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标题: 五评叶桂席姓案 [打印本页]

作者: 五积散    时间: 2004-3-17 20:21
标题: 五评叶桂席姓案
[这个贴子最后由五积散在 2004/03/17 08:25pm 第 1 次编辑]

席姓。脉左数右缓弱(此为温热病脉),阳根未固(温热与阳根无涉),阴液渐涸(阳邪之甚),舌赤微渴(亦阳邪也),喘促自利溲数(三焦大热),哺刻自热神烦,呓语(日晡许,阳明旺时也,初诊只有晡刻神烦),夫温邪久伏少阴(此沿喻氏旧说,其误即始于此),古人立法,全以育阴祛热(古人治温决不育阴),但今见证,阴分固有伏邪(阳伏于胃,病在阳分),真阳亦不肯纳(乃阳邪之充斥,非真阳之不纳),议仿刘河间浊药轻投(河间从无此法),不为上焦热阻(独此未用一药),下焦根蒂自立(与下焦根蒂无关),冀其烦躁热蒸渐缓(不去其热,热何由缓)。
  熟地炭  茯苓  淡苁蓉  远志炭  川石斛  五味子(方缪)
  又(再诊)晚诊,阴中伏邪(阳伏于胃),晡时而升(的是阳明),目赤羞明(睛不和也),舌绛而渴(渴为温病),与育阴清邪法(以阳邪而育阴,阴愈育阳邪愈固,而云法乎)。
  生地炭(生地之所贵在滋膏,而炒为炭则无用,亦断无先熟后生之理)  元参心  川石斛  炒麦冬(麦冬无炒用者)  犀角  石菖蒲(二味并开心窍,送邪入心)
  又(三诊)脉左数右软(此时脉尚未变),舌干苔白,小溲淋沥(腻涩之效),吸气喘促(呼气促是脱,吸气促乃是闭),烦汗(的是阳明),乃肾阴不承(非也),心神热灼蒙闭(一去胃热,蒙蔽即开),议以三才汤,滋水制热(岂阴虚而火炎耶?此时之邪热,非滋水所能制),三才加茯神、黄柏、金箔(邪必益固),晚进周少川牛黄清醒丸一服(助犀角送邪入心)。
  又(四诊),昨黄昏后,诊脉较之早上,左手数疾顿减(脉象陡变),唯迟中垂而仍动(阳邪内陷矣),呓语不已,若有妄见(胃热蒸心益甚矣),因思肾热乘心(胃热而非肾热),亶中微闭,神明为蒙,自属昏乱(全不实阳明病),随进周少川牛黄丸(领邪入心)一服,俾弥漫无质之热(热本无所谓质),暂可降泄(并未用一降泄之药),服后颇安(并不烦躁矣),辰刻诊脉濡小(脉又变矣),形质大衰(生熟地炭既可立根蒂何至大衰),舌质色淡,下利稀水(邪下陷矣)。夫救阴是要旨(撤热是要旨),读仲景少阴下利篇(太阴阳明亦有下利),上下交征(此句如何接得上),关闸尽撤,必以堵塞阳明为治(昨日犀角,昨晚牛黄,尽开诸窍,一变而为堵塞,况阳明无堵塞之理),以阳明司阖(阳明之阖不如是讲),有开无阖,下焦之阴仍从走泄矣(生熟地炭之功何往)。议用桃花汤。
  人参  赤石脂  炮姜  白粳米(此方补涩而温,与清泄苦降相反)
  又(五诊),晚服照方加茯苓(此时病已垂危,药之出入必不在一味茯苓)。
  又(六诊),脉左沉数,右小数(堵塞后脉又变矣),暮热微汗,时烦,辰刻神清(只有辰刻神清矣),虚邪仍留阴分(实邪仍留阳气),议用清补(当用寒泄)
  人参  茯苓  川石斛  炙甘草  黑栀皮(何用)  糯稻根须(何用)
  又(七诊),金匮麦门冬汤(全与温病无涉)。
  陆九芝评语:凡此所用药后,种种变相,皆《指南》所自言,何以用其法者皆不一问其药之取效固有如是者乎?
××××××××××××××××××××××××××××××××××××××××席姓。脉左数右缓弱(此为温热病脉),
五:单凭此脉陆氏断为温热病脉,未免有经生武断之嫌,叶氏未言证,先言脉,此意是先眀病家之体质为素体阴虚,再加伏气温病,还兼泄泻,真可谓难上加难!盖温病当清,伏气温病较普通温病犹甚,考清代医家治疗此病多选用黄芩汤加减,伤寒多从表传里,故治法多用通阳开散为先务,故伤寒首重阳气。温病有里及表,或下,或透,或苦泄辛开,全凭阴津为材料,故温病治法首重阴液。解放前上海最忌此证(指本案)无论伤寒,温病,一兼素体大便不实,再加治疗不当,多为死症(上海人俗语:倒拉抽屉)可见大便一事,临床医家当最为注意之事,故问诊当尤为周到详细,切勿轻易滑过!

阳根未固(温热与阳根无涉),
五:陆氏忽视病家体质,目光短浅。

阴液渐涸(阳邪之甚),
五:叶氏已经点明患者之体质(阴虚)可见陆氏思维之偏颇。

舌赤微渴(亦阳邪也),
五:温病夹湿,(结合前脉)似乎湿热并重,还加阴虚!


喘促自利溲数(三焦大热),
五:喘促自利溲数,三焦俱废,脱阳之先兆也!陆氏竟辨为三焦大热,大误!

哺刻自热神烦,呓语(日晡许,阳明旺时也,初诊只有晡刻神烦)
五:热入心包,阴伤之重由此可见一般。

夫温邪久伏少阴(此沿喻氏旧说,其误即始于此)
五:俞嘉言此理甚是,陆氏不明伏气温病之根本源头!盖伏气温病较普通温病犹重道理根本与此,素体先有内热,再加新感外邪,里外合应,非典一事,死亡者,多和此相象!

古人立法,全以育阴祛热(古人治温决不育阴),
五:古人治温决不育阴?就此一句话,不知差出叶桂多远。陆氏不眀晓仲景炙甘草汤之意。

但今见证,阴分固有伏邪(阳伏于胃,病在阳分)
五:陆氏三焦概念不清,病位辨别有误。

真阳亦不肯纳(乃阳邪之充斥,非真阳之不纳),
五:叶桂重病家之体,陆氏只看到邪气,浅!盖治病当以活人为第一要务,焉有顾病不顾体之意?故中医是看病的人,西医是看人的病,此非虚言!

议仿刘河间浊药轻投(河间从无此法)
五:不知何意,不作评论。

不为上焦热阻(独此未用一药),下焦根蒂自立(与下焦根蒂无关),冀其烦躁热蒸渐缓(不去其热,热何由缓)。
熟地炭  茯苓  淡苁蓉  远志炭  川石斛  五味子(方缪)
五:叶桂用河间地黄阴子划裁,大约此意,是先存阴,后议邪,结合患者素体阴虚,还兼泄泻,叶桂当免为其治,此证如不先固里,上手直接驱邪,恐病家死之更速,愚以为,陆氏未免有表里不分,缓急不明之嫌,故愚从叶桂之意。
后面医案评论略去。

作者: 江满月圆    时间: 2004-3-17 21:10
标题: 五评叶桂席姓案
下面引用由五积散2004/03/17 08:21pm 发表的内容:
五:单凭此脉陆氏断为温热病脉,未免有经生武断之嫌,叶氏未言证,先言脉,此意是先眀病家之体质为素体阴虚,再加伏气温病,还兼泄泻,真可谓难上加难!盖温病当清,伏气温病较普通温病犹甚,考清代医家治疗此病多选用黄芩汤加减,伤寒多从表传里,故治法多用通阳开散为先务,故伤寒首重阳气。温病有里及表,或下,或透,或苦泄辛开,全凭阴津为材料,故温病治法首重阴液。解放前上海最忌此证(指本案)无论伤寒,温病,一兼素体大便不实,再加治疗不当,多为死症(上海人俗语:倒拉抽屉)可见大便一事,临床医家当最为注意之事,故问诊当尤为周到详细,切勿轻易滑过!
此处是说“漏底伤寒”,名称始见于陶氏六书,楼主之说较为混乱。漏底伤寒之治,以参丁仲英之说为妥。
作者: 江满月圆    时间: 2004-3-17 21:18
标题: 五评叶桂席姓案
下面引用由五积散2004/03/17 08:21pm 发表的内容:
阳根未固(温热与阳根无涉),
五:陆氏忽视病家体质,目光短浅。
阴液渐涸(阳邪之甚),
五:叶氏已经点明患者之体质(阴虚)可见陆氏思维之偏颇。
舌赤微渴(亦阳邪也),
五:温病夹湿,(结合前脉)似乎湿热并重,还加阴虚!
喘促自利溲数(三焦大热),
五:喘促自利溲数,三焦俱废,脱阳之先兆也!陆氏竟辨为三焦大热,大误!
“阳根未固、阴液渐涸”八字,是叶氏此段文字总纲。舌赤微渴、喘促自利溲数之语,皆为此八字之注角。楼主竟又发明“温病夹湿,(结合前脉)似乎湿热并重,还加阴虚!”等语,想必要气死叶天士前辈。

作者: 江满月圆    时间: 2004-3-17 21:38
标题: 五评叶桂席姓案
盖陆氏之评,从以“邪去正安”为眼目,重在驱邪。叶氏不明此理,不知病在何处,用药轻描淡写,以致病气渐深,正气渐耗,终至手忙脚乱,无可奈何。
为医者,切忌不求实际,空谈玄理,治之不效,犹不知悔。误人误几,尽在此处。
作者: 韩英    时间: 2004-3-17 21:41
标题: 五评叶桂席姓案
下面引用由江满月圆2004/03/17 09:18pm 发表的内容:
“阳根未固、阴液渐涸”八字,是叶氏此段文字总纲。舌赤微渴、喘促自利溲数之语,皆为此八字之注角。楼主竟又发明“温病夹湿,(结合前脉)似乎湿热并重,还加阴虚!”等语,想必要气死叶天士前辈。
“阳根未固、阴液渐涸”是证,“舌赤微渴、喘促自利溲数”是症,如何又成了注
角?岂有以症注证之理?
看来二人差距不小。

作者: 江满月圆    时间: 2004-3-17 21:51
标题: 五评叶桂席姓案
下面引用由韩英2004/03/17 09:41pm 发表的内容:
“阳根未固、阴液渐涸”是证,“舌赤微渴、喘促自利溲数”是症,如何又成了注
角?岂有以症注证之理?
看来二人差距不小。
楼主有话直说便是,俱是明眼人,何须如此?
“证”是“症”之玄机。有是“证”,则其症必不能出其范围,“症因证现”也。反此则殆。楼主竟不知晓?
作者: 江满月圆    时间: 2004-3-17 22:08
标题: 五评叶桂席姓案
观楼主往日所发之贴,尚以为学宗温病之士,今见如此不伦之误(五)评,乃悟往日高看楼主矣。的是伤心。
作者: 五积散    时间: 2004-3-18 18:58
标题: 五评叶桂席姓案
席姓。脉左数右缓弱(此为温热病脉),阳根未固(温热与阳根无涉),阴液渐涸(阳邪之甚),舌赤微渴(亦阳邪也),喘促自利溲数(三焦大热),哺刻自热神烦,呓语(日晡许,阳明旺时也,初诊只有晡刻神烦),夫温邪久伏少阴(此沿喻氏旧说,其误即始于此),古人立法,全以育阴祛热(古人治温决不育阴),但今见证,阴分固有伏邪(阳伏于胃,病在阳分),真阳亦不肯纳(乃阳邪之充斥,非真阳之不纳),议仿刘河间浊药轻投(河间从无此法),不为上焦热阻(独此未用一药),下焦根蒂自立(与下焦根蒂无关),冀其烦躁热蒸渐缓(不去其热,热何由缓)。
熟地炭  茯苓  淡苁蓉  远志炭  川石斛  五味子(方缪)
又(再诊)晚诊,阴中伏邪(阳伏于胃),晡时而升(的是阳明),目赤羞明(睛不和也),舌绛而渴(渴为温病),与育阴清邪法(以阳邪而育阴,阴愈育阳邪愈固,而云法乎)。
生地炭(生地之所贵在滋膏,而炒为炭则无用,亦断无先熟后生之理)  元参心  川石斛  炒麦冬(麦冬无炒用者)  犀角  石菖蒲(二味并开心窍,送邪入心)
又(三诊)脉左数右软(此时脉尚未变),舌干苔白,小溲淋沥(腻涩之效),吸气喘促(呼气促是脱,吸气促乃是闭),烦汗(的是阳明),乃肾阴不承(非也),心神热灼蒙闭(一去胃热,蒙蔽即开),议以三才汤,滋水制热(岂阴虚而火炎耶?此时之邪热,非滋水所能制),三才加茯神、黄柏、金箔(邪必益固),晚进周少川牛黄清醒丸一服(助犀角送邪入心)。
又(四诊),昨黄昏后,诊脉较之早上,左手数疾顿减(脉象陡变),唯迟中垂而仍动(阳邪内陷矣),呓语不已,若有妄见(胃热蒸心益甚矣),因思肾热乘心(胃热而非肾热),亶中微闭,神明为蒙,自属昏乱(全不实阳明病),随进周少川牛黄丸(领邪入心)一服,俾弥漫无质之热(热本无所谓质),暂可降泄(并未用一降泄之药),服后颇安(并不烦躁矣),辰刻诊脉濡小(脉又变矣),形质大衰(生熟地炭既可立根蒂何至大衰),舌质色淡,下利稀水(邪下陷矣)。夫救阴是要旨(撤热是要旨),读仲景少阴下利篇(太阴阳明亦有下利),上下交征(此句如何接得上),关闸尽撤,必以堵塞阳明为治(昨日犀角,昨晚牛黄,尽开诸窍,一变而为堵塞,况阳明无堵塞之理),以阳明司阖(阳明之阖不如是讲),有开无阖,下焦之阴仍从走泄矣(生熟地炭之功何往)。议用桃花汤。
人参  赤石脂  炮姜  白粳米(此方补涩而温,与清泄苦降相反)
又(五诊),晚服照方加茯苓(此时病已垂危,药之出入必不在一味茯苓)。
又(六诊),脉左沉数,右小数(堵塞后脉又变矣),暮热微汗,时烦,辰刻神清(只有辰刻神清矣),虚邪仍留阴分(实邪仍留阳气),议用清补(当用寒泄)
人参  茯苓  川石斛  炙甘草  黑栀皮(何用)  糯稻根须(何用)
又(七诊),金匮麦门冬汤(全与温病无涉)。
陆九芝评语:凡此所用药后,种种变相,皆《指南》所自言,何以用其法者皆不一问其药之取效固有如是者乎?
××××××××××××××××××××××××××××××××××××××××
不得已,再作评论。
熟地炭  茯苓  淡苁蓉  远志炭  川石斛  五味子(方缪)
五评:如果此证断为阳眀实证,脉必不会如此:脉左数右缓弱。阳眀实热之脉,结合此证:舌赤微渴,喘促自利溲数,哺刻自热神烦,呓语。必定右脉关寸洪大,眀眼自鉴,此证叶氏断为虚证,甚有道理,喘促自利溲数特为辨证眼目。本诊实为上为寒燥,下为燥热,阴阳隔据,故现:喘促自利溲数之危象,险!再者,假如此证为阳眀实证,它药不议,单五味子一药,则足以使病情加剧,但是否加剧?

又(再诊)晚诊,阴中伏邪(阳伏于胃),晡时而升(的是阳明),目赤羞明(睛不和也),舌绛而渴(渴为温病),与育阴清邪法(以阳邪而育阴,阴愈育阳邪愈固,而云法乎)。
生地炭(生地之所贵在滋膏,而炒为炭则无用,亦断无先熟后生之理)  元参心  川石斛  炒麦冬(麦冬无炒用者)  犀角  石菖蒲(二味并开心窍,送邪入心)
五:与初诊不同的是,本诊“渴”为突出眼目,盖此等之渴,正是阳眀得令之象,陆氏不明此理,故反生疑窦。
盖初诊用生地炭,石斛,滋阳眀,充少阴,阴液得滋,好比夏天大雨之前,骤起凉风,按理雨后自当清爽,当雨后反生闷热,盖久旱之天,虽得一时之雨,难以一时改变干旱之本质,又好比炉火正旺,寥寥杯水,安能济熊熊炎上之火?一投下去,顿时化为蒸汽,故热反甚于前。陆氏竟断为实热之证,如此浅见,由此可见一般。再者,生地炒炭,乃不得已而为之之事,虽然为炭,毕竟还存生地之性,(总比没有强)就此用药一途,优劣自显。犹妙菖蒲开窍,犀角凉心,先安未受邪之地,陆氏竟谓:“二味并开心窍,送邪入心”味道颇怪。

作者: 五积散    时间: 2004-3-18 19:13
标题: 五评叶桂席姓案
席姓。脉左数右缓弱(此为温热病脉),阳根未固(温热与阳根无涉),阴液渐涸(阳邪之甚),舌赤微渴(亦阳邪也),喘促自利溲数(三焦大热),哺刻自热神烦,呓语(日晡许,阳明旺时也,初诊只有晡刻神烦),夫温邪久伏少阴(此沿喻氏旧说,其误即始于此),古人立法,全以育阴祛热(古人治温决不育阴),但今见证,阴分固有伏邪(阳伏于胃,病在阳分),真阳亦不肯纳(乃阳邪之充斥,非真阳之不纳),议仿刘河间浊药轻投(河间从无此法),不为上焦热阻(独此未用一药),下焦根蒂自立(与下焦根蒂无关),冀其烦躁热蒸渐缓(不去其热,热何由缓)。
熟地炭  茯苓  淡苁蓉  远志炭  川石斛  五味子(方缪)
又(再诊)晚诊,阴中伏邪(阳伏于胃),晡时而升(的是阳明),目赤羞明(睛不和也),舌绛而渴(渴为温病),与育阴清邪法(以阳邪而育阴,阴愈育阳邪愈固,而云法乎)。
生地炭(生地之所贵在滋膏,而炒为炭则无用,亦断无先熟后生之理)  元参心  川石斛  炒麦冬(麦冬无炒用者)  犀角  石菖蒲(二味并开心窍,送邪入心)
又(三诊)脉左数右软(此时脉尚未变),舌干苔白,小溲淋沥(腻涩之效),吸气喘促(呼气促是脱,吸气促乃是闭),烦汗(的是阳明),乃肾阴不承(非也),心神热灼蒙闭(一去胃热,蒙蔽即开),议以三才汤,滋水制热(岂阴虚而火炎耶?此时之邪热,非滋水所能制),三才加茯神、黄柏、金箔(邪必益固),晚进周少川牛黄清醒丸一服(助犀角送邪入心)。
又(四诊),昨黄昏后,诊脉较之早上,左手数疾顿减(脉象陡变),唯迟中垂而仍动(阳邪内陷矣),呓语不已,若有妄见(胃热蒸心益甚矣),因思肾热乘心(胃热而非肾热),亶中微闭,神明为蒙,自属昏乱(全不实阳明病),随进周少川牛黄丸(领邪入心)一服,俾弥漫无质之热(热本无所谓质),暂可降泄(并未用一降泄之药),服后颇安(并不烦躁矣),辰刻诊脉濡小(脉又变矣),形质大衰(生熟地炭既可立根蒂何至大衰),舌质色淡,下利稀水(邪下陷矣)。夫救阴是要旨(撤热是要旨),读仲景少阴下利篇(太阴阳明亦有下利),上下交征(此句如何接得上),关闸尽撤,必以堵塞阳明为治(昨日犀角,昨晚牛黄,尽开诸窍,一变而为堵塞,况阳明无堵塞之理),以阳明司阖(阳明之阖不如是讲),有开无阖,下焦之阴仍从走泄矣(生熟地炭之功何往)。议用桃花汤。
人参  赤石脂  炮姜  白粳米(此方补涩而温,与清泄苦降相反)
又(五诊),晚服照方加茯苓(此时病已垂危,药之出入必不在一味茯苓)。
又(六诊),脉左沉数,右小数(堵塞后脉又变矣),暮热微汗,时烦,辰刻神清(只有辰刻神清矣),虚邪仍留阴分(实邪仍留阳气),议用清补(当用寒泄)
人参  茯苓  川石斛  炙甘草  黑栀皮(何用)  糯稻根须(何用)
又(七诊),金匮麦门冬汤(全与温病无涉)。
陆九芝评语:凡此所用药后,种种变相,皆《指南》所自言,何以用其法者皆不一问其药之取效固有如是者乎?
××××××××××××××××××××××××××××××××××××××××
又(三诊)脉左数右软(此时脉尚未变),舌干苔白,小溲淋沥(腻涩之效),吸气喘促(呼气促是脱,吸气促乃是闭),烦汗(的是阳明),乃肾阴不承(非也),心神热灼蒙闭(一去胃热,蒙蔽即开),议以三才汤,滋水制热(岂阴虚而火炎耶?此时之邪热,非滋水所能制),三才加茯神、黄柏、金箔(邪必益固),晚进周少川牛黄清醒丸一服(助犀角送邪入心)。
五评:烦汗,一诊二诊具不见汗,此诊汗现,尤为温病家所难求之事,善!盖阳眀少阴同气相求,此等机理,最易玩味.....但少阴还未得充,故议三才!三诊加周少川牛黄清醒丸,开始清邪兼护心,此基础全凭阳眀得令才敢实施,边补边清,非心灵手敏之叶桂所不能为,粗工焉识此理?


作者: 五积散    时间: 2004-3-18 19:28
标题: 五评叶桂席姓案
下面引用由五积散2004/03/18 07:13pm 发表的内容:
又(四诊),昨黄昏后,诊脉较之早上,左手数疾顿减(脉象陡变),唯迟中垂而仍动(阳邪内陷矣),呓语不已,若有妄见(胃热蒸心益甚矣),因思肾热乘心(胃热而非肾热),亶中微闭,神明为蒙,自属昏乱(全不实阳明病),随进周少川牛黄丸(领邪入心)一服,俾弥漫无质之热(热本无所谓质),暂可降泄(并未用一降泄之药),服后颇安(并不烦躁矣),辰刻诊脉濡小(脉又变矣),形质大衰(生熟地炭既可立根蒂何至大衰),舌质色淡,下利稀水(邪下陷矣)。夫救阴是要旨(撤热是要旨),读仲景少阴下利篇(太阴阳明亦有下利),上下交征(此句如何接得上),关闸尽撤,必以堵塞阳明为治(昨日犀角,昨晚牛黄,尽开诸窍,一变而为堵塞,况阳明无堵塞之理),以阳明司阖(阳明之阖不如是讲),有开无阖,下焦之阴仍从走泄矣(生熟地炭之功何往)。议用桃花汤。
人参  赤石脂  炮姜  白粳米(此方补涩而温,与清泄苦降相反)
五评:“左手数疾顿减”下焦得养,故脉象转变。
      “唯迟中垂而仍动”肾阴未充。
      “服后颇安,辰刻诊脉濡小,形质大衰,舌质色淡,下利稀水”贼去楼空之象。
议用桃花汤。
人参  赤石脂  炮姜  白粳米(此方补涩而温,与清泄苦降相反)
堵截阳眀一法,实为此证之最关键之处!!!但何时堵截,尺寸尤须把握得当。盖此为阳眀通法之变,欲其通,先议塞,塞即是通,陆氏竟然不知阳眀也有此法,遗憾!

作者: 五积散    时间: 2004-3-18 19:40
标题: 五评叶桂席姓案
下面引用由五积散2004/03/18 07:13pm 发表的内容:
又(五诊),晚服照方加茯苓(此时病已垂危,药之出入必不在一味茯苓)。
又(六诊),脉左沉数,右小数(堵塞后脉又变矣),暮热微汗,时烦,辰刻神清(只有辰刻神清矣),虚邪仍留阴分(实邪仍留阳气),议用清补(当用寒泄)
人参  茯苓  川石斛  炙甘草  黑栀皮(何用)  糯稻根须(何用)
又(五诊),晚服照方加茯苓(此时病已垂危,药之出入必不在一味茯苓)。
连进滋阴之品,少佐清心,兼安未受邪之地,如果病情不加好转,何以三诊四诊,叶桂还继续采用补法?叶先生学贯古今,一错即以,难道还会一错再错?况且此证如果滋阴之法不效,二诊皆以看出,何必延续三诊,四诊,如今五诊,明明病情好转,陆氏还言:此时病已垂危......不知何意。

作者: 五积散    时间: 2004-3-18 20:00
标题: 五评叶桂席姓案
下面引用由五积散2004/03/18 07:40pm 发表的内容:
又(六诊),脉左沉数,右小数(堵塞后脉又变矣),暮热微汗,时烦,辰刻神清(只有辰刻神清矣),虚邪仍留阴分(实邪仍留阳气),议用清补(当用寒泄)
人参  茯苓  川石斛  炙甘草  黑栀皮(何用)  糯稻根须(何用)
脉左沉数,右小数:阴证得阳脉也,两滋阳眀,少阴,得效!(初诊:脉左数右缓弱)盖阴证得阳脉有两义:阴盛得阳脉则生,常人都可理解,阴虚之人,得阳脉也生,此间道理极勘玩味!
“暮热微汗”:又得汗,善!
“时烦”:阴阳相争!
“辰刻神清”:君主得令,牛黄丸之功自此显现!
人参  茯苓  川石斛  炙甘草  黑栀皮  糯稻根须
继续前法,佐糯稻根须透热转气,妙!


作者: 五积散    时间: 2004-3-18 20:20
标题: 五评叶桂席姓案
下面引用由五积散2004/03/18 07:13pm 发表的内容:
又(七诊),金匮麦门冬汤(全与温病无涉)。
此为善后之事,陆氏则眼光始终不离“病”,正所谓,无知者无畏,不知者不怪,也可谅解。

作者: 五积散    时间: 2004-3-18 20:33
标题: 五评叶桂席姓案
[这个贴子最后由五积散在 2004/03/18 08:43pm 第 1 次编辑]
下面引用由韩英2004/03/17 09:41pm 发表的内容:
“阳根未固、阴液渐涸”是证,“舌赤微渴、喘促自利溲数”是症,如何又成了注
角?岂有以症注证之理?
看来二人差距不小。
韩先生所评,如果再加上:脉左数右缓弱,似乎更贴切。不知以为然否?

作者: 江满月圆    时间: 2004-3-18 21:14
标题: 五评叶桂席姓案
下面引用由五积散2004/03/18 07:40pm 发表的内容:
又(五诊),晚服照方加茯苓(此时病已垂危,药之出入必不在一味茯苓)。
连进滋阴之品,少佐清心,兼安未受邪之地,如果病情不加好转,何以三诊四诊,叶桂还继续采用补法?叶先生学贯古今,一错即以,难道还会 ...
不死不休,无话可说。
作者: 五积散    时间: 2004-3-18 21:31
标题: 五评叶桂席姓案
下面引用由江满月圆2004/03/18 09:14pm 发表的内容:
不死不休,无话可说。
不知你从何处看出死症?还望明示。

作者: 抱残守缺    时间: 2004-3-20 18:51
标题: 五评叶桂席姓案
解放前上海最忌此证(指本案)无论伤寒,温病,一兼素体大便不实,再加治疗不当,多为死症(上海人俗语:倒拉抽屉)可见大便一事,临床医家当最为注意之事,故问诊当尤为周到详细,切勿轻易滑过!——王孟英认为大便通尚可使热邪下行之,不可轻言补涩,不知上海名医为何大惊小怪?至于伤寒论言下利之处极多,除少阴亡阳之外并未指出危重。
作者: 性本善    时间: 2004-3-23 00:20
标题: 五评叶桂席姓案
楼上两位曲解江意
作者: 蜀山剑客    时间: 2004-3-23 18:02
标题: 五评叶桂席姓案
治体之法倡于景岳,叶氏宗之。在叶氏方案中每多见到如其用贞元饮治疗痰嗽、咳喘。有时此老全然不顾病邪之本身立方竟无一味治标去痰之品,但大多是本元亏损无法外托所致。直如席姓案余以认为应该标本兼顾而以清解为主。
作者: 蜀山剑客    时间: 2004-3-23 18:03
标题: 五评叶桂席姓案
[这个贴子最后由蜀山剑客在 2004/03/23 06:08pm 第 1 次编辑]
王孟英认为大便通尚可使热邪下行之
又岂只如此!细学孟英又用犀角、石膏、知母、蒌仁治疗便滑之热症(如某新产受温案《王氏医案》)才知“智远行方”的道理。
作者: 五积散    时间: 2004-3-23 19:48
标题: 五评叶桂席姓案
[这个贴子最后由五积散在 2004/03/23 07:50pm 第 1 次编辑]
下面引用由蜀山剑客2004/03/23 06:02pm 发表的内容:
治体之法倡于景岳,叶氏宗之。在叶氏方案中每多见到如其用贞元饮治疗痰嗽、咳喘。有时此老全然不顾病邪之本身立方竟无一味治标去痰之品,但大多是本元亏损无法外托所致。直如席姓案余以认为应该标本兼顾而以清解 ...
就先生所论,实高于论坛中凡夫俗子,但先生所论,愚不敢全义苟同,请看:席姓。脉左数右缓弱。
此为辨证之根本眼目。虽曰大承气有脉沉迟,也有脉沉滑,何以仲景戳此两脉?其中深意,最意深究。
盖阳眀之实,实之甚,脉反显沉迟,此为阳闭也,脉沉滑,阳未闭也,何以阳闭阳未闭,仲景皆投大承气,此等机理,学者当做十日思。
就此证而言,喘促自利溲数如果断为阳眀实热,脉必不会左数右缓弱,必定右当为大,数,滑,为何言此?五积散曰:阳散也。
奈何后世之人,不查脉证,不知叶先生未言证先言脉之根本意义,妄肆批驳,
噫!舍叶桂能断透此证,他人又能何所为?

作者: 心无所住    时间: 2004-3-25 20:22
标题: 五评叶桂席姓案
查一查金寿山的点评为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一语道明,何劳如此多之口舌。)
作者: 五积散    时间: 2004-3-25 20:35
标题: 五评叶桂席姓案
下面引用由心无所住2004/03/25 08:22pm 发表的内容:
查一查金寿山的点评为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一语道明,何劳如此多之口舌。)
我又何必尊金?

作者: 五积散    时间: 2004-3-27 18:38
标题: 五评叶桂席姓案
愚平时诊病,一遇大便不实,无论内伤外感,皆感棘手。
内伤者大便不实,多已入三阴。
外感者大便不实多为虚实夹杂,或者邪气太甚所致,治疗起来颇费周折。
更有一种患者主诉:大便干燥,细问,方知大便多为先干后稀,此时当虚实兼顾,燥湿并用。
所以问诊应尤当精细,切勿草率滑过。
如此兢兢业业,长此以往,何患不成名医?

作者: zl141418    时间: 2007-12-15 14:12
标题: 五评叶桂席姓案
席案本人刚接触中医时可谓是一字不解,现在慢慢有点想法,在下凑个热闹,不单评评叶案,也想评评陆评,甚至五评,希望先生不要怪学生狂妄.

喘促自利溲数(三焦大热),
五:喘促自利溲数,三焦俱废,脱阳之先兆也!陆氏竟辨为三焦大热,大误!

    先生此说甚是,陆认为喘而下利,为葛根芩连证,但乎略了溲数一证,下利兼溲数是非常少见的,的确很有阳脱的可能,但这也意味着叶氏起手就滋阴是错误的,只能怪他自已划地为牢,温邪嘛?当然不能用阳药了.

    夫温邪久伏少阴(此沿喻氏旧说,其误即始于此)
五:俞嘉言此理甚是,陆氏不明伏气温病之根本源头!盖伏气温病较普通温病犹重道理根本与此,素体先有内热,再加新感外邪,里外合应,非典一事,死亡者,多和此相象!

    事实上席案病瘟的可能性要远大于温,而且很有可能就是上海过去多发的肠伤寒,先生可能也把潜伏期之瘟和冬伤于寒春必病温混为一谈了,张锡纯就论证过两者是不一样的.

    真阳亦不肯纳(乃阳邪之充斥,非真阳之不纳),
五:叶桂重病家之体,陆氏只看到邪气,浅!盖治病当以活人为第一要务,焉有顾病不顾体之意?故中医是看病的人,西医是看人的病,此非虚言

    叶氏也看出了阳脱,但就是被自已的理论束缚了手脚.而且中医也有看病的时候,现在习用鱼腥草,金银花,板蓝根一类,过去则多用犀角雄黄一类的抗病毒中药,西医也有治人的时候,比如挂水之萄葡糖,盐水一类.

五评:“左手数疾顿减”下焦得养,故脉象转变。
     “唯迟中垂而仍动”肾阴未充。
     “服后颇安,辰刻诊脉濡小,形质大衰,舌质色淡,下利稀水”贼去楼空之象。
议用桃花汤。
人参  赤石脂  炮姜  白粳米(此方补涩而温,与清泄苦降相反)
堵截阳眀一法,实为此证之最关键之处!!!但何时堵截,尺寸尤须把握得当。盖此为阳眀通法之变,欲其通,先议塞,塞即是通,陆氏竟然不知阳眀也有此法,遗憾!

   三诊至六诊是最混乱复杂和最有争议的地方,"辰刻神清"是病退还是病进很值得讨论,陆认为是病进,在下认为是病退的可能性更大,因为三诊已经是"心神热灼蒙闭",而且还烦躁呓语,也就是温病常说的邪入心包,神昏谵语,用了犀角后"颇安",我的理解是不烦躁不呓语,但还昏迷,这应该是犀角等抗毒药物对细菌的抑制作用,但也的确如五先生所说,邪去楼空,副作用也很明显.
  
  叶氏所说的邪入心包并非都是妄见,按照西医对肠伤寒的认识,极期的确是细菌从肠部病灶进入血液,然后入侵心脏引起心衰,这和阳明的神昏谵语是完全不一样的,祝氏的附子强心的确是有效的方法.所以用了炮姜以后出现了辰刻神清,这是好转的迹象,可惜叶氏没有坚持,可能是因为又出现了心烦脉数,以为用药过于温热助热了,其实这时祝氏的潜阳大法刚好用得上,应该可以避免热药的副作用.
  如果席案的确是肠伤寒的话,那么更意味着扶阳潜阳这条路是行得通的,祝氏的案子就是证明.而且瘟病不应该简单的用寒或温去认识它,事实上肠伤寒的治疗寒温二法都行得通,祝氏用潜阳法得效,但也有用大剂白虎治愈的报导.
  
  另外还有乙脑,一般人以为只能用白虎之类的清凉大法,但事实你看蒲老和岳老的医案,会发现远不是如此简单,特别是岳老有很多案子都是用恽氏之安脑丸得效,而安脑丸的主要成份却是麻黄,雄黄一类的温热性药物,我想这应该引起我们的思考.
  个人认为中医目前流行的理论还很混乱,是需要梳理的.
作者: 五积散    时间: 2007-12-15 17:26
标题: 五评叶桂席姓案
下面引用由zl1414182007/12/15 02:12pm 发表的内容:
席案本人刚接触中医时可谓是一字不解,现在慢慢有点想法,在下凑个热闹,不单评评叶案,也想评评陆评,甚至五评,希望先生不要怪学生狂妄.
喘促自利溲数(三焦大热),
五:喘促自利溲数,三焦俱废,脱阳之先兆也!陆 ...
做为中医爱好者,是可以这样理解的,因为仅仅是兴趣的问题。

作者: luoyu520    时间: 2007-12-24 18:07
标题: 五评叶桂席姓案
症证病体,还有运气之权衡,乃临阵关窍,疑案笔法,可以启发思维厚度,鬼谷子实意即指此类.多交流多受益,谢诸位高论.,
作者: 灵异怪医    时间: 2008-1-6 13:56
标题: 五评叶桂席姓案
五积散先生大才!佩服!

-=-=-=-=- 以下内容由 灵异怪医2008年01月06日 01:59pm 时添加 -=-=-=-=-
看五兄的帖子是一种享受,提不出任何不同意见,因为在下的水平跟阁下差了很大一截!




欢迎光临 导航中医药 (http://gtcm.info/)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