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标题: 益心脾----茯苓粥 [打印本页]

作者: 兰芷清芬    时间: 2006-11-7 12:01
标题: 益心脾----茯苓粥
    在祖国医学宝库中,茯苓是一味著名中药,功能“益心脾,利水湿”。其药性缓和,补而不峻,利而不猛,既能扶正,又可祛邪,故为历代医家所常用。在《神农本草经》中,茯苓被列为“上品”,久服可“安魂养神,不饥延年”。因此,古代讲究清修养生、四时调摄的人,均视茯苓为灵秘丹药,在古代医籍上留下许多茯苓药膳方。
  参苓粥:人参3~5g,(或党参15~20g),白茯苓15~20g,生姜3~5g,粳米100g。先将人参(或党参)、生姜切成薄片,把茯苓捣碎,浸泡半小时,煎取药汁,后再煎取药汁一次,将第一、二次药汁合并,分早晚2次同粳米煮粥食用。一年四季可间断常服,缓缓调理。能益气补虚、健脾养胃,适用于气虚体弱、脾胃不足、倦怠无力、面色(白光)白、饮食减少、食欲不振、反胃呕吐、大便稀薄等症。
  茯苓大枣粥:茯苓粉30g,粳米60g,大枣10g去核,浸泡后连水同粳米煮粥。粥成加入茯苓粉拌匀,稍煮。服时酌加白糖,每日2~3次。能健脾补中、利水渗湿、宁心安神,对脾虚湿困、痰饮泄泻、水湿内停、脾虚久泻者疗效尤佳。或茯苓粉30g,红枣20枚,粳米50~100g。先将红枣洗净破开,用文火煮烂,与茯苓、粳米共煮成粥。每日服2次,酌加红糖。能补血养心、健脾益气,可治心血不足、心悸不安、头晕、倦怠、舌质淡红、脉象细弱诸症。
  芡实茯苓粥:芡实15g,茯苓10g,粳米30g。将茯苓捣碎,加水与芡实同煮,至软烂时,加入淘净粳米,煮烂成粥。一日分顿食用,连服数日。治肾虚小便不利、尿液混浊等症。
  山药茯苓粥:山药125g,茯苓50g,大枣50g,粳米250g,洗净,共煮成粥。日食一次。此方本明《瑞竹堂经验方》中“山药粥方”。原方有补中益气、长肌肉、补肺固肾等功用,凡老人、小儿、妇女脾胃虚弱者皆适宜,其性质平和,大有补益。加入茯苓、大枣,疗效更佳。若伴有面目、下肢浮肿者,改用茯苓50g,薏苡仁50g,与粳米同煮,可利水消肿。
  白茯苓粥:茯苓粉25g,粳米100g。将粳米淘洗净煮粥,半熟,下茯苓粉,小火炖,呈稠粥状,任意食。或另加胡椒、味精、盐调味,每日食一次。此方首见于《直指方》,据称“白茯苓粥治心虚梦泄、白浊”。《本草纲目》则有“茯苓粥清上实下”的记载。此方亦见于《寿亲养老新书》、《遵生八牋·饮食服食牋》“治产后无所苦,欲睡而不睡”。在现代食疗学著作中,茯苓粥是最常见的基本方剂,能健脾益胃、利水消肿,可治老年性浮肿、肥胖症、脾虚少食、泄泻、小便不利、水肿诸症。
  栗子茯苓粥:栗肉30g,淮山药15~30g,茯苓12g,炒扁豆10g,莲子(去芯)10g,大枣5枚,大米100g。将药物洗净后,同放砂锅内,加水适量,煮粥,酌加白糖,粥熟后食用。治脾胃气虚所致之泄泻,经常食用,有健脾止泻、消食开胃之功。
  熟地茯苓粥:熟地15~20g,茯苓20g,山药30g,茴香3g,粳米100g,红糖适量。先将熟地、山药、茴香、茯苓煎取汁,再与粳米煮成稀粥,调入红糖食用。能安神定志、益肾养心,适用于惊恐伤肾、精神痿顿、心神不宁、失眠、阳事不举等症。
  桂心茯苓粥:桂心1~2g,茯苓10g,桑白皮3g,粳米50~100g。先煎桂心、茯苓、桑白皮滤渣取汁,与粳米同煮成粥,每日一次,作早餐食用。能温化水饮,主要用于水饮停蓄胃脘,上逆犯胃引起的胸满、咳逆、痰白稀、欲呕、饮食不下等症。
  八宝粥:芡实、山药、茯苓、莲肉、薏苡仁、白扁豆、党参、白术各6g,加水适量,煎煮40分钟,捞出党参和白术渣,再加入淘净大米150g,继续煮烂成粥,分顿调糖食用,连吃数日。适用于体虚乏力、虚肿、泄泻等症。
转贴,文章出自:现在中药网http://www.chinamtcm.com/




欢迎光临 导航中医药 (http://gtcm.info/)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