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标题: [原创]学诊脉的一本好书 [打印本页]

作者: 新用户    时间: 2007-2-25 20:32
标题: [原创]学诊脉的一本好书
[watermark]向大家推荐一本学诊脉的好书
我是一名年轻中医,乐于学诊脉,不久前,经同学赠送一本书,名《最新实用诊脉法》。该书主要介绍诊脉的实用技术。其中,一些内容是刚从古文献挖掘出来的。据该书作者考证,这些内容曾是脉诊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历史原因,被埋没了数百年或上千年乃至更久。诊脉的方法再充实这些内容,适用范围更广,诊断作用更大,实用性更强,更容易掌握。
看了这本书,确实对提高诊脉技术有很大帮助。[/watermark]
作者: 五积散    时间: 2007-2-26 00:05
标题: [原创]学诊脉的一本好书
学习脉诊,就从张仲景的《平脉法》和崔氏《四言脉决》着手,别的都是瞎扯。类似《最新实用诊脉法》这种书,东编西篡南抄北择的,最为偾事。
作者: 新用户    时间: 2007-2-26 01:01
标题: [原创]学诊脉的一本好书
下面引用由五积散2007/02/26 00:05am 发表的内容:
学习脉诊,就从张仲景的《平脉法》和崔氏《四言脉决》着手,别的都是瞎扯。类似《最新实用诊脉法》这种书,东编西篡南抄北择的,最为偾事。
对五积散先生的这种说法,实在不敢苟同。先生若读过此书,未必会有这种感受,因为这本书确实不是东编西篡南抄北择的。先生若未读过此书,这样说就太武断了,不利于脉法的继承和发展,也不利于临床诊断。比如,张仲景的《平脉法》和崔氏《四言脉决》,并没把革脉的脉形解释清楚,历史证明,从〈脉经〉以后,革脉的脉形就被埋没了,这本书又重新挖掘出来了,这对临床运用脉诊,有百利而无一害。
五积散先生太不谦虚,也是对作者的劳动不尊重。

作者: 申易    时间: 2007-2-26 11:10
标题: [原创]学诊脉的一本好书
当当查到信息。
内容提要
本书主要介绍诊脉的实用技术。其中,一些内容是刚从古文献挖掘出来的。据考证,这些内容曾是脉诊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历史原因,被埋没了数百年或上千年,乃至更久。诊脉的方法充实了这些内容,适用范围更广,诊断作用更大,实用性更强,更容易掌握。
一千多年以来,这是首次用通俗语言完整叙述26种脉名脉形规范、实际意义及其简便辨别方法的脉诊实用工具书。
目录
第一章 脉诊的重要意义
第二章 脉诊的历史概况
第三章 新挖掘出的脉诊内容简介
第四章 脉诊的基础知识
第五章 脉诊的基本原理
第六章 最实用的操作方法
第七章 二十六种常用脉象的脉形规范和实际意义
第八章 常用脉象的辨别和分析
第九章 诊脉的入门技术
第十章 怎样辨别病脉
第十一章 脉象的主病及临床应用

虽然诊脉看书是学不会的,但读书多些有益于专。

作者: 古水流    时间: 2007-2-26 11:48
标题: [原创]学诊脉的一本好书
幸好此书未收录《平脉法》和《四言脉决》。
作者: 薄涛    时间: 2007-2-26 13:23
标题: [原创]学诊脉的一本好书
“类似《最新实用诊脉法》这种书,东编西篡南抄北择的,最为偾事。
哈哈 老五啊 本书作者就在论坛 是谁我就不说了
胡乱说话 小心。。 嘻嘻
/';

作者: 哲医    时间: 2007-2-26 15:51
标题: [原创]学诊脉的一本好书
祝福薄涛老师在新的一年里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作者: 五积散    时间: 2007-2-26 19:27
标题: [原创]学诊脉的一本好书
下面引用由新用户2007/02/26 01:01am 发表的内容:
对五积散先生的这种说法,实在不敢苟同。先生若读过此书,未必会有这种感受,因为这本书确实不是东编西篡南抄北择的。先生若未读过此书,这样说就太武断了,不利于脉法的继承和发展,也不利于临床诊断。比如,张 ...
如果你是作者,请问你见过几个革脉患者?学问这东西,光凭想象写书,这是不行的。
革脉历朝历代都有医家论及。
临床当中就搞懂十个脉就行了:
浮沉迟数滑涩弦紧大小,其他的脉都可以推演之。
如果你出一本书,专论浮沉迟数这四个基本脉,这当该庆贺一番。

作者: 薄涛    时间: 2007-2-26 19:29
标题: [原创]学诊脉的一本好书
也祝哲医老师 来年宏图大展 再接再厉 写出跟好的书
作者: aifeiyang    时间: 2007-2-26 20:05
标题: [原创]学诊脉的一本好书
五积散先生话说有点那个,难怪惹人生气,呵呵。
不过,书就是太多了,才越看越乱;
医者意也,胸中了了,指下难明,最是痛苦。
脉法,非常重要。但学脉,能把出什么脉,还不算什么,穷阴阳之理,会六部精微,知****,才尤为重要。如果这书,有这些精细内容的话,还可以一看。若没有,或不够深入,那就……。
作者: 新用户    时间: 2007-2-26 20:22
标题: [原创]学诊脉的一本好书
下面引用由五积散2007/02/26 07:27pm 发表的内容:
如果你是作者,请问你见过几个革脉患者?学问这东西,光凭想象写书,这是不行的。
革脉历朝历代都有医家论及。
临床当中就搞懂十个脉就行了:
浮沉迟数滑涩弦紧大小,其他的脉都可以推演之。
...
很抱歉,我不是作者。不过,五积散先生,你应该说,稍懂一点理论,略知十几个处方,就能当中医了。这可能就是你的学问观。

作者: 五积散    时间: 2007-2-26 20:58
标题: [原创]学诊脉的一本好书
[这个贴子最后由五积散在 2007/02/26 09:02pm 第 1 次编辑]
下面引用由新用户2007/02/26 08:22pm 发表的内容:
很抱歉,我不是作者。不过,五积散先生,你应该说,稍懂一点理论,略知十几个处方,就能当中医了。这可能就是你的学问观。
惭愧!我现在也就能懂那么三五个处方,脉法也是仅能知道那十个,如果你行医这一世,真能搞懂十个古代名方,并且能熟练的加以化裁运用,那张仲景也不如你。李东垣一辈子也就发明了个补中益气汤,也成为一代名家。
成都有个中医,大约一半以上的病,都用补中益气汤化裁,患者如云。
精对于中医是很重要的,也同样适用于其他学科。

作者: 赵红军    时间: 2007-2-27 10:10
标题: [原创]学诊脉的一本好书
李东垣是只发明了一个补中益气汤吗?还是你只知道一个补中益气汤呢?不知道你看过脾胃论没有,这样是故意混淆视听呢?还是误导后学。如果认为补中益气汤是东垣的代表方,实在是未登堂入室者之痴人梦呓了!
顺便向哲医老师问好!新年快乐!
作者: 五积散    时间: 2007-2-27 12:12
标题: [原创]学诊脉的一本好书
[这个贴子最后由五积散在 2007/02/27 00:16pm 第 1 次编辑]
下面引用由赵红军2007/02/27 10:10am 发表的内容:
李东垣是只发明了一个补中益气汤吗?还是你只知道一个补中益气汤呢?不知道你看过脾胃论没有,这样是故意混淆视听呢?还是误导后学。如果认为补中益气汤是东垣的代表方,实在是未登堂入室者之痴人梦呓了!
顺便 ...
我就认为李东垣发明了一个补中益气汤。
你不用学习李东垣别的东西,这辈子你也吃不透这个方子,关键要会化裁。这个方子你懂了,李东垣的全部思想尽入囊中。
别总是以为简单。
大道至简,明白吗?

作者: 五积散    时间: 2007-2-27 12:15
标题: [原创]学诊脉的一本好书
下面引用由赵红军2007/02/27 10:10am 发表的内容:
李东垣是只发明了一个补中益气汤吗?还是你只知道一个补中益气汤呢?不知道你看过脾胃论没有,这样是故意混淆视听呢?还是误导后学。如果认为补中益气汤是东垣的代表方,实在是未登堂入室者之痴人梦呓了!
顺便 ...
你这样的学生,活活要把孙曼之老师给累死。
依你现在这个阶段的中医水平,我认为你可以拜古水流版主为师,先提高自身对中医的认识,然后再谈学医的问题。

作者: 古水流    时间: 2007-2-27 12:27
标题: [原创]学诊脉的一本好书
所五先生所言差亦,读过赵红军在本论坛以及其他论坛的文章,其中医素养远在古水流之上,我当称之为师才是!
作者: banned    时间: 2007-2-27 12:34
标题: [原创]学诊脉的一本好书
我学脉,先背《濒湖脉学》,等到能号脉了,濒湖脉学也忘光了,呵呵
作者: kaikai    时间: 2007-2-27 13:29
标题: [原创]学诊脉的一本好书
脉诊很难把握,很悬乎,是长期经验的积累,看一两本书用处不是很大,真正想学好的话,还是要多临床

作者: 哲医    时间: 2007-2-27 15:40
标题: [原创]学诊脉的一本好书
下面引用由赵红军2007/02/27 10:10am 发表的内容:
李东垣是只发明了一个补中益气汤吗?还是你只知道一个补中益气汤呢?不知道你看过脾胃论没有,这样是故意混淆视听呢?还是误导后学。如果认为补中益气汤是东垣的代表方,实在是未登堂入室者之痴人梦呓了!
顺便 ...
赵先生你好:
“满招损”,“谦受益”,醉于满者,天下第一,何益?赵先生乃后者,自谦,何不益?知损知益,则无为而为之。顺祝先生合家快乐,天天都有好心情。

作者: 古水流    时间: 2007-2-27 15:49
标题: [原创]学诊脉的一本好书
下面引用由哲医2007/02/27 03:40pm 发表的内容:
赵先生你好:
“满招损”,“谦受益”,醉于满者,天下第一,何益?赵先生乃后者,自谦,何不益?知损知益,则无为而为之。顺祝先生合家快乐,天天都有好心情。
哲医先生的教诲称的上是循循善诱,其实天下根本就无所以第一,有的只是未穿衣的皇帝。


作者: 赵红军    时间: 2007-2-27 21:20
标题: [原创]学诊脉的一本好书
下面引用由五积散2007/02/27 00:12pm 发表的内容:
我就认为李东垣发明了一个补中益气汤。
你不用学习李东垣别的东西,这辈子你也吃不透这个方子,关键要会化裁。这个方子你懂了,李东垣的全部思想尽入囊中。
别总是以为简单。
大道至简,明白吗?

你大道至简的只剩下你孤家寡人一个了!看看论坛上还有几个人支持你?你的明白?
李东垣的脾胃论内涵极为丰富,看不出一个补中益气汤怎么就“全部思想尽入囊中”了?不要只说了不练,愿闻其祥!
辩论就是辩论,好端端的把孙老师拉出来做什么?你是不是又想挑出事端来?莫非你五积散就是老虎的尾巴摸不得的吗?莫非你家老师就只给你教会了不尊敬别人,跟别人吵架不成?
中医是需要德艺双馨的,莫说医术了,但就一个医德问题,你家老师累死了没有?(对不起,是你先这样问我的!)
作者: 赵红军    时间: 2007-2-27 21:23
标题: [原创]学诊脉的一本好书
下面引用由古水流2007/02/27 00:27pm 发表的内容:
所五先生所言差亦,读过赵红军在本论坛以及其他论坛的文章,其中医素养远在古水流之上,我当称之为师才是!
不敢当啊!!!古版主,我只是孙老师的笨徒!欢迎交流,谢谢!
作者: 五积散    时间: 2007-2-27 22:03
标题: [原创]学诊脉的一本好书
下面引用由赵红军2007/02/27 09:20pm 发表的内容:
你大道至简的只剩下你孤家寡人一个了!看看论坛上还有几个人支持你?你的明白?
李东垣的脾胃论内涵极为丰富,看不出一个补中益气汤怎么就“全部思想尽入囊中”了?不要只说了不练,愿闻其祥!
辩论就是辩论,好 ...
哈哈哈,五积散不需要支持,支持我是五积散,不支持就不是五积散了?呵呵~~
什么叫大道至简呢?
你看《伤寒论》了没有,你肯定看了,对吧。
那桂枝汤也就五味药,可是张仲景却用它化裁出很多的方剂,几乎占了全书方剂总量的四分之一,对吧。
这就叫大道至简,桂枝汤谁不知道?我儿子都知道。
但是知道不等于理解,明白吗?
补中益气汤的问题如果我计划在你搞懂了桂枝汤之后,再给你讲。
欢迎你常来摸五积散的臀部。

作者: 薄涛    时间: 2007-2-27 22:04
标题: [原创]学诊脉的一本好书
古水流 :我觉的【[原创]学诊脉的一本好书】这个贴子很有搞头
现在看起来果然是

作者: 五积散    时间: 2007-2-27 22:12
标题: [原创]学诊脉的一本好书
下面引用由薄涛2007/02/27 10:04pm 发表的内容:
古水流 :我觉的【学诊脉的一本好书】这个贴子很有搞头
现在看起来果然是
无碍。
如果这次有人敢触犯本版管理条例,那谁再说情也不行了。

作者: 经纬    时间: 2007-2-27 22:27
标题: [原创]学诊脉的一本好书
我跟着看看,看看谁捣乱?
作者: 经纬    时间: 2007-2-28 00:08
标题: [原创]学诊脉的一本好书
下面引用由古水流2007/02/27 10:37pm 发表的内容:
学习脉诊,绝对要听五积散的,别的都是瞎扯。
挑拨离间,古水流的看家本领?

作者: 古水流    时间: 2007-2-28 11:34
标题: [原创]学诊脉的一本好书
[这个贴子最后由古水流在 2007/02/28 11:43am 第 2 次编辑]
下面引用由古水流2007/02/28 10:05am 发表的内容:
已在《医理探源》的【医理探源版务意见建议专区】正式对你投诉,投诉你诬陷古水流。
http://cntcm.org/cgi-bin/topic.cgi?forum=2&topic=7357&start=24#bottom
鉴于论坛管理层能够坚决公证地主持论坛,古水流收回投诉。同时将自己在此主题内与学术交流无关的文字全部在删除,并在自己的电脑内备份。

作者: 印东杰    时间: 2007-2-28 11:48
标题: [原创]学诊脉的一本好书
中医脉诊  
脉诊乃四诊之一,在疾病的诊断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脉诊来源于内.难二经,虽然李时珍做了一个总结,即使把《濒湖脉学》倒背如流,恐怕到临床上仍然感到凌乱,抓不住要点,茫无头绪。原因是医者心不静,另一原因就是传授者原本就不明白。  
《难经》云:“切而知之为之巧。”巧者,技能也,凡按其寸口之脉,辨别虚实,以知变在何脏何腑,这种技能称之为巧。《素问 脉要精微论》云:持哪有道,虚静为保。“这里的虚静二字,乃指切脉时的环境与医者的心态。唐代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指出,应当是”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大悲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勿食,勿语,消息体气,没有所作。“这种纯洁的心灵,高度的无欲,则是虚静的最好诠释。  
《内经》中阐明阴阳互根,气机升降关系。并在脉诊时须注意关系,浮中沉三侯的阴阳相济关系,左右手之间的阴阳相济关系,才能揆度阴阳,才能据“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而揣测三才之间的阴阳虚实关系。滑伯仁总结《内经》脉学的纲要为“上下来去至止”六个字。在《诊家枢要》中说:“察脉须识上下来去至止六字,不明六字,则阴明虚实不别也。”当然,这六个字还要结合六淫,七情之脉象,具体分析:如风浮,寒紧,暑虚,湿细,燥涩,火数,喜缓,悲短,忧涩 思结,恐沉,惊动,怒急等等。  
学习脉诊,最好参照《内经》《难经》相关内容,如《脉要精微论》等,值得注意的是四时六气旺脉应心中有数,如《难经》“七难:经言少阳之至,乍大乍小,乍短乍长;阳明之至,浮大而短;太阳之至,洪大而长;太阴之至,紧大而长;少阴之至,紧细而微;厥阴之至,沉短而敦”。至于《伤寒论》的六经传变顺序与有何内在关系,还得请教方家。  
《素问。脉要精微论》提出“诊法常以平旦;本条经文是黄帝问歧伯“诊法何如”时,歧伯所答:诊法常以平旦,阴气未动,阳气未散,饮食未进,经脉未盛,络脉调匀,气血未乱,故乃可诊有过之脉”;所讲的是脉学要领。因此不能就脉而论脉,而是强调脉诊与四诊合参,与四时合参,神色形态合参,与病因病况合参。更以“持脉有道,虚静为保,才能真正认识和分辨脉象,方能鉴别病脉。  
脉诊的内容极为丰富,有很大的研究价值,在临床上非常有用,很多病人舌象上没有任何异常,但脉象就能反映出很多问题,如左脉大于右脉一倍,张锡纯分析认为:如果寒温之邪传入阳明,其“脉皆右大于左”,因为右脉阳明属脾胃也,因而认为“阳明之脉在右也”;因此,张氏认为“此证独左大于右,乃温病之变证也,故方用小剂白虎汤(生石膏用五钱)重加生杭芍两半,煎汤两茶杯顿饮之,从外感论治,须臾小便一次甚多,病若失,又如右脉大于左脉,其“脉右部弦硬异常,按之 甚实”张氏认为:其“脉象不为洪实而弦硬之象者,因胃土受侮。亦从肝木之化也,此乃外感伏邪,因春萌动,传入胃腑,久而化热,而杆木复乘时令之旺以侮克胃土所致。因此,从内伤论治,方用滋阴泻热之法,药用生杭芍,山药,滑石,玄参各一两,甘草,连翘各三钱,煎服一剂,热与腹痛皆愈强半,且”脉象已近和乎”。又将芍药,滑石,玄参各减半,又服一剂而痊愈。  
可见脉诊在临床上的指导用药的重要性,“微妙在脉,不可不察”,古人对于脉诊是非常重视的。很多老一代的中医先生,其脉诊功底非常深厚,也有很多人用脉诊来评价一个中医先生的医术水平。当然,单凭脉诊一项来诊病论治,还是不全面的。。。。。。。  
有什么问题可以联系我:电话-0311-88809112,电子邮箱:yindongjie888@yahoo.com.cn网站:bbs.yidir.cn.我们共同学习中医理论,共同继承,发扬祖国医学,使之为全人类服务。  
印东杰于石家庄  

作者: 哲医    时间: 2007-2-28 16:25
标题: [原创]学诊脉的一本好书
也谈中医脉诊---------
    脉诊的历史非常悠久,但概括起来说,可分三个阶段:一、起源阶段,二、形成阶段,三、持续发展阶段。对脉诊的研究,必须了解这三个阶段的概况。
一,起源阶段
   脉诊的起源很早,在秦汉以前的古文献资料已有所记载。如《史记.扁鹊传》说:“至今天下言脉者,由扁鹊也。”这说明,脉诊至少起源于扁鹊活动的年代。但是,从扁鹊脉法的实际内容看,当时的脉诊已经有了很高的理论水平和娴熟的实用技术,这说明,在扁鹊活动的时期,诊脉的方法早已产生。
   据考,扁鹊的活动年代,与《内经》的成书年代大体一致。《内经》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从《内经》的记载看,当时的诊脉方法很多,规模很大,诊脉部位不止一处,而是全身遍诊的诊脉方法。如人迎寸口诊脉法、三部九候诊脉法、尺寸诊法、尺诊、色脉尺诊、色脉诊法等。这说明,脉诊的起源,应该上溯至比春秋战国更久远的时期。
    近代出土的简帛医书,如《脉法》、《阴阳脉死候》、《流沙堕简》和《五十二病方》等,其成文早于《内经》的有《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这些出土文献也可证实,脉诊的起源比春秋战国时期更久远。
   《内经》的记载表明,古代医家开创了很多种诊脉方法,最初的脉诊是用多种方法对全身的血脉进行检查,既包括诊察脉的跳动,也包括诊察脉的色泽。后来,诊察脉的色泽才从脉诊分化出来,归属于望诊。这说明,脉诊起源于古代医家对全身血脉进行检查的多种方法。经历了若干个世纪的漫长岁月,才由古时代的多种诊脉方法发展成为现在的独取寸口脉法。
   因无确凿史证,很难确定脉诊起源的确准年代。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脉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最晚可以追溯到二千七百年以前,并且,古代医家开创的诊脉方法并非一种,而是很多种诊脉方法并存并用。现在的诊脉方法,是由古时代的多种诊脉方法逐渐发展而成的。《内经》并没记载独取寸口的诊脉方法,但已认识到寸口脉对全身疾病的诊断意义。最早记载独取寸口脉法的经典文献是《难经》。因此,我们现在所用的诊脉方法,是《难经》的后裔。从现存于世的经典文献来看,脉诊以《难经》为鼻祖。《难经》奠定了独取寸口脉法的基础。
   二,脉诊的形成阶段
   从古代医家开创独取寸口的诊脉方法,到《脉经》问世,是脉诊的形成阶段。这一阶段,独取寸口脉法的发展很快,从当时的多种诊脉方法脱颖而出,在应用上越来越普遍,逐渐取代其他诊脉方法。所以,《脉经》是脉诊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标志着脉诊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从《脉经》以后,脉诊成为独立学科,独取寸口脉法独占医坛,古时代的其他诊脉方法在应用上越来越少。
   《脉经》是第一部脉诊专著,对脉诊产生了巨大影响。它记载了二十四种脉名的脉形规范,再加长、短二脉,合为二十六种。并记载了寸关尺三关的划分及三关所主脏腑。还比较详细地记载了各种脉象的主病,为脉象与病证的联系结合供了方式方法和经验。并且,其内容涉及独取寸口脉法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操作方法、脉象名称、脉形规范、脉象主病、脉诊的临床应用、注意事项等方面,成为后世通用的典则。
   《脉经》的记载表明,古代医家积累了非常丰富的脉诊经验,独取寸口脉法的内涵极其深广。在《脉经》成书时期,脉诊已是非常精湛的诊断技术,适用范围广,实用价值大,且有系统理论,并被广泛用于诊疗实践。
   独取寸口脉法的相关技术和古代医家的脉诊经验,主要由《脉经》传于后世。《难经》只涉及独取寸口脉法最基础的理论和基本原则,《脉经》使独取寸口脉法进一步完善,为脉诊成为独立学科奠定了基础。我们现在所用的诊脉方法,从根本上说,是由《难经》和《脉经》沿传下来的。
   三,持续发展阶段
   从《脉经》问世到现在,是脉诊的持续发展阶段。这一阶段,由《难经》和《脉经》奠定了基础。从《脉经》以后,脉诊的常用脉象名称、脉形规范、脉象主病、寸关尺的分部及其所主脏腑、脉诊的临床应用和注意事项等,基本上都以《脉经》为宗。
   近两千年以来,《脉经》既是脉诊的奠基文献,也是脉诊的指导文献。后人应用的脉法,几乎都是《脉经》遗法,都以《脉经》为典则。所以,尽管有人未曾读过《脉经》,但所用的诊脉方法,都是《脉经》传下来的。
   在《脉经》的基础上,经过历代医家艰辛努力,脉诊取得很大成就,积累了丰富经验,为人类健康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是,总的看,从《脉经》以后,脉诊自身的发展不快,存在问题不少。
   最近研究表明,《难经》和《脉经》都是用古时代的表达方法记载了当时的脉诊理论和精湛技术,都有“秘而不售”的特点,且语法恢诡,言词古奥,后人很难理解。因此,脉诊的理论和技术确实被埋没或被误解了一部分。特别是有些脉象的脉形规范和实际意义,在很早以前就被埋没或被误解了,直接影响了脉诊的适用范围,消弱了脉诊的诊断作用。并且,对脉诊的发展极其不利。由此导致,若与《难经》、《伤寒杂病论》和《脉经》等经典文献记载的诊脉方法比较而言,现在的诊脉方法确显逊色。
   近两千年的诊疗实践和最近的挖掘工作证实,由于《难经》和《脉经》的表达方法难理解,脉诊的理论和技术并没全部传下来。时至今日,在《难经》和《脉经》中,仍可挖掘出与脉诊技术密切相关的重要内容,这都是脉诊的组成部分,也是脉诊的宝贵财富。因此,现在的诊脉 方法,急待于充实和完善,这是脉诊在现阶段必须解决的问题。若不解决这个问题,脉诊的发展和提高就有障碍,将永远面临难以逾越的鸿沟。
    以上三个阶段,反映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即:《脉经》问世以前,诊脉的方法发展很快,已经形成非常完整的体系,并且,《难经》和《脉经》对诊脉方法传于后世,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历史影响。我们现在所用的诊脉方法,主要是由这两部经典文献传下来的。然而,这两部经典文献,言词古奥,表达方法很难理解。由此导致,脉诊的重要理论和精湛技术,至今还有一部分内容被埋没着。必须将这部分内容再挖掘出来,并充实到现在的诊脉方法,脉诊才能更完善、更合理、更科学、更实用。
  


作者: 五积散    时间: 2007-2-28 16:56
标题: [原创]学诊脉的一本好书
下面引用由古水流2007/02/28 11:34am 发表的内容:
鉴于论坛管理层能够坚决公证地主持论坛,古水流收回投诉。同时将自己在此主题内与学术交流无关的文字全部在删除,并在自己的电脑内备份。
古版主的投诉有效,已经受理。


-=-=-=-=- 以下内容由 五积散2007年02月28日 05:07pm 时添加 -=-=-=-=-
受害者如果不投诉,本版版主为了维护版面秩序,净化论坛空气,可以以公诉人的身份起诉对方。
作者: 赵红军    时间: 2007-3-1 14:40
标题: [原创]学诊脉的一本好书
许老师好文章!
作者: 哲医    时间: 2007-3-1 15:53
标题: [原创]学诊脉的一本好书
呵呵,珍珠先生恐有广告之嫌啦
作者: 新用户    时间: 2007-3-1 23:54
标题: [原创]学诊脉的一本好书
请尊守论坛规则,别有广告行为!

作者: 五积散    时间: 2007-3-2 08:52
标题: [原创]学诊脉的一本好书
下面引用由新用户2007/03/01 11:54pm 发表的内容:
请尊守论坛规则,别有广告行为!
切记!
如果再有广告行为,帖子就要被转移了。

作者: 赵红军    时间: 2007-3-2 09:24
标题: [原创]学诊脉的一本好书
下面引用由五积散2007/02/27 10:03pm 发表的内容:
哈哈哈,五积散不需要支持,支持我是五积散,不支持就不是五积散了?呵呵~~
什么叫大道至简呢?
你看《伤寒论》了没有,你肯定看了,对吧。
那桂枝汤也就五味药,可是张仲景却用它化裁出很多的方剂,几乎占了全书方剂总量的四分之一,对吧。
这就叫大道至简,桂枝汤谁不知道?我儿子都知道。
但是知道不等于理解,明白吗?
补中益气汤的问题如果我计划在你搞懂了桂枝汤之后,再给你讲。
欢迎你常来摸五积散的臀部。

就你这个回复,我已经应答一次了,是谁把我的帖子删了,站出来说一声!可不要做无名英雄啊!
好好的又把儿子拉出来了,什么意思?是要说你的儿子都懂桂枝汤,别人不懂是吗?我的儿子十六岁了,上初二,但不知道你的儿子多大了,除了桂枝汤还懂得什么?干脆直说算了,用不着这样拐弯抹角的么!
你五积散的是老虎的屁股真的摸不得吗?和你辩论指出你的谬误以免误导后学,你回敬我“欢迎摸你的殿部”,那好,我也请你常摸我的脚趾头,说不定还可以给你的理性带来一丝的灵感呢!
真的是只许州官防火,补虚百姓点灯吗?如若再删帖,请给一个充足的理由先,否则我将投诉!

作者: 五积散    时间: 2007-3-2 20:26
标题: [原创]学诊脉的一本好书
下面引用由赵红军2007/03/02 09:24am 发表的内容:
就你这个回复,我已经应答一次了,是谁把我的帖子删了,站出来说一声!可不要做无名英雄啊!
我删除了你的文贴,原因是因为你的帖子中有不规范的语言。
下面引用由赵红军2007/03/02 09:24am 发表的内容:
好好的又把儿子拉出来了,什么意思?是要说你的儿子都懂桂枝汤,别人不懂是吗?
下面引用由五积散2007/02/27 10:03pm 发表的内容:
这就叫大道至简,桂枝汤谁不知道?我儿子都知道。
我只是说我儿子知道桂枝汤,没有涉及到你儿子的任何问题吧,不要无端的猜测。
下面引用由赵红军2007/02/27 09:20pm 发表的内容:
莫非你五积散就是老虎的尾巴摸不得的吗?
下面引用由五积散2007/02/27 10:03pm 发表的内容:
欢迎你常来摸五积散的臀部。
你诽谤五积散是老虎,这个我不追究你,既然你说是老虎,你也喜欢摸老虎的臀部,那我自然要成全你,让你摸的。


作者: 五积散    时间: 2007-3-2 20:28
标题: [原创]学诊脉的一本好书
特别提醒赵红军:与学术讨论无关的文字,以后不要再发。
作者: 赵红军    时间: 2007-3-2 21:53
标题: [原创]学诊脉的一本好书
谢谢合作,再次感谢!
作者: 欧阳书奇    时间: 2007-3-2 22:13
标题: [原创]学诊脉的一本好书
“[原创]学诊脉的一本好书”“向大家推荐一本学诊脉的好书”
其实这是广告帖,应该删除。
《最新实用诊脉法》,从书名上就知道有问题,最新诊脉法?这就有异于以前的诊脉方法,以前的诊脉方法就是一根手指头、二根手指头、三根手指头;部位也离不开天、地、人。如果这是最新的,那应该不在天地人三部,应该在其它部位出现。

顺便说一下,大家不要书生气太重了。

作者: 杏林独步    时间: 2007-4-12 15:40
标题: [原创]学诊脉的一本好书
钟弱翁所至,好贬驳榜额字画,必除去之,出新意,自立名为重书之,然书实不公,人皆苦之。尝过庐陵一山寺,有高阁壮丽。翁弱与僚属部曲拥立,望其榜,曰:“定惠之阁”,旁题姓名漫灭。弱翁放意称谬,使僧梯取之,拂拭就视,乃鲁国颜真卿书,弱翁顾谓曰:“似此字画,何不刻石?”即令刻石,侍者以为笑。
作者: 古水流    时间: 2007-4-12 16:15
标题: [原创]学诊脉的一本好书
古好事,代钟曰:“似此好贴,何不加精?”
作者: 珍珠    时间: 2007-4-12 16:38
标题: [原创]学诊脉的一本好书
我曾发过一篇书评,不是广告,不知什么原因被删了。
作者: 哲医    时间: 2007-4-19 10:27
标题: [原创]学诊脉的一本好书
下面引用由珍珠2007/04/12 04:38pm 发表的内容:
我曾发过一篇书评,不是广告,不知什么原因被删了。
广告或变相广告,都会被删除的。这是论坛的规矩。

作者: 最后的中医    时间: 2007-7-20 00:40
标题: [原创]学诊脉的一本好书





欢迎光临 导航中医药 (http://gtcm.info/)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