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标题: [转帖]康寿与养生 [打印本页]

作者: 君竹    时间: 2007-8-20 19:35
标题: [转帖]康寿与养生
康寿与养生
□ 吉良晨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
  养生又称道生、摄生,是养生之道。道生,是按着自然的规律养生的;摄生,是指收摄精气,独立守神的养生。养生学乃性命学,神者为性,属于心,气者为命,属于肾。心属火,肾属水。如用火烧水,则生气。如使心肾相交(通),则元气必固。
  中医学除了运用药物调整人体的脏腑、气血、经络、阴阳的平衡外,更强调了养生,把“防”放在第一位。《黄帝内经》提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张仲景《金匮要略》开篇即讲“上工治未病”,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中也提到“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
  养生要有道,以“食”为主体,这是物质基础。食应食得其法,《内经》有“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的记载。人应当顺其自然,饮食要有节制,有劳有逸,劳逸适度,动静结合,心态平衡。人本于天地,在大自然中生活,就不能违背其运动规律。如一天十二个时辰(二十四个小时),吃饭工作、休息、睡眠各八小时,这就符合一昼夜阴阳转化的自然规律。规律就是法则,“法于阴阳,和于术数”,要按大自然和人体变化的规律来调节,随着天气的变化来增减衣服,四时(春夏秋冬)的节气转化调配饮食,因时因地制宜。道就是调养精气的方法,即养生之道。“道”字上边的两点为左阳右阴,阴阳生于一,来于自然。天为大天,人为小天,人与自然息息相关,紧密相连。道即阴阳自然规律。明代李念莪在《内经知要》中将“道生”列为第一篇,“阴阳”列为第二篇,深得《黄帝内经》之真髓。
  《素问·上古天真论篇》云:“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虚邪贼风”泛指六淫之邪,可乘虚而入伤害人,是外在的病邪,应随时随地注意防御,应“避之有时”。同时内在的心情要安定清净,没有杂(欲)念,防止情绪的波动,使体内的真气和顺,这样,精神自然充满(沛)。“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正与邪相对,因而又有“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前者“正气存内”所以不受邪的干扰,后者正气先虚,必然容易受到邪的侵袭。
  “正气存内”、“精神内守”是养生关键。“精气”也就是“正气”(真气),泛指生命的精华物质及其功能。《素问·上古天真论》曰:“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这是吐纳、导引练功行气的功夫,能内外合一,尽终其天年。“道生”即指按着这种规律去养生,也就是收摄精气,独立守神的养生之道。养生的内容非常广泛,方法也很多,历代的养生家积累了极为宝贵的经验。养生的方法大体归纳有三,可以从食养、粱养、气养三方面考虑。有云:药养不如食养,食养不如气养,三者都很重要,但气养尤为重要。
  食养是根据所需,各有所取,酸、苦、甘、辛、咸(五味)都是五脏所需,只是食之不可太过。食勿过饱,居务求安,但如控制不住,就会“饮食自倍,肠胃乃伤”,“膏粱之变,足生大疔。”不能不引以为戒。药养也是如此,有病药当之,无病不能乱吃药,“虚则补之”是治则,人参、党参、黄芪补气,各有所主。所谓“药养”是针对体弱之人,或需用药来调补的。如在练功中,“辟谷”功法,即在一定时间内净化胃肠,不是绝对什么都不吃,只是极少量而已,药补如九转黄精丹、五豆饮等,因为药食同源,中医有很多的粱,既是药又是食,如山药、百合、芝麻、核桃、粳米、小米、薏米、银耳、木耳、莲子、桂圆、蜂蜜、黄豆、黑豆、绿豆、赤小豆、莱菔、菇、蘑等等。所以“药养”也得掌握平衡。最主要的是“气养”。“生命在于运动”,但不能太过,太急,太刚,太剧烈,要得其法,《内经》有“亢则害,承乃治”的警语,华佗早就说过:“人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耳,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能生,譬犹户枢,终不朽也。”运动,可以采取“五禽戏”、“八段锦”、“太极拳”等锻炼的有效手段和方法,因为这些运动是有柔有刚,刚柔相济,动静结合,内外统一的活动。不断强化自身的正气,正气充沛才能抵御外侮,防疫避病,“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
    世上有健康长寿之法,无长寿不死之术。邱处机认为世无长生不老之方,只有养生之法。生、老、衰、病、死,是自然的规律,除了天灾人祸不可抗拒之外,能够养生有道,通过适度合理的调摄,是可以做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平衡状态,这是长寿的根本之处。因此它能提高人的生命系数,缩短衰老的时间,尽终其天年,达到健康长寿的境地,是可行,也是可能的。D4





欢迎光临 导航中医药 (http://gtcm.info/)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