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标题:
现代针灸学系列之五:针灸针麻之花开英伦(下)
[打印本页]
作者:
yuanqilun
时间:
2006-4-5 06:47
标题:
现代针灸学系列之五:针灸针麻之花开英伦(下)
针灸针麻之花开英伦
袁其伦(中西医结合主任医师)
(续前)
4 针灸疗法的调节效应
人们对针灸疗法的神奇疗效惊叹无比。这不仅是在千百年来的临床治疗效验中,还是在国内外大量的实验研究资料里,都证明了针灸疗法的调节效应是非常明显的。这里,笔者通过筛选总结,把针灸的调节效应主要归纳为四个方面,即激感效应、双向性调节效应、免疫抗炎效应和治痛效应。下面分别简要介绍之。
4-1 激感效应
针刺刺激经络穴位可以激发和调节某些感觉功能的出现,例如常见的胀感、麻感、酸感、重感、痛感等五种针感,以及它们相应的传导感。热灸刺激可出现温热感和痛感等灸感。电针刺激可出现电麻感,胀重感和痛感等电针感。这是很有特色的。古代医籍早就指出“刺之要,气至而有效”(<<灵枢>>),“如针下沉重胀满者,为气已至。若患人觉痛则为实。觉酸则为虚。如针下轻浮虚活者,气犹未至。”(<<医学入门>>)。正如前述,这里的气或激感都是躯体性或\和交感性神经的感觉现象,并且可以影响到针灸的效应。因此,富有经验的临床医生早知用不同的针灸法和针刺的深浅来寻求和调节某些治疗所需要的针感。例如临床常见的是尽量避免痛感,而需要调出胀感或麻感来;但在某些治疗中痛感又是必要的,如三棱针刺血和化脓灸。
在这里本人不得不指出在英国中医立法中,西医针灸试图脱离中医针灸而自成一统。其实他们中的许多医生并未明白针灸疗法之真缔!例如不讲究经络的医生和研究者往往是无意或有意的运用针灸激发和调节上述激感或气,以产生一定的传导, 例如针刺承扶穴就可以通过不同手法诱导出针感向下肢坐骨神经分布区放散。操作中如果偶然出现沿着古代经络路径的传导或向上循行,他们就茫然了,或者他们至多用躯体性神经的非特异性或皮层感知来解释这种超节段现象。然而,讲究经络的医生还会进一步有意识地运用经络的属性,如根据某些激感或感传的不清晰性质、较慢速度、分布范围和“气至病所”,主动激活外周交感性传入神经的功能,从而达到特异的或更佳的调治效果。由此可以体现到经络物质的重要性和中医针灸的高明所在。进一步严格地说,西医针灸只是中国中西汇通派的近代针灸学(以中国首任针灸研究所所长朱链著《新针灸学》为代表)的衍生发展,并非中国真正的古代(传统)针灸学和现代针灸学。在这里,针灸疗法的历史性和科学性的重要程度已是昭然若揭了。
4-2 双向性调节效应
针灸疗法的双向性调节效应也是很有特色的。大量的临床经验和实验研究都充分地证明了:同一针法或灸法作用于同一穴位,那末既可以使高血压降低,又可以使低血压升高;或者既可以使心动过速减缓,又可以使心动过缓增速。这种对内脏器官的双向性调节正是内脏性特别是交感性神经的主要功能,并通过“外周血管的交感性传入神经-中枢(下丘脑)-内脏器官的交感神经传出”这一特异性路径来实现,从而也体现了经络调节平衡的作用。其中尽管躯体性神经也参与感受传入,及通过中枢非特异性地影响交感神经的传出性调节,但站在经络学说的立场这种调节毕竟是次要的。另外双向性调节效应还与穴位的选取,刺激量的掌握,受刺激者的整体机能状态,局部器官或组织的功能状况等密切相关。现代针灸研究已知晓了针灸刺激的这种双向性调节作用是以生命的平衡机制为基础的。因此,如果现代医学能应用这一效应,那末将能充分调动人体本身早就蕴藏的潜能。
4-3免疫抗炎效应
近40多年的中外的科研成果还表明,针灸疗法对免疫功能有明显的调节效应,并且较多地表现在了抗炎方面。由此再去回顾数千年来针灸疗法所产生的扶正祛邪,调节阴阳平衡,治疗寒热痹伤等效应,则应是心悦诚服了。机理研究已指出,针灸刺激可以激活血液免疫系统、内分泌系统、神经递质系统等。其中主要是调节了机体内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两个系统,并且还可以通过激活交感神经系统和调节血管的舒缩活动来影响机体的免疫抗炎能力。这种能力对于科学理解经络在生命机制中的防御传染、抗菌灭毒、及自身稳定、免疫监视等方面都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归纳总结出针灸的免疫抗炎规律不仅有利于深刻认识这种疗法,而且在应用这种疗法发挥内因潜在能力,进而在替代药物疗法方面有着深远的意义。
4-4 治痛效应
从古至今,针灸疗法的治痛效应解除了无数人的痛楚,使其在国内外有口皆碑。大量的研究资料指出,治痛效应是与针灸的刺激强度、频率、刺激持续时间、刺激方式,以及穴位的实质结构、被激活的穴位感受器及其中枢联系、穴位与所治疗的器官组织的神经节段关系等密切相关。治痛效应还与机体因素,如血管及血液循环、交感性神经的激活程度、躯体性神经的功能状况、中枢痛觉调制系统的参与等密切相关。另外,情绪和心理因素也对针灸的治痛效应有明显的影响。尽管上述因素非常复杂,但研究表明作为经络物质基础的血管及其交感性神经在活血止痛等方面也起着枢纽作用。治痛效应的充分发挥,可以表现在如下针刺麻醉中。
5 针刺麻醉是怎样起作用的
5-1 针刺麻醉术的创新
在中国政府的中西医结合正确方针指导下,中医学界在针刺止痛经验的基础上,于1958年创新成功了针刺麻醉术。当时已能在针麻下做扁桃体摘除等小手术,后来发展到在适当药物的配合下可以进行剖腹、开胸、动脑等各科复杂手术。自那之后所进行的一系列神经-体液方面的现代研究,使针麻术愈显科学魅力。在1971年中国正式向国内外宣布了针刺麻醉术成功,以及现代理论研究成果。后经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时记者们的体验和报道,促成了世界性的“针灸热”、“针麻热”、以及后来在西方世界兴起的“中医热”。
针刺麻醉术创新的意义还在于:在继承传统针灸学精髓的前提下,由此诞生了以现代概念和术语阐述针灸学的科学机理、法则和经验的新一代的现代针灸学。由此现代化的势头,也带动了古代(传统)和近代(新式)针灸学随之向国内外的发展。本文阐释的学术基础,就基本上显示了现代针灸学的科学风貌。可以说在讲授针灸学的全面知识方面,目前中国人不仅有一套传统教材,而且也有了一套现代教材;不仅有一般的传统经验,而且也有了高深的科学研究。笔者也试图以本文向西方民众及学者们转达这一重要信息,以此强调西方医学与中华医学现代研究相互交流的必要性。若有兴趣者可作深入商讨。
5-2交感抑制性反应
经现代生理学及针灸学研究,有一类针灸刺激,例如应用痛感不明显或可耐受的中、大刺激量,作用于那些对压觉敏感的穴位并产生针感,那末就容易促进体内交感神经系统产生抑制反应,并且血中内源性阿片样物质增加。这种情况被称为交感抑制性反应。临床研究表明,在医治某些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神经失调症和多种痛症的时候,疗效较好时就容易出现这类反应。如果上述刺激达到一定广度和深度,充分实现了全身性的神经-体液反应调节,那末还可促使大脑皮层达到内抑制的新境界,从而帮助达到镇痛、降压、调节脏器功能、修正神经失调、恢复机体平衡等目的。
深入地说,针灸研究已弄清楚了上述反应的广度。其中主要包括了交感神经系统、血管系统、血液免疫系统、内分泌系统、神经递质系统、中枢神经痛觉调制系统、内脏系统等七个部分。这七个部分已被中国学者归纳为生理应激系统。这种应激明显地区别于西医的应激概念(由加拿大病理学教授塞里所创,以肾上腺皮质变化为中心),为区别故称后者为病理应激。由此为阐释经络物质起枢纽作用的针灸针麻原理奠定了良好基础。
5-3 针刺麻醉的科学机理
目前一般认为,在实现针麻所要求的比较强烈的针刺刺激下,比较容易激活穴位内兴奋阈值较低的外周神经中的粗纤维及其末梢感受器。其中所激发的神经冲动可以通过意识通道快速地到达意识领域。这条通道犹如飞机场安检时的绿色通道,有免检、快速、安全等特点。上述冲动在皮层可以导致产生激感并形成良性灶。这种良性灶又可以诱导或覆盖由病痛所形成的劣性灶。
结合到针刺治痛时机体内实现了交感抑制性反应所产生的效应,深入地分析下面三个因素也很重要:一是上述刺激条件可以激发外周血管的交感性传入神经(即经络相关物质),使大量内脏性传入冲动激活中枢内的上行抑制系统,由此可导致皮层发生弥散性的抑制;二是皮层抑制的深化可以产生明显的下行性抑制作用(如对感受痛觉为主的丘脑的抑制),这种作用通过调制下丘脑后所伴有的神经递质及体液活动会使抑制更为深刻和持久;三是除了人的主观意识之外,皮层的抑制及其对情绪整合中枢(如边缘系统等)的抑制,都有助于镇定情绪和减少痛觉的感受。这些因素不仅有镇痛作用,而且也表现了广泛的调节作用。
上述通道又如安检中的红色通道,速慢、受诸多限制、在这类冲动过于强烈时就会导致多方面的抑制反应等等。坦率地说,科学界竟然没有对这条红色安检通道给予足够的重视!
所以,针刺麻醉术的科学机理就是选取适当的刺激量(如刺激频率较低的、中或大刺激强度的、持续时间较长的电针)和穴位(如合谷、足三里等压敏穴),以实现全身性的交感抑制性调节为主,达到大脑皮层内抑制深度的一种刺激方法。在针刺麻醉的刺激条件下,皮层抑制能力在多个层面发挥到了极限,良好的中枢性镇痛作用也就表现了出来。
国内外的资料还表明,尽管气功以及瑜伽、暗示、松弛反应等也能诱发体内交感神经系统兴奋性的降低或抑制过程,但针麻不仅以有实际刺激机体感受器和有针刺刺激的神经节段反射为特点,而且还有部分中枢神经核团出现兴奋过程的现象。也就是说,在针刺麻醉时,不仅有明显的痛觉缺失现象,而且还有相应的机体良性调节过程,由此构成了针麻术不同于药物麻醉的诸多特点。例如患者基本清醒,手术切口出血量小,创伤恢复快,无麻醉药的毒副作用等等。当然必须实事求是地说,经测试针麻的镇痛能力一般情况下约相当于15毫克可待因的作用。因此目前在施行较大的针麻手术时,加用了一些安定类药物以增强镇痛和镇静效果,是谓复合针刺麻醉术。
6 中西医结合展望
6-1 中医学与西医学应互相取长补短
众所周知,西医学在许多方面是深入而发达的。西方医学强调还原论的研究思路,习惯于把统一的人体简化为各个系统或各个器官,甚至某个器官的某一组织的某些细胞。这种深刻性再配以现代高科技手段,形成了西方医学的研究特点。然而,在西医学现代化的过程中,还必须应用整体观念和辨证方法来解决各个器官及各个系统之间的复杂的协调统一问题。其中关键之一是思想方法要扭转为还原论与整体论相结合,后者正是中医学的重要长处。关键之二是要认识到实现整体观念的物质基础,这正是现代针灸学已揭示并成功应用了的,即以血管及其交感性神经复合结构为物质基础的经络调节系统。关键之三是要针对不同个体和不同疾病的不同状态辨证施治,这也正是交感性神经的属性所决定了的。可以说,这三个关键点也正是西医学的明显弱点和中医学的明显长处。
另外,中医现代化又已在某些重要方面领先了,这也是西方学者们始料不及的。除了前面已阐述的现代针灸学的有关内容之外,还可举二例如下。
一是时下人们喜欢谈论的所谓“亚健康”(又被称为 “半健康” 或“灰色健康”)状态。很多人都为处于如疲劳、睡眠欠佳、消化不良、多汗、易怒或易忧郁等等状态而苦恼。目前“亚健康”仅仅定义为无病与有病之间的状态是既空洞又不准确的。显然西医学和传统中医学都没有把这个问题说得很清楚。 然而,现代针灸学已经准确定义了的,并可能被现代中医学借鉴和采用的新的交感神经机能状态分类法,就将 “亚健康”归为“生理应激”状态。这即是在平常态、代偿态、生理应激态、病理应激态和衰竭态等五种状态中的第三状态。其中既明确了“亚健康”在整体上所处的生理病理状态,又在经络辨证中又有利于病或证的转归分析。这样不仅使现代中医学既有了传统中医的特点又有了现代医学的特点,而且使中医药和针灸成为了调节和治疗这种状态的最佳疗法。。
又例如现代体内平衡理论难题,这也是西医学至今尚未全面解决的。只是19世纪里法国伯尔纳(Bernard)提出了以循环系统起核心作用的“内环境”学说,20世纪初美国坎农(Canmon)提出了以交感神经-肾上腺髓质系统为中心的“稳态”学说。但是中医学早有“阴平阳秘,精神乃冶” 之人体平衡思想。如果联系到已揭示的经络本质作用,那末现代体内平衡理论就可以这样总结:以血管系统和交感神经系统为枢纽的生理应激系统在维持和调节机体内、外平衡方面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体内平衡是系统性调节的结果。由此表明中华医学早就在体内平衡问题上作出了贡献,而且也示范了现代中医学确实可以达到高于传统中医和西医的境界。经络调节作用的前景,由此可见一斑。
6-2 小结与展望
如前所介绍,中国在中西医结合方面已经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其中最突出的例子就是现代针灸学的诞生和总结。本文就是根据现代针灸学的研究内容,科学而明确地阐释了有关针灸针麻的有关知识。本人希望此举能让英国学者和民众能更理解这一来自东方古老国度的古老疗法,也更喜欢这一仍然具有现代科学基础和时代魅力的自然疗法。当然,鉴于古代文献的生涩和玄奥,长期以来人们往往误解了中华医学是“精于穷理,而拙于格物”。而今本文已揭示了,起码在二千多年前中国医家就知晓了主要是刺激外周血管及其交感性神经复合结构的针灸疗法。这种科学至今在世界上也是独一无二的!
所以本人在此不能不指出,前些时候英国官方文件中认为中医是“无科学证据而与某种宗教和哲学相关联的疗法”,这种认识是错误或带有偏见的。其中主要原因是西医学对中医的科学性了解不多,也与中国学者们在这方面宣传不力有关。因此,中医及针灸很难进入各国的主流医学体系。目前在英国中医立法中尚未完全定案的最后阶段,我们可以在争取了中医独立立法的良好基础上,应该大力陈述中华医学的悠久历史和良好疗效,以及科学性和整体性,进而从根本上形成西医与中医平起平坐的友好氛围,或中西医结合的历史平台。当前必须指出的是:将针灸与中医割裂分开立法是明显不合理的。须知针灸疗法是中华医学体系的重要部分,应用中医中药和针灸技术疗伤治病应该是中华医术的完美结合。
所以,这次BBC电视台对针灸针麻术、气功、中医药等相关知识的科学介绍和全面播出,不啻犹如一阵春风,吹暖了英国民众和学者们对中华医学的兴趣和信心。由此不仅使热爱中华医药的人们感到宽慰,而且也为加强中医与西医的交流和合作扩展了渠道。本文就是这种渠道中一泓来自中国的的清水,必将浇灌针灸针麻之花盛开在英伦大地,盛开在欧美大地……
欢迎光临 导航中医药 (http://gtcm.info/)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