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标题: 中医治疗学三大层次谈 [打印本页]

作者: jqjqjq2001    时间: 2003-11-19 19:13
标题: 中医治疗学三大层次谈
[这个贴子最后由南京陈斌在 2006/01/05 05:57pm 第 1 次编辑]

中医治疗学三大层次谈

早在360多年以前,苏州名医吴又可在《温疫论》中依据古代生克制化的哲学思想,提出了“一药治一病”的大胆设想,认为瘟疫既然是由于特定的疫气所致,人们必定能找到某种特效药物来制服它,最终达到“一病只有一药,药到病已,不烦烦君臣佐使品味加减之劳”的理想境界。吴氏在他的有生之年为搜寻治疗瘟疫的特效药物作了有益的探索与努力。
吴又可“一药治一病”设想的境界是极高的,虽然这个提法通常被认为有违辨证论治之天条,或是认为这一设想不可能实现,从而一直未能被人们所重视。但是笔者认为,“一药(方)治一病”必将成为中医药学之最高医疗模式。
随着中医药学不断的深入研究,治疗学将可大体分成三个层次:辨证论治→辨病论治→一药(方)治一病。
初级层次便是辨证论治,这是入门的基础,也是把治疗学导向深层次的基础;往往初学或毕业不久者由于缺乏辨病用药之经验,辨证论治可作为其入门之捷径。但辨证论治先天不足的缺陷日渐显现:1、治疗被动,被证候牵着鼻子走;2、诊断缺乏法律保护,如“肾虚”、“肝郁”等一旦出现医疗纠纷无法辨护,也请不到专职律师;3、对高血压、糖尿病隐匿型者,乙肝带毒者及某些潜伏期病人因无证可辨而束手无策;4、治疗方药不固定,不利于科研内涵的客观性。
中级层次则是辨病论治,这是首先辨别病种、病因、发病阶段,然后明确病证选方用药,寓辨证于辨病之中。现代中医经过一段时间的磨练之后,掌握了辨证施予治的基本规律,积累了一些临床经验后,开始进入这一层次。如当今许多中医院之专科、专病、专方、专药模式即属于此。辨病论治并不排斥辨证论治,而是将其结合在辨病的前提下,这样也就解决了辨证论治上述之不足。
最高层次则是“一药(方)治一病”的治疗学,那是在大量的辨病、辨证治疗经验的基础上,筛选出来之最优化的、十拿九稳乃至万无一失的疗法。例如从人痘基础上发明的牛痘接种术最终消灭天花,用中药青蒿中提取青蒿素控制疟疾,从蔓陀萝中提取阿托品抢救有机磷农药中毒等等,都是成功的先例。因此笔者相信,通过我们广大中医药科技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吴又可“一药治一病”的大胆设想有可能在二十一世纪内变成历史的现实。
同时需要说明的是,由于体质因素的差异、病程阶段的不同以及亚健康状态的存在等,在实施一药(方)治一病主体方案的前提的同时尚宜结合辨证施治疗法以提高疗效,缩短疗程。从这个意义上讲,辨证施治尚不可扬弃,仍然是中医治疗学的基础。

作者: 秦越人    时间: 2003-11-19 20:21
标题: 中医治疗学三大层次谈
好构思!好文章!
欢迎!欢迎!
作者: 江满月圆    时间: 2003-11-19 21:51
标题: 中医治疗学三大层次谈
   还原论能解决所有问题吗?
作者: why    时间: 2003-11-20 20:10
标题: 中医治疗学三大层次谈
先生为指明提高诊疗水平的良方。尤其在时行病方面。
作者: 千秋雪    时间: 2003-11-23 04:50
标题: 中医治疗学三大层次谈
[这个贴子最后由千秋雪在 2003/11/23 04:52am 第 1 次编辑]
随着中医药学不断的深入研究,治疗学将可大体分成三个层次:辨证论治→辨病论治→一药(方)治一病。
    世界上事物的发展,大多是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向复杂,由感性向理性,而先生认为中医治疗学的发展,却是应该反其道而行之。用一种药专门治疗一种病,如同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一一相对,药到病除。如此简单明了,岂不快哉!但病情的诊断,还是必须要准确,否则怎能对应无误,丝丝入扣?药物的选用还得必须辨认正确,排除假冒伪劣,否则张冠李戴,文不对题,岂不要制造冤假错案?要辩病,首先还必须正确确定每一种疾病的概念,每一种疾病要有特定的鲜明的定义,否则人言人殊,各持己见,行不成统一的认识和理念,也达不到辩病论治的目的。
    先生的意见,很有创意,但真正实行起来,还要有许多的工作要做。
作者: 肖红    时间: 2003-11-24 02:21
标题: 中医治疗学三大层次谈
一病只需一药,无烦君臣佐使之劳,是吴又可的理想,与后起的西医外感病治疗思想颇相同。
不过,这种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思想方法,不是全能的。此种思路的前提是,一病只有一个原因——即致病因素是单一的。实际上,即便是外感病,也不是单因素过程。制约外感病发病的因素有三:正气、病菌、气候环境。治疗上自然不能只顾一个方面。西医的抗菌素和免疫手段确实后来居上,消灭或控制了许多外感病。但是,当正气不足是发病的主要矛盾方面时,就不能一病只用一药。这时就用着了扶正祛邪法——中医比较擅长的。扶正祛邪不是只用一种中药。
至于,多因素、多环节致病——比如现代流行病,在理论上就不是一病只用一药能解决的。
当然,本贴的见解还是颇有可取之处,中医需要在这方面多做些努力。不过有些问题,只在中医范围内发掘不大可能找到某种药物——准确说是其中的某种有效成分。比如,有机磷中毒,可以从中药中发掘出颠茄(洋金花),但是不可能发掘出解磷定。
拙见以为,总地来说辩证论治还是中医之长——自然也不是万能。比如中医早就知道常山、蜀漆、青蒿治疗疟疾,但终于没有只用这些药物,而是使用复方,其中往往不含常山等。
又,浅见以为,达到第三层次所需要的方法是分析的实验方法,西医和中西结合医,在这方面已经做了大量工作,很多问题已经解决。解决了的问题,就不必再重复,拿来就是了。因此,需要做的是至今还没有解决的问题。只是,剩下的单因素问题已经不太多了。
作者: 千秋雪    时间: 2003-11-24 06:00
标题: 中医治疗学三大层次谈
至于辨病论治,至今仍是中医的一个bug,也是中医的一个死穴。中医总以辨证论治为能事,但若谈及辨病论治则常常张口结舌,捉襟见肘。有时不得不依附在西医马尾上苟延残喘,真是可怜又可悲!西医临床总是先要明确诊断--确定是何病,检查手段虽多,考证虽然繁复,有时本地不能解决,不惜千里奔波,到外地到京城等有条件的地方去确诊,只是为了明确诊断--确定一个正确的病名。而后就可以名正言顺地进行一系列的规范治疗了。这方面就是中医不能企及的地方。中医的病名虽有,但不规范,不准确,不统一,且常常以症代病,甚麽咳嗽,水肿,发热等等,局外人常感到不可捉摸,模糊不清。所以医院里开诊断证明书,都要以西医的疾病名来为准。中医要想达到“辨病论治”,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要做的事还很多,要走的路还很长。诸公尚需努力!
作者: 肖红    时间: 2003-11-24 15:31
标题: 中医治疗学三大层次谈
本贴以及千秋雪同道所论,实际上是(至少在很大程度上是)怎样处理辨病与辩证的关系的问题。说辩证论治是中医的一个BUG,自然也有道理。但历史给我们留下的遗产就是这样。从理性上讲,我们应该重视辩病——找到准确的病因。家乡的群众都知道“病怕无名”(还有疮怕有名),就是说明确诊断很重要。中医诊断,即使有了病名,一般也不很准确。比如“太阳中风”“邪在气分”就仍然是一种类概念——即多种病因可以导致这种“病”。那么该怎么办呢?不知道千秋雪同道是否赞成辨病与辩证相结合的模式,有的同道是很反对这样做的。但是在下不知道,此外还有什么更好的办法。比如,结核病,我们还能找到结核菌之外的病因,供中医辨病吗?血吸虫、疟疾甚至乙肝病毒等等,恐怕更难找到西医已经认识到的病因之外的病因了。总之,如果不赞成结合西医知识,就是我们为自己出了个两难命题,怎么做都不对。很希望听到更多的见解。
作者: 千秋雪    时间: 2003-11-24 20:25
标题: 中医治疗学三大层次谈
[这个贴子最后由千秋雪在 2003/11/24 08:27pm 第 1 次编辑]

   中医讲究“治病求本”,同时又推崇“辨证论治”。一种疾病应该只有一个病“本”,而一种疾病的不同阶段,不同情况,又可以表现出许多的“症”,中医常常重视“症”的研究和处理,而忽视或放弃对“本”的追究。这确实是中医的缺陷之处。比如肺结核病,中医会针对不同患者的不同情况,分别进行“辨证施治”,同一个病人的同一种疾病,常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医生面前,采取不同的治则,开列出不同的方剂,令人眼花缭乱。而西医,只要明确是结核病,不论患者是男女老少,还是东南西北,哪个医院的医生,都会毫不犹豫,千篇一律地采取抗痨治疗。只要结核菌不灭,就抗痨不止。中医固然灵活、机动,但在“治病求本”上,是不是应该再深入些,专注些?
    常言说“万变不离其宗”,每一种疾病,其症状变化虽多,但也应有一定不变之处。为什么中医就不能针对疾病的“宗”,来下定义,来制定治疗方案呢?
作者: 桂枝汤    时间: 2003-11-24 20:38
标题: 中医治疗学三大层次谈
下面引用由千秋雪2003/11/24 08:25pm 发表的内容:
   常言说“万变不离其宗”,每一种疾病,其症状变化虽多,但也应有一定不变之处。为什么中医就不能针对疾病的“宗”,来下定义,来制定治疗方案呢?
对了,千秋雪真是一言中的.
每一种疾病,其症状变化虽多,但也应有一定不变之处。
这是至理名言.每位中医人士要把这句话当作座右铭.
我们的目的,就是要找出病证的不变之处,对症下药.
全球中医药论坛所讨论坛的目的就在此.
全球中医药论坛的目标就在此.
每一位中医人士的努力方向就在此.

作者: 三七生    时间: 2003-11-29 17:45
标题: 中医治疗学三大层次谈

     “辨证论治→辨病论治→一药(方)治一病。”
     辨证是初级层次?偏方倒成了最高层次?难怪说中医要亡了,居然这许多人随声附和,真是匪夷所思。
     为什么经中西医久治不愈的很多不能查明病因的顽固疾病,胡希恕先生都以大柴胡汤加桂枝茯苓丸加生石膏治愈了呢?一方治多病的原因究竟何在呢?病虽不同,证却不异,如是而已。
     辨证正是要辨出致病的根本原因,这需要有不为表面现象所迷惑的深刻的洞察力才能做到。辨证论治居然排到了初级层次,真是颠倒黑白。既然这么轻言辨证,非典流行,你来辨辨究竟是什么证?说是病毒所致,你来杀杀看,但千万不要学着西医的口气说还没找到对治病毒的特效药。
   
作者: 三七生    时间: 2003-11-29 17:47
标题: 中医治疗学三大层次谈

     看看胡希恕先生是怎么辨证的吧:
     吴某,男,22岁,住院病案号54。
   初诊日期1959年12月15日:发热恶寒二天,伴头痛、咽痛、咳嗽、胸满胸闷,经X线检查:为右肺下叶非典型肺炎。
   既往有肝炎、肺结核、肠结核史。常有胁痛、乏力、便溏、盗汗。前医先以辛凉解表(桑叶、银花、连翘、薄荷、羌活、豆豉)一剂,服后汗出热不退,仍继用辛凉解表,急煎服,高烧、自汗、头痛、咳嗽、胸闷、恶风、胁痛诸症加重。血常规检查:白血球8100,中性70%。14日静脉输液用抗生素,当夜高烧仍不退,体温39.4度,并见鼻煽、头汗出。又与麻杏石甘汤加栀子豉等,服三分之一量,至夜11时出现惊悸、肢凉。因请胡老会诊。
   胡老据:晨起体温38.2度,下午39度以上,呈往来寒热,并见口苦,咽干,目眩、头晕、盗汗、汗出如洗、不恶寒,苔黄,舌红,脉弦细数,认为证属表已解,连续发汗解表,大伤津液,邪传少阳阳明。治以和解少阳兼清阳明,为小柴胡加生石膏汤方证:
   柴胡五钱,黄芩三钱,半夏三钱,生姜三钱,党参三钱,大枣四枚,炙甘草二钱,生石膏二两。
   结果:上药服一剂,后半夜入睡未作寒热及盗汗。16日仍头晕、咳嗽痰多带血。上方加生牡蛎五钱,服一剂。17日诸症消,体温正常。12月22日x线检查:肺部阴影吸收。
  
   在会诊时胡老特别指出:辛凉解表只是定了一个大法,并没有进一步辨清具体的方证,因此治疗用药偏于盲目,过度解表使津液大伤,造成汗出热不退或更甚。把肺炎的发热分为风寒、风热所致是片面的,即使得知是风寒或风热,也要看患者所表现的症状,不论是风寒还是风热,都可能在人体产生或热或寒、或虚或实、或表或里的症状。分析这些症状所应归属的方证,才能明确当用方药。故胡老特别强调,中医治病辨证论治,不但要辨六经八纲、脏腑阴阳,更要辨方证,辨方证是六经八纲辨证的继续,它既是辨证的具体实施,也是辨证的基本功。也就是说,治病不能只是治疗大法如辛温发汗、辛凉清热、清阳明热、宣肺化痰……更重要的是要明确对证的方药。也就是说,辨方证比治疗大法更重要。对此,历代医家早有认识,如方有执研究《伤寒论》曾强调“守一法,不如守一方”,即是强调辨方证。

作者: 三七生    时间: 2003-11-29 18:03
标题: 中医治疗学三大层次谈

     真正的最高层次应该是对证用方,而不是对病用药。方是活的,可随证加减。药是死的,难随病变化。所以胡老说辨方证是辨证的尖端,并以不可辩驳的疗效证实了自己的说法。一药一病的想法虽然乐观可爱,但可惜疾病并不像你所理解的那样简单,即使是表面症状相同的的疾病,也往往有着各自不同的致病原因,不是你一药能“包好”的。
     如果你一定坚持自己的理论,不妨拿出几样诸如头痛丸、腰痛丸、胸痛丸之类的特效药来试试看,究竟有没有能入口见效的。
作者: 三七生    时间: 2003-11-29 18:16
标题: 中医治疗学三大层次谈

     真正掌握了辨证论治的精髓,就是掌握了一把可开一切锁的万能钥匙,进出无阻,岂不快哉!当然,此事非彻底弄清制锁原理者不办,普通的百姓只有看好自家的钥匙,虽日用而不知其理的份。想要中医都沦落到普通百姓的层次,并美其名曰为进步,愿望虽好,却实在无法推却颠倒是非之嫌了。
作者: 五积散    时间: 2003-11-30 01:07
标题: 中医治疗学三大层次谈
[这个贴子最后由五积散在 2003/11/30 01:13am 第 1 次编辑]

诸如:桂枝汤有汗能止,无汗能发。这等“奇怪”的医学理论,现代医学是很难解释的清楚的,美其名曰:双向调节。
至于具体怎么个调节法,搞中西结合的人士,又会产生出种种的假设,胡乱套用西医理论冲动的解释中医,又自以为是的借用中医之名来愚弄西医,真是左右逢源,八面玲珑,最终的结果:中医西医都有所偏,中西结合才是最高境界!
其实是非驴非马,吠形吠声,吾为怅然,吾为剔然.

作者: 玄隐子    时间: 2003-12-1 12:11
标题: 中医治疗学三大层次谈
最近思考,中医治疗无非就是因势利导,具体内容,容另文再述。
作者: 杏林散人    时间: 2003-12-1 15:55
标题: 中医治疗学三大层次谈
三个层次的论述不甚赞同,看问题只看到了一面,太片面了。
每一种疾病,其症状变化虽多,但也应有一定不变之处。 这句话耐人寻味!!!执着于变,不是最高境界;执着于不变,恐怕更有所失!!!病之与证,单方与复方,相辅相成,清徐大椿论之甚详。临证之时,病情繁杂,无对病之药而漫应之固然乏效,执对病之药而不知配伍变化,更是胶着!
境界高低在于人之运用,不在于外在表现。

作者: 张天宇    时间: 2003-12-14 19:28
标题: 中医治疗学三大层次谈
我认为除外伤以外,没有一种病之说,慢性病大多几种病同时存在。但我不反对用一种药物治病。
作者: zcharming    时间: 2003-12-15 13:56
标题: 中医治疗学三大层次谈
强烈支持三七生![DISABLELBCODE]
作者: 脏腑    时间: 2003-12-21 23:30
标题: 中医治疗学三大层次谈
关键是要有中医的检验科。
作者: wfg135    时间: 2003-12-23 23:33
标题: 中医治疗学三大层次谈
    我非常赞赏三七生的观点,说出话来有利有据,才能令人信服。
    一门学科的发展,在时间和空间的坐标中,自有其运行轨迹,中西医学皆不能例外。西医学的发展趋向不需要我们讨论,而中医学的前景,实在不容乐观!其一,中医的命运是否掌握在不懂(或不是真懂)中医的人手中?他们是否知道中国的西医和中国的中医各自在世界医学中所处的位置?而韩国、日本又是怎样处理中西医学的关系呢?中医发祥地的中医究竟应该走向何处?其二,木必先腐而后风摧之。祖宗传下来的一点东西,有能耐的要么学精学透,用起来得心应手,治起病来十愈八九;要么把他批个体无完肤,打个稀巴烂,有利有据让人信服。其三,说空话耍嘴皮的多,干实事做学问的少;挥大棒扣帽子的多,摆事实讲道理的少;半瓶子醋多,真懂行的少;提出观点得多,把论点演绎成学说(即使是错的也好)的少。
作者: wfg135    时间: 2003-12-23 23:38
标题: 中医治疗学三大层次谈
既然我的帖子已经发表成功,为什么不知跑到那里去了呢?
作者: 一源    时间: 2003-12-31 01:18
标题: 中医治疗学三大层次谈
真正符合中医的方法论暂时还未出现.现有的方法论不能全面解决中医问题
作者: 下工    时间: 2003-12-31 20:57
标题: 中医治疗学三大层次谈
上工治未病,一方治多病;中工辨证施治;下工。。。。。。。。
作者: 黄岐建中汤    时间: 2004-1-1 08:53
标题: 中医治疗学三大层次谈
下面引用由千秋雪2003/11/24 06:00am 发表的内容:
至于辨病论治,至今仍是中医的一个bug,也是中医的一个死穴。中医总以辨证论治为能事,但若谈及辨病论治则常常张口结舌,捉襟见肘。
也并不尽是。中医其实首先讲究辨病的,只是在更细一点儿的细节上才动用辨证的。举一个实例:张仲景的《伤寒雜病论》,所辨的就是“***病脈証並治”其中就以病為綱,以脈証為目,最后才出治。又,《金匱要略》也是論病的典范,所以也取名作《病論》。
討論……
作者: 黄岐建中汤    时间: 2004-1-1 08:58
标题: 中医治疗学三大层次谈
個人的意見:
只要陰陽不錯,就不會有方向性的錯誤,少陰當作太陰治,也不會大錯嗎。
進一步的,才有三陰三陽的細分,六病的具體。
之后,更有脈証並治……
此后,才有一個一個論病的《病論》部分,也就是《金匱要略》……
作者: 黄岐建中汤    时间: 2004-1-1 09:14
标题: 中医治疗学三大层次谈
雷公再拜日:细子受之。黄帝乃左握
其手,右授之书,曰:慎之慎之,吾为子言之。
凡刺之理,经脉为始,营其所行,知其度量,
内刺五藏,外刺六府,审察卫气,为百病母,
调其虚实,虚实乃止,泻其血络,血尽不殆矣。
雷公日:此背细子之所以通,未知其所约也。
黄帝曰:夫约方者,犹约囊也,囊满而弗约,
则输泄,方成弗约,则神与弗俱。雷公日:愿
为下材者,勿满而约之。黄帝曰:未满而知约
之以为工,不可以为天下师。雷公日:愿闻为
工。黄帝曰:寸口主中,人迎主外,两者相应,
俱往俱来,若引绳大小齐等。春夏人迎微大,
秋冬寸口微大,如是者名曰平人。
重要的是:雷公日:愿为下材者,勿满而约之。黄帝曰:未满而知约
之以为工,不可以为天下师。
大家都能够作下工了吗,不要先求成为上工;不会走就会跑,我未见其不摔跤的。
作者: 所以然    时间: 2004-1-1 11:20
标题: 中医治疗学三大层次谈
            [转贴]辨证还是辨病——访西苑医院心内科主任史大卓教授
                    本报记者  常 宇(中国中医药报03-12-29)
  辨证论治是中医的不二法宝,这是公认的原则。但是,如果肿瘤、胃炎、胃息肉、胃痉挛、心肌梗死、心绞痛、胰腺炎、胆囊炎都出现胃脘痛,并表现同样的证型时,我们是——辨证还是辨病?
  辨证与辨病,这并不是简单地选择前者和后者的问题,引入了西医的病理和诊断,对于纯正中医来说,是一个大的冲击,还是一个良好的促进?是偏离了传统中医的方向,还是一个难得的创新?如果仅仅是按照舌脉症状来遣方用药,不问西医疾病的病因、病理和发展趋势,是不是真的能保证疗效?而将辨病的观念引入临床诊治中,会不会将 “辨证论治”的中医精神损失掉?
  对于这个看似简单,其实很复杂的问题,西苑医院心内科主任史大卓教授提出了全新的观点。
  
    “我们反复地思考一下,很多疾病在某一阶段都有可能表现同一症状,出现中医的同一个证型。那么单凭脉诊舌象、患者的主诉,单凭问诊是不是能真正地解决问题。传统中医在对疾病的认识上有它的优势,但也不可否认有它的局限。对于现代中医临床而言,对于同一个中医的证型,中医的治疗措施也应该有所区别。毕竟每种疾病的性质、发展传变规律是非常不同的,治疗结果和预后也是有很大差别的。”
  传统中医在对疾病的认识上有它的优势,但是我们也不可否认有它的局限。现代中医临床面对的大多数是病理生理基本清楚的疾病,单纯的症状和病因诊断如眩晕、痹证、中风、风温等已不能满足临床医疗的需求,有必要借助西医的病理生理观察延长自己的诊断视野。
  我们反复地思考一下,很多疾病可以有同一个症状,肿瘤、胃炎、胃息肉、胃痉挛、心肌梗死、心绞痛、胰腺炎、胆囊炎都可以出现胃脘痛表现,而且在这些疾病,在某一阶段都有可能出现中医的同一个证型,如表现为气虚痰阻型胃痛。那么这个胃痛,究竟应该怎么治疗,单凭脉诊舌象、患者的主诉,单凭问诊是不是能真正地解决问题?而且有些情况下会不会耽误病情?对于现代中医临床而言,对于同一个中医的证型,中医的治疗措施也应该有所区别。毕竟每种疾病的性质、发展传变规律是非常不同的,治疗结果和预后也是有很大差别的。
  中医一证、西医多病是现代临床极为普遍的现象:如尿血,传统中医根据患者是否有小便涩痛、热感,结合舌苔脉象来辨别证的寒热虚实。现在我们知道,引起尿血的疾病很多,膀胱的一系列疾病可以尿血,肾脏的一系列疾病也可以尿血,甚至全身性疾病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过敏性紫癜等也可以引起尿血。这些病在某一阶段也可表现出中医的同一证型。在具体治疗时,既要注意证相同这一共性,也要注意不同疾病的差异,才会获得满意的效果。
  把西医病理生理和中医的病因病机认识有机结合起来,辨识和治疗疾病,会提高疗效。譬如冠心病,很多冠心病患者舌脉、症状并没有血瘀的表现,但通过现代病理观察结合传统中医的认识,认为和血脉瘀阻有一定的关系,这样就把活血化瘀作为中医治疗冠心病的主要方法,疗效得到了明显的提高。传统中医往往只重视通过望、闻、问、切获得辨识疾病的素材,随着现代科学的普及和迅速发展,中医也应与时俱进,逐步拓展自己的诊断视野,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将西医的生理、病理改变纳入到中医辨证的范畴。
  “临床强调辨病,并不是对辨证论治的否定,也不是偏离了中医方向,相反,是对中医诊治疾病的一种完善和补充。传统中医在临床上也讲究辨病,《伤寒论》、《金匮要略》中就是病脉证治,把某病作为标题以强调治法和发展传变规律,也有辨病治疗的专方专药,在外科和骨伤科,辨病的体现则更为充分。”
  临床强调辨病,并不是对辨证论治的否定,也不是偏离了中医方向,相反,是对中医诊治疾病的一种完善和补充。传统中医在临床上也是讲究辨病的,《伤寒论》、《金匮要略》中就是病脉证治,把某病作为标题之中以强调治法和发展传变规律,而且也有辨病治疗的专方专药,如狐惑病、百合病等。在外科和骨伤科,辨病的体现则更为充分,如疮疡的辨治特点特别重视局部的病情变化,将舌、脉和全身症状只作为遣方用药的参考,即主要察看疮疡的色泽、化脓或未化脓、外形是肿胀还是塌陷等,采用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方药或温阳透毒、益气透毒方法治疗。可见传统中医也是辨病的。
  现代中医临床和传统中医有较大差别,传统中医讲究的是传统辨病,现代中医辨病的核心应该是把西医的病理生理融入到中医病因病机的认识中,对中医的病因病机有新的认识。
  现在中医临床面对的疾病大部分都是西医诊断清楚、病理生理变化基本明确的疾病。在诊治这些疾病时,不仅需要中医辨证,也需要中医辨病。现在临床看病不能只是辨证论治之后告诉病人是“头痛、眩晕”,原因是阴虚、阳虚或肝脾不和,还要告诉病人头痛是什么原因引起的,是高血压、肾病、神经系统病变还是其他原因。
  也许有人认为这样中医就不太传统,以前没有西医的时候,中医也看病了,也看好了。当然,没有西医的传入,传统中医也可以治病,而且可以治好病,但现代中医临床多一种治病的思维模式总比少一种模式要好,多一种方法总要比少一种方法治病效果可靠。如果认为一接触西医,就觉得是离经叛道,就是对辨证论治的否定,其实这是一种误解。临床在辨证的同时,注意辨病,是把西医的“病”纳入中医的辨证范畴,是传统辨证的一种补充和拓展。
  “把辨病的思想引入到临床诊治中,把西医的病理生理融入到中医病因病机的认识中,使对中医的病因病机有了新的认识,这是中医辨病的核心所在。自从认识到了冠心病存在管腔狭窄,血栓形成,就采用了活血化瘀方法;考虑到尿蛋白和肾小球基底膜的增生有关系,在益气升阳固肾基础上加用活血化瘀法;当发现类风湿是一种免疫疾病时,治法就由原来的祛风除湿散寒变为滋补肝肾,结合清热解毒、活血散寒等方法;发现再障的核心改变在骨髓,由原来的补脾生血变为补肾生髓的方法来治疗,这些都是考虑辨病因素提高疗效的明证。不是单纯的西医辨病加中医辨证,也不是按照现代药理研究简单的中药拼凑。”
  把西医的病理生理融入到中医病因病机的认识中,使对中医的病因病机有了新的认识,这是中医辨病的核心所在。
  传统中医治疗冠心病没有把血瘀这一因素放在应有的重要地位,自张仲景宣痹通阳之三薤白汤治疗冠心病以来,后世多崇温阳、行气、化浊等法治疗冠心病。但是自从认识到了冠心病存在血栓形成、血小板活化、管腔狭窄等病理改变后,人们才逐渐采用丹参、川芎、三七等活血化瘀方药进行干预,疗效得到明显提高,目前活血化瘀法已是治疗冠心病公认的主要有效方法。这是将西医生理病理融入传统中医理论进而发展提高的一个例证,它不是简单的中医加西医、中药加西药,或者按照现代药理研究结果中药罗列在一起,其中也有中医规律可循,也考虑中医的脏腑气血联系,也是按照中医对疾病病因病机认识来遣方用药的。
  尿蛋白是肉眼看不到的。中医根据肾主水、主气化的认识,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加益气升阳固肾的药物,这其实已不是简单的辨证问题了,而是结合了辨病的因素。后来在此基础上加活血化瘀的药物,是因为考虑到尿蛋白和肾小球基底膜的增生有关系,这本身是中医辨病和辨证结合的一个体现,已经超出了传统医学的辨证了。
  再譬如类内湿,传统医学认为风寒湿邪杂合而致,它表现为骨节变性、强直、疼痛,和一般风湿病的表现明显不同。仅采用祛风除湿散寒的治法,效果往往不佳。现代中医临床参考西医的诊断病理,并根据其症状想到肾主骨的理论,采用滋补肝肾的方法,结合清热解毒、活血通络、散寒等,疗效也有明显提高。现在这种治疗方法基本得到普遍认可。
  再生障碍性贫血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采用补脾生血方法治疗,因为传统中医认为“脾生血”,但是单纯用补脾生血的方法如归脾汤、当归补血汤等,效果并不太理想。后来发现再障的核心改变在骨髓造血功能障碍,采用了补肾生髓的方法来治疗,疗效进一步提高。后来在此基础让又进一步发现该病者的骨髓微循环不好,采用了补肾、生髓加活血化瘀的药物,疗效逐渐得到提高。
  将西医的认识真正地融入到传统中医理论并非易事,这不仅需要有西医知识,更需要有扎实的中医基础,实践证明把西医的病理生理融入到中医病因病机的认识中,使对中医的病因病机有了新的认识这种方向是可取的,是能提高中医临床疗效的,但应避免根据现代药理研究结果来罗列中药,不管中药的寒热温凉、升降等特性,一看到感染、炎症就清热解毒,一看到血栓和血小板粘附聚集就活血化瘀,一看到免疫功能障碍就补气温阳。这是目前中医临床常见的一种偏颇,这样用药或许临床也会有一些效果,但会有很多弊端,有时还会适得其反。
  把西医对“病”的认识纳入到中医辨证体系中来,绝不是否定中医的辨证理论。相反,必须在继承传统中医临床辨证经验和理论的基础上,才能很好地把握“中医辨病”。因人、因时、因地而异,即使同一个病、证,临床用药也不一定完全相同,对此差异或许辨证辨病结合较单一方法能够辨析的更为清楚一些。
  中医的辨病,在一定程度上是强调把握各种疾病的不同发展规律,也就是说知常达变,或者说发现隐证、潜证,如一些心脑血管病,现阶段虽没有表现出明显的血瘀,但血瘀已成为病理演变的主要环节。有些疾病虽没有出现明显的肾虚症状,但肾虚这一因素已关系到疾病的转归。有些疾病在某一阶段虽没有明显的热毒症状,但用清热解毒药会提高疗效。这是一个临床的共性问题,应当予以重视。
  “中医的病因病机学也应该与时俱进。如果古人不是因为观念所限不愿意看到人体内脏、发现人体微观的生理病理,而是有条件来接触这些的话,那么中医学发展到今天还会不会是现在的中医模式,当年古人要做的是不是也正是今天我们所为?当然,我们不能把中医的思维和理念丢掉,不应该使中医西化,分清概念和思维,有些东西是可以落到实处的,有些东西是不能落到实处的。”
  中医的病因病机学也应该与时俱进。也许很多人不同意这种观点,或者很多人争论该怎样与时俱进。我们认为这主要来自于临床的观察和疗效的提高。活血化瘀用于心脏病、脑血管病治疗当初也有很多人反对。但事实证明,它是有效的,现在也是公认的。
  我们不妨想一想,为什么传统中医的骨科、外科主要根据看到的主要症状来用药,而对舌脉不太重视,也有很好的疗效?它们也是传统中医一部分,为什么内科就推测,由外揣内,更多的是发展所限。如果古人不是因为观念所限不愿意看到人体内脏这些东西,而是有条件来接触这些的话,那么中医学发展到今天是不是也会按照现代中医之路来走的呢,当年古人要做的是不是也正是今天我们所为?古人也应该会研究它、分析它、实践它,不会将一些成果束之高阁不用的,所以我们不应该固步自封。王清任的活血化瘀为什么能发展起来,这可能和他亲自的观察以及在临床实践中的体会有关。尽管他当时有些认识是错误的。我们今天面对现代科学的一系列新的发现、成果,有必要采用“拿来主义”,去分析和思考临床的复杂问题。即使认识错了,也可为后人留下一些有价值的借鉴!
  今天的西医也不再是一个简单的对症治疗,也不是的头疼治头、脚疼治脚,也注重整体,也讲求多环节、多途径的治疗。如现代西医诊治心衰病人,不仅注意到病人心脏本身,还注意整个神经内分泌调节、电解质平衡等方面,现代西医学也把人作为一个整体的网络去认识问题,这和中医的整体观是有相似之处的。现代西医疾病的病理生理变化多有一定规律,很多疾病是从它病理生理去分析、诊断的。它们在某一个特定的阶段,无论男女老少,人种如何,它发病的特点和临床症状都是有规律的。把这种共性的东西反映在中医临床上,应该疗效更好。中医和西医总还是有很多交叉点的。
  当然,我们是很反对将中医西化的。中医的辨证方法是哲学思维的体现,这是高层次的分析认识问题方法,研究起来很困难。用“阴阳的方法”去思辨一些问题或许可以做到,但把中医阴阳概念落实到一个具体的物质上,落实到具体的一个现象上,就不容易不现实。重要的是分清概念和思维,有些概念是可以落到实处,但有些概念就不能落到实处。问题的关键是要把思维的理念贯彻到临床实践中去。这种理念,不仅包含辨证论治的思想,更应该包含把西医对“病”的认识纳入到中医辨证体系中的辨病思想。
  人物链接
  史大卓  男,医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内科重点学科带头人和中国中医研究院中医内科学术带头人。长期从事中西医结合的内科临床工作,承担和完成国家级课题7项。其中获国家中医管理局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中国中医研究院科技进步奖3项。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主编出版学术专著4部。1996年10月,被授予全国中青年医学科技之星称号;1998年9月,被评为全国中青年中西医结合先进工作者。B05.4

--------------------------------------------------------------------------------

作者: caoxibai    时间: 2004-1-2 20:40
标题: 中医治疗学三大层次谈
“把西医对“病”的认识纳入到中医辨证体系中来,绝不是否定中医的辨证理论。相反,必须在继承传统中医临床辨证经验和理论的基础上,才能很好地把握“中医辨病”。因人、因时、因地而异,即使同一个病、证,临床用药也不一定完全相同,对此差异或许辨证辨病结合较单一方法能够辨析的更为清楚一些。”
   这些观点,是实践中真实的体会,完全忽视西医的存在是不现实的。引进西医的内容为中医所用,是对中医的补充和扩展,而不应认为是背叛。

作者: 脏腑    时间: 2004-1-3 00:05
标题: 中医治疗学三大层次谈
中医的发展应该有各种流派。象该文的着者样。多作点实际工作,少一点互相诋毁,少一点洒嘴皮。将会前途无量。
作者: 马原    时间: 2004-1-3 08:40
标题: 中医治疗学三大层次谈
一药治一病,往往包含在辩证论治的方剂中,如青蒿之治疟。但有些病须在复方中产生某种治病的作用,单用一药无效,或单用有效,还加入臣使佐之品,效果更好。中医药是以人的整体为靶器官的,以调动整体力量抗击病邪。还以疟疾为例,青蒿素可以单独治疟疾,但对于表现为气虚型的患者,还是要用何人饮的。所以说,中医治疗的最高境界应该是既好病,又调整好体质。即:既一药治一病,又辩证论治。
作者: 难经难    时间: 2004-1-3 12:00
标题: 中医治疗学三大层次谈
可笑,可笑!可叹,可叹!
一群中医却不知古今“病”之别。

作者: 黄岐建中汤    时间: 2004-1-9 13:13
标题: 中医治疗学三大层次谈
下面引用由黄岐建中汤2004/01/01 08:53am 发表的内容:
也并不尽是。中医其实首先讲究辨病的,只是在更细一点儿的细节上才动用辨证的。举一个实例:张仲景的《伤寒雜病论》,所辨的就是“***病脈証並治”其中就以病為綱,以脈証為目,最后才出治。又,《金匱要略》也 ...
我是在强调:中医的辨病论治,其实是很讲究的,并且是辩证论治的基础,病的阴阳属性(三阴三阳病)或者说是五脏脏象属性(四时五脏病,其实还是三阴三阳病)辨错了,就无法谈更细致的“上工”境界了。
作者: 豫谦    时间: 2004-1-9 14:44
标题: 中医治疗学三大层次谈
 辨证论治是中医的不二法宝,这是公认的原则。但是,如果肿瘤、胃炎、胃息肉、胃痉挛、心肌梗死、心绞痛、胰腺炎、胆囊炎都出现胃脘痛,并表现同样的证型时,我们是——辨证还是辨病?
————————————————————————“同样证型”可能吗?
作者: 壶中人    时间: 2004-1-11 12:30
标题: 中医治疗学三大层次谈
  中西医的本质区别在哪里?这个问题不明白,什么病、证是扯不清楚的,有如豆长豆杆结豆,瓜生藤蔓结瓜,而你用豆的逻辑去论瓜,用瓜的逻辑去论豆,不仅荒谬,而且有害。现在中西医还具有极大差异性,所谓结合还没有自己的理论体系,认识中医的辨证论治,不站在中医立场行吗?
  黄版主抓住了这个根,向您致敬!




欢迎光临 导航中医药 (http://gtcm.info/) Powered by Discuz! X3.4