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标题: [讨论]无效的医疗:手术刀下的谎言和药瓶里的欺骗 北京师大(正版) [打印本页]

作者: wangmengyin    时间: 2009-8-12 00:54
标题: [讨论]无效的医疗:手术刀下的谎言和药瓶里的欺骗 北京师大(正版)
[这个贴子最后由wangmengyin在 2009/08/12 00:55am 第 1 次编辑]

无效的医疗:手术刀下的谎言和药瓶里的欺骗
作  者: (德)布莱克 著,穆易 译
出 版 社: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7-6-1
字  数:
版  次: 1
页  数: 175
印刷时间:
开  本:
印  次:
纸  张:
I S B N : 9787303085385
包  装: 平装

编辑推荐
为什么医疗开销越大,我们对健康的担心反而越重?
  为什么医生总是建议用昂贵的药品,甚至让患者接受那些医生本人都不会选择的手术?
畅销书《发明疾病的人》作者最新力作,数月雄踞德国非文学图书排行榜前十名。
内容简介
在医疗界,用药、诊断和治疗的根据,常常不是医学的合理性,而是经济利益、疏忽乃至谬误。当医生生病的时候,他们常常拒绝服用自己开给普通人的药,或者拒绝接受自己劝病人们动的手术。
  医疗在某种程度上的欺骗性,原因之一是基于医药相关行业的经济利益,而普通大众对医疗知识的匮乏、对现代医药的盲从和迷信也助长了这种现象。
  本书运用了大量的事实和案例告诉我们,今天的人们正在接受着很多无效甚至有害的药物和手术。本书并无意于全盘否定现代医疗的进步,而是希望告诫广大读者,在我们把健康交给现代医学的同时,保持对过度医疗的谨慎和客观比盲从更加有益。
作者简介
布莱克,1966年出生,在德国英国获得生物学和生物化学这位。1994年起从事医疗学和学术领域的编辑工作,曾服务于《明星杂志》《时代周报》,1999年起任职于《明镜》周刊。著作《发明疾病的人》连续40周登上《明镜》周刊畅销书排行榜。
目录
前言 我们的健康
第一章 医疗界的黑暗面
 不少医疗措施根本是无效的
 体制的缺失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第二章 愚昧与谬误
 为何医疗界的缺失和自欺如此普遍
 医学的空想
 执迷于可信个案
 自行恢复却被归功于医疗措施
 信心带来康复
 医学“咒语”如何解除
 信条左右了医学
 从不公诸于众的负面数据
第三章 多不见得就是好
 医疗的成长如何导致伤害
 开销愈大,成效愈小
 失之太过
 多多就医可延年益寿不过是妄想
 诊断才是最常见的病症
 无止境的治疗
 医院业务繁忙所导致的危险
 少就是多
第四章 医疗院所成为大卖场
 商业考虑取代仁心仁术
 医院柜台的营销手腕
 只能依赖科技?
 学院派医学的把戏
第五章 服药者的国度
 药品市场吃掉了数十亿
 给医生的假信息
 帮助遗忘的药物
 被炒作的骨质疏松症
 有关屁股的迷思
第六章 早发现但不必早烦恼
 癌症与大筛检的进退两难
 妇女筛检的邀请
 预防前列腺癌?
第七章 对化疗的疑虑
 晚期癌症治疗25年来没有进展?
第八章 整形外科的神话
 硬骨与软骨上的过度;台疗
 缺乏效果的操作;台疗
 关节的自愈力
 世上最没有意义的5000美元手术
 针灸VS学院派医学
 连整形外科医生都会犹豫
第九章 腰内的利刃
 腰痛是全民之痛
 未被证明的疗效
……
第十章 关乎心的技巧
第十一章 外科手术的假象
第十二章 知识才是最好的医疗
术前问题清题



-=-=-=-=- 以下内容由 wangmengyin2009年08月12日 01:03am 时添加 -=-=-=-=-
http://lz.book.sohu.com/serialize-id-7806.html
以上连接可以下载《无效的医疗:手术刀下的谎言和药瓶里的欺骗》的
全书内容!

-=-=-=-=- 以下内容由 wangmengyin2009年08月12日 01:26am 时添加 -=-=-=-=-
注:只能阅读,不能下载,特更正。
作者: zhengyou    时间: 2009-8-12 07:38
标题: [讨论]无效的医疗:手术刀下的谎言和药瓶里的欺骗 北京师大(正版)
从该书描述,病灶理论还不满百年,而且西方医学经历很多弯路.远比中医落后,
中医人学西医,就好像拿着聚宝盆讨饭.
作者: wangmengyin    时间: 2009-8-13 23:57
标题: [讨论]无效的医疗:手术刀下的谎言和药瓶里的欺骗 北京师大(正版)
德国人作学问,求真务实精神是值得学习的;至于论坛的棒棒先生-那是“衙内宵小”的拉兹推销员的“干活”————为了个人的一点“津贴”——把老祖宗的“阴阳五行”都出卖了————其能长久乎!
作者: dongzuomin    时间: 2009-8-14 02:00
标题: [讨论]无效的医疗:手术刀下的谎言和药瓶里的欺骗 北京师大(正版)
wangmengyin 先生能否再详细些。
西医的确落后于中医,我们要以确凿的事实说话。
作者: wangmengyin    时间: 2009-8-14 02:11
标题: [讨论]无效的医疗:手术刀下的谎言和药瓶里的欺骗 北京师大(正版)
[这个贴子最后由wangmengyin在 2009/08/14 02:13am 第 1 次编辑]

一位中医学院的在校生致老中医的信

尊敬的×××教授:
  感谢您百忙之中抽空阅读此信。我是一名即将毕业于×××中医学院的中医专业本科生。当年怀着对医生这个职业的崇敬和对中医这个学科的无限向往,我义无反顾地在第一志愿填上了这个学校。可是现在,现实却让我一次次自问:我的选择对吗?在校期间,我们真正用来学习中医的时间只占全部课时的二分之一不到。为了减负,我们的教材精减再精减。由于大多数老师的中医基础理论水平并不高,且理论知识与实践无紧密联系。使得中医经典著作的学习没有让我们感受到中医的博大精深;我们的临床课《中医内科学》由我校附属中医院的医生们执教,他们则更是照本宣科,倒是西医课讲得更生动。现在我已完成半年的西医部分实习任务,转到该附属医院实习中医内容。虽早有心理准备,但是在这里的每时每刻,我还是忍不住自问:我是不是在浪费时间?这里,医嘱上80~90%是西药。即便是开中药,那医师也是不望舌苔,不切脉,由下级医师问完病史,体检之后,他已可以开出一张处方了,组方常以常用方为主,如西医用药般,对症随意加减,毫无辩证可言……对于中医的现状您比我这小辈更清楚,也更痛心,而我写得如此毫不客气,也决不是对师长不敬,对母校不敬,只是数年求学生涯,有太多无奈和不平,压抑太久,只能一吐为快。
  现在学校不断扩招,一批又一批学生怀着忡憬步入校门,又有一批又一批毕业生带着对前途的忧虑和对中医的不屑走出校门。而像我这样在实习之后还能对中医抱着希望,祈盼能在这一行业干下去,并成为一个真正的中医师的人已经太少太少了!而现在,我也不得不考虑迈出校门后,我该走向何方--改行?成为“两半瓶醋”的所谓中西医结合医师?还是在中医这个让我倾心,也让我痛心的领域一步步走下去?在×××这块土地上,我看不到中医的希望,我真不知道该把我这棵已经严重营养不良而且长得有点畸形的小苗种到什么样的土壤中让它继续生长。
  这段时间,我一直关注三九医药网有关传统医学的发展动态。在一篇题名为“名老中医的忧思”的文章中,我看到您的一句话:“我们这些七八十岁的老头子真心愿意做你们这些21世纪振兴中医栋梁们的上马石,我们真心愿意看到江山代有名医出,中医药事业不断得到继承、发展和创新。”这话让我无法再按捺自己的感情,我们是真的很想成为栋梁,可是我们的更多人只能无奈地接受现实!因为环境根本不可能使我们这些小辈成长为栋梁!
  今天我提笔给您写这封信,也许可以算是我再一次竭尽全力的挣扎!孟母有三迁,而我也想给自己寻找一个能让我正常呼吸,健康成长的环境。您能否告诉我:究竟该何去何从?在现行教育体系不完善的情况下,我们只能寄希望于师带徒式的授业解惑,而我也真心希望有一位老师将我引进中医的殿堂。您早已桃李满天下,但若是您能再接受一个不是很聪明但却怀着一颗赤诚之心的小徒,即便是只能靠扫大街以维持生计,我也愿意跟随您,从零开始,一步步打下坚实基础,并将毕生献于中医事业。现在我正徘徊在十字街头,也许您能在前方为我点亮一盏明灯,指引我走上正确的方向。
  我知道您事务繁忙,所以您若能抽空给我这迷途者回一封信,我将从心底感激您,即使因种种原因,使您不能接受我,也真心希望您能给我指条路。当然,若是您实在忙而无法回信,我也不会怨您。再次感谢您百忙中抽空阅读我这小辈的来信。
  谢谢!
×××中医学院
×××
2001年×月×日
http://www.cuiyueli.com/news/view.php?articleid=93

作者: wangmengyin    时间: 2009-8-14 02:17
标题: [讨论]无效的医疗:手术刀下的谎言和药瓶里的欺骗 北京师大(正版)
下面引用由dongzuomin2009/08/14 02:00am 发表的内容:
wangmengyin 先生能否再详细些。
西医的确落后于中医,我们要以确凿的事实说话。
打开以下连接,可以阅读整本书的内容:
http://lz.book.sohu.com/serialize-id-7806.html
————————
这个连接内容设置了限制,无法下载该书,但可以阅读!

作者: wangmengyin    时间: 2009-8-16 18:06
标题: [讨论]无效的医疗:手术刀下的谎言和药瓶里的欺骗 北京师大(正版)
无效劳动能拿到‘报酬’吗?————能!——————但得“细心加以包装”————不信请看当今之医院是如何“操作”滴!
作者: 自然奥妙    时间: 2009-8-16 19:39
标题: [讨论]无效的医疗:手术刀下的谎言和药瓶里的欺骗 北京师大(正版)
关节病脊椎病需要手术刀或关节镜吗?数分钟至数天治愈的病需要伤害性治疗吗?在中国大陆的答案是需要,就如美国的经销商被美国廉政部门查实说的真话,向大陆官员行贿......
作者: wangmengying    时间: 2009-9-15 06:48
标题: [讨论]无效的医疗:手术刀下的谎言和药瓶里的欺骗 北京师大(正版)

西医在过去200年来,在关键性的时刻,曾经解救过不少人的生命,但是,今日在本书作者眼中,不少医疗措施根本是无效的!
--------------------------------------------------------------------------------
·无效的痴迷
前言
人得到的资讯愈不足,接受治疗的情况也就愈频繁。我是从医疗界有人们那里注意到这种现象的。他们在谈话、信件与亲切的指点当中使我了解到过度医疗的情况。由于体制的缘故,人们置身于对自己并无裨益的医疗程序中。见到我这几行文字的读者们,你们若不是曾经历无谓的治疗,就是将会有此遭遇。
--------------------------------------------------------------------------------
·我们的健康
愚昧与谬误
医学向来大言不惭地以冠冕堂皇的说明将其行为合理化。远古时代,使人生病的事物被认为是魔鬼,巫师的职责,就是施行法术驱赶身体里的魔鬼。
--------------------------------------------------------------------------------
·何以医疗界的缺失和自欺如此普遍 ·医学的空想 ·执迷于可信个案 ·自发恢复却被归功于医疗措施 ·信心带来康复 ·医学“咒语”如何解除 ·信条左右了医学 ·瞒天过海的招数 ·从不公诸大众的负面数据
服药者的国度
当荷兰药理学家保尔•裴西恩(Paul Persijn)开车到德国,经过药房的时候,他着实吃了一惊。在荷兰不曾见过的瓶瓶罐罐的药品世界,此刻映入了他的眼帘。在他的国家,经过医生问诊后,只有60%的人会拿到处方笺,在德国却达到80%~95%。
--------------------------------------------------------------------------------
·药品市场吃掉了数十亿 ·给医生的假信息 ·帮助遗忘的药物 ·被炒作的骨质疏松症 ·有关屁股的迷思
早发现但不必早烦恼
做诊断就像看地图,尺度愈精细,可掌握的事物也就愈多。如甲状腺就是如此:年长者约有0.1%的机率罹患甲状腺癌,呈现相应的临床症状。芬兰医学专家利用精细的尺度来观察这种症状,也就是将检体放大。
--------------------------------------------------------------------------------
·癌症与大筛检的进退两难 ·妇女筛检的邀请 ·为前列腺做预防?
对化疗的疑虑
对于癌症转移患者来说,既然激光和手术刀都无效,那就只有走化疗一途了。几十年来,这方面的化学药物不断推陈出新。通常药厂的要价就像天文数字一样高,而他们的相对承诺是延长人们的生命。
--------------------------------------------------------------------------------
·后期癌症治疗25年来没有进展?(1) ·后期癌症治疗25年来没有进展?(2)
腰内的利刃
笔者和小猎犬有个共同点——我们的腰部都不适合生存。这种狗是腰痛的受害者,四条短短的腿带动雪茄状的身躯,它的脊椎是扭弯的。笔者也算是生物演化的受害者。我的尾骨乃是600万年以来直立姿势中最受折磨的缺陷部位(所有人类皆是如此)。
--------------------------------------------------------------------------------
·腰痛是全民之痛 ·没被证明的疗效 ·人生起步时的宿命 ·椎间盘切除术的时代 ·庸医的处理方式 ·许多伤口都是靠时间才愈合
外科手术的假象
一些患了帕金森症的人被送进手术室——没有人知道他们在这里会受到什么处理:其中,12位病患的大脑被注入他人的神经细胞,其余18位不过是在头骨盖上钻个小孔。但不管他们接受了什么治疗,结果都一样:当患者相信自己被植入神经细胞后,即使在所谓的手术后一年,他们也认为自己的生活品质有明显改善。
--------------------------------------------------------------------------------
·存疑手术的分布图 ·告别子宫 ·儿童摘除扁桃腺 ·颈动脉上的切割 ·出差前摘除胆囊 ·肚子里的花招
知识才是最好的医疗
一般而言,无意义甚至危险的工作,终究会导致空洞的合约、工时(和工资)减少或公司破产。到时大家一定会交相指责服务散漫、产品低劣等等。截至目前为止,医疗体系中的情况还并非如此。大部分人还不能判断哪些程序有意义、哪些没有意义。
--------------------------------------------------------------------------------
·我们应该让自己有所作为 ·从医生到生意人 ·全民健康的七帖处方
术前问题清单
如今在德国,一天内就有数千次手术进行,而其中有大部分并不是权宜之计。确切说来,这些都是可以事先安排的选择性手术。这就给了患者们自行获取信息的机会。患者不妨去征询另一位医生的建议。
--------------------------------------------------------------------------------
·术前问题清单 ·致谢

-=-=-=-=- 以下内容由 wangmengying2009年09月15日 06:49am 时添加 -=-=-=-=-
何以医疗界的缺失和自欺如此普遍

  医学向来大言不惭地以冠冕堂皇的说明将其行为合理化。远古时代,使人生病的事物被认为是魔鬼,巫师的职责,就是施行法术驱赶身体里的魔鬼。
  后来欧洲所盛行的观念,就是人体体液在各个脏器中的分布会影响疾病的发作。于是一般人就必须忍受像放血、排汗、通便等医疗措施。影响深远的古希腊名医伽林(Claudius Galen,129~199年)认为,放血适用于所有病症。对于腰痛,他并不进行矫治,而主张那是因为黏稠胆汁集中到了髋部;就算尾椎骨出毛病,也得放血:在某疼痛的身体侧边的膝盖后方腘窝扎针。这时鲜血汩汩,患者的腰痛就会消失——而命也没了。
  直到若干世纪之前,放血还是外科学的标志呢。大夫用绷带缠紧病患的上臂,直到前臂的静脉凸显,再用刺血针扎进浮现的血管。巴黎医生亚历山大•路易(Pierre Charles Alexandre Louis,1787~1872年)在首批临床研究报告中指出了这种施治不当:就治疗肺炎而论,不管早点或晚点放血,也不管放血量如何,这种疗法都不会产生任何作用。
  等到这项新知终于在数十年后被接受时,大夫们却又落入了另一个极端,将血液由外部输入体内(或许输血就是这么演变而来的)。自此之后,他们就习惯于认为,急诊病患应输入他人的血液——直到若干年后,某研究报告指出这也是无效的行为为止。
  这种所谓的偏方也像放血一样主导了医学界好长一段时间。在古罗马时代,据说使用狗屎以及吸允修女涨奶的乳房,可以预防心血管疾病及其死亡。古代西班牙大夫认为,要抵抗疟疾,最好喝下一小杯加胡椒和三滴猫耳朵血的白兰地。在1602年的一次围城战中,奥斯坦德(现属比利时)的大夫们摸黑溜到尸横遍野的战场,收集了许多肥肉带回城内。就当时的药理来说,死者肥肉可是伤兵的特效药。1696年德国大夫波林尼(Christian Franz Paullini)出版了名叫《奏效偏方》的著作;1764年的伦敦《药典》还推荐蜘蛛网、等足目动物、蝰蛇及毛粪石(由反刍动物胃中得来的坚硬毛发小石)作为处方呢。
  当年接受这种医疗的人实在很辛苦。要是用现代人的观点就很难判断,哪种选择对于英王查理二世是比较不当的:是他罹患的中风呢?还是他身边的一打御医?御医们“要求立刻在国王肩膀上拔罐,并施行划痕法,放出八盎司血液”——克劳夫爵士(Raymond Crawfurd,1865~1938年)后来如此描述这种煞有介事的医疗。“他们还给他喂下高浓度的锑催吐剂,可是国王只能喝下少部分,为了保险起见,他们还喂下足量的硫酸锌,以及强泻剂,再佐以一系列的灌肠。头发都理掉,好涂抹起疱剂。这还不够,大家还要来一块烧红的铁块进行烧灼术。”国王还在做死前忏悔,“尽可能拖延临终时间”,但最后还是归天了。
  20世纪初有个说法很盛行,就是疾病乃人自身中毒的结果。于是,病患们开始一窝蜂地清理大肠,保持净空。随后则流行病灶理论,该理论认为,病人是以过敏的方式对看不见的治病源起反应,而只有从若干身体部位施治才能得到解脱:结果就是一阵手术风潮。医生作家路易斯•托马斯(Lewis Thomas)写道:“无人能够算出该理论到底导致了多少拔牙、扁桃腺摘除、胆囊切除和盲肠等的大流血。”值得注意的是,他提到的组织和器官摘除,如今都已经是家常便饭;只不过,目前医学界对于摘除手术已有截然不同的理论基础。
  爱尔兰文豪萧伯纳的言词至今听来还是犀利。在他1906年问世的喜剧《医生的窘境》(The Doctor';s Dilemma)中的情节为:外科医生“发现人的身体充斥无用的老旧器官。多亏氯仿麻醉剂,才得以在保全身体的条件下摘除半打的烂器官,撇来疾病和金币不谈,光是手术本身就够有趣了”。
  要到19世纪,有识之士才察觉到:截至当时为止,大部分医疗都是胡搞瞎闹。这就好像药品都具有安慰效应一样(稍后将详加叙述)。不过还是有若干例外:对抗疟疾的奎宁、预防天花的牛痘及止痛的吗啡等,都有确实的药效。尽管如此,美国医生温德尔•霍姆斯(Oliver Wendell Holmes)在1860年的断言还是甚是恰当:他认为若能将所有药品“沉入海底的话,对人类来说就是一大福音——不过对鱼儿们却是诅咒”。


-=-=-=-=- 以下内容由 wangmengying2009年09月15日 06:50am 时添加 -=-=-=-=-
执迷于可信个案

  人们对于各种疗法,只要有几分可信,就倾向于来者不拒。这些疗法为病人乃至医生提供病症说明,使得大家积极采取应变措施:于是乎,若干结果出现。然而就算这些新式处方有何等神效,也要在临床研究中得到彻底证实,才能顺利应用在医疗上。
  例如,为了根除肿瘤这个貌似可信的说法,在20世纪前半叶,就有成千上万位乳腺癌妇女同意将乳房全部切除。汉诺威大学解剖学教授李伯特(Herbert Lippert)甚至建议,既然现代妇女的乳腺对于哺乳来说已是可有可无,那么“为预防乳腺癌,不妨在青春期就及早予以割除”。这种预防手术的极端观点要到70年代才被公认为缺乏实据。肿瘤并不像杂草可以连根拔除,在病患诊疗期间,常有癌细胞转移的情况出现。
  此外,还有个甚为流行却似是而非的说法,即摄取无负担的营养最有益健康,最能预防大肠癌等等。其实,过度摄食水果和蔬菜,至少对预防所谓的腺瘤(在腺上皮形成的良性瘤)是没有太大帮助的。这种肿瘤还可能转成大肠的恶性肿瘤。2000年有两份研究报告指出,只要三到四年的不当饮食,就会导致这种结果。另外,人们普遍服用维生素来防癌的方法也缺乏根据。数个大型对照实验共同指出,额外摄取维生素A和E并无助于防止肿瘤形成或治疗肿瘤;事实上,情况恰恰相反:额外摄取的实验组的结果比不摄取的对照组“来得差”。
http://www.du8.com/books/nov970.shtml

-=-=-=-=- 以下内容由 wangmengying2009年09月15日 01:59pm 时添加 -=-=-=-=-
医学的空想

  在回顾历史时,路易斯•托马斯评论道:“令人叹为观止的是,医生们竟然只遭到少许批评,安然度过这一切。”其实,医学应该得到的是失败和破产的报应。倘若医学要有所改进,那么挫折和混乱在所难免。重要的是,要能认清楚缺失并加以克服。妨碍医学知识进展的是缺失而不是不足。不容讳言,为了金钱,不必要的手术和治疗曾经,而且现在还是十分普遍。当然,医生们也有心帮助病患,不管用现代观点来看其方法有多么可笑或危险。卫生学者埃布尔和尤根•温德勒(Jürgen Windeler)认为,在各个时代,“绝大多数医生当然都有信心在可行范围内为病患实行最佳治疗”。
  正因为如此,所有我们才要做此回顾。这有助于我们理解,何以自古以来医学的愚昧和缺失是如此的普遍。其中若干导致医疗缺失的缘由,至今还是屡见不鲜。

作者: wangmengying    时间: 2009-9-15 14:01
标题: [讨论]无效的医疗:手术刀下的谎言和药瓶里的欺骗 北京师大(正版)
自发恢复却被归功于医疗措施

  缺乏效果的治疗方法也可能由于人体天然的自愈力而得到名气与认同。若干病症倾向于自发消退,所以实际上是靠人体自然恢复的。感冒时,找好医生是7天康复,不找医生是一个星期,遇到不好的医生则需要更久。还有,椎间盘突出其实也可以凭身体自行恢复。
  即使患者因为这种自愈力病情得以改善,但他们自己和医生还是会将这种好转归功于医疗措施。例如关节炎,其实各种不同的疗程都可使它改善:迁居西班牙度假圣地马约卡岛,减少摄取糖、盐或肉等的食疗法,乃至一些身体锻炼的方法等等。路易斯•托马斯医生认为:“在这类情况下要做出判断,都会遭遇到一个疑难:在进行治疗的病患当中,约有35%的人不管做了什么,都会自动康复。”
  乌尔姆大学医学院临床经济学教授弗兰克•波兹所特(Franz Porzsolt)认为:“如果要严格看待卫生体系的成果的话,那就不得不得出这样的结论,其中不少案例要归功于患者的自愈力。”基于这种现象,所以不只患者,就连专家也很难评估医疗成果的真正价值。美国经济学者布顿•韦斯布罗德(Burton Weisbrod)明确表示:“既然人体的生理系统本身具有适应力,所以有时就能自行修整,无需医疗照顾就能战胜疾病。只不过,患者在病愈后并不知道这种康复是否是‘医疗照顾’的结果。”


-=-=-=-=- 以下内容由 wangmengying2009年09月15日 02:02pm 时添加 -=-=-=-=-
信心带来康复

  戴听诊器的某位人士的关切、吞服五颜六色的胶囊,以及手术前准备工作带来的心安,都可能使患者的健康大为改善。这种医疗的暗示力量在巴金森氏症患者上尤为明显。神经外科医生在该患者面前假装进行手术,轻轻刮动其头皮,经过这种假手术的巴金森氏症患者就真的感到病情好转。只服用(实际并无药效的)安慰剂的心血管患者,其死亡率就真的比未吞服安慰剂的对照组患者还来得低。
  这种安慰效应(placebo effect)被学者视为医学中强力的功能法则,在各种诊疗中占有一席之地。汉诺威医学院教授布卡德•耶格尔(Burkard Jäger)指出:“只要是具明显治疗目的的医疗或心理手段,都有可能成为安慰效应的工具。药物、手术、照射乃至谈话皆有可能。”
  安慰效应的发生,可说是因为它唤起人体的自愈力:人一旦开始感到需要帮助,可能就启动了自身的康复能力,以及类似药物引起的生化反应。另外,在负面的预期下,也可能出现负面的效应。例如蕃茄在19世纪被视为毒果,于是真的就有许多人因为蕃茄中毒而就医治疗。
  在美国开列的处方当中,约有三分之一纯属安慰剂;根据在以色列的问卷调查,有6成的受访医生和护理师刻意开列安慰剂作处方。不过,就连具有真正药效的药物,也能够充当安慰剂。以色列医生皮特•史克拉巴内克(Petr Skrabanek)和詹姆斯•迈克尔米克(James McCormick)写道:这种安慰剂“大多数是抗生素、补药、咳嗽糖水、镇静剂、若干精神类药物,或其他具有药理效果的制剂,其预期药效与药性并不相干”。
  不过,安慰剂在正统医学中却未实至名归。只有万不得已时,医生才会在台面上使用,而背地里却担忧得很:因为对照实验将循序揭发许多看似精密且所费不赀的疗程实际上只是安慰效应的工具。
  就算没有自愈作用与安慰效应,若干可疑的疗法还是可以稳如泰山。病情恶化竟然很少受质疑,并归罪于错误的诊断和无谓的手术。如果患者病情在手术后并没有起色,若干主治医生从不会检讨自己作为,而只后悔没有切除更多组织。无效医疗的执行者通常不会担心病患和家属的指责。更有甚者,他们还会找借口,说已经尽其所能、试过所有办法了。
  就连英王查理二世的御医们也不曾稍稍质疑那些治疗的适用性;甚至还有人在国王遗体旁边说:“所有办法都试过了。”


-=-=-=-=- 以下内容由 wangmengying2009年09月15日 02:04pm 时添加 -=-=-=-=-
医学“咒语”如何解除

  医学谬误的存在,医疗界的等级制也是个中助力。自然科学界就不是这样:犯错或诈欺的化学或物理学者,通常要不了多久就会被同业揭发和纠正。但在重视权威的医疗界和临床研究中,往往要等到诈欺大师过世后,其咒语才得以解除。
  瑞士生理学家厄米尔•埃布尔达哈登(Emil Abderhalden,1877~1950年)因为发现某种蛋白质而开创辉煌的职业生涯,但这项发现实际上却是子虚乌有。这位哈勒大学生理化学教授在1909年将他假造的蛋白质命名为“保护脢”,后又改名为“抵抗脢”。根据埃布尔达哈登的说法,人、畜血液中会形成某种消化酵素,亦即在遭遇陌生蛋白质时,会产生所谓的抵抗脢。像是怀孕妇女就会产生特定的抵抗脢,以对抗母体内胎盘的蛋白质云云。
  埃布尔达哈登利用生化试验提出证明,其说法如下:胎盘经过蒸煮后可制备蛋白质,并以怀孕妇女的血清加以调制。血清中的抵抗脢会将该胎盘蛋白质分解成碎片(肽),这可利用生化方式证实——此即证明该妇女已经怀孕,她的血清中已有抵抗脢的存在。而由未怀孕女子和男子的血清可以实行对照实验;实验结果不会呈现反应,因为这些血清并不含胎盘,从而就不含抵抗脢。
  这种验孕法受到世界各地妇产科医生与生化学家的欢迎。几年之后,问世的相关出版物超过25种,从各方证实这项成果。1914年,就连许多德国大学医学院妇产科主管接受专业期刊要求,对该验孕法进行检测时,骗局也没有拆穿。从15个实验组中所得到的报告,或多或少有正面而无不利的结果。随后,世界各地有450余篇论文论述该抵抗脢及其进一步应用,例如癌症、梅毒乃至精神分裂症的诊断。
  这可说是童话中国王的新衣了——科隆大学生物学者及学术史学者尤特•戴希曼(Ute Deichmann)和本诺•穆勒希尔(Benno Muller-Hill)都这么认为。当世人都为富丽堂皇的皇袍目眩神迷时,就需要有个小孩子指出,这位当权者其实一丝未挂。这个角色落在德国年轻的生化学者雷奥诺•米歇里斯(Leonor Michaelis)身上。他在1914年的出版物中表示,他无法以实验方式证实埃布尔达哈登的验孕法,而且怀疑这一整套理论。于是乎,米歇里斯在德国的学术发展就此划上句点(后来在美国才有所发展)。埃布尔达哈登成为“风行草偃”的权威,并从他的空中堡垒不断开发新观点。等到这位超级吹牛教授于1950年过世后,他的抵抗脢才跟着回到乌有之乡。
  埃布尔达哈登的故事提醒人们,权威和等级制在医疗界是如此影响深远。至今情况还是如此。医界人士所遵循的并非科学知识,而是以投票表决来决定其医疗行为的益处。若干“研讨大会”就像宗教会议一样召开,大医生和大教授关起门来决议何谓真正的医学——这对一门崇尚知识的学问而言,似乎是颇为诡异的姿态。
上一页返回目录 下一页 序     无效的痴迷前言     我们的健康愚昧与谬误     何以医疗界的缺失和自欺如此普遍     医学的空想     执迷于可信个案     自发恢复却被归功于医疗措施     信心带来康复     医学“咒语”如何解除     信条左右了医学     瞒天过海的招数     从不公诸大众的负面数据服药者的国度     药品市场吃掉了数十亿     给医生的假信息     帮助遗忘的药物     被炒作的骨质疏松症     有关屁股的迷思早发现但不必早烦恼     癌症与大筛检的进退两难     妇女筛检的邀请     为前列腺做预防?对化疗的疑虑     后期癌症治疗25年来没有进展?(1)     后期癌症治疗25年来没有进展?(2)腰内的利刃     腰痛是全民之痛     没被证明的疗效     人生起步时的宿命     椎间盘切除术的时代     庸医的处理方式     许多伤口都是靠时间才愈合外科手术的假象     存疑手术的分布图     告别子宫     儿童摘除扁桃腺     颈动脉上的切割     出差前摘除胆囊     肚子里的花招知识才是最好的医疗     我们应该让自己有所作为     从医生到生意人     全民健康的七帖处方术前问题清单     术前问题清单     致谢
http://www.du8.com/books/nov970.shtml

-=-=-=-=- 以下内容由 wangmengying2009年09月16日 10:38am 时添加 -=-=-=-=-
信条左右了医学

  就算医生发现某程序是无用且有害的,也要经过好几十年,这项程序才会从他们的体系中消失。某种帮助病患的用心良苦,催生了不容质疑的医疗界信条。
  一旦医生得到确信,认为某作为对某病症有帮助,他们就不太会对病患隐瞒。不过若不再有人质疑新的诊疗方法,这时再做对照实验也来不及了:某项可能是多余的程序,就在未经检验下进入了医学。
  在类似的状况下,若干具不明效果的药物也可能不会受到质疑,所以它们能得到药品检验当局的核淮,而实验结果或效用法则只能引起质疑。一旦进入市场后,该项药物就成了“黄金法则”;之后就算是(在对照实验中)只对部分病患隐瞒该药物,也可能是“不道德的”。不仅如此,这种黄金法则药物还会成为日后药物的标竿。至于新药到底要如何才能够与假药做区隔,这个根本问题也就不再有答案。
  想在市场撤除这种不安全药物,需要机缘凑巧。这可举风湿药伟克适(Vioxx)为例:医生指出这种药剂的危险副作用已经有若干时间了,然而它经过数年还未下市。仅仅因为药厂还想为市场造就其他适用症(如预防大肠癌),该药物还要和安慰疗法做比较研究。但研究结果显示,这种看似安全的风湿药竟会提高心肌梗塞和中风的危险——2004年秋,伟克适终于下市。
  可疑药物下架可说是少之又少的例外。药商和医生总是不肯公开承认开列了无谓的疗程和药剂。埃布尔和温德勒举出4项理由,说明医药界何以如此抗拒此方面的新知:
  一、以负面研究结果来质疑现行医疗措施,会被医生视为攻讦与威胁。新知意味着要对新的方法和基础重新学习,所以令人很不自在。
  二、新的方法与思维会打击先前医生的权威,还必须承认自己的专业已被同业超越。
  三、一旦新结果显示先前的努力都是白费时,追随者会怨声载道,从而影响医生在医疗界的重要地位,其权威也会遭质疑。若承认自己的作法源于某种成见,对病患并无实际帮助时,会导致自我质疑和良心啃噬。
  四、负面论据可能威胁到药商和使用者(可疑的诊断法、药品或疗法的使用者)的经济利益。
  有关最后一点的不幸例证,就是德国药厂格吕能塔的安眠药沙利度胺(Thalidomide),此药物会在怀孕初期诱发胎儿严重畸形。1958~1961年间,世界各地出现约10000个肢体扭曲变形的婴儿。药厂忽视医生的警告和需求,使这种畸形儿的状况延续好几年。后来该药厂还威胁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的卫生当局,要是沙利度胺被查禁,就要提出损害赔偿告诉。直到1961年11月26日《周日世界报》注销一篇文章,才终于使药厂将沙利度胺撤出市场。
  就连在当今医学界,只要是宣告令人不快的真相,也会成为众矢之的。自从汉堡-埃盆朵夫大学医学院公共医学研究所两位研究员在《明镜》(Der Spiegel)中批判3种现行的阿尔兹海默氏症药物后,法兰克福大学医学院的精神病学教授就在读者投书中质疑他们(研究员)的能力:一位异议者本身是心理学者,另一位则是物理学者,所以这两位不应表示他们不想让自己的祖母取药,“因为他们既无医生资格,本身也无应有的临床经验”云云。
  这种话听起来颇自以为是,也并未就事论事。两位研究员的学历背景并不重要,而且他们文章的指陈有凭有据。此精神病学教授的读者投书还忽略了一点:这两位的声明是和另两位医生(男女各一位)共同发表的。
  我们来看英国医生安恩•乔尔莫(Iain Chalmers)怎样评断同业的判断力:“万一研究结果不符合,学者若非落得资格不足或身败名裂,就是成了法西斯。”
  我们从这种抗拒态度中可看到,医学兼哲学家卡尔•波普(Karl Popper)所勾勒的科学典范实在相去甚远。他认为科学家并不能死抱辛苦得来的观点:“科学研究并不在拥护某一观点,将之当作唯一真理。”
作者: wangmengying    时间: 2009-9-16 10:40
标题: [讨论]无效的医疗:手术刀下的谎言和药瓶里的欺骗 北京师大(正版)
瞒天过海的招数

  医生通常会怎么坚持错误的医疗措施,《英国医学期刊》披露了其中的黄金守则。
  第一招 无暇他顾
  医生已完全投入本身的诊疗工作,没有其他时间去阅读、开会或反省自己的医疗作为,更别说采用同业的方法。
  第二招 反击论据
  • 质疑其来源。没有人能勉强你去相信你专业领域或地理范围以外的信息。
  • 质疑其正确性。在任何研究报告中都可找到些许盲点,如此就可采取以下策略:就算只有一个观点不够妥善,整个说法也可能是错误的。
  • 质疑该论据并不能适用在特殊的病患群及医疗行为上。如果若干大型临床研究的数据与你个人对病患的印象相抵触,这招就更能派上用场。
  第三招 拿律师当挡箭牌
  提出辩解,表示要是你采用新疗法而忽略旧疗法的话,很可能遭到起诉。
  第四招 将责任推给病患
  宣称你本身很乐意改善疗法,但病患要求旧疗法。于是,即使你还是隔月注射维生素B12来对付贫血,或用抗生素来治疗感冒,还是可以得到谅解。
  第五招 稳若泰山
  若有健保工作人员、药剂师或护士提出建议,或病患向你出示网络资料,你就不管三七二十一劈头问道:“你是何时获得医学学历的啊?”
  第六招 不予采信
  要抗拒新知,不妨采用医生生涯中惯用的这句口头禅:“就算这个说法正确,我也不想相信。”

-=-=-=-=- 以下内容由 wangmengying2009年09月16日 10:44am 时添加 -=-=-=-=-
从不公诸大众的负面数据

  全世界有25000种医学刊物,每年发表200万篇论文。令人讶异的是,研究机构能生产出比这还要多的信息,但在这方面,我们所知却甚少。有5~7成的研究结果从不公诸大众,通常凡是负面或有害的数据都会被暗地压下。
  对若干发现的隐瞒(“信息淘汰”),同样也助长医学的疏忽。例如信息淘汰导致了许多精神病药的错误评估,包括血清素药物,即所谓的帕罗西汀(Paxil)。帕罗西汀的年度营业额在数十亿之巨。药厂发表的研究结果都在助长以下印象:该药物同样适用于忧郁儿云云。然而英国专家却成功取得制药业未公开的数据,爆料出完全不同的内幕:这种精神病药不仅不能改善儿童的苦恼,甚至容易提高其自杀危险性。公布数据的专家写道:“试验系列的未公开部分(不管出于何种理由),或省略其中重要数据,都可能导致错误的医疗建议。”专家们于是要求其临床研究的“进一步公开与透明化”。
  就连挑选临床研究的对象也可能给世人带来扭曲的事实。通常新的药剂和手术是找比较年轻和苗条的人作为测试者,因为在他们身上比较不容易产生太多副作用。根据《加拿大医学会杂志》的报导,在消炎药的临床研究中,超过65岁的受测者只占2.1%,但高龄者才是这类药物的大宗客户。在某项研究中治疗阿尔兹海默氏症的药物多奈哌齐(Donepezil),也不找年迈者做测试,而找低于65~74岁的年龄层、且较少痴呆症状或其他缺陷者做测试。
  医疗疏忽的故事提醒大家要保持健全的怀疑。当今医学中有许多事实都已降格为推想,且其中不乏若干谬误。

-=-=-=-=- 以下内容由 wangmengying2009年09月16日 10:44am 时添加 -=-=-=-=-
http://www.du8.com/books/nov970.shtml
作者: wangmengying    时间: 2009-9-17 03:20
标题: [讨论]无效的医疗:手术刀下的谎言和药瓶里的欺骗 北京师大(正版)
药品市场吃掉了数十亿

  当荷兰药理学家保尔•裴西恩(Paul Persijn)开车到德国,经过药房的时候,他着实吃了一惊。在荷兰不曾见过的瓶瓶罐罐的药品世界,此刻映入了他的眼帘。在他的国家,经过医生问诊后,只有60%的人会拿到处方笺,在德国却达到80%~95%。
  世界卫生组织(WHO)明列为不可或缺的药品种类只有325项;其中有9成以上能够可靠地用来诊疗疾病且没有什么危险。然而德国却有50000种成药充斥在市场上,比任何一个欧洲国家还来得多。自1950年以来,德国平均的个人药物消耗量已提高20倍,药品每年支出也超过210亿欧元。
  平均下来,每位德国人每天至少服用一次医生处方药,且药品消耗随年龄递增。德国60岁以上者占总人口的22%,他们消耗的药品却达到54%。在一些个案中,有些老人竟同时以60种以上的药物接受治疗。医生们称这种情况为“给药过多”,也就是缺乏条理和次序开一堆处方。给药过多不仅昂贵,对病患来说也是弊多于利。
  以旁观者不加修饰的眼光来看,难道不会为这种状况感到惊诧吗?裴西恩指出,德国服药者之所以会热衷于这些比较荒谬的产品,实在是“因为医生和药剂师诉诸道德权威,加上一般无知大众易受影响”。
  裴西恩博士也指出,一份以专业为门面的期刊《药局全览》乃是这种操作的来源之一。该期刊登载各种疗法和广告,免费赠送给德国各大小药房,是最受年长妇女欢迎的刊物。裴西恩认为其中各种说法(如“利用磁力共振的自疗法”)是缺乏学理依据的。他指出:“令我不解的是,接受过大学教育、也就是接受过科学思考和判断的人,怎么会去参与编辑《药局全览》这样的刊物呢?”
  这位荷兰专家以简单的道德观认为,德国药剂师应以诚实可靠的态度提出建言,将没有根据的广告传单丢到垃圾桶,警告重要顾客提防无谓的药物和程序才是。他惊讶地说:“《药局全览》接受了德国药剂师的赞助。”
  黑森的药剂师格里高•休斯曼(Gregor Huesmann)在10年前表示的愤慨,是德国医疗界少数的例外。他在诊所橱窗的布告上刊载他选的“我们不推荐给大家的本月劣药”。尽管如此,我们还是会发现:就连药剂研究也无法阻止药剂师将诡异的偏方经由柜台交到顾客手中。
  例如德国药房大力推广的镁制剂。据说这种产品可治疗肌肉痉挛,确保病人恢复蓬勃的朝气。不过肌肉痉挛的原因很多,例如缺乏钙的情况就比缺乏镁还来得频繁。缺乏镁主要是由于慢性腹泻、肾功能失调、染患酒瘾或其他疾病等。患者由于病情较严重,长期接受医生治疗,单靠镁制剂其实并不会为他们带来蓬勃的朝气。就连健康的人也无法从这种制剂得到好处,因为镁经过肾脏吸收后,无法与其他营养调和。但许多药剂师才不管这么多:他们未经诊断处方就贩卖这种镁制剂,运用若干缺乏学理依据且误导顾客的宣传来达到目的。
  临床药理学家尤根•佛瑞里希(Jürgen Förlich)指出,目前在德国因药物导致的死亡率比一般假定的还高出许多。他援引了一项研究成果:在一所大型的综合医院的内科中,曾对绝大多数病患(总数为13992人)进行为期两年的抽血及有关的药物检查。接受检验者平均年龄是72岁,在院内接受9种不同的药物测试。在该临床研究期间,有732位死亡,这些死者的血液要再一次就药理效果做检验。此外,将近8成的尸体做了解剖。
  结果,在这732名死者当中,有133位是“不当的药物事件”的受害者。以所有接受检验的病患总数来计算,这个比率达到0.95%。在69个案例中,药物被列为间接死因;其他64人则直接因错误处方和给药过多而死亡。绝大多数诊治医生都忽略了其医疗措施将导致的严重后果。在这些死亡案例中,有94%的诊治医生要等到血液化验和尸体解剖后,才得知自己的作为造成了不幸:完全是由于他们开出的药物,才使得这些病患身亡。
  如果用这个结果来推算全德国,那么在每年600万位到内科求诊的人当中,有57000位会因为药物的过度治疗而死。这种高致死率的悲剧,更因药物如果正当使用本应该康复的事实而加深。佛瑞里希教授指出:“如果善用目前的临床药理知识,有一半的死亡案例本可避免。”
  德国药剂师有种万灵丹叫Echinacea,据说不会有副作用。这种珍贵产品是以“预防感冒”的名义贩卖,但有关这种高含量的酒精与植物混和物的药效,却从未得到证实。事实上,感冒症状只要过个几天就会自行消退。而即使是良好的旧式咳嗽水,也可使感冒不再继续。英国布里斯托大学医学专家纳特•施瑞德(Knut Schroeder)和汤姆•法海(Tom Fahey)就不断被患者询问:这么多药水中哪一种是最好的呢?这些咨询促成了一场文献资料的彻底研究。施瑞德和法海找出300多份以咳嗽药水为题的文章,但其中绝大部分只讲述实验室中的检验,没有交代哪种药物具有最佳效果。只有15篇研究报告通过感冒和咳嗽的对照组来测试若干药物,但没有哪一篇能证实该咳嗽药水是有帮助的。换句话说,如果咳嗽,人们只能自求多福,遵照旧有的建议多多摄取水分罢了。
  在缺少疗效证明的地方,就会以销售技巧来补充。要是厂商拿“根据多年经验”的可能效果,及“受到多年喜欢”的产品为号召时,大家就要开始小心提防。这种话对医学外行来说很中听,但个中必有蹊跷:早在几十年前,厂商就利用没有药理效果的产品来使人们掏腰包。非洲人信赖猛禽萃取液的效果,亚洲人则相信犀牛角粉末的回春特效——两者凭借的也都是多年使用这些药物的经验。


-=-=-=-=- 以下内容由 wangmengying2009年09月17日 03:22am 时添加 -=-=-=-=-
给医生的假信息

  除了潜在的病患,就连执业医生也会收到药物效果的错误信息。科隆的内科医生彼特•萨维奇(Peter Sawicki)曾和同仁合作,针对一个月内寄发到北莱茵地区各共同医学及内科医学诊所的293份药物广告,进行通盘的查验。对于广告传单的内容,他们要检视是否附上来源出处。在下一步骤中,他们把原始资料调来,核对药厂说法和原始资料是否相符。结果萨维奇团队揭发出了系统性的假信息。在总计520项说法中,只有218项附有出处,其中只有41个个案(8%)的说法是查有实据的。这些药物广告的伎俩可归结为3种:歪曲引用文献的内容;直接隐瞒若干重要研究结果(如副作用);强调所引文献中若干并不存在的说法。
  2004年的德国药品处方报告指出,在高达210多亿欧元的药品费用中,本来至少可省下45亿欧元。也就是说,如果将药效具高度争议的药物费用省下来,金额非常庞大。药物商品检验基金会早在几年前就指出,常用处方药中有将近四分之一“不太适用”。
  换句话说,如果处方太昂贵,就应该寻求较便宜但具同等效果和安全性的代用品。亦即,德国药剂师不必绝对遵照医生处方笺来抓药。他可以利用“代偿”(Autidem)法则,找出某种具同等效果、却较廉价的药剂。
  不过这种有意义的法则却经常被刻意忽略。药厂会貌似不为私利地提供执业医生一些电脑软件,有利于病历数据管理、账目记录及处方笺开列等等的电子化——但都是以药厂立场为基准。一旦医生在计算机选单登记某项药物,计算机就会自动选出由该软件赞助者贩卖的产品。而一旦药物品项列入处方笺,药剂师将它开列给病患的机率就大为提高。
  另一骗术是所谓的假研发。操作方式是药品研究人员直接仿制对手的上市药物。尽管化学成分的些许改变不会带来明显的额外效果,但已足以构成申请专利的条件,从而以昂贵的垄断价格和新型制剂的姿态上市。例如据说可以保护血管的施德丁(Statine),就是这项策略的巧妙演练。利用前述每隔一段时间推出新产品的方式,不只施德丁得到了商标专利的保护,还同时保护了其他9种同类产品,使诡诈的研发者从中开发了数十亿的商机。
  德国每年卖出大约29000吨的药品(包括2320吨动物药品)。这些药品鸡尾酒还会在净化后的自来水中现身,随着饮用再度回到人们身上。难怪德国联邦环保署署长安德瑞斯•杜若格(Andreas Troge)指出:“所有的东西都会滞留在某处。”
http://www.du8.com/books/nov970.shtml
作者: wangmengying    时间: 2009-9-18 16:40
标题: [讨论]无效的医疗:手术刀下的谎言和药瓶里的欺骗 北京师大(正版)
帮助遗忘的药物

  药物广告强调的不是把病治好,而是延缓病情恶化。卫材公司(Eisai)和辉瑞制药(Pfizer)在它们共同上市的阿尔兹海默氏症药物广告中表示:“多奈哌齐可让人几乎晚两年才被送入疗养院照护。”
  痴呆症患者(只要他们还有微弱的转机)及其家属都乐于相信这个福音。多奈哌齐的使用量年年增高,另外两种同业的竞争产品的销售量也在高龄化的德国有所成长。
  不过,汉堡-埃盆朵夫大学医院的临床研究却得到这个结论:这些药物并不具临床效果;服用它们,却能让人安心地遗忘。
  该医院的公共医学研究中心的托马斯•齐莫曼(Thomas Zimmermann)指出:“我不会给我自己的祖母这种药物。”他的同事汉斯-彼特•彭霍尔特(Hans-Peter Bornholdt)补充道:“我看不出这种药的药效有什么根据,反倒是副作用一定存在。所以我不会服用这种药物。”
  多奈哌齐的同类产品还有利凡斯的明(Rivastigmin,即Exelon)和加兰他敏(Galantamin,即Reminyl),据说能够减缓智力退化。这种所谓乙酰胆碱酯脢抑制剂的日用量,依据病患服用量的不同,每人要2.98~3.95欧元;2002年,德国健保单位为这种药物就支出了7000万欧元。
  齐莫曼桌上摆了一叠复印件,是关于乙酰胆碱酯脢抑制剂最重要的20篇研究报告。就这些报告的作者和相关药厂而言,报告算是达到学术的要求。现有4位汉堡的专家各自以独立立场分析这些药理报告。他们隶属于遍布全德的“痴呆医疗网”的14个领衔医疗团体,由德国联邦教育及研究部门赞助。
  专家们第一个发现:尽管根据原先的研究结果,服用这些药物的阿尔兹海默氏症者的认知能力测验结果确实优于服用对照剂的患者,但是在0(“健全”)到70(“痴呆”)的测验刻度之间,差别却只在1.4~3.9。这些微小差别其实无足轻重;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便认为,刻度要在4以上才表示药物具有临床效果。
  齐莫曼和彭霍尔特等人指出,他们见识了为证实微弱的药效所做的各种无稽之谈。他们指出:“每份报告都包含许多方法上的疏失,使研究结果的可信度大打折扣。”他们认为这些有关的药理研究人员犯下一堆错误:
  一、粉饰结果。若干研究会因病患的各种状况而提早结束,例如因后遗症、迁居、疾病或死亡等。处在轻症时间点的病情会被直接采用于成果评估。然而如此一来便忽略了阿尔兹海默氏症会随着时间而加重:病患的痴呆程度在研究后期本来会更恶化。
  二、遗漏数据。例如原订的研究时间是在54周以上,根据图表显示,服药组在48周后的状况确实比对照组略胜一筹;但是在所有的文献中却找不到54周后的数据。是否药效在54周后就消失不见,所以该数据被私下撤除了呢?
  三、扭曲陈述。一份由产业赞助的报告是这样写的,在测试药物和对照组之间“就统计和临床结果来看并无明显区别”,但结论却出现“支持多奈哌齐可用于赡养院的阿尔兹海默氏症患者”。
  
  于是汉堡医学家下了个明确的断言:“确切结论是,就现有的论据状况而言,多奈哌齐、利凡斯的明和加兰他敏等的应用在学理上并无确切根据。”
  汉堡专家们这种批评其实并非单一个案。早在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阿尔兹海默氏症研讨会中,就有专家以不寻常的保留态度谈到这种药物。老人病学医生托马斯•费纽肯(Thomas Finucane)鉴于这种药物的价格昂贵但收效很小,曾表示它适用性不高。他对《纽约时报》(New York Times)记者指出:“如果这药物使你一分钟内数水果的数量从10颗进步到11颗,那么它有每月120美元的价值吗?”
  就连属于另一药类的美金刚胺(Memantine)也受到批判性对待。慕尼黑大学流行病学教授哈斯福特指出,与乙酰胆碱酯脢抑制剂比较,“该药物对于痴呆症患者的药效证据情况似乎也同样薄弱,尽管如此,美金刚胺在德国仍受到颇多推广和医生处方”。
  这种截至当时为止对阿尔兹海默氏症药物最具分量的批评,在2004年06月开始扩大,甚至波及到乙酰胆碱酯脢抑制剂。《柳叶刀》学刊公开多奈哌齐的第一份独立研究报告:565位分别具有轻度到中度阿尔兹海默氏症的人分成两组,一组每天服用多奈哌齐,另一组吞服安慰剂。
  3年后,研究者发现,多奈哌齐并没有产生明显的药效,居家看护并没有被延迟,日常症状没有减轻,看护人员也没有减轻负担。报告作者之一、伯明翰大学的理查德•葛瑞医生(Richard Gray)指出:“要帮助阿尔兹海默氏症患者,就不要把钱花在药物上,而是安排较多的看护和医生。”面对这种结论,相关药厂自然又会质疑此研究的论证力。
  英国与汉堡的研究结果都提出一个问题:何以乙酰胆碱酯脢抑制剂得以被核准为上市药物,在它甚至会在大脑留下生化残留的情况下?该药物在神经末梢阻滞某种蛋白质,从而提高所谓乙酰胆碱酯脢的物质浓度。此外还有各种不容辩解的副作用,如腹泻、呕吐甚或虚脱等。
  药厂可在临床研究中将该药物在大脑化学中的作用与可检测反应联系起来。吞服该药物的人在一些记忆力测验中的表现,“就统计而言明显”优于对照组。
  不过乙酰胆碱酯脢抑制剂不太能帮助痴呆者掌控自己的日常生活。但统计上的重要性已足以使药厂让它获准上市——这就是当今药理研究的高超艺术。
  事实上,德国波昂的联邦药物及医疗产品研究院就核准了3种阿尔兹海默氏症药物。但鉴定专家们在做这个影响深远的决定之前,“只得到一个审阅该产业卷宗的机会”,专家卡尔•布洛赫(Karl Broich)因而对此提出批评。至于独立的研究结果,当时甚至没有提交出来。
  不过就连产业数据也不能使德国联邦药物及医疗产品研究院主管信服,他们从具体的鉴定中似乎看不出什么说服力。该机构指出:“一直都有待批判性质疑的是,这种在统计上的重要改善是否也具有临床重要性。就最终标准而言,这方面所确证的改善并不很显著。”
  英国专家们也审阅过厂商新近的阿尔兹海默氏症研究和论据,更看不出其说服力。伦敦的临床卓越国家研究所在一份标准计划中建议,国家健保单位不应再给付多奈哌齐、利凡斯的明、加兰他敏和美金刚胺等药物的费用,因为没有充分论据显示它们有利于生活质量或延后疗养院看护。荷兰的药物管理当局则从一开始就抱持怀疑,不曾核准多奈哌齐或加兰他敏上市。


-=-=-=-=- 以下内容由 wangmengying2009年09月18日 04:43pm 时添加 -=-=-=-=-
被炒作的骨质疏松症

  妇科医生最常提供的健康检查项目是骨质密度测定,这是给达到一定年龄的所有女性的。因为每位女性(男性亦然)的骨质密度会随年龄降低,这是老化的征候。有些人(特别是年长妇女)的骨质较为脆弱,在摔倒时特别容易折损:这种严重的病症就叫骨质疏松症。
  所以,了解骨质密度就可知道易受折损的程度。为此,器材制造厂商和公司推出超声波和实验室检测的方法,其中最常见的是X光检查。骨质愈致密,光线愈不容易穿透;然后检测值会拿来和年轻健康者的数值做比较,测出了每位年长者的骨质密度是会降低的。其实骨骼的这种变化只是年老的征兆。
  不过要怎样的骨质减少才算正常呢?骨质的老化过程要到怎样程度才算病态呢?法国的罗乐基金会、美国的史密斯克林公司和瑞士的山度士制药公司在1993年参与世界卫生组织的一场研讨会时,曾明确答复这个问题。不过当时订立的极限值却使骨质疏松症变成全民病:骨质密度落在标准以下20%~35%,或是标准偏差值低于2.5者。由于这项决议,在70~79岁的妇女中就有31%属于骨质疏松,80岁以上者则有36%。就连骨质密度的些微偏差也被盖上某种印记:在标准以下的1~2.5标准偏差值被称为“骨质减少”,即骨质萎缩的早期症候。
  有了极限值这种发明,就可将一般人变为病患,如此一来,一个前所未有的药物市场也就打开了。
  世界上卖得最好的骨质疏松症药物叫阿仑磷酸钠(Alendronat),2004年就卖了32亿美元,据说可以提高骨质密度。临床实验显示,这种药物可有效降低骨折危险。有一批平均年龄为68岁、偏差值在-2.5以下的妇女接受为期4年的临床研究,在与不服用药物的对照组相较下,她们的髋骨折损机率降低了56%。
  美国医生兼作家约翰•亚伯尔朗松(John Abramson)认为:“这对患骨质疏松症的妇女而言,俨然是个天大的好消息。”但他更关心的问题是:“不过这样到底能防止多少髋骨骨折呢?”未服用药物的年长妇女每年不会碰到髋骨骨折的机率高达99.5%。而服用阿仑磷酸钠的妇女,该项机率是99.8%。换句话说,每日服药的结果使骨折的机率从0.5%降到0.2%。这么有限的结果却在统计的炒作下号称降低56%的危险性。
  根据亚伯尔朗松的说法,该药物在实际生活中的用处是:骨质密度降低的81位妇女为了预防髋骨骨折必须持续服用药物4.20年(付出30万美元的代价)。然而,这种高价购得的效果却随着时间推移而消逝。一项长达10年、针对阿仑磷酸钠的研究显示,虽然它有助于骨质密度增加,但并没有证据说长期服用真能降低骨折危险性——而这却是该治疗的最终目标。
  药厂将这种抗骨质疏松症锁定在更年期的妇女客户群。不过数十年如一日地吃药是否能在老年达到有效预防,就很难说了。在髋部骨折的妇女中,有三分之二是在80岁以上,她们几乎所有人骨折前就遭受过损伤。经过损伤的妇女通常无法复原,也有不少人甚至需要照护。所以说,重要的是要保护这些年长且容易骨折的妇女。但是仔细衡量一下,这个高危险群体似乎并没有从骨质疏松药物中得到什么益处。我们从《新英格兰医学期刊》的一篇研究报告中就至少可以得知这项结论。受测妇女都在80岁以下,她们若不是被诊断为患有骨质疏松症,就是有较高的跌倒风险(占大约8成)。根据该篇文章,利用阿仑磷酸钠的治疗方法“对于髋部骨折的发生并不具任何作用”。
  所以说,预防骨质疏松症的药物可提高骨质密度,但就预防骨折的真正治疗目标而言,收效却甚微。个中原因就在骨骼本身。亚伯尔朗松指出,骨骼有8成是由皮质骨,也就是坚硬而致密的外层组成。此外,若干骨骼还有所谓骨小梁的内部构造。骨小梁形成立体的支架,能在骨骼最受载重的部位(如髋骨、腕关节和脊椎等)形成支撑。骨小梁的分支构造与致密的皮质骨相比较,具有大上许多的表面积和代谢活动:它能以较快速度将钙质转化为骨质,也可做较快的分解。所以在一般老化过程中,骨小梁的损耗比皮质骨来得快。然而一旦这个支架或部位有所损耗,提供再生的环节就会有所损耗,随即这些环节也就丧失。而通过抗骨质疏松药物形成的新骨质,主要是从外缘,也就是在皮质骨的基础上形成的,所以它提高了骨质密度,但骨骼的稳定程度并没有随之增加。
  这种生物性原因正说明,何以针对健康妇女的骨质密度检测并不能形成医疗保护作用,也无法带给她们益处。在这方面,德国、瑞典和美国都有临床研究为佐证。其中一项研究探讨了阿仑磷酸钠对于患有骨质减少(骨质疏松前兆)的妇女的效果:髋骨骨折的危险性居然还略微提高。加拿大温哥华的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科技结果评估中心的专家们也同样对这个议题做了深入探讨。他们在一份报告中断言,并没有证据显示“就健康的或处于停经期的妇女而言,骨质密度检测能预言未来的骨折”。出于职业的考虑,在不久前,德国就将这种针对健康人的骨质密度检测由健保给付的法定项目中删除。不过有些重视收入的医生还是热心提供这项检查,作为健检的自费项目(约40欧元)。
  不仅骨质密度检测缺乏明显效果,它本身也有诸多疑义:因为就算有较高的骨质密度检测值,也是既不能预防跌倒,亦不能保证骨质在跌倒后容易复原。
  那么人可以做些什么呢?我们了解到,医学其实提供不了对抗骨质疏松症的万灵丹。不过,强化骨骼健康及降低骨折危险的方法其实很多。锻炼身体和良好的营养从来都是打造稳固的骨骼支架之基础。具生长机能的骨骼会对载重做调整,而皮质骨正可通过运动变成稳固的支架,从而有助于人的晚年生活。
  另外,年轻时有运动习惯者,年老时患骨质疏松症的风险就大大降低。在美国有项研究对近10000名65岁以上的妇女的健康状况进行调查,调查时间甚至长达7年。凡每周花两小时锻炼身体的人,髋骨骨折的机率比不做运动的人少上36%。在为期一年对1000位妇女的研究中,运动组的妇女只有6位骨折;反观在服用阿仑磷酸钠的研究中,药物所达到的成果少了一半。
  为了避免骨折,重要的是减低跌倒的机率。而改善体能、步伐和重心稳定度等等对此都很有帮助。亚伯尔朗松医生指出,体能训练乃是“提高骨质密度及预防跌倒的最佳方式之一”。此外,太极拳能训练肢体掌控,从而降低骨折机率。不消说,每个妇女都能自行掌握的这些有效措施,药厂和骨质密度检测提供者的宣传中是不会强调的。所以进入更年期的妇女不妨自己注意:定期做运动、维持均衡的营养,以及提防跌倒的风险。


-=-=-=-=- 以下内容由 wangmengying2009年09月18日 04:44pm 时添加 -=-=-=-=-
被炒作的骨质疏松症

  妇科医生最常提供的健康检查项目是骨质密度测定,这是给达到一定年龄的所有女性的。因为每位女性(男性亦然)的骨质密度会随年龄降低,这是老化的征候。有些人(特别是年长妇女)的骨质较为脆弱,在摔倒时特别容易折损:这种严重的病症就叫骨质疏松症。
  所以,了解骨质密度就可知道易受折损的程度。为此,器材制造厂商和公司推出超声波和实验室检测的方法,其中最常见的是X光检查。骨质愈致密,光线愈不容易穿透;然后检测值会拿来和年轻健康者的数值做比较,测出了每位年长者的骨质密度是会降低的。其实骨骼的这种变化只是年老的征兆。
  不过要怎样的骨质减少才算正常呢?骨质的老化过程要到怎样程度才算病态呢?法国的罗乐基金会、美国的史密斯克林公司和瑞士的山度士制药公司在1993年参与世界卫生组织的一场研讨会时,曾明确答复这个问题。不过当时订立的极限值却使骨质疏松症变成全民病:骨质密度落在标准以下20%~35%,或是标准偏差值低于2.5者。由于这项决议,在70~79岁的妇女中就有31%属于骨质疏松,80岁以上者则有36%。就连骨质密度的些微偏差也被盖上某种印记:在标准以下的1~2.5标准偏差值被称为“骨质减少”,即骨质萎缩的早期症候。
  有了极限值这种发明,就可将一般人变为病患,如此一来,一个前所未有的药物市场也就打开了。
  世界上卖得最好的骨质疏松症药物叫阿仑磷酸钠(Alendronat),2004年就卖了32亿美元,据说可以提高骨质密度。临床实验显示,这种药物可有效降低骨折危险。有一批平均年龄为68岁、偏差值在-2.5以下的妇女接受为期4年的临床研究,在与不服用药物的对照组相较下,她们的髋骨折损机率降低了56%。
  美国医生兼作家约翰•亚伯尔朗松(John Abramson)认为:“这对患骨质疏松症的妇女而言,俨然是个天大的好消息。”但他更关心的问题是:“不过这样到底能防止多少髋骨骨折呢?”未服用药物的年长妇女每年不会碰到髋骨骨折的机率高达99.5%。而服用阿仑磷酸钠的妇女,该项机率是99.8%。换句话说,每日服药的结果使骨折的机率从0.5%降到0.2%。这么有限的结果却在统计的炒作下号称降低56%的危险性。
  根据亚伯尔朗松的说法,该药物在实际生活中的用处是:骨质密度降低的81位妇女为了预防髋骨骨折必须持续服用药物4.20年(付出30万美元的代价)。然而,这种高价购得的效果却随着时间推移而消逝。一项长达10年、针对阿仑磷酸钠的研究显示,虽然它有助于骨质密度增加,但并没有证据说长期服用真能降低骨折危险性——而这却是该治疗的最终目标。
  药厂将这种抗骨质疏松症锁定在更年期的妇女客户群。不过数十年如一日地吃药是否能在老年达到有效预防,就很难说了。在髋部骨折的妇女中,有三分之二是在80岁以上,她们几乎所有人骨折前就遭受过损伤。经过损伤的妇女通常无法复原,也有不少人甚至需要照护。所以说,重要的是要保护这些年长且容易骨折的妇女。但是仔细衡量一下,这个高危险群体似乎并没有从骨质疏松药物中得到什么益处。我们从《新英格兰医学期刊》的一篇研究报告中就至少可以得知这项结论。受测妇女都在80岁以下,她们若不是被诊断为患有骨质疏松症,就是有较高的跌倒风险(占大约8成)。根据该篇文章,利用阿仑磷酸钠的治疗方法“对于髋部骨折的发生并不具任何作用”。
  所以说,预防骨质疏松症的药物可提高骨质密度,但就预防骨折的真正治疗目标而言,收效却甚微。个中原因就在骨骼本身。亚伯尔朗松指出,骨骼有8成是由皮质骨,也就是坚硬而致密的外层组成。此外,若干骨骼还有所谓骨小梁的内部构造。骨小梁形成立体的支架,能在骨骼最受载重的部位(如髋骨、腕关节和脊椎等)形成支撑。骨小梁的分支构造与致密的皮质骨相比较,具有大上许多的表面积和代谢活动:它能以较快速度将钙质转化为骨质,也可做较快的分解。所以在一般老化过程中,骨小梁的损耗比皮质骨来得快。然而一旦这个支架或部位有所损耗,提供再生的环节就会有所损耗,随即这些环节也就丧失。而通过抗骨质疏松药物形成的新骨质,主要是从外缘,也就是在皮质骨的基础上形成的,所以它提高了骨质密度,但骨骼的稳定程度并没有随之增加。
  这种生物性原因正说明,何以针对健康妇女的骨质密度检测并不能形成医疗保护作用,也无法带给她们益处。在这方面,德国、瑞典和美国都有临床研究为佐证。其中一项研究探讨了阿仑磷酸钠对于患有骨质减少(骨质疏松前兆)的妇女的效果:髋骨骨折的危险性居然还略微提高。加拿大温哥华的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科技结果评估中心的专家们也同样对这个议题做了深入探讨。他们在一份报告中断言,并没有证据显示“就健康的或处于停经期的妇女而言,骨质密度检测能预言未来的骨折”。出于职业的考虑,在不久前,德国就将这种针对健康人的骨质密度检测由健保给付的法定项目中删除。不过有些重视收入的医生还是热心提供这项检查,作为健检的自费项目(约40欧元)。
  不仅骨质密度检测缺乏明显效果,它本身也有诸多疑义:因为就算有较高的骨质密度检测值,也是既不能预防跌倒,亦不能保证骨质在跌倒后容易复原。
  那么人可以做些什么呢?我们了解到,医学其实提供不了对抗骨质疏松症的万灵丹。不过,强化骨骼健康及降低骨折危险的方法其实很多。锻炼身体和良好的营养从来都是打造稳固的骨骼支架之基础。具生长机能的骨骼会对载重做调整,而皮质骨正可通过运动变成稳固的支架,从而有助于人的晚年生活。
  另外,年轻时有运动习惯者,年老时患骨质疏松症的风险就大大降低。在美国有项研究对近10000名65岁以上的妇女的健康状况进行调查,调查时间甚至长达7年。凡每周花两小时锻炼身体的人,髋骨骨折的机率比不做运动的人少上36%。在为期一年对1000位妇女的研究中,运动组的妇女只有6位骨折;反观在服用阿仑磷酸钠的研究中,药物所达到的成果少了一半。
  为了避免骨折,重要的是减低跌倒的机率。而改善体能、步伐和重心稳定度等等对此都很有帮助。亚伯尔朗松医生指出,体能训练乃是“提高骨质密度及预防跌倒的最佳方式之一”。此外,太极拳能训练肢体掌控,从而降低骨折机率。不消说,每个妇女都能自行掌握的这些有效措施,药厂和骨质密度检测提供者的宣传中是不会强调的。所以进入更年期的妇女不妨自己注意:定期做运动、维持均衡的营养,以及提防跌倒的风险。

作者: wangmengying    时间: 2009-9-19 19:56
标题: [讨论]无效的医疗:手术刀下的谎言和药瓶里的欺骗 北京师大(正版)
有关屁股的迷思

  患者松开裤子,趴上诊疗台。赫宁•罗德医生(Henning Rohde)开始进行触诊。唉,摸到痔疮了!这是多数受检者的想法。不过罗德医生很少证实病患的个人判断。这位科隆的肛门直肠病学教授兼执业医生指出:“痔疾乃是一种受到渲染的病症,通常是被设想出来的,因受到错误的治疗而导致发病或恶化。”
  罗德拿《德国医学周报》一项研究结果佐证他的说法。有344位患者因为“不明的腹部或臀部症状”,而由其他医生转到他的诊所。病患都表示痔部上有出血、疼痛、瘙痒或灼热感。
  根据罗德的临床经验,大部分病例另有病因:32%患者的毛病都出在肛门,这本来是松弛而无害的部位,但就是这皱壁的问题使排便困难;87%患者则主诉肛门湿疹,可以说,该部位的潮湿与搔痒有不少是病患自己造成的。也就是说,因此若干迷思,病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胡弄瞎搞。
  罗德指出其中只有18%才是真正的痔疾。对此,法兰克福的直肠病学家托马斯•亨纳(Thomas Henne)并不感到惊讶。他也提到一种由民众本身幻想出来的全民病:“只要是臀部附近的症状,就不假思索与痔疮扯上关系。”
  亨纳担心这不过是一种“盲目诊疗”的结果。一方面,许多医生不常正视这种颇为隐私的身体部位,就直接开出治疗痔疮的处方。另一方面,病患也宁可自己靠着药膏、栓剂或湿纸巾来处理问题。
  2002年,德国健保单位已经为痔疮药物的医疗措施负担高达3800万欧元的费用。但是很明显的,该战役只主打一个根本不存在的假想敌。
  事实上,每个人的痔部都有一块海绵体:这块所谓的肛垫,是括约组织的一部分,即在一条内部的括约肌上呈环状排列、能迅速充血的组织。不同于阴茎海绵体的是,它能持续勃起。
  这是有作用的:《德国医讯》早在几年前便指出,因为充血的缘故,“勃起的海绵体”有助于肛门的闭合。肛垫的勃起只有在肠蠕动时才会中断。
  随着年龄增加、长期坐姿和排硬便的影响,这种伸缩自如的衬垫组织会出现毛病:产生肥大或硬化的症状。排便时所产生的剪力经过长年累积会导致出血,使内部瓣膜脱出肛门,这就是所谓的痔疮。
  对于这种脱肛的症状,古希腊名医希波克拉底及其后学都用烙铁来烧灼。如今,痔疮已带给医疗产业每年数百万的商机,医生都兴致勃勃争论着哪种疗法才最正确。
  亨纳指出,面对着真实或想象的痔疮,“只要能用在肛门上的办法都使出来了:激光、红外线、冷冻及透热等疗法”。较常见的是以化学药物进行治疗,例如以注射甜杏仁油的方法,治疗痔部血液淤积时的脓肿。尽管疗效目前还众说纷纭(改变饮食方式往往可能更加适宜),但对医生来说却比较容易计价收费。
  而个人私处羞于见人的心理也助长了这种医疗措施。像是英国约克夏老烟枪对付肛门搔痒的办法,就是利用频繁的酒精坐浴来治标。其他类似的办法还有鱼肝油、酵母萃取物和氧化锌等等。含有金缕梅和七叶树成分的栓剂也能派上用场:早上、晚上及每次便后各一剂。此外,肛门也要用肥皂勤加清洗,并用湿纸巾擦拭。
  这些自封的肛门治疗专家通常只是让病情雪上加霜。《慕尼黑医学周报》指出:“帮助排便的经常性措施,通常会连带损伤肛门皮肤。”该学报也指出这些作法还会引发过敏反应:“痔疮软膏、栓剂、体香剂、杀菌剂、湿纸巾或药物等,都可能引发接触性、过敏性的湿疹。”
  有鉴于此,学者罗德建议病患只利用卫生纸,甚或只用少许凡士林来清洁肛门。他认为:“处理肛门上皮时,要和女性卸妆时一样小心才行。”
http://www.du8.com/books/nov970.shtml




欢迎光临 导航中医药 (http://gtcm.info/)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