小 ] 【关闭】
核心提示:解读“名老中医”
http://www.ygfk.com 字号:【大 中 小】
吴康衡、岳美中、任应秋、施今墨、蒲辅周……一位位如雷贯耳的中医泰斗在后学者心目中矗立起不朽的丰碑,值得我们永远景仰。为什么他们能成就名老中医的殊荣?细细品读完《名老中医之路》一书后,我想我找到了答案:
名:务实求真,不务虚名,方成其名
俗话说:“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同样名气这块“馅饼”也不会从天而降,而是需要专心读书,小心临证,通过长年累月的医疗实践逐步提高医术,才能在人民群众中建立起口碑。比如原重庆中医研究所顾问陈源生初到重庆时人地两疏,诊务清淡。但他并没有因此就荒于医学,而是把诊务清淡当作重新学习的良好环境。在书中他这样写到:“条件允许我每治一个病人都详细立案,反复推敲,病家服药后,必询疗效,甚至登门随访以察究竟。临证遇难,遍检医书以求答案;读书有悟,践之临床以期印正。如斯者约有三四年光景,使我在学术上长进了很大一步。”反观现今某些中医学者急功近利、沽名钓誉,为此甚至不惜在学术上弄虚作假,殊不知“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织网”,恰恰只有像名老中医那样务实求真,不务虚名,方能成名,成真名家!
老:活到老,学到老,治病救人到老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名老中医的一生也就是勤奋读书与认真临证的一生。他们把毕生的精力都贡献给了中医事业,真正做到了活到老,学到老,治病救人到老。岳美中回顾自己几十年的中医生涯,基本上是“日理临床夜读书,临床常无暇日,读书必至子时。”也正是凭着几十年来刻苦钻研中医典籍和认真临证处方用药所下的功夫,他们才得以在浩瀚的中医知识海洋里游刃有余。即便如此,到了晚年许多名老中医仍然觉得自己学得不够,表示还要加紧学习学习再学习。“吾生有涯而知无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便是他们的真实写照。
中:承先启后,甘当人梯,传承中医
不少名老中医如丁甘仁、陆渊雷、肖龙友、施今墨等都曾致力于中医教育,培养出了一大批中医人才。许多名老中医都纷纷著书立说,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临证经验和心得体会记录下来传给后学。关幼波就曾说:“我以为我应当是祖国医学历史中的接力赛跑队员,继承了古人的遗产,又传下去。”赵炳南老先生也表示自己的经验不带走,要把点滴经验和体会都毫无保留地献给党和人民,传给青年一代,绝不带进坟墓。名老中医承先启后,甘当人梯,传承中医的精神令后学感佩!
医:大医精诚,以德统才,德艺双馨
作为医生,不仅对医术要刻苦钻研、精益求精,而且要具备高尚的医德,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一名德艺双馨的精诚大医。在这方面,名老中医堪称后学典范。原湖南中医药研究所所长李聪甫就曾深有感触地说,作为医生要赤诚地对待病人,急病人之所急,想病人之所想,急其痛苦,急其困难,急其危亡;想其医治,想其速愈,想其安全。刘炳凡也曾指出:“为病人服务要全心全意。这并非粉饰之词,更非政治口号,而是必须毕生身体力行的医德。否则,不败于医之技,而将败于医之德。”
这就是名老中医:务实求真,不务虚名;活到老,学到老;承先启后,甘当人梯;以德统才,德艺双馨。作为后学,惟有加倍努力,希冀有朝一日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为中医药事业贡献自己的光和热。
作者:
却波渔翁
时间:
2009-4-23 21:04
标题:
世界读书日,中医读书荐【原撰】
用药心得十讲
-=-=-=-=-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
在
2009年04月23日 09:05pm
时添加 -=-=-=-=-
内容提要
《用药心得十讲》是全国著名中医专家、中日友好医院焦树德教授在临床用药方面的心得体会。本书文搞曾在《赤脚医生杂志》(现为《中国临床医生》)上以讲座形式连续发表,受到许多读者特别是广大基层医生的欢迎。应读者要求,1977年我社把它汇编成册出版,供基层医生参考。
本书这次的修订工作,改进了上一版的错误,补充了作者最新用药心得;结合当今中医药和出版方面的政策、法规、标准等对上一版原文中个别内容做了适当调整;书末对第2至9讲各类药物运用心得分别用表格做了归纳,既能清晰的反映出作者的认识与用药经验,也非常有助于学生记忆、复习、比较书中涉及的300多味中药的性味、主要功能、主治、配伍应用、剂量、使用注意等。以表格形式总结名老中医用药经验,提高了本书的使用功能,是为满足当代读者更高需求的一种尝试。
[编辑本段]编辑推荐
《用药心得十讲》是全国著名中医专家、中日友好医院焦树德教授在临床用药方面的心得体会。本书文搞曾在《赤脚医生杂志》(现为《中国临床医生》)上以讲座形式连续发表,受到许多读者特别是广大基层医生的欢迎。应读者要求,1977年我社把它汇编成册出版,供基层医生参考。
本书这次的修订工作,改进了上一版的错误,补充了作者最新用药心得;结合当今中医药和出版方面的政策、法规、标准等对上一版原文中个别内容做了适当调整;书末对第2至9讲各类药物运用心得分别用表格做了归纳,既能清晰的反映出作者的认识与用药经验,也非常有助于学生记忆、复习、比较书中涉及的300多味中药的性味、主要功能、主治、配伍应用、剂量、使用注意等。以表格形式总结名老中医用药经验,提高了本书的使用功能,是为满足当代读者更高需求的一种尝试。
[编辑本段]作者简介
焦树德,男,中日友好医院主任医师,教授,卫生部药品审评委员会委员,北京中医学院教授,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中国医学研究院学术顾问,新加坡中医学院毕业医师协会永远学术顾问,中国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内科学会副主任 焦树德教授著有《用药心得十讲》、《从病例谈辨证论治》等。1986年获“全国卫生文明先进工作者”称号,并荣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1年科技进步三等奖;享受国务院颁发的第一批政府特殊津贴。 焦树德教授在中医内科教学、疑难病诊治方面颇有建树,创立了中医新理论。 擅长治疗心脑血管病,类风湿性关节炎,高热性疾病,肝、肾、胃、肠重病和各种疑难病。曾获部级科研成果奖1项。研制了主治类风湿性关节炎和强直性脊柱炎,降脂茶降血脂预防心脑血管病。在《新中医》等杂志发表文章50余篇。
[编辑本段]目录
第1讲 用药需注意什么
注意辨证论治与理论方药的一致性
注意配伍变化和用量大小的变化
注意药物炮制与生用的不同
注意药方的随证加减
注意结合运用现代科研成果
尽量能认识中药饮片
注意煎服方法
第2讲 发散药
麻黄
桂枝
荆芥
防风
紫苏
羌活
独活
白芷
藁本
细辛
辛夷
苍耳子
香薷
生姜
薄荷
菊花
牛蒡子
蔓荆子
浮萍
柴胡
蝉蜕
第3讲 泻利药
大黄
芒硝
番泻叶
芦荟
巴豆
火麻仁
郁李仁
蜂蜜
……
第4讲 补益药
第5讲 理气药
第6讲 寒凉药
第7讲 湿热药
第8讲 活血化瘀药
第9讲 其他药物
第10讲 谈谈组织药方
附一 常用药物小结表
附二 中草药名索引
作者:
却波渔翁
时间:
2009-4-23 21:12
标题:
世界读书日,中医读书荐【原撰】
范中林六经辨证医案选
-=-=-=-=-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
在
2009年04月23日 09:13pm
时添加 -=-=-=-=-
《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88年Z2期 加入收藏 获取最新
评述《范中林六经辨证医案选》
沈敏南
<正> 《范中林六经辩证医案选》(以下简称《范案》)选编范氏医案69例,以六经为序。选案内容丰富、辩证独树一帜,用药简洁明了,是一本颇具特色的医案佳作。病因、诊断之特色《伤寒论》记载113方,治疗阴寒证方
【作者单位】:浙江省嘉兴市王店医院
【关键词】:六经辨证;医案
【DOI】:cnki:ISSN:1001-5426.0.1988-Z2-045
【正文快照】:
《范中林六经辩证医案选》(以下简称《范案》)选编范氏医案69例,以六经为序。选案内容丰富、辩证独树一帜,用药简洁明睐,是一本颇具特色的医案佳作。 病因、诊断之特色 《伤寒论))记载113方,治疗阴寒证方剂为多。范氏善用伤寒方治阴寒证,他注重研究阴寒证的成因,以医案分析可归纳成五种。(一)阴寒外邪:范氏认为阴寒外邪侵入人体,易损伤阳气,以致阴寒证。如此案,因“在校义务劳动中遇雨,全身湿透,”(《范案》24页)因寒湿致阴寒历节病。又如刘案,因“参加抗震救灾工作,当时气温降至零下20度,在雪地临时架设帐蓬办公和食宿,”(《范案》29页)因…
推荐 CAJ下载 PDF下载
CAJViewer7.0阅读器支持所有CNKI文件格式,AdobeReader仅支持PDF格式
-=-=-=-=-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
在
2009年04月23日 09:19pm
时添加 -=-=-=-=-
【内容介绍】
范中林(1895?1 989)四川郫县太和镇人,享年94岁,蜀中现代名医,
曾师从潘竹均(音)等多人。多年来潜心于《伤寒论》的研究,善用经方,
尤以舌诊见长,深受火神之祖郑钦安思想的影响。在运用六经辨证规律治
疗若干外感和内伤杂病方面积累了不少经验,特别是对许多虚寒证、疑难
病的疗效尤为显著。
本书选编了范氏应用六经辨证诊疗的60多个病例,其中有以麻黄汤治
愈三年低热的太阳证发热案,有以四逆汤治愈严重前列腺炎的少阴证淋病
案,还有以理中汤辈治愈功能性子宫出血并发失血性贫血的太阴少阴证案
。范氏用药悉本《伤寒论》,组方严谨,以味精量重为特点。
【本书目录】
太阳证发热(长期低热)
太阳证偏头痛(三叉神经痛)
太阳证眩晕(美尼尔氏综合征)
太阳证咳嗽(支气管扩张)
太阳证咳嗽(急性肺炎)
太阳证哮喘
太阳证刚痉(临产麻疹)
太阳证柔痉(颈椎病)
太阳证风湿(风湿性关节炎)
太阳证风湿(急性腰扭伤)
太阳证风寒湿痹(风湿)
太阳证历节病(风湿性关节炎)
太阳证风寒湿痹(坐骨神经痛)
太阳证风寒湿痹(周期性麻痹)
太阳证水疝(阴囊疝)
阳明证呕吐(食管癌待查)
阳明证高热痿蹙
阳明证臌胀
太阳阳明证泄泻(过敏性结肠炎)
太阳阳明证结胸
少阳证发热
少阳证癫狂(神经官能症)
太阳少阳证胁痛(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
太阳少阳证腰痛[腰椎错位、风湿(疑似)]
太阴证视歧(复视、双目动脉硬化性视网膜病变)
太阴证痰咳(慢性支气管炎)
太阴证寒呃(胃神经官能症)
太阴证胃脘痛(胃溃疡、胃癌待查)
太阴证水肿
太阴证泄泻(慢性肠炎)
太阴证睑废[重症肌无力(眼肌型)]
太阴少阴证睑废[重症肌无力(眼肌型)]
太阴少阴证痉病(脑溢血后遗症)
太阴少阴证崩漏(功能性子宫出血并发失血性贫血症)
太阴少阴证嘴眼畸形(舞蹈症)
太阴少阴证虚劳(脑血管硬化、美尼尔氏综合征)
太阳少阴证头痛
太阳少阴证胸痹(神经官能症)
太阳少阴证瘿病(甲状腺左叶囊肿)
太阳少阴证咳喘并二便失禁(慢性气管炎、肠炎、尿道萎缩)
太阳少阴证鼻衄
少阴证鼻衄
少阴证头痛
少阴证哮喘(支气管哮喘、肺气肿)
少阴证哮喘(支气管哮喘)
少阴证虚喘(支气管哮喘)
少阴证咳嗽(慢性支气管炎)
少阴证喉痹(慢性喉炎、瘛肉)
少阴证喉痹(慢性咽炎)
少阴证舌强(脑震荡后遗症)
少阴证心悸(植物神经功能紊乱)
少阴证虚损
少阴证偏枯(脑血管意外)
少阴证气厥(心力衰竭)
少阴证寒厥
少阴证真寒假热(高热)
少阴证下利虚脱(正伤寒)
少阴证淋病(前列腺炎)
少阴证淋病
少阴证淋病
少阴证淋病(肾盂肾炎)
少阴证经闭
少阴证不孕
少阴证胎黄(新生儿黄疸)
厥阴证头痛眩晕(美尼尔氏综合征)
厥阴证肠?(急性痢疾)
厥阴证骨痹(风湿性关节炎)
厥阴证骨痹(坐骨神经痛)
厥阴证寒痹(坐骨神经痛)
附录 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
伤寒杂病论卷第一
平脉法第一
伤寒杂病论卷第二
平脉法第二
伤寒杂病论卷第三
六气主客第三
伤寒例第四
杂病例第五
伤寒杂病论卷第四
温病脉证并治第六
伤寒杂病论卷第五
伤暑病脉证并治第七
热病脉证并治第八
湿病脉证并治第九
伤燥病脉证并治第十
伤风脉证并治第十一
寒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伤寒杂病论卷第六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伤寒杂病论卷第七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伤寒杂病论卷第八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
伤寒杂病论卷第九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伤寒杂病论卷第十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
伤寒杂病论卷第十一
辩少阴病脉证并治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伤寒杂病论卷第十二
辨霍乱吐利病脉证并治
辨痉阴阳易差后病脉证并治
伤寒杂病论卷第十三
辨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并治
辨疟病脉证并治
辨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
伤寒杂病论卷第十四
辨咳嗽水饮黄汗历节病脉证并治
伤寒杂病论卷第十五
辨瘀血吐衄下血疮痈病脉证并治
辨胸痹病脉证并治
伤寒杂病论卷第十六
辨妇人各病脉证并治
-=-=-=-=-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
在
2009年04月30日 11:44pm
时添加 -=-=-=-=-
范中林学术思想探讨(上)张存悌
辽宁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辽宁沈阳110003文章摘要:范中林(1895——1989),四川郫县太和镇人,蜀中现代名医,曾师从潘竹均等名医。多年潜心于《伤寒论》的研究,善用经方,辨证以六经为法,在治疗外感和内伤杂病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对于虚寒证的疗效尤为显著。擅用大剂附子,而有“范火神”之誉。著有《范中林六经辨证医案选》,选编了范氏应用六经辨证诊疗的69个病例,多属疑难病例,论治皆有新意。临床尤以舌诊见长,用药悉本《伤寒论》,组方严谨,以药精量重为特点。从学者甚众,成都唐步祺先生为其早期弟子。
文章主题:支气管哮喘 甲状腺囊肿 闭经 胎黄 四逆 附子 范中林 学术思想 医案医话 文章内容:辽宁中医杂志2006年第33卷第8期范中林学术思想探讨(上)张存悌(辽宁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辽宁沈阳110003)关键词:支气管哮喘;甲状腺囊肿;闭经;胎黄;四逆;附子;范中林;学术思想;医案医话中图分类号:249.76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1000—1719(2006)08—1025—02范中林(1895——989),四川郫县太和镇人,蜀中现代名医,曾师从潘竹均等名医.多年潜心于《伤寒论》的研究,善用经方,辨证以六经为法,在治疗外感和内伤杂病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对于虚寒证的疗效尤为显着.擅用大剂附子,而有"范火神"之誉.着有《范中林六经辨证医案选》,选编了范氏应用六经辨证诊疗的69个病例,多属疑难病例,论治皆有新意.临床尤以舌诊见长,用药悉本《伤寒论》,组方严谨,以药精量重为特点.从学者甚众,成都唐步祺先生为其早期弟子.范中林对伤寒论十分推崇,赞同"仲景约法能合万病"(《伤寒论翼》语)的观点,主张"伤寒之中有万病,仲景约法能合诸病",《范中林六经辨证医案选》中69个内外妇儿科各案均用伤寒之方.同时深受郑钦安学术思想的影响,传承了火神派注重扶阳,擅用大剂附子的独特风格,在《范中林六经辨证医案选》中曾两次引述郑钦安着作原文,可以窥见其与火神派的传承关系.1病有万端治之但扶真元范氏继承了仲景和郑钦安重视阳气的学术思想,"病有万端,亦非数十条可尽,学者即在这点元气上探求盈虚出入消息,虽千万病情,亦不能出其范围.""治之但扶其真元,内外两邪皆能绝灭,……握要之法也"(郑钦安语).也就是说,并非见风祛风,见痰化痰,而是"专主先天真阳衰损,在此下手","治之但扶其真元".范氏传承了这一学术思想,认为要"抓住根本,坚持回阳救逆,益火消阴,大补命门真火,峻逐脏腑沉寒",并以诸多案例实践了这一学术主张.1.1支气管哮喘罗某,男,26岁.962年4月,因风寒咳嗽,痰多,气紧,不能平卧,经某医院诊断为支气管哮喘,经治疗好转.1963年冬季,咳嗽加剧,心累气紧,动则尤甚,致卧床不起,经治疗基本缓解.964年春复发,遂来求诊.初诊:喉问痰声漉漉,张口抬肩,气不接续,喘时汗出,痰多清稀,精神萎靡,恶寒肢冷,面肿.舌质淡暗,苔白滑腻.此为少阴阳衰阴盛,气不归元,寒饮上逆而致.法宜壮阳驱阴,纳气归肾,以四逆汤加味主之.处方:制附片(久煎),生姜各30,炙甘草5,上肉桂(冲服),砂仁2,白术2.二诊:服上方4剂后哮喘减.原方加茯苓,续服5剂.哮喘明显减轻,继服上方月余,以巩固疗效.1979年6月追访,4年未见复发(《范中林六经辨证医案选》,下同).范氏认为,本例气急喘促,不能续接,张口抬肩,得长引一息为快,应属元气不足之虚证.这与气促壅塞,收稿日期:2006—06—18作者简介:张存悌(1947一),男,辽宁沈阳人,主任医师,学士,主要从事中医药防治肿瘤和疑难病症研究.?025?不能布息,得呼出余气为快之实证不同.气藏于肺而根于肾,此证虚喘汗出,动则尤甚,恶寒肢冷,面浮神疲,痰涎稀薄,舌淡苔白,一派少阴虚喘之象.故自始至终未用平喘套方套药,坚持扶阳驱阴,补肾纳气之法,阳旺阴消,哮喘自平.1.2甲状腺左叶囊肿宋某,女,36岁.体质素弱,常患感冒.977年5月,患外感咳嗽,服清热止咳中药数剂后,表证解.越数日忽发现颈部左侧有一包块,约2×3,触之稍硬,随吞咽活动,无痛感.自觉心累,无其他明显症状.某医院诊断为甲状腺左叶囊肿,建议手术未允,同年7月求诊.初诊:左侧颈部出现包块已两个月.神疲乏力,食欲不振,入夜难寐,手足清冷,恶寒,头昏.舌黯淡,苔淡黄而腻.认为此属瘿病,主证在少阴,兼太阳伤寒之表,法宜扶正驱邪,温经解表,以麻黄细辛附子汤加味主之:麻黄,制附片(久煎)60,辽细辛6,桂枝1,干姜,甘草各30.上方服3剂,包块变软,2"累乏力略有好转.药证相符,重剂方能速效.上方姜,附,草3味加倍,再服3剂.包块明显变小,舌质稍转淡红,苔黄腻减.又以初诊方续进10剂,包块逐渐消失.范氏认为,患者颈侧包块,触之硬结,不与皮肤粘连,皮色如常,随吞咽而动,系瘿病证候.风寒湿邪先袭太阳,日久深入少阴,表里同病.阳气渐衰,寒凝气滞,日益壅于颈侧而成结.故此案未泥于一般瘿肿多属痰气郁结,未用一味软坚散结套药,而是从太阳少阴证论治,温经解表,以畅气血;通阳散寒,以开凝聚,同样收到消瘿散结之功,体现了"治之但扶其真元"之旨.按此案三次投方用药内容未变,但药量增减变化颇有寓意.二诊时"包块变软,心累乏力略有好转",认为"药证相符,重剂方能速效,上方姜,附,草三味加倍",在取效的基础上,加重药量,可谓胆识;三诊时"包块明显变小",又减量改回初诊方,可谓审慎.体现了药随证转,"大毒治病,十去其六"的经旨.1.3经闭胡某,女,38岁.经闭4年,渐至形寒,肢冷,颤抖,全身水肿,行动须人搀扶.初诊:全身水肿,下肢尤甚,按之凹陷,遍体肌肉轻微颤抖.头昏,畏寒,不欲食,神疲倦卧,四肢清冷,声低气短.面色青暗无泽,舌淡胖,有齿痕,苔薄白,脉伏.此为少阴证经闭,阳虚水肿,法宜通阳渗湿,暖肾温中,以茯苓四逆汤加味主之:茯苓30,潞党参15,炙甘草30,干姜60,制附片(久煎)120,桂枝,炒白术各12.服完1剂,小便清长,肿胀略有减轻,每餐可进食米饭50.继服2剂,肿胀明显好转,颤抖停止.原方再进3剂,并以炮姜易于姜,加血余炭30,返家后续服,月余病愈.范氏认为,此证属脾肾阳虚,阴寒内积,而以少阴虚衰为主.畏寒,肢冷,神疲倦卧,声低气短,面色青?026?暗,舌淡脉伏,皆一派少阴寒化之明症.治以茯苓四逆汤,姜附回阳逐阴,甘草缓中,茯苓渗利,党参扶正.加白术补脾燥湿,增桂枝以通心阳而化膀胱之气;加炮姜易干姜,取其温经助血之行;再加血余炭,既有去淤生新之效,又具利小便之功,以促其肿胀消除.全案始终未用一味通经活血之药,功夫全用在温阳祛寒上,"治之但扶其真元",确显火神派风格..4胎黄吴某,男,新生儿55天.患儿足月顺产,初生即周身发黄.体重1.5,身长3多(2.身面长满黄色细绒毛,长约1,
-=-=-=-=-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
在
2009年04月30日 11:45pm
时添加 -=-=-=-=-
范中林学术思想探讨(下)评论推荐
在线阅读 下载全文
张存悌
辽宁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辽宁沈阳110003
《辽宁中医杂志》
2006年第33卷第9期摘 要:2.5 熟谙反应 范氏善于投用附子,对服用附子的药后反应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说:“必须指出,阳虚阴盛之人,初服辛温大热之品,常有心中烦燥,鼻出黑血,喉干,目涩或赤,咳嗽痰多,面目及周身浮肿,或腹痛泄泻,或更加困倦等,此并非药误,而是阳药运行,阴去阳升,邪消正长,从阴出阳之佳兆。服药后比较理想的反应,是周身暖和,舌质和面色均现红润。此时即可用少量滋阴之品,以敛其所复之阳,阳得阴敛,则阳有所依,自然阴阳互根相济,邪去正安。”范氏这些体会,丰富了郑钦安总结的“阳药运行,阴邪化去”经验认识。在其医案中,常有服用附子后的各种反应,均能应付裕如。 (共2页)
作者:
却波渔翁
时间:
2009-4-23 21:22
标题:
世界读书日,中医读书荐【原撰】
读书析疑与临证得失
-=-=-=-=-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
在
2009年04月23日 09:22pm
时添加 -=-=-=-=-
《读书析疑与临证得失》,何绍奇著,中医药医话医案类著作。1999年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2005年出版该书的增订本。
作者何绍奇(1944-2005)是我国1978年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中医研究生,喜爱读书,善于思考,勤于实践,结合自己丰富的阅历和近40年的临证经验撰成此书。本书分上下两篇。上篇载文123篇,对中医理论、病证、方药、养生及书籍、人物、治学方法等予以阐发,颇多新见。下篇收录120个病例,内容涉及内、外、妇、儿、五官等科病证,有得有失,实事求是,反映了作者的临证思路和方法。
本书语言流畅,篇幅短小,说理透彻。且理论联系临床实际,对理解中医理论精髓及临床辨证论治均有启发和指导意义。
-=-=-=-=-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
在
2009年04月23日 09:23pm
时添加 -=-=-=-=-
2006-04-10 17:09:46 来自: 邢斌
读《读书析疑与临证得失》杂感
邢斌
《读书析疑与临证得失》,何绍奇著,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年出版。我于当年酷暑中得之,至今犹记得在那个没有空调的书店、电扇远离的角落里汗流浃背翻书的情景。何绍奇先生是我早已知道的,他作为主要作者而撰写的《朱良春用药经验》,是一本令人爱不释手的书。也就在那本书里,我知道了他的一些经历。他原在四川万山丛中做医生,当读书、治病遇到困惑时向远在南通的朱良春先生去信求教,得到朱老的热情帮助。1978年考上中医的首届研究生,以后在北京工作。在那动乱的年代、艰苦的环境,读书、看病,遇有不解之处而不轻易放过,确是让人肃然起敬的。读书看病,绍奇先生的前20年是这样度过的。他说,将继续这条老路子走下去,过20年再出这样一本书。静心读书、认真看病——当然这全是用脑子的,我看这样子要不成为一个好医生也难。而这读书、看病、思考的生活也正是我素来向往的。所以当在书店看到何绍奇和这样一个书名,再稍稍翻看了一下目录,就毫不犹豫地买下了。读后果然。绍奇先生读书勤,临证多,譬之“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此中心得体会、经验教训正是读者所需要的。又美在作者文字好,这恐怕是现代的医书中所绝少有的,真是能带来审美享受的。
本书分上下两辑。上辑是读书体会,收有文章数十篇,大多字数不多,言简而意深,涉及疑难析义、名医评述、医书探微、方药心得、医林掌故等内容。以前读权依经先生《古方新用》,有以甘露饮原方(天麦冬、生熟地、枇杷叶、黄芩、枳壳、石斛、茵陈、甘草)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的验案。后依样画葫芦,倒也效果颇好。但对方中之茵陈不甚了然,虽则权依经先生已作过解释,但觉得有些牵强。后来见此书中有一篇《角蒿》,说《千金要方》称角蒿为“口疮圣药”,然不知其为何物。后读到《本经逢源》,始知即“山茵陈” ,为茵陈之一种, “治口齿绝胜”,于是联想到甘露饮之用茵陈其义或在于斯。而我读至此,大概也找到了答案。上辑中不少这样的小文章,读来饶有趣味,而多能启迪临床。
下辑收录医案100余则,我较爱作者早年在四川治疗危重病症的医案,后来在北京、在国外的一些就没有那么精彩了。比如1969年3月治左某,晨起放牛上山,归即呕吐腹泻,四肢厥冷,昏睡不起,至夜忽转狂躁,胡话喃喃,脉则不绝如缕。当时有同道马君,认为狂躁不宁当属阳明,舍清下二途恐无生理。绍奇先生以为虽有狂躁,然以脉论之当属虚寒。此病属冬月中寒,吐泻,神昏,肢厥,为三阴虚寒,体内残存之阳气为阴寒所逼而上浮,心神受扰,故躁狂不宁。不然,何以扬手掷足而举动无力,其声虽高而不清,更况循衣摸床,撮空理线,足证神明之乱而将泯。疏方:红人参10克,制附片24克(先煎),干姜15克,炙甘草6克。二剂。在场之同道议加白术、龙牡,作者许之。当晚抓药浓煎,一服即酣然入睡,最后以桂枝汤善后痊愈。绍奇先生当时不过25岁上下,临大证毫不慌乱,反能观察细致,辨证入微,并在前辈面前坚持己见,侃侃而谈,用药又有单刀直入之勇,实在难能可贵。反观今天在城市医院里,我辈用中药抢救危急重症的机会实在太少。
作者医案不仅记得,也记失,这些记失的医案也颇有看头。如治一乙型脑炎,体温40.5度,具有白虎汤证之典型表现。即用原方加减,石膏用至120克,知母用至30克,再加银花、连翘、大青叶、板蓝根等。一帖体温即下降至38度左右,作者方自庆幸,患者体温忽下降至36度,且面色刷白、冷汗、肢厥、脉细如游丝、时时欲寐。乃急取红人参一支,砸碎,急火煮之,乘热喂服。一、二小时后,脉始起,汗始止,面色始转正常,调理数日始安。而作者也悟到这正是《内经》批评的“始为热中,继为寒中”,“热中为已,寒中又起”,是粗工的用药,从此吸取以为教训。又如治一女,左胁肋疼痛,断为气郁,用柴胡疏肝散。3日后复诊,患者诉药后更剧。乃令解衣视之,原来是带状疱疹,易方乃愈。这在绍奇先生又是难忘的教训。
读书得来的用于临床,临床不解的求之读书,经验教训及时吸取,这大概是名医成才的必经之路吧。 因此《读书析疑与临证得失》实在值得一读。
(注:我买的是初版,不是增订本)
-=-=-=-=-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
在
2009年04月23日 09:28pm
时添加 -=-=-=-=-
读书临证,乐在其中——何绍奇《读书析疑与临证得失》读后
中日友好医院 谷万里
中国中医药报2006年2月20日 总2490期
何绍奇先生的遗著《读书析疑与临证得失》由人民卫生出版社新出了增订版,封面以墨竹作底衬,装帧设计淡雅,一如何先生之风格,书名由何先生亲笔题写,颇有文人雅士之风。捧读此书,感慨良多。
我的博士导师史载祥教授与何绍奇、朱步先均是朱良春先生早年的学生,论及辈份,何先生当为我的师叔。正因为这层机缘,使我能有缘在去年6月底江苏南通首届著名中医药学家学术传承高层论坛上向何先生当面讨教。回京后,我整理出与何先生的合影,通过电子邮箱发送至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但数日后即得到消息,何先生于7月7日晨不幸于香港辞世,听到此噩耗,当时我的震惊难以言表。哪知我与何先生的一面之缘,愉快交往,竟成绝响。
何先生一向以读书临证为人生之至乐,堪称当代儒医。《读书析疑与临证得失》第一版出版于6年前,早已售罄。此次出版补充了部分新作和医案,仍分上下两篇。上篇为“读书析疑篇”,共收录先生百余篇短文,对中医医理、病证、方药、养生以及中医医籍、人物、治学方法、各家学说等,予以阐发,颇多新见。在学术传承方面,特别对曹颖甫先生的高风亮节、章次公先生的学术思想、朱良春先生应用虫类药的经验加以论述。下篇为“临证得失篇”,收载了先生120例病案,所治病种涉及内、外、妇、儿、五官各科,有得有失,实事求是,体现了先生的临证思路、方法和选方用药的风格特色。其可贵之处在于,所载医案不但收录了治疗效果好的,也将失误的医案收录,警示自己,提醒读者,以资借鉴。医案按语,要言不烦,切中肯綮。读先生之书,深感其既博览群书,又勤于临证,互相参悟,于医理多有阐发。
是书虽分上、下两篇,但二篇之间并非孤立无关。中医医理与临证实践密不可分,没有深刻的医理指导,临证多难知常达变。如先生治疗痰证,多用生半夏,认为其止呕化痰之功,远胜于清半夏和法半夏。辨治阳虚证,注重舌脉,用药多重用附子,量多至60克。治疗急性热病,先生分析临床治疗中的得失,体会到须避免过用寒凉,以免热中未已,寒中又起。治怪证,多从痰入手,对痰热证喜在辨证基础上合用礞石滚痰丸。治便血,反对一味凉血止血,主张补虚健脾,益气固脱。治创口不敛,常重用黄芪至120克,配伍当归,以收托补之功。治痹症,用药颇多朱良春先生之风格。总之,何先生对各家学说颇有研究,临证擅长取法各家之长,不一而足,论治各科疾病,总以取得临床良效为准。
读书、临证并非易事,正如何先生在其自序中写到:“读书苦,一字之辨,一义之析,十天半月还弄不出来。看病苦,费尽心思,没有疗效。”但先生是一个通达乐观,能苦中作乐之人,认为读书、临床之乐恰在其中,“一个字义弄明白了,一个久治不愈的病人看好了,就真是其乐融融”。书末所附朱步先老师悼念何先生的文章中,忆及何先生早年经济窘困,寒假无钱回川探亲,赋诗言志:“同窗好友各西东,我无川资怨命穷,读书读到人静后,一觉醒来太阳红。”何先生以读书为乐的高尚情趣、豁达的生活态度,跃然字里行间,确实值得我辈学习。
作者:
nmnbi
时间:
2009-4-23 21:27
标题:
世界读书日,中医读书荐【原撰】
读读这档“书”
现代中医基础理论的革命概况
现代中医基础理论的革命概况
气概念的革命
:
气="信息,能量,物质"流
气是流动着的"信息,能量,物质"混合统一体(1996年)
是"信息,能量,物质"混合流统一体.
经络观念的革命:1996年
分形经络解剖结构,粗糙,非管,不平滑,细胞充填的"自身调节-体液-神经调节"的"细胞群(细胞社会学)"经络.
分形细胞群-自身调节-体液调节-神经调节的经络。细胞社会学经络。
阴阳概念的现代化 1998年
阴阳的现代定义;阴阳分形集,阴阳分形维数,阴阳五行分形集
五行概念现代化科学化
五行分形集,五行分数维数
藏象分形五系统
心系统,肝系统,脾系统,肺系统,肾系统
中医哲学观的新发现
第三中医哲学观:"相似观(分形观)". (第二中医哲学观--辩证观
第一哲学观---整体观)
中医分形集
阴阳分形集,五行分形集,经络分形维数
作者:
却波渔翁
时间:
2009-4-23 21:29
标题:
世界读书日,中医读书荐【原撰】
欢迎参与!!!
作者:
nmnbi
时间:
2009-4-23 21:51
标题:
世界读书日,中医读书荐【原撰】
现代气概念的原始创新简史
现代气概念的原始创新英雄榜
1996年,邓宇等:气是流动着的“‘信息-能量-物质’混合统一体”。既是“‘物质-能量-信息’混合体”统一物。“‘信息、能量、物质’混合统一体”,物质、能量、信息’混合统一体”中医气的本质。
李德新:气是物质与功能的统一说
1962年,危北海:,‘气的两义说’。
罗石标:在六十年代初期‘气的功能说’(1962年)。
秦伯未:五十年代末期‘气的物质说’1959年?。
气是统一场说
黄坤仪等:人体气场说
李梢等:气与熵流说
吴邦惠:气的序参量说
作者:
却波渔翁
时间:
2009-4-24 08:22
标题:
世界读书日,中医读书荐【原撰】
医俗史
陈乐平 著
上海文艺出版社
1997.11一版
作者:
却波渔翁
时间:
2009-4-24 08:29
标题:
世界读书日,中医读书荐【原撰】
跟周仲瑛抄方
顾 勤等 主编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8.9
-=-=-=-=-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
在
2009年04月24日 08:30am
时添加 -=-=-=-=-
内容简介:
跟周仲瑛抄方—跟名医抄方丛书
《跟名医抄方丛书》以全国百位著名老中医的高徒随师抄方的第一手完整原始资料为素材,原汁原味地记录、再现随名医抄方的过程,从师徒不同角度充分挖掘名医的临证精髓,特别是名医诊治“活的”思路、方法和技巧,而不仅仅是“死的”四诊、处方、用药,让更多的中医学子能如同亲随名医抄方般学习到诸多名医大家的真功夫、真本领,弥补名医资源稀缺、无法跟师侍诊的缺憾。本书是此套丛书的开篇大作。
-=-=-=-=-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
在
2009年04月24日 08:32am
时添加 -=-=-=-=-
目录:
跟周仲瑛抄方—跟名医抄方丛书
抄方单元一 肺系病证
哮喘案1
哮喘案2
哮喘案3
咳喘案1 慢性支气管炎
咳喘案2
咳喘案3 喘息性支气管炎
咳嗽、肺痈案 支气管扩张
抄方单元二 心系病证
心悸案1 频发房、室性早搏
心悸案2 频发房性早搏
心悸案3 扩张性心肌病
心悸案4 高血压病、高脂血症
心悸案5 高血压病
胸痹案1 冠心病、室壁瘤
胸痹案2 冠心病
胸痹案3 冠心病、房颤
失眠案1
失眠案2 癔病
失眠案3
癫狂案
痴呆案 一过性失忆
健忘案
抄方晕元三 脾胃系病证
胃痛案1 慢性浅表性胃炎
胃痛案2
胃痛案3
胃痛案4 慢性萎缩性胃炎
胃痛及血证案
胃痞案1 慢性萎缩性胃炎
胃痞案2 慢性胃炎
胃痞案3 慢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
胃痞案4
泄泻案1
泄泻案2 溃疡性结肠炎
泄泻案3 肠易激综合征
泄泻案4 肠易激综合征
便秘案1
便秘案2
便秘案3
便秘案4
抄方单元四 肝胆系病证
胁痛案1 乙型肝炎
胁痛案2 乙型肝炎、肝硬化
胁痛案3 乙型肝炎
胁痛案4
疲倦乏力案1 乙型肝炎
疲倦乏力案2 乙型肝炎
黄疸案1 急性重型肝炎、胆道感染
黄疸案2 胆囊炎、胆结石
黄疽、症积、鼓胀并见案 肝硬化、胆囊炎
鼓胀案 肝硬化腹水
头痛案1 低颅压综合征
头痛案2 三叉神经痛
眩晕案1
眩晕案2
眩晕案3
眩晕案4 高血压病
中风案1
中风案2
中风案3
中风案4
中风案5 高血压病
中风案6
抄方单元五 肾系病证
遗精滑泄案
关格案 慢性肾功能不全
抄方单元六 气由津液病证
梅核气案
脏躁案
血证案1 血小板减少症
血证案2 鼻衄
血证案3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血小板增多症案
皮肤瘙痒案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痰证案
悬饮案 乳糜胸水
消渴案 糖尿病
癌病案1 肺癌
癌病案2 肺癌
癌病案3 肺癌
癌病案4 食道癌
癌病案5 食道癌
癌病案6 胃癌
癌病案7 胰腺癌
癌病案8 胰腺癌
癌病案9 原发性肝癌
癌病案10 鼻咽癌
癌病案11 悬壅垂肿瘤
癌病案12 腰骶椎占位
癌病案13 多发性骨髓瘤
癌病案14 脊索瘤
癌病案15 脑瘤
癌病案16 膀胱癌
抄方单元七 肢体经络病证
痿证、睑废案 重症肌无力
痹证案 类风湿关节炎
雷诺病案
痿证案1 运动神经元病
痿证案2 格林巴利综合征
颤证案1 肝豆状核变性
颤证案2 高血压病
颤证案3
肢麻案
抄方单元八 其他病证
气短案
恶风畏寒案
风湿在表案
发热案1
发热案2
发热案3
发热案4
阴阳毒案 系统性红斑狼疮
泛吐涎唾案
口干涩案
口干案脂肪肝
咽喉疼痛案慢性咽炎
痛经、带下案 附件炎
作者:
却波渔翁
时间:
2009-4-24 08:39
标题:
世界读书日,中医读书荐【原撰】
医籍考
(日)丹波元胤
郭秀梅 周田研吉 整理
学苑出版社2007.4
作者:
却波渔翁
时间:
2009-4-24 08:43
标题:
世界读书日,中医读书荐【原撰】
爱上中医
何裕民 著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2007
作者:
却波渔翁
时间:
2009-4-24 08:49
标题:
世界读书日,中医读书荐【原撰】
伤寒论通释
李心机 编著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11一版
-=-=-=-=-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
在
2009年04月24日 08:50am
时添加 -=-=-=-=-
简介
《伤寒论》系汉?张仲景所著,中医经典著作之一,为习医者必读之书.但该书年代去远,文字古朴,医理深奥,自汉唐以降,对该书疏注者不下800余家,但歧义较多,阅读殊为困难.有鉴于此,作者乃积研读《伤寒论》30多年心得,结合临床实践,对该书进行通释,名曰《伤寒论通释》.
本书以刘渡舟等于1991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伤寒论校注》为底本进行通释.
全书特色:①保持《伤寒论》原貌,不随己意篡改原文;②让《伤寒论》自己诠释自己,体现仲景原意;③突破"注不破经","疏不破注"之旧例,继承前贤成就,又赋注释以新义,独见;④以《神农本草经》为依据,探讨仲景组方用药规律,思路;⑤医理深入浅出,联系实际,文义畅达明晰.
书末附录了条文提要与索弓l,关键词索引,药方索引,方剂索引,咀备读者检索.
是书是中医医教研工作者不可多得的参考书.
-=-=-=-=-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
在
2009年04月24日 08:55am
时添加 -=-=-=-=-
李心机教授,师从伤寒巨匠李克绍先生,从事《伤寒论》研究40余年,颇有心得,见解独到,并跟从杂病家刘献琳侍诊三年,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近六年,由人民卫生出版社连续出版了三部专著——《伤寒论疑难解读》(1999年3月出版,2000年7月重印)、《伤寒论通释》(2003年11月出版,2004年9重印)、《伤寒论图表解》(2004年7月出版),是先生40余年对《伤寒论》学习、讲授、研究、临证体会的全面总结。其东方文化的思维方式,正本清源的研究方法,独特鲜明的学术主张,勤奋严谨的学术实践,已形成了自己独树帜的学术体系,由三部著作所架构起的《伤寒论》诠释新体系已初步完成。
从成无己全面注解《伤寒论》开始,历代注家常常恪守“注不破经,疏不破注”的传统,不求甚解地承袭人注解,因因相袭,并且把后人的想法主观地强加于《伤寒论》。而且后世注释《伤寒论》的书籍,东抄西袭,前后矛盾者比比皆是,严重地阻碍了对《伤寒论》理论的正确理解。
先生积40年研究之体会,正本清源,分辨是非,洞悉百家争论,寻求仲景原旨,另起炉灶,在六年内连著三部专著,深入浅出,由博返约,论据确凿,方法科学,观点独到,发聋振聩,基本架构起《伤寒论》诠释的新体系,有助于促进《伤寒论》学术研究从低水平的重复走向深入。
1.回归文化医学背景,运用东方传统思维——诠释新体系的理论根基
先生认,中医学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肥沃土壤,处处弥漫和体现着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伤寒论》的产生,首先是以先秦文化为经纬编织成的中国传统文化为大背景,其次是以《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等医学文献融汇成的医学背景。《伤寒论》的基本理论既继承了传统文化的基因,又放大了《黄帝内经》等医学文献的理论质点。因此,只有把《伤寒论》置于上述两大背景中去认识,对其进行文化与医学层面的纵深阐释和挖掘,才有可能探测到其理论深度。
《伤寒论》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所固有的思维方法,因此要读懂《伤寒论》必须依靠和运用思维方法。这种方法先生用“琢磨”两个字来概括,只有通过“琢磨”,才能还原张仲景的想法,才能追寻到张仲景的理论思路。
这种“琢磨”思维方法先生举了个形象的例子: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在“空中飞舞”,只需通过“飘带”去想像;这与欧洲的绘画和雕塑艺术中,飞舞中的“天使”必须有“翅膀”不同,在那种思维方式中,没有“翅膀”是飞不起来的。要理解中医学和《伤寒论》的真谛,主要依靠蕴含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中国人的思维方法,从“象”中求“意”,宛若从“飘带”中理解“飞”的含义,而不是从“形”中求“实”。
这种思维方式还可以概括为“悟”字。“静能生悟”,只有静下心来,才能对中医学的真谛有所体悟。先生可谓深谙此理,潜心十年,静悟《伤寒论》之理,才有今日之成就。
2.用校读之法,从仲景原著找答案——诠释新体系的核心方法
为打破《伤寒论》的“误读传统”, 先生提出的“让《伤寒论》自己诠解自己”、“让张仲景自己为自己作注释”的学术主张。“在对《伤寒论》六病诸篇等出自仲景(或叔和)之手的文献进行全面考察的基础上,找出由于误读而导致的疑点和难点,尽量从仲景书中找出无可辩驳的确证,在这些确证的支持下,作出符合仲景理论思路的解释。”即主张从《伤寒论》自身找答案,只有遵循这个原则,破译难点,解读疑点,才有可能寻到《伤寒论》的理论思路。
在这一学术思想的指导下,先生进一步指出,学习和研究《伤寒论》,要学会运用校读的方法,要学会利用本证本训的方法。校读法,如邵冠勇先生所言:“乃是一种读书的方法,即寓校于读中,将有关资料,进行比较研究的读书方法。”与一般阅读方法比起来,这是一种深入扎实的读书方法,是带研究性质的读书方法,是弄明白《伤寒论》的重要方法。本证本训,是指从原著中找出固有之证据和训释,它是解释《伤寒论》中有关疑点、难点的重要依据。与今本《伤寒论》关系密切的资料,莫过于各个不同的传本。因此《脉经》、《金匮玉函经》、《千金冀方》以及《太平圣惠方》中有关《伤寒论》的内容,还有赵刻宋本《伤寒论》中的《平脉法》、《辨脉法》、《伤寒例》以及诸可诸不可各篇,都是研读《伤寒论》不可少的校读资料。从这些文献中寻找根据,通过分析、比较、推演,得出合理的、客观的结论,而不是盲目沿袭后人之说,不求甚解,以讹传讹。另外,在药物和方剂方面,要与几乎和《伤寒论》同时代的《神农本草经》,及稍晚于《伤寒论》的《名医别录》中的相关资料进行校读。
3.理论联系临床,诠释合乎文理、医理、事理——诠释新体系的强大生命力
《伤寒论》是仲景临床经验的总结,是一部奠定中医学辨证体系的临床著作。因此,研究《伤寒论》要紧密结合临床,那种离开临床,闭门造车,学究式的研究方法必然是错误的。先生以自己丰富的临床经验为基础,始终坚持诠释合乎文理、医理、事理的思路。请看下面的例子。
“潮热”这一术语在《伤寒论》中出现10次,自成无己释为“若潮水之潮,其来不失其时也,一日一发,指时而发”后,历代因因相袭,直至今日的教科书仍然承袭此误,解为“发热如大海涨潮一样,多于午后定时而发”。先生指出,此说不合医理,阳明病除了午后潮热,其他时间发不发热?上午发热就不叫“潮热”了?通过对《伤寒论》前后条文的校读,演绎仲景思路,先生认为潮热不含有发热与时间的关系,而是表述病人发热的感觉,即是在持续发热的同时,有一阵阵的如潮水上涌的烘热感,其时病人发热加重,反映里热外蒸的病势。这种发热的现象可以不定时的出现,由于天人相应,故以午后尤甚。先生解释顺应医理,符合事理,确能为临床诊病提供依据。
对54条“先其时发汗”一直解为在发汗之前给药,有人甚至以治月经病为例解释。先生联系临床,认为此说大误,月经定期来潮,其时可定,发热汗出,其时不定,何谈其先?所谓“先其时”即在发热汗出初露倪端时径先发汗,含有急汗之意。在临床上开完处方嘱病人于汗出前服药,病人肯定不明白;告诉其于感觉将要出汗时赶快服药,病人一听就明白,合乎临床实际。
其他如“寒在骨髓与热在骨髓”、“桂枝不中与之”、“呕吐与咳吐”、“麻黄去沫”、“瞑目与目瞑”、“渴与消渴”、“脾约与脾弱”、小青龙汤和小柴胡汤方后注“渴去半夏”等等问题,先生理论联系实际,论说合乎文理、医理、事理,其思路与方法尤有创新性与启发性。
《伤寒论》历代注家无数,至今争鸣尤酣。但都难以超越前人,少有新见。先生潜心研究数十年,对《伤寒论》进行全面注释,从原则方法到内容形式,不袭他人成法,不落他人窠臼,独树一帜,以深入准确地体悟经典精义为基础,建构起全新的《伤寒论》诠释体系。新诠释体系具有原则新、思路新、内容新、方法新、形式新五个鲜明的特点。
此外,先生在《伤寒论图表解》里,采取图文并用的形式,在《伤寒论》研究史上第一次把深奥的理论用浅显明白的图文表述得淋漓尽致,以简洁直观的结构图演绎原文的内在逻辑,把症状病机、治疗思路、组方用药之间的因果关系一清二楚地展现出来。在《伤寒论通释》中,每条原文之后附列《脉经》、《金匮玉函经》、《千金翼方》、《太平圣惠方》相对应的条文进行校读。对每条原文进行诠释,内容包括释义、解词、阐发、书证、前后连贯、比较、互相印证等,根据不同的条文,形式多样,不拘一格。这种用各个不同传本进行系统、全面、深刻地校读、训释、诠解,是古今《伤寒论》研究中少见的新颖形式。先生还精心编制了“条文分类速览”表,抓住关键词,便于查找、记忆,一目了然。
总之,由《伤寒论疑难解读》、《伤寒论通释》、《伤寒论图表解》所建构起的《伤寒论》诠释新体系已初步完成,从而形成了先生自己的在国内学术界独树一帜的、棱角分明的、原创性的《伤寒论》研究、诠解新体系。学术界专家评论认为:其特点是全新的诠解原则,清新的诠释思路,独到的学术见解,不落俗套的诠解内容,新颖的表现形式,考究理论背景,追求条文本义,透析百家争论,在《伤寒论》的研究方法上辟出一条新径,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李心机教授所创建的《伤寒论》诠释新体系,必将在《伤寒论》学术史乃至中国医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
却波渔翁
时间:
2009-4-24 12:03
标题:
世界读书日,中医读书荐【原撰】
中药趣话
王焕华 著
百花文艺出版社
-=-=-=-=-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
在
2009年04月24日 00:23pm
时添加 -=-=-=-=-
作者简介
王焕华,1946年7月生,别名王水,江苏省南京市人,中国农工民主党南京市第八、九、十届市委委员。 1970年毕业于南京中医学院后,投身杏林,潜心治学,从事中西医诊疗和研究工作三十多年。工作之余,笔耕不辍,勤于著述。 其代表性学术论著有: 《常见综合征中医治疗》(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 《中医疗法指南》(香港:读者文摘远东有限公司,2003.) 《中国药话集》(台北:旺文社股份有限公司,1998.) 《中药趣话》(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 《 药粥疗法》(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3.) 对中医养生学,尤其是对中医食疗食养理论颇多研究,其代表性著作有: 《实用健儿药膳》(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台北:旺文社股份有限公司,1995.) 《长寿药粥谱》(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和《新编长寿药粥谱》(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家庭保健饮料》(南京:江苏科技出版社,1989;台北:旺文社股份有限公司,1993.) 《中国传统饮食宜忌全书》(被评为“全国优秀畅销书”)(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完全健康饮食手册》(台北:旺文社股份有限公司,1998.) 《教你活到100岁》(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作者:
千古医帝
时间:
2009-4-24 12:10
标题:
世界读书日,中医读书荐【原撰】
先生真是有心人啊。佩服!!!!
作者:
却波渔翁
时间:
2009-4-24 12:25
标题:
世界读书日,中医读书荐【原撰】
谢谢关注!
作者:
却波渔翁
时间:
2009-4-24 12:27
标题:
世界读书日,中医读书荐【原撰】
陆瘦燕金针实验录
陆瘦燕 著
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8.6一版
-=-=-=-=-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
在
2009年04月24日 00:28pm
时添加 -=-=-=-=-
作者简介
陆瘦燕(1909-1969年),著名现代针灸学家。出生在上海嘉定一个针灸医师家庭。生父李培卿(字怀德,1865-1947年),医术高超,有“神针”之誉。 陆瘦燕偕夫人朱汝功在针灸临床、教学和针刺手法的研究中有诸多探索和成就,创办新中国针灸学研究社及针灸函授班,创制“瘦燕式”金、银质毫针及各种规格的不锈钢毫针;设计创制了我国第一台光电显示经络腧穴电动玻璃人模型和我国第一套脉象模型,重视经络,全面切诊,整体治疗,善施针法,提倡温针、伏针、伏灸,形成自己特有的流派风格。 1960年,全国第一个针灸系在上海中医学院成立,陆瘦燕被任命为系主任,后又兼任上海中医学院附属龙华医院针灸科主任、上海市针灸研究所所长,集医、教、研于一身。 陆瘦燕著述颇丰,主持编写了《针灸学习丛书》。先后出版了《经络学图说》、《腧穴学概论》、《刺灸法沤论》、《针灸腧穴图谱》等专著,作为学习针灸者和针灸工作者的参考读物,对推动针灸学术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其中《针灸腧穴图谱》被国外出版社多次翻印发行,影响极为深远。
-=-=-=-=-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
在
2009年04月24日 00:30pm
时添加 -=-=-=-=-
内容提要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四篇。“金针实验录”汇编了陆瘦燕的诸多典型医案,按照疾病的门类,共计115种;“中风预防法”对中风四候(中寒、中热、中湿、中燥)以及高血压进行了详细诠释,并提供了医药治疗和食疗的方法;“金针心传”对针灸圭臬之作“标幽赋”的经典条目进行注考,比较完整地体现了陆瘦燕的学术思想;“穴道释义”对任脉经、督脉经的穴位进行了全面周详的解读,包括释义、解剖、部位、主治、经验、提要、手术等方面。还收录任脉经、督脉经的经穴歌和经穴寸歌。
作者:
却波渔翁
时间:
2009-4-24 12:33
标题:
世界读书日,中医读书荐【原撰】
灸绳
【作者】周楣声
【出版社】青岛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09
-=-=-=-=-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
在
2009年04月24日 00:34pm
时添加 -=-=-=-=-
《灸绳》简介
中国第一部大型针灸类书《中国针灸四大通鉴》由青岛出版社出版发行后,在学术界引起了强烈反响。而《中国针灸史图鉴》的出版更使《中国针灸四大通鉴》的学术价值得以进一步完善和提升,使之成为中国针灸学集大成之作,在中国针灸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中国针灸史图鉴》第一次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对中国针灸的发展里程进行了全景式的展示,文献资料翔实丰富,囊括了中国针灸史迄今为止发现的所有针灸文物图谱,具有极高的学术和收藏价值,堪称无墙的针灸博物馆。
-=-=-=-=-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
在
2009年04月24日 00:37pm
时添加 -=-=-=-=-
前言
本书初稿于1958年开始动笔,“文革”后期初具雏形,1985年曾作为全国灸法讲习班的试用讲稿仓促付印过。内容疏漏夝错与印刷质量等方面存在着诸多问题,特别其中对许多问题的不同看法与师心自愎之处,必将为我界同仁所诟病,故自印成之后,即揣揣不安。但事隔十余年,并未由此而招来诮讪,相反书中的不少拙见,还能得到同仁的首肯与某些权威著作整段与整章、整节引用,实非始料之所能及!
客有问于余曰:今视子之修订稿,与已经付印之初稿,其中不少大段的章节,已为他书正式出版发行,而子今又复依样葫芦,收入在本书之中,是人之取用于子者,而子又复取用于人,是将反主为客,招来抄袭之诮矣!予曰:不然!一个从未道破的观点与见解,当首次被提出以后,如能得到别人的赞同与重复,将是最大的愉快与收获,被重复与抄引的次数愈多,则首倡者将愈感快慰,又何愠愠之有乎!客首肯而退!
本书首先对灸法的处境与前景,忧心忡忡地提出了一些粗浅看法。这些虽然都是一些漫无边际的浮想与空谈,但这也是全书内容的主导思想与中心话题。
<灸绳>是周楣声老的著作,其中记录了他临床用灸的心得,包括以文献与临床资料,对"热病忌灸"这一古训的批评等等..
【本书目录】
上篇 灸 论
第一章 关于振兴灸法的思考
第一节 灸法的历史回顾与现状
第二节 振兴灸法的方向
第二章 运用中医理论和方法研究经络学说
第一节 研究经络学说不能忘记中医的认识论
第二节 经络学说应与中医藏象学说相联系
第三节 不能混淆经脉与经络的主次地位
第四节 有形无形、颅内颅外之争应该得到澄清
第五节 广义经络与狭义经络不能混为一谈
第六节 生理经络与病理经络应有所区分
第七节 对经络内容与功能的认识不能笼统含混
第八节 经气应该是经络的实质
第三章 经脉系统的内容及在针灸疗法中的地位
第一节 经脉系统与经络体系的关系
第二节 经脉系统与心血管体系的关系
第三节 经脉系统与经筋体系的关系
第四节 经脉系统与淋巴体系的关系
第五节 经脉系统与皮肤肌肉的关系
第六节 经脉系统的联系和依存
第四章 针刺与灸法功效的内在联系及作用比较
第一节 针与灸的联系基础和作用机制
第二节 针灸与药物的比较
第三节 针和灸比较
第五章 灸法选穴的基本原则与作用
第一节 灸法选穴的基本原则
第二节 各种灸法及作用
第六章 针灸辨证的意义与方法
第一节 临床辨证与治症的意义
第二节 针灸辨证与汤液辨证的异同
第七章 灸感病理感传规律及其意义
第一节 灸感感传的一般规律
第二节 灸感感传的路径与形式
第三节 经穴感传作用的若干特性
第四节 十四经病理感传现象与途径
第五节 灸感规律对中医基本理论的验证
第八章 热症禁灸与可灸对灸法的影响
第一节 热症禁灸的错误根源
第二节 热症可灸的理论依据
第三节 如何对待热症用灸
第九章 灸赋
第一节 针灸探源赋
第二节 灸不离宗赋
第三节 经脉求真赋
第四节 灸针同异赋
第五节 灸针辨证赋
第六节 灸感三相赋
第七节 热症贵灸赋
第八节 灸海乘槎赋
第九节 灸不忘针赋
第十节 灸贵变通赋
下篇 灸 例
第十章 灸法治疗流行性出血热
第一节 中医对流行性出血热的认识
第二节 中医对流行性出血热的辨证与分型
第三节 灸法治疗流行性出血热的临床实践
第四节 灸法治疗流行性出血热的实验研究
第五节 灸法治疗流行性出血热验案选录
第六节 灸法成功治疗流行性出血热对防治艾滋病的启示
第十一章 灸法治疗各科病症验案
第一节 颅脑及神经精神病
第二节 五官口齿喉舌病
第三节 呼吸系统病
第四节 心血管系统病
第五节 消化系统病
第六节 前后阴及泌尿系统病
第七节 运动系统病
第八节 皮肤病
第九节 外科炎症与外伤性病
第十节 癌肿及新生物
第十一节 其他
作者:
却波渔翁
时间:
2009-4-24 12:54
标题:
世界读书日,中医读书荐【原撰】
王绵之方剂学讲稿
人民卫生出版社
作者:
却波渔翁
时间:
2009-4-24 12:56
标题:
世界读书日,中医读书荐【原撰】
幼科刍言
董廷瑶 著
上海科技版
1983.8一版
作者:
却波渔翁
时间:
2009-4-24 13:03
标题:
世界读书日,中医读书荐【原撰】
叶天士医案大全
主编:潘华信 朱伟常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6年四印
-=-=-=-=-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
在
2009年04月24日 01:04pm
时添加 -=-=-=-=-
【图书简介】-叶天士医案大全 本书内容有:临症指南医案、种福堂公选医案、叶氏医案存真等。【图书目录】-叶天士医案大全目录临证指南医案卷一中风肝风眩晕头风虚劳卷二咳嗽吐血失音肺痿卷三遗精淋浊阳痿汗脱脾胃木乘土肿胀卷四积聚痞噎膈反胃噫嗳呕吐吐蛔不食肠痹便闭肺痹胸痹哮喘呃疸卷五风寒风温温热暑湿燥疫癍痧疹瘰痰痰饮卷六郁肝火不寐嘈三消脾瘅疟泄泻卷七痢便血脱肛痿痹痉厥惊癫痫卷八衄疝头痛心痛胃脘痛胁痛腹痛肩臂背痛腰腿足痛诸痛耳目鼻牙咽喉疮疡卷九调经淋带崩漏胎前产后癓瘕热入血室卷十幼科要略痧疹痘疳吐泻痫痉阙虫集方种福堂公选医案叶氏医案存真叶天士先生方案真本眉寿堂方案选存未刻本叶天士医案三家医案合刻·叶天士医案古今医案按·叶天士医案
作者:
却波渔翁
时间:
2009-4-24 13:10
标题:
世界读书日,中医读书荐【原撰】
伤寒论求是
陈亦人 原著
顾武军等修订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8.9一版
-=-=-=-=-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
在
2009年04月24日 01:11pm
时添加 -=-=-=-=-
【作者介绍】
陈亦人教授(1924年7月5日~2004年8月24日),江苏沭阳人,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苏省名中医。国内著名的《伤寒论》研究专家,时与北京中医药大学刘渡舟教授享誉南北,有“南陈北刘”之称。他主编的《伤寒论译释》是当代研究《伤寒论》划时代的巨著。《(伤寒论)求是》则是他的另一部精粹之作,融注了他毕生研究《伤寒论》的心悟。
作者:
却波渔翁
时间:
2009-4-24 13:14
标题:
世界读书日,中医读书荐【原撰】
谦斋医学讲稿
-=-=-=-=-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
在
2009年04月24日 01:14pm
时添加 -=-=-=-=-
《谦斋医学讲稿》,医论著作。秦伯末撰于1964年。全书选录作者有关中医学术方面讲稿十二篇,包括脏腑发病及用药法则、五行生克的临床运用、气血湿痰治法、种种退热法、温病、肝病、水肿、腹泻、感冒论治等专题。每篇讲述均能结合个人临床经验阐发祖国医学理法方药、辨证论治的经验知识,深入浅出,明白易懂,并附治疗病例。
作者:
却波渔翁
时间:
2009-4-24 13:16
标题:
世界读书日,中医读书荐【原撰】
沈绍九医话
-=-=-=-=-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
在
2009年04月24日 01:17pm
时添加 -=-=-=-=-
作者: 唐伯渊 杨莹洁整理 成都中医学院主编 出版社: 人民卫生出版社 类别:医药卫生
出版时间:1975-11-01 印刷时间:1975-11-01
作者:
却波渔翁
时间:
2009-4-24 13:22
标题:
世界读书日,中医读书荐【原撰】
黄帝内经素问校注语译
郭霭春 编著
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1.12一版
-=-=-=-=-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
在
2009年04月24日 01:24pm
时添加 -=-=-=-=-
医经著作,郭霭春编著。作者将《素问》81篇逐一校勘、注释并语译。其注释兼采历代注家之善,并阐发个人心得。对历代注家注文之有争议或存疑者,每能阐明己见而予辨析。训诂有据,绝少浮泛。语译简明、畅达。1981年由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
作者:
却波渔翁
时间:
2009-4-25 18:10
标题:
世界读书日,中医读书荐【原撰】
壶天散墨
书名: 壶天散墨(增订版)
作者: 裘沛然
页码: 265
出版机构: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书籍格式: PDF
出版时间: 1990
*******************************************************************
裘沛然谈从医六十余年的教训[转帖]
--------------------------------------------------------------------------------
作者:董其圣
关键词:裘沛然 教训 经验
裘沛然,浙江慈溪人,1916年生,1934年毕业于丁甘仁先生创办的上海中医学院,旋即开业应诊。1958年执教于现上海中医药大学,从事中医工作60年。历任针灸、经络、内经、中医基本理论、各家学说等教研室主任及基础部主任,兼国家科委中医组成员,卫生部科委委员,全国中医统编教材编审委员会副主任等职。并任上海市政协常委,兼医体卫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中医药大学和上海市中医药研究院专家委员会主任、博士生导师、教授。还任同济大学与华东师范大学兼职教授。
裘老博览群书,远绍旁搜,在中医基础理论、各家学说、经络、伤寒、温病、内科杂病、养生等理论有许多建树,并在文学、历史方面亦有精深的研究。曾主持编写了三十部著作,其所主编的《辞海》中医学科内容,《中国医学大成》、《针灸学辞典》、《新编中国针灸学》、《中医历代各家学说》等巨著均流行海内外。他的晚年力作《壶天散墨》以“抉择陈言,剖析疑似,俯仰古今,直道心源”而雄视当世。此外裘老撰写的“疑难病症中医治法”一文获中华全国中医学会论文一等奖,并在早年带头创制“经络玻璃人”及“脉象模型”获国家工业部二等奖与三等奖,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他殷切期望中医事业的发展,认为发展必须首先做好继承工作,特别是临床实效,决不可以摭拾中医学的一点皮毛,就认为是中医现代化而哗众取宠。科学研究必须老老实实地实事求是做好临床重复实践和严格的科学实验工作,必须认真发掘整理,然后才能得到真正的提高。他的观点得到了中医学术界有识之士的普遍赞同。
“瘦因吟过万山归”是清代著名诗人黄仲则的诗句。它深刻地揭示了治学的艰巨性,揭示我们研究学问者既要读万卷书、还要行万里路这个颠扑不破的真理。我走过了医学科学上崎岖曲折的道路,临床上遇到许多挫折和教训。这对我来说,诚然是痛苦的回忆也是深可惭愧的。今把它写出来公之医界同道,也许对初学中医者可以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作为前车之鉴吧。
1934年毕业后即于是年开业行医,当时我对中医学的造诣是颇为自许的。自以为除了学过各门课程之外,还看过不少医书,仅举伤寒一类而言,当时已研读过数十家著作。温病方面、则沉酣于叶、薛、吴、王数家,特别对叶氏的温病学说,曾下过一番功夫。说起温病的症因药治,颇能历历如数家珍。另如金元四家和李时珍、王肯堂、张璐、张景岳、沈金鳌、林佩琴等医家著作亦通读一过。我最爱读的还是历代的医案、医话,因为这一类书多是前人的临床记述,最有裨于实际应用。对西方医学的重要学科书籍、亦曾粗加浏览。有关国学文献、经、史、子、集,茫如烟海,但亦贪多务得,粗涉范篱。故以读书而论,当然不敢说已破万卷,确实也读得不算太少了。
临诊方面,我在青少年时代即跟随叔父看病,后来又侍诊于孟河丁师之门,对于丁氏的一套常用经验效方,几乎熟极如流。并又亲炙海上诸名家之教诲,如谢利恒、夏应堂、秦伯未、程门雪诸先生的处方特色,也稍稍学到一点。故当开业伊始,饶有一种“学成问世”的优越感。满以为挟此以游,真可以天下走得了。
当开始应诊时,也确实看好了一些疾病。但在岁月积累,病人渐多以后,问题也就越来越突出。在诊疗过程中经常遇到很多疾病没有办法解决,过去学过的理法方药,辨证论治的本领全用上了,经方、古方、时方、验方一套套的都用上去,可是仍然有不少疾病不能解决。我开始对祖国医学的价值产生怀疑,信心也有些动摇了。我想中医理论是否是臆测的玄谈?是否真有指导临床价值。科学是不断发展的,中医理论已是几千年前的东西,是否早已过时?我甚至怀疑古代方书、医籍及医案医话中所载内容的真实性问题……真可说疑窦丛生。
因而就着重进修西医学。在认真学习了相当一段时期西医学并通过临床实践观察以后,我又别有一番感觉:西医分析病原病理,诚然清清楚楚,条理井然,还可从实验室验证,但从临床用药来看,有许多疾病也同样没有好办法,尽管诊断检查的仪器设备新颖精密,而最后落实到治病还是效果不显,甚至毒副作用很大,什么抗药性、药物过敏、药物毒、菌群失调等副作用随时可以发生。于是对西医药也没有多大信心,终日徘徊于中西医学之间,为想找寻一种治病的最佳方法而感到苦闷、发愁!
当时我又回忆过去学医时的情景,曾亲自看到上海名医如夏应堂、王仲奇、丁济万诸先生,他们治好了不少西医所不能治的疾病,程门雪先生亲自给我讲过治愈一个经德国著名医师确诊并谢绝不治的结核性脑膜炎病儿,他用的是《福幼编》中的一张方剂,在近代著名学者郑传笈所撰“丁甘仁墓表”中曾说:“晚年名益重,道益行,不独沪地绅商,争相招致,即西商之侨居者,积资数千万,出其百一,足以尽集诸西药,而有疾必折衷先生。”这使我猛然省悟,自己看不好病,是我没有学习好,不是中医没有办法,其过在我而不在中医学。这就使我在彷徨的歧途中又回过头来,于是磨砺苦学,旧书重温。通过这次学习我终于一间微明,初步有以下几点认识:
1、学而不精:我在中年曾害过一次湿温重症,经医院确诊为肠伤寒,身发高热,中西药物遍投而热不退,病延二周左右,乃邀请甬上名医徐余藻医治,徐以大承气汤加甘草,药后细思,读了伤寒论千百遍,还没有学会用承气汤,良足自愧!其原因由于我只知大承气汤的主证是痞满燥实坚,困守于前人注释的一般概念而不知用巧;同时,湿热蕴蒸气分,清宣透达之说,也禁锢了我的思路。而西医学中肠伤寒在后期禁用泻药的观念也束缚了我处方用药的手脚。这一次提高了我对中西医学是二个不同理论体系的认识,我不再那么迷信西医了。对于娓娓动听的湿温理论以及伤寒与温病的实质问题,认识也较过去有了深化。
在早年行医时,我见到一位医生用熟地、当归、白朮、柴胡以治感冒,心甚鄙之,然而曾目睹其病人服该方而告愈。当时以为偶中而已,未之奇也。后来,我自己也遇到感冒病人,曾屡进桑菊、银翘、杏苏、麻桂等方,久延未愈,最后用“五柴胡饮”而竟收捷效。我过去亦熟读景岳书者,由于没有学到手所以不取用,不会用。
2、学而不广:我曾治疗一个患赤白痢疾病者,用了一系列治痢的正规方,如白头翁汤、木香槟榔丸、芍药汤、香连丸、枳实导滞丸以及丁师常用的治痢效方等,可是均无效果,下痢加剧,日夜登厕近百次,病人精神困惫,已臻危殆。在无可奈何中试用了一张《石室秘录》药味分量配伍奇特的方子,即白芍三两,当归三两,萝卜子一两,枳壳、槟榔、甘草、车前子各三钱,当时按照原书依样画葫芦,以冀幸中,不料服后次日泻痢次数减半,又服一剂而病全除。《石室秘录》是托名天师、雷公、张机、华佗等合著的一本伪书,我平素所不齿,今用此方竟如其所说“一剂即止,二剂全安,可用饮食”的奇妙效果。乃深悔我过去知识之狭和治学之偏见,未能俱收并蓄,有愧昌黎所称的医师之良。
3、学而不化:我感到自己在中医理论和处方方面“化”的功夫很差。譬如偏头痛,历代医书所载,常用全蝎、蜈蚣之类,我也常用,但效果并不好。我深知章次公先生治疗偏头痛效果很不错,他也用全蝎、蜈蚣,但却有几点与众不同。配伍方面:全蝎、蜈蚣常与补气养血药同用(如黄芪、当归),而且用量也重;还配合健脾化湿药(如淮山药、茯苓、制半夏);有时还加用附子。剂型方面常采用粉剂服用,以小剂量日服三次,常取得满意疗效。以后我治偏头痛,多遵循其法而奏效,说明“化裁”的重要性。可见前辈用药圆机活法的一斑。
试再举心胸疼痛为例,目前多习用丹参一味,我亦曾武步其后,临床有效有不效。为此细察并世医家之善治该病者,则并不局限于活血化瘀一路,有的作痰饮治,有的用行气宽胸之法,或用芳香宣窍,也可用养阴或扶阳药,并有用甘缓及和胃或养心等法,效果远胜于用单味丹参。这使我感到“胶柱鼓瑟”之非。即活血化瘀而论,也不必定用丹参,我曾治过一些病人,先用丹参无效,继用手拈散、失笑散也无效,最后考虑到用仲景抵挡汤,服后效果非常好,病情明显缓解。我深深感到自己学而不化的东西太多了,我还进一步理解到,学习一门学问,如果不精、不广、不化,就等于不学。我认识到以前就是犯这个毛病,现在总算是刚刚入门。
学到老,开始懂得一点,以前完全是盲人瞎马,现在对中医学略有粗浅认识:
1、中国医学确实蕴藏着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理论知识,其中有许多宝贵的经验,还没有被我们所掌握,特别是其中高超的理论,更没有被我们所认识,所以要虚心学习而万不可浅尝辄止和武断、臆测。
2、做医生要边读书,边临床,临床不能脱离读书,读书必须结合临床。光读书只有空洞的理论,光看病只有狭隘的经验,都无裨于提高自己,发展学术。
3、要开拓思想,既要精研中医学,也要读西医书,懂现代医学,还要多读现代基础科学和边缘科学的书籍。古代的文、史、哲也要有较好的基础。
4、中药的作用也是非常深奥的,不要用目前西医理论生搬硬套,例如发热、炎症、不要局限于清热解毒,辛温药甚至补益药也可能有消炎或者更重要的作用。同时也要打破中医学中一些人为的“清规戒律”。对目前中药质量,必须迅予改正和提高,否则,正确的处方也难奏良好的疗效。我们要在中医药学原有基础上深入发掘,有所创新突破。
-=-=-=-=-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
在
2009年04月25日 06:11pm
时添加 -=-=-=-=-
裘沛然选集
编辑推荐
裘沛然先生是中医泰斗,他不仅在医学上有高深造诣,而且是一位通晓文史哲的学者和功夫在医外的诗人。今年,先生喜度米寿,一本荟萃先生著作的《裘沛然选集》已出版。
选集中的医学论文和医案十分精彩,反映了中医学的精粹,其中关于张仲景的长沙太守考、孙思邈的养生法、奇经八脉循行路径考等力作,反映了作者在史学和中医理论研究方面的深度。百余则医案凸现了先生行医七十年的精粹。更为人称颂的是先生大声疾呼振兴中医药事业,并身体力行。
裘先生热爱中华优秀文化,对儒学的研究尤深。裘先生的诗讲究声韵、用典,情景交融,言之有物,深寓爱国爱民之情。剑风楼是裘先生的书斋名,剑风楼诗钞颇得文学艺术界的好评,七十余位书法家纷纷为之濡墨挥毫,国画大师陆俨少特为《游黄山二绝》配画。裘先生的随笔也颇具特色,文字凝练,立意深刻,且可读性很强,《养生且莫贪生》《大家风范忆唐云》《玉皇观里遇高人》等文令人击节赞赏。世纪之交,先生又将自己珍藏的十万卷图书捐献给家乡的慈溪图书馆,他真诚地说道“冀为桑梓兄弟提高文化素质,促进经济发展,稍作寸补”,表现了当代儒医的宽大胸襟。
“笔为苍生斯可珍”,是胡问遂先生为裘先生题写的条幅,也是裘先生悬壶济世,勤研儒学,奋笔疾书的真实写照。
内容简介
裘沛然先生是中国著名中医学家,年近九秩,行医七十年,医德广被。他读书万卷,著作等身,所主编及撰写的医学与诗文书籍达36部,寝馈于《辞海》工作逾四十年,还编着其它各种辞书、丛书和医学百科全书等巨著,培养了大批中医人才。
《裘沛然选集》,分上下两集;上集有三个部分:一为文集,二为医论,三为剑风楼随笔;下集有两个部分:一为医案,二为剑风楼诗集。
本《选集》集中了我国著名医学家、诗人裘沛然的主要著作404篇(首)。上集分为文集、医论和剑风楼随笔三辑,下集分为医案和剑风楼诗抄两辑。其中医论35篇,随笔66篇,医案125则,诗歌140首,共70万字,另有图片40余幅。
在《裘沛然选集》中,裘老认为“天人合一”的思想有助于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和而不同”的思想有助于促进文化的多样性发展。“以义制利”的思想有益于化解人与人、人与群体间的矛盾。“成人之道”的思想有利于理想人格的培养。这四个方面是相辅相成的。同时,他还简述了为人的三大原则———即提倡“以仁为本”,“以礼为节”,“以义为衡”。裘老说,树立这样的养生观,既可寿人,还可寿世,比热衷于“保健补品”,更能获益。
作者简介
裘沛然,1916年生,浙江慈溪人。1934年毕业于上海中医学院。历任国家科委中医组委员、卫生部医学科学委员会委员、上海市政协委员。现任上海中医药大学终生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中医药大学专家委员会主任、上海市中医药研究院专家委员会主任。
做记者多年,阅人不少,裘沛然先生乃是我所折服的一人。裘老为中医界泰斗,他一生医人无数,也育人无数。世人只知其学术崇高,却不一定知道他同时也是一位博通文史的学者和诗人。
裘老虽已耄耋高龄,却老而弥健,自谓平生不事锻炼,也不喜药饵调补。他说,养生首先不贪生,即要有旷达的思想和宽厚的胸怀,树立正确的生死观。同时还要讲究“识度和守度”。裘老说,人世间什么事情都有一个度,最恰当之处为“适度”。所谓“适者寿”,正是阐明了万事适可而止方可久远。唐孙思邈提出“饥中饱,饱中饥”,就是饮食之度。汉华佗主张“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尔”,就是劳逸之度。《内经》述“起居有常,不竭不妄”,就是房事之度。《论语》载“唯酒无量不及乱”,就是饮酒之度。而“乐而不淫(过度),哀而不伤”,就是悲欢之度。“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是养心之度。此外,“度”还可根据各自体质、生活习惯、地域及时代条件不同而作适当调整。故识度、守度者,能健康长寿,反之则疾病丛生,难享天年。
七十年的悬壶生涯,裘老还提出了“全神”的养生论。所谓“全神”,即重视修身养性,立德行善,使心态保持宁静安乐、至善至美的境地,才能“精气充和而神全”。故人必知足常乐,居高不骄不贪,居卑不谄不邪。无论顺境还是逆境,皆能怡然自得,随遇而安。
因此,养生的前提其实是“养心”。在《裘沛然选集》中,裘老认为“天人合一”的思想有助于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和而不同”的思想有助于促进文化的多样性发展。“以义制利”的思想有益于化解人与人、人与群体间的矛盾。“成人之道”的思想有利于理想人格的培养。这四个方面是相辅相成的。同时,他还简述了为人的三大原则———即提倡“以仁为本”,“以礼为节”,“以义为衡”。裘老说,树立这样的养生观,既可寿人,还可寿世,比热衷于“保健补品”,更能获益。
在书画界还被称为“沛然诗人”的裘老,医技之高,在医学界素有“大方去杂症,轻剂下重疴”之誉。他早年治一痢疾危症,患者日下数十次,中西医医治无效,已到奄奄一息的状态。裘老为处一方,竟然集攻、补、温、凉之药于一炉,患者翌日就痢止神清,转危为安。然而,裘老却从不为自己成功的医案所陶醉。
与裘老握别,你不能不被精诚大医的那种“春到看花,秋来扫叶”的从容气度所折服。他是杏林巨擘,又是性情诗人,忽然忆起清代大诗人黄仲则的名句“瘦因吟过万山归”,方觉得裘老就是这样一枝坚挺的瘦梅,在杏林中怒放。
作者:
却波渔翁
时间:
2009-4-25 18:34
标题:
世界读书日,中医读书荐【原撰】
我是铁杆中医
----彭坚学术观点与临床心得集
彭 坚 著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年11月
-=-=-=-=-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
在
2009年04月25日 06:50pm
时添加 -=-=-=-=-
时代呼唤铁杆中医——《我是铁杆中医》读后感评论推荐
江厚万[1] 马继松[2]
[1]中国科技开发研究院芜湖分院,芜湖241001 [2]芜湖中医学校,芜湖241001
《中医药导报》
2008年第14卷第12期摘 要:针对目前中医西化与异化,“泡沫中医”泛滥的严峻现实,中医大家邓铁涛先生提出了“铁杆中医”的命题,湖南中医药大学彭坚教授在《我是铁杆中医》(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年版)中,对这一命题给出了精彩的答案。该书一扫过去理论脱离实际、坐而论道的浮泛陈言,从中医当代发展的客观实际出发,结合长期的教学实践与临床感悟,对中医的得失成败进行反思,揭秘中医的科学本质以及中医的成材规律,探索中医的前进方向。观点鲜明,见解独到,立意新颖,值得每一位关爱中医事业的学人一读。 (共2页)
-=-=-=-=-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
在
2009年04月25日 06:52pm
时添加 -=-=-=-=-
上卷 学术篇:
导 论
第一篇 一个铁杆中医的心路历程
一、我的学徒生涯
1 家学渊源
2 入门之阶
3 最后一课
二、史峰回眸
1 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
2 中西医学的分道扬镳
三、中医的科学方法
1 叩问中医
2 方法之谜
3 《伤寒论》与信息方法
4 辨证论治的本质
5 复杂科学
6 《黄帝内经》与模型方法
四、中医的优势领域
1 治疗方法的优势
2 文献资源的优势
3 医学模式的优势
4 养生保健的优势
5 中西医结合的优势
五、学好中医的几点诀窍
1 成才的诀窍
2 读书的诀窍
3 临证的诀窍
六、东西方文化冲撞激荡下的中医
1 百年风云
2 症结何在
3 凤凰涅槃
第二篇 中医发展的新思维新模式
一 和谐文化与中医学
二 中医应当由中国人说了算
三 中医要有自己的金标准
四 中医院发展改革的方向
第三篇 面对传染病的猖獗,我们应当有所准备
一 历史与现状
二 思路与方法
三 结语
第四篇 抗击流感第一人
一 张仲景其人
二 《伤寒论》其书
三 伤寒是何病
四 走向世界的《伤寒论》
第五篇 中医属于世界文化遗产
——驳《告别中医中药》
一 不平等的比较和有意的欺瞒
二 中西医发展的历史真相
三 现代医学背景下的中医学优势
四 中医属于世界文化遗产
下卷 临床篇:
第一类 慢性疼痛
一、头痛
二、颈肩疼痛
三、肩臂疼痛
四、心胸疼痛
五、胸胁疼痛
六、腹痛
七、腰腿疼痛
八、肢体疼痛
九、痛经
第二类 慢性炎症
一、慢性鼻炎
二、慢性咽喉炎
三、慢性扁桃体炎
四、慢性支气管炎
五、慢性口腔炎
六、慢性胆囊炎
七、慢性胃炎
八、慢性结肠炎
九、妇科慢性炎症
第三类 病毒性疾病
一、感冒与流感
二、病毒性肝炎
第四类 增生性疾病
一、子宫肌瘤与卵巢囊肿
二、乳腺增生
三、前列腺增生
第五类 恶性肿瘤
一、克服放化疗毒副作用
二、提高人体的免疫功能
三、防止癌症的扩散复发
四、减轻癌性疼痛
第六类 妇科内分泌失调及功能性疾病
一、不规则出血
1 宫血症
2 排卵期出血
二、月经周期紊乱
三、闭经
四、经前期紧张综合症
五、更年期综合症
六、不孕症
第七类 老年性疾病
一、古代养生延年之法
二、冠心病
三、中风
四、糖尿病
五、老年脑病
六、其他老年病症
1 皮肤搔痒
2 手足麻痹
3 腿脚无力
4 夜尿频数
5 习惯性便秘
-=-=-=-=-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
在
2009年04月25日 06:53pm
时添加 -=-=-=-=-
选读:
第一篇 一个铁杆中医的心路历程
一 我的学徒生涯
1 家学渊源
我出生于中医世家,却并非书香门第,祖上是农民,原籍湖南岳阳彭家大垸。清朝道光年间,曾祖父彭吟樵不满包办婚姻,从老家出走,一担青菜挑进长沙,成了城里的“打工仔”。有一次,看到钉马掌的工匠在削马蹄皮,突发奇想,他将削下的马蹄皮放在新瓦上焙枯,调上冰片、麻油,试着用来治疗臁疮:这是一种当时劳动群众最常见、最不易治愈的小腿胫部溃疡,俗称“烂脚杆子”病。岂知真的有效,一炮打响,由此起家,俨然当起了“外科医生”,当然,按大清律例,现时标准,只能算作“江湖郎中”。从此,彭氏医生的招牌在长沙市白马巷64号一挂就是七十余年,直到1938年长沙文夕大火烧起为止。
祖父这一辈,有五人行医,以大伯祖父彭韻伯的名气最大。他专攻叶天士的学说,一部《临证指南医案》,读得滚瓜烂熟,用得出神入化。上个世纪三十年代,湖南省政府主席、军阀何某的父亲得了病,老爷子从乡里头次进城享福,不到半月,即卧床不起,高烧不退,群医束手。伯祖父以上等高丽参一枝烧炭、加保和丸煎汤,一剂而热退身凉。明明是一个消化不良引起的“滞烧”,用几分钱一帖的消滞药就可以解决问题,偏偏就难倒了众多名医,不知如何既能照顾到病情,又能照顾到大人物的面子,让善于玩“脑筋急转弯”的伯祖父捡了个便宜。经何某一褒奖,伯祖父于是乎就“饮誉三湘”了。
我的父亲排行第四,学医的是二伯、三伯。二伯彭崇让生于1902年,家境贫寒,只念了四年私塾,全靠博闻强记,苦读成才,青年时即医名鹊起。五十年代初,本拟调中国中医研究院,恰逢得了肺结核,未能成行。后来入聘湘雅医学院,担任中医顾问,教授,1959级西医学习中医班导师。二伯曾多次为胡耀邦、叶剑英、王震、陶铸、杨得志等来湘的领导人看病。徐特立先生的夫人患有一种西医称作“癔病性昏厥症”的疾病,得病已经四十余年,每次发作即昏不知人,遍访全国名医,用任何药物都无效,过几天就会自动苏醒。1964年初,徐夫人在长沙发病,二伯用黄芪一两、防风五钱,浓煎鼻饲,半个小时就醒了。徐老先生大为惊讶,问为什么会有效。二伯回答:这个病中医古籍有记载,名“尸厥”,《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晋国大夫赵简子得的就是这种病,扁鹊凭脉断定三日后复苏,未尝用药;《旧唐书•许胤宗传》中,柳太后得此病,御医许胤宗用黄芪、防风煎汤数斛,置于床下,熏蒸而醒,中医古代最有名的医案、明代的《名医类案》,将这个医案列为全书的第一案,我不过是依样画葫芦、新瓶子装旧酒而已。听后,徐老先生感慨不已,不久,亲自提名二伯为第三届省政协常委。
对于先人的这些轶闻趣事,虽然从小耳熟能详,但到后来从事医学史研究时,我还是认真地考证了一番。结果发现:用马蹄皮焙枯治臁疮,方书未载;人参烧炭消滞,经传无考;即使是将赵简子、柳太后、徐夫人,千年故事一锅勺,也似乎有移花接木之嫌,不那么绝对科学严谨的。我这几位先辈,除了敢于实践、胆识过人之外,还有一股子灵性,也就是中医常讲的悟性,所谓“医者,意也”,所谓“运用之妙,存乎一心”,与诗品中的心有灵犀、画论中的形神兼备、文章中的妙手偶得、佛学中的境由心生等等,是一脉相承、息息相通的。但悟性这东西,用讲究实证的现代科学方法,大概找不着形态,它却是渗透于中国古代文化各门学科的灵魂,而一个缺少悟性的中医,永远只能在低层次的临床实践中徘徊。
也许从少年时代起,我就朦胧地意识到:中医与现代科学完全不是一回事,讲不清它的道理,但有时候,比能讲清道理的西医更能解决实际问题,支撑它的学科背景是几千年积累的成功经验,是临床实践,而不是现代科学手段。中医,在我幼小的心灵中,是一个神秘王国。
-=-=-=-=-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
在
2009年04月25日 06:54pm
时添加 -=-=-=-=-
2 入门之阶
最初跨进这个神秘王国,远没有听故事那么开心浪漫。我开始为徒学医,已过弱冠之年,靠背书记诵的“童子功”,自然是荡然无存了,对中医的了解,也近乎一张白纸。作为老师的二伯父,递给我一本张仲景的《伤寒论》,嘱咐不许看注解,以免受干扰,要把原文反复读熟,仔细体会,直至倒背如流,全部印进脑子里,溶进血液中。二伯是有名的伤寒大家,平日里给学生讲述起《伤寒论》来,听说是口若悬河,纵横千古,这时节却来了个“沉默是金”,把我打入冷宫,令我独学无友。莫可奈何,我整日在《伤寒论》中遨游爬梳,苦思遐想,围绕着这本小册子,搬来一大堆中基、方剂、中药、内科著作,象无头苍蝇一样,瞎冲乱撞。王国维讲的读书三境界中的:“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是我当年啃这三百九十七条简牍的真实写照。大约半年后,当我还在这两层境界中熬煎度日时,二伯把我带上了临床,一经点化,全盘皆活,我逐渐明白了《伤寒论》的价值,享受到中医思维的乐趣。当然,到蓦然回首,见灯火阑珊、佳人俏立时,己经在很多年以后了。至今为止,没有哪本书读得象这本书这么苦,也没有哪本书象这本书那样使我获益终生。
3 最后一课
就这样,白天抄方看病,晚上读书讲经,我在伯父身边度过了五年典型的中医师徒相授的学习生涯。二伯最后一次教我,是临终前的一刻。那是1978年1月17日,春寒料峭,二伯病危,等我赶到他身边时,经过他的学生们的抢救,能坐起来了,面色潮红,精神尚好,大家松了一口气。二伯一会儿招呼伯母,给参加抢救的学生煮荷包蛋下面,一会儿喊我接尿,当我刚把尿壶凑上去,二伯忽然抓住我的手,叫我摸他背上的汗,连声问:“摸到没有?摸到没有?这就是绝汗,‘绝汗如油’啊!”话音刚落,便气绝而亡。二伯用他生命迸发的最后一闪火花,为我上了最后一堂课。这是怎样的一堂课啊,刻骨铭心,终生难忘!
作为湖南著名的中医临床家,二伯始终没有公开出版过著作。他为1959级西医学习中医班的学生们授课时,编写过中医内科、伤寒、金匮等教材,也为继承家学的后辈们留下一部手写的临床笔记,但都没有刊行。每当问及著述一事,二伯总是宣称:“我治病能有所疗效,不过是勤读古人的书,善用古人的方,拾古人的余唾而已,我本人并没有什么创造性的成就,不值得留言后世。只要善于把古人千百年来积累的成果,灵活地转用于自己的临床,就能成为一个实实在在的好医生,不可奢谈创新与突破。”用今天的眼光来看,这种观点难免有清高和守旧之嫌,但是相对于中医这样一门特殊的学科而言,真正了解中医的人都知道:其实这是一句大实话。亲情加师徒的特殊关系,使得二伯可以对我直抒胸臆,表达他对人生、对学中医的看法。他的许多教诲,在我的医学生涯中,确实产生过重大的影响,使我少走了很多弯路,甚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的人生目标和价值取向。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说的这些话:
“为什么一开始学医,我就让你苦读《伤寒论》?清末陆九芝说过:‘学医从《伤寒》入手,始则难,继而大易;从杂症入手,始则易,继而大难。’学习任何一门新知识,总是最初接触的东西印象最深,这叫先入为主。《伤寒论》是中医的临床圣典,言简意赅,朴实无华,不奢谈理论,紧扣临床实践,把一个疾病从开始到完结的全部过程,有序地展示出来,以错综复杂的文字,归纳了疾病千变万化的各个方面,完美地、灵动地、全方位地表达了辨证论治的思想,是中医第一部理法方药俱备的临床著作,是中医临床思维科学的典范。中医的生命,在于能看病,看病的本领,不在于记住了多少方子,而在于会辩证,‘认证无差’,是遣方用药最重要的基础,是中医临床家追求的最高境界。先让《伤寒论》占据了你的思维空间,让辨证论治在你脑海中深深扎下根来,就牢牢掌握了中医的核心和灵魂。但是,历代注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不妨甩开他们,直面张仲景,感受原文,直接领会和吸取他的原始思想,自己去思考、去体会,你将会受益终身。”
“培养中医临床医生,可以从《医学三字经》、《汤头歌诀》等启蒙书入手,先易后难,循序渐进;也可以从《伤寒论》入手,先难后易,高屋建瓴。循序渐进,是培养一般人才的方法,高屋建瓴,才是造就临床高手的途径。对你,我取其后者。至于《黄帝内经》,可以先读《内经知要》,掌握其精髓,因为全书涉及的知识过于庞杂,又不能直接用于临床看病,不可读得太早,以免陷了进去,分散精力,迷失方向。到四十岁以后,有了比较丰富的临床经验和人生阅历,才能真正读懂。”
“学医要从一家之言,取百家之长。例如,清初的三大国医:叶天士,张石顽,吴谦,皆有鸿篇巨制,都是临床高手。《临证指南医案》、《张氏医通》、《医宗金鉴》,任选一种,‘执一书可治天下病’。叶天士的术难读,因为全是医案,要一个个揣摩研习,但叶氏临床经验之丰,古今无人企及;张石顽的书深邃,病无巨细,都能找到治法,并且规矩井然,可备案头参考;吴谦的书通俗,一病一方,疗效可靠,平易稳妥,最适合作家传师授的教材。此外,妇科有《傅青主女科》,儿科有《医宗金鉴•幼科心法要诀》,外科有《外科正宗》、《外科证治全生集》,眼科有《审视瑶函》,针灸有《针灸大成》,都是本学科的杰出著作,可师可法。其它如张景岳、徐灵胎、陈修园、陈士铎、吴鞠通、王清任、程钟龄、唐容川、张锡纯等医家,都对临床作出了突出贡献,其著作不可不流览,然而,要从中选择一、两家,读细、读精、用熟,以作为自己临床的‘安身立命’之本,再旁采诸家,以弥补一家之偏。切切不可博览群书而终无依托,泛舟学海而流散无穷。”
“学医要善于‘夺人之长’。夺谁的长?古人、今人的长处,即古今名医已经总结出来的成功经验。中医有个特点,就是间接经验比直接经验有时更重要。一名医生个人的智慧、阅历、生命毕竟有限,治病完全靠自己在临床中摸索总结,几十年也熬不出头,要学会把别人的经验拿来,为我所用,最终变成自己的经验。中医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古今名医写下了大量总结临床经验的文献,这是学西医的人所没有的优势,学中医的人有书读,要读书,还要有一双‘慧眼’,识得真货,更要有一份胆识,看准了就用。古今名医著作中介绍的效方,大部分是可靠的,但有时也难免掺杂水份,或有夸大不实之辞,拿来用过,有效,成我囊中宝物,无效,弃之亦不可惜,久而久之,就积累了一大批宝贵的经验。总之,只要怀着谦虚之心,好学之志,偷学的本事,实施的勇气,多读书,勤实践,善于将别人的间接经验转化成自己的直接经验,就能打破常规,很快成才。”
“学医要抓住方剂这个核心。中医的理、法、方、药四个环节,方是中心,是灵魂。一首好的方剂,往往组方严密,层次井然,充满了辨证法,充满了结构美。象阳和汤的刚柔相济,六味地黄汤的动静得宜,使你不得不由衷佩服古人构方的技巧。张仲景的二百余首经方,至今效如桴鼓,古今几十万首方剂,无不凝聚着创方者的心血。学方要潜心领会其风骨精神,用方要尽量使用原方,决不能自以为聪明,画蛇添足,随意加减,否则,必将破坏原方的疗效。打个比喻,一首古代名方,犹如一首优美的古诗,一幅千古名画,更象一座古代建筑,如果你不能领略其中的情趣,信手涂鸦,还自鸣得意,固属浅薄;倘若随意拆梁换柱,增损加减,则原有建筑的风格与功能也就不复存在了。你能怪古方没有疗效吗?经方、时方、当代名医之方固然要学,单方、验方,甚至江湖医生用之有效的方法,也要掌握一些。俗话说:‘单方气死好郎中’,有时辨证论治走到山穷水尽,改用个单方却起死回生,古今都不乏这样的例子。决不要以为学会了辨证论治,背诵了几百首汤头,就掌握了一切,须知在民间还蕴藏养着丰富的中医学成就,象《验方新编》、《串雅》、《理瀹骈文》等总结民间经验与江湖医生经验的书,其价值,不下于其它名著,应常备案头,随时参阅。”
“治病要抓主证,解决主要矛盾,所谓‘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古方为什么讲究君臣佐使?就是针对疾病的主要矛盾而设。用药要单纯,处方宜精当,切不可面面俱到,面面俱到的结果是一面也顾不到,喜开大方的医生,古人讥讽为‘广络原野,希冀一、二’,其实是心无定见,靠碰运气。”
“初次诊治的病人,如果病情复杂,宜先投石问路,从一点切入,静观病情的变化。倘若病势有所好转,则可得寸进尺,步步跟进,争取一环一环解开;倘若病势有所加重,也不必惊慌失措,但须改弦更张,转换思路,而从其反面论治,往往有效,因为疾病的性质是:非阴即阳、非表即里、非寒即热、非虚即实,懂得这个辩证关系,就能沉着应战;倘若病势不进不退,则应调整角度,重新选点,也可能是药力未到,须守方不变。而要做到心中有数,其前提是必须用药单纯,紧扣主要矛盾,才能把握好全局。”
“当医生是一门高尚而艰辛的职业,而中医更是一种可以寄托终生的事业。守着这个事业,一辈子不一定会轰轰烈烈,但可以过得很充实,很丰富,也很平静。一旦咬定从事中医事业这个目标,就不要轻易舍弃,还要准备为之付出毕生的精力和才华。这是值得的,古今中外,多少仁人志士为实现济世救民的梦想而屡屡受挫,抱憾终生,唯独当医生,特别是当中医,不必受社会环境的制约,不怕横遭厄运,无须借助于任何物质条件,三个指头、一根银针、一把草药,仅凭自己的一技之长,低标准则可赖以糊口谋生,高标准则可藉以实施‘仁者爱人’的远大志向。惟其高尚,一个有良心的医生,不应当把谋财作为人生追求的目标;惟其艰辛,一个有责任心的医生,应当淡化作官发财这些世俗的观念,倾注全力于自己的事业中,精力的投入越多,对病人、对自己就越有好处。”
“中医是真正的长春树,当同龄人谢幕下台的时候,一个从事中医临床的人,才开始登上一个更高的境界。相对于一般老年人而言,一个名符其实的老中医专家,肯定会多几分精神的充实,少几分身体的苦痛。能够与中医事业相伴始终,是人生的一种机遇,一种福气。”
岁月如河,一晃流过去二十多年了,我的脑海中始终浮现着二伯临终前的情景,耳边始终回响着二伯平时所吐露的学医箴言。
-=-=-=-=-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
在
2009年04月25日 06:56pm
时添加 -=-=-=-=-
2 读书的诀窍
中医的书籍浩如烟海,一辈子读不完。作为一个立志成为中医临床家的学生,一定要认识到读书的重要性。治病经验的获得有两个途径,一个是直接经验,靠自己在临床摸索积累;另一个是间接经验,靠从书本中获得。古人把著书立说看得很神圣,大部分流传下来的书是比较可靠的,经验总结也很实在;尤其是当代许多著名老中医写了很多经验总结的著作和医案医话,这些都是学习间接经验的宝贵源泉。
我历来认为:对中医而言,有时候间接经验比直接经验还重要,比如,在年轻时,因为参加临床的时间短,见识少,必然有很多病从未见过,完全靠自己从头摸索,会耽误病情,走许多弯路。如果读的书多,发现古今名医有类似的治疗经验,拿来运用,则可以用之弥补自己直接经验的不足。即使到老了,临床经验丰富了,也不可能所有的病都见识过,旁人的经验永远是值得珍惜的。这就需要读书,不断地读书,不断地吸取他人的经验。我认为,一辈子埋头临床,只重视自己的经验,或家传的经验,而不肯花时间多读书,多吸取他人经验的人,只能是一个平庸的医生,是决不可能成为一个有成就的临床家的。
当然,读书是有诀窍的,要有计划地读,有选择地读,分阶段读。
第一,要熟读几本书。
任何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和民族,必定有自己的文化经典,经典对于民族精神的构建,作用是巨大的。而在东西方文明的“轴心时代”诞生的中医体系,产生了早期的所谓“四大经典”著作,即《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经过历史淘汰,《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成为新的“四大经典”。这几本书是一个中医临床医生的安身立命之本,在读书阶段,就要背诵,至少《伤寒论》、《温病条辨》要背熟,其他要熟读。可以一辈子受用无穷。为什么一定要熟读、背诵呢?因为这几本书解决了中医临床方法论的问题,体现的是活的辨证论治思想,表达的是一个体系,不是一方一法,何况《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提供了四百余首久经临床考验的、内在联系紧密的、疗效卓著的系列方。只有烂熟于胸,在一辈子的临床中实践、体会、印证,才能使自己的临床水平得到升华。
我学中医是从读《伤寒论》入手的,感到最大的收获是其中的思维技巧,临床方法论,这是中医临床的灵魂。条文要记得熟,临床才用得活。才能掌握到中医临床的精髓。
举一个最近的例子:我治疗一个中年糖尿病人,用了各种西药,血糖始终降不下来。患者表现的症状主要是胃肠不适,胃脘饱胀,咕噜作响,大便时干时稀,舌苔薄黄。我用半夏泻心汤、调中益气汤、乌梅丸等,先后几个月,不见大效,血糖仍然踞高不下,但始终不敢贸然去芩连,因为考虑到黄连有降血糖的作用。几乎黔驴技穷了,却偶然一次切脉时,发现虽然时值夏天,但患者整条手肘都是冷的,这不正是《伤寒论》中的“四逆”证吗?腹中咕噜作响,即肠鸣音亢进,不正是《金匮要略》中的“水饮”证:“水走肠间,沥沥有声”吗?舌苔薄黄只是有热的假象。改用大剂量四逆汤合己椒苈黄丸,取效了,血糖也开始降了。我出了一身冷汗,觉得惭愧,对不起病人,还是《伤寒论》条文不熟,自己辨证论治的功夫没有到家,受到了干扰。
《温病条辨》不失为《伤寒论》之后最好的体现辨证论治水平的著作。作者很聪明,会学习总结别人的长处,这就是我反复提到的“善夺人之长”。他写书的方法是学了《伤寒论》的,以条文加注解的方式,把温病的全过程,从头到尾地展示开来,把治疗的方药穿插进去,使得一书在手,全局在胸,理法方药俱备。他使用的一百八十多首方剂中,有几十首方剂,为自叶天士所创制,大约只有百分之二十为自己所拟定。叶天士是医学史上少有的杰出的临床大家,但他治疗的温病都是个案,散见于《临证指南医案》中,开出的方药既无方名,又无剂量,经吴鞠通拟定方名、确定剂量之后,纳入到《温病条辨》中,如今都成为温病名方。《温病条辨》中的许多条文,也是直接从《临证指南医案》中引用的,但吴鞠通没有刻意说明这些,引起清代后来一些医家的非议。在今天看来,吴鞠通确有侵犯叶天士“知识产权”之嫌,但我们后人仍然要感谢他,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辨治外感病的新的模式。何况当时出书,是没有稿费的,还要找人资助,或者自己掏腰包,并无经济效益可图,完全是为了实现济世救人的目的。
然而,《温病条辨》有缺陷,缺陷在哪里呢?在于作者本身是个业余医生,青年时期主要职业是应聘在京城抄写《四库全书》以谋生,一干就是十多年,撰写这本书的时候,他本人虽然也经历过“京师大疫”,治疗过一些温病患者,在他晚年成书的《吴鞠通医案》中回忆起二、三例,但他并没有成熟的、成体系的温病治疗经验。因此《温病条辨》的条文及其内容,远不及《伤寒论》的灵动和内涵的丰富。温病用三焦辨证的模式,后人以为是吴鞠通的首创,其实也是叶天士在《三时伏气外感篇》中提出的,更早则有喻昌等人。吴鞠通将其发展为温病辨证论治的纲领,与卫气营血一纵一横,交相辉映,成为一种立体的辨证方法,原本不错,但他却提出温病的发展是“始上焦,终下焦”,这就未免失之偏颇,忽略了伏气温病一开始就表现为下焦内热的另一种传变规律。又如,吴鞠通总结叶天士治疗温病的经验,并不全面,遗漏很多,有的在形成固定方剂时,概括的尚不完整,如“三仁汤”一类方,叶案中用得非常多,是他的一大特色,但宜叫做“二仁汤”,因为几乎不用苡仁,多用石菖蒲,而吴鞠通则加苡仁,去石菖蒲,命名为“三仁汤”,这样一改,容易误导,以为湿温初起,当三焦同治,王绵之先生对这点很有看法,认为湿温初起的重点,应当放在上焦,这是对的。叶霖、王孟英对吴氏的失误,均有所批评。这些失误,大概都与吴鞠通当时的临床经验不足有关。但总的来说,还只能算是白璧微瑕,因为《温病条辨》毕竟是总结了历代医家治疗温病的理论与经验,并且基本概括出了温病发展的基本规律,给后世提供了治疗急性传染病的一整套成熟的方药,完成了几乎可以与《伤寒论》六经辨证媲美的卫气营血、三焦辨证体系。
学《黄帝内经》不必象读《伤寒论》那样死读,它毕竟是理论书,不是临床著作,我的伯父曾告诫我,四十岁以前不必读《黄帝内经》全书,可以读《内经知要》。《内经知要》简明扼要,对领会中医理论体系、开阔思维、指导临床有好处。到年纪比较大了,临床经验比较多了,对社会和事物的理解能力深刻了,再读《黄帝内经》全文,才能真正读懂,当然,那是进入了另外一种思维境界。
作者:
却波渔翁
时间:
2009-4-25 19:02
标题:
世界读书日,中医读书荐【原撰】
中国病史新义
范行准 著
伊广谦等整 理
中医古籍出版社
1989.1一版
-=-=-=-=-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
在
2009年04月25日 07:08pm
时添加 -=-=-=-=-
3、 疾病史的研究:
较为突出的是范行准撰《中国病史新义》约90万字,填补了疾病史专著的空白。此外,冼维逊《鼠疫流行史》则属于单个疾病史的专著。
-----中医现代史第六章第四节:医学史文献学的研究
-=-=-=-=-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
在
2009年04月25日 07:11pm
时添加 -=-=-=-=-
进入1980年代以后,全国的各行各业几乎都取得了蓬勃的发展,疾病医疗史的研究也不例外。就疾病史而言,这一时期最值得注目的当属1980 年代在大陆和台湾出版的两部疾病史的专著, 即:范行准撰著约90万字的《中国病史新义》(中国中医古籍出版社,1989年)和陈胜昆之《中国疾病史》。
------20世纪以来明清疾疫史研究述评 (余新忠)
-=-=-=-=-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
在
2009年04月25日 07:17pm
时添加 -=-=-=-=-
范行准与栖芬室藏书 【转】
范行准与栖芬室藏书 伊广谦
我国有悠久的藏书传统,在历代众多藏书家中,范行准先生及其栖芬室藏书可谓独树一帜,独步医林。
范行准(1906~1998年),名适,字天磐,浙江省汤溪县(今属金华县)人。家世寒素,少即失学,仅读三年小学。13岁时,在其小叔父范贡云于本县罗埠镇所开德寿堂药店学徒。自十四五岁始,经常去十余里外之城中图书馆看书,馆藏虽不丰富,但感觉“不啻如赤手贫儿,蓦入铜山金穴,神摇意夺,徘徊不忍去之。必日薄崦嵫,始惘然言旋”。其酷爱书籍之情,可以想见。18岁时,返乡自学中医。20岁起,在乡诊病,前后有3年。30年代初,考入上海国医学院,学院为5年制,插班入三年级。第2年又跳班入五年级,两年即获毕业。在学期间,得以师从陆渊雷、章次公诸名家。毕业后在上海行医,与医史、文献学家王吉民、龙伯坚、宋大仁等交游,并开始了他搜书藏书的人生历程。
由于范先生立志编一部大型《中国医学史》,故其初期所收多为史部、子部古籍,而不购医书,以为医书可向医家通借。但不久即发现,医家所藏,善本反而极为稀见,乃转而大力访求医书。虽然经济并不宽裕,但遇有善本,必购之而后快。其搜求之辛苦,“有求之十年不得而一旦遇之者,有展转推求而始得之者,有既失而复得者,亦有失之交臂,如象罔之珠,不可再得者”。甚至罄尽家中柴米之资以购求爱书,亦为常事。尤其是抗日战争爆发后,“图书之厄,旷古所无”,“念典章之覆没,感文献之无征”,遂奋起抢救,其中不乏善本医书。范先生认为,宋元善本固所愿求,但实用的稀见孤本,并不逊色。书肆冷摊常见其踪影,远方甚至国外亦有友朋代为网罗寻觅。十年时间,成绩斐然。至1941年,所搜四部古籍,已逾二万卷。此后又续有增加。当时因系租房居住,“室小书多,椅案之外,俱为图籍所据,人则屯伏其中”,而先生自得其乐。
范先生藏书室名曰“栖芬室”,芬者书香之谓,“栖芬”之意有二:一者先生客寓上海,僦舍而居,屡经搬迁,书籍随主人随处栖止,用以自况;二者范先生认为,“书物为天下公器,苟吾不用,宜速散去”,书籍不过在此暂时栖留,异日将要归还社会,借以言志。而且,先生表示自己“并无藏书奢望,钤书印记,亦未敢用‘藏书’二字”。确乎如此,范先生栖芬室藏书,皆铃以“汤溪范氏栖芬图籍”、“栖芬室图书”等印。在自撰的栖芬室铭辞中,范先生写道:“栖栖江湖,劳劳齿履,尺席万泉,月显责比,宝可易人,主得随徒,唯此清芬,偕予栖此。”即是其心境的真实写照。
栖芬室聚藏了大量珍贵中医药古籍,其中有宋、元、明三代的珍稀刻本、写本90多种,如北宋版《圣散子方》、明彩绘本《本草图谱》;还有不少清代医家、学者的稿本,如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稿本、刘鹗《要药分剂补正》稿本,及连自华、陆懋修、田晋蕃等人的手稿。栖芬室中珍藏的大量珍本医书,凝聚着范先生一生的心血,也赢得了世人的赞赏。
我国记述藏书家行迹的著作有个有趣的特点,多喜用七言绝句纪事加注形式,谓之“藏书纪事诗”。在诸多藏书纪事诗著作中,唯一被吟咏的中医藏书家即是范行准先生。诗见近人王謇(佩诤)《续补藏书纪事诗》:“本划衍义宗奭寇,伤寒名论仲景张。辑佚钩沈若治经,医家渊海千金方。”注云:“范行准,购求医书,不遗余力。集医家著述编缀成书,我国之丹波丸也。与(范)祥雍品性极相似,称上海二范。”将范先生与日本著名医学世家和藏书家丹波元简父子并列。由于范先生极具特色的丰富收藏,被公认为中医藏书家中的巨擘。
众所周知,范先生的医史、文献学论著向以立论严谨、资料翔实著称,这无疑得力于栖芬室的珍藏。范先生撰写的《明季西洋传入之医学》、《中国预防医学史》、《中国病史新义》已成为医学史研究的经典之作。他将自己的珍藏公开于世,主编影印出版了《中国古典医学丛刊》,所收《循经考穴编》、《秘藏常山栖静斋针灸全书》等,皆为世人难得一见的秘笈。他还用大量精力辑录了两汉至元明间的医学佚书,为《全汉三国六朝唐宋医书》、《元明医学钩沉》两书。
1984年,范先生78岁时,毅然将栖芬室全部藏书献给了中国中医研究院,实现了他早年的愿望。这批献书共计760种,7200余册。其中医书660多种,2100多册,内含善本290种,1500余册。善本中有宋、元、明三代刻本、写本90多种,有的已是价值连城的文物。范先把自己一生节衣缩食、苦心搜集的珍贵图书全部献给国家,完全是出于对中医药事业和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他说:“在我有生之年能够看到我所酷爱的书籍将为整个社会、整个中医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时,我感到无限的幸福和光荣。”范老以天下为公的豁达态度,一时蔚为医界美谈,赢得人们的敬佩
作者:
却波渔翁
时间:
2009-4-25 19:21
标题:
世界读书日,中医读书荐【原撰】
说明:所介中医书籍,大部为渔翁个人收藏者。
-=-=-=-=-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
在
2009年04月25日 07:24pm
时添加 -=-=-=-=-
以下同,未完待续!
作者:
却波渔翁
时间:
2009-4-25 19:32
标题:
世界读书日,中医读书荐【原撰】
中医史
李经纬 著
医史研究老树新花
http://www.100md.com 2008年1月16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2863期
在21世纪中医事业发展再次面临重要契机的时候,李经纬教授的《中医史》问世,有着特别的意义。
一门学科的发展总是建立在以往经验之上的。对中医历史的研究,近年有相当重要的成果,例如四卷本《中国医学通史》就是代表。其中,李经纬教授就是《中国医学通史》古代卷的主编。在多年的积累和深入的思考之后,李教授又于耄耋之年撰成本书,恰如醪醴陈酿,更见醇和。我以为此书堪称适时之史笔,成功之作。
对古代医史的梳理更加精到
由于有编撰《中国医学通史》以及主持医史文物研究的基础,作者对医学史中的相关史实和进展的掌握相当扎实,其中尤为显著的是作者素有深入研究的中医外科技术史等内容。与近代西医相比,中医外科手术相对落后,以致有人怀疑古书所有关于手术记载的真实性,或者持外国传入说。作者以丰富的旁证资料指出,华佗时代进行腹部外科手术完全是有可能的,还有如晋代的唇裂修补手术、唐代的肿瘤切除手术和义眼镶嵌手术等,都有明确依据,我们不能简单地依据今天的现状来怀疑古人的记述。这种观点是正确的。
另外,对本书之命名《中医史》,作者也有严谨的思考,在绪言中,对何谓“医”、何谓“中医”以及历代医称都作了详细考证,这是前人未曾重视的问题,很有价值。另外绪言还就医学史研究的任务作了探讨,对后来者有指导意义。
系统回顾20世纪中医史
《中国医学通史》虽有现代卷,但止于20世纪末段。现在已步入21世纪,有条件对跌荡起伏的20世纪的中医学史作一个完整的回顾了,本书列“20世纪中医学发展历程”一章,作专题思考,这也是近年中医通史著作之首创。虽然限于篇幅,于史事史实方面只作粗线条勾勒,但在勾玄评论方面相当深入,可谓是其精华所在。其中包括对中西医汇通的评述、对建国后中西医结合工作的思考,以及作者对“中西医结合科研模式”和“创造中国统一的新医学”的期望等,融汇着作者以医史学者身份对中医发展路向的独到理解。例如对中西医汇通,作者指出:“(他们)自觉不自觉印证是如何与西医一致,从而证明中医是科学的。虽然不承认,或极力反对西医以不科学、落后为由对中医的批判,但却削足适履称中医如何与西医一样科学,有些给人勉强的感觉。这种倾向,数十年来得到了不断的发展,甚至在今天仍有不断的反映。”这样评价十分有启迪意义。20世纪中医走过的历程是十分曲折的,认真总结其成败得失,必定能为21世纪的中医事业提供参考,这正是“史以为鉴”的功能。
有史有论,论而中肯
有人说史家当以理性为主,不掺感情因素。其实未必尽然。撰史者固然不能因为感情因素而曲解历史,但任何著作中最精彩的,一定是作者最动情的地方。本书在评论史事时,往往结合个人经历和体会,言论剀切而中肯。例如作者原来是西医出身,经过“西学中”而后选择了中医学史作为研究方向,对中西医结合的发展深有体会,正如书中指出:“他们(指西学中人员)是为了继承发扬中医、创新中医而进行研讨的,而绝非轻视、消灭中医。”现代中医、中西医结合都是发展中医的重要力量,关键在于能否正视中医的独特价值,采取合理的方法去研究,决不能以西医学理论为标准衡量中医,这是已为历史证明的事实。
以上几点,是我读《中医史》的一点感想,未必足以概括全书的特色。但其学术价值足以肯定。此外,本书的附录部分,还记载了作者与海外的医史学术交流情况,这也是现代医史的重要资料。
本书是李经纬教授毕生心血的结晶,为现代医史学增添了色彩,而且语言通俗,图文并茂,可读性强,相信普通读者也会读之而不能释卷。略有不足之处,我认为中医“温病”概念的范围要较西医的“传染病”之内涵为大,本书把明清温病学派放入“传染病学派”一节,未必完全恰当。因温病学派虽有诊治传染病之学术经验,但叶、薛、吴、王四家之名著,内涵广博,不只局限于传染病方面,似应以“温病学派对传染病之贡献”为题目更为贴切。
最后想说明推荐此书之目的,是由于近年来对中医抹黑者所为,必须清洗。读《中医史》使广大读者对中医之伟大,有较全面之认识。《中医史》第十一章“20世纪中医发展历程”最后一句说:“我们必须严肃地指出:那些视中医为伪科学的先生们,他们数典忘祖,是全盘西化的继承者,我们不能容许他们践踏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这是作者的大声“呐喊”。(邓铁涛)
http://www.100md.com/html/200801/1652/1624.htm
-=-=-=-=-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
在
2009年04月25日 07:35pm
时添加 -=-=-=-=-
中医史
作者: 李经纬
出版社: 海南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9-1
ISBN:7544320847
版次:第1版
开本:16开 装帧:平装
作者:
xyx0535
时间:
2009-4-27 12:29
标题:
世界读书日,中医读书荐【原撰】
读书破万卷,下笔若有神。
中医的全部在历代医家的著述和实践中,在现代中医的研究实践中。
作者:
马雄军
时间:
2009-4-27 12:56
标题:
世界读书日,中医读书荐【原撰】
好书。
作者:
却波渔翁
时间:
2009-4-27 16:58
标题:
世界读书日,中医读书荐【原撰】
谢谢关注,望能推荐您案头的中医书籍佳作!
作者:
却波渔翁
时间:
2009-4-27 17:13
标题:
世界读书日,中医读书荐【原撰】
内经语言研究
钱超尘 著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0.6一版
-=-=-=-=-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
在
2009年04月27日 05:22pm
时添加 -=-=-=-=-
本书从音韵、语法、词义(训诂)三方面对《内经》语言作了全面研究和分析。是作者多年研究《内经》语言的成果结集。
-=-=-=-=-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
在
2009年04月27日 05:25pm
时添加 -=-=-=-=-
作者简介
钱超尘,生于1936年,河北省玉田县渠河头半壁街人。1961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同年被推荐为该校中文系古代汉语研究生,师从我国著名古汉语专家陆宗达教授,学习以《说文解字》为核心的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语法学而成为乾嘉学派正统传人。从1972年底到北京中医药大学医古文教研室讲授《医古文》至今。他在传道授业之余,潜心于中医训诂学、中医文献整理的研究,并在这一领域填补了多项学术空白,尤其是他以上古音韵学为手段,参照《甲乙经》、《黄帝内经太素》改正现行本《素问》、《灵枢》讹衍倒夺60余处,体现了他在中医音韵训诂方面颇深的造诣。现任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法国巴黎国立第十三大学波比尼医学院名誉教授,中华中医药学会医古文研究分会、李时珍研究分会、王清任研究会主任,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药文化研究分会常务副主任,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药文献研究分会副主任,中国训诂学会理事等职。
钱教授淡薄名利、专心学问,不仅以文字学(尤其是俗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目录学和考据学作为研究中医古籍的手段,在中医文献研究及中医经典著作的语言研究方面开拓出许多的新领域,他还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医古籍及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语法学的普及作了大量工作。
主要著作有:《黄帝内经太素研究》、《内经语言研究》、《中医古籍训诂研究》、《伤寒论文献通考》、《唐本伤寒论》、《千金翼方诠译》、《宋本伤寒论校注》、《战国策译注》、《古代汉语》和《医古文》等,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
作者:
却波渔翁
时间:
2009-4-27 18:00
标题:
世界读书日,中医读书荐【原撰】
医道求真
《黄帝内经学术体系研究》
烟建华 著
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7.1一版
-=-=-=-=-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
在
2009年04月27日 06:01pm
时添加 -=-=-=-=-
书评转帖:
系统求索论《内经》——读《医道求真》有感
2008-4-7 16:04:50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张登本 认真研读《内经》研究专家、北京中医药大学烟建华教授的《医道求真》后,我惊叹、兴奋、钦佩,并为之折服。这位对《内经》学术体系研究、求索了几十年的著名专家,以其独特的思维视角和敏锐的洞察力,围绕着《内经》的要言大义和医理真谛进行了条分缕析的梳理和阐释,是中医界业内人士或者想要了解《内经》是如何运用医学知识演绎中国传统文化的志士仁人们难得的学习和参考书。
我认为此书突出了《内经》如下主要特点:
学术体系的系统性
《内经》所缔造的学术体系,是中医学科的整体知识系统,包括中医学研究对象有关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法则,并运用大量的临证实例和当时其他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哲学、逻辑学研究的成果加以论证。《内经》创建并论证的中医学术体系,在成就历代中医大家的同时又不断地得到充实、修正和完善。《医道求真》全书通过3篇15章40余节117个彼此相关的命题,运用直叙的修辞方法,予以系统地阐释和论证,使读者对言简义深、语义艰奥的《内经》能有一个全面而系统的认识,全方位地表达了《内经》及其缔造的中医学之科学内涵,为该学科的学习和研究工作提供了有益的资源。
传统文化理念
《内经》及其缔造的中医学知识体系,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晶和重要组成部分,她以生命科学内容演绎了中华民族传统的优秀文化。《内经》不但运用此前的医药学就,而且巧妙地借用当时较先进的社会科学、天文、地理、气象、物候、历法、数学,甚至兵家、农桑、算学、文字学等知识,解释生命现象,论证生命规律,特别是与《内经》成书相近的文学、史学、哲学史料更与其血肉相连,不可分割。《医道求真》一书,用翔实的资料,丰富的语言,严谨地论证了这一主题,开宗明义,卷首就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相关知识,确切地界定为构建《内经》的“医学基础”“方法学基础”“多学科基础”。对进一步确定《内经》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学术地位、捋清《内经》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其他学科的关系有着十分重要而直接的助益。
生命科学观
自从有了人类以来,认识生命、提高生命价值,一直是人们追求的永恒主题。《内经》正是这样一部诠释生命现象,求索生命规律,提高人类生存质量的不朽名典,并且在《素问》的《上古天真论》、《四气调神大论》、《生气通天论》、《宝命全形论》,以及《灵枢经》的《本神》、《玉版》、《天年》等篇中予以专论。《内经》为了追求这一主旨,不惜把社会的、哲学的、自然的诸多相关知识包揽于一体,融入于自己所论的宏旨大义之中,并且加以消化、吸收、利用和改造,从而形成兼有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二重性的独特医学知识体系,为中华民族的繁荣倡盛做出了毋庸抹刹的贡献。《医道求真》抓住了这一关键,浓笔重墨地大书特书,使此主旨得到了淋漓尽致的“求真”和弘扬。
实践性原则
实践是检验、评价一切科学理论的标准,实践也是《内经》立论、论证其所传载医学主旨及其必然的旨归。通检《内经》全部内容,尤其是所论的380余个病证后不难发现,只有结合临证实践才是研读《内经》的最高境界。烟建华教授不但是全国著名的研究《内经》专家,而且是临证经验颇为丰富的医学实践家,正因为如此,他才能从运用《内经》理论指导临证治疗,通过临床实验在更深更高层次上诠释《内经》学术体系的角度进行“医道求真”,从而使其论著中的结论和观点真实可信。全书运用大量临床实例论证相关命题,重视实践的观点体现在《医道求真》的各个层面。这不但体现了作者“读经典,做临床”的治经思路,还为读者如何将《内经》的学术体系指导临床实践进行了示范。
总之,《医道求真》一书运用直叙的修辞方法、通俗易懂的语言、简洁流畅的文笔、条理明晰的构架,以“纵横联系”“结合临床实践”治经思路,使读者从博奥艰深的《内经》原文中解脱出来,既归整了《内经》学术体系,又求真于《内经》的要言大义。
-=-=-=-=-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
在
2009年04月27日 06:04pm
时添加 -=-=-=-=-
原载:《中国中医药报》总2375期医道求真——我对《内经》学术体系的研究
烟建华 北京中医药大学
一、研究的缘起
中医自先秦两汉形成理论体系,行世两千余年,饱经沧桑,历练扬弃,至清代而臻于成熟。作为一种有系统理论和诊疗体系的传统医学,不仅对于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发挥了重大作用,而且在世界医学史上也应占有重要地位。但是,随着世界资本主义的勃兴,以近代科学为基础的欧美医学(俗称西医学),渐成世界主导医学,各民族的传统医学相继隐退、萎缩乃至淘汰。中医学也经历了新文化运动批判风浪的冲击、民国时期“废止旧医”的行政摧戾,但民间却不绝其传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对中医实行扶持政策,中医诊疗在行政上有所发展,但在学术上却未有明显进展。上世纪70年代末,西医学在发展过程中暴露出学术体系上的缺陷、临床诊疗上的尴尬,由寻找出路、克服缺陷到借鉴方法,乃至于对多元文化的求异而研究传统医学,然而,用西医学的研究思路、方法和价值观解析、量度与评议中医学,虽然在理论局部和个别细节上小有成就,但在学术大体上,仍然头绪如麻,欲理还乱。
中医治病,有效有不效,清代以前总以医术高低对其评判,并没有意识到中医学本身的问题。《灵枢·九针十二原》所说“言不可治者,未得其术也”就反映了这种观念。及至清代后期,西方医学始踏中国大陆,人们尚不屑一顾,但它搭乘近代科学技术快车,百年间飞速发展,到民国时代,一些中医视为不治之症如肺痨,还有某些暴烈传染病、外科手术适应症等,却显示出优越疗效。加之它能以近现代科技之理“说清”治病机理,而中医学赖以说理的气、阴阳、五行则被斥之为“封建迷信”,从章太炎、陈独秀到余云岫无不口诛笔伐,即使在共和国政府卫生机构里也不乏贬压中医的官员。然而在医疗实践中,人们又看到,西医并非包治一切人类病痛,凡找不出理、化、生物病原者不能治,病情复杂多变者难治,有些病症诊之明明、断之凿凿,就是难得疗效,而中医却能治之、愈之,为此联合国卫生组织关注中医学,各国政府和民间也派人学习中医。这就使人迷茫,不禁自问:中医学究竟怎样?研究者不少,研究时间亦历百年,而其答案,熙攘纷扰,莫衷一是。
中医药界必须认真研究自己,需要博大胸怀、求真观念和科学方法。睁开眼睛看世界,绝不夜郎自大,亦不必自惭形秽。时间隧道已经进入二十一世纪,人类社会、科技已取得空前进步,但未知领域仍然很多,特别是人类及其个体生命,涉及自然、社会、思维三界,具有生物与社会双重属性,是宇宙自然间最复杂科学,西医学不可能代表人类认识的标准与终极,所以也决不会拒绝世界各种传统医学所凝聚的民族智慧结晶。因此,我们应站在大文化、大科学、大医学的高度,从人类社会、科学技术发展历史、趋向及人类思维发展规律,审视中医学,给予其科学定位,评价其优势不足,预测其发展轨迹。而欲认识这一切,不仅需要提纲挈领、把握其学术全局,还要探微索隐、透析其学术内涵,我们认为最简捷的途径是研究中医学的学术体系。
《内经》成编标志中医学术体系基本形成,后经历代发展,才不断完善、成熟,同中国其它传统文化一样,走的是一条“经典引申式”的发展模式。这是一种学术贯通方式,经典著作为源,后世发展为流,流之浩荡不改其源,《内经》建构的中医学术体系的框架,确定的基本概念,形成的理论规范以及思维方式、研究大法和临床诊疗原则,在中医学发展过程中自始至终发挥着作用,至今未发生根本改变。缘木不能求鱼,澄源则流自清,研究《内经》学术体系对于把握中医学本质具有代表性。
当然,中医学术体系的研究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工作,面临着多方面的压力和挑战。诸如民族虚无和新科学主义,惟当今自然科学和生物科学是从,总认为中医学落后,需要科学化,不相信中医还有较西医高明之处,因而中医研究变成“认同(西医)研究”。
中医学术体系的近、现代研究已历百年,北京中医药大学秦伯未、任应秋、王玉川、程士德、王洪图等著名中医学家均作出了卓越贡献。从上世纪50年代编写我国最早的一部《中医学概论》,60年代主编高等中医院校《内经》第一、二版教材,梳理中医学术体系,到90年代出版《〈内经〉理论体系纲要》、《〈黄帝内经〉研究大成》,系统研究中医学术体系,诸位学术前辈付出了艰苦努力和辛勤汗水。在此基础上,我传承此学,不懈心力,每有会意,便欣然自得。研究成果,均在近几年撰写的高等中医院校《内经》教材、《〈黄帝内经〉研究大成》及若干篇学术论文之中。
二、研究的内容
我对《内经》学术体系的研究,主要探索其形成基础、学术特征、科学内涵、优势不足、发展规律等。
(一)《内经》学术体系的形成
《内经》学术体系的形成,与其概念、理论的学术特征、科学内涵,具有直接关系;研究其形成与发展规律,对于把握和预测体系的学术走向与轨迹,亦十分重要。
《内经》理论及其学术体系的形成,与其医疗实践环境与发展历程有关,更与民族文化背景与哲学基础不可分离。前者乃学术发生、生存与发展的时空大环境;后者则属于学术形成的认识论与方法学系统,涉及自然观、思维方式、逻辑方法等。为此我们主要以下述纲目研究其涉及的方面:
1.医疗实践的观察与验证:形体解剖知识的了解,人体生命现象的观察,医疗实践的反复验证。
2.古代科学技术的渗透:天文历法,地理学,气象学,数学。
3.古代社会学的参与:人类学,心理学,民俗学,宗教,伦理,史学。
4.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意象思维,辩证思维,逻辑学。
5.先秦诸子的作用:道家,儒家,墨家,兵家,农家,阴阳五行家,法家与名家……
在上述条目与内容中,医疗实践的观察与验证是基础,它既为学术体系的形成准备了丰富医疗素材,又与理论思维互动而行,必然带有明显的倾向性和特点。如理论形成初期,必然积累了较多解剖形体知识,并带有某些依赖性。但随着研究的深入,医疗实践要求的提高,古代医学观察的直观性满足不了需要,于是不得不走中医独特之路,即在不可能有物质工具帮助下,借助自然哲学这种思维工具,达到认识生命活动规律,并指导医疗活动的目的。这种方法无需精密解剖知识,因而成为中医形态解剖学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当然,在临床医学的某些领域,如外科、产科、五官科等,也不得不重视器官组织形态,但由于上述原因而明显落后。又如对人体生命现象的观察,其注意偏于那些常组合出现的生理、病理之象,并被意象思维作为“思维原料”来利用,成为藏象、证候理论形成的基础与证据。关于医疗实践的验证,人们多注意其证实或证伪作用,往往忽略其评价方法的体系领域。逍遥散治肝郁脾虚诸症效如桴鼓,而以西医之法验证之,当然难以“重复”。近来在国内外频频出现的“中药中毒事件”,如日本小柴胡汤、新加坡黄连等多属此类。
一般认为,医学是一门综合学科,它只能在有关学科基础上发展。中医学亦遵从此理,但其内容、形式与近现代医学大不相同。作为传统文化、传统科学,中医学与其它自然科学与社会人文科学,在自然观、社会观和方法论上是一脉相承的,因此它们对中医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原理借鉴和方法论启示两个方面。同时,由于将人的生命活动放在其生存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研究,所以《内经》出现大量有关学科的知识,而且渗透、融合到医学中,用于表述中医学的基本概念,成为基础理论。如所论“气交”,即人与万物生存的大气圈;认识到地球气象的周期变化,形成四季气候,生化了动植万物,并建构了谷、果、菜、畜、虫五类生物受气象常变制约的繁育、衰耗系统,也是人类生存、演化的基本条件;将气象的太过、不及和灾害性变化视为重要的致病因素;以阴阳五行形式,将古代九州说和五方说所表述的地理因素,纳入“人与自然相参”的医学理论,成为论治因地制宜的根据;在社会学方面,提出“合于人事”,将人与社会生存环境的失调作为重要致病因素,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心理、宗教、伦理、民俗以及饮食习惯、劳役损伤、药物中毒、醉酒等,丰富了中医病因学理论,并主张“从容人事” “不失人情”,重视疾病防治过程中纠正社会性致病因素,并以此作为疾病防治的重要原则。
在诸影响因素中,哲学被认为最深刻。这方面的讨论已经很多,不必赘述,但值得注意的有两个方面。一是中国古代系统整体观、有机自然论是指导中医学论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观念,观象明理和思维模式化是指导中医学确立概念的基本方法。前者成为中医理论辩证思维的主要认识论来源,后者则是中医概念功能化、模型化的主要方法论基础。二是中国古代主客一体认知观对中医概念、理论学术内涵的影响。事物及其现象是客观存在的,但人们对它们的认识及由此而建立的概念、理论,却受认识主体的观念所影响。与西方人追求纯客观反映不同,中医的概念、理论是主客耦合为一体的。如外邪六淫概念及其致病理论,当指外来气象变化因素刺激后人体一系列病理生理反应的综合概括,故中医所说的“祛邪”当是调节机体抗邪反应的整体效应,如果以杀抑病原体的思路研究则谬。又如机体受某些致病因素作用后,出现功能失调症候组群,医生将其概括为某证,其实就是套入传承而来的相对稳定的规范化证候,同时也加入自己的认识而成立,而传承的规范证候具有模型性质,并非纯生物学病理原型。关于这个问题,我们有专题讨论。
总之,《内经》学术体系的形成,经过“医疗实践→理性思辨→临床验证”而完成。理性思辨是其中的基本环节。中华民族文化与哲学的基本精神是系统整体观、有机自然论,研究事物主要着眼于功能,注重联系,把握动态,其认知方式是天人合一、主客一体。从而造就了中医理论如下先天特质:①从基本概念的内涵、推理的逻辑方式及其形成的理论,具有独特内涵,所建构的学术体系也自成一统,与西医基础理论在学理上有着本质差异。②在方法学上“详于气化,略于形质”,中医学探索生命规律关注的是功能模型,而不是人体原型,具有“功能关系模型化”等学术特征。③由于哲学基础的根本差异,中国传统科学没有孕育出近代科学,而中医基础理论的形成也没有/基本不是通过实验室研究获取的,因此它不是一种纯粹的实证科学,也不能等号划归生物科学。(
作者:
马雄军
时间:
2009-4-29 14:17
标题:
世界读书日,中医读书荐【原撰】
不知道先生有没有看《李克绍医学文集》,我看了好几遍。有很多没有听说的东西。是值得一看不可多得的好书。
作者:
却波渔翁
时间:
2009-4-29 14:24
标题:
世界读书日,中医读书荐【原撰】
说得是,手头有李老的《伤寒论语译》等,上述所荐《伤寒论通释》亦李老高足所作。
作者:
却波渔翁
时间:
2009-4-29 16:59
标题:
世界读书日,中医读书荐【原撰】
金匮要略临证发微
何任 主编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8年6月一版
-=-=-=-=-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
在
2009年04月29日 05:01pm
时添加 -=-=-=-=-
内容提要
本书为中医经典临证发微丛书之一,是著名中医何任教授应用中医经典《金匮要略》的临床经验总结。本书以元代仿宋刻本《金匮要略方论》原文为领衔,一一阐述其精神,核心内容是用临证运用经方的体会来探究《金匮要略》方的运用规律,以求“探微索隐,足以解释疑惑”。各条下设“提要与分析”、“辨治要领与思路”、“临床应用与研究”、“选注与案例”各项。本书可为中医及中西医临床、教学提供中医经典和临床医学结合的参考。
-=-=-=-=-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
在
2009年04月29日 05:02pm
时添加 -=-=-=-=-
本书以公元1340年元代仿宋刻本《新编金匮方论》(邓珍本)为蓝本,条文的顺序参考教材进行重新编排。全书虽然以《金匮要略》原文为领衔,一一阐述其精神,但其核心内容则是以临证运用经方的体会来探究《金匮要略》方的运用规律,即所谓“探微索隐,足以解疑释惑”。为了突出特色,本书在原文下设立了“提要与分析”、“辨治要领与思路”、“临床应用与研究”、“选注与案例”等四个条目,便于读者选择阅读。 本书按条目编排,既有深奥的理论,又有浅显的解说;既有理论文献的依据,又有临床实践的佐证,故可作为中医临床工作者运用《金匮要略》方的临证指南,也可作为中医院校师生讲授和学习《金匮要略》的参考用书。
-=-=-=-=-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
在
2009年04月29日 05:03pm
时添加 -=-=-=-=-
作者简介
何任,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指导老师、浙江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主任中医师、博士生导师。 1921年1月出生于杭州中医世家,1941年毕业于上海新中国医学院,从事中医药临床以及教育、科研工作近70年。擅长用经方、时方治疗恶性肿瘤等难治病,担任过《中医诊断学》、《金匮要略》等多门课程教学工作。对中医经典著作,尤其是对《金匮要略》研究深入,被日本汉方医学界称为“中国研究《金匮要略》第一人”。先后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20余部,《金匮要略》校注研究项目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二等奖。 先后担任浙江中医学院院长、浙江中医学会会长、中华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全国高等中医院校教材编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浙江省人大常委、全国人大代表。现任浙江中医药学会名誉会长、浙江省中医研究院名誉院长、中华中医药学会终身理事。
作者:
却波渔翁
时间:
2009-4-30 13:05
标题:
世界读书日,中医读书荐【原撰】
医学衷中参西录
张锡纯 著
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
在
2009年04月30日 01:07pm
时添加 -=-=-=-=-
医学衷中参西录 [医学衷中参西录3 书名。亦
称《衷中参西录》。30卷。近代张锡
纯苦。初刊于1918至1934年间,共
7期(相当十7个分册)。书中结合
中西医学理论和作者的医疗经验阐
发医理,颇多独到见解;并制定若干
有效方刘。修订本分为医方、药物、
医沦、医话和医案5部分*删去某些
重复和讹误之处。名曰“衰中参
西”,意在初步尝试沟通中西医学。
张锡纯先生是我国医学史上一位捍卫与发扬中医学的杰出人物,医界称其为“执全国医坛之牛耳者”。而所著《医学衷中参西录》是他毕生心血的结晶,堪称理论联系实际的典范,当时《山西医学杂志》称之为“医书中第一可法之书”,《绍兴医报》称为“医家必读之书”,据《奉天医学杂志》记载,朝鲜人称为“至贵至宝之救命书”,而且当时各省立医校多以此为教材。几十年前,该书不失为站在时代前沿的伟著,时至今日,仍是一本授人以巧的杰作。对于指导临床防病治病、科学研究,仍是不可多得的参考书。
张锡纯,近代中西汇通医家。反对崇古泥古,固步自封,并崇尚实验。毕生从事临床与研究著述,所著《医学衷中参西录》影响颇大。重视药物研究。其于临床的主要贡献,是在中西医汇通思想基础上充分发挥生石膏治疗热病的功效,创“升陷汤”治大气下陷。在治疗急证、防治霍乱等方面,有所建树。
张锡纯,字寿甫,先世原籍山东诸城,明初迁居直隶(今河北省)盐山边务里,遂为盐山人。家道小康,自曾祖始累代业儒,父彤元(字丹亭)为痒生,以训蒙终其生。其家训教子孙宜训蒙兼习医而益世润身。锡纯天资颖悟,遵家训,诵读之暇,游艺方书,后两赴秋闱不第,竟以医名于时。
张锡纯青壮年时代,中国内忧外患频仍,殖民地化迅速加深,人民起义此起彼伏,清王朝统治风雨飘摇。他虽伏处草莽,亦渐知仅习旧学考科举,难以经世济民。1881年,补博士弟子员,首次赴北闱乡试落第,为慰藉祖、父愿望,径赴天津正式进学。后即长期在乡间教私塾,至1893年方再次参加乡试。这期间其中医水平不断提高,常为人疏方看病,教学时文医兼授,弟子中日后有多人以医为业。1885年,他治愈邑中名医高鲁轩、毛仙阁束手的危重症,颇受二人称道,自此应诊几无虚日。然而,1911年前,仍以训蒙、教书为职业。第二次乡试后,张锡纯开始接触西医及其他西学。1904年,中国废科举,兴学校,张锡纯成为盐山县唯一可教代数和几何学的教员。
受时代思潮的影响,接触西学之后,张锡纯萌发了衷中参西的思想,主要潜心于医学。1900年前后十余年的读书、应诊过程,使他的学术思想趋于成熟。1909年,完成《医学衷中参西录》前三期初稿。此时他年近50,开始在《绍兴医药学报》发表文章,医名渐著于国内。
1912年,德州驻军统领黄华轩聘张锡纯为军医正,从此他开始了专业行医的生涯。任军医正期间,曾随军至武汉,后辗转于大名、广平、邯郸、邢台、德州等地,医术颇受一些军政要人重视。其著作渐为人知,传抄者日多,奉天(今沈阳)袁澍滋(字霖普)阅后劝其呈内政部申请著作权。1918年,奉天天地新学社苏明阳等代为注册,奉天医学研究会高振铎予以校正,由该社资助首次印行第一期。同年,奉天设中医院——“立达医院”,聘张锡纯为院长。
《医学衷中参西录》出版后迅速脱销,次年春再版,同时印行第二期。张锡纯方展其抱负,适值直奉战争爆发,不得已于1923年回关内于沧县开业。
1924年,张锡纯自费印行《医学衷中参西录》第三、四期,医界竟购,先后共印四版,作者声望雀起。1926年,前清道尹胡珍簠邀他赴天津为专馆教员(家庭教师)。张锡纯携眷至天津,于授徒的同时开业行医。1927年春,正式开业行医,诊所名“中西汇通医社”。
1928至1933最后5年中,张锡纯之学术和事业达到高峰。他先是印行《医学衷中参西录》第五期,应诊的同时传播学术。次年重订《医学衷中参西录》前三期,合编再版,共5次印刷方满足需求。1931年又出版该书第六期,计两次印刷。为迅速培养较多高水平的中西医汇通人才,他不顾73岁高龄,于1933年春创办四年制函授学院,亲订讲义,兼及教务,遂因劳瘁过度至秋天一病不起。
张锡纯成名较晚,而桃李半天下。及门弟子如隆昌周禹锡,如皋陈爱棠、李慰农,通县高砚樵,祁阳王攻酲,深县张方舆,天津孙玉泉、李宝和,辽宁仲晓秋等均为一方名医。私淑其学问者不可胜计。当时国内名中医如汉口冉雪峰,嘉定张山雷,奉天刘冕堂,泰兴杨如侯,香山刘蔚楚,慈溪张生甫,绍兴何廉臣等均常与张锡纯讨论学术,为声气相孚之挚友。近代影响较大的中医杂志多聘其为特邀撰稿人。
医著之外,张锡纯尚撰有《代数鉴源》、《易经图说》(未刊行),另有诗作《种菊轩诗草》曾附编于《医学衷中参西录》第六期。
张锡纯有三子一女。长子荫潮继父业,曾任京畿卫戍司令部军医官,1939年卒。次孙铭勋承祖业,行医于原籍,1954年将《医学衷中参西录》版权及遗稿献给国家,实现了祖先的宏愿。
1957至1985年,河北省4次整理印行,《医学衷中参西录》,总发行量近50万套,为近代任何一家之言的医著所不及。
倡导中西汇通衷中参西思想
19世纪60年代,近代科学开始缓慢地、有系统地传入中国。张锡纯生长于穷乡僻壤,青年时代很难接触西学。他说自己“年过三旬始见西人医书,颇喜其讲解新异,多出中医之外。仅又10余年,于医学研究功深,乃知西洋新异之理原多在中医包括之中,特古籍语意含浑,有赖后人阐发耳”(此语出自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第一篇医论“论中医之理多包括西医之理沟通中西原非难事”)。至于汇通中西医何以要衷中参西,1909年他在其书自序中说:“今百事皆尚西法……吾儒生古人之后,当竟古人未竟之业。而不能与古为新,俾吾中华医学大放光明于全球之上,是吾儒之罪也。……斯编于西法非仅采其医理,恒有采其化学之理,运用于方药中者。斯乃合中西而融贯为一,又非若采用其药者,仅为记问之学也”。参西显然是时势的需要,然张锡纯的学问和经历均告诉他中医尚多优势,沟通当以中医为主,即吸取西说发扬中医,使之放光明于全球。
甲午之战,中国惨败,国人上下震动。为求富强免危亡,知识界多认为必须向日本学习,积极引进西学。1893年后,张锡纯绝意于功名,益加留心西学。1897年,他年近40,竟开始刻苦自学代数和几何,后又及物理、化学、生物学等,为全面参考西医学术建立了较厚实的基础。
衷中参西汇通中西医的思想使张锡纯找到全新的治学观点和方法。第一是抛弃崇古泥古、固步自封的观点,敢于创新,不全于故纸中求学问。张锡纯说:“吾人生古人之后,贵发古人所未发,不可以古人之才智囿我,实贵以古人之才智启我,然后医学有进步也”。类似观点在其书中随处可见。如他主张:“读《内经》之法,但于其可信之处精研有得,即能开无限法门。其不可信之处,或为后世伪托,付之不论可也”。对《伤寒杂病论》中的错误,他也主张伪托或错简说,认为“古经之中,犹不免伪作,至方术之书,其有伪作也原无足深讶”。张锡纯原最推崇《神农本草经》,因其中载石膏性微寒,是其特别推崇石膏治寒温的文献依据。然而他说:“诸家本草皆不足信,可信者惟《本经》,然亦难尽信”。怎样发古人所未发,与古为新呢?当时在基本理论方面,中医面临的主要问题是阴阳五行说与自然科学基本原理难通;藏象说与解剖生理难通;六气六淫说与微生物病因说难通;气化说与细胞说难通。张锡纯在前人的基础上对这些问题作了大量的汇通探讨,其中至今仍有参考价值者为他对心力衰竭与肾不纳气、脑充血与薄厥相通的看法。至于具体问题的中西互参则几乎见于其书的每一篇章。
从文献出发汇通中西医基本理论,并不足以解决当时的临床问题。这方面的与古为新主要得益于他的第二种观点和方法,即反对空谈的观点,崇尚实验方法。张锡纯虽无利用仪器进行实验室研究的条件,而他却能充分利用了自己长期临证实践的条件,尽一切可能通过切身体会去寻求知识。
张锡纯的实验精神突出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对药物的切实研究,二是临床的细致观察,以及详细可靠的病历记录。他认为,学医的“第一层功夫在识药性……仆学医时,凡药皆自尝试”。自我尝试仍不得真知,则求助于他人之体会。为了研究小茴香是否有毒,他不耻下问厨师。其他药物毒如巴豆、硫磺,峻如甘遂、细辛、麻黄、花椒等,均验之于己,而后施之于人。对市药的真伪,博咨周访,亲自监制,务得其真而后己。因此张锡纯用药之专,用量之重,为常人所不及。特别是他反复尝试总结出萸肉救脱,参芪利尿,白矾化痰热,赭石通肠结,三七消疮肿,水蛭散症瘕,硫黄治虚寒下利,蜈蚣、蝎子定风消毒等,充分发扬了古人学说,扩大了中药效用。他对生石膏、山萸肉、生山药的研究,可谓前无古人。
《医学衷中参西录》全书逾百万言,学者多感百读不厌,关键在于其内容多为生动详细的实践记录和总结,而绝少凿空臆说。其中张锡纯自拟方约200首,古人成方或民间验方亦约200首,重要医论百余处,涉及中西医基础和临床大部分内容,几乎无一方、一药、一法、一论不结合临床治验进行说明。重要方法所附医案多达数十例,重要论点在几十年临证和著述中反复探讨,反复印证,不断深化。因此,张锡纯被尊称为“医学实验派大师”。
张锡纯全书载案逾千,轻浅之病记载稍略,重病、久病或专示病案者,观察记载无不详细贴切,首尾完整。当时国内西医病案及论文也多不及其著述资料翔实。文中以中医立论者,必征诸实验;沟通中西者多发人深思。读其书者或不能尽服其理,但必不以为作者妄言欺人或故弄玄虚以凑篇幅。勤于实践,切身体会,仔细观察,随时记录,不断整理提高,就是张锡纯的实验方法。
实验派医学大师
张锡纯精通内、外、妇、儿、五官诸科。其中有创造性的成就主要有六方面。
充分发挥生石膏治热?墓π? 本世纪40年代前,热病是威胁人类生命的主要疾病之一。当时西医疗效不满意,中医证治虽早有伤寒温病两说,但一般医家难以熟练运用。传统学说对石膏及有关方剂阐发不够,张锡纯则发挥了石膏的功用,简化了热病辨证论治的原则,提高了可重复性。他认为,生石膏性微寒,凉而能散,透表解肌,善清上焦及中焦实热。外感病有实热者,放胆用之直胜金丹。然医家多误认为其性大寒而煅用,是变金丹为鸩毒。古方用生石膏者以大青龙汤、白虎汤为代表。此虽为重证而设,但禁忌颇多。若适当变通,则生石膏治热病有实热者无往不适。白虎汤变通适当尤能广泛应用,挽救危重症。其原则为热盛脉实即原方加重石膏,以胜病为准;热实正虚宜原方加人参,间需以山药代粳米或元参代知母;病危急,患者又不耐服药,竟可单煎石膏或用鲜梨片和石膏末嚼服。
张锡纯阐发此说不厌其繁,仅“石膏解”后所附医案即达38例。其中多系危重证,按西医诊断可知的病种有痢疾、疟疾、重症颌下脓肿、肺炎、产褥热、产后大出血、风湿热、猩红热等,同时伴昏迷、休克或全身衰竭者近半数。时过近一世纪,今日单用西法处理上述一些病例仍感棘手。但张锡纯当年常常得心应手,曾说“愚临证40余年,重用生石膏治愈之证当以数千计。有治一证用数斤者,有一证用至十余斤者”。1954年,石家庄组织中医运用张锡纯重用石膏的经验治疗流行性乙型脑炎,获得良好的效果,卫生部门曾作为重大科技成果向全国推广。张锡纯的这一宝贵的见解和经验在人民共和国建国后得到了继承和发扬。
创升陷汤治大气下陷证 胸中大气下陷证的提出,是张锡纯诊断上的发明。其理论略谓:“人之一身,自飞门至魄门一气主之”。“大气者,原以元气为根本,以水谷为养料,以胸中之地为宅窟也”。此气包举肺外,司呼吸之枢机。大气下陷最典型的症状即患者自觉气短不足以息,似乎喘而非喘,诊关脉不实。其他见证变化多端。以今日西医诊断为勘,此证多属官能证,无可靠疗法。而升陷汤对大多数病例却效如桴鼓。后人多以为此方可重复性很强。
防治霍乱的贡献 张锡纯行医时常有霍乱流行。当时西医对该病长于预防而短于治疗。为此,他创用了治疗霍乱的急救回生丹及防治兼用的卫生防疫宝丹。查其药味及制法则系衷中参西的成果,而经济简便,效果又在中西医之上。1919—1920年,此两方曾在东北、河北、山东、河南大面积试用,据较可靠的报告分析,治愈数万人。
中医为主治肠结 张锡纯所治者多属于机械性或动力性肠梗阻。古人有大承气等方法,但多禁忌,疗效亦不甚满意。张锡纯所创之法一为赭遂攻结汤,一为葱白熨法。前者集古方之长又有新意,后者为外治法,适于动力性肠梗阻。考其医案确系典型梗阻,而疗效甚好。近年中西医结合治疗肠梗阻的原则,仍不出张锡纯所用之法。 抢救急证的发明 张锡纯长于救治危急大证,除前文已述外,尚有重用萸肉救脱。脱证在西医称为休克,至今常见且难治。中医古方救脱以人参为主,但有禁忌,张锡纯以萸肉为主基本无禁忌。其理论略谓,萸肉味酸性温,大能收敛元气,且敛正气不敛邪气。张锡纯所附医案中几乎包括各种休克,尤以大汗致脱为最效。其法为,当紧急时急煎萸肉一味60克(2两)左右急服,病稍缓或以下脱为主则配以人参、山药等。又生山药一味救脱之轻者亦效。再有小青尤汤加减治外感痰喘。小青龙汤系经方,原适应证不以痰喘为主,后人有所发明用以治痰喘,但不如张锡纯精到。外感痰喘即西医之哮喘性支气管炎或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多伴有严重呼吸困难或心力衰竭。张锡纯以为治此病重症惟小青龙汤加减最效,并屡试不爽。加减中主要是热重加生石膏。为巩固疗效,张锡纯又拟从龙汤等以求根治,其法至今仍值得研究。此外,张锡纯对各种大出血及先兆中风等急证的抢救亦多有阐发。
张锡纯敢于救患者于殓服在身,足示其学识与责任心均非寻常,亦可知其何以能享盛誉而历久不衰。
关于慢性顽症的主要阐发 张锡纯之书治虚劳的内容甚多,其中出现最多的药物为生山药。张锡纯对此药的研究仅次于生石膏。其余最有价值的阐发即重用三七、鸡内金、水蛭等治症瘕积聚等慢性病。结核病在中医亦归入虚劳,张锡纯治结核病除继承前人活血化瘀法外,又多伍以生山药、黄芪、人参等补气药,至于滋阴、宁嗽等法反居其次。
济世活人 不计私利
张锡纯为人忠厚,志行高洁。其书自序云:“人生有大愿力而后有大建树……学医者为身家温饱计则愿力小,为济世活人计则愿力大”。这种志向基于“不为良相,必为良医”的思想,张锡纯虽终生未直接参与政治,仍常于诗文中流露出忧患的心情。1924年,他自题其书第五期卷首云:“自命生平愿不凡,良医良相总空谈。坎坷无碍胸怀阔,遭际常怜国运艰。忧世心从灰后热,活人理向静中参。轩岐奥理存灵素,化作甘露洒大千。”诗中委婉地表达了未能医国的遗恨。
为济世活人计,张锡纯治医不计私利,凡有心得发现,必于医界公布。刊印书籍有赠送惯例,每难盈利。至于他对静坐吐纳术(当时特风行于学校)的体会,更多向医界提倡,以为不仅益于养生且利于治学。他的朋友和病人既有军政界要人,也有城乡贫民,相处中均一视同仁,不见傲下媚上形迹。他不置产业,日常业务仅足维持生计。1913年,黄河泛滥,有一灾区孤儿流落至大名,病饿垂危,张锡纯携至寓所救活。因不知其乡贯里居,即收为义子,取名张俊升,成人后为其家立业,使谋生于天津。张锡纯逝世前终于查清其为河南滑县卢姓,遂改名卢俊升,一时传为义举。
张锡纯治学虽多创论,然措词婉转,鲜直斥前人之非,与同道多友善,不好贬人贵己,不好大言傲人。中西医论争势若冰炭时,仍本其夙志,撰文论中西医理相通,医界不宜作意气之争,人且以为系中庸之道。但张锡纯对误人至死的庸医却当面斥之为投井下石者,毫不留情。此虽激于义愤,亦可见其忠厚至诚,对患者极端负责。他处世为学以“志诚”为信条,故书屋名“志诚堂”。
张锡纯不避劳苦,自奉甚俭,常念学与年俱进,终生治学不辍。虽至晚年,每为人合药饵,必躬自监制;修订著作及复信答疑不肯假手他人。又力辟医不叩门之说,每遇疑难重证,辄辗转筹思,查考书籍,一旦有定见,虽昏夜立命车亲赴病家调治。即或病在不治,亦勉尽人力,每救疗至殓服已具,不肯稍有懈怠。时人称之为一代大师,实当之无愧。
简历
1860年3月 出生于直隶(今河北省)盐山县。
1874年 开始学医。
1879年 开始行医。
1909年 著《医学衷中参西录》前3期。
1912年 应德州驻军统领黄华轩之邀,任军医正。
1918年 应聘任沈阳立达医院院长。
1924年 著《医学衷中参西录》第四期
1927年 在天津开业行医。诊所名中西汇通医社。
1928年 著《医学衷中参西录》第五期。
1931年 著《医学衷中参西录》第六期。
1933年 创办中医函授学院。
1933年9月 卒于天津。
百度百科
-=-=-=-=-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
在
2009年04月30日 01:09pm
时添加 -=-=-=-=-
医学衷中参西录
加入我的收藏
想读在读读过评价:
1
0
0
0
0
放在你的blog里!
作者: 重校 / 李彬之 / 王云凯 / 韩煜 / 张锡纯
ISBN: 9787537525060
页数: 793
定价: 75.0
出版社: 河北科技出版社
装帧: 平装
出版年: 2002-1-1
作者:
却波渔翁
时间:
2009-4-30 13:21
标题:
世界读书日,中医读书荐【原撰】
经方实验录
曹颍甫 著
-=-=-=-=-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
在
2009年04月30日 01:22pm
时添加 -=-=-=-=-
内容简介
曹颖甫一生治医专宗仲景,以善用经方闻名。医案存稿绝少,《经方实验录》由门人姜佐景整理,佐以说解,分上中下3卷,共计92案,内有16案标明为附列门人医案。其中大多医案有一剂知,二剂已,甚则覆杯而愈的效果。此外,还有《曹颖甫先生医案》一书,是由王慎轩随曹颖甫侍诊时抄录整理汇编而成,为搜集附列的治验。曹氏益信经方,并亲身体验经方愈病之奇妙,并将其用于家庭。
目录: 曹颖甫先生序
经方实验录上卷
第一案桂枝汤证其一
第二案桂枝汤证其二
第三案桂枝汤证其三
第四案桂枝汤证其四
第五案桂枝汤证其五
第六案桂枝汤证其六
第七案麻黄汤证其一
第八案麻黄汤证其二
第九案麻黄汤证其三
第一○案麻黄汤证其四
第一一案麻黄汤证其五
第一二案葛根汤证其一
第一三案葛根汤证其二
第一四案葛根汤证其三
第一五案葛根汤证其四
第一六案葛根汤证其五
第一七案白虎汤证其一
第一八案白虎汤证其二
第一九案白虎汤证其三
第二○案白虎汤证其四
第二一案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证其一
第二二案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证其二
第二三案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证其三
第二四案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证其四
第二五案葛根黄连黄芩汤证其一
第二六案葛根黄连黄芩汤证其二
第二七案葛根黄连黄芩汤证其三
第二八案葛根黄连黄芩汤证其四
第二九案大承气汤证其一
第三。案大承气汤证其二
第三一案大承气汤证其三
第三二案大承气汤证其四
第三三案大承气汤证其五
第三四案小承气汤证
第三五案调胃承气汤证
经方实验录中卷
经方实验录下卷
曹颖甫先生医案
伤寒门(遵“伤寒有五”之说,凡六淫之病皆属之)
泻痢门
诸痛门(肿麻附)
咳嗽门
虚损门
妇科门
杂证门
-=-=-=-=-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
在
2009年04月30日 01:27pm
时添加 -=-=-=-=-
选读:
小青龙汤证(附列门人治验)
张志明住五洲大药房初诊十月十八日暑天多水浴,因而致咳,诸药乏效,遇寒则增剧,此为心下有水气,小青龙汤主之。
净麻黄钱半川桂枝钱半大白芍二钱生甘草一钱北细辛钱半五味子钱半干姜钱半姜半夏三钱
【按】张君志明为余之好友,尝患疔毒。自以西药治之,增剧,因就余以中药治愈,乃叹中药之神。自后恙无大小,每必垂询,顾余以事冗,居恒外出,致常相左。某晨,君又贲临,曰:咳嗽小恙耳,何中医久治不差?并出方相示,则清水豆卷、冬桑叶、前胡、杏仁、赤苓、枳壳、桔梗、竹茹、牛蒡,贝母、瓜蒌皮、冬瓜子、枇杷叶之属。因询之曰:君于夏月尝习游泳乎?曰:然。君之咳遇寒则增剧乎?曰:然。余乃慰之曰:此证甚易,一剂可愈,幸毋为虑。因书上方与之。越二日,来告日:咳瘥矣。即为书下方调理焉。
二诊十月二十。咳已全愈,但觉微喘耳,此为余邪,宜三拗汤轻剂,夫药味以稀为贵。
净麻黄六分光杏仁三钱甘草八分余屡用本方治咳,皆有奇效。顾必审其咳而属干水气者,然后用之,非以之尽治诸咳也。水气者何?言邪气之属于水者也。如本案张君因习游泳而得水气,其一例也。又如多进果品冷饮,而得水气,其二例也。又如远行冒雨露,因得水气,其三例也。更如夙患痰饮,为风寒所激,其四例也。凡此种水气之咳,本汤皆能优治之。顾药量又有轻重之分。其身热重,头痛恶寒甚者,当重用麻桂。其身微热,微恶寒者,当减轻麻桂,甚可以豆豉代麻黄,苏叶代桂枝。其痰饮水气甚者,当重用姜辛半味,因此四者协力合作,犹一药然,吾师用五味尝多至三钱,切勿畏其酸收。其咳久致腹皮挛急而痛者,当重用芍草以安之。否则,轻用或省除之,奏效如一。要之小青龙证。在里为水气,在表为咳(咳之前喉可常作痒)其表证之重轻,初可勿拘,其舌苔亦不必限于白腻。遑论其他或喘或渴或利或噎哉?此皆经验之谈,不必泥于书本者也。本年夏,友好多人皆习游泳,耽之不倦,虽雨天不已,一月前后,十九患咳,余悉以本汤加减愈之。
曹颖甫曰:予近日治丁姓妇十年痰饮,遇寒即剧,日晡所恶寒而喘,亦用此方。方用麻黄三钱,细辛二钱,乾姜三钱,白术三钱,半夏二钱,桂枝四钱。服经二剂,咳喘略减,而无汗恶寒如故。再加麻黄二钱,合五钱,细辛加一钱,合三钱,外加杏仁四钱,炮附子四钱,效否待明日方知。然则姜生治张君,两用轻剂而即效者,实由本年新病,不同宿疾之未易奏功也。
射干麻黄汤证
冯仕觉七月廿一日自去年初冬始病咳逆,倚息,吐涎沫,自以为痰饮。今诊得两脉浮弦而大,舌苔腻,喘息时胸部间作水鸣之声。肺气不得疏畅,当无可疑。昔人以麻黄为定喘要药,今拟用射干麻黄汤。
射干四钱净麻黄三钱款冬花三饯紫苑三钱北细辛二钱制半夏三钱五味子二钱生姜三片红枣七枚生远志四钱桔梗五钱拙巢注:愈。
曹颖甫曰:有张大元者向患痰饮,初,每日夜咯痰达数升,后咯痰较少,而胸中常觉出气短促,夜卧则喉中如水鸡声,彻夜不息。当从金匮例投射干麻黄汤,寻愈。又有杨姓妇素患痰喘之证,以凉水浣衣即发,发时咽中常如水鸡声,亦用金匮射干麻黄汤应手辄效,又当其剧时,痰涎上壅,气机有升无降,则当先服控涎丹数分,以破痰浊,续投射干麻黄汤,此又变通之法也。
苓甘五味加姜辛半夏杏仁汤证
叶瑞初君丽华公司化妆部初诊二月十七日咳延四月,时吐涎沫,脉右三部弦,当降其冲气。
茯苓三钱生甘草一钱五味子一钱干姜钱半细辛一钱制半夏四钱光杏仁四钱二诊二月十九日两进苓甘五味姜辛半夏杏仁汤,咳已略平,惟涎沫尚多,咳时痰不易出,宜与原方加桔梗。
茯苓三钱生草一钱五味子五分干姜一钱细辛六分制半夏三钱光杏仁四钱桔梗四钱
【按】叶君昔与史惠甫君为同事,患咳凡四阅月,问治于史。史固辞之,以习医未久也。旋叶君咳见痰中带血,乃俱而就师诊。服初诊方凡二剂,病即减轻。服次诊方后,竟告霍然。
皂荚丸证其一
《要略》曰:咳逆上气,时时吐浊,但坐,不得眠,皂荚丸主之。按射干麻黄汤证但云咳而上气,是不咳之时,其气未必上冲也。
若夫本证之咳逆上气,则喘息而不可止矣。病者必背拥叠被六七层,始能垂头稍稍得睡。倘叠被较少,则终夜呛咳,所吐之痰黄浊胶粘。
此证予于宣统二年,侍先妣邢太安人病亲见之。先妣平时喜进厚味,又有烟癖,厚味被火气薰灼,因变浊痰,气吸于上,大小便不通。予不得已。自制皂荚丸进之。长女昭华煎枣膏汤,如法昼夜四服。以其不易下咽也,改丸如绿豆大,每服九丸。凡四服,浃晨而大小便通,可以去被安睡矣。后一年,闻吾乡城北朱姓老妇,以此证坐一月而死,可惜也!
曹颖甫曰:有黄松涛者,住城内广福寺左近,开设玉器店,其母年七旬许,素有痰饮宿疾,数年未发,体甚健。某秋,忽咳嗽大作,浊痰稠粘,痛牵胸胁,夜不能卧,卧则咳吐,胀痛更甚,前所未见。病发三日,乃延余诊,其脉弦数,气急促,大便三日未行,力惫声嘶,喘不能续,证已危险。余乃告其家人曰,此属痰饮重证,势将脱,君不急救,再延片刻,无能为矣。于是急取控涎丹一钱五分,以开水冲元明粉三钱吞送。不久,咳减,气急稍定。至晚,大便下,作黑色,能安眠。达旦,诸恙尽失。于是始知控涎丹系十枣汤变其体制,用以备急者也。
然考此病本皂荚丸证。金匮所谓咳逆上气,时时吐浊,但坐不得眠,皂芙丸主之是也。但此证来势暴厉,病体已不支,恐皂荚丸性缓,尚不足以济急耳。
皂荚丸证其二
门人卢扶摇之师曹殿光,芜湖人,年五十所,患痰饮宿疾,病逾十载,扶摇不能治,使来求诊,其证心下坚满,痛引胸胁,时复喘促,咳则连声不已,时时吐浊痰,稠凝非常,剧则不得卧。余谓其喘咳属支饮,与《伤寒论》之心下有水气,《痰饮篇》之咳逆不得卧,证情相类,因投以小青龙汤,不效。更投以射干麻黄汤,合小半夏汤,又不效。而咳逆反甚,心殊焦急。更思以十枣汤攻之,而十枣又为胸胁悬饮之方。思以葶苈大枣降之,而泻肺系为肺胀肺痈而设,皆非的对之剂。纵投之,徒伤元气,于病何补?因念其时吐痰浊,剧则不得卧,与《金匮》所载皂荚丸证,大旨相同。遂以皂荚炙末四两,以赤砂糖代枣和汤,与射干麻黄汤间服之。共八剂,痰除喘平,诸恙尽退。
皂荚丸证其三
余尝自病痰饮,喘咳,吐浊,痛连胸胁,以皂荚大者四枚炙末,盛碗中,调赤砂糖,间日一服。连服四次,下利日二三度,痰涎与粪俱下,有时竟全是痰液。病愈后,体亦大亏。于是知皂荚之攻消甚猛,全赖枣膏调剂也。夫甘遂之破水饮,葶苈之泻痈胀,与皂荚之消胶痰,可称鼎足而三。惟近人不察,恒视若鸩毒,弃良药而不用,伊谁之过软?曹颖甫曰:余治张大元喘咳,不得卧,亦用控涎丹法,一下而愈。近数年来大元染有烟癖,浓痰和水而出,一夜得一大玻璃杯。诸痰饮方绝无功用,皂荚灰亦无济。大约水气太甚者,既不当用涤除油垢之法,而中有浓痰者又非温药所能治乎?
皂荚丸证其四
郑左住方浜路口年八十二岁湿痰之体,咳嗽,四肢浮肿,病情属溢饮,原当发汗利小便。但以浊痰阻于胸隔,咳而上气,但坐不眠,痰甚浓厚。病急则治其标,法当先用皂荚丸以下胸隔之痰,俾大小便畅行,得以安睡,方是转机。今按两脉结代,结代之脉,仲景原以为难治。药有小效,方议正治。
土皂荚去黑皮去子去弦酥炙研细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三丸日三服以黑枣二十枚浓煎去渣送丸拙巢注:病家将此方询诸他医,医以剂峻,劝勿服。其后究竟如何,不可得而知矣。
曹颖甫曰:皂荚丸之功用,能治胶痰,而不能去湿痰。良由皂荚能去积年之油垢,而不能除水气也。然痰饮至于嗽喘不已,中脘必有凝固之痰,故有时亦得取效。惟皂荚灰之作用乃由长女昭华发明。彼自病痰饮,常呕浓厚之痰,因自制而服之。二十年痰饮竟得劖除病根。予服之而效。曹殿光适自芜湖来诊,病情略同,故亦用之而效也。
【按】《金匮》本方云:皂荚八两,刮去皮用,酥炙。右一味,末之,蜜丸,桐子大,以枣膏和汤,服三丸,日三,夜一服。刮去皮用者,刮去其外皮之黑衣也。酥炙者,用微火炙之,使略呈焦黄即得,勿成黑炭也。服三丸者,每服三丸也。日三夜一服者,日中三服,夜间一服,竟日共四服,计十二丸也。故或云本药荡涤刺激之力甚大,一日用量不得过梧子大三丸者,非也。枣膏和汤者,言预用枣肉煎熬成膏,及应用时,取膏加热水,使混和成汤,送本丸也。尤氏云:饮以枣膏,安其本也。此说甚是。伸言之,即恐皂荚入胃,非但去浊痰,并将殃及胃中宝贵之津液,故必用枣膏以固护之,此吾友吴凝轩之说也。吾师代枣膏以砂糖,无非取其便捷,然其保津之功,恐不及枣膏远甚。顾二者皆属甘味,与甘草之安肠生津,饴糖之建中定痛,有异曲同工之妙。
综计以上本汤四案,第一案邢太安人先一日四服,共进如梧子大者十二丸,次一日共进如绿豆大者三十六丸。今案凡蜜丸如梧子大之丸药,每钱约得十余丸,则如梧子大十二丸者,量仅钱许耳。第二案曹殿光用皂荚末四两者,乃共八日间之总量也。即先一日服皂荚末一两,次日改服射干麻黄汤一剂,以后第三、第五、第七日同第一日,第四、第六、第八日同第二日。按每日服末一两较第一案之钱许量已大增,但此为皂荚焦黑之灰,彼为同品炙黄之质。黑者力微,黄者力巨,故其量为反比,而二者病情又有重轻之分,故量虽迥异,并非矛盾。第三案吾师自以皂荚大者四枚炙末,盛之得一小半碗。余尝试择大皂荚一枚,不去皮弦与子,衡之,得新秤一两许。又取大者二枚,炙之使焦,研之为末,衡之,得六钱许。
是四枚末约为一两二钱许,与第二案所称之两许,亦尚相合。第四案如古法,与第一案同。按本药究属峻品,无经脸之医生初次试用,宁自每服五分递加,较为妥当。
又按用皂荚无非取其荡涤胶痰,而其能荡涤胶痰者,盖即赖其中含有石碱素。西国谓驱痰剂西药如西尼加根,中药如远志,桔梗,皂荚,中皆含有石碱素,所谓刺激性驱痰剂是也。故用牙皂之荚,可以代西尼加根云云。中西学说相通,信哉。
曹颖甫曰:除痰之药有碱性者为长,故咯痰不出者,用桔梗甘草汤,无不克日取效,以桔梗含有碱性故也。痰粘胸隔而不出,则用有碱性之桔梗以出之,所谓在高者引而越之也。胶痰在中脘,则用有碱性之皂荚以下之,所谓在下者引而竭之也。凡用药有彻上彻下之异,可因此而观其通矣。
泽泻汤证
管右住南阳桥花场九月一日咳吐沫,业经多年,时眩冒,冒则呕吐,大便燥,小溲少,咳则胸满,此为支饮,宜泽泻汤。
泽泻一两三钱生白术六钱
【按】本案病者管妇年三十余,其夫在上海大场莳花为业。妇素有痰饮病,自少已然。每届冬令必发,剧时头眩,不能平卧。师与本汤,妇服之一剂,既觉小溲畅行,而咳嗽大平。续服五剂,其冬竟得安度。明年春,天转寒,病又发。
师仍与本方,译泻加至二两,白术加至一两,又加苍术以助之,病愈。至其年冬,又发。宿疾之难除根,有如是者!以上自小青龙汤至泽泻汤凡五证,皆治痰饮。小青龙汤以心下有水气为主,射干麻黄汤以喉中水鸡声为主,苓桂五味加姜辛半夏杏仁汤以吐涎沫为主,皂荚丸以胶痰为主,泽泻汤以眩目为主,此其大较也。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证其一
周左早年精气不固,两足乏力,头晕目花,证属虚劳,宜桂枝加龙骨牡蛎汤。
川桂枝三钱生白芍三浅生甘草二钱龙骨一两先煎左牡蛎三两先煎大黑枣十二枚生姜八片
【按】《要略》云:男子失精,女子梦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主之。故本汤之治遗精,医者所尽知也。顾知之而不能用之,其所用者,每偏于肾气丸一方,加补益之品,如续断、杜仲、女贞子、菟丝子、核桃肉之属。吾师治此种病,一二剂即已。余依师法而行之,其效亦然。时事新报馆黄君舜君患遗精已久,多劳则剧,不喜服重剂药,为疏桂枝白芍各钱半,炙草一钱,生姜一片,大枣四枚,龙骨牡蛎各三钱,三服而瘥,另有邹萍君年少时,染有青年恶习,久养而愈。本冬遗精又作。服西药,先二星期甚适,后一星期无效,更一星期服之反剧。精出甚浓,早起脊痛头晕,不肚痛苦。自以为中西之药乏效,愁眉不展。余慰之曰:何惧为,予有丹方在,可疗之。以其人大胆服药,予桂枝白芍各三钱,炙草二钱,生姜三大片,加花龙骨六钱,左牡蛎八钱,以上二味打碎,先煎二小时。一剂后,当夜即止遗,虽邹君自惧万分,无损焉。第三日睡前,忘排尿,致又见一次。以后即不复发,原方加减,连进十剂,恙除,精神大振。计服桂枝芍药各三两,龙骨六两,牡蛎八两矣。其他验案甚多,不遑枚举。
曹颖甫曰:此方不惟治遗精,并能治盗汗。十余年中,治愈甚众,但以数见不鲜,未录方案,并姓名居址而忘之矣。按桂枝汤本方原为营弱卫强,脾阳不振,不能令汗出肌腠而设。故辛甘发散以助脾阳,令肌腠中发出之汗液,与皮毛中原有之汗液混合而出,然后营气和而自汗可止。盗汗常在夜分,营气夜行于阳,则其病当属肌腠不密,汗随营气而外泄。营病而卫不病,亦为卫不与营和,故用桂枝汤本方,以和营卫二气,加龙骨牡蛎以收外浮之阳,故盗汗可止。若营卫未和,而漫事收敛,吾知其必无济也。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证其二
季左十月十二日夜寐喜盗汗,脉阳浮阴弱,宜桂枝加龙骨牡蛎汤。
川桂枝四钱生白芍三钱生草一钱龙骨四钱左牡蛎一两生姜八片红枣十二枚
【按】《要略》云:男子平人,脉虚弱细微者,喜盗汗也。《巢源 ·虚劳盗汗候》云:盗汗者,因眠睡而身体流汗也。此由阳虚所致,久不已,令人羸瘠枯瘦,心气不足,亡津液故也。诊其脉,男子平人脉虚弱微细,皆为盗汗脉也。
丹波氏云:《金鉴》云此节脉证不合,必有脱简,未知其意如何,盖虚劳盗汗,脉多虚数,故有此说乎?吾师则曰此证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所得而主之也。如本案所示,即其一例。服药后,每每周身得微微热汗出,以后即不盗汗矣。余用本方者屡,得效与治失精同。吴兄凝轩昔尝患盗汗之恙,医用浮小麦、麻黄根、糯稻根以止其汗。顾汗之止仅止于皮毛之里,而不止于肌肉之间,因是皮肤作痒异常,颇觉不舒。后自检方书,得本汤服之,汗止于不知不觉之间云。本汤既可治盗汗,又可治遗精,更可治盗汗之兼遗精者,所谓虚劳人是也。
炙甘草汤证其一
律师姚建现住小西门外大兴街,尝来请诊,眠食无恙,按其脉结代,约十余至一停,或二三十至一停不等,又以事繁,心常跳跃不宁,此仲师所谓心动悸,脉结代,炙甘草汤主之之证是也,因书经方与之,服十余剂而瘥。
炙甘草四钱生姜三钱桂枝三钱潞党参二钱生地一两真阿胶二钱烊冲麦冬四钱麻仁四钱大枣四枚
【按】大论原文煎法,用清酒七升,水八升,合煎,吾师生之用本汤,每不用酒,亦效。惟阿胶当另烊冲入,或后纳烊消尽,以免胶质为他药粘去。余用阿胶至少六钱,分二次冲,因其质重故也。
曹颖甫曰:阳气结涩不舒,故谓之结,阴气缺乏不续,故谓之代,代之为言,贷也,恒产告罄,而称贷以为生,其能久乎?固知《伤寒 ·太阳篇》所谓难治者,乃专指代脉言,非并指结脉言也。
炙甘草汤证其二
唐左初诊十月二十日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此仲景先师之法,不可更变者也。
炙甘草四钱川桂枝三钱潞党参三钱阿胶珠二钱大麻仁一两大麦冬八钱大生地一两生姜五片红枣十枚
【按】唐君居春中,素有心脏病,每年买舟到香港,就诊于名医陈伯坛先生,先生用经方,药量特重,如桂枝生姜之属动以两计。火锅煎熬,药味奇辣,而唐君服之,疾辄良已。今冬心悸脉结代又发,师与炙甘草汤,服至三五剂,心悸愈,而脉结代渐稀,尚未能悉如健体。盖宿疾尚赖久剂也。君又素便秘,服药则易行,停药则难行,甚须半小时之久,故师方用麻仁一两之外,更加大黄三钱。
二诊十月二十三日二进炙甘草汤,胃纳较增,惟口中燥而气短,左脉结代渐减,右脉尚未尽和,仍宜前法加减。加制军者,因大便少也。
炙甘草五钱川桂技四钱潞党参五钱阿胶珠二钱大熟地一两大麻仁一两麦冬四钱紫苏叶五钱天花粉一两生姜三片红枣七枚制军三钱
炙甘草汤证其三
昔与章次公诊广益医院庖丁某,病下利,脉结代,次公疏炙甘草汤去麻仁方与之。当时郑璞容会计之戚陈某适在旁,见曰:此古方也,安能疗今病?次公忿与之争。仅服一剂,即利止脉和。盖病起已四十余日,庸工延误,遂至于此。此次设无次公之明眼,则病者所受苦痛,不知伊于胡底也。
【按】本案与前案同例,惟一加麻仁,一去麻仁,均具深意,古方不能疗今病,逼肖时医口吻,第不知何所据而云然。
曹颖甫曰:玉器公司陆某寓城幢庙引线弄,年逾六秩,患下利不止,日二三十行,脉来至止无定数。玉器店王友竹介余往诊。余曰:高年结脉,病已殆矣。因参仲圣之意,用附子理中合炙甘草汤去麻仁,书方与之。凡五剂,脉和利止,行动如常。
按古方之治病,在《伤寒》、《金匮》中,仲师原示人加减之法,而加减之药味,要不必出经方之外,如阴亏加人参而去芍药,腹痛加芍药而去黄芩,成例具在,不可诬也。如予用此方,于本证相符者则用本方,因次公于下利者去麻仁,遂于大便不畅者重用麻仁,或竟加大黄,遇寒湿利则合附子理中,于卧寐不安者,加枣仁朱砂,要不过随证用药,绝无异人之处,仲景之法,固当如此也。
【又按】余用本方,无虑百数十次,未有不效者。其证以心动悸为主。若见脉结代,则其证为重,宜加重药量。否则,但觉头眩者为轻,投之更效。推其所以心动悸之理,血液不足故也,故其脉必细小异常。妇女患此证之甚者。且常影响及于经事。动悸剧时,左心房处怦怦自跃,不能自已。胆气必较平时为虚,不胜意外之惊恐,亦不堪受重厉之叫呼。夜中或不能成寐,于是虚汗以出,此所谓阴虚不能敛阳是也。及服本汤,则心血渐足。动悸亦安,头眩除,经事调,虚汗止,脉象复,其功无穷。盖本方有七分阴药,三分阳药,阴药为体,阳药为用。生地至少当用六钱,桂枝至少亦须钱半,方有效力。若疑生地为厚腻,桂枝为大热,因而不敢重用,斯不足与谈经方矣。
【又按】按本汤证脉象数者居多,甚在百至以上,迟者较少,甚在六十至以下。服本汤之后,其数者将咸缓,其缓者将增速,悉渐近于标准之数。盖过犹不及,本汤能削其过而益其不及,药力伟矣。又血亏甚者,其脉极不任按,即初按之下,觉其脉尚明朗可辨,约一分钟后,其脉竟遁去不见,重按以觅之,依然无有。至此,浅识之医未有不疑虑并生者。但当释其脉,稍待再切,于是其脉又至。试问脉何以不任按?曰:血少故也。追服本汤三五剂后,脉乃不遁,可似受按。此皆亲历之事,绝非欺人之语。依理,一人二手,其脉当同,然而事实上不尔,左右二脉每见参商。脉理之难言,有如是者。
小建中汤证其一
王右腹痛,喜按,痛时自觉有寒气自上下迫,脉虚弦,微恶寒,此为肝乘脾,小建中汤主之。
川桂枝三钱大白芍六钱生草二钱生姜五片大枣十二枚饴糖一两
【按】大论曰: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又曰: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要略》曰: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乾,口燥,小建中汤主之。似未言有寒气上自胸中下迫腹中之证,惟吾师以本汤治此寒气下迫之证,而兼腹痛者,其效如神。
推原药理,有可得而言者,盖芍药能活静脉之血故也。详言之,人体下身静脉之血自下上行,以汇于大静脉管,而返注于心脏。意者本证静脉管中必发生病变,有气逆流下行,故痛。须重用芍药,以增静脉回流之力。而消其病变,故病可愈。昔吴兄凝轩患腹中痛,就医久治不愈。自检方书,得小建中汤,乐其能治腹痛,即照录原方,用白芍至六钱,桂枝至三钱。自以为药量仅及古人什之一,轻甚,且未用饴糖。服后,腹中痛随除,惟反觉其处若空洞无物,重按更适。盖其时腹中静脉血向上回流过盛,动脉血不及调剂,又无饴糖以资补充故也。凝轩曾历历为吾言,可为明证。学者可暂识此理,更与下述奔豚各案合考之,自得贯通之乐。
今之医者每不用饴糖,闲尝与一药铺中之老伙友攀谈,问其历来所见方中,有用饴糖者乎?笑曰:未也,可见一斑。先贤汪訒庵日:今人用小建中者,绝不用饴糖,失仲景遗意矣。然则近古已然,曷胜叹息。夫小建中汤之不用饴糖,犹桂枝汤之不用桂枝,有是理乎?
小建中汤证其二
顾右十月二十六日产后,月事每四十日一行,饭后则心下胀痛,日来行经,腹及少腹俱痛,痛必大下,下后忽然中止,或至明日午后再痛,痛则经水又来,又中止,至明日却又来又去,两脉俱弦,此为肝胆乘脾藏之虚,宜小建中加柴芩。
桂枝三钱生白芍五钱炙草二钱软柴胡三钱酒芩一钱台乌药钱半生姜五片红枣十二枚饴糖三两拙巢注:一剂痛止,经停,病家因连服二剂,全愈。
【按】余初疑本证当用温经汤加查曲之属,而吴兄凝轩则力赞本方之得。师曰:大论云: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若不差者,小柴胡汤主之。我今不待其不差,先其时加柴芩以治之,不亦可乎?况妇人经水之病,多属柴胡主治,尔侪察诸云云。翌日据报,病向愈矣。
当归建中汤证
宗嫂十一月十七日月事将行,必先腹痛,脉左三部虚,此血亏也,宜当归建中汤。
全当归四钱川桂枝三钱赤白芍各三钱生甘草钱半生姜三片红枣七枚饴糖二两冲服
【按】当归建中汤,即桂枝汤加味也。姑以本方为例,甘草之不足,故加饴糖。白芍之不足,故加赤芍。桂枝之不足,故加当归。本经表桂枝治上气咳逆,表当归治咳逆上气,然则其差也仅矣。我今用简笔法,略发其义于此,而贻其详畀读者。
-=-=-=-=-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
在
2009年04月30日 01:30pm
时添加 -=-=-=-=-
黄耆建中汤证(附列门人治验)
王女士初诊经停九月,咳呛四月,屡医未效。按诊脉象虚数,舌苔薄腻,每日上午盗汗淋漓,头晕,心悸,胸闷,胁痛,腹痛喜按,食少喜呕,夜寐不安,咳则并多涎沫。证延已久,自属缠绵。拟先治其盗汗,得效再议。
川桂枝一钱大白芍二钱生甘草八分生姜一片红枣四枚粽子糖四枚全当归二钱花龙骨四钱先煎煅牡蛎四钱先煎
【按】病者王女士为友人介绍来诊者,年龄十六,经停始于今春,迄今约九月矣。诘其所以,答谓多进果品所致。察其皮色无华,咳呛不已,缓步上梯,竟亦喘息不止。他状悉如脉案所列,盖流俗所谓乾血痨也。曾历访中西名医,遍求村野丹方,顾病势与日俱增,未如之何焉。余初按其脉,即觉细数特甚。按表计之,每分钟得一百四十余至,合常人之脉搏恰强二倍。依旧说,此为木火刑金,凶象也。依新说,肺病贫血甚者,脉管缩小故也,其预后多不良云云。据述在家终日踡卧被中。如是则恶寒稍瘥。余相对之顷,实难下药。乃默思本证之症结有三:经停不行,其一也;肺病而咳,其二也;腹痛恶寒而盗汗,其三也。将用攻剂以通其经乎,则腹无症瘕,如虚不受劫何?将用肺药以止其咳乎,则痨菌方滋,如顽不易摧何?无已,姑治其腹痛恶寒而盗汗,用当归建中汤合桂枝龙骨牡蛎法,疏极轻之量以与之。棕子糖者,即饴糖所制,糖果店所售,较用饴糖为便捷,此吾师法也。病家持此方笺以购药,药铺中人又笑曰糖可以为药,此医可谓幽默矣。
越三日,病者来覆诊,喜出望外,欣然告谢。
二诊三进轻剂当归建中汤加龙骨牡蛎,盗汗已除十之三四,腹痛大减,恶风已罢,胸中舒适,脉数由百四十次减为百二十次,由起伏不定转为调匀有序,大便较畅,咳嗽亦较稀,头晕心悸略瘥。前方尚合,惟量究嫌轻。今加重与之,俟盗汗悉除,续谋通经。
炙黄耆三钱川桂枝钱半肉桂心二分炙甘草钱半大白芍三钱全当归四钱生姜二片红枣八枚粽子糖六枚龙骨六钱先煎牡蛎八钱先煎
【按】病者曰:吾初每夜稍稍动作,即觉喘息不胜,自服前方三小时后,喘息即定,虽略略行动,无损矣。三服之后,恙乃大减。向吾进饭半盅,今已加至一全盅矣。余初以为腹痛稍定,即为有功,不意咳嗽亦差,脉搏反减而调。
又越三日,病者来三诊,神色更爽于前,扶梯而上,已无甚喘急之状。询之,答谓盗汗悉除。恶风已罢,日间喜起坐,不嗜卧矣。饭量由一盅加至一盅有半。而其最佳之象,则尤为脉数由百二十至,减为百十有四至,咳嗽亦大稀,舌苔渐如常人。余乃改用润肺养阴宁咳化痰之剂,如象贝、杏仁、款冬、紫苑、麦冬、沙参之属。五剂竟无进退。后有老医诏余曰:子之弃建中而用贝杏者,误也。若是之证,当换笺不换方,虽服之百日,不厌其久也。余谨志而谢之。
于此有一重要问题之发生,不容搁置而勿论焉,问题维何?即所谓阳虚虚劳,阴虚虚劳之辨是也。后贤多谓古时所患虚劳多属阳虚虚劳,宜建中剂。今世所患虚劳,多属阴虚虚劳,宜养阴剂。二者误用,祸如反掌云云。而《兰台轨范》之说,则较为近理。《轨范》曰:古人所云虚劳,皆是纯虚无阳之证,与近日之阴虚火旺,吐血咳嗽者,正相反,误治必毙。今日吐血咳嗽之病,乃血证,虽有似虚劳,其实非虚劳也。又曰:小建中汤治阴寒阳衰之虚劳,正与阴虚火旺之病相反,庸医误用,害人甚多,此咽干口燥,乃津液少,非有火也。又汤本氏云:余往年误认师论及诸家学说,用黄耆建中剂于肺结核。常招失败。当时学识尚浅,不知其故。及读《兰台轨范》诸书,乃始晓然。惧后之人蹈余覆辙,故表而出之,盖胶饴性大温,有助长炎症之弊。芍药之收敛,又有抑遏皮肤肺肠肾脏排泄机能之作用。故误用本方于肺结核时,一方面助长炎症,他方面阻止结核菌毒素之排泄,故令病势增恶耳。
按以上诸家之说,诚足为吾人参考之资,请重以余浅薄之经验衡之。本案王女士所患之病,确为肺结核,使汤本氏之说而信,又安能六服轻剂建中汤,而得大效耶?推求其得效之故何在,亦无非此肺结核者,适有建中汤之证耳。使其无建中汤证,则其不效,当如汤本氏所期矣。诚以结核之范围至广,结核之病期至久,其间变化万端,岂某一方所能主治,又岂必无某一方所适治之证?故曰建中汤不得治肺结核,犹曰桂枝汤不能治太阳病,(适为脉紧无汗之麻黄证)其失维一。
至《轨范》所云阴虚火旺,吐血咳嗽,确为肺痿,为肺痈,为血证,要略自有正治。请检本书肺痈案所载,即可得其一隅。其案内附记之曹夫人恶寒盗汗,与阳虚虚劳几无以异。然卒能以甘寒之药愈之,其不混淆为一者,辨证之功也。
后人误称此等证亦曰虚劳,于是有阳虚虚劳,阴虚虚劳之辨。实则古今人同有此所谓二种虚劳之证,后人既误其名称,复化其药味,驯至古今判然,学者大惑。
负整理中医之责者,又安可不揭其秘也哉?曹颖甫曰:通俗医界莫不知培土生金之说,然往往不能用之适当者,不通仲师之医理故也。夫阳浮阴弱则汗自出,汗常出则脾病,而肺亦病。肺病则气短矣,汗常出则恶风矣,故桂枝汤本方原为扶脾阳作用,仲师不曰系在太阴乎?病积既久,脾阳益虚,肝胆之气乘之,乃至胸胁腹中俱病,故加饴糖以补脾,饴糖者麦精所煎也。但使脾阳既动,饮食入胃,自能畅适。当归黄耆亦补脾之药也,加龙骨牡蛎,则《金匮》虚劳盗汗之方治也。要而言之,不过是培土生金之用。苟得其精理所在,幸无为群言所乱也。
【又按】本案拙见意谓肺痨病者确有时属建中汤证,而谭次仲先生之卓识,则更进一步,确定建中汤为治虚痨之主方,且阐述其义,无不与西医学相吻合。
其言曰:盖治肺痨,最重要的对症疗法为健胃与营养,以使体重增加,肺之局部症状,因而轻快之一法。考《金匮·虚劳篇》,首立小建中汤。本汤以桂枝生姜为君,此即西药中所谓芳香辛辣之健胃剂也。方中配以饴糖,即西药中之滋养品也。三味均西医所同备者。而证以中医之解释,亦无丝毫违异焉。陈修园云:建中者,建立其中气也。尤在泾云:治虚劳而必以建中者,何也?盖中者,脾胃也。盖虚劳不足,纳谷者昌,故必立其中气,中气之立,必以建中也。余谓古人以建中汤谓健胃剂,此非其明证欤?且桂枝之芳香,能缓解气管支神经之痉挛,有排痰镇咳之效,已于痰饮篇之苓桂术甘汤开其端,所以仲景立小建中汤为治虚劳之主方也(但痰多者嫌其太甜,燥多者嫌其太热,可用他药代之,而师其健胃营养之法可也)。其余若发热盗汗,失精梦交,则有二加龙牡汤,及桂枝加龙牡汤,失眠则有酸枣仁汤,腰痛有肾气丸,补虚有黄耆建中汤,此皆仲圣治虚劳之正法,俱载《金匮·虚劳篇》中。考西医对肺结核之药物疗法,若合符节焉。(见《中西医药》二卷二期)高瞻远瞩,弥足钦也!
作者:
却波渔翁
时间:
2009-4-30 13:33
标题:
世界读书日,中医读书荐【原撰】
经方实验录序
曹颖甫
予自髫年即喜读张隐庵《伤寒论注》,先君子见而慰之,以为读书之暇,倘得略通医理,是亦济世之一术也。年十六,会先君子病洞泄寒中,医者用芩连十余剂,病益不支,汗凝若膏,肤冷若石,魂恍恍而欲飞,体摇摇而若堕,一夕数惊,去死者盖无几矣。最后赵云泉先生来,投以大剂附子理中加吴萸丁香之属,甫进一剂,汗敛体温,泄止神定,累进之病乃告痊。云泉之言曰:今年太岁在辰,为湿土司天,又当长夏之令,累日阴雨,天人交困,证多寒湿,时医不读《伤寒·太阴篇》,何足与论活人方治哉!予自闻此语,然后知仲景方治果足脱人于险也。
厥后予治举子业,辍而弗理。光绪中,赴试金陵,途中卧病,偕行者略知医方,日以藿香、佩兰进之,汗出而热不除,抵金陵,病益殆。适先表伯陈葆厚先生来同寓,诊予脉曰:病当速愈,但累经发汗,津液已耗。因向药肆中购荷叶露花大瓶,及哀家梨十余枚,曰:渴即饮之,饥即啖之!予从其言,半日而尽。抵暮,携药及煎粥之器及米炭来,予睡方醒,闻药香,葆伯令待者进一瓯,自觉满身沾渍,中夜,衣被俱湿,葆伯为予易衣被,问其方,则曰:桂枝白虎汤也。予至是,全体舒畅,呼粥尽二碗,安眠达旦,非复病夫之故态矣。予至是,益信经方,然以家君子期望予摄取科名,未暇尽瘁研究。
自甲辰礼闱后,诏罢科举,家君子亦于是年弃养,然后流览《伤寒》《金匮》全文,予年已三十有八矣。嗣是以来,慨然兴救世之志,然其端实起于家庭:用大剂附子理中,则自先母邢太安人病洞泄始;用皂夹丸,则自母氏病但坐不眠,时吐浊痰始;用十枣汤,则自母氏病痰饮始;用甘草粉蜜汤,则自家婢病蛔厥始;用大黄牡丹汤,则自若华母潘氏病肠痈始。莫不随时取效,其应如响。然则,仲景之书,岂金元四家所能窥见万一哉!所谓仁人之言,其利溥也。
予年过五十,始来上海,其间用经方取效者,十常八九,顾性疏懒,耽吟咏,于活人方治,境过情迁,略不措意,故存稿绝少,即偶焉录存,复为从游者携去。甲戌年,姜生佐景来,掇拾方案,左以解说,名之曰《经方实验录》,数载之中,哀然成集,行将刊布问世,丐序于予,予笑谓姜生曰:此书一出,其于予《伤寒金匮发微》有光矣!爰本平素趋重经方颠末,拉杂书之。
丙子立秋后二日,江阴曹家达序于上海寓斋
评曰:圣人传经典于世,其用心良苦,悲天悯人之至也。当今之世,庸医横行,业力所致也。中国崛起在即,文化复兴在即。法华中有无量千万亿菩萨摩诃萨从地涌出,护持正法。我辈何需忧虑,只要一门深入就好了。
-=-=-=-=-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
在
2009年04月30日 01:36pm
时添加 -=-=-=-=-
曹颖甫 曹颖甫(1866年—1938年),名家达,字尹孚,号鹏南,晚署掘巢老人,江苏江阴人,医学家。
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举孝廉,邃文学又知医,尔后入南菁书院深造。时山长黄以周(元同)为晚清经学大师,尝于治经之余以考据训诊之法移治医经,对《伤寒论》研究造诣颇深。曹氏师承有自,于治伤寒学方面颇得黄氏师传,时常以仲景之方为人治病得心应手。主张以研究经方作为学习中医的基础,学生尊之为近代经方大家。丁甘仁创办上海中医专门学按,延骋曹氏,于民国16年迁来上海设诊行医,兼主同仁辅元堂诊务和上海中医专门学校教务长。临证数十年,经验丰富,疗效卓著。大凡他医所谓不治之证,经其治疗者多愈。在技亲自开设讲座,教授《伤寒》、《金匮》,以其精深汉学报底,对文深义奥的仲景原旨讲解透彻,为学生所折服。学生数百人,秦伯未、章次公、严苍山、姜佐景等继其术。
曹颖甫与丁甘仁为莫逆交,常探讨医理,甚为相得。所著医书有《伤寒发微》、《金匮发微》、《经方实验录》、《曹颖甫医案》等,理论透彻周详而又切实用。曹氏还能书、善画、工文章。擅画梅,毕生风骨寓于画意,傲气凌然。八一三事变,曹避居故里,拒绝出任维持会会长,坚贞不屈而被日军杀害,其史迹载入江阴忠义祠。
-=-=-=-=-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
在
2009年04月30日 01:38pm
时添加 -=-=-=-=-
曹颖甫故居拜谒记
(戚广崇)
此次到江阴就就提出要拜谒曹颖甫故居:一是因为他的铮铮铁骨,八一三事变,曹避居故里,拒绝担任维持会会长;据文载:江阴城破,有敌酋入其室,颖甫尚与之笔谈,未有他变。及敌兵蜂拥而至,辱及妇女,颖甫则肆口大骂不止,敌举枪毙之,且刳其腹。二是他的《经方实验录》等大作对我初入医道时的影响颇深;三是他是我们岳阳医院的元老章次公先生的老师,也是我们从医时的班主任姚守诚老师的太老师。
江阴中医可谓源远流长,历代名医辈出,素有“中医之乡”的美称,针灸大师承淡安,温病学派柳宝诒,伤寒大家曹颖甫等著名医家均出自江阴,影响海内外。曹颖甫先生幼举孝廉,治学严谨,诗文书画俱佳,曾就学于南菁书院,有“诗文大家”之誉。治学之余攻读医学,于《伤寒论》、《金匮要略》诸书颇有研究。
曹颖甫临证数十年,经验丰富,疗效卓著。大凡他医所谓不治之证,经其治疗者多愈。推崇《伤寒论》,为近代“经方派”之代表人物。1927年悬壶于上海,任上海同仁辅堂诊务。丁甘仁创办上海中医专门学按,延骋曹氏任教务长。曹颖甫亲自开设讲座,教授《伤寒》、《金匮》,以其精深汉学报底,对文深义奥的仲景原旨讲解透彻,为学生所折服。著有《伤寒发微》、《金匮发微》。《经方实验录》。其中《经方实验录》是曹颖甫先生长期临床效验的缩影和精华荟萃。门人章次公、秦伯末、严苍山、姜佐景等继其术,均为现代名医。
今晨在新扬子大酒店吃好了自助餐后就赶往位于江阴市中医院附近的曹颖甫故居。故居的老管理员正候着我们的到来。曹氏故居是江阴司马街大司马坊下一处典型的明代建筑,白墙黑瓦,青石地面,雕花刻字,古朴简洁。庭院中有一眼天井,上面覆着铁皮盖子。查史:曹氏明清初两代人才辈出,清同治兵部尚书曹毓瑛、晚清儒医曹颖甫都出生在这里。曹氏故居原有5进及花园,后因建金都大酒店拆除。为保持曹氏故居部分原貌,将第3进中厅按原样移建至司马街20号,也就是现在曹颖甫故居。
作者:
却波渔翁
时间:
2009-4-30 15:54
标题:
世界读书日,中医读书荐【原撰】
[这个贴子最后由却波渔翁在 2009/04/30 03:59pm 第 1 次编辑]
中医临证五十年心得录
朱进忠 著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7一版
[color=#990000]
-=-=-=-=-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
在
2009年04月30日 03:56pm
时添加 -=-=-=-=-
本书系统介绍了朱老行医五十年来的临床经验,围绕300余种疾病,讨论了行之有效的中医治疗方法和辨证论治中应注意的问题-言简意赅、详略得当,乃中医论著中之佳作!
-=-=-=-=-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
在
2009年04月30日 04:00pm
时添加 -=-=-=-=-
书评选帖:
读《中医临证五十年心得录》有感
http://www.100md.com 2006年10月19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2620期
李士懋 河北医科大学中医学院
朱进忠兄乃我大学同窗,长我两岁。近喜获其新著《中医临证经验与方法》、《中医临证五十年心得录》。前者全部为临床案例,后者为临证五十年的理论与内科289个病种临床相结合的心得总结。两书相合,相得益彰。
朱兄幼承家教,1956年入大学前就已行医。入学后,并不活跃,朴实寡言,专致读书,同学们以朱老夫子戏称之。毕业后分配到山西省中医研究所(现山西省中医药研究院)。半个世纪以来,一直专注临床,博采众长,铸成了今日之中医名家。
中医之精髓,集中体现在辨证论治上,中医大夫治疗水平的优劣,亦取决于辨证论治水平之高下。两书之中所列500余案例和内科289个病种的临证心得,充分体现了辨证论治的高水准,这在当今中医著作中实为罕见。更为可贵的是,各案均指出前医不效或误治之因,纯熟地运用中医理论分析原委,指出正确辨证论治之道理和着眼点。给人以颇多启迪,大有茅塞顿开之感。
耿某喘咳2月,曾用定喘汤、小青龙、射干麻黄汤未效。朱兄诊之,脉滑而寸盛尺弱,正与苏子降气之上盛下虚症合。于方中加麻黄,然用之亦不效。求教于恩师李翰卿先生。曰:本为痰浊壅盛,气逆作喘,当降气纳肾,反予麻黄升散,助其气逆故不效。原方去麻黄,两剂减,四剂解。可见,麻黄虽为治喘圣药,因寒邪束肺,肺气不宣而喘者宣,若肺气上逆而正虚致喘者,麻黄非但不能平喘,反助其气逆。
于某,冠心病,早搏,偶发心房纤颤3年。予活血化瘀,宽胸通阳等方亦未好转。除胸闷痛烦悸外并见头晕、口苦、纳差。脉弦滑结代,滑者痰也,结者郁也,代者气血衰也。因拟小柴胡和解枢机,人参大补元气,半夏、瓜蒌清化痰热。五剂诸症明显改善。某医以小柴胡不治冠心病为由,改用赤芍、丹参、归芎等,诸症又剧。再服原方50剂,诸症消失,心电图恢复正常。小柴胡汤何得愈耶?答曰:证本痰郁气滞,位在肝胆,自当疏达化痰为是。
拜读朱兄大作时,本想摘几例佳案以飨读者,读毕方觉俱是佳案,钦佩之情油然而生。何以疗效卓著?最根本的一条就是坚持辨证论治,辨证之中尤重于脉。辨证论治之至高境界,当方无定方,法无定法,不能仅凭几个死套路以应万变。朱兄辨证论治不囿俗套,可谓守绳墨而废绳墨,出神入化,随心所欲不逾矩者也。所以能达此境界,缘于幼承家教,大学及研究班之深造,得恩师李翰卿之薪传,奠下了良好的根基;又因于熟读经典,博采众长,勤于实践,善于总结,终成名家。
中医生命在于临床,诚然,但不全面。中医的伟大,首先在于理论的优势,没有伟大的理论,何来伟大实践。时至今日,中医在许多领域仍有巨大优势,只有勤于耕耘,才能领悟其博大精深。朱兄乃吾之楷模。
-=-=-=-=-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
在
2009年04月30日 04:10pm
时添加 -=-=-=-=-
《上海中医药杂志》2007年03期 加入收藏 获取最新
朱进忠辨治疑难杂病的临证经验探析
胡兰贵;李庭凯;胡娜;张维亮;高凤龙
朱进忠(1933-2006),男,河北定州人。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全国第二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班导师。出生于中医世家,幼承庭训,10岁起即随其父学医,1956年考入北京中医学院(现北京中医药大学),1962年毕业后分配到山西省中医研究所工作,1976年参加了全国中医研究生班,师从刘渡舟、方药中等老一辈著名中医学家。曾任山西省中医药研究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主任、名誉所长,山西省中医药研究院中医文献研究所所长,山西省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研究班教员,山西业余中医大学校长,山西省职工医学院教授,山西中医学院教授,山西省中医药学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内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全国中医药学会名医研究会理事,山西省政协第五、六、七届委员,第六届政协医卫体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山西省科技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山西省保健委员会顾问,山西省药品审评委员会第一、二、三届委员,《中医药研究》、《光明中医》编委,《山西中医》副主编。1993年获国务院特殊津贴,1999年获卫生部全国德艺双馨医护工作者称号。2006年11月8日因病抢救无效,与世长辞,享年74岁。朱进忠教授长期工作在医疗、教学、科研第一线,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丰硕的科研成果,著有《中医内科证治备要》、《天人相应与辨证论治》、《难病奇治》、《中医脉诊大全》、《中医临证经验与方法》、《中医临证50年心得录》等22部著作,发表论文几十篇。先后获山西省医药科技著作一等奖1次,二等奖3次,三等奖2次;研发的新药有主治小儿急慢性腹泻的“宝宝一贴灵”,主治急性扁桃体炎与上呼吸道感染的“疏风清热胶囊”,主治慢性肾炎、前列腺增生症的“肾康灵胶囊”。
【作者单位】:山西省中医药研究院 山西太原030012
【关键词】:疑难病;医案;朱进忠;老中医经验
【基金】:国家“十五”科技攻关计划(2004BA721A01Z28)
【分类号】:R249.1
【DOI】:CNKI:ISSN:1007-1334.0.2007-03-000
【正文快照】:
朱进忠教授行医50余载,学验俱丰,对疑难杂病诊治规律和辨证论治方法学尤有研究。率先提出了天人相应辨证法,疑难病从肝论治,久病、杂病辨证脉为第一依据等论点,并被很多医者应用,取得了显著疗效。今举朱老辨治疑难杂病医案数则,以示朱老辨证之特色。1多形性红斑案患者,王某,男,48岁,2005年1月6日初诊。主诉身体多处起红色斑片6~7年。病史:六七年来,在腋下、腹部、腹股沟、双脚部位皮肤有红色斑片,此起彼伏,诊断为多形性红斑。曾到太原、西安、北京等地求治,中西药内服外用无数,均罔效。详问病情,红斑发出之始,先为红色,如豆大,有的红斑中央…
推荐 CAJ下载 PDF下载
CAJViewer7.0阅读器支持所有CNKI文件格式,AdobeReader仅支持PDF格式
作者:
却波渔翁
时间:
2009-4-30 16:16
标题:
世界读书日,中医读书荐【原撰】
辨证论治研究七讲
方药中 编著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79.1.1版
-=-=-=-=-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
在
2009年04月30日 04:18pm
时添加 -=-=-=-=-
内容简介:
辨证论治研究七讲(第四辑)—现代著名老中医名著重刊丛书/方药中论医集
《辨证论治研究七讲》是方药中先生研究辨证论治的一部专著,也是中医辨证论治研究的第一部专著。
辨证论治是中医诊断治疗疾病的主要方法、特点和优势所在。因此,对辨证论治的理解、掌握也就成为中医提高临床疗效的关键,也是中医学发展和创新的关键。该书系统论述了辨证论治的概念、理论基础和基本精神。在继承和汲取前人各种辨证论治方法和优点的基础上,提出了辨证论治规范化、程序化的新模式——辨证论治七步。“七步”融外感内伤辨讧于一系,汇理法方药于一体。书中对临床辨证的具体内容、步骤和方法一一论列,并以先生临床医案作出具体运用示范。
该书以说理深入浅出、提出创新设计、紧密指导临床应用为特点。是中医工作者学习、掌握和研究辨证论治,提高临床疗效的一部必读书。
--------------------------------------------------------------------------------
目录:
辨证论治研究七讲(第四辑)—现代著名老中医名著重刊丛书/方药中论医集
第一讲 谈中医学的整体观
第二讲 藏象论
第三讲 “辨病论治”与“辨证论治"
第四讲 从《内经》病机十九条的基本精神谈辨证论治的基本步骤和方法问题
第五讲 辨证论治七步刍议
第六讲 辨证论治七步临床运用经验举例
第七讲 对中西医结合病历的要求和书写格式的初步设想
结束语
作者:
却波渔翁
时间:
2009-4-30 16:21
标题:
世界读书日,中医读书荐【原撰】
[这个贴子最后由却波渔翁在 2009/04/30 04:44pm 第 1 次编辑]
李继昌医案
【编著】《李继昌医案》整理小组整理
【出版社】云南人民出版社
【日期】1978年1月1日
【ISBN号】
【摘要】
【页数】177
[color=#990000]
-=-=-=-=-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
在
2009年04月30日 04:41pm
时添加 -=-=-=-=-
选读(渔翁录)
再生障碍性贫血(李继昌医案)
关XX女二十八岁,锦卅市某厂技术员。患者自一九六七年三月起即感疲乏,活幼时心悸气短,食眠不佳,月经量较多,白带清稀较多,有时鼻衄,刷牙时齿龈出血,皮下有散在大小不等之瘀斑。径查:血色素7.3克,白细胞3100立方毫米,红细胞156万立方毫米,血小扳63000立方毫米,初步印象“贫血待查”。治疗后未见好转,乃转入锦卅XX医院住院,经骨髓检查确定为“再生障碍性贫血”。住院期间用中西医治疗三月余,病情如前,乃转入杭卅XX医院治疗四月,血象稍有上升,血色素7.7克,白细胞2950,红细胞181万,血小板66000(立方毫米)。临床症状如前,因冬季严寒,春城较暖,其爱人又在昆明工作,于一九六七年十一月抵昆。因旅途劳累,一切症状较前加重,乃至XX医院诊沿。诊断同前,家属要求中西医结合治疗,遂请会诊。诊察患者:面无华色,两颊前额轻微浮肿,唇舌俱淡,舌苔薄白剥脱,脉浮洪弦滑,余症如前述。此脾肾两虚,气血失和,宜滋肾健脾调补气血为治,方用:
口芪一两 土黄芪五钱 当归五钱 苏条参五钱 生地三钱 熟地三钱 枸杞五钱
炒枣仁五钱(捣)炙远志二钱 阿胶四钱(烊化兑服)旱莲草五钱 白茅根五钱 甘草一钱
此为基础方,症状稳定时即以此方加减应用。若阴虚内热,低热衄血,则加炙龟板,炙鳖甲,银柴胡,地骨皮等,若食欲不振,则减熟地,阿胶加鸡内金,炒谷麦芽等;若便秘减白茅根旱莲草加郁李仁火麻仁等;若心悸少眠加五味子,麦冬,柏子仁等。
此为基础方,症状稳定时即以此方加减应用。若阴虚内热,低热衄血,则加炙龟板,炙鳖甲,银柴胡,地骨皮等,若食欲不振,则减熟地,阿胶加鸡内金,炒谷麦芽等;若便秘减白茅根旱莲草加郁李仁火麻仁等;若心悸少眠加五味子,麦冬,柏子仁等。
在治疗过程中,患者曾一度出现体温增高,鼻衄,齿衄,便血,紫斑,脉虚大滑数,舌淡嫩等症,为阴血亏虚,心火亢盛。此时又当以滋阴凉血,清热解毒为法,用犀角地黄汤加减:
犀角五分(研末吞服,或以水牛角五钱入药煎服)生地五钱 元参四钱 麦冬三钱
丹皮三钱 阿胶二钱(烊化兑冲)云连二钱 炒枣仁五钱(捣)藕节七个 鸡子黄一个
甘草一钱
由于患者血小板极少,故每次行经量甚多,约十余日方净,脉洪滑无力,舌淡嫩,此脾虚血失统摄之故,宜健脾补气引血归经,用归脾汤加减:
口芪一两 明党参五钱 白术四钱 当归四钱 茯神五钱 炒枣仁五钱(捣)枸杞五钱阿胶四钱(烊化兑冲)荆芥炭三钱 侧柏炭五钱 元肉五钱 甘草一钱 莲蓬二十个(烧)
若月经前后清带较多,则减荆芥炭,侧柏炭加煅牡蛎八钱 海螵蛸八钱以收涩而固带脉.
以上三方根据病情变化选择加减应用.治疗四月余,病情日趋稳定好转.此时又增用血肉有情之品以填精补髓,益气生血,增强疗效.方用:
乳鸽一对或紫河车一具或猪脊髓二两 虫草3---5钱 枸杞一两 炒枣仁一两 共煎汤同食.每周一剂.
治经五月余石后复查血象:血色素10.5克白细胞3900/立方毫米,红细胞270万/立方毫米,血小板81000/立方毫米,临床各症相应好转返工作岗位,其爱人亦照顾调至锦工作.一年后来函,言其病未发,且生一子,并赠送小孩照片一张,以示感谢.
(云南中医医案<李继昌医案>)云南人民出版社 1978第1版
勤斋藏书
-=-=-=-=-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
在
2009年04月30日 04:57pm
时添加 -=-=-=-=-
中医临床 -> 医案赏析
暑秽【李继昌】
[ 录入者:白头翁 | 时间:2008-09-04 11:19:53 | 作者: | 来源: | 浏览:30次 ]
李××,男,37岁,1951年6月4日就诊。
昨日午后自郊外归来,猝感头闷腹痛,身酸体困,恶心欲呕,心中烦乱,胸脘痞闷不适,身热汗出,家属以为“发疹”,而予以周身揪刮,并服疹药未效。诊视患者,脉伏难寻,舌红、苔黄腻。
辨证;外感暑湿秽浊之气,阻遏中焦气机。
治法:芳香化浊,祛暑利湿。
方药:
霍香6克 苏叶6克 陈皮9克 茯苓15克 法半夏12克 厚朴9克 大腹皮9克 砂仁6克(捣、后下)竹茹一团 秫米15克
6月6日(二诊):上方1 剂后,暑秽渐解,各症均减,脉濡,苔转白腻,胸痞腹痛作泻,仍宜祛暑化浊利湿,处方:
霍香9克、砂仁6克(捣、后下)苍术9克、陈皮9克 厚朴9克 泽泻9克 茯苓15克苡仁24克 生姜3片 荷顶3个。
6月8日(三诊):暑秽解,胸痞消,湿未尽,腹痛作泻,宜培中调肝,以冀痊愈。处方:
杭芍15克 黄芩15克 白术15克 炮姜9克 吴萸6克 防风9克 陈皮9克 甘草3克 荷顶3个
(《李继昌医案》)
【评按】暑秽由感受暑湿秽浊之气所致,多见于炎夏季令,其治以法暑利湿化浊为大法,此案先用霍香正气散加减,暑浊除而湿邪未尽。以其腹痛作泻、末以五味异功合痛泻要方加减,培中调肝而痊。案中辨证溯因结合时令,疏邪扶正各得其宜。
-=-=-=-=-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
在
2009年04月30日 04:59pm
时添加 -=-=-=-=-
李继昌医案 滑精
王××,男,35岁,京剧演员。患滑精9年,屡服中西药无效,病情日渐加重,初时尚时发时止,后来竟至不分昼夜,无梦自滑,且伴有耳聋重听,头晕眼花,腰膝酸软,精神萎靡。余思病程已久,不仅阴精严重亏耗,肾气亦必然衰败,应急以单奇之方补虚固精,忆及先君明昌治疗此病,每以“鹿仙草”一味取奇效,因嘱其每日以鹿仙草二两煎服,方服完5剂,滑精即止,更守原方加松笔头,5~6枚,连进数剂,以防复发。(引自:李继昌医案)
-=-=-=-=-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
在
2009年04月30日 05:01pm
时添加 -=-=-=-=-
疟 疾
例一王,男, 30岁,8月。
痰湿内伏,枢机不和,疟发间日而胱,先寒后热,头痛
胸满欲呕,腹笥作胀,舌苔厚腻,脉象弦滑,治以清脾饮加
味。
制厚朴4.5克煨草果4.5克制茅术4.5克柴胡
4.5克炒黄芩6克姜半夏7.5克威灵仙9克白蒺藜
9克小青皮4.5克茯苓12克乌药9克生姜3片
竹茹9克
二诊:前方服后,疟发已轻,呕止,头痛、胸闷、腹胀
俱瘥,苔腻转薄,脉仍弦滑。再宗原法。
柴胡2.4克黄芩4.5克茯苓12克制川朴2.4克
小青皮4.5克白蒺藜9克姜半夏7.5克生谷芽9克
威灵仙9克煨草果2.4克制茅术4.5克台乌药6克
(《叶熙春医案》)
例二徐××,女, 34岁。
每当天明即壮热汗出,烦躁不安,气粗,渴喜冷饮,午
后渐退,烧退后精神萎靡,历时月余不已,屡治无效,发烧
时肌肤灼热,面赤唇红,脉洪数,两尺微弱,舌质红绛,苔
薄黄少津。据其脉证是为“瘅疟”。治宜甘寒生津,救阴清
热。
生石膏15克麦冬9克沙参15克生地15克鲜
蔗汁一杯连翘9克天花粉9克五味子3克鲜京竹叶
20片
服三剂后烧退汗止,渴饮全解,二便正常,脉息和缓,
舌红润,以归芍六味汤益血养阴以善其后。方药如下:
生地15克淮山药15克山茱萸6克茯苓9克粉
丹皮9克泽泻9克当归15克杭芍15克
(《李继昌医案》)
例三詹××,男,31岁。
患牡疟20余日、、每日午后即作,寒战发抖,头痛体困,
虽时值三伏,仍寒战垌卧,棉被毛毯加身亦不足以御其寒,
冷汗自出,厌食胸闷,恶心欲吐,四肢厥冷,面青白,舌淡
微青,苔白腻,六脉安细,两尺尤弱。方药:
黑天雄120克(开水先煎透)炮姜30克炙草9克
厚朴9克烧草果1 个(去壳)苍术15克炒常山6克
草寇6克浮小麦15克大枣5个(酒烧)
复诊:上方服2剂后,诸症悉解,惟病久正气大虚,以
辛温助阳,健脾补气之品调理善后。方药如下:
黑天雄45克(开水先煎透)潞党参15克白术15克
炮姜15克法半夏9克烧乌梅1 个陈皮9克炙草9
克茯苓9克烧草果1 个(去壳)大枣5个(酒烧)
(《李继昌医案》)
作者:
自然奥妙
时间:
2009-4-30 20:12
标题:
世界读书日,中医读书荐【原撰】
方药中病善为,李时珍疾广思!
作者:
却波渔翁
时间:
2009-5-1 16:22
标题:
世界读书日,中医读书荐【原撰】
西医学习中医思维与实践
朱东晨 著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3。1版
-=-=-=-=-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
在
2009年05月01日 04:23pm
时添加 -=-=-=-=-
内容简介
本书作者详细介绍了他从西医的角度学习中医的思维方法、心得体会、观点认识,以及用以指导临床治疗实践,特别是在一些疑难病症和癌症治疗中的具体运用并取得很好的效果。对学习中医者,特别是西学中人员会有较大的帮助。
作者:
却波渔翁
时间:
2009-5-1 16:31
标题:
世界读书日,中医读书荐【原撰】
郑钦安医书阐释(医理真传、医法圆通、伤寒恒论)
郑钦安 原著
唐步祺 阐释
巴蜀书社版
-=-=-=-=-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
在
2009年05月01日 04:33pm
时添加 -=-=-=-=-
唐步褀医师,1917年生于四川省永川县,1941年毕业于国立四川大学。祖父蓉生公以医闻于世,私淑清末伤寒大师郑钦安。唐氏幼承庭训,习郑氏之学,后又游学于伤寒学家吴棹仙之门,继问难于任应秋氏行医半个多世纪。精于辨阳虚阴虚症,妙于应用姜桂附子,屡起沉疴,世人誉称:“唐火神”。晚年历时十五年阐释濒于失传之郑钦安遗著《医理真传》《医法圆通》《伤寒恒论》。阐释融原著之理法方药与唐氏之运用创新于一体,医理既得真传,医法又极实用。出版之后,海内外反应强烈,谓其能自成体系,独立医林。理论水平高,实用价值大,是难得的精品佳作。
-=-=-=-=-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
在
2009年05月01日 04:35pm
时添加 -=-=-=-=-
郑钦安(1824--1911)
清代医家。名寿全。原籍安徽,其祖游宦四川,遂寓居邛崃。幼习经史,后从刘芷塘学医。道光中叶行医于成都。学本《黄帝内经》、《周易》太极、仲景之奥旨,谓“人生立命全在坎中一阳”,强调元阳真气在人体生命活动中的重要作用,治病立法重在扶阳,用药多为大剂姜、附、桂等辛温之品,人称“姜附先生”、“郑火神”。精研《伤寒论》,谓六经辨证可愈外感,亦可治内伤。著《伤寒恒论》十卷(1869年),释方辨脉,颇切实际。又撰《医法圆通》四卷(1874年)、《医理真传》四卷(1869年),论乾坤坎离、五行、四诊、辨阳虚阴虚、杂病内外虚实及经方时方之要。
-=-=-=-=-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
在
2009年05月01日 04:38pm
时添加 -=-=-=-=-
“火神”流派开山之祖郑钦安
何绍奇
一、“火神派”的开山之祖
长期以来,四川医生以善用附子、干姜著称。近人如重庆祁小南、成都祝味菊、云南吴佩衡、华阳刘民权几位先生都有“附子”的外号,铸之先生更有“火神”之称,而追溯其渊源,郑钦安先生实乃这一流派的开山之祖。郑钦安,名寿全,钦安其字也。四川邛崃人。生卒年不详,查其著作《医理真传》、《医法圆通》二书刊印的时间分别是在清同治8年和13年,即公元1869年和1874年,又据《医法圆通》书中提及“余业斯道三十余年”,可以推论出他是道光生人,其著书的年纪,大约50多至60岁左右。据《邛崃县志》,郑钦安出成都名医刘芷塘门下,刘生平事迹不详,看来这又是一位“识用精微过其师”的了。
为什么要称“火神派”?是因为这一派不仅善用附子、干姜起大证、重证,惊世骇俗,在全国独树一帜,而且还不断地发扬光大(如祝味菊用附子治高热心衰,吴佩衡用附子治麻疹险证),历百余年而不衰。
二、郑钦安治哪些病证用附子、干姜
郑钦安说“人咸目予为姜附先生”。《医法圆通》治内妇儿科杂病所列病证,就有60余种,加上伤寒温病,则远逾百种之多。诸如咳嗽、呕吐、泄泻、腰痛、头痛、唇口红肿、齿牙肿痛、口臭、喉蛾、臂痛、筋挛、心痛、胃痛、二便不利、淋证、失眠、健忘、胀满、中风、淋浊、痿躄……门类遍及于五脏六腑、外感内伤。其中有些病证,通常无用姜附之理,但他依然照用。
三、郑钦安提及的阴证依据
综合郑氏书中阴证的依据,约有以下13点:
1.少神或无神。
2.喜卧懒言,四肢困乏无力,或踡卧恶寒,两足常冷。
3.不耐劳烦,小劳则汗出。
4.咯痰清稀或呕吐清冷痰涎、清水或清涕自流。
5.语声低弱。
6.唇色青淡或青黑。
7.痛喜揉按。
8.满口津液,不思茶水,间有渴者,即饮也只喜热饮。
9.女子白带清淡而冷,不臭不黏。
10.饮食减少,喜食辛辣煎炒极热之品,冷物全然不受。
11.小便清长,大便通利。
12.面白舌淡,即苔色黄也定多润滑。
13.脉微或浮大而空。
扼要地说,突出在一个“神”字,凡是“起居、动静、言语、脉息、面色,一切无神”,即是阳气虚衰的阴证。
四、郑钦安为什么要强调阴证
阴证之形成,当然最重要的是体质,或者说禀赋属素体阳虚者。此外,与饮食劳倦、房室不节有关。还有更不可忽视的一个因素便是医者不识阴阳,不分体质,对素体阳虚者既病之后滥用、误用、多用、久用寒凉滋腻,更伤其不足或虚衰之阳。尤其是对喉蛾、血证这样的病证,阳证固多,阴证亦复不少,而医者每多忽视阴证。
此外,郑氏几乎在每一病证之后,都要批评市医积习,这一积习便是不独立思考,不思治病求本,见咳止咳,见痰化痰,见血投凉,又多用套路套方,如一见便秘即用大黄、当归、白芍、蜂蜜、麻仁、郁李仁,一见小便不利,便是木通、车前、滑石之类;更视峻药如虎,力图平淡稳当。小病犹可,大病则往往误人。由此追溯郑钦安的学术渊源,其理论实以《内经》为宗,其临床则“用仲景之法”,宗《内经》则在“洞明阴阳之理”,宗仲景则“功夫全在阴阳上打算”,因此他的真传就是:“认证只分阴阳”,“病情变化,非一端能尽,万变万化,不越阴阳两法”。阳证自有阳证治法,阴证则宜益火之源,或甘温扶阳,或破阴返阳,如此,则仲景之四逆、白通、理中诸方,自然顺理成章地成为他的习用之方了。“予非专用姜附者也,只因病当服此。”这便是他的夫子自道。
五、证治举隅(原文节录)
1.喉蛾(扁桃体炎):喉蛾一证,有少阴君火为病者,或外挟风热,其证心烦,小便短赤,口渴引冷,挟风热则见发热、头痛,治当清热祛风,如导赤散、甘桔汤,重则黄连解毒汤。有脾胃积热,其人必过食厚味,多烦渴引冷,二便不利、口臭气粗,红肿疼痛等,法宜去积热,如大小承气汤之类;有怒动肝火,上攻于肺而致者,其人必胁痛,烦躁口苦,面青,法宜清肝,如丹栀逍遥散、大青饮之类。因肾气不藏,君火弱不能制阴,阴气上僭,逆于咽喉而致者,其人口内肉色必含青黑色,或惨黄淡白色,痛亦不甚,人困无神,脉必浮空,法宜扶阳,如封髓丹、姜桂饮、白通等方,皆可令服。近来市习,一见喉症,往往用吹喉散、冰硼散一派寒凉之品,阳证无妨,阴证有碍,认证贵明,须当仔细。
2.鼻衄:有由火旺而逼出,定有火形可征,如口渴饮冷、大小便不利之类,法宜清火攻下,如大小承气、犀角地黄汤、导赤散之类。
有由元阳久虚,不能镇纳僭上阴血,阴血外越,亦鼻血不止(不仅鼻血一端,如吐血、齿缝血、耳血、毛孔血、便血等),其人定无火形可征,二便自利,唇舌淡白,人困无神,法宜扶阳收纳,如潜阳、封髓、甘草干姜或加安桂、吴萸之类。
3.疮科:凡疮之生,无论发于何部,统以阴阳判之为准。
阳证其疮红肿痛甚,寒热往来,人多烦躁,喜冷恶热,大便坚实,小便短赤,饮食精神如常,脉息有力,声音响亮、疮溃多稠脓。阴证皮色如常,漫肿微疼,疮溃多清水,流清脓,黄水、血水、豆汁水、辛臭水,其人言语、声音、脉息、起居动静,一切无神,口必不渴,或渴喜热饮,舌必青滑,大小便自利,其治或以桂枝汤加香附、麦芽、附子,或麻黄附子细辛汤;疮溃而脓不稠,用黄芪建中汤、附子理中汤。阴寒最盛者,可用回阳饮、白通汤或黄芪甜酒炖七孔猪蹄、羊肉生姜汤等。
4.痿躄:东垣、丹溪道《内经》“肺热叶焦,发为痿躄”,“治痿独取阳明”之旨,专主润燥泻火,但《内经》所论,当是肺热叶焦之由,起于阳明也。阳明为五脏六腑之海,生精生血,化气行水之源也,《内经》谓阳明虚则宗筋弛,明是中宫转输精气机关失职,精气不输于脏,则痿生。以此分处,则治痿独取阳明一语方成定案,即不能专以润燥泻火为准。即有邪火太甚,亦未见即成痿证,果系火邪为殃,数剂清凉,火灭而正气即复,何得一年半载而不愈。法宜大辛大甘以守中复阳,中宫得复,转输如常,则痿证可立瘳矣,如大剂甘草干姜汤、甘草附子汤、参附、芪附、归附、术附,皆可酌选。
六、治验选录
《医法圆通》所载治验无多,且都散见于原文中,从未见有人引用,因此如同浑金朴玉,阅之,弥觉可珍,爰选录四则,以飨读者:予尝治一男子,腹大如鼓,按之中空,精神困倦,少气懒言,半载有余,予知为元气散漫也,即以大剂吴萸四逆汤治之,一、二剂而胀鼓顿失矣。又治一男子,腹大如鼓,按之中实,坚如石块,大小累累,服破气行血之药,已经数月,予知为阴积于中,无阳以化之也,即以附子理中汤加桂、蔻、砂、半、丁香,一、二剂而腹实顿消。一人病患咳嗽,发呕欲吐,头眩腹胀,小便不利,余意膀胱气机不降而返上,以五苓散倍桂,一剂小便通,而诸证立失。予恒见中年老妇,每多两手膀痛而不能举,究其所病之由,多起于少年天癸至时,不知保养,洗衣浆裳,常用冷水,以至寒凉伤及经络,不即为害,迨至中年老时正气已衰,兼受一点寒邪引动,而痛斯作矣。予每以甘草干姜汤加鹿茸、桂尖、附子、葱、酒,治之多效。
七、我对郑钦安的评价
郑钦安为清代独具风格的医家,享誉巴蜀,其认证用方,专在“阴阳”上下功夫,对阴证证治,颇多发挥,尤以善用干姜附子,单刀直入,拨乱反正著称,实医林一代怪杰。
郑钦安虽善用姜附,影响了几代人,但他并不专用姜附,也不是偏爱干姜附子,恶当归地黄,而是当用则用,其所论阴证特征,可供临床者参考,以备一格。
他批评的市习,一见什么病,就用什么病的套方套药,而不问阴阳,不辨证侯,这样的毛病,是医生的通病,我有时也难免不自觉地蹈此覆辙,是应当引以为戒的。
他的代表作《医法圆通》,是为补偏救弊而设,他强调阴证,是因为人们往往忽视阴证的缘故。但综观全书,他之持论并不偏颇,这是其可贵之处,也是他区别于明清贵阳贱阴论医家的地方。至其用方多是举例,言其大概而已,读者但师其意可也,不可拘泥。
-=-=-=-=-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
在
2009年05月01日 04:44pm
时添加 -=-=-=-=-
选自:《四川名医传》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1年
郑钦安,名寿全,以字行,清道光四年(1824)出生于蜀南邛州东路白马庙(今四川省邛崃县前进乡虎墩村白马庙)。祖父郑守重,乃嘉庆间恩贡,曾任某县教谕。祖母刘氏。父亲郑本智,屡试不第,退办私馆执教。郑钦安乃郑氏独子,5岁即从父读,稍长则博览群书,穷读四书五经。他16岁时,随父由邛崃迁居成都,学医于一代通儒兼名医刘芷唐(四川省双流县人)。刘芷唐学问渊博精深,著有十三经恒解及有关了、史、诗文集等书数十种,声名显赫。遵其教导,郑钦安熟读深思《内经》、《周易》、《伤寒》诸书。穷究20余年,探索三书的精髓,始悟人身阴阳合一之道,仲景立方垂法之蕴。复博览医书70余种,取其所长,医理日精。道光二十八年(1848),他24岁时,乃悬壶于成都。
郑钦安治学严谨,由于他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以理论指导临床,从临床来验证理论;又在历代中医名著中下过不少由博反约的功夫,所以医技精湛,踵门求治者应接不暇,屡起沉疴,活人无数,医誉冠于一时。
清同治四年(1864),不惑之年的郑钦安学验俱丰,活人之术已臻圆通之境,遂在习医、课徒之余,陆续将多年医学心悟著书立说,刊行于世。
同治八年(1869),刊行《医理真传》四卷。卷一除约述乾坤坎离,阴阳五行等中医学基本理论外,有辨认一切阳虚症法,辨认一切阴虚症法二目,分辨阳虚、阴虚病情病象之各异;卷二、卷三分别为阳虚症门问答和阴虚症问答,并分设数十条实例,一一加以说明;卷四就杂问、切脉、认病捷要总诀、辨认诸症法、用药金针等,一一指出,切要实用,易于掌握。该书要旨,尤着重于治病先分辨阴阳;其中心论点以谓人身以元阴、元阳为立命之本,而以阳为主导;同时阳虚、阴虚各列专卷,病况不同,方药亦异,而各尽其圆通之妙;故重于阳虚症治,亦不能以偏概全。
同治十三年(1874),刊行《医法圆通》四卷。仍本治病注重阴阳实据及处方活法圆机之旨,列举杂症数十条,辨明内外虚实,判以阴阳,指示经方时方之要,言简意赅,甚合临床实用。书首“用药弊端说”举出当时医界积习及沿误,而示以用药准绳。书末更指出,善于圆通运用成方,一方即可多用,如四逆汤一方善用之,即可治愈20多种疾病。该书颇多独到之处,为它书所未论及者。
光绪二十年(1894),又有《伤寒恒论》十卷问世。其特点不泥于前人陈说,而是结合临床实际,发明仲景原文,详释方义,析微阐奥,质疑辨误,以独特见解立于医林,诚为可贵。
郑钦安因临症善用四逆汤辈补命门衰火,用姜、桂、附等大辛大热药味逐阴翳浊寒,用量大而准,治愈不少群医束手之大症、急症,时人颂称“郑火神”,誉及云、贵、川数省。
郑钦安以善用热药著称,同时也善于补阴。《医里真传》卷四,钦安用药金针指出:“若见舌苔干黄,津液枯槁,口渴饮冷,脉息有神,其人烦躁,即身冷如冰,一概不究,专在这先天立极元阴上求之,百发百中。”在《医法圆通》卷一,用药弊端说中再告诫道:“用药一道,关系生死,原不可以执方,亦不可以执药,贵在认证之有实据耳。实据者何?阴阳虚实而已。……病之当服,附子、大黄、砒霜皆是至宝;病人不当服,人参、黄芪、鹿茸、枸杞,都是砒霜。……总要探求阴阳盈缩机关,与夫用药之从阴从阳,变化法窍,而能明白了然,经方时方,俱无拘执。久之法活圆通,理精艺熟,头头是道。”可见郑钦安处方用药并不偏执,是一位善于辩证论治的中医大师。
郑钦安一生医德高尚,无欲无求,诊病无分贫富,一视同仁又常向贫苦者送医施药,济困扶厄,晚年仍博极医源,精勤力倦,传道授业解惑,桃李满天下。
光绪三十二年(1906),郑钦安病殁于成都,享年82岁。其众门徒和感恩苍生自愿集资购一穴地,葬钦安于成都南门外红牌楼钟家坝,墓上刻“临邛医士郑钦安之墓”。
郑钦安是我国近代著名中医学家。任应秋在1981年北京召开的中、日《伤寒论》学术讨论会论文《研究伤寒论的流派》认为,郑钦安与曹颖甫、恽铁樵、陆渊雷等同为近现代具有代表性的伤寒学家,肯定其在医学史上的地位。西南地区名医如云南中医学院院长吴佩衡,成都中医学院吴棹仙等俱受其影响。中医院校教材《中医各家学说》第五版列有专节,论述其成就。1984年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的《实用中医内科学》,其中消渴病一节,引用郑氏之言说:“消症生于厥阴风木主气,盖以厥阴下木而上火,风火相煽,故生消渴诸症。”成为消渴症从肝论治创见。郑氏更论及有先天无休止火浮游于上、中、下而成的三消症,宜从阳虚论治,应导尤归海,治以潜阳、封髓、四逆、白通诸方,始有显效,更为他人所不敢言的以阳为主导观点之发挥。
郑钦安的医著问世百余年,为医家视为活人鸿宝,其书现一多见,为广其传,蜀中唐步祺先生,就其中《医理真传》一书加以点校、阐释,于1989年3月,由巴蜀书社出版。
作者:
却波渔翁
时间:
2009-5-1 16:49
标题:
世界读书日,中医读书荐【原撰】
医案助读
黄煌 著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1988.5.1版
作者:
却波渔翁
时间:
2009-5-1 17:45
标题:
世界读书日,中医读书荐【原撰】
医医病书(点注)
(清)吴鞠通 原著
卜少初 点注
中医古籍出版社
2007.11.1版
-=-=-=-=-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
在
2009年05月01日 05:48pm
时添加 -=-=-=-=-
《新中医》1987年06期 加入收藏 获取最新
吴鞠通与《医医病书》
刘心德
<正> 清代著名医家吴鞠通,针对当时某些时医俗医之谬妄,着眼于医治医生诊治中的弊病,于晚年著成《医医病书》七十二篇,内容涉及医德医术,杂病证治和方药运用。评其弊端,参以己见,颇多精论。推崇良好医德痛斥专谋私利吴氏认为作为医生,贵在为病人着想,若“只为自己打算,不为人命打算,恶在其为医者也。”并反对门户之见,鲜明地阐述了为医而立门户之见,褒己贬人,轻视同行,或明知有错,也隐忍不说,导致杀人的不道德行径。只氏还谴责售伪药者,用黑壳野树子冒充石莲子,荠苨当党参,广中野豆当赤小豆,茯苓系安苓,白术作种术等,以假冒真,以劣充优,欺人取利的卑鄙行为。还对“时医多骄且吝,妄拾身分,重索谢
【作者单位】:四川省涪陵地区卫生学校
【DOI】:cnki:ISSN:0256-7415.0.1987-06-035
【正文快照】:
清代著名医家吴鞠通,针对当时某些时吃俗医之谬妄,着眼于医治医生诊治中的弊病,于晚年著成《医医病书》七十二篇,内容涉及医德医术,杂病证治和方药运用。评其弊端,参以己见,颇多精论。 推崇良好医德痛斥专谋私利 吴氏认为作为医生,贵在为病人着想,若“只为自己打算,不为人命打算,恶在其为医者也。”并反对门户之见,鲜明地阐述了为医而立门户之见,褒己贬启轻视同行,或明知有错,也隐忍不说,导致杀人的不道德行径。 吴氏还谴责售伪药者,用黑壳野树子冒充石莲子,莽龙当党参,广中野豆当赤小豆,获荃系安等,白术作种术等,以假冒真,以劣充优,欺人取…
推荐 CAJ下载 PDF下载
CAJViewer7.0阅读器支持所有CNKI文件格式,AdobeReader仅支持PDF格式
-=-=-=-=-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
在
2009年05月01日 05:49pm
时添加 -=-=-=-=-
辽宁中医杂志》1985年12期 加入收藏 获取最新
针砭时弊 启悟后人——论吴鞠通《医医病书》的学术思想
朱伟常
<正> 百余年来,医林尊吴鞠通为温病学大家。其实他对于内伤杂病,同样经验丰富、卓识灿然。其有关学验可见于《医医病书》。虽然,该书的写作旨在针砭时医之弊,但也给后世读者以不少启迪。补脏腑须明体用叶桂论治脏腑之病,认为“无非治用、治体”。华岫云受其启发,悟得“脏宜藏,腑宜通,脏腑之体用各殊也”。在此基础上,吴鞠通对脏腑体用以及药物运用等问题作了进一步阐述,这对辨证施治颇有指导意义。首先,吴氏强调“体用互根之理,医者不
【作者单位】:上海中医学院
【DOI】:cnki:ISSN:1000-1719.0.1985-12-026
【正文快照】:
百余年来,医林尊吴鞠通为温病学大家。其实他对于内伤杂病,同样经验丰富、一卓识灿然。其有关学验可见于《医医病书》。虽然,该书的写作旨在针贬时医之弊,但也给后世读者以不少启迪。 补脏腑须明体用 叶桂沦治脏腑之病,认为“无非治,5J、治体”。华帕云受其启发,悟得“脏宜藏,
推荐 下载CAJ全文 下载PDF全文
CAJViewer7.0阅读器支持所有CNKI文件格式,AdobeReader仅支持PDF格式
-=-=-=-=-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
在
2009年05月01日 05:51pm
时添加 -=-=-=-=-
《医医病书》
医论著作。二卷。清·吴鞠通撰于1798年。本书针对当时医界时弊而作。着眼于医治医生诊治中的弊病,故题名为《医医病书》。书中辨析多属内科杂证,议论诊治,语多中肯。如诊病以现症为主,治病不必拘执古方,宜针对病情而用药。原书76条,不分类。经曹炳章增补为81条,名为《增订医医病书》,并加了按语。现存石印本。
-=-=-=-=-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
在
2009年05月01日 05:53pm
时添加 -=-=-=-=-
选论:
溺血论
溺血一症,今人概用导赤散,不知此症肝郁最多,当活肝络。其所以当活肝络之故,盖由凹饮食人胃,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心主之,脾统之,肝藏之,由肝下注冲脉,肝郁则血瘀滞,血瘀滞则失其常行之路,非吐血、咳血,则溺矣。不吐、不溺,其胁必痛甚。皆以活肝络为要。主在诊病时,问其曾有怒郁否,或肝络所行之道有痛楚否。其脉必弦甚,或微数,或竟不数。导赤法即不合。盖肝藏血,肝病则疏泄太过,由冲脉而注前阴。若女子崩症,亦多有因肝郁而得者,女子更以肝为先天也。予素治溺血,用新绛旋覆花汤合缪氏法苏子降气汤、虎杖散法,应手而效不一矣,敢以质之同志。
小便论
小便不通或淋,今人概用五苓、八正,不知有病在溺管者,有病在精管者。如病在精管,岂通膀胱之腑所能效哉!当通阴络。怒郁溺不通者,亦当通阴络。按小便之不通,有肺病,盖肺主天气,又肺为人身之橐钥,此气一鼓,则周身之气运动,肺家有病,则周身之气呆钝。盖物之无肺者不溺,当开肺痹。亦有小肠结者,当极苦以通火腑。更有极怒而大小便俱闭者,亦当极苦以通小肠。此胆病也,胆无出路,借小肠以为出路。小肠火腑,非苦不通。
溢饮水肿论
溢饮、水肿、蛊胀,三者相似,而实大有区别。今人悉以五皮、五苓、八味从事,而用八味者最多。不知八味摄少阴,柔多刚少,专为妇人转脬而设,并非肿胀门中本方也。考古止有内饮用之。《金匮》治溢饮,主以大、小青龙。盖有脉弦紧为寒,主以小青龙之姜、桂;脉洪大,兼热,则非大青龙之石膏、杏仁不可。《内经》于水肿、蛊胀,峙立三法:一曰开鬼门,二曰洁净腑,三曰去陈莝。《金匮》有风水、皮水、石水、黄汗之分。又总论之曰:腰以上肿当发汗,腰以下肿当利小便。《素问》有病始于上而盛于下者,先治其下,而后治其上之明文,今人概不之讲,而一以八味了事,人命其何堪哉!大抵溢饮必兼咳嗽;水肿色白,腹无青筋;蛊胀色亦,腹有青筋如虫纹,形似水蛭。水肿,《内经》所谓太阴所至,发为膜胀;蛊胀,《内经》所谓厥阴所至,发为膜胀也。单腹胀亦厥阴病,但与开郁,不必利水。余此论不过指出今医之病,略举其大纲,本非全书,未及尽言,学者当于古训求之,意外悟之。
作者:
却波渔翁
时间:
2009-5-3 04:07
标题:
世界读书日,中医读书荐【原撰】
舌鑑辨正(影印本)
清。梁玉瑜传 陶保廉录
中医古籍出版社
1997.3.3印
作者:
却波渔翁
时间:
2009-5-3 04:14
标题:
世界读书日,中医读书荐【原撰】
腹证奇览
(日)稻叶克 和久田寅 著
学苑出版社
2008.1
-=-=-=-=-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
在
2009年05月03日 04:16am
时添加 -=-=-=-=-
内容提要
《皇汉医学丛书》是由陈存仁先生主编的日本汉方医学经典著作之汇编,1936年初刊。应读者要求,学苑出版社邀请中医古籍专家钱超尘教授、汉方医学临床专家黄煌教授,联袂将日本汉方医学著作中“临床指导性强、有效率高”的专著进行重新精编、增补。
在诸多腹诊专著中,稻叶克所著《腹证奇览》及其弟子和久田寅所著《腹证奇览翼》,为伤寒派腹诊的代表作之一,然而融入了难经派腹诊的部分内容;图文并茂,互明腹诊之法;理术同论,详细阐述方证之规;比较客观而全面地总结了腹证的辨证论治规律,因而被曰本汉方医家奉为圭臬。
[编辑本段]目录
序一
序二
编译说明
总论
一、腹证诊察方法及图解
二、《内经》诊尺图解及诊尺左右内外上下三部图
三、仲景腹证部位及周身名目、三阴三阳、表里内外图解
四、肾间动气说及图解
五、动悸辨证(附治法略案)
六、腹中诸块辨证及治法(附方九首)
各论
桂枝汤类方证
一、桂枝汤证图解
二、桂枝汤证头项强痛图解(附三方及项背强急异同辨)
三、桂枝汤证气上冲腹拘急图解
四、桂枝甘草汤证图解(附一方)
五、芍药甘草汤证图解(附一方)
六、桂枝加芍药汤证图解(附二方)
七、桂枝加附子汤证图解(附疮家骨节疼痛证图解)
八、桂枝去芍药汤证图解(附三方及胸满诸证辨)
九、乌头桂枝汤证图解(附二方)
十、桂枝加龙骨牡蛎汤证图解(附一方)
十一、桂姜枣草黄辛附汤证图解(附一方)
十二、甘草附子汤证图解(附二方)
十三、桂枝加黄芪汤证图解(附四方)
十四、当归四逆汤及加吴茱萸生姜汤证图解
十五、风引汤证图解(附一方)
十六、金匮甘草汤证图解
十七、土瓜根散方证图解
麻黄汤类方证
一、小青龙汤方证图解(附二方)
二、越婢汤证图解(附五方)
三、葛根汤剧证图解
柴胡汤类方证
一、柴胡汤诸方辨证
二、小柴胡汤证图解(附:胸胁膨胀证图解)
三、大柴胡汤证图解(附三方)
四、大柴胡汤证、甘草于姜汤证相合图解
五、柴胡加芒硝汤证图解
六、柴胡桂枝干姜汤证图解(附二方)
七、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图解
八、四逆散证图解
栀子豉汤类方证
一、栀子豉汤证虚实辨
二、栀子豉汤证图解(附七方)
泻心汤类方证
一、大黄黄连泻心汤证图解(附三方及辨心烦诸证)
二、半夏泻心汤证图解(附一方)
三、甘草泻心汤证图解
四、黄连汤证图解
五、黄芩汤证图解(附三方)
六、旋覆花代赭石汤证图解
承气汤类方证
一、大承气汤证图解
二、调胃承气汤证图解
三、厚朴三物汤证图解
四、厚朴大黄汤证图解
五、厚朴七物汤证图解
六、桃核承气汤证图解
七、桃军圆方证图解
八、抵当汤或抵当丸证图解
九、橘皮大黄芒硝汤证图解
十、下瘀血汤证图解
十一、大黄硝石汤证图解
十二、鹤丸证图解
十三、大黄牡丹皮汤证图解
十四、疮毒家阴茎腐落证图解
十五、大黄附子汤证图解
十六、大陷胸汤证图解
十七、大陷胸丸证图解(附一方)
十八、癜痼丸证图解
十九、磁石丸证图解
白虎汤类方证
一、白虎汤证图解(附二方)
二、竹叶石膏汤证图解(附一方)
十枣汤类方证
一、十枣汤证图解
二、甘遂半夏汤证图解
三、大黄甘遂汤证图解
四、鹤家甘遂桃花汤证图解
五、小陷胸汤证图解
建中汤类方证
一、小建中汤证图解(附二方及虚劳、劳咳辨)
二、大建中汤证图解
三、当归建中汤证图解
四、人参汤证图解
五、理中加附子汤证图解
六、人参去术加桂汤证图解
七、桂枝人参汤证图解(附:心下痞硬诸证辨及人参说)
八、吴茱萸汤证图解(附一方)
九、黄土汤证图解
十、附子粳米汤证图解
十一、补中益气汤证图解
十二、六君子汤证图解
苓桂剂类方证
一、苓桂术甘汤证图解(附二方)
二、五苓散证图解(附一方)
三、苓桂甘枣汤证图解
四、苓姜术甘汤证图解
五、茯苓杏仁甘草汤证图解
六、猪苓汤证图解
四逆汤类方证
一、四逆汤证图解
二、干姜附子汤证图解
真武汤类方证
一、真武汤证图解
二、附子汤证图解
奔豚汤类方证
一、《小品》奔豚汤证图解
二、《广济》奔豚汤证图解
三、《小品》牡蛎奔豚汤证图解
其他类方证
一、人参芎军桃花汤证图解
二、大黄甘草汤证图解
三、瓜蒌薤白白酒汤证图解
四、芎归胶艾汤及猪苓汤证图解
五、八味丸证图解
六、薏苡附子败酱散证图解
七、调气饮证图解(附一方)
八、术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证图解
九、防风茯苓汤证图解
十、当归芍药散证图解
十一、榧实证图解
十二、甘草蜜粉汤证图解
十三、甘麦大枣汤证图解
十四、胸腹毒邪凝结于背证图解
十五、灸治法图解
十六、诸证毒邪交发图解
十七、癫痫治与不治图解
欢迎光临 导航中医药 (http://gtcm.info/)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