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标题: 道德经释义 [打印本页]

作者: xyx0535    时间: 2009-1-6 14:36
标题: 道德经释义
[这个贴子最后由xyx0535在 2009/01/06 02:44pm 第 1 次编辑]

     道德经释义

     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
道,是自然本身,可道,是自然规律在人脑里的反映  。在人脑里的道,不是道的原型,是道在一定范围、一定层面的反映。由于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一个无限的实践认识过程,所医可道是发展 的,变化的,无之境的。无数个可道的连接成为“非常道 ”。

作者: 却波渔翁    时间: 2009-1-6 14:47
标题: 道德经释义
欣见解老开讲五千言!
作者: 却波渔翁    时间: 2009-1-6 14:58
标题: 道德经释义
据统计,“道”这个字,在《老子》书中前后出现了七十三次,其符号型式虽然一样,但是意义内容却不尽相同。

-=-=-=-=-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2009年01月06日 03:21pm 时添加 -=-=-=-=-
计: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四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
    八章: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故几于“道”。
    九章: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
    十四章: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十五章:保此道者,不欲盈。
    十六章: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
    十八章:大道废,有仁义。
    二十一章:孔德之容,唯道是从。

-=-=-=-=-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2009年01月06日 03:37pm 时添加 -=-=-=-=-
二十三章: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
二十四章: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吾不知其名,强字之名曰道,强为之名曰大。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三十章: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2009年01月06日 03:47pm 时添加 -=-=-=-=-
三十一章: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三十二章:道常无名 朴 虽小,天下莫能臣。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与江海。


-=-=-=-=-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2009年01月06日 04:06pm 时添加 -=-=-=-=-
三十四章:大道氾兮,其可左右。
三十五章:道之出口,淡乎其本味。
三十七章: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三十八章:。。。。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
四十章: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四十一章: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纇。。。。。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

-=-=-=-=-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2009年01月06日 04:20pm 时添加 -=-=-=-=-
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四十六章: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四十七章:不阋牖,见天道。
四十八章: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五十一章: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

-=-=-=-=-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2009年01月06日 04:43pm 时添加 -=-=-=-=-
五十三章: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非道也哉。
五十五章:心使气曰强,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五十九章:长生久视之道。
六十章: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
六十二章:道者,万物之奥。。。。。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古者贵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为天下贵。
六十五章: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
六十七章: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
七十三章: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
七十七章: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七十九章:天道无亲。
八十一章: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作者: 七仙女    时间: 2009-1-6 16:33
标题: 道德经释义
在这文章面前,俺沉默了......因为俺没有发言权,刚弄懂孔子的论语,还没有弄懂老子的道,为什么不停地学习,永远也学不完??????

-=-=-=-=- 以下内容由 七仙女2009年01月06日 04:38pm 时添加 -=-=-=-=-
俺打抱不平,替天行道总行了吧?

-=-=-=-=- 以下内容由 七仙女2009年01月06日 04:40pm 时添加 -=-=-=-=-
楼上的斑竹,把你贴的那些道是啥意思帮我讲讲吧,我是真的感兴趣呢
作者: 却波渔翁    时间: 2009-1-6 16:55
标题: 道德经释义
[这个贴子最后由却波渔翁在 2009/01/06 05:18pm 第 1 次编辑]

陈鼓应先生说:第一个“道”字和第三个“道”字,是老子哲学上的专有名词。这里指“道”是构成世界的实体,也是创造宇宙的动力。它是永恒存在的,故而称为“常道”。所以,“道”这个字显然是指实存意义的道。(《老子注译及评介》)

[color=#990000]-=-=-=-=-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2009年01月06日 05:13pm 时添加 -=-=-=-=-
任继愈先生说:“道”这个范畴是老子首先提出的,老子并没有把它的内容讲得十分清楚。后来的唯物主义者和唯心主义者对“道”作出的解释都是从老子体系中阐发出来的。从这一章只能看出老子提处了“道”的重要性,而不能断定“道”是絶对精神”还是“物质一般”。因为老子的时代,还不可能有这些观念。(《老子新译》)

-=-=-=-=-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2009年01月06日 05:26pm 时添加 -=-=-=-=-
钱锺书先生说:第一、三”道“字为道理之“道”,第二“道”字为道白之“道”。。。。古希腊文“道”兼“理”与“言”两义,可以相参。(《管锥编》)
作者: 仁海中西医    时间: 2009-1-6 17:15
标题: 道德经释义
好帖!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真是不错。
来给各位当学生。谢谢各位!
作者: 七仙女    时间: 2009-1-6 17:16
标题: 道德经释义
渔翁斑竹真好!谢谢!!!!我诚实的学习!!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09-1-6 17:21
标题: 道德经释义
“道,可道,非常道”。
===========================================================================
  “道,可道,还老道”。
作者: xyx0535    时间: 2009-1-7 08:47
标题: 道德经释义
    欢迎渔翁先生、中西医融合观先生、七仙女先生,仁海中西医先生参入讨论。
作者: xyx0535    时间: 2009-1-7 08:59
标题: 道德经释义
   
    渔翁先生对《道德经》中“道”的出处的归类,可见先生治学之严、治学之慎、治学之精。引用历代诸家的注解来引申“道”的本意,足见先生学习之渊博。
    我开此贴抛砖引玉的目的初步得以实现矣。
作者: xyx0535    时间: 2009-1-7 09:09
标题: 道德经释义
   “ 道”是自然本身,道造化了宇宙,造化了天地,造化 了天地之间的万物,造化了人类。道不以人类 的认识与否而自然的存在。

     道先于天地而存在,先于人类而存在。
作者: xyx0535    时间: 2009-1-7 11:54
标题: 道德经释义
在历史上,韩非子生活的时代距离老子比较近,而且他是第一个为《道德经》作注的学者,在《解老》说:“道者,万物之所(以)然也。万理之所稽也。理者成物之文也。道者万物之所以成也。故曰道,理之者也。”
作者: 红杉树    时间: 2009-1-7 14:34
标题: 道德经释义
[这个贴子最后由红杉树在 2009/01/07 02:35pm 第 1 次编辑]

个人浅见 道先于物质存在而又凌驾于物质之上 既是孕育宇宙万物之本原 又是制约规定万物运动发展的总规律 它是永恒的 无限的 不可言说的 感官不能感知的.是至高无上的.道有四层含义 :
 一 道是本原。这是道的第一层含义。道是天地万物之母,无和有都来自道,是道的不同角度的名称。这是最为玄妙和深奥的。道是万物的本体和来源。天地万物都是由道演化而来。道作为本原,是浑然一体的东西。老子指出,“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就是说,道是天下万物的本原,这里“始”、“母”、“根”、“门”等等都含有本原的意思,但是,它们有层次的区别。作为本原,它具有唯一性,它无前无后,无上无下,“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它象是在天帝的前边,然而在它之前却没有什么存在。“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在没有天地之前,它就存在了。作为本原,它是物质的东西,“道之为物,惟恍惟忽,其中有物,其中有精,”
二 道是过程。这是道的第二层含义。道不仅是对万事万物的系统性、整体性的概括,而且是对万事万物发展过程的高度抽象和概括。道不是一种静态的形而上实体,而是一个过程。道的过程性表现为道生万物的过程,即老子说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就是说,道转化为一,一转化为二,二转化为三,三转化为万物。在这一过程中,道循环往复,“周行而不殆”,它的运动周期是“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它逐渐的离开,离开得越来越远,远到一定程度又返回来。万物又复归于道。道的过程性是由只能用混沌理论说明的各种关系构成的,因此,道也是关系。
 三 道是规律。这是道的第三层含义。道是物质运动的规律,道是天地万物变化的终极原因。老子指出,“道者万物之奥”,就是说,道是万事万物运动的规律。道是普遍存在的,“大道泛兮”,道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贯穿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万物从道起源,又回归于道,“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复命曰常”,返回本性是事物发展的永恒规律。作为规律的道,是看不见,听不着,摸之不得的。所谓“夷、希、微”,它是“无状之状,无物之象”,但是一切都受到它的支配和制约。道的规律是不可抗拒的,不能违反的。只有遵循道的规律,坚持“无为”的原则,才能把事情办好。否则,“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违背了规律要受到规律的惩罚,下场是极其可悲的。
 四 道是法则。这是道的第四层含义。老子把道视为必须遵循的法则,他说,“故从事于道者,道者同于道”,他要求人们要坚持,遵循道的法则。又说,“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谓道纪”,意思是要遵循古代的法则,驾驭现实的实有,以认识历史的规律,这就是遵循道的法则的具体表现。废弃了这一原则,有了仁义,“大道废,有仁义”老子主张“唯道是从”,“贵食母”,即是要坚持道的法则,按道的法则做事。道也是观察事物的永恒法则。“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然哉,以此”就是说老子自己就是用道的法则观察万事万物的,给人们作出了榜样。老子认为,人们对道的法则的态度是有区别的。“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上等人能够坚持道的原则,而且身体力行。至于其他人,肯定是相形见绌了。“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坚持道的原则的人,才能把自己有余的奉献给社会。是否按道的原则办事,结果是不一样的。“天下有道,却走马亦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坚持道的原则,天下和平安定,放弃道的原则,则会陷于兵荒马乱之中。按道的法则去作,道会成全你的,“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最后,道的原则是最高原则,而且有很高的价值,“天之道,利而不害”。

作者: 却波渔翁    时间: 2009-1-7 14:39
标题: 道德经释义
有的英译本中把“道”译为“way"(道路、方法),艾畦先生认为:“这实在是极大的误解。与西方古代哲学不同,在西方古代哲学中,还找不到把本体同规律叫一个名字的情况。例如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认为宇宙的本源是“火”,“火”的运行规律他称之为“逻各斯”(希腊文logos,现代语言中的“逻辑”(logic)一语即源于此。)”
作者: 红杉树    时间: 2009-1-7 15:04
标题: 道德经释义
[这个贴子最后由红杉树在 2009/01/07 03:06pm 第 1 次编辑]

中国语言之丰富 远非外国文字所能译 一个笑字 有多少种表达方法 哪位朋友翻译一下 下面的"笑"
微笑 窃笑 狂笑 嘲笑 冷笑 淫笑 狞笑 苦笑 奸笑 假笑
自然的笑  发自内心的笑 甜蜜的笑 会意而笑 眉开眼笑  又说又笑  轻蔑的笑
点头而笑 低头含笑 含泪而笑  哄堂大笑 哈哈大笑 羞答答地笑 皮笑肉不笑






作者: 却波渔翁    时间: 2009-1-7 15:14
标题: 道德经释义
哈哈!
作者: 却波渔翁    时间: 2009-1-7 15:22
标题: 道德经释义
下面引用由xyx05352009/01/07 11:54am 发表的内容:
在历史上,韩非子生活的时代距离老子比较近,而且他是第一个为《道德经》作注的学者,在《解老》说:“道者,万物之所(以)然也。万理之所稽也。理者成物之文也。道者万物之所以成也。故曰道,理之者也。”
《韩非子。解老》解首两句,略谓物之存亡、死生、盛衰者,“不可谓常”,常者,“无攸易,无定理,是以不可道”。
作者: 七仙女    时间: 2009-1-7 16:26
标题: 道德经释义
[这个贴子最后由七仙女在 2009/01/07 04:41pm 第 1 次编辑]
下面引用由红杉树2009/01/07 03:04pm 发表的内容:
中国语言之丰富 远非外国文字所能译 一个笑字 有多少种表达方法 哪位朋友翻译一下 下面的"笑"
微笑 窃笑 狂笑 嘲笑 冷笑 淫笑 狞笑 苦笑 奸笑 假笑
自然的笑  发自内心的笑 甜蜜的笑 会意而笑 眉开眼 ...
哇,这里都是高手,人人都是我的老师!
我说哭
低泣、抽泣、悲泣、嗯咽、豪啕大哭、泪如雨下、热泪盈眶、泪如滂沱、泪洒江河、哭得死去活来、哭得长城轰塌、哭声惊天动地、鬼哭狼嚎、梨花一枝春带雨、哭哭哭哭哭哭。。。。。哈哈哈太多了,如果我的出生年代改一下,我会不会也像您们一样的能懂点古文啊???
作者: xyx0535    时间: 2009-1-7 16:45
标题: 道德经释义
[这个贴子最后由xyx0535在 2009/01/07 04:47pm 第 1 次编辑]

    道造化 了宇宙,造化了天地,造化了万物,造化了人类。故道在宇宙中,道在天地中,道在万物中,道在生命中。所以得道必须从观察万物开始,从万物的生长壮老已中去观察道 的本真。

     故老子曰:“至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
作者: 杏林童子    时间: 2009-1-7 21:49
标题: 道德经释义
            对老子《道德经》“道,可道,非常道”之浅见

   道,可以说是老子《道德经》所要讲说的根本核心,所以开篇就说“道,可道,非常道”。首先,道是指宇宙与自然的普遍规律,即恒常大道,人们必须认识它、掌握它,才能在宇宙与自然界获得自由。而道字从首从之,首是人们的头脑,走之是行走的意思,即头脑在行走,也就是说人们运用自己的思维去思考人生、世界、宇宙与自然这一过程也是道。同时人们通过思维所得到的认识和语言表述也应该是道。但人们必须明确,自己的思维和语言表述总是有限的,所得出的认识和语言表述并不一定就是真正的大道,最多只能是一个近似的说法,即非常道。人们如果固执自己的思维和观念,自然也就偏离了真正的宇宙恒常大道,便会生出无限的烦恼和痛苦。那么,人们要想真正解脱自己的痛苦与烦恼,生活得自由自在,就必须承认自己思维与认识的局限性,并不断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换一个角度来认识自然与宇宙,然后再反观自己。也许在这个时候,那个真正的大道就会出现人们自己的眼前了。

   老子通过对人生和宇宙大道的思考,指出了一个新的角度,来让人类认识宇宙大道和人类自己,以促使二者的和谐统一。这就是“道,可道,非常道”的意义所在。

     门外之见,必有谬误,恭请楼主指教。
作者: xyx0535    时间: 2009-1-8 08:19
标题: 道德经释义
    杏林童子版主对“道”感悟颇深。
作者: 却波渔翁    时间: 2009-1-8 08:19
标题: 道德经释义
不是“浅见”!
作者: xyx0535    时间: 2009-1-8 09:05
标题: 道德经释义
    “可道”,是可以用语言文字表述的“道”,的“道”在人脑里的反映,是人脑的技能。

     由于人类对客观事物认识的深度和广度的限制,使人类思维活动的客观依据不是客观事物所有的运动形式,即使“至虚极,守静笃”,亦很难反映客观事物全部的内在。所有“可道”只是“道”在一定层面,一定范围的表述,不是道的原型。而人类对“道”的认识只能在“可道”的层面上。“可道”是人类对自然、社会认识的知识链,随着实践认识的深入、历史的演进而不断丰富和发展。

   
作者: xyx0535    时间: 2009-1-8 09:17
标题: 道德经释义
[这个贴子最后由xyx0535在 2009/01/08 09:21am 第 1 次编辑]


     非常道,
    “道”是一,万古不变,是人类永远无法全部得到的,是人类知识的源泉,是人类追求的目标,它就在宇宙的万事万物中。

    “ 可道”  ,是人类认识的总会,是一个开放的、无限发展的体系,是道的近似,不是道的原型,是指导实践的理论,并在实践中无限的发展,每前进一步,而有不同的表述,人类可获得更大的自由。“可道”就是“非常道——不是恒常之大道的原型,不是恒常不变的表述。”
作者: 却波渔翁    时间: 2009-1-8 12:08
标题: 道德经释义
《淮南子。本经训》:“至人钳口寝说,天下莫知贵其不言也。。。。。著于竹帛,镂于金石,可传于人者,其麤也。晚世学者博学多闻,而不免于惑。”

-=-=-=-=-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2009年01月08日 00:15pm 时添加 -=-=-=-=-
《淮南子。缪称训》:“道之有篇章形埒者,非其至也。”
作者: 杏林童子    时间: 2009-1-8 13:11
标题: 道德经释义
谢谢楼主和渔翁版主点评,笔者所述实为班门弄斧之见,经中奥旨,还得向二位先生学习!
作者: 却波渔翁    时间: 2009-1-8 13:34
标题: 道德经释义
呵呵,先生谦虚!
作者: 却波渔翁    时间: 2009-1-8 13:36
标题: 道德经释义
下面引用由xyx05352009/01/08 09:05am 发表的内容:
“可道”,是可以用语言文字表述的“道”,的“道”在人脑里的反映,是人脑的技能。
     由于人类对客观事物认识的深度和广度的限制,使人类思维活动的客观依据不是客观事物所有的运动形式,即使“至虚极,守静 ...
颇深刻!

-=-=-=-=-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2009年01月08日 01:38pm 时添加 -=-=-=-=-
“道”茫茫其修远兮,人类上下而探索!
作者: 却波渔翁    时间: 2009-1-8 13:52
标题: 道德经释义
《黄帝内经。素问。灵兰秘典》云:至道在微,变化无穷,孰知其原!窘乎哉,消者瞿瞿,孰知其要!
  小注:消,李笠曰:“消当从《太素》作‘肖’《方言》‘肖,小也。小有微义。肖者,是言道之微者’”。瞿瞿:李笠曰:“瞿瞿,不审貌。”是说不易审察。故下文说“孰知其要”。

-=-=-=-=-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2009年01月08日 02:03pm 时添加 -=-=-=-=-
《黄帝内经。素问。六微旨大论》云:“呜呼!远哉,天之道也,如迎浮云,若视深渊,视深渊尚可测,迎浮云莫知其极。。。。。”

-=-=-=-=-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2009年01月08日 02:11pm 时添加 -=-=-=-=-
《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帝问:愿闻上合昭昭,下合冥冥奈何?岐伯曰:此道之所生,工之所疑也。”
作者: 红杉树    时间: 2009-1-8 14:11
标题: 道德经释义
道 不是感悟了就OK了 人必须合于道 身体力行 方能"得道"............
作者: 却波渔翁    时间: 2009-1-8 14:15
标题: 道德经释义
道法自然!
作者: xyx0535    时间: 2009-1-9 08:36
标题: 道德经释义
[这个贴子最后由xyx0535在 2009/01/09 08:38am 第 1 次编辑]

    杏林童子版主谦虚了,我发此贴抛砖引玉,以期凝聚历史和当代人的智慧对道作出一个正确的解释,对得道获得一条正确的途径,正确的运用老子的哲学思想指导中医事业的 继承和发展,使中医学早日走出困境,走向辉煌。
作者: xyx0535    时间: 2009-1-9 08:52
标题: 道德经释义

-----------------------------------------------
道 不是感悟了就OK了 人必须合于道 身体力行 方能"得道"............
-----------------------------------------------

     红杉树先生所言极是,实践是人类参入 的客观物质运动,是自然,并且使参入者对自然运行看的更真切,更深刻。

     实践出真知,真知为可道。
作者: xyx0535    时间: 2009-1-9 08:57
标题: 道德经释义
     历史上的老学大家基本上对“道”、“可道”画出了界限,正入渔翁先生所引:

     《淮南子。本经训》:“至人钳口寝说,天下莫知贵其不言也。。。。。著于竹帛,镂于金石,可传于人者,其麤也。晚世学者博学多闻,而不免于惑。”
-=-=-=-=-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 在 2009年01月08日 00:15pm 时添加 -=-=-=-=-
《淮南子。缪称训》:“道之有篇章形埒者,非其至也。”
  


作者: xyx0535    时间: 2009-1-9 11:47
标题: 道德经释义
     道,造化了宇宙、造化了天地、造化了天地万物、造化 了生命,道在宇宙中,道在天地中,道在万物中,道在生命中。

    人类通过实践、感悟认识了道。可是人类认识的道不是道的原型,仅仅的道在一定层面、一定范围的反映,并在实践感悟中不断的加深加宽,无止境。

     自然是道的原型,人类认识的道的部分影像的“可道”。

     可道虽然不是道的原型,但是人类可运用的指导实践的创造赖以生存条件的道(科学知识),每一次实践都是道(道的原型)的再现,都是“道”与“可道”的交融与碰撞 ,在交融碰撞中使可道 断的向着“道”(道的原型)靠近,使“可道”的内容不断的丰富和发展。
作者: xyx0535    时间: 2009-1-9 12:06
标题: 道德经释义
    老子道与可道的范畴,奠定了老子哲学唯物主义的基石,阐明了主观与客观的关系,阐明了认识与实践的关系,阐明了感悟与可观实在的关系。

    知大道之无限,必须转化为可道才能为人类所运用;知可道之有限,只有从大道中不断的吸取吸取营养才能不断的丰富和发展。

     “至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
作者: xyx0535    时间: 2009-1-9 13:32
标题: 道德经释义
-=-=-=-=-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 在 2009年01月08日 01:38pm 时添加 -=-=-=-=-
“道”茫茫其修远兮,人类上下而探索!
-------------------------------------------------------

     同感。
作者: xyx0535    时间: 2009-1-11 09:26
标题: 道德经释义
   “名,可名,非常名”。
作者: xyx0535    时间: 2009-1-11 09:34
标题: 道德经释义

    “名”,
   宇宙万物,天地万物各自有其独自的生存发展的时间和空间,有自己独有的运动形式。这就是该事物 的定义——名。而这个“名”则是人类永远无法用语言文字来表述 的,因为两人对天地万物的认识是一个无限是实践认识过程。
作者: 却波渔翁    时间: 2009-1-11 10:23
标题: 道德经释义
刘禹锡诗云:“常恨言语浅,不如人意深。”
陆机《文赋》:“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
刘勰《文心雕龙》:“思表纤旨,文外曲至,言所不追,笔固知止。”
陶渊明《饮酒》诗:“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黄庭坚《品令》:“口不能言,心下快活自省。”
德国大诗人歌德亦谓真质殊性非笔舌能传,故钱锺书先生感叹:“以见责备语文,实繁有徒。”

作者: 却波渔翁    时间: 2009-1-11 10:31
标题: 道德经释义
《管锥编》:(老子)第二五章云:“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第三二章云:“道常无名”,第四一章云:“道隐无名”,可以移解。“名”,名道也;“非常名”,不能常以某名名之;
作者: 却波渔翁    时间: 2009-1-11 10:59
标题: 道德经释义
陈鼓应:第一个“名”字和第三个“名”字为老子特用术语,是称“道”之名。文法上属于名词使用。第二个“名”字是称谓的意思,作动词使用。
作者: xyx0535    时间: 2009-1-11 11:25
标题: 道德经释义

    正误
    第三十九楼最末一句:“因为两人对天地万物的认识是一个无限是实践认识过程”。应为:因为人类对天地万物的认识是一个无限是实践认识过程。
作者: xyx0535    时间: 2009-1-11 14:16
标题: 道德经释义
    万物之立立于道,物即道的载体。虽然可说名即道之名,但是名毕竟是万物之名。
作者: 却波渔翁    时间: 2009-1-11 14:41
标题: 道德经释义
钱锺书云:道之全体大用,非片言只语所能名言;多方拟议,但得梗概之略,迹象之粗,不足为其定名,亦即“非常名”。。。。。。道不可说、无能名,固须卷舌缄口,不著一字,顾又滋生横说竖说,千名万号,虽知其不能尽道而犹求亿或偶中,抑各有所当焉。谈艺时每萌此感。听乐、读画,覩好色胜景,神会魂与,而欲明何故,则已大难,即欲道何如,亦类贾生赋中鹏鸟之有臆无词。巧构形似,广设譬喻,有如司空图以还撰《诗品》者之所为,纵极描摹刻画之功,仅收影响模糊之效,终不获使他人闻见亲切。。。。。柏拉图早谓语言文字薄劣,故不堪载道,名皆非常;几可以译注《老子》也。
作者: xyx0535    时间: 2009-1-12 09:55
标题: 道德经释义
    道造化了天地,造化了万物,万物各有其运动形式、运动范围、运动规律   ————名以别与它物。
作者: xyx0535    时间: 2009-1-13 08:42
标题: 道德经释义

---------------------------------------------------
刘禹锡诗云:“常恨言语浅,不如人意深。”
陆机《文赋》:“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
刘勰《文心雕龙》:“思表纤旨,文外曲至,言所不追,笔固知止。”
陶渊明《饮酒》诗:“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黄庭坚《品令》:“口不能言,心下快活自省。”
德国大诗人歌德亦谓真质殊性非笔舌能传,故钱锺书先生感叹:“以见责备语文,实繁有徒。”
--------------------------------------------------------
      可名

     名是万物之名,是自然。人类对世界万物是认识只是该物某些方面、某些层次的表述,不是该物之全名,是可名。
作者: 张翔    时间: 2009-1-13 09:20
标题: 道德经释义
“道,可道,非常道”。余解之为“道,可遵循也,非恒定不变也”。老子之“道”是变化无穷的,玄之又玄,俗解通常为:“道可以说明的,就不是永恒的道”此种解释谬矣。
作者: xyx0535    时间: 2009-1-13 10:49
标题: 道德经释义

-------------------------------------------------
钱锺书云:道之全体大用,非片言只语所能名言;多方拟议,但得梗概之略,迹象之粗,不足为其定名,亦即“非常名”。。。。。。道不可说、无能名,固须卷舌缄口,不著一字,顾又滋生横说竖说,千名万号,虽知其不能尽道而犹求亿或偶中,抑各有所当焉。谈艺时每萌此感。听乐、读画,覩好色胜景,神会魂与,而欲明何故,则已大难,即欲道何如,亦类贾生赋中鹏鸟之有臆无词。巧构形似,广设譬喻,有如司空图以还撰《诗品》者之所为,纵极描摹刻画之功,仅收影响模糊之效,终不获使他人闻见亲切。。。。。柏拉图早谓语言文字薄劣,故不堪载道,名皆非常;几可以译注《老子》也。
--------------------------------------------------------

    大自然   (道)经历了几十亿年的演变进化造化了人类,造化了人类的大脑。人脑  具有认识客观世界、指导机体进行改造客观世界的功能。在没有人类之前世界上任何物类都没有认识、改造世界的本能。

    即使有了人类,有了人类的大脑,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亦是一个无限的实践认识过程。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一个无限的积累过程,随着时间的推移耳机不断的加深加宽。即使人类经过了  几百年的积累,对自然万物的认识亦是十分肤浅,使无数的科学大师、圣人、大贤面对自然而敬畏生叹。
作者: xyx0535    时间: 2009-1-13 10:59
标题: 道德经释义
    大自然赐予人类大脑及由大脑支配的机体。人类便走出了动物界,开始 了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历史进程 。

     没因自然的奥妙无穷而止步,没因知之甚少而止步。上百万年,上下不停而求索。
作者: 苏忠伟    时间: 2009-1-13 15:37
标题: 道德经释义
学习了前辈们之论道,颇得受益。“一阴一阳之谓道”。一阴一阳,已经总括了事物之全面;道者,变化之法则也。中国之道学,乃中国古代哲学,是大智大慧之学!正如易学家所言:“《周易》是人类最上乘之哲学”。可叹知之者少矣!中医医家重视国学,这方是正途。
作者: xyx0535    时间: 2009-1-14 09:40
标题: 道德经释义
    非常名

    无数个可名的连接——非常名。它虽然不是“名”(客观事物原型),而是客观事物的近似,并不断的向着客观事物的原型靠拢。
作者: xyx0535    时间: 2009-1-14 11:34
标题: 道德经释义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作者: 却波渔翁    时间: 2009-1-14 13:01
标题: 道德经释义
这两句早先都读为“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直到宋司马光、王安石、苏东坡等学者才读为“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但直至现代的一些本子,仍依前例而读,如任继愈先生的《老子新译》(修订本)。通观其书惯例,还是后一种(即楼主所采)较符合老子用法。如原四十章:“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作者: 却波渔翁    时间: 2009-1-14 13:22
标题: 道德经释义
陈鼓应:“无”“有”是指承“道”的,是表明“道”由无形质落实向有形质的活动过程。
任继愈:老子的哲学在先秦哲学中巨大贡献之一,就是“无”与“有”一对范畴的初次认识。
作者: xyx0535    时间: 2009-1-15 09:20
标题: 道德经释义
《乾凿度》云:“夫有形者生于无形,故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
作者: 却波渔翁    时间: 2009-1-15 10:04
标题: 道德经释义
前贤云:黄帝问此太素,真之始也。《素问》之名,义或由此。
作者: xyx0535    时间: 2009-1-16 09:17
标题: 道德经释义
[这个贴子最后由xyx0535在 2009/01/16 09:19am 第 1 次编辑]

    “太易者,未见气也;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质之始也;气形质具而疴瘵由是萌生,故黄帝问此太素质之始也。《素问》之名,义或由此”。
作者: xyx0535    时间: 2009-1-16 09:25
标题: 道德经释义
    医宗金鉴曰:“无极太虚气中理,太极太虚理中气,乘气动静生阴阳,阴阳之分为天地,未有天地气生形,已有天地形寓气,从形究气曰阴阳,即气观理曰太极”。
作者: xyx0535    时间: 2009-1-17 08:57
标题: 道德经释义
    无和有有三层意义:一,人类能够感知的为有,不能感知的为无;二,世界上本来没有的为无,已有的为有;三,无和有的关系。
作者: xyx0535    时间: 2009-1-19 08:28
标题: 道德经释义
    地球有四十六亿年的历史,四十六亿年之前,宇宙中没有地球。
作者: dongzuomin    时间: 2009-1-19 11:04
标题: 道德经释义
在中医药论坛,还能讨论《老子》啊!
今后我也发表一些意见。
作者: xyx0535    时间: 2009-1-21 10:21
标题: 道德经释义
   地球初始,天地未分,混沌一片。而道、理犹存。

   “ 太极太虚气中理”。
作者: xyx0535    时间: 2009-1-21 10:39
标题: 道德经释义
    地球没有形成之前宇宙间已经形成了形成地球之气,及 这些气向着地球方向运行的理(道)。

     “无极太虚理中气”。
作者: xyx0535    时间: 2009-1-22 15:43
标题: 道德经释义


    天地初始混沌一个片,唯有气充斥其间,气的动静产生了阴阳,阴静阳躁,阳升阴降分出了天地。

    “承气动静分阴阳,阴阳之分为天地。”
作者: xyx0535    时间: 2009-1-30 15:44
标题: 道德经释义
    有和无有三层意义:用人的感官能感知到的为有,感知不到的为无;宇宙间、天地间本来没有的为无,已有的为有;有消亡后变为无,无聚合后形成有。
     无不是空虚无物,而是人类感知不到的原初物质;有是无(原初物质)的聚合。故《庄子外篇 ,只北游》说:“人之生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故通天下一气耳”。
作者: xyx0535    时间: 2009-2-2 10:08
标题: 道德经释义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作者: xyx0535    时间: 2009-2-6 10:06
标题: 道德经释义
    无是充斥于宇宙、天地、万物之中的精气(物质),物质的运动(道),聚合成天地及天地万物。故曰:“无,名天地之始”。
作者: xyx0535    时间: 2009-2-8 09:00
标题: 道德经释义


     精气聚会形成万物,一物之生(精气的聚会),必有其聚会的内部条件和外不条件,并且的内部条件与外不条件的统一。只要这个条件不被破坏,它就会不断的一代一代的繁衍下去。除非这个条件被破坏。

     “有,名万物之母”。
作者: xyx0535    时间: 2009-2-9 11:31
标题: 道德经释义
    人类对“道”的研究和认识——可道,形成 了哲学体系;对名的研究和实践——可名,形成了各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体系。
作者: lsmingfly    时间: 2009-2-15 11:54
标题: 道德经释义
LZ的阐释很经典啊,来学习学习!www.yaozz.com上面有对《道德经》的另外一种阐释
作者: 醉翁    时间: 2009-2-16 00:02
标题: 道德经释义
简单的解说,不须太复杂,第一个‘道“是自然规律,第二个道是”遵循“之意。故“道,可道,非常道”大意为:道是可以被认识和遵循的,而不是永恒不变的道。
作者: xyx0535    时间: 2009-2-22 10:40
标题: 道德经释义
    名,是世界万物客观实在之名 ,是人类认识实践的对象;可名,是人类对某一客观事物认识实践水平。道是宇宙及宇宙万物的客观规律,可道是人类对客观规律的认识。道的绝对的,可道的相对的,是发展的,每发展深化一步,都是对道的进一步靠近。
作者: xyx0535    时间: 2009-2-27 08:58
标题: 道德经释义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作者: 却波渔翁    时间: 2009-2-28 00:37
标题: 道德经释义
[这个贴子最后由却波渔翁在 2009/02/28 00:48am 第 1 次编辑]

此句,马王堆帛书本作:故恒无欲也以观其妙恒有欲也以观其徼

[color=#990000]-=-=-=-=-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2009年02月28日 00:47am 时添加 -=-=-=-=-
徐志钧校注曰:传世本大多数无“也”字,造成断句不同。无欲,没有欲望。《评点》:“不言无物,而言无欲,盖物之成,必有欲者;物果而欲因也。弃果言因,于此等处见老子精妙,非常智之可及也。”
作者: fans    时间: 2009-2-28 11:48
标题: 道德经释义
这几天在网上搜索道德经解,发现自古至今,解经者多得不得了,令 人眼花燎乱,网上有人以帛书版为底本,以德经排头,重解道德经,也有台湾学者打乱文字先后,按文意重排重解。值得关注。
本人认为道德经的原意为获取的方法,英文是:The way to gain ,通观全文是谈论如何行,如何做的问题。老子的无为并非是自古至今认为的无所作为,无为从另一方面来说,也是一种为。同样,庄子谈论的如何认识人生,认识世界的问题。庄子可以给你一个宏伟而细腻的世界观,老子则可以告诉你怎样去做的方法。老庄并非消极厌世,而是相当积极的。
老子的行文非常简练,五千字读后给人无尽的遐思,庄子则是宏文恣肆,比喻连着比喻,生怕人不明白,读后余味深长。
作者: fans    时间: 2009-3-1 06:59
标题: 道德经释义
一部 道德经,可以有多种解法,各人的体会不会完全相同,重要的是自己有所得,会之于心,他人的评判倒是次要的。
期待解先生继续。
作者: xyx0535    时间: 2009-3-3 11:40
标题: 道德经释义
感谢fans先生 的鼓励。
作者: xyx0535    时间: 2009-3-3 11:47
标题: 道德经释义
    道属于哲学范畴,研究老子《道德经》必须与哲学发展历史结合起来,与中医哲学结合起来,与现代哲学结合起来。

     中医人研究《道德经》必须与中医理论和临床实践结合起来,与中西医关系结合起来,理顺中医的历史发展走势,找到中医的现在,指明中医是未来。
作者: xyx0535    时间: 2009-3-3 11:53
标题: 道德经释义
--------------------------------------------------

此句,马王堆帛书本作:故恒无欲也以观其妙恒有欲也以观其徼
-=-=-=-=-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 在 2009年02月28日 00:47am 时添加 -=-=-=-=-
徐志钧校注曰:传世本大多数无“也”字,造成断句不同。无欲,没有欲望。《评点》:“不言无物,而言无欲,盖物之成,必有欲者;物果而欲因也。弃果言因,于此等处见老子精妙,非常智之可及也。”
----------------------------------------------------------

     感谢渔翁先生的引注和点评。


作者: caoxibai    时间: 2009-3-3 13:14
标题: 道德经释义
先生妙言微语,以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解释《道德经》玄妙的条文和要旨,启蒙解惑,功德无量。可敬可佩!我经常喜欢研读《道德经》,但愚昧难通其意。今得教诲,受益匪浅。不胜感谢。
作者: fans    时间: 2009-3-3 13:30
标题: 道德经释义
中医理论与道德经的接合应该是非常合适的,解先生从医理出发来诠释道德经,将别开生面。
作者: xyx0535    时间: 2009-3-4 16:29
标题: 道德经释义
   “常无”即恒常之无,是人的感官不能感觉而客观存在的构成世界及世界万物的精气(物质)。
    人类经过了与人类历史一样久远的探索和实践对精气(物质)是什么,至今还不能亦不可能作出完全的的答案。人类对物质世界的探索和实践是一个无限的实践认识过程。虽然从宏观到微观找到了物质的中间结构层次,但是物质的原型是什么?自然科学将永远不能作出彻底的回答,只有从哲学的角度对物质的属性作出一个哲学规定。
     老子的《道德经》是哲学,哲学的核心问题是要首先回答世界的本质是什么。对世界本源是精神还是物质的回答,分出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而在唯物主义阵营里凡是将物质归属于人类发现的中间结构层次(如原子或无限可分的更微小的微粒)必将陷于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所犯 的错误根源就是混淆了物质的自然科学概念与哲学概念,误用物质的自然科学概念取代了物质 的哲学概念。

     辨证唯物主义首先清醒的区别开了物质的哲学属性和自然哲学属性。
作者: 却波渔翁    时间: 2009-3-4 16:42
标题: 道德经释义
不知解老留心否,现代写《中国古代哲学史》者,对老子学说解读,曾摇摆于“唯物”“唯心”两端。(一段认为唯心,一段时又说唯物)
作者: xyx0535    时间: 2009-3-4 17:12
标题: 道德经释义
    老子是辨证唯物主义者,他站在辨证唯物主义 哲学的立场上为物质及物质构成的世界万物给出了“无”和“有”的概念。"无”是人类尚无法认识的而是客观存在的精气(物质)给予了“无”的概念,给“精气(物质)构成的世界万物给予了“有”的概念,为物质及物质构成的世界万物赋予了“一”(形、太极)和“道”——阴阳(神、功能)的概念。

   “ 一”(太极),是四维时空的结构概念;“道”——阴阳,是物质运动性的概念。

    道、阴阳、无、有,是物质的哲学属性的概念,不是自然科学的物质属性概念。
作者: xyx0535    时间: 2009-3-6 12:15
标题: 道德经释义
    现代辨证唯物主义为物质赋予“客观实在”的概念,并揭示了物质的四维时空(形)和运动性。

     用现代哲学指导的现代自然科学,对物质及物质构成的世界万物的认识沿着四维时空性(形)有宏观达到微观,达到细胞、分子、原子,粒子水平,对物质及物质构成的世界万物运动性的认识沿着物理、化学的方向前进,形成了以光、电、热、磁等为专业的现代科技,以及在现代科技指导下的现代工业。
作者: xyx0535    时间: 2009-3-6 12:30
标题: 道德经释义
    现代哲学关于物质运动性的揭示,或现代科技对物质运动性的运动,对物质运动性的揭示和运用是单一的。不是综合的。而一个具体的物质的和物质构成的世界万物的运动性是综合的。特别的生命这样高级复杂的整体。所以用单一的运动形式来解释综合的生命现象是无法解释的。

    中医哲学采用的是我国古代哲学。中医哲学——中国古代哲学是太极、阴阳,形神统一。形是四维时空的概念,神(象、功能)是什么运动中各种物质运动形式的综合。

   所以现代哲学不能指导中医,现代科学不能彻底解释中医,西医不知中医为何物。
   
作者: xyx0535    时间: 2009-3-6 15:27
标题: 道德经释义
对87楼错字和赘文的纠正
-------------------------------------------------------
原文: 现代哲学关于物质运动性的揭示,或现代科技对物质运动性的运动,对物质运动性的揭示和运用是单一的。不是综合的。而一个具体的物质的和物质构成的世界万物的运动性是综合的。特别的生命这样高级复杂的整体。所以用单一的运动形式来解释综合的生命现象是无法解释的。
------------------------------------------------------------------
    纠正文:现代哲学关于物质运动性的揭示,或现代科技对物质运动性的运用是单一的,不是综合的。特别是像生命这样高级而复杂的整体。所以用单一的物质运动形式来解释综合的生命运动现象是无法做到的。
作者: xyx0535    时间: 2009-3-6 15:43
标题: 道德经释义
对85楼错文和赘文的纠正
----------------------------------------------------------
原文:    老子是辨证唯物主义者,他站在辨证唯物主义 哲学的立场上为物质及物质构成的世界万物给出了“无”和“有”的概念。"无”是人类尚无法认识的而是客观存在的精气(物质)给予了“无”的概念,给“精气(物质)构成的世界万物给予了“有”的概念,为物质及物质构成的世界万物赋予了“一”(形、太极)和“道”——阴阳(神、功能)的概念。
  “ 一”(太极),是四维时空的结构概念;“道”——阴阳,是物质运动性的概念。
   道、阴阳、无、有,是物质的哲学属性的概念,不是自然科学的物质属性概念。
-----------------------------------------------------

  纠正文:   老子是辨证唯物主义者,他站在辨证唯物主义哲学的立场上为物质及物质构成的世界万物给出了“无”和“有”的概念。"无”是人类尚无法认识的而客观存在的——气,对气(物质)构成的世界万物给予了“有”的概念,为物质及物质构成的世界万物赋予了“一”(形、太极)和“道”——阴阳(神、功能)的概念。
  “ 一”(太极),是四维时空的结构概念;“道”——阴阳,是物质的各种运动性的综合概念。物质及物质构成的世界万物都是形和道(神、阴阳、象、功能)的统一。
   道、阴阳、无、有,是物质及物质构成的世界万物的哲学属性的概念,不是自然科学的物质及物质构成的世界万物的属性概念。

作者: xyx0535    时间: 2009-3-8 09:21
标题: 道德经释义
感谢caoxibai fans 先生的认同和鼓励。
作者: fans    时间: 2009-3-8 14:43
标题: 道德经释义
下面引用由xyx05352009/03/06 00:30pm 发表的内容:
现代哲学关于物质运动性的揭示,或现代科技对物质运动性的运动,对物质运动性的揭示和运用是单一的。不是综合的。而一个具体的物质的和物质构成的世界万物的运动性是综合的。特别的生命这样高级复杂的整体。所以 ...
岳美中:         一九三六年前后在山东的一段时间里,为了应付门面,生搬硬套地学了一阵中西汇通的学说。在这种理论的指导下,疗效不仅没有提高,反而降低了。真所谓“邯郸学步,失其故封”。苦闷之下,害了三个月的眼病。不能看书。经常闭眼苦思其故,好久好久,得出了两句话:“人是精神的不是机械的﹔病是整个的不是局部的”。这也许是仅存未丢的一点灵光吧!当时既不敢自信为是,也不敢人前道及,只取它指导着自己的治学。于是,又归真返朴地研习古老的祖国医学。
-------------------------
  “现代哲学不能指导中医,现代科学不能彻底解释中医,西医不知中医为何物。”
对!
古人的学说,只能从古人的立场出发才能正确理解。

作者: xyx0535    时间: 2009-3-19 16:48
标题: 道德经释义
    自然界本没有“有”、“无”之分,“有”和“无”|是人类分出来的。

     无生有,无在有中;无在有中,有又归于无。
作者: xyx0535    时间: 2009-3-21 14:09
标题: 道德经释义
    过去的“无”今天变成了“有”,如细胞、分子、原子、粒子等。但是人类对无的探索是永无尽头的。
作者: xyx0535    时间: 2009-3-22 08:40
标题: 道德经释义
    自然界才“无”到“有”之后,“无”就寓于“有”之中。“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未有天地气生形,已有天地形宇气”。
作者: 王勇123    时间: 2009-3-24 22:25
标题: 道德经释义
[这个贴子最后由王勇123在 2009/03/24 10:30pm 第 1 次编辑]
下面引用由xyx05352009/01/06 02:36pm 发表的内容:
     道德经释义
     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
道,是自然本身,可道,是自然规律在人脑里的反映  。在人脑里的道,不是道的原型,是道在一定范围、一定层面的反映。由于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一 ...
学习,谢谢分享!
《道德经》开篇就告诉我们,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它是一部让一人之身来体验天下之象、宇宙之象这样一部通过修身来治世的一部经典,是在所有的宗教之前的一部让人觉悟的经典。
作者: 梅莊莊主    时间: 2009-3-25 14:01
标题: 道德经释义
下面引用由王勇1232009/03/24 10:25pm 发表的内容:
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真理就是真理,真理需要檢驗嗎?真理沒有實踐檢驗過就不是真理了嗎?
還唯一……
作者: xyx0535    时间: 2009-3-26 07:43
标题: 道德经释义
    欢迎王勇123版主参入讨论。
作者: xyx0535    时间: 2009-3-26 08:01
标题: 道德经释义
    妙,《广韵》、《集韵》、《正韵》“神妙也。《易. 系辞》曰:“神妙者也”。《说文》“神,天神,引出万物者也”。《易   系辞》“阴阳不测之为神”。

    妙,为天地造化万物,引万物变化无穷之精微神妙也。
作者: xyx0535    时间: 2009-3-28 09:01
标题: 道德经释义
    徼,《玉篇》边徼也。《汉书  邓通传》“盗出徼外铸钱”。边界亭障,《史记  黥布传》“守徼乘塞”。

    徼,为形,为四维时空的结构。只有从四维时空的结构(形)中才能找到边界。
作者: caoxibai    时间: 2009-3-28 09:13
标题: 道德经释义
道德经释义,道德经就这一句话吗?还是你就只知道这一句话?绕来绕去,忽忽悠悠,祥林嫂吗




欢迎光临 导航中医药 (http://gtcm.info/)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