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标题: [原创]《说东道西》答:“谁能解在下之疑?” [打印本页]

作者: 桂枝汤    时间: 2003-7-7 15:59
标题: [原创]《说东道西》答:“谁能解在下之疑?”
[这个贴子最后由桂枝汤在 2003/07/07 05:25pm 第 1 次编辑]

《说东道西》答:“谁能解在下之疑?”    玄隐子先生2003/06/25 09:33pm在《古籍新翻》中提出了《伤寒论》中的一个问题:“《伤寒论》第29条:“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表面看起来,是“桂枝”与“桂枝汤”一字之差的问题,其实质关系到对仲景先生的学术思想的探讨。
我在2003/06/26 11:48am针对这个问题,提出了几个问题:
“1/ “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这里所说的,是不是表症?
2/“反与桂枝汤,欲攻其表,”那么,桂枝汤是不是攻表之剂?
3/ 玄隐子 先生提出“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患者是阴阳两虚的表现。”这能不能成立?
4/ 玄隐子先生提出:“然桂枝汤不正好是调和阴阳之剂吗?”
5/仲景先生后用的两方,都是桂枝汤中:一方去桂、芍;一方去桂、枣;共同去掉的还是一个药:桂枝。其原理何在?
还是一条条的来吧。”
此问题,摆在那里,一晃过去了十多天,看的人不少,答的人不多。我想,大家的谦逊精神可佳。
《古籍新翻》是我要求加的一个栏目,看来,还是作法自受。无法,只好翻吧。
《伤寒论》自汉代张仲景著作之后,历朝来,对此书诠注的人不少,我手头上只有三十多个版本,可见一斑。
张先生提出的“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在他那个时代,去《内经》成书年代不远。他手头上无非是“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罢了。从张先生的治学思想来看,是与这几本著作,是紧密联系的。
“内经”中,在经络上是提出了十二经脉。而仲景先生提出的是六经。他俩之间,是否有他的内在联系?有人说是各自独立的,六经学说,是仲景先生独创的。是真的么?
不然。请看:《伤寒论》中首先提出的一条,“太阳之为病,脉浮,头痛、项强而恶寒”。一个“项强”,(脖子,前面为颈,后面为项)点明了足太阳膀胱经所过之处。(足太阳膀胱经从头经背下达。)所发,仲景先生,把“脉浮,头痛,项强而恶寒”定为太阳病的理论根据就在此。
“自汗出”,太阳表证有,同样,阳明里证中也有。属于阳虚之象。
那么,这里23条中的“小便数、心烦、脚挛急”又是何经之症?考“挛”字,是“手脚蜷曲不能伸”之意。这里所讲的几个症状,正是足阳明胃经所过之处。(足阳明胃经从头经腹下足下,当然,足三阴三阳除了太阳膀胱外,均走腹内经过。)
据此,“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的病症,是由表转入里的征象。
仲景先生紧接着说:“反与桂枝欲攻其表,”一个“反与”,那就是说,这个症状是里症,反用了“攻其表”的“桂枝汤”。一个“欲”字,表达了医者的判断失误。把里证判断成了表证,所以带来了一系列因误诊用错方剂的症状。
证属里,当用了桂枝汤后,阳气进一步受损,所以出现“厥”,出现“咽中干,烦躁吐逆者,”必需温中而复阳。“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之后再给“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当出现“谵语者”,说明腹中有燥屎存在,是用桂枝汤发散太过,阳明胃液灼伤,“少与调胃承气汤”,通其大便,使燥邪得解。
如果有医者,固执己见,一再“发汗”,那就更麻烦了,到时,阳气将绝,非“四逆汤”莫解。
此29条,所表达的意义明白在此。“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不能从“脉浮、自汗出、微恶寒”几个症状就把它判断为太阳桂枝汤证。为医者要注意“小便数、心烦、脚挛急”等阳明胃经所过之处的几个症状。不然,就一错再错,这就叫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古人云:不明经络,何以言医。如果对经络熟悉,每一种症状,它与何经相连,是属于何经所过之处,这样,以于判证,处方,遣药,都有规距可依。避免了“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的危险。
再说,到底这里是“桂枝”?还是“桂枝汤”?
从仲景先生整部书来看,他还从未单独用过一味药的提法。就是在用一味药时:甘草,他也要写成“甘草汤主之”。古代,是把煮沸的水,叫“汤”。所以,所用的药,都是经过煮沸成汁后,再给病人服用,仲景先生把几味药组合在一起,经过煮沸后,给病人用,于是就有了某某汤、某某汤之说。
为什么有的版本又是出现“桂枝”?这是后来的医家,发现从整个治疗过程来看,“桂枝汤”这个方子的几味药,后来都用上了,就是多了个“桂枝”。就好象此证,是不应该用“桂枝”,反用了含有“桂枝”的“桂枝汤”。所发就去掉“桂枝”就行了。
此事不是一个简单的“桂枝汤”中去掉“桂枝”的用药错误的问题。而是反映了判证的失误问题。
那么,“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之证,应该用何方?————“芍药甘草附子汤”。对否,请各位“古籍新翻”。
总之,这条,给我们的启示是:
一:是“反与桂枝汤欲攻其表”,而不是“反与桂枝欲攻其表”。处理的错在“欲攻其表”
二:“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之证,是太阳表证将解,阳明里证欲显的一个属于里证的范畴。
三:所有条文,是属于把“证”误判为“太阳表证”后,误下“桂枝汤”的变证救治过程。
四:“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之证,是“阴阳两虚。正方是“芍药甘草附子汤”。
五:六经辨证,离不开十二经脉的基础理论。同样,中医的理论,相互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不能割裂开来运用。谁片面地运用,谁就要摔跤。
六:中医书籍,不可能一读就懂,没得象“打破砂锅——纹(问)到底”的这种精神,一知半解,道听途说,是学不好中医的。

作者: 五积散    时间: 2003-7-7 22:30
标题: [原创]《说东道西》答:“谁能解在下之疑?”
[这个贴子最后由五积散在 2003/07/07 10:35pm 第 1 次编辑]
下面引用由桂枝汤2003/07/07 03:59pm 发表的内容:
《说东道西》答:“谁能解在下之疑?”    玄隐子先生2003/06/25 09:33pm在《古籍新翻》中提出了《伤寒论》中的一个问题:“《伤寒论》第29条:“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欲 ...
既然看过三十多家的注解,那一定是伤寒大家了:)不过你说的这些,站在你的角度来讲,可能是对的,站在我的角度来讲,没有一个是对的。
另:有个很简单的问题向你请教:伤寒论中,仲景所提到的“桂枝证”“柴胡证”按照你的说法,就是桂枝一味药吗?就是柴胡一味药吗?你理解中医的方式方法确实比较奇特:)就说死扣字眼,我也没有见到你这种扣法。
另:回玄隐之贴也是在你的一再要求下,才回的,这里是中医论坛,虽然你年龄大些,但是在学术的角度上,是没有年幼之分的,我认为这里没有必要搞什么“意识形态”的斗争。全权以学术为重,这才是一个斑竹应尽的责任!以后尽量少惹你心烦,你不是有权利吗?

作者: 秦越人    时间: 2003-7-7 23:54
标题: [原创]《说东道西》答:“谁能解在下之疑?”
“既然看过三十多家的注解,那一定是伤寒大家了”
哪能这样作学术讨论呢?我看过伤寒论注解不止三十多家,自问连粗知伤寒学说也不夠资格。

作者: 崔广恒    时间: 2003-7-8 12:12
标题: [原创]《说东道西》答:“谁能解在下之疑?”
各有精意,但我更赞同五积散兄的解答!
作者: 学海无涯    时间: 2003-7-9 12:27
标题: [原创]《说东道西》答:“谁能解在下之疑?”
桂枝汤先生的说法,我保留意见。因为看不明白。
作者: 桂枝汤    时间: 2003-7-11 07:30
标题: [原创]《说东道西》答:“谁能解在下之疑?”
学海无涯 先生:我把两个条文放在一起你就明白了。
20、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支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28、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汤,
此两条,共同处是:有汗。
但一是“发汗,遂漏不止”,一是“自汗出”
不同处:一是“恶风”,一是“恶寒”。
一是:“小便难”,一是“小便数”。
一无“心烦”,一有“心烦”。
一是“四支微急,难以屈伸者”,一是“脚挛急”
两条相隔仅六条,出自一人的手笔,总不会是误笔?
学了医的人,这几点,有没有区别,心下应该明白。
作者: 五积散    时间: 2003-7-11 13:16
标题: [原创]《说东道西》答:“谁能解在下之疑?”
下面引用由桂枝汤2003/07/11 07:30am 发表的内容:
学海无涯 先生:我把两个条文放在一起你就明白了。
20、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支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28、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 ...
我说句直率点的话:桂枝汤先生,你根本就不懂中医.

作者: 桂枝汤    时间: 2003-7-11 15:30
标题: [原创]《说东道西》答:“谁能解在下之疑?”
我要是懂,还来问你?我是不懂,你又能懂多少?那就请教啊。这总可以吧。
这里,有一个故事:新疆的阿凡提在一次会上发言。他说:”今天我要谈三个问题。”大家认真而听。他说:“第一个问题,你们懂吗?”大家说:“不懂。”他说;“你们不懂,那还讲什么?第二个问题,你们懂吗?”大家见第一个问题说不懂,就不讲,于是就异口同声地说:“懂了。”他说:“既然你们懂了,就不用我讲了。第三个问题,你们懂吗?”大家看前两个问题都被他胡弄过去了,就商量一致,把一半人说不懂,把一半人说懂了,看你阿凡提怎么办。谁知阿凡提说:“那就更好。更不需要我讲了,让懂的人向不懂的人讲就行了。”

作者: 大侠    时间: 2003-7-11 16:44
标题: [原创]《说东道西》答:“谁能解在下之疑?”
下面引用由五积散2003/07/11 01:16pm 发表的内容:
我说句直率点的话:桂枝汤先生,你根本就不懂中医.
何以见得?
作者: 桂枝汤    时间: 2003-7-11 17:15
标题: [原创]《说东道西》答:“谁能解在下之疑?”
王积散先生:在你当此栏版主时,三七生先生的一篇“ [原创]伤寒求本 ”你把这定为精。
这里,摘两段下来:
20、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支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漏汗不止,毛窍洞开,故恶风。小便难,四支微急,难以屈伸者,寒气拘之,阴气不化也,故加附子散其内寒。)
28、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汤,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燥,吐逆者,作甘草于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
(此内证已作,仍发其表,遂令所伤之阴阳更受其伤,此数方者,因其逆之不同而救之也。)
怎么样?三七生先生是否是懂医?
如果三七生先生也算不懂,那么,你又把它定为“精品文章”。那不成了“不懂装懂”?
作者: 小乔    时间: 2003-7-11 17:48
标题: [原创]《说东道西》答:“谁能解在下之疑?”
五积散先生心存偏见,文章语句好似一下一下针对桂枝汤先生。
這样讨论学术,有啥子意义?
作者: 五积散    时间: 2003-7-11 18:50
标题: [原创]《说东道西》答:“谁能解在下之疑?”
下面引用由桂枝汤2003/07/11 05:15pm 发表的内容:
王积散先生:在你当此栏版主时,三七生先生的一篇“ 伤寒求本 ”你把这定为精。
这里,摘两段下来:
20、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支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漏汗不止, ...
加精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礼貌”
你认为三七懂医吗?

作者: 小乔    时间: 2003-7-11 19:01
标题: [原创]《说东道西》答:“谁能解在下之疑?”
加精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礼貌”
你认为三七懂医吗?
不懂「“加精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礼貌”」是什么意思?
请教五兄,何为才懂医?


作者: 江满月圆    时间: 2003-7-11 20:10
标题: [原创]《说东道西》答:“谁能解在下之疑?”
   许学士《伤寒九十论》已将此两条条文作了对照,已并非新论了。
   一人太阳症,因发汗不止,恶风,小便数,足挛急,屈而不伸,脉浮而大。许曰:此证在仲景方中有两条,大同小异。一则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曲伸;一则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一则漏风小便难,一属有汗小便数,不可混治。此当用桂枝加附子汤。三啜而汗止。佐以芍药甘草汤,足便得伸。
作者: 玄隐子    时间: 2003-7-11 23:47
标题: [原创]《说东道西》答:“谁能解在下之疑?”
这样讨论下去,到是在下的过错了。希望握手言和。所谓
“今天是就学术问题进行的讨论,不涉及任何单位和个人。
不周之处请多包涵,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所有的成就都是老师的,所有的经验都是来自病人的。
所有的功德回向一切众生。”
上面是在下敬佩的一位先生之语。与各位共勉。
另外,以在下之愚见,各位的观点,对在下均有所启发。因此,想,也许有无标准答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大家都思了,索了,有进步了,这是关键。当然,如有标准答案,也是好事。毕竟仲师没有明言。也许是留给后人一个思考空间吧
作者: 玄隐子    时间: 2003-7-11 23:54
标题: [原创]《说东道西》答:“谁能解在下之疑?”
下面引用由江满月圆2003/07/11 08:10pm 发表的内容:
许学士《伤寒九十论》已将此两条条文作了对照,已并非新论了。
   一人太阳症,因发汗不止,恶风,小便数,足挛急,屈而不伸,脉浮而大。许曰:此证在仲景方中有两条,大同小异。一则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恶 ...
不过阳虚轻重有别,漏者,阳虚甚,固阳则阴自回;恶风一条,阳虚不若漏之甚,因心烦而证阴伤,因此似乎均可以桂枝加附子汤为基方,后者是否可参入黄连阿胶鸡子黄汤之意,益阴除烦?
作者: 江满月圆    时间: 2003-7-12 10:28
标题: [原创]《说东道西》答:“谁能解在下之疑?”
   此条太阳之表感有风邪,少阴之里阴阳偏虚。
   与桂枝攻表,汗出伤阳阳无以复。
   与桂附温里,阴液徒伤阴何以生。
   甘草干姜救误,乃从中焦辛甘化阳。而甘草用至四两,用以守中滋化。
   芍药甘草益阴,亦入中焦酸甘化阴。思芍药缓急除烦,遣药何其精准。
   《神农本草》云:甘草主五脏六腑寒热邪气。
    用炙草四两奠安中气,以为阴阳化生之源;生姜二两,大枣十二枚,轻散表邪。以瞻病之进退,不知可否?
   
    提出问题远比解决问题重要。玄隐子先生的问题真好。
  
作者: 五积散    时间: 2003-7-12 11:12
标题: [原创]《说东道西》答:“谁能解在下之疑?”
下面引用由桂枝汤2003/07/11 03:30pm 发表的内容:
我要是懂,还来问你?我是不懂,你又能懂多少?那就请教啊。这总可以吧。
这里,有一个故事:新疆的阿凡提在一次会上发言。他说:”今天我要谈三个问题。”大家认真而听。他说:“第一个问题,你们懂吗?”大家 ...
这个问题争论的不是“桂枝加附子汤”还是“芍药甘草附子汤”的问题,如果这条单纯就是否是“桂枝加附子汤”还是“芍药甘草附子汤”那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关键而是你理解中医的方式方法问题。你在本楼的首层的那一大堆话,我反复看过,可能是我水平太低,始终没有看懂。
毛泽东一生没有摸过枪,但是却可以指挥千军万马。把大家团结到一起,这是你的最主要的责任!!!

作者: 桂枝汤    时间: 2003-7-12 13:16
标题: [原创]《说东道西》答:“谁能解在下之疑?”
五积散先生:谢谢你。你让我明白多了,由不懂到知道。
作者: 江满月圆    时间: 2003-7-12 15:32
标题: [原创]《说东道西》答:“谁能解在下之疑?”
  五积散先生入木三分,桂枝汤先生虚怀若谷,均值得学习。
作者: 学海无涯    时间: 2003-7-12 20:14
标题: [原创]《说东道西》答:“谁能解在下之疑?”
呵呵,诚然!
作者: 别有洞天    时间: 2003-7-12 20:31
标题: [原创]《说东道西》答:“谁能解在下之疑?”
《伤寒论注》[清]柯  琴撰
(摘抄)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汤,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燥,吐逆者,作甘草于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
(柯琴注释)此非桂枝汤症,而形似桂枝汤症。[石武][石夫]类玉,大宜着眼。
桂枝症以自汗出为提纲。然除头痛发热、恶寒恶风及鼻鸣干呕外,有一件不合桂枝者,即不得以自汗出为主张矣。此条中脚挛急一件不合桂枝症,便当于其不合处推求;而自汗出中合桂枝症,便于自汗出处推求。太阳有自汗症,阳明亦有自汗症。则心烦,微恶寒,是阳明表症;小便数,脚挛急,是阳明里症,便当认为阳明伤寒,而非太阳中风矣。然症不在表,不当用桂枝,;症不在里,不当用承气汤。症在半表半里,法当去桂枝、姜、枣之散,而任芍药、甘草之和矣。芍药酸寒,用以止烦、敛自汗而利小便;甘草甘平,用以泻心、散微寒而缓挛急。斯合乎不从标本,从乎中治之法也。反用桂枝汤攻汗,津液越出,汗多亡阳,脚挛急者因而厥逆矣。咽干、烦燥、吐逆,皆因胃阳外亡所致,必甘草干姜汤救桂枝之误,而先复其胃腕之阳,阳复则厥愈而足温矣。变症虽除,而芍药甘草之症未罢。必要更行芍药甘草汤滋其阴,而脚即伸矣。或胃实而谵语,是姜、桂遗热所致也,少与调胃承气和之,仗硝、黄以对诗乎姜、桂,仍不失阳明燥化之治法耳,问曰:六经皆始于足,脚挛急独归阳明者何?曰:阳明乃血所生病,血虚则筋急,且挛急为燥症,燥化又属阳明故也。曰:太阳主筋,所生病非太阳乎?曰:太阳脉盛于背,故背中脉太阳居其四行;阳明脉盛于足,故两足脉阳明居其六行。《内经》曰:身重难以行者,胃脉在足也。是足挛当属阳明矣。故头痛、项背强、腰脊强,凡身后者属太阳;颈动几几、脚挛急,凡身以前者属阳明。即如痉病,项强急,时发热,独头摇,卒口噤,背反张者,太阳也;胸满口噤,卧不着席,必[齿介]齿,脚挛急者,阳明也。愚谓仲景杂病论亦应分六经者,此类是与?
自汗、心烦、恶寒,皆阳虚症,独以脚挛急认为是阴虚;咽干,烦燥,皆阳盛症,独以厥认为亡阳。独处藏奸,惟仲景独能看破。曰反与,曰少与,是用成方;曰作,曰更作,是制新方。

作者: 五积散    时间: 2003-7-12 21:08
标题: [原创]《说东道西》答:“谁能解在下之疑?”
[这个贴子最后由桂枝汤在 2003/07/15 10:40am 第 1 次编辑]
下面引用由桂枝汤2003/07/12 01:16pm 发表的内容:
五积散先生:谢谢你。你让我明白多了,由不懂到知道。
桂枝汤先生此意,值得所有中医论坛的斑竹效法和学习!盖中医论坛,要紧紧抓住“医”这个主题,任何和中医无关的东西,诸如“人事问题”“意识形态”“拉帮结派”.....应彻底的扫除!突出解决实际问题,让大家确实能够上网有所得,有所获。这是一个论坛生存的灵魂和价值!有的论坛坛主,自以为事,孤芳自赏,在四诊全无的情况下,处方就满天飞,自翊:拯救病人。动辄:挽救生命。真是可发一笑!
桂枝汤先生此言,使我想起不久前的意大利总理贝卢斯科尼......
能正确和客观的看待自己,是人的一个质的飞跃
对于桂枝汤先生的这种精神,我表示深深的敬意!并且要象桂枝汤先生学习!
作者: 学海无涯    时间: 2003-7-12 21:10
标题: [原创]《说东道西》答:“谁能解在下之疑?”
呵呵,未必吧!
以余言之:此证阳虚为本,自汗出,微恶寒,乃是卫外之阳不足也;小便数者,阳衰不能制水也;心烦者,阳不运饮,扰心生烦也;脚挛急者,阳虚不能御湿也。
  楼上先生认为脚挛急是阴虚未必也。阳虚、湿注皆可导致,先生以为然否?
作者: 学海无涯    时间: 2003-7-12 21:12
标题: [原创]《说东道西》答:“谁能解在下之疑?”
五积先生真乃痛快人也!
作者: 江满月圆    时间: 2003-7-12 21:46
标题: [原创]《说东道西》答:“谁能解在下之疑?”
   学海无涯先生你好,在下以为:
       肾阳不能制水,溺当清而长;少阴虚热,溺必赤而短。
       阳证生烦,阴证生躁。
       阳虚足挛,足必觉冷;阴虚足挛,足必不冷。
       此条先云烦,乃虚热也。误治伤阳,而云烦躁者,阳虚始著也。
      请赐教!
作者: 秦越人    时间: 2003-7-13 12:09
标题: [原创]《说东道西》答:“谁能解在下之疑?”
阳虚足挛,足必觉冷;阴虚足挛,足必不冷。
      此条先云烦,乃虚热也。误治伤阳,而云烦躁者,阳虚始著也。
讨论至此,已入要领;诸君契而不舍,真正的疑点已浮出水面,乘胜追踪,为何舍桂枝汤,舍桂枝汤加附子汤而选用甘草干羌汤,足挛缓,即用芍药甘草汤,其理自明。

作者: 江满月圆    时间: 2003-7-13 12:56
标题: [原创]《说东道西》答:“谁能解在下之疑?”
   秦越人先生,您好!您似乎认为,本条讨论至此尚有未尽之言,在下愚昧请予点破。谢谢!
作者: 五积散    时间: 2003-7-13 15:12
标题: [原创]《说东道西》答:“谁能解在下之疑?”
下面引用由小乔2003/07/11 05:48pm 发表的内容:
五积散先生心存偏见,文章语句好似一下一下针对桂枝汤先生。
這样讨论学术,有啥子意义?
有中医的地方,肯定有你,家里热吗?有时间我回家请你吃火锅:)
生抠鹅肠?怎么样:)

作者: 江满月圆    时间: 2003-7-13 15:50
标题: [原创]《说东道西》答:“谁能解在下之疑?”
  在下冒昧请五积散先生多讨论学术问题,莫与他人怄气。、
  
  些须小事争不休
  邪由皮毛结心头
  请得一剂五积散
  透达表里解烦忧
  
作者: 学海无涯    时间: 2003-7-13 16:59
标题: [原创]《说东道西》答:“谁能解在下之疑?”
学海无涯先生你好,在下以为:
      肾阳不能制水,溺当清而长;少阴虚热,溺必赤而短。
      阳证生烦,阴证生躁。
      阳虚足挛,足必觉冷;阴虚足挛,足必不冷。
      此条先云烦,乃虚热也。误治伤阳,而云烦躁者,阳虚始著也。
     请赐教!
  月圆先生,虚热未必就是阴虚引起,伤寒论中烦躁并无阴阳之分。五苓散,桂枝汤,吴茱萸汤等等皆有烦躁。
作者: 江满月圆    时间: 2003-7-13 17:16
标题: [原创]《说东道西》答:“谁能解在下之疑?”
   如为阳虚里寒外热,起手便当用通脉四逆汤。用甘草干姜汤救逆力实不逮。
   当然,烦躁连在一起大多指烦,如大青龙汤证。
作者: 学海无涯    时间: 2003-7-13 17:58
标题: [原创]《说东道西》答:“谁能解在下之疑?”
所言也有理!
作者: 桂枝汤    时间: 2003-7-13 19:15
标题: [原创]《说东道西》答:“谁能解在下之疑?”
伤寒十二经    指伤寒十二经让侯    伤寒六经证侯中各有足经和手经的证侯
如:初病头痛,打杂脊强,恶寒,属足太阳;
发热,面赤,恶风,属手太阳;
目疼,鼻干,不得卧,属足阳明;
蒸热而渴,属手阳明;
胸胁满痛,口苦,属足少阳;
耳聋及痛,寒热往来,属手少阳;
腹满自利而吐,属足太阴;
口干,津不利咽,属手太阴;
四逆自利,属足少阴;
脉微,但欲寐,属手少阴;
耳聋囊缩不知人,赂足厥阴;
烦满厥逆,属手厥阴。
摘自《中医大辞典》1995年第一版  537面左栏

作者: 秦越人    时间: 2003-7-13 19:35
标题: [原创]《说东道西》答:“谁能解在下之疑?”
下面引用由江满月圆2003/07/13 12:56pm 发表的内容:
秦越人先生,您好!您似乎认为,本条讨论至此尚有未尽之言,在下愚昧请予点破。谢谢!
我会,我一定会将个人看法和盘托出,不过目前看大家讨论蛮有意思的,所以暂時将稿件搁置。谢谢!
作者: 五积散    时间: 2003-7-13 21:28
标题: [原创]《说东道西》答:“谁能解在下之疑?”
下面引用由桂枝汤2003/07/13 07:15pm 发表的内容:
伤寒十二经    指伤寒十二经让侯    伤寒六经证侯中各有足经和手经的证侯
如:初病头痛,打杂脊强,恶寒,属足太阳;
发热,面赤,恶风,属手太阳;
目疼,鼻干,不得卧,属足阳明;
...
蒸热而渴,属手阳明;
胸胁满痛,口苦,属足少阳;
中医的概念里,没有绝对的东西,只有对立的双方。就是上面这两条,也要辨证的看。胸胁满痛,口苦,补中益气汤常见,真武汤也有时见之。这就是中医和西医的根本区别之处:)
作者: 秦越人    时间: 2003-7-13 21:56
标题: [原创]《说东道西》答:“谁能解在下之疑?”
[这个贴子最后由秦越人在 2003/07/13 09:58pm 第 1 次编辑]

其实症状特征的归属,在中医临床分析病机病理起着很重要的提示参考作用。
例如温病范畴:尺肤热是手太阴;发热口渴在气分;皮肤红疹在營分;见血在血分;神昏谵言逆心包。这些都是很有参考价值的。
作者: 学海无涯    时间: 2003-7-14 12:05
标题: [原创]《说东道西》答:“谁能解在下之疑?”
     去年有一个中医研究生考问我口苦主何病证?我说据我所知至少有6种情况都可出现。当时他的嘴巴张老大,呵呵。
作者: 桂枝汤    时间: 2003-7-14 14:51
标题: [原创]《说东道西》答:“谁能解在下之疑?”
我们还是来一点面对现实:
近年来,由于是病人自己买药吃。遇到了发烧,就买点感冒药吃。
吃了几天,脉浮数,烧不退,汗照出,心中烦,恶风、恶寒、大便几天未解。就是不见脚挛之象。
请教:此为何症?用何方何药?各人谈谈自己的临床经验。
最好能举例。不尚空谈。

作者: 学海无涯    时间: 2003-7-14 16:48
标题: [原创]《说东道西》答:“谁能解在下之疑?”
       鄙人认为这是邪在三焦气分流连,我通常治此类病概用小柴胡汤。气滞较重者结合升降散,一般一两剂药就能搞定。但这是在您所说的“脉浮数”的情况下使用!若浮缓者我概用桂附剂。
作者: 五积散    时间: 2003-7-14 19:56
标题: [原创]《说东道西》答:“谁能解在下之疑?”
下面引用由桂枝汤2003/07/14 02:51pm 发表的内容:
我们还是来一点面对现实:
近年来,由于是病人自己买药吃。遇到了发烧,就买点感冒药吃。
吃了几天,脉浮数,烧不退,汗照出,心中烦,恶风、恶寒、大便几天未解。就是不见脚挛之象。
请教:此为何症?用何方何 ...
吃了几天,脉浮数,烧不退,汗照出,心中烦,恶风、恶寒、大便几天未解。就是不见脚挛之象。
为什么非要见到脚挛之象?盖学伤寒,学的是法,方剂是次要的,方剂的组成,是依法而立的,大匠只能使人以规矩,并不能使人巧。

作者: 洪七公    时间: 2003-7-14 23:03
标题: [原创]《说东道西》答:“谁能解在下之疑?”
这里好热闹啊。没看明白怎么回事。大家讲讲。
作者: 秦越人    时间: 2003-7-15 09:23
标题: [原创]《说东道西》答:“谁能解在下之疑?”
下面引用由洪七公2003/07/14 11:03pm 发表的内容:
这里好热闹啊。没看明白怎么回事。大家讲讲。
BBS是公共论坛,持别是中医专业论坛,内容当以中医学为核心。凡是与中医学沾不上边的贴文内容,犹其是个人观奌的分岐冲突,请勿在中医专业论坛上张贴。
请网上诸君自律、自重;莫自曝其丑,惹人耻笑。
遵此敬告
作者: 班竹枝    时间: 2003-7-15 19:23
标题: [原创]《说东道西》答:“谁能解在下之疑?”
下面引用由秦越人2003/07/15 09:23am 发表的内容:
BBS是公共论坛,持别是中医专业论坛,内容当以中医学为核心。凡是与中医学沾不上边的贴文内容,犹其是个人观奌的分岐冲突,请勿在中医专业论坛上张贴。
请网上诸君自律、自重;莫自曝其丑,惹人耻笑。
遵此敬告
诚然不错。
多谢版主。
贵论坛非常能纳忠言。谢谢:)

作者: 玄隐子    时间: 2003-7-15 20:51
标题: [原创]《说东道西》答:“谁能解在下之疑?”
[这个贴子最后由玄隐子在 2003/09/08 01:25pm 第 1 次编辑]

《伤寒论》第29条:“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汤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
胡希恕注解:
脉浮、自汗出、心烦、微恶寒,虽形似桂枝汤证,但无热而恶寒,则病已有从阳入阴之象,尤其小便数为胃虚不能以制水。脚挛急为津少不足以养筋。若反与桂枝汤攻表以发汗则益虚津液,故四肢厥而咽中干,激动里饮更必烦躁而吐逆,因与甘草干姜汤温中逐饮,以治烦逆。以复其阳者,谓振兴其胃气,以复津液也。若厥愈足温,而脚挛急不已,再与芍药甘草汤缓其拘挛,其脚即伸。若由于津液亡失,胃中不和而谵语者,可与调胃承气汤微和胃气。假如重发汗或复加烧针,迫使大汗出,必致虚极的阳虚寒重证,虽亦必四肢厥逆,但非本方所能治了,当须四逆汤主之。
桂枝汤先生提出可否用芍药甘草附子汤来治“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而学海无涯则出方桂枝加附子汤,江满月圆提出可以甘草为主立方,于是再思,结合胡老之注,有以下愚见:
似可以芍药甘草附子汤为主方,然可再作微调如次。
一者,增甘草量,从本病后之误治之救方来看,甘草干姜汤、芍药甘草汤、调胃承气汤及四逆汤均含甘草,似可看作是甘草汤的加味,此中似有深意,当是以胃气为本,取甘草之补虚安中之意,胡老亦言小便数为胃虚不能以制水,后又说:以复其阳者,谓振兴其胃气,以复津液也。
二者,芍药可养液,合甘草有柔肝缓急之用。
三者,微恶寒一句,比之桂枝加附子汤句,恶寒当为轻,若纯属阳虚,则其恶寒当不为轻也,如此则当仍有表寒也,以是,则可少入桂枝,量小于芍药,取解表不伤正意。
四者,方中可加茯苓,因胡老言,激动里饮更必烦躁而吐逆,综合上下文,胃虚无以制水,而生里饮,饮逆上冲,则见心烦,故加茯苓者,一可安神,二可化饮,且合少许桂枝,更可下气化饮。
以上愚见,不知当否,请高明指正。
作者: 黄岐建中汤    时间: 2003-7-27 02:14
标题: [原创]《说东道西》答:“谁能解在下之疑?”
我几乎完全赞同  桂枝汤  先生 的分析。时间太晚了,理由容明日详陈。
桂枝汤 的名字起得好!并且也能名副其实,相信对《伤寒论》研究一定有兴趣,这就够了。——总比不学的或无术者强。
作者: 沧海一声笑    时间: 2003-8-7 13:41
标题: [原创]《说东道西》答:“谁能解在下之疑?”
桂枝汤却有两下!!!
五积散看来还年轻气盛,易偏激应事,全仗思维敏捷,悟性不错。但如果这样的是学不好中医的。
心态平和才能学好中医。
作者: 伤寒论叶天士    时间: 2004-8-10 23:19
标题: [原创]《说东道西》答:“谁能解在下之疑?”
下面引用由玄隐子2003/07/11 11:47pm 发表的内容:
这样讨论下去,到是在下的过错了。希望握手言和。所谓
“今天是就学术问题进行的讨论,不涉及任何单位和个人。
不周之处请多包涵,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所有的成就都是老师的,所有的经验都是来自病人的。
...
向玄隐子老师至敬
作者: 伤寒论叶天士    时间: 2004-8-10 23:34
标题: [原创]《说东道西》答:“谁能解在下之疑?”
下面引用由沧海一声笑2003/08/07 01:41pm 发表的内容:
桂枝汤却有两下!!!
五积散看来还年轻气盛,易偏激应事,全仗思维敏捷,悟性不错。但如果这样的是学不好中医的。
心态平和才能学好中医。
同意
作者: aou    时间: 2004-10-1 23:56
标题: [原创]《说东道西》答:“谁能解在下之疑?”
此为太阳阳明合病可与柴胡桂枝汤加石膏与之
作者: xtfsr369    时间: 2004-12-4 16:55
标题: [原创]《说东道西》答:“谁能解在下之疑?”
六经与十二经,我认为是不能混为一谈的。
六经是专门用来讲述伤寒的表里、虚实、病邪之传递的,而与针灸之十二经是有区别的。当然,有一定的相通之处,但确实是大有区别的。

作者: wangzhihua81    时间: 2005-9-11 18:12
标题: [原创]《说东道西》答:“谁能解在下之疑?”
哦?学问就的这样




欢迎光临 导航中医药 (http://gtcm.info/)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