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标题: 黄帝内经从头阅之二(四气调神大论篇之一) [打印本页]

作者: 杏林观秋    时间: 2006-9-1 12:17
标题: 黄帝内经从头阅之二(四气调神大论篇之一)
春三月,此为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color=#0000FF]杏林观秋注:发陈……生而勿杀……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发陈:发者,散也、升也、长也。陈者,陈也、旧也、腐也,在人之生理或可另引申为郁滞。发陈即推陈出新、条达郁滞。
人之精气经前一个四时寒暑,历春生夏长秋收,以及冬三月之闭藏。其产生如下四个方面的影响:1)其藏则四时之气、五谷之精华蕴化而成人身之精气,与人本身之精气相合而藏也。精气以从顺为性,所以其欲疏、舒也;2)随新生之出而伴旧陈之生也,新生之物需萌而渐长,陈腐须伐而推逐也;3)因寒闭则精气蜷而不舒、郁而不畅;4)精气经冬三月而禀冬寒之性。
人之形体经冬三月而“水冰地坼”,所以然者形体因寒凝而百节不利,经络之气因寒凝而迟滞不畅,肌肤腠理因寒凝而闭郁不张,气血津液因寒凝而泣滞不行……
天地之阴阳自冬至而始,则阳气伊生而阴气渐消,于立春之时,经九候之变,历三气之化,阳气渐盛而阴气渐衰,天地之冰坼渐解而万物渐次萌生,故春气立也。所以春三月天地万物伐陈出新也。
人身中相合而藏之精气,与天地之阴阳相应,随冬至而一阳生,至立春而春应之气、肝木之气始立也。所以然者随节气之变化而人身之阳气渐长,阴气渐消故。人形体之冰坼亦随阳气之渐盛而渐解。人身之精气自冬至而萌动于下内,随节气之变、阳气之升发、冰坼之渐解而渐疏、渐畅、渐长、渐从顺其性也。精气亦渐次而移,从而肝木之性渐次而彰。与之相随,人体之“陈”亦渐伐、渐推、渐逐,冬寒之性亦渐散、渐祛也。至立春人身之冰坼化极而冬三月之寒当急散也,人身真气其从顺、畅达之性极也,推陈出新之势盛也。

所以春三月,人之身、人之精,其需、其性、其势,当疏、舒、俞也,从而四时、五谷所蕴化之精气得以畅达,伴新而生之旧陈得以推逐,冬三月之陈寒得以散疏。

作者: 杏林观秋    时间: 2006-9-1 12:20
标题: 黄帝内经从头阅之二(四气调神大论篇之一)

[color=#0000FF]生而勿杀……夏为寒变:所以让其“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者,使精气得舒也,旧陈得推也,陈寒得散也,冰坼得解也。反之则少阳之气受损而肝木之疏不畅也,所以肝伤。如是则精气不舒也,旧陈不推也,陈寒不散也,冰坼痼厩也。所以夏三月因此郁、此寒而病生焉。此寒、此郁不得舒散而在内,故《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云:春伤于风,夏生飧泄。
奉长者少:夏三月,天阳至盛,其阳德施化也,人之精气起而承也,阴阳相交而合使华英成秀。如是则阳因之而长,阴因之而化。所以夏三月精气当化而蕃秀于外也,然因其逆于春三月养生之道而精气不舒,陈寒在里,冰坼之痼在中,故其升散透达而不畅,泄而不继,当在外而郁在内,当化而华英成秀却不得也,所以阴气不化而泄,阳气无承而不长也——故“奉长者少”。

作者: 杏林观秋    时间: 2006-9-1 12:24
标题: 黄帝内经从头阅之二(四气调神大论篇之一)
[color=#0000FF]杏林观秋注:春三月是“生长化收藏”一个新轮回的开始。在前一个轮回向新的轮回的转化中,人体之陈旧逐渐得以推逐,人体之新生得以化成而萌长——从四季的更替来看,似乎一切仅仅是简单地重复。
——但是从生命的发展来看,这却是人体生命运动中的一个明显的“肯定和否定”的环节。这个“否定”是包含了对新生事物之肯定的否定。这种否定与时间的结合构成了生命的螺旋式发展。这是生命运动的“否定之否定规律”。
也许这是一种臆断,也许这是生命科学跟哲学共同灿放的一种美丽。
从生命在生长化收藏,这个周期(轮回)中的现象来看,我们可以肯定的是——推陈出新(肯定和否定)存在于生命的每个时刻,只不过在冬春交替这个环节中更明显地反映了“推陈出新”这一生命现象。

作者: 侠客行    时间: 2006-9-1 16:18
标题: 黄帝内经从头阅之二(四气调神大论篇之一)
对<<伤寒论>>注解者多,而对<<内经>>注解者少之又少.
楼主此举很有益于初学者对<<内经>>的理解.期待继续
作者: 浑人读经    时间: 2006-9-1 17:00
标题: 黄帝内经从头阅之二(四气调神大论篇之一)
浑人又问,
既然是《四气调神大论篇》,那么就应当先做题解,为何作四气调神而不是神调四气?
作者: 杏林观秋    时间: 2006-9-1 22:48
标题: 黄帝内经从头阅之二(四气调神大论篇之一)
下面引用由浑人读经2006/09/01 05:00pm 发表的内容:
浑人又问,
既然是《四气调神大论篇》,那么就应当先做题解,为何作四气调神而不是神调四气?
哈哈,浑人不浑!我真的还没有注意到这个问题。不过这个问题非常好!
[color=&#35;0000FF]我的想法不是很成熟——所谓四气,从文章的内容来看,应该指的是四季,也可以说是“春夏秋冬”这四季的气候。所谓四气调神,就是讲四季的气候中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神——我的理解是“物质的运动规律”,在这里是指“生命的运动规律”。
由于我们“生于地,悬命于天”“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所以我们生命的运动规律是从属于天地之运动规律的。既然是从属,那么就应该是天地动之于前,而人随之于后。
我们通过我们的“调神”可以使我们生命的运动规律更好地从顺于天地之运动规律,从而以免“逆之则乱”“逆之则灾害生”,而达到从之以“苛疾不起”。此“圣人不治己病,治未病,不治己乱、治未乱”之谓也。
作者: 炎黄子孙    时间: 2006-9-3 07:31
标题: 黄帝内经从头阅之二(四气调神大论篇之一)
下面引用由浑人读经2006/09/01 05:00pm 发表的内容:
浑人又问,
既然是《四气调神大论篇》,那么就应当先做题解,为何作四气调神而不是神调四气?



想知道-------为何作四气调神而不是神调四气?
那么,首先则最好要研究一下,为什么是------天人合一,
而不是-----人天合一!
作者: 杏林观秋    时间: 2006-9-4 01:11
标题: 黄帝内经从头阅之二(四气调神大论篇之一)
提起来,与后面的合而为一
作者: 老山羊    时间: 2006-9-5 00:39
标题: 黄帝内经从头阅之二(四气调神大论篇之一)
春三月,此为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杏林观秋先生费了不少心思对此作出注解,可否举例谈谈如何运用吗?
作者: 逸湘    时间: 2006-9-5 09:34
标题: 黄帝内经从头阅之二(四气调神大论篇之一)
道家講"順天應人"
道家的前人觀察到自然的現象
應用到個人養生"順天"基本上就沒錯
"逆之"則與整個大環境作對
在人類還未演化出高等智慧之前
人類的祖先已經以"順天"的方式在地球上生存千萬年
這些古老的記憶都留在基因裡
人類有歷史不過數千年
內經成書距今不過二千多年
作者: 杏林观秋    时间: 2006-9-5 12:34
标题: 黄帝内经从头阅之二(四气调神大论篇之一)
[这个贴子最后由杏林观秋在 2006/09/05 00:36pm 第 1 次编辑]
下面引用由老山羊2006/09/05 00:39am 发表的内容:
春三月,此为发陈。……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杏林观秋先生费了不少心思对此作出注解,可否举例谈谈如何运用吗?
不知道先生是指哪方面的应用?也许这个讨论可以继续深入!!
[color=&#35;0000FF]四气调神讲的是我们在四气中如何调整我们的神,以与天地之神相一致,从而达到“苛疾不起”及“不治己病,治未病;不治己乱、治未乱”的目的。
具体的操作及措施,内经原文已经有详述——[color=&#35;FF4500]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
具体的可能出现的后果内经原文也有论述——[color=&#35;FF4500]1、逆之则伤肝;2、夏为寒变;3、奉长者少

作者: 杏林观秋    时间: 2006-9-5 19:30
标题: 黄帝内经从头阅之二(四气调神大论篇之一)
这里面有几点,一直没有能够较好地理解……郁闷ing……
在这里提出来希望大家能够指点迷津!
1、“以使志生”——该怎么来理解?
2、“养生之道”——该怎么来理解?
作者: 老山羊    时间: 2006-9-5 23:28
标题: 黄帝内经从头阅之二(四气调神大论篇之一)
下面引用由杏林观秋2006/09/05 00:34pm 发表的内容:
不知道先生是指哪方面的应用?也许这个讨论可以继续深入!!
四气调神讲的是我们在四气中如何调整我们的神,以与天地之神相一致,从而达到“苛疾不起”及“不治己病,治未病;不治己乱、治未乱”的目的。
具体的操作及措施,内经原文已经有详述——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
具体的可能出现的后果内经原文也有论述——1、逆之则伤肝;2、夏为寒变;3、奉长者少
既然先生云“四气调神讲的是我们在四气中如何调整我们的神,以与天地之神相一致”,那么请问先生:中风(脑梗塞)、所谓的乙肝大小三阳如何处置呢?
作者: 杏林观秋    时间: 2006-9-6 20:39
标题: 黄帝内经从头阅之二(四气调神大论篇之一)
[这个贴子最后由杏林观秋在 2006/09/06 09:01pm 第 1 次编辑]

惭愧!
未曾深思,现勉力试之,望先生鉴而勿责!

“乙肝大小三阳”在病人而言其病因或湿、或热、或虚、或淤;其病位或肝、或胆、或脾、或三焦、亦可累及肾,如此繁复,确不易着于头绪。愚在此抛之瓦,望引之以玉。

[color=&#35;0000FF]对于乙肝病人或可执此事实——1、总有邪在;2、总而言之邪在三阴脏及少阳。

那么在春三月而言:
1、邪或有碍于阳气之生、或升,或有碍于精气之疏、舒,或有碍于旧陈之推之逐(或有碍于新之化、之成、之收、之藏不在春三月所论之范围)。而人之身、人之精气适以疏、舒、俞为其性而“推陈出新”之势彰也,精气所起自肾而肝也,其特点以“渐”为要。如是则1)对于乙肝之邪或益于推而逐之;2)对于人身之精气或宜于疏而扶之;3)其操作之要或应以“渐”而论之,以顺从于春三月人身之精气渐生的特点。
2、人身之精气起于肾而旺于肝,乙肝之病总在三阴或少阳——而三阴及少阳正“推陈出新”也,其中少阳为“枢”。所以1)春三月或应助其新之出,旧之逐也——此或有益于乙肝之邪的推逐;2)三阴之中木为水子,木胜脾土,所以春三月或应视三阴之虚实宜忌而或制之、扶之等;3)春三月少阳之气盛也,或益于人身少阳之“枢”,或可助之。
浅陋之见,望得先生之指正!
对于“中风(脑梗塞)”,恭听先生论道
作者: 老山羊    时间: 2006-9-6 20:57
标题: 黄帝内经从头阅之二(四气调神大论篇之一)
论道不敢。姑且胡说一下:总原则就是“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
目前社会上说的“乙肝”,
到底是不是病呢?
依我看不是。
乙肝病毒与感冒病毒一样,
都是在一定条件下才会发病。
“乙肝”发病的前提常常是身体疲劳。
那么多的大小三阳患者难以转阴,根源何在?
一,这些患者不能做到避免过劳;
二,乱吃药,加重胃、肠、肝、肾的负担。
那么应当怎么办呢?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
宜生而不宜杀,宜予而不宜夺,宜赏而不宜罚。
《素问》: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中风患者,多数是非死则残。虽然说社会上有不少偏方、针灸等许多方法,并且说效果如何如何显著,但事实是偏瘫卧床不起的人更多,甚至复发不断。为什么?个人认为,是药三分毒,特别是西药,更是加重了胃肠肝肾的转代谢负担。如此“杀之、夺之、罚之”,怎能康复?
中风患者,在没有生命危险的前提下,应当是“宜生、宜赏、宜予”,以养、练为主。
不知当否,请指正。

作者: 杏林观秋    时间: 2006-9-6 21:11
标题: 黄帝内经从头阅之二(四气调神大论篇之一)
[这个贴子最后由杏林观秋在 2006/09/06 09:12pm 第 1 次编辑]

受教……希望先生继续深入……
本人愚钝,有一点不是太明白——“四气调神”的根本目的是“不治己病,治未病;不治己乱、治未乱”——现在病人之“乱”、之“病”已起,不治可否?
“不治”的具体措施又该怎样?
“治”的原则又该怎样?
作者: 逸湘    时间: 2006-9-6 22:02
标题: 黄帝内经从头阅之二(四气调神大论篇之一)
五行貴在平衡
平衡則無病
病則調回平衡
調法
導引、行氣、蹺摩、灸、針刺、飲藥
作者: 老山羊    时间: 2006-9-7 00:04
标题: 黄帝内经从头阅之二(四气调神大论篇之一)
下面引用由杏林观秋2006/09/06 09:11pm 发表的内容:
受教……希望先生继续深入……
本人愚钝,有一点不是太明白——“四气调神”的根本目的是“不治己病,治未病;不治己乱、治未乱”——现在病人之“乱”、之“病”已起,不治可否?
“不治”的具体措施又该怎样?
“治”的原则又该怎样?
人的本身就有一定的自我康复能力。所谓“正胜邪退”,虽然病人之“乱”、之“病”已起,对于中风患者,在没有生命危险的前提下,“实则泻之,虚则补之”,以养、练为主。补、泻之物,不一定要到药店去买,有《素问》为证:“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
作者: 杏林观秋    时间: 2006-9-7 14:09
标题: 黄帝内经从头阅之二(四气调神大论篇之一)
[这个贴子最后由杏林观秋在 2006/09/07 02:17pm 第 1 次编辑]


1)“中风患者,在没有生命危险的前提下”
[color=&#35;0000FF]中风(脑梗塞)患者要经历这样一个过程——1、梗塞血管供血区的缺血;2、缺血区水肿;3、缺血区组织细胞水解;4、缺血区周围组织细胞受水肿挤压继发性缺血;5、缺血区周围组织细胞受细胞毒素刺激引起水肿范围扩大;6、缺血区周围组织细胞水肿消退;7、缺血区组织细胞机化;8、缺血区机化组织消融、吸收。
相对应,患者的病情亦有一个由轻到重,再逐渐恢复的变化。
[color=&#35;0000FF]另外由于缺血区所在的部位及缺血范围的不同,显然对于疾病的预后有着决定性的作用。但是在最开始的时候总是病情相对较轻。例如:一个发生在靠近生命中枢的梗塞,其本身并不直接导致生命中枢的病变,在最开始也可以表现为病情非常轻,但是随这个病的逐步发展——也许将导致生命中枢的严重障碍,甚至危及生命。
[color=&#35;0000FF]这么看来,一个脑梗塞患者,其最开始的症状及病情的危重程度根本不能说明什么问题——换而言之我们如何去把握病人的病情——是否有生命危险?
2)中风之发,邪实已在!
[color=&#35;0000FF]不用毒药攻伐,邪气如何而出?若机体之正气能祛此邪,当不至于发病——如是则该如何扶宜正气,如何祛逐邪气?
“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 ”期望通过这样来使正气恢复而祛邪,也许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那么如何来使这个进程缩短?
3)“人的本身就有一定的自我康复能力”
中风患者之能够康复必须要有这样的条件:
[color=&#35;0000FF]1、在病情的极期,也就是“4、缺血区周围组织细胞受水肿挤压继发性缺血;5、缺血区周围组织细胞受细胞毒素刺激引起水肿范围扩大”阶段,不至于有生命危险,那么不用“毒药”,该如何来保障?
2、在病情的恢复期,要尽可能促进受损功能的恢复,不用非常手段(针药砭石等等)如何促进恢复?
期望先生解疑释惑!

作者: 逸湘    时间: 2006-9-7 17:27
标题: 黄帝内经从头阅之二(四气调神大论篇之一)
辨病
難就難在辨病程
辨緩急
所以"脈診"很重要
作者: 老山羊    时间: 2006-9-8 01:18
标题: 黄帝内经从头阅之二(四气调神大论篇之一)
[这个贴子最后由老山羊在 2006/09/08 01:20am 第 1 次编辑]
下面引用由杏林观秋2006/09/07 02:09pm 发表的内容:
1)“中风患者,在没有生命危险的前提下”
中风(脑梗塞)患者要经历这样一个过程——1、梗塞血管供血区的缺血;2、缺血区水肿;3、缺血区组织细胞水解;4、缺血区周围组织细胞受水肿挤压继发性缺血;5、缺血区 ...
先生治学严谨,赞一个先!解疑释惑实是不敢,姑且相互探讨吧。
1,“中风患者,在没有生命危险的前提下”,我的意思指的是发病后经医院抢救,生命暂时脱离死亡危险。
2,“中风之发,邪实已在”,这没错。如何攻邪?非用药物不可吗?五谷、五果、五菜就不能攻吗?《素问》: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中风患者,脏腑已是相当虚弱,再与之毒药攻邪(特别是西药),无疑是雪上加霜!
3,古人云:凡病药力不致,针之不到,必须灸之。请问先生:脑子出问题,吃下的药要经过多长的血管,药效才能到达大脑?古人说的没错,“阴病阳治,寒者温之,热则化气”!灸者,热也,故对大脑应予以热法,直取病位。
4,不管是什么病,终归是“正胜邪退”。五谷、五果、五畜、五菜,实在是不能轻视!功能锻炼也不能省略!
请指正。

作者: 杏林观秋    时间: 2006-9-8 21:59
标题: 黄帝内经从头阅之二(四气调神大论篇之一)
下面引用由老山羊2006/09/08 01:18am 发表的内容:
先生治学严谨,赞一个先!解疑释惑实是不敢,姑且相互探讨吧。
1,“中风患者,在没有生命危险的前提下”,我的意思指的是发病后经医院抢救,生命暂时脱离死亡危险。
2,“中风之发,邪实已在”,这没错。如何攻 ...
完全同意灸法在治疗中的作用!
五谷是在中风的治疗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但是我觉得不是决定作用。而且五谷是平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在病之已发,气之已乱是需要毒药治疗的。“经医院抢救,生命暂时脱离死亡危险。”——其实这也是在调气之乱!无论是西医的调,还是中医的调,最后只要达到“生命暂时脱离死亡危险”就是气之乱已经得到调节——不可否认西医在这方面是有很多独到之处的。


作者: 老山羊    时间: 2006-9-9 12:59
标题: 黄帝内经从头阅之二(四气调神大论篇之一)
下面引用由杏林观秋2006/09/08 09:59pm 发表的内容:
完全同意灸法在治疗中的作用!
五谷是在中风的治疗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但是我觉得不是决定作用。而且五谷是平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在病之已发,气之已乱是需要毒药治疗的。“经医院抢救,生命暂时脱离死亡危险 。”——其实这也是在调气之乱!无论是西医的调,还是中医的调,最后只要达到“生命暂时脱离死亡危险”就是气之乱已经得到调节——不可否认西医在这方面是有很多独到之处的。...
个人也认为在急救时西医确有其长处。
“生命暂时脱离死亡危险”就是气之乱已经得到调节,赞成先生这个说法!但是,还没有痊
愈,此时应是患者能否更好地康复的关键,治疗时应是“宜生、宜赏、宜予”,以养、练为
主。五谷、五果、五畜、五菜中风的治疗中起的作用是不是决定性的,那是自己怎么样看的
事情。比如说有的果类消除水肿效果显著,而且不伤身(多吃除外),为什么不用它而去选择药物呢?
作者: hulaiyuan    时间: 2007-6-28 16:00
标题: 黄帝内经从头阅之二(四气调神大论篇之一)
讨论重点: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自然界四时结合人体内四气即物质与功能再联系四藏肝与肺、心与肾、及对应关系和升降功能。明确阴阳物质代谢原理、针对预防疾病发生是很有道理也。
作者: hulaiyuan    时间: 2007-6-28 16:04
标题: 黄帝内经从头阅之二(四气调神大论篇之一)
神者经气也。
作者: lbkd1395    时间: 2007-6-29 22:07
标题: 黄帝内经从头阅之二(四气调神大论篇之一)
下面引用由老山羊2006/09/05 00:39am 发表的内容:
春三月,此为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杏林观秋先生费了不少心思对此作 ...
从经典到临床  之   情志失常案)`91
1  某  女  十七  学生,近数月忽悲泣不能自止,胆小忧悽,白昼不敢居室,每有寻死之念,举家忧悽。六脉沉微,舌淡、苔薄,形体丰膄,面色无华,神情淡漠。春升不足,肝失其用。桂枝  白芍  生姜  甘草  大枣  龙骨  牡蛎  三剂笑语如故,复三剂为固.
作者: hulaiyuan    时间: 2007-6-30 10:25
标题: 黄帝内经从头阅之二(四气调神大论篇之一)
可惜少了药量配对。是否可补上。
作者: lbkd1395    时间: 2007-7-3 22:35
标题: 黄帝内经从头阅之二(四气调神大论篇之一)
下面引用由hulaiyuan2007/06/30 10:25am 发表的内容:
可惜少了药量配对。是否可补上。
不示量之大小,冀人相宜而定,师义化裁.恐有效颦者,自误误人.




欢迎光临 导航中医药 (http://gtcm.info/)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