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标题:
[转帖]重建中医药重大战略地位为13亿人民健康造福
[打印本页]
作者:
一源
时间:
2004-5-19 21:59
标题:
[转帖]重建中医药重大战略地位为13亿人民健康造福
重建中医药重大战略地位为13亿人民健康造福
当代中医药发展与管理改革研究
陈永杰 国务院研究室工交贸易研究司
贾 谦 科技部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
梅永红 科技部办公厅
中医药学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化的伟大贡献,她为中华民族几千年繁衍生息、日益强盛发挥了十分重大作用。近一百多年来,随着西医进入中国并占据统治地位,更因许多国人自贬和歧视中医,中医药发展处境艰难。当前,西方医学开始由单纯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社会-心理医学转变,人们逐渐认识到中医药学的基本理念和方法与未来医学发展方向非常一致,西方开始重新审视并日益重视中医药。现在,人口与健康已成为世界各国的最重大问题,我国也提出了“2020人人健康”的宏伟目标。作为中医药发源地的中国,必须重新确立中医药重大战略地位,全面振兴中医药,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中西并重的新型医疗卫生保健体系,为13亿人民健康造福。
一、从抗击SARS看中医药的比较优势
中国历史上曾遭遇无数次疫病侵袭,但从未像欧洲那样一死几百万、几千万人,主要原因是中医药在防治大疫上屡建奇功。这次抗击SARS,中医药再立新功。去年SARS袭击了32个国家和地区,中国内地染病者5327例,占世界的60%以上。全球SARS病死率为9.5%,中国内地为6.5%,台湾为12.5%,香港和新加坡为17%。中国内地效果之所以好,一个基本原因是中医药介入了治疗过程(中医参与治疗的患者占58%),中西医配合治疗发挥了特殊作用。
一是降低了死亡率。广州中医介入最早最深,病死率不到4%;北京中医介入后病死率只是介入前的20%。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一院治疗50余人,北京中日友好医院仝小林中医小组治疗16人,均无一例死亡。
二是降低了治疗成本。治疗SARS,中医费用大大低于西医。
三是基本无后遗症。因大量使用抗生素等药物,西医治疗的病人患肺部纤维化和股骨坏死的超过1/3,患糖尿病的占1/3,中医治疗为主的至今尚未发现特别后遗症。
中医治疗SARS的作用与意义得到了世界卫生组织(WHO)高度评价。WHO专家认为,中医药抢救了大量SARS患者的生命;在预防和恢复期治疗方面,迄今西医尚无针对性治疗方法,中医有其独到之处;中西医结合治疗SARS是安全的,潜在效益很大;要总结中医药治疗SARS的成功经验,提练出带规律性的方法来,为其他国家提供参考。
二、中医药发展面临严重困境
中医药的伟大历史作用和重要现实意义不容否认,西医的科学性和普效性已成公认,两者各具比较优势。正因如此,党中央提出了“中西医并重”和中西医“长期并存,共同发展”的方针,并将“发展传统医药”写入了《宪法》。但长期以来,在具体的法律政策、行政管理、国家投资、科研发展和医疗实践等各个方面,国人普遍重西医轻中医,中医地位不断下降,发展面临困境。最大困境是,中医日益西医化,日益异化,日益不姓“中”。
一是中医人员与机构发展缓慢,中医力量薄弱。据统计,全国中医医生1949年27.6万人,到2002年还是27万余人,53年没有增长;同期西医医生为8.7万和157万人,增长17倍;中西医医生比例由3.2:1变为1:5.8。
二是按西医模式培养中医学生,中医教育日益衰退。中医教育严重西医化。语言上,外语要求不低,中文要求不高,古汉语训练缺乏,许多学生基本不看、也看不懂中医古籍;课程安排上,中西医课时几乎相等,西医理论学习要求不低,中医理论训练严重不足,甚至《黄帝内经》等经典也不研读;技能培养上,西医实验不少,中医望闻问切等训练不多。毕业后,学生普遍不会用中医思维看病,多半人转行西医,或名行中医实以西医为主。上研究生深造者,大都不是在中医理论及临床上提高,而是遵循西医教育方法,要求硕士做到细胞水平、博士做到分子水平才能毕业。不少中医硕士、博士不会用中医理论与技能看病,难以称为真正中医。
三是纯正中医后继乏人。师徒传承是我国中医人才培养的传统方式,几千年来造就了一批批中医大夫。中医的精髓和技能往往“只可心授、不可言传”,故自古师徒如父子,自当尽心传授。但现行医疗体制,使师徒传承几无立足之地。纯正中医后继乏人,这已成中医发展的极严重问题。
四是按西医方式管理中医医院,中医已无真正的临床基地。目前全国有2800多家等级中医院,但没有一家是真正的传统中医医院,几乎都是中西医“结合”医院。据统计,2001年全国等级中医医院的药品收入中,中药只占40%,西药则占60%。可以说,目前多数中医院已经不姓“中”了。其原因,一方面,60年代后期以来培养的多数中医已不大会望闻问切和辨证论治了,必须借助仪器化验才能诊疾断病。另一方面,医院为了生存,大量购买西药与医疗设备。西药进出价差大,检测化验收费高,医生创收、医院盈利均要靠它。中医药虽然简便廉验,若靠它收费,医院无法养活,医生只有受穷。
五是以西医标准评判中医,贬低甚至否认中医成果。中西医本是两个不同的理论和实践体系,各自有一套临床方法与评判标准,两者基本无法兼容。但在现行医疗理念与制度下,中医的诊病、治病与验效,新中药的开发、评审与推广,基本采用西医标准来判定。
六是片面理解中药现代化,中药科研走向废医存药。中药需要现代化,但如何现代化却是一个非常严肃和科学的问题。从中药现代化多年实践来看,基本思路是按西医科研途径,主要采取数量化、客观化办法,通过动物实验与数据统计,搞清中药的化学成分,提取有效物质,制成类似西药的专治“某种病”的“新型中药”。采用这种方法,若是借以从中药中开发出新西药,本来无可非议;但若将其作为中药现代化的主要甚至唯一途径,其结果不是中药现代化,而是中药的西药化。如被称为中药现代化研究的“王牌”成果的“青蒿素”,通过有效成分提纯后,已不具备中药的四气五味等性能,不能参与中药处方的配伍,已不再是中药,应归于西药范畴。
因此,按照现行中药现代化的片面做法,根本不可能开发出像六味地黄丸那样的名方成药来。六味地黄丸并非专为治疗某一种疾病而设,可治之病达400多种,但须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针对肾阴虚证型辨证施治才有效。中药现代化走简单模仿西药研制道路,导致中药研究日益脱离自身理论基础和特有临床体系特点,使中药科研走向异化。其结果,中药不仅赶不上西药,而且很有可能重蹈日本“废医存药”的覆辙。
三、中医药陷入困境的主要原因
根本问题是怀疑中医药的科学性。
首先,民族文化虚无主义导致人们普遍轻视中医。西医进入中国后,不少国人产生了片面、极端认识,以民族文化虚无主义态度对待中医文化,贬低、怀疑甚至否定中医。清末维新运动时,有人开始否定中医。国民党政府曾两次正式取消中医。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提出“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论断,党中央明确保护中医药的方针,国内才再无人公开否定中医了。尽管如此,50多年来,中医始终处于被质疑、被验证、被改造的境地。一些怀疑中医的权威人士,总是借“中西医结合”、“中医药科学化”之名,试图用西医改造中医。这种思想和做法至今还深深地影响着医疗卫生系统甚至普通大众。
其次,医疗卫生的一些法规制度导致在管理上阻碍中医。“发展传统医学”虽然被庄严地写进《宪法》,但在一些具体法律法规和医疗管理制度上,许多方面实际上一直在歧视、歪曲和限制中医药。
《执业医师法》规定,须有4年以上医学院校学历方能参加资格考试,且考试内容近一半是西医。这使得那些虽有医术,但只是学徒出身、未受过正规西医教育的民间中医拿不到行医资格。临床自制中药是许多传统中医的一项特长,民间秘方均是自制药。但现行制度严格限制使用自制配药,否则,将以非法制售药物之名受到制裁。正在起草的医疗机构制剂审批管理办法规定:“医疗机构的制剂可以在指定的医疗机构之间调剂使用”;但“中药制剂一般不得调剂使用”。
另外,中医药教育、科研、价格、评审等制度,许多方面实际上都是在歧视、扭曲和限制中医药。
再次,中医药界的自身问题。突出的是中医药界在许多方面丢失传统、自贬身价、屈就西医。
一是中医传统文化继承严重不足。中医药理论博大精深,发展中医药首先是要学习与继承,否则就成无源之水。但几十年来,不仅外人轻视中医文化,中医界自身也不重视中医药基础理论的研究与掌握。除极少数知名中医有较扎实的中医文化功底外,大多数中医的中医文化基础严重不足。如此下去,再过若干年,中医文化可能只会留存于典籍之中,无人真正理解和掌握了。
二是中医研究被动模仿西医模式。在中医界,不少人用西医理论来修正中医理论,以为这就是创新;用西医生物化学方法来研发中药,以为这就是中药科学化;用西医理化统计指标来衡量中医临床效果,以为这就是中医药规范化。近年来,我国中医重大理论与药方研究没有多大进展,只是在部分领域和方面有一些成果,而有的还只是类西医成果。
三是中医医院严重西医化。其结果是中医药临床日益异化,中医药研究的主要基础不断丧失。
四是中医药本身也存在一定局限。主要是传统中医药的某些固有特点不大适应市场经济潮流要求。中医的秘方秘术深藏民间,目前的知识产权保护办法难以对之保护,造成普及困难;中医经典语言难读、理论深奥,现代人因缺乏传统文化教育而难以掌握;中医师徒传承重个人重亲情,与现代公众普教方式有差别,若不将二者结合,难以培养较多中医人才;中医个性化治疗虽然代表着未来医学方向,但与占领市场份额和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市场经济要求不相符合,受现实利益驱使,人们往往看重西医,看轻中医。
四、建立中国特色医疗卫生保障体系必须振兴中医药
充分保障13亿人民生命健康,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前提,也是一个最基本目标。但我国85%的人口(90%以上的农民、50%左右的城镇居民)无缘享受国家公共卫生保障。解决的途径,或学习西方,继续在中国建立西式医疗卫生保健体系,但此路难以持续走下去。或是从中国实际出发,充分发挥中医药“简便廉验”比较优势,逐步建立起真正中国特色的医疗卫生保健体系,这才是可持续的发展道路。原因如下。
第一,中国根本不可能走西方医疗保障模式道路。西方医学成就之伟大不言而喻,但西医费用之昂贵也有目共睹。西医越现代化,投资就越大,收费就越高,政府和百姓就越难承受。十多年来,发达国家卫生保健体系普遍发生了支付危机。以美国为例,2000年其医疗卫生支出总额达1.3万亿美元,占GDP的13%,占全球医疗卫生支出总额的43%。即使如此,美国仍有15%人口享受不到基本医疗卫生保障。若无政府补贴,美国多数医疗保险公司无法承担迅速上涨的医疗费用,只有关门。
不仅如此,美国虽然拥有世界最发达的医学和最健全的医疗体系,却根本无法解决西医的两个重大局限。一是高误诊率、西药滥用、西药毒副作用和耐药性问题。据估计,美国每年有100万住院病人因药物不良反应而受害,其中18万人死亡,是车祸死亡人数的4倍。二是许多慢性病、老年病及大量疑难杂症目前西医还没有很好的解决手段,而这些病症占人类疾病的70%。面对现实,美国等西方国家一方面着手改革现行卫生保障体系,以降低成本,扩大公民受益范围。另一方面,过去被否认和禁止的针灸、中医等传统医学方法,开始得到承认和重视,被逐步纳入西方各国医疗卫生保障体系。
我国若继续走西医为主道路,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没有能力支付日益增大的医疗卫生成本。我国卫生费用既不可能达到美国1.3万亿美元的水平,也不可能达其占GDP的13%水平。近几年我国卫生费用增长较快,占GDP的比重每年提升0.5个百分点。照此速度,我国也要16年才能达到美国目前的支付比例水平。更严重的是,中国卫生总费用中政府支出的比例不到40%,是世界最低国家之一,而发达国家是70%以上,发展中国家也达60%。在相当长时期内,中国政府支出比例也无法达到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再有,中国医疗价格上涨之快十分惊人,已成为严重社会问题。据统计,上世纪90年代我国综合医院门诊病医疗费用每年递增20%,住院病人住院费用每年递增17%以上,成倍地高于GDP和居民收入增长速度。由国情国力决定,我国不应也根本不可能采用西方医疗卫生保障模式。
同时,西医的局限在中国也有同样表现。据统计,1999年我国西医临床诊断误诊率达27.8%,其中恶性肿瘤误诊率40%以上。我国各类不合理用药占用药者的12%~32%,每年因药物不良反应致死人数达20~50多万人,大大超过生产安全死亡人数。
第二、中医药学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几千年来,中医药发展形成了一套现实与超前兼具、普济与深入兼备、以“简便廉验”为特点的医疗卫生办法与经验,且中医的基本理念和方法与未来医学发展方向极具一致性。只要认真加以学习、继承和发展,完全可以在当今社会发扬光大,真正与西医并驾齐驱。
中医学强调防重于治,提倡养生,这正是现代预防医学所要求的。中医主张心理治疗,治病先治心,强调心理与身体、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协调,这正是未来医学所竭力主张的。中医有一整套养生理论和各类中医气功,形成了特有的民族健身方式,这正是现代精神心理学、医学与体育相结合的新型健身方式所要走的道路。中医药简单、方便、价廉、效验。另外,对一些疑难杂症,中医有不少独特对治方法,对老年病、“亚健康”状态等,中医养生方法更是有效。
中医在防大疫上也作用巨大。从始于战国成于西汉的《黄帝内经》,到东汉张仲景的《伤寒论》,再到明清吴又可、叶天士的温病说,中医制服了一次次瘟疫,挽救了无数人生命。近几十年,中医药对一些重大传染病的防治作用也十分显著。1958年广州流行乙型脑炎,邓铁涛教授当年参与救治,统计中医之疗效达90%,且无后遗症。1990年美国疾病控制预防中心对1988年上海以中医药为主治疗乙肝重叠甲肝与1983~1988年美国本土以西医药治疗同类疾病的死亡率进行了统计对比,中美死亡率比例为1∶234。这次抗击SARS,中医药作用得到了国内外医学界的高度评价。
正是这种比较优势,使得相当大部分中国人仍然钟情于中医。尽管中医机构和力量远小于西医,但我国每年中医门诊量仍占全国医院门诊总量的1/4,民间诊所更高达63%。
第三,中国需要建立适合国情的新型医疗卫生保障体系。上世纪70年代,我国以占世界1%的卫生费用,解决了占世界22%人口的医疗保健,公共卫生体系的人口覆盖率达85%,创造了发展中国家的奇迹,受到了世界高度赞扬。一个基本原因是,中医药学和中医为主、中西医并举的农村合作医疗发挥了重大作用。
20多年来,中国医疗事业、主要是西医取得了空前发展,但受惠者主要是城镇中享受公费医疗保障的2亿多居民。在普遍卫生服务和人均卫生经费支出上,中国与世界的差距明显拉大了。世界卫生组织2000年对191个国家和地区的医疗卫生保障公平性进行了评价,中国被排在倒数第4位,为世界上最不公平的国家之一。世界银行统计,2000年中国人均卫生经费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20,排在最落后国家之列。中国卫生总费用中,政府与个人负担比例是39.4∶60.6,世界平均是61.8∶38.2,最不发达国家是59.3∶40.7。
我国要彻底改变这种状况,必须重新思索医学事业发展战略,建立中国特色的新型医疗卫生保健体系。这个体系必须是普遍服务的,真正将全体中国人民作为服务对象;必须是公平公正的,真正让大多数人都能享受最基本医疗服务;必须是价格合理的,真正让大多数人都能支付得起基本医疗服务费用;必须是方便有效的,真正让大多数人能享受到方便与快捷、效率与效果兼具的基本医疗服务;必须是预防为主的,真正把“修养身心”和“治未病”放在首要位置;必须是可持续发展的,真正能够适应经济发展、政府财力、居民收入的未来变化趋势。
中国特色新型医疗卫生保健体系应采取的基本框架是:以预防为主,城市中西医并重,农村中医药为主、中西医并行。就是说,通过国家投入和政策扶持,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逐步使中医在城市能够与西医真正并驾齐驱,在农村则要发挥主体作用。只有这样的体系框架,才能够全面提升中国人民健康水平,实现“2020人人健康”的目标。要建立这样的新型体系,必须全面振兴中医药。
五、实施六大工程,全面振兴中医药
重建中医药重大战略地位,是建立中国特色新型医疗卫生保健体系的最佳选择。因此,建议将全面振兴中医药作为重大专项,列入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全面振兴中医药,应当实施六大振兴工程。
一是中医药人才工程。解决中医药人才问题,最根本办法是真正按中医药自身规律特点培养人才。
首先,必须办真正的中医药院校。招生考试,应有严格的古汉语等传统文化知识要求;课程设置,以中医理论和经典为主;临床培训,以望闻问切技能的掌握为主;研究生深造,当以深研中医经典名著,继承和熟练掌握某方面中医传统技能为主。只有如此,学生毕业时,才具有真正的中医思维,掌握真正的中医技能,成为真正的中医师。
其次,将传统中医药教育与“中西医结合”教育基本分开。中医、西医和“中西医结合”是三种不同类型的医学模式,中医和西医均有成熟、系统的教育方式与经验,“中西医结合”则尚待探索。
第三,加大中医药院校投资建设。从中医药学校到大学,再到综合大学的中医院系,都要逐步增加数量和扩大规模。要在中医院校普遍开办附属中医小学、中学,让部分青少年从小就接受中医药理念熏陶,从娃娃抓起。
第四,承认师徒传承培养方式。要研究传统中医特殊成才规律,结合现代执业医师资格要求,制定专门的资格认定和执业监督办法,使有真本事的民间中医公开化、正常化、合法化。同时,整顿和规范民间中医市场,依法打击各种鱼目混珠的江湖骗子。
第五,对中青年中医师进行经典温课活动。广州中医药大学的实施四大经典温课活动,再教育了不少中医,明显提高了临床水平,他们在抗击SARS中发挥了中坚作用。这一经验应当加以推广。
二是中医药科研工程。中医药科研必须以传统中医药理论指导为主进行,彻底改变长期以来主要遵循西医思路和方法进行中医药科研的做法。
其一,学习和继承中医药理论与经验。中医药科研人员首先要以虔诚和严肃的态度学习和继承中医药基本理论。要加强对中医药文献的研究,重视对名老中医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的继承与发展,挖掘、整理民间传统医术秘方,严格保护其知识产权。 (下转第七版) B11
其二,重新确立中医药现代化战略方向。中医药现代化的方向不应再遵循西医科研路线,而是要在继承传统中医药基本理论、方法和经验的基础上,充分吸收现代科学成果,加以完善和发展,建立真正独立的中医辨证论治体系和科研体系。
其三,在传统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开发新中药。以《药典》成方为基础,与临床相结合,开发像六味地黄丸那样的中成药;同时,在总结普效性中药配方的基础上开发新中成药。把以化学生物方法为主的草药成分研究列入西药范畴。要建立中药药品系列标准规范,使之逐步成为中药国际标准。
其四,建立独立的中医药科研评价体系。要按照中医药规律特点来建立科研及成果评价标准与体系。它可以学习与借鉴西医成果,但须独立于西医。
其五,建立真正的中医科研与临床基地。采取措施逐步将现行中医院建成真正的中医院。从看病诊疾、处方用药,到治疗行程、临床验效,全过程均以传统中医为主。实施品牌战略,把名院、名科、名医的文章做大。
三是中药产业发展工程。一要发展中药材和中药饮片生产。做好中药材资源普查,充分保护和合理采集天然中药材;大力发展中药材种植养殖业。要加强中药材种植技术研究和饮片炮制方法与规范研究,保证其纯正药性。二要扶持中成药生产。加快新中药工程技术研究,提高生产设备工艺水平,建立现代化规模化的中成药大公司,把建立名厂、名店、名药的文章做大。将普及性新中药列入医疗保障范围,扩大其消费市场。三要整顿规范中药市场。坚决打击中药市场的假冒伪劣行为,建立健全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中医医疗器械器具标准,加强检测检验,维护正常流通秩序,保护消费者和企业合法权益。 四要拓展中医药国际市场。实施走出去战略,支持中药材和中成药出口,支持中药企业到国际市场建立销售和生产基地,支持中医国外行医。还要“请进来”,为国外培养中医药人才,扩大中医药的国际影响。要保护珍稀中药材,协调中药企业出口行为,规范中药出口秩序,维护中药良好形象,重树我中药大国声威。
四是乡村中医药工程。一要像过去培养赤脚医生一样,为农村大量培养初级中级中医药人才。二要在规范的基础上鼓励在农村开办中医诊所。三要在政策上扶持乡镇卫生院,逐步提高其医疗技术与服务水平。四要采取税收优惠和信贷贴息等办法,为农村低价提供中药、普通西药和医疗器械器具。五要组织中医讲师团,到农村普及以中医药为主的初级医学知识。六要建立一项制度,医学院校毕业生到大中型医院和医疗科研机构工作之前,必须先到农村服务一年。
五是中医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工程。其主要指导思想是,充分尊重中医药发展客观规律,完全按中医药自身特点确立行政管理方式和体制。同时,要增加国家对中医药发展的经费投入。既要提高国家卫生行政经费在财政支出中比例,也要提高中医药行政事业经费在整个卫生行政事业经费中的比例。这是真正振兴中医药事业的条件保障。
六是中医药政策法规保障工程。首先要组织中医药专家和法律、经济及行政管理专家,对涉及中医药的所有医疗卫生法律法规、政策规章,进行重新审视和研究,凡有碍中医药正常发展之规定,或是修订,或是废止。二要加快中医药立法步伐,尽快制定中医药法。三要研究制定保护特种中医药的专门政策法规,像保护珍贵文化遗产和知识产权一样,保护中医药典籍、传统配方验方、中医秘术秘方和新中医药成果。四要在医疗卫生新法律政策制订中,在贯彻中西医地位平等、一视同仁原则的同时,在一些方面应体现对中医药的鼓励和扶持。
(本文为科技部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中医药战略地位课题研究组”研究报告的部分内容)
--------------------------------------------------------------------------------
作者:
初学者
时间:
2004-5-19 23:37
标题:
[转帖]重建中医药重大战略地位为13亿人民健康造福
总结的真好,应给国家领导看看,引起他们的重视才行,否则还是白呼吁;真能这样做,振兴中医就有希望。早点落实吧,有真传的老中医年纪都大了,民间秘方随人逝去消失了不少,心里急呀!
作者:
huyi
时间:
2004-5-19 23:54
标题:
[转帖]重建中医药重大战略地位为13亿人民健康造福
切实地讲述了中国中医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更主要的是如何发展,希望研究报告能让更多的人看到,能让主管领导更重视。 不知到研究报告全文能否发表。
作者:
桂枝汤
时间:
2004-5-20 06:38
标题:
[转帖]重建中医药重大战略地位为13亿人民健康造福
建议所有关心中医药的人士一读.
当然,文章中所提的一切,还得当权者能读懂,并付之于实践.
作者:
中
时间:
2004-5-20 08:32
标题:
[转帖]重建中医药重大战略地位为13亿人民健康造福
下面引用由
桂枝汤
在
2004/05/20 06:38am
发表的内容:
建议所有关心中医药的人士一读.
当然,文章中所提的一切,还得当权者能读懂,并付之于实践.
这是主要的,否则其它的都是容话
作者:
张天宇
时间:
2004-5-20 10:07
标题:
[转帖]重建中医药重大战略地位为13亿人民健康造福
重建中医药重大战略地位为13亿人民健康造福
当代中医药发展与管理改革研究
陈永杰 国务院研究室工交贸易研究司
贾 谦 科技部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
梅永红 科技部办公厅
~~~~~~~~~~~~~~~~~~~~~~~~~~~~~~~~~~
您们的发展设想不好!!!!
因为世界上最好的药是在人体内:骨髓、血液、干细胞、脐带血、淋巴液等是世界上最好的药,为何不研究不发展?????这些是中医理论的有形之精气。
作者:
张天宇
时间:
2004-5-20 10:36
标题:
[转帖]重建中医药重大战略地位为13亿人民健康造福
我治病不用药的理由
我为什么不让病人吃药?我在一个帖子中也讲到不要在药上下太大的功夫:不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我提的这个问题可能会引起很多人的反对。好吧,下边我就谈谈我治病为什么不用吃药的道理:
是药三分毒,吃药就等于增加体内毒素,增加体内垃圾,有病的人最需要的是如何减少体内的垃圾,结论是吃药对身体不利;从人体内获取药物:中医讲:气、血、津、液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也是维持人体生命的基本物质。人体内的精、气、神是人身之三宝;精液、津液是有形之精气;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是维持人体生命的物质基础。西医讲:人体内能分泌出大量的分泌物、体内的淋巴系统是人体免疫系统,淋巴管里有淋巴液,淋巴液能使人体免于病毒等致病之物的侵袭。请问世界上哪种药比这药好。
我就是利用这些世上最好的药来为病人治病的。
病人的体内这些药物全有,只不过有形之精气多些,无形之精气少些,有些精气发生变异。我用气化和行气的方法可使有形之精气气化成无形之精气,有形之精气气化后产生真气的动力,推动无形之精气在经脉中运行,在运行的过程中排出病浊气。
人体内药物的产生与运行都是经络所为,所以开通经络既能使他们产生又能使它们运行。
中医用动物脏腑做药引子;狗宝、牛黄、鹿茸、犀牛角、鹿鞭等等都是治病的好药。人身上有“人宝”:人体之精液、津液、内分泌物、淋巴液、血液、胎盘、脐带血、骨髓、肝细胞等等,这些都是人身之宝。如何开发和利用是中医界首当其冲地要事、大事,是中医走出困惑惟一之路。
西医在大量使用人身之宝:换骨髓、胎盘血、脐带、肝细胞、血浆、淋巴液等都是人身之宝。这些都是有形之精气,是人体内次等、低等的宝贝,人体内最好的宝贝就是无形之精气和无形之神气。
无形之精气和无形之神气都是人身之宝经过气化而生成的,是人身宝中之宝,是人的生命。我用气功可以让有形之精气气化成无形之精气。无形之精气是人的生命,DNA的改变是生命变异,治病就要治命,命得病才使身体得病。
我为病人治病,是直接使用病人身上的人身之宝。我认为我的做法要比西医的方法高出100倍。不知大家认为如何??
由上可见,中医界应把重点用在应用人身之宝上,不要再用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去研究药材,国家应立项研究这一科研项目。
利用人体内的气血津液治病符合生命规律。
作者:
奔三
时间:
2004-5-20 11:29
标题:
[转帖]重建中医药重大战略地位为13亿人民健康造福
中医养生学
作者:
喻生
时间:
2004-5-20 11:51
标题:
[转帖]重建中医药重大战略地位为13亿人民健康造福
我们中医现在的问题是阳(洋)气太盛.
作者:
一源
时间:
2004-5-20 22:13
标题:
[转帖]重建中医药重大战略地位为13亿人民健康造福
努力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国务院副总理兼卫生部部长 吴仪
这些年来,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地方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在各有关部门和社会各方面的支持下,中医药行业广大干部职工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落实卫生工作方针和中医药政策,中医药事业取得了发展,在医疗卫生工作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为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作出了重大贡献。特别是在去年抗击非典期间,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中医药战线广大干部职工全力投入抗击非典的战斗,为取得抗击非典斗争的阶段性胜利作出了积极贡献。在此,我向广大中医药工作者表示崇高的敬意,对你们为发展中医药事业、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所做的努力和贡献表示衷心的感谢!下面,我就如何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谈五点意见。
一、充分认识中医药的地位、作用和前景
在现代医学科学快速发展的影响下,社会上甚至中医药行业内对中医药的认识是有差异的。我以为,中医药学是我国人民在长期的劳动、实践和与疾病斗争的经验积累中逐步形成的独特而系统的科学理论和诊疗方法,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卫生事业的特色和优势。从战国开始成于西汉时期的《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学理论基础;东汉时期《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提出了临床系统诊断方法,开创了辨证论治的先河;明清时期以《温疫论》、《温热论》、《温病条辨》等著作为代表的温病学说,标志着中医学在急性传染病及危重感染性疾病的理论和治疗方面取得较大进展;明代李时珍所著《本草纲目》,总结了明以前历代本草的经验和大量宝贵的医学资料,其中对药物的分类,尤其是生物的分类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这些不仅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医药学财富,而且对人类防治疾病和医学科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千百年来,中医药在重大疫病流行时期,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挽救了无数人民群众的生命,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日益强盛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新中国建立以来,中医药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截至2002年底,全国共有县及县以上中医医院(包括中西医结合和民族医医院)2864所,病床27万余张,绝大多数综合医院也都设有中医、中西医结合或民族医科,中医门诊服务量约占门诊服务总量的1/4;高等中医药院校(含民族医药院校)27所,中等中医药学校48所,独立的中医药科研院所94个;中医执业医师(含助理医师)、执业中药师27万余人,基本形成了中医药的医疗、教学、科研体系,为防病治病、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健康水平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今天,随着人类回归大自然愿望的增强,以及崇尚天然药物和传统疗法的兴起,中医药发展方兴未艾,并已经传播到世界120多个国家和地区,受到各国人民的欢迎。这一切说明,中医药事业已经成为我国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药为人类健康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对世界文明的进步产生了积极影响。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中医药事业的发展,逐步制定、形成了一系列保护、扶持和发展中医药的方针政策。我国将发展传统医药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为中医药发展提供了根本的法律依据。国家成立了专门的中医药行政管理机构,为中医药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党的三代领导人对中医药工作都作出过许多重要指示和论述,强调祖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挖掘,加以提高;强调中医不能丢,必须保存和发展,特别是要为中医创造良好的发展与提高的物质条件;强调要坚持中西医并重的卫生工作方针,中医、西医互相补充,共同发展,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完善有效的医疗保健服务。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中医药事业也十分重视,多次强调要充分发挥中医药在防病治病中的作用。新一届政府成立以来,一如既往地支持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在防治非典工作中,为充分发挥中医药作用,国务院广泛听取专家意见,进行专题研究,作出具体部署。《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条例》是本届政府组成后公布的第一部行政法规,并已于去年10月1日正式实施,为进一步发展中医药事业提供了法制保障。
当前,中医药正面临新的发展前景。一是医学模式由单纯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社会-心理医学模式转变,这与中医药学的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等本质特征,以及注重社会环境、心理因素的观念相一致。二是疾病谱的变化、医源性和药源性疾病的增加,都预示着中医药应该更为广泛地参与疾病防治,为解决当代医学疑难问题提供更多手段。三是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观念的转变,人民群众对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有了更高的追求,养生保健意识不断增强,中医药在养生保健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优势,完全符合人们的现实需求。四是我国社会呈现老龄化的发展趋势,老龄群体对运用中医药防治老年病十分信任(我本人就非常相信中医),对中医药的需求日益扩大。五是世界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新格局,为中医药更广泛地走向世界提供了良好的机遇。这些都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搭建了新的舞台,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展示了更加美好的前景。
我们一定要从中医药的历史地位、现实作用和发展前景等方面,充分认识做好中医药工作的重要意义,振奋精神,埋头苦干,扎实工作,努力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二、坚持继承创新,促进改革发展
新中国建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中医药事业得到很大发展,成绩是巨大的。但在新的时期,面对新的形势、新的任务,中医药在发展中还存在一些不适应的地方,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例如,思想观念还不适应形势的发展,改革和发展的思路还不很清晰,体制机制改革还比较滞后。在当今世界经济竞争日趋激烈、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形势下,中医药的创新发展比任何时候都显得更为紧迫和重要。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不改革就没有出路,不创新就没有生存的空间。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坚持中医药继承创新,绝不能丢弃好的,也不能拒绝新的。要切实继承和发扬中医药的科学内涵、学术本质和特色优势,同时要积极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丰富和发展中医药的理论和实践。要用更博大的胸怀,更宽广的视野,更开阔的思路,提高认识,大胆实践,勇于探索,走出一条中医药健康快速发展的路子来。
要坚持不懈地推动中医药的理论创新。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要在对中医药理论系统整理的基础上,加强中医药学术和理论规范研究,重点开展脏腑经络理论、辨证论治理论、方剂配伍理论等基本理论的研究,加强对中医药预防保健、养生康复理论和技术的挖掘整理和推广运用。
要努力推进中医药现代化。要加强对中医药现代化战略的研究,进一步明确阶段目标,把握方向,突出特色。当前要重点抓好中医药标准化、规范化研究,抓紧制订一批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以标准化带动现代化。
要继续推进中药现代化,加强中药创新基地的建设、中药发展关键共性技术的研究、中药产品创新、优势产业培育和中药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国务院批准的《中药现代化发展纲要》,对推进中药现代化提出了原则要求,明确了政策措施,要认真地贯彻落实。
要切实推进中医现代化。中医在诊断治疗、预防保健、养生康复等方面积累了非常丰富的经验,要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在不断实践的基础上,借鉴、运用现代科学理论和技术手段,对既有的经验进行系统总结,制订科学的评价方法和技术标准,逐步实现中医诊疗的规范化,促进中医的现代化发展。
要加强中医与中药的结合。中医理论和临床实践是中药研发的基础和源泉,中药要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应用,才能更好地发挥疗效。既要高度重视中医现代化发展,又要切实加快中药现代化发展,实现中医中药相互促进、协同发展。
民族医药在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要认真做好挖掘、整理、总结、提高工作,大力促进其发展。
要主动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中医药行业要面向市场,面向临床,面向生产实践,进一步树立市场意识,积极推进中医医疗机构和科研体制改革,探索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新的中医药发展机制。
要以中医药特色优势为根本,根据市场需求,大力实施品牌战略,把名院、名科、名医的文章做大,扩大中医的社会影响,优化中医资源配置,为社会提供优质中医服务;要把名厂、名店、名药的文章做大,以诚信和质量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为社会经济发展作出贡献。同时,要强化知识产权意识,加强对中医药知识产权的保护,鼓励创新,扩大竞争优势,促进学术创新和技术进步。
要加快推进中医药国际化。一是要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鼓励和支持中医药在外办医办学,援外医疗队中要有中医药人员,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二是要“请进来”,为国外培训中医药人才,不断扩大中医药在国际上的传播面;还要积极学习、吸收、运用国际最新的科学技术成就和先进的管理经验,增强中医药的创新发展能力。三是要在国际上宣传和推广中医药标准规范,提高中医药对外交流与合作的质量和水平,保持我国在世界传统医药界的领先地位。四是要加强与世界卫生组织等国际组织及政府间的交流与合作,同时进一步拓宽中医药的民间交流,努力扩大中医药的国际影响。
三、进一步发挥中医药的作用
在基本医疗方面。中医药在治疗常见病、多发病,特别是某些疑难重病方面,有很多独到之处,有着广阔的服务空间。
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方面。要将中医药纳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中,充分发挥中医、中西医结合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作用。
在农村卫生工作方面。在广大农村地区,中医药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中药资源十分丰富。要从我国广大农民对医药费用的承受能力还很有限的实际出发,充分发挥中医药诊疗手段简便、成本相对低廉的优势,积极推广农村中医药适宜技术,加强城市中医医疗机构对农村的支援,更好地发挥中医药在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和新型合作医疗中的作用。在少数民族集中居住的农村和偏远山区、牧区,还要注意发挥民族医药的作用,要高度重视民族医药的发展。
在社区卫生服务方面。社区卫生服务具有综合、便捷、低廉、持续的特点,治疗的病种以慢性病、老年病为主,中医药在这方面有着鲜明的优势,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在预防保健方面。当前,我国城乡主要死亡疾病已由解放初期的各种传染性疾病转变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中医药在防治慢性非传统性疾病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
四、切实加大对中医药事业支持的力度
近几年来,在开展城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区域卫生规划、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发展农村卫生事业、实施农村初级保健第二个十年规划纲要、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等各项工作中,国家都结合中医药工作的实际,为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明确了有关政策,采取了具体措施。但是,实际工作中,这些政策、措施在一些地方没有得到全面贯彻落实,比如在区域卫生规划中,不仅没有把中医药作为需要加强的领域,反而认为中医药资源过剩;在实施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中,没有把符合规定的中医医院院内制剂纳入给付范围,等等。我们都在讲中医药是国粹,要努力保护,加以提高,但是不给予积极支持,连起码的政策都不落实,又谈何重视,谈何保护,谈何提高!这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要坚决落实好既有的政策,把对中医药的支持落实到行动上来。同时,要不断研究制定新的有利于中医药发展的政策,要进一步在以下方面予以加强。
一是要把中医药的发展列入公共卫生体系建设规划,乃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整体规划中,从指导思想、发展目标、主要任务、重点项目、政策措施等方面加以明确,使中医药事业在公共卫生建设、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应有的位置。要坚持中西医并重、共同发展,切实解决好忽视甚至偏废中医药发展的问题。
二是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要加大对中医药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特别是中西部地区中医与民族医机构的建设、重点中西医结合医院建设和公共卫生体系中的中医医院建设。要加大对中医药科研和人才培养的投入,对中医药标准与规范建设、中医药重大基础理论研究、中药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中医古典文献的抢救与整理、农村中医药实用人才的培养等给予支持。国家和地方实施重大卫生项目,要充分利用中医药资源,发挥其特色和优势,统筹考虑,一并安排。
三是要制定和完善中医药事业发展中相关经济政策,当前要重点研究中医药技术服务的价格政策,充分体现中医药的技术劳务价值;研究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中的中医药服务给付政策,以引导患者积极利用中医药服务。
四是起草制定和施行与中医药相关的法律法规,要充分体现中医药的特点,积极鼓励和扶持中医药的发展。在中药、民族药的新药审批中,要制订区别于审批西药的标准。
五是要进一步重视中医药管理体制建设,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要充分发挥作用,认真履行好职责;省级以下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的中医药工作,要有机构管,有专人抓,切实负起责任来。
推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是各地区、各有关部门的共同责任。卫生部和各级卫生行政主管部门首先要重视起来,把中医药发展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像抓西医一样地抓好中医药工作。各有关部门和地方各级政府也要提高认识,高度重视中医药工作,对以上提出的政策性问题要认真研究,努力解决。要加强机构建设,加大投入力度,确保新形势下中医药事业能够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五、中医药系统要加强自身建设
各级中医药行政管理部门要按照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切实转变职能,严格依法行政,强化全行业管理,认真履行好职责。要加强监督管理,当前特别要加强对中医医疗机构、技术和人员准入的管理,加强对中医医疗广告和医疗质量的管理,严厉打击假冒伪劣中药产品,坚决取缔各种非法中医医疗活动。
加强队伍建设是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重要基础。中医、中西医结合、民族医药专业技术人员间要加强团结,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和西医药及从事中医药工作的其他专业技术人员之间要互相尊重,互相学习。在学术问题上,要坚持“双百”方针,形成宽松和谐的氛围,促进中医药学术繁荣和进步。坚持科学严谨的学风,倡导埋头苦干、潜心研究,力戒浮躁。要提高职业道德素养,继承发扬民族优秀传统医德医风,树立发展中医药事业、做好中医药工作的崇高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恪守职业道德,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好的中医药服务。
要认真贯彻全国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大力加强中医药人才培养,全面提高中医药队伍的整体素质,使中医药人才队伍的知识结构、层次结构更加适应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要求。要培养造就一批名医、一批优秀的学科带头人、一批优秀的中医药管理者。要继续抓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的继承工作和农村中医药实用性人才的培养。要树立新的人才观,鼓励各种人才在各自的领域脱颖而出,为人才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在新的形势下,中医药面临新的挑战,同时也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我们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与时俱进,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开拓创新,努力开创中医药事业的新局面,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作出新的贡献。
注:这是国务院副总理吴仪同志2004年2月19日在全国中医药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本刊发表前作者作了修改。(据《求是》杂志2004年第8期)
作者:
一源
时间:
2004-5-20 22:19
标题:
[转帖]重建中医药重大战略地位为13亿人民健康造福
评中国中医研究院
论道理:中国中医研究院是华夏民族医药研究的最高机构了,而实际情况呢?
中国中医研究院是研究的中国传统医学吗?非也,并不是中国医学,而是美国联邦医学研究院,从研究院成立到现在,是研究中医哪一派?哪一门的项目?每年国家拨款资助,研究了半个世纪,研究什么?
一进研究院的门,你看那个气派,中医医学历代圣人的像,一下子就麻痹了你的视线,知道来者都不是中医内行,无非是这个首长,那个国际友人,送钱上门来了。
香港一教授制造了“SARS”病名,中国耗子法又不准说SARS是瘟疫。中国中医研究院,研究的是什么?
研究死人能呼吸,能放屁。研究死人一日一夜血液循环到太空去了,研究死人爬起来到中国拉屎拉尿来了,研究死人抬到中国来吃饭,死人在消化食品,研究死人神经能否把华人吓死……
人民的钱没少花,院内墙上挂的是中医历代圣人的像,这些圣人不说话了,如果这些圣人能看到今天代表华夏民族的中国中医研究院,这些圣人气得准能五体俱焚,肝肠寸断。
名医别录,神农本草,都成了日本美国的专利了,中国中医研究院,研究美国耗子吃什么药,研究美国朝鲜细菌战撒在朝鲜上空的耗子跳蚤为什么未完成,消灭中国,中国自己的医务人员消灭中国自己,多省事,研究中国式的酶害中国人,细胞、激素、酶、化药,怎样把中国自己搞垮……
就是不研究中国历史上,华人是怎么活过来的,是酶把华人酶活几千年的吗?是西方化药化活的吗?是激素激大中国人的吗?他就是研究这些东西怎么样把中国搞垮灭亡。
挂的是中国中医药研究院,研究的是西方耗子死人医学,从里外得到好处费,吃里爬外。现在改革,中国中医研究院怎么改呢,怎么革呢?
共产党不撤销余云岫消灭中医的法案,余云岫五十年消灭中医的目的也没达到,八二年中医口号上进入了宪法。现在把中国中医研究院撤销么?不行,不撤销么?中医问题解决不了,现在难就难在这里,把自己的全部想挽留中医之人统统逼进到西方医学中去了。
现在唯一的办法:是中国中医研究院应开门研讨中国中医,邀请民间真正的中医,开门研讨,这要共产党点头,共产党不同意,谁有胆提出这个方案呢?
中医问题不是孤立的中医问题,全面开关,植物药物已经统占了国际药物市场,国内又实行镇压中医手段。中医方剂专利全是西方的,中医市场经济马上全转成西方的,只剩下中医空理论,还不让在中国存在,这就是中医彻底在中国完蛋的时刻了。
中国药店市面里的方剂,外国还未掌握,因为理论上的分歧,外国还在讨论当中,一旦西方掌握了十五万能治人类一切疾病的方剂的话,再加上西方有能精制药物的机械化,又给植物药物给了优越的条件,这不是中医全跑到西方去了吗?
要给共产党写建议:必须要具备条件,就是这层层关卡你如何通过,就是通过层层关卡,这法律已经变了,变成了美国联邦耗子法了,要重新回到华夏自己的法上来,不是一件容易之事,因为这些法都是通过全国人大会议的,这就竟是代表谁的利益,你下边跳,上边不通,白跳,自己的脚不能踢自己的上身的,只有上身的手揍下身的脚,没有脚揍手的道理。中国中医就是这样的,面临死亡命运是必然的,不过,历史是无情的,历史会惩罚的,今天的中国自己的国土上,发表不了“耀祖中医药百科全书”,我坚信,历史不会倒转……中国中医最终还要走上国际化的……
北京跃祖中医药研究所 孙耀祖
案评:
其实,孙耀祖先生说的是实话,可是,其语言过于激烈,而且,如果提出了更完全和比较可行的方案,那样就更完善了,中医药的现状是值得我们好好思考的,希望有更多的同仁志士们,团结起来,为了我们中医药的发展,共同努力探索我们中医药行业自己的发展道路!
北京中医药大学跃祖中医药学社
作者:
秦越人
时间:
2004-5-20 22:40
标题:
[转帖]重建中医药重大战略地位为13亿人民健康造福
解气,却不解决问题,积重难返四个字分量有多重呵!
平心而论,国家对中医学的扶持和发展,确实是做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只是重金投入创立了一个实实在在的"辨病分型论治"流派。
问题是,这个"辨病分型论治"流派企图代表中医学的最高水平,使之与现代医学接轨,从属于西医范围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个愿望,至今仍然是医政主流政策,非此政策嫡系的其他中医流派,全部被打入冷宫!
愿各位仁人冷静下來,面对现实,自我调整,有的放矢,才有事半功倍的结果。
作者:
一源
时间:
2004-5-20 23:25
标题:
[转帖]重建中医药重大战略地位为13亿人民健康造福
中医与教育
苗德根
古老的中医伴随着中华民族走过沧桑曲折的几千多个春秋。在这段漫长的岁月里,她不断地充实和发展,日趋系统、完整、深化。自古至今,中医始终在自己的独立的理论体系指导下,按自己的特色发展,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所以中医一直是中华民族的骄傲。自鸦片战争以后,建立在现代自然科学理论体系基础上的西医传入中国,给我国医药界带来了近代科学知识,同时它也是一种文化侵略的手段。从此,中医不得不在痛苦与屈辱中和西医进行比较、竞争。1929年民国政府通过余岩提出的《废止旧医以扫除医事卫生之障碍案》,全国中医药界群情激愤,强烈抗议。这就是中医史上有名的“三•一七”斗争。虽然提案最终被废止,但排斥和轻视中医的情况没有得到改观,中医到了前所未有的低迷衰弱时期。已经经不起任何折腾的中医苦苦地期盼,终于到了新中国的成立之初,然而祸不单行,衣衫褴褛、长袍马褂的中医没有受到礼遇和重视,相反却被称为“封建社会封建医”,迎来的是一系列被限制、被取缔的措施。十年浩劫中,中医受到严酷的摧残,中医机构被裁并,老中医人员下放。文革之后,在党和国家的关怀下,发展传统医药被列入宪法(1982年),中医终于在自己的故乡取得了合法的身份和地位,这是何等的千呼万唤始出来呀。国务院决定成立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并拨专款发展中医,中医药事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局面。然而,中医真的就此迎来了自己的复兴了吗?
先让我们来看一点发人深省事实:
《中国中医药报》转载《健康报》讯:“中医治疗率不足30%,抗生素使用率超过80%,中医院要警惕‘西医化’倾向”。
文章内容是安徽省卫生厅中医药管理局对全省23家二级甲等以上中医院1999年、2000年、2001年的归档并案进行了抽查,三级医院各抽300份,二级医院各抽150份。检查评审的主要内容是病案质量和病案中反映出的中医药治疗率、抗生素治疗率、危重病例讨论等。抽查中发现,中医院的病案质量不容乐观,病案中反映出的“西医化”倾向也较为严重。在23家中医院抽取得3747份病案中,甲级病案只占55.2%,达不到等级医院甲级病案率的要求。其中有四家中医院甚至出现丙级病案。在这些议案中,大多数缺乏中医的病因、病机、诊断、症候分析,不会或者没有运用中医术语进行表达,多数不能反映中医药的特色。
中医院“西医化”倾向在治疗和用药上都有表现。有的中医院西医病案占病案数的46%,接近一半:大多数医院中医治疗率过低,23家中医院平均只有48.54%,有四家医院甚至不到30%,而抗生素的使用率则远远超过卫生部规定的50%,23家中医院平均达到76.2%,有十家中医院甚至超过80%。
安徽省卫生厅中医药管理局对相关医院进行了通报批评对有关责任人进行了严肃处理,要求各中医院认真检查,制定有效的整改措施。
这篇报道暴露出了严重的问题:首先,目前部分中医院中医治疗率和治疗水平都很低,中医院西医化的倾向很严重。以上只是安徽一省的调查结果,安徽省并不是一个特例,热爱和支持中医的人士怎能不忧心忡忡呢?其次,大部分中医大夫专业基础知识薄弱,对中医一知半解,不热爱中医药事业和本职工作,没有进取心,这些人是中医界的蛀虫,如此中医药事业如何能够发展复兴呢?再次,中医西医化倾向非常严重,许多中医大夫“挂中医之名,行西医之实”,成了中医的叛道者。
产生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这么多年没有成功地培养出能用中医的思路和方法看病的中医,中医后继乏人。中医药事业后继乏人现象出现的原因主要归结于中医药的教育。
中医的教育没有培养出合格的中医人才有其历史原因。传统的中医教育主要通过家传、拜师而师承或自学等方式。近现代中医教育事业长期受歧视被排斥,饱受摧残、受到严峻考验。
让我们回顾一下近现代的中医教育的相关情况:
十九世纪末,随着技术的大量进入中国,医学教育事业有了发展。一些热爱中医药事业者,在妄图废止中医中药的激励下,奋力创办中医院校。
1915—1917年,丁甘仁、谢利恒创办了上海中医专门学校;
1918年,包石生创办神州医药专门学校;
1924年,卢乃潼在广州创办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
1925年,恽铁樵在上海创办中医函授学校;
1930年,陆渊雷、章次公在上海创办中国医学学院。
后由天津的张锡纯办国医函授学校,北京有肖龙友、孔伯华办国医学院。湖南由吴汉仙办国医专科学校。在湖北、广西、江西、汉口、厦门、杭州、济南、苏州等地先后办起中医学校、国医研究员、和中医学社。他们编写出版了中医药教材,培养出一批中医药人才,这些人才成为了新中国成立之后继承发扬中医药的骨干力量。
1949年,毛泽东同志指出:必须很好地团结中医、提高中医,搞好中医工作,才能负担起几亿人口艰巨的卫生工作任务。
1954年10月20日,人民日报发表了《贯彻对待中医的正确政策》的社论。
1956年,北京中医学院、上海中医学院、广州中医学院、成都中医学院相继成立。
1958年毛泽东指出:“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
至1958年,全国有中医研究所17所,建立21所中医学院。
1962年10月12日,中共中央转批卫生部党组织关于改进祖国医学遗产的研究和继承工作。
1978年,中共中央转发了卫生部党组织《关于认真贯彻党的中医政策,解决中医队伍后继乏人问题》的报告。
1982年12月4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宪法21条:“发展现代医药和我国传统医药”。
1986年,国务院决定成立国家中医管理局,并拨专款发展中医。
不难看出,中医的教育办学起步很晚,过程坎坷,举步维艰。热爱中医、为了对抗西医办学的仁人志士,耗尽毕生的心血和自己的财产,值得我们永远敬仰和怀念,可是只手难以回天。再加上民国政府限制、消灭中医的政策,更是给中医雪上加霜。建国初期,虽然党和国家领导人支持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但卫生部并没有执行发展中医的政策,后来这种错误被党中央察觉而得以纠正。中医教育事业得以短期的发展,中医研究院和中医学纷纷成立,“文化大革命”却又给了正将快速发展的中医当头一棒,十年浩劫更提出“中西医结合是我国医学发展的唯一道路”这一口号,实际上否定了中医药学自身的特色。在这一口号下,中医机构受到裁并,老中医人员下放;中医临床技术的发掘整理、抢救老中医经验等工作也落了空。正如前卫生部部长崔月犁先生所说:“中医实际上被消灭得差不多了”。文革之后,中医倍受关怀,中医终于可以冲出束缚,争得了自己的发展空间。但是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又刚刚从文化大革命的阴影中出来,百废待兴,所以对中医药的教育投入的财力物力毕竟有限,这也制约了中医药教育事业的发展。可以说鸦片战争之后,中医曾被斥为“唯心主义”、“不科学”,甚至被等同于骗人的“巫术”,而予以“废除”。中医教育事业健康的发展时间只有二十几年,这迟迟才来到的二十年对于中医来说来得太迟太不容易了,这短暂的二十年的时间与中医两千年的历史如何比较啊!
再者,中医“科学化”和中医“现代化”的误区和影响。“中医科学化”的主张是陆彭年(字渊雷)首倡于民国时期。陆氏云:“国医有实效,而科学是实理。天下无不合理之实效,而国医之理论乃不合实理。……今用科学以研求其实效,解释其已知者,进而发明其未知者,然后不信国医者可以信,不知国医者可以知。” 陆氏认为:“国医之胜于西医者,在于治疗,不在理论,。《素》、《灵》、《八十一难》理论之书,多出于古人之悬揣,不合生理、解剖、病理。尊奉之以为医学之根柢,自招物议,引起废止中医之危机。”其论调将中医实效和中医理论人为地割裂开来,企图攫取中医经验与实效,而废止中医理论与经典。其思想根源,在于不明中西医学方法论的本质差异。其前提是中医理论不科学。而其核心则是一切以西医为真理标准,立场中医西医化——从医学研究方法直至术语表达。显然这是使中医西医化、让中医走向灭亡的主张。80年代,中医科学化的思潮又重新抬头,且调子更高。“中医科学化”,就是“中医不科学”的代称,它确实起到了宣传“中医不科学”的作用。对中医不了解或造诣不深的人很容易形成中医不科学的概念。以至于中医师资队伍,由于在自己的成长当中,遇到太多的干扰,越来越倾向西医化,甚至一些中医老师也不相信中医,那样还如何能强化本来中医观念就很淡漠的学生的思想呢?如何能教出高质量的学生呢?可以说“中医科学化”本是好意,起到了“消灭中医药”的反动政策所起不到的作用。
再说“中医现代化”。我们必须正视以下现实和困难:第一,中医临床阵地萎缩。由于中医治疗时,服药麻烦,且疗程一般较长,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快节奏的需要,而且哲理化的解释不能满足具有一定现代化知识的群众需求。第二,中医教育面临难堪,愿学者不多,愿为之奋斗终身的更是寥寥。据统计,1983年全国医师人数为1949年的6.6倍,而中医师却几乎是零增长。第三,中医医疗单位人员结构不合理,不少未经系统化专业训练或业务素质低的人长期占据岗位,影响医疗效果,从而更加破坏中医的形象。从上述几个方面讲,中医确实落后于时代。但并不是中医就完全落后了,中医有自己的优势和特色:中医学的自然观念、中医的方法论、中医的思维方式、中医的临床经验和辨证论治的方法、中医对疑难杂症的治疗等等,毋庸赘述。从这些方面讲,不但不落后, 反而较西医为优,不然怎么会出现世界性的中医人呢?尤其是美国、欧洲、日本等国家和地区尤为明显。中医界人士一直为中医现代化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心血,从十九世纪末到现在,几乎尝遍了一切方法,从“中医为体,西医为用”,到“中西医汇通派”,再到“中西医结合”。“中医现代化”的口号在1978年就提出,并成为国家医药政策的一部分。在理论方面对脏象学说、经络学说等方面运用现代理、化、生物技术进行研究。在临床方面出现了针刀医学,电子计算机专家系统等。但中医现代化的工作存在着严重的错误倾向。德国慕尼黑大学波科特教授指出:中医“所受到的是教条式的轻视和文化的摧残,这样做的不是外人,而是中国的医务人员。他们不承认中国本土上的宝藏。从19世纪到现在完全没有做出决定性的努力,按照中医的本来面木目,评价并确定中医的价值。为了追求时髦,用西医的术语胡乱消灭和模糊中医信息”。这正是中医现代化中的错误观念和错误行为的真实写照。它不仅是中医现在的不幸,更重要的是它在浪费人力物力的同时误导了中医的下一代,让中医后继无人。同时非常值得提出并引起注意的是中医现代化是在继承基础上的发扬发展,而保持中医特色是关键。在种种中医现代化工作进行的同时,中医根本的特色和优势正在迅速地遗失。名老中医越来越少;年轻的中医临床技能越来越差,这是普遍的事实。2000年11月在广州召开全国第六届张仲景学术研讨会期间,陈国权教授陈沉痛地指出:“再过十年左右,当中央首长及外国总统患重病,在西医治疗无效时,我们很难拿出能独立于西医之外治病的像蒲辅周、叶心清、岳美中这样的名老中医了!”我们必须正视这个严重的问题,它关系到中医的生死存亡。
中医教育事业发展缓慢与学生对中医的认识程度和重视程度关系密切关系。有一种非常奇怪的现象,中医药大学的学生中真正喜欢中医的人寥寥无几。《现代教育报》记者采访山东中医药大学的一位老师,那位老师说:“现在一年也就遇上一、二位真心喜爱中医的学生。”在 www.chinaren.com的北京中医药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的校园论坛上,很少有人谈论中医的问题,即使谈到中医,很多都是在抱怨自己的学校如何,或是对多中医的前途和发展充满了怀疑。摘自北京中医药大学:“太不好了,[2001-10-10 17:40 liunaliunuo]:真是气愤,没有一点意思,很是残忍,不说了。”摘自广州中医药大学:“从接到中医药大学通知的一刻起,我就以为其中一员而自豪。然而,我作为它的学生却还没有进入过校园。可笑!!我在珠海有种迷途羔羊的感觉:这里没有中医药的气息,没有师兄师姐的关照,我们孤零零的,怪可怜的吧?终于,我在无意中找到了属于我们的一片天空,可以向你们倾诉,向你们求助。”
香港浸会大学的李致重教授接受《现代教育报》的记者采访时说:“1981年,当‘文革’后第一批进入北京中医药大学(我的母校)医疗系的学生即将毕业时,我所了解的学生专业思想的状况是:热爱并热心学习中医的不足10%;热爱西医并认为中医专业必须学好西医的占30%左右;抱无所谓的态度,认为中、西医都学点,将来工作时好应付的占60%左右。”现在中医药大学在校生中,想学西医可是当初没有考上西医,就在中医药大学委曲求全者有之;只想拿一个文凭,为了将来好找工作者有之;甚至还不相信中医者有之;就是热爱并热心学习中医的人少。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主要在于社会各界对中医的忽视。中医具有悠久的历史,中医吸收了中国古代哲学、逻辑学、心理学、天文学、气象学、地理学、物候学、军事学、农学、数学、伦理学、社会学等理论,是中华民族文化多学科结合的产物,从古至今对中华民族的卫生保健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是中国的国粹和世界文化宝库中瑰宝。其他古老的医学文明如古埃及、古印度的医学都已经成为历史了,唯独中医古朴深邃的内涵在现代科学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占有一席之地。然而,由于受到中医不科学等观念的影响,九年制义务教育的课本中却对中医涉及甚少,人们也很少提及中医了,现在已经没有几个年轻人知道中医、中药,对于他们来说中医药可能是几百年前的事情了,谁会关心这种古董、谁会对她有感情呢?中医正在慢慢地从人们身边消失。
中医院校的教育教学还不完善和中医就业的压力影响很大。
首先,中医院校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不够,大多数学生没有因中医岌岌可危而产生的紧迫感,没有振兴中医事业的责任感。医圣张仲景就是因为“感往者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而“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才成为一代名医的。现在很多学生不关心中医,不热爱中医。没有兴趣怎么能学好中医呢?很多优秀的学生都改学西医。即使想学好中医的学生,开始几年没有形成紧迫感,没有意识到学习中医的难度,所以没有认真地对待基础知识的学习,当想学的时候发现要学的东西太多了,学不过来,结果大学的学业完成了,可是还是一个中医门外汉。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
其次,对学生的评估标准和要求偏离中医学习的根本目的。中医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能从事保持中医特色医疗的中医接班人。但中医院校的中医基础课程的考核只看笔试成绩,很多学生只为得高分,很少阅读课外读物以“博采众方”,只学考试范围之内的知识,或是钻研题库,或是考前突击,考试过后能记住的知识所剩无几。而且教师强调考试部分,非考试部分就一代而过,造成学生知识结构的欠缺。比如中医系的中医基础考试强调阴阳五行,脏腑学说,对经络涉及很少,而实际上,经络对中医十分重要,中医不知经络,张口伸手就错的,这么重要的知识怎么忽视呢?还有中药学的学习,十分强调功效主治,对性味归经要求不多,那对中医理论的理解大打折扣。如此怎么能达到教学目的,培养出基础扎实、知识渊博的中医接班人呢?
再次,现在高等中医药教育越来越重视学科专门化,以致学生知识面狭窄,缺乏应变能力。“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模式过分追求基础课为专业课服务,强调专业学科的独立性和自身的完整性,因而存在着学生基础知识面狭窄,能力不强,后劲不足的缺陷。教学方法是先基础后临床,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教师局限于传统的教学方式。课堂灌输知识,缺乏学生的主动参与,影响学生对知识的融会贯通和创新意识的形成,造成基础知识和临床脱节,即学习基础知识的时候目的不明确,到临床实习的时候基础知识不够用。课程设置关于中、西医课程的比例问题始终在探讨当中。中医的课程保证一定比例是最起码的前提和条件。
第四,临床实习对学生的影响。临床实习是学生验证和巩固指示的重要一步。然而,今天的中医院附属医院里,西医大夫、西医设备、西医诊断、西医治疗、西医医院的管理模式长了相当大的比例。从中药临床使用率者一点来看,不少附属医院达不到50%,有的甚至下降到20%。这种“临床教学西代中”的局面不改变,如何能训练学生的辨证论治的能力呢?上海中医药大学的一位教师反映:“中医院越来越西医化了。不管老师们在学校的课堂上曾经为学生们树立了多少信心,作了多少努力,等学生们到了医院临床实习,也就几天的功夫,学生的思想全变了。”
此外,学生面临着竞争就业的问题,现在中医院愿意要中西医都会的学生,而不愿要只会中医的学生,学生们不得不花大量的时间学好西医,自然影响中医的学习和掌握。
那么如何解决中医教育事业存在的问题呢?鄙人愚见如下:
第一:坚决否定中医不科学的错误论调,还中医一个清白。张其成教授指出:“我们敢于承认中医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科学,既不是现代自然科学意义上的科学,因为它不能用数学描述,不能通过实验室检验。这是客观事实,没必要遮遮掩掩。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中医是一种宽泛意义上的科学,是一种模型论科学。只有肯定中医是科学的,按照中医的本来面目,评价并确定中医的价值,才能让人们认识到中医是民族和世界宝贵文化遗产,值得发扬光大,才会有更多的人关心中医,投入到中医药的复兴事业中来,在我国也形成中医热。”
第二:纠正中医现代化中的错误倾向,在坚持中医特色的基础上进行中医现代化。没有继承哪来的发展,当前的首要任务是继承。中医真的没有了继承人,也就是丢了自己的特色。失去中医特色的研究成果不是中医的成果,那是西医的成果。现在已经有好多的经验失传了,难道我们失去的还不够多吗?全面继承中医,深入发掘中医是基础。如,应当加强文献整理工作,以研究中医文献的老中医为主,吸收青年中医参加,从医史、医籍整理校注、舆论阐发、临床和实验验证四个方面搞好继承工作;总结老中医经验;发掘验方、秘方、草药单方;抢救某些独特医疗法。只有在坚持中医特色的基础上,让现代的科学知识和技术如:数学(包括数理逻辑、模糊数学、医学统计)、物理学(包括光学、声学、电学、电磁学、特别是生物物理)、化学、天文学、气象学、物候学、地理学、生物学、生态学、社会学、遗传学、仿生学、控制论、系统论、信息论等等和中医有机地从多层次结合起来,在诊疗手段等形式上和文化上取得突破性进展。中医才可能后继有人,前途光明,迎来自己的复兴。
第三:加强对下一代和中医院校学生的思想教育。要想使国粹中医得以继承和发展。就要靠一代一代人的不懈努力。加强对下一代尤其是中小学生的教育,以改变中医无人问津的尴尬境地是十分必要的。更重要的是,一定要加强中医院校在校生的思想教育,可以通过医学伦理课,各种讲座等方式,明确学习目的,使之产生紧迫感和责任感,从而以满腔热情投入到中医的学习工作中去。学好中医对于大多数学生是有相当难度的,通过医学史、思想道德修养、医学伦理学等课程和其他辅助手段让学生深切体会中医的价值,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学习韧劲,敢于迎难而上。要学好中医,必须博学广识,如果学好中国古代文化,再学中医就容易得多了。“秀才学医,瓮中捉鸡”并非虚言。孙思邈好学不厌,刻苦攻读,终于对医学典籍,诸子百家无所不通。史称李时珍“凡子史经传,声韵农圃,医卜星相,乐府诸家”无所不读,他耽于古籍,犹如嚼食蔗糖。现在的学生应以先贤为榜样,以继承中医为主线,对文、史、哲、现代科学的相关学科进行广泛深入的学习,必将有所作为。
第四:改进中医院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真正的中医技能。学校的教学以提高学生对中医的理解、掌握,尤其是运用的程度为根本出发点和基本原则,以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而提高全国中医院校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进行教学改革。建立恰当的、对学生的评估标准,不完全根据成绩,而要指向学生对中医的理解、运用程度,学生的文、史、哲等多学科的素质,学生的创新思维等。打破传统的老师灌输知识、学生机械接受知识的模式的束缚,尝试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不仅要让学生知道为什么学,更要让学生知道该学什么,该怎样去学,让学生自己掌握主动。把教学和临床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知道学之所用,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有利于知识的贯通。这比机械地说教“中医重要,中医有特色,应该继承和发扬”有用得多。学生实习就要和纯中医大夫实习,以减少西医化对中医院校学生的影响。总之,只有让中医学生学习和继承中医特色,才能让中医后继有人,才能让中医现代化,才能让中医焕发青春。
第五:通过多种途径进行中医的普及教育,让更多的人学习中医了解中医。通过中医院校培养中医人才毕竟数量有限。据统计,1998年全国中等中医院校总数为53所,在校生人数50500人,高等中医院校29所,在校生人数为43046人。近40年来共培养出330万专门中医人才。这对于13亿人口而言可以说绝对数量和相对数量都严重不足。开辟一切可利用途径来进行中医的教育工作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如:加大中医高等自学考试、中医成人高考的工作力度。在一定程度上放开中医自学考试和成人高考的报名条件;建立完善宽泛的中医师资格考试制度;允许和鼓励社会和民办中医院校的兴办;建立完善的师带徒管理办法;对有一技之长的民间中医予以扶植、帮助其接受再教育。只有让中医在中华大地遍地开花,才能让中医事业再现其历史的辉煌。
十五、十六世纪的欧洲曾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文艺复兴运动。同样,现在的中医也在呼唤复兴。作为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医虽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科学,但中医无疑是一种广义的科学,即它是一种以探求宇宙生命规律为目的的科学:中医学与西方17世纪以前以结构为基础、以公理为特征的传统科学不同,它是以生成论为基础,以模型论为特征的。中医学作为认知生命的一种方法,在揭示生命的精神现象、混沌现象方面有着优势,符合非线性科学的某些要求。生命还存在大量复杂的、混沌的、非线性现象,疾病和健康还有心理的、社会的、文化的原因。中医学是古代一种整合医学,正是从社会、文化、生理、心理等多角度描述生命规律,它在社会、文化、心理的整体认识方面胜过现代医学。虽然中医经历了很多打击和摧残,现在还没有给中医以明确的定位和评价,中医教育事业号存在着很多缺点和不足,中医面临的局势还很严峻,但我们有理由相信,我们一定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中医也一定会迎来自己的全面复兴
参考文献:
1. 中国卫生保健史,陈海峰,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中医药人才素质教育概论,徐 珊,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3.中医学导论,门九章、郭蕾,科学出版社。
4.世界医学史上的新篇章,中国中医研究院三十年轮文选,候绍棠,中医古籍出版社。
5.中西医学比较,冯泽永,科学出版社。
6.中医思想方法与基本观点,王大鹏,南开大学出版社。
7.中医存亡论,何足道,华夏出版社。
8.现代自然科学与中医理论,刘亚光,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
9.中国中医药年鉴(1998),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10.伤寒论序,张仲景。
11.中医药的振兴将带来东方文明的全面复兴,张其成。
12.模型与中医:中西医的本质区别,张其成,医学与哲学,1999,12,20
13.中医现代化的若干思考,李致重。
14.中医院要警惕“西医化”倾向,中国中医药报。
15.一百年后还会有中医吗,现代教育报,2001,9月21日,A1版。
16.病入膏肓的中医,病根在那里,现代教育报,2001,9月28日, B1版。
17.中医还有药可医吗,现代教育报,2001,10月19日,B1版。
18.www.chinaren.com校园论坛。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05-12-9 04:10
标题:
[转帖]重建中医药重大战略地位为13亿人民健康造福
***** 版主模式 *****
该贴子是管理员从<a href=forums.cgi?forum=2>医理探源</a>转移过来的!
欢迎光临 导航中医药 (http://gtcm.info/)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